第一篇:古代的哀祭文
古代的哀祭文
作者:章明
在古代,人们产生万物皆有灵观念的同时,也就出现了祭祀。当时祭祀天地山川,往往有祝祷性的文字,称作祭文、祈文或祝文。明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指出:“古之祭祀,止于告飨而已”,其文并无哀伤之意,与后代的哀祭文是两码事。而专门用来追念哀悼亲友丧葬的文字,古人常用的形式是诗歌。春秋之际,《诗经》中的《凯风》、《葛生》、《黄鸟》、《蓼莪》等哀诗,悲切伤痛,传诵于黄河流域。战国以下,屈原的《九歌》、宋玉的《招魂》、景差的《大招》等祭歌,缠绵悱恻,流播于江汉之滨。到了两汉,又有《薤露》、《蒿里》等挽歌,哀音纤徐,声绕闾里。所以清代姚鼐在《古文辞类纂序目》中曾说:“哀祭类者,诗有颂,风有黄鸟、二子乘舟,皆其原也。”
古代以散文形式出现的哀祭文,最早见于《尚书》中的《周书〃金縢》:
惟尔元孙某,遗厉虐疾。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干天,以旦代某之身。
写周武王病笃,周公旦祷于三王,请以身代,史官纳其祝册于金縢之匮中。虽仍属于祭天祈祷之词,但毕竟悬念生死,情切骨肉,可视为哀祭散文的萌芽之作。其后,周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宗法礼教制度,特别重视厚葬,王公贵族卿大夫死后,都要在祖庙前举行祭奠仪式,由史官宣读诔辞,以表彰死者功绩,并确定其谥号。儒家又把此种仪礼伦理化、规范化,使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礼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周礼》郑玄注称:“诔者,累也,累列生时行迹,读之以作谥。”诔也就成为古代哀祭文的早期形式。同时《礼记〃曾子问》中还规定“贱不诔贵,幼不诔长”,又给它打上了明显的封建等级烙印。最早的诔,据《檀弓》所载为鲁庄公诔县贲父、卜国,认为“士之有诔,自此始也”。但只有记事,而无诔辞。现存最早的诔辞,为《左传〃哀公十六年》所载鲁哀公的《孔子诔》:
旻天不吊,不【A】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全文虽只短短数语,但词哀情切,体现了“祭奠之楷,宜恭且哀”(明徐师曾《文体明辨》)的抒情特征。因诔辞必经宣读,其中“呜呼哀哉”的呼号语,就被以后哀祭文所广泛套用。
两汉之间,扬雄的《元后诔》、杜笃的《大司马吴公诔》、傅毅的《明帝诔》、张衡的《司空陈公诔》、蔡邕的《济北相崔君夫人诔》、卢植的《郦文胜诔》等诔辞先后出现,盛极一时。其体例大致为:“选言录行,传体而颂文,荣始而哀终。论其人也,暖乎若可觌;道其哀也,凄焉如可伤。”(梁刘勰《文心雕龙〃诔碑》)也就是前列小传,记叙死者生平,表示颂扬之意;后写四言诔辞,称誉死者荣耀,寄托哀悼之思。前者为散体,后者为韵体,从而开两千多年来哀祭文韵散结合之先例。与此同时,由辞赋派生出来的哀辞、吊文,由颂神式祝辞衍生出来的散体哀祭文也相继出现。哀、吊两体从文辞上说,要求“情主于伤痛,而辞穷乎爱惜”。(刘勰《文心雕龙〃哀吊》)。一般都前有序言,后有韵语,与诔辞近似。所不同的是早期哀辞“率以施于童弱夭折、不以寿终者”(晋挚虞《文章流别论》)。如曹植的《金瓠哀辞》,悼念他十九岁天折的女儿:
在襁褓而抚育,向孩笑而未言,不终年而夭绝,何见罚于皇天,信吾罪之所招,悲弱子之无愆。去父母之怀抱,灭微骸于粪土。
哀痛伤悼之情,溢于言表。吊文则内容广泛,为古代群众性的哀悼文体。如贾谊的《吊屈原文》: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汩罗。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兮,逢时不祥。鸾风伏窜兮,鸱鸮翱翔。阘葺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以屈原自喻,借悲悼屈原面抒发自己受贬冷落的愤懑之情。此外,还有班婕妤的《自悼赋》,吊影自怜,哀顽凄艳,为后来自祭文的滥觞;杜笃的《吊比干文》,仅“敬申吊于比干,寄长怀于尺牍”两个偶句,可算是古代挽联的最初形式了。至于哀悼性的散体祭文,首推汉光武帝的《临吊侯霸诏》:
毛泽东诗词——祭文·祭母文
祭文·祭母文 1923年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三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以秉悃忱,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第二篇:古代的哀祭文
古代的哀祭文
在古代,人们产生万物皆有灵观念的同时,也就出现了祭祀。当时祭祀天地山川,往往有祝祷性的文字,称作祭文、祈文或祝文。明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指出:“古之祭祀,止于告飨而已”,其文并无哀伤之意,与后代的哀祭文是两码事。而专门用来追念哀悼亲友丧葬的文字,古人常用的形式是诗歌。春秋之际,《诗经》中的《凯风》、《葛生》、《黄鸟》、《蓼莪》等哀诗,悲切伤痛,传诵于黄河流域。战国以下,屈原的《九歌》、宋玉的《招魂》、景差的《大招》等祭歌,缠绵悱恻,流播于江汉之滨。到了两汉,又有《薤露》、《蒿里》等挽歌,哀音纤徐,声绕闾里。所以清代姚鼐在《古文辞类纂序目》中曾说:“哀祭类者,诗有颂,风有黄鸟、二子乘舟,皆其原也。” 古代以散文形式出现的哀祭文,最早见于《尚书》中的《周书〃金縢》: 惟尔元孙某,遗厉虐疾。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干天,以旦代某之身。
写周武王病笃,周公旦祷于三王,请以身代,史官纳其祝册于金縢之匮中。虽仍属于祭天祈祷之词,但毕竟悬念生死,情切骨肉,可视为哀祭散文的萌芽之作。其后,周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宗法礼教制度,特别重视厚葬,王公贵族卿大夫死后,都要在祖庙前举行祭奠仪式,由史官宣读诔辞,以表彰死者功绩,并确定其谥号。儒家又把此种仪礼伦理化、规范化,使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礼教的重要组成
童弱夭折、不以寿终者”(晋挚虞《文章流别论》)。如曹植的《金瓠哀辞》,悼念他十九岁天折的女儿:
在襁褓而抚育,向孩笑而未言,不终年而夭绝,何见罚于皇天,信吾罪之所招,悲弱子之无愆。去父母之怀抱,灭微骸于粪土。哀痛伤悼之情,溢于言表。吊文则内容广泛,为古代群众性的哀悼文体。如贾谊的《吊屈原文》: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汩罗。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兮,逢时不祥。鸾风伏窜兮,鸱鸮翱翔。阘葺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以屈原自喻,借悲悼屈原面抒发自己受贬冷落的愤懑之情。此外,还有班婕妤的《自悼赋》,吊影自怜,哀顽凄艳,为后来自祭文的滥觞;杜笃的《吊比干文》,仅“敬申吊于比干,寄长怀于尺牍”两个偶句,可算是古代挽联的最初形式了。至于哀悼性的散体祭文,首推汉光武帝的《临吊侯霸诏》:
惟霸积善清洁,视事九年,汉家旧制,丞相拜日,封为列侯。朕以军师暴露,功臣未封,缘忠臣之义,不欲相逾,未及爵命,奄然而终。呜呼哀哉!
此为政府文牍。见于私人文翰的,则有曹操的《祭桥公文》:
故太尉桥公,诞敷明德,泛爱博容。国念明训,士思令谟。灵幽体翳,邈哉晞矣。吾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顽鄙之姿,为大君子所纳。增荣益观,皆由奖助,犹仲尼称不如颜渊,李生之厚叹贾复。士死知己,怀此无忘。又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
伤世,或托古喻今,对人生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情绪。如陆机的《吊魏武帝文》:
悲夫!爱有大而必失,恶有甚而必得,知慧不能去其恶,威力不能全其爱,故前识所不用心,而圣人罕言焉。若乃柔情累于外物,留曲念于闺房,亦贤俊之所宜废乎!
祭吊像曹操这样不可一世的人物,本可慷慨陈词,而本文却低回想象,怅然系之,涂上一层迷惘徬徨的伤感色彩。而表现在形式上的,由于本期骈体垄断文坛,一切文牍书翰,风行骈四俪六。如梁萧纲的《祭战亡者文》:
降夫既旋,功臣又赏。班荷元勋,苏逢漏网。校尉沾荣,属国蒙奖。独念断魂,长毕灰壤。膏原染刃,委骨埋泉。徒闻自没,讵辨名传。
可见当时连祭文也骈偶化了。同时祭文的格式也进一步趋于完备。如东晋殷允的《祭徐孺子文》开始为:“惟太元六年龙集荒落冬十月哉生魄,试守豫章太守殷君谨遣左右某甲奉清芗合,一簋单羞,再拜奠汉故聘士豫章徐先生。”具体点明时间、职务、主祭人、祭品以及死者,从此就成为祭典开场白的定格。
唐宋时期,古文运动兴起,骈体形式渐微,散体文字时新。只是由于赋体、骈体接近于诗歌,尚有利于表达感情,所以哀祭文除散体之外,成年后的暌违远隔,末尾写噩耗传来时的悲痛哀绝: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易其有极!
真乃字字血泪,哀哀感人,曾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以韵文称誉于世的,有王勣的《祭杜康文》、张说的《祭元十郎文》、李翱的《祭韩侍郎文》、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苏辙的《祭亡兄端明文》等。而又首推《祭石曼卿文》为代表作,此文首先慨叹死者声名之不朽,继悲死者墓道之凄凉,然后追忆过去交往之真挚;从应该忘情达观立论,却以终不能忘情作结,文笔突兀,音节抑扬,写出了作者的无限哀思,亦被誉为千古绝唱。特别是“生而为英,死而为灵”两语,常被后代祭文所引用。南宋末期,民族矛盾尖锐。王炎午于文天祥被元兵所俘时写的散体《生祭文》,与文殉国后写的韵体《望祭文》,感情壮烈,语言精湛,亦属祭文中的杰作。
当然,从写作风格来对比,唐宋祭文还是各具特色的。唐文以情胜,宋文则以理胜。因唐代碑碣墓志,大量涌现,有关死者升降起居之迹,歌功颂德之词,已被此等谀文所囊括,祭文所写,多属哀挽之语,更显得情真意切。如前述的《祭十二郎文》,固然洋洋千言,一往情深,就是韩的另一短章《祭房君文》,亦复如是:
吾母其不能来乎?吾其不能待乎?”呜呼!颠危困顿、临死垂绝之时,母子之情何如也!
通过已故妻子临死思母细节的描述,以悼念今日岳母故世、子女已先期早殃的惨痛,高度表现了哀祭文的文学特征。又如《祭妹文》:
呜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文中絮絮忆往,簌簌泪下,骨肉情深,肝肠寸断,曾被语文课本多次选读。其中以韵体(或骈体)著称的,有徐渭的《祭少保胡公文》、黄宗羲的《张待轩先生哀辞》、严绳孙的《祭纳兰性德文》、曹寅的《祭郭汝霖先生文》、汪中的《哀盐船文》、梅曾亮的《祭陈石士先生文》等。如《哀盐船文》:
呜呼哀哉!且夫众生乘化,是云天常。妻孥环之,气绝寝床。以死卫上,用登明堂。离而不惩,祀为国殃。兹也无名,又非其命。天乎何辜,罹此冤横?游魂不归,居人心绝。麦饭壶浆,临江呜咽。
此中写盐船失火,众多客商死于非命的惨状,哀啭凄厉,寄寓了作者无限的同情与伤感,因而也素称名篇。
总之,古代的哀祭文从诔辞开始,经过哀辞、吊文和祭文的沿革,一直发展到现代白话文的悼词、悼念文章、唁电等,清楚地显示了我国哀祭文体伴随着社会演变而向前延续和发展的轨迹。看来现有的悼词将与挽诗、挽联鼎足而三,驰骋风行于哀祭文坛,长期葆有其旺盛的生命力。
第三篇:浅析古代祭文写作
浅析古代祭文写作
内容摘要:祭文,人们用在祭奠或者祭祀的时候。古代的祭文种类是的多种多样的,用途也是非常的广泛。有韵文和散文两种题材。古代祭文,是中国古代文人笔下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题材,本文试图对祭文的定义做一个界定,并论述古代祭文的类别和总体特征,同时,简要的概括其写作特色和价值。
英文摘要:Funeral orations, sacrifice or written out when the honour of reading the article.Funeral orations in ancient species diverse, very wide application.Both in verse and prose stories.Ancient funeral oration, described by ancient scholars a literary them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legiac definition of a defined, and focuses on the categories and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cient funeral oration at the same time, a brief summary of its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s.关键词: 祭文 写作特征 特色和价值
Abstract:Funeral oration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Features and value
目录
一、祭文的界说„„„„„„„„„„„„„„„„„„„„„ 第3页
二、古代祭文的类别和总体特征„„„„„„„„„„„„„ 第4页
三、古代祭文的写作特色和价值„„„„„„„„„„„„ 第6页
四、余论„„„„„„„„„„„„„„„„„„„„„ 第7页 参考文献„„„„„„„„„„„„„„„„„„„„„„„„„„„第8页
一、祭文的界说
祭文,即人们在祭奠或者祭祀的时候,用来朗诵的文章。有韵文和散文两种体裁。它的内容主要是哀悼、祷祝、追念死去的人生前的大概经历,歌颂他的优良品德和主要事迹,寄托思念之情,以此来激励生者。而且,祭文也可以作为悼念的文章,是古人为了祭祀死者而写作出来的。它是从古代的祝文演进变化而来的文辞,包括了韵语和俪语还有散文。而在韵语里面,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种类。
在这些话中。有几个值得我们关注的信息。第一,祭文,既是哀悼逝去的亲人和友人的,也是祭奠山川、大地的。所以,祭文的写作对象是很广泛的。第二,祭文在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之前和之后的发展状况是不同的,他们四人的文章代表了古代祭文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第三,祭文在写作方面一定要是真切的情感,绝对不能花言巧语,虚假造作。
二、古代祭文的类别和总体特征
古代祭文的种类多种多样,用途也甚是广泛,祭文、祭地、祭山、祭神、祭人、祭物,无所不有。祭文的用途有四种:
所以,古代祭文从文章内容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祈求降福,驱赶邪魔,祈祷降福,悼念逝者。神灵是前面三种类型诉诸的对象,归于祷告一类,没有哀悼的意思,第四种祭祀亡灵,仿佛是生者和逝者之间的谈话,生者以此抒发自己对逝者的悼念、评价、歌颂、祝福等各种各样的意愿和情感。
新时代的社会,应相信科学,反对迷信,所以我们要批判地学习祭文,但是用于哀悼逝者的文章还是可以的。正式因为祭文是悼念死去的人的文章,所以就跟需要用最真切的感情和最纯朴的风格来写作才好。祭文是用来念给其他人听的,特别是给死去的人听,抒发的内容大多以表彰逝者的业绩方面为主,要简易通俗。
祭奠文的种类繁多,祭文是其中的一种,它与诔文和吊等不同。刘勰说:
祭文的写在作中,最重要的是抒发对逝去的人的追思。一篇优秀的祭文,就是要抒发对死者真诚的悼念和无尽的追思。
唐朝之前,祭文的写作在形式上,通常是字句工整有序的。而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他们四人的祭文却一改前人的风格,尤其是《祭十二郎文》,被世人誉为:“祭文中的千年古调”。沈德潜说:
所以,《祭十二郎文》在祭文的写作的发展中是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的。
古代祭文的内容相当于今天的悼词,但是古代祭文的格式和结构的布置和语言的表达和今日的悼词又有很大的不同。古代祭文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时间,谁在祭祀,祭的是谁;歌颂被祭的人生前的品德和业绩;最后是祭祀语。
古代祭文的写作格式,其实人们写祭文大多以“维”字开头。“维”是一个助词,没有其他意思。祭文以“维”字开头,接下来即说明悼祭文的时间以及被祭者是谁,由谁来祭。主题在文章的开头就要点明。
祭文的内容要做到简短,语言需要精炼,必须用简练扼要的词语抒发悲伤哀痛的感情。一般字数控制在二三百字是最佳的,不能啰嗦拖拉。古代的祭文,在语言表达上,都是押韵的。有的是一韵到底,也有的是变韵或者就是押两个之上的韵。在文章的最后,祭文一般用“尚飨”这个词来作为文章的结束。尚:含有崇尚、希望、或许的意思。飨:祭祀或请人享用酒食的意思。尚飨亦作“ 尚享 ”。
三、古代祭文的写作特色和价值
祭文,从它的实际用途来讲,应该属于应用类的文体。然后,由于它是关乎生死的文章,所以它又散发着自身独特的价值。
所有的生命必然要经历又生到死的过程,这是自然界的法则,无论什么形式的生命都不能避免。对于普通形式的生命,讨论生和死的问题是几乎没有意义的。然而,人作为高等动物,由于拥有自我意识,人能够将生命作为意识的对象来看待——能够将“我本身”作为思维的客体来认识,也就是说,无论是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过程、生命的延续都成了自我意识的对象物。由此,怎样看待死亡,也就成为了历代人们关注讨论的问题之一。人对死亡的恐惧,大多是与生俱来的,而死亡就像人的影子,必将伴随短暂人生的全过程。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大多数的古人必须残酷的直面人生的短暂,必须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一步步走向坟墓。古时候的人们喜欢讨论生的话题,避讳涉及死亡的问题。孔子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从中国的儒家文化,以及庄子对死的解脱和道教对长生不死和佛教解脱生命的法术“空无”来看,古人对死亡的感受不外乎以下几种境界。第一、好死不如赖活。不要管死的事,只要顾好自己的生存。因为
儒家对死亡这种“死生有命”的顺自然的态度,被庄子发展到了极端,“死生,命也。”甚至,“死就是生,生就是死”。第二,在死的问题上随顺天命,并不是让人们在生上也无所作为。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不管老的事情,只管执著于现实的生。趁生时,发愤以追求快乐。第三,古人并不是对死亡毫无感觉,只是感叹没好好享受生命,死神却已来了。
于是,人们便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人生无常感。“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种人生无常感在中国历来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充分的表述。自然,这种思想是受了道教和佛教思想的影响。正由于反复无常的人生,因此我们更需要及时的享受现有的快乐。
人面对死亡的态度,由其中一种角度来看,也就是对人生的态度。由害怕死亡,到承认死亡,再到坦然地直视死亡,这正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对待生命的思想逐渐的成熟起来。一个人,如果他能坦然的直视生死,那么他也必然会坦然的直视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坎坷和灾难。古代祭文,正是文人们,面对死亡,思考人生的文章,在祭文中表达着对人生的价值和生活态度的想法,反映出了无比强烈的生命意识,散发着思考人生意义的价值。这是古代祭文的特色之一。
人们常认为,只有哲学家才需要讨论死亡这个问题,但是,其实它对于每一个生命特别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对这个题目的不一样的思考体现为有所差异的人生观,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答案有无数个,似乎也没有一个特定的判断的标准。让我们在古人和死亡、古人对死亡的对话中感悟人生的价值,体会生命的意义并培养出自己正确的价值观。
祭文大概分为应酬类的和抒情类两类。前者通常是没有什么真情实感的,后者则具有深厚的感情,极其有感染力。有一些优秀的祭文,历代相传,是宝贵的财产,它们是中国古代纷繁多姿的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抒发着浓厚的哀思是古代抒情类祭文的相通点。然而因为文人们不一样的写作目的,和逝者的不一样的关系,和文人不一样的观念、价值观和风格,所以显露出了不一样的抒情特色。
有的是为相识的朋友写的祭奠文章,大多在情感趋向平静的时候写成。文人往往凭借阐明一个观点以此来称赞、评论或是宽慰逝者。用讲明道理的方式来服务于抒情。而且这种方式有别于一般说理的严肃的气氛,是具有丰富的情感的,有的是敬仰,有的是哀伤,有的是思念,这写情感的抒发又都是内敛含蓄的。如宋《祭欧阳文忠公文》。也有一类的祭文情感的表达同样也很强烈,但作者和逝者却不是熟识的身份关系产生强烈的情感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生平和际遇和逝者有很多相同之处而相互同情,由怜惜逝者到赶上自身,从而有景生情,在悼念他人的同时也以此来感叹自己的人生。例如汉贾谊的《吊屈原赋》。还有一类祭文的写作对象是自己的至亲,原本就有很坚固的感情基础,再加上文人是在自己最动感情的时刻写作的,这种祭文的特点主要是抒发自己的悲痛之情,情感极其强烈,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四、余论
人作为社会组成的基本细胞,构成了一个博大的社会。而根据每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又多多少少在不同程度和范围上对所在的社会产生了影响,体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这是外界世人对他们进行评论的根据。如果丧失了一个个独具个性的自我,那么也就不存在现在的社会了。然而所有的个体都无法摆脱社会单独的生存。鲁宾逊漂流记的神话,只存在想象的天堂。古代祭文,不仅可以让人认识到怎样体现自我的社会价值,而且也可以使得生者在对逝者的人生的追溯和评价中,不断的学习和发扬前人的优良品质,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中生存,就是一个个自我。当他呱呱坠地之后,尚缺乏对自我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具备独立思维之后,开始审慎自我。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自我认识阶段。父母所赋予我们的生命是宝贵的,必须要自珍。珍爱自我也要珍爱他人,这也可以说是一个人人生最重要的起点。
当然,也有一些祭文,全篇都是假大空,让人体会不到真切的感情,也感受不到充实的内容,有的甚至虚构编造。对于这样的祭文,是既没意义也没价值的。因此,祭文的写作最重要的就是要讲究实事求是并且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两点才是写作祭文的关键所在。
如今,祭文仍然是一种用的着的文体,他既有文学性又有实用性,在日常的生活里突显了较强的应用性。而对于古代的祭文来说,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它,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的优秀事迹,学习它并发扬它,同时,体会文章中那真切的情感,完善自己的人格,成为一个道德品质高尚并且有责任感的人。
参考文献
[1]王人恩: 古代祭文精华[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3 [2]刘勰: 文心雕龙 [M]//范文澜 :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 [3]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 [M],太平书局,1965 [4] 张梦新,《中国散文发展史》,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 [5]曾枣庄:《从文章辨体看古典散文的研究范围》,《文化遗产》,1988年第四期 [6]赵逵夫:《祭文的源流与抒情特征》,《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期
[7] 丁恩全:《晚唐古文家孙樵对文体的创新》,《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1年4期
[8] 张海鸥等:《悼祭文的文体源流和文体形态》,《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2期 [9] 张敏波:《从《荀岳墓志》探析西晋君臣之间丧葬礼俗》,《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年3期 [10] 兰家勇等:《经典祭文阅读札记》,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年 [11] 栾荣生等:《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独特的死亡观》,《中国医学伦理学》1993年6期 [12] 李松荣:《“逍遥”与“成仙”——《庄子》、《抱朴子内篇》生死观比较》,《安徽大学学报: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4期 [13] 王长顺:《“古典散文学”体系的建立及其意义》,《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4期
[14] : 何锡蓉:《修养:中国哲学的道路》,《社会科学》2008年1期
第四篇:全国哀悼日祭文:哀汶川
遥向西南之天,谨以心香一瓣,恭祭于六万余亡灵之前:蜀山苍翠,蜀水融泄;工农协谐,弦歌不歇。不期天降奇灾,地维乍裂,山崩石倾,屋坍梁折。百村震平,十县荡决。千人之校顿毁,四世之家遽灭。琅琅童声,忽然而绝;哀哀母号,继泪以血。悲夫妻之骤离,益知情切;羡邻家之同死,无从伤别!白发诀英年之子,孤儿忆慈母一瞥。人逢其凶,地陷其孽。举国之殇,全民同咽。有泪同倾,天坠同擎。守护天府,九州一声。伞落如花,十万天兵
遥向西南之天,谨以心香一瓣,恭祭于六万余亡灵之前:蜀山苍翠,蜀水融泄;工农协谐,弦歌不歇。不期天降奇灾,地维乍裂,山崩石倾,屋坍梁折。百村震平,十县荡决。千人之校顿毁,四世之家遽灭。琅琅童声,忽然而绝;哀哀母号,继泪以血。悲夫妻之骤离,益知情切;羡邻家之同死,无从伤别!白发诀英年之子,孤儿忆慈母一瞥。人逢其凶,地陷其孽。举国之殇,全民同咽。
有泪同倾,天坠同擎。守护天府,九州一声。伞落如花,十万天兵;中外驰援,急以见诚。主席呼号于余震之顷,总理迂回于断阻之程。扶危拯绝,皆陌生之手;回阳照暗,乃五角之星!救孤以乳,疗心以情。揩干血迹,抚慰伶仃。后死之士,奠告亡灵:当使老者安之,少者有成;乡树重绿,家国重宁。呜呼尚飨!
本文来自[中科软件园]www.xiexiebang.com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第五篇:古代祭文格式范例
古代祭文格式,范例
古代的祭文相对于现在的祭文格式要求比较固定,严谨。其用词、文风都具有韵味和深情在文章里突显,比较简短,但是深刻。在下面介绍下古代祭文的格式:
(1)开头,人们写祭文,习惯用“维”字开头。“维”是助词,作发语词用,别无意义,但也有很多祭文,开头不用“维”,用“是日也”或“刻下”把年月日都省去了。
(2)“维”字后即写祭奠的时间及祭谁,谁来祭。这是开篇明义,首先要点明的。
(3)祭文的内容必须简短,言语必须精练,要以简明扼要之词表达悲哀沉痛之情。一般祭文,切记文字过长,拖泥带水。
(4)一般祭文,须押韵,可一韵到底,也可变韵——押两个以上,祭文押韵,一则读起来顺口,听起来和谐;二则韵脚的声音可以烘托气愤,帮助感情表达;三则祭文多用响度低之韵,适于表达悲哀忧伤之情。
(结尾),祭文用“尚飨”结尾。“尚”是希望之意,“飨”是设牲醴以品尝之意。古代祭文范例
在通用的格式上,因逝者和写者的身份关系不同,祭文格式也会有部分的差异,下面列举些各个情况的祭文范例。
通用男祭文
维公元×年岁次××某月某日,某某等谨以刚鬣牲醴之仪致祭于
×公××先生之灵前曰:
嗟呼,天之生人兮,厥赋维同,良之秉彝兮,独厚我公。雍容足式兮,德望何崇。优游自适兮,突尔潜踪。怅望不见兮,杳杳音容。只鸡斗酒兮,仪愧不丰。冀公陟降兮,鉴我微衷!伏维尚飨!
女通用祭文
维公元×年,岁次××,某某等谨以清酌庶馐之仪,致祭于
×××母太夫人之灵位前曰:
嗟乎!夫人之德,钟郝流芳。夫人之誉,彤菅休杨。早为人妇,相夫有光。及为人母,教子有方。待人以慈,内外皆康。持家以俭,巨细咸藏。岂期大数,遽梦黄梁。幽冥永隔,实为可伤。忝叨眷属,闻讣彷徨。爰具牲醴,奠祭于堂。仰祈灵贶,是格是尝。伏维尚飨!
长辈男祭文
维公元×年岁次×××月×日某等谨以清酌庶馐致祭于
×公××行×老大人之灵席前曰:
呜呼,观造物之生人兮,赋七尺之昂藏,数修短其有定兮,虽百年如梦黄梁。惟典型之尚在兮,流千载之芬芳。俄骑箕而仙逝兮,共怅少微之掩芒。灵引忝叨于末谊兮,能不恻然而悲伤。惟我老大人年高而德昭兮,有令名更有令望。自少多才而多艺兮,由资禀之纯良。幸得天之独厚兮,优游自适而健康。养性情于恬淡兮,看破世态之炎凉。敦孝友而重信义兮,知持身之有方。睦宗族而邻里兮,播德泽于故乡。杖履逍遥兮,乐岁月之舒长。义方传家兮,卜厥后之克昌。进奉甘旨承欢无间兮,庆逢吉而永获康强。晨昏定省有子修职兮,宜椿伶之日增无疆,胡天不仁兮,老成云亡。山颓木坏兮,郗觑彷徨。瞻灵帏而兴嗟兮,思道範之难忘。德徽终古其不朽兮,九泉含笑而犹有余光。悲风急兮惨夕阳,冷露团兮逼秋霜,望玉京兮苍茫,寄楚些兮短章,献一卮万椒浆,愿降灵兮来尝。
尚飨。
长辈女祭文
维公元×年×月×日……仝上致祭于
×××门×氏行×老孺人之灵位前曰:
呜呼,自古名贤,必资母教。陶侃知州之辟,誉起留宾;王圭建延之助,功由择主。曹大姑之内则,掌著母仪,刘夫人之宏慈,独高女史。谓非一时之人瑞,当世之女宗乎!
孺人高门淑质,华胃名媛。幼习矜庄,长娴礼度。掠梅迨吉,好逑歌荇菜之诗,秾李耒归,中馈洁苹蘩之祀。孟光举案而相庄,敬姜垂戒于无逸。所以亭亭玉树,矫若陈群,粲粲桂林,芳同窦氏。是宜被象服而拜期颐,御鱼轩而登慈寿。何意云帡返驾,失阃范之芳型;婺采沉铅,杳母仪之懿德。南荣书槛,觞目凄凉,西域名香,伤心缥缈。某寺瞻云顿失,爱日无依。望夜月而盼青青鸾,涕零吊鹤,临秋风而驰白马。冷激鸣蝉,继美侃欧之德,光诸旧史,齐徽钟郝之贤。敬奠椒浆,聊歌薤露。惟祈昭格,以鉴素忱。
尚飨。
平辈男祭文
(开头略)
呜呼!白鸡应梦,空伤感逝之篇,青鸟使来,遽赴游仙之约。典型失望,闾里同悲。维××望隆山斗,品重圭璋。桂兰挺秀,正当佳境尝甘,松筠贞完,应见艾年待颂也,而乃天意难知,人功莫挽。鸿仪抑抑,方柱石之常瞻,鹤驭迢迢,意帡幪之顿失。某某等居迩松荫,世联兰臭。夙荷命提之益,未伸报答之私。兹当执拂有期,辆车将驾,敬陈絮酒,原××更进一觞;聊慰泉台,怅此别竟成千古。伏维尚飨。
平辈女祭文
(以后开头略)
呜呼!金娥返影,萱堂风烛无光,宝婺沉辉,缠里寒春遏响。母仪莫仰,戚族兴悲。惟我××,幼习矜荘,长娴体度。方冀长斋礼佛,白发长留。讵知返驾游仙,红尘永隔。某等谊托葭莩,居邻桑梓。频荷慈云之荫,未申爱日之忱。兹当鹤驭难迴,鸾并将发。觇素帏之萧瑟,感丹旌之飘扬。一束生勿,聊慰泉台灵爽,三杯薄奠,敢倾葵霍微衷。
尚飨。
又
呜呼!琼楼月缺,尘埋宝婺之光,瑶阙云寒,彩失祥鸾之影。坤仪足式,树乡里之先型,淑範云亡,聚交亲而共泣。夫人蕙心兰质,守温恭淑慎之无亏,月魄灵光,合言德功容而俱备。媲孟梁之懿德,鸿案相荘,追桓鲍之芳徽,鹿车共挽。用相夫子,戒昧旦以无荒;逮事高堂,奉旨甘而罔怠。持身以俭,衣裳鲜曳绮之华,待物唯和,妯娌无勃奚之诮。洁蘋蘩而襄内职,操井臼以示后昆。定知慈行长荣,和贤闺之表率,灵萱不老,播淑笵以流芳。胡乃蓬岛音传,蓉城召促。珠帏遽掩,欲仰壶範之无从,玉匣长埋,爰溯芳型而莫睹。某等金兰同气,谊切登堂,萝茑联姻,情伤执拂。临秋风而驰白马,凄比鸣蝉,对夜月而望青鸾,泪零落叶。虽返魂无术,徒嗟惠帐之空悬,然虞嫔有词,尚冀云軿之来格。敬陈勿束,并具菲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