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腰椎间盘突出引起腰腿痛的发病机制
腰椎间盘突出引起腰腿痛的发病机制
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见于各行业的人,经常从事弯腰劳动,驾驶员的腰部颠簸和右侧手足劳累重,皆易导致腰椎间盘受损。腰椎间盘突出的原因是什么,一般认为从事重体力劳动者椎间盘退变重。但是,脑力劳动者的发病率也并不很低,这可能与脑力劳动者长期处于坐位和活动量相对少有一定关系。腰椎间盘突出,多数是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姿势所导致。最初的表现只是姿势不正弯腰驼背,局部的过度受力,时间久了会造成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形成腰肌劳损等慢性腰痛,所以也称姿势性腰痛,而腰椎间盘突出则是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积累的结果。
除了以上因素,临床上专家一般认为腰椎间盘突出引起腰腿痛有三个方面的机制:
一、机械压迫机制
突出的椎间盘对神经根、马尾神经、硬脊膜等产生压迫,使其静脉回流受阻,毛细血管血流减少,影响神经根的营养,进一步增加水肿,从而增加了神经根对疼痛的敏感性,这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已发现这一观念并不能解释所有临床表现有些患者在影像学资料上可见椎间盘突出严重,压迫明显,而临床症状轻微。大量研究表明神经根机械压迫并不是腰腿痛的唯一原因。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主要是由于人体的老化造成的,老年骨质疏松症等原因也可造成腰椎间盘突出。也有不少的青壮年也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其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平时坐姿不良,外伤等原因导致的。
二、炎性反应机制
在手术中常可发现神经根炎性充血水肿。原因在于破裂的椎间盘会释放出许多化学刺激性物质,导致受累的神经根或脊神经节发生炎症反应。此时神经根对疼痛敏感度增加,即使没有突出髓核的直接压迫,也会出现腰腿痛的症状。
三、神经体液机制
生物化学物质和神经肽在疼痛感受中起着重要作用。背根神经节是机体内多种神经肽的制造场所和输送站,椎间盘纤维环、后纵韧带、关节囊部位富含神经肽。损伤时神经肽类物质释放,可直接刺激周围的感受器引发疼痛。
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腿痛该怎么办?
一、暂时缓解疼痛——保守治疗
牵引、按摩、针灸、热疗、电疗、理疗、封闭治疗等方法,属于保守治疗方法范畴,这些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早期患者有一定效果,并且该方法只能暂时缓解症状表现,不能达到彻底治愈的效果,如果患者尝试了保守治疗中的种种方法均无效,表明患者病情已经发展到较严重阶段。
二、开放手术治疗
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专家一般都不建议行开放手术进行治疗,如果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实施开放手术风险性就非常较大。不仅如此,手术治疗本身就具有高危险、大创伤、恢复慢、操作复杂等弊端,因此开放手术一般都不被临床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临床研究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仅不到10%的患者需行开放手术治疗。因此患者不必恐惧手术方法。
三、彻底治愈“腰突”的最佳治疗——微创体系疗法
现在世界医学普遍朝微创方向发展,椎间盘突出症也可以通过微创来解决。现解放军155医院率先引进德国可视超微创椎间孔镜来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它是在局麻下,通过椎间孔镜直视突出髓核,然后用抓钳取出,解除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腰部及下肢的疼痛症状自然就消失了。它不仅痛苦小、时间短,而且刀口小、恢复快、费用低,术后症状立即缓解,手术当天即可下地,一周之内即可出院。
专家建议: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易发高发人群,如:司机、办公室白领、重体力劳动者、肥胖者等人群,日常生活中需注意腰部保护事项。如果出现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状,一定及时去寻求合理的治疗方法,避免更严重后果发生。
第二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摘 要】近年ITP发病机制的研究扩展到细胞免疫及血小板生成障碍等方面。细胞免疫及抗血小板抗体介导巨核细胞质量异常在ITP的发病机制中亦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认为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异常及血小板生成障碍参与了ITP的发病过程。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 减少性紫癜 免疫学发病机制
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约占出血性疾病总数的30%。近年来,特别是儿童时期ITP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关于ITP的发病机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现综述如下。体液免疫方面
1.1 自身抗体
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是经典的ITP发病机制。ITP患者产生自身抗体的机制主要包括:①分子模拟与交叉反应。如果外来抗原与机体有相似的抗原表位,即呈分子拟态。人体针对外来抗原产生的抗体既可作用于外来抗原,也可作用于与外来抗原表位分子结构相似的自身抗原,即交叉反应。近些年,感染诱发ITP的可能机制倍受许多学者关注,多数集中于病毒,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HIV、肝炎病毒、人类细小病毒B19等,同样幽门螺杆菌与ITP的关系也受到青睐。感染性因素存在条件下,人体产生的针对外来感染因素的抗体,由于分子拟态可针对自身血小板膜糖蛋白产生交叉反应。②表位扩展。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过程中,抗原递呈细胞(APC)摄取破坏的组织碎片并将自身抗原的隐蔽表位提呈给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此现象称为表位扩展。衰老的血小板被树突状细胞摄取后加工促使隐蔽抗原暴露,导致自身淋巴细胞活化并产生抗体。ITP患者的血小板表面结合有自身抗体,这些结合有自身抗体的血小板容易被APC内吞、降解,小板膜表面复合体被降解的过程中可暴露出多种隐匿表位。通过APC呈递激活可以识别这些新表位的T细胞,产生共刺激信号,活化B细胞,导致血小板相关抗体产生。
1.2 B细胞的过度增值与凋亡减少
用荧光免疫标记及流式细胞技术发现ITP患者B淋巴细胞的周期蛋白cyclinD、cyclinA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表达率明显降低。B淋巴细胞的周期蛋白cyclinD、cyclinA具有促进B淋巴细胞从静止期向增殖期过度的作用,因此,大量B淋巴细胞活化、增值,产生血小板抗体增加,从而导致大量的血小板破坏。抗凋亡蛋白Bc-12的过度表达可能通过抑制B淋巴细胞的凋亡,促进B淋巴细胞尤其是自身反应性B淋巴细胞的过度增殖,产生大量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参与ITP的发病。
1.3 B细胞激活因子(BAFF)
BAFF是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之一,除具有促进B细胞存活的作用外,在维持生发中心反应、抗体的类型转换、T细胞的活化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细胞免疫方面
2.1 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异常活化及T细胞亚群的失调
T淋巴细胞的克隆性增生与凋亡异常。在ITP发病初期T淋巴细胞针对血小板表面糖蛋白上多个表位发生反应,产生多克隆增殖,随病程进展仅有那些识别免疫优势表位的致病性T淋巴细胞克隆选择性扩增,通过研究T淋巴细胞的针对血小板表面糖蛋白2个优势表位的2个特殊区域异常,证实在ITP患者体内T淋巴细胞存在异常活跃的克隆性增生。对ITP患者以及健康对照者的CD3+T淋巴细胞的基因芯片分析发现,CD3+T淋巴细胞多个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有改变,提示T淋巴细胞多条凋亡途径改变。
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异常。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是近几年研究发现的一种特殊的专职免疫调节细胞,主要通过抑制免疫效应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其免疫功能和抑制自然杀伤细胞、细胞毒T细胞等细胞功能来维持自身免疫平衡。调节性T细胞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都存在数量和功能上的异常。
2.2 Th1/Th2失衡
CD4+辅助T细胞在免疫系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调节细胞对抗原的反应来调节免疫系统,防止自身免疫的发生。CD4+T细胞可分为Th1、Th2两个亚群,前者通过分泌IFN-γ、IL-2和TNF-β等,作用于巨噬细胞和细胞毒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后者通过分泌IL-4、5、6、10和IL-13等细胞因子,促进抗体的产生,参与超敏反应。正常情况下Thl/Th2类细胞因子呈动态平衡,一旦发生偏移,则发生免疫紊乱。用双色流式细胞技术通过检测CD195和CD30在ITP外周淋巴细胞的表达,发现ITP患者血液中Th1/Th2明显交对照组增高,给予调节免疫治疗后Th1/Th2明显下降,从而得出ITP是一种Th1细胞占优势的免疫紊乱。张庆国等[14]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0例ITP患者治疗前后IFN-γ、IL-4等水平变化,分析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情况,得出Th1细胞相关因子表达上高,得出Th1与患者疗效密切相关。
2.3 细胞毒作用
ITP患者CD8+T细胞可通过细胞毒作用破坏血小板,后来通过研究得出ITP患者骨髓中CD3+T细胞和CD8+T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得出早在骨髓中血小板就受到CD8+T细胞通过细胞毒作用的大量破坏。随后他们进一步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测定了部分基因发现ITP患者体内存在参与细胞毒作用的基因表达明显升高。巨核细胞异常
骨髓巨核祖细胞在巨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血小板生成素(TPO)调控下分化、增殖发育成熟并产生血小板。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表现为缺少胞质颗粒及血小板形成减少,胞质及胞核呈退行性变。ITP患者巨核细胞超微结构存在凋亡和副凋亡现象,表现为线粒体空泡肿胀、质膜变厚、核内染色质浓缩。另外巨核细胞在成熟过程中细胞膜表面表达血小板膜抗原GPⅡb/Ⅲa、GPⅠb/Ⅸ,能够被自身抗血小板抗体识别结合。体外实验证实了ITP患者的血浆含有抗GPⅡb/Ⅲa、GPⅠb/Ⅸ的抗体,可抑制巨核细胞成熟,使血小板生成减少。ITP患者体内抗血小板抗体和巨核细胞结合影响巨核细胞的成熟和血小板的释放,并可能触发ITP患者体内巨核细胞程序性死亡。
结语
ITP是一种异质性免疫性疾病,多种机制参与其发生发展过程。临床上应根据其不同的发病机制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做到分型施治,个体化治疗。但是IT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仍需进一步研究,为更有效地治疗ITP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衣翠华.血小板相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中的意义[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1
[2]张庆国.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治疗前后水平变化[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2
第三篇:TMA发病机制与分类的论文
血栓性微血管病(TMA)是一组急性临床病理综合征,以多器官微循环血栓形成、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为特征。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该组疾病的发病机制有了更多新的认识。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现认为TMA主要分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及其他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TTP和HUS。
1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1.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结构及功能
vWF除作为Ⅷ因子载体蛋白的功能外,还可介导血小板在高剪应力条件下于损伤血管处黏附、聚集。其单体通过二硫键形成超大vWF(UL-vWF)多聚体,vWF缺乏,机体易出血,但若血循环中有过多UL-vWF,则会导致小血管中弥漫性vWF富集型微血栓形成。ADAMTS-13主要由肝脏星形细胞合成并释放入血,但近来研究表明肾小管上皮细胞及内皮细胞亦可合成释放有活性的ADAMTS-13,调节局部的凝血功能[1]。ADAMTS-13基因位于9q34染色体,由信号肽、前肽(P)、M结构域、D结构域、T1(TSR)、C区、S结构域、T2-T8(7TSRs)、2CUB结构域组成,编码含1427个氨基酸残基的前体蛋白。S结构域还是抗ADAMTS-13抗体结合区域,该结构域缺失的AD-AMTS-13变异型不能被IgG识别,或许可为自身免疫性TTP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1.2ADAMTS-13缺乏与TTP的发生
ADAMTS-13缺乏致UL-vWF介导血小板与损伤血管内皮黏附并聚集,微血管中形成大量vWF富集型血栓,引起血小板减少、血栓性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故现认为TTP的发生主要与AD-AMTS-13的缺乏有关。综合文献报道,TTP的年发病率为1/100万~4/100万[2],其中只有Terrell等[2]的研究将AD-AMTS-13缺乏作为诊断TTP的标准,得出年发病率为1.74/100万,女性较好发,约为男性的2~3倍,30~50岁为好发年龄。一些大组的TTP患者的临床检测中,严重ADAMTS-13缺乏的检出率为33%~100%,这可能由于检测方法及病例选择的不同造成,例如排除肌酐>309μmol/L的患者,检出率可高于90%。
1.3TTP分类
现认为有2种原因可导致ADAMTS-13缺乏:自身免疫性和基因变异即遗传性。其中自身免疫性占90%左右。
1.3.1自身免疫性TTP
自身免疫性TTP以出现抗AD-AMTS-13抗体,使ADAMTS-13失去裂解UL-vWF功能为特点。抗体结合于ADAMTS-13的S结构域。Ferrari等[3]研究了IgG亚群种类及对预后的影响,发现同一患者中可为单种IgG亚群,也可出现多种亚群,以IgG4最多(90%),依次为IgG1(52%)、IgG2(50%)和IgG3(33%),IgG4与IgG1浓度呈负相关,IgG4浓度越高提示TTP越容易复发。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皮肤瘀点瘀斑、头痛,伴或不伴嗜睡、局部神经症状,若不及时治疗,会出现痉挛发作、昏迷等。显著的血小板减少、血栓性溶血性贫血、神经症状多为疾病晚期表现,ADAMTS-13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疾病。多数患者中,抗ADAMTS-13抗体产生的原因不明,现认为HIV感染、噻氯吡啶的应用可能与自身抗体产生相关,氯吡格雷不增加TTP的危险性,其他可引起TMA的疾病(结缔组织病、转移性恶性肿瘤等)及药物(奎宁、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化疗药物等)并不引起ADAMTS-13缺乏。
1.3.2遗传性TTP
又称Upshaw-Schulman综合征,大多数患者出生时高胆红素血症,可有血小板减少或溶血性贫血,甚至中风。新生儿期后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等临床症状多由发热、感染、腹泻、外伤、手术及怀孕等诱发,并对血浆输注或血浆置换敏感。现已发现55种以上突变,涉及ADAMTS-13所有结构域,主要集中在M-D-T1-C-S结构域。遗传性TTP还可合并H因子的突变。
1.4TTP与肾脏损害
过去认为TTP主要累及脑,产生痉挛发作等临床表现,现证明TTP亦可累及肾脏,但肾功能损害在TTP的频率及严重程度仍存在争议。一般来说,对于自身免疫性TTP,肾功能损害较轻,少尿、水肿、高血压及需透析治疗者比较少见,如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必须重新核实TTP诊断,寻找其他可能的病因;对于遗传性TTP,可并发急性肾功能损害,通过血浆置换等治疗,大多可逆,但反复临床或亚临床微血管性血栓形成,可进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因此针对遗传性TTP,治疗急性肾衰竭的同时应防治不可逆性肾脏损害。
2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主要因不同机制导致血管内皮受损,微循环中血栓形成,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Coombs试验为阴性)、血小板减少、肾脏损伤(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特点,10%~30%的患者亦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HUS患者血清中ADAMTS-13活性正常,也不存在抗ADAMTS-13抗体,由此与TTP区分。
2.1典型HUS
又称为D+HUS,年发病率为1/10万~2/10万,小于5岁儿童中年发病率为6.1/10万,主要继发于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或痢疾志贺菌1型感染。STEC属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主要血清型为O157:H7,典型临床表现为血性腹泻后1周左右出现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氮质血症。但也有25%的患者不会出现腹泻的前驱症状,55%~70%有急性肾衰竭表现,经治疗70%以上患者的肾功能可恢复[1]。过去一直认为其发病机制为志贺毒素使靶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蛋白合成受损,导致内皮细胞死亡,血管内皮受损从而活化血小板和凝血系统使血栓形成或志贺毒素直接损伤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小管上皮细胞,导致急性肾功能不全。现有研究发现,D+HUS发生同时也与补体旁路途径的过度激活有关。在一组17例(D+HUS)患儿的临床研究中,Thurman等[4]测得Bb和末端补体复合物(SC5b-9)均在发病后明显升高,1个月左右回降至正常,但其浓度与肾脏损害的严重性及对预后的影响仍需进一步证明。Orth等[5]则证实了志贺毒素可通过与H因子结合,使补体旁路途径过度激活,损伤血管内皮。HUS也可继发于肺炎链球菌感染,其分泌的神经氨酸苷酶裂解红细胞、血小板、肾小球内皮细胞表明的唾液酸残基,使Thomsen-Freidenreich抗原(TF抗原)暴露,产生IgM,抗原抗体相互作用损伤红细胞、血小板及内皮细胞。SP-HUS的Coombs试验为阳性。
2.2非典型HUS
非典型HUS(aHUS)又称(D-HUS),占HUS的10%,年发病率2/100万,所有年龄段均可发病,以成人为主,区别于典型HUS,aHUS无明显腹泻的前驱症状。aHUS总体预后不佳,病死率为25%,50%左右患者进展到ESRD。aHUS分为家族型和散发型,散发型患者的发病可有诱因,如HIV感染、器官移植、怀孕、肿瘤、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环孢素、他克莫司等)、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但近50%的散发型者为特发性。现认为无论家族型或散发型aHUS多以补体系统蛋白基因突变为基础,50%~60%的aHUS已发现基因突变,这也是现今TMA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关键为补体旁路途径C3转化酶(C3bBb)功能的失调,使该途径过度激活,通过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损伤血管内皮。突变基因涉及补体调节因子和补体成分,具有多为杂合突变和不完全外显性的特点。
2.2.1补体调节因子
补体调节因子包括补体因子I(CFI)、补体因子F(CFH)和膜辅因子蛋白(MCP/CD46)。CFI为丝氨酸蛋白酶,通过降解C3b、C4b,调节补体激活途径,其基因突变影响CFI的分泌及活性[6]。MCP为CFI作用的辅因子,该基因突变占aHUS的10%~15%。CFH基因突变最为多见,大于80种突变类型已被确定,占家族型aHUS的40%~45%,占散发型的10%~20%。CFH可与补体因子B(CFB)竞争性识别C3b,阻碍C3转化酶(C3bBb)形成,同时加速C3bBb的降解及作为CFI的辅因子发挥抑制旁路途径激活的作用。其功能区在CFH的N端,C端则与基膜和内皮的黏多糖相连接。突变多发生在C端,导致内皮表面突变型CFH密度下降,无法发挥N端相关作用。游离的突变型又可阻碍正常CFH与内皮连接,故即使有50%CFH正常,也会导致aHUS发生[6]。接近6%~10%的aHUS患者体内存在抗CFH抗体,有研究者将其称为自身免疫型HUS,主要累及儿童,不同于其母亲为CFHR1及CFHR3基因杂合突变型,患者为CFHR1/3纯合缺失,产生抗CFHR1/3抗体。CFHR1~5为与CFH基因序列有高度相似性的蛋白。抗体主要作用于CFH的C端,阻碍CFH相关功能,又称为DEAP-HUS。
2.2.2补体成分
补体成分突变包括补体因子B(CFB)和C3突变。相对于补体调节因子突变是功能缺失性突变,补体成分突变则是功能获得性突变。Goicoechea等[7]研究了2个家系的aHUS患者发现,aHUS的发生与CFB的突变相关(F286L和K323E),突变型有高度C3b亲和力,增加了C3转化酶(C3bBb)的形成,及对于补体调节因子有较强抵抗力,促使旁路途径过度激活。2009年Roumenina等[8]报道了另2种突变型(D254G和K325N)。Frémeaux-Bacchi等[9]研究了14例低C3的aHUS患者,发现了9种C3突变型,大多突变型阻碍CFH、MCP与C3b的连接,从而抑制C3b降解。
2.2.3其他
近来也有研究指出5%的aHUS患者是由于THBD基因突变导致其编码的凝血酶调节蛋白(TM)功能异常。TM是抗凝系统的调节蛋白,还可直接或间接影响C3转化酶活性[10]。新近又有研究指出CFHR1缺失不但可致抗CFH抗体形成,还可致补体终末途径过度激活,因为CFHR1可抑制C5转化酶活性及巩膜复合体的形成3其他TTP和HUS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导致TMA的发生,如自身免疫性疾病(SLE、抗磷脂抗体综合征)、HIV感染、器官移植、转移性恶性肿瘤、怀孕期间的HELLP综合征、药物使用(5种常报道药物:环孢素、他克莫司、丝裂霉素、奎宁和噻氯吡啶)等。我科回顾性研究了1998—2006年32例患者,27例为继发性,其中SLE15例,被认为是主要继发因素[12]。这些原发疾病有些可能为自身免疫性TTP或散发性aHUS的诱因,但多数病理生理机制尚未明确,需要进一步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
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TMA具体分类见表1。
表1TMA分类致病因子致病机制病因TTPADAMTS-13抗ADAMTS-13抗体噻氯吡啶、HIV感染、特发性(占大多数)ADAMTS-13基因突变遗传性(AR1))感染后HUSD+HUS志贺毒素细菌感染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或痢疾志贺菌1型SP-HUS2)TF抗原细菌感染肺炎链球菌D-HUS(aHUS)CFHCFH基因突变遗传性3)(AD4))抗CFH抗体获得性MCPMCP基因突变遗传性3)(AD)CFICFI基因突变遗传性3)(AD)CFBCFB基因突变遗传性3)(AD)C3C3基因突变遗传性3)(AD)TMTHBD基因突变遗传性CFHR1CFHR1缺失遗传性其他TTP和HUS未明未明自身免疫疾病、HIV感染、器官移植、转移性恶性肿瘤、HELLP综合征、药物等注:1)AR: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SP-HUS:肺炎链球菌相关性溶血尿毒症综合征;3)不完全外显性;4)AD:常染色体显性遗传TMA是一组多系统受累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转移性恶性肿瘤等引发的TTP和HUS的发病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明确。该组疾病临床早期病死率高,需要临床医生早期诊断,早期行血浆置换和血浆治疗。
第四篇:杜淑云医生详解周期性瘫痪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在临床上,周期性瘫痪)即“周期性麻痹”,是一组与钾离子代谢有关的代谢性疾病,以周期性反复发作的骨骼肌短暂性弛缓性瘫痪为特征。一旦发病,患者会出现肌无力、虚软,严重病例,可累及膈肌、呼吸肌、心肌等,甚至可造成死亡。为此,全面了解周期性瘫痪的病情非常重要。那么,周期性麻痹的病因有哪些?下为什么会出现周期性瘫痪呢?下面就请专家来具体介绍下吧。
周期性瘫痪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主要有:
(一)发病原因
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在我国大多数为散发,欧美国家以遗传性或家族性多见,散发性仅占20%,故称家族性周期性麻痹,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位于1q31~32,与二氢吡啶受体基因相连,可能由基因突变致病。
高血钾性(高钾型)周期性麻痹又称遗传性发作性肌无力症,强直性周期性麻痹,为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肌病,近年来,发现位于17q23.1~25.3上的骨骼肌钠通道α亚单位基因(SCN4A)存在错叉突变,高钾型和正钾型周期性麻痹与这种基因突变相关,而被认为是一种骨骼肌钠通道病。
(二)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太明了,大多认为钾代谢障碍和肌细胞内外的钾平衡失调是引起发作的主要原因,还与膜内外其他离子的分布及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功能改变有关,而糖代谢过程和胰岛素,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内分泌激素对钾的代谢亦有广泛影响。
近年来,发现位于17q23.1~25.3上的骨骼肌钠通道α亚单位基因(SCN4A)存在错叉突变,高钾型和正钾型周期性麻痹与这种基因突变相关,而被认为是一种骨骼肌钠通道病,这些突变可引起钠离子通道蛋白的结构改变;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则认为是一种L型骨骼肌钙通道(双氢吡啶受体)疾病,双氢吡啶受体基因位于1q31~32,基因的突变可引起L型钙通道功能异常,这些离子通道的功能异常,可能引起肌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和膜电位的改变,使肌纤维失去兴奋性而引起骨骼肌瘫痪。
而中医认为:周期性瘫痪是由于正气亏损、外因诱发致使邪壅于内,阻碍气机,肢体失养而痿软无力。其诱因包括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精神紧张、感受寒湿外邪、汗出过多耗气伤津等。对此,在周期性瘫痪的治疗上,不仅要补充钾成分,正确饮食,调节脏腑器官,纠正电解质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篇:2016年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点:支气管哮喘病因及发病机制最新考试题库(完整版)
1、卫生行政复议机关在接到卫生行政相对人的复议申请书后,多长时间必须作出复议决定 C
A.半个月内
B.1个月内
C.2个月内
D.3个月内
2、主管全**婴保健工作的部门是 D
A.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B.国家计划生育主管部门
C.各级人民政府母婴保健部门
D.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3、《化妆品卫生监督实施条例》的施行时间为 A
A.1990年1月1日
B.1991年5月1日
C.1992年10月1日
D.1995年1月1日
4、卫生行政复议机关在接到卫生行政相对人的复议申请书后,多长时间必须作出复议决定 C
A.半个月内
B.1个月内
C.2个月内
D.3个月内
5、拔牙晕厥的处理下列哪项是不必要的
A.立即停止手术,置病员于头低位,保持呼吸通畅 B.嗅闻刺激性气体
C.吸氧 D.输液,注意酸碱平衡 E.必要时静脉推注高渗糖
6、A.臭氧
B.过氧乙酰硝酸酯
C.铅
D.甲醛
E.苯并(a)芘
(1).阻碍血液输氧,引起组织缺氧的是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第1题动物实验发现,O3能可降低动物对感染的抵抗力,损害巨噬细胞的功能。03还能阻碍血液的输氧功能,造成组织缺氧。
(2).有致敏作用,引起咳嗽、哮喘等的是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第2题除花粉等变应原外,大气中某些污染物如甲醛、SO2等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机制引起机体的变态反应。
(3).对眼睛刺激作用最强的是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第3题一定浓度的甲醛和臭氧均可对眼睛产生刺激作用,但甲醛的阈值较低。7、2002年12月广西某地山区一辆满载数吨剧毒化学品砒霜的卡车翻落在深山峡谷中,大部分毒物抛撒到谷底的河流里,而下游15km的居民则以这条河的水作为饮用水水源。
(1).当得知这一事故的报告后除向有关部门领导汇报外,你作为一个专业技术人员从保护人民健康的角度出发,首先应
A.立即赶赴现场了解具体情况
B.查阅有关资料
C.立即通知下游居民暂停饮用河水
D.提出对受污染河水处理的具体措施
E.关注污染可能带来的生态破坏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饮用水污染应急事件处理原则包括迅速组织力量,查明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通知有关集中式供水单位或自备供水单位及个人,迅速采取控带I上措施和临时供水措施,并通过多种媒体向居民通告,在污染事故未解除前,不得擅自饮用污染水。因而对照本题,从保护人民健康的角度出发,第4题应选择C。
(2).为防止河水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危害,领导派你对河水进行监测,由于条件和时间的限制,你认为采集水样最重要的河流断面是
A.距事故下游最近的居民取水点上游1000m和取水点处
B.事故点的上游1000m和下游100m
C.事故点下游最近居民取水点上游1000m和下游100m
D.事故发生地点
E.事故点下游
8、那类消毒产品可以生产销售 A
A.有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的 B.没有产品备案凭证的 C.没有卫生许可批件的
D.产品卫生质量不符合要求的
9、国家对放射工作实行的职度是 C
A.职业卫生监督制度
B.考试上岗制度
C.许可登记制度
D.“卫生许可证制度”
10、《化妆品卫生监督实施条例》的施行时间为 A
A.1990年1月1日
B.1991年5月1日
C.1992年10月1日
D.1995年1月1日
11、颧骨骨折复位的主要标准是
A.开口活动无障碍 B.闭口活动无障碍 C.面部无畸形
D.说话正常 E.无复视
12、口底****坏死性感染局部处理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广泛切开引流 B.充分分离口底肌肉
C.3%双氧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冲洗
D.加压包扎 E.高压氧治疗
13、A.臭氧
B.过氧乙酰硝酸酯
C.铅
D.甲醛
E.苯并(a)芘
(1).阻碍血液输氧,引起组织缺氧的是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第1题动物实验发现,O3能可降低动物对感染的抵抗力,损害巨噬细胞的功能。03还能阻碍血液的输氧功能,造成组织缺氧。
(2).有致敏作用,引起咳嗽、哮喘等的是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第2题除花粉等变应原外,大气中某些污染物如甲醛、SO2等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机制引起机体的变态反应。
(3).对眼睛刺激作用最强的是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第3题一定浓度的甲醛和臭氧均可对眼睛产生刺激作用,但甲醛的阈值较低。
14、卫生行政复议机关在接到卫生行政相对人的复议申请书后,多长时间必须作出复议决定 C
A.半个月内
B.1个月内
C.2个月内
D.3个月内
15、医疗机构从事药剂技术工作必须配备 D
A.保证制剂质量的设施
B.管理制度
C.检验仪器
D.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
16、在《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前已开业的单位应当 D
A.无需补办卫生许可证
B.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C.重新办理营业执照
D.经卫生防疫机构验收合格,补发“卫生许可证” 17、5mm,针距
18、医疗保健机构依法开展产前诊断的,必须符合卫生部规定的条件和技术标准,并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A
A.审核
B.认可
C.许可
D.确认 19、05
E.2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规定生活饮用水中含砷量不得超过
20、下列哪项疾病手术时,局麻药应用时慎加肾上腺素
A.慢性肝炎.血友病.结核 B.严重心脏病.甲亢.高血压
C.过敏.外伤 D.精神病.神经衰弱.癫痫 E.肿痛
21、某男青年婚前医学检查时发现患有梅毒。该青年对这一诊断结论有异议时,可以 D
A.要求婚姻登记部门裁定
B.要求婚姻登记部门重新检查
C.申请行政复议
D.申请医学技术鉴定
22、在《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前已开业的单位应当 D
A.无需补办卫生许可证
B.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C.重新办理营业执照
D.经卫生防疫机构验收合格,补发“卫生许可证”
23、医疗机构从事药剂技术工作必须配备 D
A.保证制剂质量的设施
B.管理制度
C.检验仪器
D.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
24、医疗机构从事药剂技术工作必须配备 D
A.保证制剂质量的设施
B.管理制度
C.检验仪器
D.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
25、医疗保健机构依法开展产前诊断的,必须符合卫生部规定的条件和技术标准,并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A
A.审核
B.认可
C.许可
D.确认
26、医疗机构对限于设备或者技术条件不能诊治的病人,应当依法采取的措施是 B
A.立即抢救
B.及时转诊
C.继续观察
D.提请上级医院派人会诊 27、5mm D.距创缘2mm,针距3mm
E.距创缘2-3mm,针距3-5mm
28、学校卫生保健机构的设立正确的是 B
A.配备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为1000﹕1
B.不足600人的学校可配备专职或兼职保健教师
C.所有院校均应设校医院或卫生科
D.所有的院校均应设卫生室 29、5mm,针距1mm B.距创缘1mm,针距2mm
C.距创缘 30、5mm,针距
31、拔牙时牙挺应安放于
A.远中牙颈部与牙槽骨之间 B.近中牙颈部与牙槽骨之间
C.颊侧牙颈部与牙槽骨之间 D.舌侧牙颈部与牙槽骨之间
E.近中相邻牙之牙槽嵴顶
32、一患儿以肠梗阻入院手术,术中医师将膀胱认作囊肿切除,造成患儿储尿、排尿功能严重受损。该事件中,医师的行为属 B
A.术中并发症
B.过失
C.意外事件
D.直接故意
33、一男性农民,4天前突然发热,头痛,面颈部潮红,全身酸痛,伴恶心、呕吐及腹泻,每日2~3次,按“感冒”治疗未见好转来诊。体温 34、5℃,血压80/60mmHg,脉搏94次/分。
(1).对该患者做进一步体检时最可能发现的体征是
A.脑膜刺激征
B.球结膜充血,皮肤出血点
C.皮肤黄染,肝、脾肿大
D.腓肠肌压痛
E.腹部压痛及反跳痛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根据病人的表现可以判断此病人患有流行性出血热,且为低血压休克期。进一步检查可以发现相关的血管病变,即有出血、充血及渗出性水肿。所以第10题答案应选B。
(2).最有助于诊断的化验检查是
A.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B.血气分析
C.尿常规检查
D.粪便常规检查
E.脑脊液常规检查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最有帮助的检查为尿检查。尿外观可见小片状膜样物,系由尿蛋白及脱落的上皮细胞组成。尿蛋白多为(+++)~(++++),显微镜下可见管型、,红细胞及巨大融合细胞,巨大融合细胞内可检出病毒抗原。
B1题型
35、A.地方性砷中毒
B.铊中毒
C.地方性氟病
D.痛痛病
E.地方性克汀病
(1).以皮肤损害为显著特点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为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第4题慢性砷中毒特异体征为皮肤损害,早期可出现弥漫性褐色、灰黑色斑点条纹;皮肤“色素沉着”与“色素缺失”多同时出现在躯干部位,以腹部(花肚皮)、背部为主。皮肤角化、皲裂以手掌、脚跖部为主。四肢及臀部皮肤角化,可形成角化斑、赘状物。皮肤角化、皲裂处易形成溃疡,合并感染,甚至演变为皮肤癌。
(2).胚胎期和婴儿发育早期机体严重碘缺乏可引起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第5题地方性克汀病是由于胚胎期和婴儿发育早期严重的碘缺乏,从而导致的一种比较严重的碘缺乏病的表现形式。表现为:患者生后即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体格矮小、听力障碍、神经运动障碍和甲状腺功能低下,伴有甲状腺肿。
(3).引起居民以斑釉齿和骨骼损害为特征的患病率显著增高的是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第6题居民斑釉牙和骨骼损伤是较为典型的慢性氟中毒表现。地方性氟中毒是由于一定地区的环境中氟元素过多,从而致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经饮水、食物和空气等途径长期摄人过量氟所引起的以氟骨症和氟斑牙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
36、那些人群不得从事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D
A.传染病病人治愈前
B.病原携带者排除传染病嫌疑前
C.疑似传染病病人排除传染病嫌疑前
D.以上都是
37、某男青年婚前医学检查时发现患有梅毒。该青年对这一诊断结论有异议时,可以 D
A.要求婚姻登记部门裁定
B.要求婚姻登记部门重新检查
C.申请行政复议
D.申请医学技术鉴定
38、医疗机构施行特殊治疗,无法取得患者意见又无家属或者关系人在场,或者遇到其他特殊情况时,经治医师应当提出医疗处置方案,在取得
D
A.病房负责人同意后实施
B.科室负责人同意后实施
C.科室全体医师讨论通过后实施
D.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被授权负责人员批准后实施
39、主管全**婴保健工作的部门是 D
A.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B.国家计划生育主管部门
C.各级人民政府母婴保健部门
D.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40、对传染病人的控制,正确的是 C
A.对乙、丙类传染病病人予以隔离治疗
B.对艾滋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应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
C.淋病、梅毒病人未治愈前不准去公共浴室、理发店等公共场所
D.对甲类传染病病原携带者限制活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