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告别增长竞赛时代,以制度红利换未来
近日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针对“上海增长下滑”的说法,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回应指“上海的经济增长已经很好了,不能再高了”,并表示要把精力放在创新和转型上,“适当增长缓一点”。
以多年来的经济增长竞赛思维来看韩正这一番话,也许会被当成是为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开脱。但其实上海前三季度增长为7.7%,并不是一个难看到要找借口开脱的数字;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亦无需纠结于一时的增长数据。足够的经济基础既让上海有了追求经济质量的需要,也有了“以结构化保证质量与效益”的资本。这样的态度上海并非第一次表达,据悉,在上海自贸区筹备阶段,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上海调研时,曾反复问要政策还是要改革,上海市长杨雄的答案是要改革;而在上海自贸区成立后,上海市自贸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海波则表示,上海不讨区内15%的优惠税率,而是想通过“创造制度红利,激发市场活力”。
刚刚弥月的自贸区,以正在发生或承诺将实施的体制改革,为上海摒弃“特区=优惠政策”的兴奋剂模式及脱离增长竞赛的思维方式,提供了实质的佐证。已经实施的外商“负面清单”,以法无禁止即合法取代了只能做规定动作的“正面清单”,虽然第一版的“负面清单”被指过分保守,但这仍然是从前置审批向申报与后置监督转变的标志,且国务院于前日的吹风会上表示,负面清单将逐步缩短,意味着开放程度将逐渐加大。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是自贸区的核心所在,目前央行正形成相关金融政策细则,若此前承诺的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及建立与自贸区相适应的外贸管理体制可一一兑现,金融改革开放将打开一道新的大门。
上海走在了全国的前面,无论是“负面清单”还是金融创新,都属于“创造制度红利”,是试图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小政府模式来释放市场的能量。但其实这种以制度红利维持经济持续发展的方法,是整个中国失衡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答案,这也正是中央反复强调上海自贸区的经验“可复制、可推广”的原因。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副产品,就是形成了在高增长中找安全感的习惯,更逐渐将高增长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甚至主要追求。1996年,世界银行曾在报告中归纳经济上过分追求数量的“有增长无发展”的特点,即无未来的增长(环境基础被破坏)、无根的增长(文化多样性消失)与无情的增长(发展导致人们感情冷漠),目前的中国正身陷其中。
经济的急速发展,可以说是搭上了发展不平衡的火箭———过分依赖出口,造成外部失衡;以行政垄断与政府主导投资拉动经济,导致经济结构严重不合理,内部失衡严重。失衡却高速发展的经济,就像一列失速的列车,必然是不可持续的。外围经济低落导致出口大幅回落,投资过剩造成产能过剩之余,还导致了资源过度消耗与信贷紧张,而发展过快的虚拟经济缺乏约束,企业脱实务虚,加剧了经济泡沫,地方债危机、房地产泡沫、老板跑路潮、“钱荒”接踵而至。另外,经济增长与就业的非一致性、资本回报率与生产回报率的长期失衡,以及劳动要素在企业内部分配中比重过低,形成了一个大而不稳的社会。
今年以来,减少审批项目、强调“激活存量”、放开贷款利率、取消企业注册资本门槛以及酝酿中的银行有限牌照,都是体制改革方面的努力;上海自贸区,更是小范围的全方位改革试验。寻求一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除进行体制改革释放制度红利外别无他途,期待在财税改革及行政垄断领域有更大作为,以慢一点的经济增长换一个更好的未来。
第二篇:解读大资管时代-信托牌照垄断的制度红利的终结 混业经营的开始
解读大资管时代-信托牌照垄断的制度红利的终结 混业经营的开始
(文章来源:黄美杰-精品投行日记)
核心提示:大资管时代的到来,带来了集成与创新、竞争与合作、分业与混业兼营。#大资管#打破了信托牌照垄断带来的制度红利,穿透中国传统金融行业分业经营的壁垒,对无金融牌照资本市场进行了一次快速的洗牌,从而促进了中国多层次金融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
信托曾凭借着“全牌照”的资格,在金融资本市场除了吸收存款和结算功能外,充分享受了信托牌照垄断带来的制度红利(合法的暴利)。面对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大刀阔斧的放开资管业务及投资范围,信托牌照垄断的制度红利正在被打碎,而监管机构将继续加强对信托公司的监管,2012年底监管机构高管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信托机构所管理项目在履行了尽职、合规的前提下,可以考虑不用刚性兑付”,这是否表示信托业将因此而解放了呢,目前还未可知。(最近经常听到一个新词,就是去信托化,我们知道,你要去什么,是因为你有什么,但很多机构一没有信托,二也没有依赖信托,甚至也没有从事什么信托相关的业务,这个去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大资管增加了合作通道与选择,但信托也并非“非”去不可。)
近年来,随着国内企业与个人财富的快速积累与资产管理意识的提升,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得到快速发展,2012年5月以来,政策面对资产管理行业的管制正在逐步放松,拓宽了准入机制、参与对象、投资范围等,资产管理行业开始进入大资产时代,集成与创新、竞争与合作、分业与混业兼营是大资产时代的鲜明特点。多种类型的资产管理机构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多元化投资渠道,形成了包括私募股权、私募债权、公募基金、专项和特定资产管理计划、基础类与不动产投资计划、债权投资计划、信托计划、财富管理计划、理财产品与专业管理、资产证券化等多元产品的格局,有效促进了中国多层次金融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
大资管时代是混业经营的开始,因此“受伤”的不仅仅是信托。笔者认为,同时还是对“无金融牌照资本市场”的一次洗牌,以“华夏-通商基管”事件为导火索,银监会在2013工作会议上下达了禁止银行代销私募股权基金(PE)的通知。在大资管放开的潮流中,担任主角的基本都是拥有金融牌照的金融机构,相关资管政策明确有资格的资管产品可以委托专业机构进行代销;一边是禁止,一边是放开,在防与被防之间,大资管实现了“一石三鸟”的目的:一是有效促进了中国多层次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二是对无金融牌照资本市场(无金融牌照的投融资机构、资本服务机构、基管机构与投行顾问等)进行了快速洗牌,在资金募集渠道与投资者选择方面进行了限制;三是打破了信托牌照的垄断。在穿透金融行业分业经营的传统壁垒之后,将迎来混业经营的开始。
2013年-1018年,关键词:资管计划、资产证券化、混业经营、多层次金融产品。
以下是笔者对2012年5月以来有关资管政策的梳理:
基金公司:
2012年9月26日,证监会修订了《基金管理公司从事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2012年11月1日起执行(基金公司将通过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进军PE领域与债信一级市场)。
2012年12月28日,证监会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2013年6月1日实施(承认私募证投基金合法地位)。
证券公司:
2012年8月,证监会下发《关于推进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思路与措施》(新增了“鼓励券商开闸资产管托管、结算业务”)。
2012年10月18日,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执行(松绑券商资管业务)。
2012年10月26日,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监管的通知》,确定由证券协会制定券商直投业务的自律规则,2012年11月2日协会发布《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规范》(监管制度进一步明确券商直投业务可以参与股权相关的债权投资)。
2012年11月,招商证券第一个获得证监会批准开展私募基金综合托管服务资格。
2012年12月30日,证监会公布《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除证投基金管理公司以外,为其他包括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私募证投基金管理机构等开展公募证投基金管理业务预留了法律空间)。
2013年1月25日,证监会发布《非银行金融机构开闸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暂行规定》
2010年11月30日,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指引》(由券商设立特殊目的载体,以资管计划管理人身份,面向投资者发行资产支持收益凭证,并按照约定,以受托资金购买原始受益人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基础资产,将该基础资产的收益分配给收益凭证持有人的专项资产管理业务。)2012年6月,隧道股份发布公告称,委托国泰君安证券发起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拟以项目公司应收专营权收入为基础设计资产支持证券;7月20日,中信证券也上报一款名为欢乐谷主题公园入园凭证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融资主体为华侨城A,该单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仅耗时两个多月,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给予该计划AAA级评级)。
期货公司:
2012年5月22日,证监会颁布《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自2012年9月1日起执行(期货公司也可以开展资产管理业务了)。
保险公司:
2012年7月16日,保监会发布《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保险资金可以委托符合条件的管理人开展定向资产管理、专项资产管理、特定客户资产管理等)。
2012年10月12日,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金投资有关金融产品的通知》(可以投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证券公司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保险资产公司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不动产投资计划和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等金融产品)。
2012年10月22日,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有关事项的通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除受托管理保险资金外,还可以受托管理养老金、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等)。
银行:
2005年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设立证投基金管理公司开闸,熟悉201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有关部门拟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基金管理范围)。
2012年5月中旬,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试点总规模为500亿元,国家开发银行于9月7日发行的101.6644亿元“2012年第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是2005年试点以来规模最大单一产品;交通银行2012年10月30日委托中海信托在全国银行间市场发行30.3355亿元“交银2012第一期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其中引入了保险资金,为2005年来首次)。
2012年8月3日,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公布《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资产支持票据指引》(就是指根据指引注册发行的设有基础资产现金流质押的证券化产品。2012年8月,上海浦东路桥、南京公用、宁波城建、天津房地产信托集团先后发行资产支持票据,规模合计40亿)。
笔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huangmei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