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the truman show影评
After-movie Essay
No scripts, no cue cards.This is the most distinctive feature in the film of the Truman Show which is a black comedy.The director of the TV play is a genius, who designs the life of the Truman.In the film, Truman is the protagonist of the TV play , but he doesn’t know his own identity that is an actor.The place he lives is in fact a big studio with hidden cameras everywhere, what he does is a live broadcast.Although almost 30 years has been passed, he fails to realize it.The audience are always watching everything happened in the Truman, without omitting anything.Finally, he struggled with the destiny and stroke his part to the director.The film satirizes the social problem of focusing on the selfish purpose and human rights abuses.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mass media are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significant role in every corner.However, they use the convenience to infringe people’s privacy to gain their own interests.It is serious and common in our society.For instance, the entertainment reporters attempt to dig out the privacy of the celebrity, boosting its ratings.I strongly think that everyone has the right of privacy no matter he is a public figure or not.Many tragedies originate from the exposures, but these tragedies enrich our topics after lunch.We always put our happiness on others’ suffering.The film told us how to get rid of the shackles of reality, pursuing our own of the free world and enjoying the fair, reasonable real life.
第二篇:影评
《国王的演讲》的感想
江西财经大学
2010 ~ 2011 学年第 2 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题目 《国王的演讲》的感想
课程编码 08A92 选课班 A01 课程名称 影视鉴赏 任课教师 王妤彬老师 学 号 0080175 姓 名 甘意芳
学 院 工商管理学院 专 业: 人力资源管理 考试时间 2011年 6月8日
《国王的演讲》的感想
《国王的演讲》的感想
说起写一篇影评,一开始就习惯了到网上搜索一下,改一下就成了自己的一篇影评,但老师说要原创,因此我不想自欺欺人,即使自己写的东西很肤浅,也就谈一下自己对这门课和这部影片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以前,我不喜欢看电影,也很少看,因为觉得电影不像电视一样,电视会显得更真实和像生活一样,而电影更像是一种压缩和快进,中间过渡的很快,也少了很多生活化的元素,但自从上了影视鉴赏之后,对电影的态度和想法有所改观,感觉虽然短短的一两的小时,但有很多东西和精华溶缩在里面,拍摄一部电影有很多的方法和技巧,电影中的一个画面往往传达了深刻的寓意和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虽然现在对电影中的一些方法还不能掌握和理解,但现在最起码有着这样的思维,也在慢慢学着领悟电影中的美。
我对所要讲的这部电影也没有很深的感悟,只是觉得其中一些场景很感人,当一个有着口吃的王子当他要面向那么多人发表他的演讲,而他又讲不出来的那种痛苦,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舞台上,口吃者经常是以大众笑料的形象出现的,人们经常拿他们的语言障碍来开玩笑,甚至是讥讽,没有什么人能理解口吃患者的痛苦,明明有表达的能力却常常招来讥笑,他们的痛苦只有天知道。《国王的演讲》开头科林.费斯那不停颤抖的嘴唇和紧绷的面部肌肉都传神地表达了那种想要表白却无法痛快说出的痛苦,也许不仅仅是痛苦,还有愤怒,这种愤怒源于对自身缺陷的痛恨和无奈。这种情真意切的表演瞬间打动了我,情感的天平立刻倒向了这部平实而又生动的传记片。他的这种永不放弃,克服自身的缺陷的这种执着,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生活着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上帝永远是公平的,生活中也是有得必有失,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学会直面生活,不要逃避问题,问题不解决不会消失,只会越积越多,因此,但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要竭尽全力去解决问题,不管结果会如何,我们不会留下遗憾,因为我们努力了。
《国王的演讲》中的乔治六世是个羞涩内向,脾气欠佳的口吃者,在大多数时候他只是一个稍带不安的丈夫、一个诚惶诚恐的儿子、一个被哥哥所凌驾的弟弟、一个深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和普通人一样,但是他却是个不普通的普通人,他有着皇室的威严,但是内心却脆弱、焦虑,缺乏自信心。这部电影就是通过描述其继承皇位和与口吃斗争的心理挣扎与奋斗的经历来塑造这个人物。电影没有
《国王的演讲》的感想
一般历史传记片的压抑感和沉重感,整片以较为轻松、较为平淡的节奏来叙述故事,电影中很多时候乔治六世被摘除了国王的皇冠,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却承受着比一般人更多的压力,而这些压力让他怯懦、恐惧、愤怒,但是面对大众、他必须表现的自信而坚强。在与自我的斗争中国王逐渐的成长,正如罗格所言,他会是一个好国王。
而这样的一个人在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面前,他的口吃症状似乎又没有那么严重,因为在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面前,我们很放松,我们无所顾忌,没有外界的压力和评论,是真心相对的值得自己信赖和依靠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人往往带着各式各样的面具伪装着自己,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人与人之间少了信任,似乎人与人的感情都由利益联结,只有亲人和真正的朋友之间才让人感觉还有真情在,还能感受到难得的温情。他和他的妻子之间的相互扶持,他的妻子为了他的病寻遍良方,现实中也有这么真实的故事,我觉得夫妻之间首先是要相互信任和理解,在困难面前一起面对,患难见真情也是这个道理。生活不需要物质上很富有,只需要一家人在一起平平安安,相扶相持到老。
除此,国王和那个治疗师就像朋友一样,那个治疗师不畏惧国王的权威,只把他当做自己的一个病人,他和国王的关系既是一个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又是朋友之间的情谊,国王也没有把自己看做高高在上的权威,在治疗师面前,他只是一个需要帮助的病人和朋友,他们之间没有太多的利益纠葛,治疗师一心想帮助病人,而不奢望能得到什么,或许把病人治好的快乐就足以让他满足,国王与治疗师之间踏破阶级界限的友谊,感动人的瞬间,却揭露了尘世的冷酷复杂,或许都不是故意的,但“人心隔肚皮”想来已经在普通的人际交往上有了用武之地。治疗师面试舞台剧演员,插入的这段无关国王的情节,是最好的说明,有时不是不能欣赏肯定,是不愿欣赏肯定,是无心欣赏肯定。再说国王乔治六世,唯独在面对妻儿时可以不设防线的他,终于又找到了一个让自己百分百信任的人——语言治疗师。因为他赢得了乔治的心,靠真诚宽容的情,靠毫不吝惜的赞美与鼓励。做一个“懂得赞美的人”让身边的人因你的存在而倍感幸福,也让身边的人因你的真心赞美,学会赞美别人。赞美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鼓励,生活中,我们不要吝啬我们的赞美之词,虽然或许会然人觉得有些虚伪,但久而久之,你的真心诚意的赞美就会使人理解的。
这里我就不想谈及电影中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因为现在还不太懂,在以后看
《国王的演讲》的感想
电影的时候会多多注意,慢慢学着欣赏电影,学着体会电影表现的思想和所运用的一些技巧,而不满足于看完一部电影,而什么都没得到。有时生活就像一部电影一样,虽然短暂,但是很丰富,回味无穷。
第三篇:“影评”
物以情宛转
——观《暖春》有感
09数3班郭晴晴
看完《暖春》这部电影,我的眼睛湿润了,电影中那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情节不断浮现在我眼前。
无家可归的小花跑到了芍药村,晕倒在村口,打破了小村多年的寂静。村民围着议论,有的说要是男娃就„„年迈的宝柱爹看不下去,蹒跚着步子走上前,背起尚存一息的女娃朝家走去。宝柱媳妇香草多年不生娃,得知宝柱爹拣回个野娃时,认为他想当众出她的丑,让全村人都知道她生不出娃来。宝柱也怪爹拣回来个吃闲饭的。尽管宝柱的叹息声多了,香草的脸阴的能滴出水来,小花可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爷俩儿相依为命,屋里有了笑声。在香草娘的安排下,一次又一次骗走单纯的小花,最终没能得逞。香草恼羞成怒,借吃饭之机把怨气撒在小花身上,宝柱爹受不了香草的嘴脸,带着小花另起了炉灶。七岁的小花每天给爷爷做饭,在干活之余,还偷偷学认字。
一天在小庭院里,小花的小风车被婶婶香草踩在脚下,小花趴在地上痛苦,抱着婶婶的腿,大声哭诉:“婶婶,不要踩我的风车„„”受伤的小风车像小花,趴在地上伤心,被踩坏的风轮纸像小花的头发散落下来。受伤的小风车痛苦的望着小主人;而婶婶还恶狠狠地瞪着小花。她走了,留下踩坏的风车伴着满脸尘土泪水的孤独。《暖春》的这幕镜头,加上悲惨的音乐,听着听着,我不禁潸然泪下。不一样的人,有着不一样的心啊。不就是个小风车么?小花为什么要如此伤心呢?不就是个小风车么啊?婶婶又何必如此凶狠呢?风车见人心,对婶婶来说,小风车就是小花,恨的是小花,踩的是小花;可对小花而言,它却是宝贝,它是她的快乐,她的欢笑,它是可怜的小花七岁时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是奶奶亲手做的,奶奶可是惟一疼她的人啊!如今走了,看见风车想奶奶啊!风车就像奶奶陪伴着她。
小小的小花呀!经受了多少磨难!但历经这一切她仍然有一颗透明而又纯洁的心。
那婶婶呢?她的心并不是黑的,可她的良知被深深掩埋。她这样对待一个七
岁的小孩,不觉得太残忍吗?婶婶与小花间的距离,心灵的距离,那么遥远,但距离永远存在吗?善良的小花不记恨婶婶,一次次用真诚和稚嫩的心去接近他们。一次,她送了亲手做的饼子,宝柱、香草看着手里的饼,内心触动,他们也有一颗跳动的心啊!第二天,宝柱无意中和小花说话了,小花兴奋得扔下了手里的玉米棒飞奔出院子拼命跑着,摔倒了再爬起来,一口气跑到地里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爷爷,爷爷看着小花兴奋不已的小脸和流血的小手,心疼的眼泪止不住流下来。小花是个好孩子,偷偷学来的字用木棍都刻在土里,爷爷看着刻在土里的一大片字,很难过,上山砍柳条、编筐,给小花换学费,柳条带着爷爷的体温编成了筐。小花上学了。
小山村的日子一天天过去,香草的肚子依然没有动静。听香草娘说,吃蚂蚱能治她的病,小花听到后,偷偷把路上的蚂蚱一个个抓进瓶子。宝柱和香草看着炕上的十大瓶蚂蚱,被深深震动了。小花终于用善良感化了他们。爷爷和小花被请进了正屋。一天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小花和爷爷穿上香草做的新衣,看着桌上丰盛的饭菜,哽咽着难以下咽。这时,婶婶含着泪,拿出小巧精致的风车,对小花说:“这个风车是给你的。”借物传情意,传爱心,暖春的风吹动了小风车。小花接过小风车,欣喜万分,好像又见到慈爱的奶奶,而面前的婶婶,变得慈爱了,把她当家里人。小小风车,像一首儿童诗,咏物小诗,小花小嘴笑着说:“谢谢婶婶!”婶婶眼睛潮了,用手擦擦眼睛摇摇头,哽咽着说:“以后不要叫婶婶,叫娘!”小花心头一怔,扑进香草的怀里,喊出了生平中的第一声“娘”„„两人泪水夺眶而出,相拥在一起。那泪,犹如清泉,洗涤人的心灵;那泪,犹如爱泉,送来了暖春的爱。
小花很听话,奋发努力成了山区第一个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回到乡村成了一名教师,她要给家人、村里人及孩子,带来温暖的春天,让《暖春》的风,爱的风,不断吹动孩子们手中的小风车。
《暖春》,它不仅仅是指一个自然界季节,而是指一个人的心灵季节。春天是温暖的。春天是百花齐放的季节,如果谁拥有春天般的心灵,那心中就会开满艳丽的花朵,会是世上最幸福的人。
第四篇:影评
踩不碎的梦想
郑淼
洗礼后蜕变的青春
喜欢听林志颖的《十七岁的雨季》而这次雨季换成了单车,音乐变成了电影。十七岁,美好的十七岁,懵懂的十七岁,而看王小帅的这部《十七岁的雨季》之后,我才感到还有一个残酷的十七岁,一个在内心猛烈呐喊的十七岁。
纵观全片,情节犹如悲与喜的交响曲。
无论是小贵以辛劳的汗水换到一部高级山地车后的得意洋洋,还是丢失山地车后的无奈与辛酸,再到车失而复得的兴奋,最后到车被砸后内心的痛苦与默默的呐喊。而小坚,偷钱买车赢得女孩芳心后的喜悦,再到丢失车后的惶恐与不安。主人公小坚和小贵的悲与喜互相交织,仿佛让世界上一切都消失,只剩下两条互相盘旋螺旋上升的线。从主体的线索来看,得车——丢车——找车——拼车,贯穿整个电影,而剧中人物,如父亲的责问,老板的承诺也推动整个情节的发展与线索的延伸,实在是引人入胜。
而在艺术表达上,这部电影如黑暗的屋子中只有少许光线射入。首先,电影的音乐以悲调为主,汪峰的《main modely》在影片开头嘈杂的场面,小贵丢车,小坚失恋,以及在最后小贵抬着自行车
进入人海,四个场景响起。那低沉而响亮的旋律渲染了浓厚的悲剧氛围,而在影片中,小坚拿着衣服骑着车向着太阳前行时,和小贵得到工作后在街巷中行驶时,则用了欢快的节奏乐,使人在抑郁和压迫气氛中得到几丝喘息。
与悲调音乐相呼应的是本片的光线,整体上是黑暗的,几乎没有白天和蓝天的展现。这不免让人对本片的主题产生了思考,两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因为一辆车而结缘,发生了从陌生人到相互争斗,再到熟识的过程,以及他们在时代和家庭的双重背景下,被物化的悲剧,即不是人控制车,而是车控制人的艺术化表达。
更值得注意的是,本片在细节上的处理,可说是为早晨的鲜花添加了一滴晶莹的露珠。
无论是大城市快递公司的负责人对前来结账小贵言语中流露的轻视,还是小坚与其女友默默的情意,还是小坚与车王在雨中无声的对视,以及打酱油的保姆穿着主人的衣服。都将观众的目光暂时散发开,并对电影产生多重思考。
作为入围柏林电影节并获得银熊奖的一部佳作,虽然在表达上有太多的隐晦,让人感到有些摸不着头脑,但其完整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整体音乐高效的穿插。以及通过不同场景中画面的转化而表达人物内心的蒙太奇手法都让人赞叹,同时,也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疑问,即青春年华的逐梦少年对梦想的追逐也会掺杂着残酷的色彩,在经过残酷现实的洗礼后,逐渐的懂得成人世界的法则,而此时将会产生一疑问:是在洗礼后蜕变而成熟的青春,还是在洗礼后将渐行渐
远的青春,给人留下无限的回味与思考。
炮火中不屈的信念
相比《十七岁的单车》,波兰导演的罗兰•波兰斯基的《钢琴家》在题材上更大。描写的是一位波兰的犹太钢琴家,饱受屈辱与折磨,在死亡的威胁下,躲过地毯式的排查,在纳粹魔爪下逃脱的传奇。而时代背景也较上一部影片更加的沉重——是在1939到1945笼罩着纳粹阴云的波兰。而在人物的冲突上,虽然没有《十七岁的单车》那样具体,因为本片侧重的不单单是人与人的冲突与矛盾,而是两个民族意识形态的猛烈撞击和简单的杀戮与反抗。另外与上一部影片不同的是这部影片也隐含着优秀波兰导演波兰斯基的个人情感和童年记忆,所以影片显得真实又不乏感染力。
本片在情节的设置上如在黑暗中不断燃起的蜡烛。
钢琴师斯皮尔曼总能在他人的帮助下,克服种种的艰险平安无事,虽然主人公不是英雄史诗般的大逃亡与大穿越。却总能给人 一种力量和勇气。如果说《十七岁的单车》是每次将希望之火点燃,然后又将其熄灭。那么本片则是将希望之火在处处燃起,并小心呵护,使其能汇聚成火把,照亮黑暗,完成对自己生命的救赎。
再来看整体叙事框架大致为,家庭逃难——独自避难——在废墟中重生。在影片的前一部分注重家庭因战乱而带来的灾难性的变化,并间接地的反映了几个鲜明人物的性格,并映射社会全貌。不管是争强好胜的斯皮尔曼的哥哥,还是投靠纳粹的波兰人,还是聪明机智的犹太商贾,都被赋予了大时代背景下的鲜明的特色,而电影的后半部,导演通过对主人公的放大展示,更加鲜明的看到主人公的意志品质。
而在艺术的手法的运用上,本片也以灰色调为主,但最后却以那美好的夕阳和精辟辉煌的大厅的暖色结尾,让我的心情在经过几个起伏后回归平静与祥和。而让人称奇的是,虽然本片是3500万美元的投资,却没有什么特效镜头,更加注重的是故事情节的表达,与《十七岁单车》不同,本片的地域更加的宽广,建筑变化和人物心理变化线也被拉长了,但电影展示时间有限,所以本片在详略处理上相当的干脆,在电影的下半部分不再提及被列车运走而被屠杀的电影上半部分活跃的斯皮尔曼的家庭成员,而仅仅是主人公工友的一句:“这辆火车总是满载而去,空车而回”。将结果含蓄表达出来。
另外在细节的设置上,通过被纳粹军官残忍杀害的孩子,在街上哭着找丈夫的女人,和被迫为纳粹军官表演的民间乐队,都折射一个真实残酷的时代背景。当斯皮尔曼在清晨看到已嫁为人妇的女友拉着小提琴时,他只能会心一笑,掩上房门。这个小插曲一者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二来也活跃长篇的叙事电影的气氛。
但本片最大亮点是纳粹军官因为爱好音乐,在听过主人公弹奏的音乐之后,放他而去,并为钢琴师提供食物,这种人类超越种族意识的微妙情感和人道主义精神,不禁让人动容。
尽管本片也被指责时间过长,人物刻画不够鲜明,导演个人感情太多等等缺点,但仍阻止不了它成为反映二战下的波兰的经典之作。在文学上,有一种手法叫以小见大,而 《十七岁的单车》就是这种
艺术表现手法,以小人物的命运表现社会现实。而本片我则戏称其为“以大见大”,以大师的传奇。大的历史背景,大的社会现实,最后烘托出一个无国界的人性光辉和求生信念中蕴藏着的波兰的民族情怀。
结合这两部影片来看,不管是洗礼后蜕变的青春还是炮火中不灭的信念,都是一个个青少年在社会的大背景下的一次人格洗礼,也向我们发出了一个理性的声音:不管是梦想还是信念,只要将它高高抬起,就永远不怕被踩碎!
2012级外语系商务英语二班
郑淼
联系电话:***
第五篇:影评
影评
假作真时真亦假
——观《安德的游戏》有感
郑逸霄
这几天忙着复习,难得休息一下,便打开了电视,刚好在播《安德的游戏》,我记得看过很多次,前几次都被电影画面所震撼,没怎么去钻研它的内容,于是,我坐下来慢慢的观看,思考。
故事发生在未来,人类遭受着来自外来入侵者虫族的侵犯,年纪轻轻的主人公安德(Ender)被选中作为太空舰队指挥官候选人进行训练,在训练中,他的机智、同情心和卓越的战术运用都让他成为班里的佼佼者,在零重力战斗教室里进行的激光训练也都证明他拥有非常出色的战术及体能。随着安德的能力出色的表现,高级指挥官便让安德带领他的队友去参加一场模拟训练,也是被称为终极训练的模拟考试,在安德和他的队友几乎耗尽全部兵力的情况下终于获得了胜利,并且把虫族母星化为一片灰烬,在安德和他的队友庆祝的情况下,他们被告知这不是一场模拟,这是已成真正存在的实战,这并不是游戏,这是真正的战争。
影片到了这,或许人类应该感到高兴,危险人类存在的生物被消灭了,但安德呢,他只是一个孩子,他已游戏的方式摧毁了一个种族,“I will be remembered as a killer!”这句话让我印象很深,战争是残酷的,战争的罪孽不应该由他来承担,这也让我对那些选中安德参加所谓的“游戏”的那些成年人感到愤恨,为什么要选孩子来参加战争,是的,孩子是单纯的,但不能用这种单纯来屠戮,虫族也是这茫茫宇宙中的一员,虽然他们侵犯了我们,但就不能用安德所说的,与他们和平交流吗?
战争带给人们的不是和平,只有无尽的创伤,孩子的游戏,成人的战争,两者的结合,带给安德的,只剩下绝望、悲哀和愧疚。而最后为他拭去泪水的,却是异族锋利的指尖,何其讽刺。这部电影提给每个人一个疑问,却并不赠送正确答案。这个世界,有人反思战争,也有人鼓吹仇恨,崇拜杀戮与铁血,对人类的最大伤害,一切惨绝人寰行为的主使者,从来不是什么心怀叵测的天外来客或神秘异族,那些双手沾染鲜血,打磨武器,并赋予杀戮美名的,分明就是我们的同族——人类。我希望我的未来,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仅仅是希望而已…
郑逸霄(Alex)2015/6/14写于家中
【龙益得评】:这部电影我看了两次,一次在电脑上,一次是在北滘文化中心,关于战争与和平,可能一直是有争议的话题。中国人主张宽容,而基督教主张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其实儒家思想里面,也不是一直主张宽容的,而是主张“以德报德,以直报怨”。Ender的最后游戏是一场真正的战争,不想让他知道是真实的战争,是不想让他有心理负担,当他知道他所派出的小飞机全是一个个战士,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可能不会那么做;当他没有心理负担时,他会全力以赴去赢得胜利,在他眼里,这是游戏而不是战争。战争与游戏毕竟是两回事,战争是要死人的,而游戏只是玩玩而已。
郑逸宵同学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写出了他的愿望,这是全文的核心,他看懂这场电影:“战争带给人们的不是和平,只有无尽的创伤,孩子的游戏,成人的战争,两者的结合,带给安德的,只剩下绝望、悲哀和愧疚。而最后为他拭去泪水的,却是异族锋利的指尖,何其讽刺。”我们常常说,中日必有一战,日本的高中历史课题就有“中日必有一战,你认为是在何时”,而我们从来没有这样去问过学生,一旦中国与其他国家发生战争,我们的石油能支撑多少天,我们的粮食能支撑多少天,为什么我们对越战争只能支撑一个月(中越战争是于1979年2月17日-1979年3月16日爆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之间的一场战争。中国方面称之为对越自卫还击战。在短暂侵入越南北部之后,中国军队在一个月之内撤出了越南。中方和越方都宣布取得了战胜的胜利)。战争对双方都是一种伤害,不管是胜还是负。
电影总是会使人思考,《南京大屠杀》让中国人看到自己的落后,思考如何强大,《金陵十三钗》让人看到战争对美丽的伤害,思考人性的光辉如何照亮苦难的人生。中国的电影总是带我们去看过去的历史,美国的电影总是带我们看未来。
《时光如水洗人生——〈少年时代〉观后感》 李兆基中学高一(7)汤寅杰
这是我寒假里观看的最后一部影片,也是颇有感触的。
导演为了真实记录,也为了不影响主角的日常生活,故全部拍摄都在主角放假时完成,从6岁一直到18岁才拍完。足足拍了12年的电影。与其说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一部纪录片,记录美国12年间的变化。这远远不是大陆上一部随意花一周时间弄完的有点噱头贺岁影片能比的。
整部电影没有什么剧情,像记流水账那样把生活中的每一幕剪辑成电影。记录了主角梅森从6岁慢慢成长到18岁,玩游戏、看动画片、和姐姐萨曼莎吵架、旁观妈妈奥利维亚搬家离婚考学位、遇到一个酗酒的继父、和爸爸老梅森讨论避孕、和父亲去野外露营、第一份在快餐店的工作、谈第一个女朋友。他从一个有着婴儿肥和塌鼻子的漂亮男孩,逐渐进入青春期并长成一位胡子拉渣、甚至有着父亲般沧桑外观的男人。
这部电影代入感很强,每一幕都能感到环境的变化与时间的流逝。从翻盖手机到iPhone4;各种电子游戏的变化;美国总统由小布什变成了奥巴马;爸爸开的车从古董GTO变成了新款SUV……但最明显也最让人唏嘘的,还是角色本身的外形在12年的时间里真的成长、改变了,给观众的震动绝对是那种“多年以后”然后换个演员的做法达不到的。
姐姐萨曼与梅森一起长大,性格较为叛逆,不过还是挺照顾梅森。梅森母亲,她带着一双儿女辗转奔波,一边求学一边工作,先后遭遇了几任丈夫,都以离婚收场。她对教育孩子有强烈的责任感,但正如梅森所说,她虽然有学历、有工作、有收入,但她依然活得很困惑。
我最有感触并不是梅森,而是他的父亲老梅森。老梅森开始是个未成熟的男孩,与梅森母亲吵架,喜欢玩音乐(摇滚与民谣),家里乱七八糟,不务正业。之后,再娶妻生子才是彻底成熟了,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老梅森卖掉了酷帅的跑车,换成家庭休旅车;努力赚钱养活现在的妻儿;照顾梅森的爷爷奶奶。也教会了梅森许多,打保龄球,野营,游泳,打猎枪,唱歌,弹吉他,男女交往注意事项和如何游玩动物园。这,才是一位真正的父亲,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沉重的父爱如山无声。从不说爱,只是将一身本事都教予子女,让子女懂得生活。
父亲,是每个男孩真正的宝藏。
整部电影没有什么特别的音乐,或者说音乐已经融合到剧情里,让人感觉不到音乐的存在。而且这部影片剪辑技术非常高超,剪辑师无缝拼接般地把素材连起来,更让人感到时间在不经意间从指间溜走。上一个镜头梅森还在和爸爸讨论如何和女生交流,下一个镜头他已经带着女朋友在凌晨的奥斯汀拥吻。最后的成片能看到,没有任何字幕来提示时间到了哪一年、梅森多少岁了、几年级了,仅仅是拍摄到梅森看着夕阳,似告诉我们时间再向前走,人也在向前走。汤寅杰2014.3.21夜
动物世界
——看《较量无声》有感
接近考试的那几天,我一般都放弃复习了。该懂得早懂了,不懂的怎么复都一个样。考前复习不就拼个瞬时记忆吗……所以我找了点别的东西来看,这是龙爷推荐的《较量无声》,我记得这片子是上学期上《静女》时扯上的。我估计咱们两个班加起来看过的人不超过十个,我也是前几天偶然想起的。这片子的制作者来头很大:国防大学、总政治部保卫部、总参谋部三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关系研究所联合制作,一直贯穿整个片子的主题就是当年中国非常流行的意识形态斗争,强调的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非我族者其性必恶”的强烈的进攻意识。不过说难听点,这片子是由国家出面制作,有其可靠的信息来源的国家级阴谋论。总之这是一场回归动物世界的不是你死就是我忘的战争。
片子开头就扯上了前苏联的覆灭,其实我小时候深受哆啦尼可夫的影响,对俄罗斯挺有好感的,顺带也对前苏联有好感。不过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前苏联与俄罗斯的关系,而在我长大之后发现前苏联在很早的时候就和中国切断关系。(这算得上“别人帮了我或我的国家就是好人”的思维吧)。而对前苏联的覆灭,我身边有很多大人,最起码也有我爸,说过“苏联就是被美国搞死的”。这片子也这么说,还说前苏联的解体是冷战的结果,而不是冷战结束的标志。讲原因时,他只说了“美国通过各种隐秘手段促使苏联高层人员逐渐放弃自己的制度”——好吧,我晕了。可能也有我过于年幼的原因,不过还有一个,就是他貌似是把自己的理论,或者是研究历史所得出的结果,缺乏各种有效的例子加以佐证。说实话,如果这片子目的是为了宣传,在这一点上很容易给人一种假大空的感觉,这会让人左耳进,右耳出。宣传效果可能不尽人意。(其实这类型的片子的宣传效果还受敌对势力和顽固势力的影响,导致片子仅在一小部分人中流传。)
制作者不是像我这种随便应付研究性学习的人,对于这种宏观性强,敌对性强的大题目,60多分钟片子可能只留给人们一种印象,过后就忘了。你至少要弄他个七八集,或者出完这一片子后,再出一本书进行详细的解读。或者依靠国家的力量在网络上强行留下一个位置,撑个一年不受人恶意破坏,那就行了。
接下来的十分钟就成了国务院报告,或者是政治教科书的内容——这也难怪片子很难受年轻人的关注了。我想很多年轻人和我一样,对于我国这种新闻联播式的报告感到相当的厌烦,甚至觉得这比数学和英语更有催眠效果。我想,这种和政府有密切关系的制作组,想真正宣传一样东西,少用官方语言,多用民间语言——啥?你问我什么是民间语言……额,反正我对这种官方语言很反感就是啦!
然后就讲到了两个问题,其一是在经济领域上,社会主义是否比资本主义更有优势。不管你是哪里人,不管你对中国有多少成见,你都得承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只能用奇迹来形容,这估计是中国最励志的屌丝逆袭,虽然这逆袭让中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许我们这儿真的是世外桃源,也许我病得太多,都感觉不出来了。总之,当污染几近攻占中国,我在这里都没感觉到什么。当我看了柴静的《穹顶之下》后,我已然惊呼,不等美国攻陷中国,中国就已经把我们的下一代给搞垮了。从这点上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终究还是由人来操控。人啊,总喜欢先毁灭,后重建。
目前我唯一知道的是,在经济领域上,社会主义的优势就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当美国因经济衰退而为军费发愁时,我们只需全国人大的“同意”(实际上在一些很奇怪的问题上,我感觉全国人大起不到什么作用,反而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甚至是中央政府在起作用。比如说XX工作报告,不通过的情况有吗??),不管怎样,四万亿就砸下来。至于其他的……说实在的,当我看了《穹顶之下》,我就想问社会主义到底优越在哪?
其二是在制度上,社会主义是否比资本主义更有优势。不过听他说美国并不在乎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他们的任务就是将社会主义的生命力降低至零。这里的头头很复杂,我不懂,也没什么要说的,这属于高层之间的战斗。不过我还想问问老美,你们资本主义国家隔三差五就来一次金融危机,你们顶得住吗? 然后就说到美国通过五种手段,从内部破坏中国。这里头就有经济,文化,政治,社会方面等手段。来稍微谈谈吧。
先说文化和社会方面。在这一点上老美做得特别棒,因为我们快要彻底沦陷了。美国用尽一切手段向中国输出他们的价值观,资本主义世界,只要让我们羡慕美国的生活,并向外他们的生活,他们就成功了一半;通过宗教,动漫,电影,影视作品等手段,令中国青少年沉浸在色情,暴力,迷信的深渊中无可自拔。所以难怪文化部要封禁外来影视,龙爷也预言我们以后会坚决反对自己的小孩看动漫……事到如今我还想抗议一下,中国的影视动漫真的不怎么好,市场程度不高,却尽往钱眼里钻。
也就是让我们年轻人别老宅在家里,多出来做做运动,多干活,阳光,积极向上呗。
这里头还有一种手段,就是以各种手段拉拢中国学者,或以各种名义,邀请中国学者和官员去美国“学习”,让他们发表“反党”,“反历史”,“反社会”等言论。我在这里加了双引号,意思是我们常常很追捧这种言论,视为“从另一角度看社会”,以此满足自己的逆反心理,报复心理。而对于中共要求的“八荣八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觉得过于正面,过于高大,过于理想化,虚幻到虚伪的地步。最近已经有两个人出事了(这里还想扯一句,在饭桌上,为了我们的人身安全,为了我们家庭幸福和谐,拆掉手机的电池,沉默不语,吃完饭就赶紧走人)。所以,“法律范围内的言论自由”,理论上是很美好,实际上可能被各种不怀好意的人钻空子。不管怎样,还是体谅一下政府吧,管理一个这么大的国家,还要求自己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同时应对内部矛盾和外部敌视,真的很不容易。制定和修正一部法律,也没有说说这么简单。
政治上就已经有明显的反党意图了。美国一是通过商业贿赂,人身威胁等方式令中国官员堕落,在官场上形成“以虚假欺骗为荣,以诚信为民为耻”的风气,让他们出卖国家情报;二是以各种形式在中国植入各种机构,用以煽动人民情绪,进行各种破坏活动。例如香港多起反中央事件,包括占中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在香港的一家“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扯上关系,而那家组织实际上是受美国控制的。还有就是资助流亡中的**政府(可惜啊,西藏宗教信仰算是我国最后一片干干净净的乐土了,你还要来玷污它)。当然,美国还可以在外国搞动作,例如在美国为法轮功向中国抗议,说“中国政府严重干预了法轮功的正常活动,侵犯了他们的自由”。对于这些……随意评论是会被跨省的。经济上呢,这片子没怎么说。不过我从其他书了解到,美国购入我国很多大企业的股份,甚至足以吞并他们。或者利用华尔街,世界政府,信用评级机构,鼓吹、支持中国国有企业解体,国有改为私有。虽说我们的国有企业的确是垄断的很厉害,虚胖现象很严重,但好歹也有这么大的资产,你确定在你吞下去后,会不会撑死呢?
我想了想,其实如果老美真的搞死了中国,这可不是搞死了一个敌人这么简单,这可是足以给全球经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甚至会造成经济完全瘫痪。这可不同于苏联时代的封闭,如今全球化程度如此之高,中国对世界经济,政治的相对平衡所起的巨大作用,中国真的倒下了,其所起的连锁反应,甚至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比“黑色星期四”还要恐怖的崩盘,以及中国所占有的广阔领土……那不是战争,是全球范围的屠杀。
和平果然只是一个虚假的命题。人也是动物,动物都会为了生存而自相残杀。而当人类打起来,就能毁灭地球了。人类有错,但地球本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