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从蔡邕的琴学思想窥探以乐正名(定稿)

时间:2019-05-14 17:27: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献综述】从蔡邕的琴学思想窥探以乐正名(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献综述】从蔡邕的琴学思想窥探以乐正名(定稿)》。

第一篇:【文献综述】从蔡邕的琴学思想窥探以乐正名(定稿)

从蔡邕的琴学思想窥探以乐正名

文献综述

潇湘水云组

【摘要】:蔡邕一生与琴结缘,所著《琴操》记录了先秦诸多琴曲,又做琴曲《五弄》(包括《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五首琴曲)。在琴学思想上,主张雅韵复扬与悲音气质。同时,作为一位儒学大家,蔡邕重经史,精研礼乐。他作后汉《十意》、《十志》,特别是其中的《礼意》、《乐意》、《祭祀意》、《东服意》、《朝会意》等,是全面总结了东汉的礼乐制度,是继承和发展了西汉以来礼学家的思想和主张。【关键词】:蔡邕;古琴;以乐正名;

1一、蔡邕与琴结缘

蔡邕,生于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卒于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终年六十岁。他一生经历了汉顺帝、汉桓帝、汉灵帝和汉献帝四个时期。《后汉书·蔡邕列传》说道”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袁宏《后汉纪》说“博学有隽才,善属文,解音声,伎艺并术数之事无不精综。”蔡邕在音乐上极有天赋,亦颇有成就。蔡邕年轻时因为善于鼓琴而被当时的朝廷所注意。“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一个人演奏古琴的技艺如此之好,以至于高高在上的朝廷权臣都知晓了,不仅仅知晓,而且发动帝王的力量,用敕令的形式征调,可见其琴技之绝妙必然非同一般。艺文琴曲方面,蔡邕所著《琴操》记录了先秦诸多琴曲,其题解留给千年之后人们对于这些琴曲的理解和研究。蔡邕所做琴曲《五弄》(包括《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五首琴曲),这些乐曲,在数十年后被嵇康写入他的《琴赋》,归入俗谣一类,数百年后的隋朝,这些乐曲和嵇康所做的《四弄》又被隋炀帝作为选士的科目之一。蔡邕听琴识人心以及焦尾琴的传说则流传更广。《后汉书·蔡邕列传》记载:“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日:‘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可也?’遂反。将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忤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 1

232华友根.东汉经史大家蔡邕礼乐思想述略[J].政治与法律, 2007(6):177-182.陈绍皇.《蔡邕音乐思想》[J]怀化学院学报25(5)173-175 3秦勇明.《蔡邕的音乐成就及其对魏晋文人音乐家的影响》 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行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蔡邕听琴音而知杀心,而弹琴者自己却不知道,可见蔡邕琴道之高深。蔡邕深知琴音,他在吴地流亡的时候,见到有人烧桐木做饭,他听火裂的声音知道这是良木,向做饭的人要了这段木头,请人做成琴,果然音质非常优美,因为琴尾被烧焦了,所以被称为“焦尾琴”。

4二、蔡邕琴学思想

1、雅韵复扬

蔡邕秉承了儒家核心思想——“和”的理念“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他深切地体会到雅乐在社会功用方面所表现出的重要作用,所以他提倡雅乐,并制作雅器(乐器),希望能够影响朝廷和社会重视雅音,希望能够实现“繁弦既抑,雅韵复扬”的理想,将雅乐的社会功用发挥到极致。这在他的《礼乐志》(即《乐意》)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蔡邕将汉乐分为四品,任何一种礼仪活动中均需“乐”——“雅颂之声”的伴奏,可见“礼”与“乐”是互相影响、密不可分的。“乐”是一种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对礼有辅助的作用,为统治阶级专享的雅乐规仪,是儒家音乐思想对礼乐制度的规范。所以,奏乐必须讲究礼,尤其在尊长面前,更须依礼而行。蔡邕的《琴操》以“操”做名,亦是为行儒家礼仪教化之功,《琴操》主要是对当时的琴曲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书中一共收录了歌诗五曲、十二操、九引及河间杂歌二十一章。其主要内容是对收录的这四十七首琴曲的原作者进行了介绍,对琴曲的写作背景和内容进行了叙述,同时还加入了与其作品相关的民间故事,并且还对琴的形制和作用进行了阐述,然这些作品仅有两三首是以西汉为题材而创作的乐曲,大多数则是引用了先秦时期反映儒家主导思想的典故为题材,其主题思想是宣扬“德治”由此可以看出,表现出蔡邕儒家德治、以礼乐移风易俗,行教化之功的核心思想。《琴操》中占了绝大部分的是宣扬儒家核心思想和歌颂伦理道德的作品,但还有另外一些如谶纬灾异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和道家思想等其他价值观的成分在其中也有体现。其实,这种情况并非偶然,这是与蔡邕本人的心路历程和思想状况相一致的,书中很明显的反映了蔡邕以儒为主、儒道杂糅的音乐思想,最能体现汉儒治学的核心理念。

2、悲音气质

蔡邕是汉末乱世大儒士,懂琴能琴,以琴“通理治性”,以琴移情,移风易俗,行教化作用。蔡邕重视哀乐之感人深,所以蔡邕的作品中有浓厚的悲音气质。《琴赋》:“然后哀声 4

55陈绍皇.蔡邕音乐思想[J].怀化学院学报, 2006(S1):173-175 陈四海;石林.《论蔡邕的音乐思想》[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32(1)64-79 既发,秘弄乃开,左手抑扬,右手徘徊,指掌藏摧”、“一唱三叹,悽有余哀”。蔡邕写悲音,认为悲音感人至深,根可以起到抒情移情作用,移风易俗,行教化作用。蔡邕主要生活在东汉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期,宦官专权,朝政混乱,社会矛盾激化,汉王朝随时有灭亡的危险,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文人士大夫蔡邕,以匡正天下为己任,忧患意识浓厚,有较重的悲的气质。而且,蔡邕仕途不顺。三次出仕,第一次是因为宦官们听说他琴技高操,召他入朝鼓琴,蔡琶中途称病返回,闲居家乡十余年,第二次是被司徒乔玄召为幕府,先拜郎中,后校 书东观,在朝九年,遭到朝中宦官的陷害,流放朔方。被免罪后,得罪宦官,又被迫流亡江湖,浪迹吴会十二年,第三次是在五十七岁的时候,被董卓强命召入朝中,做官四年,董卓被杀,蔡琶下狱死。观蔡岂一生,怀才不遇,人生坎坷,无法实现远大的政治抱负,最后还冤死狱中。在这种国家、社会和自身的重重困境中,蔡琶倾心于琴,寄情于琴,以琴之悲音发心之委曲。由此可以看出,蔡岂的悲音是叹世之音。

三、以乐正名

“乐教”一词最早见于汉《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乐教在儒家思想中,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以音乐教育为主的艺术教育,一种美育;二是指一种达致和谐的人格教育。儒家非常重视乐教,但并非把乐教单纯看做是一种艺术修养,而是把它作为礼教的补充,看做是实现人的身心平衡,实现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重要的途径。乐教本身具有“政教合一”的性质,统治者及其思想家有意识地利用“乐”辅佐政治,使人民通过“乐”的感染,移风易俗,和睦相处,从而巩固其统治,这就叫“乐教”。

东汉末年政局动荡,朝野大乱,众多的士阶层视古琴为雅器,琴学乐教思想与先秦比较,形成了更为系统化的教育思想体系。蔡邕秉承着“乐与政通”的儒家礼乐思想和治国理念,重视音乐的社会功用和教化功用。颂雅乐,复礼制,以正名。他曾这样提出,成王以周公有勋劳于天下,命鲁公世世禘祀周公于太庙以天子礼,升歌《清庙》,下管象舞,所以异鲁于天下。又以周《清庙》之歌,歌于鲁太庙,明鲁之庙,犹周之清庙。这“皆所以照文王、周公之德,以示子孙也。”在这里,祭祀之礼与歌舞之乐,往往连在一起,而都是为了体现道德和礼义。蔡邕《礼乐志》(即《乐意》)曰:“汉乐四品:一曰《太子乐》,典郊庙、上陵、67

9876陈绍皇.蔡邕音乐思想[J].怀化学院学报, 2006(S1):173-175 鄯爱红.儒家乐教思想与和谐社会[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7(4):40-45.8魏石成.乐教正义[J].音乐教育,2012(4):144-147.9张旦丹.《汉代琴学在中国琴史中的地位及影响》[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9(5)97-100 殿诸食举之乐。二曰《周颂雅乐》,典辟雍、飨射、六宗、社稷之乐。三曰《黄门鼓吹》,天子用以宴会群臣”前面说《汉乐》四品,而数字标明仅三:《太子乐》、《周颂雅乐》、《黄门鼓吹》;大概东汉章帝的《歌诗》、《十二门诗》及灵帝时的《十二门新诗》,就是第四品。在这里,举行任何一种礼仪活动,均需乐的伴奏,可见礼乐关系密切。所以,奏乐必须讲究礼。在尊长面前,更须依礼而行。如“舅姑(公公婆婆)若命之鼓琴,必正坐操琴而奏曲。若问曲名,则舍琴兴而对曰某曲。坐若近则琴声必闻若远,左右必有赞其言者。若鼓小曲,五终则止,大曲三终则止。无数变曲,无多少,尊者之听未厌,不敢早止。若顾望视他,则曲终而后止,亦无中曲而息也。琴必常调,尊者之前不更调张。私室若近舅姑,则不敢独鼓;若绝远,声音不闻,鼓之可也,鼓琴之夜,有姊妹之宴则可也”。在这里,奏乐必须是琴瑟雅器,根据钟律要求,符合人的理性。曲调必须是宫、商、角、徵、羽正音,要恢复雅颂之声(即抵制郑卫之声与桑涧濮上之音)。

蔡邕作后汉《十意》(《十志》),特别是其中《礼意》、《乐意》、《祭祀意》、《车服意》、《朝会意》,全面总结了东汉的礼乐制度,继承与发展了西汉以来礼学家的思想与主张。蔡邕的重经史、精研礼乐,至明清两代,仍为人们所惦记而念念不忘。明人搜集出版了《蔡中郎集》。清人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将蔡氏的书文辑为十二卷。这对后人研究他的礼乐等思想,提供了方便。可见,蔡邕关于礼乐研究之精深、思想之丰富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之久远。10

“以乐正名”,“乐教”思想由来已久,见于各大家之观点。《礼记·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又云:“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乐记》对音乐发生的机理、功用以及社会影响,作了成体系的表述,而归宗于情。唐君毅先生说:“《礼记》之论礼乐之原,皆直在人文之始创处立根,以见此礼乐之文之始创,乃纯出于人情之自然。”“成于乐”是孔子提出的修身养性理论, 《论语》《史记· 孔子世家》中载 ,他能“弦歌不衰”、“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能“击磬于卫”、“取瑟而歌”、“学鼓琴于师襄子” ,曾作琴曲《陬操》 ,整理《诗经》音乐“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又“以诗书礼乐教 ,弟子盖三千焉 ,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中《孔子世家》)。如此谙熟音乐又自幼习礼的孔子 ,却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 ,故他将“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为仁”视作己任 ,在“歌乐者 ,仁之和也。”(《孔子家语· 儒行解》)的思想指导 10华友根.东汉经史大家蔡邕礼乐思想述略[J].政治与法律, 2007(6):177-182.下将音乐作为“六艺”(礼、乐、射、书、御、数)之一 ,以此来提高君子“仁”的修养。在孔子对音乐的论述中“成于乐”论是孔子对音乐的最高评价 ,也体现孔子对音乐的高度重视。

在中国古代 ,成于乐不仅体现在礼乐上 ,更在古琴艺术上有更深刻的体现。在古琴艺术中,具有鲜明功利色彩为“复礼”服务的名为“正乐” 对于琴的功用,班固定写道:“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班固的对琴的功能的定位也放在个人修身上,但并未对其原因作进一步的说明。应劭是东汉末年著名学者,他所作的《风俗通义》对《白虎通义》中的诸多内容进行了考论和补充,其中《声音·琴》中对琴禁止淫邪,正人心的功用作了更为明确的解释。首先,他将琴称为雅琴,并且认为琴是诸种乐器的统帅,琴之所以具有禁止淫邪,正人心的作用是因为:“琴之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不哗人而流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适足以和人意气,感人善心。故琴之为言禁也,雅之为言正也,言君子守正以自禁也。夫以正雅之声,动感正意,故善心胜,邪恶禁。是以古之圣人君子,慎所以自感,因邪禁之适,故近之。”

总结

由此,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蔡邕这位文人音乐家其在音乐、琴学造诣之高,对后世研究发展古琴所做贡献之大。同时,亦能窥探古代以乐复礼思想之深厚,以乐正名历史之悠久。

11参考文献:

[1]陈绍皇.《蔡邕音乐思想》[J]怀化学院学报2006,25(5)173-175 [2]秦勇明.《蔡邕的音乐成就及其对魏晋文人音乐家的影响》

[3]陈四海;石林.《论蔡邕的音乐思想》[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3,32(1)64-79 [4]张旦丹.《汉代琴学在中国琴史中的地位及影响》[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29(5)97-100 [5]凌瑞兰.《孔子“成于乐”论在古琴艺术发展中的历史嬗变》[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0,19(1)9-12 [6]赵德波.《琴曲雅乐清音的文化解读》[J] 学习月刊2013,7(4)25-26 [7]刘德杰《蔡邕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J]文学遗产2011,4(9)149-157 [8]华友根《东汉经史大家蔡邕礼乐思想述略》[J]政治与法律 2007(6)177-182 [9]张艳《论古琴与中国古代文人的关系》[J] 高教论坛,2007,12(6)183-185 [10]石静.论蔡邕的儒家用世精神[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0(1):73-76.[11]谢莺.两汉时期“教化”到魏晋时期“名教”的演变[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12.[12]鄯爱红.儒家乐教思想与和谐社会[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7(4):40-45.[13]李景林.正德性与兴礼乐——孔子正名思想的理论内涵及其方法学意义[J].北京师范大 1112凌瑞兰.《孔子“成于乐”论在古琴艺术发展中的历史嬗变》[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1)9-12 赵德波.《琴曲雅乐清音的文化解读》[J] 学习月刊7(4)25-26 学学报,2011(3):65-71.[14]李春青.汉魏之际“文人”身份冲突及其文学表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2):24-33.[15]谢模楷.论汉末“子学”和批判政论文之关系——以蔡邕作品为中心的考察[J].宁夏社会科学, 2011(3):173-176.[16]刘真真.魏晋六朝琴文学[D].厦门大学, 2007.[17]佘红云, 郭鹏.蔡邕儒家思想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153-154.[18]彭林.儒家乐教与德性圆满[J].中国哲学研究,2013(6):6-13.[19] 魏石成.乐教正义[J].音乐教育,2012(4):144-147.[20]石静.蔡邕礼学思想论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21] 陈海燕.汉末名士蔡邕家世及生平考述[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下载【文献综述】从蔡邕的琴学思想窥探以乐正名(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献综述】从蔡邕的琴学思想窥探以乐正名(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