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林徽因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个性和创造力的作家
林徽因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个性和创造力的作家。早在1931年,林徽因初涉诗坛时,陈梦家就在《新月诗选》的序言中说:“渴望更奇丽的诗篇的出现,对于林徽因初作的几首诗表示我们酷爱的欢心。”1915年,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也高度赞扬这位女诗人的诗作,认为她和陈梦家、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等“算得是几个特有成就的作者”。后来,林衡在《中国现代诗选》的书评中又指出:“林徽因等后起之秀,似乎很该给留下几页地位。”可以说,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文坛的很多人都给林徽因以热切的关注,不约而同地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表示赞扬。
但是,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林徽因几乎完全被现代文学史遗忘。她去世后,丈夫梁思成曾选辑她生前的诗作拟出版以志纪念,但工笔誊抄的诗集与大量未发表的诗作均焚毁于“文革”;六七十年代的林徽因研究陷入空前的沉寂。新时期以来,随着文艺思想的解放和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林徽因的美丽面容再次展现给历史和读者。八十年代后,林徽因研究逐渐活跃并走向成熟,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其生平史料及作品的发掘、考证和整理出版,二是对其诗歌、小说等作品做具体的分析,探讨其创作特色和文学价值。这两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果。
在林徽因的生平史料的考证和作品出版方面,陈钟英、陈宇二位学者成绩卓著。众所周知,林徽因的作品在她生前从未结集出版,诗歌、小说、散文等皆散见于《晨报副刊》、《新月》、《诗刊》、《北斗》、天津《大公报·文艺》等刊物上。1982年,福建师大的陈钟英、陈宇注意到久已湮没的林徽因,开始了对其著作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下,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5年首次出版了《林徽因诗集》,这是林徽因作品第一次以集子的形式与读者见面。1988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又推出了周良沛编选的《中国新诗库·林徽因卷》。不少报刊也相继刊载介绍、研究林徽因的资料、文章。林徽因之子梁从诫在《读书》上发表《建筑家的眼睛 诗人的心灵》一文,介绍母亲生平;年轻时由林徽因扶持走上文坛的萧乾在同一杂志上发表《一代才女林徽因》,亲切地回忆了与林徽因交往的点点滴滴。陈钟英、陈宇的《她使人想起了“彗星”:记林徽因的生平和创作》、《建筑家、诗人林徽因》、《林徽因年表》,高秀琴的《一位被遗忘的女诗人:林徽因》,以及陈学勇的《林徽因笔名和探佚》、《对于〈民国人物小传·林徽因〉的补正》等文章,为林徽因研究提供了不少翔实可靠的生平史料。陈宇的《林徽因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考辨》一文,对“林徽因的生卒时间”、“林徽因是否进过建筑系学习”、“女作家林徽因不同于男作家林微音”、“不应该把林徽因封死在唯美主义新月派的象牙塔里”等问题进行了认真探讨,为人们更全面地考察研究林徽因其人其作并给以客观评价奠定了基础。
初期研究者多着力于发掘林徽因生平史料,对她在中国古建筑方面的卓越贡献和文学创作上特有的禀赋与才气给予肯定。八十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林徽因的作品本身,评述其创作风格和价值,林徽因研究进入新阶段。陈钟英、陈宇的《林徽因诗歌创作散论》,李菀的《林徽因和她的诗》等是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林徽因青少年时代就受到西方教育,曾随父亲到伦敦学习、生活一段时间,后来又去美国,受英美文学影响很深。一些研究者认为,林徽因诗作不仅具有浪漫主义文学的浓郁气息即主观抒情性(收在《林徽因诗集》中的55首诗全是抒情诗,其中爱情诗占一半以上),而且由于她大半生在病榻上度过,几度濒于死亡,遂使她的作品带有感伤情调,如《情愿》、《莲灯》等,显然受到了波德莱尔式的象征主义影响。尽管如此,她的笔触还是走出个人狭小的天地,扩大到对国家、民族,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写下了一系列富有社会意义的作品,如《窗子以外》、《我们的雄鸡》等。有论者积极称誉她在思想和艺术上的这份可喜变化。过去一些评价林徽因诗作的文章,往往笼统地把她归为新月派,而这时出现一些新观点,认为林徽因的诗歌固然有新月派的特点,但更有新的探索与尝试,是对新月派的扬弃。
到了九十年代,全面评价林徽因的文章逐渐增多,对林徽因笔名、佚诗的考证仍在继续,对其创作的研究则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对林徽因文学创作的总结。如陈宇在《从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头:福建籍女作家林徽因创作述评》中,颇有见地地把林徽因的创作历程概括为三个阶段:三十年代初期为第一个阶段,“这时期的创作,疏远社会,踯躅于唯美主义的象牙塔里。除短篇小说《窘》外,其它全是诗歌”。1934年抗战爆发,林徽因创作进入第二个阶段,这期间“她努力突破自身生活的局限,把摄取生活的目光投向‘窗子以外’的现实天地……多种体裁创作并举,作品的社会意义大大增强”,如小说《九十九度中》、诗歌《年关》等等。抗战爆发后,她的作品出现了迥异于前的主题和格调,这是她创作的第三个阶段,“表现出了过去作品中所没有的爱国激情、尖锐的锋芒和沉郁的色调,显示了她创作思想的重大变化”。
二是着眼于对具体作品的研究。如阿刚的《永恒的花瓣——林徽因〈谁爱这不息的变幻〉解读》一文,作者在具体剖析这首诗的意象内容的基础上,指出“林徽因创作的这首中国十四行诗,对于推进中国十四行诗实验,显然有着非同小可的影响力”,同时肯定地认为,“在中国现代诗歌格律初创的行列里,也只有林徽因这么一位女诗人,在中国十四行格律实验的园地上,作出这么真诚的努力”。尽管结论尚有武断之嫌,但我们不难窥见,论者笔下的女诗人“毕竟是一枚永恒的花瓣,任何时候也不会凋落”,“《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给历史留下了很深的痕迹”。索斌在《试论林徽因的情诗心迹及其意象对象》中,不仅对林徽因的部分爱情诗进行了分析,还明确指出它们是诗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而非虚构的意象对象。
进入新世纪,林徽因研究更为深入,人们从多个视角对她的作品进行阐释,有了许多新发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者自觉将林徽因的诗歌和小说纳入浩博的“文化”体系,作品风格、文化内涵、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很大进展。谢菊在对林徽因诗歌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她小说中的现代性因素进行界定后,认为林徽因创作的文化内涵是文学、建筑、美术等艺术形式中所体现出的人性之美,它是20世纪初中西文化交汇的产物。杨励轩从林徽因的人生道路和创作实际出发,深入探讨了其创作与建筑艺术的交叉问题,揭示了建筑学知识的厚重积淀对林徽因文学创作的影响:让林的诗作既有与新月派建筑美主张相呼应的一面,更有突破和创新的一面,后者既体现在诗形的建构上,也表现在诗歌艺术与建筑艺术的深层交错上。李蓉在《林徽因诗歌哲学意蕴解读》一文中指出,与其他现代女诗人相比,林徽因的诗歌表现出一种异质性,主要原因在于林诗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这给人们带来全新的启示和广阔的探索空间。
张衍芸在《林徽因小说创作论》中指出,林徽因的小说描绘了特定情景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过程,负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艺术上追求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体现了实验中国小说文体的热情。林徽因小说既体现了京派小说的一般风貌,又显示着作者鲜明的文学个性,具有独特的文化品格和审美价值。谢昭新的研究则揭示出林徽因小说的“现代性”审美特征,认为这种现代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如以人文主义为出发点写人性,体现作家对“人”的人道主义关注,对人生形态的情感体验,以节制、适度的方式表现忧郁、感伤的情感;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用讲故事、串镜头、绘画面来创造意境的美;同时运用象征、暗示、意识流手法写人物的潜意识、性心理,而且在故事编织的技巧上也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应该说,论者的思考是深入的,结论是中肯的。
此外,有人对林徽因作品的独特风格进行了总结,如张玉秀的《浅谈林徽因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和王鹏飞的《古典意味与现代风格的熔铸——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的艺术特色》等。还有人试图在总体考察林徽因的生平创作后衡定其文学史地位,清华大学蓝棣之教授的《作为修辞的抒情——林徽因的文学成就与文学史地位》是这方面的成果之一。
总之,文学界的林徽因研究经历了一个由岑寂到活跃再到成熟的过程,学者们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后来者的研究打下了基础,近年来的研究尤其为我们拓宽了空间。但研究也存在着不足,比如,林徽因的文学创作以诗歌和小说为主,有人只注意诗歌而忽略了小说,还有的人恰恰与此相反。即便有人尝试将二者同时分析,也还不够具体和深入。这是不利于全面、真实、公正地反映林徽因的创作活动和文学成果的,因此也为我们进一步开展研究,深入、细致、全面地探索林徽因的文学世界提供了种种可能。
2007年11月12日
第二篇:关汉卿是中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一位伟大的作家 2
关汉卿是中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一位伟大的作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杂剧和散曲,成就
卓越。他的剧作为元杂剧的繁荣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他在生时就是戏曲界的领袖人物,“元曲四大家”之首。
关汉卿一生创作了60多个杂剧,从民间传说、历史资料和元代现实生活里汲取了许多
素材,真实地表现了元代人民反对封建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的斗争。关汉卿从不写作神仙道
化与隐居乐道的题材。他的严肃的创作态度与批判现实的战斗精神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关汉卿是一位杰出的戏剧艺术家,他的悲剧《窦娥冤》“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是中国古典悲剧的典范;他的喜剧轻松、风趣、幽默,是后代喜剧的楷模。他的杂剧无论在艺术构思、戏剧冲突、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许多方面,都为后世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艺术经验。他的许多杂剧经过改编一直在舞台上演出,为人民所喜爱,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之首。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一生写了60多种,今存18种,最著名的有《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关汉卿塑造的“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圣人”。
第一类
是揭露统治者残暴,反映社会矛盾的,如《窦娥冤》、《鲁斋郎》等;
第二类
是描写下层妇女的生活斗争,突出她们的机智勇敢,多带有喜剧意味,如《救风尘》、《金钱池》等;[2]
第三类
是歌颂历史英雄的杂剧,以《单刀会》最为突出。
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关汉卿的作品更多地表现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执着于现实的人生态度。[2][2
艺术性
鲜明的剧场性
他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以洗练的笔触交代戏剧情境与人物的关系,把观众的目光“聚焦”到主要的戏剧矛盾上。
戏剧语言
他所写的人物唱词,在抒情中蕴含着鲜明的动作性,切合特定的戏剧环境。
关汉卿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他的杂剧,是推动元杂
剧脱离杂剧的“母体”走向成熟的杠杆,是标志戏曲艺术创作走上高峰的旗帜,并对后来的戏曲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三篇: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作文1000字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作文1000字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作文1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生的真正欢乐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最伟大的目标,这个世界也永远属于那些勇于追梦的人。——题记
我要成为一名作家,不求金钱,不求虚名,只求用真情的文字,美化他人的`心灵。
上小学的时候,我在手机上看到了关于美容的广告,觉得很神奇,便想成为一名美容师,可又害怕做美容手术。这时,一本本书也开始进入我的生活,我开始迷恋阅读,在读书中领略了大千世界,感受到了作者们用文字表达的感情,我敬佩这些大文豪们,终于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位心灵的美容师,用文字温暖他人。
追逐作家之梦,需博览群书。不久,家里便多出了一个书柜,里面塞满了书,都快撑破了。我还软磨硬泡“逼”着妈妈办了借书卡,每周都冲到图书馆,回来时抬着一大堆书。我吃饭看,睡前看,课间看,就连上厕所,我也必定抱着本书。从《格林童话》到《三国演义》,从《神笔马良》到《哈利·波特》,从《上下五千年》到《三体》……我都烂熟于心,我和朱元璋一起见证明朝的诞生,和唐僧师徒一起西天取经,和小豆豆一起走进奇妙有趣的巴学园,也和冉阿让一起面对悲惨的世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本书我都认真琢磨,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这让我的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追逐作家之梦,需善于观察。罗曼·罗兰曾说过,世间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自从我认识到这一点后,我感觉世界都变了样。春天,我看见校园的地上有了第一点绿色;夏天,我看见今年的第一批桃子上市了;秋天,我看见公园里出现了几片黄叶;冬天,我看见了第一枝怒放的梅花。看太阳与云雾的不懈斗争,我喜欢;看鱼儿在透明的几乎看不见的水中游戏,我喜欢;看一只小蚂蚁在花枝上探险,我喜欢;看蜗牛伸着脖子,一次又一次向葡萄藤上冲锋,我喜欢……每一个现象都让我喜悦不已,并看上半天,然后把它记录在一个小本上,现在我已有六七个这样的小本了,妈妈都对我啧啧称赞。
追逐作家之梦,需学以致用。学校里有《三阶作文》的项目,它让我受益匪浅,其中有串珠体、单元体的文例,有描写首尾的方法,也有动作、心理、外貌的描写方法,它们让我的作文锦上添花,我也用这些方法写作。我每年都会让妈妈订一份《新作文》杂志,学习其中的优点,并会“帮”他们补足我认为不足的地方,最后我还会看看于校长的点评,每个点评中都会有一种写作方法,我吸取其中精华的部分,尝试着用它们写了几段话,感觉用得不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放假时我和爸爸妈妈走遍大江南北,行遍长城内外,北至黑龙江,南至海南岛,西至西安,东至烟台,长白山上,洞庭湖边,都留下我的身影和脚印。我也开阔了胸襟与视野,把各处的风土民情牢记心中,在旅行中获得了知识。我把所见所闻写成作文,有写人的,有写事的,有写景的,我让身为老师的爸爸一读,他竟然也打了“五星好评”!这让我信心倍增,虽然有时我也会面临冥思苦想也想不出合适词语描述的现象,但我会和爸爸妈妈一起研究。现在,我离梦想已经越来越近了,我的写作水平也更上一层楼。
我要成为一名心灵的美容师,用高超的技巧表达真实的感情,用普通的文字美化他人的心灵。
第四篇:能力是幼儿教师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
能力是幼儿教师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其内涵十分宽泛,对专科学历层次幼儿教师的基本能力可以分为以 下三大类。
1.1 一般能力
一般能力特指作为社会劳动成员所必须的相当于大学专科程度的各项基本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大专学历幼儿教师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指应变、沟通能力和口头、书面、情绪举止等的表达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指生活自理,操作实施和一定水平的计划、评价事物的能力。
一般能力的具备,使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在工作中能够分析学前教育问题,分析幼儿的行为,能够处理好 教师同幼儿、同事、家长之间的关系,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时还能够使自己在工作中不断要求自己,积极 上进,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从而能够科学地组织幼儿活动,管理好幼儿园的各项活动。
1.2 幼儿园教育活动中高级应用型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
幼儿园教师的工作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在各项工作能力中,幼儿教师在弹、唱、跳、说、演、画 等方面的实施操作能力,是幼儿教师能力方面的突出特色,也是最基本的专业能力。作为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幼 儿教师无疑也需具备这种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具备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所需要的具体工作能力,它包括以下几 种能力:
首先,计划能力。
计划能力,反映了工作预测、设计、准备的各项专业本领。作为幼儿园的应用型人才,专科层次的幼儿教 师必须会制订班级计划和课时计划。
班级计划的制定需要教师能够了解幼儿园的总体教育目标,领会《大纲》精神,同时还要认真分析研究本 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并能够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出符合本班幼儿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教育目标是指导性、方向性的期望,而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是千差万别的,具有个体不同的水平,如何使二者 有机结合是制定计划的关键能力,班级计划具体地以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的形式表现出来,所 以教师还须具备将班级学期计划分解为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的能力,从而使整个计划目标明确,循序渐进,措施有效。
课时计划是每一节教育活动的具体教案。幼儿教师必须设计教案,它包括利用和选择教育材料的能力,分 析教育材料的能力,编排设计活动过程的能力以及准备活动材料的能力。一个善于设计教案的教师,既能深入 分析教材又能浅出地落实教材;既能考虑激发幼儿的兴趣,又能给幼儿以适度的负荷;既能注意知识的传授,又能发展幼儿的智力,同时还兼顾到培养幼儿对人、对周围事物的正确态度,加强品德教育,并能够将以上的 内容精心地安排在活动过程的每一环节当中,从而保证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组织和管理能力。
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一日活动是最基本的途径,良好的组织管理是幼儿一日活动得以科学有序进行的保证。
教师面对几十个水平、性格各异,既有主观能动性,又需要人照护的幼儿,必须具有组织幼儿一日活动的 能力,它包括:①集结幼儿的能力,指挥幼儿的能力。②合理地调度幼儿,保证时间和空间恰当转换的能力。
优质教师资源引领教师提高研读幼儿行为能力的水平
一、背景与由来:
江海幼儿园的圆厅里正在进行围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关注幼儿的话题”的大教研活动,大家围绕讨论话题进行着讨论,A老师说:教学活动中关注幼儿,就是关注幼儿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的如何;B老师说:教学中要关注幼儿,即使关注幼儿是否认真地和老师一起活动;C老师说:教学中关注幼儿,对于我们新教师真是太难了,又要让自己设计的活动顺利进行下来,又要去关注幼儿,有点手忙脚乱;D老师说: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幼儿是很重要的,关注幼儿行为时,要做到:一等暨要注意等待,给幼儿适当的空间、二静暨要安静观察、三想暨要善于思考,作出适当的回应。
从以上几位老师的话中,不难看出优质教师与非优质教师对于研读幼儿行为能力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有专家说:优质的教育资源,应该让更多的传播者和学习者去应用、去共享。优质的教师资源同其他教育资源一样,不交流、不使用就会失去活化的土壤,其作用就得不到有效发挥,导致价值流失。而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倡开放性、不确定性、动态性的教育活动。活动中,教师要置身于教育实践中,首先要了解幼儿,根据幼儿发展的实际以及发展中的行为状况,要针对幼儿发展中的生成问题,能及时观察幼儿、回应幼儿发展的需要,以顺应幼儿良好的发展。显然,这对教师研读幼儿行为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实施新的课程改革中,大多数教师还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要求。
江海幼儿园根据教师们研读幼儿行为能力方面的差异及实际工作的需求,同时兼顾教师长远的专业发展,关注幼儿、追随幼儿,经讨论确立了“教师研读幼儿行为能力的培养”校本培训项目,试图通过采用“培训、研究和实践”为一体的培训方式,将本园优质的教师资源共享,引领其他教师提高研读幼儿行为能力的水平。
二、方式与效果:
通过讲座、日常教学追踪、BBS论坛、现场教学展示、案例的撰写等一系列优质资源共享活动的开展,教师们在研读幼儿行为方面的能力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以下是我摘录的教师们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片断。
帖子:说说研读幼儿行为时,教师应从哪些方面着手,试举例说明。
A老师说:“研读”是一种兴趣,是一种情调,如果你再让它带些艺术性的话,这样你的研读行为就是一种享受了,不是吗?在幼儿的集体活动中关注个别,在幼儿的小组活动中把握个别,在幼儿的个别活动中提升个性,将教育工作中的研读看作是一种乐趣,你会从幼儿的行为中体味到童年的烂漫,感觉到不老的童稚扑面而来„„关于研读,当然是在幼儿自主状态下,你悄悄进行的工作。所以给幼儿创设隐蔽、安全温馨的小角落,让幼儿回归,让幼儿放纵。切记:不要干扰幼儿自主状态下的活动!
B老师说:我觉得研读幼儿行为,老师应悄悄地进行。在研读幼儿行为时,我发现有的幼儿游戏能力很强,可是很小气,不喜欢与人分享同一个玩具,作为老师上课时就可以将这一点渗透在活动中,夸奖与别人分享玩具的幼儿,树立幼儿学习的榜样,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变“小气”为“大方”。C老师说:我觉得。研读首先要创设一种研读的氛围,让幼儿在自然的状态下自由进行,不加以干扰,这时的研读是真实的。例如,在自由活动中,幼儿为了一个玩具吵了起来,这时教师在一边不加干扰地关注着,这时所获得的才是最真实的。
D老师说:研读幼儿就要解读幼儿的行为,揣测幼儿的所思所想,从不同的角度去研读幼儿的行为,由分析幼儿的言行举止,帮助幼儿发觉内在想法,进而更加知道幼儿要的是什么,并给予一定的支持。如果你发现幼儿在回答问题时,虽然没有举手但是眼睛一直很热情地盯着你,说明其实他很想回答你的问题,教师应该及时地倾听幼儿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想法;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幼儿一直不愿离去,或者一直摸个不停,说明他对这一事物很感兴趣,教师就该抓住机会引导幼儿交谈;在话题讨论过程中,幼儿坐立不安、东张西望,说明对话题不感兴趣,教师就应及时更换话题。从以上教师参与论坛的话题中可以看出,教师们通过一个阶段的互动式的培训、研究和实践,在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引领下,许多教师在研读幼儿行为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育行为在不断反思过程中得以提升。
三、反思与评价:
(一)、从所持观点看其意义
已有相关教育研究表明,课程教材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衡量标准,还在于是否促进了教育过程的变化。而使课程实施过程变化的关键,来自于教师对于本身工作对象的了解程度。几乎所有历经时代考验,证明有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大都是专家能够通过研读教育对象,从教育对象的实际表现,解读他们参加活动的各种心理状况。由此可见,提高教育者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处理之一,就是帮助教师从实际了解教育对象的活动当中,用收集事实材料(包括信息),分析交流,综合判断,形成看法,改进方法的一系列过程,来实现教师研读幼儿的目的。
对于教育理论的作用,不在于对已有文字的照搬或对照,是从前人研究过程中,获得看待事物、实施研究、获得结论之间的思想方法。只有将前人认识教育事物的过程与方法,拿到已经变换了的时空中来,使处在今天的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得到有益启发,这就是“研读”培训活动的价值所在。
(二)、从教师资源看优质教师资源
从实录中、帖子中感受到教师之间的差异。而培训活动中优质资源的利用,正是可以互补教师之间的差异。我们都说,自然的资源是有限的,教师的优质资源是无限的,是可以不断挖掘、丰富、发展的。因此,优质教师资源在引领教师提高研读幼儿行为能力的水平是行之有效的。
(三)、从优质教师资源利用看其推广价值
人们总有一种愿望,希望一项好的园本培训项目可以在某种条件下发挥其推广作用,可以使别的个人或单位也获得成果推广带来的帮助。尽管如此,但事实证明,在简单照搬推广之后,其实际的效果,总不会如该成果研究结论所描述那样理想。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教育活动中的“人”总在不同环
境、不同时代,表现出极大的差异。为此,在培训中要采取将因地、因时、因文化等环境不同、造成教师差异的内容,看作教师资源在培训中的差异性,在教师培训中,采取积极的措施,引导、启发有差异的教师之间,开展思想、文化、行为方式之间的沟通与互补,在围绕解决同一个问题中,把教师对该问题的看法摆出来,让大家共同来整合自己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做法,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这就给读者以推广借鉴的有意义之处。
(四)从优质教师资源共享看其局限性
上面已经说过,教师之间存在着差异,文化底蕴、个性特征„„优质教师资源共享,对于有的教师来说受益匪浅,但是对于有的教师来说,只是看到了学到了一点皮毛,并不真正学到实质,因此,全面开花,只是形式上起到了资源共享的作用。我们也只能从参与人数的多少、教师通过这一活动所撰写的文章案例的数目上加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