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绝密】董腾语文 古诗词手法精讲
【绝密】董腾语文 古诗词手法精讲
1、诗词的修辞手法
①比喻
定义: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在古典诗歌中,“象”这个字很少出现,而是用“似”或者干脆不用比喻词。
作用: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深奥为浅显,易于理解接受。
分类:高中阶段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本体
喻词
喻体
明喻
出现
像,好像,仿佛,似,犹如..出现
暗喻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借喻
不出现
不出现
出现
【例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②比拟
定义:把事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
例句:
拟人: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山园小梅》林逋)
拟物:
把人当物写: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人群涌了上来。
把物当物写: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性,生动形象,增加了感染力
③借代
定义:用相关的事物代替另一个要表达的事物。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特征代替人,专名代泛称。
例句:
部分代整体:
孤帆一片日边来。(帆代指船)樯橹灰飞烟灭。(樯橹本是桅杆、船桨,代指战船)
具体代抽象:
终岁不闻丝竹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用具体的丝竹代指抽象的音乐)
特征代本体:
路边走来一群红领巾。(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
专名代泛称: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杜康代指酒)
作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突出特点。
④夸张
定义:对事物的形象、数量、性质、程度等等,进行夸大(也有缩小的,但以夸大为多)
作用:强调特点,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分类:夸大缩小数字,性状夸大或缩小,做不可能之事。
【例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⑤对偶
定义: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例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作用: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意义集中含蓄音节整齐、富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2、诗词的表现手法
①用典
定义:有引用前人诗句和借用历史故事两种。
例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用:引用故事:增加里诗歌的包容量;引用诗词:使文章典雅、大气。
【例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问】此诗颔联以和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答案】屈原、白居易
【例题】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解】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②翁:苏轼自称。
【问】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
【解析】(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②对比、对照
定义: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例句: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作用:使读者感受更加深切。
分类:时间对比、空间对比、性质对比。
关键词:唯/惟。
常见对比方式:时间:古今
空间:内外(前后)
性质:优劣
【例题】
A 《华清宫》B 《过华清宫》
四廊飞雪暗云端,君主游乐万机轻,惟此宫中落便干。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玉辇升天人已尽,无人知道外边寒。故宫惟有树长生。
【问】两部作品使用了相同的手法,但又不完全相同,请分析。(4分)
【答案】1.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③衬托
定义: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有正衬、反衬。
分类:正衬、反衬。
1)正衬:以哀景衬哀情、以乐景衬乐情
【例】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反衬:以动衬静、以明衬暗、以乐景衬哀情。
【例】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桂花飘落、明月高升、鸟鸣深涧之动景衬静,营造出春山月夜幽美静谧的氛围。
3)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没有主次之分,衬托有主次、偏正之分。
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④象征
定义: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意象:梅花、柳树、杜鹃、梧桐……
⑤托物言志
定义: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注意:托物言志是针对文章整体而言的。
⑥借景抒情
定义:借助描写景象抒发内心思想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注意:借景抒情针对文章单句或整体都可以。
区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例题】
少年游·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解析】诗人的心境是轻松愉悦的。
有直接表现: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人心情轻松,便觉马行轻快。
间接表现: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3、诗词的描写方法
①白描: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②细描: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③描写的角度:正面、侧面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描写对象。
侧面描写:通过他人感受和反馈来表现描写对象。
④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细节。
【例句】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⑤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例题】
《夜雪》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问】作者采用什么手法,从几个角度写夜间下雪的?4分
【答案解析】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从衾枕冷的感觉、窗户明的视觉、折竹声的听觉,三个角度写夜间下雪的。
⑥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例题】
《题西溪无相院》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问】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二者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⑦描写景物的方法:虚实结合实写:眼前真实之景
虚写: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已逝之景之境;设想的未来之境。
【例题】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①,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解】①碛(qì):沙漠。②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问】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本诗首句实写边塞傍晚下起雨,雨中的大雁飞得很低;二句描写新生的芦笋在雨中渐渐长齐。描绘出一幅边城暮雨图。
三、四句由一、二句写景到叙事,引出长长的驼队带着白绢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虚写想象中驼队将白绢送到安西的场景,与前两句虚实相应。
⑧描写景物的方法:远近结合一般用于多个静物陈列,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内而外、由外而内、移步换景、【例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解】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问】简问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答案解析】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⑨古诗词行文结构:
开头:交代时间地点、奠定基调、渲染气氛、为下文铺垫。
中间: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照应等。
结尾:收束全篇、点明主旨、呼应。
【例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问】开头两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案解析】①诗歌开关两句写了诗人秋日早上乘舟在雨中赶路的情形。②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树叶。③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后文抒发羁旅思乡做了铺垫。
第二篇:初中人教版语文古诗词背景及手法整理(部分)
观沧海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借景抒情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次北固山下
【清秀诗风】诗人在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日生残夜”、“春入旧年”,表示时序的交替,匆匆不可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写景逼真,叙事确切,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一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钱塘湖春行
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这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使用10种意象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惆怅感伤,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龟虽寿
此约作于公元208年初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老当益壮、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热爱生活、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壮志豪情。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壮志。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 过故人庄
这首诗是作者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对上姓田的朋家做客这件事的描写。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主客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对简朴亲切田园生活的向往。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作者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写田园生活清新恬静愉悦,简朴亲切。开头平静自然引出下文,由近及远描写景物。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洪驹父诗话》:丹阳殷璠撰《河岳英灵集》首列常建诗,爱其“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之句,以为警策。欧公又爱建“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作数语,竟不能得,以为恨。予谓建此诗,全篇皆工,不独此两联而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此诗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明月象征着纯洁、高尚,诗人在许多诗中把明月看作通人心的多情物,也只有明月才能同时照亮诗人和友人。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夜雨寄北(李商隐)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泊秦淮(杜牧)
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
[
[1]染力。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承上启下,网络全篇。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首诗作于南宋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纪行的时候。诗人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故一直不得重用,宋孝宗登基后,便被外放做官。作者途经松源时,见群山环绕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作此诗时,杨万里65岁,经历了人生的坎坎坷坷,因此能得出深刻的感悟。第一句当头喝起,第二句补足首句,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三四两句承接“空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诗人把“行人”“下岭”时的心里写的生动有趣,虽未明言劝诫,而读者自知其中蕴含着人生的普遍道理。这就是诗歌用形象的比喻讲述深刻道理的好例子。
观书有感(朱熹)
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堕理障,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第一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第二首诗也是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浣溪沙(晏殊)
全词抒发了悼惜残春之情,表达了时光易逝,难以追挽的伤感。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这是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随意而出,却惜墨如金。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它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时当地所作。李清照十八岁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翁舅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细审作者行实,此词大致可系于她十六岁(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之时,是时她来到汴京不久,此词亦当是她的处女之作。“兴尽” 误入同前面的“不知
[2]
[5]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动作和情绪,起伏变化,很富于节奏感。表现了作者青春时期的野逸之气
长歌行
水流到海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前四句对春景的描写暗示人的一生、时光流逝。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由“园中葵”托物起兴,借对春天的礼赞比青春的赞歌。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野望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举目四望,一种莫可明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到处是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色、远近、静动结合。最后一句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苦闷怅惘,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诗人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抒发了迷茫之情。“情因景生,情景交融”。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代门阀制度森严,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
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诗人想做官又不肯直说,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黄鹤楼
前四句描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写登楼所见,抒发思乡之情。黄鹤既指实体“仙鹤”,也有“一切”之意。“不复返”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千载”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第三联由虚转实,为乡愁做铺垫 送友人
未见“送别”二字,饱含依依惜别之情。以孤蓬喻飘泊生涯,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浮云孤飞,来去不定喻游子之心;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秋词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刘禹锡革新运动,但以失败而告终,遂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以议论起笔,将秋与春对比,否定前人悲秋观念,表现出激越向上的诗情。晴空排云而上的鹤的形象,虚实结合,抒发豪迈乐观之情,展现出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鲁山山行
“惬”说明跟作者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表现此时心满意足。“山行”见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非常喜爱。移步换形。山径幽深,容易“迷”;独行无伴,容易“迷”;“千山高复低”,更容易“迷”。“迷”字,更见野景之幽与野情之浓。闲适,野趣盎然。因为 “行”,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现“行”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春三月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后生病,被厐安常治愈,与之同游清泉寺。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字,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暮雨萧萧、子规哀鸣都是写实。但苏轼不服老、执着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老当益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诗人虽然年迈,但仍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壮志难酬,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
[]
第三篇:古诗词中的写景手法
古典诗词中的写景手法
一、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
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
2、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的表现手法。
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
【注意】“写景手法”和抒情方式(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又分很多的手法)不能混淆。“写景手法”是写景的方法。抒情方式是指抒情的方法。
二、示例
1、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的第三第四句却笔锋一转侧写,写的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2、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3、声与色的结合(绘形绘色)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4、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5、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6、远与近的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7、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8、“列锦(意象叠加)”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可以通俗地叫意象叠加。“列锦”又称“列词”,最早大约见于我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一书。
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叠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个幽远凄清的意境。
例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佳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全句由十个纯名词构成六个意象,叠映出商山黎明之前的一幅完整的画面:残月高悬,雄鸡清声;茅房客舍,思归心切的客人早早地起来赶路,谁料,板桥横渡,冷霜冽冽,一行足印,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了。整句诗仅由叠加的六个意象来突出“早行”二字,不着一闲词,尽得“早”之风流韵味。区区十个字,不仅有景有情,而且还有动态的叙述,妙就妙在没有一个动词。如果写作“鸡鸣茅店月,人行板桥霜”,意思也许是完整的,但也就不会传诵至今了。
再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和呼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三句由九个名词(定名结构)分别排列为三组,每组都是一个特写镜头,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极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经诗人的艺术组合,便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几乎成了写景的绝唱。
三、手法释疑:何为“列锦(意象叠加)”? 列锦(名词叠加)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可以通俗地叫意象叠加。“列锦”又称“列词”,最早大约见于我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一书。从诗词鉴赏的角度,有人也把“列锦”叫“意象叠加”或“名词叠加”。
在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叠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个幽远凄清的意境。
例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佳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全句由十个纯名词构成六个意象,叠映出商山黎明之前的一幅完整的画面:残月高悬,雄鸡清声;茅房客舍,思归心切的客人早早地起来赶路,谁料,板桥横渡,冷霜冽冽,一行足印,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了。整句诗仅由叠加的六个意象来突出“早行”二字,不着一闲词,尽得“早”之风流韵味。区区十个字,不仅有景有情,而且还有动态的叙述,妙就妙在没有一个动词。如果写作“鸡鸣茅店月,人行板桥霜”,意思也许是完整的,但也就不会传诵至今了。
再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和呼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三句由九个名词(定名结构)分别排列为三组,每组都是一个特写镜头,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极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经诗人的艺术组合,便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几乎成了写景的绝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这也是千古名句。作者运用列锦手法,把杨柳岸、晓风、残月艺术地排列在一起,表面上完全是写景,而深情寓于其中,用美好的自然景物,反衬诗人的空虚寂寞之感。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叠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个幽远凄清的意境。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161年冬秋,南宋军队分别在瓜洲和大散关打败了北方的入侵金兵。两句诗写的就是这两件事。瓜洲是古渡口,军队渡江必经之地。大散关是关隘屯兵之处。见“渡”见“关”,立刻会产生战争的联想。诗的特点还在于,并没具体描写战争,只是写出了两地的场景:雄关秋风立战马,雪夜渡口列战船。营造了一种浓重的战争氛围,没写战争场面而战争确实存在。楼船、铁马、雪夜、秋风给人以战争的悲壮苍凉感。
运用“列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经典的列锦还有“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等等。
第四篇:语文表达手法
表达效果:简单一点说就是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描写方法、修辞)的作用。
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
一、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 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
(一)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初中课文常见的 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引用、互文、婉曲、顶真、回环、通感等。
(二)表达方式: 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1)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 等;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序。
(2)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3)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五种表达方式,作为文章的形式要素,一定要为内容表达服务。一定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来写作,可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所谓表达功能。表现方法(表现手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
二、表现手法与描写手法 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实际上都是一种创作方法,但其内涵不同。
(一)表现手法内涵可从如下多个方面考虑:
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A、借景抒 情: 在描写物品时,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要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B、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C、直抒胸臆: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D、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A、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作用是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2、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A、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作用:是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对象。4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
5、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6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1)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7 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议论文:强化××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作用:是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抑扬、用典等。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用现代的观点来说,主要的有三种:比拟、夸张、借代等
(二)描写手法:从描写的对象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1、人物描写可分为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四个方面; 语言描写作用:
1、刻画人物性格;
2、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3、揭示人物的身分与社会地位;
4、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心理描写作用:
1、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2、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
3、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思想感情;
4、深化作品主题。外貌(肖像)描写作用:
1、刻画人物性格;
2、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3、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 动作描写作用:
1、显示人物内心世界。例如:蹑手蹑脚的走 2、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心理或烘托人物形象;
4、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3、场面描写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从描写的详略看,可分为细描和白描。从描写的方法看,可分为实写和虚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作用:使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文章生动 A、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B、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三、说明方法与说明方式 说明方法和说明方式通常只能在说明性文体中出现。
(一)说明方法:一般包括分类别、作比较、用比喻、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引资料、画图表、类比、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
好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更具体、
第五篇:语文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表现手法包括:
托物言志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象征 衬托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伏笔照应 托物言志设置悬念 渲染环境 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抑扬、用典等。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用现代的观点来说,主要的有三种:比拟、夸张、借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