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位做进口机床生意的朋友告诉我德国最好的机床是禁止出口到中国的
一位做进口机床生意的朋友告诉我德国最好的机床是禁止出口到中国的,即使是他做的机床买卖,在国内仍然属于高端,让他惊讶的是,即使是德国的这一类机床,很多钻头刀具,使用的都是来自日本制造。
在中国已经取得突破的液晶产业,比如TCL的华星光电,所使用的玻璃面板,就来自日本的旭硝子公司(大陆有合资公司)。
除了材料,还有精加工和传感器、仪表这些领域,中国距离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一块距离。比如华大基因,号称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机构,但是使用的基因测序设备,都是来自于美国制造。
这些产业,虽然看上去都不是特别大,但是因为中国还不能制造,因此报价非常高,对应的利润也很丰厚。在这些领域,每取得一些突破,都能够取得很好的利润。
用几个字总结这些产业,就是“小产业,高科技,大机会”。这些年,中国一直在各个领域生长一大批“小而美”的公司,很多都是这种类型。一旦技术取得突破,能够替代进口产品,即使价格比原来低了很多,仍然利润丰厚——足以见得之前国外产品定价有多黑。
【大基建,大动作】
接下来的几年,又会进入一个基建的大周期。前一阵我写过,来自日本小松公司的“挖掘机指数”,显示中国的新挖掘机销售量,已经接近2010年的高峰期。考虑到市场上的挖掘机存量,这意味着一轮大的基建进入开工倒计时。
其实这并不奇怪,雄安的建设很快就会开始。这个地方目前有一大批搞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型央企在摩拳擦掌,就等规划审批下来,因为资金准备很充裕,因此发令枪一响,这里将会成为中国最大的工地——当然,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工地。
除了雄安的建设,实际上中国还有很多基础设施工程还要开工。我们看着现在的高速公路、高铁都是世界第一,甚至很多方面超过了西方国家,但是考虑到中国人口的数量,算起人均来,其实这还是远远不够的。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很多农村的公路,修建的时候只考虑将乡里的农产品拉出来,把农资拉进去,因此路面都不宽。谁也没有预计到,中国汽车时代会到来得这么快,原有的道路,连会车都很困难。因为我经常下乡,两车交会避让,需要非常小心。这还不算这些年还在持续增长的汽车销量。如果这些道路不能尽快拓展,很快就会成为事故高发点,在节假日会成为严重的堵点。
想想光道路这一块,还需要多少资金的投入,可以创造多少就业机会?
除了道路以外,中国在未来三年,通讯基础设施也要再一次大升级,5G和物联网的建设,本身就要投入数千亿,加上由此带来的通讯产业链的新的机会,这一块也是数万亿的大蛋糕。
中国强推物联网和5G的发展,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战略布局,就是通过电信和物联网的投资,拉动相关芯片制造产业,实现国内芯片领域的规模化,让国内芯片产业的投资有米下锅,迅速进入生产阶段。
除了这些,铁路、机场、电力、地铁、城市管道„„.都会加大投资力度,而且与以前略显粗放式的投资相比,现在投入的建设,全部都是按照世界先进标准来设计。
如果这两年,世界发生比较大的金融危机,这个投资很可能还要再提速加码。所以搞工程的,接下来的日子,应该不愁没有活干。
【大开放,大融合】
除了国内的机会,国际上其实也充满机会。
从改革开放前面几十年来看,参与全球经济循环的东部沿海地区,都已经发展起来了,而且随着产业链的提升,不仅进口吞吐量越来越大,利润越来越高。
中国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中部西部地区的经济体,很难参与全球的产业循环。一般只能盯着国内的市场。而内陆省份的财政,又大量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在未来十年,通过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在内陆省份做全球贸易,将会变得越来越便利。我在很多县城,已经发现了很多的进口水果。内陆也有一些地方,把生意做到了国外。像河南的西峡县,把香菇卖到了国际市场,每年外汇收入几亿美元。比起深圳的电子产业,这个出口额也许不算什么,但是这个产业却养活了当地十几万人口。
中国要平衡发展,中部西部就要想方设法把当地的产业融入全球市场,前些年成都、重庆地区的中欧班列、郑州航空港的发展,都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跟着国家走出去,把中国的产品,中国的解决方案带出去。很多在国内已经稀松平常的东西,拿出去已经算是“先进生产力”。以至于连“网络支付共享单车„„”这些东西,都成了老外眼中中国的新四大发明。
其实,中国可以输出去的解决方案,何止“新四大发明”,从饮食到中医,从科技产品到基础设施,从文化产品到影视游戏„„就像汉唐时期的输出一样,将会源源不断地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要知道,英国已经开始将汉语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摆明了要带着英联邦国家和TG勾勾搭搭。
所以,现在叫“全球化”最响亮的谁?想撂挑子不干叫嚣“本国优先”的大国,又是谁?想想这背后蕴藏的机会,不由得发出了“全球包邮”的笑声。
建了一个QQ群,博古通今/大国博弈,群号:496491764,欢迎你加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