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评梁由之著——百年五牛图
评梁由之著《百年五牛图》
壮阔与苍凉
——评梁由之著《百年五牛图》
二十世纪的中国,风云激荡,中华民族的命运被两个政党牵拽着,在明治维新和十月革命这两条道路上挣扎。前者名为资本主义实为军国主义,后者则以社会主义的旗号推行极权主义,相继成为我们的“主旋律”,在觉醒的序曲和崛起的尾声之间,导演了无数的历史误解和社会悲剧,其波澜壮阔,可歌可泣;其警策苍凉,亦令人深长思之。梁由之的《百年五牛图》,从这段历史中挑出五位特立独行的伟人,描摹他们的行止,揭示他们的精神,阐释他们的影响,剖析他们的命运,将一个民族的世纪运程,浓缩在一组伟人群像中,旨远意深。
被选为“五牛”的鲁迅、蔡锷、张季鸾、陈寅恪和林彪,内涵极为丰富。其职业包括了文人、军人、报人、学人,凝聚着时代的风云;其身份涵盖了闻人、义士、学界巨擘和三军统帅,足资作时代的封面;其活动的时期,则横跨了民初变局、北洋时代、民国政府、中叶巨变,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大革命”;其功业更是覆盖了白话文学的奠基、中华民国的再造、民间报业的振兴、史学新路的开辟和中国共产党的翻天覆地。这样的群像组合,既展现了作者开阔的视野和惊人的腹笥,更披露着作者对历史的庄敬审思——五位“牛人”的生活轨迹看似大相径庭,却都演绎着伟业和悲剧交织的主题。如鲁迅的孤独和横站、蔡锷的卓绝和早夭、张季鸾的两度入狱和绝艳根尽,都令人扼腕长叹;至于“四海无人对夕阳”的陈寅恪和“将军百战身名裂”的林彪,就更让人掩卷悲思,哀从中来:连这样的伟人、巨人、国宝泰斗、际会风云之人,尚且挣不脱权力和争斗的缧绁,笼罩着违时和悲剧的阴影,二十世纪之于中华民族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百年五牛图》以浮雕般的伟人群像,浓缩着中华民族一个世纪的壮阔与苍凉,牵动着我们的景仰和缅怀,也必将引发后世的万千叩问和绵绵沉思。
人物合传,常寄托着立传者的拳拳之心和苍茫情怀。读《管晏列传》,能窥太史公“顺美救恶、上下相亲”的抱负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的雅望;读《屈原贾生列传》,则可想见其睹文悲志、垂泣吊人的怅惘和黯然;读《三巨人传》,谁都会惊叹于罗曼•罗兰对艺术的沉沉寄寓和对巨匠的深刻理解;而读《梁漱溟•王实味• 储安平》,戴晴女士对中华士子入世情怀的钦敬、悲悼和反思,呼之欲出。对梁兄的《百年五牛图》,我曾根据自己的跟读体会,在其网文杀青之际,归纳有“资料积累、事实考订、脉络梳理、观点归纳、文字表述、情感投入诸方面之厚实精深”六个特点,其中最后一点,即对这些伟人的体认和同情、对当下国事的关切和殷望,似一根红线贯穿始终,从而将多方面的积累熔为一炉,壮阔与苍凉,既是五位传主身平事迹的基调,也是梁兄雄文的突出风格,尤见于各章结尾那些沉郁苍茫的收束文字之中:
《百年树人》一章的题款,是“2006年10月19日凌晨初稿,时值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纪念日”;
《再造共和第一人》的“余音”,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风由阳台吹进书房。夜空阒寂,花香四溢。”然后引苏东坡诗句“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张季鸾一章的结尾,在细数其“绝艳根尽”之后,是“一代风流,风吹雨打。百年世局,时移景迁”怅惘之声„„
对梁由之兄的《百年五牛图》,余世存先生的序文有极好的发微,将其中《百年树人》接近尾声的一段长论郑重推出,强调其审视当下的抱憾和回顾历史的衷曲,我于此心有戚戚焉,愿再录以推重之——
“回顾历史,接近这些刚劲强健的灵魂,重温他们的思考和选择,是写作《百年五牛图》的初衷之一。目前各式各样的讨论,在理论上往往未能超越20世纪前期先贤思想之范围,深度和广度甚至常常不能及。不少议论都是矮人看场,人云亦云,隔靴搔痒,似是而非。看多了这样的争论,越发感到重新阅读、了解、思考、认识前辈的必要。检讨和反思他们对现实的态度和道路的选择,也许会给人们在当今时势下如何有所作为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
当然,要作这样的检讨和反思,徒有情怀是远远不够的。《百年五牛图》之所以能一鸣惊人,迅速从天涯网站走向华语世界并最终为近年来声誉鹊起的广西师大出版社选中推出,是因为在众多的民间历史写作中,确有其超卓之处。比如从邵飘萍、林白水、王芸生、史量才等众多二十世纪著名报人中,选出“尚未有任何一家大陆出版社出版过哪怕是一本薄薄的文选”、已近湮没的张季鸾,再现其“国士精神”、“报人模范”的风采,突出《大公报》“不党、不私、不卖”的独立品格,无深情卓识不能为此。又如其详举陈寅恪中古史研究具体成就的六段文字(详见该书P187-189)、对其在国际史学界的影响的“搜罗胪列略事简介”(详见该书P189)、以及比较陈寅恪研究中各家短长,均非泛泛之学所能置喙。而将“陈寅恪一以贯之的对专制政治与文化,尤其是对摧残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系统性政府行为的切齿痛恨”予以特别突出强调(详见该书P197),则更能见出作传的命意和反思。再如对鲁迅精神气质所作的“观察、思考、怀疑、悲观、智、勇、能、才、义、仁”的“十者归纳”(详见该书P58),颇能见出作者对传主探究之细、用情之深。还有对蔡松坡突出其“大忠,大智、大勇、大廉,是极为稀缺的最优秀中国男人,模范军人”,在林彪一章中力排众议秉笔直书的胆识(可惜出版时被删节),均能见出作者的襟抱和气象。张立宪先生在其跋语中誉之谓“隐隐得闻风雷之声”,诚哉斯言!左民山人也说得颇为精当:“梁兄为文,三分资料,三分见解,二分文采,二分气势——十分好看!”我也曾将《百年五牛图》视为“05-06年间网络写作又一高峰,而为后世研究者所关注。”并对如此博大厚重的文字寄有厚望,曾跟帖曰:
“作为梁兄此一系列的忠实读者,中道始得仰瞻,疑为专家手笔;后知梁兄立身商界,惊为‘仙贾’。由此更印证一个选择上网的初衷:思想在民间„„虽然,若以梁兄急就、抽暇而成之初稿论,有待打磨深化处尚不在少,由此观之,当可望‘五牛’精品更其美轮美奂;而视梁兄在资料积累、事实考订、脉络梳理、观点归纳、文字表述、情感投入诸方面之厚实精深,石地敢冒昧以‘百年五牛’改定稿进入中华文明典籍相期。不避大言之嫌,不揣孟浪之失,有望梁兄精进于百尺竿头之衷诚故也。”
如今“百年五牛”由网络走向纸媒,固然可喜可贺,但与当时的震撼所引发的期许相比,则未免多有遗憾。林彪一章的“剥皮剔骨”当然是遗憾之首,不仅使该章精髓尽失,而且作为全书最具发微揭秘、执史问天气质的一章,其缺憾对成书份量太有影响,虽为时局所限不当苛求,毕竟对著作甚至对作者的精气神都大有损伤,出版人苦心可鉴,而委屈其实未能求全,不能不让人发一浩叹。其次,梁兄网文中原有的篇幅不匀、五牛分量显得畸轻畸重,条理稍乱、阐释与叙事略嫌夹缠等等不足,似未臻善,虽为白璧微瑕,对我等有着精益求精之望的朋友来说,还是不小的遗憾。本书的编辑工作,似也未能尽善:封面下方五个色斑,与全书的大气磅礴极不协调;P30第12行的“何幸如之”、P94第10行的“原情度理”是别裁还是粗疏?还有前述《百年树人》一章结尾收束处,竟是一个分号,错得如此关键,不免败兴。另外,P127将雪山关联仍引为蔡锷所作,失于考订——该联作者系清末进士、叙永知县杨公石,已有多位作者撰文说明该联传为蔡锷所作是“美丽的附会”,笔者去年与约克公爵等人春游雪山关,亲见其题款处还可辨出“杨公”二字,足资明证。这些美中不足,或许能在“导向”渐趋宽松、“五牛”能现全豹之际,予以改进?
五牛垂范,百年沧桑。在一个世纪的坎坷跌宕终成历史,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又成为新世纪主题的今天,回望伟人,重温历史,记取教训,借鉴将来,我们的路还很长,而象梁由之兄这样的“民间治史者典范”(借用张立宪先生跋语),任重道远。
石地
2009年春节初稿
2月23日改定
第二篇:百年堂阿胶传奇故事之曹丕的“由性”
百年堂阿胶传奇故事之曹丕的“由性”
百年堂阿胶 赵燕
关于曹丕的“由性”,有一个很经典的故事,也跟他喜欢的这些文人朋友们有关:
“建安七子”里,阮瑀的最大长处是作诗,好几首专写老百姓生活疾苦的作品,都是流传下来的名篇。但要说综合水平最高的,得数王粲。他的《登楼赋》等等,非常有名。王粲是“七子”里最后一个去世的,曹丕这时已经是魏国太子,要继承曹操的大业了。他带着文武官员们去给王粲送葬,眼看这些朋友们,一个个凋落,他心里难过,却又不知怎么表达追思才好。这时,他就想起王粲的平生嗜好来了,于是看看官员们说:王仲宣(王粲,字仲宣)生前最喜欢听驴叫,我们就一起来学驴叫,为他送行吧!这王粲也是高人,喜欢听啥不好,居然喜欢听驴叫,或许高才的人难免会有些独特的爱好吧。官员们面面相觑,不知所以,但又不敢不听。于是,就在曹太子的带领下,大家齐声驴鸣,声音此起彼伏,把个王粲的葬礼搞得好一番别开生面。
阮瑀是在王粲之前去世的,死时才不过四十来岁,丢下了妻子和三岁的阮籍。阮家原本就不是显赫的家族,阮瑀也没当多大的官,他这一死,家门一下就更显得凋落。不过,让阮籍的母亲没有想到的是,贵为世子的曹丕,居然在这时,跑来探看他们母子了!于是,刚刚三岁的阮籍,跟这位“由性”又多情的皇帝,还曾见上了一面。只不过那时他还小,可能还不记事呢。
曹丕来看望生前好友的遗孤,看着年轻的母亲和幼小的孤儿,伤心得不能自已,当即提笔,写下了一篇《寡妇赋》,赠给这母子俩。仿佛这还不够表达他的怜惜,他就让王粲跟着一块儿来写。曹丕在序中说:
陈留阮元瑜(阮瑀,字元瑜)与余与旧,薄命早亡,每感存其遗孤,未尝不怆然伤心,故作斯赋,以叙其妻子悲苦之情……
也许,这件事对于曹丕来说,只是他性情的自然流露,并没有什么特意而为。但是,这对小时候的阮籍,可是十分重大的。虽然当年阮瑀跟随曹操,那是出于无奈,但年轻时的阮籍,他对曹家却多少是有情意的!本来阮籍出生的时候,天下就几乎变成了“魏”,他当然是一辈子也没食过“汉禄”了,对那已成往事的“大汉”,根本没什么印象。幼年的孤苦中,这位当时的世子、后来的皇帝的关怀,无疑会深深地印在他心里,没准还是他内心深处一直的骄傲。阮籍十几岁的时候,就是满怀着一腔报国的热情,渴望能在当世建功立业。那他要报的这个“国”,到底是哪个“国”?当然是“魏国”!而不会是“大汉”,更加不会是“大晋”了。
曹丕和其弟曹植皆有文采,并且与父亲曹操在文学史上称为三曹。其弟曹植曾在《飞龙篇》赞美阿胶“授我仙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还精补脑。寿同金石,永世难老。”才高八斗的“东阿王”说的“仙药”就是阿胶,曹植初到东阿,骨瘦如柴,受人指导服食阿胶,受益非浅特有感而作。
阿胶自《神农本草经》以来,就被历代名医和道家以及研究养生的学者列为补血、安胎、润肺、养颜、美容、护肤、延年益寿的滋补上品,东阿产的阿胶自唐代以来一直都是被视作滋补圣品,难怪行遍天下的李时珍也感叹“真阿胶极难得”,并将其与人参、鹿茸并称为“中药三宝”。
目前现有的医学研究证明,阿胶是由胶原蛋白及其部分水解产物所成,含有明胶原、骨胶原、多肽、蛋白质、硫酸皮肤素、生物酸及含有20多种金属元素,蛋白质水解后又可产生18种以上氨基酸,其中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等都是人体营养必需的重要物质,它们在阿胶中的含量远远高于人参、西洋参、冬虫夏草等,而且比例非常合理,非常易于人体吸收。长期服用可以补血养气、美容润肤,具有延缓衰老、长寿益智的神奇效果。难怪自古以来,阿胶和瓷器,丝绸、茶叶,被定为外交国礼,随着商队走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晋商商道,以及郑和下西洋,传播四方,留下诸多的传说和故事。被世人誉为“中国四大宝——瓷器、丝绸、阿胶和茶叶”。
众所周知,上好的阿胶必须要选用乌驴之皮(东阿县的驴体壮膘肥,毛色乌亮,皮质特别适宜熬胶),加东阿之水配合极特殊的技艺才能得到。而对于熬胶来说,比驴皮更珍贵的乃东阿之水(阿井水并非普通之水,井水中钙、镁、钠等矿物质含量极为丰富,每担阿井水比普通河水或井水重3市斤左右)和东阿特殊的气候条件(离开东阿,同样的熬胶师傅,熬出的胶,晾干后质量就是不一样)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为驴皮常有,而东阿水和东阿的气候只有东阿县才有,所以东阿又是“中国的阿胶之乡”,与景德镇、茅台镇被誉为“中国三大名镇”.百年堂人始终恪守遵循“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业训,严格按照“古方、古法、古料、古工艺”的原则制造“最地道的阿胶”,因此,大家选购阿胶尽量选择由东阿出产的地道阿胶【百年堂阿胶】才能确保效果。百年堂一直致力于“国宝阿胶”的形象推广,致力于把阿胶推动为真正的“中国国礼!中华名片!华夏形象!中国的骄傲!”。
寻瑰宝,知其出处,文章的结尾,我们重温阿胶民谣: 百年堂,老胶坊,东阿阿胶王中王,老坊老号老地方,古井古方古工艺,戒欺戒妄戒贪念,守训守规守信誉,修心修性修仁德,丹心济世美名扬,百年堂,阿胶王,益寿延年话吉祥,补钙补鉄补气血,养血养颜养肤发,安胎安神安宫位,止血止泻防辐射,滋脾滋胃滋肝肾,润心润肺润精血,调经调孕调妇科,防病防老防痛经。培元固本滋阴阳,阿胶首选百年堂!
本文版权归百年堂阿胶网http://www.xiexiebang.com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