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

时间:2019-05-14 18:30: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根据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根据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

第一篇:根据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

根据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中央中央《决定》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概括为以下十个方面: 1.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十七届六中全会向全党明确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这对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重要论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是继我们党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等著名论断零二七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fanwen/]之后提出的又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的论断。这一重要论断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用的新阐释,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3.提出了党在发展先进文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4.提出了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范文网[ww.027art.com]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5.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全会指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6.提出了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全会强调: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零二七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fanwen/]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7.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要求。全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8.提出了我国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全会指出:到2020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零二七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fanwen/]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9.提出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基本方针。全会指出:(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3)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范文网[ww.027art.com]、贴近生活、贴近群众;(4)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5)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10.提出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要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要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范文网[ww.027art.com]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第二篇: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

建文化强国:从十七届六中全会看中国文化发展前景 2011年10月19日 11:04 来源:新华网 热点专

题 手机看新闻

         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微博 字号

金秋的北京。10月18日下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全会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文化淬炼时代精神,文化凝聚奋斗力量。

全会及其审议通过的决定,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必将激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 1 /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全会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科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央党校副教授洪向华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新时期中国文化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指明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

全会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出了基本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 2 / 11 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永进认为,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刻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中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紧扣时代脉搏、顺应人民期待,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用鼓舞人心而求真务实的笔触,勾勒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辉煌前景,成为这次全会一个突出的亮点。

/ 11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张和平表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符合我国实际、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七大提出,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与国家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相联系。为此,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专家认为,我国文化改革发展面临两个目标:即总体战略目标和为实现总体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而制定的到2020年要实现的目标。目标清晰,催人奋进。

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新部署

党的十六大以来,一场影响深远、触动深刻的文化体制改革稳妥而坚定地推进,为推动我国从文化资源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会牢牢把握历史和人民的厚望与期待,针对当前文化建设中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重大措施:

/ 11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专家表示,这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而提出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是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的新部署。这里既有原则性的要求,又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文化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哪里有改革创新,哪里就有新局面。全会准确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脉搏,提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

/ 11 “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全会公报的这一表述振奋人心。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全会向人们昭示,不论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不论人们价值取向发生怎样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绝不能动摇。

全会对于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了具体要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 6 / 11 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郭建宁认为,这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创作生产更多的优秀作品

全会认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六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意气风发,文艺创作更加积极活跃,我国文艺各个门类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演到哪里、观众追到哪里的话剧《立秋》《黄土谣》;应观众要求反复播出的电视剧《亮剑》《恰同学少年》;融中国武术、杂技和舞蹈于一体,风靡海内外的舞剧《风中少林》、杂技剧《天鹅湖》;朗朗上口、清新明快、广为传唱的歌曲《我和你》《北京欢迎你》《吉祥三宝》„„这些深受观众喜爱的文艺作品先后荣获“五个一工程”奖。

为了创作生产更多的优秀作品,全会强调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 7 / 11 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迟惠生说,创作者要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产品,“这就需要文化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全会公报中的一系列表述,让人们对文化繁荣发展充满了新期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马俊明说。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

全会公报突出强调,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对此,著名作曲家徐沛东认为,全会提出的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这是文化发展中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体现。“文化事业的发展是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的主要渠道,也是政府的主要责任,它的发展能起到文化公平的作用,在满足文化成果共享上有独特的作用。”

/ 11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到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免费的电影大餐,从社区的文化活动到大剧院上演的芭蕾舞,从旅游文化节到群众周末大舞台„„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纷纷打出文化民生品牌,公共文化的阳光遍洒神州大地。

围绕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全会作出多项具体部署,强调--

--“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报告,201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2.75%。2008年至2010年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长24.2%。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提高。

/ 11 专家表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提升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全会对发展文化产业提出了明确要求--

“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罗贵权认为,文化产业发展中,只有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既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客观要求,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方针。

加快培养造就文化人才队伍

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

2003年,中央宣传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作意见》。“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实施以来,已经成为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建设的重点工程、品牌工程。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在编工作人员130多万人,宣传文化系统的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也得到普遍提高。

/ 11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齐勇锋说,目前制约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人才匮乏,尤其是优秀的、有创意的、有管理经验的复合型的文化人才。全会提出加快培养造就文化人才队伍,可谓一语中的。

面对文化改革发展新目标、新任务,全会对文化领域的队伍和人才建设再次作出部署--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新华社记者李亚杰、华春雨、白瀛

/ 11

第三篇: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全文)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全文)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全文)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全文)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全文)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全会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二0二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全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全文)

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全会提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全文)

第四篇: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层文化工作者和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李长春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着力稳物价、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推动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全会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全会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全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规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耍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全会提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全会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发挥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全会号召,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专家解读六中全会公报 前所未有重视文化创新创造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指导中国文化改革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建设文化强国长远战略是公报最大亮点,同时字里行间体现出对文化创新创造的前所未有的重视。

这是继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战略决策,2005年底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十二五”规划纲要从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对文化体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以来,中共对文化体制改革所做的又一次国家层面重要战略部署,标志着中共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高层在文化理论创新与实践方面正逐渐走向成熟。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相关表述是公报最大亮点,将国家重大战略推向新的高度,并细化了部署。三十多年来,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但文化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国际影响力却不相称,全会做出的部署意味着中国强化了文化在国际竞争中重要性的自我意识,理清了以经济强国推动成为文化强国、经济与文化发展并重的思路。

从公报内容分析,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提供思想支撑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赖于全面提升民族素质、塑造高尚人格,就文艺创作来讲,不应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应创造更多反映真善美的文艺作品。

公报对文化创造、文化创新的强调非常突出,文化创造有关表述在文中出现7次,包括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的新局面,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等。

有关文化创新的表述在公报中出现5次,包括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等。

公报对文化创新与创造前所未有的重视,说明在“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的国际形势下,中共高层认识到释放普通民众文化创造力的重要性,文化的供给不应局限于行政部门与文化事业单位,而应该通过创新与创造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重视文化资源的深度发掘,使当前的文化市场产品更丰富、更具竞争力,这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公报突出对人力资源的重视,强调文化发展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这与追求文化创新创造的思路相互印证,相互推进。

与以往相比,公报关于文化领域相关理念的表述更准确,指向更明确。如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相关概念虽不是第一次出现,但表达更准确。又如公报提出“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这意味着今后的文化产业发展将更加重视市场和企业发挥作用,机制更加灵活。

瞭望:十七届六中全会意义堪比延安文艺座谈会

书写“中国史诗”新篇章

十七届六中全会聚集文化议题,其意义堪比当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将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中国文化发展将进入新阶段

2011年的北京,让权威受访专家感觉到类似1942年延安的气息。在其看来,日前在京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聚集文化议题,其意义堪比当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将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中国文化发展将进入新阶段。

此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次将“文化命题”作为全会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央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

通观10月18日发布的全会公报,在多位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研究者看来,其最大亮点是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文化立于时代潮头

回顾新时期历届中央全会,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说,其主题多次涉及经济、政治建设的会议,也包括社会建设内容。文化方面涉及核心内容即精神文明、道德作风专题的也曾有两三次,但把文化作为生产力来做专题系统研究讨论的,这次六中全会是第一次,意义非凡。

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作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战略决策。2007年,中共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此次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齐勇锋对本刊记者说,此次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使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更加丰富,目标更加清晰,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方面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既符合和谐社会、和谐文化、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同时也顺应了改革开放新阶段公民日益追求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期盼。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经济规模达到世界第二位,“世界一流发展规模的经济,客观上要求创造世界一流的文化。”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张希贤说,世界经济发展中心,有两个基本问题需要研究。一是经济发展,另一是火车头,是“牵引机”,“牵引”世界经济发展,二是发生“牵引”影响的是文化。中国迎接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转移,就遇到了一个文化强国的问题。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徐清泉也表示,经济文化全球化冲击、高新科技日新月异、文化软实力竞争加剧的严酷现实,已经容不得中国在文化发展建设方面固步自封、稍有迟疑。在张希贤看来,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只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推进经济社会建设的同时,着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国人民就一定能够在21世纪的人类文明殿堂中,书写出最壮丽最辉煌的“中国史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未雨绸缪。

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徐清泉表示,本次全会亮点纷呈,首次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科学命题;明确提出要把文化发展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地方政府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再次突出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命题。

在齐勇锋看来,“文化强国”至少应包括如下标准:

全社会的文化创新活力充分激活,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繁荣,涌现出一批有国际影响力、吸引力、广泛传播的文化艺术作品和精品节目。

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大幅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在GDP中占8%~10%,形成一批世界级、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文化传媒产业集团,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中引领潮流,在世界舆论的竞争中掌握话语权。

文化艺术人才辈出,拥有一支规模庞大、结构合理的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大师和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流派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发展创新的生动活泼局面。

文化贸易特别是版权贸易从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从根本上扭转长期以来我国版权贸易逆差严重的尴尬局面,实现从国际文化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

文化软实力大幅度提高,能够提出引领国际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的各项议题,在构建国际新秩序中发挥积极作用。以前述标准衡量,目前现实尚不容乐观。联合国发布的《2010创意经济报告》中指出,中国创意经济产品出口在近些年来一直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但在创意经济服务业出口方面没能排进全球前十。

“中国已经是文化资源大国和文化产业大国,但还不是文化强国。”齐勇锋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对本刊记者说,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具有多项优势,一是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适合文化发展的经济环境比较成熟,经济转型过程中对文化的需求比较大;二是文化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发展的资源条件比较好;三是改革开放以来摸索出了一些相对比较成熟的改革发展经验,也可以应用于文化领域。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分析,中国的文化资源丰富,但资源不是生产力,转化成文化产品需要经过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变和创新,使之能为全世界广泛接受。“一个文化强国应该具有吸引全世界按其文化理念自觉遵循的吸引力,为世界树立楷模,在文化的关键领域作出贡献。”

“中国文化产品的创新能力还不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在构建之中,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刚刚起步,我们还应构建起一个既有中国特色,又能够被全世界接受的核心价值体系。这都是建设文化强国面临的挑战。”张晓明说。

文化探索前期经验

受访专家认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发展道路上取得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成果,这为本次全会开启的新局奠定了基础。

齐勇锋表示,十六大提出文化既有社会属性,又有商品属性,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分开,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依据。经营性文化产业进入市场,公共文化加大投入,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取得的成就告诉我们,这样的探索非常有价值,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是一个突破。”

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齐勇锋说,据此,在文化领域推动管办分离,在影视制作,发行、院线、演出、新媒体、娱乐业等行业开放准入门槛,调动了全社会参与文化发展的积极性,形成了文化社会化发展的生动活泼局面。

近年探索经验还包括,在文化管理方面,适应文化融合化发展的要求,逐渐打破了条条管理、资源分割的局面,很多地方把文化局、出版局、广电局甚至体育局、旅游局合署办公,组成一个大文化部门,有效解决了多头管理的问题。

在文化投融资方面,过去文化主要靠政府投资,现在要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和鼓励有竞争力的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做大做强。文化企业开始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公共文化建设,初步改变了过去文化建设严重落后于经济发展,文化基础设施欠账过多的问题。

从2004年起,中国的文化产业年均增长率达15%以上,高于GDP年均增长5~7个百分点。2009年,尽管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的文化产业逆势增长,文化产业全年产业增加值达到8400亿元左右,比2008年增长10%。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增长20%左右,电影业主流院线的票房收入同比增幅达42.96%。

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目前,中国已有20多个省、区、市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目标。2010年,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超过5%,有的甚至达到7%。走向文化自觉与自信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此次全会对于中国文化事业乃至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意识到,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强大力量,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更加重视文化的推动力量。

张希贤说,从传统中国到现代中国的转型,从传统中华民族到现代中华民族的转型,从中国传统文化到中国现代文化的转型,最少需要200年。前100年,是1840年至1949年,后100年是1949年至21世纪中叶。“面对两百年的文化建设任务,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金元浦说,历史上,西方大国往往通过军事和经济上的征服取得大国地位。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要通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让文化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以中国式的文化发展塑造中国特色文化大国形象。

六中全会提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金元浦说,100多年来,中国一直向西方学习,文化自信不足,这是国家落后、被动挨打造成的。今天,中国人要找到自信,以更豁达、开明、宽容的心态,更开阔的视野面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要深入发掘和研究中国自己的文化,在深刻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形成文化自觉,站在更高的角度对世界文化作出贡献。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乃至文化强国、文化自强的科学命题的提出,对于我们从根本上纠正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思想的影响、重树民族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徐清泉强调,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大力推进文化发展建设、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客观上与激发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和树立文化自信具有一种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自觉、自信尽管可以激发培育,但更需要依托于实现了文化强国目标的文化自强。”

10月16日,日本《朝日新闻》题为《中国目标直指“文化强国”》的报道说,中国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旨在通过提升软实力增强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张希贤认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铸建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必须遵循综合国力和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第一点是综合国力的国际文化影响力,第二点是民生建设的国际文化影响力,第三点是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第四点是制度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和穿透力。

全会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在张晓明看来,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中外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刘海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四大基本要素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个论断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乃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同时也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所谓“价值”,系指“意义”或“积极作用”。社会主义价值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的集中概括。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作为判断事物的价值尺度,洞察世界大势,把握时代脉搏,以社会主义实践为客观依据,认识到社会主义思想、运动和制度的价值。从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中,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中,中国人民从内心深处由衷地作出了“社会主义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价值判断,并成为一种信念和追求。

社会主义价值作为一种文化的积淀表现在方方面面,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纳。但是,只有“核心价值”才是决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素。围绕“核心价值”形成的各种观念构成了“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的在于增强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形成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与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加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支柱。

在科学社会主义的视野内,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就是人类解放。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将其具体化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从事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得以形成和展开的事实基础。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发挥的实现和维护人民当家作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作用,使社会主义从一种思想和运动凝结成一种文明和价值。四大基本要素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大基本要素。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基础。在“战争与革命”的岁月,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领导人民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实现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的历史任务。在“和平与发展”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又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同样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也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为社会主义的理想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人坚信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到共产主义将是一个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只有在它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近代以来百多年的探索,使人民切身感到,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但是,中国共产党人也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

当代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因此,需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搭起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桥梁。于是也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现代化目标,既反映了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同时也指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以此作为共同理想,必将产生激发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但不否认精神对物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巨大能动作用。列宁甚至说,唯物主义者最“唯心”。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前面冠以“中国特色”,说明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高度统一。

中华民族在“最危险的时候”,能够克服艰难险阻,排除内忧外患,其内在动力源自数千年来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从“地方史”逐步走向“世界历史”的进程,也使中华民族精神从人类文明的宝库中汲取了营养,获得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形成了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在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将有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避免“全盘西化”引发社会动荡;开发和展示时代精神将有助于跟上时代步伐,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构筑的精神家园中,社会主义才能生根开花结果。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的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行为规范,道德要解决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奉献与索取的关系问题。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这一道德不仅具有社会主义性质,而且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并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社会主义道德必须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准则,回答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什么是荣,什么是辱;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耻。从这个角度说,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道德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基本要求。反过来,只有透过社会成员的言谈举止,才能体察其内心深处的荣辱观;通过荣辱观,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着力提高人的素质

说到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主义社会要由全新的人构成,因此,人的素质是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程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指标。

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的影响。在马克思看来,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种革命的实践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就是培养工人阶级彻底革命的意识。

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体现在文化建设方面,就是十七届六中全会所要求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才会产生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真正被人们所理解和掌握并发挥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转化为良好的社会风尚,只有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才会与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高度一致。

进入新世纪,中国已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步伐的新的征程。在这个发展时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国际间“文化”、“价值”之间的竞争较量也日趋激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着诸多困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破解难题,需要党的坚强领导,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提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意义必将更加充分地显现出来。□(作者为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这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生机勃勃,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日益加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已经具备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巨大潜力。但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与我国丰厚的文化资源、与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相适应,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强内容引导和建设,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化产业承载的是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价值选择,内容是根本的、核心的要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提升文化产品内涵和质量,在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需求。要注重挖掘文化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一切有益的文化营养进行创作生产,增强文化产品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要注重提升文化创意,把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结合起来,把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表达、符合广大受众心理的情感抒发来创作生产更多具有原创价值的文化产品。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改造提升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影视制作、演艺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工业、建筑、通信、会展、商贸、体育、休闲等行业融合,有效延伸产业链条,发挥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和应用。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强大动力。文化产业是内容加载体的产业,科技创新及其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有利于拓展新市场、催生新业态,有利于增强文化产品的感染力和传播力。要顺应文化和科技加速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推动文化科技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为产业业态创新和结构调整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提高文化消费规模和水平。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上升,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文化消费日益活跃,并向高品质、多样化发展。要积极适应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新变化、新趋势,把扩大文化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培育文化消费习惯,提供个性化、分众化、专精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改善文化消费条件,净化文化市场环境,促进文化消费升级,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以建设完备的政策体系为重要保障。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经济政策和手段,制定财政、金融、税收、科技、土地、人才等政策,以重大工程项目为推动,以公共服务为支撑,为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实施区域性、差异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加强分类指导,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形成文化产业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相互拉动、共同发展的局面。

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要着眼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定位,按照支柱性产业的发展要求,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开拓创新,进一步将文化产业融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局,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以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谱写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篇章。

文化强国事关兴衰 须落实八条内容 文化强国势在必行

如果物质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文化软实力不行,则可能不打自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重大战略目标郑重提出,这是一项高瞻远瞩的文化强国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文化强国事关兴衰

任何国家都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是物质硬实力,一是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如果物质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文化软实力不行,则可能不打自败。

苏联解体就是不打自败的例证。当时,苏联的军事实力可以和美国叫板,常令西方寝食不安;其经济规模、工业基础、科技基础、基础设施等在当时的世界也算是比较先进的。苏联的解体不是因为物质硬实力不行,而是因为文化软实力大厦的坍塌、意识形态防线崩溃、主流价值观已被扭曲或失落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西化分化”战略,所运用的主要手段就是思想文化的渗透。

近代以来,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偌大的中国急剧衰败、不堪一击。为什么?追根溯源,首先还是思想文化的落后。西方经过文艺复兴,思想大解放、文化大繁荣、心胸大开阔、精神大振奋,资产阶级才能完成自己的革命,有了科技大跨越、地理大发现、世界市场大开拓、军事实力大扩张。而中国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到19世纪变得越来越保守、越来越僵化,致使中国社会越来越封闭、越来越落后,乃至龚自珍才有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此沉闷、保守、僵化、封闭的国家,尽管经济总量仍然排在世界前列,但它是无法战胜文化先进、野心勃勃、锐意进取的西方列强,不得不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为结局,乃至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瓜分、践踏;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忧国忧民之士担心中国在20世纪会亡国灭族。

20世纪过去了,中国不但没有亡国灭族,反而逐步走向富强。为什么?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不断结合新的实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精神风貌。由此,没有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强国任务紧迫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国家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风险挑战。面对中国经济长期、高速的发展壮大,国际社会羡慕者有之,高兴者有之,嫉妒者有之,担忧者有之,想搭顺风船者有之,想制造麻烦者有之,想围堵遏制者也有之。如何制定明智的国际战略、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有效地应对危机、化解风险、广交朋友,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亟需做大做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占领国际话语权的制高点。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平均在10%左右,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了25%,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所占份额达43%左右。有研究者统计,美国广播和收费电视的收入,占世界同类文化产业收入约56%,其收费电视的收入占世界同类文化产业收入约85%,其电影票房的收入占世界电影业的收入大约55%。美国文化产业的收入,早已超过了它发达的军火工业收入。如此强大的文化产业,必然为传播美国的思想文化提供强大的载体和平台,使美国硬实力和软实力双双获益。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还不到4%,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所占份额不足3%,同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地位非常不相称。无论我们的思想文化多么博大精深,它的传播和影响都会很受局限。这就使得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从国内情况来看,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如何制定和实施恰到好处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更好地激发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使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健康丰富,必须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面临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浩繁的国内改革攻坚,没有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我国综合国力就不可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文化强国自信在我

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应该有高度的自信。

这自信,一是源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是中国文化的根。受历史和科技水平的局限,中国传统文化难免有糟粕和迷信杂质,但其主体内容确实博大精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要素,其哲理智慧、理性价值和人文精神,有很多内容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趋势,至今仍然闪烁着耀眼的生命力之光。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讲仁义、倡忠勇、敬孝悌、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合和、求大同等思想,以及“养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等,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这些思想情操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统一的文化血脉。

这自信,也是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这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魂。正是在这个魂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步于四分五裂、积贫积弱、备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战胜国际敌对势力的封锁、围堵、绞杀,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举足轻重的社会主义大国并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又走上了蓬勃发展的改革开放富民强国之路,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为大力发展中国文化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特别是,这个魂为我们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锐利的思想武器,可以使我们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正确地辨是非、权利弊、明善恶、察优劣、分主次、导思潮、御谬误、扬正气、振精神、择战略、制规划、统全局、不断开拓新境。同时,这个魂可以帮助我们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商品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的关系、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等。

这自信,还得益于改革开放为我们更广泛更充分地学习借鉴别国优秀文化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世界各国虽然受政治制度的左右和价值观的影响,对中国的认识和所取态度各不相同。但是各国文化都有自己的优长。任何先进民族都是善于学习的民族,任何发达国家都是善于借鉴别国经验的国家。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民族都是以善于学习而著称的。作为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泱泱大国,理应有更宽阔的胸襟、更高远的目光,敢于宽容差异、包容多样,善于兼收并蓄别国之优长并进行创新超越。

总之,文化强国的自信,是源于对“根”的尊重和扬弃、对“魂”的坚守和创新、对外国文化的包容和借鉴。文化强国志在必得

如下八条落实之日,就是文化强国实现之时:

一是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需把它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使其水乳交融地渗透进思想理论、文化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各个领域,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是切实搞好宣传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推进以科学理论武装人、大力繁荣发展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着力推进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使各种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相互协调、相映成辉,报道真理、揭示真相、稳定社会、凝聚人心、引领正风;着力推进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三是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不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不断开辟文化产业的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四是不断加大对文化软实力平台、载体、传媒、产业的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占领科技制高点,不断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传播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

五是加强国际战略和中国国家形象的设计,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贯彻落实的措施,使热爱祖国、勤劳勇敢、独立自强、正直守信、尊重人权、文明睿智、热爱和平、崇尚和谐等优秀品格成为中国形象的指代词。

六是加强文化软实力研究,制定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总体规划。要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外交战略的需求,及时组织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重大课题攻关,并从战略层面、组织层面、学术层面、管理层面、技术层面、操作层面等全方位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七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一起抓。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只有经济蓬勃发展,才能为之提供充足的资金,以便更好地建设队伍、开展研究、更新平台、提升科技水平、增强和扩大影响力;只有各项政策都能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才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才能使文化理论主张、理想信念、核心价值、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精神宣传为大多数人所认同、所欢迎。

八是要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去思考去部署,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坚持以人为本、本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统筹兼顾的方法。协调文化建设内部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时又要使文化发展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国防建设、生态建设相协调

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首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约4000字,对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纲领性部署,并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的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这是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以来,“文化”命题首次成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

公报最大的亮点在于,首次提出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首次提出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并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分析,以前我国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基本停留在探索阶段,思路和方式都欠成熟,政府的主动性也有待提升。此次中央全会召开意味着,中央层面将大规模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公报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解读】提出“文化强国”的概念,说明今后我国有两个工作中心: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双中心”。文化建设也因此成为政治任务,这将引领社会工作重点的转移,意味着相关资源的配置将会更加完善来进行文化建设。

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前所遇到问题包括3个:从经济角度看,我国经济发展正缺乏文化支撑,国外很多经济表现形式都通过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的国际经济竞争来实现的。

从国家角度看,强国要以综合实力为主,只有发展文化产业,才能支撑从大国到强国迈进。一国竞争力很大程度也取决于文化软实力表现。

从国内社会发展角度看,此前我国着重经济发展,现在需要解决文化的丰富性、创造力、调整文化关系来处理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徐清泉(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对文化的综合考量,不仅是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总量、规模、形态甚至质量上的提升,还涵盖了对文化凝聚力、感召力、传播力、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等一系列直接关系国家软实力提升的追求。

目前的差距是:我们以往只是局限于对文化事业产业做大做强方面的数字指标的追求,对于做大做强的同时是否能够直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是否可以直接带动全面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却缺乏深度的联动考虑。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公报摘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解读】从目前看,文化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转变还差得很远。应该改变党对文化的领导方式,由党领导各个文化管理部门,各部门执行职能管理市场,由市场去支配企业行为。

政府职能需要转变,目前主要问题是不按照文化发展规律干涉文化发展,而是按照传统的权力支配规律管理。既然强调发展文化产业是政治责任,说明需要按照文化发展规律制定政策,并为文化产业做好服务,而不是不按市场规律进行干涉。

政府需要从控制走向服务,但并非完全放手,需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创造文化创新的社会环境。

之所以提高到政治责任的高度,是因为文化体制改革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务。文化如果没有竞争力和影响力,国际政治地位就必然受到影响。文化要重视竞争,一方面要开放市场,同时加大文化走出去力度。

此前,我国的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以经济和环保为主,现在纳入文化元素,说明对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大幅提升。但此举并非忽视经济,而是并驾齐驱。目前我国文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但各个领域都需要建立具体的考核标准来深化改革。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艰巨

【公报摘要】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

【解读】强调文化安全是近年大势所趋。近年来,中国在文化知识产权和贸易中处于逆差状态,而此前,我们国家很少意识到文化涉及主权和影响力。我认为,国家文化安全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在文化竞争中是否具有自主性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在多种价值观中能否形成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当今的冲突不再是军事进犯或意识形态冲突,而是文化和文明的冲突。现在的“文化帝国主义”不是传统帝国主义的军事入侵占领领土,而是一种文化的渗透,即价值观、思想、理论等的渗透。文化安全说到底就是要保持文化主体性,不能让外来的价值观消解了自己的文化,对自身文化前进方向要有清醒的认识,保留主体性和话语权。

现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重大。目前存在几个问题: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部分西方国家和对中国持不同意见的势力和力量,对中国提出了“松土工程”,试图用西方宗教文化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松土”。其次,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也有所影响,社会和党内极个别腐败分子偏向西方政治文化,可能危及社会动荡和稳定。再次,西方文化影响下,容易产生中国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首先需要维护政治文化独立,因政治文化涉及执政地位和社会稳定。其次要增强文化凝聚力。4 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

【公报摘要】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解读】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主要是指正在进行的转企改制,这需要转变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为实现转企改制,打造市场主体,政府应该从办文化转为管文化,就是把企业放开,切断企业和政府的关系,要从管体制内的文化走向管社会的全部的文化,就要把所有的文化机构一视同仁,用市场规则去要求。政府要约束行政执法行为,才能给企业发展空间。此外还要完善相关文化政策。

转企改制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它必然会给转企改制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带来内部调整、消化、磨合的阵痛,期望这些单位马上产生经济奇迹,肯定不现实。单位转企改制后如何搞好投融资,如何实现成功上市,这的确需要获得金融领域的大力支持。在国家目前鼓励发展文化金融业、鼓励跨区域跨行业重组的利好背景下,这些单位更需要拓宽发展战略思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

【公报摘要】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解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求以市场竞争为主,具有创新力、创造力,利用新技术。目前我国已形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雏形,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但内容方面仍缺乏品牌、龙头企业和核心竞争力。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是个任务繁重的系统工程。单凭体制内文化条块分割,很难适应现代文化产业营造跨界融合式生态环境、打造全能化产业链的实际需求,只有适时破解文化与非文化之间、国营与民营之间的体制机制壁垒,形成文化发展的联动合力,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才有望逐渐建构成型。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公报摘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解读】文化自觉是指自觉地认识到自己固有文化、传统文化的优势和短处,也要正确意识到外来文化的长处与短处。要正确认识西方文化,既不要仰视也不要俯视,而是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正确理解传统文化,既不要盲目自大,也不要过分自卑。自觉看待我们在当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为基础,吸收西方外来的优秀的文化,体现时代性,保证民族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国民教育

【公报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

【解读】中央更加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要用它来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现在各种思想交融交流交锋,这时就需要一个核心价值体系来凝聚人心,成为全国13亿人56个民族的共同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精神旗帜,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

建设文化强国是对国内外的一个宣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六中全会召开的时期恰到好处,因为大家越来越关注文化,经济发展也需要文化作推动,文化软实力应该考虑文化怎样走出去,好多和文化有关的一系列事情,都需要进一步地思考和梳理。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关键时期作出关键决策的一个承前启后的会议。

六中全会《决定》具有三大亮点。

亮点一:全会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

全会把发展文化看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将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并列,经济上成为强国,文化也要成为强国,这就指明、并标示着我们国家在对外交往方面,不仅要通过经济发展去参与国际竞争,还要不断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在国际上成为一个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对国内外的一个宣示,引导我们要重视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陈少峰说。亮点二:全会对提出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的新局面

我国的文化创造和创新,实际上跟以前相比起来,我们在繁荣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包括文化市场的体制机制建设,还是需要动员更多的力量来做的。

因此,全会的一个亮点,就是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全会讲到人才结构问题调整,意识到高端人才资源比较缺乏,将文化创新、文化创造说得比较深入、具体。换句话说,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释放出活力,让更多力量参与文化创造和创新。

所以,从文化体制改革的角度来讲,下一步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推动文化创造力的提升,工作的重点会从过去的体制机制改革转向怎样创造更丰富的文化产品,以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亮点三:全会提出构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在文化产业方面,全会提出了以市场配置资源,重视民营企业,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现在,我们不仅要重视国有文化企业,还要重视民营文化企业,重视各种民间和政府的各种资源,发挥它们的功能和创造力。关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全会对市场配置资源、完善市场体系、建设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等方面有非常多的表述。文化产业发展这个领域,全会中讲得更具体、更深入了。

第五篇: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

2011年10月18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层文化工作者和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李长春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 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着力稳物价、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推动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全会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 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全会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二0二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全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全会提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臵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 础,人才是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全会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发挥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 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全会号召,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下载根据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根据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定稿)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 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

    2011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全文

    2011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全文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

    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和《决定》全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 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 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全文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全文) 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

    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全文观后感

    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全文观后感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

    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亮点综述

    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亮点综述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

    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2011.10.26

    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 第六次全体会议学习材料 重庆师范大学 2011年10月 目 录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2)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

    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全文[ 文档(小编整理)

    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全文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 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