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概论 谈公车上女童被扇耳光事件
耳光响过,到底谁的错
“你老年痴呆吧!”“神经病!”一个年仅8岁的长沙小女孩在公交车上冲着一位七旬老人大吼,引来旁边女乘客的不满,当场出手狂扇了小女孩好几个耳光,小女孩脸肿了好几天。孩子出言不逊,就应该下这样的重手殴打吗?
8岁的小女孩本有一个天真烂漫的童年,会让人感到一种温馨和祥和,虽然说童言无忌,但是刻骨尖酸的骂人话,听起来让人还是那么的不舒服。然而这个小女孩为什么会冲着一位七旬老人大吼:“你老年痴呆吧!”“神经病!”,这背后到底有何隐情?
11月22日下午1点多,上四年级的洁洁从高桥大市场附近坐上705路公交车去上学。上车后她在公交车上投了一张5元的钞票,站在车门口收零钱,司机告诉她小孩不用打票,说了她两句,车上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马上接腔开始说洁洁。”老人唠叨了很久,还说我小孩“讨嫌”,侯女士说,“我小孩就顶了她几句,说她老年痴呆、神经病,还说要投诉这个司机,就在我小孩拿出本子抄投诉电话的时候,旁边另外一名中年妇女突然扇了我小孩耳光,扇了好几下。”洁洁放声大哭,之前唠叨她的老太太赶紧劝中年妇女:“不要打小孩!” 小女孩坐公交车投了5元钱,站在门口收零钱,这本来是件可以理解的事情,谁坐公交车没碰到这种事情,刚好零钱用完了、忘记换零钱或者赶时间等等,做为公交司机上车不提前准备好零钱,然后又站在门口收钱,妨碍其他乘客上下车影响正常的公交秩序,抱怨几声、说几句也无可厚非。但是作为长辈的老人以旁观者的身份说几句小孩,想必小孩子也不会和她斤斤计较,但是长时间的唠叨,任何人都会受不了,何况这个老人又和小孩没有血缘关系,让一个陌生人在这不停的“教育你”谁能受得了。小女孩面对老人长时间的唠叨,忍受不住了,然后冲着老人喊:“你老年痴呆吧!”“神经病!”,小女孩这句骂人的话显然是出言不逊,毕竟是长辈老人再怎么说你,作为晚辈的小孩子应该据理力争、以理服人,好好和老人说,不应该出口就骂人,显然这样也不符合文明学生的要求。小女孩对七旬老人不礼貌,中年妇女看不惯,评判教育几句也无可厚非,然而评判教育不等于扇耳光、虐童,更何况8岁的小女孩心智还不健全、人生才刚刚起步,正处在懵懂阶段,正是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当众对其扇耳光,肉体上的疼痛是小,关键是可能在小女孩的心里留下阴影,为以后的健康成长埋下隐患。总而言之,女童的言语虽过于粗鲁和不礼貌,可以反馈给她的小学和批评教育,不该出手打人,即使是情急和气愤之下,也要有个度,因骂人而被连扇耳光是否太过激进。
古语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试想如果当事人双方谨记这句格言并且生活中也已这句格言为行事标准,还会发生这样的暴力事件吗?归根结底,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今日之社会已逐渐式微,如果那位老人家尊崇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就不会口出对幼童口出“讨人嫌”之话语,试想这对孩童弱小的心灵该有何影响;如果幼童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当时的情境下,自然就不会对老人家出言不逊;如果那位对幼童实施暴力的女乘客知道如何爱护教育孩子,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试想她如何下得去手。更何况,暴力是解决问题的下下之策,可是每当人们面对问题时,却总是喜欢采取这下下之策,从此也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在今日的可悲与尴尬之境。
第二篇:女子闯红灯被制止 喊男友开车赶来扇协警耳光
女子闯红灯被制止 喊男友开车赶来扇协警耳光
当天上午9时45分,六合城中派出所接到六合交警大队聘用的交通协警员夏某报警称,他在十字街路口劝导一名红发女子不要闯红灯后,被一个男子打了。民警接警后迅速赶到现场,夏某告诉民警,他被安排在十字街路口执勤,主要工作是劝导行人和非动机车不要闯红灯,维持行人和非机动车秩序。15分钟前,他在路口东北角看到一红发女子步行由南往北走,那时是红灯,他就吹哨子并指向这名女子,提醒她不要闯红灯。这名女子不为所动,全然无视提醒,继续闯红灯。女子走到他身边时,气势嚣张地指着他说:“我什么时候闯红灯了,信号灯是绿灯,我闯没闯红灯,关你什么事啊,不就一个协警啊。”
第三篇:高中政治 时政热点(背景链接 热点分析)教师狂扇女童“耳光响亮”打醒了谁
时政热点:教师狂扇女童“耳光响亮”打醒了谁
【背景链接】
10月23日多家媒体报道,太原市蓝天蒙特梭利幼儿园某教师,因为孩子的一点点小小的错误就对孩子施暴,扇耳光、揪脸。监控录像也记录下了这一个个令人触目惊心的过程,家长含泪数了一下,就在10月15日的下午四点左右,短短 10分钟的时间里这位老师就在一个女童的脸上狂扇了几十个耳光。多个孩子都受到了这种殴打。
【热点解析】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这是《爱的教育》中文版译者夏丏尊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翻译此书时说过的话。19世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下的《爱的教育》虽然是薄薄一册小书,却已在全世界出版了数千万册,称得上是一本教育学“圣经”。
突然想起这本书和这番话,是由于发生在山西太原市蓝天蒙特梭利幼儿园的揪心一幕:一个5岁女童因为不会算“十加一”,被教师李竹青在短短十几分钟里扇了几十下耳光。目前,打人者已被拘留,涉事幼儿园已被取缔。
中国的上千万教师中间,为学生成长呕心沥血、恪尽职守者是绝大多数。像李竹青这样进行“耳光教育”的,虽然只是极少数,但从中折射的教育暴力问题却不容忽视。
近年来的校园暴力案,可谓五花八门。每每这样的个案揭露,那触目惊心的场面总会引来舆论的一片哗然和愤怒指责,然后,是当事教师被处以从检查、停职反省到开除等惩罚,幼儿园、学校或教育机构赔偿、道歉以至于被取缔,事件便告一段落。如是反复,警示戒除的功效却不明显。
如何减少教师体罚乃至虐童的现象发生?首要的当然是靠法治和监管。我们已有教育法、教师法、教师师德规范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侵权责任法等,对教师体罚学生皆有明确规定。只是,法律的威严并未受到重视,原本该起到作用的行业监管也是如此。从这个角度说,如何建立健全针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安全的动态监管系统,防范暴力个案发生,如何以更加严格的法律和制度倒逼教师恪守师德和人性底线,值得反思。
而更重要的一点,却是要研究,一些地方的教育为何失去了它最为核心的一点——爱。
法治与管理只能维护教育的底线。缺失了爱,避过摄像头或公众眼睛的施暴者一样会换个方式作恶。在某些幼儿园里,怎么打孩子看不出痕迹、怎么让孩子挨了打不告状竟然成 1 了一个“课题”。情感教育,培养孩子爱的能力与正义感,原是幼儿园、小学时期教育的最重要功效。怒气冲冲、口不择言,甚至肆意体罚施暴,伤害的远不是一个被打的孩子。这会给更多孩子带来什么样的精神伤害,又会给未来的中国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想起来就不寒而栗。
仅仅事后惩戒肇事者,是不够的。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不是奢谈什么“蒙特梭利”之类,而是找回那份最基本的爱与尊重。这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第四篇:作为文化事件的“于丹被轰”
作为文化事件的“于丹被轰”
肖鹰
11月17日在北大百年大讲堂举办的一场昆曲商演上,当于丹在接受台上一位老艺术家献花之后开始讲话说“我先代表大家……”时,有观众喊出“于丹下去”,并且得到其他多位观众的呼应,于丹只得放弃讲话,退到后台并悄然下台。
2007年,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论语》成名后,就在国内文化市场以“国学专家(大师)”的招牌行市。于丹以媒体中人的敏感捕捉到了当时受众的普遍心理需要,并以简洁明快的演讲方式予以灌输;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受众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常常无从辨识,媒体捧红或棒杀一个人易如反掌,于丹借由中央电视台这一中国受众最广的媒体捧出,因而,即便是长期从事媒体策划及相关教学工作的于丹也能迅速走红。以“国学”行市,于丹无论从知识层面,还是从精神层面,都有难以弥补的局限。她声称自己四岁读《论语》,但对《论语》的解说错误百出,而讲《庄子》更是臆断妄议,基本文理不通。于丹的市场国学,还缺失真正学者必具的“诚”和“真”,公众慢慢厌弃于丹,评价她最普遍的一个字就是“装”,被轰下台的根本原因还不是于丹以昆曲外行来扮演专家角色,而是公开抵制这个“装”的于丹。观众此举,不是拒绝差异和多元,而是要抵制于丹所代表的市场的虚伪价值和流俗对严肃文化的欺凌。一个没有根底的票友在“曲苑杂坛”里充戏剧大师会有怎样的结果?一个健康的文化空间,应多元并存,因此构成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一个健康的文化空间,在根本意义上,始终存在着高雅文化与通俗流行文化的矛盾,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必然存在着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冲突。从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意义上,保持经典艺术的纯正性、追求高雅艺术品位,是以高雅文化为载体的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坚守昆曲这种高雅艺术的格调、品位和仪式,就是坚守文化自身的内在价值和纯正性。
13.概括回答于丹走红的原因。(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分析于丹自身存在的局限性。(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为“文化事件”,观众轰走于丹具有怎样的意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3.于丹因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论语》而成名,她以媒体中人的敏感捕捉到了当时受众的普遍心理需要,并以简洁明快的演讲方式予以灌输。
14.于丹无论从知识层面,还是从精神层面,都有难以弥补的局限。她声称自己四岁读《论语》,但对《论语》的解说错误百出,而讲《庄子》更是臆断妄议,基本文理不通。于丹的市场国学,还缺失真正学者必具的“诚”和“真”。
15.观众轰走于丹,不是拒绝差异和多元,而是要抵制于丹所代表的市场的虚伪价值和流俗对严肃文化的欺凌,是以高雅文化为载体的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是坚守文化自身的内在价值和纯正性,是开启高雅文化自我重申的一个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