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时间:2019-05-14 18:30: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第一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的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激烈的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垄断组织:是指在一个经济部门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大企业联合。其本质是通过联合达到独占和瓜分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常见的垄断组织有:

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等。

 二战后,美国洛克菲勒、摩根、第一花旗银行、杜邦、波士顿、梅隆、克利夫兰、芝加哥、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等十大财团控制了全国的经济、政治和外交。

据美国《幸福》杂志的统计,1954-1969年美国500家最大的工矿企业的产品销售额,在产品的总销售额中所占的份额,从46%增加到65%;雇用人数在全国雇员总数中所占份额,从46%增加到71%。全国工矿产品销售总额的2/3集中在只占企业总数的0.1%的大企业手里。这500家最大的工矿企业约有86%属于十大财团。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垄断是自由竞争的直接对立物。”、垄断不能消除竞争的原因

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 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 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新特点

 在竞争目的上,自由竞争主要是获得更多的利润或超额利润,不断扩大资本的积累,而垄断竞争是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并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力。 在竞争手段上,自由竞争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如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等,以战胜对手,而垄断组织的竞争,除了采取各种形式的经济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的手段,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激烈。

 在竞争范围上,自由竞争时期,竞争主要是在经济领域,而且主要是在国内市场上进行的,而在垄断时期,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仅经济领域的竞争多种多样,而且还扩大到经济领域以外进行竞争。

1、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一种垄断资本。或者说:是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通过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

2、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上层建筑,是垄断资本家集团。

①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即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

②金融寡头在政治上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犹太人在家打个喷嚏,世界上所有银行都将连锁感冒。”

五个犹太财团坐在一起,便能控制整个人类的黄金市场;当今美国人流行一句话:“美国的钱装在犹太人的口袋中。”

《犹太人成功秘诀——犹太人成功的十大法则》

比起知识来,更重视智慧;

在整个人生中坚持学习;

知识胜过金钱,永远不会被夺走;

把逆境看做人生机遇;

比起金钱来,更重视时间;

憎恶权威,不会成为权威;

快乐人生,善待自己;

倾听比说话重要;

保持与其他人不同的立场;

绝不虐待金钱:从不需要本钱的事情开始;

“整个地球上东西方的对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两个犹太人的对立。”

(耶稣和马克思)“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书是犹太人写的!”

(《圣经》)

1、垄断利润:

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 • • 首先,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斗争的作用。

 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2 ﹑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实质

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和发展趋势

(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 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 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 • • 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发展,“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越明显地表现出来”。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本身。最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历程中的的一个阶段。资本主义(capitalism)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关系。资本家通过雇佣关系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第二篇:文化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文化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欧阳坚

2010-12-02 09:04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经济社会建设规划了宏伟蓝图,也为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学习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全会提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谋划“十二五”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共同进步。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战略,在这样的格局中,文化建设将会有更突出的地位、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大的作为。全会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强烈的信息:中国社会正在向着越来越重视文化、越来越有利于文化的方向发展。

《建议》把文化建设作为一个单独部分来论述和部署,这在我国的中长期规划当中尚属首次,足以说明文化建设在全局工作中的地位进一步突显,表明党中央对加快文化发展繁荣的决心和信心。

《建议》对文化的功能和作用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和概括,并指出了未来文化发展要实现的目标和任务,这给了我们三点重要启示:

一是文化既是对历史的记忆,更是对未来的选择。一个民族,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民族的振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国家的富强,必然要有强大的文化来支撑。可以说,只有文化才是决定中国未来的重要力量。中国要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除了靠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外,最终还是要靠文化的力量。因此《建议》鲜明地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这正是基于对当代中国文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的判断,基于对文化在世界发展趋势中的作用的判断。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文化新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发展来积蓄、壮大文化的力量,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和光荣的历史使命。

二是文化的发展,除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之外,还发挥着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当今世界,文化对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正在深刻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向。人类的历史反复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标志,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是否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优异的文明素质,能否占领人类道德的制高点。因此,文化的发展,才能带来民族素质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是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识,要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就必须培育和形成共有的精神家园。维系一个民族的生存与繁衍,最重要的因素不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财富占有的多少,而是要有共同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和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这样它才有强大的向心力,也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的复兴,必然伴随着一个民族的崛起。中华民族要实现复兴,最首要的就是要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

《建议》中的文化部分,从三个方面对文化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目标和任务。

第一,通过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来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这是文化发展的核心和根本目的。长期以来,我们发展的主要目的是追求产值产量,也就是以物质形态为核心的发展。虽然这种发展模式迅速扩大了我们的物质财富,提高了我们的经济总量,但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型、低效率已使这种发展难以持续,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更为让人忧虑的是,在物质形态增长的过程当中,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却没有得到同步的推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伦理和行为规范未能广泛建立,以致在部分人群当中存在着精神迷茫、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的现象。在经济领域,由于诚信缺失,合作风险加剧,交易成本增大;在社会领域,关爱互助意识淡薄,人际之间存在着功利化倾向;在人的内心世界,相当一部分人把追逐钱财当成第一目标,失去了劳动、创造的乐趣,生活的幸福感有所下降。如果长此以往,将背离以人为本的原则,偏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我们绝不能让“满了口袋子空了脑袋子”的状况再延续下去。因此,《建议》强调指出,要通过文化发展来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伦理与行为规范,大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引导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的社会风尚,尽快提高我们全民族的文明素质。第二,加快文化发展繁荣必须推进文化创新,这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的生命就在于不断地推陈出新。《建议》既为我们提出了文化创新的方向,又对如何创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原因,我们的思维方式更偏向于接受、传承和模仿,只侧重于把前人的成果和别国的东西简单地拿来,而缺乏自己的创新和创造。文化能否发展繁荣,取决于我们是否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意识和能力,才能不断创作生产出思想深刻、艺术精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文化的享有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创造的快乐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为此,在文化建设中,要特别强调和鼓励改革、创新,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形式、手段上,都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从而在不断增强文化发展动力的同时,培养和激发全民族的创新激情与创造能力。

第三,实现文化繁荣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是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把文化建设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既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成果,也是理论上的一大创新。只有分清了事业和产业,才能分清政府和企业的职能,才能从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的误区中解脱出来,在政府的引导下,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文化建设。文化事业是政府主导,文化产业主要依托市场来发展。但我们又必须清醒认识到,文化涉及意识形态领域,因此两者在评判标准上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建议》中所指出的,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在文化事业方面,主要是加大财政投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建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要实施一批惠民工程,把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作为重点,最大限度地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城乡和地区差距,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在文化产业方面,《建议》也是第一次提出了要在“十二五”期间把我国的文化产业建成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建议》强调要注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领域,发展各种新型文化业态,丰富文化产品,增强多元化供给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要加快文化建设步伐,必须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实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要完成党中央既定的“十二五”文化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我们要切实抓好六方面工作:

1.守护好、建设好我们全体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必须加快培育和形成既能够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又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以增强全民族的认同感和向心力;逐步拓展我们的文化内涵,提升我们的文化品格,为中华文化增添新的光彩,为人类文明做出新的贡献,以增强全体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为此,一要梳理和整合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二要以全球的眼光、广阔的胸怀,汲取世界一切对我有益的文明成果,进

行合理的嫁接和改造,为我所用。三要积极宣传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培育和发展先进文化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共识。四要逐步构建面向大众、面向未来,具有最广泛代表性、各族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价值理念及道德规范。

2.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不断破除阻碍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通过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在规定的时间内基本完成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通过改革创新,理顺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增强微观主体生机和活力,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开放格局。

3.适应时代要求,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要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启迪心灵、振奋精神、凝聚力量的功能,就必须既坚持正确的导向,又提供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为创作生产出越来越多的健康有益、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创造外部条件。为此,一要对文化发展方向、文艺潮流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既弘扬主旋律,又提倡多样化。二要加强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完善文艺评论和健全评奖制度,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以提高文艺工作者的文化品位,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切不要为追逐名利而放弃了良知和责任。三要大力倡导文艺工作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鼓励多创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留得住、传得开的文艺精品。

4.努力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农村和社区为重点,有效地调动社会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运行机制,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人民群众欢迎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在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缩小城乡和区域的差距,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使人人都能平等地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

5.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当前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历史上最好的机遇。一是党中央高度重视,二是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三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针对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小、散、弱、差的状况,要加快其发展,一要科学规划、合理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以提高文化产业的集中度和创新、研发的能力。二是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通过兼并、重组,尽快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提高文化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三要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体系,通过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文化市场,搭建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投融资和产权交易的平台,为文化企业解决必要的资金来源。同时要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有效维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四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6.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不断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我国已经成为经济总量排列世界第二的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同时,世界各国对我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关注也在日益增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展现其独有的风采和魅力的时机已趋成熟。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乘势而上,在发展繁荣文化的同时,把我们的优秀文化成果有效地、持续地介绍给世界。为此,一要在加强政府间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民间、个人和企业的作用,形成广泛的、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的格局。二要让文化企业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主力军,通过文化贸易来实现持续的文化“走出去”的目的。三要针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需求特点,量身打造既有中国文化内涵又符合各国审美心理和文化消费方式的文化产品。四要不断提炼我们优秀文化的精髓,用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故事来创作生产最能代表中华文化本质的文艺产品,增强我们文化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五要加快我国在境外的文化机构和新闻网点建设,增强我国主流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力争用五年的时间,使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有一个明显的提

升,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良好形象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公安机关是国家重要的刑事司法和治安行政执法力量

可以说,公安机关警队文化建设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公安民警的精神状态,关乎整个公安队伍的社会形象,而且还影响着公安机关工作效率和社会治安管理水平。因此,在当前社会文化日益多元、社会治安形势日趋复杂、公安工作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加快培育现代警察文化,塑造现代警察精神,不断提升警察执法能力,有效提高队伍向心力和凝聚力,就显得极为必要和迫切。

一、加强警察文化建设,培育现代警察精神,需要充分吸收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政治文明、社会进步的支撑和保障,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文化根基。我国五千多年的社会发展历史,就是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的历史,也是社会政治不断走向文明的历史。文明发展具有连续性,政治文明离不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对公安机关而言,加强警察文化建设,塑造现代警察精神,同样需要吸收传统优秀文化积极因素。只有把警察文化之树植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警察文化才能真正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二、加强警察文化建设,培育现代警察精神,需要借鉴吸收国外先进警务理念不可否认,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一直带有强烈的殖民色彩,有着非常不光荣的侵略历史,而且,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仍存在种种不合理的弊端和局限。但是,客观评价,目前西方国家的某些政治理念,特别是一些司法制度、执法规则、警务理念等仍然走在我们前面,仍然处在比较先进的地位。

三、加强警察文化建设,培育现代警察精神,需要主动正面教育引导

正面的教育宣传,成功经验的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的树立推广,从来都是凝聚民心、增强战斗力的有力武器。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党的工作优势,在当社会形势日益复杂的情况下,为加强公安机关作风效能建设,打造一支忠诚、高效的公安队伍,我们更要把这一优良传统继续发扬光大。一是要选树典型强化引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等先进典型,曾经塑造了几代人的精神信仰,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的精神内涵。在当前推进警务改革、建立现代警务机制的过程中,各级公安机关要积极探索新时期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及时发现树立先进典型,大力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教育引导活动,引导民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组织开展教育活动。要经常组织广大民警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民警政治思想水平;经常性开展反腐防变教育,使广大民警警钟长鸣;强化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坚持以德育警,使广大民警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职业纪律风范;积极组织开展各类警体活动,繁荣健康向上的警察文化;关爱民警、从优待警,营造人文氛围,培育现代警察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从而在队伍中形成“人人向上、人人思进”的良好氛围。三是要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报纸、电视、电影以及网络等新闻媒体对社会舆论、价值规范的导向作用越来越明显。为进一步培育和弘扬我国公安民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精神内涵,进一步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先进理念,公安机关必须要牢牢把握新闻媒体这一舆论主阵地,按照党中央提出的“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新闻原则,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牢牢把握社会主流,积极主动地引导社会舆论。通过切实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力争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为培育和弘扬现代警察精神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加强警察文化建设,培育现代警察精神,需要健全队伍管理规范提供制度保证制度规范是一种价值标准和精神内涵的体现,是对一种精神实质的具体和充实。规章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和行动指南,通过健全完善行政机关的制度规范,可以将现代警察精神所体现的价值评判标准细化、实化、具体化,使精神真正得到贯彻落实。一是明确行为规范。通过健全工作规章和勤务规范,可以将政治忠诚、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等精神内涵落实到具

体要求,可以通过每位民警了解工作职责与任务分工以及工作要求,潜移默化影响广大公安干警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自觉和不自觉地培养成廉洁、奋进、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二是明确职责范围。就如西方法学家所认为的,“制度是最好的防腐剂”。通过细化现代警察精神内涵,对民警职务行为和勤务行为的进行约束规范,使每个公安民警都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做的事情怎么做”,切实解决好不作为和乱作为的问题;使每个岗位、每个细节的操作程序与责任要求更加明确,使广大民警无法违规、违纪、违法,从而在创造出健康和谐的工作氛围。这样既有利于弘扬现代警察精神,又有利于推进现代警察精神内涵的不断发展。三是完善考核奖惩制度。明白无误的考核奖惩内容,无疑是最直观的行为引导杠杆。要制定公平、合理、科学、规范的考核奖惩办法,树立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工作竞争氛围,杜绝“黑箱操作”等不合理现象,激发广大民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有利于培养他们“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团队意识。

五、加强警察文化建设,培育现代警察精神,需要积极奖励先进树立正确价值取向要发挥考核奖惩制度的杠杆和导向作用,不折不扣地兑现考核奖惩结果。只有按照事先设定的规则,不断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强化监督督查力度,加强对公安民警工作过程性的考核与结果性的考核,及时公平公正地兑现奖励,及时倒查问责,才能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一级对一级负责,人人都尽心尽责的良好氛围。

六、加强警察文化建设,培育现代警察精神,需要严格惩罚违法违规行为及时纠偏扶正

既要坚持从优待警,也要坚持从严治警。从性质上讲,惩罚是一种否定性评价。对社会成员而言,对违规行为的严厉惩罚就是一种负强化,一种负面刺激。一是有利于及时纠偏。及时对违反管理规则、违背现代警察精神的行为进行惩罚,制止不符合精神内涵的行为方式,可以及时帮助当事人认清错误,改造思想,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二是发挥警示警醒作用。惩罚措施如同一只警钟。对社会其他成员而言,惩罚也会令其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当事人以后会做出理性的判断选择,做出正确做出行为趋向;通过社会否定性评价,可以强化社会成员对社会价值标准的认同,及时清除和淡化错误的思想观念。三是有利于强化制度的权威性。如果违规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惩罚,那么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其影响力就会不断得到削弱,制度的价值导向功能也将难以得到实现。通过对违纪行为现实性的奖惩,给违法违规者以强烈的心理冲击,进一步直接强化了制度权威,同时这也是对制度所体现的精神内涵的强化。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惩罚措施也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处理不好,就会影响队伍工作士气,产生消极后果。因此,追究责任落实惩罚措施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慎重原则,即慎重使用惩罚措施。我们可以多用激励奖励措施,强化正面主动引导。而惩罚措施则要慎重应用,因为过多惩罚措施会削弱士气,不利于发挥公安队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惩罚是不得已的第二选择。二是及时原则,即惩罚要及时。只有违规违法行为发生后的最短时间内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惩罚的警示和惩戒作用发挥的才更有效,时间过长,当事人已经改过,惩罚就失去了意义,惩罚效用就降低了。三是得当原则,即惩罚强度要得当。追究责任、严格惩罚的目的是警示,减少和避免日后发生类似行为,强化规范制度权威。如果惩罚措施过轻,就无法起到惩罚作用,难以起到威慑作用;如果惩罚措施过重,就会抵触情绪,也会削弱精神所要体现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总之,我们要高度重视警察文化建设,坚持文化育警、文化强警,培育民警高尚职业价值观,不断提高公安队伍士气;要深入研究队伍的思想现状和民警的实际需求,积极探索提高队伍凝聚力、调动民警积极性的新路子新手段;要坚持抓好民警的忠诚教育、执法为民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培育现代警察精神,不断提高公安机关的执法能力,从而更好地维护好社会的治安稳定、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大局。

第四篇:当今世界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是最有自信的,这种自信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的重要思想基础和强大力量源泉

结合历史和现实国情谈理解:

当今世界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自信的,这种自信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的重要思想基础和强大力量源泉。

答:伟大的中华文明五千多年一脉相承、生生不息,从伏羲明道到精卫填海,从女娲补天到大禹治水;从始皇一统到汉唐盛世,从富庶大宋到繁华明代;从冶铁铸剑到火药发明,从造纸技术到活字印刷,从指南针的运用到郑和七下西洋,勤劳智慧的华夏子孙向世界奉献的文明成果,以及物华天宝的“天朝上国”,让世人钦慕、万国敬仰。鸦片战争是中华民族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争取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而斗争的历史起点。从那时起,中国人民为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进行了长时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它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它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前进方向。它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建立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今后取得胜利与成就的一大法宝。它带领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创建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

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新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都迅速取得重大成就。虽然犯过错误、走过弯路,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以改革开放为标志,党和人民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带来了中国社会广泛深刻、波澜壮阔的巨大变革,中华民族正以日益自信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归结为一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的少数几个人已经发展为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有自信应对接下来的挑战,有自信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找到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找到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延续并发展了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期盼和追求,承载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党的十八大,总书记提出了与时俱进的中国梦的战略构想,成为中国走向未来的行动指引,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精神旗帜。建国65年来,我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心的正确选择。

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推进了中国向前发展。今天的中国同鸦片战争以后、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旧中国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我们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在这一点上,我们要理直气壮、坚定不移。

下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