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武传》“方欲发使送武等”注释质疑
对《苏武传》“方欲发使送武等”注释质疑
四川省沐川中学校 蒋云昌
邮编:614500 电话:***
人教、沪教和鲁教三家教材入选《苏武传》,张扬了坚忍傲岸的精神与坚贞的民族气节。可人教版注释“方欲发使送武等”为“汉正要打发派送苏武等人以及以前扣留的匈奴使者等的时候。发、使、送,都是动词”(高中必修《语文④》人教版,04年版这个错误出现在P75,06年11月教材再版后,这个错误出现在P62),笔者以为不妥。
首先,“方欲发使送武等”的主语不是“汉”,而是匈奴或单于。为了阐述方便,姑且援引该教材第二段: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引文中“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一句教材注为“适逢匈奴国内缑王与原长水校尉虞常等人密谋反叛”,释“会”为“适逢”无疑是正确的。因为“会”字所关涉的主语具有“现场性”或“临场性”的特点,所以,由该句的“会”字可知,苏武、张胜等人已经到了匈奴。同时,下文的“会武等至匈奴”进一步交代苏武等业已到达匈奴这一事实。而且,引文中“私候胜”“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两句明确告诉读者,副手张胜知道缑王和虞常谋反之事,并且还给予虞常财物资助。既然张胜与谋反有关,那么,谋反事件发生时,苏武一行肯定身在匈奴,否则,不会有苏武被扣留十九年的史实。所以,“方欲发使送武等”的主语并非汉朝,当为匈奴或单于。
退一万步说,就算主语是“汉”,也应该用“方欲遣武等”的式样表达“汉正要派遣苏武等(出使)的时候”之意,班固何必叠床架屋地用“发使送”三个动词连用的形式表达一个意思?如此赘余,岂不是置语言凝练简洁的要求于不顾?主语是匈奴或单于,“方欲发使送武等”一句言简意赅,避免了词语重复之嫌疑。
出现主语误解,恐怕是引文顺叙与补叙相互交错造成的。明白“缑王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与“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为补充叙述,是为了说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读者自然不会产生误读。
其次,“发使送”三词并非都是动词。笔者认为,“发”“送”是动词,“使”是名词,“发使送”应解释成“派遣使者护送”。如此理解“发使送”,不仅符合语境的事理逻辑,而且有着“语用学”的依据。
从语境逻辑来看,既然“方欲发使送武等”的主语是匈奴,那么,“发使送”的意思自然应该是“派遣使者护送”。这样,“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两句就前后承接圆润:匈奴正要派遣使者护送苏武等人回汉朝的时候,适逢匈奴国内缑王与原长水校尉虞常等人密谋反叛。
把“发使送”解释为“派遣使者护送”是有语用依据的:
一是《史记·苏秦列传》有过“北报赵王,乃行过洛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于王者”的先例。
二是《汉书》本身的例证,即《西域传》中的“乌孙远汉,未知其大小,又近匈奴,服属日久,其大臣皆不欲徙。昆莫年老国分,不能专制,乃发使送骞,因献马数十匹报谢”。
其实,“使送”是古代国际交往的礼仪,班固在《汉书》中记载“使送”颇多,如“神爵二年,遣长罗侯惠使送公主配元贵靡”(《萧望之传》)、“父吉,为卫司马,使送郅支单于侍子,为郅支所杀”(《谷永杜邺传》)、“天凤二年五月,莽复遣歙与五威将王咸率伏黯、丁业等六人,使送右厨唯姑夕王”(《匈奴传》)、“凡遣使送客者,欲为防护寇害也”(《西域传》)、“汉许之,遣使者奚充国送万年”(《西域传》)、“会卫候冯奉世使送大宛客,即以便宜发诸国兵击杀之,更立它昆弟子为莎车王”(《西域传》)、“莽选儒生能颛对者济南王咸为大使,五威将琅邪伏黯等为帅,使送登尸”(《王莽传》)等。
从“使送”的外交礼节上看,“方欲发使送武等”的主语也应该是匈奴或单于,此时,“发使送”三字自然是派遣使者护送之意。
另外,联系前文语境,这种解释实在很离谱——前面传记序言部分明明已经说得很清楚,苏武等人已经到了匈奴,并且拜见了单于,奉上了厚礼,但由于匈奴王“前恭后倨”,使苏武等人大失所望,立即打点行装准备归汉——怎么可能还要汉朝廷再送他们出使呢?
据笔者的臆测,编者之所以这样注释,大概是认为此处属倒叙写法,“……方欲发使送武等①,……”一句与“会武等至匈奴”呼应,都是“倒叙”苏武的事迹。对这种理解,我不敢苟同,只要仔细阅读有关苏武故事的序幕部分,即可以看出,班固完全从苏武的姓名、家世、官爵等个人基本资料写起,是地道的顺叙结构(从“出使”开始写),和倒叙了不相干。
如果讲到文中的“倒叙”,确实是有的(……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但那是为了说明昆邪王、虞常、缑王为什么到了匈奴,又为甚要谋反,以及他们的阴谋为何会和苏武等人扯上关系,不通过“倒叙”方式介绍清楚这些复杂的故事情节,读者就不明白为何虞常等人造反,而苏武等人却会受牵连。
从时间关系来看,昆邪王、虞常等人被俘投降在先,苏武等人出使在后,明显说的是两拨人的事儿,相互之间根本构不成倒叙关系,也无法形成事理逻辑上的“呼应”。
因此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匈奴单于)正打算派使臣护送苏武等回国”,这样才能和上下文的意思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