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须有先生传》读后感

时间:2019-05-14 18:13: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莫须有先生传》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莫须有先生传》读后感》。

第一篇:《莫须有先生传》读后感

《莫须有先生传》的读后感

废名小说独特的问题价值在于“文章之美”,小说的语言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文字禅”的传统诗文融入现代化语言因素中,叙述语言平淡透漏出淡淡的佛理禅趣,文章语言灵活多变,变化出新,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在《莫须有先生传》里,古典诗词现代化,语言陌生化的意境美,原始的方言词语以及多种语言混合中透出禅宗思维等穿插在其中。

一、古典诗词的现代化

(一)、“文字禅”的传统诗文

周作人对《莫须有先生传》的评价:“此书乃是贤者语录,或如世俗所称言行录耳,却比禅和子的容易了解,则因系统一派路,虽落水有深浅,到底非完全异路也。语录中的语可得而批评之,语录中的心境—‘禅’岂可批评哉”。废名自己也谈到莫须有先生的思想:即所谓“一言以尽之”的道理:“心如一棵树,果便是树上结出来的道理,道理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了。”“何处惹尘埃”是出自禅宗思想六祖慧能大师的《坛经》里:“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惹尘埃。”因此,佛性不用外求,而讲究的是内在的自我。

而讲到内在的个体性自我,废名往往是通过对“镜子”这一个镜像表现的,从镜像中的世界当做窥探内心的存在,“镜子”幻化出了一个废名理想的人生与世界,镜子中的一切正是废名内心的自我本源的追求,是现实世界折射后的美好的所在。《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教国语》:“镜花水月你以为是假的,其实镜花水月同你拿来有功用的火一样是光学上的焦点,为什么是假的呢?你认火是真的,故镜花水月是真的。世人不知道佛教的真实,佛教的真实是示人以“相对论”。不过这个相对论是说世界是相对的,有五官世界,亦有非五官世界,五官世界的真 实都可以作其他世界真实的比喻,因为都是因果法则。”这是莫须有先生在拿透镜做实验而参透的顿悟。“镜子”即“明镜”与神秀《大乘五方便》中“净心体犹如明镜,从开始以来,虽现万象,不曾染著”相合。“明镜”是成佛的象征。而寻找明镜的过程,也就是对佛性的追求。“你认火是真的,故镜花水月是真的。”镜花水月是真还是假,一切就如佛法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真还是假,都是心之所往。更有学者进一步阐释道:“在禅宗看来,名相不实,世界如幻。‘心’所显现的时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皆是如梦幻泡影”。所以在“明镜”里废名所求的理想中的现实,都是在反映废名内心的向往美好理想世界的所在,可以说是对废名人生的另一种写照。

在《莫须有先生传》还有很多突显了禅理哲学的思维意蕴。例如对“生死”的看法,“生死大事”是禅宗要义的一个基本话题。在第十三章《民国庚辰元旦》里讲到:“他的话令我想起许多事情,我告诉你,人是有前生的,正如树种子,以前还 是一棵树,现在又将由种子长成一棵树,前生的经验如树种子今生又要萌发了。„„”“所以小孩子喜欢钱也是前生的贪,今生又萌发,若照小孩子说他确是不应 该喜欢钱的。据我的观察,小孩子对于玩具的爱好,尚不及于对于钱的贪,你夺过 他手上的钱他真是舍不得的。便是我现在,我还是很有舍不得的种子,确乎不是一生的事情,真要用功。”佛教中讲究因果循环,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充满因果的,每一事物的发生都有它的前因后果。不是孤立的,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无果之因。

这里废名对于前生和后世的理解说是人的前生如树种子,以前是一棵树,现在又将由种子长成树,小孩子喜欢钱的也是前生的贪,今生才萌发的。在佛家的《俱舍论》卷十六中说:“于他财物,恶欲名贪。”对于名、利,对于财物,对于外界一切可欲之物,甚至对于由五蕴和合之众生之体,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欲望,都可称为贪。佛教认为,贪是佛教修行的大敌,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本。所以小孩子喜欢钱是前生所产生的贪欲造成的种,今生因果轮回地萌发。对于贪,在第十四章《留客吃饭的事情 》中也有另一种参悟,“手上拿了东西心里确是非常之贫穷的,人生在世不觉得生老病死苦,有何意义呢?这不完全是以人生为可留恋吗?不正是贪着吗?”莫须有先生觉得自己是个野心家,贪着世间,贪念人生,而且对于“死”的看法,废名总是看得很冷静很超脱。认为死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生命的“忽然”、“偶然”而又必然的终结。“你们不要骂我呵,让我休息一下呵,你们走慢一点就是了。唉,旷野之上,四无人声,人的灵魂是容易归入安息的。”这是《莫须有先生下乡》的一段话。“死”同“生”一终一始,一来一去,皆是行色匆匆,无牵挂、不恐惧,死亡便成为生命的另一个形态而延续下去,这是佛家的感悟,所以对于人生的生老病死也就淡然了。佛家讲,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阴盛。“死”即是八苦之一,这是大多数人都害怕经历的时刻。人的痛苦就在于觉悟,如果觉悟,也就能超越这样的苦痛,就能迈入“极乐”的世界。所以在莫须有先生上,对于“死”的觉悟,也是废名本人所表达的思想觉悟,恰恰也与禅宗的精神实质有了很密切的契合。废名小说很大程度上体现的好似佛教与老庄哲学思想相结合的中国禅宗文化底蕴。应当说,正是老庄思想的“清净的无为之道,‘逍遥’‘心游’之本养育了废名超然洒脱的性情。”同时,庄子“齐生死,等物我”的观念”的观念由影响着他的人生价值观,使废名对生老病死始终抱着一种乐观的态度,而这种态度,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又不谋而合。

废名在作品中,有时候使用大量的沉默、无语、无声和空白的意境和场景来进行传达审美感受和对生活的体认,来处理自己所感受到的文字表达困境。这正是由于他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所造成的。

在《莫须有先生下乡》中的一段话:“庭院深深深几许?老太婆呵,世界实在同一块玻璃一样的不是空虚。我常常喜欢一个人绕湾儿,走一个人家的门前过,过门而不入,因为我知道那里头有着个可人儿。然而那也要工作得意的时候,否则我也很容易三魂渺渺,七魄茫茫,简直站不住了。唉,在天之父,什么时候把你的儿子平安的接回去,不要罚我受苦。”“庭院深深深几许”是引用李清照的《临江仙》的话。用佛家的眼光来看,世界既是实在的,又是空虚的,因此用“同一块玻璃一样的不是空虚”来进行比喻。请求在天之父把“我”平安接回去,这句话的背景,是西方基督教原罪思想。这段话描写的是,莫须有先生从外面回来,看见屋子里面有一位姑娘从窗户玻璃向外探头而望,于是有这样一番感慨。

《莫须有先生》这部小说,记叙了作者废名二十年代在北京西山的隐居生活,小说中大量引用佛教、《庄子》、《诗经》、《红楼梦》以及唐宋诗词等,并且出现了大量的对话、独白,叙述人称也不停地进行转换。这是废名在使用语言表达内心世界的一次大胆探索,这种探索所达到的高度是废名深受佛教文化影响一次灵魂的洗礼。

(二)、古典诗词融入现代语境中

废名曾说过:“我写小说,乃像古代陶潜、李商隐写诗,就表现手法来说,我分明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在《莫须有先生传》中,废名吸收了大量中国古典美学审美传统,大量的诗词穿插其中,而且加入了现代化的语言因素,创造性地运用了富有个性和张力的古典词语。通过古典诗词的引用、化用,不但使小说文体洋溢着诗歌韵味,同时使小说语言简练,富有古典的细致和现代的情趣,使语言富有张力和古韵。

在第四章《莫须有不要提他的名字》中:“总之你从一个路人得到了一个着落,于是你完全是一个漂泊家伙了。而且,人世的担子,每每到了你要休息的时候,它 的分量一齐来了,而一个赤手空拳之人,就算你本来是担了一个千斤之重,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了。”还有一处:“老太婆简直有点生气,皱起眉毛来,这一低眉,她把她的莫须有先生端端正正 的相了一相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了,莫须有先生的可怜的皮骨她都看见了。”废名用“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两句诗词,表达了房东太太伟大的母爱,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独之情。废名虽然把大量的古典诗词化用到现代白话中,但并不会使文章显得突兀,相反使得古今互用,文章情感的表达更加深刻准确。

例如第十章的《莫须有先生今天写日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但与我何干?然而听它越有诗情我越不成眠,我就詈而骂之,无父无君是 禽兽也!乡邻有斗者。或乞醯焉。有孺子歌日八月十五月光明。七月七日穿针夜,夜半无人私语时我都听得见!针落地焉。于是我大概是睡着了,因为有点儿说梦话。非非凡想,装点我的昼寝门面。但你们不晓得,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并不若你们 戏台底下令人栽困也。但你们也有万万赶不了我的地方,我虽然神经过敏,形影相 随,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总算自己把自己认得清清楚楚了。这一段运用了大量的古诗文,把陶潜的《归园田居》中:“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和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七月七日穿针夜,夜半无人私语时”与现代白话文融合起来,使读者读起来另有一番滋味。又如:“破我一床蝴蝶梦,输他双枕鸳鸯睡。”引用了无名氏《满江红》若有若无的雨丝,与梦思的飘忽断续多么相似。刚才一晌好梦,就让雨声绘打破了。梦一醒,不由人不羡慕那些雨夜双栖的伉俪。废名对古诗的引用,对典故的运用,把古典诗词经过自己的发挥和创造融入到现代汉语中,打破了古典文本中程序化了的东西,使古典词语在新的语境环境中得以复活。

二、语法的陌生化 所谓的语法的陌生化,是指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在语言结构上,使那些日常语言中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语法规则化为一种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陌生化是文学创新常用的一种艺术技巧。废名的创作大多在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其社会背景的影响,接受了五四时期的新思潮,因而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语言。他善于打破语言规范和用语习惯,对日常语言进行有意的扭曲和变形,从而使人们平时所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起来,产生审美距离和审美感悟的难度,达到独特、新奇的审美效果。在《莫须有先生传》中,废名对语言进行了加工和创造,打破了日常语言规范和用语习惯。

例如第二章《莫须有先生下乡》中:“这个太阳把我讨厌死了„„”这句话从现代汉语规范的角度来看,完全是不符合的。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来说,应该是说:“我讨厌死了这个太阳。”而废名却不按照常规来写,把“这个太阳”作主语,使用了把字句式,从而形成了一种创新。又例如第六章《这一回讲到三脚猫》中说:“莫须有先生蹲在两块石砖之上,悠然见南山,境界不胜其广。”废名引用了两句古诗到句子中,虽然使句子起来不太顺畅,但却创造了意境。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好享受充分表达了莫须有先生的愉悦的心情。废名用不符合语法规范的错乱语言来表达幻化出来的意境,给人一种更加曼妙的美感,同时也丰富人物内心的真实想法。

三、原始的方言词语

方言是人类最自然的语言,最能表达人的神理,在文学作品中是刻画人物、抒发情感、揭示文化的重要工具。用方言为语言形式就是把语言还原到它的最原始状态,回到本源的一条便捷之路,同时也能是读者产生亲切、新奇、陌生的感觉和地域风情。

废名在《莫须有先生传》中就大量地吸收了本土地域有着浓厚文化积淀意味的语言句式和方言土话,并用于丰富人物的性格和点缀于环境的描写中,让方言在和经典的诗意语言的对比中,相互衬托,使小说语言产生奇特的陌生化的审美效果,其主要目的就在于恢复对生活的原初感觉。例如在第四章《莫须有先生不要提他的名字》中房东太太说:“我叫你出来!叫你出来为什么不好好的就撤身进去呢?怕什么呢?人家笑咱 们不知礼!”“我的这个名字没有大起得好”“好在莫须有先生是一位高明”又如《莫须有先生下乡》中,“你赶快把东西绑好呵,我要到那头赶午饭呵。” “糟糕,屙尿的工夫。”“我不怕强人,我连虎列拉都不怕还怕强人干什么呢?”又如《莫须有先生今天写日记》中“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啼郎”“你们也喜不喜欢作牧猪奴戏?赌钱其实有的时候也很有意思,好比就在这天幕之下就行,就好比杠房的执事人等,你们总看见过,那些瞌睡虫真有个意思。”“莫须有先生自己洗自 己的衣服我又生气,说你是同我闹瘪扭儿,——哟,这一个大槐树虫儿!哟,麻得很!”“这一位三奶奶就不得味儿!人家坐在这里凉快,她放泔水桶!”这些句子读起来非常新鲜,“撤身”“没有大起得好”“屙尿”“闹瘪扭儿”这些词语在普通话中是没有的,而是地道的湖北方言,白话方言,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这些语言都是充满生活气息,是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土话方言,化作一种有生命的语言融入到文本中,构成了文本有机的组成部分。原始化富有地域特色的方言成为《莫须有先生传》的又一大特色,是构成文章之美的又一大亮点。

四、多种语言的融合

在《莫须有先生传》中存在欧化语、外语、方言、俚语、儿歌、戏曲、古文、古诗、新诗、等古今中外的各种各样的语言碎片,拥挤和堆积在一起。民间的,调侃的,庄严的,口语的,书面的等夹带着各种声音融合在一起。语言杂陈伴随着“语法违拗”,“肯定与否定的含混”成为一种无法透视和洞察的语言景观。语言的欧化,这与废名在五四新思潮时期,他的小说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但是,废名对于西方文化思潮也没有盲目恭维,反而深入检讨与反省,以为还不如“家训”,所谓教人信佛教和孔子“比新文化运动时期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因而引起的恋爱至上主义要得人生意义多了”(第十一章《一天的事情》)。在拿庾信和莎士比亚比较时,他也表示,“可以编剧本与英国的莎士比亚争一日的短长,但决不能写庾信的两句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于传统中国文化深邃与精妙的折服与膜拜。所以废名在《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以后更是在小说中,大量穿插古文,孔子思想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意在对传统中国文化的发掘与弘扬。废名以孔子与佛教为本,反刍、沉思传统思想,同时对源于西方的“逻各斯”不无警醒和批判。第十六章《莫须有先生教英语》:要知道“中国的哲学足以救科学的潮流将淹没人类的”。废名在《莫须有先生》中运用的白话诗,古文,儿歌民谣以及引用的孔子儒学思想使得文本词语古为今用,也透露出淡淡的禅趣与老庄哲学之“道”。如“人的思想应该如飞鸟之过目”(第十一章《莫须有先生写情书及其他》),“人是一生完全是一个不应该被招待之客”(第十四章《这一章谈到一个聋子》)。多语言的融合还表现在古今语的混用,将古语和现代汉语结合起来,以此构成一种特殊的语言韵味。如《留客吃饭的事情》:“太平时,盐贱,乡下人过年都是做豆腐乳的,故谚云:“二十五,打豆腐。”。“莫须有先生便在道旁做一首白话诗: 我在路上看见额上流汗,我仿佛看见人生在哭。我看见人生在哭,我额上流汗。”“莫须有先生大笑,觉得这个名字有趣,若用文言翻译便是“夜生”,便差多了,人家将以为你读了庄子,庄子《天地篇》,“厉之人半夜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惟恐其似己也。”《莫须有先生今天写日记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又到了莫须有先生睡午觉的时候。但很不容易眼睛 一闭心里就没有动静了,世上没有一个东西不干我事,静极却嫌流水闹,闲多翻笑 白云忙,房后头那个野孩子还把我的墙上写一个我是王八,他以为莫须有先生一看 见就怒目了,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啼郎„„”雅俗语言的并用,呈现出一种简练精致的语言富有人生哲理的参悟在其中。

《莫须有先生》是废名浸透大量的心血的作品,是“灵魂之吐抹”,废名说:运用语言不是轻易的劳动,对此,我自己是怎样的用心,要把我的心幕逐渐展现出来!”周作人对于《莫须有先生传》指出:“葡萄频果死于果子,而活于酒矣”可见评价之高。然而,很多人说《莫须有先生传》很晦涩难懂,我想这是由于它并没有很强的故事情节,而是其思想中的佛禅思想及其影射到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佛禅意蕴。禅宗讲求:“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以在《莫须有先生》中运用了这种思维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忽略了语言之间的有效衔接,很多时候直接切入到人的内心世界,插入的一些禅宗佛法,虽然精辟入理,但对于广大读者来说,还是有艰涩之感。,此外,顿悟的思维方式也使废名用陌生化的语言来写一些平凡的事情。淡化了情节,运用了古典诗词现代化的语法、原始的方言以及多种语言融合的特殊手法才构成了《莫须有先生传》语言的独特性,形成了晦涩奇辟的风格。

第二篇:《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阅读指导

《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阅读指导

《莫须有先生传》是废名另辟“奇涩”蹊径的表现,整部小说不仅诗意淡出,而且晦涩繁琐。莫须有先生“全无诗意”的所见所闻,恰是废名休学、隐居后思想变化和所处现实环境的艺术表现。这里已没有往昔的超尘脱俗般的诗化的单纯美,有的是作者逢人遇事的感慨与絮语,有的是平凡百姓庸常的现实,在“满纸荒唐言”的下面掩饰不住的是作者的一腔愤懑和对世事与人性的理性思考。

《莫须有先生传》共15章,不容易解读,其中充斥了某种玄学意味,具有“理趣”与“禅趣”的特点,那种美感的思想和有意为之的“涩味”境界是要慢慢体会的,这也可以说是废名“诗化的思想和思想的诗化”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废名既是禅家也是诗人。

废名的作品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废名所谓的“道”更多地停留在个人感悟的层面,与当时的主流话语相去甚远。体现在具体的描述中,则带有庄禅趣味与玄学色彩;由于他性格中的悲观厌世,加上对现实政治的冷漠与绝望,对社会生活的隔绝,其人生理想亦只能托付给梦想以及“莫须有”的想象了。

奇涩、荒唐的《莫须有先生传》深受《堂吉可德》的影响,二者在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均有相通相似之处,特别是其游戏的笔调和“涉笔成书”的结构,更显现出共同的审美特征。无怪乎有人称它为 “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堂吉可德》”。

废名称他的《莫须有先生传》是学习莎士比亚和《堂吉诃德》的结果,他在与鹤西的一封通信中说:“我是想到了莎士比亚与西万提斯他们两位。他们似乎不象Flaubert那样专心致志做文章了,只是要碗饭吃。他们真是‘顶会作文章的人’!他们的文字并不是做得不多不少,你不可以增减一字,他好象就并不在乎,而我们在这里看得见一个‘完全’的人了。顶会作文章的人大概就是一个生活的能手,乘风破浪,含辛茹苦,随处可以实验他的生存的本领,他大概是一个‘游民’,逐水草而居了。„„屠格涅夫说西万提斯的《吉诃德先生》是代表一个理想派,„„我的意思则适得其反,他是——他是一个‘经验派’,耍了一个猴戏给我们看。”在废名看来,顶会作文章的人是不避现实生活的,亦非不食人间烟火,他应该是“逐水草而居”,应该是“经验派”。

《莫须有先生传》》是以作者西山卜居这一段现实生活为蓝本的自传体作品,是现实的。卞之琳评价说“是写他自己的‘狂人日记’,他对当时的所谓‘世道人心’笑骂由之,嘲人嘲己„„自有他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是废名的最后一部小说,呈现出“反璞归真”的特点。小说共17章,在最后一章“莫须有先生动手著论”里,废名专门谈到写《阿赖耶识论》这本书的目的,其实也是对《莫须有坐飞机以后》创作目的的注解:“民国三十一年春,熊(十力)翁从重庆寄来新出版的《新唯识论》语体本,莫须有先生读完了,乃大不以熊翁为然了。„„莫须有先生乃忽然动了著书之念,同时便决定了所著书的名字,便是《阿赖耶识论》。即不著一字而此一部书已是完成的,因为道理在胸中已成熟了,是一个活的东西,是世界。然而要把它写在纸上,或非易事,莫须有先生乃真像一个宗教徒祈祷,希望他的著作顺利成功,那时自己便算是一个孝子了,对于佛教,也便是对于真理,尽了应尽的义务了。”

废名曾经谈到莫须有先生的思想:即所谓“一言以尽之”的道理:“心如一棵树,果便是树上结出来的道理,道理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了。”《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表面上“情趣”、“理趣”都已经完全褪去或淡然,实际上依稀还可以看到其“余韵”尚在。废名写这部作品时已“无意为文”,他只是叙述事实,语言非常平实。结尾一章讲他如何写《阿赖耶识论》,颇像回过头来给小说作了一个长长的引子。小说的结尾写到:“以上都是讲道理,其实不应该讲道理,应该讲修行,莫须有先生尚是食肉兽,有何修行之可言,只是他从二十四年以来习静坐,从此他一天一天地懂得道理了。”似乎给这篇未完的小说一个完满的结束。

小说中描写了主人公避居乡间的经济拮据、乡村保甲制度的种种积弊、偏僻地区小学教育的陈旧落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愤懑之情,也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小说有时以佛学阐释人生哲理,令人难辨真味;有时以诙谐文笔状写人生苦况,又令人到回味无穷。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动手著论》节选部分,体现了废名一贯的对于日常生活的诗意观照和充满睿智的荒诞讽刺的特点。两个小孩“纯”与“慈”在拣柴时的乐处,反映的是纯然的孩子的追求快乐的天性。而在成人世界的“拣柴”则具有双重性:追求快乐与满足贪欲,这是人的天性的两面性。人无贪欲必是圣贤。两个小孩子充满趣味的“拣柴”加进成年人的功利意义,确乎使“趣味更重了”。“其实世间一切的乐处都是贪”,废名在不经意间使小说与现实本身和人性弊端构成了某种隐喻鞭挞的关系。所以周作人说:“冯君的小说我并不觉得是逃避现实的。”莫须有先生喜欢“拣柴”,“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他是一个远离仕途、远离尘嚣的真正的艺术家,所以会真正悟得“欢喜不及拣柴”的小孩子的忘我而寂寞之乐。“但其欢喜不及拣柴”的六次复沓描写,是废名先生对日常生活诗意的“情趣”发现和富于哲理的“理趣”思考。

《桥》、《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是废名的三部风格迥异、各创一格的长篇小说,代表着废名语言纬度变化的三种颠峰状态。

第三篇:《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精选13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精选1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天我又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差不多先生》。文章讲述了一位被称作“差不多先生”的人,他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他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文章用了五件事体现了他的性格:第一件事情是妈妈让他买红糖,但他买回的是白糖;第二件事是去学堂先生问他问题,他把“山西”读成“陕西”;第三件事是他去店铺做伙计,他经常把“十”字写成“千”字;第四件事是他有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可他晚到了两分钟,火车开走了。

我认为差不多先生这个习惯会让他存活不了,因为现在如果一个差不多就会变成差很多,比如:他把“10”后面多加了一个零变成“100”那样就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很多了!如果他觉得沐浴露和洗发水差不多,洗完头,他不就成光头了吗?在医院,如果医生开药把一个叫“0105A”的药写成了“A105A”的药,那样不就会吃死人了吗?

我对这篇文章有一个看法:如果差不多先生,用准确的标准要求任何事情。这样差不多先生就不会被妈妈骂了,不会被老师批评,不会赶不上火车,不会死去。现实生活中,要是所有人都像差不多先生这样,那医生觉得药都是药,给病人随便吃药;人们觉得死和活都一样,死人越来越多,基本没活人了。这样世界上没有人和有人就差太多了!

我读完这篇文章,知道了:差不多会变成差很多,差不多有时会变成一个“应该”的意思,用在合适的地方是可以的。可觉得两个不同性质的东西差不多是不行的,以后我要改掉我的口头禅——“差不多”。做任何事都要认真完成,不能总觉得差不多就行了。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2

读完《差不多先生传》后,我觉得他真是可悲又可笑。令人哭笑不得。笑过之后,觉得这篇文章有让人回味的地方。他照出了那些有“差不多”来掩饰自己错误的人的可悲可笑之处。一些小差错,虽然只不过是少了几秒,小了几斤,错了一个小数点……但绝不能用“差不多”来敷衍。

我身边的“差不多”可真多!自己说,别人也说。其实,我感觉我就是名副其实的“差不多先生”。只不过我没有他那样严重罢了。有一次,我学会了一道“炸沙丁鱼”,想给大家露一手。沙丁鱼是要放盐的,我不小心放多了,自己却自言自语地说:“盐差不多就放这么多吧!”结果,一天晚上光让大家喝水。

不光我自己是“差不多先生”,就连我的同学也是“差不多先生”。昨天,我在做六角虫,有一个地方不会做,就请一位同学帮忙。其实,他那个地方也不会。只听他喃喃自语地说:“就是这样,差不多是这样。”可是,第二天早上我的六角虫就散架了。还有一次,我妈妈帮我检查作业,她说:“差不多是这样吧!”结果,第二天我的作业本上有好几个“X”。

“差不多”,有人把它挂在嘴边。可往往就是因为“差不多”,最后却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媒体曾经报道,一个工程队挖隧道,承包人将水泥柱改成了木桩,以为这样“差不多”,可不久,隧道塌了!不光死了人,还损失了几百万元。这个“差不多”换来了惨重的损失。

“差不多”其实是差多了。“差不多”的思想不能要。如果你仍然把“差不多”挂在嘴边,那你必定要吃苦头的。作为一个国家,大家都“差不多”,那么,这个国家必定走向毁灭。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3

自从我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这篇短文后,我就对这篇文章有了很深的印象。也从中知道了我的一个毛病,这位差不多先生作是永远都是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这样,直到他快一命呜呼时,他的口中也同样说着:“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人何……必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话,方才绝气。

在生活中我也是这样简单办事的人,比如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让我泡橙汁给客人喝。我从冰箱里拿出橙汁粉,因为那是我心不在焉,从袋里倒出一点粉,然后在加很多的水。我为客人送去,他们刚喝进一口,客人就大叫起来:“太酸了,太酸了。”

从现在开始我改掉了这个毛病,做事不像以前那样马马虎虎、心不在焉、随随便便了。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4

近代的很多文章都揭示过国人的劣根性,胡适的这篇《差不多先生传》另辟蹊径地采用了独特的写法,即用朴素简练的白描,兼用嘲讽和夸张的手法,描写出了国人此时的这种“病”。

这篇文章是差不多先生的画像和生平传记。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来描述这种毛病,他将这个人叫“差不多先生”,这位先生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对他来说,红糖与白糖差不多,山西和陕西是差不多,火车发车迟与晚差不多,看病找兽医也差不多,最后白白搭上了性命,讽刺意味十足。整篇文章写作手法轻松活泼,这种手法秉承了胡适先生一贯的温和作风,但是其谈论的问题却是非常不轻松的。

差不多先生虽然死了,却为很多人崇拜,认为其不计较,看得破,想得通,是有德行的人。对于这种偷换概念的误读对于社会的影响,作者表示了深深的担忧,想用文章来警醒国人——这是一种病。文中的幽默讽刺手法让这篇文章成为了善意的'规劝,而不是激烈的口诛笔伐和抨击攻讧,这也是文章的很大的特点。

这种差不多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一种陋习,想要根除实在相当不易。现代社会这样的人还有大把的存在,他们感觉一切都是无所谓的存在,这是一种无追求的,无追求的,不求上进的坏风气,我们应该时刻警惕,摒弃坏习惯。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5

差不多先生,姓差,名不多。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记得有一次,差不多先生工作的公司要发奖金了,事后,同事对他说:你少领了200元。而差不多先生却说,邻和不邻不都差不多嘛。

最近,公司的要进行人员改革,公司的一位副总退休了,差不多先生和差太多先生是候选人员,最终差太多先生竞争到了副总的位置,差太多先生对差不多先生说:“你和我差太多了,根本不是我的对手”。说完便傲慢的走了。同事们都来安慰差不多先生对他说:“不要气馁,没关系的”。而差不多先生却说:“谁当副总不都差不多嘛”。

差不多先生奋斗了一生,凭着他的谦让终于当上了副总,而就在这时他偏偏得了一种怪病。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话,方才绝气。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圆通大师。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6

看过胡适《差不多先生传》的朋友都知道,“差不多先生”奉行的是“凡事差不多、不必太计较”的工作原则。然而正是这个工作原则使这位“差不多先生”的性命断送在一个兽医之手!结局很悲催。其实现实中的“差不多先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考核不认真,差不多就行;工作不求过硬只求过得去,对人对己差不多就行了。结果工作没有成效,原地踏步,殊不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细节即能成事也能毁事!

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

1986年1月28日,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船刚升空就发生了爆炸,包括两名女宇航员在内的七名宇航员在这次事故中罹难。调查的结果是因一个O型密封圈在低温下失效所致。失效的密封圈使炽热的气体点燃了外部燃料罐中的燃料。尽管在发射前夕有些工程师警告不要在冷天发射,但是由于发射已被推迟了五次,所以警告未能引起重视。

这次事件是人类航天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载人航天事故,一些人员对于技术人员的建议敷衍了事,结果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亿美元,并使航天飞机停飞近三年。正是这种“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差不多心态”酿成了这场悲剧。反观自己: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存在这种“差不多态度”。比如:学习态度差不多,仅仅了解本职工作范围内的一些制度、办法,对于其它方面主动了解的较少。而“差不多”态度导致“差不多”问题出现后,往往我们首先会抱怨为什么同事总是这么“较真”,为什么领导总是在挑毛病刁难自己。

细节决定成败,责任重于一切。

我们的古人提倡: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事实上,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只是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基础。最近在整理一些报表,涉及两年的一些培训信息,很多都是培训平台需要维护的信息,在填表的时候,很头疼。为什么呢?估计大家都能猜得到!信息不全啊!表填不出来……尽管在季度通报、通报、培训计划文件里都做过要求,但是很惭愧!我在检查、督促方面也是一位“差不多”先生。工作中缺乏责任心,等于没做工作!

细节决定成败,执行成就一切。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企业中每一层都有一个“差不多就可以了”的员工,由上到下传达一项任务时,每一个人都差1%,这样一来,等任务传达到真正实施执行的人,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不是细节决定成败,而是令人震惊的细节决定成败。当我们抱怨,行动上已十分重视细节,为什么却看不到效果时,就要知道,其实我们在细节上,还远远没有做到位。主任平时经常也和我们说:“紧急重要的事情最先做、紧急非重要的事情其次做、非紧急非重要的事情最后做。”可是由于缺乏工作计划性,缺乏时间管理意识和能力,导致有些工作的完成比较仓促,甚至出现遗漏的情况。所以我们的工作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不管是胡适先用辛辣的笔迹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后悔。归根结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细是个人责任感问题,职业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能做好本职工作。在工作中,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工作努力提升自己,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工作中摆正自己的职业形象,使自己日趋完美,坚决不做新时期的“差不多先生”,坚决抛弃“差不多”的恶习,发扬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7

这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好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就应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此刻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样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卷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

看来,我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事情才能成功。到达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8

今天上完课,我走进书房随手抽出一本书阅读起来。正巧翻到了《差不多先生传》这篇文章,我看了便啼笑皆非,无言以对。

文章开头是这么写的: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我心中暗想:这作者是不是再开玩笑了,一个人怎么可能会叫“差不多”呢?

于是我带着问题读了下去,越读越觉得好笑。原来他做事从来不要求准确,精确。比如说,他小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白糖,他却买红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再比如在他临死时,还有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何必太……认真呢!说完他才断气。在他死后人们觉得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是一位有德行的人,给他取了个法号叫“圆通大师”。作者说从此中国成了个懒人国。

读完这篇文章,我心情很复杂,仿佛我就是“差不多先生”。所以从那以后我每天都认真做好每件事,从不想差不多就行了。在此我也对同学们呼吁,做事一定要认真,不能以差不多为借口,不认做事,要严格要求自己。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9

《差不多先生传》是我国著名学者胡适先生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文章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事、处世不认真的人。《差不多先生传》中说道: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很不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经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由此我想到,在我们的企业也一定会有为数不少的差不多先生。工作当中含糊不清、得过且过,这种事情发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带来的附加影响各不相同。如果发生在行政、后勤等部门,例如:办公室打扫的不干净、资料整理的不够规范、库房乱七八糟,他会影响别人对你的评价、定位,会限制你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

要是发生在安全生产第一线,试想,如果作业车辆维修以后轮胎的螺丝没有拧紧、车间机电设备的连接部件焊接质量参差不齐,后果难以想象,带来的影响或许更加直接、更加难以承受。所以,这么多年来,公司才会狠抓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个人认为,任何一家企业,无论你的制度如何健全、管理多么完善,决定安全的关键因素一定是以人为本,只有把所有的差不多先生锻造成标准化尖兵,企业的安全发展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0

这天,我读了作家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差不多先生传》。这个题目十分搞笑,我带着一丝好奇读完了全文。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叫“差不多”的人,他看不清,听不明,做事总是马马虎虎,他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去帮妈妈买红糖,结果却买成了白糖,他妈骂他,他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上学时,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山西同陕西,不是差不多吗?”

他长大后在店铺做伙计,做事总是不精细,“十”跟“千”常常写错。掌柜的生气了,骂他不仔细。他只是笑嘻嘻的赔留意道:“千与十只差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嘛!”

有一次,他有事要外出,慢悠悠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开走了,他不满地说:”八点三十分开,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谁知家人弄错了,喊来了西街的牛医王大夫。他说:”汪大夫跟王大夫不是差不多吗?就让他试试吧!“王大夫走上前,用医牛的方法替他治病,不一会儿,他便一命呜呼了。他临死前,说:”活人同死人也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就好。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说他看得破,想得开,于是,人人都象他学习,中国很快变成了一个”懒人国“。

读了这篇文章,我认识到了懒惰和做事马虎的危害。我们绝不能像文中的差不多先生一样,不求上进,马虎行事,这样只会让我们一事无成。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1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不管胡适先生是用辛辣的笔迹描述人物性格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后悔。归根结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细是个人责任感问题,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能做好本职工作。

在日常的安全检查工作中,发现设备上的安全防护存在小的问题,而自认为只是小问题,不会发生安全事故;或者是设备上的一个紧固螺栓没有拧紧,感觉只是一个螺栓没拧紧,还有五个螺栓没有松动,差不多就行了,何必太认真。时间长了,思想麻痹了,意识放松了,终究会由小问题转变为大的安全隐患而导致发生安全事故。在特殊工种操作证的审核工作上,起重机械指挥操作证Q3与行车工操作证Q4同样是Q,仅仅是3与4的数字不同,但是起重机械指挥工与行车工的工作性质存在本质上差别,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做任何事不光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身边的人负责,安全工作上,要有“零容忍”态度,产品质量上“零偏差”的工作责任。那么,我们要说,每个人活着就要活出精彩、活出价值,要勇于思考,尊重原则,有感受,有追求,坚决不做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2

寒假,我看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叫做《差不多先生传》。

这本书就我个人而言。这是一则笑话。但是,我有时候也是这样的人。没有人是完美的,但。做到差不多先生这样的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

差不多的先生的可笑之处正在于他的不细心与不仔细,可最重要的就是确实不在意。白糖与红糖差不多,陕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如果说当时的中国人各个都抱着这个心态,连生死都差不多,还有是什么好在乎的呢?如果以国家侵略与被侵略都差不多这种心态,无可质疑这个国家没有自尊,这个名族没有自尊,这个人还会有自尊吗?

《差不多先生传》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传记,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人。作者只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达到讽刺当时那些虚伪,国人的目的,引人深思,增强讽刺效果。

凡是对事不认真的人总会说差不多。“差不多”是每个懒惰的人的一种自我安慰的方法,来隐藏自己懒惰的缺点。

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让我明白了我们应该努力改善自己的缺点而并非隐藏。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3

这篇文章描述的差不多先生在我们大多数人身上都有他的影子,差不多先生的样子和你我都差不多,凡事不是很计较,做事不是很严谨。故事中的差不多先生认为山西和陕西差不多,红糖和白糖差不多,十字和千字差不多,最后就连给动物看病的汪医生他也认为和给人看病的王医生差不多,最终造成自己一命呜呼,临终时仍然没有悔悟,还说道:“凡事只要差不多就行,何必那么认真呢?”更可笑的是在他死后,居然有很多人视差不多先生为导师。

其实这篇文章说的就是那些干事马马虎虎,做事不肯认真的人,我们每个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都有过和差不多先生一样的经历。记得我在退火炉岗位上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因为疏忽大意,将一卷退火温度应该设为840度的汽车外板,按照820度给生产了。这件事被作业长知道后,他狠狠的教训了我一顿,告诉我这样的产品如果送到客户手中,极易引起冲压开裂,造成产品质量异议。当时我还有点不服气,认为800多度的工艺温度只低了20度,值得这么大惊小怪吗?第二天作业长,将检化验中心的检验报告给我看,因为我的疏忽那一卷钢果然性能不合,看到我无话可说,作业长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干事情一定要细一点,再细一点!”这样的话,我一直记到了今天,每当我工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我总会告诉自己,我可以再细一点,再认真一点。

同样的事情在我同事的身上也发生过,当时在生产汽车结构板,其中有一卷要更换其他品种的防锈油,他嫌来回切换油品比较麻烦,就准备不更换了。

我发现后让他立即更换,他不高兴的说,都是防锈油应该差不多,不会出现什么问题,让我不要太较真,于是我就将自己的例子说给了他听,并告诉他:既然每道工序都制定了工艺标准,那么我们就一定要按照标准化进行操作,如果我们对待产品的品质不较真,总有一天市场会较真的将我们抛弃。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当一些事情做到自认为差不多就可以的时候,我们应该冷静的想一想,还有什么不足之处,还能不能再细一点,再认真一点,多和自己较一较真,和别人较一较真,把好事做得更好,把细致的事做得更细。只有这样,我们的产品才会越来越完美,我们企业才会越来越强大,我们自己才会越来越成功。“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只有摒弃差不多先生的懒汉思想,踏踏实实把每一件小事做得更好,我们的工作才会不断的精益求精,我们的生活才能越来越美好。

第四篇:《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通用)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

这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好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就应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此刻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样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卷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

看来,我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事情才能成功。到达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2

寒假里,我无意中读了一篇文章——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让我感触很多,我们来分享一下吧!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差不多先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买东西不顾质量,把红糖买成白糖;学习不思进取,陕西和山西不分;工作敷衍了事,十等于千;就连自己病重,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和人医差不多,临死前居然说:“活人同死人差不多……”他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最终因为“差不多”这样的毛病而一命呜呼了。

这让我想起了前苏联“联盟1号”宇宙飞船,由于“差不多”导致的种种失误而造成的宇宙飞船和宇航员失事。

在差不多先生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我的影子。书写不认真:“儿子”少写一横居然写成“儿了”,“0”写成“6”,“9”写成“4”;计算马虎:加号看成减号,加法算成减法……

通过这篇文章,使我明白了:凡事不能差不多,一旦差不多,什么事也干不好,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以后我要认认真真学习和做事,绝不做第二个“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3

近代的很多文章都揭示过国人的劣根性,胡适的这篇《差不多先生传》另辟蹊径地采用了独特的写法,即用朴素简练的白描,兼用嘲讽和夸张的手法,描写出了国人此时的这种“病”。

这篇文章是差不多先生的画像和生平传记。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来描述这种毛病,他将这个人叫“差不多先生”,这位先生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对他来说,红糖与白糖差不多,山西和陕西是差不多,火车发车迟与晚差不多,看病找兽医也差不多,最后白白搭上了性命,讽刺意味十足。整篇文章写作手法轻松活泼,这种手法秉承了胡适先生一贯的温和作风,但是其谈论的问题却是非常不轻松的。差不多先生虽然死了,却为很多人崇拜,认为其不计较,看得破,想得通,是有德行的人。对于这种偷换概念的误读对于社会的影响,作者表示了深深的担忧,想用文章来警醒国人——这是一种病。文中的幽默讽刺手法让这篇文章成为了善意的规劝,而不是激烈的口诛笔伐和抨击攻讧,这也是文章的很大的特点。

这种差不多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一种陋习,想要根除实在相当不易。现代社会这样的人还有大把的存在,他们感觉一切都是无所谓的存在,这是一种无追求的,无追求的,不求上进的坏风气,我们应该时刻警惕,摒弃坏习惯。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4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天我又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差不多先生》。文章讲述了一位被称作“差不多先生”的人,他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他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文章用了五件事体现了他的性格:第一件事情是妈妈让他买红糖,但他买回的是白糖;第二件事是去学堂先生问他问题,他把“山西”读成“陕西”;第三件事是他去店铺做伙计,他经常把“十”字写成“千”字;第四件事是他有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可他晚到了两分钟,火车开走了。

我认为差不多先生这个习惯会让他存活不了,因为现在如果一个差不多就会变成差很多,比如:他把“10”后面多加了一个零变成“100”那样就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很多了!如果他觉得沐浴露和洗发水差不多,洗完头,他不就成光头了吗?在医院,如果医生开药把一个叫“0105A”的药写成了“A105A”的药,那样不就会吃死人了吗?

我对这篇文章有一个看法:如果差不多先生,用准确的标准要求任何事情。这样差不多先生就不会被妈妈骂了,不会被老师批评,不会赶不上火车,不会死去。现实生活中,要是所有人都像差不多先生这样,那医生觉得药都是药,给病人随便吃药;人们觉得死和活都一样,死人越来越多,基本没活人了。这样世界上没有人和有人就差太多了!

我读完这篇文章,知道了:差不多会变成差很多,差不多有时会变成一个“应该”的意思,用在合适的地方是可以的。可觉得两个不同性质的东西差不多是不行的,以后我要改掉我的口头禅——“差不多”。做任何事都要认真完成,不能总觉得差不多就行了。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差不多先生传》。有一位先生姓差名不多,叫差不多,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是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他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可以了,何必太完美呢?”

差不多先生,因为凡事只要求差不多,把自己的命都送了。可最让我心寒的是,他死后,大家居然都称他为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还送他一个法号“圆通大师”。

我觉得,“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不是一种好德行,是一种懒人的行为。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些小朋友做题目时,只要答案差不多,也不问为什么要这么做,交上作业就完事了,可到了考试时,题目稍稍有一点改变,就不会做了。还有些小朋友,像我,做完了作业也不检查,差不多就行了,不用追求那么完美,关键时候就闹笑话了。这不有一次我就把“俄罗斯”写成了“俄罗欺”,把“太阳”写成了“大阳”,差不多先生真害人不浅啊!

胡适先生写得真精辟,如果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中国就成了懒人国。

我希望我不会成为懒人国的一员,我希望差不多先生的“美德”随着差不多先生的逝去而永远消失。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6

读完《差不多先生传》后,我觉得他真是可悲又可笑。令人哭笑不得。笑过之后,觉得这篇文章有让人回味的地方。他照出了那些有“差不多”来掩饰自己错误的人的可悲可笑之处。一些小差错,虽然只不过是少了几秒,小了几斤,错了一个小数点……但绝不能用“差不多”来敷衍。

我身边的“差不多”可真多!自己说,别人也说。其实,我感觉我就是名副其实的“差不多先生”。只不过我没有他那样严重罢了。有一次,我学会了一道“炸沙丁鱼”,想给大家露一手。沙丁鱼是要放盐的,我不小心放多了,自己却自言自语地说:“盐差不多就放这么多吧!”结果,一天晚上光让大家喝水。

不光我自己是“差不多先生”,就连我的同学也是“差不多先生”。昨天,我在做六角虫,有一个地方不会做,就请一位同学帮忙。其实,他那个地方也不会。只听他喃喃自语地说:“就是这样,差不多是这样。”可是,第二天早上我的六角虫就散架了。还有一次,我妈妈帮我检查作业,她说:“差不多是这样吧!”结果,第二天我的作业本上有好几个“X”。

“差不多”,有人把它挂在嘴边。可往往就是因为“差不多”,最后却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媒体曾经报道,一个工程队挖隧道,承包人将水泥柱改成了木桩,以为这样“差不多”,可不久,隧道塌了!不光死了人,还损失了几百万元。这个“差不多”换来了惨重的损失。

“差不多”其实是差多了。“差不多”的思想不能要。如果你仍然把“差不多”挂在嘴边,那你必定要吃苦头的。作为一个国家,大家都“差不多”,那么,这个国家必定走向毁灭。

第五篇:《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

寒假里,我无意中读了一篇文章——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让我感触很多,我们来分享一下吧!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差不多先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买东西不顾质量,把红糖买成白糖;学习不思进取,陕西和山西不分;工作敷衍了事,十等于千;就连自己病重,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和人医差不多,临死前居然说:“活人同死人差不多……”他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最终因为“差不多”这样的毛病而一命呜呼了。

这让我想起了前苏联“联盟1号”宇宙飞船,由于“差不多”导致的种种失误而造成的宇宙飞船和宇航员失事。

在差不多先生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我的影子。书写不认真:“儿子”少写一横居然写成“儿了”,“0”写成“6”,“9”写成“4”;计算马虎:加号看成减号,加法算成减法……

通过这篇文章,使我明白了:凡事不能差不多,一旦差不多,什么事也干不好,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以后我要认认真真学习和做事,绝不做第二个“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2

近代的很多文章都揭示过国人的劣根性,胡适的这篇《差不多先生传》另辟蹊径地采用了独特的写法,即用朴素简练的白描,兼用嘲讽和夸张的手法,描写出了国人此时的这种“病”。

这篇文章是差不多先生的'画像和生平传记。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来描述这种毛病,他将这个人叫“差不多先生”,这位先生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对他来说,红糖与白糖差不多,山西和陕西是差不多,火车发车迟与晚差不多,看病找兽医也差不多,最后白白搭上了性命,讽刺意味十足。整篇文章写作手法轻松活泼,这种手法秉承了胡适先生一贯的温和作风,但是其谈论的问题却是非常不轻松的。差不多先生虽然死了,却为很多人崇拜,认为其不计较,看得破,想得通,是有德行的人。对于这种偷换概念的误读对于社会的影响,作者表示了深深的担忧,想用文章来警醒国人——这是一种病。文中的幽默讽刺手法让这篇文章成为了善意的规劝,而不是激烈的口诛笔伐和抨击攻讧,这也是文章的很大的特点。

这种差不多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一种陋习,想要根除实在相当不易。现代社会这样的人还有大把的存在,他们感觉一切都是无所谓的存在,这是一种无追求的,无追求的,不求上进的坏风气,我们应该时刻警惕,摒弃坏习惯。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3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江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差得太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想了一想,还笑别人呢?自己还不是也一样吗?在上次的考试把“休息”写成“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我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在做妈妈给我买的练习卷中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认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现在一想,如果是医生做手术把“切除食指”当成“切除十指”那病人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无数的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叫道“我的上帝啊!”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却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么造成多大的损失啊……

看来,我们做事情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事情才能成功。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如此。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4

这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好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就应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此刻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样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卷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

看来,我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事情才能成功。到达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5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不管胡适先生是用辛辣的笔迹描述人物性格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后悔。归根结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细是个人责任感问题,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能做好本职工作。

在日常的安全检查工作中,发现设备上的安全防护存在小的问题,而自认为只是小问题,不会发生安全事故;或者是设备上的'一个紧固螺栓没有拧紧,感觉只是一个螺栓没拧紧,还有五个螺栓没有松动,差不多就行了,何必太认真。时间长了,思想麻痹了,意识放松了,终究会由小问题转变为大的安全隐患而导致发生安全事故。在特殊工种操作证的审核工作上,起重机械指挥操作证Q3与行车工操作证Q4同样是Q,仅仅是3与4的数字不同,但是起重机械指挥工与行车工的工作性质存在本质上差别,

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做任何事不光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身边的人负责,安全工作上,要有“零容忍”态度,产品质量上“零偏差”的工作责任。那么,我们要说,每个人活着就要活出精彩、活出价值,要勇于思考,尊重原则,有感受,有追求,坚决不做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6

差不多先生,姓差,名不多。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记得有一次,差不多先生工作的公司要发奖金了,事后,同事对他说:你少领了200元。而差不多先生却说,邻和不邻不都差不多嘛。

最近,公司的要进行人员改革,公司的一位副总退休了,差不多先生和差太多先生是候选人员,最终差太多先生竞争到了副总的位置,差太多先生对差不多先生说:“你和我差太多了,根本不是我的对手”。说完便傲慢的走了。同事们都来安慰差不多先生对他说:“不要气馁,没关系的”。而差不多先生却说:“谁当副总不都差不多嘛”。

差不多先生奋斗了一生,凭着他的.谦让终于当上了副总,而就在这时他偏偏得了一种怪病。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话,方才绝气。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圆通大师。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7

寒假,我看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叫做《差不多先生传》。

这本书就我个人而言。这是一则笑话。但是,我有时候也是这样的人。没有人是完美的,但。做到差不多先生这样的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

差不多的先生的可笑之处正在于他的不细心与不仔细,可最重要的就是确实不在意。白糖与红糖差不多,陕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如果说当时的中国人各个都抱着这个心态,连生死都差不多,还有是什么好在乎的呢?如果以国家侵略与被侵略都差不多这种心态,无可质疑这个国家没有自尊,这个民族没有自尊,这个人还会有自尊吗?

《差不多先生传》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传记,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人。作者只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达到讽刺当时那些虚伪,国人的目的,引人深思,增强讽刺效果。

凡是对事不认真的'人总会说差不多。“差不多”是每个懒惰的人的一种自我安慰的方法,来隐藏自己懒惰的缺点。

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让我明白了我们应该努力改善自己的缺点而并非隐藏。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8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可笑:白糖和红糖差不多,山西和江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自己找错了医生,请来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明。”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的'太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课外语文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不是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道:“无数的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为了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么能成呢?如果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这时如果有人动一下,如果咳嗽一声或倦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却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

我们不能成为“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9

《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在上个世纪初写得一篇文章,现在看,感觉这写的不就是我吗?

差不多先生小时候把红糖买成白糖,长大了做钱铺伙计,把千记成了十,先生说,他还满不在乎。最后,看错了病,临死前还说生和死也差不多。这太可怕了。连生和死都不在乎的人,还在乎什么呢?

数学课上,老师说:“付思旸,这道题的单位,你把‘辆’写成了‘个’。”我满不在乎地说:“反正‘个’和‘辆’意思都差不多。”“那么,一个人也能说成一辆人了?!”“啊!……”

我和妈妈从超市扫购完满载而归。妈妈在楼下锁车子,我提着“战利品”就要上楼,妈妈赶忙说:“旸旸,你拿轻的,重的放下我来拿。”“没关系,妈妈。反正这些东西轻重差不多。”我满不在乎地上了楼。话音刚落,一个黑糊糊的东西就从我拿着的斜斜的袋子里滚了出来。只听一声清脆的'“咣当”声,紧接着是妈妈的尖叫:“我的酱油……”我赶紧跑下楼,只看见妈妈愤怒的脸,还有满是酱油的裤子。

我软磨硬泡终于使妈妈同意买《幽默三国》,但是妈妈说:“这回你自己去买,我还有事。”等妈妈给我钱问够不够时,我自信满满地说:“差不多够了。”过不多久,妈妈惊讶地发现我两手空空地回来了。“你买的书呢?”妈妈问,“嗐!别提了,就为了两块钱,那个阿姨硬是不卖给我。”

唉!差不多先生,你不是已经去世了吗?为什么还缠着我……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0

差不多先生有句“名言”:“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这可以说是他的处世良方和为人准则,所以他的名字就叫“差不多”。这“差不多”三个字简直就概括了他的一生。本文写的是差不多先生一生不肯认真。例如:母亲叫他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还说红糖和白糖差不多,反正都是糖。这样的`例子文中还有很多:山西跟陕西差不多;十和千差不多;就是在他生死关头,差不多先生还说:“活人和死人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更可怕的是,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还称赞他一生不肯算计,不肯认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无数的人竟以他为榜样,成为一个又一个的“差不多先生”。

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差不多”先生还时常出现。比如:在课堂上,有的同学说:“做作业和做好作业都差不多,反正是做了。‘增加到’和‘增加了’都差不多,反正是‘增加’。”市场上小贩缺斤少两,对找他的顾客说:“八两、九两都差不多,你何必那么认真呢?”马路上,驾驶员没有驾驶证,汽车撞人致死,还理直气壮地交警说:“有没有驾驶证都差不多,反正会开车就行。”

读了《差不多先生》就好像注入了一针清醒剂。“差不多”就是不思进取,混日子,长此下去是没有任何前途的,只会碌碌终生。这篇文在这方面给了我们深刻的警醒和启示。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1

今天上完课,我走进书房随手抽出一本书阅读起来。正巧翻到了《差不多先生传》这篇文章,我看了便啼笑皆非,无言以对。

文章开头是这么写的: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我心中暗想:这作者是不是再开玩笑了,一个人怎么可能会叫“差不多”呢?

于是我带着问题读了下去,越读越觉得好笑。原来他做事从来不要求准确,精确。比如说,他小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白糖,他却买红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再比如在他临死时,还有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何必太……认真呢!说完他才断气。在他死后人们觉得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是一位有德行的人,给他取了个法号叫“圆通大师”。作者说从此中国成了个懒人国。

读完这篇文章,我心情很复杂,仿佛我就是“差不多先生”。所以从那以后我每天都认真做好每件事,从不想差不多就行了。在此我也对同学们呼吁,做事一定要认真,不能以差不多为借口,不认做事,要严格要求自己。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2

今天,我看了课本《差不多先生传》,这篇文章后感触颇深。文中的“差不多先生”是个做事随便,不讲细节的人。

“ 差不多先生”经常会把“十”写成“千”,把“陕西”说成“山西”,他长说的一句话就是“凡是差不多就好,何必太精明呢?” 看到这里,使我不由得想起这样一件事。 这是一个周末,妈妈带我去超市买电饭锅。不一会儿,我们挑好了电饭锅。售货员阿姨拿一个没有开封的电饭锅放到我跟前,对我说,“你看看吧。”妈妈说“你看吧!我去付钱”售货员阿姨帮我把包装打开,提出了电饭锅,我只是你简单的看一眼,心里说:没错,是我们挑好的那一种,新的不会有什么问题,差不多就行了。阿姨就把电饭锅放回包装箱内。我们拿着它,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晚上,妈妈拿出电饭锅,把米淘好,放进了电饭锅中。忽然,妈妈的目光定在了一点,“咦,怎么了”我奇怪的'问,“你来瞧瞧,这是什么?”

我过去一看,原来,电饭锅的外壳上,有一道明显的撞击的痕迹,足有碗口般大小。我太粗心了,这么大的痕迹居然没有看到!正是这“差不多”的念头,使我吃了一次亏。

人都说吃一堑长一智,我怎么也应该改改这马马虎虎的毛病了吧?可是,我怎么还是改不掉这毛病呢?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3

《差不多先生传》是我国著名学者胡适先生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文章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事、处世不认真的人。《差不多先生传》中说道: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很不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经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由此我想到,在我们的企业也一定会有为数不少的差不多先生。工作当中含糊不清、得过且过,这种事情发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带来的附加影响各不相同。如果发生在行政、后勤等部门,例如:办公室打扫的不干净、资料整理的不够规范、库房乱七八糟,他会影响别人对你的评价、定位,会限制你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要是发生在安全生产第一线,试想,如果作业车辆维修以后轮胎的螺丝没有拧紧、车间机电设备的连接部件焊接质量参差不齐,后果难以想象,带来的影响或许更加直接、更加难以承受。所以,这么多年来,公司才会狠抓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个人认为,任何一家企业,无论你的制度如何健全、管理多么完善,决定安全的关键因素一定是以人为本,只有把所有的差不多先生锻造成标准化尖兵,企业的安全发展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4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太可笑了: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陕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生,他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不要太精确。”哪有怎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笑了,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饿,自己还不是这样的吗?2年级有一次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掉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写日记时,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还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现在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时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全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女士)。”“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么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卷曲一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砸成多大的损失啊!........

看来物品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5

今天,我读了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差不多先生传》。有一位先生姓差名不多,叫差不多,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是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他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可以了,何必太完美呢?”

差不多先生,因为凡事只要求差不多,把自己的命都送了。可最让我心寒的是,他死后,大家居然都称他为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还送他一个法号“圆通大师”。

我觉得,“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不是一种好德行,是一种懒人的行为。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些小朋友做题目时,只要答案差不多,也不问为什么要这么做,交上作业就完事了,可到了考试时,题目稍稍有一点改变,就不会做了。还有些小朋友,像我,做完了作业也不检查,差不多就行了,不用追求那么完美,关键时候就闹笑话了。这不有一次我就把“俄罗斯”写成了“俄罗欺”,把“太阳”写成了“大阳”,差不多先生真害人不浅啊!

胡适先生写得真精辟,如果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中国就成了懒人国。

我希望我不会成为懒人国的`一员,我希望差不多先生的“美德”随着差不多先生的逝去而永远消失。

下载《莫须有先生传》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莫须有先生传》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5篇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 偶读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感觉很是好笑。心想怎么会有如此毫无准则、随随便便的人呢?简直是不学无术、愚昧荒唐!看他最后......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 前不久,我从三联出版社订购了一本《国文百八课》,并从中拜读了近代大文学家胡适先生的小品文《差不多先生传》,感慨万分。这篇文章描述了中国人民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作者是胡适,书名是《差不多先生传》,书里说的是一个名叫差不多的.先生,做事不要太精准,只要差不多就行,红糖和白糖差不......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含五篇)

    精选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中国有名的人是谁?他就是家喻户晓的差不多先生了,他是全中国人的代表。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有精明呢?”这是他做事,做人的宗旨。小时......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合集5篇]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一)前不久,我从三联出版社订购了一本《国文百八课》,并从中拜读了近代大文学家胡适先生的小品文《差不多先生传》,感慨万分。这篇文章描述了中国人民的代表和......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全文5篇]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下面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差不多先生传读......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

    《五柳先生传》所感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堪称田园诗人的鼻祖、田园诗派第一人。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