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与祖国共成长”主题征文:一根扁担
“我与祖国共成长”主题征文:一根扁
担
家里老屋里有一根扁担,一根历史悠久的扁担,说起来,它的年纪可是比父亲还要大,而在它身上,更是凝聚了几个时代的变迁。
整整一个甲子之前,XX刚解放之时,正在XX火车站工作的祖父因为工作调动,带着刚刚结婚才一年的祖母和不满周岁的父亲,用那根他十几岁时出来“闯荡江湖”时便一直带着的扁担挑着有限的几行礼,来到了XX柯桥火车站工作。
因为没有什么积蓄,来到XX的祖父也不可能买的起房子,于是便向柯桥乡下一家姓石的人家租了一间房子。这家的房子有两层楼,东家是一个石老太太,就住在二楼,一楼专门出租,她丈夫早死,儿子早早离开XX参加革命去了,就剩下老太太一个人,就靠出租房子过活,不过当时的房租每个月也才五元钱,即使如此,祖父有时候也要“分期付款”才能支付每个月的房租。据父亲后来说,当时祖父、祖母和父亲包括后来没多久就出生的二叔四个人就住在这间房子的一楼,总共大约二十个左右的平方,房子的地面是“泥石”混合结构,就是泥地加上几块石板混合而成,由于非常潮湿,所以经常有一些六条腿,八条腿,甚至一百条腿的各种“飞禽走兽”在其中出没。
当时,祖父在火车站当搬运工,而祖母则没有正式工作,留在家里做家务照顾小孩,不过为了贴补家用,她也经常将一些自己种的蔬菜挑取市场里卖,用的也是那根扁担,也亏得祖母小时候没有赶上缠小脚的潮流,要不然,担上了几十斤菜蔬的扁担恐怕也不是那三寸金莲所能承受的了。
就这样,一家人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好几年的时间,等到三叔出生后,父亲和二叔都到了要读小学的年龄了。虽然家里条不好,不过深感没有知识要吃苦的祖父咬着牙从生活费当中抠出几块钱,给父亲和二叔交了学费,并且由于当时小学不多,所以祖父还是挑着担送父亲和二叔去上学的。可能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父亲和二叔都很懂事,读书非常勤奋努力,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后来祖父为了感激老师对他们的培养,还专门走了几十里地,挑了两个瓜去答谢老师。
不过,在努力学习的同时,有一个问题却经常令父亲和二叔烦恼,那就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时代病——饿肚子!正处于飞速长身体之时父亲和二叔经常觉得肚子在咕咕叫,在对他们提抗议,不过他们知道祖父和祖母工作都很辛苦,所以不好再给祖父祖母增加心理负担,就想尽办法自己解决问题。
其中一个办法就是下河去“捕捞水产”,当时XX河道交错纵横,比之现在可是多的多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几乎没有工业污染,里面的鱼虾、螃蟹、螺蛳、河蚌都是最正宗的绿色有机食品,父亲和二叔用最简单的放弹钓和海斗网捕的方法就能捕到要两人合力用扁担才能抬回家那么多的鱼虾。几十年之后,当他们将这段经历像讲故事一般的说给我们这些子侄听,我们大多是羡慕的都要流出口水了,连声说那可真是一个“好时代”啊!听得父亲和二叔他们哈哈大笑。
不过鱼虾也不是一年四季都能捕捞,到了别的季节,父亲他们又要想别的办法来填饱肚子,比如和同学交换。因为父亲和二叔读书成绩都很好,所以时常会得到一些纸、笔之类的小奖励,不要小看这些奖励,在小孩子的心目中,那是被学校被老师肯定的最高荣誉,于是父亲和二叔就将这些草稿纸也好、铅笔也好,拿来和那些家境较好,但是却从来没有得到过奖励的同学交换吃的,一张草稿纸换一块凉地瓜,一支铅笔换几个烤土豆都是让双方都兴奋不已的小买卖,而父亲和二叔也借此勉强填饱了肚子。
当父亲和二叔伸入小学高年级时,祖父再次搬家,来到了XX市区,此时的房子依然是租的,因为租房子的“老店王”喜欢喝黄酒,所以每个月的房租就是两斤XX加饭的价格。而此时,姑姑、四叔和五叔也相继出生,但是祖母因为长期劳累,营养又跟不上,所以得了身虚体弱的病症,又没有钱购买营养品,为免刚出生的小孩挨饿,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将四叔领养给了祖母娘家的哥哥,也就是父亲的舅舅,而五叔则领养给了柯桥的一户农家。
到了六十年代后期,本来因为品学兼优而被报送上XX一中的父亲和二叔因为遇到了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而被迫中断了学业,来到了XX县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也称为知青下乡支农,从此扁担又一次大发神威。
因为父亲和二叔都是勤学好问又很勤劳的人,种田割稻挑水砍柴放牛养鸡拔草饲猪寻草药刷标语搓草绳等样样农活都能拿的出手,所以很受所在地农户的欢迎和喜爱,并且父亲还学的一手好木工活,至今家里还有不少他退休后打造的“用一百年都不会坏的”小桌椅板凳,而且每年到了季节还会酿一盆纯正的XX甜酒酿给我们吃。
七十年代以后,父亲和二叔都回到了XX,而四叔也从富阳舅公家回到了XX,因为此时也找不好什么工作,四叔还曾经去海涂里挑过海涂,围海造田,用一根小扁担挑出过十几亩地,之后回到XX,已经是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时候了,所以头脑灵活的四叔开始做起了小生意,什么蔬菜水果、锅碗瓢盆都曾经挑着去卖过。
等我四五岁的时候,已经在市场上摸爬滚打了几年了四叔也稳定下来,有了自己的一个小饭店,而老扁担也进入了退休年龄,不过就是被退休的爷爷用来挑挑水灌灌园而已,不过在过年的时候它还能发挥比较大的作用,那时过年去萧山外婆家是父亲母亲用自行车一路骑过去的,要骑整整半天,而扁担的作用就是栓在自行车车后架上然后在上面放上要带的东西。而这一切,在我上小学之后便结束了,那是城北桥汽车站已经建立了起来,坐汽车也成为了大众的消费,去外婆家终于再也不用父母亲气喘吁吁的踏着“凤凰”和“永久”赶上半天路了,扁担终于彻底的退休了。
六十年过去了,扁担在我们家也足足传承了三代,如果它也有神识记忆的话,那它便是亲眼看着我们亲爱的祖国如何一天天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先进、从封闭走向开放,这个历史的见证人,我要将它好好保存下去,等到祖国百年华诞的时候,再向孙儿们讲述刻画在那扁担之上的睡狮猛醒、巨龙腾飞的故事。
第二篇:“我与祖国共成长”主题征文:饮水记
“我与祖国共成长”主题征文:饮水记
“你瞧,我们现在用上自来水了,那可方便了”,舅妈笑呵呵地拧开自家的水龙头,对着流出来的白哗哗自来水连连竖起大拇指。这一幕便是XX年夏天我去皋埠镇xx村的舅舅家所看到的情景。这个位于皋埠镇南部,毗邻牌口村、上樊公路,村域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1265人,户籍数421户半山区行政村,在历经了多少代人的挑水而饮的生活方式后,终于在二十一世纪初告别了这种原始的取水方式,在自家灶头喝上了和城里人一样清澈甘甜的小舜江自来水。
我的舅舅家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一直生活在xx村。这个座落于半山区的小村庄,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经济不太发达,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落后。村民们向来以农耕经济为主,有的在村办工厂里做点工,有的经营些茶叶、蔬菜之类的小本生意。长期以来,这里的村民靠着井水和河水过日子,饮水和用水一直是个 “老大难”问题。
村子中心有一口饮水井,那口井眼大水深,打上来的水清澈见底,甘甜清洌,井水是由周边山上的地表水汇聚起来的,而全村人都仰仗这口井来吃水。平时舅舅一家几口做菜做饭和烧开水用的都是取自这井里的水。舅舅家灶头有口大水缸,每天早晨天一亮,舅舅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担着一根扁担和两个铁皮桶到这口村子中心的饮水井去挑水。而井口总围聚着一些同样早起劳作的村民,大家我一桶,你一担地挑着回去,一天的吃喝用水就算解决了。回家之后,舅舅再把两大桶的井水哗哗地倒到那口大水缸里,小心翼翼地合盖上两块半圆形的木板,等到要用的时候再掀起木板盖,拿个水勺给舀出来。若是平时生活上用水,像洗菜、淘米、洗衣服之类的,村民们还舍不得直接用从这口井里挑来的水,而是聚集到村子里的小池塘边去洗。河水的上岸头你淘米,下岸头我洗衣服。若是到了夏天,大家还会在河边洗把脸,或是直接冲个澡凉快一下再回家。这河塘边总是上演着最熟悉、最淳朴的农村生活秀。可是这样看似悠扬自足的生活,一到了下雨天,就变得局促多了。村妇们往往一手撑着伞,一手提着洗衣桶,穿着长统雨鞋来河边洗衣服,大家的伞相互挨着,雨水顺着伞滑下来,落在地上又溅到身上,往往是桶里的脏衣服洗完了,身上的干衣服倒是湿漉漉的。对于祖祖辈辈留存下来的这种生活方式,xx村村民虽然熟悉,可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期盼,希望哪一天能像城里人一样在自己家里接上干净的自来水,不用再为打水用水而犯愁。
令人可喜的是,这样的农村用水状况在本世纪初开始有了转变,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改善农村用水条件的政策意见,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的意见》等。提出,全市农村饮用水工作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农民饮用水安全,重点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基本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实现广大农村群众有水喝,喝上安全洁净水。通过拓展城市供水范围、建设乡镇中心水厂、建设小型水源工程等方法,因地制宜、分类解决和改善农民饮用水条件。用三年(XX年至XX年)左右时间基本改善农村饮用水条件,并要求基本改善全市72万人的饮用水条件,重点解决全市14万人的饮水困难。而xx村村民也成为了这一市区农村供水工程的直接受益群众。XX年由镇里统一部署与安排,经各方的共同努力,xx村开始启动自来水安装入户的工程,村民们对这一民生工程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作出积极响应,翘首期盼早日能喝上小舜江自来水。到XX年7月,全村已基本完成了这一任务,使村民喝上了放心水。
今年夏天我又去了趟舅舅家,舅妈可是个闲不住的人,一会儿给我们泡糖茶、烧点心,一会儿又忙着给小外甥洗洗这个,刷刷那个。我问舅妈:“现在都用自来水吗?”她努努嘴,示意我看看厨房原先放水缸的那个角落,笑着说:“我们把水缸都挪出灶头了,堆放在杂物间里了,现在谁还放着这么方便干净的自来水不用,挑水喝呢。”我也会意地笑了,没想到舅妈的思想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进步啊。
出了舅舅家门,车子驶在回家的路上,我望着乡村公路两边绿油油的稻田不禁在想,生活就在我们不经意间变得越来越好,就像这稻田里的禾苗,在阳光的照耀与雨露的滋养下不断茁壮,终有一天会稻香阵阵,硕粒甸甸。
第三篇:我与祖国共成长征文(好)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我与祖国共成长
祖国是哺育我们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我们应该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我回忆着我和祖国过去的种种,想起了一句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这样说道。没错,我也是这样觉得的。
我骄傲,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身上流淌着祖**亲的血脉。我自豪,因为我是炎黄子孙,拥有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
时光如梭,我也在渐渐长大,祖国妈妈的步伐也在加快,一条条泥路渐渐地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沥青路。科技在发达,生活条件也有了大幅度地改善……
当我们沉浸在奥运会成功举办,举国欢腾之时....当我们从电视上看到“奥运健儿”为祖国夺得一块块金牌时; 我想起无数奥运健儿,为祖国争光,心里充满了激情和自豪。当我们知道祖国成功的发射了“神七”和“神八”,神九、、、、、实现了在太空漫步的梦想时;.这些令人激动的时刻无不让我们一样欢呼雀跃,感到无比自
豪。
祖国啊!在我们成长的岁月里,你所有的这些快乐与成就,为我们增添了无限的色彩!让我们如同拥有了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们飞翔,给我们希望。
身为中国人,我们为之骄傲!
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
现在,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四好少年!
现在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树立以建设强大
祖国为理想,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明天的家要靠我们去建设,我们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接好建设家园接力棒,为明天的“家”绘上最灿烂的一笔!同学们!让我们一起——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振我中华,扬我国威~!
大丈小学
三年级一班刁顺礼
第四篇:我与祖国共成长
我与祖国共成长
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 题记 每当读起舒婷的这首诗,我的心情就久久不能平静。
祖国是哺育我的母亲,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过去,国家落后,人民贫穷。而现在,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不禁让我感叹祖国取得的巨大变化!
时光如梭,我也在渐渐长大,祖国妈妈的步伐也在加快,新农村处处涌现,水清了,路宽了,家更美了。
当我们沉浸在第二十九届奥运会成功举办时,举国欢腾,万众瞩目。
当我们看到索马里成功撤侨时,心里充满了豪情。当我们的辽宁舰出海顺利海试直至造出自己的航母和歼时,我们欢呼雀跃。祖国啊!在我们成长的岁月里,你所有的这些快乐与成就,为我们增添了无限的色彩!让我们如同拥有了一双翅膀,带我们飞翔,给我们希望。
身为中国人,我为之骄傲!作为广大的小学生,更要以此鼓励自己:强大的祖国就是我们坚实的后盾,无论身在哪,背后站着的,永远是强大的祖国,就像母亲一样,保护着我们……
现在的我,一个六年级的少先队员,心中仍有那种自豪,这种自豪,在遇到困难时激励我;在我想放弃时,它又让我重新振作……所以,我们要以身作则,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树立以建设强大祖国为理想,没有祖国就没有家,落后就要挨打的理念,努力学习,为明天的“家”绘上最灿烂的一笔!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倡议: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与祖国的命运共成长。
第五篇:我与祖国共成长
我与祖国共成长
19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郑重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所有的中国人彻底摆脱了被侵略、奴役、压迫的生活。仅仅69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69个年头里,通信、交通、农业、工业、商业……都取得了重大的进步,这充分证明中国的综合国力在增强。
2008年5月12日,那是一个令全国人民都万分悲痛的日子。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3级的特大地震。消息传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速展开救援行动。这场地震把汶川这个美丽的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祖**亲举全国之力对受难的群众伸出援手,进行救助,帮他们重建家园。祖国在灾难中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受难的群众,从容的战胜了这场灾难。2008年8月8日第二十九界奥运会在北京开幕,全世界的奥运健儿齐聚北京,展开了一场盛大空前的体育盛宴。我们为他欢呼,为他喝彩。中国的奥运健儿为国争光,获得金牌的数量世界第一。2008年9月25日到9月28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中国航天员翟志刚首次出舱进行出舱活动。2010年5月1日,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这样的重大成果还有很多很多,我为有这样的祖国骄傲着。
现在是知识和科技的时代,我们这一代承载着先辈们的成绩和荣誉。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为建设祖国添砖加瓦。
从前的祖国经历了落后就要挨打,而今的祖国被世界各国所尊重。祖国在发展,在进步,在成长;我也在长成,从牙牙学语到现在的知书达理,祖国和我,我们一起成长,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