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东南苗族斗牛的社会功能及文化内涵研究--

时间:2019-05-14 18:2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贵州黔东南苗族斗牛的社会功能及文化内涵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贵州黔东南苗族斗牛的社会功能及文化内涵研究--》。

第一篇:--贵州黔东南苗族斗牛的社会功能及文化内涵研究--

贵州黔东南苗族斗牛的社会功能及文化内涵研究

杨延立

摘要:本文运用专家访谈法、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对苗族牛图腾崇拜的遗迹“斗牛”进行社会功能及文化内涵研究。斗牛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功能在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提高社会凝聚力、促进经济发、展宗教信仰的唤醒、促进健全人格形成等方面显现得尤为突出。在苗家斗牛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文化认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里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值得研究与开发。关键词:黔东南 苗族 斗牛 社会功能 文化内涵

前言

苗族斗牛俗称“牛打架”,“牛打角”,是指人们让两头水牯牛用角相抵斗以此决出胜负,它是一项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又极具刺激性的民族活动。是居住在贵州地区的苗族、侗族、布依族、壮族、水族、毛南族、汉族等民族喜爱的活动。形势多种多样,规模也有大有小。其中又以苗族斗牛特色更为突出,黔东南凯里、雷山、天柱、黎平等地,在每年四月八都有大型的斗牛比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

1、苗族斗牛的生存环境与文化内涵 1、1苗族斗牛的起源

因为古代苗族没有文字,所以关于斗牛的习俗也就没有相关的记载。现在只能从苗族传统舞蹈、苗族史诗、汉族文献等依稀能见。黔东南的苗族“木鼓舞”,是过去每13年才举行一次的“吃牯脏”大型祭祀活动时的“鼓舞”形式。节日时,舞蹈的男女狂舞三日,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如醉如痴。秦汉时期盛行于中原(冀中)“蚩尤戏”。梁代任《述异记》“蚩尤氏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蚩尤戏”其实也是一种舞蹈形式。反映了苗族先民蚩尤族与斗牛的紧密联系。历史变迁,苗族由中原迁徙到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直至现在黔东南苗族不仅爱好斗牛,还在芦笙舞中让然保留《苗族斗牛舞》,足以可鉴文化习俗的根深蒂固。马学良译注的《苗族史诗·追寻牯牛》,“来呀向西来,来到姜央家,把牛放到平坝上,一个见不得一个,见了就干仗。为的是哪样?来到长田下,抢吃一颗芭茅草,为的是这个,见了就干仗”苗族史诗对斗牛的原始记载。《恋峒竹枝词》云“短短衣裳过膝难,各牵牛牯出牛栏。田种博得今朝胜,百十成群拍手欢”[1]。1、2苗族斗牛的传统文化内涵

苗族斗牛历史悠久,是一个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民族活动。有其参与程度高、丰富的文化内涵、场面宏大、惊险刺激等特点。苗族是一个迁徙民族,斗牛在不同时期在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牛是苗族崇拜的图腾,是苗家人的亲族,《苗族古歌》里唱道:蝴蝶妈妈生下12个蛋,孵化出姜央、雷公、老虎、水牛、枫木等植物及诸神。姜央与水牛有血缘关系,实属同胞兄弟,所以苗族先入对牛加以崇拜视为先灵,也就是图腾崇拜的表现。蚩尤族人在西南大地壮大,有了一定的规模,几个大的苗族分支便约定在重大庆典活动中进行斗牛、杀牛。以此来祭父系先祖姜央,也同时祭蝴蝶妈妈。苗人认为蝴蝶妈妈以及众先祖的灵魂都在枫木鼓里,蝴蝶和枫木鼓也就成了黔东南苗族的远古图腾[2]。斗牛往往都是为了一些祭祀活动,斗牛的深层的文化内涵归纳为:

一、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来年丰收。

二、祭祖敬魂。

三、加强族群团结,树立苗族自信心。

四、娱神、娱人满足精神需要,建立心灵归属感。

2、苗族斗牛的社会功能 2、1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提高民族威望,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增加各民族交流,促进民族文化交流。贵州是民族成分居全国第二的省份,大杂聚小聚居的情况明显。也导致了多民族成分,多宗教信仰,境外宗教势力的渗透。这样的复杂情况极为容易造成社会部稳定现象的发生,斗牛活动在民族地区的开展,有利于政治的稳定,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甚至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2、2社会凝聚力

斗牛是贵州地区多个民族喜爱的一项民族活动,规则也大同小异。所以斗牛能使民族精神得到升华,爱国热情得到弘扬,民众之心联成一体,为民族复兴提供无可比拟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民族巨大的生命力与凝聚力最好体现。正是这种力量的作用下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态度和行为发生了改变,找到多个民族之间的认同感,从而激发民众释放深层能量,表明了社会凝聚力是维系黔东南地区民族之间的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内在力量,包括了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丰富内涵,在当前的这个历史形势下,民族地区的人民需要需求一种民族团结、稳定、统一、和谐的发展。2、3促进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繁荣和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利益动机提供了必要条件。斗牛这样的民族传统民族活动形式与民族本身的心理相吻合,使传统文化在劳动力素质提高、发展民族体育旅游、激活第三产业的发展、组织民族体育项目的表演与比赛、谋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发挥着渗透精神重塑的作用。2、4宗教信仰的唤醒

宗教体育文化,包含这三个内容:其一,娱神慰祭隐含的民族体育成分。民族群众为了神灵与人类和睦相处并福佑人类,按照自身的性格、想象和好恶设计了繁多的仪式活动来取悦神灵,由此产生了以各种文化娱乐体育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宗教娱神慰神的仪式。其二,在特定宗教观念的支配下,个人有意识的采用某些特定的手段来对自己的身心进行宗教改造的过程中,透视着民族体育的内涵。其

三、在宗教节日中,大多数伴随着问题活动的开展,体现了宗教的民俗性[3]。2、5促进健全人格形成

体育活动本身就具有教育功能,群体在促使个体能够积极的进行自我提高,每个群体常常要对个体的行为作出评价,有时予以肯定,有时予以否定,在群体活动中,不遵守群体规范的行为,可能会接受到比较严厉的制裁或惩戒。为了与群体保持一致,社会成员总是心甘情愿的去接受来自群体的约束,这些约束迫使成员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某些特征,所

[4]以说宗教体育活动的是提供社会规范和实践社会规范的教育场所。给个体融入社会共同的价值观体系,健全人格的形成,提供了机会。

3、苗族斗牛资源开发与利用 3、1推进品牌旅游项目建设 3.1.1扩大规模,提高知名度

整合凯里地区地区大大小小的斗牛活动,集中人力,物力举办连续的上规模的比赛,集中宣传。让凯里斗牛像,侗族大歌,苗族反排木鼓舞一样享誉世界,成为黔东南的代名词。让斗牛这项极具刺激性的活动走出苗族,与西班牙斗牛一比高低,展示东方斗牛的魅力所在。3、2建立民间斗牛组织

斗牛活动在黔东南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比赛样式繁多,没有一套规范和完整比赛模式,大多都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没有进行很好开发。所以建立民间斗牛组织迫在眉睫。民间斗牛组织的建立,可以很好的促进对于斗牛活动的规范化建设。当然这样的整合一定要在尊重民族信仰,突出民族特色的原则下进行。在开发中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在开放中得民族威望的提升。3、3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建立

可持续性发展机制的建立是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保障,是民族文化得以发育的生命源泉。笔者建议,斗牛活动建议以政府出资为主,民间组织自己进行市场开发,进行造血为辅的模式进行。市场开发成熟以后就可进行政府与社会民间组织的责任转变了

结语

苗族斗牛作为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应该享誉世界,但目前苗族斗牛却处在一个自发、零散、自娱自乐的尴尬时期,对其系统的开发与组织尚待投入和完善,我们期待苗家斗牛能在拥有广泛群众基础和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进一步赢得各界的关注,从而为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添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杨昌文.从竹枝词看苗乡风情[J].贵州民族研究:1989,(1).[2] 潘定智.黔东南苗族节日简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3] 卢远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4 ]卢平生.民族传统体育研究[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

第二篇:苗族斗牛的文化内涵

苗族斗牛的文化内涵

苗族斗牛是指人们让两头水牯牛以角相抵斗以争胜论负的活动,被称为“东方式斗牛”。典籍、诗词、舞蹈、传说、鼓社记载斗牛;传统斗牛自由组合,不决胜负,现代斗牛分组、拈阄、定时、淘汰制,决胜负;苗族斗牛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斗牛,就在于苗族斗牛是苗族牛图腾崇拜的遗迹。

斗牛又叫“牛打架”,是指人们让两头水牯牛以角相抵斗以争胜论负的活动。据调查,开展斗牛活动的地域主要在黔、湘、桂、滇、琼等地。目前斗牛活动规模最大的要数贵州黔东南地区。爱好斗牛的民族有苗族、侗族、布依族、壮族、汉族、水族等,其中又以苗族最为突出。西班牙斗牛是人与牛斗,苗族斗牛是牛与牛斗,被誊为“东方式斗牛”。苗族斗牛促进了苗族地区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是苗族人民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

关于斗牛,苗族有很多的美丽传说。在黔东南苗族,“传说‘姑昂’(苗族始祖)把生下来的肉团砍碎撒在山坡上,便变成了无数无手足的子孙。那时候,牛是他们的伙伴。有一天,牛要求“姑昂”让他们打架。“姑昂”同意了,并让“板告”去帮牛装角,叫“板央”去装“梳子”(牛的旋毛),装好后,它们就打起架来。从此以后,苗族在祭祖时,便叫水牯牛来打架,随后就杀它来代替无手足的娃儿,使子孙不断繁荣,这以后就形成放牛打架和杀牛祭祖的规矩。”既是鼓社祭的来历,也是苗族斗牛的来历。苗族喜爱斗牛,一是为了娱乐,让人们过个快乐节日;二是看谁饲养的牛身肥体壮;三是祈讨吉祥,如果牛肯打,打得凶,预兆年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是苗族的文化心态。

鼓社,俗称吃鼓脏,又称为“鼓藏节”、“祭鼓节”、“吃牯脏”、“鼓社祭”等等,苗族称为“篓江略)”、“能纽”“(吃鼓)”、“能扶类(吃公水牛)”等,它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组织,一个鼓即一个共同祖先。吃鼓脏是苗族杀牛祭祖最主要的仪式,也是苗族规模最大的祭祖活动。吃鼓脏主要在贵州黔东南、黔南、黔中等地,吃鼓脏还要推选牯脏头。一共选出五个牯脏头,即“鼓头、发财头、桌子头、接待头、保卫头。”吃牯脏过程复杂,很有讲究。综观苗族吃“鼓脏”,其主要目的是祭祀祖先,望子孙繁衍,兼有传苗规,授苗理,祈丰收,娱人,增强凝聚力。

苗族喜爱斗牛,水牛是苗民的命根子,因而在苗族的节日、服饰、语言上都留下了水牛的影子。节日离不开斗牛。大部分节日都有斗牛的内容。例如,妹妹节、龙舟节、吃新节、七月半、吃信节、苗年(冷酿廖)、春节、重阳节、斗牛节以及一些重大的节日庆典都离不开斗牛,斗牛成为苗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饰上,苗族妇女盛装时戴在头上的“干你”(银角)就是仿照水牛角的形状制成的。

选择斗牛的标准。苗族热爱斗牛,对斗牛的研究颇深。一般来说,牛好斗的时间只有三至五年。牛龄大小通过牙齿数量、牛角的年轮来确定。水牛一般喂足二年半后掉牙,经过四年掉完四对牙。七岁时角轮出现。此后,每满一年,牛角上就形成一圈年轮。据有关人士研究,选择斗牛要:“身体壮大结实,胸宽头大角大,前肢高后肢低,身长挺胸收腹,体毛乌黑粗硬;牛头两角宽实则劲斗;两角节轮呈两窄一宽相对排列能打能碰;眼睛圆浑凶恶,鼻孔大耐打,舌尖带黑斑点打得凶;尾巴根大,尾巴长,尾巴毛内尾尖又甲壳既碰又斗;牛蹄呈整齐半圆,前薄后实便于打斗时用力;小蹄内靠善打。此外,还讲究牛旋多少,分布位置和相互照应的特征等等。”一般来说,斗牛场上“十大九不输”,但也不乏“四两拔千斤”的特例。

苗族斗牛可粗分为传统斗牛和现代斗牛。在苗族地区,传统斗牛都采取自愿自由组合的原则,一般要经过劝斗、量角、放斗、拉脚等程序,多是在民族节日期间进行,多为友谊赛,其特点是规则宽松,不论输赢;不规定时间,放斗时间的长短由双方牛主决定。放斗之后,视强弱态势随时用棕绳拉脚分开。传统斗牛场选在干田坝上,或在河沙坝上,或草坪地上。理想的斗牛场莫过于两面或三面为缓坡、中间为一草坪,附近有河水的地方。这样既利于牛滚水,又看得真切、安全,还便于击鼓呐喊助威。各地均有自己的斗牛场,只不过大小有别。

现代斗牛是相对传统斗牛而言,是指在规定时间内,放两牛以角相碰抵,以决胜负的一种活动。对牛龄、角的宽窄严格规定。现代斗牛多为争霸赛,挑战赛,决胜负,规则严格。胜者不但被誉为“牛王”,获锦旗,牛主还领到一万至五千元不等的奖金,名利双收。

斗牛习俗从遥远的古代中走来,随着苗族人民跋山涉水,从黄河流域走进了长江中下游,从“左洞庭,右彭蠡”走入了大西南的崇山峻岭。有苗族的地方,就有斗牛。苗族斗牛,促进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斗牛是与农业、牛耕和种植水稻有密切联系的风俗,具有明显的农业意象。斗牛可以比试饲养耕牛的威猛与雄壮,进而达到优良品种的自然筛选,优胜劣汰,体现苗族人民充分利用自然规律,造福人类自己的智慧。既促进了物种进化,保证了基因遗传,又推动农事、牛耕、水稻种植技术的发展。苗族先民作为屈家岭文化的创造者之一,同时也是牛耕种植水稻的先行者之一。牛耕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推广,使苗族社会迅速地进入农业社会。同时也由于畜养牛的数量增多,人们才有足够的牛来进行宗教祭祀活动,从而也为斗牛活动在数量上做好了足够的准备。总之,从原始农耕到农业社会,牛对苗族的生存与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牛总是被视为六畜之首、财富的象征。如今,牛依然是苗族人民生产生活当中重要的一部分。苗族同胞认为,牛肯打架,预兆年景风调雨顺,庄稼好做。

斗牛既娱人,又表现了苗族的民族精神。有斗牛的地方就有歌声,笑声,掌声,场面热烈,气氛和谐。斗牛一般在节日里进行,人们在观看斗牛的同时也趁机走亲访友,叙亲情,谈家常,摆农活,议国事。苗族青年男女还可以游方(译为谈情说爱)。苗族人民通过斗牛来娱乐,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往及文化交流。总之,从择牛标准到猛牛争斗,从杀牛祭祖到堂屋神龛供奉的牛角,从“干你”(银角)到牛角梳,从牛角酒到牛角号,从丧葬习俗到信仰习俗,处处表现了苗族对威猛雄壮的崇拜,对生命和力量、冲突与厚重、团结与踏实、平等与民主的追求,体现了苗族勇敢强悍、积极进取的文化心态,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热情奔放和粗犷豪爽的性格。

现代斗牛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结合,使传统体育获得长足发展。传统斗牛在吸纳现代体育的赛制后,现代斗牛应运而生,不但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而且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斗牛植根于农业经济,随着农田耕地逐渐减少,农业经济的艰难,斗牛面临着挑战。浙江金华等地斗牛风俗近当代已经消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因此,笔者认为,斗牛是苗族带有典型特征的传统习俗,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浓厚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在苗乡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文化认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值得挖掘和开发。从另一个层面上说,斗牛属“野性文化”的范畴,而“野性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原始推动力”必须得到保护,才能得到有效利用。文化对与一个民族来说是最重要的,因为“一个民族文化的丧失,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的终结。”

第三篇:红色文化的社区治理功能及践行机制研究

红色文化的社区治理功能及践行机制研究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思想意识,其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及其实践价值对党领导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各个时期都具有深刻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社区作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地方,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最相关、最直接、最密切,也是党同人民群众连接的“最后一公里”。在社区治理过程中融入红色文化,发挥其治理功能,提升治理效能尤为重要。

一、红色文化与社区治理的内在耦合性

红色文化融入社区治理,第一,要厘清红色文化与社区治理的内在关系,凸显红色文化的社区治理功能与社区治理效能,形塑人民群众的价值观,使其内化于心,具体表现为社区治理中的“软治理”。第二,红色文化蕴含着党领导人民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工作制度和实践经验,对新时代社区治理中党建组织制度、居民自治制度、物业管理制度等具有指导意义。由此得出,红色文化与社区治理功能的价值目标、治理主体和治理内容有着密切的契合关系。

(一)红色文化与社区治理的价值目标相契合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红色文化产生于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诉求,是党和人民继承和发扬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具有先进的文化底蕴和共同的文化认知,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呼声与愿望。红色文化具有双重价值,既是人民群众所期望的美好愿景,又是实现人民愿景的思想武器。法国思想家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认为,“政治社会的建立并非基于法律,而是基于情感、信念、思想以及组成社会那些人的心灵和思想的习性。”共同的文化认知是社区治理的基础,在规范居民行为,化解社区矛盾、维护社区安全与稳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一种价值目标,传承和发扬优秀的品质,规范居民行为习惯,强化居民的责任意识,提升居民的道德情怀。因此,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与社区治理的价值目标高度契合。

(二)红色文化与社区治理的实践主体相契合人民群众是创造红色文化的主体。从实践的视角来看,红色文化是党和人民群众经过历史检验过的,是真实的物质产物与精神指引【3】。红色文化是人民群众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出来的,对现实社会的治理具有指导意义。从理论的视角来看,红色文化内涵的革命经验、科学理论反哺着人民。从生活的视角来看,红色文化深耕于人民生活之中,不断地丰富人民的生活趣味,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

在社区治理中,社区居民居于主体地位,其具体表现为社区居民既是社区的主体又是社区治理决策的主体。社区治理决策主要是指对社区公共事务做出的决定或者安排,是社区治理实践中的关键环节,关系到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的实现。红色文化中蕴含人民主体原则,这个原则始终坚持以人民立场,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促进居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由此得出,红色文化与社区治理的实践主体契合。

(三)红色文化与社区治理的实践内容相契合社区治理是以基层社区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建设和自治,在国家和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相较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社区的管理,其更加强调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自治。

红色文化既创造于人民又服务于民众,是红色文化本体发展的基本规律。红色文化归根到底是为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而服务的。红色文化生活化,正是把红色文化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紧密结合,使红色文化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使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丰富与践行红色文化,在坚守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和理论品格的前提下,结合人民群众的思维特点和生活习惯,用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来阐释红色文化的相关理论问题。

二、红色文化的社区治理功能

文化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标识。红色文化的精髓就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经过百年的实践积淀所凝聚的红色精神,其内涵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文化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因此,我们必须着眼于实际,挖掘红色文化的引领功能、重塑功能、规范功能与民主治理功能,体现其现实价值。

(一)红色文化的“引领”功能

社区文化是社区治理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社区居民在生活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而来的,深刻地影响着社区居民的道德标准与行为标准。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思想冲击着居民的“三观”。因此,需要一种主流文化来引导社区文化的建设。红色文化代表着先进文化,理应成为社区治理的文化底蕴,其具有的引领功能,可以分为价值引领功能、精神引领功能。

在社区治理实践中,红色文化对社区居民具有价值引领意义,其中包含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优秀文化品质,一是对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下流行的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腐朽思想的有力抨击,有助于引导居民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二是对社区居民的精神引领。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区居民呈现出独立且孤独的状态,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精神世界却极度空虚,人与人的关系日趋冷漠,小事不宽容大事不让步,造成社区复杂的治理环境。红色文化的集体意识、互助意识、奉献意识,能使居民很好地融入社区生活,提升了社区生活质量。

(二)红色文化的“重塑”功能

红色文化被赋予时代的价值,不仅是历史经验与优秀文化的总结,也是对当代主流价值的弘扬。随着历史任务的变迁,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也得到了很大的丰富,能够很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社区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场所,涉及群众利益的方方面面,社区治理所面临的情况总是千变万化的。面对治理的复杂情况,红色文化的重塑功能总是能够在众多文化中脱颖而出塑造出新的文化底蕴。

红色文化自觉结合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重塑社区文化的意义和精神,不断调整社区居民集体感、归属感、道德感和责任感的关系,重塑社区多元文化形成新的社区主流文化。红色文化对社区多元文化的认同基础上融合多元文化,总结社区治理经验,继承和发扬那些有利于新时代提高社区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对社区治理中一些具有局限性的价值理念进行科学形塑,将社区文化中的和谐、共存、稳定、安全提升为社区价值意识,消弭传统居民的个体意识,实现思想意识的融合,实现居民自身、他人、社区共生共存的核心价值观。

(三)红色文化的“规范”功能

社区治理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培育具有现代文明素质的社区公民,这也是社区治理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居民是社区的主体也是社区治理过程中的主要力量,更是社区文明的建设者与实践者,规范居民的行为和提高居民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制度是社区治理的最有效的工具,社区居民的制度认同并且内化于心形成的制度意识是社区居民行为规范的重要标准,也是社区制度科学化、民主化建设的基石。红色文化所内含的制度文化既有行为规范功能,又包含其制度规范的功能。社区治理必须借助其制度规范去实现社区居民的行为规范,实现社区治理的有序运行。红色文化中包含的理论、路线、方针、纲领、政策等,这些制度政策是党和人民实践活动所形成的共同认知的集中体现,充分体现了治理的制度基础及其功能。坚持在红色文化的内核精神指导之下,依托红色文化发挥其制度文化优势,以制为治,建立和谐、自由、民主、稳定的社区。

(四)红色文化的“民主治理”功能

将红色文化的精神文化内涵融入新时代社区治理中,发挥出红色文化的民主治理功能。从居民个体的视角来说,民主治理功能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红色文化中的民主思想和群众路线思想成为实现民主治理功能的理论依据,可以直接呈现社区居民可以组成业委会参与社区日常的事务管理与监督、某种意义上说社区居民直接行使参与社区治理的权利,进而完成社区治理模式的调整及其治理内容与形式的管理,实现真正意义的社区民主治理,提高决策透明度和社区公共利益分配的公平性,更加凝聚人心。另一方面,社区治理融入协商民主的理念,坚持人民的主体性原则。社区内的事务要坚持大事能商量、多探讨,小事多商量,集中办。精准的集中居民的意愿和把握社区的内部动态,使得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在治理实践中提高治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

三、红色文化的社区治理实现机制

(一)红色文化制度化

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价值观与社区行为文化的内在统一,在构建和谐稳定社区,及社区文化上起基础性作用。而社区文化具有多样性,繁荣稳定的社区文化往往是以社区文化的制度化形式呈现的。以红色文化为底色,构建有效的社区制度文化,将红色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内涵机制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社区管理制度。

规范社区文化,保障社区文化底蕴的关键在于制度文化能够内化于社区之中。红色文化制度化可以将制度内化为社区居民的意识和行为规范、行为准则、价值意识等。党的领导是提高社区治理的效能的关键,是社区治理的根本保证,要充分发挥党领导下的红色文化对社区治理的助推作用,丰富社区红色文化内涵,增强社区凝聚力,把社区党员的有生力量调动起来,积极开展党员志愿者活动,做好社区的服务工作,助力文明社区创建。通过建立“一核多元,共治共享”工作机制,党员引领带动社区居民多元参与,融合多元文化,整合碎片化的制度,提升治理能力,降低社区治理成本,提高红色文化的认同度,保障社区有序稳定,促进居民的自由发展。

(二)红色文化体系化

社区文化的供给是在多元化、公共性、理性化的背景之下呈现的。红色文化的治理功能在社区中的实践与治理,其源头治理在于构建红色文化供给体系。通过社区的层面对红色文化服务供给进行的系统化整合,即以社区为平台,以社区党委为主导,满足社区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为目标,向社区基层群众提供红色文化服务和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构建社区红色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保障社区居民基本文化需求的顺畅表达,实现红色文化的精准服务;二是结合社区居民的真实的文化需求,通过多元参与,统筹好红色文化服务和产品的生产;三是立足社区发展特点和居民的文化需求特点,以合适的方式和途径向居民提供红色文化服务。社区红色文化服务体系要求多元参与,即在社区党委主导下,实现社区、居民等组织与个人的共同参与,并实现各参与主体以社区为纽带的多元互动,从而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整体。

(三)红色文化市场化

红色文化在实现其社区治理功能的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以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为导向,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合理配置,实现由精神文明转向物质文明【7】。实现社区红色文化市场化的两个重要支撑点,一是开发红色文化产品,二是开发建设社区红色文化场馆。

对于社区红色文化产品的开发,社区党委负主体责任,同时需要引进市场多元经济主体参与,通过“市场+大数据”的方法,对社区居民人群数据分析进行精准社区需求细分,深入挖掘细分居民的特性,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基准,大力开发社区红色文化产品,满足居民的精神物质需求。红色文化场馆是实现红色文化社区治理功能的重要基地,建设红色文化场馆不仅是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而且也是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并加以实践的重要场所。改变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实现由“静”到“动”的跨越,使社区居民动态地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保障居民基本的文化权益,推动社区和谐稳定地运行。

综上所述,社区文化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而红色文化作为先进文化,其治理功能在当下社区治理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是构建社区居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多元复合的价值意识形态,更是社区和谐稳定的基础。构建红色文化治理的实践机制,发挥红色文化的感召力、向心力、推动力,不断推动红色文化在社区治理中更高水平的治理创新,实现治理过程的良性发展与治理结果的共享。

下载--贵州黔东南苗族斗牛的社会功能及文化内涵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贵州黔东南苗族斗牛的社会功能及文化内涵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