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画意、情意——现代住区水环境设计

时间:2019-05-14 18:52: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意、画意、情意——现代住区水环境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意、画意、情意——现代住区水环境设计》。

第一篇:诗意、画意、情意——现代住区水环境设计

诗意、画意、情意——现代住区水环境设计

提及住区水环境设计,自古以来就有“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吉地不可无水”的说法。水体作为一个造景要素,不仅具有生态价值,而且可以调节温湿度,净化空气,增强居住舒适感,水的形态、风韵、气势、声音蕴含着无穷的诗意、画意和情意,丰富了空间环境,给人美的享受和无限的联想。古时即有“遥遥十里荷风,递香幽室”?[1]、“深柳疏芦之际略成小筑,足征大观也”?[2] 之说(明·计成《园冶》)。

现代水景住区自20世纪90年代在欧美开始流行以来,这股流行浪潮很快就影响到中国,蔓延到广州、深圳、上海、北京以及内陆省份。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建筑的高度密集、环境的严重污染,城市居民更加渴望能够与纯朴自然、亲切优美的湖光水色零距离接触和朝夕相处。因此,住区水景设计也就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事实上,深圳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区内山、湖资源丰富,气候湿热,经济发达,为水环境设计与建设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其设计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一、水的景观特性

水景住区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带给人们无穷的趣味,毋庸置疑是源于水自身的特性。

流动性:地球的重力使水从高向低不停地流动,这种位移的变化使水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中,充分体现出水柔美、活泼的特性。而瀑布、海浪、激流、涌泉等不同程度的激烈状态带给人强烈的视听感受。此外,风这一时令要素也促成水的流动,在平静的湖面上,“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派诗情画意。

倒影和反射:水的倒影能增加景深,扩大景面,产生虚实对比、交相辉映的画面。阳光下,水面波光粼粼,新绿、晴空和建筑交织变幻,视野收放开合;倒影、逆光、反射,波光晶莹,色彩缤纷,将建筑环境衬托得如诗如画。

可塑性:水是一种连续的物质,无形而消极,本身没有固定形状,但通过容器或喷头,却能塑造成多种形态。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说:“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环绕,欲肥腻,欲喷薄„„”,就极为详尽地描绘了水的多种多样的形态。

声、色特性:水本没有自己的声音,基底的不同,上部剩余空气的多少决定了水的声音。涓涓细流发出的悦耳动听的水声,瀑布、海浪发出的轰鸣都有益于营造空灵超脱的意境;水虽然没有颜色,是透明的液体,但自然界中的浮游生物和光线中青蓝色的反射作用赋予它丰富的颜色;周围环境颜色的映射,也使得水面可以随着景物色彩的变化而变化。

二、水景的开发和利用

亲水是人们的天性,水体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营造“诗情画意”的景观效果,并且也能运用一定手段去拓展空间,延伸、引导空间,用设计师的创意理念去多样化地丰富景观环境内容,达到活化空间、创造情意。

空间的拓展:规模较大的面状空间,在环境空间中有一定的控制和空间拓展作用。一方面,水虚无的形态弱化了空间界限,延展了空间范围,有助于空间的拓展;另一方面,水中的倒影,不仅给水面带来光波的动感,使水面产生虚空间,产生开阔、深远之感。

空间的延伸引导:小规模的水面或点式水景,在环境中起着点景作用,构成空间的视觉焦点,从而起到引导作用,其布置较为灵活;并且这样的水景与水面大面积不同,更易与人直接产生戏水活动,不仅增强了对景观的参与性和趣味性,也满足了人们亲水的心理。

空间的层次:水景作为视觉对象,具有丰富的视觉层次。其多样的形态和可塑性,可以灵活组织成各种点、线、面式的水景,通过不同叠合的方式形成三维立体空间;并利用周围的环境,建筑掩映、分割和充实空间,起到点景、对景、背景的作用,获得丰富的空间层次。

三、实例分析(深圳华侨城波托菲诺二期纯水岸景观设计)

深圳华侨城波托菲诺二期纯水岸是深圳现代住区水环境设计的成功范例之一。

该项目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二期纯水岸位于波托菲诺的腹地,地形绵延起伏,7万平方米的天然湖泊燕栖湖穿越其中,对面环以苍翠浓郁的荔枝林、高尔夫球场,北侧是已经建成的天鹅堡一期,西侧紧靠主题公园欢乐谷。区内空气清新,含氧量高,原始环境条件得天独厚。

设计理念:

以意大利海滨小镇PORTOFINO为蓝本,设计中融合了西方古代建筑和现代社区的特色,根据原有的自然特色,以尽量减少人工对原创的干扰为原则,创造了一个以水为媒体的主题水岸住区—享受自然,回归质朴。

水景设计:

基于对基地自然环境的充分了解,遵循开发的策划理念,设计上注重利用水景、硬质铺装、植物等多种造景元素,通过不同的水景处理方式既表达了东方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也体现了有趣味的西方人的“维理”观念的特征。

入口广场的线状水景:住区的中部设计了一条轻松而令人陶醉的景观轴线:入口广场—休闲步行街—圣菲诺钟楼—水岸广场和码头,构图上反映出纯粹的意大利广场式布局和建筑装饰风格。入口处拾级跌落而下,顺着缓缓而下的休闲步行商业街,一缕水带在广场中部集结,黑色石材汀步交错浮于水面,细雨落下,溅起圈圈涟漪,是整个住宅小区的焦点和精华所在;尽端高大的钟楼偏向一侧,形成整个景观轴线的高度控制,与远端开阔的湖面形成强烈的对比。

燕栖湖的自然式水景:燕栖湖与天鹅湖水脉相通,设计中为了有效利用燕栖湖水面资源,一方面尊重其自然式布景;另一方面结合建筑形式对水面轮廓进行了部分梳理改造,局部拓宽和挖进,整理邻水界面。这不但加大了湖岸线总长度,并且增加了水面的空间节奏感,消解了两岸较为硬质的景观物质;湖岸由叠石砌成,被各种自然植被覆盖,野趣横生,水面上根据高差设计了两处叠水瀑布,为止水如镜的湖面增加了无限的动感;湖水边缘自然延伸到了的TOWNHOUS的四组水庭、会所和泳池,沿着湖边或绿树成荫的小码头,以缓坡形式慢慢淹没深入湖面的入口广场,长长的木栈道顺着湖岸向水面延伸„„湖水、建筑、植物融为了一个整体。

点状几何式水景:除却以上较大的水景以外,住区中还有分布于建筑组团内部的点状几何式水景。这些水景或是用麻石雕琢而成的吐水石面,或是由弧形水台形成的瀑布,或是刻有精致花纹的圆形铜质水钵与八角形的水池的组合体布置在各轴线的交汇处,甚或与燕栖湖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中心视觉焦点。

水景与人工要素的和谐处理:

人具有亲水性,喜欢和水保持近距离接触,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感受它的气味、水雾和湿润。设计中在宽达5米的木栈道上面设置了木凳和木台基,可作休息之用,使人们长时间亲近湖面观赏大自然的美景;水岸广场延伸入湖水的缓坡,以及由青石板和鹅卵石铺砌而成泊船码头,即强化了港湾效果又让人们与水产生了直接的联系;湖畔步道满铺方砖,临水设置休闲咖啡座,漫步湖畔,湖水的静谧和智慧沁人心肺;凭栏远眺,广阔的水面延伸远处;极目燕含山的翠绿葱茏,涤荡胸怀;临街品茗,舒雅惬意,轻快灵透。

为了渲染地中海风情,使水面与周围环境协调起来,设计中注意人工要素的选材和色彩的匹配。铺地以青石板、鹅卵石、亚光面花岗石、砂岩为主,水池的池底则以小块的花岗石与鹅卵石拼砌而成,栏杆、灯柱、花盆等配件多以铸铁、原木、陶土等原始材料做成;色彩上为了表现热烈的海滨气氛,采用了一些强烈的对比色,远远望去,在青山绿水的烘托之下显出油画般的效果。

建筑的布局和设计也充分考虑水景的引入。布局上采用“中央低,周边高”的形式,邻湖位置布置Townhouse和低层公建,以减少对湖面的压迫感,基地北侧布置较高层数的住宅建筑,以使在不影响湖景的前提下可以欣赏到湖景,同时在外围成为小区中心的屏风;水岸广场转角处布置弧形的建筑组合,达到视线上的通透;组团之间采用了“Z”字形的建筑拼接手法,形成较为完整,具有亲和力的内部空间。

立面造型上联排式别墅体量较小,以小四坡顶为主要形式,造型丰富多彩,提供了良好的湖面边界景观效果。多层住宅因体量相对较大,在保持坡顶形式的同时,又融合了部分现代设计元素,色调以明黄为主,线条简洁明快,配合丰富的门窗和阳台古典元素的细部,立面十分简洁和整齐。户型设计考虑以湖面为主要景观元素,强调舒适性和景观面,270°超宽双层观景阳台使得温柔宁静的湖水成为日常居家风景。

四、结语

总的来说,水景的设计要注重美学感受的营造,在保证环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注重水景的开发利用,尺度节制,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建立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开放空间,增强邻里交往,营造诗意、画意、情意的情感体验。

第二篇:住区规划设计调研

《城乡总体规划》课外实习--------三环南路两侧住区规划设计调查

一、目的通过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实例调研,了解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过程和内容,熟悉居住区的规划设计的基本手法,巩固和加深对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以及对城市居住规划设计规范的学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调查研究与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选题——徐州市三环南路两侧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方案

选择徐州市三环南路两侧居住小区进行调查,通过绘图、照片及文字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分析说明。

三、调研报告内容

1.从城市总体布局着眼,分析本小区同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对规划小区地段的外部环境有合理认识,认真收集和分析相关背景资料,分析规划小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并绘出区位分析图。(可从遥感地图截取)

2.调查小区居民的户外活动的行为规律及小区人口规模,了解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对各项功能及组团外部空间的组织。分析小区规划结构、用地分配、服务设施配套及交通组织方式,绘制居住小区规划结构图。

3.对居住小区及小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进行调查:小区道路系统规划结构、道路断面形式、小汽车停车场和自行车停车场规模、布置形式。分析小区道路系统规划是否有利于居住小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评价小区道路系统的安全性、经济性和便捷度。

4.调查居住小区的住宅类型及住宅组群布局:小区住宅设计是否具有合理的功能、良好的朝向、适宜的自然采光和通风,如何考虑住宅节能;住宅组群布局如何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空间环境的创造等因素,营造富有特色的居住空间。

5.调查居住小区公共建筑的内容、规模和规划布置方式。公共建筑的配套是否结合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特征,并方便经营、使用和社区服务;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有什么特色。

6.调查居住小区绿地系统、景观系统规划设计。公共绿地及其它休闲活动地的布置,包括居住小区的中心绿地和住宅组群中的绿化用地,以及相应的环境设计。

7、调查小区内是否有幼托及规模(包括几个班级,占地面积),附近是否有小学和中学,住区内学生主要在哪里上学?

四、实地调查成果要求

调研成果表现应明确、清晰表达。内容如下:

1、抄绘小区规划总平面图,如无,则从遥感图纸截取位置示意图。

2、在位置示意图上简单绘制规划结构图、道路交通结构图以及出入口方位。

3、描绘住宅单元平面,思考住宅群体组合方式。

4、大致计算小区规划设计技术指标: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容积率,绿地率、人口毛密度、人口净密度,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层数、层高。

5、调查报告应附实地照片加以说明。

第三篇:《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读书笔记

《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读书笔记

《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以分析现状和问题开始,分别从规划原则、交通规划、公共配套设施、景观空间、住区管理模式等方面详细讲解了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说明了传统的住区规划设计和与城市孤立的理想式小区规划是难以实现的,只有在规划小区时充分考虑住区与城市的良性互动,才能建设成适宜居住、相对开放的小区。下面从几方面来总结自己的阅读笔记:

一、现实问题和原因分析

道路规划方面,住区道路系统破坏了城市的路网肌理,同时住区交通空间的封闭,造成城市路网稀疏,干道交通负荷过大,住区出入口交通拥堵,导致居民出行不便;公共配套设施方面,现行规范对住区分级配套的要求与商品房住区开发模式相矛盾,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合理界限尺度不够完善,配套设施作为销售卖点,盲目建设大规模、豪华的配套设施;景观空间规划方面,住区级的绿地和活动场地缺乏、公共景观资源被开发商“掠夺”,住区景观设计脱离周边的景观环境,造成使用率低等等。

以上问题是目前大部分住区规划中都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了住区的封闭建设上,这种规划建设模式忽视了住区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应起到的作用和肩负的责任。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开发商追求经济利益、政策法规和管理机制不健全以及土地权限归属不明确等等,因此本书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一系列的设计原则,使住区能和城市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产生良性互动。

二、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要遵循住区路网有机地融入城市路网中、引入城市公共交通、成为城市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原则,根据城市支路的密度间距、入口的疏散通畅程度和居民出行的合理步行距离设计合理的“居住环境区”,使得住区的道路建设能够有机地融入城市路网中。

再向住区内深入,引出了“生活次街”的概念,不仅起着承载交通的作用,同时是居民日常生活起居的重要场所,是城市活力的载体,往往是整个住区中最有活力的地段,以公共设施营造“生活次街”空间、以景观资源丰富“生活次街”氛围、以建筑变化塑造“生活次街”界面,这是塑造“生活次街”的三种主要方式。

除此以外,还要注重住区与公共交通系统的结合,住区道路规划中要引入公交汽车的规划,方便居民生活,总之,住区交通规划要适合公交服务。

位于城郊的住区,适宜发展成围绕车站的紧凑而且具有综合用途的捷运住区,以其便捷的交通、多变的步行空间、近距离的商业中心吸引市民从市区迁移到城郊的住区。

三、公共配套设施规划设计

公建配套设施要按照从城市整体的角度配置、利于城市共享的原则、住区公建配套的应对城市复杂性原则、商业配套按照购物周期分级,从城市整体的角度配置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同时需要把克式中心地理论、G·费德分级构成理论、邻里单位理论结合起来运用,可以同时考虑到居民需求、设施供给、城市区位、交通出行等各种因素的住区公共设施配置原则与方法。

住区中的商业设施方面,由以日为购物周期的商业设施和以周为购物周期的商业设施组成,按照购物周期配置商业设施的商品内容,按照购物周期配置商业面积及位置,按照购物周期配置商业的出行方式,按照购物周期配置商业设施的形态,商业设施的配置要与城市道路交通分级紧密结合,大部分商业设施要设置的外向性。

从城市的角度考虑商业种类,有餐饮设施、日常必备型配套、阶段性商业配套、文化类商业配套、零售型商业和传统型商业,分别有不同的布局和选址需求;为了应对住区商业的生长性和城市的复杂性,住区的商业用地要预留发展用地、考虑建筑功能转换的可能性。对于住区商业的开发及物业管理方式要从城市竞争的角度出发,根据住区周边城市情况,对商业设施分期建设、分期招租,注重住区商业业态的培养和引导。

不同的住区商业形态与城市的互动方式也有区别,独立型的商业设施由于形体与住区分离,将周边面向城市开放加长与城市的接触面,从而获得与城市的良好互动;步行街型的商业设施沿住区的主要道路或城市支路开发,与城市也能良好互动,同时利于形成住区内的良好文化环境;沿街型的商业设施由于延伸至住区内,人车混行,因此沿街型商业设施来往人流较多,富有活力,即“生活次街”。

住区教育设施的规划设计,不应只是开放商配套的责任,这种方式应该变革,政府部门要加入其中进行配建审批等等。扩大教育设施规模、防止教育设施的空置化、尊重住户对住区教育设施的选择,可以加强教育设施的规模和服务半径与城市的互动;住区中各类义务教育设施应具有独立地块,其他教育设施可以和公共设施合并,并在使用功能上可以具有多重性和复合性,幼儿园、小学、中学的位置要与居民生活区分开设置,以排除环境噪声对居民生活区的影响;教育设施的开放和共享有利于节约土地、可持续发展,可以避免很多教育设施封闭带来的问题,因此值得提倡。

四、景观空间规划设计

景观空间的规划设计要遵循住宅中绿地、活动场地参与到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组成中,反映并保护基地环境的景观特质的设计原则,横向方面,要在空间上、视觉上、人的活动上,住区的景观空间与城市发生着种种联系与互动;纵向方面,是对城市文明的承载与延续,包括人文的与自然的两方面。

从横向互动上来讲,住区要制定相应的规划管理机制,住区中的景观活动场地应纳入城

市公共空间进行总体规划与实施,提供开发、建设和维护几方面的资金支持以及法规、政策的支持;同时要注意住区中的景观空间与城市共享,即住区的景观空间要有“可见性”,从一些小区的主入口经过就可以看见住区精心营造的景观,改善了城市面貌,住区的景观空间还要有“可游性”,公共空间在城市公共生活中要有物质形态的联系与时间感知的连续,关键在于人的生活动线的连续,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形式联系,促进住区景观的“可游性”是保证城市空间连续而丰富的必备条件。

从纵向互动上来讲,要对城市的自然环境加以保护和利用,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顺应自然的水体环境、保护原生的树木景观;同时保证对地段景观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传承,如对地段记忆的保留、对城市文脉的延续等人文因素。

住区应提倡景观优先的设计原则,围绕住区的特质景观展开的公共活动空间才是整个住区的精髓,也正是这些公共景观空间使得城市的景观更加丰富多彩。

五、结构与管理模式

规划结构采用“新三级”模式,即住区—“居住环境区”—“邻里院落”的原则进行规划,“居住环境区”的建立是这个三级体系成立的关键,是一个对城市车辆完全封闭的、安静与安全的纯居住区域,保证了与城市互动和居住环境质量的兼顾。由于住区级是开放的,该三级体系涉及到管理只有两级,居住环境区和邻里单位,第一级是居住环境区,管理进出该区域的外来车辆,仅在院落间设流动保安进行巡逻,在第二级“邻里单位”中,在院落入口设置门禁系统,阻止院外人员进入。

因此相应的管理模式是住区物业管理模式的沿革,进而是加以改革的与开放式住区相应的物业管理模式,采用适宜的封闭管理规模、适当的人车管理。目前出现了一些物管的物质形态表现,如管家房、共享门厅、“通过会所回家”,这些都是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过渡,属于半私密空间,目的是提供安全保卫和楼栋公共服务,是可防卫空间的一种形式,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邻里交往。

六、总结

住区与城市的关系如同细胞与肌体的关系,住区在满足城市中居住要求的同时,充当着构成城市结构单位的作用。健康的住区发展保证了城市的发展动力,而城市与住区的良好关系又提供给住区充足的活力。相反,破败颓废的住区成为城市肌体中的一个“毒瘤”,与城市隔绝的住区阻隔了城市交通和复合式功能的正常发展,也使住区自身的机能发展发生“萎缩”。

通过阅读本书,深刻体会了住区的规划要在各个方面注重与城市的良性互动,不仅对住区自身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会给城市的整体进步添加新的活力。

第四篇:医养结合视点下新型养老住区的设计理念

医养结合视点下新型养老住区的设计理念

周颖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东南大学建筑学硕士,日本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博士期间师从日本医疗福祉建筑领域的著名专家、东京大学长泽泰教授,2004-2006年曾任日本国立保健医疗科学院设施科学部JSPS Postdoctoral Fellow。长期以来,一直专注于医疗及养老建筑领域的研究、设计与教学工作。代表作品:泰康之家苏州吴园与成都蜀园诊所项目医疗规划及建筑设计、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甲玛卫生院与扎雪卫生院(南京市援藏项目)、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实验实训大楼、昆山市老年医院暨锦溪人民医院(“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小康型乡镇卫生院科科技综合示范工程)、四川省绵竹市广济镇福利院(2010江苏省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

众所周知,老年人的居住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老人的生活品质,而且与医疗、介护等社会事业息息相关。因此,在老年人数量快速增加但尚不富裕的中国,如何为广大老人提供适宜的居住场所来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不仅取决于老年人及其亲属的选择,同时也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文章首先分析老年人的医养需求,并在总结分析目前国际上代表性的养老设施、养老住宅、退休住区以及地域综合健康系统等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住区设计理念。

老年人及其医养需求

前期老年人与后期老年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65岁以上为老年人,其中65-74岁属于前期老年人,75岁以上属于后期老年人。一般来说,前期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程度与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关系较高;而后期老年人的身心机能及ADL会明显下降,且患各类老年病、生活习惯病及身心障碍的比例也会显著增大。因此,后期老年人才是医疗、介护及生活支援的重点对象。

老人的自立度

为了提供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国外的通用做法是按照自立度将老年人分为自立型老人、支援型老人与介护型老人三类。其中,自立型老人的身心健康状况较好,生活基本能够自理,需重点做好预防保健工作。支援型老人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但在进食、洗浴、行走等日常生活中需要获得生活支援和轻度介护;对于支援型老人,要重点防止他们卧床不起或产生严重智障。而介护型老人的身心机能衰弱、生活自理程度很低,需要24小时的重度介护。

图1-3显示了2012年日本的高龄化率(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前期老年人与后期老年人中自立型老人、支援型老人及介护型老人的比例。从中不难发现两点:1)超过95%的前期老年人是自立型老人;2)后期老年人中,自立型老人仍占相当高的比例,但与前期老年人相比,支援型老人与介护型老人的数量已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无论哪个国家或民族,多数老人都希望在自己家中安享晚年,好处显而易见,对于自立型老人来说当然问题不大。但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及身体机能的衰退,他们所需的生活援助及医疗介护会持续增加,相反家庭规模却趋于缩小,从亲属那里得到的照顾也越来越有限。对于支援型老人与介护型老人来说,由于目前通所与访问介护服务还远未完善,维持一定水准的居家养老生活势必越来越困难。养老需求的层次与多样

马斯洛(1943年)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依次列为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归属需求(Love and Belonging)、尊重需求(Esteem)及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老年人当然也不例外。概括地说,老年人的生理需求主要包括饮食、睡眠、排泄和居住等;安全需求包括环境、医疗、介护等;归属需求包括爱与集体归属等;尊重需求包括自立、自尊与受到他人的尊敬等;自我实现需求则包括自我肯定与社会贡献等(图4)。

此外,因经济水准、文化背景、地域特性以及价值观念的不同,养老需求也呈现出显著的差异。例如,东方老人较注重家庭的天伦之乐,而欧美老人较注重社区生活的参与;身心健壮的老人热衷户外娱乐活动,而文化程度高的老人喜欢读书求知等。

可见,提供养老服务时,除了要着重考虑饮食、医疗、介护等基本需求外,更不可忽视老人的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较高层次的需求,即养老需求的多样化特性。

养老设施与养老住宅

概要

为弥补居家养老的不足,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继建设了一定数量的养老设施(NH,Nursing Home)与养老住宅(SH,Senior Housing)(表1)。各国发展历程也大体相近,养老设施的建设先行,经过一段长短不等的时期后养老住宅逐渐登场。两者的共同点是建筑空间均实现了无障碍化,能充分满足老人日常生活及介护服务的需要。两者的具体差别在于:养老设施主要针对介护型老人(含重度智障老人),管理方式类似医院,可提供24小时的全面生活照料与介护服务,但存在人均居住面积较小、居住环境欠佳、生活情趣缺乏及介护成本较高的缺点。而养老住宅可大体分为自立型(1L,Independent Living)与支援型(AL,Assisted Living)两类,分别面向自立型老人与支援型老人,居住环境接近一般住宅,但建筑形式多采用集合住宅、空间布局较紧凑,公共空间面积较大,以便高效展开生活支援与介护服务(表2)。此外,为增强预防保健的效果并防止意外的发生,许多养老住宅还提供:1)每日定时巡访,以确认老人的健康与生活状况;2)就医、介护、生活等相关咨询,以消解老人的不安。养老住宅的缺点是介护密度较养老设施低,因此当入居老人身心状况恶化时,仍需进一步移住养老设施。

从表1可见,发达国家养老设施的比例约为3%-4%,养老住宅则约为2%-7%,均与各国的国情及医疗福祉制度有关。具体而言:1)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丹麦实施了“居住与介护分离”的构想,建设重心由养老设施转向养老住宅与居家养老,导致养老住宅的比例增大而养老设施比例降低;2)为改善类似医院住院部的传统养老设施的居住环境,瑞典的养老设施向住宅化的方向发展,导致养老设施与养老住宅的差异不明显,两者被统称为特别住居;3)美国的养老住宅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以AARC及CCRC等退休住区的形式存在,这与美国国土广博以及人民的移住意识分不开(后文将详述);4)日本养老住宅的建设较为滞后,部分原因在于日本医院的人均病床数较多、住院期间较长,因而滞留医院的老人数量相对较多;此外,不同于欧美国家,约1/3的日本老人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因而老人入住养老住宅的意愿不太强烈。然而,近年来由于养老设施供不应求,为节约介护成本,日本不断加大了养老住宅的建设力度。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国情不同,且经过长期演变,世界各地的养老设施与养老住宅均已发展出很多类型,难以计数。借鉴其建筑形式时需综合考虑以下几点要素:1)利用对象;2)提供的服务种类;3)医疗与养老保险;4)规模大小;5)设施或住宅的选址。

下文对几个典型的国外养老设施、养老住宅及其组合的案例进行简要分析。

典型养老设施案例

当前世界上最流行的养老设施类型是Unit Care与Group Home,两者均源自瑞典。Unit Care的原理如下:将养老设施分为若干个单元(Unit),每个单元仅容纳10名左右的介护型老人,共同组成一个生活小组。单元内所有居室均为单人间,此外还设厨房、餐厅,以及供日常交流的公共起居空间(图5)。实践证明,这样既可确保个人的自由与私密,又容易营造类似家庭的气氛,以满足入住成员的归属需求。同时,各单元均配有若干专职介护人员,可以按照每个入住者的个性与生活节奏提供细致的个性化生活支援与介护服务。Group Home与Unit Care类似,但主要面向智障老人。

图5为美国某Unit Care型养老设施的标准层平面,包含南北两个单元。每个单元由10间单人居室及公共空间组成。居室平均面积为25m2,分摊公共面积为35m2。图6为该设施的一层平面,除办公区域外,还设有SPA中心、餐厅、咖啡厅、亲友用房及小教堂。

必须指出,欧美国家经济发达、人少地多,因而Unit Care与Group Home的建设标准与运营成本都比较高,例如Unit Care中工作人员与入住老人的比例约为1:2,Group Home甚至接近1:1。这对尚不富裕、资源贫乏的中国来说是难以简单效仿的,我们必须有选择地吸取其设计精髓。

典型养老住宅案例

图7为美国某自立型养老住宅的标准层平面,每层包括6户养老住宅及公共空间。养老住宅的户型以两室两厅或两室一厅为主,公共空间包括起居中心及相谈室;平均每户面积为142m2,分摊公共面积为37m2。

图8为瑞典某支援型养老住宅的标准层平面,与养老设施中以病床为中心的单人居室相比(即图5所示),其居室以老人的日常活动为中心(图9)。

养老设施与养老住宅的组合

伴随老年人身心机能的衰退,常常会同时引发多种问题,此时仅凭单一类型的养老住宅或设施往往难以应对。通常的解决方案是在同一基地范围内集中建设多种类型的养老住宅与养老设施。图10是美国某养老设施?住宅群,基于公共空间共享、养老功能互补以及运营管理合作的考量,将支援型养老住宅、智障老人之家与养老设施这三栋独立的建筑物组合在一起(表3)。

退休住区与地域综合健康系统

退休住区

(1)移住意识

退休社区(Reti rement Community)源自美国,主要分为AARC(Active Adult Retirement Community)及CCRC(Continuing Care Reti rement Communitu)两大类(图11)。

应该说,退休社区的产生及发展与美国老年人中普遍存在的移住意识有很大关系。据统计,约80%的美国人希望退休后居住在子女附近;但其余20%并不做如此打算,他们梦想从工作中解脱出来后能移住到合适的退休住区中,积极地享受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

早期美国老年人选择退休住区的标准主要是气候温暖、人际关系良好、生活成本低、娱乐设施丰富等。但近年来,随着文化素质的提高,他们更注重精神生活。因此,位于大学附近且能充分满足老年人求知欲的退休住区越来越受欢迎。

(2)AARC

AARC是自立型养老住宅的一类,主要面向55岁以上有一定经济能力的自立型老人。除了大量的别墅型住宅外,社区用地范围内还建有高尔夫球场、游泳池等丰富的娱乐设施,以便老人充分享受自由、快乐、健康的退休生活。多数AARC位于气候温暖的南方或大城市附近,一般能容纳数千乃至数万人人住。由于入住者的年龄与背景相近,AARC的犯罪率相当低。但其缺点是社区内普遍缺乏医疗或介护设施,因此当老年人年龄增至80岁左右时,一般需要再次移往CCRC或其他养老住宅(图12)。

Sun City Arizona是美国所有Sun City中建设最早、规模最大,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所AARC。Sun City Arizona总占地面积达37.8km2,人口3.75万(2010年),形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养老城(Senior Town)(图13)。

总的来说,AARC倡导的积极养老的理念值得肯定,但由于占地面积过大,因此到目前为止,除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少数地广人稀的国家外,难以在其他国家得到推广。

(3)CCRC

作为美国养老住宅的一种(图14),CCRC主要面向80岁以上的老人。其最显著地特色是将自立型住宅(1L)、支援型住宅(AL)、介护型养老设施(NH)与各类生活设施及小型诊所一并设置在同一块用地范围内,同时与相关医疗设施保持着紧密的协作关系,可以为入住老人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全面而可持续的介护服务及医疗保障,因而颇受美国老年人的欢迎。

如表4所示,CCRC一般能容纳300名以上的老人。刚刚入住时,老人必须是自立型,因此先住在1L。1L一般由若干间附设厨房的独立居室组成,其丰富的公共空间能提供餐饮、娱乐、读书、康复训练等各类服务。许多CCRC位于大学附近,可充分满足老年人的求知欲。当老人出现身心障碍时,再视其具体状况转移到邻近的AL或NH中继续生活。CCRC中的小型诊所通常拥有高水平的专业医生、心理医生、护士、介护师,通常以医疗小组的形式为每个老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医疗与介护服务,有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与及时治疗。此外,由于预防保健措施完善,CCRC中卧床不起的老人比例远远低于美国的平均水平。

可以说,CCRC充分体现了美国老人积极养老的精神与持续医疗介护的理念。由表4可以看出,自立型住宅占CCRC的60%以上、健康状态下的居住期间就超过了5年。对八旬以上的高龄入住老人来说,CCRC的实质就是一种健康保险。

但CCRC也有以下不足:1)主要面向富裕阶层,收费过高;2)占地面积过大;3)采用封闭的管理方式,其设施与资源不对周围地域开放。

由美国Ericksonliving公司开发的Riderwood和Greenspring的CCRC(图15-19),分别位于华盛顿特区的西南角与东北角,距华盛顿特区的直线距离均约为20km,周边都是成片的别墅住宅区。始建于2001年,Riderwood是美国规模最大的CCRC,采用分期方式建成,现有2800户,占地约40ha,以7层建筑为主,曾因“采用创新模式的设计来适应当地的老龄化趋势”入选世界最佳养老社区。Greenspring的用地约为Riderwood的一半,以5层建筑为主。这两所CCRC均将所有建筑物用连廊相连,可为入住老人提供高效率的服务。

地域综合健康系统

近年来,日本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至2025年,预计仅75岁以上的后期老人的比例就将达到18.1%,不难想象,社会医疗介护成本会大幅攀升。对此,日本政府的解决方案是推进“地域综合健康系统”(Integrated Community Care)。

如图20所示,将一次医疗圈(日常生活圈)划分为若干个规划单元(约为30min左右的徒步范围,大致相当于大都市的中学学区,或中小城市的小学学区)。除一般住宅外,每个单元均依据具体情况建设一定数量的养老住宅、养老设施、生活支援设施、预防保健康复设施、介护设施及医疗设施,并通过各设施间的协作,为该规划单元中生活的老年人提供比较完整的居住、生活支援、预防保健康复、介护与医疗服务,从而在老人熟悉的地域范围内实现“就地养老”(Aging in Place)的目标(图21)。

在地域综合健康系统中,通常将预防、医疗、介护等设施集约地设置在一起,各设施规模虽然不大,但可通过定期巡访、访问医疗与介护等方式,有效推进在宅医疗与介护(图22,23)。此外,规划单元中设置的各类公共交流、活动中心及各类生活便利设施,可增进居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进而有助于促进老人间的互助。

应该说,地域综合健康系统能否顺利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医疗、介护相关的保障制度。2000年,日本在国民健康保险制度之外,还实施了介护保险制度。规定不论服务场所有哪些不同,只要介护服务相同,个人负担的介护费用就相同(图24)。因此,自宅、养老住宅与养老设施中的介护服务均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新型养老住区

中国国情

众所周知,我国不仅老龄化现象严重,而且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分化、健康保障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也很突出,因此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民政部颁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中虽已提出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补充,机构养老为支撑”的指导思想,但真正实施起来,尚有许多困难。

(1)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相当多的住宅因房屋老化、户型陈旧、缺乏无障碍设计等原因,不适合老年人居住,而且改造难度很大;2)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居家老人越来越难从子女那里得到有效的照顾;3)缺乏欧美国家的家庭医生制度,专业的访问医疗介护体系尚不成熟。

(2)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尚未从建设和收费等方面确立养老机构的分类标准;2)缺乏欧美国家普遍实施的法定养老住宅的制度。

(3)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加强社区医疗设施的建设: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优质医疗设施多集中在中心城区。因此,为满足医养结合的需要,有必要在城市周边地区建设一定数量的能满足当地社区医疗需求的医疗设施。

2)拓宽社区养老的内涵:社区(Community)一词不仅指一定的地域范围,也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所形成的共同体的意味。Bayley(1973年)指出,社区服务(Community Based Care)应具有Care in the Community和Care by the Community这两方面的含义。前者指社区中的各类设施所提供的服务,而后者指通过社区成员间的互助所提供的服务(图25)。

目前我国的养老住区,基本停留在Care in the Community的层面,因此如何通过Care by the Community弥补医疗或介护资源的不足将是今后我国社区养老的努力方向之一。

新型养老住区探索

(1)项目概况

此养老住区选址于主城区边缘,用地面积近11万m2,距市中心不足11km,地铁8站的位置(图26,27)。用地周边为近年内开发建设的大片成熟住宅小区,交通便利,住区东北出入口距地铁站约700m,距高速公路在1km以内。

用地北侧为一所以老年护理与康复学科为特色的高等学校,投资建设该养老住区的目的是建成后不仅可供2000名不同健康程度的老人入住,同时也可用作该校护理、康复等学科的实践教学基地。

(2)规划设计理念

主要包含:1)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为目标,在充分尊重每个老年人意愿的基础上尽力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养老需求;2)创造条件增进住区老人主动养老的意识;3)营造生活共同体,强化住区老人的归属意识与互助精神;4)提供完善的住居、生活支援、预防保健康复、介护、医疗等服务;5)部分医养设施向周边居民开放。

(3)医养设施体系

1)医疗设施:为确保医养结合,在用地东南角与某省级医院合作设置老年康复医院。除养老住区外,该医院也面向周边居民开放,最终确定了300床、4万m2的建设规模。除老年病及康复医疗外,还提供常见病诊治、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用药指导、院前抢救、协助转院等基本医疗服务。该医院中还设有访问护理站,可为住区老人提供访问护理服务。

2)养老住宅与养老设施:住区中设有针对不同健康状态老人的自立型养老住宅、支援型养老住宅与介护型养老设施。此外,还增设了可持续居住养老住宅,居室环境能同时满足轮椅、偏瘫及卧床不起老人的各种需求,可供老人从自立、健康的状态住到终老(图28)。

3)介护服务功能设施:住区中设有日间服务中心与访问服务中心,既为养老住区中的老人服务,也向周边居民开放。短期入住中心则主要面向周边住区中的老人(图29)。

4)布局、规模及建设标准:为提高经营效率,降低运营风险与管理成本,需合理确定各类设施的规模与建设标准(图30,31)。由于住区位于主城区,介护型养老需求量较大,因此拟定介护型养老设施的规模为500床;其中一部分采用Unit Care的形式,另一部分采用传统护理单元的形式(表5)。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健康状况、亲属关系、经济能力以及文化背景存在差异,老年人的医养需求具有不同的层次与多样的特性。为满足这些需求,不存在单一的解决方案,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多方面的尝试。本文所作的分析与探索旨在抛砖引玉。

第五篇:高端住区规划与设计深圳星河丹堤案例研究

高端住区规划与设计_深圳星河丹堤案例研究

住宅特集..SPECIAL COLLECTION OF HOUSING

高端住区规划与设计

—深圳星河丹堤案例研究

陈方

摘要/在政府住房供给政策调整及居民日益提高的使用 要求的背景下,高端住区开始面向更宽的市场面,从而 在规划设计中体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与趋势。以星河丹堤 为案例,从产品分布、规划布局、自然生态、交通组织 及自由住宅功能等诸方面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具有一 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政府住房新政策高端住区规划设计深圳星 河丹堤..ABSTRACT/ With adjustment of housing policies and increasing marketdemand forupgrading inhabitation,thehigh-end community is facing a wider range of market.There occur some new ideas and tendencies in planning and design.In the case study of the Galaxy Dante, a Shenzhen waterfront village, the analysis and principles have been made in the paper in terms of the type of production, the layout of

planning, natural ecology, traffic organized, and the “unrestricted”

house,whichwillbeofcurrentsignificance.KEY WORDS/ government new policies for housing,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high-end residential district, Shenzhen GalaxyDante 新政与高端住区的背景研究

自去年初国家采取一系列控制房价的 住房新政策(以下简称“新政)以来,高端住 宅面临着来自市场、政府及公众等方面的 挑战和压力,这种压力继而转化为对设计 层面的更高要求。国外或其他地区住房供 应采用政府及商业市场双轨供应,新政涉 及的领域更多的是集中在政府津贴房,如 香港、新加坡等与大陆类似人口及文化背 景地区,均采用了公屋政策,用以平衡住房 市场的高价格。而住房市场则成长为高端 物业领域,其高昂的地价也从侧面补贴了 公共用地的优惠土地成本。

新政的目标是希望居者有其屋,同时 鼓励更多的人进入中产阶层。目前,高端住 区虽然处于浪尖,但却有品质高端化的趋 势,量减而质升,对高端产品规划设计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政,开发商往往采用 以下方法来应对:充分升值30%的合法高 端领域,灵活转换70%的低端物业,认真 研究低端物业的市场特征。..高端社区规划设计的几种发展趋势— 深圳星河丹堤案例研究

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成长,新贵不断 涌现的同时,作为基础的中产阶层正在扩 大,其居住需求远远超越了新政的面积上 限。原来仅仅面向富人的高端产品将面向 这个新兴阶层。高端产品已初步呈现多元 化的趋势,别墅的外延不断扩大,出现了多 种House复合形态。星河丹堤项目属于高 低层复合型高档山水社区(图1),区内有独

栋别墅Villa House、联排别墅TownHouse、空中别墅Loft House、台府

别墅 Terrace House等。..2.1 高端住宅规划中的新城市主义理念 伴随着汽车私有化的进程,大量富有 的城市居民乃至中产阶层开始从城市迁往 郊区,这种现象称之谓“郊迁”,随之而来 的便是城市中心区的衰败与萧条,城市税

收的锐减。为重振城市中心区,西方学者及 城市行政当局提出了一系列的城市重建及 更新计划,即“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 运动体现了西方世界对于城市人文价值的 一种回归与追求。在星河丹堤设计中主要 体现在以下3个要素:

1)公共城市界面的缔造(Urban Corridors)项目位于未来城市发展中属于较好的 区域,西面为已建成丰泽湖一、二、三期,如何有效结合原有社区会所及商业设施进 行城市设计是本规划考虑的一个重要层面,尤其是示范区部分。

2)社区商业的尺度控制与氛围营造 相对于常规的社区商业,本规划更侧 重商业的交流氛围,以及社区配套设施的 城市共享性及经营性,由于原有会所以及 会所前广场的尺度过大,功能性空间太少,致使其难以形成良好的城市居住空间,因 此在设计中尽量化大为小,通过塑造一个 个不同的广场以及院落空间,在充分完善 社区功能的同时,使得其空间更加丰富,更 富有层次感。

3)公共设施组成

示范区公共设施位于用地红线以外,其中,外向公共区公共设施包括:公共会所 及售楼、商业街、下沉广场、台阶湖景广场、游艇码头、会所内庭、幼儿园、超市、社区 入口大门等;内向示范区公共设施包括:亚 热带泳池、湖景泳池、咖啡吧、SPA按摩 池、儿童泳池、水下吧台、水上音乐台、观 景牌亭等。

2.2 自然、生态的充分挖掘与营造 在规划布局上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在 原有台地的基础上,打造坡地形态,并按产 品类型布置了公建组团(公共示范区)、连排 别墅组团、台府组团、空中花园豪宅组团(高层),山地别墅组团。并以湖堤为起点,规划了两条拾级而上的生态谷地。

1)竖向设计..—自然资源整合与构建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深圳,收稿日期:2009-02-06

518060)

建筑学报..2009.5 ARCHITECTURAL JOURNAL

社区离不开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尤其 作为低小高层社区,还必须考虑坡地形态 的利用营造,并在低地规划水系,既有地面 排水功效,同时水边坡谷成为该项目的自 然背景。生态绿谷、山体、湾口等自然景观 将社区分割成若干组团村落。尤其是小高 层分成2个组团,有利于保护山景视觉通廊 及山体。

3)沟谷的利用、水质研究及水系管理 利用现有冲沟及水库等自然环境,设 计了亚热

带式人工水景,采用相对独立的 水位控制及循环系统,利用道路等小区设 施设置水闸,形成叠水、叠泉、从而保证小 区内的不同标高的水位恒定。社区内水系 也是雨水收集的重要渠道,由专业水处理 公司来保证水质。

4)植被的保留与营造

根据植被分析,原1号地块山体植被情 况较好,规划中尽量予以保留;

2、3号地 块现有植被较少,以营造为主,包括生态绿 谷景观带等,尤其是3号地块的2个高层组 团,规划了大型庭院,作为小区的生态植物 园区。..2.3 规划布局的新变化—高者愈高,低 者欲低,高低互依

高多层错落布局:为了保护原有地形 的轮廓线,建筑布局采用多层靠水,细小尺

度的空间刻画,营造House与自然生态融 合;高层退后依山而建,且分成2个组团,相距150m,保证整个小区的开敞通透,通 过控制高层组团尺度与规模,来烘托自然 生态的大背景。高层无阻挡,北面湖景和南 面山景成为高层的卖点。低层House住宅,感受自然庭院;高层住宅占天观景,相得益 彰,成为中国土地资源紧缺的背景下,高端 社区的一种布局新趋势。..2.4 交通规划设计 1)车行景观系统

鉴于汽车私有化的趋势,本设计给予 车行景观较高的重视,结合基地自然环境 创造多样性的景观停车方式。通过曲线路 网结构形式吻合花园社区的车行运动景观 特点,车道系统与水景的时分时合,有利于 创造多样性车行景观。区内车行主要由区 内环路及尽端支路组成,2个高层组团各自 成环。在2号地块利用地形高差在入口北部 的绿谷路上设计了牌亭,车行系统采用高 架的方式,有效地达到人车立体分离,同时 在车行道上设置了观景平台,北向为湖景

(示范区),南向为生态绿谷景观,真正实现 了景观行车。

2)独立步行系统

该社区沿河规划了一条步行主轴,并 相互贯穿成完整的步道系统。示范区步行 系统连接城市广场、商业、会所、临水台阶 广场、地中海风情水景、临水公共步行栈道 等,生态绿谷步行系统连接临水公共步道、生态谷,冲沟则被利用成观景平台、临水公 共步道、椰林景观、景观车道等,1号地块 步行系统主要包括私家登山道/临水林荫 步道,景观车道等。..2.5 人文精神与社区文化

建筑立面体型设计借鉴夏威夷现代滨 海风格,颜色以深灰、暖白、木黄灰为主,材料主要包括喷涂,局部面砖、石材、钢材、木料等。其中示范区会所改造立面设计在 立面构成方面,以树枝为主题,模仿树枝的 形态构成网架,磨砂玻璃与透明玻璃相互 交叉构成立面的主要形式,住宅建筑风格 上采用

田园坡屋顶与赖特现代乡土风格相 结合,达到多元化及相得益彰的效果。设计

强调细部或节点设计,通过现代材料与构 造来表达传统线脚,阳台栏杆简练轻巧。并 通过一些节点构件,使整个立面形象清新 典雅,对每幢住宅楼梯间、入口做进一步处 理,设置门厅作为过渡空间,丰富立面形 象。鉴于深圳夏天气候炎热,多用仿木铝合 金格栅遮阳,以求夏威夷式的阳光明媚的 效果。..2.6 自由住宅理念

高端住区的使用者生活要求日益提高,出现了个性化趋势,主要体现在:1)自由平面—居住功能多元化,在普通居住功 能基础之上,增加健身、娱乐、视听、展示、办公等综合功能;2)自由交通..—无障碍 设计:私家电梯、湖景电梯;私家入户路、上山路、私家双车位等;3)自由绿化..— 本项目设计了多层次的庭院空间:前后私 家花园、各层露台花园、内院式、双院式等; 4)自由增值空间(不计面积空间)—地下 室空间+光院、半山Townhouse 的两层 架空空间、双中庭、空中前后大进深花园、阳光房、各层大露台等。..■..ARCHITECTURAL JOURNAL 2009.5建筑学报

下载诗意、画意、情意——现代住区水环境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意、画意、情意——现代住区水环境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