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乐府民歌采集方式及其文学意义新探

时间:2019-05-14 18:18: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汉乐府民歌采集方式及其文学意义新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汉乐府民歌采集方式及其文学意义新探》。

第一篇:西汉乐府民歌采集方式及其文学意义新探

西汉乐府民歌采集方式及其文学意义新探

郇 宇 刘嘉伟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摘 要 乐府诗歌是汉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武帝时期复兴乐府的显著标志是采集民歌,结合音乐以供上层社会消遣并广为流传。但是由于西汉乐府编制中没有专门设置采诗人员,当时“采诗夜诵”的民歌多由“循行”方式完成,且民歌的数量和影响也相对有限,因此,西汉乐府采诗制度目的并非专为采集民歌和保存民歌,其在文学史和音乐史上的影响也需要重新审视。

关键词 乐府;采诗方式;文学意义中图分类号 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7725(2015)05 -0198 -04 收稿日期 2015 -02 -05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诗词曲源流史”(项目编号:11&ZD105)的阶 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郇宇,男,江苏南京人,主要从事文艺学方向研究。

关于西汉乐府采诗的记载,最早可见于 班固《汉书·礼乐志》:“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但是自南朝以来,就先后有人否定汉代曾设“采诗之官”的说法,因此文学史上所谓的“自汉武帝立乐府采集民歌之说”有待商榷。本文拟从西汉乐府因袭乐府制度及其“循行 天下”的采集方式开始,再探西汉乐府在民 歌采集方面的制度及其文学史价值,希望对 于汉代文学史、文化史研究有所裨益。

“乐府”这一名称作为音乐机构的出现,自汉代以前就已经开始,秦始皇陵出土的秦

[]代编钟就镌刻有“乐府”二字。1而由朝廷设立的专门的音乐机构管理乐曲,最早可追溯到周代的太司乐。至汉代,乐府官署沿袭秦代旧制,汉乐府作为官署或专署设立于汉高祖一朝。西汉的音乐机构,一方面继承了设 立音乐官署的传统,另一方面因袭了秦代的 官制,继续称为“乐府”。

与前代不同,此时的乐府实际上是两个 “乐府”,一为“太乐府”,分管雅乐;一为“乐府”,主要分管俗乐。据《汉书·百官公卿 表》载 : “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令丞,五畤各一尉。又博士及诸陵县皆属焉。景帝中六年更名太祝为祠

祀,武帝太初元年更曰庙祀,初置太卜。”

宋王应麟《汉艺 文志考证》中也有叙述 : “太乐令丞所职,雅 乐也;乐府所职,郑卫之乐也。”

在汉武帝重立“乐府”之前,两乐府的 动主要集中在“太乐府”,且创造成分少,因袭成分多,“太乐并不领朝庙乐章,其存肄 者,惟制氏所传、河间所献之雅乐,仅

[]

于乡射一用之而已。”2内廷乐府的活动较少,几乎没有作为。汉武帝即位后,则十分重视雅乐在教化中的作用。《汉书·礼乐志》云 : “是时,河间献王有雅材,亦以为治道非礼乐不成,因献所集雅乐。天子下大乐官,常存肄 之。”同样,刘永济《十四朝文学要略》提出雅乐在君主心中也成了装模作样的礼仪,“不过供奉帝王之物,侪于衣服、[]

宝货、珍膳之次而已。” 3可知,这一时期俗乐多为君王的偏好,汉武帝因此下决心改革乐府。也就出现了班固“乃立乐府”一说,而班固同时提到的 “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则成为汉乐府职能发生转变,广泛采集民歌的标志。总体来说,西汉乐府的因袭传承自汉武帝时 期开始发生变化,并且开始注意民歌的采集。

这一时期的民歌采集并非有意识地收集 和保存民歌,其与先秦的采诗制度没有本质 区别,其主要目的还是为政治服务。先秦的采诗制度可以从《诗三百》说起,周代统治者比较注重考察民情风俗,政教得失,为此采取 了“采诗”措施。《汉书·食货志》载 : “孟春 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可见,“采诗”是用作观察风俗,供统治阶级参考,以考察政事得失为最终目的。

对于西汉乐府是否采诗这一问题,历代 学者都有过争论。宋代学者根据“西汉无采 诗人员编制”一说,认为西汉无“采诗”制度,《宋书·乐志》认为 : “秦、汉阙采诗之官。”因 为在哀帝罢废乐府之时,罢黜名单有“夜诵员”而无“采诗员”。萧涤非则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说 : “西汉之有民间乐府,因其事见班书,故可无疑。东汉则乐府之设立,史无明文,藉令有之。其是否仍采用民谣,尤属茫昧,此诚一先决问题也。[4]潘啸龙认为,乐府与“采诗”“观采风谣”没有任何关系。王运熙先生则认为,武帝创立乐府一说为太乐的泛称,并举《续汉书》和《后汉书》为例,加以论证。[5]

以上各家虽各有高论,但仍有未尽善尽 美之处。窃以为,班固据西汉未远,且学风严 谨,他的观点自然最具权威价值。西汉乐府 的民歌采集确有其事,并且具有重振俗乐的意义,但主要目的还是为政治服务,采诗的方式依托“循行天下”完成,采诗的结果是将民间曲调改编并配合文人诗词,一方面考察民意,一方面代替雅乐而“夜诵”娱乐,属于自发性质的采集民歌。

据《汉书·元帝本纪》: “朕承先帝之圣绪,获奉宗庙,战战兢兢。间者地数动而未 静,惧于天地之戒,不知所繇。方田作时,朕忧蒸庶之失业,临遣光禄大夫褒等十二人循行天下,存问耆老鳏寡孤独困乏失职之民,延登贤俊,招显侧陋,因览风俗之化。”可知,经学博士循行有存问百姓、监督官吏的任务,同时又有存问鳏寡,览观风俗的责任,循行和采 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循行的过程中,经学博士收集民间歌谣,以备天子掌握民间情况,巩固统治,从而达到“观风俗,知薄厚”的目的。而风俗本身就包含民间流传的谣,再加上班固《汉书·艺文志》所指 :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因此,虽然没有设立“采诗员”,但“循行天下”搜集的民事民谣,一方面作为了政治、社会管理用途,另一方面,则成为了乐府创作的源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民间生活的点点滴滴登上了文学的舞台,开疆辟土等各种主题融入诗歌,被乐府机构采集并进一步促进了乐府 歌的发展。

同时,在乐府诗创作过程中我们必须注 意到,民间采集的歌谣并不是直接采用或者 说是选择性保留,而是与其目的一样,带有强 烈的政治色彩。具体表现为利用其中有用的成分,制成符合汉武帝要求的新声变曲。这一点可见于《汉书·佞幸传》:“延年善歌,为新变声。是时上方兴天地诸祠,欲造乐,令司马相如等作诗颂,延年辄承意弦歌所造诗,为之新声变曲。”雅乐衰微,李延年、司马相如等人的诗作并不能够直接与乐调契合,便从民间收集曲调,通过改编,使诗歌的演唱符合艺术要求。由此可知,“乐府”官署确实利用循行等方式采集全国各地的民歌,但并不是为了进行传播和推广,而是为了研究各地民歌的曲调,从中提取有用的成份,制作新乐章。

从文学影响上看,西汉乐府民歌的影响 也是需要重新审视的。一般的文学史表述将 汉乐府的建立看作是大规模民歌采集的开 端,且具有重大文学意义的事件,“感于哀 乐,缘事而发”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但是,重新考察西汉乐府的文学作品,笔者认 为,其文学价值和影响并不是那么深远,出现 上述误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将东汉民歌误 入,并且没有将其音乐价值单独区分。

西汉民歌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其现实主义 精神。当时文人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崇奉《诗经》,效法《诗经》的形式,尊崇四言诗,轻视民歌诗。古代士大夫在生活中不能大量接触民歌,对民歌的样式不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仅仅局限于对民歌的改写中。汉代诗人,从司马相如到扬雄,都没有写出如民歌般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民歌体的诗歌创作。如果说乐府民歌得到广泛采集整理并传颂,影响巨大,耳濡目染,文人也会创作出大量的民歌体的诗歌,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几乎没有影响到文人的创作。钟嵘《诗品序》谈到 : “自王、扬、枚、马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从李都尉迄班婕妤,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诗人之风,顿已缺丧。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他们没有写出过达到民歌艺术水平的诗歌,汉代的民歌在汉代四百年 间,对当时文人的诗歌创作,没有产生实质性 的推进作用。其影响在文学史上是有限的,至于而后的《古诗十九首》,建安时期曹氏父子等,写有许多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拟乐府诗”,表现出现实主义精神,是由于东汉民 歌采集内容增多,且常年在战争离乱中生活,直接受到民歌的熏陶,受乐府的影响较低。

西汉乐府收集民歌对我国音乐的发展却 起过重大的作用。首先西汉乐府曾经谱制了大量的“新声曲”,致使雅乐衰微,而民俗音乐得到繁荣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续后汉书·礼乐录》 : “周衰,礼坏乐崩,雅 亡而风遂变,尽违先王之禁,其音声不复合于律吕,莫不淫而失正,过而失中,凶而恶怒,慢 而渎亵,列国皆然。然郑卫尤甚。”这段的话主要说明我国音乐自西周末年,雅乐开始丧 失其统治地位,民间乐曲逐渐兴盛。加之两汉时期,西域音乐陆续输入,与内地音乐相互融合吸收,民间乐曲占据了音乐舞台,成为统治阶层赖以制乐的根据,形成了宫廷内外皆奏“郑声”的局面,促进了民乐的广泛流传和发展,证明了西汉乐府在民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同时,西汉乐府对民歌发展最大的影响 就是使民歌成为合法的音乐。西汉以前,具 有教化作用的雅乐是主流文化,而俗乐则难 登大雅之堂,仅供文人雅士消遣娱乐。冯梦 龙在《东周列国志》里写了师涓献乐的故事,晋平公要听新声,师涓把外出船行途中所听 之新曲加以演奏,才至中途,晋平公就称好,然而师旷按琴止之,说这是殷末师延为纣王 所做的靡靡之声,乃亡国之音,不能再演奏 了。汉武帝成立“乐府”官署,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采用民歌曲调谱制“新声曲”。这样,我国的音乐发生了重大地变化,民歌开始 受到重视,并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来源。

汉武帝“乃立乐府”“采诗夜诵”,吸取民歌曲调中的有用成分,谱制“新声曲”,对我 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我国音乐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它却未能 影响文人的诗歌创作,整个汉代没有出现伟大的诗人,没有增加中国文学史总体发展进 程中的民歌的影响力。

总体来说,西汉时期的乐府因袭了前代 的音乐机关的官制,同时进行有意义的划分。在汉武帝重立乐府之后,民歌的采集较之先 前虽然没有脱离政治目的,并且数量上远不 及东汉,但作为民歌采集的重要源头,整体上 重塑了民歌在音乐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其 研究价值还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 1]寇效信.秦汉乐府考略[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78,(1):35 -37.

[ 2]黄本骥.历代职官表[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0. 363. [ 3]刘永济.十四朝文学要略[M] . 哈尔滨: 黑龙江 人民出版社,1984.92. [ 4]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M]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71.

[ 5]潘啸龙.汉乐府的娱乐职能及其对艺术表现的 影响[ J].中国社会科学,1990,(6):159.

[ 6]王运熙.乐府诗述论[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74. 【责任编辑:王 崇】

下载西汉乐府民歌采集方式及其文学意义新探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汉乐府民歌采集方式及其文学意义新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