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人民群众共享司法改革成果--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详解四中全会决定几大焦点问题
让人民群众共享司法改革成果
——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
详解四中全会决定几大焦点问题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xiexiebang.com 2014-10-31 07:31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0月30日电(记者 邹伟、王思北)10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姜伟介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大意义和司法领域的重大举措,并就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司法体制改革部署体现三个导向
姜伟介绍,《决定》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有三个特点:
第一,注重改革的全面性,体现需求导向。随着司法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规划,避免改革的碎片化。《决定》对司法体制改革的部署,充分反映了社会对司法公正的需求、对深化改革的期待。
第二,注重改革的针对性,体现问题导向。目前,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是司法不规范、不公正、不廉洁的问题。《决定》提出的改革部署,着力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改革,健全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第三,注重改革的可行性,体现务实导向。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先易后难,有序推进。对看准了的改革,要从容易形成共识的事项做起、从有条件改革的事项做起,争取早日取得成效,让人民群众共享司法体制改革的成果,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三招防止领导干部干预司法
针对领导干部干预司法将被追责的问题,姜伟说,《决定》对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措施:
第一是全程留痕,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要记录在案。
第二要公开通报,领导干部插手司法活动情节恶劣的要公开通报。
第三如果干预个案,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解决群众“信访不信法”重在三个环节
如何解决一些群众“信访不信法”也是各界关注的问题。姜伟表示,从实践来看,影响群众“信访不信法”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环节:
一是入口问题。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怎样能够纳入司法程序,让法院审理。四中全会这次提出了重大的改革举措,就是改革法院的立案机制,由立案审查制转为立案登记制,要求法院对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二是程序空转问题。有些案件在司法机关审理,尽管法律程序走完了,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就是解决程序空转问题,让人民群众的合法诉求依照法律程序就能得到解决。
三是维护司法权威。确有一些案件经过法院的审理,判决是公正的,这时候我们要维护司法权威,要服从法院的裁判,但对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有关部门要通过司法救助等方式加以解决。
“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与“司法独立”是两回事
有记者问到,“四中全会提出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这和司法独立有何区别?”
姜伟表示,“司法独立”的概念是根据一些国家三权分立的政体提出来的。中国实行的是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不仅是立法机关,而且是权力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并受其监督。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提出„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与„三权分立‟政体下的„司法独立‟是两回事。”姜伟说。
“《决定》明确要求,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姜伟表示,这是对“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最好的阐释。
改革必须坚持于法有据
谈到改革和立法二者关系的问题,姜伟表示,法治领域改革包括司法体制改革,必须首先要注意的一点,就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姜伟说,《决定》提出改革要于法有据,意味着这样几个要求:
第一,要加强对改革的顶层设计,把改革的顶层设计与完善立法的决策有机衔接起来。在确定改革方案的时候,要与需要修改的法律同步研究。
第二,在改革中需要调整法律的,要先修改法律再启动改革,不能以改革为名,破坏现行法律,损害法律权威。
第三,一些改革举措,需要突破现行法律,但是修改现行法律条件又不具备,需要试行一些改革举措为修改法律积累经验、创建条件的,要由立法机关通过法定程序授权有关部门启动改革或者试行改革。比如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部分地区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试点,就是一个例证。
第四,一些不涉及法律调整的改革,比如工作机制的改革,鼓励地方在法律框架内积极探索。
责任编辑: 李平
第二篇: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1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关于推进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的若干意见》答记者问
2013年11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推进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人民法院如何全面推进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和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就此,最高人民法院司改办负责人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意见》的起草背景?
答:人民法院历来高度重视司法公开工作,始终把深化司法公开作为推进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开通了中国裁判文书网,成立新闻局和信息中心,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司法公开的意见和规定,在全国确定200个司法公开示范法院,充分显示了人民法院全面推进司法公开的信心和决心。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在深化司法公开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法治中国的高度,对人民法院推进司法公开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元、方式更便利、效率更快捷,对公共事务日益关切,对人民法院的司法公开工作也有了更多新要求新期待,如希望随时查询案件进程、在线预约诉讼服务、获取裁判文书、向法院反馈信息,等等。为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适应信息化时代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公开的新期待,最高人民法院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并公开发布这个《意见》,就全面推进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提出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
问:《意见》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意见》包括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明确了推进司法公开三大平台的重大意义、基本目标和总体要求。第二、三、四部分依次对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五部分对推进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的工作机制提出明确要求,涉及组织领导、物质保障、统筹协调和督促协调等各个层面。
为了使《意见》更加符合时代需求和审判实际,最高人民法院在文件起草期间,召开了数十场调研会,广泛听取了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互联网专家、法律学者与律师群体的意见建议。《意见》的主要特点在于:一是具有时代特色。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司法公开的最新需求,吸收了各地法院深化司法公开的新经验,体现了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特色。二是尊重司法规律。根据人民法院审判、执行工作的特点,科学界定了司法公开的范围、时限和方式,避免发生盲目公开或无序公开的现象。三是密切联系实际。结合各地法院硬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提出了务实有序、逐步拓展的建设要求,强调要确保各类信息一次录入、多种用途、资源共享,不增加一线审判人员工作负担,禁止搞形式主义,避免让三大平台建设成为“政绩工程”或“面子工程”。
问:请解释一下“平台”的含义,并说明三大平台之间的关系。
答:平台是指依托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搭建的信息传送系统,具备在线办事、查询检索、沟通交流、及时反馈等功能。传统的司法公开方式,主要是单向的信息发布,而通过建设司法公开信息化平台,公众和当事人可以与人民法院进行双向互动,交流、办事和查询将更加方便,获取信息的方式更为多元、便捷。
需要强调的是,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并不是三个各自为阵、互不相关的独立平台,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是以人民法院的政务网站为基础,通过互联网聚合联通的三大板块,功能上各有侧重,资源上互联互通,内容上互为补充。司法公开三大平台,既是人民群众在打官司过程中最关心的三个关键环节,又是制约和影响司法公正的三个关键节点。推进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着力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交流方面的核心作用,真正将纸面上的司法公开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问:请介绍一下推进审判流程公开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
答:审判流程是人民法院在立案、庭审、听证、合议、宣判等诉讼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静态和动态信息。建设审判流程公开平台,就是借助信息化手段,将人民法院上述信息依法向当事人和社会公开。具体要求包括:一是以政务网站为基础平台,通过手机短信、电话语音系统、电子触摸屏、微博、微信等技术手段,为公众和当事人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司法服务。二是开发完善统一的审判流程查询系统,方便当事人查询案件进展情况,增加审判工作透明度,最大程度压缩信息寻租的空间。三是充分发挥审判流程公开平台在远程预约立案、公告、送达、庭审、听证方面的辅助功能。四是大力推进诉讼档案电子化工程,切实提升工作效率,减轻当事人讼累。五是积极创新庭审公开方式,以视频、音频、图文、微博等方式及时公开庭审过程。六是加强科技法庭建设,对庭审活动全程进行同步录音录像,逐步实现“每庭必录”,并方便当事人依法查阅。
问:请介绍一下推进裁判文书公开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
答:裁判文书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最终产品,是承载全部诉讼活动与法官推理的重要载体。最高人民法院已经在今年7月1日开通了中国裁判文书网,并积极推动最高人民法院符合条件的裁判文书全部上网。我们所说的裁判文书公开平台,其实就特指以中国裁判文书网为基础形成的全国统一的操作系统。截至目前,中国裁判文书网与各高院裁判文书传送平台已经联通,从2014年1月1日起,全国各级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文书将陆续在该网公布,最终实现四级法院依法能够公开的裁判文书全部上网。《意见》强调,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各级人民法院对其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裁判文书的质量负责。《意见》还配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对如何保障公众知情权与维护公民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安全之间的关系、如何确保裁判文书能够被有效查询检索、如何完善裁判文书上网的工作机制,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
问:请介绍一下推进执行信息公开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
答:执行信息是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信息,它可以全面及时地反映人民法院依法进行的执行活动。人民法院通过建立执行信息公开平台,可以及时公开执行信息,让公众和当事人及时了解人民法院为实现当事人的胜诉权益所采取的执行措施,争取人民群众对法院执行工作的理解,最大程度挤压利用执行权寻租的空间,充分发挥执行公开的防腐功能。具体要求包括:一是完善执行信息查询系统,开发执行信息短信发送平台,方便当事人随时查询、了解执行案件进展情况。二是对重大执行案件的听证、实施过程进行同步录音录像,并允许当事人依申请查阅。三是向公众公开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限制出境被执行人名单信息、限制高消费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等,充分发挥执行信息公开平台对失信被执行人的信用惩戒功能。四是为各类征信系统提供科学、准确、全面的信息,积极推进执行信息公开平台与社会诚信体系对接,促进社会诚信建设。
问:《意见》发布后,最高人民法院将如何推进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
答:《意见》正式发布后,最高人民法院将继续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做好统筹规划,有序推进三大平台建设。抓紧制定人民法院推进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将其纳入明年发布的《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2014-2018)》,把推进司法公开确定为人民法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二是做好督促检查,确保三大平台建设发挥实效。最高人民法院将尽快确定评估标准,加强监督指导,在评价工作效果时,更加注重三大平台运行的系统性、顺畅性和有效性,不追求排名和指标,更不搞形式主义。三是总结梳理经验,及时公布司法公开改革成效。根据全国法院深化司法公开的总体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将在总结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适时发布《人民法院司法公开工作白皮书》,如实反映人民法院推进司法公开三大平台、打造阳光司法工程的主要做法、重要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来源:人民法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