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视剧的画面、声音、摄像眼》
电视剧的画面、声音、摄像眼
徐柏森
文章提要:电视剧制作最缺乏的就是理论上的认定,许多似是而非的说法,让人感到说服力不强。本文提到的画面、声音容易理解,但什么是“摄像眼”,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就算理解画面和声音,但如何上升到理性层次加以分析,也不是人人都能弄懂。本文从头至尾,努力从理性层面做些详尽的解释,并结合实际,引例说明。比如画面的五个组成部分、声音的三个特殊功能、什么是摄像眼,摄像眼的提法和作用,摄像机与摄像眼的比较,及引证说明等,都参阅了大量的国外资料。个人认为只有弄清电视剧的特性,才能逐步驾驭它的制作和发展。在认定它具有特强故事性的前提下,其故事又是通过什么形式手段,而展示它的丰富内容呢?„„答案就在本文的议论中,我认为画面、声音、摄像眼的作用,必须摆在首位来加以说明。
关键词:画面
画面语言
声音
对话
音响
背景音乐
摄像机
摄像眼
电视剧是靠“画面、声音、摄像眼”,将一定长度的故事,分集制成录象带并播出的。在现阶段来讲,这种播映形式能够快捷地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娱乐的主要方式。而对于这种高科技带来的传输现象,它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在播出技术上的变化,如直接接受或互动参与等等。但就目前的技术普及程度来看,电视剧录制及传输的技术,仍在一般层次上打转转,仍然强调画面、声音和摄入位置。为此,我们必须先弄懂传输过程中的这三个重要方面。
一、什么是画面和画面语言?
电视剧是通过一系列活动着的画面,并且一个接着一个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一集一集地向观众传达一个完整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又是通过编创、导演、演员及制作部门的通力合作,共同完成的。反过来,这件艺术品的展示,其主要形式就是画面,也称之为录像。因此,用一幅幅画面来叙述一个艺术内容极为丰富的故事,其表叙内容的的手段又是画面,故而也把这种手段称之为画面语言。
画面讲的内容是故事,故事是通过画面放给观众看,讲故事的手段是画面,这三大要素就是电视剧不同于小说、舞台剧本的区别。讲故事的方式很多,但介绍故事的手段可以不同,因此不能认为,可以用所有形式来讲述所有的故事。从电视剧的画面表现手段出发,我们可以进而探讨电视剧讲述故事的方式,和这些方式与电视观众之间,所能产生的反馈,以及由此引发的预期和效果。
1
小说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但它只能通过想象、理解和意会;舞台剧和电影受长度的限制,只能在一定的时长中,看到画面,听到声音。而电视剧则可在时长上,比较灵活,又可在画面中,尽情领略故事的过程,这样它就占尽了先机。现代人的心理特点是:“沉迷于视觉效果,而厌倦于倾听”。通过视觉接收,对我们几乎具有迷人的力量,因为观众在听演讲的过程中,可能会离座而去,一场舞台演出,观众也有可能中途离场,但即使是一部非常一般的电视剧,你也难以看了上集不看下集。
电视剧的所有画面,基本上是由五个方面组成:
1、强大的演员阵容。演员的选择是机动的,为了角色的需要,可以扩大挑选范围,甚至邀请国际演员。我们可以在电视剧里看到强于舞台剧、电影里的角色人选,视觉形象得到满足。加上演员的穿着和服饰,其人物个性极为突显,增强了视感官的美感。
2、逼真的布景。所谓布景,我们通常是指房间和场院,在电视剧里则包括一切环境和背景在内,它可以是一间房屋,也可以是山脉和广阔的空间。布景的重要性在于它与事件发生的场所、地点有关,从而提供许多重要的事实。既给演员提供逼真的表演空间,又可引导观众进入特定的故事环境。
3、特征鲜明的导具。导具既可以是布景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演员的一部分。无论哪种情况,它必须具有鲜明的特征。一筐筐排列着的新鲜蔬菜,布景显然就有市场特征,演员戴上眼镜,要么是看得更清楚,要么是为了掩盖他的真面目,这些都具有人物特征。有些导具还与动作相联系,持枪者与拿钓鱼杆的,显然是两种不同的情况。
4、环境中必具的物体。它们都是没有生命的客体存在物,如汽车、飞机、轮船、火山、瀑布、河流等,有的能动,有的不能动。但它们总是伴随人的活动而存在,不可能漠视众多客体物的影象,而弃之不顾。
5、变幻莫测的灯光。灯光能告诉我们一天当中不同的时间,因为时间会对我们产生不同的影响。灯光在传达电视剧的基调方面极为重要,但它只能有限地揭示故事的直接意义,而不能影响或超出它之限定的所能。
画面语言唯一的目的,是为讲述故事服务。因而我们不能仅从美学价值来衡量,而要考虑它对故事作出的贡献。于是画面的目的联系,就是它能完整地传递故事,并在一定的篇幅内,完成这个目的。无论故事长短,画面要把故事的长度,适应于可用的篇幅,而篇幅不仅与编导有关,也影响着观众。尽管故事必须完整,但它不能使观众厌烦,因此画面的长度,不宜超出观众的预期之外。
二、声音指的是什么?
可以肯定地说,声音在电视剧中起着画面所不能起的重要作用。比如对话,音响和音乐,它们都可直接或间接介入剧情、渲染气氛、增强表现力。
1、演员之间的对话,是故事内容的重要部分,它能进一步解释和理解全剧的中心事件、2
人物关系和戏剧动作。它是画面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在满足视觉形像之后的听觉联动。没有听只有看,是片面的,没有看只有听,也是片面的。演员在干什么,可以通过画面了解;演员在说什么,只有听他们的声音才能知道,因此,“对话”就显示了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生活中人们要讲话,电视剧中的人物也要讲话,轻视讲话的作用,显然是愚蠢的。应该知道,对话至今仍是最能说明事实的方法。但冗长繁顼的对话,也会使人生厌。因而简明扼要的对话,即使是你一言我一语,也比听了半天还没听懂要强。从电视剧的对话形式看,也许转换速度越快,就越能避免对话的繁顼和冗长。
一个好的当代编剧,他应该懂得如何去组织角色的对话。他的意念里,应当使他的故事不用说话就能被人理解,这样他就学会了如何充分运用其它表现手段。有了这条规则,在其它手段用尽而不再起作用时,才轮到启用对话。对话是最后一着,这样它的位置就摆正了。最经济的使用对话,这是非常实际的考虑,国内、国际的文艺时尚,莫不如此,请务必留意诸多范例。
2、任何动作都伴随着某种音响。打枪听不到枪声,火车听不到车轮响动,都使人难以置信。而枪声一响,火车转动,声响不仅伴随着画面,也带来它本身所具有的意义。画面的视野是有限的,音响的意义是无限的,它可以提供超出画面以外的可能和价值,让我们感受比我们看到的更多。
同时,音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它的联结作用。一般来说,镜头可以分切,但音响仍然要继续。当我们的眼睛转向不同的物体时,我们的耳朵总是听着同一的音响,如果镜头代替了分割的画面,那么音箱则传出了联结的响动。比如拍一个成衣店,十个八个镜头都行,而缝纫机的响声可以延续。演员互相对话,镜头是谁不重要,对话始终在继续,有经验的剪辑,不会在一句对话结束时,才转换镜头。他会在映出另一个人时,结束对话,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损害动作。他还知道在静默无声时,转换镜头是最最要不得的。因为带有画面的录像胶带,可以任意切割和变换,但同期录入的声带,必须小心仔细地处理。
3、生动的故事,必须要有强烈的背景音乐相衬托。音乐对故事的影响是潜在的,它的感染力也是无形的。一般来说,要作曲家为摄制好的电视剧配乐,这不一定是他们所喜爱的方式,因为故事构成之前,很少会与作曲家们共同商量,而事后的邀请,则少了应有的尊重。作为背景音乐来说,其实不一定能渗入观众的意识,但是如果没有它的介入,我们就会觉得少了什么,使人感到沉闷、难受、压抑和乏味。
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把有背景音乐和没有背景音乐的录像各放一遍,又把没有录像的背景音乐单独放了一遍,结果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没有背景音乐的录像,失去了应有的表现力,变得灰暗而无生气,相反单独播放的背景音乐,虽然眼前没有图象,却使人领悟到大量的故事内容。由此,背景音乐的地位确立了,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必须加强的问题。电视剧中的背景音乐,是一个特殊的艺术信息源,它与画面、音响不同,它是来自第三向度的信息,表现了感情和情绪。
从这个意义上看,它已经接近了启示的作用,虽然不一定能启示演员的思想,但它能启
3
示演员的感情,从而解决了电视剧制作中的严重缺陷,即帮助演员的情感,能在音乐的感染下,快速地投入。
音乐和音响一样,它们都可以对一系列镜头或场面产生联结的影响。一组本不连贯的闪现或镜头,可用强有力的主题音乐,将其连成一个整体。电视剧配乐的价值,已经突显出来,这是由它的职能性服务所决定的,而不是做为音乐会作品的单独意义所存在,故而当代许多作曲家并不在意这种区别,他们乐意为一部电视剧,配写有感染力的背景音乐。
三、什么是摄像眼?
拍摄一个镜头,是由摄像机的拍摄位置所限定的。这个位置的视野,就如同我们的眼睛,而我们的眼睛就是摄像的位置,所以等同类比之后,就有了这个“摄像眼”的称呼。也就是说,摄像机是死的器材和物件,而摄像眼则是活的可变动的位置和角度。不管摄像机的位置如何变动,我们以后所看到的画面,都是这个“摄像眼”的视角所为。它提供了我们能看到的一切,都是通过摄像眼的视角,而成为可能。而摄像眼之外的东西,我们一概未能看到。
摄像眼的视野是有限的,摄像透镜只能从整体中截取一个部分,不可能什么都要。这一镜头显示这一部分,下一镜头也许只能显示下一部分了。既然选出的只是一部分,肯定选取的是重要的部分,因此,摄像眼的选择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是有选择的给予。做为观众,我们都是看不到整体的,只能接受这个“有选择的给予”。至于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必须有的,完全取决于导演的眼光和摄像者的水准,是他们艺术能力、艺术趣味支配下的选择,是他们造就了摄像眼的成功与失误。
什么是重要的和必须有的呢? 这个问题关系到指导如何掌握摄像机的原则。说明什么是重要的,就意味着摄像眼所显示的要旨,和需要传递的不一般的信息。而我们知道演员不是信息的唯一来源,因此不能把自己限死在演员身上。如果手枪重要,就显示手枪;如果一只走了气的轮胎重要,就显示走了气的轮胎;如是一套生锈的餐具重要,就显示生锈的餐具;如是演员的眼睛重要,就显示演员的眼睛.根据重要因素的体积大小,我们必须调整摄像机的远近,以便使视野适应于正在拍摄的诸多要素的体积。
既然许多要素都具有表现力,几种要素可能在同一时间都是重要的,那末,这些要素就必须在同一个镜头里结合起来。各种要素,虽然具有对比或不同的价值,却可以在一个镜头里结合,我们把这称为“各种表现手段,在同一镜头里的构成”。这同画家们的构成概念相反,电视剧的构成与其说是审美的,不如说更多地是实用的。它主要是为了揭示信息中,各种要素之间的组合和联系。
在故事发展当中,兴趣会发生转移,从这个演员到那个演员,从布景到物体,从道具到演员,或者从一种要素组合到另一种要素组合。同一个镜头不可能长时间地去展示所有重要的东西。因此,我们得改变摄像机的取景位置。所谓熟练地掌握摄像机,就是它能够不断跟 4
上我们眼睛里面兴趣的转移。当兴趣已经改变而镜头迟迟不动,观众就会感到困惑。如果我们想看某一个动作,而看到的却是演员的面部表情,我们就会感到意外或不解。有时,动作还不如反应重要,有时候,正在讲话的演员表情,还不如听话演员的表情重要。
如果我们未能展示观众感兴趣的重要因素,就起了掩盖重要事物的作用。这显然是一个错误,除非导演的目的,在于利用有限的视野,去获得一种意外的效果。例如,我们从一个角色的反应,推测将要发生一些事情。如果我们不是立即看到发生的事情,从视野里隐蔽了这个重要因素,它可以引起我们的好奇;直到另一个人进来时,才揭开这个事实:因为有一支手枪正威胁着那个角色,或者是一场大火即将点燃。
这种把物置于视野之外,予以隐蔽的手法,当同音响联系起来时,就格外引人入胜。我们既可以显示也可以隐蔽发出声响的实物;也可以隐蔽哪个发出噪声的开门人;或者隐蔽或显示哪个开枪的人。
摄像机可以比做人的双眼,通常是讲述故事者的双眼。正由于此,摄像机应被置于看得清东西的地方,以便观众可以看到重要的事物。有时,讲述故事的人可以与一个角色等同起来,也就是说,他可以潜入一个角色的灵魂,而用他的眼睛来看周围世界。过一会儿他又可以转入另一个角色的灵魂,而从另一处来看世界。假定我们表现一个男子走进一间房间,在哪里他看到了骇人听闻的被破坏的现场。摄像机让我们看到的正是哪个角色眼里看到的景象。如果你显示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一个人坐在椅子里,另一人站在他面前,你可以向上取一个镜头,就象哪个坐着的角色在看另一个角色。你也可以向下取一个镜头,代表站着的哪个角色的观察和视角。但你也可以从旁边取下两个人的镜头,在这种情况下,这是通过讲述故事者的眼睛,所看到的场面。
导演和摄像者都可以选择镜头的种类和长度,可是他们的选择也并不是完全自由的。他们必须根据我们概括的原则,使选择适应于故事的需要。许多导演喜欢漫无节制地使用镜头,不管从技术角度看,这些镜头是多么有趣和完美,但对故事却是弊大于利。
从技术上说,不同种类的镜头可以分类如下:
1、特写——摄影机在很近范围内拍摄。
2、近景——位置在中距离与特写之间。
3、二人景——两个主体的头像。
4、三人景——三个演员一组。
5、中近景——在分镜头剧本中最常见的名称之一。
6、中远景——远景和近景之间。
7、远景——拍摄完全的,无所不包的布景或风景。
8、全景——摄像机镜头包括在场的所有人物。
9、推拉摄像——拍摄时摄像机移动,通常同主体一起移动。
5
10、拉远镜头——摄像机移离演员或物体。
11、推近镜头——摄像机移近演员或物体。
12、反向角——把摄像机对准原来完全相反的位置。
13、主观镜头——摄像机复制一个角色的视野。
14、摇摄镜头——慢慢转动摄像机以摄取全景。
15、升降镜头——摄像机沿着主体往上或往下移动。
16、摇近摄像——摄像机方向跟随演员活动而横跨布景,或显示布景全景,然后对准角色。
17、合成摄像——原先在加工舞台上拍摄的场景,剪辑下来投映在动作后面的背景上,然后再拍摄.现在也可以投映在前面。
18、同时摄像——两个摄像机拍摄的图象同时摄入一个画面中。
19、变焦距镜头——从近景到远景,或从远景到近景迅速改变透镜焦距。20、插入——通常是插入一个近镜头以解释动作的一部分。
这二十种不同种类的镜头,每一种都能够使我们看到揭示信息的各种不同事实的不同组合。远景给我们看到所有的要素、完整的布景、所有的人物和他们的活动,但是由于从远处看,就不能看清楚细节。全景使我们靠近一些,它仍然可以集合所有要素如布景、物体、道具、演员和他们的活动。中镜头只展示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它只展现布景的一部分,它不展现一群演员而是演员中的几个。当我们看不到完整的再现时,摄像机就指向了某些部分,似乎在说:“别急,别急,„„通过我的眼睛,这才是最最重要的”。
近景指向细节,可以是布景的一部分,如墙上的子弹洞;或者是物体的一部分,如走了气的轮胎;或者是一件道具,如一封信或演员手指神经质的叩击。更近的是半近镜头或二人景,它被用来显示两个人的脸部。最后是特写,它把演员的表情,放大了显示给观众看。这个事实使电视剧胜过舞台剧,成为一种大众喜爱的细部展示,而传统剧场只在票价昂贵的座位上,才能看清演员的表情。
推拉摄影的目的,在于不用改变镜头就能不间断地跟上我们兴趣的转移。它意味着某个演员的脸部反应,突然变得比一群人或后面的布景更使人发生兴趣;它意味着兴趣从一个单一的物体转移到全景,或者兴趣停留在一个向前走动的人身上。在这种情况下,摄像机可以移动,但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摄像机的移动必须根据故事中的事件,而不是导演或摄像者的主观意愿。
全景拍摄也以同样的原则来指导,除非有理由要这样做,我们不应该随便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我们也许想从一群人转移到另一群人,或者导演认为有必要用摇摄镜头来展示布景。为此目的,我们可以让演员穿过房间,而用摄像镜头跟着他转动,从而展示全部布景。摇摄镜头的危险,在于它很缓慢,同推拉摄像一样.一个镜头又一个镜头地拍,可能
6
会慢得多,因此只有在它们真正跟上兴趣转移时才能使用。
必须理解每一个镜头本身是独立的,而故事则是持续不断地在流动。分镜头倾向于切割故事,而我们希望得到的是故事的流畅。另外,从一个镜头到另一个镜头的变化不应太大。
如果我们开始用远景拍摄有人正在走进房间,就不该接着用特写镜头。这变化太大,会有碍于联结,应当操纵摄像机用二三个逐步接近的镜头。这样,我们就传达了一种加强动作的感觉(它同大部分戏剧场景的发展相吻合,它们总是逐渐加强的)。反向过程具有把我们从细节带回到周围事物的作用,它使人意识到故事情节发生时的周围环境。因此,动作要有利于流畅的联接。第一个镜头中的人开始从椅子上站起来,第二个镜头完成这个动作,这才是最好的联接。甚至点一支烟也能联接两个镜头。理由在于预期,它引导我们的知觉顺利地到达动作的完成。预期在联接两个没有动作的镜头时,它的作用甚至更为强烈,只要一个人向某一个方向直视,这就足够了。我们预期那儿发生了什么,我们还进一步预期下一个镜头将展示发生的事情。
由于镜头一个接一个不断地向前流动,我们用下述方法和词语来区别它们:
1、淡入——图象慢慢出现在屏幕上,大部分画面以淡入开始。在影视放映过程中,一般用来表示一连串镜头的连接——类似小说中章回的分界。
2、淡出——在一连串镜头或影视结束时,图象慢慢消失。
3、溶入——从一个场景到另一个场景的逐渐转换,用来表示时间的流逝,或者地点的决定性改变。用这种手法拍摄的分界,不如淡出手法明显,也并不表示事件流动的中断。
4、划入——在转折中用一个场景很快取代另一个场景。
5、切换——从一个镜头到另一个镜头的直接变换。但也意味着两个镜头之间,没有时间消逝的过程。因此,展示一个人走向门边,然后切换成他开门的镜头,这种做法是不合适的,因为他需要几秒钟时间去穿过房间。应让他先开门,而后切换成动作的反向镜头,这才是正确的。
6、蒙太奇——电影镜头的组接或称“电影的镜头语言。”对蒙太奇作精确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它的应用存在着太多不同意见,普多夫金((1893一l953),苏联电影导演和理论家,在他导演的作品中善于运用蒙太奇来表达复杂的思想。著有《电影导演论》(1933)和《电影演员论》(1935)。)说:“在发明蒙太奇后,电影才成为一种艺术。”爱森斯坦((1898一l948),苏联电影导演和电影艺术理论家,提倡蒙太奇的运用,导演《战舰波将金号》、《震撼世界的十日》.《伊凡雷帝》等。)“设想整个影片应是蒙太奇。”俄国人广泛应用蒙太奇以取得象征性和现实性的并列,以表现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推广和运用。而在好莱坞,蒙太奇主要用来压缩过于拖长的篇幅,以使其在充分戏剧化的场面中表现出来。从整体上说,为蒙太奇所选的镜头,不但要有传达信息的表现力,它们也必须适合于影片的风格:喜剧中的有趣事件,恋爱故事中的感情缠绵,战斗片中的激动人心等等。蒙太奇本身并无戏剧力量,但它做为技术手段,却有助于情节的发展。
7
7、快接——新技术手段在电视摄像中的运用,它以跳转方式将画面快速转换,场景很快滑过,观众来不及细细品味。但能使观众有一种目不暇接的感觉和剌激。
8、跳转——新技术手段在电视摄像中的运用,它以快接方式将画面快速转换,作用基本上与快接相同。但不同的是,它把跳转的镜头指向与原来完全不同的另一事物,另一组不同的画面内容,甚至是不相关的人物和场景。
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与其说是编剧的任务,还不如说是导演或摄像、剪辑的任务。虽然,提到这些名词就足以令新手头晕,但他们还是以掌握这些术语,足以使他成为行家里手。其实在电视剧编剧技巧的知识方面,这些术语是极其次要的,远远不够的。
从什么位置和角度出发,显然这些都是摄像方法、技巧的法则,我们必须通过“眼”的检验,细心留意这些技巧方法的作用和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步弄懂这些词语的真正含意。
摄像机和摄像眼是两个概念,但这两个概念之间却是经常发生错位的。死的器材与活的视角之间,总以拍摄故事画面而不断转移。这种有机的互相联系的界定,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才能得以充分理解和印证。
综上所述,电视剧是通过画面连结、声音伴生及不同的视角摄入,构成生动感人的故事。说它们是手段也行,说它们是形式也不为过,但我以为,说它们是内容,则更为合适。重视对电视剧生产理论的研究,是时代提出的课题,我们大家都在根据戏剧理论、电影理论的某些章节,做着横移的工作。正因为摸索前行,不恰当、不准确的说法和提法,也就在所难免。同时在借鉴国外论说中,一些模糊的词语及论断,我们也不能完全弄懂,只好按着能理解的加以说明和引证。只要我们勤于思考,总会逐步找到通向彼岸的道路。
供稿人:徐柏森
供职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文广新局剧目工作室 个人住址:江苏省盐城市毓龙东路6号2幢205室 电子邮箱:xbs353@163.com 邮编:224001
电话:0515——88300076 收件人:徐柏森
8
9
第二篇:第八课《画面和声音结合》
第八课 外婆桥
—— 画面和声音结合 教学目标:
1、能对图片中的画面加以声音的想象。
2、对声音的个性想象。
3、自己的情绪融入到声音的想象中。
教学重点:能对图片中的画面加以声音的想象。教学难点:对声音的个性想象。教学准备:
配乐、配图、教学PPT。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快乐我感受(激趣):同学们,欢迎回到我们的看图说话的课堂,见到大家,老师非常高兴,这一周老师又为大家带来什么我呢?请我们进入我们课堂的第一环节,师:(快乐我感受),生:(向烦恼说NO)请听音乐:
(音乐响起——(《外婆桥》
问:同学们,听到这首歌,会让你想到什么呢?(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师:刚刚同学们的回答让我们知道了一首歌曲带给我们的回忆,接下来,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大家一起猜一猜,第一个猜出来的同学有奖励哦!出示课件:
驼背公公,力大无穷,爱驮什么?车水马龙。——打一交通工具
师:同学们,你们猜出来了吗?对了,是“桥”。那大家都见过哪些桥呢,你们又知道哪些桥呢?说说看。(学生先说,说完,老师点评。)
同学们,你们的回答,老师很满意。桥,在我们生活中是一项重要的交通工具,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从古自今,桥这种建筑也一直在发展,到现代社会有许多各种各样的桥,瞧:(收集一些桥的图片通过PPT展示。)
各种各样的桥
师:了解了这么多各种各样的桥,接下来请同学们,填一填课本80页的读读写写吧!(学生填写,老师巡视。8,9,10题老师可以讲解。)
过渡: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许多诗人写下了不少有关桥的诗句: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李白 驱车石龛下,仲冬见彩虹。——杜甫 寻寺新游处,桥怜再渡时。——杜甫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
小结:听完了《外婆桥》这首温馨的音乐,了解了各种各样的桥及跟桥相关的诗句,赶快进入我们的第二站。
第二环节——成长故事会 师:(成长故事会),生:(天天来相会)
【问】同学们,还记得你第一次一个人睡的情景吗?那时候,无论何种声音,在你看来,都很难听、很恐怖。夜已经很深了,小松鼠躺在他的小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她听到了一个可怕的声音。我们一起来听故事 《和妈妈睡》朗诵+配乐《催眠曲》
《和妈妈睡》
夜已经很深了,松鼠妈妈躺在她的大床上,睡得很香很香。可是,小松鼠躺在他的小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突然,他听到外面有咚咚咚的声音。
“妈妈!妈妈!”小松鼠喊,“快起来啊,外面有咚咚咚的声音,一定是有小偷来偷松果啦!” 松鼠妈妈睁开一只眼,竖起耳朵听了听,又闭上眼睛,说:“那是树枝敲打屋顶的声音嘛!”“可是,我能到你的床上去睡吗?”小松鼠问。“不行不行,床太小了,会挤着你。”松鼠妈妈翻了个身,又睡着了。
小松鼠听着咚咚咚的声音,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突然,除了咚咚咚的声音,他还听到了啊啊啊的声音。他赶紧从床上爬起来,侧着耳朵仔细了听,恩,这声音也不是从屋顶发出的,他开始害怕起来。
“妈妈!妈妈!”小松鼠喊,“快起来啊,外面有啊啊啊的声音,一定是有谁找不到家在哭呢!”松鼠妈妈坐起来,竖起耳朵听了听,又躺下来,说:“那是一只和你一样睡不着的猫头鹰。”“可是,我能到你的床上去睡吗?”小松鼠问。“不行不行,床太硬了,会冻着你。”松鼠妈妈打了个哈欠,又睡着了。
小松鼠听着咚咚咚和啊啊啊的声音,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突然,除了咚咚咚和啊啊啊的声音外,他还听到了嘀嘀嘀的声音。这一次,他犹豫了好一会儿,最后还是下了床,恩,这声音不是从屋顶发出的,也不是从门外发出的,听着听着,小松鼠又害怕了。“妈妈!妈妈!”小松鼠喊,“快起来啊,屋里有嘀嘀嘀的声音,一定是有个怪物要从土里钻进来啦!”松鼠妈妈从床上爬起来,竖起耳朵听了听,又回到床上,说:“把水龙头拧紧一点就没事了。”“可是,我能到你的床上去睡吗?”小松鼠问。“不行不行,床太破了,会伤着你。”松鼠妈妈掖了掖被角,又睡着了。
小松鼠听着咚咚咚、啊啊啊和嘀嘀嘀的声音,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突然,除了咚咚咚、啊啊啊和嘀嘀嘀的声音外,他还听到了呼噜噜的声音。“妈妈,妈妈,你打呼噜啦!”小松鼠喊。困得要命的松鼠妈妈二话不说,摸索着找到一个夹子夹住了自己的鼻子,然后把头蒙得严严实实,又睡着了。
小松鼠再也听不到什么别的声音了。“哇——”突然,小松鼠放声大哭起来。松鼠妈妈急忙跳起来,将小松鼠搂在怀里。“妈妈,我好想到你床上去睡啊!”小松鼠说。“可是,到我床上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声音啊?”松鼠妈妈擦干小松鼠的眼泪问。小松鼠钻进了松鼠妈妈的被窝里,笑嘻嘻地说:“只要和妈妈一起睡,什么声音都没关系。”
咚咚咚…… 啊啊啊…… 嘀嘀嘀…… 呼噜噜……
小松鼠觉得,这些声音,就像催眠曲一样动听,没一会儿,就带着他进入了甜甜地梦乡。
(老师要讲故事,而不是读故事,更不建议直接把文本放出来让学生自己看。学生听完故事问)
问:小松鼠为什么觉得那些声音可怕呢?
(因为它一个人睡觉,由声音联想到了可怕的事情。)
师:是,来自于大自然的声音多种多样,但因为有了我们的联想,他们带给我们的感受也变得不同了。
问:为什么后来小松鼠会甜甜地睡了呢?他的心情有了什么样的变化了?
师:声音是来自于内心的呼唤,当内心的感受是幸福的,那么你听到的一切都会是悦耳的。
第三环节——知识一点通(引入):听完了小松鼠的故事,接下来我们要进入我们课堂的第三环节,师(知识一点通),生(越学越轻松)。
激发:在上一讲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在画面中加上了不同心情下的联想,会让你的画面有更多的故事。那么今天老师带来一幅图考考你们的联想能力。问:出示一幅图,同学们能不能说说出一段话呢?
《夏日的池塘》
请三五个学生回答。
小结:同学们说的还是挺不错的,有的同学还运用了前面所学习的知识来描述这幅图。今天的新课会不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收获和惊喜呢?
引:我们生活的周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说说你最熟悉的声音吧。(学生说,老师边听边点评。)
问:我们听到的声音有这么多,你能不能联想一下这些声音像什么?带上自己的感情,爱听的声音和不爱听的声音,感觉是不同的哟。哪些声音认为是动听的,哪些又认为是难听的呢? 动听的声音
动物界:像百灵鸟在枝头歌唱、像燕子呢喃细语、像海豚声音
自然界:像泉水叮咚、小溪哗啦啦流淌、像风吹过山林、像小雨滴滴答答
难听的声音
动物界:像乌鸦叫、像老牛拉破车发出的咯吱声、像鬼哭狼嚎
自然界:像电闪雷鸣、像狂风呼啸、像枯枝折断的声音<干涩、沙哑> 【评】我们常常听到的声音也可以成为画面的一个部分,当画面中加入了声音的想象,我们形容起来的时候这画也像活生生地在我们眼前动了起来。讲授知识点:加入关于声音的联想(那声音像……)出示图片:
问:课程一开始我们练习说了这幅图,大多数同学说了这幅图的各种景物。想想要是在这幅图中一些动听的声音,是不是更让人陶醉…… 图片上有什么声音吗?
(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蜻蜓飞舞的声音;青蛙呱呱的叫声;风吹过荷叶的沙沙声……)这声音像什么呢?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表达,老师及时点评补充。)
师:就像一开始在故事中我们听到的,能让小松鼠安心入睡的不是外部的环境有多么舒适和温暖,而是我们内心是否感受到幸福与快乐!其实我们听到的声音是否美好来自于自己内心的感受。
出示图片:
问:
1、图片里讲了一个什么事情?(足球赛)
2、你能听到画面里有什么声音?(加油声、呐喊声、鼓劲声等等……..)
3、你能将图片中观察和想象到的编一个小故事吗? 三五个学生口述。师生共同评价。小结一下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知识点:观察加入声音的联想(那声音像什么……)。(请每位同学对自己本课的学习进行评价:)
第四环节——我行我来秀
引入:接下来进入我们课堂的第四环节,师:我行我来秀,生:看谁最优秀!请看这幅图:
问:图片里是什么时间呢?什么地方呢?
图片里有哪些人物呢?他们都在干些什么呢?
你能听到图片里有哪些声音呢?她们都在说些什么呢? 你能描述一下图片的内容吗?
(备注:这张图片前面的课程有也有出现,不过训练发重点各不一样,在这次课主要要训练学生 给画面增添声音。)(课堂习作)
根据你刚才的观察与想象写写图片上的故事。
课后练习:
读读写写。可当堂完成,完成不了可作为课外作业。
第三篇:创意说明故事画面画面描述声音描述广告语
没有绿色的恐怖
创意说明:
1.本次创意脚本的主题为绿色环保和杜绝家庭冷暴力。在绿色环保方面侧重于保护树木,而家庭和谐方面以父母争吵带给孩子的伤害为主题。
2.本次创意脚本的主要展示方式为起雾的车窗玻璃。下雨天或者冬天,因为存在湿度差和温度差的情况所以车窗或室内玻璃会出现起雾现象。我们经常会一时兴起在起雾的玻璃上写写画画,利用这一有趣的现象展现图画。贴近生活的展示方式更能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启发。场景一 主题:绿色环保
故事画面:一辆私家车在马路上行驶,马路两旁皆无树木,一片荒凉,颜色基调为灰色等冷色系。
画面描述:一辆私家车行驶于马路上,马路两旁没有树木,车前坐着父母,车后座坐着一名约5岁的孩子。
驾驶位上的父亲说到:“小宝,爸爸今天带你去植物园开不开心呀?”
后座的孩子没有说话,默默地用手指在起雾的车窗上一笔一划的画出几颗树。此时音乐为悲伤的旋律持续到广告结束。镜头拉进给孩子沉默的表情特写,最后画面停在车窗的玻璃上。浮现广告语。声音描述:简单悲伤的纯音乐为背景音乐 广告语:“别让树成为景物,别让孩子错过春绿” 场景二
主题:绿色环保
故事画面:以幼儿园为故事发生的场景,以老师布置课堂作业“画树”为故事背景,颜色基调为灰色等冷色系。画面描述:在幼儿园课堂上,女老师布置绘画课的课堂作业是画一棵树,老师说到“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的作业是画树,大家要好好利用水彩笔画出心中的树哦!”在收作业的时候,老师发现一个小男孩交上来的作业是:一张白纸上只有一条条粗粗的竖线。镜头转向教室窗外,窗外是一棵棵光秃秃的树干。镜头拉进特写老师尴尬的表情和孩子无辜的表情,最后停在孩子那张画纸上。浮现广告语。声音描述:简单悲伤的纯音乐为背景音乐。广告语:“别让孩子的世界只有线条,没有色彩” 场景三
主题:杜绝家庭冷暴力
故事画面:一辆私家车在马路上行驶,汽车的前面坐着父母,后座是一名约5岁的小男孩和他的玩具熊。车内放着嘈杂的音乐。颜色为灰色冷色调。
画面描述:车前座的父母在争吵,争吵声不堪入耳,车后座的小男孩一脸麻木的表情,他身旁的小熊一脸担忧的表情,温柔的帮小孩遮住了耳朵
声音描述:前半段为父母争吵的嘈杂声,从小男孩的镜头开始为悲伤的纯音乐。
广告语:“别让孩子的耳朵失去美好,守护孩子的纯净天地。”
第四篇:湘版美术高中摄影摄像二单元第二课资料经营画面
湘版美术高中摄影摄像二单元第二课资料经营画面
[教学任务]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了解摄像机的基本结构以及摄像机上常用键的功能;观看镜头里的画面,体会画面与平常所见场景的不同视觉感受;通过欣赏镜头画面,了解基本的画面构成原则,学会处理主体与陪体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影片中的光线、色彩的运用,让学生关注到影片情节以外的东西。
教学活动分析
本课设置了两项学习活动建议,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前面的“思考与交流”来灵活安排。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在了解了摄像机的结构与功能后,亲身感受摄像机的性能,试着用它来拍摄某个场景。此活动侧重于尝试性的体验。在拍摄完后,通过交流与互评,试着用摄像术语来评论拍摄效果。第二个活动则是此课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在拍摄时考虑技术含量更高的因素,同一组静物,利用不同的构图、在不同的光线下、不同的色彩氛围中都会呈现出不同的感受,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体验,看如何将静态的东西拍得更富生气与变化。两个活动都重在强调学生自己动手拍摄,自己感受摄像机,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提升自己对影片的审美能力以及操作能力。
教学基本思路
本课的重点是镜头里画面效果的处理。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了解摄像机;接着分析镜头画面,让学生掌握摄像里的基本术语与基本原则,可以边讲解边演示镜头,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拿起摄像机感受镜头画面;然后分析画面中其他的元素:光线与色彩,这是摄像时必不可少的既能增强画面感又能推动情节发展的两个很重要的元素,教师在讲解时可以结合摄影或色彩学来讲授。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能自主动手感受摄像,综合考虑种种元素拍摄一段素材。
教学材料分析
摄像艺术已越来越接近平常人的生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一门人人都能进行简单操作的艺术形式。教材开始部分的文字就是拉近摄像艺术与学生的距离。首先,了解什么是摄像艺术。摄像艺术须掌握必要的技术设备并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进行。它以光学镜头、摄像机和胶片为主要工具和材料,经过曝光、洗印、放映等主要工艺过程,在银幕上呈现为一系列活动的影像。这个影像系列,可以再现对象的主体形态、轮廓形式、表面结构、空间透视、色彩层次、运动速度和节奏,具有四维(长、宽、高、时间)的特性。其次,根据教参第68页的图片讲解摄像机的构造与功能。
教材内容的主体部分包括三部分内容。每部分内容都是摄像艺术的入门知识。第一部分是此单元课的重点,主要是将镜头里的画面定格,来具体分析拍摄距离、画面中主体与陪体的关系、画面中的环境、人物的摄像构图原则、画面中的地平线、画框外空间的表现(即与下个镜头的转接)和主体运动时画面的处理等七个知识点。而且都配有相关的“思考与交流”,旨在使学生在学习了知识点后,能马上融会贯通地运用到影片的欣赏中,运用到实际拍摄中。
首先要确定摄像中画面的概念,画面是电影最小的构成单位、映现于银幕上的活动视像、一幅幅电影摄像的构图。摄像是运动的艺术,它的构图不同于绘画、照相的构图,它不是静止的,而是活动的、变化的。但在一定时间内,拍摄对象又有相对稳定的时间,这就构成了摄像中的画面。
接下来是此部分的第一个知识点——摄像中的景别, 景别是摄像机与被摄对象的不同距离或用变焦镜头摄成的不同范围的画面。景别分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五种。远景是摄像机摄取远距离景物和人物的一种画面。这种画面可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广阔深远的景象,以展示人物活动的空间背景或环境气氛。还宜于表现规模浩大的人物活动,如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人如潮涌的游行示威,千军万马的对阵厮杀等。全景是摄像机摄取人像全身的一种画面。这种画面可使观众看到人物的全身动作及其周围部分环境。全景具有较广阔的空间,既能展示出比较完整的场景,又可使人物的整个动作和人物相互的关系得到充分的展现。在全景中,人物与环境常常融为一体,能创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动画面。全景和特写相比,视距差别悬殊。如果两者直接组接,会造成视觉上和情绪上大幅度的跳跃。运用得好,常能取到特有的艺术效果。中景是影片中只取人像膝盖以上部分的一种画面。这种画面可显示人物大半身的形体动作,是影片镜头中占数量较多的一种景别,常在叙述剧情时使用。中景的视距比近景远一些,能为演员提供较大的活动空间,既可以使观众看清人物表情,又有利于显示人物的形体动作。由于取景范围比近景宽广,能在同一画面中拍摄几个人物及其活动,因此它在展示人物关系上尤显便利,演员也不会因为空间窄小而与周围气氛、环境脱节。中景在影片中,大部分用于需识别背景或交代动作路线的场合。其运用得当,不但可以加深画面的纵深感,表现出一定的环境、气氛,而且通过镜头的组接,还能把某一冲突的经过叙述得清清楚楚,揭示出人物的复杂关系和不同性格。近景是影片中摄取人物上半身或人体局部形象的一种画面。这种画面能使观众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近景有时也摄取景物的某一部分。近景的视距比特写稍远,有些摄取人物腰部以上的镜头,又称为中近景。近景中,人物上半身活动和面部表情占据画面显 [教学建议]教学建议
摄像是门新兴的艺术形式,考虑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并不是每个学校都能配备相关的摄像器材,所以此单元课主要是以欣赏为主,实际操作为辅。在了解摄像基本术语的基础上,提升他们对各类影片的欣赏水平,不再简单地停留在对影片情节的关注上,更多的是技术方面的问题,揭开摄像艺术的神秘面纱,使其贴近学生生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营造这种平近感,可通过一系列经典影片的欣赏唤起学生对摄像艺术的兴趣,对于掌握它有十足的把握。
本课可分为4~5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先了解摄像艺术的“武器”——摄像机。教师可用最常见的DV摄像机入手,对摄像机的结构进行全面分析,了解其各个部分的作用与用法。有条件的学校可进行实物展示。然后让学生手持着摄像机进行拍摄,可以不考虑情节。然后再将摄像机放在三角架上再拍摄一段,拍完之后对比着放给学生看,观看过程中适时地指出拿摄像机的第一要诀:稳。指出初学者拿摄像机拍摄时,每个镜头可停留3~5秒后再移动位置,并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持机姿势。接下来观看电影片断,感受景别变换的视觉变化,每个景别的侧重点在哪。可以让学生用数码变焦或是自己移动的方式试拍景别变换的镜头,拍完之后做对比播放,让学生自评、互评讨论两种方法的好处与不足之处在哪。
第二、三课时:教师在进行这一部分教学时,可节选一些影片的片断或是定格其中一个画面,结合知识点来讲解画面构图的基本原则。然后设计一些尝试性的练习,设计一些故事情节,让学生用手绘的形式将这些情节场景表现出来,看哪种构图形式比较合理,比较能反映主体与陪、主体与环境的关系。
第四课时:还是以欣赏片断为主,讲解光线的强度有强、弱之分,能带给人物表现怎样不同的感觉,分别用来表现怎样的场景。光线的方向有顺光、逆光、侧光等,不同方向的光线也能营造出不同的视觉感受。让学生欣赏影片,表述不同方向的光线会带来什么样的环境氛围。光线的色调,不同的色调会使镜头画面呈现出不同的色温,因此白平衡的调整是个很重要的技巧。教师应给予着重讲解。另外,光线有自然光与人造光之分,可以让学生结合“思考与交流”进行尝试性的练习,试着使用调节光线不可少的白板。最后,让学生分析影片中哪些场景是自然光,哪些是人造光,适合表现什么样的情节。
第五课时:以欣赏影片入手,综合色彩学的知识,看色彩在影片中是怎样被运用的。播放黑白影片、彩色影片,在黑白影片中运用色彩或是在彩色影片中有黑白片断的场景,让学生分别感受这些特殊处理的作用,试着写出一篇关于电影中色彩运用的小论文。
教学评价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课程中有许多实际操作的活动,如某位同学在课堂中播放他自己拍摄的影片,然后让同学们进行评价,分析在这个影片中该同学注意到哪些构图原则以及运用到哪些拍摄技巧,并指出其优点与需要改进的地方。接下来让该同学自己讲解他的创作意图和注意到的原则以及拍摄技巧,根据同学们提出的意见,构思一下重新拍摄的思路。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将学生阐述的内容进行归纳,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与扩展。[参考教案]参考教案
第二单元 第一课 经营画面 棗——奇妙的光影效果
教学目标
通过对电影片断的欣赏,初步掌握摄像艺术中光影效果的处理。并能对电影中的光影效果进行评析,讲出处理的方法。
教学内容
摄像艺术中光线的知识与运用。
教具、学具准备
教材、优秀电影片断、摄像机、白板或是白纸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带领学生感受不同的光源。根据天气而来,如果是晴天带学生来到户外,感受太阳光,看阳光照在物体表面有什么样的感觉。然后进入教室,拉上窗帘,感受光线缺少时带给人的感觉,然后打开教室内的照明灯,看又带来什么感受。教师还可带来有色纸罩在灯管上,让学生体验不同颜色的灯光会制造出什么样的氛围。并将这一切用摄像机记录下来。
(二)探究
1.欣赏不同光线强度的电影片断:强光场景、弱光场景。
提问:强光多用于什么场景,弱光用于什么场景,分别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2.欣赏不同方向的光线的电影片断:顺光场景、逆光场景和侧光场景等。教师出示光线布置图。示范反光板的用法。
让学生分析不同方向的光线用于什么样的场景,用来表现什么情节内容。
3.将最开始拍摄的自然光下的教室和灯光下的教室画面播放出来,便能发现色调跟我们肉眼所见的不同。在这时适时提出白平衡。然后讲解白平衡的校正,怎么使用白平衡,以取得跟我们实际观看的情景色调相近的效果。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光线的运用是根据情节的需求,因此在自然条件受限制的时候,大都会用上人造光线,一来不受天气约束,二来能制造出许多特殊的效果。在电影拍摄中,运用自然光或人工光是一门艺术。涉及照明器材的使用,光线设计,现场布置,光位、光比、影调及光影效果的确定,镜头布光处理等,播放一些电影片断,让学生分析哪些场景是自然光,哪些是人造光,而且这些光线的方向是怎样的,尝试画出灯光布置图。
(三)小结、评价 小结:光线的运用是灵活多变的,光线的色彩、不同角度的灯光运用,都能给影片增色不少。给物体补光或是挡光,以及进行白平衡校正也是不可缺少的技巧。
评价:学生是否能正确画出光线图,能否讲解电影片断中光线的运用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能否各抒己见,对于白平衡的调节是否都能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