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英语读书笔记(六)--基本理念与教材使用篇

时间:2019-05-14 18:51: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小学英语读书笔记(六)--基本理念与教材使用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小学英语读书笔记(六)--基本理念与教材使用篇》。

第一篇:中小学英语读书笔记(六)--基本理念与教材使用篇

d中小学英语读书笔记

(六)--基本理念与教材使用篇

前言:

为增强理论内涵,提升专业素质,我们中小学英语教研大组在倪丹英老师的带领下,勤读书、勤摘记、多反思、善提炼,努力营造读书学习好氛围。本学期我们阅读了很多书刊,摘录了其中的精华,并进行了分门别类。为辐射学习氛围,促进共同成长,我们逐一上传我们的读书笔记,敬请全体英语教师分享。同时,我们也殷切期待:暑期中更多的老师会加入我们读书学习的行列。请将您的读书笔记发至ndycn@163.com,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分享,一起打造学习型的教师队伍!

◆语言学基本理念

一、《英语课程标准》:《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学习对语言材料的再现率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教材的编写应该保证重要语言现象有足够的再现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语言知识的前联后串,灵活地使用教材,更高效率地指导学生掌握英语知识,“瞻前顾后”地组织教学活动。

二、语言的整体性原则:认何事物都可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语言也不例外,而整体又是由部分组成的,是整体的支柱。

三、全语言教学(Whole Language):全语言的倡导者之一Goodman(1986)认为,全语言就是在完整、自然的语言环境中,尊重学习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去学习整体的语言。强调语言的整体性,即对语言的全面体验和感知,对意义与形式的整体理解与学习。

四、社会建构主义:学习是学习者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旧知识进行结构重组,构建出新的观念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与他人相互交流,相互质疑,倾听对事物的不同看法,这种交流就成为学习者的宝贵资源。

五、抛锚式教学:以有情节的故事影像作为“锚”:通过创设真实、有趣的情境,激励学生对知识积极进行建构,带有明显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倾向。

六、镶嵌式教学: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镶嵌式教学”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组织有关信息,把适当的教学阶段镶嵌于故事中,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辅助信息,即学习支架的搭建。七、三明治故事教学法(Sandwich Story Method):主要应用于英语教学中,强调词语在句子中教,句子在篇章中教,篇章围绕故事写,故事围绕兴趣选,兴趣以理解为前提,理解靠母语来支持(纪玉华、许其潮,2002)。儿童学习的积极性需要通过故事来调动,而故事的词汇、句子、语篇必须通过符合儿童现时的认知水平,以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新课标理念

一、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摘自《中小学外语教学》04年第2期

西北师大附中 文亚光

(一)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教育现象(活动)的理性认识,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育理念体系。教育理念具有民族性、国际性、导向性、前瞻性和规范性等特征教育理念以教育规律为基础,它反映了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蕴含着教育发展的思想。

教育方法是指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建立在一定的教育理念之上的。在同一教育理念下,可以有多种不 同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

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而语言技能的培养要通过第节课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来实现。语言教学中如何处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决定着教学的效果。教学形式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

(三)语言基础知识教学与实现课程其他功能的关系

教师应认识到: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

(四)传授英语基础知识与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关系

首先,语言知识是表情达意的必需手段,是语言学习的中心,是英语教学的立脚点。

其次,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交际能力,而要具备交际能力必须先获得语言能力。

优化基础知识教学就是要在英语教学中正确处理语言形式、语言意义和语言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常规的任务 新课标的理念

浙江江山中学 姜发兵

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使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比如,听写、提问和讨论等)。虽然这些方法都已被广大教师所熟悉,但要从中体现出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却需要每个教师潜心钻研。立足于这些常规的教学方法,研究如何把常规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起来,是当前中学英语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

(一)把常规教学任务提前做

(二)让学生在常规任务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

(三)换角度,找载体,给常规任务以核心

(四)延伸常规任务,使任务更加生活化

(五)给常规任务提供更明确的信息

(六)让常规任务动起来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理念就蕴藏在常规教学活动之中。常规教学活动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更新才会显示出生命力。对常规教学活动的微小改变都可以使课堂更为愉悦和民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高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材使用篇

一、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福建三明市教研室 蒋秋阳

(一)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可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1.单元之间的调整 指依据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对各单元的顺序进行调整。2.单元内的调整 指教师根据单元内知识的逻辑顺序,对教学内容作重新调整,从而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课内调整 指重新调整和组合某一课时中几个部分的顺序。

(二)重新调整和组合教学内容

(三)拓展和补充教学内容

教师应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适当的补充。中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年龄段,其大脑对语言吸收的潜力是巨大的,教师应运用遗忘规律来引导学生记忆单词,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使他们成为高效的学习者。教师还应适时增加相关的阅读和写作训练,或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等。此外,教师还应设法拓宽教学资源的途径,比如,广播电视节目、音像资料、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以及报刊杂志等。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引起资源,采用不同的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语言及其运用。

(四)更新教与学的方式,活化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应磁强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更新教与学的方法,让教材为我所需,为我所用。

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不仅能够激活教学内容,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创设出更多有意义的活动,使课堂充满活力。

教学设计应留给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通过课堂延伸出来的活动更具有活动性、创造性和使用效率。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几点尝试

摘自《基础英语教育网》 于润朴

摘要: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本校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才能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关键词:英语教学;教材使用

黑龙江省大庆地区的小学从2001年秋季开始使用《英语》(新标准)教材。总结几 年来的使用情况,一线教师大都认为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要改变“教教材”的传统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灵活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以下简称《课标》)在“教材使用建议”中也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按照这个要求,笔者在教学中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了尝试和实践,以下谈谈几个方面的理解和做法,与同行交流。

(一)适当补充或删减教材内容,突出重难点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分清主次,把握重点,适当地删减或补充教材内容。删减就是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强化能力训练,淡化知识点训练,减少对语境性词语和句子的教学、训练时间;补充就是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增加有关内容的学习和操练的时间,科学地设计任务型活动,引导学生在任务活动中运用语言。

例如,在一年级起点教材第三册第六模块Weekend Activities这一课中新授词汇非常多,而且在课文中又出现了有关单数第三人称的问答。这些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显然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编者的意图,笔者并不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中出现的所有内容,而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第一、二人称的问答上。这一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很大的联系,掌握起来不太困难。至于单数第三人称,在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了解句子的语义功能,而不必追究能否正确地把动词变成单数第三人称形式。通过给出正确的答案,教师引导学生将不同的语法现象进行对比,初步感知单数第三人称的语法知识。实际上,单数第三人称的语法现象曾出现在不同册或同册的不同模块中,教师需要从总体上做好计划,打破年级、模块的界限,把教学难点分散到教材的各册、各个模块中,从而使学生在同一语法现象不断循环反复的基础上逐步掌握语言知识。

(二)分散语言知识点,提高再现率

针对部分模块中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多、知识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以先分散语言知识点,然后适时地循环反复地呈现这些语言知识。教师不必要求学生在通过一次讲解和一次活动后就完全掌握某些知识,而应该在不断地反复、循环地讲解和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同时,教师也不必要把一个单元中所有的语言点都进行全面深入的讲解,而应该适当地分散重点和难点。对于以前出现过多次并在本课需要归纳的语言点,可以适当地重点讲解和训练;对于新近出现的语言点,则只要求学生理解其在本课的最基本的语义功能,能初步运用即可。

另外,针对语言知识起点高的问题,教师应该把握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早渗透,重积累。早渗透是指在进行某些词语或某项语法正式教学之前,先有意识地在前面的课文中少量地、重复性地出现,使学生对其有所接触和了解,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重积累就是把已学过的词语或语法与新授内容结合起来,以旧带新,温故知新,逐步积累,循序渐进。例如,在第五册教材第11模块中,涉及到了大量的表示月份的词汇,如果放在一起集中学习,难度肯定会非常大。这时就需要教师把语言点分散开,提早渗透这些词语,以降低以后学习的难度。

在把语言点分散开来进行教学的同时,教师需要在备课的时候特别注意,要有一定的计划性,不能孤立地以模块为单位去备课,而要在通览几册书的基础上,仔细分析、比较、研究,再决定哪些模块的知识点比较集中,而且是可以分散的,分散到哪些模块中去,以及以什么方式去加以渗透。

(三)联系实际生活,替换教学内容或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据实际教学的需要,适时地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或活动进行替换。例如,在讲到教材第五册第2模块中“Let’s do something for somebody.”这一句子的时候,正值教师节的前几天。因此,笔者设计了一个主题为 “Let’s do something for our teachers!”的小组活动,以替代活动用书中的练习。先为学生列出学过的相关动词短语,然后要他们用英语提出建议。每个学生都表现得非常积极,提出了“Let’s make some tea for our teacher!” “Let’s make a card for our teacher!” “Let’s sing a song for our teacher!”等等。此类练习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语言。这样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英语的乐趣,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常规的“Act it out”的活动,教师可以改换活动方式。例如,在第一册第11模块Location一课中,笔者改换了通常的朗读活动,将其设计为“猜一猜”的活动:由学生把一些学过其英语单词的学习用品藏在教室内,用“Where is the...?”提问,其余学生则用“Is it in the...?/ Is it on the...?/ Is it under the...?”等句型来猜,以达到巩固和应用in,on,under三个介词的目的。

(四)扩展教学步骤,创造发展空间

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应决定是否增加准备性的步骤以扩展教学活动,从而降低活动难度;或者延伸原有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

例如,在学完100以内的数字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英语数字表达的规律,进而掌握100—1000以内的数字。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活动,要求学生各自深入商场、超市调查并记录指定的几件物品的价钱,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反馈和比较。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数字的表达方法并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英语歌曲是延伸和巩固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在教学中除了教授《英语》(新标准)这套教材中编排的歌曲和歌谣外,还另外引入了一些歌曲来学习“Good morning.” “Nice to meet you.” “How are you?” “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等问候语和日常用语。在结束Family和Jobs 这两课内容之后,笔者又教学生唱“Finger Family”和“My father is a doctor, my mother is a teacher”两首歌来巩固相关的词汇。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轻松地接受语言知识,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五)调整教学顺序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将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处理主题为Festival的这一模块时,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较为真实的学习环境,体验中西文化的不同,有意将本部分教学内容调整至圣诞节前一天进行教授。在这一天,学生们自己简单地布臵了教室,教师扮成圣诞老人,给他们分发礼物,并向他们介绍圣诞节的来历、圣诞老人的故事和西方人过圣诞节的风俗习惯,然后请他们比较中国人过春节和西方人过圣诞节的不同。学生们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空前地高涨起来,原本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成了他们都感兴趣、愿意学习的内容,使本课不仅得以顺利进行,而且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学习第一册中的英文数字时,在大多数学生已熟练掌握了1—10英文单词认读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提前教授安排在第四册的11—100的数字,而没有必要一定要等用到第四册的时候再去教学这些数字。通过这样的调整,适当地将一些教学内容提前,可以补充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减轻后面的教学压力。

(六)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再利用 《英语》(新标准)为教师提供了活动手册、教学挂图和词汇卡片等,这些资源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大量信息。插图、挂图和卡片都是静态的,教师要善于让它们动起来。例如,教材所配的教学挂图没有文字,教师就可以把它用于课前,让学生看图,或者通过老师提问,或者让学生看图说话、猜想、联想、推断来导入新课,为课文教学做一些 适当的铺垫。在新课讲授过程中,学生对教学内容熟练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就可以出示挂图,并板书对话或故事中的关键词,让学生尝试看着图上的不同情景及板书提示,复述课文内容。在学习“Make a Milkshake”,“Make Some Tea”,“Tree Planting”等内容顺序性比较强的课文时,可以把整张的挂图剪开使用,让学生通过排序的练习来帮助他们复述课文。在教学中还可以把小幅的图片进行塑封,用水性的记号笔书写相应的注释内容,以便反复使用和书写不同的内容。

活动手册的使用也是如此。在低年级有很多听音涂色的练习,这样的练习录音一般较快,而涂色完成起来却需要较长时间。为了不耽误过多的时间,教师不妨让学生根据听力练习内容先画一点,当时校对,等课后再完成其余的涂色任务。在每次的听力练习时,教师可以重放录音,给学生多留一点思考解题的时间,保证他们听懂了录音内容。有些时候,教师还可以把录音材料重新组织,编成新的录音,这样原本已经做完的练习就变成了新题。

《课标》倡导教师善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更是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校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才能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三、浅谈新课改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

摘自《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年第11期 李雪芹

(一)因“材”施教,实施有效的“教”

按《新课标》要求编写的新教材,在内容的编制上有很多突出特点,更便于学生自学,也有利于教师构建一种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轻松的学习模式。教材内容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非常有利于教师鼓励、启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为使学生在原有的听、说、读、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设想,表述自己的见解,笔者认为应该从下列两个方面做起:

1.以“本”为线,精心“编剧”。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应大胆冲破旧框框的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提供给学生的信息资源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任何先进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最终都要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来实现,并且是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密切相关的。近几年的高考书面表达,体裁多为应用文和记叙文,但题材更为广泛,有通知、求职信、日记、校园变化、目击报告等。在教学中,可以依据教材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供类似的写作文体,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由于教材所提供的情景为学生所熟知,学生对这类写作言之有物、充满热情。通过日积月累的针对性写作训练,学生体验到了写作的乐趣,成就感逐渐增强。

2.优化手段,“粉饰”登场。创设语言环境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手势、表情、流畅的口语、多媒体演示、舞台剧等形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在不知不觉中达到学习的目的。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交际服务,日常交流时注意把它作为沟通、交流、获得信息的工具很有必要。编排课本剧也是实现“双赢”的很好形式,学生自己研究角色、组织演出,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相关的英语知识。

(二)因“学”施教,落实有效的“学”

“教不越位”、“学要到位”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为师者要巧妙地找到“导”的时机,及时发现并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 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局面。

1.以“学”为本,精心“导演”。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在起作用。”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喜欢英语,教师必须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满腔热情地全身心投入教学,以自己的兴奋情绪去激励学生,以自己的主动性去唤醒学生,以自己的朝气蓬勃的精神去鼓舞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和教师进行积极的情感沟通和交流,从而把课堂带入乐思乐学、愉快和谐的境界。教师无真情讲课,学生必然无真情听课。没有激情,课堂教学如一潭死水;没有真情,即使面对面,也犹如背靠背。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相互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达到教学合一、教学相长的最佳状态。

每个人生活中都有对成功的渴望和需求,激励的语言、轻松愉悦的氛围、民主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产生愉悦的情绪,增强自信心、胜任感和自我效能感,而且能促进学生朝着成功的方向继续努力。学生获得成功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并让其他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当学生遇到困难或信心不足时,应及时进行勉励,并继续鼓励学生从失败中走向成功,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2.以学定教,重在实效。新课标要求,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提问、分享观点、合作交流等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性或性格原因所导致的偏差。

总之,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课堂教学追求的一种目标。教师只有深入地理解、研究和挖掘教材所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好教材,使课堂教学充满勃勃生机和乐趣。只有真正发挥教师的“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将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将学习方法进行“再创造”,让师生情感进行“再体验”,实施“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学”,才能真正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

四、新课程标准下外语文化导入的思考

摘自《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期

随着我国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英语的实际应用功能日显突出,而发展和传播本国文化、尊重和接纳异国文化也成为国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难以回避的 内容。着 就要求语言教学跨越培养学习者纯语言能力的目标,帮助他们以开明的 态度冲 不同的视角看待和理解母语文化和异国文化。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把课堂教学当作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主阵地。

首先,教师要将文化列为教学目的与内容,制定出分阶段目标,使文化教学能分层次、分阶段的进行。这样,教授就可以运用各种途径渗透文化内容。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渗透的途径有:

(一)词汇渗透 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典故、习语的来龙去脉,以便他们理解其深刻内涵。

(二)对话渗透 让学生注意语言的得体性,了解应用本族语者的思维方式与表达习惯,培养跨文化交接意识,懂得什么时间、地点对什么人说什么话,以增强表达能力。

(三)阅读渗透 阅读课文时,学生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懂得包含一定文化背景的内容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采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去获得相关的背景知识和百科知识,以填补学生在异国文化背景知识中的空白。

(四)听力渗透 扫除听力中有关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障碍,如提供有关历史、地理、思维方式、禁忌、幽默等方面的文化信息。

其次,要加强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具体操作方法有:

(一)注解发 对一些特殊的语言描写以及某些语言表达的特定含义加以注释,有助于学生掌握得体的交际文化。教师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以注释,做到语言知识讲到哪里文化知识就诠释到哪里。这种方法比较灵活。列如,对于有关历史的课文教师应补充一定的时间、地点、政治背景内容。

(二)融合法

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融入相关的文化知识。列如,新教材Unit 6 Good Manners讲的是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先介绍中国的餐桌礼仪从而导入新课。课前几分钟的导入不仅能激起学生的相关体验,而且能引导学生关注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

(三)实践法

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改编话剧进行表演。新课标Unit 14 Festiual讲述的是不同国家庆祝节日的风俗,在处理本单元的内容时,笔者让学生根据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在课堂上表演美国人是如何庆祝鬼节的。这一方法不仅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和文化,同时也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程度。

(四)比较法

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来导入文化。列如,在学习新教材Unit 21 Body Language这一课时本人通过对比英美人和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有知道了本民族的习俗。

(五)专门讲解法 教师对历史剧、文学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及性格描写应专门进行讲解,否则学生就很难了解故事发生的政治背景,很难准确体会故事主人翁的心理变化过程。

五、谈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浙江省诸暨实验小学荷花校区 徐华燕

关键词:教材 内容 体系 结构 改编 激发 利用

摘要: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课堂教学一般都使用固定的教材。教师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要求,对已使用的教科书作出相宜的“剪裁”,从“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加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从而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

(一)综合多种教材,丰富教学内容。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儿童英语教材种类繁多,各具特点。对一位有心的教师来说,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教学资源库。我们若能对它们适当地“移花接木”一下,也许就会结出意想不到的“果实”来。

(二)打破原有体系,重新调整结构。Cambridge Young Learners English 该教材中语法点多,词汇量大,对能力的要法语也较高,要求听、说、读、写齐头并进。笔者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中的有些内容作了适当调整。

(三)改编平淡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歌曲、童谣、动作,这样即能提高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培养其英语语感和节奏感,还能帮助其理解意义,促进记忆。故事对儿童具有一种普遍的吸引力。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我们必须树立一个正确的教材观: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它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我们不能静止地和绝对地看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量力而行,这个“力”就是学生的实际情况,“行”就是增、减、改、编、重新组合教学内容。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材,使教材服务于学生,而不是让学生来适应教材。

六、例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 第一轮使用小结 湖北省南漳县李庙中学 于秀娟

有些内容纷繁、杂乱,需调整;有些内容零散、不系统,需归纳;有些内容量较多、枯燥无味,需删减或分解;有些内容学生吃不饱,需补充。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载体。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可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若单元与单元之间有相关的语法项目,教师将相关的语法内容进行整合,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构建完整的语法知识体系。

单元内的调整是指教师根据单元内各部分之间的连续性或知识的逻辑顺序,对教学内容重新调整,从而更有效地节约教学时间,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重“精”轻“范”的现象,可理解性语言和知识信息的输入量十分有限,严重制约了学生语言能力及其它技能的发展。因此,教师可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和补充。

结合学生周围世界发生的事情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教师不应受限于教材和教参,而应设法使静态的文字变成活泼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在创设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语言。

第二篇: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600字高一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600字高一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600字高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600字高一1

我在这本小说里看到了追求与不屑一顾的坚持。很多人都缺少坚持自我追求或梦想的勇气,而主人公却如此的执迷。值得学习的是贵在坚持的精神,但从道德面讲主人公抛妻弃子的行为实属不该。

我似乎明白了作者在这本书里投入的感情,用文字来表达每个人物的思想。显然是成功的,这是一本极具人物特色的一本小说,每个人物都很有多层次的情感思想让人无法停下翻阅的眼。

晚上月亮出现时,每个人抬头都能看见,却遥不可及,地上的六便士随手就有。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可以近也可以远,如果你想摸到月亮,一盆水就可以。不然你就远远望着吧!一盆水,哪怕是镜花水月,也能让你有所满足。我举的这个例子便是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那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心境。

他知道最后的结果不一定是耀眼的成就;他知道这条路很多石头,很陡,他不回头;他不需要家人的陪伴,也不回去陪伴家人;这样看他还真是个疯子

他还希望他那风韵犹存的妻子找个人嫁了;他认为他的孩子已经比社会某些小孩幸福;这是他自我良心上的安慰。

当思特里克兰德的.妻子知道他不是为了女人而是因为画画离开家庭时,他的妻子选择了支持并整个人都豁然开朗。看到这个点本以为是团聚时,而主人公依然选择离开。明白了吗?他的妻子的这种支持让他有一种负罪感,因为他妻子把这种支持当做自我牺牲!而思特里克兰德不希望别人因为他的梦想而做出什么牺牲,他需要的是真正懂他的支持。

婚姻真的不只有爱情,“爱我倒不如懂我”这句话在这个故事里展现的淋漓尽致。

还没有看完,看完继续聊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600字高一2

读这本书的经历有些曲折,天才画家梵高和高更的故事一直很传奇,得知《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的原形是高更,而且《月亮与六便士》的名气很大,便想一探究竟,想看看书中到底写了什么故事。先是从图书馆借,没能借到,只借到了一本作者毛姆写的评论其他著作的书,想着同一个作者,应该也不错,结果书中所涉猎的故事都不太了解,读不下去,心里有些失望。后来有幸从朱老师那里借来一本,书到手便立马读了起来,也许是期望太高,前几章作者只铺垫了一些事情,很无趣,心里有些小失望,此书就被搁置一边了。突然有一天朱老师发了一些关于本书的评论,很有意思,又有了赶快读完此书的兴趣。

本书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讲述思特克里兰德放弃美满家庭,稳定社会地位,追求绘画理想的故事,书中主人公为了追求梦想,不畏生活的贫穷,无视病痛的折磨,几十年来从不后悔,这种做法也许只有天才才能做到。此书越往后越精彩,思特克里兰德最后和土著人结婚,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小岛上,每天画画,得了疾病后依旧坚持作画,眼睛瞎了仍然阻挡不了,他的遗言是死后要把挂满壁画的房子一起烧掉……他是用生命在画画。

虽然小说的故事有些夸张,我想作者正是想要通过这种对比来表达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月亮高高在上,虚无缥缈,六便士很不起眼,却很实在,两者差距很大,但都不可或缺。在生活中,我们埋头奔波忙碌的同时仍需抬头仰__亮,不忘追求梦想,只有这样生活才更有意义。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600字高一3

最初听到这本书时,是在自己喜欢的一个青年作者--尹沽城那里听到的,他向读者推荐这本书,建议我们读读毛姆的作品。

毛姆,被称为英国的莫泊桑,一生创作长篇小说二十多部,短篇小说一百多部。小说特点:最大限度保持作品内容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不扬善,不隐恶,让读者自己去观察和判断人物的善恶,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各具风采。小说关注焦点:了解人性,暴露人性的弱点。

初次听到书名《月亮与六便士》时,就觉得很有趣,月亮?六便士?这么不相关的两个东西作为标题有什么用意?看到这两个词你又会想到什么?

抬头,你便会看到月亮,月亮是远方的朦胧美,它那么高高在上,令人无法企及,但当你在夜晚看到它时,内心还会充满向往与憧憬,它是你心中的理想,是你内心的冲动,是你那不被人支持与理解的梦想。

低头,你便可以看到六便士,它是天下人熙熙攘攘,来来往往想获得的东西,没有它,你就无法生存,它是你的世俗生活,是你的物质生活,是你在旁人看来活的体面的必需品。

无数人曾在这二者之间做过斗争,多数人选择了六便士;少数人选择了月亮;而很少有人能二者兼顾。而本书要讲的则是那选择月亮的少数人。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600字高一4

六便士随处可捡,而我只珍惜那片月光。

——题记

每个人身边都会有一个默然的人,人们只知道他家境殷实、沉默寡言,又有谁能想到他将有一天会离家出走呢?《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便是其中的一个。

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在证券交易所工作的普通的经纪人。他的前半生中,他安守本分,在爱社交的妻子旁扮演着一个普通的丈夫,有时甚至被妻子扣上“十足的小市民”的称号,有谁能料想,他在某一天忽然辞别了妻子,抛弃了儿女,一个人栖息在巴黎的破旅馆中。这是怎样一种随性超脱?当所有人都认为他在巴黎的某个大酒店中花天酒地,妻子认为他出轨时,他独自一人固执而古怪地画画。他只上过一年夜校的绘画课,没有人欣赏他的画作,而且他只有百十英磅来供给他追逐心中的“月亮”。但他丝毫不在意:“我告诉你了,我必须得画画,我控制不了我自己。”正是这种常人难以想象与理解的坚定,使他最终来到了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塔希提,在那儿实现了他的涅盘。

有些人会如此谴责斯特里克兰德:他粗鲁无礼、蛮横冷血、固执己见,但在这些词的背后,是他对绘画的执着追求。查理斯从来未因绘画能为他带来什么物质财富、荣华富贵而选择绘画,他仅仅只是热爱罢了。当他栖息在巴黎,在塔希提时,他过着比颜回“一箪食,一瓢饮”更清贫的生活。但他的内心是多么的富有:他热爱自己的绘画事业,他有一个令他痴迷的小岛,他有一个可以令他不断追求的梦想,这便够了。

人的一生,除了吃喝等生活上的必需,剩下的就是自己心中所想,所追求的事。当年的伦敦,俯首皆是六便士,而查理斯却选择仰望天空的月亮。他的仰望不是对自己的满足,而是对生命的一种最高礼赞,他来过这世上,他完成了生命赋予他的光荣——做自己想做的事,为了他心中那一轮“明月”,他葬身于大火之中,与其最杰出的作品一起。正如毛姆本人所说的:“他可以说死而无憾了。他创造了一个世界,也看到了自己创造的世界多么美好。临了,在骄傲和轻蔑的心情中,他又将它毁掉了。”他执着地追逐着梦想,尽管其带来的物质回报微乎其微,但他所带给后人的勇于追梦,不为世俗流言的示范熠熠闪光。

人生路上,哪有谁不畏世俗流言?但《月亮与六便士》告诉我们:当我们在社会的滚滚潮流中前进,一定要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它警示着你,始终不要放弃梦想、放弃初心。并且,无论身处何方,年龄几何,都要记住:我们要选择一生中最想为之努力的事物,并为其自由而奋斗。当我们有勇气作出决定时,就已经身处生命的自由之中了。

在许多时候,我也迷惘过,甚至天真地认为自己是个无用之人,但是毛姆教会了我一件重要的事:随心所欲,不要让自己为别人所活,那么当你真正热爱一项事业时,你便成功了。其后,我慢慢地放平了心态,生活并非只有灰色的自卑和他人的嘲笑,还有诗和远方。当然,还有埋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梦想。所以,大胆追梦吧!当你仰望天上的月亮时,它的清辉是地上的六便士无可比拟的。

愿每个追逐梦想的人,无意将生活摔得支离破碎,却让灵魂更加伟大。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厄运。

——后记

第三篇:我国中小学教师考核的基本理念与实践路径

我国中小学教师考核的基本理念与实践路径

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12)发表日期:2008年1月18日

实施考核是促进教师完善和发展的有效手段,是甄别教师、正确认识教师队伍整体状况、合理并高效配置教师资源的重要方法。综观并分析我国中小学教师考核工作,应予肯定的是:其考核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执政党、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盼,考核方法则已考虑到被评价者自我认识的作用以及自评与他评的相互关联。但同时必须指出的是,我国中小学教师考核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加之理论准备不足,系统性、针对性明显缺失,使得实际效果与预设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偏差,主要表现为:考核的基本、核心理念未能形成和统一,导致不同实践主体行为的较大差异甚至行为的严重扭曲;考核指标体系侧重于教师作为历史人而不是发展人,作为终结者而不是过程者;导致评价结论难免偏颇,难以完全反映被评价者的发展潜能与趋势;考核方法重领导、专家意见而轻视同行、被教育者的感受,重数量指标而缺失质性的评判,重结论形成而忽略对产生结果原因的剖析,从而导致考核工作有形式化之嫌疑,难以唤醒教师作为认识和发展主体的意识和动机。上述一系列问题,已严重制约和影响我国中小学教师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必须予以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一、我国中小学教师考核的基本理念

1.由表象化考核向实质性考核过渡。表象一般指在感觉和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所谓表象化考核,本文特指追求考核表面形式、满足于过程性完成,而不考虑考核目标是否实现的非正常现象。所谓实质性考核,则指始终围绕预设目标来设计过程和方案,以追求目标的完全实现为主旨的考核制度。由于我国中小学教师考核具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和功能指向,因此,必须坚持以实际效能作为判断考核成败的唯一标准。近年来中小学教师考核工作中出现为了考核而考核、讲究形式、追求数量指标的普遍现象,究其原因,既有考核指标体系本身的因素,也与主体的重视程度及水平能力有关。

2.由片面、局部考核向全面、整体考核过渡。片面、局部,全面、整体,均指对客体考核的范围和程度,由片面、局部向全面、整体过渡,凸显的是考核内容的系统性以及对人的呈现程度。教师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这种特殊性集中表现为劳动过程的复杂化、劳动要求的创造性和因人而异、劳动成果的综合特点以及教师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不可替代作用。正因为如此,我国《教师法》明确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规定教师应当履行六项义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则提出教师要做到六个“要”。上述一系列表述虽然由于语境不同而形成一定的差异,但综合要求、全面要求却是明显和一致的,只有突出考核的全面观和整体观,才能体现对上述相关法律和政策的理解与执行,准确反映被评价者相对于职业而言的状况,得出的结论才可能是公正的、客观的。

3.由甄别性考核向甄别与引导并重型考核过渡。考核的目的之一是对被评价者予以评判,实现其甄别功能。弱化甚至取消考核的甄别功能,势必导致教师管理理念上的严重缺失。但是,目的之一并不是目的全部,我国中小学教育正处于重大的历史变革时期,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对执教者的教育观念、知识和能力结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较高层面甚至全新的要求,而与之相背离的则是我国教师培养过程往往忽视执教者教学效果的评判作用,导致教学过程的示范性、针对性较差;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信赖性基础之上,导致学生自我学习与完善的意识较弱,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较差;过分强调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忽视专业情感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有效整合,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和专业构成的不平衡性。上述问题,是现有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状况难尽人意的主要原因之一。全面提高教师队伍质量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淘汰方法予以解决,既需要强化对教师培

养工作的研究,更应重视对在职教师的引导,突出考核的导向功能,通过考核促进教师的完善与发展。

4.由非程式化考核向程式化考核过渡。所谓程式化,指教师考核程序的相对统一和固定,以及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方法。中国教育的本土特征十分明显,表现在学校层面则是发展的不平衡、自主性差异以及所处区域位置的影响。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却是明确和统一的,对中小学而言,教师考核是一项政策性操作,事关学校的决策以及对教师个体的评价与使用,因此,不能因为学校的特殊性而否认操作的相对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包括考核程序、方法的相对统一,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对统一。

二、我国中小学教师考核的实践路径

1.实施聘期考核制度。我国中小学教师考核一般以学期考核和考核为主,这种做法值得商榷。主要原因是:(1)我国法律和政策已确立教师聘任制在教师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聘任制度”。《教师法》明确要求:“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则提出:要“依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推行中小学教职工聘任制度,实行资格准入、竞争上岗、全员聘任”。(2)教师职业是一个积累性职业,在竞争的生态系统中,只有凸现职业的稳定性,才能提高教师从业的责任感和安全感,充分反映教师劳动成果综合性的特点,才能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学校对教师发展与完善的规划。当考核时间间隔过短时,一般易干扰学校其他工作的开展,使教师有疲于应付之感,既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又难以达到考核的效果。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我国中小学教师考核应实施聘期考核,但同时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聘期考核并不完全排除学期、因素,如学生评教应是每个学期结果的累加;二是尚未实施教师聘任制的中小学,应适当延长考核的年限,一般以两年为宜。

2.规范考核程序。程序确定得科学与否事关考核成败。从系统论角度思考,中小学教师考核工作拟分为六个阶段:(1)准备阶段。主要是依据法律、政策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以及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考核实施方案。考核实施方案的制定应进行充分的调查论证,注意征求教师的意见和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采取先民主后集中的办法。方案确定后,要进行必要的任务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到人。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并深刻领会方案的主要内容,明确考核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义,使考核工作由学校行为转变为教师的主动意识和自觉行为。(2)自评阶段。主要是教师个体对照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自我评价。由于自评是西方哲学中内省的一种方法,是一种对自己决策、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自评的作用,通过督促和引导,确保自评严格按照指标体系进行,尽可能全面反映个体的素质、能力以及取得的成效。自评过程中,应要求教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严禁弄虚作假和欺骗行为,应坚持重事实陈列,重数据呈现,重成效说明,反对空话、大话、套话。(3)他评阶段。主要指领导和专家组成的评判组依据考核指标体系和教师自评材料,通过笔试、面试、听课、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查阅材料等方式,对每个教师进行评价。上述评价应是写实性的和建设性的,应是对个体指定层面深层次的刻画,但同时必须注意的是,评判组的评价由于时间的限制和被评价者的偶尔失真反映,可能在某些方面出现结论与事实的偏差,因此,必须重视评判组评价与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的整合,当出现较大分歧时,应做好进一步的调查核实工作。(4)汇总分析阶段。主要工作是将教师考核的材料进行汇总和整理,学校审定并签署意见,同时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这一阶段工作应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肯定与否定相结合,应肯定教师个体、教师队伍整体所取得的成效,找准存在问题。(5)反馈阶段。主要指向教师反馈考核结果。鉴于教师职业的特点,一般宜采取个别、不公开之反馈方式,对考核结果较差的教师,应指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提出学校的意见或建议,明确整改的方向和目标。(6)总结归档阶段。主要工作是将考核材料归入教师个人档案,为教师职务晋升、

评优、聘任提供原始的、系统的材料依据。同时,应召开教师大会,指出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体较为严重的问题,进一步明确教师工作的当前性要求和发展性要求。

开展教师考核,是现代中小学教师管理的重要和有效方法,如何从制度和机制上完善该项工作,则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只有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和探索,考核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四篇: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

一、“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

1.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中央领导指出,教材编写实质上就是国家行为。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这就站到一个“国家行为”的高度来要求教材编写了。“部编教材”应当也可以做到比一般版本教材站得更高,视野更加开阔。“部编本”语文教材是由教育部出面聘请主编和编写专家,调集了全国最强的编写队伍,有条件在总体质量和水平上超越现有各种版本的教材。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立意要高,高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指导思想明确,措施落实。措施就是八个字:“整体规划,有机渗透”。任何教材的编写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有基本的意识形态立场。作为“部编本”,这方面要求更高。

新教材编写强调“整体规划,有机渗透”,并不等于所谓“政治挂帅”,而是要处处考虑尽可能服务于立德树人的目标。教材编写是整个教育的一环,我们的教育终究要立德树人,这个“德”,包括了政治,但远不止政治,还有道德、理想、情操等诸多方面的“德”。现在社会发展,出现很多前所未料的新问题,精神道德的滑坡让大家都担忧,这其实也是意识形态问题,整个教育包括教材编写不可能回避这问题。立德树人非常必要,教材编写应当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整个教材编写过程,中央和教育部对立德树人,体现核心价值观是有很多指示和要求的。如何做好?从编写的指导思想看,是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来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功夫就在这种“结合”上。我们努力要避免的,是“表面文章”,是“穿靴戴帽”,而要做到“有机渗透”,使价值观化为语文的“血肉”。注意把那些能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两个“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教材的文章选篇、内容安排、导语和习题的设计等诸多方面,融入语文所包含的语言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让学生乐于接受,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老师们拿到新教材,会感到立意的确比较高了,也很大气,既体现主流价值观,又不停留于“说教”。

教育部汇报时用了“润物无声”四个字。中央领导和评审专家对这一点是非常看好的。我们使用这套教材,也应当注意把核心价值观“有机渗透”,又“润物无声”,减少说教。再实际教学中,这也许不容易做到,但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2.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

在确定编写方案之前,编写组对十多年来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实施的得失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总结,让“课改”的经验,包括这些年提出的“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材中沉淀下来。比如综合性学习,以及某些习题的设计,都在做这种“沉淀”。同时,又实事求是,正视某些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偏向。比如,现在语文教学普遍是两多一少:精读精讲太多,反复操练太多,学生读书太少。新编语文教材注意到这个问题,采取了一些改进办法。

“部编本”语文教材还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小学一年级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到了高年级和初中,每个单元都有往课外阅读延伸的设计,还安排了包括“名著导读”“古典诗文诵读”等栏目。新编语文力图让“教读”“自读”,加上“课外导读”,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这也是考虑到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病,想在教材中起到某种纠偏的作用。此外,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的问题,也是这些年一线教学中比较混乱的,新教材也力图有所作为。我想老师们对这些都会比较关心,下面还会做专门的探讨。

3.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社会上对教材很多批评,说明关心,有些批评意见对教材编写有好处。但也有太多意见属于印象式或者经验论的,并不了解教材编写也有其规律,要照顾到方方面面。教材编写需要听取意见,但不能被媒体裹挟,随波逐流;需要创新,但创新不是颠覆。要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实行“编研结合”,使教材编写有科学性,符合语文教育规律,也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教材编写启动阶段,我们对现行各个版本语文教材的普查和专题研究。比如人教版现行的语文教材,哪些方面可以继承吸收,哪些方面应当视为教训,都做到心中有数。

此外,编写组部分成员(人教社的编辑)还参与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就是“百年教科书编写的历史”研究,对民国国文教科书的编写有认真的清理总结,有些好的经验吸收到新编的教材中。比如新编小学语文增加了很多童谣、儿歌,能激发孩子对汉语音韵节奏的感觉,提升学语文的兴趣,有些素材就是从民国国文课本中取来的。

“部编本”语文教材还特别重视学界有关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选择、吸收和转化,用来指导编写。比如,识字写字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何让孩子“多认少写”,尽快学会读书写字,新编一年级教材的识字课文就采纳了北师大关于儿童字频研究的成果,把儿童读书最需要先认识的300个字,安排在一年级教材中,努力体现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所谓“编研结合”,也体现在编写组和评审组的结合,特别是在后期,一些评审专家实际上已经参与到具体的编写工作中来了。整个编写过程都是一边研究,一边编书的过程。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组织工作主要是人教社小语室和中语室承担的,他们实际上是编写的中坚力量。在新教材编写过程中,一再提醒参与编写的人教社编辑,既要继承原来人教版的比较成熟可行的部分,包括选文和内容设计,又要吸收其他版本养分,超越人教版。大家可能还习惯把这套教材称为人教版,其实和原来人教版相比,显然不同,有新的格局、新的气象。

4.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部编本”语文教材在课文的选取、习题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方面,努力切入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适应社会转型和时代需求,体现时代性。比如,如何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如何过滤信息,都在教材中有体现。此外,教材的课文有较多的更新,注重经典性和适合语文教学。和原来人教版比,新的课文约占30%以上。教科书编写语言、习题的题型变化、插图和装帧设计,都力图有所创新。

以上四点,是从总的方面说的,是“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基本思路和全新面貌。

因为现在投入使用的只有一年级或者七年级教材,其他年级尚未发行,我们先从整体上了解一下教材的特色与思路,也是为了帮助老师把握结合各自的实际,用好新教材。下面,我还要从7个方面,比较具体地介绍新教材和以往流行的教材(包括人教版)比,“新”在何处,我们一线老师使用新教材,应当在哪些方面多加注意。

三、“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七个创新点

1.选文强调四个标准。

大家比较关注选文,先说说“部编本”语文教材课文数量的变化。和原来人教版作比较,课文数量总的是减少了。

初中原来七上和七下都是30篇课文,现在每一册减为24篇。

数量减少,不等于教学总量减少,而是几个板块的内容方式在调整,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初中课文减少,30篇减少为24篇,但增加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和写作的分量。大家使用新教材,要理解课文相对减少,但其他几个教学板块又有所加强的5用意。

回到选文问题。“部编本”语文教材的课文选篇,更加强调4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当然,还要适当兼顾时代性。这也是针对性的。课改之后流行的各种版本语文,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另外,很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多选“时文”。这不能说不好,但不能偏了,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和适宜教学。大家会发现,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

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约占所有选篇的51.5%,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也选有

《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2.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结构是分单元组织教学,若干板块的内容穿插安排在各个单元之中。

初中的结构是,每个单元都有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这是重头。另外,每学期有三次综合性学习,两个名著导读,还有两个课外古诗词诵读。

在教学实践中,大致可以按照教材的单元顺序进行,把若干板块的教学穿插安排。小学低年级分三个板块,一是课文,二是识字写字,三是汉语拼音。教学实践中可以更加灵活一点,也可以大致依照几个板块的顺序进行。但事实上除了汉语拼音需要集中一段学习,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教学应当有密切的结合。新教材小学的3个板块与初中的5个板块,都比其他流行的版本语文教材更清晰。

另外,综合性学习次数有所减少,中心更加突出。主要考虑到综合性学习是新的课型,十多年前没有的,这种课型有利于培养口语、写作等综合能力,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以及口语交际结合起来。但以前的教材几乎每个单元都有综合性学习,实施中有些困难,很多学校的综合性学习基本流于形式。“部编本”语文教材就在减少综合性学习的课时的同时,把这一课型做得更实在,每次的主题也更加集中,以提升这一课型的教学效果。新教材的口语教学表面上比以往教材要少,实际上是分散了,在综合性学习中有安排,在阅读教学中也有所体现。比如有些习题就设计了课堂的讨论,也是口语表达的练习。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板块设置比以前清晰,但彼此融合,综合性也有所加强。

老师们使用教材时,要在彼此融合方面多用心。几个板块的划分主要是方便,大致上有序可循,但教学实践中还应当根据各自的实际来适当组合,没有必要划分得那样界限分明。

再说说单元的设置,“部编本”语文教材这方面也有些新的想法。

大家会发现新教材的小学低年段分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和课文三个板块。在实际教学中,汉语拼音教学可以相对集中完成,识字写字教学和课文教学可以有更多的融合。条件较好的学校,完全可以多一些融合重组。小学中高年级开始有单元设置,初中也是按照单元来组织教学。

“部编本”语文教材结构上明显的变化,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按照“内容主题”(如“修身正己”“至爱亲情”“人生之舟”等)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对本单元主题略加提示,主要指出本单元的学习要点。

为何要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是因为现有各种版本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是主题单元结构。这是前些年实施课改,提倡人文性的结果。但主题单元结构有问题,只照顾到人文性,而可能忽略了语文教学的规律。选文也往往只顾一头,只考虑所选课文是否适合本单元主题,难于照顾到本单元应当学习哪些知识、训练哪些能力。语文教学也就失去必要的梯度。这个问题是严重的,教学中大家都不满意。所以“部编本”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既适当保留人文主题,又不完全是人文主题来组织单元,有的则是文体组织单元,还有,就是适当淡化单元的主题,以便把必要的语文教学的要点、重点,按照一定顺序落实到各个单元中。老师们教学实践中可以按照新教材的单元顺序来安排教学,但不能拘泥于人文主题,要特别注意语文知识、能力的落实这条线。还要注意把单元中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几方面结合起来。

小学的单元设计非常丰富,一般有思考练习题,单元课后还有语文园地

(包括:

趣味识字、字词句运用、展示台、日积月累等,有的还有书写提示)。此外,就是“和大人一起读”这也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

初中的单元设计栏目没有小学那么多,但也各有各的功能。如七下第一单元,先是导语,4篇课文都有预习。课后有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自读课文设计7最引人瞩目的是旁批,还有阅读提示。

3.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这套教材重新确定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落实那些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

在十多二十年前,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是比较清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点、知识点,也都比较成体系。但在教学中出现的普遍现象,是考什么,就学什么、训练什么,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实际上已被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和反复操练所绑架。实施新课程以来,特别是课标的出台,首先要去解决的就是题海战术和反复操练的问题,因此特别强调语法修辞和语文知识讲授不要体系化,要“随文学习”。而且课程改革几乎一边倒,就是强化人文性。教材受这种观念支配,也就都采用以人文性为中心的主题单元建构。和之前的教学比起来,最近几年的教学要活跃得多,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尊重。

但又出现另一趋向,就是语文的知识体系被弱化,甚至被拆解了,教材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上,不敢理直气壮地讲语文知识,不敢放手设置基本能力的训练,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不突出,也不成系列。结果教学梯度被打乱,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得不到落实。有时课上得满天飞,可就是没有把得住的“干货”。某一单元每一课到底要实现什么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在整个小学或者中学的语文课程中到底是什么位置,通过这一单元或者某一课,能让学生具体学会什么,大致达到什么程度,都不是很清楚。特别麻烦的是,现在各种教材都是课改之后编写的,大都是以人文主题来建构单元,考虑更多的是选文如何符合单元主题,而对语文课程内容目标如何实现,就难于处理。结果大多数教材都只是在思考练习题上做点平衡和补救。大家看看现有其他版本教材,每一课都有字词句分析积累,都有主题中心思想的探究,但阅读写作的方法都还是比较笼统的。例如总是要求“有感情地朗诵”,从一二年级到初三都是这样,到底怎样做到“有感情”?朗读有什么方法?并没有提示;思考题中总是见到诸如“抓住关键词”“发挥想象力”之类要求,可是如何让学生怎样去“抓”、去“发挥”,也不见方法交代。修辞如“情景交融”“栩栩如生”之类,每个学期几乎大多数课文都这样讲,看不到其中可以模仿练习的方法,看不到教学的梯度。现在的教材的确存在问题,需要改进。“部编本”语文教材很重要的一点改进,就是让课程内容目标体现的线索清晰,各个学段、年级、单元的教学要点清晰。

这套新教材的编写一开始就注意这个问题,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那些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落实到各个单元。有些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则配合课文教学,以补白形式出现。努力做到“一课一得”。现在不是强调“语文核心素养”吗?“部编本”语文教材就已经在努力建构适合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但这是“隐在”的,不是“显在”的,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防止过度的操练。但总是要让一线老师使用这套教材有

“干货”可以把握,最好能做到一课一得。

“部编本”语文教材如何体现知识体系和能力点?有5个“渠道”。

第一,是教师用书,会给大家排列一个表,每个学段、单元,甚至每一课要学习哪些基本的知识,进行哪些必要的训练,都一目了然。

第二,每个单元的导语,对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包括知识点或能力点,亦有提示。

第三,是每一课的思考题和拓展题,必定有一二道题是按照相关的知识点或者能力点来设计的。

第四,综合性学习、写作、名著选读等方面,全都有学习方法或者训练目标等提示,有的还比较具体。

第五,初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两块“补白”,努力练习课文和教学实际,用比较浅易和生动的语言来介绍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

老师们使用部编本教材,要注意这5个“渠道”所体现的语文知识体系,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如何去落实?每个学校每位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做,我这里只是建议大家备课时,做好如下几点。

一是重新学习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了解掌握其中对各个学段内容目标的要求,特别是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所提出的是总体目标与内容,共10条。比如要求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等等。对总的要求要先明确。还要了解各个学段的目标和内容,那是更加细致明确的。每个学段都有5方面的要求: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些要求是有梯度的。同样是阅读,每个学段要求的高低是渐进的,好像在重复,其实有深浅之差别,是螺旋式上升。老师们对这些必须了然于心。

老师们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之前,认真研读课标,对新教材所落实的每个学段、单元的内容目标就会做到心中有数,也才能用好新教材。

接下来,老师们可以做的工作,就是参考教师用书所建议的小学和初中的语文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系列,可以把这个系列和课标的要求对照,互为补充。这样,无论是教哪个学段,都能做到有全局意识,对整个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很清晰。做完这两项准备,就是第三步,再仔细研究这些“要点”(知识点,训练点,也就是讲课的重点)如何分布到各个单元、到每一课。要有梯度,螺旋式提升,这就是体系。比如识字写字,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课标都有阶段目标要求,这些要求也已经体现在新教材中,我们可以把这些要求细化,成为一些教学点,做有梯度的排序。比如识字写字教学,其中有各种很具体的要求,包括识字量、笔画、常见偏旁部首、按部首查字典、笔顺、铅笔写字、硬笔写字、正楷、毛笔临摹,等等,都有必要细化落实到每一单元和课上。应当有一条选序渐进的线索,比如从铅笔、钢笔到毛笔,从正楷到行楷,从描红到临写,都要具体落实。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来排列组合。应当细致一点,实在一点,一课一得,重点突出。

再讲讲阅读,每个学段都有要求,但落实到教学,如何细化?如何转为教学中可以把握的点?现在从小学到高中都是“有感情地朗读”,怎么才做到“有感情”?在方法技巧上还是要具体落实。比如这一课要求朗读注重声调、停顿,下一课可以多联系把握节奏。不是绝对把方法的几个要求分开,但具体到某一课,要有重点。又比如,阅读中很重要的方法---默读,从三年级(以前是一二年级)就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其实这样要求还未能解决如何做到的问题。所以还要教方法、技巧,并落实到教学系列中。现有其他版本教材比较偏重思想内容分析,以及字词句分析。这有必要。但好像普遍不太重视阅读技能的习得。比如精读、快读、浏览、朗读、默读,都有技巧,教材中体现不够。我们备课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要想办法去细化、落实。

备课要先有全局意识,不能备一课是一课,也不能临时抱佛脚,克隆现成的教案了事,一定要研究教材,梳理其“隐在”的知识体系,比较自然而又扎实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中。

目前学界在这个问题上仍然有争论,我们认为应当实事求是,稍有平衡,目标是加强科学性。老师们安排设计教案,虽然也可以随文学习,但还是要有整体的考虑和安排,有潜在的体系。中小学语文的知识教学不要过分追求体系化,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去反复操练,但也要有教学的知识体系,要有训练,有干货。总之,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不要体系化,但要有体系。这不是开倒车,不是回到以前(其实现在也有)那种完全围绕知识能力点展开的教学,而是在教材中让“语、修、逻、文”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更清晰,教师教学有章可循。“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结构是考虑要充分考虑到教学需要,各个单元重点突出,单元与单元之间衔接也注意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提升,反复落实基本训练。

4.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

现在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几乎都分精读和略读两类课型。(有的小学二年级开始分为精读、略读和选读。)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普遍的做法是精读作为重点多讲一点,略读就少讲一点,差别就是时间的多少。很多老师怕完成不了教学计划,几乎就不怎么分精读、略读,或者全都按照精读要求来安排。两种课型几乎没有什么区分。

其实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是有讲究的。精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功能是什么?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而略读课呢,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很多情况下,略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不分精读略读,这是一种课型混淆。还有另外一种课型的混淆,不管学什么文体,无论小说、散文、诗歌、童话、议论文、科技文,全都用差不多的程序和讲法,都要讲什么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生词修辞,等等。课型也是没有变化,没有节奏。老是那一套,学生能不腻味?

这样的课怎么能激发读书的兴趣?课改这些年增加了许多课堂讨论,很热闹,但若课型混淆,教学效果还是不好。

现在这种以分析性的精讲记忆为主、课型又彼此混淆的教学方式,的确太死板,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兴趣和读书的兴趣,应当改一改。

“部编本”语文教材就有意识改变这种课型不分的状况,加大了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初中教材干脆改“精读”为“教读”,“略读”为“自读”。教读课设计比较丰富,有单元导语,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新教材格外注重往课外阅读延伸,这就建构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分清教读课和自读课两种课型,教读课老师讲为主,自读课就让学生自主阅读。

而且教读课也不要老是一套固定程式,应当根据课文内容、文体以及单元要求的教学目标,来设计不同的教案程序,突出每一课的特点和重点。还有,自读课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新教材对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也有不同的课型提示,这些提示或者在预习与导读中,在思考题中,或者在教师用书中,老师们可以参照实行。

“部编本”语文教材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以往语文教学比较偏重精读,抠得很死,虽然有用,但这是很不够的。比如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等,以往教材与教学都较少关注,结果是多数学生只会精读,只会考试,而阅读速度很慢,也不晓得运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部编教材在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上,是增加了一些分量的。希望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格外注意阅读方法问题,重视阅读速度的教学。

5.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

“部编本”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想了许多办法。比如,小学一年级就设置了

“和大人一起读”,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一开始就引导读书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几乎每一11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初中则加强了“名著导读”,改变以往那种

“赏析体”写法,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导读”课,都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是“名著导读”设置的改革方向。如浏览、快读、读整本书、读不同文体,等等,都各有方法引导。多数课后思考题或拓展题,也都有课外阅读的提示引导。这就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

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

这可能是一个突破,让语文课更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包括课外阅读,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

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读精讲,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扩大阅读量,这是改革的方向。老师们使用新教材,要研究如何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这一条,语文素养的提升才不是空话。

现在语文课最大的弊病就是读书太少。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新教材虽然力图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但也还需要老师们去“加码”。建议老师们采取1加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有些老师反映说由于条件限制,难于选择课外阅读的材料。人教社近期出版有《语文素养读本》,从小学到高中,每学年2册,和教材有所呼应,大家可以参考选择。

此外,新教材还设置有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些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去反复诵读,不一定要和课文那样逐篇讲解。大家注意其导读的写法,除了简明地介绍作品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还格外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不同的艺术风格,学习有关古典文学鉴赏的某些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6.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

老师们使用一年级新教材,都会很关心识字写字教学问题。“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的课文和习题等的设计就注意严格落实300字基本字表。这个字表是以王宁教授为主的北师大科研团队研究的成果,主要是依据大量对小学生阅读的调查,从字频的角度来确定那些字必须先学。另外,还要考虑字的结构等,看那些字先学,更有利于孩子们理解与记忆。这300字大都落实在一年级教材中了。比起以往经验性的安排,这显然更加科学,也更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老师们一定要关注300字教学的问题。

其次,就是汉语拼音教学,新教材的安排大约往后一个月,改变了以往入学即学拼音的方式,安排在识字单元之后,使拼音和认字互为拐棍。老师们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对汉语拼音的要求不宜过高,这无非就是识字的拐杖,另外,要重视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这两点,就要降低拼音学习的难度,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比如,有6课安排了音节词的拼读和儿歌诵读的结合,这是为了巩固所学的音节,也使拼音教学与韵文诵读结合,激发兴趣。注意拼音单元的生字、词只需会读、会认即可,不需要书写,也不需要进行具体的字形分析;儿歌的教学意在巩固拼音和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学时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不要求学生理解和背诵。一年级语文非常重要,也很难教,到底如何改进低年级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并能从根本上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与习惯,编写组也希望听取一线教学的经验。

7.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让老师能够落实,克服随意性。但也注意到避免应试式的反复操练。写作课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可操作性。初一两个学期一共12次写作课,每个单元1次。

分别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与想象,写出人物的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每次都突出一点,给予方法,又照顾全般。举例来看,“怎样选材”这一次作文,集中要解决的就是选材问题。结合《阿长与〈山海经〉》学习,思考材料与中心的关系,以及怎么详略处理。然后出作文题,又是提示作文方法。

写作课很难教,写作教学内容编写也很难,几易其稿,也未能达到理想状态。但和以往教材比较,现在的编法是希望有一个系列,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也比较有“抓手”,比较方便教学实施。到底怎么编写作教学?特别希望能吸收一线的意见。

以上说的是新教材7个方面的变化,或者创新点。也对使用新教材提出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老师们拿到“部编本”语文教材,有新鲜感,很自然会拿以前的教材来比较,然后想想怎么来教。这是很实际的问题。因为新教材的变化还是比较大,有些老师可能有心理负担。新教材的使用肯定会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也会有些困难。但这会刺激和带动我们的教研,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改进我们的教学,从长远看,不但有利于学生,也有利于老师自身,这肯定是一个专业成长的好机会。

教材编写是复杂的工程,这套部编教材虽然编写时间较长,投入的力量很大,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但也难免存在某些不足,希望投入使用后,能在教学一线的实践中得到检验,得到广大一线老师的批评和指导。你们的教学将对“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不断完善起到关键的作用。

第五篇: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 温儒敏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

一、“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

1.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中央领导指出,教材编写实质上就是国家行为。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这就站到一个“国家行为”的高度来要求教材编写了。“部编教材”应当也可以做到比一般版本教材站得更高,视野更加开阔。“部编本”语文教材是由教育部出面聘请主编和编写专家,调集了全国最强的编写队伍,有条件在总体质量和水平上超越现有各种版本的教材。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立意要高,高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指导思想明确,措施落实。措施就是八个字:“整体规划,有机渗透”。任何教材的编写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有基本的意识形态立场。作为“部编本”,这方面要求更高。

新教材编写强调“整体规划,有机渗透”,并不等于所谓“政治挂帅”,而是要处处考虑尽可能服务于立德树人的目标。教材编写是整个教育的一环,我们的教育终究要立德树人,这个“德”,包括了政治,但远不止政治,还有道德、理想、情操等诸多方面的“德”。现在社会发展,出现很多前所未料的新问题,精神道德的滑坡让大家都担忧,这其实也是意识形态问题,整个教育包括教材编写不可能回避这问题。立德树人非常必要,教材编写应当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整个教材编写过程,中央和教育部对立德树人,体现核心价值观是有很多指示和要求的。如何做好?从编写的指导思想看,是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来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功夫就在这种“结合”上。我们努力要避免的,是“表面文章”,是“穿靴戴帽”,而要做到“有机渗透”,使价值观化为语文的 “血肉”。注意把那些能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两个“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教材的文章选篇、内容安排、导语和习题的设计等诸多方面,融入语文所包含的语言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让学生乐于接受,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老师们拿到新教材,会感到立意的确比较高了,也很大气,既体现主流价值观,又不停留于“说教”。

教育部汇报时用了“润物无声”四个字。中央领导和评审专家对这一点是非常看好的。我们使用这套教材,也应当注意把核心价值观“有机渗透”,又“润物无声”,减少说教。再实际教学中,这也许不容易做到,但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2.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

在确定编写方案之前,编写组对十多年来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实施的得失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总结,让“课改”的经验,包括这些年提出的“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材中沉淀下来。比如综合性学习,以及某些习题的设计,都在做这种“沉淀”。同时,又实事求是,正视某些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偏向。比如,现在语文教学普遍是两多一少:精读精讲太多,反复操练太多,学生读书太少。新编语文教材注意到这个问题,采取了一些改进办法。

“部编本”语文教材还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小学一年级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到了高年级和初中,每个单元都有往课外阅读延伸的设计,还安排了包括“名著导读”“古典诗文诵读”等栏目。新编语文力图让“教读”“自读”,加上“课外导读”,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这也是考虑到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病,想在教材中起到某种纠偏的作用。此外,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的问题,也是这些年一线教学中比较混乱的,新教材也力图有所作为。我想老师们对这些都会比较关心,下面还会做专门的探讨。

3.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社会上对教材很多批评,说明关心,有些批评意见对教材编写有好处。但也有太多意见属于印象式或者经验论的,并不了解教材编写也有其规律,要照顾到方方面面。教材编写需要听取意见,但不能被媒体裹挟,随波逐流;需要创新,但创新不是颠覆。要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实行“编研结合”,使教材编写有科学性,符合语文教育规律,也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教材编写启动阶段,我们对现行各个版本语文教材的普查和专题研究。比如人教版现行的语文教材,哪些方面可以继承吸收,哪些方面应当视为教训,都做到心中有数。

此外,编写组部分成员(人教社的编辑)还参与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就是“百年教科书编写的历史”研究,对民国国文教科书的编写有认真的清理总结,有些好的经验吸收到新编的教材中。比如新编小学语文增加了很多童谣、儿歌,能激发孩子对汉语音韵节奏的感觉,提升学语文的兴趣,有些素材就是从民国国文课本中取来的。

“部编本”语文教材还特别重视学界有关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选择、吸收和转化,用来指导编写。比如,识字写字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何让孩子“多认少写”,尽快学会读书写字,新编一年级教材的识字课文就采纳了北师大关于儿童字频研究的成果,把儿童读书最需要先认识的300个字,安排在一年级教材中,努力体现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所谓“编研结合”,也体现在编写组和评审组的结合,特别是在后期,一些评审专家实际上已经参与到具体的编写工作中来了。整个编写过程都是一边研究,一边编书的过程。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组织工作主要是人教社小语室和中语室承担的,他们实际上是编写的中坚力量。在新教材编写过程中,一再提醒参与编写的人教社编辑,既要继承原来人教版的比较成熟可行的部分,包括选文和内容设计,又要吸收其他版本养分,超越人教版。大家可能还习惯把这套教材称为人教版,其实和原来人教版相比,显然不同,有新的格局、新的气象。

4.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部编本”语文教材在课文的选取、习题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方面,努力切入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适应社会转型和时代需求,体现时代性。比如,如何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如何过滤信息,都在教材中有体现。此外,教材的课文有较多的更新,注重经典性和适合语文教学。和原来人教版比,新的课文约占30%以上。教科书编写语言、习题的题型变化、插图和装帧设计,都力图有所创新。

以上四点,是从总的方面说的,是“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基本思路和全新面貌。

因为现在投入使用的只有一年级或者七年级教材,其他年级尚未发行,我们先从整体上了解一下教材的特色与思路,也是为了帮助老师把握结合各自的实际,用好新教材。下面,我还要从7个方面,比较具体地介绍新教材和以往流行的教材(包括人教版)比,“新”在何处,我们一线老师使用新教材,应当在哪些方面多加注意。

三、“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七个创新点

1.选文强调四个标准。

大家比较关注选文,先说说“部编本”语文教材课文数量的变化。和原来人教版作比较,课文数量总的是减少了。

初中原来七上和七下都是30篇课文,现在每一册减为24篇。

数量减少,不等于教学总量减少,而是几个板块的内容方式在调整,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初中课文减少,30篇减少为24篇,但增加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和写作的分量。大家使用新教材,要理解课文相对减少,但其他几个教学板块又有所加强的5用意。

回到选文问题。“部编本”语文教材的课文选篇,更加强调4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当然,还要适当兼顾时代性。这也是针对性的。课改之后流行的各种版本语2 文,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另外,很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多选“时文”。这不能说不好,但不能偏了,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和适宜教学。大家会发现,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

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约占所有选篇的51.5%,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也选有 《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2.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结构是分单元组织教学,若干板块的内容穿插安排在各个单元之中。

初中的结构是,每个单元都有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这是重头。另外,每学期有三次综合性学习,两个名著导读,还有两个课外古诗词诵读。

在教学实践中,大致可以按照教材的单元顺序进行,把若干板块的教学穿插安排。小学低年级分三个板块,一是课文,二是识字写字,三是汉语拼音。教学实践中可以更加灵活一点,也可以大致依照几个板块的顺序进行。但事实上除了汉语拼音需要集中一段学习,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教学应当有密切的结合。新教材小学的3个板块与初中的5个板块,都比其他流行的版本语文教材更清晰。

另外,综合性学习次数有所减少,中心更加突出。主要考虑到综合性学习是新的课型,十多年前没有的,这种课型有利于培养口语、写作等综合能力,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以及口语交际结合起来。但以前的教材几乎每个单元都有综合性学习,实施中有些困难,很多学校的综合性学习基本流于形式。“部编本”语文教材就在减少综合性学习的课时的同时,把这一课型做得更实在,每次的主题也更加集中,以提升这一课型的教学效果。新教材的口语教学表面上比以往教材要少,实际上是分散了,在综合性学习中有安排,在阅读教学中也有所体现。比如有些习题就设计了课堂的讨论,也是口语表达的练习。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板块设置比以前清晰,但彼此融合,综合性也有所加强。

老师们使用教材时,要在彼此融合方面多用心。几个板块的划分主要是方便,大致上有序可循,但教学实践中还应当根据各自的实际来适当组合,没有必要划分得那样界限分明。

再说说单元的设置,“部编本”语文教材这方面也有些新的想法。

大家会发现新教材的小学低年段分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和课文三个板块。在实际教学中,汉语拼音教学可以相对集中完成,识字写字教学和课文教学可以有更多的融合。条件较好的学校,完全可以多一些融合重组。小学中高年级开始有单元设置,初中也是按照单元来组织教学。

“部编本”语文教材结构上明显的变化,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按照“内容主题”(如“修身正己”“至爱亲情”“人生之舟”等)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 “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对本单元主题略加提示,主要指出本单元的学习要点。

为何要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是因为现有各种版本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是主题单元结构。这是前些年实施课改,提倡人文性的结果。但主题单元结构有问题,只照顾到人文3 性,而可能忽略了语文教学的规律。选文也往往只顾一头,只考虑所选课文是否适合本单元主题,难于照顾到本单元应当学习哪些知识、训练哪些能力。语文教学也就失去必要的梯度。这个问题是严重的,教学中大家都不满意。所以“部编本”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既适当保留人文主题,又不完全是人文主题来组织单元,有的则是文体组织单元,还有,就是适当淡化单元的主题,以便把必要的语文教学的要点、重点,按照一定顺序落实到各个单元中。老师们教学实践中可以按照新教材的单元顺序来安排教学,但不能拘泥于人文主题,要特别注意语文知识、能力的落实这条线。还要注意把单元中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几方面结合起来。

小学的单元设计非常丰富,一般有思考练习题,单元课后还有语文园地(包括:

趣味识字、字词句运用、展示台、日积月累等,有的还有书写提示)。此外,就是“和大人一起读”这也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

初中的单元设计栏目没有小学那么多,但也各有各的功能。如七下第一单元,先是导语,4篇课文都有预习。课后有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自读课文设计7最引人瞩目的是旁批,还有阅读提示。

3.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这套教材重新确定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落实那些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

在十多二十年前,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是比较清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点、知识点,也都比较成体系。但在教学中出现的普遍现象,是考什么,就学什么、训练什么,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实际上已被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和反复操练所绑架。实施新课程以来,特别是课标的出台,首先要去解决的就是题海战术和反复操练的问题,因此特别强调语法修辞和语文知识讲授不要体系化,要“随文学习”。而且课程改革几乎一边倒,就是强化人文性。教材受这种观念支配,也就都采用以人文性为中心的主题单元建构。和之前的教学比起来,最近几年的教学要活跃得多,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尊重。

但又出现另一趋向,就是语文的知识体系被弱化,甚至被拆解了,教材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上,不敢理直气壮地讲语文知识,不敢放手设置基本能力的训练,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不突出,也不成系列。结果教学梯度被打乱,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得不到落实。有时课上得满天飞,可就是没有把得住的 “干货”。某一单元每一课到底要实现什么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在整个小学或者中学的语文课程中到底是什么位置,通过这一单元或者某一课,能让学生具体学会什么,大致达到什么程度,都不是很清楚。特别麻烦的是,现在各种教材都是课改之后编写的,大都是以人文主题来建构单元,考虑更多的是选文如何符合单元主题,而对语文课程内容目标如何实现,就难于处理。结果大多数教材都只是在思考练习题上做点平衡和补救。大家看看现有其他版本教材,每一课都有字词句分析积累,都有主题中心思想的探究,但阅读写作的方法都还是比较笼统的。例如总是要求“有感情地朗诵”,从一二年级到初三都是这样,到底怎样做到“有感情”?朗读有什么方法?并没有提示;思考题中总是见到诸如“抓住关键词”“发挥想象力”之类要求,可是如何让学生怎样去“抓”、去“发挥”,也不见方法交代。修辞如“情景交融”“栩栩如生”之类,每个学期几乎大多数课文都这样讲,看不到其中可以模仿练习的方法,看不到教学的梯度。现在的教材的确存在问题,需要改进。“部编本”语文教材很重要的一点改进,就是让课程内容目标体现的线索清晰,各个学段、年级、单元的教学要点清晰。

这套新教材的编写一开始就注意这个问题,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那些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落实到各个单元。有些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则配合课文教学,以补白形式出现。努力做到“一课一得”。现在不是强调“语文核心素养”吗?“部编本”语文教材就已经在努力建构适合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但这是“隐在”的,不是“显在”4 的,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防止过度的操练。但总是要让一线老师使用这套教材有 “干货”可以把握,最好能做到一课一得。

“部编本”语文教材如何体现知识体系和能力点?有5个“渠道”。

第一,是教师用书,会给大家排列一个表,每个学段、单元,甚至每一课要学习哪些基本的知识,进行哪些必要的训练,都一目了然。

第二,每个单元的导语,对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包括知识点或能力点,亦有提示。

第三,是每一课的思考题和拓展题,必定有一二道题是按照相关的知识点或者能力点来设计的。

第四,综合性学习、写作、名著选读等方面,全都有学习方法或者训练目标等提示,有的还比较具体。

第五,初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两块“补白”,努力练习课文和教学实际,用比较浅易和生动的语言来介绍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

老师们使用部编本教材,要注意这5个“渠道”所体现的语文知识体系,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如何去落实?每个学校每位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做,我这里只是建议大家备课时,做好如下几点。

一是重新学习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了解掌握其中对各个学段内容目标的要求,特别是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所提出的是总体目标与内容,共10条。比如要求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等等。对总的要求要先明确。还要了解各个学段的目标和内容,那是更加细致明确的。每个学段都有5方面的要求: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些要求是有梯度的。同样是阅读,每个学段要求的高低是渐进的,好像在重复,其实有深浅之差别,是螺旋式上升。老师们对这些必须了然于心。

老师们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之前,认真研读课标,对新教材所落实的每个学段、单元的内容目标就会做到心中有数,也才能用好新教材。

接下来,老师们可以做的工作,就是参考教师用书所建议的小学和初中的语文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系列,可以把这个系列和课标的要求对照,互为补充。这样,无论是教哪个学段,都能做到有全局意识,对整个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很清晰。做完这两项准备,就是第三步,再仔细研究这些“要点”(知识点,训练点,也就是讲课的重点)如何分布到各个单元、到每一课。要有梯度,螺旋式提升,这就是体系。比如识字写字,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课标都有阶段目标要求,这些要求也已经体现在新教材中,我们可以把这些要求细化,成为一些教学点,做有梯度的排序。比如识字写字教学,其中有各种很具体的要求,包括识字量、笔画、常见偏旁部首、按部首查字典、笔顺、铅笔写字、硬笔写字、正楷、毛笔临摹,等等,都有必要细化落实到每一单元和课上。应当有一条选序渐进的线索,比如从铅笔、钢笔到毛笔,从正楷到行楷,从描红到临写,都要具体落实。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来排列组合。应当细致一点,实在一点,一课一得,重点突出。

再讲讲阅读,每个学段都有要求,但落实到教学,如何细化?如何转为教学中可以把握的点?现在从小学到高中都是“有感情地朗读”,怎么才做到“有感情”?在方法技巧上还是要具体落实。比如这一课要求朗读注重声调、停顿,下一课可以多联系把握节奏。不是绝对把方法的几个要求分开,但具体到某一课,要有重点。又比如,阅读中很重要的方法---默读,从三年级(以前是一二年级)就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其实这样要求还未能解决如何做到的问题。所以还要教方法、技巧,并落实到教学系列中。现有其他版本教材比较5 偏重思想内容分析,以及字词句分析。这有必要。但好像普遍不太重视阅读技能的习得。比如精读、快读、浏览、朗读、默读,都有技巧,教材中体现不够。我们备课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要想办法去细化、落实。

备课要先有全局意识,不能备一课是一课,也不能临时抱佛脚,克隆现成的教案了事,一定要研究教材,梳理其“隐在”的知识体系,比较自然而又扎实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中。

目前学界在这个问题上仍然有争论,我们认为应当实事求是,稍有平衡,目标是加强科学性。老师们安排设计教案,虽然也可以随文学习,但还是要有整体的考虑和安排,有潜在的体系。中小学语文的知识教学不要过分追求体系化,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去反复操练,但也要有教学的知识体系,要有训练,有干货。总之,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不要体系化,但要有体系。这不是开倒车,不是回到以前(其实现在也有)那种完全围绕知识能力点展开的教学,而是在教材中让“语、修、逻、文”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更清晰,教师教学有章可循。“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结构是考虑要充分考虑到教学需要,各个单元重点突出,单元与单元之间衔接也注意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提升,反复落实基本训练。

4.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

现在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几乎都分精读和略读两类课型。(有的小学二年级开始分为精读、略读和选读。)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普遍的做法是精读作为重点多讲一点,略读就少讲一点,差别就是时间的多少。很多老师怕完成不了教学计划,几乎就不怎么分精读、略读,或者全都按照精读要求来安排。两种课型几乎没有什么区分。

其实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是有讲究的。精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功能是什么?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而略读课呢,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很多情况下,略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不分精读略读,这是一种课型混淆。还有另外一种课型的混淆,不管学什么文体,无论小说、散文、诗歌、童话、议论文、科技文,全都用差不多的程序和讲法,都要讲什么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生词修辞,等等。课型也是没有变化,没有节奏。老是那一套,学生能不腻味? 这样的课怎么能激发读书的兴趣?课改这些年增加了许多课堂讨论,很热闹,但若课型混淆,教学效果还是不好。

现在这种以分析性的精讲记忆为主、课型又彼此混淆的教学方式,的确太死板,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兴趣和读书的兴趣,应当改一改。

“部编本”语文教材就有意识改变这种课型不分的状况,加大了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初中教材干脆改“精读”为“教读”,“略读”为“自读”。教读课设计比较丰富,有单元导语,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新教材格外注重往课外阅读延伸,这就建构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分清教读课和自读课两种课型,教读课老师讲为主,自读课就让学生自主阅读。

而且教读课也不要老是一套固定程式,应当根据课文内容、文体以及单元要求的教学目标,来设计不同的教案程序,突出每一课的特点和重点。还有,自读课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新教材对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也有不同的课型提示,这些提示或者在预习与导读中,在思考题中,或者在教师用书中,老师们可以参照实行。

“部编本”语文教材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以往语文教学比较偏重精读,抠得很死,虽然有用,但这是很不够的。比如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等,以往教材与教学都较少关注,结果是多数学生只会精读,只会考试,而阅读速度很慢,也不晓得运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部编教材在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上,是增加了一些分量的。希望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格外注意阅读方法问题,重视阅读速度的教学。

5.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

“部编本”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想了许多办法。比如,小学一年级就设置了 “和大人一起读”,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一开始就引导读书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几乎每一11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初中则加强了“名著导读”,改变以往那种 “赏析体”写法,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导读”课,都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是“名著导读”设置的改革方向。如浏览、快读、读整本书、读不同文体,等等,都各有方法引导。多数课后思考题或拓展题,也都有课外阅读的提示引导。这就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

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

这可能是一个突破,让语文课更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包括课外阅读,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

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读精讲,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扩大阅读量,这是改革的方向。老师们使用新教材,要研究如何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这一条,语文素养的提升才不是空话。

现在语文课最大的弊病就是读书太少。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新教材虽然力图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但也还需要老师们去“加码”。建议老师们采取1加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有些老师反映说由于条件限制,难于选择课外阅读的材料。人教社近期出版有《语文素养读本》,从小学到高中,每学年2册,和教材有所呼应,大家可以参考选择。

此外,新教材还设置有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些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去反复诵读,不一定要和课文那样逐篇讲解。大家注意其导读的写法,除了简明地介绍作品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还格外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不同的艺术风格,学习有关古典文学鉴赏的某些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6.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

老师们使用一年级新教材,都会很关心识字写字教学问题。“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的课文和习题等的设计就注意严格落实300字基本字表。这个字表是以王宁教授为主的北师大科研团队研究的成果,主要是依据大量对小学生阅读的调查,从字频的角度来确定那些字必须先学。另外,还要考虑字的结构等,看那些字先学,更有利于孩子们理解与记忆。这300字大都落实在一年级教材中了。比起以往经验性的安排,这显然更加科学,也更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老师们一定要关注300字教学的问题。

其次,就是汉语拼音教学,新教材的安排大约往后一个月,改变了以往入学即学拼音的方式,安排在识字单元之后,使拼音和认字互为拐棍。老师们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对汉语拼音的要求不宜过高,这无非就是识字的拐杖,另外,要重视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这两点,就要降低拼音学习的难度,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比如,有6课安排了音节词的拼读和儿歌诵读的结合,这是为了巩固所学的音节,也使拼音教学与韵文诵读结合,激发兴趣。注意拼音单元的生字、词只需会读、会认即可,不需要书写,也不需要进行具体的字形分析;儿歌的教学意在巩固拼音和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学时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不要求学生理解和背诵。一年级语文非常重要,也很难教,到底如何改进低年级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并能从根本上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与习惯,编写组也希望听取一线教学的经验。

7.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7 写作方法的引导。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让老师能够落实,克服随意性。但也注意到避免应试式的反复操练。写作课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可操作性。初一两个学期一共12次写作课,每个单元1次。

分别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与想象,写出人物的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每次都突出一点,给予方法,又照顾全般。举例来看,“怎样选材”这一次作文,集中要解决的就是选材问题。结合《阿长与〈山海经〉》学习,思考材料与中心的关系,以及怎么详略处理。然后出作文题,又是提示作文方法。

写作课很难教,写作教学内容编写也很难,几易其稿,也未能达到理想状态。但和以往教材比较,现在的编法是希望有一个系列,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也比较有“抓手”,比较方便教学实施。到底怎么编写作教学?特别希望能吸收一线的意见。

以上说的是新教材7个方面的变化,或者创新点。也对使用新教材提出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老师们拿到“部编本”语文教材,有新鲜感,很自然会拿以前的教材来比较,然后想想怎么来教。这是很实际的问题。因为新教材的变化还是比较大,有些老师可能有心理负担。新教材的使用肯定会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也会有些困难。但这会刺激和带动我们的教研,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改进我们的教学,从长远看,不但有利于学生,也有利于老师自身,这肯定是一个专业成长的好机会。

教材编写是复杂的工程,这套部编教材虽然编写时间较长,投入的力量很大,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但也难免存在某些不足,希望投入使用后,能在教学一线的实践中得到检验,得到广大一线老师的批评和指导。你们的教学将对“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不断完善起到关键的作用。

下载中小学英语读书笔记(六)--基本理念与教材使用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小学英语读书笔记(六)--基本理念与教材使用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