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记叙文指导3
2006-2007高三语文复习冲刺阅读材料(11)
整理人:余红亮 责任人:余红亮 整理时间: 2007/5/21
高考作文辅导2:在记叙文写作中注意“三要”
在近年高考作文的影响下,“话题作文”满天飞,似有一统天下的趋势。于是乎,经众多备考专家的探究和倡导,“大散文”的写作形式成了考场上的流行色,议时政、论文化、侃人生、谈生存等,成了文章内容的“座上宾”,其余的似乎难登大雅之堂。
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小人物、小事情、小感受很难表达心中的大道理、深思考;自然,“假”、“大”、“空”作为学生作文的典型现象成了中学作文教学中备受抨击的一大“症结”,相应地,传统的文体写作特别是记叙文的写作也就成了作文教学的“真空”。
其实,无论考试作文怎么变,记叙文写作是关键;合格的表达首先从记叙开始。既然如此,怎样才能写好记叙文?成功的记叙文又应具有哪些特质?
一要体现“记叙”性质
所谓记叙文,即记人或叙事的文章。记人或叙事,二者必居其一,但又不能以此否定另一面,因为人与事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须得以事情为依托,事情的过程又得靠人这一行为主体来推动;当然,人可以是“虚拟化”的人,譬如动物、自然物或想象物等。所以,判断一篇文章是否是(合格的)记叙文,就要看它是否塑造了一个完整的人物或叙述了一个完整的事情。例如下文:
责 任
“今年夏天太热了,干脆明天去买空调。”妈妈边吃饭边说道。
(从“买空调”这样的生活小事展开话题)
“安装空调!你只知道享受。应该节约点钱供孩子以后上大学,简直不会打算。”奶奶唠叨着,脸上没有了笑容。
“您这老人,应该享受享受,今年都七十岁了,还能活多久呀?”妈妈随口答道。我心里纳闷着,她们虽有时说话不投机,但很少闹矛盾。今天的气愤很紧张,人们常说婆媳之间由于没有血缘关系,所以很难相处的。
“我这把年纪是该死了,吃闲饭是没有人喜欢的。”奶奶自言自语着,眼眶湿润了。(写矛盾冲突,文章出现起伏)
妈妈做完家务事,看到奶奶仍然不高兴,主动端把椅子坐在奶奶身边,轻声地说道:“妈,对不起,我今天说话不对,伤了您的心。希望您原谅,我也理解您的苦心。您今年七十了,应该享受好生活。上次您反对买VCD,而现在您主动放一些戏曲带看,这样生活 1 才充实嘛!”妈妈一边说,一边帮奶奶梳理头发,是那样亲切,那样真诚。我在一旁看着也笑了起来。
(矛盾得到缓解,但没有根本解决)
“孩子就要上高中了,以后上大学用的钱不少,应该精打细算,积攒点钱总是对的。”奶奶的语气很温和,脸上露出了微笑。
我一直紧绷的心终于舒展了,问奶奶:“您觉得我妈妈怎样?” “心好,知错就改,还是一个好媳妇。”(婆媳思想沟通了)
晚上,我和妈妈谈起这件事情,妈妈说:“尊敬老人,孝敬婆婆,这是我的责任,应该理解她,尊重她。有的媳妇放不下架子,不尊重老人,是永远搞不好关系的。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你对人家好,人家也就对你和和气气的。”
妈妈突然问:“我的宝贝女儿,等你以后结婚了,怎样处理婆媳关系呢?” 我不好意思地回答:“我一定尽到自己的责任,做一个好媳妇。” 哈哈,哈哈……(母女对话,点明主题)
[总评]
一见“责任”,不免感到题目沉重,总想到重大题材,或空谈大道理。作者的眼光独具,关注家庭中的婆媳矛盾,媳妇关爱婆婆,奶奶关爱孙子,关爱中渗透着
二要强化“背景”和细节的设置
记叙文中,人物的活动不是单一的几个动作、几句话语,事情的叙述也不宜直来直去,“一气呵成”,不然,文章就会显得平板、干瘪,行文缺乏波澜。好的记叙文,人物活动、情节展开必然是建立在一定的背景之下,这一“背景”就是呈现人物、事件的舞台。
背景,就是我们平时强调的环境;强化“背景”设置,就是强化环境描写。可以说,好的环境描写不仅能渲染人事氛围,增强文字的情感色彩,而且使行文富有曲折的美感。同样,人物活动,情节推进,也离不开细节,尤其是人物的性格思想,往往就是靠几个细节来完成的。因此,强化典型的细节也非常必要。例如下文:
答卷
飞飞扬扬的雪飘了一夜,刺骨的寒风丝毫不给人们驻足的机会,折断的枯枝插进雪中咯吱咯吱作响。山沟里的早晨是如此的冷清、静寂。
村头的路口边开始有人影在晃动了——那是二憨在打扫大路的积雪了。这是全村唯一能够通汽车的路。记得十年前,二憨为了给母亲治病,就是偷了停在这条路上的一辆卡车上的铜线,才被送进那一个人住的阴森森的“大房子”里的;三年前,也正是从“大房子”出来,走在这条路上,二憨听到了母亲过世两年的噩耗,那时,光着头的他跪在了这条路上。
现在,二憨在村中无依无靠,只有每天守着路口,打扫打扫清洁,勉强在村中混得口饭吃,可村里的人总看他不顺眼,见了他或是指指划划,或是“敬”而远之,尤其是村中一有什么不见了,就特别爱怀疑二憨,这让二憨实在是有口难言。
“唰——啪”,二憨把雪堆到路边,雪堆的样子看上去像是一个可爱的小孩,正在注视着这位手脸已冻得通红的小叔。天儿实在太冷了,路上好不容易过来两个人,二憨慢慢地抬起头,朝那边喊了一声:“喂,村里有人进城吗?”那两人却不理会他,反而转身朝山上的小路径直摸去,隐约间,他仿佛看见两人扛了一件什么东西。二憨甚是惊异,这大冷的天,天又蒙蒙亮,谁会朝那雪岭里去?况且山里的野兽饿了一个冬天,正等着美餐送上口来呢!不行,要去帮帮他们,想到这里,二憨向山上追去。不想那二人见有人追来,竟越走越快,二憨感到事情不妙,加快了步伐……
终于追上了。
“你们干什么,走这么快,把这箱子抬到哪儿去?”
那两人没有说什么,却转过身向他扑了过来。二憨拼命反击。衣服撕裂声在雪中格外地清晰,二憨的鲜血在雪地上格外地殷红,他的呼吸在风中越来越微弱……
当二憨用最后一口气将箱子抱到村委会门口时,他看见眼前红色的人们,却没有谁来搀扶他,当他在雪地上已不能动弹的时候,二憨的一生就像这一片小小的雪花,在村里的天空飞了起来,在山沟里的天空飞了起来,飘落在路口的雪堆上,化成一个句号,圈在这一段路的末尾……
[总评]
一条山路,演绎了主人公二憨的一生。在这条山路上,十年前的情形、今晨的经历都显得很简单,只需几句话就可叙述清楚;但读后并不觉得文章简单,相反倒是曲折有致,而且韵味十足,这与文中的环境和细节描写分不开。如果把这些背景性和细节性语句删去,结果会如何,读者不妨一试。
三要挖掘典型意义
记叙文,记人或叙事是基础,但所写的人或事又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作者总得通过文中的人或事传达某种情感或思考,这就是人事的典型意义。很多记叙文,读后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更难说打动人心,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挖掘出人与事中的典型意义。从这一角度讲,缺乏典型意义的人与事是没有写作价值的,不宜进入行文中。
妈妈的等待
我回到家,母亲在剥豌豆。“考差了吧!”母亲叫我一起坐。“是啊,又考差了。”“来一起剥豌豆吧,你一碗,我一碗,看谁快!”
剥豆子是我幼时很爱玩的一个游戏,因为每次剥豆子母亲总是让我赢。“妈,算了吧,又不是六七岁的孩子了。”“怎么能说不是孩子呢?”“好,我知道在你眼里我永远是孩子,我玩就是了。”
我不经意地随便剥着,想起了小时候母亲和我剥豆子的情景。每次我总是用小手努力地剥着,却怎么也追不上母亲,母亲看着我便放慢了速度等我,就像百米赛跑时,母亲总是等候在终点线前等我跑过来然后让我跑过终点线自己再跑过去祝我跑了第一。母亲总是这样,等候着我穿衣,我吃饭,我放学。
而现在,突然发现母亲碗里的豆子还没有我的多。母亲老了,不再拥有令人骄傲的青春,除了这个一直让母亲等候的我,她什么都没剩下。我开始放慢速度,就像母亲等我一样,我决定让母亲赢一次,让母亲接受一次我的等待。
“哈哈!看来你要加油啊!还没有我这个老婆子剥得多。”“好啊,我一定要赶上你!”说这话的同时,我的动作更加迟缓了。可是,母亲也更加慢了,她分明是在刻意地等我!我终于明白,母亲不会赢我的,因为在她的心中,我永远是那个需要她等待去照顾的孩子。
最终,我选择了和母亲同时结束这个游戏。母亲笑了,我也笑了。母亲笑是因为我的胜利,我笑却是因为我完成了今生第一次的我的等候。
今生第一次等候,一定不会是最后一次。于是,在那以后,我总是在出门前等候着母亲与我同行;吃饭时总是等候着母亲就座;等候母亲逛街,扶着母亲搀着母亲。我明白,在我和母亲的人生长跑路上,我永远偿还不完母亲,因为母亲给予我的等候实在太多太多,她用了她的一生来等候着我。
朋友,等候你的母亲吧!她们已没有太多时候让你来等候了。记住,给即将滑落的叶子以承诺和行动,不要让它们苦等了一个漫长的冬季。
[总评]
很明显,作者借与母亲剥豆子比赛这一事,表达了母爱和回报母爱的主题。所叙之事来源生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文意突出而且典型,易让读者产生共鸣。
第二篇:记叙文阅读专题指导
现代文阅读技巧
一,快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
也许做到快速阅读,并非一件难事,但是要从整体上把握就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我们阅读的时候,先要领会全文的中心思想,因为中心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灵魂、统帅,只有我们把握住他,才能更好的理解回答问题。所以,在进行阅读时,我们应该用尽量少的时间将全文读完,弄清文章的题材,并根据体裁的特点,快速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其中心思想,假如我们读的记叙文:我们就应该在头脑中马上联想到记叙文的六要素,并且迅速在文中找相应的内容,与之一一对应,即: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干了些什么事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如果我们读的是说明文,就应该用最快的速度找出它所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并要将对象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特征找出来;若我们看的是议论文,则应迅速明确该篇文章所要议论的问题是什么,即所谓的论点,然后再看作者针对这一问题谈了那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运用什么样的议论方法,采取了那些有力的论据等。如果我们能够作到这一点,就能快速准确的把握中心,做到做题前心中有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二,针对问题进行跳读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
在把握中心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再根据文章后面的问题,在文章中找出与问题相关的内容,再根据全文的内容,上下文的语境,使用原文或根据内容自己概括做答。这样做,即使偶然出现一些偏差,但也不会是相差甚远。例如我们读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中的前两段,回答下列的问题,“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中“这样”代指的是那些事?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便能在文章的开头找到这句话,再联系上下文的文意,便可知道这句话是第一二自然段的总括句,“这样”指的是“清国留学生”,欣赏樱花、盘辫子、学跳舞等一系列的丑恶行经;“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综合概括,我们便可得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极端厌恶之情。
三,重读全文扣住中心作答
但是有些题目,我们仅凭文段的内容很难完整作答,这就要求我们重读全文,紧扣文章的中心,并要结合自己平时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作答,如果我们读的是像读感受或启示这一类题目,就需要我们重读原文,找出给你影响最深或者是最富有哲理的地方,扣住中心思想,充分合理的发挥作答。
四,带着问题阅读
我们在拿到一篇文章阅读时,不要急于去看他的内容,先将文后的题目仔细阅读一遍,记住问题的关键,再去阅读,这样做的好处是:①节省时间。像有些题目尤其是比较简单的问题,我们就能直接作答,并且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准确率较高,也免去重读时花费的时间。②心中有数,重点明确。我们紧扣问题中所问的内容去读,将一些与问题无关的句子省去不读,从而进一步减少时间,为做其他的事情带来方便。
另外,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还应该注意抓关键词和关键句,那么什么是关键词和关键句呢?关键词是指在句子中起主导作用的中心词,关键句是指在文章中或语段中起主导作用的或概括性的句子,就像《藤野先生》一文中“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是全文的关键句,总括全文,指出“清国留学生”的丑行,而“无非”一词则是这句话的关键词,仅这一词就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非常明确的指给大家。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还应努力做到沉着、冷静、细心,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同时要做到粗中有细,该略读或不需读的地方,或一目十行或干脆忽略不读,该细读的地方连一个字都不能漏掉,有时会因为一个字而耽误全文。
总之,这些阅读技巧对学生阅读能力大有帮助,我们要对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让他们自己完成任务,让学生们成为主体,学会自己找“鱼”吃,彻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但是,光有技巧还是不行的,老师还要督促学生平日多实践,多阅读,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使这些技巧成为自己的东西,让我们的教育改革走在素质教育的前沿。
记叙文阅读专题指导
记叙文基本知识: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顺序: 1.顺叙
2.倒叙:a.结局—时间先后顺序
b.后发生的事—由“倒”转“顺”,一路往下写。(造成悬念,强调)3.插叙: 作用:a.衬托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b.丰富情节 c.深化主题
记叙线索: 1.以时间为线索
2.以人物为线索 3.以事件为线索
4.以地点变换为线索
5.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表达方式:
记叙:所用材料是发展变化着的人和事,有时还包括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的场所; 目的是使读者了解人物的言行和事件的经过。
说明:所用材料是客观世界中的各类事物以及事理;目的是使读者明了这些事物 的特征(包括性质、状态、功能等)。
议论:所用材料是作者对社会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见解;目的是使读者相信作者观点的正确。
抒情:所用材料是作者的感情;目的是使读者产生共呜。
抒情、议论:抒发作者......的情感;深化中心,画龙点睛。描写:
1.正面描写: a.语言描写;
b.行动(动作)描写;
c.外貌描写(肖像、神态、衣着); d.心理描写; e.神态描写;
f.细节描写:同整个作品相对而言,这些细枝末节富有典型意义和极强的感染力
2.侧面描写:
① 环境(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A.自然环境 a.衬托人物的心情; b.渲染或创设一种氛围; c.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B.社会环境:显示人物性格形成和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② 用他人的反应
③ 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词语理解:
1.联系中心思想理解词语含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
3.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语含义 4.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含义
写作特色:
1.从文章的选材看 2.从文章的表达方式看 3.从文章结构布局看
4.从文章的语言运用方面看
中心思想:
1.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 3.分析文章中议沦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4.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
5.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
答题表述技巧:
概括题——(时间)+人物+(地点)+事件
指代题——①前一句话或某些词语②文章的中心句
作用(效果)——①内容方面:深化„„;突出„„;使更加„„;点明„„;交待了„„阐明了„„。
②形式方面:照应;过渡;结构;趣味;使读者;典型;表达。理解题——尽量从文章中找到重点词句、关键词句等
1.几种 常见的 照应。①开头结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主旨突出,能更好地抒发感情,渲染气氛。②正文与标题的照应。使 文章的思想精华醒目地揭示给读者。使读者清楚标题的意思。③行文中前后照应。可制造悬念,使情节发展具有吸引力和戏剧性,结构更紧凑,文脉更贯通。
应对技巧: 概括语段:主要的方法有 : 1)摘中心句。2)摘要归纳。段中的几层意思有主次之分,但可摘取主要的。3)综合归纳段中的几层意思是并列的,就把几个意思联系起来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4)段末归纳,段中的几层意思层层深入,摘取最后的归纳的意思。形成: 记叙(交待)了“人”+“事”(心情、经过、背景、感受)
2。分析—— 能抓住关键性语句,分析其在文中的 作用。
所谓关键语句,对记叙文来说,包括A、标志文章层次转换的过渡句; B、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词句; C、对理解文意起关键作用的词句; D、表 现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词句; E、标志文章线索或主旨的词句。
应对技巧: 结合上下文,一看结构,二看内容,强调与人物 与主旨 的关系。(1)结构上作用: 在 开头:常设悬念埋伏笔作铺垫、引下文、点题、、总领全文 等。在 中间部分: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上文、照应开头 等。在 结尾:呼应开头、照应前文,总结全文,扣题 等。(2)内容上作用: 在 开头常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交待环境背景; 在中间或结尾 常画龙点睛、点出中心,深化中心。
3.常用修辞方法及作用: 比喻:使形象生动,使语言传神;
拟人:把„„赋予以人的情态,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反问:强化语气,发人深省; 设问:引起人们思考,引起下文;
排比:强化语势,使语言精炼、有力,强调了„„
4.人物描写的作用:包括对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作用 是 塑造了„„形象,表现了„„性格,体现了„„精神品质等。
5.写作手法 —— 常用写作手法:
想象、象征、设悬念、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对比、反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嗅觉听觉视觉多角度、多视角等。
6.体验感悟——对文章的内容(包括主旨)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谈自己的感受或 启示。
应对技巧:先把握好中心,围绕文章中心,多角度思考,然后将其深化或升华,或结合自己的 思 想观点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文章的某一方面的内容或形式,作或正或反的评析。学会结合文章中心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来表述等。不要另起炉灶,更不要逆主旨而行。了解说明文特点: 概念:
说明文是以 “ 说明 ” 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准确地掌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地理解说明的对象。
在文章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文章中有足以概括特征、本质的语句,通过对全文的阅读分析,可以把它找出来。二是文章中没有全面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的语句,或者虽然有,但不集中,需要通过对全文的分析把它概括出来。
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
四、理清说明顺序: 三大顺序: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语。
照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说明的是时间顺序;按照实物的位置、形状和构造等方位顺序介绍的是空间顺序;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事理的关系,说明事物以及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内在联系,采用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情况复杂些,需要注意具体形式的细分,常见的逻辑顺序有八种形式:(1)由抽象(概括)到具体的顺序;(2)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3)由原因到结果(或由果溯因)的顺序;(4)由浅入深的顺序;(5)由现象到本质的顺序;(6)由表及里的顺序;(7)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8)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
五、领会“九大”说明方法:
1、举例子
2、分类别: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3、列数字
4、作比较:事物或事理作比较
5、下定义
6、打比方
7、画图表: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统计表等。
8、作诠释: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如:A: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
B: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
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
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巧记:分列作下举,打摹作画图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子:准确具体 地 说明了 „„(2)列数字:准确具体 地 说明了 „„(3)作比较:通过比较,更突出地 说明了 „„
(4)打比方:生动形象 地 说明了 „„(事物加特点);(5)下定义:科学准确 地 指出了 „„ 事物的本质特点(6)分类别:条理清晰 地 说明了 „„(7)列图表:直观形象 地 说明了 „„
注意: 书写要认真准确、不能混淆“术语”。如:把“举例子”写成“举列子”,把“列数字”写成“例数子”,把“打比方”写成“比喻”„„等等。回答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把这种方法和要说明对象的特征结合起来,七、说明文的答题技巧:
1、答题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
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敌人”性质就不清楚;去掉“之一”就绝对化了。又如《中国石拱桥》“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
2、热点:信息筛选题的做法:
目标:准确认读、准确理解、准确筛选 牢记答题顺口溜:
粗读原文通大意,细读题干做标记,查读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
(1)粗读原文,完成3个任务:(1)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材料。(2)给段落标上序号。(3)给重要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2)细读题干很重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命题点所在的位置、考查的内容、选择答案的标准
(3)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是答题的实质性阶段。(4)比较选项找出差异是最后一步,即完成答题。注意几种常见的干扰形式:
以偏概全 ;绝对表述;张冠李戴;正反颠倒;盲目引申
3、如何找准说明对象?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特征。
4、如何进行概括?
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
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
5、如何进行语言分析题?
准确是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
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敌人”性质就不清楚;去掉“之一”就绝对化了。
6、说明文阅读单项选择题:
直选法,即直接选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适用于一目了然的题目,有的答案自己一下子能够确定。也适用于“选非题”,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排除法,可适用于一切类型的选择题。它通过排除不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将正确的答案显露出来,提高答案准确性。用排除法要找准“第一知识点”,即首先要排除的选项被排除的依据,须具备2个特征:一是判断得最准确,二是最有价值,确定这个知识点后可排除较多的选项。
类推法,适用于部分选择题。根据合理推断,迅速排除某些选项,或根据已知情况推断未知情况,迅速确定答案。
7、说明文的结构:
“总(概说)一分(具体)”式
“总(概说)一分(具体)一总(概说)”式
“分(具体)一总(概说)”式 并列式 递进式
一般分析结构方面的作用,从句子的位置入手说明,如“总领全文”“引(领)起下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 等。
8.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语言——某个词语能否 删 去或 调换,或自己 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句子,并体会。
应对技巧:先要答不能,然后再说明:这个词的本义;在这个句子里起的作用;去掉后变成了什么,与客观实际不符;所以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议论文阅读专题指导
议论文基本知识:
(一)议论文三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
论点
1、概念: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1)中心论点一般具有以下特点:①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②是明确的判断。③ 不运用修辞和疑问词。(2)找准论点: 一 看题目(题目即论点); 二看开头(开宗明义、开门见山); 三 看结尾(归纳全文,篇末揭示中心); 四 找正文中关于论题、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正面表述句,或 找提示性词语(“总之”、“所以”等)。
如果没有原句,则要 概括层意,归纳中心论点。要求:一般不用疑问代词(“为什么”、“怎样”);不用修辞;正面判断(原句为否定句者不必改动)。
(3)要 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论点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如“首先、其次、第三„„”中心论点起统率全文,统率分论点的作用,分论点是用来证明分论点的。
5、与论题的区别:
论题是作者在一篇议论文中要论述的问题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如《谈骨气》一文的论题是“骨气”,而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论据
1、概念: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
2、事实论据:包括典型事例、史实或统计数字
要求:真实、有代表性、和观点要统一
类型:具体的事例和概括的事例
3、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譬句等
论证
1、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
2、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采证明论点。作用:
举例 论证 :举出名人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观点。
道理论证 :引用名言、谚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观点。有时作者自己的论述也可看作 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论证„„观点。比喻论证:以事喻理,形象生动 地论证„„观点。
有时一段文字中不止一种论证方法,要找全。答题时按 举例 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 答题 就可万无一失。
其中对比论证是一种综合的论证方法,可以包括事实的对比、道理的对比以及有相反效果的比喻句的对比。
(二)基本结构
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各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性词语。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
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总论——分论——总论
总论——分论
分论——总论
驳论文的结构形式 :摆靶子 ——揭实质——论危害——作结论
(三)语 言
语言的准确性 严密的逻辑性 强烈的感情色彩
(四)论证方式
立论 驳论(反驳的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3.结构—— 划分议论文的结构、层次。
议论文的整体结构大体分为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 是什么)——分析问题(本论 为什么)——解决问题(结论 怎么办)。在论证过程中,有几种常见的形式:(1)并列式。(2)对照式。(3)层进式。(4)总分式。5.分析—— 关键词语、关键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答这类题一要联系文章内容,尤其是要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二要结合语境,结合上下文揣摩其具体含义。
作用:(1)对论点的作用:阐述或论证论点。(2)有它以后的效果:使论证更严密。.指代——“这些方面”、“这种情况”“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
第三篇:记叙文阅读指导
记叙文阅读指导
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又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串、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在本章指导大家阅读分析的是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广义的记叙文。怎样阅读分析记叙文?
第一,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些记叙文还要注意对环境的分析。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第二,分析掌握贯穿全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分析线索有助于把
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
第三,弄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常见记叙顺序有三类:一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包括顺叙、倒叙、叙等;二是按空间顺序安排内容;三是按材料不同而分门别类叙述内容。分析记叙的顺序,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第四,分析描写的作用。阅读记叙文要注意研究分析各种描写方法,并理解不同方法对不同主题的表达作用。特别要注意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理解正面描写与侧
面描写的作用,进而分析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第五,注意分析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字。议论和抒情均有直接与间接之分,它们都是记叙文中的关键部分,分析它们的作用对把
握全文的中心大有助益。
第六,注意分析生动、有力的词语,品味记叙文的语言,特别要注意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在各地中考中,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重点主要是:
1.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清记叙文的要素、人称、顺序。
2.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写、略写与
中心的关系,归纳中心意思。
3.找出重点段落、关键语句、中心句,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一些语句的深层合义,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合义。
4。区别认识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5。阅读小说,能把握人物的性格,分析描写人物的方众了解故事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6.熟读基本课文,背诵教材中规定的篇或段,能正确默写。
一、词语、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知识概说
读一篇文章,总是先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其表达的思想内容,又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语言文字的表达作用。可见,要读懂一篇文章,首先必须理解文章的词句,并能分析其表达作用。所以<大纲>规定,初中生要能“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能“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层合义”。具体地说,知识与能力训
练点是:
1.能理解词语的本义及在一定上下文中的转化义(引申义或比喻义),还应能确定多音多义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能确认词语在一定上下文中的特定的、单一的含义;
3.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
4.能确认因修辞手法的运用而使词语产生的临时意义及其表达
作用;
5.能确认词语、句子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意和言外之意并
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6.能对文中的词、句的选择、增删、替换、移位、照应等进行比较、辨析,从而揣摩其具体合义及其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的变化。
复习指路
二、如何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这有两种情况。一是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常选课外短文(或语段)来考,如果要求解释的词语并未学过,也不必心慌,静下心来,研读上下文,凭借“已知”常常能猜出生词的合义。因为一般文章的词句都离不开上下文的内容,总可以从上下文的内容中找到理解这个词的线索,也就是运用“已知”条件去猜测“未知”的事物,这在课内学习中本来是经常遇到的。例如(枣核)中:“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风烛残年”何意?上文已介绍见面的人是“旧时同窗”,已“分手快半个世纪”,据此推算,两人年龄应是七十以上了。这就不难悟出“风烛”的比喻义(风中摇曳的蜡烛,随时将会熄灭,喻指人临近死亡的晚年)。这是从上下文的有关解说中找到了线索。再如<白杨礼赞>中:“它没有婆婆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句中“虬枝”应作何解?只要抓住上文中的“屈曲盘旋”,就找到了解释的线索。“虬枝”的意思就是“像虬龙一样盘曲的枝条”。还有一种情况,可以从上下文中找到跟生词意思相反相对的词,从而找到解释的线索。例如:“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句中“旁逸”如何理解?难点在“逸”字上。可能我们已经知道“逸”有跑、逃”、“失”、“安闲”等义项,在文中用了哪一个义项呢?研读上下文也可找到答案。上文中的“一律向上”、“紧紧靠拢”应与“不旁逸斜出”义同或义近,据此便知“旁逸”与“紧紧靠拢”的意思应该相反,再从与之并列的“斜出”,就不难推知“旁逸”在文中有“斜
生”的意思了。
第一种情况是依据上下文推断词语的特殊意义,或称语境义。
这一类考查在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已屡有所见,如解释“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苏州园林>)中的“寂寞”,“草花里边长得最繁茂最泼辣的是波斯菊”((菜园小记))中的“泼辣”。所谓语境义,是指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特有的合义。这种合义离开了具体的上下文便会消失,所以又称临时义。如果我们在课文复习中留心这种语言现象,并发现其变化规律,就能够在课外阅读与应试中“反三”了。推测语境义的方法有三。一是根据词语的某一常用义,结合上下文去探求引申义,如“老田头说:„你是牺牲不起呀”(<分马)),“牺牲”有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利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风烛残年”何意?上文已介绍见面的人是“旧时同窗”,已“分手快半个世纪”,据此推算,两人年龄应是七十以上了。这就不难悟出“风烛”的比喻义(风中摇曳的蜡烛,随时将会熄灭,喻指人临近死亡的晚年)。这是从上下文的有关解说中找到了线索。再如<白杨礼赞>中:“它没有婆婆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句中“虬枝”应作何解?只要抓住上文中的“屈曲盘旋”,就找到了解释的线索。“虬枝”的意思就是“像虬龙一样盘曲的枝条”。还有一种情况,可以从上下文中找到跟生词意思相反相对的词,从而找到解释的线索。例如:“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句中“旁逸”如何理解?难点在“逸”字上。可能我们已经知道“逸”有跑、逃”、“失”、“安闲”等义项,在文中用了哪一个义项呢?研读上下文也可找到答案。上文中的“一律向上”、“紧紧靠拢”应与“不旁逸斜出”义同或义近,据此便知“旁逸”与“紧紧靠拢”的意思应该相反,再从与之并列的“斜出”,就不难推知“旁逸”在文中有“斜生”的意思了。
第二种情况是依据上下文推断词语的特殊意义,或称语境义。
这一类考查在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已屡有所见,如解释“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苏州园林>)中的“寂寞”,“草花里边长得最繁茂最泼辣的是波斯菊”((菜园小记))中的“泼辣”。所谓语境义,是指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特有的合义。这种合义离开了具体的上下文便会消失,所以又称临时义。如果我们在课文复习中留心这种语言现象,并发现其变化规律,就能够在课外阅读与应试中“反三”了。推测语境义的方法有三。一是根据词语的某一常用义,结合上下文去探求引申义,如“老田头说:„你是牺牲不起呀”(<分马)),“牺牲”有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利 益”的常用义,结合上下文意,稍作引申,不难推出该词在这里 是“吃亏‟‟的意思,“牺牲不起”即“吃不起这个亏”。二是联系 上下文揣摩词语的附加义。有时文中某一词语用法特殊,在词典 也找不到恰当的解释,原因是作者从情味、色彩等方面临时给 它附如了某种独特的合义。例如,、“小的时候。我是那么馋”((挖荠菜)),“馋”似乎是个贬义词,而这里的“馋”根据上下 文,是指„„我‟‟不加选择地见什么吃什么、实际上是指“饥俄”,“馋”是对旧社会的控诉,其感情色彩已经有了变化。三是依据 语境将词语的一般含义具体化,落实它在文中的具体所指。如 “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从上下文及“之流”的用语,可见其应 是反语,具体所指当是为军阀政客帮闲的反动文人。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读懂全文,了解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这样方能正确解答这类题,因此,理解全文中心内容是把握词句含义的前提。
三、如何探求句子的深层含意
所谓“深层含意”是指句子在一定语境中所隐含的意义,就是人们常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探求句子的深层含意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联系全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写作的背景材料。例如<我的小桃树)中的一句:“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育出一个桃儿来的。”从表面上看,这句话表达了对小桃树会开花的坚定信心与良好祝愿,但综观全文,联系作者的写作用意——借小桃树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情致,就可发现此语的深层合意是:尽管经历了若干磨难,但是只要不屈不挠地奋斗下去,总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的。又如鲁迅的(故乡)最后一句:“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弄清此句的深层含意必须了解该文的写作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国本该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然而,辛亥革命后的十年,封建礼教仍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百姓还面临着饥荒、兵、匪的威胁,农村经济几近破产,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中国的希望在哪里,这一切引起了作者的深思。据此可知,地上的路实指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道路,作者坚信只要去奋斗追求,希望最终定能实现。
第二,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所起的表达作用。有言外意义的语句大多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如(小橘灯>的结尾:“她的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显然句中加点的“好”运用了双关辞格,不只是指病好了,更主要的是指黑暗社会已被推翻,人们已过
上了美好的生活。再如(驿路梨
花>的结尾句:“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里运用了引用辞格,联系全文,分析引用诗句的作用,可推知其象征义是表明了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的深意。
第三,联系文章的写作特点。分析句子的深层含意。例如高尔基的<海燕),全文使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用“海燕”这个形象歌颂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的大无畏精神和乐观的斗争情绪。据此,文末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深刻含意便是:欢呼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预言了无产阶级革命必定胜利。
第四。若是解释文中人物语言的深层令意,还应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来分析。例如(背影>中父亲说:“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分析此句的深层合意,若能紧扣父亲深爱儿子的这一特点,便可看出此语蕴涵着父亲内心深处对儿子的体贴、劝慰,处处为儿子着想的深意。
四、怎样说明词句不能替换或删除的理由
一篇好的文章在造词造句上都是极有讲究的,古人写诗“推敲”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写作上的佳话,永远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语文中考为了检测考生对范文语言的表现力的理解,常常要求考生讲演词句不能替换或删除的理由。这类题有一定难度,我们应认真对待。
解答这类题目,其思维的走向应紧扣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词义范围的大小上去分析。如(怀疑与学问):“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加点的“学术”与“文化”能否互换?为什么?这两个词有关联,但词义范围大小有别。“学术”指专门学问,“文化”则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学术”只是“文化”中的一部分。该段文字前一部分讲的都是具体学术问题,段末用“一切学术”一句加以归纳,因而只能用“学术”;接着推而广之,谈及影响到“文化”,两句间存在着层递关系,故不能互换。
第二,从词义的轻重程度上去考虑。如<“友邦惊诧”论):“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句中“哀求”为什么不能换成“要求”?因为“哀求”词义重,更能突出国民党反动政府昏庸无能、媚外乞求的奴才相,在表意上,“哀求”的程度比“要求”深得多。
第三,从作者用语的感情色彩方面去考虑。例如,(一面)中“瘦得教人担心”若改为“非常的瘦”有什么不好?这就要体会作者用语中倾注的感情。“瘦得教人担心”更能表现作者对鲁迅先生健康状况的深切忧虑之情,而“非常的瘦”只是强调了“瘦”的程度,并不能表现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与爱戴的感情。再如<二六七号牢房>:“他整夜不睡,守着我,用一块冷湿的白布赶走已经挨近我的死神。他时时擦干净我伤口上的脓血,对我褥子上发出的腐臭难闻的气味从来没有表示过一点厌恶。”这段文字中加点的“时时”、“从来”为什么不能删去?解答此题也要着眼于语句的感情色彩。这一段话是写老爸爸对“我”的关心护理,用上了这两个词更能突出老爸爸对“我”的关心,说明他的护理是持续的、耐心的,表现了革命者之间深厚的阶级感情。
第四,从词的搭配上去辨析。例如《纪念白求恩》:“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加点的“医生”与“同志”能否互换?为什么?解答此题,要研究原句。前一句说“军民”对白求思的医术、医德的感受,“白求恩……的治疗”是个偏正短语,中心语是“治疗”,因此从受治疗的角度讲,称白求思为“医生”更确切;后一句主语是共产党员,学习的又是白求恩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因此称白求思为“同志”更相宜
第五,从与上下文的关联与照应上分析。例如《背影》:“我的眼泪又来了。”“又”为什么不能删去?答此题不仅要着眼于内容,答出“突出了作者与父亲离别时对父亲的依恋、感激、敬爱之情”,而且要从行文的照应方面思考,答出“照应了上文„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一句”,这样答案才算是完整的。
第六,写人的文章还应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的需要上去思考。例如,把《藤野先生》中的“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改为“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有什么不好?从表现藤野先生精神品质上去思考,会发现原句更能表现藤野毫无民族偏见的可贵品质。粗看这两句话所用词语大体相同,但词序有别,表达重点实际上已大有变化。原句重在表现藤野关心中国的医学进步,改句则重在说明藤野希望新的医学广泛传播,能传到中国,可见,在表现人物品质上改句就大为逊色了。二 段落层次的划分与段意的概括。
知识概说
划分段落层次与概括段意是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能力,它是加深对文章内容与结构的认识以及把握作者思路的重要手段。(大纲)在“阅读训练”部分明确提出了“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性语句”,“看出课文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的要求。因此,在复习中我们应做到:
1.能根据文章或文段内容正确划分段落、层次,使之正确反映文章的结构,反映作者的思路,进而理解文章材料的安排、主次详略的处理,从而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中心。
2,能根据记叙文的特点,掌握各类记叙文划分段落层次的一般规律,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复习指路
五、怎样划分记叙文的段落或层次
根据记叙文组织材料方法的不同,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划分
段落、层次:
1.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其基本模式一般为:概括叙述或议论——具体叙述、描写——议论或抒情。例如《一件珍贵的衬衫》第一部分以议论抒情引出回忆,第二部分具体记叙“我”所经历的一件事,第三部分又以议论抒情呼应开头,总结全文。首尾
呼应,层次分明。
2.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划分。这类文章在行文上往往有明显的标志时间的词句,找出这些词语有助于正确划分段落层次,如《老山界》交代时间的词句有:下午、天黑了、半夜里、黎明的时候、下午两点多钟。根据这些词语,结合课文内容,很容易将文章分成三大部分:①决定翻越老山界,做好翻山准备;②一昼夜翻越老山界的经过;②翻山后感想。其中第二大段又可按时间顺序分四个小层次。
3.按地点的转移(即空间位置的变换)划分,如(藤野先生>根据地点的转换,可把课文分为三大段:①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的原因;②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弃医从文的原因;③在北京,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4.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划分,主要是文学作品中的小说和戏剧,如《变色龙》可按警官奥楚蔑洛夫审理狗咬人事件的情节发展,将课
文分为三大段。
5.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文章若以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理清这条线索,也就找到了划分段落的钥匙。例如《荔枝蜜》,全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即:不喜欢蜜蜂——想去看蜜蜂——赞赏蜜蜂——想变成蜜蜂。以此为据,不难将课文分为四大段。
划分自然段内部的层次与划分文章的段落的思路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是也有一些不同,它更多地着眼于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有的是“总——分——总”的关系,有的是“分——总”的关系,也有几层意思是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的。例如《白杨礼赞》的第五段:“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对抗着西北风。”这段文字共七句,第①句总的介绍白杨树的外形特征,第②③④⑥句分别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叙述它的特征(并列关系),第⑥⑦句总结白杨树的精神风貌。显然这是“总——分——总”的结构,认识这一点,便不难将它分为三
个层次了。
七、如何概括段意
要准确地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中每一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没有中心句的,要在理清句与句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抓住贯穿全段的中心意思,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
1.摘句法,即摘出段落中的中心句。例如《我的老师》中第二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一句来概括段意。
2.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例如《故乡》的第二部分,内容十分丰富,记述的人物事件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3.联合法。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筒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加以概述。例如《记一辆纺车》的第四段,就要综合三层意思:纺线使衣着自给,纺线使大家爱惜自己制作的衣服,纺线使大家形成了新的美的观念。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记叙性的语段虽有中心句,但是它表达的并非作者的真意,这时就不能用摘取中心句的方法来概括段意。例如《挖荠莱》的第二段第一句:“小的时候,我是那么馋!”以下各句具体写出了“我”是如何如何馋,显然这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但是,如果我们读懂了每句话的意思,并把握了全段大意,便可发现“我”的所谓“馋”实为饥不择食,所吃的东西并非什么好吃之物。这样,可以挖掘出中心句的潜台词,用自己的话将段意概括为“饥不择食的童
年”。典型题析
试题示例
读文答题。
①茫茫的戈壁望不到边,黄羊不落脚,马儿不敢走,遍地铺着
尖利的石头,步行更是困难。
②我呆呆地望着前方。
③傍晚时分,戈壁上传来悠扬的驼铃声,一峰骆驼(身后还有一
峰小骆驼)兴冲冲地向我走来。
④驼背上没有骑手,旁边也不见人影。骆驼主人呢?难道它是野
骆驼吗?
⑤它走向前来,拿粉红色的舌头舔我手背,用鼻头拱我口袋。我拿出干粮招待它,它吃完干粮,转身卧到地上,示意请我爬上去。我犹豫了一下,终于骑上去。此时夕阳西去,夜幕缓缓升起。我忐忑
不安,不知是悲是喜。
⑥戈壁之夜,繁星在头上闪烁,月华如银,我仿佛走进梦中。在驼背上,我甚至产生怀疑,怕它对我怀着歹意。
⑦一夜就这么提心吊胆地过去了。
⑧第二天,太阳从东方升起,我的神经才稍稍松弛了一些。骆驼仍然驮着我缓缓地由东向西行进。过了戈壁,就是我此行的目的地了,但我仍然揣摩不透它的心意。
⑨戈壁上突然刮起龙卷风,我们置身风暴中。天昏地暗,飞沙走石。骆驼站立着,稳如泰山,让我藏在它身子下面,我才免遭风沙伤害。风沙过去了,它又驮着我继续前行。我心便从怀疑而至感激了。
⑩走了一天一夜,已经很疲乏了,骆驼也得休息一下。我找到了一块洼地住下,让骆驼到戈壁上去吃草。
⑩是夜云头很低,睡梦中觉得谁在拽我裤腿。睁开眼,眼前闪动着一双双绿幽幽的眼睛。我一骨碌从地上坐起,狼知道我没有死。一起向我咧开大嘴。这时远处一声怒吼,在那边吃草的骆驼冲过来,和狼厮打到一块。三头狼,一头被咬死,一头受伤,一头吓跑了。骆驼将我揽到身边,像是怕狼再来电我。我扑到它身上,一个劲地亲。
⑧经过五天五夜,我们走出了戈壁。和骆驼分手时,我有计多话要说,但它不懂,只好摆摆手走了。我走了很远,它还站在原地向
我凝望。
八、分析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知识概说
记叙文的中心意思(或“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叙事、写人、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我们阅读一篇记叙文必须把握它的中心意思,这样才算宾正读懂了这篇文章。所以,《大纲》要求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具体地说,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1.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分
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2.在准确划分文章段落层次的基础上,认识详写、略写中心意思的关系,分析归纳中心意思。
3.掌握分析、归纳中心意思的一般方法。
复习指路
怎样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准确归纳中心意思的前提条件是通读全文(全段),熟悉内容,对文章中记述的材料作出分析,理清文章(或文段)记叙了哪些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写这些材料的意义何在。在此基础上,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分析文章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文章的中心。有的文章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透过它,不难探寻其中心思想;有的题目巧妙地暗示中心,如《驿路梨花》,分析其喻意,便可归纳出中心;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如《生命意义》、《同志的信任》等等;至于那些题目仅仅表明记叙的对象、范围或线索的,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
面入手。
2.研究文章的开头结尾。“开篇点题”与“卒章显志”是写文章常用的手法。前者如《一件珍贵的衬衫》、《挖荠菜》的开头就点明或暗示了全文的中心,多半是采用议论抒情为主的表达方法,抓住这些带有概括性的关键语句,有助于分析归纳中心。后者如《这不是一颗流星》、《枣核》、《春》、《挺进报》等等,分析这类文章结尾处具有深刻含意的句子,是归纳中心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一般地说,记叙文中插入议论抒情是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因此。抓住文中画龙点睛的议论抒情句,可以很顺利地找到全文的中心。例如《荔枝蜜》中:①“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②“他们(农民)正用劳动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如果我们找出文中全部的议论抒情句,也就理清了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明白地显示出来了,特别是上引的两句已经很清楚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4.分析文章层次与人物事件。有些文章的中心意思隐合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进行综合归纳,才能准确把握中心。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要分析归纳文章两大部分的内容与中心,再联系起来思考,从两部分的鲜明对比中,掌握作者对自由学习生活的向往,对令人窒息的封建教育方式的无比厌恶这一中心。
5.分析文章中的详写点,研究作者处理详略的意图,探寻文章的中心。文章的详略安排总是服从于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的。一般地说。能表现中心的材料,作者是要用笔墨详加叙写的。所以,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分析作者详写的部分发现并归纳文章的中心。但是,还有一种情况,详写仅仅是作者为表达中心而用的侧笔,而作者对真正要表现的中心却用墨甚少,这就要求我们研究作者详写此人此事的意图,发现了这一意图也就找到了文章的中心。例如《夜走灵官峡》详写繁忙的工地场景,详写我与小成渝的相遇、对话等等,浓墨重彩正面描写小成渝,侧面烘托成渝的爸爸妈妈(成渝的好品质,正是父母言传身教的结果)由此可归纳出本文“表现并歌颂我国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畏艰险、坚守岗位、忘我劳动、一心为公的革命精神”的中心思想。
6.分析文章的背景材料。分析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有时还须了解、分析有关的时代背景,了解文中的事件、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例如《七根火柴》,必须联系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只有这样才能认识七根火柴的巨大作用和用生命保存火柴的重大意义,才能准确概括出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高尚的革命品格这一中
心思想。
第四篇:记叙文作文指导
作文指导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写一篇作文,他的题目是----------不简单(题目上只能填她他或它)。
要想写好本篇文章,就需要从已有的材料出发,充分调动你们平时的生活积累。此外还要充分领会“不简单”的内涵,要选择一个新的视角,去抒写真情实感。生活中处处涌动着不简单的人和事,只要善于用心捕捉,就能找到写作的切入点。
一、内容上:我们即可以写伟人的壮举,也可以写发生在身边的小事,但切记所写的这些事件必须是令你感动的。用心书写的,能与读者交流的。要能打动读者,让生活感动,让世界感动。
二、在事件的选取上:一定要有具有典型性。就是所选取的材料要能为文章中心服务,不能什么材料都用。材料要有取舍。还有事件不能写的过多,最好选取有代表性的二到三件小事来写。
三、写法上:应以记叙为主,可以有适当的抒情和议论。但组织起来的材料作为文章主体框架必须都是真人真事。记叙是基础,否则,所抒之情,所议之理,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起不到打动读者的作用,反而会让读者感到生厌。无论采取何种表达方式,都必须要把握住情感的基调,以真情感人,以深邃的思想感人。
四、可以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以增加文章的文采。
总之,只要文章内容能恰当地围绕作文要求,写出“不简单”的深层原因,表现出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就可以了。
第五篇:记叙文教学指导
记叙文教学指导
记叙文教学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
1、把握记叙的不同着眼点。
2、理清作者思路,把握篇章结构。
3、掌握文章精髓,揭示深刻主题。
4、从读学写,读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