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个方法养出情商更高的孩子-杨老师分享
9个方法养出情商更高的孩子
一位妈妈在微信后台问我:
老师您好,我家宝宝两岁半,现在总是害怕很多东西。比如我们看绘本,有夜晚的都怕,小动物的表情如果画的有紧张惊愕的就怕,或者绘本人物的眼白多眼仁小的,也怕。我很困惑怎么能让宝宝大胆一些。老师能给一些建议么?
这是一种大人常见的心态。希望养出更胆大/更外向/更愿意当众表现/更聪明……等加有“修饰语”的孩子,独独没有想要蹲下身,去听听孩子心里如何想。比如这个案例,在大人看来实在微不足道的事物,如何会害怕呢?但是孩子们的确就会怕。与其给孩子讲道理,告之要更坚强,不如说:“妈妈知道宝宝害怕这个,这确实画的不太漂亮。”给孩子语言和肢体上的共情,然后再陪伴和鼓励宝宝看看摸摸画面,称赞宝宝勇敢的行为。几次这样的引导之后,宝宝害怕的情绪就会有好转。
也有一位妈妈这样跟我说:
我小孩八岁多,有一次她跟她的朋友玩,接着看电脑视频,我下班前电话她十分钟后到我办公室跟我回家,可是十分钟我没见她过来就去接她,她还不走,给十秒后又不走,我一生气自己回家了,等她电我去接她时,我说让她等一下,她不干,我就挂线了。去接她时,发现在本子上画了一只乌龟,并回写着王八蛋。我当时心里难受。她说是开玩笑的。又有一次不知什么事,我发现一张小纸上写着:妈妈是老虎,我不喜欢妈妈。
这位妈妈在和孩子的相处中明显缺少情感的交流。如果只是让孩子依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而缺少和孩子的共情,自然会招来孩子的逆反和抵抗。尤其当我们和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对孩子的情感需求,要多关注,对孩子的负面情绪,争取做到共情。
比如发现孩子难受的时候,可以坦诚跟孩子说:“我知道……你很难过,妈妈也很难过。”这样和孩子共情,让孩子感受到妈妈对于自己情绪的理解。说话的同时可以抱一抱、拍一拍孩子,通过肢体的接触更能安抚孩子的情绪。然后再陪伴和鼓励孩子一起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别忘了称赞孩子的好行为。用鼓励和成长代替斥责和惩罚,才是帮助孩子建立好行为、巩固好行为的方法。上面两个例子中,用一个同样的办法有效解决了亲子冲突,就是共情。若父母能够懂得对孩子共情,孩子将来在与人沟通的时候,也会学会用更加积极、情商更高的方式去进行人际交往,当然也更容易成为受欢迎的人。
那么,如何训练我们的共情能力呢?下面是我的9个建议:
1.学会换位思考
站在孩子的角度为孩子的行为寻找合理性,最大限度地理解孩子。确切说,这不是方法,而是愿意不愿意的问题。
2.学会倾听
我们要倾听的,不仅指听取孩子口语表达的内容,还包括观察孩子非语言的行为,如动作、表情、声音语音语调。进行倾听时,要有适当的言语和肢体反应,表示听了并且听懂了,比如点头、微笑、应答等。3.表达尊重
尊重仍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育儿态度。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及能力而不是凭自己的感情用事;要接纳孩子的信念和所做出的选择或决定,而不是评论或试图替其做决定;要从更善意、更正向的方向去理解孩子的观点及行为,而不是简单采取排斥的态度;要以尊重并且平和的态度表达自己与孩子不同的观点。
4.少问为什么
当孩子表达他的想法或者感受时,父母要多去接纳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总是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对于小孩子来说,他的感受只是感受,只是情绪的正常反应,未必能答不上来为什么。在情绪还未被疏导之前,你所问的为什么,只会给孩子带去压力。相反,给了孩子共情后,一般孩子会主动开口跟你说点什么。
5.积极回应而未必是事事认同
共情的主要目的是能感受和了解孩子的想法,尤其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了解他,愿意认真倾听他,而不是事事都要赞同、满足孩子的所有想法,得要有规矩。所以,表达共情与坚持规则并不矛盾,只是一个执行先后顺序的问题。先共情,再遵循规则,解决问题。
6.细致表达自己的回应和态度
不要空洞地说“我理解你”、“我知道你的感受”,而要将问题细化,告诉孩子你知道他“今天打针没有哭,很勇敢”、他“被同学欺负一定觉得很委屈”等。
7.静静地陪着孩子也是共情
当人们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时,往往不想说话,也不愿意听别人在身边喋喋不休。这时,父母可以安静地陪在孩子身边,什么也不说。例如,当妈妈看到女儿泪眼婆娑地从学校里回来时,也许她不想马上讲述在学校里的遭遇。妈妈可以走过去拥抱她,陪她静静地坐一会儿。父母的陪伴就是给孩子的最大支持。
8.反应不要过于强烈,也不要过于冷淡
孩子向父母描述一些事情或感受时,父母的回应要有度,既不能反应过度,给孩子带来较大压力和心理负担,也不能过于轻描淡写,似乎那是一件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
9.共情时经常使用的言语(1)表达对人情感的理解: “你现在的感受是……,因为……” “你感觉……,因为……” “你感到……,因为……”(2)表达对对方意图的理解 “你想说的是……” “你现在最希望的是……” “你的意思是……”
(3)表达对对方情感与意图的尊重 “我理解你的感受,我知道这对你很重要。” “我能理解这种心情,我知道这种事处理起来很难。”(4)以具体的行为表达对对方的关心 “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吗?” “你看我能为你做些什么?”(5)表达不同观点的方法
“你的话有道理,但是我还有一点不同意见……” “你的观点挺新颖,但是,我有一点不同看法……”
第二篇:试论培养高情商的孩子的一些小方法
试论培养高情商孩子的一些小方法
姓名:丁小芬 专业:09初等教育 学号:09cd00
2内容摘要: 小学阶段对学生情商的培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调查小
学情商培养的现状,以及情商培养的重要性,本文从帮助小学生树立自信;培养小学生的积极心态;让同情心和爱心伴随小学生成长;引导小学生理解和尊重别人;言传身教,在小学生心灵上的打下诚信的烙印;造就小学生自强自立;激发小学生阅读热情,让知识富于智慧、人情味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培养高情商孩子的一些小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情商培养教育工作者
什么是情商呢?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是衡量人的非智力活动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能反映出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经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以往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然而大量的事实表明,情商对一个人成功的影响远胜于智商。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人生的基石,重视小学生情商的培养,不仅能帮助一个人逐渐建立人格的力量,拥有健康的人生,更重要的是它能循序渐进地提高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人格素质,进而推动社会美德和民族的进步。
杜克大学的巴勃教授说过:“如果一个人在智商和社会情感两方面都
很出色,那么他想不成功都很困难”。高情商的人能将自己有限的天赋发挥到极致。罗斯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罗斯福“智力一般,但极具人格魅力”,他之所以能当上美国总统,带领美国走出经济萧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真正的赢家,这与他积极乐观的性格有着极大的关系。他真诚、坚强、富于人情味。在罗斯福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情感因素起到了非常典型的作用。情商中的各项能力在他身上得到了近乎完美的呈现。
一、培养情商的重要性
在竞争压力越来越沉重的今天,一个人的成功越来越取决于他与所处的团队或所领导的团队的相容性,这一点也被许多人力资源机构所认同。有数据显示,对人才的评价,情商的高低已经排在第一位,而智商已在第三位以后了。情商是情绪控制方面的能力,它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斯坦福大学校长曾说过:“生活归根到底指向实用的,这必须包含创新、进取的愿望,良好的设计和最终使之实现的努力,它的目标全部是指向前方的”。生活离不开教育,教育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活。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智育第一的思想,为孩子长远发展作打算,因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竞争,不仅仅是智商的竞争,更是情商的竞争。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戈尔曼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成功的80%在于情商,智商只占20%。卡耐基也曾说过,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际能力却占85%。放眼现实世界,我们确实可以感受到:成功的管理者或企业家都具有很高的情商。
二、小学生情商培养的现状
一直以来,由于受斯宾塞的“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影响,当前的中小学过分重视智力培养,强调知识的灌输,甚至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而忽视了情商教育,从而导致所培养的人在人文、精神、理想、人格、个性等方面存在严重的欠缺。这种片面的教育观念,引发了许多问题。近几年来高分低能,便是一种严重的本末倒置。
三、小学生高情商的培养具体措施
(一)帮助小学生树立自信。自信是情商能力的基石。自信的孩子,在面对别人的恶意攻击时能沉稳以对,并拥有良好的抗挫及抗压能力,在人际关系上也会得心应手。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信?采用“假象激励法”获得行为上的自信。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要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让每个学生抬起自尊的头,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是的,人应不怕失败,可也不能老是失败,多数学生是经不起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的,因而我们应该大胆地使用“假象激励法”,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实践证明,十次的语言鼓励不如给学生提供一次感受“成功”的体验有效。比如,我们要进行一次测验可以把一些考题让差生先做一做,再给他们讲一讲,一旦差生得了较高的分数,就要多表扬,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以自信的态度去迎接新的学习任务。
事实上,对孩子的评价,对其自信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家长和教育者若平时只是批评而极少给予表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孩子心目中不佳的自我形象。所以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值得欣赏的优点。而在这想特别提醒的是,这些优点不该是某个孩子和另外一个孩子比较的成果,而是孩子他自身所具有的特质。比如,“很有爱心,对小动物很好;很有礼貌,会主动和朋友打招呼”等等这些人格特质,而并非“每次都名列前茅”等建立在比较之上的结果。如果要称赞孩子的学习表现,“学习很认真、负责,会自我督促念书”就会是更好的理由。多鼓励和肯定孩子,让他对自己有着合适的自信,会让他的情商能力大幅度提高。
(二)培养小学生的积极心态
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小学生还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他们的心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家长及同伴的评价。因此,要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
首先我让学生以名人为榜样。科学家爱因斯坦奠定了相对论的伟大基石,然而他在上小学时却是一个“笨小孩”。有一次老师叫每个学生做一个小板凳,当他拿出自己做的板凳时,同学们都大声嘲笑起来。他告诉大家,这个不象样的板凳,是他做的第五个,前几个比这个还要差。很显然,小爱因斯坦有积极的心态,他相信自己能做好板凳,事实上也是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正是有这样一种积极的心态,才使得他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停地攀登,最终取得丰硕成果。所以我每接手一个新班,第一节课就是给学生讲爱因斯坦做板凳的故事,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
接着让学生在锻炼中挑战自我培养积极心态。学生锻炼的方式很多,例如:我让学生自己组织班队活动。从班队活动的内容、节目主持人的确定、主持词的创作、活动安排到总结各个环节,老师均不参与,让学生自己做主,这样,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从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在班级实行轮流班委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当“管理者”的机会。传统的固定班委制,使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当不上班干部,也干不好班干部,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实行轮流班委制,使每个学生都可当上班干部,参加管理班级事务。实践证明,只要给每个学生提供舞台,他们都可以成为出色的班干部。平时注意让同学们分工合作,比如出板报有的去书店里买板报书,有的去找相关的板报资料,有的画画,有的写字,同学们兴致勃勃,板报很快就办好了。实践证明,只要放手让学生去做,他们会越做越好,学生在锻炼中不断增强了积极的心态,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分工协作。只要平时多花心思就能帮助小学生培养出乐观的心态。
(三)让同情心和爱心伴随小学生成长
同情心是一种重要的人格品质,具有同情心的孩子会更能够体会他人的情感,更容易融入社会。教师要成为学生同情心教育的主要传播人。同情心教育要从身边的事做起。当同学遇到困难时,如向地震灾区募捐,教育同学向同伴伸出温暖之手,对他们的困境要学会“换位思考”,急他人所急,帮他人所困。
其次,学校要在少先队主题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升旗仪式等各类活动中把同情心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道德情感教育赋予生命活力。
再次,学校要引导学生尊重一切动物的生命,细心观察各类动物可爱之处,培养仁慈心,以爱护各类小动物,学会换位思考。同情心和爱心不是靠强行灌输而在一夜之间培养出来的,需要的是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是从外在到内心,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育者必须以良好的行为去激发孩子的美好情感。
(四)引导小学生理解尊重别人
古人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是说:爱护别人的人,别人也总是爱护他;恭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总是恭敬他。
有一次朱师傅为周总理刮脸,总理突然咳嗽一声,朱师傅没提防,给总理的脸上刮了个小口,朱师傅忙道歉说:“对不起,总理”总理却亲切地说:“怎么能怪你呢?我咳嗽没和你打招呼,幸亏你刀子躲得快”。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因为周总理的理解赢得上下级之间的平等相待和彼此尊重。只有每个人都从我做起,强调我首先要理解别人、尊重别人,才能创造人人互相尊重的风气。互相尊重,是一个人有礼貌的表现,是一种内心修为的体现。
(五)言传身教,在小学生心灵上打下诚信的烙印
诚”是一种品质,诚实是诚信的核心要素,是培养孩子其它优秀品质的前提,是孩子健康成长和走向成功的法宝。在工作中一定要把诚信教育渗透到有关活动中,绝不能言而失信。如体育课上,为了鼓励体质弱而又毅力差的同学能坚持跑完中长跑后,教师承诺能参加跑完者给予一定奖励,同学们成功了,一定要兑现自己的诺言。只有这种良好的形象,规范的行为,才能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有助于学生良好诚信的培养与形成。
(六)造就小学生自强自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每年暑假,学校组织五、六年级学生参加“军事夏令营”活动。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社会上求生存、求发展,于是毅然把这些的“小公主”“小皇帝” 们送去参加“军训”,想让他们当几天威武刚强的 “小士兵”,亲身体验军营独立自主的生活,感受军人自强自立的精神风采!
刚出发时,孩子们个个兴高采烈,一路载歌载舞,恨不得立刻飞到目的地。可到了晚上,当孩子们需要独自料理生活时,情绪就不那么乐观了。有的孩子因
不会洗衣服而暗自掉眼泪,个别因第一次出远门不敢单独睡觉还哭着闹着要回家呢!经过一番努力开导后,学生们的情绪总算稳定下来了,并很快地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紧张的队行队列和有趣的“军体拳”训练之中。通过这样的活动来磨练他们的意志。
(七)激发小学生阅读热情,让知识富于智慧、人情味
智慧是广阔的胸怀、渊博的知识、精明的头脑、机智的反应、敏锐的行动、幽默的语言等。而人情味其实是一种圆融智慧的闪现,是一个高情商者所持有的特点。而内在的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是长期知识沉淀的结果,读书是内在需要也是为保持一种上升的有活力的状态,需要每天的坚持。如何激发小学生去提高新闻记者热情开拓高情商呢
1、讲道理培养兴趣。教师可利用班会、黑板报等阵地,向学生宣传“多读书,读好书”的理念,讲明读书好的道理。可以讲一些名人读书的故事:如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古今中外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无不是从小酷爱读书,从书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使自己的脑子变得日益聪明起来的。或讲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使学生明白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培养阅读的兴趣。
2、巧用故事诱发阅读兴趣。故事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人人都爱听,尤其从小就是在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伴随着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喜笑颜开、欢呼雀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的情感世界里。但在故事的最关键、最紧张处,故事嘎然而止。学生的胃口一下子被吊了起来,“后面的故事更精彩,想知道结果如何,请自己去看吧。”随即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学生被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阅读。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
对于小学生来说,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在他的心里头装了一台成长的发动机,因此从小培养阅读习惯关系着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孩子更好地去生活。
高情商的培养还有许多方法,多带孩子到自然中去感受、发现和探索生命的真谛,教育孩子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积极地进行情商教育,从而培养出孩子良好的情商能力,就能让其心理免疫力大大增强,得以应付学习和生活中的低潮与挑战,让孩子精致生活,有能力去经营一个成功与快乐并存的美好人生!所以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行动起来!
参考文献:
[1] 李幼穗.儿童发展心理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1998.[2] 高健.教育教学论[J].教育发展研究,2000(5).[3] 唐友英.教育课堂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 李忠伟.议小学生人际交往[J].宁夏教育一级方阵,2007(2).[5]武君.中国教育科研理论[M].新疆: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3.
第三篇:幼儿园学前班提醒:五大“矛盾”养出迷惘孩子
同一起跑线幼儿园学前班提醒:五大“矛盾”养出迷惘孩子
同一起跑线作为北京成立时间最早,自编教材最为完善,最专业的婴幼儿早教机构,在教育儿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特地整理后与家长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往往“重口不重心”,对于孩子的教育总是纸上谈兵,可是一到实际行动上来,就出现了矛盾的方面,这样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怎样让自己去适合父母的教育。
一位教育工作者说:“矛盾的家庭教育与矛盾的孩子,这个问题在今天应引起每个家庭的高度重视。”的确,如今不少家长在言教、身教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矛盾化的教育,极容易使孩子形成多重人格。孩子们在成长中如果接受了矛盾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必将搅乱他们幼嫩的心智。怎样面对这些矛盾并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做人上,“言教”与“身教”的矛盾
东东要吃东西,妈妈不许。东东说:“那你怎么什么时候想吃就吃呢?”妈妈被噎回去了。
妈妈和东东玩游戏,妈妈玩不好,东东说:“你真是笨蛋!”妈妈大怒,斥责东东无礼。东东说:“你昨天还骂我笨蛋呢!你净骂我,我为什么不能骂你?”妈妈语塞。
点评:“言传身教”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的永恒命题。“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的这种“身教胜于言教”的教育法则,在几千年后却被我们给扭曲了。许多家长一边给孩子讲“粒粒皆辛苦”,一边却随手扔掉不合口味的食品;一边给孩子讲“孔融让梨”,一边却争先恐后地挤车抢座;平时让孩子尊重父母,自己却不尽赡养父母的职责和义务;一边给孩子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大道理,一边自己却一年也不摸书本,甚至沉溺于麻将桌上;一边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一边却又帮孩子打扫教室卫生,恨不得连劳动课都要替孩子上„„诸如此类的矛盾行为,比比皆是。
这种充满矛盾的家庭教育,让不明世事的小孩感到很为难,甚至无所适从。他们往往学家长样子,一方面从学校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另一方面从家长身上仿效“说一套,做一套”的圆滑世故的处世哲学。因此,人们很形象地总结出“5-1=0”,即学校苦口婆心的5天教育,被家庭、社会的1天教育所毁掉。
正确的作法应是身教在先,言教在后。但是,问题不在于方法,而在于家长的品质、修养,也就是人们常所说的素质。真正的教育是在自然流露中进行的。
生活上,“穷教”与“富教”的矛盾
天津市河北区9岁的小斌正在上小学三年级,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父母月工资加起来不到4000元。但父母很宠小斌,他想要什么东西都尽量满足。今年快过年时,小斌告诉父母,他想买一套名牌运动装和运动鞋,说自己好几个同学都有。小斌的父母到商场一看,这些东
西加起来要2000多元,有点舍不得。小斌不高兴了,接连两天不好好吃饭。父母心疼儿子,咬咬牙给小斌买了。小斌还想要一件新羽绒服,父母答应他一发奖金就给他买。
一项对河南郑州406名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约70%的学生称自己对勤俭的认识主要来自老师,表示勤俭教育主要来自家长的学生只有22%。此外,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知道袜子破了还有哪些用途;在外就餐时,87%的学生没有提醒过家人打包。
郑州市长江东路小学老师路敏说:“勤俭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培养勤俭习惯上,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遗憾的是,不少家长并没有当好这个老师。”
点评:很多家长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曾亲历过苦日子,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子女过那种艰难的生活,于是乎总是给孩子买好吃的、好穿的。同时,他们又要求子女生活节俭,不要光顾吃而不学习,常常拿伟人的俭朴生活来教育他们,讲授“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陈年旧理。而一旦孩子向他们要钱时,他们通常都会有求必应,从未有半点吝啬。
在这种矛盾家教中长大的孩子,怎么会形成节俭、朴素的观念和行为?因此,家长在生活上对子女的关爱要有所节制,那样才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教育方式上,“放纵”与“专横”的矛盾
14岁的小彦(化名)身高近1.7米,看上去很漂亮,但比同龄女孩成熟。2月17日,在河南郑州搏强学校拓展训练基地,已经步行了30多公里的她仍然精力充沛。
小彦和别的参加培训的学生不太一样,她除了有网瘾外,还对“暴力和打打杀杀的事”很着迷。据老师介绍,小彦的成绩不错,还学过跆拳道,甚至曾代表某市少年队参加跆拳道比赛拿过奖。
小彦的妈妈是某市交通局的领导。据小彦说,她的妈妈脾气不好,对她要求很严。在她年幼时,妈妈就和爸爸离了婚,是姥姥、姥爷把她带大的。幼年,她曾目睹过爸爸打妈妈。小彦说,从那时候起她就想,自己迟早要让他们后悔。
工作繁忙的妈妈在家时间很少,几乎没有时间管教女儿,母女关系已经疏远。上初中时,小彦开始接触网络。约半年后,家人逐渐发现她经常不回家,便断掉了她的零花钱,但这并没有阻止她不回家。
为查清小彦的行踪,两个舅舅和表姐对小彦进行了跟踪,结果发现小彦放学后都会去一家美容美发按摩中心,惊慌失措的妈妈报了警。在派出所,小彦才承认,因为家里不给钱上网,她在网吧认一个网管做“干哥”。“干哥”带她到这家美容美发店里,老板每天给她20元零花钱,让她带别的女孩来卖淫。
点评:教育专家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出现了偏差。有的家长在孩子做出破坏公物、无故凌辱同学等不良行为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使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与此同时,有的家长又将自己摆在了家庭的绝对权威的地位,过分干涉孩子的生活,如私拆子女的信件、偷看日记等。在许多家长眼中,孩子永远都
只是自己的附属品,他们不愿意或不善于让孩子取得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权利和人格。这种既“放纵”又“专横”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亲子关系上,“溺爱”与“叛逆”的矛盾
小乐1993年出生时体重只有3斤4两,身子弱,还经常患病。2001年,小乐又患上了再生障碍性贫血。7年来,每天早中晚,母亲毛敏都会熬好中药,督促小乐服下。父亲老杨说,小乐自从患上再生障碍性贫血,夫妻俩把儿子看得更重了,对他的要求总会想方设法满足。
2003年的一天,年仅10岁的小乐无缘无故拿着家里的碗、盆乱摔,还对着毛敏拳打脚踢。老杨终于忍不住了,就还手打了儿子。没想到,小乐竟然以绝食对抗,一连4天粒米不进。“他本来就贫血,不吃饭病情会恶化的。”最后,老杨请来儿子最好的朋友劝他,小乐才勉强吃了几口。此后,小乐更加有恃无恐,动不动用绝食逼父母给他钱去上网,不给就动手打父母,而这样的行为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发生一两次。“我真想一刀把他劈了,就算坐牢我也不在乎!他太可怕了,我养不了他!”说起儿子,毛敏眼睛里没有疼爱,只有痛恨。
点评: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孟育群教授对亲子关系进行了10年的研究,她的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受测试家庭亲子关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过分溺爱的父与母人数分别达到40%和60%。许多家长对子女几乎有求必应,可换来的结果是子女不尊重父母,不理解父母,甚至打骂父母。对此,家长应该认真检讨、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其实孩子的许多毛病都是家长教出来的。
“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父母!”教育专家一致建议,家长不能无条件地包容孩子,孩子犯错时要坚决制止,同时还要给予良好的引导,培养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个性发展上,“发展”与“限制”的矛盾
广州东山区11岁的五年级学生吴琼,不久前写了一份《请给我们自由的天空———关于小学生课余时间调查》的报告。根据她的调查,他们学校100%的学生都参加了培训班,每到周末,他们做完作业后,还要上各种课外班。她在五年级100多名学生中开展了课余时间调查,在“周末参加了几项培训班”的问题上,表示没有参加的竟为0,参加一项的占10%,参加2至4项的占50%,参加4项以上的占40%,最多的竟然参加了10多个培训班。不少孩子都表示:“真希望每天有48小时,24小时不够用啊!”吴琼也为此呼吁:大人们,请给我们自由的天空!
点评: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切实感受到人才的重要。家长渴望孩子成才,却对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及怎样培养成才缺少科学的把握。于是,家长完全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或主观愿望,为子女制订“宏伟”的发展计划,让孩子参加这样那样的培训班。如果家长的这种选择符合孩子的志趣,那当然是好事。可许多家长的“发展”计划违背孩子志趣,这种“发展”实际上是限制孩子的发展。许多孩子为了家长的决定,含泪告别了自己的兴趣,这不能不说是家长的过错。因此,国家总督学柳斌曾痛心疾首地指出:有的孩子为了观察蚯蚓而挨家长
一巴掌,我觉得这一巴掌很可能就打掉了一个未来的科学家。
同一起跑线学重点小学考前思维特训班招生简章中国儿童教育精品教材奖
最有前途的学前教育机构
中国儿童教学突出成就奖
中国十大品牌学前机构奖
“优秀”是一种习惯,要从小培养。《同一起跑线》教育集合了常教中科心理研究所精准培育和国家十二五教师科研基金会重点子课题共同编辑了学前精品教学和学前逻辑思维训练的精品课程。专门为名牌小学输送人才。《同一起跑线》的“灵思儿童思维训练学前班”在北京幼教机构中,连创北京市、区重点小学的最高录取百分比。2009、2010、2011连年重点小学实验班的考试中灵思学员90%学员考入重点小学。在2011年的育民小学超常班的考试中,有24人从近2000名参加考试的儿童中脱颖而出。占全部招生人数的35%。同一起跑线灵思班教学分三种学习方式:全日制学前班,周末(课后)训练班,假期特训班。
第四篇:《不娇不惯-养出懂规矩的孩子》读后感
《不娇不惯-养出懂规矩的孩子》读后感
海燕
记得贝西还在肚子里的时候,一口气买了一大摞育儿方面的书籍,一方面因为可能当时没有切身体会,大部分读起来都索然无味;另外一方面,育儿书籍市场良莠不齐,未必都是可以借鉴的好书。当时那批书读完,就成了摆设,一时对于从书籍中获取育儿知识的预期降到冰点。
好在后来,在朋友们和幼儿园老师们的推荐下,读到了几本非常受用的好书,虽然只有寥寥几本,但是感觉获益良多。所以,现在,当有充足的时间用以阅读的时候,我又开始重新阅读育儿书籍,没想到这本日本作家编写的《不娇不惯-养出懂规矩的孩子》,非常贴近我本人的育儿感受,例举的一些常见的妈妈遇到的问题,我们都有遇到过,很多观点和方法我也非常赞同,于是萌生了将自己的育儿理念写下来的想法。
今年的七月份,我曾经独自带着贝西去了京郊的一座有机农场小住三天。期间,农场主苏大姐对贝西赞不绝口,甚至建议我在农场举办的活动中和大家分享育儿经验。当时我倍感意外,同时觉得自己经验尚浅,还存在很多不足,婉言谢绝了苏大姐的好意。我本是个乐于分享的人,这次借着这本书的观点斗胆和大家分享一些个人的育儿观点
可能由于是从日语翻译过来的文字,本书的各个章节题目和很多文字读起来都不是特别流畅,但是总体思想还是可以把握的。根据书中的一些观点(这些观点很多优秀的育儿书籍中都有涉及),结合自己的经验,我梳理了以下几点思路:
我们目前这个时代,妈妈的育儿困惑是前所未有的:时代变化太快,老一代人的经验已经不适用了,而且如今育儿信息层出不穷,太过泛滥。可以说,我和各位妈妈一样,在第一胎孩子的育儿路上,一步一步走得亦步亦趋,小心翼翼,却至今未知自己的育儿理念和行为是否正确,相信这种困惑会一直伴随着我们直至孩子成年都可能得不到确定的答案。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妈妈们只有通过学习和交流,不断完善育儿理念和行为,引导孩子无限靠向积极正面的成长路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教育要乘早:作者认为教育就是遵守规矩,哪怕是婴儿时期。作者认为虽然婴儿有好养的婴儿和不好养的婴儿之分,而我们的育儿,就是要避免将天生好养的婴儿带成不好养的婴儿。很多人(包括我,我曾经把两个半月的贝西独自放在婆婆那里带到一岁)认为孩子在一岁以前的教育是可以忽略的,甚至是可以娇惯的。作者却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她认为在娇惯下,孩子不到一岁就养成“不遵守规矩”的态度,等过了一周岁以后,随着他们的行为愈发活跃,“不守规矩”就会变得显而易见了。
理性看待孩子的哭声。我经历过初为人母的时刻,刚刚经历过刻苦铭心的生产痛,来到妈妈眼前的这个孩子,简直天使一般,虽然他/她是红彤彤皱巴巴的样子。就是因为这种盲目的母爱,我们往往无法做到理性看待孩子的哭声。孩子一哭,就着急起来,赶紧抱起来哄啊、逗啊。我们大多数人都明白,不会说话的孩子,哭泣是他们和外界交流的主要方式。婴儿期的孩子,哭泣,主要是饿了、困了、或者尿了拉了不舒服了,只要弄清楚孩子的需求,哭声也就会止住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哭声也会逐渐变成孩子想要获取大人关注的手段之一。在贝西的成长过程中,到四五岁了,我发现贝西无理取闹、不可理喻的时候,往往也都是她饿了困了或者希望获得关注的时候。这种时候,安抚(拥抱或者轻声安慰)会比讲道理和责骂更有效果一些。
饮食规矩最重要。如何带出不挑食的孩子,作者认为主要是的方法是1确保孩子坐在餐桌前的时候肚子是空的,2妈妈应该打消希望孩子多吃希望孩子快快长大的想法,哪怕一些孩子饭量小,只要她能吃饭,营养都是够的,3妈妈应该把握饮食主动权,不要一直做孩子喜欢的食物。而饮食这一点,出生时候才5斤,一直瘦小的贝西的吃饭问题,在我家确实一直是个问题。贝西饭量一直偏小,经常吃两口就说饱了。所以,在我家有个规矩,就是饭前一小时以内是不允许吃东西的,除了喝水。我很庆幸,我的这个规矩得到了贝西爷爷奶奶的支持,有时候他们饭前饿了,都会躲起来悄悄吃一点东西。贝西慢慢也接受了这个规矩,有时候实在饿了,我会稍微放宽点,给片苹果或者倒一小杯酸奶等易消化促开胃的食物。另外,基于我母亲从小给我灌输的理念,我也一直在饭桌上和贝西强调,每盘菜都要吃到,哪怕吃一口。慢慢的,贝西有时候快吃完饭了会说:妈妈,快给我夹一块那个菜,我好像一口还没吃。我也和家人商量好,尽量避免在餐桌上说某一种食物不好吃,遇上真做得不好吃的菜,我们尽量都装作很好吃的样子。我个人饮食习惯偏向于多变,我家餐桌上的菜基本能做到三天不重样。我们对于贝西零食的控制是比较成功的,由于我和Y先生两个人都没有吃零食的习惯,家里有了贝西以后,基本上也很少去超市购买零食,平时家里的食物,除了正餐就是各类水果干果了,偶尔因为过节或者出游采购的零食和饮料,也经常会放过期。以上种种,贝西养成了基本不挑食的习惯,当然,不得不惊叹基因的力量,由于我不吃动物肝脏,贝西现在唯一明确不爱吃的就是动物肝脏了,幸好在幼儿园老师的引导下,还是会吃一点猪肝和鸡肝。
遵守约定的重要性。作者在几个章节里都提到,家长要遵守约定,不要欺骗孩子。我感觉我们这代人很多是在父母辈的欺骗中长大的吧。小时候,母亲经常会哄我说只要不哭了明天就给你买糖,结果不了了之;父母承诺说你的压岁钱自己花,结果全都收走了,美其名曰要交学费;当你哭闹的时候,大人也会说坏蛋或者怪物要来抓走你了。正是由于自身对于这些行为的深恶痛绝,从贝西出生开始,我就以对待大人的方式对待她,给她的承诺都会是可实现的承诺。而这一点,也促进了我在贝西面前的权威性,这或许也是她逐渐懂事以后更能听得进道理的原因,因为有信任做为前提。在她记忆里,妈妈说的事情都会发生,给的约定都会实现。几天前,我母亲跟我讲了我侄子的事情。侄子快三岁,一天在商店里吵着要吃一种巧克力,我母亲按照小时候欺骗我们的方法说:巧克力不能吃,吃了会变哑巴的。不过侄子还是不依不饶,哭闹起来。我母亲最终还是给孩子买了巧克力。三岁的侄子吃了几颗巧克力以后,抬头问我母亲:“奶奶,你不是说吃了巧克力会变哑巴吗?我吃了也没变哑巴啊?”我母亲的这种就是欺骗的典型案例,相信以后我母亲再跟侄子说什么道理的时候,他都会半信半疑了。除了欺骗,另外一种恐吓,也对孩子不利,往往会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让孩子变得怯懦、胆小。
最后,作者认为妈妈分为保护型、权威型、放任型、自然型和接纳型五种类型。每一位妈妈都不会是单一的某一种类型,都会是几种类型的集合体。我第一次看到对妈妈进行分类的育儿书,这有助于妈妈们更客观认识自己的育儿行为。作者调查,五种类型中,保护型的妈妈的数量占了压倒性的优势。作者认为可能和亚洲人的性格细腻的特点有关,更适合照顾别人。权威型的妈妈数量也比较多,常见于一些强势的妈妈,这类妈妈事业有成,对于孩子控制欲会更强一些。放任型的妈妈比较少,属于比较心大的类型,作者认为放养有时候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自然型的妈妈本身就没有特别坚定的自我和信念,总是跟着别人的观点左右摇晃,随波逐流。接纳型的妈妈似乎有些盲目,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毫无理智。
我个人觉得这五种类型的特点,每种类型妈妈们都要兼备一些。在孩子需要保护的时候,给以最无私的保护;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建立作为妈妈的权威,告诉孩子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善恶分明;适当的时候,放任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例如给予他们在户外撒欢的时刻,给予他们选择自己兴趣爱好的权利,给予他们选择职业方向的权利;妈妈们也要逐渐接受孩子会很快长大的自然规律,我们需要和别的妈妈们交流育儿经验,提取适合自己孩子的经验和内容来补充自己的育儿行为;当然,我们还要无条件地接受孩子的一切,哪怕她/他不完美,不管顺境还是逆境,也会给以她/他这个世界上最无私的爱、无时不刻存在的支持与鼓励。
-小编说-
这次为你们带来的是适合0-6岁孩子父母读的书,由日本知名育儿专家:田中喜美子,带来的这本家教书。正如孩子无法选择父母,父母同样也不能选择孩子。但是,育儿方式,亲子关系,是我们可以决定的,没有人天生会当妈,希望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成就最好的彼此。
日本亲子教养类经典指导用书,日本亚马逊五星好评!
适合家有0-6岁孩子的父母阅读:用理性又节制的爱来养育孩子,用温和而有力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作者介绍
田中喜美子:日本知名育儿专家。1959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曾任主妇投稿杂志《WIFE》的总编长达三十年。主要著作有《孩子被欺负也是妈妈的错!?》《毁掉孩子的22个育儿常识》《成为有能力教育孩子的妈妈》《母子亲密与育儿障碍》等。
内容介绍
本书是作者针对孩子“不遵守规矩”这一教育难题,所写的家教育儿指导用书。孩子幼儿期是家庭教育最关键的时期,日本知名育儿专家田中喜美子,从其30年的亲子教育研究入手,告诉家长:用理性又节制的爱来养育孩子,用温和而有力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只要在爱孩子的同时做到有节制、不娇惯,采取平衡的育儿方式,才能养出懂规矩的孩子,培养孩子的“生存力”.样文选摘
身为母亲的喜悦
下面引用的是《每日新闻》报“女性心情”专栏的一篇投稿(关于产子),其中清楚地体现了投稿者身为母亲的喜悦之情。
“如果有人正在为是否生孩子而感到烦恼,我想给她讲个故事。
我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父母对我也很宠爱,可我从懂事时起,就一直缺乏自信,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自己。……
直到我在29岁生下大儿子时,才第一次认可了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抱着刚出生的柔弱无力的婴儿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光是孩子出生,就令我心里充满了感激。……
所以说,越是缺乏自信、犹豫着该不该生孩子的女性,越应该成为母亲。越是担心自己没能力抚养孩子的男性,越应该成为父亲。……”
(日本埼玉市?匿名讲师38岁)
读完这份投稿,想必很多女性都会感同身受吧。
婴儿本身确实是可爱的,但妈妈之所以爱孩子,并不只是因为被新生命的光辉所深深吸引,还因为婴儿的柔弱无力,令妈妈有生以来第一次真正感受到自身存在的必要性,并为此欣喜不已。
仔细想来,恐怕没有哪个时刻更能令人感受到如此强烈的“生存意义”.所以,带孩子的女性才会一面连声喊累,一面却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充实和平静。
有些女性之所以甘愿忍受生产的痛苦,接连不断地生孩子,最大的理由想必就在于此吧。
不过,这种“生存意义的感觉”同时也伴随着危险的陷阱,希望妈妈们对此提高警惕,否则不知不觉间,妈妈就可能陷入私欲,认为“孩子是属于我的”.这就是大多数做母亲的人的心情,这种心情从古至今从无改变,也不能简单地以好坏论之。
半个世纪以前,人们生活贫困,兄弟众多,孩子们都是在外面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待在妈妈身边的时间并不算特别多。在这种情况下,妈妈的这种“爱”就起到了积极作用。
而如今,妈妈和孩子往往一起待在家里相处,多数时间闭门不出,关系过于亲密。这时,妈妈的这种“爱”就会给孩子造成消极影响。
母爱原本就是以“保护”孩子的形式发挥作用的,并不适合用来帮助孩子掌握在社会上的“生存力”.本来,要想确保孩子健康成长,父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作用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实际上,在孩子出生后的三年里,育儿的重担完全压在了妈妈一个人身上,正因如此,育儿的方向才容易出现偏差。
如何教孩子懂得“爱”与“节制”
在这种情况下,从四五岁起,孩子就会分出两个成长方向,要么是无论做什么事都得先问妈妈“行不行”;要么就是完全相反,不听妈妈的话,不把妈妈当回事。
这一时期正是此前的育儿过程开始显露结果的最初阶段。但遗憾的是,很少有大人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孩子的种种状况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于前一种成长方向的孩子,大人只会觉得孩子成熟稳重又懂规矩;而对于后一种成长方向的孩子,大人通常又不怎么当回事,觉得孩子调皮些也没什么,只要健康活泼就好。然而,健康活泼、天真烂漫的调皮,与轻视妈妈、蔑视大人的孩子,其根本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可是在这一时期,就算有聪明的妈妈发现孩子的成长有问题,但从出生后的两三年里,孩子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行为倾向,今后再想加以纠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前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从孩子生下来的那一天起,就应该让孩子觉得“妈妈是发自内心地爱着自己”,产生对妈妈的信赖感,此外还要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让孩子明白,并不是自己做什么事都能得到允许。
在这本书里,我打算具体说说,实际究竟怎么做才能正确地培养孩子。
第五篇:爱 在 付 出 学习杨晓函老师心得体会
爱 在 付 出
——学习杨晓函老师心得体会
杨晓函同志系通城县南门小学数学教师,小学高级教师。1959年11月出生。1981年毕业于通城师范学校,先后在通城县北港中学、上坳小学、南门小学等学校任教,曾10多次被评为咸宁市师德标兵、通城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
杨晓函同志从教30年,在农村中小学校工作28年,并一直担任班主任,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默默耕耘,把全部精力都奉献在基础教育事业上。她恪尽职守,爱岗敬业,长期坚守在农村中小学校教学一线;她爱生如子,甘于奉献,用满腔的热情和真诚关爱学生;她坚持家访,因材施教,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不同的成长教育;她潜心教学,一丝不苟,努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她勤于钻研,不断创新,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一直位居乡镇、学校前列。
2011年6月10日,通城县遭受特大洪灾,凌晨4时许,肆虐的洪水冲进了杨晓函的家门,杨晓函夫妇立即带领寄居在家的留守学生肖泽峰从后门逃生。当汹涌的洪水快没过肖泽峰的脖子时,杨晓函夫妇不顾自身安危,奋力将他托举到一棵树上,就在杨晓函想抓住树枝自救时,被掀来的巨浪卷入了滚滚洪流之中,冲出20多米后才终于拽住了一棵大树。在被困的3个多小时内,杨晓函不断地大声向肖泽峰喊话鼓励,当救援人员赶到时,不会游泳的杨晓函坚决要求先救学生。
她朴实直接,寥寥数语,但很伟大,关键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她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和领导讨价还价,但行动惊天动地,我们不要求教师随便去献出生命,做好本职做好分内之事足已。我觉得我们要从根本上做到如下几点:
一、我们有责任把学生教好
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孩子的失败,对一个教师来说,只是几十分之一的失败,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教师的责任之大,可想而知。
要对我的每一个学生负责,班级里每个孩子都是我的肩上担负的责任,我不仅仅要肩负起传授知识的责任,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而“教书”又是一项职责重大的严肃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必须准确科学。我们常说“名师出高徒”,即只有高水平的老师,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对学生来说新知识给他们留下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因此,作为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要因材施教,因人而教,不断增强自身学习,潜心钻研,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像吴邵萍老师一样坚持读教学杂志和理论书籍,不断给自己充电,唯有如此,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纲举目张,游刃有余。教师的责任心,工作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责任之大,可以想见。教师要对教师职业心存热爱之心,教育工作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是倾注一生去追求的事业。一名教师,一旦具有了较强的责任心,就会自觉地、积极地、认真地投入工作。责任心强的教师不需强制,不需责难,甚至不需监督,他们将教书育人内化为自身需要,把职业的责任升华为博大的爱心,去体现在教书育人上,体现在教育教学行为的细节上,去于细微中发现丰富,于琐碎中寻找欢乐,于平凡中创造奇迹。
二、我们要用爱心关怀每一个学生
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做为教师,爱心更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础。缺乏爱心,无从谈教育,缺乏爱心,无从谈师德。吴邵萍老师用她那慈母般的爱为我们作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教师的爱心能使学生更健康地成长。在我们的学生中,有一批成绩优秀、才华出众的学生,对这些学生,教师的爱心要特别表现在锤炼其意志、帮助其心理得到健康成长方面。对有些有生理缺陷或家庭贫寒的学生,教师的爱特别表现在关心和体贴上,使之摆脱自卑、增强信心和勇气。孔子对学生的体贴入微、关怀备至至今仍传为佳话。贫穷的他多方接济;有病的,他去看望。他在与所有学生的交往中,态度谦和,平易近人,敞开心扉。学生对他的深厚感情,终身不忘。教师的爱心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振作起来。要像父母对待子女,医生对待病人一样,用真心实意和深情融化他们心灵上久积而成的坚冰。
三、爱与责任同行,我们一起努力
法国文学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诵读这意味深长的诗句,我感到万分的骄傲与自豪。整天倘佯于学生和家长中间,望着一张张笑脸,听着一句句真诚的话语,感受着心与心碰撞时的那份快乐,我觉得自己仿佛走进了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刻。参天大树挺拔耸立,靠的是深扎大地的根默默支撑;凌云高楼气势撼人,靠的是厚重坚硬的基石无语的支撑。那么,我们教师又靠什么来支撑我们无比睿智的人生呢?那就是——爱与责任!
将神圣的师爱存于心头,将光荣的责任放在肩头。让我们用吴邵萍的事迹勉励自己,用爱与责任撑起学生的一片蓝天,让孩子在阳光下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