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4 19:55: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第一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这一学科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科学、文学等等。所以对这一学科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历史这一门课程他们既陌生又熟悉。在小学阶段对于历史知识也了解了一些。面对这些初一的学生,历史这一门课程我们老师应该怎么教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对此在这里提出一些我的浅见。

初一的学生大多数都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的独立性增强,希望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民主,并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希望独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间,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再加上他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与新的老师和同学接触,这需要一段适应期。而且许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不喜欢上历史课,所以这门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呢?

(1)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讲课方式。例如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

(一)》,这一节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包括先秦时期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认为这一节课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小组的代表给大家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内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掌握。

又如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的重点内容就是汉武帝对汉朝的统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给大家看一些电视剧《汉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以此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加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汉武帝的了解进行点评,并且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汉武帝没有实现大一统,那么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呢?”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西汉历史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2)上课前老师要做充足的准备,尽量从学生的视角去讲解。从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第18课《三国鼎立》,相信许多同学都对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关,因此学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多了解一下学生对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从调查的方向上去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3)抓住学科之间的渗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历史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其他的学科上引入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例如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这一节会学到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介绍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么在这里可以结合语文课上对《论语》十则的学习,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导入我想学生应该会比较容易接受。

这只是我对历史教学的一点浅显的看法,如有不足之处请见谅。那么对于初一的学生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由于初中的学习要求与小学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对此许多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书。对每一节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小课题有所大致的了解,并在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这样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不会摸不到头绪。然后不断的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开始可以就一些简单的进行练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1

在本课教学目标设计上重点突出了新的教学理念,特别是注意学法指导、注意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引导式教学。

这节课成功之处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通过讲成语故事的方式,既充实了相关历史知识,又增强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学习效率也比较高,基础知识也能够得以掌握。

2、在讲授陈胜吴广起义时,设置情境教学,还原大泽乡起义的场景,让学生更能深刻的体会到当时的历史背景。

3,在导入中,用民谣引导学生探索秦暴政的表现,也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实际教学中,该课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1、对学生活动时间的把握不够紧凑,导致课堂前松后紧,拓展、巩固时间偏少,《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使用不够充分等。

2、对难点的'突破做的不好,学生还不能够很好区分陈胜、吴广起义和项羽、刘邦楚汉之争的不同性质,而且在讲到巨鹿之战和楚汉之争时,学生混淆了这两个战争。

我认为教学案的编写要注意留有余地,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拓展空间,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完善和发展教学案。努力避免一体化教学案的使用给学生带来的消极、负面影响。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2

转瞬间,一个学期又将结束,本学期课改如火如荼的的在深入进行着,反思自己的教与学,深受启发,感触也颇多,特作反思如下:

一、注重设计全面性,重视学生全面发展

1、从“钻教材”向“钻学生与教材”转变

部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只是注重研究教材、考纲等文本资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情,这样的做法是不科学的,违背了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教师不仅要潜心钻研教材,把握好每一个知识点,还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现状与身心特点,综合考虑,制定最优化、最科学的教学流程。

2、从“备教法”向“备学法与教法”转变

新课改下的教师不仅要考虑自己怎样组织教学活动,还要渗透进学法的指导;不仅要完成教材知识点的传授,还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历史素养,以促进学生德育全面发展。

3、从“重优生”向“关注每一个个体”转变

一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喜欢关注优秀生,在课堂提问、教学设计等方面对这一群体考虑较多,反而将原本最需要教师关心的潜能生群体边缘化了。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行为也极易造成历史学习中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影响教学成效的'提高。所以,教师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关注潜能生,将潜能生的学习置于课堂教学的重要位置,最终实现班级学生整体均衡发展。

二、注重教学关口前瞻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1、体现预习题纲的选择性新课改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做好学生预习活动的指导。教师可以从示范开始,逐步培养学生自己独立编写预习的能力与习惯。

2、体现预习方法的科学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读” “划” “想” “做”的步骤进行,通过通“读”教材,宏观把握预习内容,将自己认为应该重点强调的知识点做上标记,对照预习题纲进行独立思考。

3、体现预习成果的针对性预习活动结束后,学生还要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将预习成果沉淀下来。一方面,要将自己在预习活动中获得的知识积累记录下来,一些学习方法或是心得体会也需要进行记录;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掌握与理解不够深刻的地方,要进行罗列,以便课堂学习时听教师讲解正确的答案或是与同学进行互动交流。

三、注重教学过程探究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科学设计好探究提纲探究题纲的设计难度要适中,要体现相互关联以及由浅入深的原则,引导学生思维发展。例如在教授“ ”内容时,教师设计探究题纲,可以着眼于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深刻揭示。

2、启发点拨好关键环节

例如在“ ”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探究学习,要紧扣“中国和世界的形势”“的原因”等关键节点进行点拨。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以“现象与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思维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了教学质效。

3、归纳完善好学习成果讨论探究环节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学成果“去伪存真”。如“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学习成果归纳中,一位教师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从清政府腐败没落、封建经济薄弱、军事力量落后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了“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资本主义”这样的实质,让学生深刻认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从而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了学生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注重教学空间的拓展,构建立体教学模式

1、开展专题研究活动,延伸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之余,教师要结合本校条件与学生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就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专题研究,也可以开展辩论活动,为学生创设浓厚的历史学系研究环境。

2、开展历史竞赛活动,巩固教学成效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可以适时组织一些历史学科竞赛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也可以就某一历史事件、热点话题举行演讲、辩论等形式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深化学习成效。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化教育成效教师可以利用本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组织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带进专门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接受革命传统主义教育,也可以发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开展诸如“访问老红军”“家乡抗日事迹寻找”等主题实践活动,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体现历史教育教学思想性的重要特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3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该如何进行才能体现新课标的精神,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是每位初中历史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我这两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去年教的初一,今年又教了一届初一。由于是第二次教初一,所以我在初一的教学方面有所体会、有所反思。

初一年级上册《中华文化的勃兴》介绍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在第一年的教学中,在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后,我先请几位学生来归纳、概括各派的观点和著作,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以时间为经、学派为纬对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的创始人及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著作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分类。当时学生大多能按我的要求完成以上教学活动,因此,我当时觉得这种教学方法还是不错的。

今年我又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结果碰到了问题。当我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时,就有不少学生没有看书而是在说话。我很生气,并批评了那些没有认真阅读教材的学生。虽然这堂课最终也上下去了,但我总觉得挺别扭的。下课后,我一直在思考这节课卡在那儿,应如何改进。经过一番学情调查,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因为所学的内容离学生太久远。因此,对学生来说,缺乏亲切感,也就不能够吸影学生的注意力。

晚上,我又重新进行备课。怎样才能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老子等人与现实联系起来了?用什麽作媒介才能让学生对孔子、老子等人感兴趣呢?我苦思冥想——终于,我想到了:现代人特别是名人都有名片,可以用学生十分熟悉的名片作为媒介,拉近孔子、老子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对两千多年前的'的古人产生兴趣,进而自觉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第二天,在另一个班上这课时,我改变了方法。一上课,我就宣布:今天我们将进行一场模仿秀,给孔子、老子等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各自制作一张名片,并模仿他们作自我介绍,比一比看谁模仿得最像。学生们一听来了兴趣。接着我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模仿一位人物,并要求学生在先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我刚说完,学生就立即积极地准备开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都十分踊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然后,为了检验学生对诸子百家思想的掌握情况,也为了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各派的思想,我又创设了一个情景:假如有一位同学随地扔了一张纸,想一想,对这个人的做法,各家学派会如何处理?为什么?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纷纷运用刚刚学到的知识,从各派角度提出看法。这样,不知不觉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就很好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4

(一)这节课下来我觉得做的较好的地方是:

1、灵活处理教材、灵活处理课堂、尽可能引导学生提出些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本来准备4分钟完成的自主学习部分,就用了12分钟,打乱了预计的安排,好在及时做了调整,将学生已经掌握的秦暴政方面的具体表现略讲一下,从而为后面的步骤顺利实施赢回了时间。

2、历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比如讲解徭役的问题,比如引导学生理解鸿门宴的寓意问题。在讲鸿门宴问题,通过学生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典故的寓意,并进一步和学生的自我保护联系起来,起到较好的学以致用的作用。

3、将教材的知识做适度的拓展延伸,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多角度的思考,还是让学生(至少是部分学生)得到了升华和提高。从而超越了教材。

4、环节的过渡方面也是处理的比较轻灵、流畅。比如导入设计、从秦暴政过渡到大泽乡起义、从秦灭亡到楚汉之争的.过渡,这些小安排还是收到不错的效果,让整节课连贯,紧促。

5、三维目标的落实方面效果较好,通过自主检测反馈的信息感受到这节课教学效果不错。

(二)然而这节课操作下来,也有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1、学生自主提问方面的引导。这个环节由于该班学生可能突然间改变了教学模式,一时不能适应,弄得自主提问环节有些冷场,学生提不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而且提问的学生积极性不高。

2、一节课的容量过大。可能长期呆在初三的缘故,这节课忽略了七年级学生不可以长时间集中精力,最多25分钟的“红线定理”。本节课除了8分钟的自主学习和8分钟的自主检测之外,差不多有半小时在让学生紧张思考和解决问题,导致学生有疲劳感。

3、板书方面。由于时间关系,将课堂总结进行的较为仓促,而没有落实到从基础知识到基本能力再到情感价值观方面的纵横向联系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有种一目了然的直观感受,从而实现本节课的升华。

4、本节课图像信息的处理较少,大量的文字信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也是不太适应的。

5、成语故事的搜集与整理方面也做得不到位。

总的来说,这节课收获还是蛮多的,有成功也有失落,有喜悦也有遗憾。好在人们常说:教无定法、教无止境。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课堂吧。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5

历史教学往往存在只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的状况,教师上课只把知识点一教了之,根本谈不上学法的指导,学生则认为学不学无所谓。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重点,学生画横线这种现象,严重妨碍了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智力的开发、人才的造就。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对于学生能力培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已成为我们每个历史教师的共识。

历史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造大胆发言的机会。比如对“中华文化的勃兴”这节课的学习,可以提问“你知道春秋战国时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家吗?你喜欢其中的哪一位?为什么?”而后让学生先看书准备,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激烈的各抒已见中就将几位大思想家学活了,理解透了。由此可见,课堂是活生生的,是学生的乐园,只要教师耐心引导,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课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万不可就课本知识照本宣科。“用故事激趣导入”这是历史课的一大特色,如学习《秦王扫六合》一课,教师可以先讲讲“荆柯刺秦王的故事”,既而提问“荆柯应不应该刺杀秦始皇呢?秦始皇在历史上到底有何作用?”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兴致极高,会迫不及待地啃起书本。整节课,学生都会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教师只要稍加点拨,本课的重点——秦始皇巩固国家的措施就会很自然地掌握了。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看书找重点内容,会让本就枯燥的历史课堂更显得索然无味。

历史课程的改革给所有的历史教师带来了挑战,但也提供了机遇。只要经过磨砾,教师观念得到更新,理论得到充实,实践得到提升,我们将满怀信心,为历史教学开辟一片肥沃的土地。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6

本课利用学案教学,这种模式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本,对课堂上的一些重难点问题有所思考,使学生对历史的线索更加清晰,特别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培养综合归纳能力,达标检测有利于学生在拓展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巩固知识点。教学方法是好的,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好的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将从几个方面予以说明:

一、好的方面:

1、在讲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时,作为起始课,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历史朝代歌,通过提问方式和学生一起回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

2、这节课利用导学案教学,通过运用大运河资料,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二、不足之处:

1、设计了两个合作探究题,时间不够用,而且有些影响重 点的突出。

2、上了两节课都感到课堂练习达标时间不够充分,巩固不到位。

3、学生在发言方面,不愿举手,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4、通过检测发现学生对第一课大运河的相关知识掌握的不好。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7

1、课前准备较充分,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上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前的充分准备是顺利完成教学的必要前提。首先对教材进行了总体的把握,写好了完整的教案,并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出了教学目标。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辅助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比较熟练的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主要采用的是讲述法、比较分析法,提问法。同时还通观看与课题相关的图片,使学生能直观,清楚的了解相关知识。通过讲述法,把与课题相关的背景知识讲述给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略有欠缺

在教学互动方面,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但在这堂课中,尚未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课堂中应更多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充分调动起来,还课堂于学生。

4、教学过程中暴露的长处及不足

教学过程基本得以顺利的进行,教学目标也比较顺利的实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过渡语言,都通过现有教材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过渡。并在新授过程中引导学生回顾旧的知识的基础上,再得出答案,做到“温故而知新”。但在培养学生学习技巧方面仍有很大的不足,以后应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学,如何思考,注重加强历史学法的培养。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并努力学习其他老师的长处,优化自己的教学,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专业教学能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8

初一的历史课讲述的是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再加上初一学生算是真正意义上接触历史,所以相比较而言学生还是更容易对历史课产生兴趣。但是怎样才可以让历史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历史,怎样才可以让历史课堂变成学生喜欢的课堂,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值得不断尝试的事情。

在讲述中国古代史的时候,我才发现初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少得可怜,而且学生的历史知识面十分狭小,比如我在讲述尧、舜、禹的时候,80%的学生是不知道这几个人的,连这些字都不认识,更别说他们的故事;只有极少部分阅读面比较广的学生听说过他们的传说故事。所以在上历史课的时候,想要学生进行故事的讲述和比赛,是很有难度的一件事情。

除了讲故事之外,其实历史课堂的形式还有多种形式的:表演、话剧、知识竞赛等。尽管这些形式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但历史课堂中还是可以尝试的,尤其是对于初一的孩子,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讲述到“远古人类的一天生活”时,有几个班的小组尝试了表演,在短短的时间里,学生能准备出一些简单的台词和相关的动作,确实是很出乎我的意料,而且在表演的时候,他们能很认真、很投入的'表演,着实让我欣慰。

历史课定期准备一些知识小竞赛,也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尤其是在杜郎口模式下小组学习的形式,小组竞赛可以增强集体荣誉感。在前三课上完之后,我准备了一次小的知识竞赛,时间就是20分钟左右。在第一个班进行知识竞赛时,我准备了必答题和抢答题,由于抢答题不能确定谁先抢到问题,所以课堂的控制有很大难度,所以其后的几个班,我就取消了抢答的环节,虽然这样竞赛的气氛稍微弱了一些,但是课堂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不管是历史表演还是知识竞赛,再或者故事讲述,其实都只有一个目的: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增强其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至于让学生讨厌历史、厌烦历史,也许这就是历史老师最大的心愿。

历史课堂形式的多样性本身就是历史知识的一个延伸和拓展,也是历史知识的一个活用,不至于让历史真正成为历史。当然,课堂形式的多样性还是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好好准备的,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形式不仅仅再是形式。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9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只有运用头脑真正地反思,才会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通过我这段时间的历史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的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反思”给我带来的益处。

1、回顾经历,积累经验:

(1)赏识的目光象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在上每节课时,我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有一次,我在给七(2)班上完历史课后,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很爱说话的两位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从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后来,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不禁豁然开朗:课前,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哪位同学帮老师把图片准备好?”这两位同学就不约而同主动去做了,我在课上对她们热爱劳动和乐于助人进行了表扬,学生报以鼓励的掌声。这两位同学脸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课上的表现与以往也就大相径庭了:潜心贯注的听讲,争先恐后的发言,面红耳赤的讨论。针对他们的变化课堂上共响起5次掌声,它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就象润滑剂一样,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感觉象做游戏一样,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灯,指引教育迈向成功: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识记的知识很多,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讲新授课前,总是进行小测验,不合格的同学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记得有一次测验时,有一名同学早做了“准备”,当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动”时,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边,轻轻的在她的桌上点了三下,这三下既有对她行为的提醒,又有对她行为的“包庇”,公布于众与尊重暗示中我选择了后者。她当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从这件小事之后,楼道中擦肩而过中多了一双真诚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测验中没有再发生过作弊现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学反思中写下:“即便学生有错,也要给学生留面子,也要丝毫不怀疑他们自省和改正错误的能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2、发现问题,寻找方法:

有一次,在七(2)班课上,我有意识地贯彻新课标,上了一节以“讨论”和“学生编演课本剧”为主线的'历史课。课前,由于我做了充分的备课和精心的课堂设计,所以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课堂,谁知那堂课上得乱七七糟,课堂秩序混乱不堪,课本剧的节目还没上演就草草收场……从讲台上我灰头土脸地下来之后,在反思记录上我这样写到:“这节课我耗费的精力最多,但却上得最失败,究竟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请教七(3)班的几位同学,他们告诉我说:“老师,分组讨论可有学问了。首先,你得选一个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组长;其次,不能自由结组,平时混得不错的哥们儿姐们儿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谈天说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后,在课堂组织的问题上,我更加注意细节问题,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这一进步,不得不归功于课堂反思的驱动力。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大浪淘沙,回顾反思我不再一味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尝试中变化、改进。你想跑得更快吗?你想从众多的竞争者之中脱颖而出吗?那么,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请抽出一点点宝贵的时间来“反思”吧!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10

本课的成功之处:

1.设计思路较清晰。表现在:一、把课本知识高度整合;二、针对主要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三、设计知识结构图对知识进行整合、提炼。

2.目标意识很强。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展开。

3.非常重视直观教学。大量历史图片的运用加强了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秦灭六国的顺序、秦的疆域对比、长城等图片的运用等。

4.注重教学观念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自主学习环节、合作探究环节等等。

5.试题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开放性。如合作探究中两个假如的提出针对学习的难点,有很强的针对性,回答的方面很广,也具有很大的开放性。

6.形式灵活。如对知识的`温习、加深理解用奏折的方式;对知识的归纳总结用写颁奖词和知识构建的方式等。

7.目标达成度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扎实。

几点不足:

1.学法指导上可再全面一些。如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把自学内容、方法和时间都给学生提示一下,学生自主学完后,再留出几分钟来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把疑问提出来。再如学习方法上可以用数字归纳法、谐音归纳法等多种方法,像秦灭六国的顺序,可以谐音为含(韩)着(赵)委(魏)屈(楚)咽(燕)气(齐)。

2.评价方式要多样。除了老师的及时评价外还应让学生评价。

3.板书设计不应欠缺。板书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不应省略。

4.课件可以进一步精简,教材中有的图片和材料可以不用幻灯片展示。如郭沫若评价焚书坑儒的那段话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即可。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11

昨天在七2班,我感觉历史复习课上的特别扭,课堂上提的问题没人回答。我发了一通脾气,说你们班每一次历史考试总是倒数第一,并扬言今后再出现这种情况,坚决不客气。

课后我冷静下来,和同事议论了这件事,他们也给我出了许多好主意。针对这种情况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大家写一下历史课的感受,和对老师的建议,而且我觉得任何事只要动脑筋思考,就会不断完善。

第二天,我早早来到办公室,作业已摆在我的桌子上。一个上午,我一直没出办公室。在那里认认真真地阅读同学们写的内容。做了下面的分析,之后又根据同学们的要求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一、不回答问题的原因:

1、不会,懒得思考。

2、缺乏自信,觉得答案不够完善,不敢说,怕嘲笑。

3、没听讲,不知道老师的问题。

4、太简单的,不想回答;太难的又不会回答。

二、学生困惑及急需解决的问题

1、上课思想不集中。

2、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整体上把握不好。

3、如何答好历史材料解析题。

三、问题与解答:

1、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

老师讲课要有吸引力,让学生时刻关注老师,关注课上知识;不断思考问题。特别是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要深思熟虑,考虑到学生的水平,而不能草率地提问,没有任何的价值。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老师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老师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

2、我自信我能行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有自信才能增强自己的实力,有实力你会更自信。

3、怎样答好历史卷子的材料解析题?

仔细审题,读懂题意。这是成功解题的基础,它可以有效地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同学们在答题时首先要读懂题意,弄清材料所反应的历史事件,确定中心。其次,要读懂试题的设问,明确用什么方法来回答什么问题等。

围绕问题,寻找知识的落脚点。开放性试题的命题依据及答案取向是以教材为导向的。同学们在解题时必须以教材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向教材求索,寻“根”问宗,找出解答问题的相关历史知识,切忌随心所欲,想答什么就答什么。注重发散思维,全方位解答。正确运用发散思维是解答开放性试题最为重要的思想武器。

我作为一个历史新课程教师,在教材、教法、学生情况等把握不到位,应该多下苦功夫,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使学生苦干加巧干,考出优异成绩。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12

七年级历史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反思本周,我参加了本组的公开课讲课,从教学设计到评课过程中大家对我的建议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与帮助。首先,由于之前没有讲过历史的公开课,在讲课之前我上网搜集了许多优质课的视频进行观看,为我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思路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知道从何下手,如何下手。

我设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通过阅读教材内容,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意义;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和意义,理解张骞出使西域对民族交往的重要意义。从这一层次上说,本课的学习目标基本上已经达成,但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仍有诸多的欠缺。我的课程设计流程基本完善,从视频导入丝绸之路,到后续的丝绸之路路线图,以及一带一路等对中国的影响等多方面均有涉及,但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较多问题。突出的几点在于:

1.重点部分强调不到位。重点的部分强调两到三次都不为过,我对重点部分的强调很少,可能学生听过之后,瞬间就忘记了,对本课的重点内容依然不清晰。

2.课堂衔接与过渡比较生硬,在课堂用语及衔接语的使用上要多加斟酌,同时要注意知识与知识间的衔接,使知识结构化,让学生可以更全面更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

3.结合目标设置活动。课堂活动最终要服务于我们本课的学习目标,我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也设置了诸多的活动,如:想象张骞拜别汉武帝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如果你是汉朝的商人,你想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运往欧洲,你会采取什么样的路线;为张骞纪念碑写一段碑文等,这些活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巩固了目标的实现,但活动与目标之间的结合似乎没那么紧密,要更加强课程与活动之间的融合度。

每一次公开课的讲解,都是对自己莫大的帮助与提升。从备课到试课再到上课,以及后续老师的评课,每一个环节都比我们平时上课所付出的精力要多,每一次讲解背后发现的'问题也比我们平时上课发现的问题多得多,之前的时候对讲公开课有一种很大的恐惧感,担心自己讲的差,怕自己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现在讲公开课虽然依然恐惧,但更多的是期待,期待发现自己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改正过来。同组的老师们给我提出的建议对我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以后我要把备课内容更精细化,重点更加突出,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更有效化,努力呈现出一节高效而精练的课程。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13

1.本课的设计线索脉络清晰,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材内容分解成三部分:一、草原帝国的兴起。二、草原帝国与西汉王朝的和战。三、草原帝国的消失。以匈奴政权的兴起、发展、消亡为主线串起全文。以汉匈的“战—和—战”为中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教学过程宏观设置合理,能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第一环节【设置情景点拨导入】约三分钟。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合作掌握】约三十五分钟,其中一、草原帝国的兴起约十分钟。二、草原帝国与西汉王朝的和战约二十分钟。三、草原帝国的消失约五分钟。第三环节【本课总结】约两分钟。第四环节【自我检测巩固提高】约五分钟。

3.教学设计平稳扎实,知识脉络构建系统清晰,能用学生喜见乐闻的形式,把握重难点适时形成课堂高潮。如:问题二(3)观看《漠北战役》视频再用上节课总结的学习史实的.方法概述漠北战役的经过和影响(时、地、事)。问题二(4)你赞同这时再实行“和亲”政策吗?(创设汉元帝朝辨情景,学生分文武大臣两组辩论)假如你是王昭君,你愿意出塞吗?这使大部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出现有效知识生成,达成教学目标。

4.能挖教材,找立意,联系生活,关注社会,引导学生扩散思维。如:问题二(2)结合史实比较一下,汉初对匈奴的政策与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请用史实说明(政治、经济、军事)。---关注社会:放眼当今世界,你认为中国立足于世界取决于什么?。问题三(1)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问题三(2)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拥有56个民族,那么今天民族与民族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呢?。

5.但是,总的来讲这一节课我仍然没有改变对知识点处理面面俱到的习惯,所以受时间限制,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这一部分的拓展还是有所不足。我是应该打破体系,还是坚持风格呢?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14

本节课共有三部分内容: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其中,第1和第2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习本节课,让学生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两个历史人物,强化学生爱国主义热情。。

但是,学生们对于基础知识的巩固程度还不够,欠熟练,掌握得不够扎实,我在本节课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张骞通西域这一部分的教学其实应该做得更好,我可以把这部分的内容搞活起来,比如把张骞在西域的`所见所闻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让学生来描述;或者以张骞为记者进行追踪报道,这样就可以训练学生的口才,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2、关于丝绸之路的教学,如果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好地记住丝绸之路,我应该用多媒体展示出地图,让几个学生按照地图来重新走一下丝绸之路。

3、知识的延伸不够,如: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西部的开发,也可以结合讲讲关于东突事件等。

4、在当堂巩固环节,应多设计一些选择性题目和材料分析题。

5、学生会了的问题,不应该再去过多的强调。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多看一些与历史知识有关的书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争取做一名与时俱进、知识渊博的教师。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15

通过本课教学,感受最深的是:怎样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通过加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去实现。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一是更新教材使用观念,由过去的“教教材”的旧观念向“教学生如何学”的新观念转变;二是由过去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主体观念转变;三是课堂教学模式由注入式、填鸭式向启发式、探究式等演进。这就要求教师从课程目标出发,根据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需要,灵活地取舍、整合、运用课程资源及多媒体,完成课程目标,取得最大的学习效率,这就要求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

1、教师课前提出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本课历史史实丰富、生动,容量大,而教材编写又比较简炼,如果学生不做好课前准备,那么单靠课堂想取得最大的学习效率是很难的。课前作业主要是两方面,一是预习新课,要求学生理解本课讲什么(大标题-昌盛的秦汉文化),是怎样来讲的(四个子标题-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王充和《论衡》、司马迁和《史记》、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了解每个子标题的基本史实,从而使学生理清标题关系,形成粗的知识链和基本史实。二是要求学生根据预习中可能不懂或者不是很清楚的知识,利用百度搜索网络等工具查找,拓展知识。

2、教是为了不教。在本课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不全面,缺乏思考问题的角度。例如:宗教与邪教的'区别是什么?许多学生只答了一点,继续深入没有了,但是经过老师指导如何思考问题的角度后,则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好回答出来

3、教师备课要整合、开发资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多媒体资料展示太多,设问过繁,拓展太深,表面热热闹闹。课后问学生学习效果,则一脸茫然,而真正需要解决、掌握的重点知识没有掌握。本课有许多教材外的资料,如果都去讲解,事实上是不可能,因为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即使那样,也不可能取得较好效果,所以教师必须根据课程目标和初中学生的知识特点和结构,对教材和课程进行再一次整合、开发,但要突出重点。同时设问要适度,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与启发性引导相结合。

4、充分利用网络来辅助历史教与学。本课有很多历史知识,是学生很感兴趣的部分,网络提供了历史教材无法提供的信息和知识,不仅如此,我们还借助网络优势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师生互动、学生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探究、共同提高、自主创新的目的。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15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1

原本以为《两汉经济的发展》这一课是选学课,我没有必要讲,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况且这一课比较枯燥,也比较简单。但是,在准备的过程中,才发现并非我所想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极大热情,出乎我的意料,也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历史剧表演的尝试,让师生亲身感受体验了历史,对历史的陌生感与距离感缩小了,以往枯燥的历史学习也变得轻松多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大大的提高了,师生关系更融洽。同时,在创作历史剧的过程当中,师生对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体验,老师适当指导,学生充分发挥,甚至为了设计一个时间,都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最终决定以公元前1作为剧本的背景时间,这样才能将书本中导言中的材料与第一目治理黄河的材料联系起来等。通过这一活动,对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资料收集与整理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有较大的促进。

第二,视频资料的恰当使用,为课堂增色不少。在查阅视频资料中,我在无意间找到一种以FLASH形式出现的教学视频,该FLASH《汉武大帝》,比较适合学生口味,同时,这个动画开始的三个画面中的文字“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对汉武帝的一生,可以说做了充分概括,对学生认识汉武帝这个人物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画面中出现的人物、服装与场景,比如匈奴、马车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汉朝人的生活及汉武帝的事迹。说实在以前根本没有关注过此种形式的教学视频,甚至有时还嗤之以鼻,以为纯属小儿科的,可是通过实践,此类视频倒是挺能提高孩子们的关注度,何乐而不为呢?

讲农业的发展环节中,我运用了大量的有关农业发展的农具图片、耕作图片,也进行了讲解,有一张图片中的耧车立马吸引住孩子们的眼球,立即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开始讨论这个耧车为何“长三只脚呢?”最终,还是“回答问题专业户们”道出了心声:三只脚的耧车可以同时播种三行,同时耧车又翻松泥土把种子全部覆盖上了。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2

上完《秦王扫六合》一课,细细反思,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而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完成了教学目标。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为增强知识的系统性,我打破了教材编写的顺序,将教学内容设计为秦完成统一和巩固、维护统一两大内容,在处理第二项内容时,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来归纳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这样做,不仅线索清晰,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创新问题设计上有突破,能联系生活实际,引起学生共鸣。

本课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课文内容,然后学生思考、讨论、作答,教师点拨、同时辅以材料展示。我还注重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机会,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去创造。如:我指导学生到黑板上设计秦的疆域示意图,以帮助学生压缩信息,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这节课也体现了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由原来的讲述者转变为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会的,允许学生自由发挥,互相补充,教师及时评价;学生不会的,教师进行激励、引导,然后共同解决。

这节课最大的不足就是:不敢放开手脚,给学生以机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它细微之处,还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释疑过程中,有些小问题的设置稍显牵强;过渡语,有个别之处,不够自然;习题设计过于单调死板,以后应力求多样化、趣味性,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分析秦完成统一的原因出现困难时,教者引导的语言有些罗嗦,没有做到简明扼要;对学困生的关注明显不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学生方面:在讨论秦始皇的历史作用时,他们的回答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非常透彻、全面。尤其是说说他们原先印象中的秦始皇时,学生的反应特别积极,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是比较关注历史的,我们有理由对历史教学充满信心。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3

1、课前准备较充分,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上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前的充分准备是顺利完成教学的必要前提。首先对教材进行了总体的把握,写好了完整的教案,并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出了教学目标。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辅助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比较熟练的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主要采用的是讲述法、比较分析法,提问法。同时还通观看与课题相关的图片,使学生能直观,清楚的了解相关知识。通过讲述法,把与课题相关的背景知识讲述给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略有欠缺

在教学互动方面,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但在这堂课中,尚未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课堂中应更多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充分调动起来,还课堂于学生。

4、教学过程中暴露的长处及不足

教学过程基本得以顺利的进行,教学目标也比较顺利的实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过渡语言,都通过现有教材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过渡。并在新授过程中引导学生回顾旧的知识的基础上,再得出答案,做到“温故而知新”。但在培养学生学习技巧方面仍有很大的不足,以后应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学,如何思考,注重加强历史学法的培养。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并努力学习其他老师的长处,优化自己的教学,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专业教学能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4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该如何进行才能体现新课标的精神,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是每位初中历史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我这两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去年教的初一,今年又教了一届初一。由于是第二次教初一,所以我在初一的教学方面有所体会、有所反思。

初一年级上册《中华文化的勃兴》介绍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在第一年的教学中,在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后,我先请几位学生来归纳、概括各派的观点和著作,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以时间为经、学派为纬对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的创始人及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著作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分类。当时学生大多能按我的要求完成以上教学活动,因此,我当时觉得这种教学方法还是不错的。

今年我又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结果碰到了问题。当我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时,就有不少学生没有看书而是在说话。我很生气,并批评了那些没有认真阅读教材的学生。虽然这堂课最终也上下去了,但我总觉得挺别扭的。下课后,我一直在思考这节课卡在那儿,应如何改进。经过一番学情调查,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因为所学的内容离学生太久远。因此,对学生来说,缺乏亲切感,也就不能够吸影学生的注意力。

晚上,我又重新进行备课。怎样才能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老子等人与现实联系起来了?用什麽作媒介才能让学生对孔子、老子等人感兴趣呢?我苦思冥想——终于,我想到了:现代人特别是名人都有名片,可以用学生十分熟悉的名片作为媒介,拉近孔子、老子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对两千多年前的的古人产生兴趣,进而自觉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第二天,在另一个班上这课时,我改变了方法。一上课,我就宣布:今天我们将进行一场模仿秀,给孔子、老子等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各自制作一张名片,并模仿他们作自我介绍,比一比看谁模仿得最像。学生们一听来了兴趣。接着我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模仿一位人物,并要求学生在先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我刚说完,学生就立即积极地准备开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都十分踊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然后,为了检验学生对诸子百家思想的掌握情况,也为了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各派的思想,我又创设了一个情景:假如有一位同学随地扔了一张纸,想一想,对这个人的做法,各家学派会如何处理?为什么?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纷纷运用刚刚学到的知识,从各派角度提出看法。这样,不知不觉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就很好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5

这节课是我第一次采用剧本形式、第一次采用非学案形式、第二次在初一年级进行教学。

一节课下来,觉得几个做的成功的地方:

一、教材的处理。

将需要解决的三维目标融进剧本,让两汉经济的发展状况用一种直观的形式展现。

二、问题的设置。

本节课依然采用基于问题模式的教学,将三维目标分10个问题展现出来,10个问题,分成三个层次。其中较为靓点的设置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推导、以及一句话展现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情况。即底9、10两个问题的设置。关于各行业之间的关系,是个很抽象的东西,通过这样的人展现形式,还是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两汉的经济发展是一种各行业相互驱动的关系,并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劳动行为展现出来,从而感受到那个时候经济的发展状况。

三、采取选答问题的方式。

考虑到学生对于不同问题的思考,我打乱按序回答的常规,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一节课中找到成功感和归属感。从而极大地调动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程度。

这节课不足的地方:

一、容量过大。

这可能是我长期初三备考养成的不良习惯,总觉得一节课就解决一两个问题是在浪费时间,这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依然违背了25分钟注意力集中度的红线。

二、将问题的设置与剧本的表演没有有机的结合。

如果将剧本的表演和问题结合起来、穿插开来,这样可能对于调动课堂学习的氛围更有帮助,有些学生对于剧本的兴趣是很高的,但苦于没有表现的机会,也就打消了他们的后阶段的问题教学模式的参与程度。

三、给与学生思考的空间不够广阔。

我一直倡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虽然在第一节课没有很好地表现,但我依然觉得可以在这个方面进行尝试。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既然验证了这种思路的正确性,却没有很坚决的贯彻在这一届课中,而是自己提出相关的问题,没有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新问题的产生,没有给他们以表达的时空。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6

学习本节课首先让学生把握两点,

第一点:区域在亚洲,

第二点:社会形态是封建社会。

学习日本大化改新时,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知识:大化改新出现的背景、代表人物、内容、影响,并对改新的内容要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来把握。结合大化改新的时间及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公元7世纪中国正是唐朝时期,所以我们就可以明白日本这次学习对象是谁了。强盛时的中国是日本学习的榜样,而近代社会落后的中国成为日本侵略打击的对象,这样的反差给学生如何的教训与启示呢?这是我这节课内容的一次升华,在谈启示的过程中,有些同学能切中要点,能够把握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日本古代向中国学习,近代向西方学习,这些都是日本不断进步、强盛。但有些同学在语言组织、语言精简方面仍需提高,这对以后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7

本课的成功之处:

1.设计思路较清晰。表现在:一、把课本知识高度整合;二、针对主要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三、设计知识结构图对知识进行整合、提炼。

2.目标意识很强。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展开。

3.非常重视直观教学。大量历史图片的运用加强了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秦灭六国的顺序、秦的疆域对比、长城等图片的运用等。

4.注重教学观念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自主学习环节、合作探究环节等等。

5.试题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开放性。如合作探究中两个假如的提出针对学习的难点,有很强的针对性,回答的方面很广,也具有很大的开放性。

6.形式灵活。如对知识的温习、加深理解用奏折的方式;对知识的归纳总结用写颁奖词和知识构建的方式等。

7.目标达成度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扎实。

几点不足:

1.学法指导上可再全面一些。如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把自学内容、方法和时间都给学生提示一下,学生自主学完后,再留出几分钟来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把疑问提出来。再如学习方法上可以用数字归纳法、谐音归纳法等多种方法,像秦灭六国的顺序,可以谐音为含(韩)着(赵)委(魏)屈(楚)咽(燕)气(齐)。

2.评价方式要多样。除了老师的及时评价外还应让学生评价。

3.板书设计不应欠缺。板书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不应省略。

4.课件可以进一步精简,教材中有的图片和材料可以不用幻灯片展示。如郭沫若评价焚书坑儒的那段话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即可。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8

本周我在七年级四个班上了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反思如下:本节课距离我们较为遥远,所以上课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利用历史图片进行辅助教学,收效很好。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同学们直观地感觉这段历史,进而了解这段历史。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记忆重点知识,充分说明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兴趣。学生们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比较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山顶洞人的复原图,得出他们的体质特征的不同,从而进一步认识山顶洞人的进步。

由于学生未作很好预习,对本课知识有些生疏,因此在教学进度上没达到预期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意识到让学生提前预习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以后要重视对学生预习的指导。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11

(一)这节课下来我觉得做的较好的地方是:

1、灵活处理教材、灵活处理课堂、尽可能引导学生提出些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本来准备4分钟完成的自主学习部分,就用了12分钟,打乱了预计的安排,好在及时做了调整,将学生已经掌握的秦暴政方面的具体表现略讲一下,从而为后面的步骤顺利实施赢回了时间。

2、历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比如讲解徭役的问题,比如引导学生理解鸿门宴的寓意问题。在讲鸿门宴问题,通过学生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典故的寓意,并进一步和学生的自我保护联系起来,起到较好的学以致用的作用。

3、将教材的知识做适度的拓展延伸,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多角度的思考,还是让学生(至少是部分学生)得到了升华和提高。从而超越了教材。

4、环节的过渡方面也是处理的比较轻灵、流畅。比如导入设计、从秦暴政过渡到大泽乡起义、从秦灭亡到楚汉之争的过渡,这些小安排还是收到不错的效果,让整节课连贯,紧促。

5、三维目标的落实方面效果较好,通过自主检测反馈的信息感受到这节课教学效果不错。

(二)然而这节课操作下来,也有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1、学生自主提问方面的引导。这个环节由于该班学生可能突然间改变了教学模式,一时不能适应,弄得自主提问环节有些冷场,学生提不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而且提问的学生积极性不高。

2、一节课的容量过大。可能长期呆在初三的缘故,这节课忽略了七年级学生不可以长时间集中精力,最多25分钟的“红线定理”。本节课除了8分钟的自主学习和8分钟的自主检测之外,差不多有半小时在让学生紧张思考和解决问题,导致学生有疲劳感。

3、板书方面。由于时间关系,将课堂总结进行的较为仓促,而没有落实到从基础知识到基本能力再到情感价值观方面的纵横向联系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有种一目了然的直观感受,从而实现本节课的升华。

4、本节课图像信息的处理较少,大量的文字信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也是不太适应的。

5、成语故事的搜集与整理方面也做得不到位。

总的来说,这节课收获还是蛮多的,有成功也有失落,有喜悦也有遗憾。好在人们常说:教无定法、教无止境。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课堂吧。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9

本课的成功之处:

1、设计思路较清晰。表现在:一、把课本知识高度整合;二、针对主要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三、设计知识结构图对知识进行整合、提炼。

2、目标意识很强。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展开。

3、非常重视直观教学。大量历史图片的运用加强了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秦灭六国的顺序、秦的疆域对比、长城等图片的运用等。

4、注重教学观念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自主学习环节、合作探究环节等等。

5、试题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开放性。如合作探究中两个假如的提出针对学习的难点,有很强的针对性,回答的方面很广,也具有很大的开放性。

6、形式灵活。如对知识的温习、加深理解用奏折的方式;对知识的归纳总结用写颁奖词和知识构建的方式等。

7、目标达成度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扎实。

几点不足:

1、学法指导上可再全面一些。如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把自学内容、方法和时间都给学生提示一下,学生自主学完后,再留出几分钟来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把疑问提出来。再如学习方法上可以用数字归纳法、谐音归纳法等多种方法,像秦灭六国的顺序,可以谐音为含(韩)着(赵)委(魏)屈(楚)咽(燕)气(齐)。

2、评价方式要多样。除了老师的及时评价外还应让学生评价。

3、板书设计不应欠缺。板书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不应省略。

4、课件可以进一步精简,教材中有的图片和材料可以不用幻灯片展示。如郭沫若评价焚书坑儒的那段话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即可。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10

七年级历史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反思存在问题:

1、知识点不够严密

2、历史时间的表述应当准确

3、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及其素质的不断提升

4、意识上对历史的传承性特点不够重视

5、学习方法的补充和丰富

6、课件的制作中应注意字体大小的合理设置,照顾后排学生

7、精研课本,教师用书的合理应用

8、拓展知识点

感想:通过本次学习,使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作为一名新入职教师,能够接受专业教师的指导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对此,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能力,加强专业阅读,同时不断的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多请教,多听课,在实践中不断的寻求进步,使自己能后尽快的成长起来。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11

七年级历史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反思本周,我参加了本组的公开课讲课,从教学设计到评课过程中大家对我的建议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与帮助。首先,由于之前没有讲过历史的公开课,在讲课之前我上网搜集了许多优质课的视频进行观看,为我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思路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知道从何下手,如何下手。

我设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通过阅读教材内容,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意义;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和意义,理解张骞出使西域对民族交往的重要意义。从这一层次上说,本课的学习目标基本上已经达成,但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仍有诸多的欠缺。我的课程设计流程基本完善,从视频导入丝绸之路,到后续的丝绸之路路线图,以及一带一路等对中国的影响等多方面均有涉及,但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较多问题。突出的几点在于:

1、重点部分强调不到位。重点的部分强调两到三次都不为过,我对重点部分的强调很少,可能学生听过之后,瞬间就忘记了,对本课的重点内容依然不清晰。

2、课堂衔接与过渡比较生硬,在课堂用语及衔接语的使用上要多加斟酌,同时要注意知识与知识间的衔接,使知识结构化,让学生可以更全面更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

3、结合目标设置活动。课堂活动最终要服务于我们本课的学习目标,我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也设置了诸多的活动,如:想象张骞拜别汉武帝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如果你是汉朝的商人,你想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运往欧洲,你会采取什么样的路线;为张骞纪念碑写一段碑文等,这些活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巩固了目标的实现,但活动与目标之间的结合似乎没那么紧密,要更加强课程与活动之间的融合度。

每一次公开课的讲解,都是对自己莫大的帮助与提升。从备课到试课再到上课,以及后续老师的评课,每一个环节都比我们平时上课所付出的精力要多,每一次讲解背后发现的问题也比我们平时上课发现的问题多得多,之前的时候对讲公开课有一种很大的恐惧感,担心自己讲的差,怕自己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现在讲公开课虽然依然恐惧,但更多的是期待,期待发现自己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改正过来。同组的老师们给我提出的建议对我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以后我要把备课内容更精细化,重点更加突出,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更有效化,努力呈现出一节高效而精练的课程。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12

近日,我执教了一节《华夏之祖》的公开课,上完之后,感觉不甚良好,虽然不排除一些客观原因,但回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失误频频,怎一个“差”字了得。

首先,未体现“自主”的教学理念。虽然学生是以小组的形式学习的,但在展示环节,我并未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话题投放形式太过单一、刻板,如请学生讲述尧、舜、禹的故事,完全可以让一个组的学生自由选择讲述,而不是先讲尧,继而舜,再而禹。学生讲述后,也未引导学生之间、小组之间进行互动、补充。教学内容显得单薄,不够丰富。

其次,对学情认识不够。未充分考虑七年级的学生只上了两节新课,学习历史的热情、能力都相对底下,从而对学生预习情况把握不准,对学生学习、展示能力不能有准确的认识。要求学生进行表演“禅让制”的环节,课前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导致学生空有表演的热情,却不知怎样表演,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课堂气氛略显尴尬。

再次,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落实不够。要求学生合作探究“什么样的人才能被推选为部落联盟会首领?你觉得尧、舜、禹有什么优秀的品质值得你去学习?”原本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这本是个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绝好机会,我却没有充分利用,三言两语,轻描淡写的敷衍了过去。

最后,教学未有激励措施,评价方式单一。原本打算奖励给学生的幸运星因为时间匆忙忘记带到课堂,虽然少了物质奖励,但整堂课下来,我也很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没有对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独到的见解表示过由衷的赞扬,对学生缺乏激励性评价。评价方式也都是自己在絮絮叨叨,没有引导学生之间、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导致整个课堂教学氛围压抑、沉闷。

当然,失误还有许多,在此不再一一列举。总之,这堂课是失败的。但也带给我太多的反思,反思是为更好的成长,它让我找到了自己的软肋,也让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俯下身子,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去钻研、实践。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13

1.本课的设计线索脉络清晰,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材内容分解成三部分:一、草原帝国的兴起。二、草原帝国与西汉王朝的和战。三、草原帝国的消失。以匈奴政权的兴起、发展、消亡为主线串起全文。以汉匈的“战—和—战”为中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教学过程宏观设置合理,能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第一环节【设置情景点拨导入】约三分钟。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合作掌握】约三十五分钟,其中一、草原帝国的兴起约十分钟。二、草原帝国与西汉王朝的和战约二十分钟。三、草原帝国的消失约五分钟。第三环节【本课总结】约两分钟。第四环节【自我检测巩固提高】约五分钟。

3.教学设计平稳扎实,知识脉络构建系统清晰,能用学生喜见乐闻的形式,把握重难点适时形成课堂高潮。如:问题二(3)观看《漠北战役》视频再用上节课总结的学习史实的方法概述漠北战役的经过和影响(时、地、事)。问题二(4)你赞同这时再实行“和亲”政策吗?(创设汉元帝朝辨情景,学生分文武大臣两组辩论)假如你是王昭君,你愿意出塞吗?这使大部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出现有效知识生成,达成教学目标。

4.能挖教材,找立意,联系生活,关注社会,引导学生扩散思维。如:问题二(2)结合史实比较一下,汉初对匈奴的政策与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请用史实说明(政治、经济、军事)。---关注社会:放眼当今世界,你认为中国立足于世界取决于什么?。问题三(1)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问题三(2)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拥有56个民族,那么今天民族与民族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呢?。

5.但是,总的来讲这一节课我仍然没有改变对知识点处理面面俱到的习惯,所以受时间限制,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这一部分的拓展还是有所不足。我是应该打破体系,还是坚持风格呢?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14

历史这一学科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科学、文学等等。所以对这一学科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历史这一门课程他们既陌生又熟悉。在小学阶段对于历史知识也了解了一些。面对这些初一的学生,历史这一门课程我们老师应该怎么教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对此在这里提出一些我的浅见。 初一的学生大多数都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的独立性增强,希望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民主,并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希望独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间,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再加上他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与新的老师和同学接触,这需要一段适应期。而且许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不喜欢上历史课,所以这门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呢?

(1)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讲课方式。例如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一)》,这一节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包括先秦时期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认为这一节课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小组的代表给大家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内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掌握。

又如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的重点内容就是汉武帝对汉朝的统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给大家看一些电视剧《汉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以此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加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汉武帝的了解进行点评,并且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汉武帝没有实现大一统,那么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呢?”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西汉历史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2)上课前老师要做充足的准备,尽量从学生的视角去讲解。从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第18课《三国鼎立》,相信许多同学都对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关,因此学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多了解一下学生对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从调查的方向上去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3)抓住学科之间的渗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历史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其他的学科上引入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例如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这一节会学到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介绍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么在这里可以结合语文课上对《论语》十则的学习,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导入我想学生应该会比较容易接受。

这只是我对历史教学的一点浅显的看法,如有不足之处请见谅。那么对于初一的学生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由于初中的学习要求与小学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对此许多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书。对每一节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小课题有所大致的了解,并在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这样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不会摸不到头绪。然后不断的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开始可以就一些简单的进行练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15

因为考虑到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比较熟悉,随便一个学生都能说出一二个三国时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语,学生学起来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力度会比较大,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特点。授课时,我遵循的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原则,设计了讲故事、小组讨论、分组比赛复述故事。上完课之后,我体会到有以下几点值得改进:

(1)由于时间比较紧,备课不够充分,因此对一些比较有趣的故事没有进行进行太多的展开介绍,只是一带而过。对于《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应该引导学生多讲,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的力度,调动学生的气氛。

(2)在学生讨论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更深入些。

(3)最后在课堂小结时,不应该帮学生归纳,而应该让学生作一个总结性归纳,让他们谈谈通过学习这一课,可以学到什么,有何启发,以进一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很多我关于教学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对新课标的认识的不足,以后我肯定会更加的努力研究教学,争取进步,弥补不足。反思让我看到自己的优点,有了进步的信心,但也看到了自己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找到改进的方向。

第四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总)

历史这一学科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科学、文学等等。所以对这一学科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历史这一门课程他们既陌生又熟悉。在小学阶段对于历史知识也了解了一些。面对这些初一的学生,历史这一门课程我们老师应该怎么教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对此在这里提出一些我的浅见。

初一的学生大多数都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的独立性增强,希望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民主,并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希望独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间,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再加上他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与新的老师和同学接触,这需要一段适应期。而且许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不喜欢上历史课,所以这门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呢?

(1)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讲课方式。例如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

(一)》,这一节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包括先秦时期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认为这一节课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小组的代表给大家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内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掌握。

又如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的重点内容就是汉武帝对汉朝的统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给大家看一些电视剧《汉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以此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加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汉武帝的了解进行点评,并且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汉武帝没有实现大一统,那么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呢?”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西汉历史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2)上课前老师要做充足的准备,尽量从学生的视角去讲解。从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第18课《三国鼎立》,相信许多同学都对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关,因此学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多了解一下学生对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从调查的方向上去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3)抓住学科之间的渗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历史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其他的学科上引入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例如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这一节会学到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介绍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么在这里可以结合语文课上对《论语》十则的学习,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导入我想学生应该会比较容易接受。

这只是我对历史教学的一点浅显的看法,如有不足之处请见谅。那么对于初一的学生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由于初中的学习要求与小学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对此许多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书。对每一节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小课题有所大致的了解,并在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这样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不会摸不到头绪。然后不断的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开始可以就一些简单的进行练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教学反思一

本学期学校举行了赛课活动,为我们提供了自我展示和互相学习的平台。通过执教《伐无道诛暴秦》一课,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感悟和认识。

秦末农民战争是广大历史教师感到比较棘手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我注重把知识条理化和知识丰富化两者结合起来,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意识。通过学生的课堂反馈,我觉得在本节课的授课上主要有以下优点:

1、备课思路。

在确定好本节课后,根据新课标精神,积极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把本节课的重点秦末农民战争处理得精当些、鲜活些、生动些、深刻些,让学生通过学习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的灭亡,西汉的建立,使学生了解秦朝灭亡的原因,并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也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例如,设计导语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提问,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设计。

我结合教学实际需要,调整了教学内容,改变了课文原来的设计,设计了三个问题:(1)秦的暴政,(2)秦末农民起义,(3)汉朝建立,使问题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在教学过程中,我对不同栏目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方法引导,设置多样的教学情景,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3、课堂组织。

完成课堂教学,需要老师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能把一些 “生成事件”进行灵活处理。如在讲秦的暴政时有个学生问到了“徭役”、“赋税”是什么意思?其他学生争先恐后地解答,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起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作用。

但是通过学生的课堂反馈及听课教师的点评,我也发现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发现自己的教学方法还比较单一,如给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问问题的机会很少,本节课只有一次学生提问,通过生生互助解决“徭役”“赋税”的含义,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失去了自主思考和创新的空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不够高,灵活运用知识和辩证认识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而课堂效率不算太高。解决的方法是,向有经验的老师多请教,领会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际中的应用,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其次,我感觉自己的语言还要精心锤炼,做到既通俗易懂又优美精炼,如导入的语言显得平淡、缺乏激情。今后,我要多读一些文史方面的精粹作品来丰富和锤炼语言。

总之,通过这次活动,我的认识和能力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受益匪浅;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今后,我要不断地努力学习和锻炼,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新时代合格的教育者。

教学反思二

七年级上册第九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介绍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我本来打算先请几位学生来归纳、概括各派的观点和著作,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以时间为经、学派为纬对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的创始人及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著作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分类。但是考虑到所学的内容离学生太久远。因此,对学生来说,缺乏亲切感,也就不能够吸影学生的注意力。

所以我又重新进行备课。思考着怎样才能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老子等人与现实联系起来了?用什么作媒介才能让学生对孔子、老子等人感兴趣呢?我苦思冥想——终于,我想到了:现代人特别是名人都有名片,可以用学生十分熟悉的名片作为媒介,拉近孔子、老子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对两千多年前的的古人产生兴趣,进而自觉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于是在上课时,我宣布:今天我们将进行一场模仿秀,给孔子、老子等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各自制作一张名片,并模仿他们作自我介绍,比一比看谁模仿得最像。学生们一听来了兴趣。接着我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模仿一位人物,并要求学生在先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我刚说完,学生就立即积极地准备开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都十分踊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然后,为了检验学生对诸子百家思想的掌握情况,也为了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各派的思想,我又创设了一个情景:假如有一位同学随地扔了一张纸,想一想,对这个人的做法,各家学派会如何处理?为什么?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纷纷运用刚刚学到的知识,从各派角度提出看法。这样,不知不觉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就很好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我想只要肯用心肯花费功夫钻研教法,一定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要学的东西。

教学反思三

1、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2、科学备课,寻找课文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3、创设情境,以情入学。

4、教学形式多样化。① 角色表演。

如在学习“思想的活跃”这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演“孔子讲学”,由扮演“孔子”的同学向学生传授“仁”和“礼”的思想,“孔子”还对两个性格相异的“学生”传授不同的处事方法,学生在表演中,了解了孔子的思想,明白了孔子为什么是“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角色表演体现主动学习,也体现合作精神。

②画画。

如画“山顶洞人的一天”,要从中体现出山顶洞人的生活、社会或已经掌握的生产技术。有的同学画出了男的出外打猎,女的在山洞里做衣服、做饭、带小孩、穿项链„„既反映了古人类的生活,同时也加进了自己现代生活的影子,通过老师的点拨,大家也了解了古人类的生活实在是很原始的。

③ 讲故事。④辩论和竞赛。

如学习“百家争鸣”这一内容,让四个小组的同学分别持“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观点进行辩论,辩论哪家的观点在当时更有用,哪家的观点在今天社会更适用。假设一个现实问题,如“针对破坏校园班集体环境的现象,用哪一家的观点处理最好?”进行辩论。再如两组学生扮演秦汉时期的文人,两组学生扮演春秋时期的文人展开>历史成语故事的知识竞赛,在竞赛前,两组学生都要主动收集资料,并作归纳整理,既主动学习,又有群体合作,学习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进行。

5、倡导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塑造学生的批判精神

如:学生学到“屈原以身殉国”时,老师讲屈原的这种爱国精神是伟大的,流传千古,万人传诵。多数学生认同,认为屈原以死抗争,是为了唤醒民众,死得其所。死得重于泰山。但有的学生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无柴烧。如果人人都像屈原那样,谁来继续斗争?”更有的学生认为屈原不算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因为当国家灭亡时,他作为一个楚国人,应该勇敢地站出来积极组织反抗斗争才是,屈原的死是自杀,是为了逃避现实,是软弱的表现。教师应因势利导,不急于给学生一个“标准和唯一的”答案,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想法,鼓励学生继续收集资料,用具体实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求的探究性学习思维。这样不仅化解了学生的误解,又尊重了学生的真实感受,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表象内在的本质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答疑解难的过程中多角度、全方位来认识和理解历史。

教学反思四

开放性的教学提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有不少老师误解了这一点,认为学生的积极性就是积极动口、动手,这必然有动脑的过程。于是多样化的方法最终被简化为一种方式——提问。双边活动中不断地提问,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也不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要不就是非常简单的问答式,甚至于是一些非常低级的问题。告诉学生看某一段落然后找出答案之类。一堂课下来问了无数个问题,而有价值的却没有一个,以致于学生失去上课的兴趣,提不起回答的劲,这样的双边活动怎能有效。

确实,问答式是开放式教学中一个重要方法,但课前设计时教师应该对问题的深度、难度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切不可滥而不精。另一方面,开放式教学也还有许多其他各种方法,如参观博物馆、编写历史小论文、讲历史小典故、讨论、辩论等等。我们要从各个不同角度锻炼学生,不可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教学反思七

教学中,许多老师认为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考虑教材的实际,于是上课从头到尾,都是各种各样的活动:讨论、辩论、观察、分析„„忙的学生焦头烂额,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于是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懒的学生是一点事情也没有,而像动脑筋的学生感觉忙不过来。还有的老师是由于上面要求上课时开展活动,于是下面推广开来,根本不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把别人的东西生搬硬套,与课堂脱轨,与学生分离,只重形式不讲结果,忽略了具体对象、环境等。

另一方面就是活动设计时过于简单或复杂。设计简单时学生轻易就找出了答案,就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渐渐会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不良后果,二设计复杂时,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难免会垂头丧气,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虽然说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心理耐挫能力,但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对这些人生经历不多的孩子来说,容易使他们失去自信心,因此不论是过于简单还是过于复杂设计课堂活动,就必然使大部分学生闲置,局限了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也就谈不上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要适合学生的特点;注意参考教材实际、符合教学规律;注意难易程度的搭配、挖掘,争取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否则,脱离了对象的一切活动都是无用功。

第五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最主要的任务。

首先在历史课堂上应该点燃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只有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生才会积极探索,才会具有创造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想办法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还应该不断进行反思,反思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课下我们还要不断的充实自己的课外知识,课堂才能够生动,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另外,还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让老师找到一种更适合,更贴近学生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从而好学,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鼓励和表扬,让他们对学习充满自信心。

通过课堂实践,我也体会到了反思教学的益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名“反思”和“探究”刑的教师。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2

因为考虑到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比较熟悉,随便一个学生都能说出一二个三国时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语,学生学起来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力度会比较大,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特点。授课时,我遵循的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原则,设计了讲故事、小组讨论、分组比赛复述故事。上完课之后,我体会到有以下几点值得改进:

(1)由于时间比较紧,备课不够充分,因此对一些比较有趣的故事没有进行进行太多的展开介绍,只是一带而过。对于《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应该引导学生多讲,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的力度,调动学生的气氛。

(2)在学生讨论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更深入些。

(3)最后在课堂小结时,不应该帮学生归纳,而应该让学生作一个总结性归纳,让他们谈谈通过学习这一课,可以学到什么,有何启发,以进一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很多我关于教学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对新课标的认识的不足,以后我肯定会更加的努力研究教学,争取进步,弥补不足。反思让我看到自己的优点,有了进步的信心,但也看到了自己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找到改进的方向。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3

我的这节课主要反映出了这些问题:一是对本课的重难点没有把握好,这就造成了本该重点讲的地方反而因时间不足而没有讲透。“文景之治”本应是为下面“汉武帝的大一统”做铺垫的,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并没有处理好...

我的这节课主要反映出了这些问题:

一是对本课的重难点没有把握好。这就造成了本该重点讲的地方反而因时间不足而没有讲透。“文景之治”本应是为下面“汉武帝的大一统”做铺垫的,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并没有处理好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我在课程设计的时候就已经想到过这个问题,但是在具体的讲课过程中由于语言不够精炼讲的又过细和随意性,使得大量的时间浪费了。

二是缺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比如说课前如何预习、上课时怎样做笔记等。初一阶段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老师必须教会他们掌握科学高效持久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我在课上没有完全落实教会学生勤做笔记和巧做笔记的任务并且缺乏讲练结合,这就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比较低。

此外,在故事的引入和合理利用方面还欠考虑,没有做好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的结合。在课程内容的过渡方面,自己也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

针对上面的情况,我要认真思考和正确对待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首先,我认为自己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不断改进的原始动力和方向。目标是指引我们行动的指南和参照物,每个人都只有努力过了才能收获进步和成功。其次,要多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风格。孔老夫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我认为只有看到并承认自己和其他人在教学方面存在的差距那么自己才能有所进步,既然这样那么我们每天都应该对照一下反思一下以及改进一下。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4

“兴趣的最好的老师”, 有效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历史课堂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注意力和较为稳定的学习情感。本课在导入新课时就有意识的设置两个小活动:猜谜语、班级小调查,让学生饶有兴趣的了解了鲜卑族,同时又激起学生学习孝文帝改革欲望。一开始就让学生在轻松自然气氛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民族融合”这一概念,在初中历史中是第一次提到,学生已有知识中缺乏对民族融合的认识。本课就通过四帧图片让学生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知道“胡人汉服”、“汉人胡食”这些现象,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谈谈对“民族融合”的理解,使学生获得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化。

迁都洛阳,是本课主要内容之一,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孝文帝迁都的原因,以及在迁都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智慧,本课精心设计一个历史短剧《孝文帝迁都》,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再现历史生活场景,加深学生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视野。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本课最主要的内容,如何凸现出来,是教学的一个重点。改革的措施学生很容易从课本中找出来,如果照本宣科讲解,然后让学生去背一背,难以获得具体的认知,也增加学生负担。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和科学记忆,本课先开展一个活动:缩句游戏,让学生把每项措施浓缩为三个字。通过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尝试的热情,同时使学生能在轻松气氛中掌握孝文帝的改革具体内容。历史短剧表演:《一个北魏官员的一天》,颇具新意,让学生再次穿越时空隧道,再现历史场景,体验作为生活习性日久的北魏官员当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怎么看待这些改革措施。把学生放置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体验人物的情感,认识到当时改革会遇到一定阻力。最终了解了历史、感悟历史。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历史教学重要任务之一。本课又设计“你我之见”:评价孝文帝是千古罪人, 还是少数民族改革家。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让学生思维在课堂上进行碰撞交流。通过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也培养学生客观看待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然后适时加以引导,联系当前改革开放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历史教学的史鉴功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只有坚持自己民族特色,才不能迷失方向,失去自我。

传统的历史教学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活动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开展形式多样课堂活动,猜谜语、小调查、历史短剧、缩句游戏、你我之见等活动,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让历史教学活动中动起来,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历史,在无形中感悟历史。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5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只有运用头脑真正地反思,才会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通过我这段时间的历史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的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反思”给我带来的益处。

1、回顾经历,积累经验:

(1)赏识的目光象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在上每节课时,我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有一次,我在给七(2)班上完历史课后,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很爱说话的两位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从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后来,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不禁豁然开朗:课前,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哪位同学帮老师把图片准备好?”这两位同学就不约而同主动去做了,我在课上对她们热爱劳动和乐于助人进行了表扬,学生报以鼓励的掌声。这两位同学脸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课上的表现与以往也就大相径庭了:潜心贯注的听讲,争先恐后的发言,面红耳赤的讨论。针对他们的变化课堂上共响起5次掌声,它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就象润滑剂一样,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感觉象做游戏一样,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灯,指引教育迈向成功: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识记的知识很多,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讲新授课前,总是进行小测验,不合格的同学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记得有一次测验时,有一名同学早做了“准备”,当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动”时,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边,轻轻的在她的桌上点了三下,这三下既有对她行为的提醒,又有对她行为的“包庇”,公布于众与尊重暗示中我选择了后者。她当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从这件小事之后,楼道中擦肩而过中多了一双真诚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测验中没有再发生过作弊现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学反思中写下:“即便学生有错,也要给学生留面子,也要丝毫不怀疑他们自省和改正错误的能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2、发现问题,寻找方法:

有一次,在七(2)班课上,我有意识地贯彻新课标,上了一节以“讨论”和“学生编演课本剧”为主线的历史课。课前,由于我做了充分的备课和精心的课堂设计,所以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课堂,谁知那堂课上得乱七七糟,课堂秩序混乱不堪,课本剧的节目还没上演就草草收场……从讲台上我灰头土脸地下来之后,在反思记录上我这样写到:“这节课我耗费的精力最多,但却上得最失败,究竟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请教七(3)班的几位同学,他们告诉我说:“老师,分组讨论可有学问了。首先,你得选一个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组长;其次,不能自由结组,平时混得不错的哥们儿姐们儿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谈天说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后,在课堂组织的问题上,我更加注意细节问题,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这一进步,不得不归功于课堂反思的驱动力。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大浪淘沙,回顾反思我不再一味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尝试中变化、改进。你想跑得更快吗?你想从众多的竞争者之中脱颖而出吗?那么,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请抽出一点点宝贵的时间来“反思”吧!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6

历史教学往往存在只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的状况,教师上课只把知识点一教了之,根本谈不上学法的指导,学生则认为学不学无所谓。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重点,学生画横线这种现象,严重妨碍了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智力的开发、人才的造就。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对于学生能力培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已成为我们每个历史教师的共识。

历史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造大胆发言的机会。比如对“中华文化的勃兴”这节课的学习,可以提问“你知道春秋战国时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家吗?你喜欢其中的哪一位?为什么?”而后让学生先看书准备,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激烈的各抒已见中就将几位大思想家学活了,理解透了。由此可见,课堂是活生生的,是学生的乐园,只要教师耐心引导,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课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万不可就课本知识照本宣科。“用故事激趣导入”这是历史课的一大特色,如学习《秦王扫六合》一课,教师可以先讲讲“荆柯刺秦王的故事”,既而提问“荆柯应不应该刺杀秦始皇呢?秦始皇在历史上到底有何作用?”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兴致极高,会迫不及待地啃起书本。整节课,学生都会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教师只要稍加点拨,本课的重点——秦始皇巩固国家的措施就会很自然地掌握了。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看书找重点内容,会让本就枯燥的历史课堂更显得索然无味。

历史课程的改革给所有的历史教师带来了挑战,但也提供了机遇。只要经过磨砾,教师观念得到更新,理论得到充实,实践得到提升,我们将满怀信心,为历史教学开辟一片肥沃的土地。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7

1、课前准备较充分,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上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前的充分准备是顺利完成教学的必要前提。首先对教材进行了总体的把握,写好了完整的教案,并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出了教学目标。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辅助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比较熟练的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主要采用的是讲述法、比较分析法,提问法。同时还通观看与课题相关的图片,使学生能直观,清楚的了解相关知识。通过讲述法,把与课题相关的背景知识讲述给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略有欠缺

在教学互动方面,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但在这堂课中,尚未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课堂中应更多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充分调动起来,还课堂于学生。

4、教学过程中暴露的长处及不足

教学过程基本得以顺利的进行,教学目标也比较顺利的实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过渡语言,都通过现有教材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过渡。并在新授过程中引导学生回顾旧的知识的基础上,再得出答案,做到“温故而知新”。但在培养学生学习技巧方面仍有很大的不足,以后应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学,如何思考,注重加强历史学法的培养。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并努力学习其他老师的长处,优化自己的教学,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专业教学能力。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8

转瞬间,一个学期又将结束,本学期课改如火如荼的的在深入进行着,反思自己的教与学,深受启发,感触也颇多,特作反思如下:

一、注重设计全面性,重视学生全面发展

1、从“钻教材”向“钻学生与教材”转变

部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只是注重研究教材、考纲等文本资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情,这样的做法是不科学的,违背了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教师不仅要潜心钻研教材,把握好每一个知识点,还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现状与身心特点,综合考虑,制定最优化、最科学的教学流程。

2、从“备教法”向“备学法与教法”转变

新课改下的教师不仅要考虑自己怎样组织教学活动,还要渗透进学法的指导;不仅要完成教材知识点的传授,还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历史素养,以促进学生德育全面发展。

3、从“重优生”向“关注每一个个体”转变

一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喜欢关注优秀生,在课堂提问、教学设计等方面对这一群体考虑较多,反而将原本最需要教师关心的潜能生群体边缘化了。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行为也极易造成历史学习中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影响教学成效的提高。所以,教师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关注潜能生,将潜能生的学习置于课堂教学的重要位置,最终实现班级学生整体均衡发展。

二、注重教学关口前瞻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1、体现预习题纲的选择性新课改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做好学生预习活动的指导。教师可以从示范开始,逐步培养学生自己独立编写预习的能力与习惯。

2、体现预习方法的科学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读” “划” “想” “做”的步骤进行,通过通“读”教材,宏观把握预习内容,将自己认为应该重点强调的知识点做上标记,对照预习题纲进行独立思考。

3、体现预习成果的针对性预习活动结束后,学生还要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将预习成果沉淀下来。一方面,要将自己在预习活动中获得的知识积累记录下来,一些学习方法或是心得体会也需要进行记录;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掌握与理解不够深刻的地方,要进行罗列,以便课堂学习时听教师讲解正确的答案或是与同学进行互动交流。

三、注重教学过程探究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科学设计好探究提纲探究题纲的设计难度要适中,要体现相互关联以及由浅入深的原则,引导学生思维发展。例如在教授“ ”内容时,教师设计探究题纲,可以着眼于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深刻揭示。

2、启发点拨好关键环节

例如在“ ”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探究学习,要紧扣“中国和世界的形势”“的原因”等关键节点进行点拨。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以“现象与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思维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了教学质效。

3、归纳完善好学习成果讨论探究环节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学成果“去伪存真”。如“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学习成果归纳中,一位教师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从清政府腐败没落、封建经济薄弱、军事力量落后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了“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资本主义”这样的实质,让学生深刻认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从而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了学生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注重教学空间的拓展,构建立体教学模式

1、开展专题研究活动,延伸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之余,教师要结合本校条件与学生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就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专题研究,也可以开展辩论活动,为学生创设浓厚的历史学系研究环境。

2、开展历史竞赛活动,巩固教学成效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可以适时组织一些历史学科竞赛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也可以就某一历史事件、热点话题举行演讲、辩论等形式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深化学习成效。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化教育成效教师可以利用本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组织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带进专门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接受革命传统主义教育,也可以发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开展诸如“访问老红军”“家乡抗日事迹寻找”等主题实践活动,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体现历史教育教学思想性的重要特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9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新鲜而好奇的学科。七年级历史教学主要是古代史的内容,时间距离学生很长,而七年级的《原始的农耕生活》更是离学生生活遥远的事情,一是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不了解什么是农耕,而是“原始”二字对于他们很陌生。现代农耕不太清楚的情况下,谈什么农耕生活的起源呢?因而,如何灵活运用教材,引起学生对该课学习的兴趣,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让他们进行分析与探究,培养学生自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我在教学设计上应该要花时间考虑的问题。

在导入新课时,我采取了南北民居不同的房屋图片,让学生猜猜哪个是南方的民居哪个是北方的民居,他们的房子建成这样是否与原始祖先的房屋有关呢?从而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接下来的自主学习环节,我围绕“中华农耕生活的起源”,采用角色扮演法。利用“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家园”的小游戏,将学生划分小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分别扮演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通过第一人称的口吻来介绍自己。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热烈的学习气氛一下子使学生主动的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为了更好的表现自己组的特色,很多学生还加上了道具和动作。学生在自学、表演的过程当中,认识到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所代表的南北方原始农耕生活的异同点,进而认识到我国原始农耕文化是南北方共同发展的结果,从而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学生展示的插画和组内合作,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以及了解什么是“农耕生活”,它是如何起源的。

整堂课的学习氛围很好,学生的反应都很活跃,积极性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很多生成性问题在学生的成果展示中表现出来,如“半坡人”制作的彩陶是否与半坡人所在地的土壤有关?针对学生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我顺势将地理知识融合进历史教学中。先让学生讨论来解答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最后进行小结:彩陶的制作与半坡人所在地的土壤有关,同样的,也与制作陶器的工艺和技术相关,如烧制陶器所要把握的温度以及相关的上色等工艺。抓住这个点,进而引导学生分析长江下游与黄河中游地区的地理条件、生物资源的不同,进而小结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和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这样,学生就能准确地记忆、理解两者所培育粮食作物,驯养牲畜的不同点。更能理解河姆渡人建木头房子是为了防潮,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子是为了冬季保温、夏季凉爽。

但是,由于时间仓促,在安排小组合作表演的环节上,规矩不是很明确,导致学生在表演的时候出现一些问题,如学生表演位置的安排,台词的分配问题等等,都还有待加强。另外,如何在增加历史趣味性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探究意识,依然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本堂历史课,我旨在增强历史的趣味性,告诉学生:历史不仅仅只是背诵的科目。因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重难点也在学生的小组质疑、答疑中得到了突破,让学生明白农耕文化以及清楚农业文明的起源。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0

关于这节课我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地设计教案,组织教学,从课堂效果来看,基本实现了预期的效果,本节课主要有两点亮点:一、设计情景,在情景中提出问题选择一些与生活经验有关的情景来呈...

关于这节课我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地设计教案,组织教学,从课堂效果来看,基本实现了预期的效果,本节课主要有两点亮点:

一、设计情景,在情景中提出问题

选择一些与生活经验有关的情景来呈现问题,让学生“神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对历史进行合理想象,例如在本课学习铁农具中设置情景“假如现在给你一块地去耕种,而摆在你面前的工具中有石器、木器、骨器、青铜器、铁器,你会选择哪种?”和学习都江堰修筑原理时设置情境“假如你是李冰,你会怎样解决岷江水患问题?”,一方面使教学显得生动有趣,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历史思维能力的目标。

二、设计角色表演活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在教学商鞅变法的内容这块,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历史剧。分别扮演守旧贵族,和商鞅。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她们就得牢记商鞅变法的内容,并充分理解其变法的目的和好处。这样的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是课堂效果达到高潮。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1

有一节课,我给同学们介绍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在讲到孔子的教育思想时,突然有学生插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很恼火他打断了我的话题,于是没好气地问:“你怎么知道的?”他高兴说:“我在小学时的班级墙壁上贴着呢,还有孔子的画像。”我一时语塞,多好的教学资源,我怎么就没注意呢。

反思:

我应该感谢“插嘴”的同学,是他让同学们了解了更多的知识,是他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学资源无处不在。

学生插嘴是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它带给我们的或许是担心,或许是困惑,但更多的应该是欣喜与思考。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宽松、融洽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插嘴”是合情合理、无可厚非的。它不是“乱”,而是“活”,是新课程改革中一朵绚丽的浪花。当学生的“插嘴”具有挑战性时,教师应如何应对,如何调整教学计划,如何让学生的“插嘴”变成一种学习资源,才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面对学生的“插嘴”,我们不仅要认真倾听,耐心等待,而且要为其喝彩!

反思后则奋进。我们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多多反思,不断改进,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2

这节课是我第一次采用剧本形式、第一次采用非学案形式、第二次在初一年级进行教学。

一节课下来,觉得几个做的成功的地方:

一、教材的处理。

将需要解决的三维目标融进剧本,让两汉经济的发展状况用一种直观的形式展现。

二、问题的'设置。

本节课依然采用基于问题模式的教学,将三维目标分10个问题展现出来,10个问题,分成三个层次。其中较为靓点的设置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推导、以及一句话展现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情况。即底9、10两个问题的设置。关于各行业之间的关系,是个很抽象的东西,通过这样的人展现形式,还是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两汉的经济发展是一种各行业相互驱动的关系,并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劳动行为展现出来,从而感受到那个时候经济的发展状况。

三、采取选答问题的方式。

考虑到学生对于不同问题的思考,我打乱按序回答的常规,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一节课中找到成功感和归属感。从而极大地调动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程度。

这节课不足的地方:

一、容量过大。

这可能是我长期初三备考养成的不良习惯,总觉得一节课就解决一两个问题是在浪费时间,这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依然违背了25分钟注意力集中度的红线。

二、将问题的设置与剧本的表演没有有机的结合。

如果将剧本的表演和问题结合起来、穿插开来,这样可能对于调动课堂学习的氛围更有帮助,有些学生对于剧本的兴趣是很高的,但苦于没有表现的机会,也就打消了他们的后阶段的问题教学模式的参与程度。

三、给与学生思考的空间不够广阔。

我一直倡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虽然在第一节课没有很好地表现,但我依然觉得可以在这个方面进行尝试。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既然验证了这种思路的正确性,却没有很坚决的贯彻在这一届课中,而是自己提出相关的问题,没有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新问题的产生,没有给他们以表达的时空。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3

今天县教研室人员来我校进行达标课验收,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作出评价并给与指导,收获颇丰,体会如下:

1、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建立好小组评价机制,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思考、去体会、去感悟、去提升。

2、注重知识的联系与整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教师要注重对知识的整合与延伸,加强前后知识、中国史与世界史。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3、广泛阅读书籍,加强理论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提高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水平。精心研究,潜心教学,用心课堂。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4

一、本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我以春秋战国这段错综复杂的史实为蓝本,进行了科学宏观设计。首先我利用大屏幕展示并介绍《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时,为学生形象直观掌握本节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成语典故较多的特点,让学生课前积极收集本课的成语典故,如:退避三舍、老马识途、一鸣惊人、卧薪尝胆、围魏救赵、朝秦暮楚、纸上谈兵等成语故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平时多阅读课外书籍、收集课外资料的好习惯,也积累了文学素养。同时也通过学生们上网查阅资料,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尤其对于乡下刚刚步入我们三中的初一学生来说,提高现代信息技术水平是非常有利的。

3.我让学生讲授”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通过同学们了解故事中的越王勾践的曲折的人生经历,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对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成为一名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4.在讲成语退避三舍时,让学生了解古代战争的战略思想,从而引发学生了解21世纪我国“钢铁长城”取得辉煌成绩,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

5.在讲齐桓公、晋文公的改革时,使学生懂得:国强要革新,国立靠人才的道理,从而刻苦学习。

6.在讲“战国七雄”时,教师利用大屏幕展示的《战国形势图》讲述,在增强教学直观性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地理空间分布的记忆,也使学生明确不但“文史不分家”,而且,“史地也不分家”。

7.在记忆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时,利用图加缩字记忆法,即: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

8.在讨论“由春秋纷争到战国七雄,说明了什么问题?并联系现实说明有什么意义?”时。这个问题的设计,即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又体现了历史“以史鉴今”的功能。

9.小节部分老师编歌决、即精练省时又帮助学生记忆。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授课时间稍长,达32分钟,学生练习时间相对少些。如:讨论题,通过对比“春秋和战国分争形势图。我们不难看出国家逐渐减少了。这说明什么问题,感想是什么?”这个问题虽设计的较好,但由于授课时间稍长,讨论这个问题时,仅有4名同学发表观点,大多数同学没有发言,没有达到学生全员参与这个效果。这是本节课最大的遗憾。

2.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没有与商周的成语典故联系记忆。

3.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应让学生分析,老师不要先说出来。

4.有的问题的设计还不够合理,过渡还缺乏逻辑性,语言有的地方还不够精练。

5.教师有的问题提出后,让学生思考的时间少,就急于让学生回答,忽略了初一学生的分析能力,影响了学生的接受效果。

6.由于是刚接触初一学生,对学生的名字记忆不熟。也影响了授课时间和效果。

7.最后一个班的授课,教师先总后分的授课灵感,效果极佳,值得我今后沿用。

总之,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屏气旧的教学模式,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科学把握好训练的层次和坡度,多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利用历史这一平台,虚心学习他人,从细微处慢慢改变,不断完善自我。让历史课真正成为有趣味而又充满智慧的课堂。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5

根据学校的要求,课堂上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这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对于复习我自己认为这几种方法很好:

1、整理题列举题。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2、连线题。用线把相关的人事连接起来。

3、制作大事年表的方法,也适合于各个学习阶段。

4、在教学中要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下载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 上完《秦王扫六合》一课,细细反思,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而且知识与技能、过程......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1 (一)这节课下来我觉得做的较好的地方是:1、灵活处理教材、灵活处理课堂、尽可能引导学生提出些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本来准备......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 篇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该如何进行才能体现新课标的精神,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是每位初中历史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我这两年一直......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1 教学的生命在于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例如:上《汉通西域和丝绸......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今天,初中教学正处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不断进行着教育改革的尝试,那么,大胆解放思想,突破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健全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形成积极主......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 (一)这节课下来我觉得做的较好的地方是:1、灵活处理教材、灵活处理课堂、尽可能引导学生提出些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本来准备4分钟完......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吐木秀克镇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七年级历史期中教学反思 本学期由我承担七年级四个班历史授课任务。历史对我校七年级学生而言,是第一次接触本类课程,学习起来还是......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素质教育目标进行的。历史学科要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