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公开课四大名著侯会讲水浒传字幕

时间:2019-05-14 19:42: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尔雅公开课四大名著侯会讲水浒传字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尔雅公开课四大名著侯会讲水浒传字幕》。

第一篇:尔雅公开课四大名著侯会讲水浒传字幕

字幕内容

大家好,我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授,侯会,今天这一讲,我们准备给大家讲一讲,《水浒传》的思想主题,《水浒传》是一部近百万字的大著作,它以全景式的宏阔的场面,艺术地再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写出了这场起义如何从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又怎样归于失败的。对于这样一部内容丰厚的大书,我们很难用寥寥几百字概括它的主旨。我想起鲁迅先生在谈到《红楼梦》的时候,曾把《红楼梦》比作“时代精神之大宫阙”,那么《水浒传》又何尝不是如此!走进《水浒传》,就如同进入了一座时代精神的阿房宫,侧峰横岭、移步换形。不同时代、不同立场的评判者,会得出不同的印象,不同的结论。总的说来,历来对《水浒传》的评价,大致可以分成正反两个方面。

从小说问世时起,批评诋毁的声音就不绝于耳。封建士大夫站在维护皇权的立场上,认为小说是诲盗之书,说是“奸盗脱骗、机械甚详”,“变诈百端、坏人心术”,这位评论者还造谣诅咒,说《水浒传》的作者 “子孙三代皆哑”。这种否定《水浒传》的论调,直到近代还有市场。有一位海外的学者写了一部评论的专著,来评论这个《水浒》,说这部书是“强人说给强人(听)的故事”认为梁山诸人造反的目的,不过是大家图个一世快活,劫富而不济贫。所谓的“仗义疏财”,不过是一个好汉对另外一个好汉的个人资助,并不是救助广大的贫苦百姓。至于好汉们的心态,这位评论者认为,是相当典型的法外强徒的心态。说好汉们嗜杀成性,对妇女疑虑重重,只讲小圈子的道德,并不值得歌颂。这类评价有没有道理呢?也不是毫道理,但又是很不全面的,没能够抓住小说的精髓。以下我就想分八个方面,来谈谈对《水浒》主题的认识,其中有研究界的共识,也包括我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从小说命名,看小说作者的立场。每个不带偏见的读者都能看出来,《水浒传》的作者对梁山好汉是抱着肯定态度,这从小说的命名就能清楚地看出来。“水浒”这个字眼儿,看起来有点深奥。我们查一查字典,发现这个“浒”字是“水涯”的意思,是“水边”的意思。那么从字面上理解,“水浒传”就是“发生在水边的故事”。这样的含义,似乎又过于平淡。我们试想,如果换一部小说,换一个《金瓶梅》,《金瓶梅》是讲述一个发生在运河岸边的故事,是不是也可以称之为“水浒传”呢?

其实,小说以《水浒》命名,背后有着儒家文化的深刻的内涵。我在“水浒成书之谜”那一讲里已经提到,“水浒”一词源于《诗经?大雅》有一首史诗叫《绵》,那是一首周族的史诗,叙述本来生活在豳地的宾人,为了躲避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由他们的头领叫古公亶父的率领着,集体迁徙到今天的陕西岐山一带。诗的第二节写道:“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讲的就是这段经历。那么诗中的这个“水浒”,指的是一条河的河岸,这条河叫漆沮水。

“率西水浒”是说古公亶父骑着马向西,沿着漆沮水的河岸,一直来到岐山脚下。这个地方当时又叫周原。以后周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羽翼丰满,向殷商政权发起挑战,最终取而代之、建立了周朝。所以“水浒”这个词,因此就被赋予了“反抗者根据地”

这样一个特殊的含义。儒家的另一部经典《孟子》当中,也讲述了这段历史,还提到周族在迁徙的路上,跨过了一座山,这座山,也叫梁山,我们说《孟子》在古代被列为“四书”之一,是旧时读书人的一个启蒙读物。而“梁山”“水浒”这样的字样又同时出现在这部书中,当时的文人读者,会很自然地从《水浒》这个书名联想到这样一段历史。我们都知道,儒家先师孔夫子极力推崇周礼、力挺周朝。孟子也如是。有人问过孟子说:周武王伐纣,这是以臣弑君,这样做难道可以吗?在古代,如果是大臣杀掉了国君,或者子女杀掉了父母,这个叫作“弑”。那么孟子怎么回答呢?他说:商纣王是个独夫民贼,我只听说周人杀掉了独夫民贼,没听说过以臣弑君这回事。由此可见,孔子、孟子都把周人视为正义的一方,把周人反对殷商的举动,视为正义之举。那么小说家把宋江等人的反抗故事命名为“水浒”,正是把梁山水浒比作周人的根据地周原水浒,把宋江起义军比作周人正义之师,而宋江反抗官府的举动,也就成为“革命”的行动,我们汉语中,“革命”这个词,最早就是指历史上周人伐商的这个举动。今天的读者远离了《诗经》《孟子》,对“水浒”这样一个书名的背后深义,就不那么清楚了。可当年的读书人熟悉儒家经典,见到这个书名,自然就会心领神会,明白小说家对梁山好汉的举动 是高度肯定的。小说作者的态度是这样,那么封建时代的读者又是怎么看待这部书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开明的封建文人对这部小说的看法。

二、开明文人对《水浒》的解读。

《水浒传》在明代正式刊出以后,一些进步的文人对它不吝赞美之词。例如,晚明著名的思想家李贽,也就是李卓吾,他为《水浒传》作序,高度赞扬梁山好汉。他认为,当时的社会是个颠倒的社会,“小贤役大贤,小德役大德”,小人、坏人占据了高位,真正有道德、有本领的,反而无处栖身,只能被逼落草。李卓吾说,梁山好汉是一群“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尤其是宋江,“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卒至于犯大难,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烈也!”就是说忠义之士当中,宋江是个顶尖人物,这个评价几乎是无以复加。另一位评论家金圣叹对《水浒》主旨的挖掘,更为深刻。他提出来,小说的主题其实就是八个字:“官逼民反,乱自上作”。

在贯华堂本第一回的回评中,金圣叹提出一个读者很少想到的问题,什么呢?他说:一部歌颂梁山好汉的长篇巨著,第一回不写宋江,不写晁盖,为什么要先写反面人物高俅?金圣叹自问自答说:“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生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乱自下生,不可训也,作者之所以必避也;乱自上作,不可长也,作者之所深惧也。”意思是说:小说如果一上来就写造反豪杰,那就表示老百姓喜欢犯上作乱,这个错在老百姓,如今先写高俅,意在揭露导致混乱的根子是在上面,是官逼民反。这后一种情况,是作者所深为忧虑的。金圣叹的这个见解非常独到,他能从读者想不到的地方,挖掘出作品的深意来。金圣叹对社会黑暗的揭露,也是有力度、有深度的。比如小说第五十一回,叙述高俅的叔伯兄弟高廉是个赃官,他的妻弟殷天锡带着一批爪牙更是仗势欺人、无所不为。那么金圣叹在回评中就说了,说:“高俅无所不为,犹可限也,高俅之伯叔兄弟无所不为,胡可限也!高俅之伯叔兄弟无所不为,不可限也,高俅之伯叔兄弟,又有亲戚,又复无所不为,胡可限也!高俅之伯叔兄弟,又有亲戚,又复无所不为,不可限也;高俅伯叔兄弟之亲戚,又当各有其狐狗奔走之徒,又当各各无所不为,胡可限也!”也就是说,把持权力、祸害百姓的,不仅仅是高俅、蔡京一两个奸臣,他们又各有亲戚、各有走狗,一层层延伸下去,上下勾连,织成一张无所不在的大网,把老百姓当成了渔猎的对象。金圣叹由此发出强烈的感慨说是:“嗟乎,天下者朝廷之天下也,百姓者朝廷之赤子也。今也纵不可限之虎狼,张不可限之馋吻,夺不可限之儿肉,填不可限之鸡壑,而欲民之不畔,国之不亡,胡可得也!”也就是说,现在有一群欲壑难填的虎狼张牙舞爪扑向婴儿般的百姓,在这种情势下,要想让百姓不造反,国家不灭亡,那又怎么可能呢?李卓吾和金圣叹都是封建文人,但是他们都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准确地把握 《水浒传》的思想脉络,了解小说家面对历史现实所产生的满腔的愤恨和强烈的不满,了解他们同情造反者、歌颂造反者的根本原因。因此,他们的评论能够抓住小说的主题,肯定了好汉造反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三、《水浒传》是农民起义的史诗,还是“为市井细民写心”?我们说把宋江起义军定位为农民革命,农民起义,这个提法最早是上个世纪后半叶提出来的。有一位学者王利器在1953年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水浒与农民革命》,提出这样的观点,并且受到毛泽东主席的赞许。怎么看出来宋江是农民革命呢?王利器在文章中举了一些例子,比如说,梁山好汉的情感完全是农民式的,你看那个白胜在智取生辰纲的时候挑着酒桶,唱了一首山歌:“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这首山歌所唱的,是农民的辛苦和辛酸,它的感慨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发出来的。再比如,小说第七回末尾有一副联语,形容起义者说:“农夫背上添心号,渔父舟中插认旗。”“心号”是什么呢?就是士兵贴在胸前的一个标志,上面写着“兵”“勇”这样的字样; “认旗”是什么呢?是军队当中的军旗。你看如今农民和渔夫都成了军人了,这明确地表示,梁山武装是一支由农民组成的武装,他们的斗争自然是农民革命。这种“农民革命说”或者说是“农民起义说”后来被广泛地接受。我们的文学史教科书基本是按照这个框架来评价《水浒》的。

不过这个提法,在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的大形势下,也曾受到挑战。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有的学者就提出来,《水浒传》不是一部反映农民斗争的书,而是一部反映市民斗争的书。例如这些学者指出:梁山好汉的身份,你看一看,大多不是农民,是什么呢?

是城镇市井的居民。农民的活动场所应当是在田野乡间,而这些人他们经常活动在城镇市井,出入于酒楼茶肆。他们没有定居的劳动生活,没有劳动创造的家园,也没有对浸透着祖先血汗的土地的热爱,他们整天在市井中狎妓赌博,使枪弄棒,追求的是“只顾自己前程万里”“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一言以蔽之,他们没有农民的生活方式,没有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他们的活动,又怎么能算是农民革命呢?由此推断,《水浒》的主题应当是“为市井细民写心。” “为市井细民写心”,这句话,本来是鲁迅先生为《三侠五义》这本书总结的主题,现在,一些学者把这个拿来,评价《水浒传》。我们说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不是毫无道理。比如我们对这个梁山头领做一番调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些人中间确实很少有纯粹的农民,他们的原始身份不是财主富户,就是军官武弁,也有不少胥吏牢卒、店家匠人,此外还有僧人、道士、闲汉、落魄文士等等,总之,大多属于生活在都市城镇中的一群,很少有真正的农民。例如,像晁盖、卢俊义、柴进、李应、史进、包括穆春、穆弘等,那么这些人,或者本人或者他们家庭都是大地主,宋江家中也是地主,但是他本人是官府小吏。此外,山寨当中有一大批原来是军官,后来或者是被逼上山,或者是战败投降。这些人很多,比如说有林冲、鲁智深、杨志这咱们非常熟悉的,包括关胜、同学们大家好,我们这节课,接着讲《水浒传》的主题思想,第四点如何看待忠义主题。我们说过,《水浒传》的创作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无数的人参与了它的创作。因此书中所蕴含的思想

也是复杂的,多层面的。田夫野老、市民胥吏、瓦舍艺人、下层文人乃至于封建贵族的帮闲文人,都可能在书中留下他们的思想印记。那么作为封建伦常观念的忠义思想,肯定也会成为小说的重要主题。我们注意到,一部《水浒传》,始终是以忠义相号召的。早期的《水浒传》的版本题目一律是《忠义水浒传》,把忠义二字高高放在题目的开头。一些早期的版本,它的简称甚至不是《水浒传》,而是《忠义传》。由此可见忠义在小说主题中的分量。那么,如何理解忠义的内涵呢?小说为什么要标榜忠义呢?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第一点,小说高举忠义旗帜,是时代主导思想使然。我们说《水浒传》尽管产生于底层社会,带着更多的离经叛道的色彩;但是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产物。那个时代的主导思想,就是儒家伦理所强调的忠孝节义,无论是大传统,还是小传统,都无法摆脱这样一个思想的拘囿。忠义这个词,分开来看,忠是对国家、对君主而言的。也就是把国家和君主置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广大臣民只有无条件服从,无条件奉献的份儿。我们注意到梁山好汉,他们在小说中的行动,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听一听阮氏兄弟在抵抗官军时唱的两首渔歌,一首是这样唱的,说是:<双引号>打鱼一世蓼儿洼,不种青苗不种麻。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双引号>赵官家是谁,就是指宋朝的皇帝,另一首渔歌也唱道说是:<双引号>老爷生长石碣村,禀性生来要杀人。

先斩何涛巡检头,京师献与赵王君。<双引号>何涛是负责镇压梁山泊的一个官军的军官,那么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在这里表现得是非常清楚。上边咱们说的是<双引号>忠<双引号>。那么<双引号>义<双引号>呢,“义”的内涵比<双引号>忠<双引号>还要复杂一些,有的时候这个义指的是正义;有的时候义指的是处事得当,处事得宜;那么在民间,义常常用来指下层百姓相互对待的这么一种伦理,也就是说义气。对于没有任何权力和财富优势的老百姓来说,相互支持、相互扶助,是他们生存发展的唯一的出路。所以,朋友之义对他们来讲,是性命攸关,非常重要的。我们再从梁山领袖人物宋江的身上,来体会一下忠义思想的这个伦理含义。

宋江这个人,他是小说忠义思想的总代表,忠义是他一贯奉行的行为准则。那么有的时候呢,宋江身上的这个忠和义也发生矛盾。例如他冒着杀身之祸,为晁盖等人去送信,这就表现了一种义的冲动,违背了忠的原则。但是后来呢,他迟迟不肯上山,当强盗,上山以后又率领着义军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回归了正统的社会,这个都表现出对忠的回归。梁山泊大聚义以后,当宋江提出<双引号>愿天王早招安,心方足<双引号>这样一个意向的时候,也曾经受到部分梁山好汉的反对。像李逵,武松,鲁智深,都提出了反对意见,但是,大部分梁山好汉都默认了这样一种路线方针。

这就说明忠义思想在那个时代仍然是主流思想,哪怕是在造反者的山寨当中。李逵的思想倒是足够大胆与超前,似乎更符合我们现代人的口味。

我们记得他在白龙庙小聚义的时候,曾经高喊,说:<双引号>放着我们有许多军马,便造反怕怎地!晁盖哥哥便做了大皇帝,宋江哥哥便做了小皇帝。吴先生做个丞相,公孙道士便做个国师。我们都做个将军。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在那里快活,却不好,不强似这个鸟水泊里面!<双引号>但是他的这个话刚一出口,不等晁盖宋江回答,戴宗在第一时间制止了他的狂言,呵斥他说:<双引号>铁牛,李逵的这个小名叫铁牛,铁牛你这厮胡说!你今日既到这里,不可使你那在江州的性儿

再如此多言插口,先割了你这颗头来为令,以警后人!<双引号>那么对李逵的这番言论,在场的众多好汉的反应也只是付之一笑,没有人去认真对待。小说作者为李逵设计的这篇台词,并不是像我们某些现代评论者所说的,是为了表现李逵什么<双引号>革命的彻底性<双引号>。不是。李逵在书中我们注意到,实际上他是个笑料人物,作者只是想通过他的这番话,来表达李逵的鲁莽和无知,用来反衬宋江等人的高明和稳健。

在封建时代,皇权神授的观念在社会上下是根深蒂固、坚如磐石。可以这么说。皇帝授命于天,号称天子。宋江等人虽然斗胆造反,但也要打着<双引号>替天行道<双引号>的旗号。这个<双引号>天<双引号>,仍旧指的是

由封建皇帝所代表的那个天。以上是我们对<双引号>忠义<双引号>的理解,第一点。下面我们说说对忠义的理解,还有第二个方面,也就是民族斗争的背景内涵。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要提到一部早期的《水浒》版本<双引号>吴读本<双引号>《水浒传》。这是一部失传的《水浒传》的版本,那么我们怎么知道有这么一个版本存在呢,有关它的信息,是晚明时期有一个文人叫吴从先,从他的一篇文章里头透露出来的。吴从先生活在万历时期,他是一位江南的布衣文人,没有做过官,但是呢在当时小有名气,跟很多的这个名士有密切的来往。也有不少著作,他这一生,编撰了四部文集,这四部文集,都以这个<双引号>小窗<双引号>来命名,分别叫《小窗清纪》、《小窗艳纪》、《小窗别纪》和《小窗自纪》,就在个《小窗自纪》的第三卷里头,有这么一篇文章,题目叫《读水浒传》。一看题目我们就知道,这是一篇《水浒传》的读后感。正是这篇文章,引起后世《水浒》研究者的高度的关注,高度的兴趣。那么这篇文章,内容是什么呢?原来,研究者们发现,吴从先所读的这部《水浒传》,跟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所有的《水浒传》版本的内容都不一样,而且有很大的差别。那么为了论证方便,学者就把这样一部特殊的,没有传下来的《水浒传》,简称为<双引号>吴读本<双引号>也就是吴从先读过的本子。

下面,我试着把吴读本和今本的这个差别,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在时间上,吴读本中的宋江起义不是像今本一样是发生在这个北宋末年宣和年间不是,它是推迟到了南宋初年这个历史背景。那么与之相应,这个起义也由纯粹的

反抗官府的性质,转变为以抗金为主旨的民族斗争。因为我们知道,贯穿南宋历史的主要社会矛盾,是南宋汉族政权与北方女真人政权,也就是金国之间的这个民族矛盾,那是一个民族矛盾超越阶级矛盾的一个 特殊的一个年代。这是第一点。第一点不同。第二点不同呢,在地域上,吴读本中的梁山泊,不再位于山东,而是被转移到了淮河流域。小说里一提就是淮上梁山泊,那么这个梁山泊,应该是在今天江苏的滁州一带,那么与此相应,宋朝的国都当然就不能在北方的开封了,随着这个整个时代背景的迁延,宋朝的国都,也由开封汴梁,改为杭州的临安。这个故事背景。那么这个差别的第三方面,在具体情节上,这个吴读本已经出现了<双引号>一百零八将<双引号>的说法。我们都记得,在早期的这个水浒故事《大宋宣和遗事》当中,梁山好汉只有三十六个。那么到了吴读本当中,这个早期版本里,已经发展为108了,再比如,像有些情节,比如说宋江杀阎婆惜这样的情节在吴读本当中大概没有出现,晁盖似乎也缺席了这个本子。再有,这个本子可能没有<双引号>武松打虎<双引号>等精彩情节,因为我们看吴从先的文章他突出介绍的是什么呢?介绍的是<双引号>武松之嫂<双引号>、<双引号>李逵之虎<双引号>。我们都知道,今本《水浒》当中包含着三个著名的打虎故事,一个是武松打虎,一个是李逵杀虎,一个是解珍解宝争虎。其中武松打虎无疑是最为精彩的。假若吴读本中已经有了武松打虎的精彩内容,那么吴从先在这个读后感当中肯定要把这个<双引号>武松之虎<双引号>放在前边,绝不会把<双引号>李逵之虎<双引号>当作最精彩的内容来介绍。因此我个人推测,吴读本当中可能没有武松打虎这样的情节。可以肯定地说,吴读本是一个早期的《水浒》刊本。我曾写过文章论证,说这个本子应当是和《大宋宣和遗事》平行的这么一个早期本子,我们今天看到的《水浒传》,应当就是在吴读本和《宣和遗事》的基础上 整合创作而成的。吴读本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什么呢?就是早期的水浒故事当中,民族斗争的主题是非常鲜明的,甚至压倒了阶级斗争的主题。这就引导我们关注

南宋抗金的那段历史,尤其是关注那些民间武装的表现。结果,学者们在那段历史当中发现了一个非常熟悉的字眼儿<双引号>忠义<双引号>。原来金人入侵中原,宋朝中央政府动员一切社会力量抗击金人。

其中就包括当时的民间武装。而带有抗金色彩的民间武装,一律自称<双引号>忠义民兵<双引号>,也叫<双引号>忠义人<双引号>,他们的组织叫<双引号>忠义巡社<双引号>,他们的驻地,叫<双引号>忠义山水寨<双引号>。这个忠义民兵他的前身实际上是北宋时候的乡社民兵,这是当时的一种军事组织,它的成员,其实就是老百姓,就是农民,农民们农忙的时候,种地,农闲的时候,由官府组织起来,发给兵器进行操练,操练完毕,武器是还要收回的,那么这些人依然务农。为什么要建立这种民兵组织呢,当时官府的想法,主要是为了防盗,保证地方的安全。同时呢,也有抵御外敌的考虑。因为我们知道,北宋王朝积弱积贫,从建国之初就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契丹人、党项人的侵略压力,后来又增加了女真人的威胁。《水浒》当中常常把这个 梁山好汉称为<双引号>强人<双引号>,按照我们一般的理解,强人就是强盗。其实<双引号>强人<双引号>最早是对民兵的一种称呼。当时的这个乡社民兵有许多种的称号,像有的叫<双引号>保毅<双引号>有的叫<双引号>忠顺<双引号>有叫<双引号>义勇<双引号>有叫<双引号>强壮<双引号>,其中有一种就叫强人,强人是指当时北部边境,经常跟契丹作战的民兵组织,叫强人。那么北宋末、南宋初,面对女真人的入侵,乡社民兵响应朝廷号召,纷纷拿起武器,保境安民。他们所打的旗号,便是<双引号>忠义<双引号>。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双引号>忠义<双引号>也有了特殊的含义,成为听从朝廷号令、抗击入侵金人的民间武装的专门称号。当然,由于战争破坏了国家机器,宋王朝的统治在那段时间里,变得非常脆弱。民兵组织和朝廷以及官府的联系,3 同学们,大家好,我们这一讲,继续来讲,《水浒传》的主题思想,下面讲第五点,《水浒传》是一部<双引号>愤书<双引号>,更是一部<双引号>快书<双引号>。我们上一讲讲,<双引号>忠义<双引号>是小说家极力向读者表白和灌输的一个主题。但是从读者更直接的阅读感受来看,水浒更是一部<双引号>愤书<双引号>,乃至于一部<双引号>快书<双引号>。<双引号>愤书<双引号>的说法,是李贽,李卓吾在《忠义水浒传序》中提出来的。意思很明显,说《水浒传》是一部表达愤恨、发泄愤怒之书。李卓吾在序言中除了抨击整个社会贤愚颠倒、美恶不分之外,还特别强调了小说作者抱着民族矛盾之愤,他说<双引号>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是故愤二帝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泄其愤;愤南渡之苟安,则称灭方腊以泄其愤。<双引号>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施耐庵、罗贯中两位作者有感于南宋政权被蒙古人所灭,心怀愤恨,借小说中的破辽来发泄对异族侵略者的愤恨,又借小说中的平方腊来表达对南宋政权苟安杭州的愤恨。当然,这只是李卓吾的个人解读,不一定是小说家的本意。但是李卓吾注意到小说中的民族斗争的底蕴,注意到小说家是带着感情、带着愤怒的情绪来写作的,这又是富于启发性的。总之,一个<双引号>愤<双引号>字,确实可以成为《水浒》的主题词,至少是主题词之一。

我们注意到,小说中的好汉,几乎个个都怀着满腔愤恨。林冲有林冲的愤恨,他受高俅父子的迫害追杀,那个目的竟是为了抢夺他的妻子。杨志有杨志的愤恨,他空有一身本领,却报国无门,反遭奸臣的迫害、被泼皮无赖所欺凌。武松有武松的愤恨,市井恶霸霸占了他的嫂子,害死了他的哥哥,官府却不肯为他申冤作主。此外,宋江、李逵、三阮,各有各的愤懑不平。愤懑发展到极致,便引发了反抗和复仇的举动,英雄豪杰要以牙还牙,以血偿血,以命抵命!小说中出现了大量报仇雪恨的情节,《水浒》也因此变成一部喋血复仇的快意之书,所以我们说《水浒》是一部愤书,同时又是一部<双引号>快书<双引号>!我们说的这个快书之<双引号>快<双引号>,是指快意,畅快。那么在这里面呢,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层次,一个是个人报仇雪恨之快,一个是行侠仗义、勇于助人之快,一个是打破一切束缚、开创一片新天地之快!高俅父子为了集卑鄙的目的

对林教头一逼再逼,欺人太甚,当林冲在山神庙前手刃仇人时,心情久受压抑的读者,跟书中的人物一同体现(验)了解脱般的痛快!武松在孟州城陷入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一伙的追杀,武松一旦爆发,一日之间连伤十九条人命,在鲜血淋漓中,体现出以暴易暴的个人复仇的快感!那么更高层次的快感,是由见义勇为、奋不顾身的侠义之举引起的。这我们就要说到鲁智深,鲁智深的一系列故事,非常典型。跟这个林冲、武松不同,鲁智深的种种举动,完全无关自己个人的名利前途,无关亲人的恩怨纠葛,纯粹是路见不平、仗义而为。哪怕是面对萍水相逢的陌生人。

鲁提辖仗义而发的举动,结果是为了他人,丢掉了自己的军官禄位和大好前程,又因为得罪了当道,落得无处栖身,只好上山落草。然而鲁智深毫无悔意,勇于担当。<双引号>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双引号>,这种以陌路为同胞、以天下为己任的侠义精神,为这部小说增添了异样的传奇色彩,也带给读者以特殊的快意和感动。另外,仍然是鲁智深他在文殊院披度为僧,因为不守清规,醉打山门,搅得文殊院卷堂大散,读者在酣畅的阅读中,也体味到一种快意情怀,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是打破一切人生枷锁、进入自由王国的一种快意。这样一种快意,更体现在众好汉与封建主流社会决裂、奔赴梁山的行动当中。小说第三十七回,有这样一幅联语说<双引号>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双引号>。这样的行动,是何等的昂扬振奋,痛快淋漓!小说中的梁山泊,在封建正统舆论看来,在统治者看来,那是盗薮,是贼窝,藏污纳垢,招降纳叛之地。但是在小说作者的营造下,这里变成了忠义之士以及一切受压迫、受冤屈者的一块乐土,成为与黑暗世界相对立的、人人向往的桃花源、乌托邦。小说通过好汉阮小五之口,描绘了山寨好汉的理想生活说:<双引号>他们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锦。成瓮的吃酒,大块吃肉。如何不快活!<双引号> 在作者笔下,这片乐土上的好汉们,至少是身心自由、衣食无忧的。这对于一般的老百姓,对于那些三餐不继、终日受奴役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理想国。

随着小说的不断加工创作,小说中的这种<双引号>乐土<双引号>主题,也在不断的提升。梁山泊的理想之光,不再仅仅是成瓮吃酒、大块吃肉,也不再仅仅是摆脱奴役、无拘无束,小说主题当中更增加了追求人人平等的这样一种人文理念。我们这样说,也是有根据的。我们看这个百回本第七十一回写梁山英雄大聚义,宋江对众好汉做出了

人尽其才的安排,在这之后,小说当中,出现了一篇,篇幅很长的韵文,是一篇这个骈文,说是,<双引号>单道梁山泊的好处<双引号>,有什么样的好处呢,开头是这样写的说是<双引号>山分八寨,旗列五方。交情浑似股肱,义气真同骨肉。

断金亭上,高悬石绿之碑;忠义堂前,特扁金书之额。„„<双引号>接下来呢,分叙宋江、卢俊义以及山寨主要头领的职责。到这篇骈文的结尾处,说这样的话,说是:<双引号>人人戮力,个个同心。休言啸聚山林,真可图王伯业。列两副<单引号>仗义疏财<单引号>金字障,竖一面<单引号>替天行道<单引号>杏黄旗。<双引号>这篇韵文很重要,带有总结的性质,粗线条地勾画出好汉们义气相投的感人的图景,但是我们仔细想一想,这篇韵文呢,还没有摆脱封建伦理忠义的这个范畴。然而到了袁无涯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书当中,同样是这个位置,同样是这篇骈文,内容却全部更新,那个开头变成这样,说是: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天地显罡煞之精,人境合杰灵之美。人境合杰灵之美,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个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这个骈文一开头,就用了韵律铿锵的语言,描绘了梁山英雄

来自五湖四海的热烈场面,歌颂了<双引号>四海之内皆兄弟<双引号>的这样一种理想。接下来,骈文借助铺叙好汉的身份,进一步提出了平等的理念,这个骈文是这样介绍梁山英雄身份的说是:其人则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哥弟称呼,不分贵贱;且又有同胞手足,捉对夫妻,与叔侄郎舅,以及跟随主仆,争斗冤仇,皆一样的酒筵欢乐,无问亲疏。你看看,从<双引号>帝子神孙<双引号>的贵族,到<双引号>猎户渔人<双引号>的小民,大家都<双引号>不分贵贱<双引号>:从手足、夫妻的至亲,到曾经的主仆和仇家,大家都<双引号>无问亲疏<双引号>。这是一个多么和谐高远的境界,这在今天,也是人类社会共同追寻的一种普世的理想,却奇迹般地出现在十六世纪的一部通俗小说当中。在下面的铺叙中,骈文还指出:在水泊梁山,哪怕是性格不同的人,也能相互包容、<双引号>识性同居<双引号>;任何怀有一技之长的人,都能<双引号>随才器使<双引号>,才华不致被淹没。

总之,在这里,人人受尊重,人人心情舒畅,每个人都能发现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种境界,是真正的人类大快乐。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双引号>快书<双引号>的最高境界。不要小看这一篇韵文的更换,百二十回本通过这篇韵文,把《水浒传》的主题思想

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儒家传统文化重视人的价值,讲求仁爱,但是还没有明确提出<双引号>平等<双引号>的理念。孔夫子推崇周礼,而<双引号>礼<双引号>的重要内涵恰恰是维护等级、讲求尊卑秩序、反对犯上作乱。因此这篇骈文的更新,对《水浒传》主题的提升,可以说起到了突破的作用。

《水浒》作者们正是通过这种层积式的创作,给读者展示了一片人间理想国的美好图景。小说也因此显现出十分突出的理想色彩和浪漫色调。和小说中某些灰暗的甚至是血腥的颜色间杂在一起,这一抹颜色是非常亮丽突出的,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也是压倒性的。应当指出,《水浒传》主题的提升,大概跟进步文人的参与有关。有的学者就指出,晚明通俗文学家冯梦龙,大概就参与了百二十回本的整理补撰的工作,而冯梦龙的<双引号>情教<双引号>思想、平等观念,都是学者们所熟知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双引号>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双引号> 这样一篇骈文,很可能就是出自冯梦龙的手笔。这是典型的画龙点睛之笔,虽然未对作品内容,这是典型的画龙点睛之笔,虽然未对作品内容作大的改动,却使小说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这种做法,可谓前无古人。六,百姓乱世求活的悲剧内蕴。以上我们从农民革命的角度、忠义的角度、<双引号>愤书<双引号>与<双引号>快书<双引号>的角度来探讨《水浒传》的主题。说来说去,是一种伦理学的角度,社会学的角度,或者说是政治学的角度。从这些角度出发,《水浒传》中正义、邪恶两个阵营似乎是壁垒分明的。梁山英雄是正义的一方,朝廷上的奸佞之臣高俅、蔡京,是邪恶的一方。另外还有一些角色,比如祝家庄、曾头市这样一批地主民团武装,是梁山好汉的敌对方,也都被作者和读者归入到邪恶阵营当中。在<双引号>非好即坏<双引号>的二元判断中,这似乎已经成为定论。我个人在研究小说成书的过程当中,有一个有意思的发现,就是似乎觉得梁山泊和祝家庄真的有本质的区别吗?我在这二者的身上,发现了一些共同点,甚至于这二者的素材来源都是一致的。

让我们作一下对比。首先,梁山好汉和祝家庄武装都是不受官府控制的民间武装。他们的头领也都是地主豪强人物。祝家庄的老主人祝朝奉是大地主,那么梁山泊的晁盖、宋江、卢俊义,不也是地主豪强或者地主出身吗? 再者祝家庄的人马跟梁山泊的人马,这个基层成员,也都是贫苦的农民渔父之类。也就是说,从人员构成上来讲,这两者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至于两者的政治诉求,似乎也是一致的。我们前面讲过,梁山好汉反贪官不反皇帝,渔歌唱的是:<双引号>先斩何涛巡检头,京师献与赵君王<双引号>。那么祝家庄也说,我们要抓住梁山贼人,要<双引号>解上东京去请功<双引号>。这二者何其相似。说到双方跟官府的联系,梁山好汉似乎跟官府更为紧密。宋江 4 好同学们好今天这一讲我们接着来谈《水浒传》的主题思想第七点《水浒传》的思想局限在前面我们一再强调《水浒传》思想的复杂性并且说明这种复杂性跟《水浒传》累积成书的性质有关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者在书中留下不同的色彩这些色彩有的是明亮的也有的是灰暗的甚至是污浊的血腥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说中国确也还盛行着《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 但这是为了社会还有三国气和水浒气的缘故鲁迅先生的这番话是什么意思呢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一类的小说是褒是贬呢有一年我们在研究生的复试当中出了这样一道题目结果几乎所有的考生都说

鲁迅先生是在赞扬歌颂《三国》《水浒》这样的答案显然是错的鲁迅先生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是非常严厉的他所说的三国气水浒气显然是指一种不良的习气据我理解应该是指民间流行的

那种无是无非党同伐异麻木不仁漠视公权蔑视生命男尊女卑不讲秩序等种种陈腐落后的习俗这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大敌是破旧立新的主要扫除对象 就拿蔑视生命来说我们发现杀戮和死亡是贯穿《水浒传》首尾的一个不间断的主题书中不断出现你死我活的争斗杀戮的场面对此作者不但不加节制

而且有意的铺张夸饰有的时候还带有一种欣赏的态度举一个大家熟知的例子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达因见义勇为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从情节上来看确实是大快人心的但作者是怎样描写当时的场面呢

是抱着一种欣赏的态度去写三拳伴随着三个巧妙的比喻一拳打在鼻子上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打在眼眶上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绛的都滚将出来第三拳打在太阳穴上

却似开了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小说作者就是这样把一个杀人的场面用花团锦簇的文字包装起来从正面理解是运用修辞来掩盖内容的血腥然而这毕竟是一个生命终结的悲惨场面 这种巧妙而轻松的掩饰显然带有对生命的轻视乃至蔑视尤其是世界观尚未形成的青少年读者更容易接受这样的不良暗示古人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此外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连杀陆谦等三人武松在鸳鸯楼上一夜之间杀死十五人李逵则手挥板斧无论官军百姓排头砍去再加上无为军小聚义时的凌迟挖心的场面大树十字坡黑店的人肉馒头 总之《水浒》中的杀戮场面过频过多不能不说是它与现代理念的最大的隔阂有海外学者分析说之所以大量出现复仇与杀戮的场面

与国人对痛苦和杀戮不甚敏感有关这位学者的分析只说出了结果没有指明原因百姓对痛苦和杀戮不敏感其原因应当归咎于谁应当归咎于统治者

统治手段的残忍酷烈这种残酷超出了人的承受能力百姓只能以麻木应对或者以暴易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们作为师范类的高等院校

肩负着培养中高等师资以及进行语文教学研究的分内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关注到中学教材的选编和讲授我注意到像《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恰恰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就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篇来说它被选入中学教材我认为也是不合宜的林冲故事固然是水浒小说中的点睛之笔是小说逼上梁山主题的

最生动的注解这个故事在小说当中长达四回数万字那么我们读书时看到林冲所受的压迫和凌逼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而山神庙这一节是林冲饱受欺凌后的一个总爆发因此他的复仇方式

才是那样的激烈但是我们在课本选编的时候不可能把长达四回的故事全都选入那么其结果是怎么样呢学生们看不到林冲受威逼的过程只看到一个最后的杀人的血腥场面

而这个场面在小说中又被描绘得十分逼真林冲冲出庙门以后先是瞌察的一枪戳倒了差拨陆谦见状已经吓呆了那个富安跑出去十来步被林冲追上后心只一枪戳倒了然后林冲翻身再来对付陆虞候

把他丢翻在地踏住胸脯一番 怒斥之后小说写到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那么回头看见被刺掉的差拨爬起来要走林冲又冲上去把他摁倒割了头

最终连同富安陆谦三颗头割下来头发挽在一起提入山神庙中大概当年教材的编选者也注意到这个场面过于血腥在节选的过程中也做了一些处理但仍不能从根本上加以改变这就使得一篇以教育为目的的名著节选

无形中成为一篇活灵活现的杀人场面的示范那么这些课文入选语文教材有的已达半个世纪之久在宣传阶级斗争强调斗争哲学的年代里这些篇目的入选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如今改革开放已届三十年社会上下的变化日新月异语文教材也有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唯独古代小说选文似乎变化不大这是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当下我们就是要教育培养

具有现代人文素质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那么语文教学在陶冶情操培养新人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这种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潜移默化是一种熏陶濡染我们设想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

是以杀戮为正义的教育和熏陶课下又沉迷于打打杀杀鲜血四溅的网络游戏他们的生命观又将会产生怎样的扭曲和变化这是可以想见的这与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中尊重生命

热爱生命的主题背道而驰敬畏生命的主题不是孤立的它与悲悯同情宽容仁爱等等众多正面的人文情愫紧密相连决定着一个人基本的人文素质以及他的世界观

因此我们语文教材的选文原则不可不重新审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分析导向不可不三思《水浒传》另一个思想局限是对妇女的蔑视例如在书中很少有正面的妇女形象出现

少数几个巾帼英雄如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或者是粗鲁无女人气或者是形象苍白单薄至于稍有姿色的女性则大多数是水性杨花道德败坏而且最后都做了英雄好汉的刀下之鬼

与此相应虐杀女人成了小说中的英雄行为宋江杀阎婆惜武松杀潘金莲杨雄石秀合伙杀潘巧云这些个行为都被描写成了英雄的行径有一种分析寻找这个原因

说梁山集团带有这个民间帮派的色彩民间帮派由于强调内部的团结往往视女人为禁忌例如跟《水浒》故事同时在市井传播的早期《三国》故事就有这样的情节说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时为了保证三兄弟之间的紧密团结

刘备命令关张二人互相杀掉对方的家眷在我们今天看来这是不可理喻的暴行站在当时的游民阶层看来这恐怕是结义活动的当然程序是表达忠心的投名状因此也是可以理解的

至于小说中拔高义的道德地位无视秩序和法度等等也都属于鲁迅先生所说的水浒气这些东西在古代社会可能有着某种合理性但同时又是双刃剑往往也会带来负面的效果著名现代小说家阿城有一个观点

十分耐人寻味他说我们常常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无疑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同时又是很难做到的精华和糟粕往往是交缠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在取其精华的时候同时也就接受了糟粕

因此如何抱着扬弃的态度来继承古代文化遗产仍然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八国外如何看待《水浒传》的主题《水浒传》是中国的文学名著我们往往说四大名著之一它在明代的小说当中

它就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了这样的一部名著同时也受到世界的关注在中国周边的亚洲国家像日本朝鲜越南等国早就有了《水浒传》的汉文版本在那流传而且很早有了他们本国文字的翻译本

由于《水浒传》的影响日本在十八世纪还产生了模拟《水浒传》所撰写的小说那本书的书名就叫《本朝水浒传》内容是写一位下层官员在权臣的迫害下上山聚义的故事说明日本人对《水浒传》的认同与仰慕 在欧洲较早翻译介绍《水浒传》的是法国和德国的学者十九世纪的中叶也就是鸦片战争之后法国最先有了《水浒传》的节译本内容仅限于鲁智深和林冲的故事书名当时翻作 《中国的勇士们民俗传奇小说》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法国有个著名的出版社葛利玛七星出版社以最高规格出版了《水浒传》法文的全译本分上下二册杨皮面烫金带插图是用印圣经的纸印刷的

这也是书籍印刷中的最高档次在该书的出版广告当中是这样写说出版的目的是使读者读到世界上最美的文章它是中国六百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戏剧保留节目的源泉卓越的文学典范

书中以宋江为首的许多传奇人物构成了中世纪中国的一幅光彩夺目的图画那么这部书的出版当时在法国的文化界是一件轰动的大事这本书还被推选为1978年年度之书它的翻译者也因此荣获

当年的法兰西文学年度大奖从法国《世界报》的评介可以看出西方对这部书的理解那篇评介文章说《水浒传》以广阔的生活画面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十二世纪的社会面貌

从农民到官绅从佣人到妓女社会的每一阶层的人物都得到了详尽的描述还提供了许多有关时代的服饰饮食风俗习惯的资料这对法国读者大有裨益文章还高度评价说《水浒传》是中国的圣经

是中国文学的代表作《水浒传》之于中国颇似希腊人的《伊里亚特》也就是《荷马史诗》当中的一部印度人的《罗摩衍那》日本人的《平家物语》西班牙人的《唐吉诃德》和俄国人的《战争与和平》在这里我要说明一下 除了希腊印度的两部史诗《水浒传》比其他几部世界名著的创作时间都要早得多法国的评论家发表《水浒传》的读后感说这部名著令人欢笑又令人悲苦而又十分奇异 其磅礴气势如扬子江一般浩荡读着它使人感到在读大仲马和拉伯雷合写的一部史诗一部讽刺史诗大仲马是法国著名传奇作家写过《三剑客》和《基度山伯爵》等名著拉伯雷是法国小说的鼻祖写过《巨人传》那么站在法国人角度来看

这个评价是相当高的此外法国学者鲁尔曼对《水浒传》的评论十分到位他说《水浒传》是研究中国革命运动动机的一本必读小说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造反者不论胜败都宣称有权反抗暴君《水浒传》将当时盛行的贪污腐化

归咎于行政机构而非皇帝本人看来似有软弱之嫌但这部小说认为绿林社会比正统社会更合乎儒家的真正理想确属极端大胆的看法的确在当时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强盗的山寨成为唯一能容纳儒家君子行动的地点了这是这位学者在中国通俗小说戏剧中的 传统英雄人物这个著作里说的一段话《水浒传》在德国的翻译传播比法国略晚一些开始的时候也是节本由于水浒这个名字很难被西方人理解所以小说的德国名字叫《中国巨人历险记》还有一个名称叫《强盗与士兵》直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

才有了德文的全译本题目叫《梁山泊的强盗》德文本的翻译者库恩在后记中说《水浒传》是在揭露旧中国腐败字幕内容

大家好,今天这一讲的内容是《水浒传》的作者,前面我们在水浒成书之谜中曾经对这个小说作者做了一些简单的介绍,今天这一讲我们准备对此作进一步的说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印象中的《水浒传》的作者只有一位,就是施耐庵,为什么有这样的印象呢?一来,在众多《水浒》版本中,确实有一些版本只署了施耐庵一个人的名字。二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水浒传》也只署了施耐庵一个人的名字。然而这并不能反映《水浒》作者的真实情况。

下面我想分几点来讨论这个问题。第一点,关于《水浒传》作者的四种表述,根据现有的文献可知,《水浒传》作者的署名至少有四种不同的表述:一种是施耐庵、罗贯中合著; 一种是罗贯中著,一种是施耐庵著,还有一种是无名氏著。这种署名混乱的情形至少说明古人对著作权这个问题并不重视。尤其是白话小说的著作权,更是如此。

在今天做一个小说家是非常光彩的事,他们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到处受欢迎,尤其是知名的小说家,报纸上刊登着他们的照片和消息,各地争相邀请他们做报告、签字售书,可谓名利双收。但是在古代,小说家的地位十分可怜,没法和诗人、散文家甚至戏剧家相提并论。这个原因很简单:白话小说使用的是下里巴人的通俗语言,没法跟典雅的文言作品相比。此外白话小说的出身也很低微,它源自民间说话,那是一种下层百姓

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但是难登大雅之堂。再有,小说作者的地位也不高,大多数是科举无望的下层文人,写小说只不过是他们的糊口手段,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不但不能光宗耀祖,甚至还有辱家门。因此一些小说家只肯署笔名,甚至不肯署名。

这给我们今天认定小说作者带来很大的麻烦。例如跟《水浒传》齐名的《西游记》它最早版本上的署名是谁呢?是华阳洞天主人,那么这个人是谁?至今学术界还有争论。再比如,有一部书叫《醒世姻缘传》

它的作者署名是西周生,这显然又是个笔名。有的作家,有的学者就说了,西周生就是清代《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是蒲松龄的笔名,是不是呢?学术界的意见到今天也没有统一。再有,《金瓶梅》的作者也是笔名,叫兰陵笑笑生。为什么使用笔名,这个原因想来大家也都很清楚。《金瓶梅》中有一些不雅的描写,那么谁也不愿意把自己的真实姓名跟它连在一起。此外呢,还有一些小说,干脆就不署作者的名字。《水浒传》的版本当中就存在着这样的情况。例如,我们今天见到的最早的也是最可靠的《水浒传》的版本 是明代万历三十八年杭州容与堂刊印的百卷本《水浒传》,这个书的全称是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这个非常奇怪,是吧,写在书名最前边的这位李卓吾先生,其实并不是小说的作者,而是小说的评点者。其实书中的评点文字,也并不是这位李卓吾写的,我们都知道李卓吾是晚明时期大名鼎鼎的学者,那么书商假称李卓吾的评点,是要借他的大名来抬高这个小说的身价。至于这个评点的真正作者,据考证是一位姓叶的落魄文人。那么《水浒》作者的

名字在哪里?我们把这个版本前前后后翻了个遍,居然没有找到!没有署名。由此可见,古代文人基本上没有著作权的观念。而书商对作者的这个工作也是很不尊重的。正因为作者不受重视才导致

《水浒》作者的信息十分混乱,竟然出现了三、四种不同的说法。我们前面说过,除了不署名的这种情况之外,《水浒传》还有单署罗贯中或者施耐庵的名字的这种情况。例如,明代有一个学者叫郎瑛,他在他的著作《七修类稿》中就说,说宋江三十六人的事迹是由罗贯中写成小说的。

那么同时代的文人田汝成也说,《水浒传》的作者是罗贯中。不过这个田汝成他只不过是道听途说而已,因为同时他又讲罗贯中是南宋人;这个显然是错的,把罗贯中的生活年代提早了将近一个世纪。另外,还有几位学者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比如明末的胡应麟、金圣叹都持这样的观点。但是我们还是相信最早的历史记录。明代嘉靖年间的学者高儒,撰写了一部叫《百川书志》,这是一部书目,其中的野史类里头有这样一条著录说是:《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那么这里所说的一百卷,应当就是一百回。钱塘是指今天的浙江的杭州,钱塘施耐庵的本就是真正施耐庵撰本是这样一个意思,带有一点宣传广告的性质在里边。那么至于说这个罗贯中编次,我们可以理解为罗贯中在施耐庵的本的基础上又做了编辑、加工的工作,当然也不排除罗贯中对原著有所补充、有所续写。总之,高儒的《百川书志》最早披露了百回本《水浒传》的存在,那么最早披露了作者的信息,乃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个人。最早的信息往往也是最可靠的。第二点说一说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个人。施耐庵是什么人?目前我们只知道他是杭州人,是一位小说家,写了这部《水浒传》。耐庵不像是名字,更像是一个文人的号。那么有的学者就指出,耐庵很像是民间说话人的艺名。例如这个宋元说话人的艺名往往喜欢带一个庵字,像这个啸庵、借庵、保庵、息庵等等。可以举出不少例子来。另外有学者考证,说施耐庵的名字可能叫施惠,那么这个信息是在一本叫做《宝敦楼传奇汇考目》这个抄本里提到的。

施惠在历史上却有其人,他是元末明初人,是一位戏剧家,写过很有名的戏曲《幽闺记》。那么《水浒传》是不是施惠写的呢?学者至今抱着怀疑的态度,因为这只是一个孤证。至于施耐庵的生活年代,同样也没有准确的记录。不过既然罗贯中编次是在施耐庵之后,那么施耐庵的年纪应当比罗贯中大一些。有人说施耐庵是罗贯中的老师,这个话是晚明文人胡应麟在他的笔记《少室山房笔丛》当中提出来的。那么我们知道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了,他大约生于公元1320年左右,那么作为他的老师的,施耐庵的文学活动应当跟这个罗贯中同时或比他稍微早一点。

但是也存在着另一种情况,那就是胡应麟的话并不可靠,施耐庵和罗贯中没有师生关系。那么两个人的合作也可能是一种隔代的合作,罗贯中只是根据施耐庵这位老前辈的遗稿进行编次加工;如果是这样的话,施耐庵就有可能生活在元代中期甚至更早。关于施耐庵的籍贯和生平,还有不同的说法。例如江苏扬州兴化地区白驹镇有一个村子叫施家桥村,在上个世纪初,在这里发现了一批跟施耐庵有关的文物,其中包括施耐庵的墓,墓志铭,还有记录着施耐庵事迹的家谱、县志等等。那么当地的江苏同志都认为,这些证据足以证明施耐庵是我们江苏兴化人。不是浙江钱塘人。那么这个消息很快就引起学术界很大的兴趣,在后来长达几十年的时间当中,很多的学者到这个地方做了多次的考察。但是考察的结论是这样:认为有些物证年代比较浅,有些证据还存在着漏洞,所以说《水浒》作者施耐庵

是江苏兴化人,似乎还不能令人信服。所以直到今天,学术界达成的共识,仍然认为施耐庵是浙江杭州人。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施耐庵并无其人。他只是《水浒传》最后整理者的托名。那么这一点我们后面还要谈到。

至于说到罗贯中,我们都很熟悉了,因为同时他又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的籍贯一般认为是山西太原,但他的主要文学活动,是在杭州进行的。有记载说,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是个雄心勃勃的人、有志图王。还有传说说他曾在元末起义领袖

张士诚的部下做过参谋。但是后来朱元璋一统天下,建立了明朝,那么罗贯中英雄无用武之地,只好坐下来写小说,用一支笔来宣泄他胸中的情感、来寄托自己的雄心壮志。于是就产生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的小说巨著。

罗贯中钟情于历史题材,相传他曾经作过十七史演义;不过保留至今的只有三部,除了《三国演义》之外,另两部一个是《隋唐志传》,还有一部《残唐五代史演义传》。此外,罗贯中还写过一部《三遂平妖传》,内容是讲述北宋庆历年间的一次士兵起义,在题材上跟《水浒传》非常相近,只是当中穿插了很多神魔斗法的情节,所以一般的研究者把它归入到神魔小说这一类。以上我们说的是第二点。下边说说第三点《水浒传》在嘉靖朝声名鹊起,我们说这个施耐庵是元代人,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经过他所创作的这个《水浒传》,应当是元末明初的作品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水浒》版本,最早的只有万历时期的刊印本,那是罗贯中死后二百多年刊印的。那么元末明初的那个本子又在哪里?如果那时候没有刻板印刷的话,那么稿本或抄本总是会有的。但是我们今天没有发现。有关百回本《水浒传》的版本消息,最早出现在嘉靖朝也就是公元1522年到1566年之间,那已是罗贯中去世一百多年以后了。前面提到在这个嘉靖中期

高儒所作的《百川书志》里头记录了《水浒传》刻本存世的消息。这是关于《水浒传》的最早的消息。此外,嘉靖朝有一位大官僚叫郭勋,他出资刻印了不少书,像这个《雍熙乐府》、《三国演义》等等,其中就包括着有一部《水浒传》。郭勋的祖上是明朝开国元勋郭英,因为战功被封为武定侯。那么到郭勋这儿呢,依然承袭这个爵位。所以我们说郭勋是将门出身,但是这个人附庸风雅,在这个书籍刊印上不惜工本。由他们家刻印的书籍十分精美,当时号称叫武定版,也算是一个品牌了。只可惜这个武定版的《水浒传》

没能够流传下来。已故学者郑振铎先生曾经收藏过一个残本,当时鉴定说是武定本,但是也只是疑似,没有更确切的证据。此外,有关《水浒传》的最早的评论,也是在嘉靖朝才出现的。当时有一位上层文人叫李开先,他曾经有一段文字称赞《水浒传》这部小说,他说什么呢?他说,先列举几个人名:崔后渠、熊南沙、唐荆川、王遵岩、陈后冈谓:说《水浒传》委曲详尽,血脉贯通,《史记》而下,便是此书。且古来更无有一事而二十册者。倘以奸盗诈伪病之,不知序事之法、史学之妙者也。李开先本人是进士,在嘉靖朝任吏部考功司主事、太常寺少卿。他在这里表达的不是他个人的意见,而是他那个朋友圈子里的一个共同的评价。而他这个朋友圈子里的人物,包括这个文中提到的这些人,崔后渠就是崔铣,包括引文当中提到的这些人,崔后渠就是崔铣,熊南沙就是熊过、唐荆川就是唐顺之、王遵岩是王慎中、陈后冈是陈束等等,都是嘉靖朝的进士,是士大夫阶层的精英人物。他们共同称赞说:《水浒传》这部书情节曲折,描摹细腻,一气呵成,气度不凡,可以跟这个司马迁的《史记》相媲美。而且<双引号>一事而二十册<双引号>,属于一种宏大叙事,前无古人。至于有些人批评这部书,那是他们不懂文学、不懂史学,是门外汉。高度评价。

这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吗?《水浒传》是一部几十万字的大著作,问世一百几十年竟然无人提及,各 6 好,大家好,我们这一讲呢讲一讲《水浒传》的版本,《水浒传》的版本不止一种,你要想了解《水浒》的早期面貌,应该读一读百回本《水浒传》。你要读内容最全的本子,可以读一读

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全传》。你要读最简练最精彩的本子,可以读一读经过金圣叹删削的七十回本《水浒传》。以上这三种本子,都属于《水浒传》的繁本系统,这也是目前我们最常见的版本。另外《水浒传》还有一种简本系统,在今天已经很难见到了。我们先来看一看繁本系统,后面再说说简本系统的情况。第一点百回本《水浒传》一个有疏漏的繁本。解释一下繁本,什么叫繁本呢,就是指描写细腻、文字繁富、有着很高文学价值的文本,叫做繁本。前面我们介绍的那三个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繁本,按照这个问世时间的早晚,依次应该是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如前所说,现存的最早又是最可靠的百回本,是万历三十八年杭州容与堂本《水浒传》。全书一百卷一百回,还附有二百幅精美的插图。那么这部书打着<双引号>李卓吾先生批评<双引号>的幌子,其实它的点评部分,是由一位名叫叶昼的文人捉刀代笔的。书前有四篇序言式的文字,署名叫<双引号>小沙弥怀林<双引号>,大概也是出自叶昼之手。这本书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另外还有一部相同的版本藏在日本内阁文库。跟我们国图本相比,内阁文库本缺少插图,但是呢多出一篇李卓吾的序言。那本书的开篇形式

跟国图本也有少许不同。容与堂本显然不是百回本的祖本,但就现存的水浒繁本来看,它却是最可靠的。所以我们今天众多的出版社出版的这个百回的排印本,都是以容与堂本为底本的。百回本的情节内容,大致以七十一回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前边这部分,演说众好汉从四面八方

奔赴梁山的过程。到第七十一回,一百零八位好汉齐聚忠义堂,天降石碣,决定了天罡地煞的座次。山寨上一片热气腾腾,小说至此达到了高潮。这以后,宋江开始谋求朝廷招安,亲自到东京找门路,最后失望而返。那么对这个梁山义军,朝廷继续执行讨伐的政策。梁山好汉毫不畏惧,<双引号>两赢童贯<双引号>、<双引号>三败高俅<双引号>,最终逼迫朝廷改用招安策略,梁山兵马被收编为官军。此后宋江等受朝廷派遣,率部北征辽国,南讨方腊。在这个过程中,一百零八将死的死,伤的伤,走的走。最后回到东京的头目,只剩三十六个,这个就应了那句<双引号>来时三十六,去后十八双<双引号>的诗谶。最后真正封官受赏的,只有宋江、卢俊义少数几个头面人物。然而朝中的奸臣仍不肯放过他们,假借皇帝名义,赐药酒把宋江等毒死。小说最后一回是<双引号>魂聚蓼儿洼<双引号>,写这个梁山好汉阴魂不散,齐聚蓼儿洼,向宋徽宗告御状,那么小说也就在阴风惨惨的压抑气氛中结束。那么作为百回本的代表,容与堂本是个很精彩的本子。刻印的也非常好,插图也很精美。但是在情节上,却存在着一些漏洞。例如,书中第二十回写这个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后

受到官府的缉捕,郓城县押司宋江得到消息,冒着风险给晁盖等人送信,使他们得以逃脱。晁盖上梁山以后,为了报答这个宋江的救命之恩,特地派了好汉刘唐下山来见宋江,送来一封感谢书信,还有一百两黄金。那么宋江高风亮节了,不图报答,当时只取了一条金子,连同晁盖的书信,一同收在随身的这个招文袋中,招文袋相当于咱们这个公文包。那么百回本接着写,刘唐走了以后,宋江路遇王婆,王婆是个媒婆,那么在王婆的撮合之下,宋江娶了一个女子阎婆惜做外室。过了一两个月,阎婆惜忽然发现

宋江招文袋中的晁盖书信,于是以通贼罪名要挟宋江。宋江不得已杀了阎婆惜,流亡江湖。也正是在这个情节中,人们发现了一个明显的漏洞:我们知道在古代,<双引号>通贼<双引号>是杀头之罪。而这么一封性命攸关的通贼书信,宋江非但没有及时销毁,反而把它带在身上,四处游走,甚至还出入县衙门,长达一两个月之久,这个显然有悖常理,这是一个漏洞。另外一个漏洞是在第七十二回。柴进偷入皇宫禁苑,见到这个睿思殿的素白屏风上有皇帝御笔亲书的<双引号>四大寇<双引号>的姓名,这四大口寇是:

<双引号>山东宋江,淮西王庆,河北田虎,江南方腊。<双引号>根据一般的小说叙事规律,四寇的名字既然亮出来了,那么对四寇的结局,小说后面应当有所交代。然而我们看到,宋江接受招安后去打方腊,这等于山东宋江和江南方腊这两处的寇情有了着落了。

但是<双引号>淮西王庆<双引号>、<双引号>河北田虎<双引号>在小说中始终没有交代,这应当是小说情节结构上又一个疏漏。所以我们说这个百回繁本是个有疏漏的本子。那么下边第二点,一部更加完整的繁本:一百二十回《水浒全传》。

我们知道万历朝的这个书业竞争是十分激烈的,书商们各逞优势,钩心斗角。你的本子有疏漏,我就推出更完善的本子。于是市面上很快就出现了插增王庆、田虎故事的袁无涯一百二十回本。

这个百二十回本的刊出时间,仅仅比容与堂本晚了四年是在万历四十二年,也就是1614年。这个本子的全称是《出像评点忠义水浒全书》,署名是<双引号>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双引号>。那么这本书呢也打着<双引号>李氏藏本<双引号><双引号>卓吾评阅<双引号>这样的旗号,而且书前有一篇李卓吾的 《读忠义水浒全传序》,另外呢书前边还有杨定见的《忠义水浒全书小引》,还有没有署名的《忠义水浒全书发凡》,什么叫<双引号>发凡<双引号>呢,“发凡”也是序言的一种,一般带有说明的性质。此外这部百二十回本还附有插图一百二十幅,绘刻精美;那么这个书题目中说的那个<双引号>出像<双引号>,指的就是带插图而言。这个百二十回本的刊刻者是苏州人袁无涯,这个人是明末很有名的刻书家,有人说呢,书前边这个《发凡》就是他的,出自他的手笔。书中的李卓吾的评点,可能也经过他的改篡和加工。那么袁无涯百二十回本弥补了容与堂本的漏洞。比如第二十回,它是这样,先叙述王婆撮合宋江和阎婆惜的婚事,并且交代呢说这个阎婆惜因为有了外遇就冷落宋江。宋江是个好汉,不以女色为念,于是一连几个月不曾上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唐前来下书。宋江送走刘唐以后,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阎(王)婆,硬把这个宋江拉到了阎婆惜的住处,于是,这才发生阎婆惜翻出晁盖的书信、要挟宋江的这样的情节。也就是说呢,宋江收到晁盖书信以后尚未回家,来不及销毁,那么这么一改,就合乎情理了。后来的很多包括百回本、百二十回本都照这个样子改过了。至于这个御屏风上的四寇名字,在百二十回本当中也都有了着落。小说在征辽之后、征方腊之前,又增插了,又插增了征田虎、征王庆两大段情节,共二十回。为什么说百二十回比百回本多出二十回就是这二十回。那个征王庆一段写得是尤其精彩,得到胡适的赞赏。那么有人问说这个征田虎、征王庆这两段是由谁续写插入的呢?有一位学者推测说,这位续写者、插入者可能就是万历时期著名的通俗文学作者和整理者冯梦龙。我还是同意这个看法,是吧。在这个晚明通俗文学领域,冯梦龙是一位大家。我们都知道他编纂了三部话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号称<双引号>三言<双引号>。他还增补了罗贯中的《三遂平妖传》,整理刻印了大量的小说、笔记、民歌之类。我们在讲《水浒传》主题思想时还要谈到,百二十回本通过对一首韵文的改写,使小说的思想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果不是冯梦龙这样具有较高思想水准和艺术修养的大家的参与,那是不可能做到的。以下第三点我们说一说 被金圣叹<双引号>腰斩<双引号>的七十回繁本。说罢百回本、百二十回本,说一说七十回本。七十回本是《水浒》繁本中出现最晚的一个本子,众所周知,它是由明末文人金圣叹假托古本删削而成。这个本子的全称叫《金圣叹批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

为什么叫<双引号>第五才子书<双引号>呢?原来,金圣叹有着独到的审美观念,他声称在所有的古代文学作品当中,只有六部堪称才子之书,哪六部呢,分别是《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还有《西厢记》,那么总称<双引号>六才子书<双引号>。金圣叹准备对这六部书一一作出评点。当然这个任务没有最后完成,对《水浒传》的评点完成了,《水浒传》在六部书中排名第五,所以冠以<双引号>第五才子书<双引号>之名。这个本子初刻于崇祯十四年

也就是1641年,全书七十五卷七十一回。前边四卷,分别是金圣叹撰写的三篇序文,还有《宋史纲目》、《水浒传读法》以及托名施耐庵的贯华堂原序,其实也都是金圣叹撰写的。那么四卷以后,进入小说正文,它截取了百二十回本的前七十一回,把第一回改成<双引号>楔子<双引号>,以下的回目依次前提,那就是第二回改成第一回,第三回改成第二回,到第七十一回,前提为七十回,是吧。这一回原来在百二十回本中的题目是<双引号>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双引号>,金圣叹把后半回名称改为 <双引号>梁山泊英雄惊恶梦<双引号>,写这个大聚义以后卢俊义做了一个恶梦,梦见天神嵇叔夜下凡,把梁山一百零八个好汉全部杀死。全书在“天下太平”的口号中最后结束。金圣叹自称此本是贯华堂古本,是施耐庵的原作。其实这是金圣叹故弄玄虚,自抬身价。那么金圣叹为什么要作这番删削的功夫?推其原因呢,不外乎就是金圣叹身处明末,正当农民起义遍地烽烟的时候。金圣叹身为封建文人,不愿意在这样的时刻为<双引号>强盗<双引号>唱赞歌,不能容忍他们有归顺朝廷、为国效力的这样一个光彩的结局,所以他把七十回以后,七十一回以后部分删除了。另外我们也看到,《水浒传》到了七十一回大聚义以后,那个情节上如强弩之末,艺术上也没有太多的可取之处。再者呢,从商业运作的角度来考虑,篇幅短的版本价格相对较低,利于销售。这些都可能是金圣叹推出七十回本的原因所在。金圣叹在大胆砍去后四十九回的同时,还对前七十一回做了文字上的润色加工,并且进行逐回点评。他在点评中很注重思想内容的阐发,艺术分析也时见精彩。每回的回前总评,往往就是一篇完整的文学批评专论。那么由李贽、叶昼等开创的小说评点,被金圣叹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精练集中的内容,见解独到的评点,使这部七十回本《水浒传》风行三百余年,几乎成了《水浒传》唯一畅销的本子; 而百二十回本和百回本反而渐趋衰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近湮没。以上我们重点介绍了繁本的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版本。其实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还有不同的版本。例如百回本中有个带<双引号>天都外臣<双引号> 7 好,大家好,这节课,我们准备分析宋江这个人物。谈《水浒传》的人物,不能避开宋江。宋江是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的军事统帅,也是一百单八将和十万水泊英雄的精神领袖。此外宋江还是穿起水浒故事的一条主线,他从小说第十八回一登场,就一直处在小说的中心位置,可以说他的故事跟一部《水浒传》相始终。下边,我们分七点对这个人物作一些分析。第一点,其貌不扬、才疏德浅的押司小吏。我们来回顾一下宋江的人生轨迹。

他本是山东郓城县的押司小吏,书中描写他为人仗义疏财,在江湖上享有很高的威信。但是自从他“担着血海般的干系”为晁盖等人送信之后,他的厄运就开了头。先是受这个外室阎婆惜的要挟,不得已杀人逃亡。

此后又经历了清风寨的劫难,浔阳江的洗礼。再三犹豫之后,终于上山落草。宋江上梁山以后,在三打祝家庄的战役当中,初次显露领导才干。此后又有大破连环马、打青州、闹华山等等一系列的军事胜利。宋江此刻虽然只是

山寨的二号人物,但是他的风头却盖过了一号人物晁盖。那么后来晁盖死于曾头市,宋江顺理成章成了梁山“第一把手”。大聚义的时候天降石碣,宋江在山寨中的权威地位进一步得到了老天的肯定。此后在宋江的主持下,义军的反抗主题逐渐向投降主题过渡。

宋江亲自到东京寻找门路,谋求招安,几经周折,和和打打,终于如愿以偿。此后宋江率领梁山兵马,以官军的身份先后征辽、征方腊,在百二十回本中又增添了征田虎、征王庆的内容。宋江也在东征西讨中,实现了自己忠于朝廷、保境安民的人生理想。那么小说归结于“宋公明神聚蓼儿洼。”也就是说,全书的结束,是以宋江之死为标志的。归纳起来,梁山事业的起落兴衰,可以用“成也宋江,败也宋江”来概括。这就使宋江这个人物形象,成为《水浒》研究的一个中心点。

不过,如果我们向《水浒》读者发问卷,恐怕十个里有八个人不喜欢宋江,首先就这个形象而言,宋江不是仪表堂堂的角色,没有英雄人物的气概。虽然他出场的时侯,也有一篇韵文形容他的仪表风度,说了一些套话,像这个“眼如丹凤,眉似卧蚕”

“志气轩昂,衣襟秀丽”等等。但是后面的实际描写则是说这个人“面黑身矮”。我们听听他的绰号叫:“黑宋江”、“黑三郎”,突出一个黑字。阎婆惜不喜欢他,显然也有肤色相貌上的原因。在阎婆惜的口中,宋江只是“黑三那厮”。后来宋江犯了罪,脸上又刺了字,他的尊容也就更难恭维了。好汉需要有一身好武艺。小说中虽然也说宋江“使枪弄棒”“打熬筋骨”,但是他从未在两军阵前显过身手。他的全部武功,不过是在卧室之内,杀了一个手无寸铁的弱女子。至于说到军事谋略,宋江又比不上山寨中足智多谋的吴学究。

另外,宋江出身低微,家中是个乡间的土财主,在梁山好汉当中,他的出身又比不上有着皇族血统的小旋风柴进。论职位,宋江只是个县里的小小押司,这是官府中承办案牍等事务的小吏,有些权力,但是地位低微。

梁山好汉当中的投降军官,像关胜、呼延灼他们的官阶都要比宋江高得多。那么,宋江是凭借什么成为山寨最高领袖的呢?有人就说,宋江形象的核心是德以德服人是宋江成为梁山领袖的终极条件。的确,小说作者极力渲染

宋江的忠诚孝义、宽厚仁慈、礼贤下士等等的美德。每逢有这个朝廷军官被俘,他总是亲自下座为之松绑,口称“得罪得罪”,甚至要把这个座位让给对方。而被俘者也每每因此受到感动,死心踏地上山落草。小说作者显然是要通过这样的描写来树立起 宋江仁爱宽和的儒者形象和领袖风度。然而这样写的这个实际效果,往往容易引起读者的反感,因此,“虚伪”成为人们评价宋江时说得最多的一个词。第二点,金圣叹眼中的丑陋的宋江形象。我们说到虚伪,虚伪确实是宋江形象的“软肋”。人们在小说中可以找出不止一个例子来证明这一点。例如我们说在《水浒》的时代,一个好汉的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打熬筋骨,不近女色”。那么宋江自己也以“不近女色”的好汉自居。但是正如读者所熟知的,宋江在王婆的巧言撮合下,娶了疑似烟花女子的

阎婆惜做外室,还为她购置了楼房以及种种的生活用具,按小说中的描写,是不上半个月,就把阎婆惜打扮得“满头珠翠,遍体金玉。”这个显然跟“不近女色”的好汉行为大相径庭。这是宋江虚伪的一个铁证。金圣叹对《水浒》英雄几乎个个是赞不绝口,唯独对宋江是 极力诋毁,不遗余力。而他主要的攻击点,就是宋江的虚伪。金圣叹在《水浒》第三十六回的回评中,抓住宋江发配江州时所带的这个行枷,大做文章。我们知道宋江发配江州,途中被这个梁山好汉邀截上山。晁盖等人就劝他趁此机会就落草,宋江不肯,说我要随顺了你们,“便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在世,虽生何益!”说这个话的时候,他肩上还戴着囚犯的行枷。那咱们都知道那是一种这个木制的刑具,是为了折磨囚犯,是为了防范囚犯逃跑,那是一种枷锁。花荣是宋江最知心的朋友,当时他就劝宋江你不上山也罢,你把这个枷暂时卸下来,轻松轻松。宋江马上反驳说:“贤弟是什么话!此是国家法度,如何敢擅动!”花荣见他态度坚决,便信以为真,只得作罢。然而金圣叹提示说,宋江下山之后,却多次卸下行枷。一次是在揭阳岭见李立的时候,书中写道说“先开了枷”,临别的时候又写“再带上枷”。后来到了穆家庄,又写押送公人说:“这里又无外人,一发除了行枷。”宋江则回答:“说得是”,“当时去了行枷”。后来逃跑的时候,又写“宋江自提了枷”这个形象是很可笑的,枷不戴在脖子上,提着。

书中还通过张横之口描述:“却又项上不带行枷”。当穆弘叫船时,书中又写:“众人都在江边安排行枷”;到江州上岸,又写:“宋江方才带上行枷”。此后蔡九知府发问说:“你为何枷上没了封皮?”最后在点视厅前,又写“除了行枷”。据金圣叹统计,这段不长的叙述文字当中,前后九次提到行枷。金圣叹发问: 这难道是偶然的吗?这足以证明,《水浒》作者也深深地厌恶宋江,所以在宋江当众发志不除行枷之后,又接连九次提到行枷。这样写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宋江口是心非,为人虚伪,连在好朋友跟前都不肯披露真心。那么金圣叹就反问:“然则如宋江之人,又可与之一朝居乎哉?”也就是说,这样的人,你能跟他呆一个早晨吗?一个早晨也不能呆!金圣叹对宋江的贬低和抨击,贯穿了整个评点过程。他说宋江这个人的心术是“权诈不定”,说他结交天下好汉,全无“青天之旷荡,明月之皎洁,春雨之太和,夏霆之径直”,“惟一银子而已矣”,也就是说,宋江的性格与光明坦荡、和煦耿直挨不上边,他只会用银子笼络人,他的威望,是用银子买来的。金圣叹还认为宋江身上集中了所有的缺点,说他是一个什么人,说他是“狭人” “甘人”“驳人”“歹人”“厌人”“假人”,“呆人”“俗人”“小人”“钝人”总之,认为宋江这个人 “全劣无好”,一无可取之处。以上我们介绍的是金圣叹的看法。第三点我们说一说宋江的价值所在就是把握忠义的舵轮。金圣叹所说,是否有道理呢?《水浒》作者真的要丑化宋江吗?

我表示怀疑。理由是:小说家一方面站在同情起义军的立场上,耗费毕生心血,浓墨重彩地绘制了农民起义的巨幅画卷;但是另一方面,却又挖空心思给起义的领袖人物泼脏水,这合乎逻辑吗,合乎情理吗?其实只要不存偏见,不戴有色眼镜,任何一位读者都可以看出来,小说家丝毫没有贬低宋江的意思。相反,他极力要把宋江塑造成一个高大全式的正面人物。那么在那个时代,这样的人物无疑应当符合儒家的道德规范,应当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忠诚义士,应当是一位不折不扣的

忠臣义士、孝子良朋。我们看到,宋江作为山寨一号人物,是起义军这条航船的舵手,始终把握着起义军的航向,使它不能脱离忠义的轨道。小说最早的名称是“忠义水浒传”,或称简称“忠义传”,都证明了这一点。

学者们就总结说,梁山的斗争方针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宋江一伙不是犯上作乱的强盗,而是被逼无奈、栖身水泊的忠义之士。他们随时准备回归主流社会,实现他们的忠义理想。宋江作为义军的把舵人,他的忠义思想是贯穿一生的。我们看早在小说第32回,宋江送武松上二龙山的时候,就向武松表露了自己的心声他说什么呢?他说:“兄弟,你入伙之后,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去边上,一枪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我自百无一能,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宋江为武松规划的人生道路,也是他自己要走的道路。虽然今天他流落江湖,身不由己,但他的人生梦想始终是回归主流社会,报国安民,建功立业,青史留名。金圣叹抓住行枷事件

批判宋江虚伪,其实宋江在那样的时刻,那样的地点,正是要以夸张的形式,决绝的态度,当众宣称自己不肯背叛朝廷的信念。这个信念在他说来是始终如一的,跟他在大聚义时宣示的路线是一致的,也就是“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宋江也是被“逼上梁山”的。人们在讨论“官逼民反”的主题时,往往着眼于逼迫行为的施动者,也就是关注那些权奸巨恶他们残酷暴虐、欺人太甚的一面;

其实这个“逼”字还有另一面的含义,就是从被动者的角度来看,受逼迫者的角度来看,他还有一种被逼无奈、极不情愿的一面。但是由于小说的这个传奇性质,历史的真相往往被这个艺术化的描写所装点,留给读者的表象,似乎众好汉在上山路上相率而行欢欣鼓舞,轻松豪迈。但是我们回头看一看林冲饱受欺凌后投奔无门的愤懑,看看杨志家族梦想破灭后的懊恼,看看卢俊义被好汉设计逼迫后不得不上山的无奈,看看众军官战败被俘后的惶恐窘迫,我们就不难体会到,这条被逼上山的路是何等的苦涩艰辛。宋江千方百计逃避上山,也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很少设身处地地去考虑考虑造反者的处境。在封建社会,造反是杀头重罪,灭门的勾当。一个人一旦上山落草,不但自己被打入另册,而且上辱祖先,下累子孙。面对极其强大的国家机器和社会舆论,一个普通人,但凡有一线生机,绝不肯铤而走险,迈出这一步。人的思想受着他那个时代

主流价值观念的制约,这种制约来自教育,来自社会舆论,甚至来自社会心理积淀,足以压垮一个人。对有一定社会地位、一定思想深度的人,尤其如此。这就是宋江、林冲、杨志、卢俊义等上山前一再犹豫彷徨的原因。那么有些人的压力可能小一些,像李逵,像三阮,他们为饥饿所驱,能大块吃肉、成瓮吃酒,在他们来看就是天堂。他们很少想到未来。宋江则不同,他做为山寨一把手,肩 8

好,大家好,这一讲,我们接着来分析宋江这个人物。第五点,从小说成书的角度,看宋江矛盾性格的成因。宋江性格当中有些矛盾,那么我们可以从这个小说成书的角度来解释。在今本《水浒传》之前,有不止一种《水浒》故事在民间流传。而各种《水浒》故事当中的宋江形象,总会有差异,包括性格上的,包括故事情节方面的。有的时候,这种差异还是很大的。我们拿这个大家比较熟悉的这个《大宋宣和遗事》来说,这是一部宋末元初的话本,内容主要记述

就是北宋的衰亡历史。其中有一段,专门讲述宋江起义的故事。那里边的宋江形象,跟今本《水浒》中的宋江形象就有很大的不同。那么《宣和遗事》当中的这个宋江很有点这个强梁气概,不大重视名节操守。他跟娼妓打得火热,对绿林朋友的金钱酬谢照收不误,收了以后交给娼妓姘头保管。这个宋江不但给这个晁盖等人报信,事后还引导其他好汉上山落草,似乎开着一家介绍人当强盗的中介机构。至于他杀死阎婆惜的原因,也不是受到要挟,主要是争风吃醋所致。杀人以后,他还在墙壁上题诗留名,公然写道:“杀了阎婆惜,寰中显姓名。要捉凶身者,要捉凶身者,梁山泊上寻。”也就是说,他的上山过程没有过多的犹豫,表现得十分决绝。但是到了另一种《水浒》故事当中,也就是那个“吴读本”《水浒传》当中,那里的宋江的形象

就有了很大的不同。那个形象行为谨慎、性情忠厚,是个胸怀大志的正人君子,仗义疏财,济危扶困,远近闻名,在底层社会有着很高的威望。那么对上山落草这件事,他是犹豫再三。一旦上山做了首领,马上又宣誓:

如果朝廷能重用我们,一定要服从朝廷的指挥,建功立业,成就大名。我们在前面讲过,今本《水浒传》是在《大宋宣和遗事》和“吴读本”《水浒传》这两套《水浒》故事的基础上,拼接整合而成。那么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宋江形象捏合到一块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出种种的矛盾来。总的说来,今本中的宋江从思想性格上看,是全盘接受了“吴读本”《水浒传》中的那个宋江。但是在故事情节上又吸收了《宣和遗事》当中的一些内容。尽管这位整理者作了很多的弥合的工作,但是毕竟难免

使这个形象产生分裂感。你例如,宋江作为忠义之士,却又不顾朝廷法度,去给“强盗”朋友送信;他是一位正人君子,却又收养外室,还虐杀人命。这就给人说一套、做一套的虚伪印象。那么究其原因,这是两个相互矛盾的形象被人为的捏合起来所带来的一个必然后果。弄清楚这一点,我们对今本宋江形象的不足,也就多了一些容忍。《水浒传》是最早的章回巨著,作者在塑造一位贯穿小说始终的一个重要人物的时候,既缺乏榜样的借鉴,又缺少写作的经验。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在评价宋江形象的时候,就又多了几分宽容。第六点,戴宗传假信:一个来自域外的故事情节。说到宋江形象的素材来源,刚才我们提到了像这个《大宋宣和遗事》,“吴读本”这都是早期故事,但是小说家没有局限这两种故事,他还从许多文人笔记、民间传说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素材。这些素材有的甚至远在域外。这里我们举一两个例子。我们来看一看这个《水浒》第三十九回,讲述“戴宗传假信”的故事。

宋江发配江州以后,在浔阳酒楼醉题反诗,被权奸蔡京之子蔡九知府拿获。蔡九知府派了手下干员神行太保戴宗到京城送信,以决定宋江的生死。戴宗是宋江的好朋友,但是他怀揣着宋江的“催命符”上路,却对书信的内容一无所知。

后来路过梁山,吴用等人把这个戴宗邀截上山,私拆开这个书信,发现信中的隐秘。为了救宋江,吴用等人就伪造了蔡京的回信,让这个戴宗带回。没想到,设想不周,漏出马脚,连戴宗也被牵连入狱。如果没有梁山好汉及时营救,宋江、戴宗性命休矣。我曾写文章探讨这段故事的素材来源,认为这段故事的直接来源是南宋人洪迈的,有一部笔记小说叫《夷坚志》。《夷坚志》当中有一篇小说题为《桂林走卒》,就是叙述一个名叫王超的送信走卒,私改信件、拯救恩人这样一个故事内容。

其实这类传假信的故事又是民间文学当中常见的一个题材类型,不但中国有,外国也有。举例德国有一部《格林兄弟童话》当中有一篇叫做《有三根金头发的魔鬼》,俄罗斯民间故事当中也有一篇叫《富玛耳科 和倒运的华西利的故事》,其中都包含着“传假信”的情节因素。那么我们就看看这个《格林童话·三根金头发》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这样:一个国王听见有人预言说,他的王位最后会被一个男孩儿夺走。于是这个国王就千方百计地要陷害这个男孩儿。其中一次,国王就用两块金子做代价,引诱这个小孩送一封信给王后;但是在信里头就指示这个王后杀死这个男孩。男孩儿在送信的过程当中借宿于强盗家,强盗发现了信中阴谋,就把这个信的内容给改了。结果王后不但没有杀死这个男孩儿,反而按照强盗更改后的指示,把公主嫁给了这个孩子。

故事的结果是这样,故事的结局是这样,男孩当上了国王,而国王却沦为船夫。我们来比较一下《三根金头发》和“戴宗传假信”的情节,这二者的情节要点是非常相像的。都是叙述这个权势者利用书信陷害良善,后者自送催命符而不自知;

再由第三者暗改书信内容,导致转祸为福的结局。当然,我们说在“戴宗传假信”这个故事当中,受害者是送信人的朋友,而不是他自己,而结局也并不美妙。但是两个故事同属于“传假信”的类型,这是不容置疑的。格林兄弟是十八、十九世纪德国作家,而《水浒传》最迟在十六世纪已经问世,比这个《格林童话》 早了二三百年。《夷坚志》成书更早,可以上推到公元十二世纪。显然,《水浒传》中的传假信故事是来自《夷坚志》,而不是来自德国童话。其实这个《夷坚志》也不是“传假信”的故事源头。早在三国时期,有一个西域和尚叫康僧会,他把一部佛经叫《六度集经》

翻译成汉语。这里面有一个《四姓害子》的故事,应当就是中国“传假信”故事的源头。这个故事叙述一个财主收养了一个穷孩子。后来财主自己又有了亲儿子,就把这个收养的这个穷孩子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百般地陷害;但是这个穷孩子大难不死,总能转危为安。其中有两次,便是以这个传假信的形式进行的。那么前一次,是财主命令这个穷孩子送信给一个铁匠,信里头指示说你这个铁匠接到信以后,把这孩子推进火炉里烧死。结果穷孩子在送信的路上遇见了财主的亲儿子,那个亲儿子自告奋勇,要替哥哥去送信。那穷孩子因此就躲过一劫,而财主的亲儿子反而丧了命。

这个财主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让穷孩子送信给一个官员,信中嘱咐对方等这孩子一到,绑上巨石,推进深渊,淹死。那么这个穷孩子途中借宿于婆罗门家中,婆罗门的女儿私拆信件,偷改内容,让这个官员接到信以后,出面保媒,把这个婆罗门这个女儿嫁给这穷孩子。最终是财主害人不成,自己忿恚而死。这部《六度集经》的编译者康僧会是个西域和尚,曾经在印度居住过。经中的故事大多为流传于印度和南亚的佛本生故事。这个传假信这个故事最早就是佛本生故事当中的一个。

也就是说,传假信故事在公元三世纪已经传入中国,后来又影响到十二世纪的《夷坚志》再影响到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的《水浒传》。至于欧洲民间故事当中的传假信题材大概也是受到印度故事的影响。那么我们想一想,中国古典名著当中的宋江形象,竟然有着域外文学的影响痕迹,这应该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第七点,弃子范型与江流儿模式:另一个来自域外的情节类型。那么我们同时还注意到,宋江上山的这个过程是十分漫长,其间几经周折。甚至他的双脚已经踏上山寨,最终还是选择离开。那么有的学者就以此证明,说宋江在与统治者决裂的道路上犹豫再三,进三步退两步,这足以说明,他是个不坚定的反抗者。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种屡经磨难、终有所成的写法,也是一种民间故事类型的表述方式。前边我们举这个《六度集经·四姓害子》的故事,其中就包括这样一种故事类型,学者称之为“弃子”神话类型。例如在那个《四姓害子》故事当中,那个穷孩子是屡遭财主的遗弃。最先是扔到水边上,结果家里的山羊自动给他喂奶,牧童发现了以后把他救起来了。第二次财主又把他放到这个大车道上,结果拉车的老牛止步不前,最后被商人救起来了。第三次财主把他放到山间竹林里头,这个孩子辗转自己爬到水边,被砍柴人救起。那么孩子长大以后,又屡遭财主的迫害,但是凭借着命运的护佑,最后终于获得美满的结局。一位圣贤在出生后屡遭厄运,却都奇迹般地获救这就是典型的“弃子”神话类型。这一故事类型还让我们联想到儒家经典《诗经》当中有一首是《大雅·生民》。这首诗记录了

周族的始祖后稷的传说。说这个后稷出生以后,先被抛弃到一个窄巷子当中,又被抛弃到树林子里,又被抛弃到冰冻的河面上,后来分别得到牛羊、樵夫和禽鸟的呵护,得以不死。后稷的名字叫做“弃”,抛弃的“弃”,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正因为他在出生后多次被抛弃。而这样的故事,跟这个《六度集经》的,而这样的故事跟《六度集经》中的佛本生的故事有何其相似。其实,这类故事同样是世界性的,有着众多的传播渠道和无数种相互影响的可能性。据考证,世界上最早的“弃子”故事

产生于公元前两千年,记录在一块泥板上,是两河流域关于萨尔贡国王的传说。说是萨尔贡出身贫寒,自幼无父,一出生就被放入一个芦苇篮子当中,涂上沥青,抛到河里。后来被一位园丁救起,长大以后从事园艺,最终当上国王。这个过程

跟这个后稷的故事很相像。此后,在巴比伦文明中,还有英雄吉尔伽美什遭抛弃后被大鸟所救的传说。而在希伯莱神话中,摩西出生后被放进一个涂有沥青的芦苇篮子里,弃置在尼罗河边,跟那个萨尔贡传说几乎是一模一样。另外,希腊神话当中也有不少弃子故事。我考虑,弃子神话其实还有一种延伸的类型,那就是圣贤或英雄不但刚出生的时候遭受厄难,就是长大成人以后,也一直是厄运缠身、磨难不断。例如儒家经典《孟子》当中就叙述了大舜的成长经历。

舜作为部落首领,公正贤明、受人爱戴。但是在家中,他却被父母兄弟所忌恨,不但难享天伦之乐,反而屡遭刁难迫害。有一次他奉父命整顿粮仓,结果被抽去梯子、放火焚烧,幸而不死。另一次,奉父命淘井,又遭到落井下石的迫害,幸而侥幸逃生。在这个生动的传说当中,圣贤所遭受的苦难一直延伸到他成名之后,苦难成为考验、锻炼乃至造就杰出人物的前提和条件。对此,孟子是感慨殊深。

他在《告子》篇中一口气历数了好几个例子,说是“舜发于畎亩”“傅说举于版筑”“胶鬲举于鱼盐”“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等多个例子,最 9

大家好,这节课,我们来分析《水浒》人物林冲。林冲是梁山好汉之一了,他的名字是和小说“逼上梁山”的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可以说,“逼上梁山”这个概念,就是从林冲的遭遇中提炼出来的。

林冲本来不应该上山落草,我们从他的生活当中,找不到应当上山当强盗的理由。林冲生活富足而安定,他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虽然地位不很高,但也是在编的国家官吏。有着稳定的俸禄,美满的家庭,光明的前途。这里我做一点解释,教头就是教官、教练,是军队中负责技术培训的干部。我曾听不止一个人这样理解。说是林冲地位很高,是地位显赫的高级军官。是地位显赫的高级军官,八十万禁军教头,还不是高级军官。实际上,八十万禁军确实规模庞大,但是军队中的教头也不止一个,林冲只是众多教头之一,专门教习枪棒。所以说,只是中下级的军官。尽管地位不高,但仍然属于国家机器的一分子,是统治者所倚重的对象。他的地位和前途跟梁山草寇不可同日而语。上梁山的人,不是衣食不周的下层百姓,就是不安现状的江湖豪杰,或者是负罪在身的国家要犯。他们各自有各自的上山理由,唯独林冲没有。然而,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林冲带妻子到岳庙烧香,这本来是一件祈福还愿的好事,却招来横祸。就在林冲暂时离开妻子,与邂逅相逢的鲁智深以武会友的时候,林娘子在庙中遭遇了恶少调戏。

林冲闻讯赶到,赶走了恶少,但祸患由此而生,迫害接连不断,林冲从此陷入了不可逆转的厄运之中。各位当然都了解,调戏林娘子的人是官宦子弟高衙内。其父是林冲的顶头上司、殿帅府太尉高俅,是个靠踢两脚气球,侍奉皇帝而飞黄腾达的小人。一个军事长官的儿子看上了父亲下级军官的妻子,必欲夺之而后快,这是件多么荒唐的事。然而道德败坏、爱子心切的高俅居然纵容儿子的恶行,父子狼狈为奸,共行无耻之事。从此迫害一波接一波,大有不达目的、永不休止之势。就小说中的描写来说,这种逼迫一共发生了五次。岳庙调戏林娘子这是第一次。接着,林娘子又被高衙内的爪牙陆谦骗到陆家,差点遭到高衙内的玷污,这是第二次。

那么高氏父子又施毒计,骗林冲带刀进入白虎节堂,那里头本是军事要地,高俅还给林冲横加了带刀行刺长官的罪名,要置他于死地,这是第三次。接着,高衙内又派爪牙贿赂押解公人,准备在发配途中结果林冲的性命,这是第四次。

最终,高氏父子又派人到沧州,要把林冲一把火烧死在草料场,这是第五次。五次逼迫,一次紧似一次。那么随着一次次的紧逼,林冲的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第一次岳庙受辱的时候,林冲心理很复杂。他接到丫鬟的报信,赶去救助妻子。见到一个后生正拦着林娘子放肆的调戏。那么小说中这样描写林冲的反映。说是林冲赶到跟前,把那后生肩胛只一扳,扳过来,喝道: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恰待下拳打时,认的是本管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先自手软了。虽然怒气难消,但也只好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眼看对方扬长而去。紧接着,刚刚结拜的好友鲁智深带着一帮徒弟赶来援助,林冲向鲁智深解释事情经过,说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他说什么呢?

说是,原来是本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时间无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林冲这番话,主要是向鲁智深解释不打高衙内的原因。这个原因共有三条:

第一,对方不知道那是我林冲的妻子,所以发生这样的误会。那么言外之意,如果知道是我的妻子,断然不会妄生邪念的,不知者不怪。这是我原谅他、放走他的第一条理由。第二,他是本官太尉的衙内,衙内就是儿子了。我如果打了他,太尉面上须不好看,我这是给上司留面子,所以饶他一次。第三,正因为事关上司,自己在上司的管辖之下。不怕官,只怕管,身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啊。何况,吃着人家的请受,也就是拿着人家的薪水俸禄,经济命脉掌握在人家手心儿里。

所以,我只好冷处理,强压怒火权且饶过他这一次。这是一段很奇怪的表白,妻子平白受人欺负,本应把对方痛打一顿,再加上刚结识的好友赶来相帮,正应一同赶上去,严惩恶徒。但是他所作所为,却是拦住了朋友,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很冷静,也有条理。这不是很奇怪的事吗?其实也不奇怪。林冲这番话与其说是说给鲁智深听,不如说是说给自己听。自己的妻子在大庭广众之中遭人欺侮,不要说自己是个军官,是个有地位、有脸面的人。

就是普通百姓,此刻也应当挺身而出,痛打恶徒,为妻子报仇,为自家雪耻。然而,林冲竟无所作为,轻而易举放走对方。这是件很说不过去的事。林冲必须找出理由,让自己的软弱行为能被别人接受,更能被自己接受,他需要有个台阶。因此当鲁智深匆匆赶来时,他就说了这样一段颇为尴尬的、不合时宜的话。跟鲁智深的回答相比,林冲的回答就更显得苍白无力了。鲁智深说什么,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通过对比,我们对林冲的软弱,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高衙内知道那是林冲的妻子以后,并没有如林冲所想,消除歹念。也没有因林冲的隐忍宽容,而有所醒悟,停止作恶,没有。

他的表现是变本加厉,让爪牙人物陆谦陆虞候把林娘子骗到陆家,欲行非礼。林冲此番不再容忍,他赶到陆家救出娘子,把陆家打得粉碎。又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四处寻找陆谦。林冲的愤怒是可以理解,陆谦本是林冲自幼交结的好朋友,现在居然卖身投靠,卖友求荣,林冲当然不能轻饶他。然而陆谦并不是欺辱林娘子的主犯,林冲此刻把愤恨发泄到他的身上,其实是找错了对象。这仍然反映着林冲内心的怯弱,不敢直面强大的对手。那么陆谦龟缩到高府中,不露头。时间一久,林冲复仇的心也就慢慢地淡了。第三次迫害,高俅父子合谋定毒计,引林冲入白虎节堂,并且强加了行刺长官的罪名,把他打入大牢。此刻的林冲

虽欲报仇,已是无能为力。在发配之前,林冲亲笔写下休书,不愿连累妻子,充分显示了这个人的善良。但是他一直抱着一个希望,盼着有朝一日还能回家跟妻子团聚。所以,当第四次迫害来临时,在野猪林,鲁智深出现,解救了林冲。林冲这时特意嘱咐鲁智深,要饶过两个作恶的公差。因为林冲此时还心存幻想,不愿意跟这个社会断然决裂。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然而性格的形成与改变,又常常跟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状态密切相关。林冲身处社会中层,有着稳定的职业,美好的家庭。用林冲自己的话说,禁军中每日六街三市,游玩吃酒这种生活是富足而惬意的。也正因为如此,让林冲产生了太多的牵挂。一事当前瞻前顾后,优柔寡断,缺乏决断力。

岳庙的一番表白,就暴露了他性格上的弱点。那么出于同样的原因,他在此后的一连串遭遇中一忍再忍,始终不曾爆发。林冲隐忍不发的原因,还在于他心地善良。我们常说某人是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意思是说,小人无法理解君子的境界。那么反过来,“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同样也是不可行的。因为君子做梦也想不到,小人的卑鄙无耻会达到何等程度。善良的人总是以己度人,认为恶人欺负我,到这也就算到头了吧?同样是人类,难道还能做出更加伤天害理的事吗?那么林冲就是抱着这种 善良而天真的想法,应对着每一次的凌逼和迫害。他摸不清坏人的底线,看不清形势的发展。没能为进一步的迫害,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他还幻想着有朝一日高俅等人良心发现,停止迫害,自己苦尽甘来,尚能回归家庭,找回旧日的好时光。因此他的应对之策,便是拿出耐心,熬过刑期,挣扎着回去与妻子破镜重圆。直到有一天,草料场火起,隔着山神庙的门板,林冲亲耳听到三名杀手的恶毒对话。他自幼结拜的兄弟陆谦还提议说,火灭了以后,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林冲闻听至此,愤怒终于如火山喷发。他挺枪冲出庙门,大喝一声,手刃仇人,用鲜血洗雪了自己所受的一切屈辱,宣泄了满腔愤恨,跟这个丑恶的社会彻底决裂,完成了从顺民到反抗者的彻底转身。

接触了很多这个年轻的读者,都不大喜欢林冲。他们喜欢谁呢?更喜欢武松,喜欢鲁智深,乃至李逵。认为那才是他们心仪的义侠和英雄。这些人或者是赤手打虎,或者是空手拔杨。总之,个个都带有超人的意味。

而林冲,是太平凡了。的确,林冲不是超人。他的形象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过于平凡,乃至趋于平庸。但是在所有的梁山好汉当中,我们又特别能理解他的内心。他更像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像我们的亲人、朋友、同事,甚至像我们自己。林冲面对厄运所选择的应对之策,正是大多数平凡的小人物所能选择的。试想,一个无权无势、屈沉下僚的小人物,除了寄希望于命运的垂青,寄希望于恶人的良心发现,他还能怎样啊?

当他们的身心受到伤害以后,除了隐忍、妥协,用时间来冲淡愤怒、平复创伤,他们亦复何能啊?林冲的性格,正是一种善良的小人物的性格,安分守己、息事宁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灾祸,往往手足无措。久而久之,由悲愤而麻木,只有逆来顺受、屈从命运,唯有靠着存于心底的一线希望和幻想,来抚慰自身,支撑生命。然而,任何妥协隐忍都是有限度的。生命自有一种自我救助的本能。当欺凌超出了隐忍的极限,达到情不可堪的程度,好汉林冲终于爆发。

他冲出庙门时高喊的两句话,最能说明他此刻的心情。他喊道,说:杀人可恕,情理难容。杀人不过头点地,对于英雄豪杰而言,必要时可以放弃生命。然而,恶人的无耻与卑鄙,却是天理难容,不杀不足以平愤雪耻。

我们说林冲性格中,本来隐伏着英雄心性也罢,说客观环境逼迫他改变性格也罢。总之,林冲的性格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从逆来顺受、屈从命运,到杀人喋血、落草上山,这种转变大起大落,但是层次丰富、合乎逻辑,因此,也是真实可信的。这个形象感情复杂、内心矛盾,更接近现代文学形象,具有永恒的文学魅力。一个最不可能造反的人,最终上山当了强盗。

说明这个社会的窳败,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林冲故事以生动的形式,体现了《水浒传》“官逼民反”的主旨。顺带说到林冲的绰号“豹子头”。这个绰号,暴露了林冲形象成长的秘密。

清代有一位学者叫程穆衡,作了一篇文章叫《水浒传注略》,其中解释这个“豹子头”,他是这样说的,他说这个豹群,一群豹子在行进当中,有一个打头的。那么“豹子头”,指的就是豹 10

字幕内容

大家好。这节课我们来谈谈《水浒》好汉杨志。杨志和林冲有着某种共同点,例如他们两个都属于中下级军官一开始都是无心造反,但是最终被逼上梁山。不过逼杨志上山的不仅仅是官府

还有市井泼皮和民间豪杰。在今本《水浒》当中,杨志的最早身份是制使。据他自述,早年徽宗皇帝营建艮苑,到各地搜罗奇石异木。那么殿帅府就派了十个制使,押解花石纲。什么叫“纲”呢?

“纲”本来是指成批运输货物的一种组织。那么有时候也代指这个成批的货物。花石纲就是成批的花木奇石。我们后边还要谈到“生辰纲”,那指的就是大宗的这个生日寿礼,多到需要组织一支队伍来运送它。那么据杨志讲,他那次运送花石纲。但是不幸在黄河里翻了船,没法交差,不敢回京,逃亡在外。那么这回因为遇到天下大赦,所以他打点了财物进京,要想谋求复职,重新做官。说到这,做一点解释。小说在这个,这里有一个错误。杨志的官衔,不应当是“制使”应该是“指使”。“制使”是什么呀? 制使的全称是“制置使”,那是很高的官衔,掌管着数路军务,相当于明清时代的总督,跟省长一样大。制使绝不会被派去运送花石纲的。而指使,指的是军队的训练官,品位很低,在宋代的时候是从九品。在早期的水浒故事当中,《大宋宣和遗事》,杨志的官衔就是指使,不是制使。这个身份和林冲的那个教头身份差不多。那么我们说杨志此番进京本来抱着很大的期待。盼着能够重新获得为国效力的机会,东山再起。不想一上来就遇到嫉贤妒能的太尉高俅。不问青红皂白,把杨志赶出殿帅府。

杨志盘缠用尽,只好到街市上叫卖祖传的宝刀。结果又遇到泼皮牛二要当面抢夺他的宝刀。杨志一时兴起,杀了牛二,结果被发配到大名府。这个大名府留守梁中书看中了杨志的一身武艺,派他去押送生辰纲给岳父蔡京祝寿。结果途中遇到晁盖、吴用、三阮好汉打劫,从而上演了一出“智取生辰纲”的好戏。杨志丢失了生辰纲,无路可走,只好上二龙山落草。因此我们说,逼杨志上山的,既有把持官府的奸佞小人高俅,也有牛二那样的泼皮无赖。此外还有晁盖等一伙民间豪杰。读者又是如何评价杨志这个人物我感到有点奇怪。你比如说林冲被逼上山,获得了大多数读者的同情。然而同样是被逼上山,读者却对杨志评价不高。这大概是受了某一种特定时期既定评价的影响。我了解了一下

上个世纪后半叶对杨志的评论,总体上来看是评价不高的。上个世纪从50年代开始,人们习惯于以这个阶级斗争的理论来指导文学人物的评判。有人就这样说,说《水浒》人物描写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呀?是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那么由此作为出发点再来看杨志,当时人对他的评价就很低了。说是杨志一心想做官博个封妻荫子,结果是赔尽了小心,依然落得一场空。对于杨志,我们虽然可怜其遭遇,却鄙薄其为人。这是当时学者的评价。那么更激烈的批评,则直指杨志 是统治阶级的忠实奴才。说他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效忠统治阶级这一中心课题。那么这种批评,一直延续到近年。我注意到,“智取生辰纲”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仍旧是从杨志“做官心重”这个角度去评判他。

我个人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这至少不符合小说家塑造杨志这个人物的初衷。我们都知道,《水浒》作者塑造梁山一百零八将,并非平均用力,而是着力写好几个重要人物。杨志便是重要人物之一。早在《水浒》成书之前,南宋话本当中已经有《青面兽》这样的单篇话本。早期《水浒》资料《宋江三十六人画赞》和《大宋宣和遗事》,也都有杨志的身影。到了今本《水浒传》中,杨志于第十二回出场,以后在第十三回、第十六回、第十七回各回当中,他都是担纲主角。

他的戏份,仅次于宋江、武松、鲁智深、林冲等几位好汉。更重要的是,杨志是谁?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小说家把他定位为民族英雄杨家将的后代,那正是要肯定这个人物,歌颂这个人物。作者又怎么可能去

贬低他、丑化他呢?那么有人会说,不管作者的创作初衷如何,杨志这个人确实有点官儿迷心窍。你无法否认这一点。你看他为了求官,不惜降低人格,打点钱财奔走于权贵之门。为了换取保举,他又甘当鹰犬,替梁中书押解不义之财。这哪里是英雄豪杰的作为呢?我觉得这里有一个误区,那就是在评价历史人物和文学人物的时候,我们究竟应该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看问题。学者陈寅恪先生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认为对于历史人物,我们在评价时 应当抱着了理解之同情的态度。学者钱穆先生也提出近似的看法。认为我们在了解本国历史的时候,应该带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但是我们现在所犯的错误,恰恰是自以为自己站在历史的至高点上,掌握了何种思想武器,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横加批判,而不能设身处地地去体谅古人,同情古人。这里头当然也包括文学人物。不过一部分读者对杨志存有反感,也不是没有原因的。这跟一些读者不喜欢林冲的原因大致相同。那就是说,杨志、林冲这些人物不大符合他们的阅读期待。我们说,读《红楼》的人,期待欣赏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那么读《水浒传》的人,期待着欣赏侠肝义胆的豪侠超人。而杨志这样的人,林冲这样的人,更像是普通人,像是我们中间的一员。他们在继承英雄秉赋和气质的同时,心中又有着老百姓式的小算盘。当然我们也可称之为

人生理想之类。杨志为了实现这个久存心中的生活目标,风尘仆仆奔走于利欲之途。甚至不惜忍辱负重、屈己从人。这的确不符合某些读者寻觅超人的阅读期待。但是从文学进步的角度衡量,杨志,还有林冲,又是最接近

现代文学理念的小说人物。有人就总结说:一部西方小说史就是一部不断淡化英雄的历史。此言道出文学发展的大趋势,也同样适用于对中国小说史的概括和评价。其实仔细想想,杨志的所作所为也不难理解。他毕竟生活在封建时代,不可能有更高的人生起点。何况杨志谋求做官又有什么不对在古代,做官是人们择业谋生、施展抱负、实现自我的一个正当途径。我们不必检阅历史上的政治家、军事家,我们只要翻开文学史,看看历代的文学家你就会了解,除了陶渊明那样的隐士之外,历朝历代多数有文学才能的人,都有着求官的经历。例如,李白、杜甫那样的大诗人,不也追求过仕途通达吗?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苏轼陆游,哪一个离开过官场呢?至于说到跟杨志一样的武人,我们也可举出岳飞、韩世忠、辛弃疾、戚继光,以及这个杨志的父祖杨家将,哪一位不是出身行伍的军官武将?人们并没有因为他们效忠封建王朝而否定他们,那又何必单单苛求于杨志呢?杨志是将门虎子,习武从军

是他立身择业的首选目标。作为英雄之后,他有着强烈的家族荣誉感。指望着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在那个时代,杨志的追求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我们现在以做官心重来批评杨志,显然是于理难通。那反驳者又会说了,杨志替梁中书押解生辰纲,这毕竟不是什么光采的事。其实就这点来讲,我想也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杨志生活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中,很难摆脱“感恩遇、酬知己”的旧式的报恩思想束缚。

当他落难的时候,是梁中书把他提拔于囚犯之中,使他在失望中重新看到了希望。那么出于报恩的目的,他自然不会拒绝恩相委派的任务。何况封建时代的上下级关系,往往被打上人身依附的深深烙印。在恩相的荫庇下,也很难指望杨志能保持独立的人格尊严。对上司交办的任务,还能明辨是非、有所选择,不会。更何况屡遭权势者轻视的杨志,正需要一次完成艰巨任务的机会来证明自己。这当中自然也不排除搀杂着谋求保举的期冀。这是一个方面那么另一个方面,作者让杨志执此鹰犬之役,恐怕还另有深意。

我们追寻一下“智取生辰纲”故事的源头,就会发现在原始的《水浒》故事当中,杨志本来跟这个生辰纲是没有关系的。我们看这个宋元话本《大宋宣和遗事》,说是北京留守梁师宝,派去押送生辰纲的这个人物是谁呀?不是杨志,最早是县尉马安国。

而杨志在那个故事里头另有交代,他是指使,搬运花石纲,前面咱们已经说过。后来因为中途受困,变卖宝刀,误伤人命。后来被什么林冲、孙立所救助一同上梁山,是这么一个过程。到了今本《水浒》当中,小说家把杨志安排取代了县尉马安国,成了押送生辰纲的主角。那么这整个故事变得更加丰富、更加生动了。小说家作了这样大的改动,其目的大概不仅是为了去掉马安国那样的痈赘人物,使这个故事变得更精炼、更集中。也不仅仅是为了增加押送者的份量,来反衬晁盖、吴用等人的聪明智慧。

作者让武艺超群、志存高远的英雄后裔,来取代一个小小县尉,执此鹰犬爪牙之役,这本身就是对统治者有眼无珠、作践人才的一个指斥,借此抒发作者,久郁胸中的英雄沦落之悲、大才难用之叹。杨志空有报国之志,可惜生不逢时,赶上了政治窳败世道混沌的封建季世。靠着会踢两脚气球而发迹变泰的破落户高俅,居然坐上殿帅府太尉的高位。他一上台就官报私仇,逼走王进、逼反林冲。杨志进京谋官之前,先在梁山脚下遇到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林冲,这应该是小说家的寓言之笔。意思是在位的贤才,尚且被高俅逼走天涯。那么杨志的前途就可想而知了。貌似识才爱才的梁中书,比高俅也好不到哪儿去。他提拔杨志,不是为国求贤,而是为自己网罗爪牙。

因此他对杨志压根儿谈不上尊重谈不上信任。金圣叹在《水浒》第十五回回前总批里头,反复地陈说,说梁中书,派老都管和两个虞候协同杨志押送生辰纲,实际上是对杨志不放心。视杨志过轻,视十万过重,生怕杨志监守自盗、半路上对这十万贯财宝吓然动心。那么杨志的悲哀也正在这里。堂堂一表、凛凛一躯,自小学成十八般武艺在身。本来是将门之后,现在不仅要受制于蔡太师的奴才梁中书,更要受制于奴才的奴才老都管。

虎落平阳、英雄末路,人才贬值的悲剧至此达到了极致。我们读智取生辰纲这一节,到这个老都管喝骂杨志,“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比得芥菜子大小的官职。”我们读着这样的话,可以感觉到作者在下笔的时候,一定是感慨悲愤、眼含同情之泪。有人认为作者渲染杨志的才干,是为了反衬吴用的高明。我们也不能排除作者确实有这样的意图。不过说到底导致杨志失败的主要因素,还是来自内部。我们根据小说的描写可以看到,杨志这个人才干过人,是久惯江湖的行家里手。他经验丰富,对局势的判断准确无误,应对计划也周到细密、无懈可击。如果不是老都管破坏他的威信、打乱他的部署,吴用的计策再高明,恐怕是也奈何他不得。这位老都管小说里写,S 11

大家好,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分析《水浒》人物鲁智深这个金圣叹评《水浒》,称赞鲁智深是“阔人”。那么这个“阔”,不是说鲁智深广有钱财、腰缠万贯。它是指性格上的豁达大度、思想境界上的广阔辽远。我很同意这个看法。我认为,鲁智深是梁山英雄当中 写得最好的一位。这个好,一个是指艺术形象饱满生动。另一个是指思想境界高出其他好汉。学者们对鲁智深这个形象,已经做了很多的分析。总起来认为,这个人物豪侠仗义、嫉恶如仇、豁达大度

率性而行、心胸坦荡、粗中有细,列举了许许多多的优点。那么总结起来,我觉得这个人物的精神有两点最值得称颂。一个是无私,一个是无畏。跟其他好汉的上山动机相比,鲁智深就有所不同。林冲、武松、杨志等人,都是直接或间接地

受到官府的逼迫而造反。晁盖、宋江等人是因为触犯法律逃亡江湖。另外一些人,比如阮氏三雄,那是被贫困所逼造反。而鲁智深不是。鲁智深俗名鲁达本来是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麾下的提辖官。

这个提辖属于中级军官,掌管一路或者是一州的军队训练,以及捕盗等事务。这个官阶权责,应该比林冲的教头、杨志的指使都要大一些。那么鲁达这个人无家无业,一个人自由自在,生活上十分洒脱。

然而他偏偏喜欢揽事上身,有一副热心肠,看不得别人受欺负,哪怕是萍水相逢的陌路之人。比如小说就写,他在樊楼吃饭,听到卖唱女子金翠莲的哭诉,他就气得饭也吃不下去。决心出手解救金氏父女,惩戒恶霸屠户镇关西。

结果鲁提辖三拳打下去,打死了恶徒。鲁提辖自己也因此失去了军官的禄位和大好的前程。在世俗世界无法安身,只好披度出家。这以后,他又因为救护八拜之交的好友林冲,得罪了高俅,终于连和尚也当不成,只剩下上山落草这一条道。那么这期间,他还教训了强抢民女的小霸王周通。惩戒了霸占佛寺的崔道成、邱小乙。这些本来都是于己无关的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种典型的侠义精神,在鲁智深身上得到最好的体现。

侠义的内涵是什么?就是见义勇为,舍己助人。这里面包含着正义、无私、利他。此外,侠的最初含义,还有凭借武力、不顾法纪等等的因素。如果去除了这些因素,侠的精神其实代表的是一种现代精神。

要求一个人有正义感,有独立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旦需要你挺身而出的时候,绝不胆怯,勇敢向前。哪怕这个行动的代价,是牺牲个人的利益,乃至于生命。这其实正是一种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公民精神。

小说描写鲁智深,有一副联语。说是: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其实就是对侠义精神的阐释。这既可以代表鲁智深的精神世界,又可以代表梁山的精神内涵。从这个角度讲,鲁智深是梁山好汉当之无愧的代表。

《水浒》作者在塑造小说人物的时候,有意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例如把鲁智深和林冲两个人放到一块来写,就有对比的用意。鲁提辖初次登场是在小说第三回,先是以这个史进寻找师傅王进为线索引出鲁达。接着就写他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

到第七回跟林冲结识,此后的两回集中写这个鲁智深和林冲的交往。通过对比,写出两个人性格的截然不同。林冲性格平和,遇事谦退礼让,常常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鲁智深完全不同,同样面对林娘子受辱这件事。

我们分析林冲的时候已经说过,鲁智深的反映是直截了当,十分干脆。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快人快语,无私无畏,令读者精神为之一振。那么这两个人性格表现不同,一方面有环境的因素。

你比如林冲有家室,有军官禄位遇事不能不前思后虑。鲁智深没有家小,也就少了很多的牵挂。但是另一方面,我感到这与一个人的天生性格也是相关的。我觉得这与一个人的天生性格有关。如果两个人交换一下角色,让林冲处在鲁智深的位置上,那么依照林冲原有的性格。他大概仍然不会做出鲁智深那样的激烈反应,这个几乎是可以肯定的。那么这,也正显出鲁智深的可爱。有一位五四时代的学者这样评价鲁智深。说《水浒》的人物中间,我始终最喜欢鲁智深,他是一个纯乎赤子之心的人。

一生好打抱不平,都是事不干己的。对于女人毫无兴趣,却为了她们一再闹出事来。到处闯祸,而很少杀人,算来只有郑屠一人,也是因为他自己禁不起而打死的。这在《水浒》作者意中,大概也是理想人物之一吧。这个话说得不错,鲁智深确实是对女人毫无兴趣。却又一再为她们闹出事来。先是为了这个卖唱女子金翠莲,继而又为了桃花村刘太公的女儿,最后是林冲的娘子。我们说在鲁智深的词典当中,女子是弱者的代名词。鲁智深眼不揉沙,看不得一切恃强凌弱的卑鄙行为。他对林冲的救援,一方面是

尽朋友之义。另一方面,何尝不是对弱者施以援手呢?抑强扶弱,成了鲁智深自觉的行动指南。金圣叹深深被鲁提辖的行为所打动,感叹说: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啊,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金圣叹的这番话,说出了众多读者的心中感动。那位五四学者还提到,鲁达到处闯祸,却很少杀人。只杀了镇关西一个,还属于对方不禁打之故。这显然是和其他的好汉做对比。譬如同属莽汉类型,李逵、武松都嗜杀成性。

那位五四学者尤其不能容忍的是,李逵为了逼朱仝上山,把朱仝所看护的小衙内那“梳着双丫角的头”劈作两半,学者认为这件事始终觉得不能饶恕的。其实细数下来,鲁智深所杀的也不止是镇关西一个。

不算后来的战阵厮杀,单是前面,就还瓦官寺的生铁佛崔道成等人。鲁智深自己有两句口头禅,说: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这两句话初读上去,觉得其中带着一股杀气。有人因此就说,鲁智深是不守戒律的假和尚。因为僧人五戒,第一戒就是戒杀。

其实仔细品味,鲁智深这两句话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只有杀人见血,才能救人救彻。坏人不杀尽,如何救得好人。由此出发,我们看到,尽管智深故事中充满了打打杀杀的情节。但是无论是打是杀,总有帮人救人的目的。在这里,杀人和救人形成了一种因果关系。背后则显现出鲁智深内心深处的一种大爱,一种悲悯情怀。这也难怪古人评价鲁智深,口口声声称他“**”了。如果小说家笔下的鲁智深只有义愤填膺,只有横眉冷对,那么这个人物还算不得成功。鲁智深其实还有另一面,例如率性而为,不受拘束,心思灵活,粗中有细,甚至还有一点诙谐幽默。这一切,都使得人物形象不再是概念化的。

不再像罗汉堂中的泥塑偶像,而是变得有血有肉,热气腾腾,十分可爱。例如鲁达痛恨镇关西,本打算教训他一顿,不承想对方不禁打,打死了。那么鲁达此刻的活思想是什么?他想: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于是就撇下了郑屠的尸首,拔步就走,还回头指骂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那么这种行为,看起来不像是那种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好汉举止。但是,却因为其中的小聪明,小狡诈,引起读者的会心的微笑。

再如,他跟桃花山的小霸王周通不打不成交。后来被这个周通、李忠邀请上山。他又嫌这两个人小气,放着山寨里现成的金银不送我,偏偏还要下山打劫,抢了东西再来送我。于是他乘人不备,打翻两个伺候他的小喽啰,捆绑起来,嘴里还塞了麻核桃。

然后把桌上的金银酒器踏匾了,一股脑打在包裹里,独自从后山滚下去,来个不辞而别。这好象也不是好汉的行径,但是带着一种孩子一般的顽皮,不管前、不顾后,率性而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赤子之心。另外鲁智深的骨子里,还有一股倔强之气,蔑视一切规矩、向往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他拯救金翠莲、怒打镇关西,是挑战恃强凌弱的市井规矩。他拯救刘太公之女,惩罚周通,是挑战鱼肉乡里的山大王的规矩。野猪林救助林冲,是挑战高俅等大权在握、奴役天下的规矩。

这种厌恶规矩、向往自由的思想,在鲁智深五台为僧的生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都知道,佛门的戒律是最为严格的。鲁智深身为受戒僧人,却偏偏不守佛门戒律,照样的饮酒吃肉。把狗肉带到禅房里,强迫别的和尚破戒。

还不止一次的酒后闹事,醉打山门毁坏金刚,打塌半山亭子。至于在佛堂后边随意的便溺,在禅床上横罗十字的酣睡,更是家常便饭。把佛门清静之地,搅得不成样子。然而早有学者指出,鲁智深的表现,貌似对佛门大不敬,实则并无毁僧谤佛、挑战佛门之意。相反,作者是想透过鲁智深呵佛骂祖、不守清规的出格举止,来阐发佛理、颂扬佛门。《水浒传》作者通过智真长老之口说得很明白。当这个众僧人向长老告状,告鲁智深的状,那么长老说什么呢?

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其后鲁智深在钱塘江边圆寂,又留下偈颂说: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

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可见鲁智深,是在以特殊的形式表达对佛理的理解和修行。这里就要说到这个禅宗。禅宗是高度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相传始于佛祖释迦牟尼,在印度经过二十八代传至菩提达摩。那么达摩在南朝萧梁时来华,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创立了中土禅宗。达摩也成为中土禅宗的初祖。此后他的衣钵经过五传,由五祖弘忍传到了六祖慧能之手,并由慧能创建了一套“直证本心”、“顿悟成佛”的新思想体系。那么这种思想体系主张什么呢?就主张佛在我心,无须远求。也不必苦诵经文,常年的苦修。一个人一旦发现了潜伏在自己心的佛性,便可以立地成佛。这种简单易行的修炼方法,被称为“顿修”。一经创立,便受到僧俗信众的欢迎。那么同那个主张常年读经苦修的那个“渐修”分庭抗礼。从此呢,禅宗也就分裂为南北两大支系。由于禅宗重视精神层面的精进,强调发现人心固有的佛性。所以这个拜佛、诵经这些外在的修习方式,也就变得无足轻重了。一些表现激烈的禅僧,不但不念经不礼佛,甚至做出不守戒行、呵佛骂祖等等极端的举动。对此,禅宗不但不以为迕,反而加以传颂宣扬。在唐宋人的笔记中,相关的记录不可胜数。《水浒传》中有一篇韵语,形容鲁智深平时说不礼《梁皇忏》,不念《法华经》。《梁皇忏》是什么?《梁皇忏》是梁武帝萧衍

在位的时候,命这个僧人创制的一种忏法。据说可以使人免罪消灾,也可以超度亡灵。那么《法华经》就是《妙法莲华经》,是大乘佛教当中的重要经典。这两种经文,是僧人常常念诵的。而在某些禅宗和尚看来,这个念诵佛经,本身就是 把粪块子向口里含过,吐与别人。因此,我们说 12

大家好,这一节课我们来分析《水浒》人物武松。武松是《水浒传》中形象最突出的好汉之一。百回本《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到第三十二回,集中写了他的故事。长达十回,号称“武十回”。百回一部著作,武松的故事占了十分之一,所以说武松是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和鲁智深相似,武松也是半路出家的僧人,人称“行者”武松。什么叫“行者”呢?“行者”是指佛门中行脚乞食的苦行僧人,又叫头陀。武松和鲁智深一样,也不是自愿出家。

他在孟州杀人之后受到官府的缉捕,在张青夫妇的帮助下,打扮成行者模样。因为行者他不剃发,只是把这个头发剪短了以后垂下来,正好可以盖住脸上的金印。古代的罪犯,是要在脸上刺字的,号称“金印”。那是终身的一种耻辱标记。那么像武松、鲁智深这样,因为干犯法纪而出家躲避的情况,在古代也是有不少的。武松出家的情节出现在第三十一回当中,而前面的那八回,写的是世俗武松的故事。那么那个故事从第二十三回写起,写因为打伤人而逃避在外的武松,回家探望哥哥。途中在这个景阳冈勇打猛虎,为民除害。后来被这个阳谷县的知县任命为都头。都头是州、县的捕快头目,隶属于县尉,负责捕盗和维护地方安全。《水浒》当中像雷横、朱仝,也都是都头。武松见到哥哥武大的时候,武大已经成家了,娶妻潘金莲。潘金莲是个水性杨花的女人,她对丑陋窝囊的丈夫十分不满,暗中跟这个市井恶棍西门庆勾搭成奸。乘武松外出公干之机,合谋害死了武大。武松归来以后得知实情,要替哥哥申冤。无奈官府被西门庆买通,不肯替武松作主。

武松只好自己动手,杀了淫妇奸夫,然后到官府自首,被刺配孟州。那么从第二十七回起,写武松在孟州的遭遇。他在孟州结识了好汉施恩,替施恩收拾了强夺快活林的恶霸蒋门神。此后,武松又受到蒋门神和其后台张团练、张都监的陷害,武松奋起报仇,连杀十数人,不得已改换行者装束,亡命江湖,最后上山落草。这个不同时代的评论者,对武松的评价也有所不同。例如这个金圣叹,他对武松是称颂备至。他对比武松和鲁智深。说是:“鲁达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心地厚实,体格阔大。论粗卤处,他也有些粗卤。论精细处,他亦甚是精细。然而不知何故,看来便有不及武松处。想鲁达已是人中绝顶,若武松直是天神,有大段及不得处。”这个金圣叹还拿

武松、宋江两个人同梁山上其他一百零六位做比较。那么他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说:“然则《水浒》之一百六人,殆莫不胜于宋江。然而此一百六人也者,固独人人未若武松之绝伦超群。”那也就是说,那另外的一百零六位好汉,个个都比宋江强,但是却谁也比不上武松。武松是什么人呢?金圣叹说:“武松天人也。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也。断曰第一人,不亦宜乎。”也就是说,武松一个人集中了梁山所有好汉的优点,堪称梁山第一人。这个评价,真是无以复加。金圣叹的话,显然是带着十二分的夸张。不过武松作为一个艺术形象,确实写得非常生动。首先我们看他这个武功高强,不要说这个世俗人群了,就是山间猛虎,他也可以徒手对付。那么在打虎之后,我们又看到很多精彩的打斗场面。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夜走蜈蚣岭。后来在民间中,还凭添了单臂擒方腊这样的传说。那么一些描摹武松神勇无敌的场面,例如景阳冈打虎等等,读者们都非常熟悉,我在这里就不必啰嗦了。其实大家还可以看看那个第二十八回,武松在孟州牢城营天王堂前,力举石墩的那个场面描写,同样是一篇奇文,大家不妨翻出来读一读。除了勇武之外,武松身上有一股耿直刚烈之气。

敢于跟一切恶势力单打独斗,毫不怯懦。这是一种硬汉作风,也成为武松的重要性格标志,令人钦佩。例如在景阳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里头既有敢与猛虎争高下的这种自信,更有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一种拼命精神。

在阳谷县,他一旦确定了替兄报仇的目标,就把事情干得如此彻底。市霸的淫威、官府的法条,全都不在话下。武松发配孟州,初到牢城营时有一段小插曲,侧面地渲染了他的这种硬汉风格,读来很有趣味。

按照这个宋代的规矩,初到牢城营的囚徒,要先打一百杀威棒。那么武松得知此事,毫不畏惧,当场就表示:“要打便打,也不要兜柁。”这里解释一下,这个兜柁就是把这个受刑者,由人来把他固定住,以防他这个受刑过程当中 挣扎躲避。那么武松说,“要打便打,也不要兜柁。我若是躲闪一棒的,不是好汉。从先打过的都不算,从新再打起。我若叫一声,也不是好男子!”接着还补充,“要打便打毒些,不要人情棒儿,打我不快活。”这个管营的相公本来想要照看他,替他找一找这个免打的理由。就问他你途中可曾害病啊?武松回答: “我于路不曾害,酒也吃得,肉也吃得,饭也吃得,路也走得。”接着又补充: “不曾害,不曾害。打了倒干净,我不要留这一顿寄库棒,寄下倒是钩肠债,几时得了。”那么这段描写,多少带有一点夸张、谐谑的意味,不过倒也鲜活地描绘出武松的耿直刚强,天不怕、地不怕的这种硬汉作风。这个我们就跟这个鲁智深那种“好汉不吃眼前亏”的那种灵活的作风,显现出明显的区别。此外,武松又不是李逵式的鲁莽之辈。在勇猛当中,又有冷静的思考、精细的安排。

例如在替兄报仇这一回当中,他就表现出超常的冷静,外带着机警和精细。最先,他是按法律程序,把自己掌握的证据呈递给官府,希望官府能惩处凶手,替他作主。然而官府贪赃枉法,不肯秉公办案。那么武松不得已,只好自己动手。他先做准备,先准备了录供用的纸笔墨砚,又买了酒肉菜蔬,以为哥哥武大做断七为名,让这个潘金莲在家里待客。请来了王婆,请来了周围开店的邻居们。然后他命令手下的土兵把守门户,不准出入。等到酒过七杯,武松亮出明晃晃的尖刀,逼着王婆、潘金莲

当场招认害死武大的经过。那么由一位做过吏员的邻居录写供词,其他的邻居作为旁证。有了供词在手,武松当场杀死潘金莲。押起王婆,自己赶赴狮子楼斗杀西门庆,然后提潘金莲、西门庆两颗人头,揣着供词,押着王婆、带着众邻居到县衙自首。

这一切,武松做得成竹在胸,安排得井井有条、点水不漏。可谓有理有力有节,不容官府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只是这种冷静又是十分可怕的,是爆发前的暂时沉寂。所以一旦发作起来,便有惊天动地之势。然而武松,也并非一味的刚强冷血。这个形象又不时地散发出普通人的气息。这也正是他的可爱之处。例如,我们举例在这个打虎的过程当中,他不仅有这个徒手暴虎的这种威猛,其实也有跟常人一样的犹豫彷徨。你比如过景阳冈之前,他贪饮美酒,跟店家斗口。他认为这个店家 在这宣扬说山冈上有虎,是在恐吓客人,兜揽生意。那么他不听劝告,喝得醉熏熏的。走到山冈下,看到树上有个告示,他还认为这是店家耍的把戏。一直到了山头,看到那个山神庙前,盖着官印的阳谷县的告示,这他才相信真有老虎。本打算返回酒店,但是又一想,自己刚才跟店家斗口。

说“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犹豫了一阵,心一横:“怕什么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在这些方面,在这些地方,我们既看到武松的盲目自信,也看到他的犹豫与退缩。但最终,自尊心战胜了恐惧感。这个显现出硬汉在关键时刻与众不同。

所以,读者看起来这个形象,还是有贴近常人的地方。我们分析武松形象的时候,作者,看作者使用了一种道具,不能不提。这个道具实际上就是酒。前面我们说了,武松打虎之前在这个“三碗不过冈”的这个酒旗下,连饮了十五碗烈酒,这才有了惊天动地的打虎之举。当他替兄报仇的时候,也是酒过七杯之后拔刀发难,在孟州城替施恩打蒋门神的时候,武松唯一的一个条件就是“无三不过望”。“望”指的是那个酒旗。也就是说,我们每逢酒店就要喝三碗。及至到了蒋门神的酒店,武松又是因酒起衅,把蒋门神的这个小妾扔进酒缸里,然后又醉打蒋门神。让这场报仇之举,显得格外淋漓酣畅。直到这个张都监的鸳鸯楼上,武松在刀光血影中,还不忘连饮数盅酒。所以酒在武松一系列的英雄行为中,始终起着助燃剂的作用。

但是武松却又从未因酒误事。例如在大树十字坡孙二娘的黑店当中,如此好酒贪杯的武松,并没有在酒杯面前放松警惕。他把这个下了蒙汗药的这个药酒偷偷泼掉,最后反客为主,逃过一劫。那么这里透露的,仍然是武松少有的清醒和冷静,他对酒始终是有控制力的。可以说,酒在武松人物形象塑造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总而言之,作为这个艺术形象,武松的塑造确实堪称上乘。不过,从思想的角度来分析,武松身上又有着明显的不足。

例如在武十回中,武松的冷血与嗜杀,带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就很难为现代读者所接受。那么如果说武松怒杀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那是替兄报仇,还包含着有对这个市井恶势力,对官场腐败的反抗的意蕴。那么后来发配孟州,勇夺快活林,就不那么值得赞许了。有人就说了,武松醉打蒋门神,也不是为了他一己的私利嘛。也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举动。是替好朋友施恩报仇,那也算是侠义之举。跟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没什么两样。其实我们仔细分析,这二者还是有着根本的不同。

鲁提辖是站在弱势小民的一边,向恶势力发起挑战。武松却是站错了脚跟,投错了感情。他为之抱不平的金眼彪施恩,虽然后来也上了梁山,在七十二地煞中占据着一席之地。然而此人在上山之前,却非良善之辈。

施恩是什么人?他是孟州牢城营管营官吏的儿子,书中称他为小管营。他受张团练、蒋门神的欺负,起因是为了争夺这个快活林。快活林是孟州东门外一处热闹的市井。是山东、河北商品货物的集散地。这个地方非常繁华,百十处的大客店,三二十处的赌坊、兑坊。也就是赌场,兑坊就是钱庄,这样一个商业繁华的所在,自然成了权势者争相抢夺的肥肉。那么施恩我们看,先下手为强。仗着父亲的官势,带了牢城营中八九十个不要命的囚徒,到这个快活林也开了一个酒肉店。说是把囚徒们“都分与众店家和赌坊、兑坊里。”干什么?书中没说,其实是收取保护费。因为施恩下面就叙述说:但有过路的妓女之人,到那里来时,先要来参见小弟,然后许他去趁食。

那许多去处每朝每日都有闲钱,月终也有三二百两银子的寻觅。这个三二百两银子,不是个小数目。晚明时期,一个典史的月工资才二两银子。很显然,施恩的所作所为,是借官营私,收取保护费,干的是相当于黑社会的勾当。那么这样一块肥肉,自然引起其他权势者的垂 13

同学们好,这几节课呢,我们准备谈一谈《水浒传》的艺术成就那么说到一部小说的艺术成就,这个人物塑造当然是首先要提到的,《水浒传》是一部大书,人物众多,单是有名有姓的,就有500多位。中国小说和西方小说不同。

西方崇尚个人主义,一部小说常常只有一位主人公。比如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笔下的《高老头》、《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我们从这个书名就可以看出来,书中主要写的是一个人的人生经历,那么其他的人物都围绕着他,陪衬着他。那么中国文化不同,中国文化强调群体,传统的道德观念讲究忠孝节义,大都是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在家族和社会上,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

因此中国小说很少有特别突出的个人形象,那么书中塑造的,大多数是群像。书中塑造的,大多数是群像。即使像《说岳全传》那样一本书,貌似写岳飞一个人的故事,实际上也是以群体人物为描写对象。再比如《西游记》,本来是根据这个唐代高僧玄奘在印度取经的真实的历史演变而来的,那么本来应该成为一位圣僧的个人传记,结果在故事演化的过程中又添入了三个徒弟,一匹白马,最终仍然变成一个群体故事。这一点在《水浒传》中 体现的尤为明显。我们注意到宋江虽然是起义军的最高领袖,但是水浒故事并不是一部宋江传。其他的好汉,像武松、鲁智深、林冲、杨志等人,他们的故事无论就所占篇幅而言,还是就精彩程度而言,都超越了宋江。

那么小说作者着力塑造的是梁山英雄的群像。写人物难在写出人物的鲜活的个性。而写群体人物,更难在区分出不同的性格。《水浒传》的好处,就是避免了千人一面的弊病。金圣叹看到了这一点,他这样说,他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当然,金圣叹的评价,也有夸大的成分。作者塑造好汉形象嘛,我们知道并非平均用力,也不可能把一百零八个人都写得性格鲜明。

但其中至少我们可以挑出一二十个,他们的形象是生龙活虎、栩栩如生啊。除了前面提到的那几位,写的好的起码还有李逵、石秀、吴用、阮氏三雄、燕青、花荣、雷横、朱仝、张顺、秦明、柴进,乃至于焦挺、时迁那样的着墨不多的人物。

写出这一二十个人来,以点带面,整个群体也就活起来了。写人的难点还在于,这一百多位好汉,性格相近的也有不少,如何在共性中写出细微的个性差别呢?古代的评论家早就看到了这一点。那位托名李卓吾的评点家 在容与堂本第二回中就说这样的话,说“《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如鲁智深、李逵、武松、阮小

七、石秀、呼延灼、刘唐等众人都是急性的,渠形容刻画来,各有派头,各有光景,各有家数,各有身分,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读去自有分辨,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人也。”这里说得好,是吧?正因为“同而不同”,这才显出作者的功力来。评论家举出鲁智深、李逵、武松等一伙“急性”人来,说他们的气质、形象、本领、出身都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正是这些个人的独有特征,使这一伙“急性”人看上去各有面目,小说才因此变得好看。大概是受了容与堂本评点的启发,金圣叹也作出类似的评价,不过他更多地是透过性格的表象,去挖掘人物的内在蕴含。他在《水浒传读法》当中这样说,他说:“《水浒传》只是写人粗鲁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束,阮小七粗鲁是悲愤无处说,焦挺粗鲁是气质不好。”这样的评价确实能给人启发,点出《水浒传》人物刻画的高明之处。我们在前面做人物的个案分析,着重剖析人物的思想,有的时候也涉及到人物的性格。例如我们就提到,鲁智深和武松同样是粗鲁人,但是待人处世的具体表现大不相同。鲁智深打死镇关西以后,并不硬充好汉,而是采取了“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样一种策略,表现出相当的灵活性。武松他是十足的硬汉,哪怕是面对酷刑绝不服软,杀了人还要题壁留名,表现得十分倔强、有时候甚至觉得他有点可笑。其实每个人的性格表现都有着深层的原因。武松的表现是基于个人主义的,对个人的尊严和荣誉看得特别重,打虎英雄,名扬天下;硬汉作风,宁折不弯。

鲁智深的种种行为纯粹是利他的,他的基本原则是同情弱者,打抱不平,为民除害;只要目的达到了,不必付出多余的代价和牺牲。因此说不同的人物表现源于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又有着深层的内在原因。正因为小说家注意到人物的内在性格逻辑,才能把人物塑造得真实生动、多姿多彩。《水浒》刻画人物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开始注意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以及性格的发展变化。这在长篇小说中,是有着开创意义的。同样是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人物性格

往往是单色的带着脸谱化的特点。有人就把这概括为“类型化的人物”。我们举例,张飞一登场就是个鲁莽暴躁的角色,鞭打督邮,古城会误会关羽等等,张飞的这种性格在三国故事中啊,至死未变,他最终是因为虐待部下而被杀的。类型化的人物描写并不见得就是低劣的,我认为那是源于传统的民族风格,是一种典型的中国特色。中国民间习惯以道德评判来代替人物评价,喜欢把人分成善恶分明的两大类。

这样做往往容易忽视人性的复杂性,不注意人的性格是会发展变化的。我们看传统戏剧中的脸谱,以红色代表忠勇,以白色代表奸诈,善恶分明、一成不变,就体现了这种传统的人物评价的观念。那么《水浒》人物

虽然也有类型化的倾向,但是作者已经开始在尝试刻画更为复杂的、变化着的人性。你比如林冲,是吧,在突如其来的侮辱和迫害面前进退失据、内心矛盾,小人物的心理和英雄豪杰的潜质

相互纠结,起伏隐显,难以定夺。最终一方战胜了另一方,林冲也由善良安分的顺民,一跃变为杀人喋血的强人。这一变化反差巨大,却又有着发展演化的逻辑脉络可循,因此是可信的,也是感人的。我们看啊,林冲的性格一旦产生质变,他的举止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例如雪夜上梁山的途中,他路经柴进的庄园,因为讨酒不成,便用枪在火炉中乱搅,又用枪杆乱打庄客。打跑了众人以后还说:“都走了,老爷快活吃酒!”这哪里还是那个善良恭谨、遇事谦让的林冲呢?以后林冲上梁山又火并王伦,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浴火重生的新的林冲,一个名副其实的“豹子头”林冲!《水浒》在塑造人物时,夸张是一个重要手段。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拳打镇关西,武松徒手打虎,又能力举五百斤重的石墩,李逵力杀四虎等等,都带有明显的夸张特征。然而夸张也要恰到好处,不可流于荒诞。例如武松打虎一节,写这个老虎 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本领以及武松打虎的一招一式,虽然读者明知那是虚构的,是夸张的,但作者竟写的如此条理分明、逼真生动,竟让你怀疑那是真的。有一位清代的老先生大概不明白夸张的作用,他就批评

他说武松打虎这一段写得不真实。为什么呢?他说:我做过实验,我打过我们家那只猫,结果猫没有打死,我的两手反被猫抓得鲜血淋漓的。猫尚不易打,何况虎乎?显然这位老先生把这个武松打虎的描写当真了。他不明白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是两回事,艺术创作允许合理的想象,允许虚构和夸张。不过这段夸张描写竟被这位老先生信以为真,也足见夸张手法的运用是很成功的。那么水浒人物塑造的另一个手段是通过对比来突显人物性格的不同。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述过林冲和鲁智深性格上的对照。那么这样的例子书中还有一些。你比如这个李逵和宋江做对比。我们看到李逵在小说中是个富于张力的人物,读者对他的印象很深刻。但实际上呢,他在书中的分量赶不上鲁智深,林冲,武松,杨志这几位,例如这几位都有单独的传记,多的占十回,少的也有三四回。然而单独讲李逵的回目却非常少,只有第四十三回“沂岭杀四虎”这一回。那么其他的时候呢,他往往是作为陪衬人物出现的,作为笑料人物出现的,尤其是他为宋江做陪衬。金圣叹有个著名论点,认为写李逵完全是为了反衬宋江。他说:“只如写李逵,岂不段段都是妙绝文字,却不知正为段段都在宋江事后,故便妙不可言。

盖作者只是痛恨宋江奸诈,故处处紧接出一段李逵的朴诚来,做一个形击,这个形击就是对比。其意思自在显宋江之恶,却不料反成李逵之妙也。”那么我们前边说过金圣叹对宋江是有偏见的,他认为作者写李逵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对比,揭露宋江的虚伪和丑恶。这个话当然不可全信。不过他看出李逵和宋江之间,有一种对照和映衬的关系,这一点我觉得是很正确的。古代小说当中常有这种不同性格形象的对比和组合。你比如在这个三国故事当中,刘备张飞就是这么一种关系;在说唐故事当中,秦琼的身边有一个程咬金;在杨家将的故事中,杨六郎身边有一个焦赞;在说岳故事中,岳飞的身边有一个牛皋都是这种搭配,那么这种搭配呢,有点像这个戏曲角色的搭配,生旦净末同台演出,通过相互搭配呢,展现独特的这个艺术效果。你像宋江啊、刘备呀,这都是相当于舞台上的正生,李逵、张飞相当于舞台上的大净,也就是大花脸。这个净的角色在早期的舞台上兼有鲁莽和谐谑两种性格色彩,所以我们看,在李逵身上,就兼有这两种特点。

李逵他的语言往往体现出无知,他的行为往往是带有这个喜剧的效果。比如他头脑简单,是吧,思考问题直来直去,有话就说,不会伪装掩饰。再加上性格鲁莽,脾气暴躁,一旦发作起来,表现出一种嗜杀嗜血的倾向,那么这个形象更多地体现出未经文明熏陶的原始气息,但因此也有一股浑朴自然、天真未凿的一种气质。那么跟李逵相比,宋江如同舞台上的正生,表现得是慎重稳健,儒雅谦恭,性格平和,思想细密,即便是当了山大王,仍然不脱那种儒家的气度,较多地显示着理性的一面。那么他和李逵形成绝配,既有反衬的关系,也有互补的一面。这两种全然不同的性格,在对比中更觉的生动。水浒写人还善于写人的心理。不过它不像那个西方小说那样,连篇累牍的直接心理活动的描写,《水浒》是通过人物外在的行为、语言间接地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写人物的性格。我们在分析林冲的时候,特别注意到他在岳庙

向鲁智深说的那番话,妻子当众受辱,林冲作为男子汉大丈夫,不能替妻子出气,为自己雪耻,反而当场放走了歹人。这个说不过去,是吧,他需要找理由来说明自己行为的原因,他找的三条理由:第一不知者不怪,人家不知道那是我妻子,如果知道了不会这样做,第二 14

好,同学们好,上一节课我们讲水浒艺术,关于人物塑造的艺术,那么这一节课,我们说说水浒传的叙事艺术,以及小说的结构。学者们在讨论小说的时候,常常要提到小说的叙事艺术、叙事模式。例如这个叙事者 是使用第一人称叙述,还是第三人称叙述呢?是主观叙述,还是客观叙述呢?叙述时候是选择全知视角,还是限知视角呢?那么这三个层面呢,往往是交织在一块的。就《水浒传》而言,基本上用第三人称、客观叙述,多数的时候呢,选择了限知的视角。当然也穿插着少量的第一人称、全知视角的主观叙述。学者石昌渝先生在他的大作《中国小说源流论》里,对此有很清晰的描述。我们说中国古代小说,其实也包括这个中国现代小说,一般都是第三人称叙述,很少使用第们可以举一本清代的沈三白,他作的这个《浮生六记》,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现代小说当中使用第一人称叙述的也不多,除了书信体、日记体等小说之外,一般都是第三人称叙述。但是《水浒传》的情况比较复杂,刚才我们说绝大多数时候他用第三人称叙述,偶尔也使用第一人称,称我称你,叙事人直接跟这个读者对话。举个例子:小说第二十四回开头,写武松在阳谷县遇到了哥哥武大,这时候就插入这么一段话,说,看官听说:原来武大与武松,是一母所生两个。武松身长八尺,仪貌堂堂,浑身上下,有千百斤的气力。不恁地如何打得那个猛虎。

这武大郎身不满五尺,面目生得狰狞,头脑可笑。清河县人见他生得短矮,起他一个诨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我们看这段话,他以这个“看官听说”开头,明显是转为第一人称叙述,介绍完武松武大,下边又介绍这个潘金莲的身世。那么这些情节呢,都是叙事者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跟读者面对面的对话,这同时也体现了就是主观叙述的特点。那么什么叫主观叙述呢,那是指在小说的叙述过程当中,你能感觉到有个叙事者的存在,他在叙事的时候不断的站出来,或者向你交代情节的来龙去脉,或者对这个人物事件做出评论。前面我们举的那一段,就是叙事者直接站出来向读者交待人物的来龙去脉。这种主观叙述,我们打个比方,有点像你去旅游,有一位导游带着你,每到一处,他就给你介绍景点的历史,指出眼前这个风景美在哪儿。这样做有好处,就是你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丰富的信息,看得更明白;但是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在你和美景之间隔着一位导游,使你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风景的欣赏当中,很难达到沉醉其中、物我两忘这种境界。那么和主观叙述相对的是客观叙述,客观叙述是指这位叙事人把自己隐藏起来,他不会在叙述过程中站出来交代什么,评论什么,他只是向你呈现故事本身的场景。例如在拳打镇关西的这一段里头,作者并没有站出来,并没有说称赞鲁达的行为呀,批判镇关西呀,那么一切都是通过非常客观的描述来展现出来,使这个读者好像自己直接就去接触故事中的人物,做出自己的判断。那么这样做,就仿佛让读者走进小说,不再有那位导游隔在中间。

读者就成了状元桥下的一个看客,眼看着鲁智深怎么,眼看着鲁提辖怎么严惩镇关西,因此呢这个读者更容易被书中的故事所感染,所打动。另外,说到叙事视角,《水浒传》是参用限知视角和全知视角。尤其是对这个

限知视角的广泛的运用啊,已经成为《水浒传》的叙事特色之一。我们都知道,在全知视角的叙述当中,叙事人就如同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他可以知道人物和事件的过去未来、前因后果但是这么一来无疑容易破坏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是吧,使读者难以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限知叙述就不同了,叙事人只是通过一个特定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如果这个特定视角是小说中某人的眼睛,那么叙事者所讲述的,就是这个人的所见所闻。至于书中其他人的心思,或者这个人见闻以外的事情,他就无从了解,也无从描述。读者也就无从知道了。我们也来举个例子:小说第三回写这个鲁提辖鲁达出现了,那么他是通过史进的眼睛来看出的,小说这样写,说:“道犹未了,只见一个大汉大踏步竟入来,走进茶坊里。史进看他时,我们注意这个限定,史进看他时,是个军官模样。怎生结束?结束就是打扮,怎生结束?但见:头裹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纽丝金环„„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络臊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我们看这里的这个“史进看他时”,这个就是限知视角的一个限定语,下面的鲁达的肖像,是通过史进的眼睛看到的。读者是借用史进的眼睛来观看,那么就如同自己亲眼目睹,感到很亲切,很真实。不过《水浒传》是一部百回大书,在叙述过程当中啊,他这个视角并不固定,很多时候,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视角不断转换的这么一种情况,有时候是由限知视角转为全知视角,更多的时候是从这个人的限知视角,转到另一个人的视角,这个是限知视角的不断转换。我们仍然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个例子,我们看到鲁提辖一共打了三拳,用了三个比喻,第一拳说“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似开了个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那么这里采用的是镇关西的视角,所谓“咸的、酸的、辣的”,这个只能是镇关西自己挨打以后的那种感受。下边,第二拳,“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滚将出来”,我们注意,这就换了鲁达和旁观者的视角,因为那个各种颜色的体液流出来,镇关西自己是看不到的。下面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开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说:“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到这又转回到镇关西自己的感受,太阳穴上受了打击了,引起耳鸣,好像这个和尚道士开道场各种乐器齐鸣一样,这个只有镇关西自己能够体验到。别人是听不到的,所以我们看三拳变换了三次这个叙述视角,从而就造成了一种眼花缭乱的这样一种阅读效果。《水浒传》还有大段运用限知视角,其中穿插着全知视角的这样的例子。我们举这个“智取生辰纲”为例。小说从第十三回末开始,叙述雷横、朱仝两位督头,奉命巡视,在东溪村头的灵在这个东溪村头的灵官殿里在东溪村头的灵官庙里,捉到了一个形迹可疑的流浪汉。这个人是谁呢?书中没有交待,他是从这个雷横的眼里来看,说此人赤条条地睡在灵官庙的供桌上,他是谁?作者不说,书中人物雷横、朱仝也不知道,读者自然也不知晓。于是乎,雷横、朱仝把这个可疑的流浪汉绑赴晁盖的庄上,这里头忽然就插入了说话人的一段介绍,说:“原来那东溪村的保正啊,姓晁名盖,祖上是本县本乡富户,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在这里,我们注意到叙述视角改为全知视角、主观叙述了。再后来,视点转移为晁盖的限知视角。晁盖听这个雷横说捉到了一个贼人,于是自己借故离席去看一看,到底是谁呀?因为这时候用的是限知叙事,所以我们看晁盖眼中的嫌疑犯,是个吊在门楼下的陌生人,说是“露出一身黑肉,下面抓扎起两条黑黢黢的毛腿赤着一双脚”,说:“紫黑阔脸,鬓边一搭朱砂记,上面生一片黑黄毛”。

那么这个大汉就向晁盖诉说来历,于是两人做了个局,由晁盖出面假认亲戚,说此人是多年不见的外甥,不想不学好,做了贼。假装生气,要打这个大汉。最后骗这个雷横,把这个大汉放了。直到雷横走后,大汉才向晁盖通报姓名,这时候,包括这个小说读者在内,才第一次得知这个大汉的姓名绰号,是赤发鬼刘唐。这些地方是很典型的限知叙事的运用,它的好处是让这个读者随着书中人物的眼睛去观察,始终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来关注这位形迹可疑的人,那么到了这儿,水落石出了,读者也通过这段悬念迭出的叙述,获得了一种阅读的快感。我们假设作者没有采取这种限知叙事手法,从一开始就介绍刘唐如何得知生辰纲的消息,于是就去晁盖去送信,又如何被雷横等人捉住,我想这个故事的精彩程度,就会大打折扣。那么智取生辰纲故事之所以好看,正因为这种限知视角的巧妙运用。下边我们还是以智取生辰纲为例,再看从第十六回开始呢,叙述视角由策划打劫的晁盖的这一方,转而呢,转移到押送生辰纲的杨志的这一方。那么叙事的镜头开始就对准杨志,有的时候呢,竟然就是通过杨志的眼睛去看周边的世界。你比如在这个黄泥冈的这个松林里头,众军人哪,天气热,都不肯走了,随行的老都管也反对杨志的这个安排,主张现在就在松林里休息。杨志就很着急,这里就写:“扬志却待再要回言,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在那里舒头探脑价望。”这是从杨志眼里看出来的,于是杨志就赶上前去追问,一看呢,是一伙贩枣子的商贩,七个人推着七辆车子。其中的有一个还有特点,说:“鬓边老大一搭朱砂记”,那么读者当然到这就能猜到,这个人应该就是刘唐,赤发鬼刘唐,那么其余六个一定就是晁盖、吴用、公孙胜、三阮。但是从杨志来看,并不认识这些人,所以一直到杨志喝了药酒被麻翻在地,这七个人的身份始终在杨志看来是个贩枣的商贩,也就是说,限知视角中的观察者,由于自身及环境的限制,他对周围的人认知啊,有时候还没有读者了解得多。

他对周围的人和事有时还没有读者了解得多。不过这样写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读者虽然隐约猜到七个人的真实身份,但对于他们的作案过程,却跟杨志一样,一无所知。读者同样感到纳闷:

明明这七个人喝了一桶酒,而且在另一桶中还蒯走了半瓢,也都喝了,证明这两桶酒没有问题;为什么杨志这一伙人一喝就被麻翻了?这就留下极大的悬念,陡然的提高了读者的阅读的兴趣。那么我们看这种写法,完全是现代西方侦探小说

惯常使用的手法。由于它使用了限知视角,读者虽然亲眼目睹了发案的过程,却不明就里,好奇心得到极大的激发,这也正是小说作者所要达到的效果。唯一的不同,在西方探案小说当中,最后出面破解真相的,往往是那位手握烟斗、侃侃而谈的大侦探。而在《水浒传》中,解说局中之秘的,就变成了那位全知全能的说书人。因此我们看生辰纲被劫之后,书中出现一段插话,是以第一人称直接跟读者来对话的,它这样说说:“我且问你: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这七人。

却才那个挑酒的汉子,便是白日鼠白胜。„„”下面这位叙事者又详细解析了吴用向第二桶酒下药的这个过程,读者至此恍然大悟,拍案叫绝。总之啊,这个限知叙事的妙处,在智取生辰纲这段故事当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那么小说叙述由全知视角向限知视角过渡,可以说是小说叙事的一个重要的进步。就举例的这么段落来说,《水浒传》对限知视角的运用,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地步,15

好,同学们好,今天这一讲呢。我们继续讲《水浒传》的艺术成就。这一节呢,讲一讲《水浒传》的语言艺术。《水浒传》所用的语言啊,属于近代汉语,也就是一种古白话。小说史上对《水浒传》的这个语言评价很高啊.说是第一部以白话,说是第一部以白话写成的长篇小说。被人誉为白话文学的里程碑。那么有人就会问,说作为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比《水浒传》问世要早。怎么能说《水浒传》是第一部长篇呢?其实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都知道,《三国演义》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白话小说。它所使用的是一种浅近的文言,我们举个例子,《三国演义》第三回,写这个大将军何进为了对付宦官;要召集四方军阀进京勤王,那么曹操表示出不同的意见,这里头曹操和何进有两句对话。他是这样说的:“且说曹操当日对何进曰,宦官之祸,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渲露,吾料其必败也。何进怒曰:孟德亦怀私意耶”? 操退曰:乱天下者,必进也。我们看到这里使用了之乎者也等文言虚词。显然用的不是白话,那么又有人提出,说这个宋元话本,时间比《水浒传》还要早;已经能够熟练的使用白话了。那为什么说《水浒传》是第一部呢?那么你忘了宋元话本是短篇小说,我们说的是长篇小说。作为长篇小说而使用白话的,自然以《水浒传》为最早。那么这种白话语言,我们可以给它下一个定义,它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呢?这是一种以北方官话为基础,融入江浙、西北方言词汇而形成的一种白话文学语言。那我们都知道水浒传的故事呀,最早是在南宋时期流传的。那么中心的区域是杭州,杭州在南宋初年,接纳了大批从北方迁徙而来的衣冠士族、商贾军人。

同时也传承了北宋都城开封的文化。包括官方语言、民间艺术等等。因此杭州瓦舍中的说话语言,仍以北方官话为主,但是也吸收了江浙,以及其它地域的方言词汇。那么这种语言经过说话艺人

和文学家的提炼运用,体现出了通俗顺畅、简洁明快、准确生动的这样一些特点。非常富于表现力。那么实际上,现存的那些宋元白话小说以及明初的话本,大多也都使用这种语言。这种白话语言它在描写过程当中,最擅长以白描的手法叙事写人。什么叫白描啊?白描最早是指一种这个绘画手法,就是纯用墨线勾勒轮廓,不用这个色彩来涂抹渲染。这就形成了一种简练朴素的绘画之美。

后来文学家就借用了这个绘画的术语,来形容一种写作的风格。也就是平白如话、不事渲染这样一种风格。鲁迅先生曾对白描做了解释,讲了十二个字,什么叫白描呢?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不卖弄”。这个概括是非常准确的。总而言之吧,这是一种朴素的写作风格。简洁朴实,不失生动。那么我们也举例子,是吧。读过《水浒传》的人一定不会忘记,这个武松打虎那一回,那个可以说是运用白描手法,叙事故事的典范之作呀。这段描写除了武松跳下大青石时候,说:“啊呀”这一声惊叫之外,从始至终没有对话,完全是人和虎动作的一系列的描写。你比如他这个写老虎啊,作者就抓住老虎的三般动作:一扑、一掀、一剪。扑是向前扑了,掀是用这个腰胯向后掀;

那个剪是用尾巴扫,老虎是不是有这么三种典型动作。我们估计这也是小说家虚构出来的,过去没有摄像,是吧。没有科学家的野外观测,也没有像动物世界那样的电视节目,那么关于老虎的这个动作,只能是出于作者的想象。

但作者想象的那么逼真,写得那么肯定,又合乎情理,不容你不信。至于写人的动作吗,那比老虎又要丰富多啦,我们看个武松啊呀一声,从大青石上他这样写是“翻将下来”这个手里还不忘着抄起哨棒,因为武松是训练有素的人嘛。

即便面对突发事件,也不会忘记要抄起武器。接着书中写武松的动作,先是闪在青石边,待老虎扑过来时;又是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比大虫还要灵活呀。老虎身子重,身子笨,转身困难;所以它就使出了第二个手段,就是腰胯向后一掀,武松怎么样?

又是只一躲,躲在一边。老虎又使出第三招本领,尾巴一扫,一剪,结果又被武松闪过了。三般动作对付不了武松,这就给武松留下了一个空当,趁着老虎往回兜的这个空当啊;武松是双手抡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可是一声响亮如同打了个霹雳;这一棒没有打到老虎,打到哪儿?劈到树上,把这个树枝带着叶子扑簌簌劈断,哨棒也断作两截,没用了。本来是一来一往让人透不过气来的,这个人虎攻防战,到这儿又平地生波;把这个武松推入绝境,让读者心头一紧。那么这一回合,被激怒的老虎咆哮着再度扑过来,武松的表现是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么这一跳是很关键的,让这个武松和老虎拉开了距离,结果老虎扑了个空。落地的时候前爪刚刚好搭在武松的面前,机会难得啊,武松趁势扑上去,紧紧抓住老虎头顶皮肉,小说用的字眼儿是:把大虫顶花皮疙瘩地揪住,写出这个武松动作的敏捷有力,这时候武松一招领先,便用双手死死把虎头按住。一面用脚猛踢大虫的面门,这个老虎抬不起头来四肢也没法动作,于是咆哮着就把身子底下刨出个土坑来。武松又顺势把大虫的嘴摁到土坑里,老虎也就更无法施展;那么现在武松

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了五七十拳,老虎终于口鼻流血,瘫在地上。说是却似躺着一个锦布袋,那么我们看这一段描写,纯用白描,写得干净简洁,信息密度非常大。

前后六百字,全是动作描述。单是形容人虎动作的动词,就有五十次之多;什么跳、翻、闪、躲、扑、窜、掀、剪、揪、按、踢、打。人来虎往,间不容发,几乎让读者紧张得透不过气来。

那么其中除了虎吼之声,用了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后边形容死虎,用了却似躺着一个锦布袋;此外就没有多余的修辞,这个可谓是纯用白描。也可以说白描的效用,在这一段里被作者发挥到了极致。除了白描手法的运用,《水浒》语言艺术的另一个特点,即人物对话在叙事中的作用大大的增强了。首先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塑造人物的性格。前面说过,《水浒》擅长写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但是很少像西方小说那样的直接的做一些心理描述。古代作者更习惯呢,用人物外在的语言和动作

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那么我们也举个例子,这个宋江在大聚义以后啊,紧接着就提出要寻求招安这样的主张。那么当场就有人站出来反对,一个人就说了: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弟兄们的心。说这话的是谁呢?是武松。我们说武松是个重义气的人,他想问题首先是从弟兄情义出发,认为宋江此言不利于山寨弟兄的团结,容易涣散斗志,瓦解军心;所以我们看这番话只有武松能说出来。那么第二个发言的人上来就大叫说:招安,招安,招甚鸟安。随着话音,还只一脚把桌子踢起,颠作粉碎。那不用说了,这个人就是李逵。李逵是个鲁莽的人,非常情绪化。他反对招安是基于下层百姓,对官府的极端的不信任无须陈说理由。此外他作为一个粗鲁人,不善于长篇大论,不会讲道理,他的表态的方式就是怒吼,外加上肢体语言,踢桌子,充分反映了他当时那种愤怒的情绪。接下来第三个人发言反对,说了这样一番话,说: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这直裰,染作皂了,洗刷怎得干净?

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各寻出路吧。说这个话的人是鲁智深,他拿身上穿的这个直裰打比方,直裰就是长衫了。和尚穿的那个直裰是黑色的,鲁智深就说朝廷政治已经黑暗到极点,如同我身上穿的黑色的僧袍,已经无法洗白了。招安不济事,要招安,不如散伙,各谋生路。我们看鲁智深是个有头脑的人。他的话是从长期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理智和清醒。这是三位好汉的语言。这三位都是莽汉式的人物,但是他们的发言,这三位都是莽汉式的人物,但是同中有异。三段话体现出三种不同的性格和思想,这就是学者们总结的。好的小说能从对话中看出人来,当然跟这个江湖好汉相比,妇女的语言又是另一种样子。小说第二十四回有一番,武松跟嫂子潘金莲的对话。武松要外出公干,要出差,不放心哥哥,因为他了解到,这个嫂子潘金莲是个不安分的人。怎么办呢?武松于是临行之前,特意备了一席家宴; 在酒席上他要敲打敲打潘金莲。酒席上向潘金莲敬酒,说了一番话,说:嫂嫂是个精细的人,不必用武松多说,我哥哥为人质朴,全靠嫂嫂做主看觑他。常言道表壮不如里壮,嫂嫂把得家定,我哥哥烦恼做甚么?岂不闻古人言,篱牢犬不入。

武松的话说得很委婉,但是话里有话,意思是说一个家庭主妇安心了,比丈夫能干更重要。苍蝇不叮没缝蛋,你篱笆扎得牢,野狗自然就进不来了,内因是最重要的。嫂子你要好好检讨自己,要好自为之啊这么一番话。潘金莲是市井中人,她怎么会听不出话外之音呢? 但是武松没有明说,她跟武松又是叔嫂关系,碍着情面,不好直接骂武松;于是就转而骂他的丈夫武大。也是骂惯了,说:你这个腌臜混沌,有甚么言语在外人处,说来欺负老娘,我是个不带头巾男子汉,叮叮当当响的婆娘,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的马,人面上行的人,不是那等搠不出来的鳖老婆。

自从嫁了武大,真个蝼蚁也不敢入屋里来,有甚么篱笆不牢,犬儿钻得入来,你胡言乱语,一句句都要下落,丢下砖头瓦儿,一个也要着地。潘金莲的这个话是冲着武大说的,但是句句都是回应武松。先是强调自己行得端,坐得正,我是个不带头巾男子汉。意思就是说我是女中豪杰,女子中的大丈夫。我做事光明正大,问心无愧。接着又说自己嫁给武大以后啊,把家很严,蝼蚁尚不能进屋,蚂蚁都爬不进来;更别说篱笆不牢,犬儿钻进来了。这是回答那个武松,篱牢犬不入的话。接下来又反击武松,你说这话,一句句都要下落,你说话要有证据,否则你就是诬蔑,就是诬陷。

那么潘金莲说这个话呢,也等于是一个承诺,武松就笑着接受了她的承诺。同时要指出啊,你要心口相应,却不要心头不似口头。潘金莲这会愈发的恼羞成怒,推开酒杯,跑下楼去,在楼梯半腰就发话说:你既是聪明伶俐,恰不道长嫂为母,我当初嫁武大时,曾不听得说有甚么阿叔,那里走得来,是亲不是亲,便要做乔家公。

自是老娘晦气了,鸟撞着许多事,于是一边说着哭着就下楼去了。她这个话就是这个意思,你是个聪明人,你难道不知道长嫂如母这样的话吗,我是你的长嫂啊,你要尊敬我啊,像母亲一样尊敬我啊。那么这两句话还像话,后边就露出那个泼妇的嘴脸,我嫁武大的时没听说他还有什么弟弟,你是从哪钻出来的?在这儿装模作样,16

好,同学们好!这一节我们继续讲《水浒传》的艺术成就,说一说《水浒》的种种写作技巧和手法,又提到金圣叹,金圣叹评点《水浒》呢,对《水浒》的写作手法很感兴趣,他总结了一大串这个手法的名目,我们看都有什么,他说:“有正犯法、有略犯法、有倒插法、有夹叙法、草蛇灰线法、大落墨法、绵针泥刺法、背面铺粉法、弄引法、獭尾法、极不省法、极省法、欲合故纵法、横云断山法、鸾胶续弦法等等。有人批评说这个金圣叹在这儿是故弄玄虚,说的都是一些 八股文评点式的陈词滥调。甚至说这个小说评点这种形式,也是从八股文评点当中照搬来的,是腐朽不堪的东西。那么这些批评有没有道理呢?也许有一点道理。的确,小说评点确实有这个八股评点的影响。不过这并不足以成为批评它的理由。

不是说什么事只要一沾上八股文,就臭不可闻,是吧,就要抛进历史垃圾堆,不是的。八股文的存在自有它的历史必然性,八股文本身也并非一无是处。至于对这个八股文做评点呢,它是一种评价文章的方法,对于指导写作呀,自有它的作用。直到今天,我们中小学教师指导学生写作,也要作眉批呀,也要写评语呀,也要加圈加点啊,是吧,这都可以看作是八股评点的延续,因此呢,以此来批评小说评点,来批评金圣叹,是难以站住脚的。何况金圣叹评点《水浒》,对读者理解小说的思想主旨、欣赏小说的艺术特征,是有启发,有帮助的。即便这个在评点当中确实有故弄玄虚的地方,是吧,有小题大做的这种心态流露出来,但是他的评点至少可以引起我们对《水浒传》某些写作特点的关注,因此不是全无意义。

金圣叹归纳的多种手法,有些确实让人感到有点牵强。你比如他举这个“草蛇灰线法”,他的解释是:如景阳冈勤叙许多“哨棒”字,紫石街连写若干“帘子”字等是也。骤看之,又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那么他的意思是,不要小看叙事当中的一些小道具、小线索,你像武松打虎这一段里头屡次提到那个哨棒,像潘金莲、西门庆偷情的故事里头屡次提到那个临街的帘子,是吧,看上去好像是随便这么一写,其实都有作用,都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的事务或者线索,金圣叹做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小题大做,紫石街的帘子,我觉得确实起了一点作用,你比如书中写这个武松走了以后,潘金莲每天早早的就收了帘子,关门闭户,是吧。但是有一天正在收帘子的时候,失手滑落了叉竿,打到了西门庆的头上,两人由此而相识。在这儿这个帘子确实起到了媒介的作用。

但是他的另一个例子,说这个景阳冈的那个哨棒也是运用这个“草蛇灰线法”,就有点牵强。因为这条哨棒始终也没有能在打虎过程中发挥因为这条哨棒始终也没有能在打虎过程中发挥它的威力。那么这样就反映了金圣叹评点的一个问题,就是有的时候刻意的夸大、虚张声势。为什么有人批评他?这个就是原因之一,但是金圣叹的某些分析,还是有启发作用的,例如他提到的“极不省法”和“极省法”就有道理。我们先看这个“极不省法”,金圣叹就举了谁的例子呢,宋江杀惜,他就说:如要写宋江犯罪,却先写招文袋金子,却又先写阎婆惜和张三有事,却又先写宋江讨阎婆惜,却又先写宋江舍棺材。

凡有若干文字,都非正文是也。这就说得很对,宋江因杀阎婆惜而亡命江湖。但是这个杀人命案不是骤然发生的,前边有许多因果,有许多的铺垫。如果宋江的招文袋中没有梁山泊的书信和金子,如果阎婆惜不曾与张三有私情,如果宋江没有讨阎婆惜做外室,如果宋江最初没有舍棺材给阎婆,宋江本不会落到杀人的地步。那么作者为了写杀惜这个结果,远远的写来,不吝笔墨,由此及彼,一步步推进,终于最后水到渠成,同时也就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这个就是极不省法。与之相反,有的时候作者又惜墨如金,这就是金圣叹说的这个“极省法”。他也举了两个例子,我们看其中的一个,他说:如武松迎入阳谷县,恰遇武大也搬来,正好撞着。我们看这个在武松的故事里头,武松打虎和这个武松杀嫂,这是相互衔接的两个情节单元,当写到武松跟哥哥武大相遇的时候,作者并没有另起笔墨,从头说起,写武大他的经历,如何娶了潘金莲,如何受人欺负,如何搬家搬到阳谷县,没有这样写。他写的很简略,他就写这个武松到阳谷县做了都头,一日在街上闲逛,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就叫他说是:“武都头,你今日发迹了,如何不看觑我则个?”看觑就是照顾,武松回头一看,连忙拜倒在地,原来说话的人正是他的失散已久的哥哥武大。这以后武大就说了一席话,把这个跟兄弟分手以后自己的经历简单的述说了一遍,这就很好的完成了两段情节的衔接。这就是金圣叹所说的“极省法”。有详有略,再如金圣叹对这个“横云断山法”这个分析也很好,他说:如两打祝家庄后,忽然插出解珍解宝争虎越狱之事;只为文字太长了,便恐累坠,故从半腰间暂时闪出,以间隔之。这段分析是很有眼光的。我们读这个三打祝家庄啊,每一次这个攻打虽然有点差别,但是毕竟都是作战场面,大同小异。如果这么三次连续写下来,读者难免因雷同重复而感到厌烦,所以作者就在两打之后,忽然插入了一段故事,解珍解宝跟毛太公争虎这么一个情节,这个故事模式一下就由这个两军对阵转到了两家争虎的这么一个乡间故事。

同时又通过这个二解故事啊,又引出几个人物来,孙立、孙新、顾大嫂,这就为这个梁山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提供了外援,这样做既巧妙地避免了情节的重复,又推进了故事的发展。这就像这个画国画,你是在画面上满满当当的画一座高山好呢?还是在山腰上隔上一带这个白云好呢?

那么当然是后者更好。显得那个山更高,高耸入云,金圣叹把这个用这个“横云断山”法来命名,也是非常恰当的。金圣叹头脑很灵活,评《水浒》也很有意思,你比如他一方面评点《水浒》,再有他对这个《水浒》啊,做了一些改造,文字上的润色。大的改造包括这个删去七十一回以后的部分,并且对这个梁山英雄结局做了改动。另外就是删去了不少韵文诗词之类的,使这个阅读更加的顺畅。再有就是对一些文字做修改润饰。改动以后,金圣叹还自吹,自我吹嘘,说这儿写得好,这里是施耐庵原来的笔墨本色。举个例子就是他说的这个“夹叙法”,什么叫夹叙法?这个是他自改自评的一个例子,他这样解释,什么叫夹叙法啊?谓急切里两个人一齐说话,须不是一个说完了,又一个说,必要一笔夹写出来。如瓦官寺崔道成说“师兄息怒,听小僧说”,鲁智深说“你说你说”等是也。我们查一查金圣叹七十回本,在这儿呢,金圣叹改成这样了,说那和尚便道:师兄请坐,听小僧„„,然后智深睁着眼道:你说,你说!然后接着是那个和尚崔道成的话,说:在先敝寺十分好去处„„也就是说呢,在这儿把那个崔道成说“听小僧说”这最后一个“说”字放到了鲁智深“你说你说”的后边。给人的印象就是鲁智深十分气愤,不等对方把话说完就抢着话头就说“你说你说”,结果把对方的话截成两截了。金圣叹就在这儿就评点,说:“说字与上‘听小僧’,本是接着成句的,智深自气忿忿在一边,夹着‘你说你说<单引号>耳。说是章法奇绝,从古未有。”那么这个例子是非常典型的,就是自改自赞的例子,那么的确也是打破了旧有的写法,是一种新鲜文字。在金圣叹所举的各种手法当中,他自己最得意的是对“正犯法”“略犯法”的归纳总结。我们来看看他的解释。什么叫“正犯法”? 金圣叹说:如武松打虎后,又写李逵杀虎,又写二解争虎;潘金莲偷汉后,又写潘巧云偷汉;江州城劫法场后,又写大名府劫法场;何涛捕盗后,又写黄安捕盗;林冲起解后,又写卢俊义起解;朱仝雷横放晁盖后,又写朱仝雷横放宋江等。正是要故意把题目犯了,却有本事出落得无一点一画相借,以为快乐是也,真是浑身都是方法。看他的解释我们知道,所谓这个“正犯法”是指同一题材类型的情节在小说中反复出现,作者却能写得是各有千秋,让读者体会到不同的精彩。他举的例子是在水浒中,他举的例子之一是在水浒当中啊,有三处打虎的情节:武松打虎,李逵杀虎,解珍解宝跟毛太公争虎,都是“故意把题目犯了,却有本事出落得无一点一画相借”。也就是题材相同,内容却迥然不同,下边的这个二潘偷汉,两劫法场,两次官军捕盗,两次英雄起解,两次偷放英雄,也都属于这个正犯法的运用。这是“正犯法”。那什么叫“略犯法”呢,这个指的就是两段情节略有相似之处。金圣叹又举例了:一个是“林冲买刀与杨志卖刀”,虽然一是买一是卖,但是因为这个买卖宝刀而引发故事。这是相同的,略同。

再有就是两个相似的小人物,比如说:“唐牛儿与郓哥”。此外两个相似的恶霸黑店,说是郑屠肉铺和蒋门神的快活林;再有是两段相似的情节,比如这个:“瓦官寺试禅杖与蜈蚣岭试戒刀”。前者是鲁智深的故事,后者是武松的故事。

金圣叹把这个“正犯法”和“略犯法”总结为叫“特犯不犯”,解释为就是 “将欲避之,必先犯之”。这里的“犯”和“避”,是金圣叹发明的术语,一对术语。“犯”指的是触犯,也就是故意写这个同类题材的作品;

这个犯指触犯,就是故意写同类题材,避是指在内容上相互避让,绝不雷同。那么金圣叹提出这样的观点,确实是富于启发性,但是有一点,金圣叹同时又认为,这是作者有意为之,作者以此来显示他自己的才华和本领,这个恐怕不合时机,这个属于就是我们说过度阐释,但是他既然提出来了,顺着他的指引,我们倒可以注意一下这种现象。我们所特别注意的倒不是他举的这个打虎的例子。因为这三个打虎的例子除了题材相同之外,内容上其实是毫无共同之处,我觉得不值得一说。你如果按这个逻辑,《水浒》当中有多次两军对阵的这个战争场面,那个题材也是相似的,内容却不同,你按他的理论这不也是“特犯不犯”吗?从这些地方我们也看出来,金圣叹有的时候啊,只顾追求这个文字的热闹,有时不大重视这个逻辑,这是他的一个老毛病。那么我们应该注意哪些例子呢?我觉得应该注意那些 这样的情节,这些都是一致的。

其实说白了这是一种很明显的抄袭。谁抄谁呢?林冲发配在前,卢俊义发配在后,按道理一定是卢俊义抄袭林冲的吧?可是不一定。事实上很可能是林冲抄袭卢俊义的,这一点我们在分析林冲形象的时候,已经提到过,这儿咱们就不多说了。

其实就是卢俊义发配的情节,也不是水浒作者首创,大概是从另一部书,《三遂平妖传》中抄袭来的。只不过就是古人没有抄袭这个概念,也没有著作权的概念,他那个情节模块相互借用,这都是常有的事。如果发生在同一部书中,这就形成了这个金圣叹所说的“特犯不犯”的这样一种现象。

在这儿我们分析一个特犯

大家好!这几讲我们来谈一谈《水浒传》和小说群书的关系。我们都知道水浒故事最早是口头文学,它是以民间说话的这种艺术形式出现的。这种说话艺术我们前边介绍过,就相当于今天的说书,说评书。

这种艺术至迟在唐代已经出现了,不过当时叫“市人小说”。市民的市,市人小说。有一段记载说大诗人白居易和他的弟弟白行简,就曾经把说书人请到自己的家里来说书,讲的叫“一枝花话”。“话”就是故事的意思,1:26“一枝花”是一位妓女的艺名,“一枝花话”就是一枝花的故事。后来白行简还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著名的唐传奇小说叫《李娃传》。李娃的原型就是这位艺名叫“一枝花”的妓女。说话艺术到了宋元时期格外发达,1:56我们看一些大都市,像北宋的开封南宋的杭州,元代的大都,都有一些繁华的闹市,叫作瓦舍就有点像北京的大栅栏,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夫子庙,天津的劝业场,是一些热闹的地带瓦舍中有勾栏,勾栏就相当于今天的剧院,2:26一些戏曲、说话艺术等等就在勾栏里头表演。说话又分成很多的门类,有的专讲历史故事,叫做“讲史”也有的演说宗教故事,佛教故事,这个叫“说经”还有一种本身就叫“小说”,多半是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包括一些市井故事,一些爱情故事2:56这类故事很受听众的欢迎。“小说”的篇幅短,一时三刻就讲完了。“讲史”就不一样,因为它要讲说一朝一代几百年的历史,那个内容是很多的一天两天讲不完,比如说今天我讲了一段,结束的时候说话人就卖个“关子”3:26说是“若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到第二天听众来了,接着讲。一部大书,一天讲这么一回,有时候要讲好几个月。这就为后来的分回叙述的章回小说打下了基础。顺便说到“章回”这个名称,有人说应该始于《红楼梦》。3:56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一回说过这样的话,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为(曰)《金陵十二钗》。”“章回”这个名称,最早应该出自这儿。也就是说,由于讲史故事篇幅长,又是分回叙述,这就为后来的长篇小说体制4:26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读到的长篇小说,像《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还有《北宋志传》,《北宋志传》实际上就是“杨家将”的故事,还有《精忠岳传》,当然也包括《水浒传》,几乎都是历史题材。从这些小说向上追溯,4:56差不多都能找到讲史话本的源头。早先的三国故事在宋代说话人那里叫做“说三分”五代故事在宋代说话中就叫“五代史”。岳飞的故事,宋代叫“中兴传”这些不同题材的历史故事一同在瓦舍、勾栏中演说,相互之间既有吸引,也有竞争。5:26因为这是商业演出,怎么能没竞争谁讲的精彩,他的勾栏里吸引的听众就多,那么说话人相对得到的金钱回报也比别人多。我要压倒你,我就要苦练说话技术我就要把我的话本修改得更生动、更精彩。这里面免不了就要向你偷艺,5:56抄袭、借鉴你的故事和人物。你三国故事里有个关羽,是名扬天下的大英雄,我的水浒故事里我就加进一个关胜,我就说关胜是关羽的后代,他讲说岳故事,当中加一个关铃,也跟关羽有关系因此我们看各种不同题材的故事,就在竞争的前提下相互学习,6:26相互影响,相互模拟,所以,在宋元说话当中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因为水浒故事是出现比较晚的这么一个话本。那在它前面三国故事、五代故事、杨家将的故事,说岳的故事,都已经成了气候了。所以在《水浒》的创作过程当中,不可避免要受到他们的影响。6:56还不仅是这些说话的作品,《水浒》作者还从文人的史传、笔记当中吸收了不少素材。我们下边的这几讲就来谈谈《水浒传》对其他作品的借鉴,谈谈不同话本之间的交流和影响。首先我们来看看7:26《水浒传》和三国故事。《水浒传》的作者之一是罗贯中,罗贯中同时又是《三国演义》的作者,他当然对三国故事就非常熟悉了。其实三国故事早在隋唐时期已经风行民间。到了宋代前边咱们说过东京的瓦舍勾栏中有一位艺人叫霍四究,7:56专门讲三国故事。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苏轼在他的一部笔记小说中有这么一段记录,说是:市民家的孩子淘气,家长嫌烦就掏出几个铜钱,让孩子上街去坐听古话,讲(的就是)三国故事。8:26孩子听到刘备打了败仗,皱起眉头有的孩子还掉了眼泪。等听说曹操打败了,孩子们很高兴,欢喜雀跃。这说明什么?说明在宋代,三国故事真正做到了妇孺皆知,同时也说明那时候的三国故事讲得很精彩,很生动,把孩子们都吸引住了。有意思的是我们读《水浒》8:56就发现《水浒传》小说里就出现了民间演说《三国平话》的这样的场景。我们读书读到《水浒传》第九十回写好汉燕青、李逵在接受招安之后被改编成官军,在东京没事干,跑到“桑家瓦子”,瓦子就是瓦舍9:26去听勾栏艺人演说三国故事,演说《三国志》,他们去的时候正好讲到关云长刮骨疗毒这一段。说关公,关羽左臂中箭,箭毒入骨神医华佗要为他开刀,提出很严苛的条件,要关羽把左臂固定在铜柱子的大铁环里头。关羽哈哈大笑,说什么呢:9:56“大丈夫死生不惧,何况只手?不用铜柱铁环,只此便割何妨!”就这么动手术,随即叫人摆下棋盘,跟门客下棋,一面伸出左臂,让华陀刮骨疗毒,自己是面不改色,谈笑自若我们读《水浒传》这段描写,虽然比《三国演义》里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描写略显简略,但是比元代《三国志平话》里这一段的描述又显得丰富生动了不少。它反映的似乎是介乎于元代平话和明代小说之间的一种话本状态。这对我们研究《水浒传》的成书时间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也表明《水浒》作者

对三国故事确实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关羽,关云长这样的传奇英雄,小说家一再向他致敬。刚才我们说了《水浒传》中有个关胜,在小说里就号称是关云长的后代。关胜在梁山上地位很高,排座次的时候在一百零八个好汉里排第五位,位居“梁山五虎将”之首。其实我们仔细查一查,关胜上山以后并没有建立功勋,小说家把他捧到山寨核心的地位,我想主要是因为他的出身不得了,祖上是谁,“义勇武安王”关羽小说第六十三回介绍关胜出身

就说关胜是义勇武安王嫡派子孙,„„生的规模与祖上云长相似,使一口青龙偃月刀,人称为大刀关胜”。小说第六十四回的开篇还有一首古风,前面是称颂关胜的祖先关羽,中间是夸赞关胜,说他“面如重枣美须髯”,长得跟关羽一样。最后又总结说,“除此威风真莫比重生义勇武安王。”“义勇武安王”是明代人给关羽加的封号,小说、戏曲里头一般都这样称呼他关羽不但封王,还被视为神佛菩萨梁山好汉戴宗听说关胜要来打梁山,急忙回山来报信,他说的话怎么说,他说,“东京蔡太师拜请关菩萨的玄孙蒲东郡大刀关胜”引着兵马飞奔梁山而来。他是这样说。我们看作为菩萨的后代关胜自然是沾光了。而这一切实际上都体现了三国故事带来的影响。单单塑造一个关胜,还不足以抒发《水浒》作者对关羽的敬仰之情。于是小说又塑造了另一位好汉朱仝也是按关羽的形象塑造的。我们看书中写朱仝说是“身长八尺四五,有一部虎须髯,长一尺五寸,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似关云长模样,满县人都称他做美髯公。”美髯公是朱仝的绰号了,我们都知道三国关羽他的胡子长得很美,这个在历史上都是有记载的。史书《三国志·关羽传》记载说,诸葛亮写信给关羽,信中怎么称呼关羽,用一个字说“髯”,髯怎么怎么样 “髯”就是须髯的髯。《三国志》的作者史学家陈寿在这里解释说:“关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可见这关羽确实有一部值得骄傲的胡须。朱仝除了仪表看上去像关羽,他那种讲义气、重然诺的品格也像关羽。

他先是义释宋公明,后来又义释插翅虎雷横,并且为此吃了官司。我们看三国关羽不曾经在华容道义释曹操吗?这个是这么一个影响。跟三国故事里的关羽有联系的水浒人物,还有一位,叫杨雄。他的绰号咱们都知道,叫“病关索”杨雄。小说里描写他的相貌,说“那人生得好表人物,„„两眉入鬓,凤眼朝天,淡黄面皮,细细有几根髭髯。”这里的“两眉入鬓,凤眼朝天”再加上飘飘然几根胡须,跟关云长有一些神似。只不过关云长是红脸,杨雄是“淡黄面皮”,所以他的绰号叫“病关索”,有一个病字。有病的关索,脸色自然是黄的。那么这个关索又是谁呢?在民间传说里头,关索本来是关羽的儿子。我们查一查史书并没有关于关索的记载,关索也不见于平话和戏曲。最早的《三国演义》里头也没有关索的名字,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三国人物呢,他应该是底层三国故事当中的人物。那种三国故事,人们称之为叫“柴堆三国”,也就是农民干活干累了,靠着柴火垛休息的时候,自编自演的三国故事。这种故事有时是很荒诞可笑的,但是在民间又非常流行,影响很大例如宋代民间有很多摔跤的、习武的艺人,就常常拿关索作绰号,有人自称叫小关索,有人自称叫赛关索,那么病关索也是这种情况。

以前,学者一直搞不清关索的来历。一直到上个世纪的60年代,在上海市嘉定县一个农村里头发掘出一座明代的墓葬,这个墓主姓宣,家里很富足,大概还有点儿文化。所以在他的墓中出土了一批纸本的书册,居然没有腐烂。

那几本书是北京当时一个出版机构,叫永顺堂刊印的一些叫“说唱词话”。也就是一种说唱体的文艺形式。这批说唱词话的底本一共有十三种,其中有一种就叫《花关索传》,《花关索传》里边又包括四集: 一集叫《花关索出身传》,一集叫《花关索认父传》,一集叫《花关索下西川传》,还有一个《花关索贬云南传》。这里这个花关索,其实就是关索。词话中就说他是关羽的儿子,因为看灯的时候走失了,被一位姓索的员外给领到家里

养为义子。后来又跟着一位姓花的先生练习武艺。为了不忘这三家的生养教诲之恩,这个孩子就从三家的姓氏当中各取一个字,师父姓花,生父姓关,养父姓索,于是取名花关索。当然,关于关索还有很多故事。这个人物在民间的影响很大,前面说了民间好汉拿他的名字来做绰号。杨雄的绰号也就是这么来的。关羽是美髯公,关索是他的儿子应该也长着一部很美的胡须,但是年轻人胡子少得多,所以我们看杨雄是细细的几根髭须。这个是三国故事影响水浒故事

又一个例子,都跟关羽有关。除了关羽之外,三国故事(的)张飞在《水浒》中也有影响。我们前边分析林冲这个人物曾经谈到“豹子头”林冲他这个绰号怎么来的?他这个形象最初的设计,就是从张飞那儿获得了灵感,张飞是长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从这个肖像描写当中获得灵感。此外,张飞还是中国小说中莽汉形象的老祖宗,他性情暴躁、嫉恶如仇,有的时候又粗中有细。《水浒传》当中张飞式的这种好汉有好几位,像李逵、鲁智深、雷横那个形象当中都糅合了张飞的性格特点。我们以雷横为例,他不但性格跟张飞相似,而且雷横早年的职业跟张飞也相似,他当过屠户。另外,我们看雷横始终跟朱仝两个人形影不离、情同手足

这二位,朱仝是义重如山、雷横是粗豪鲁莽,这种搭配恰恰就给人以关羽、张飞的这么一种印象除了关、张之外,三国故事中的蜀汉正面人物刘备、诸葛亮对水浒人物也有影响。例如宋江忠孝两全、谦逊爱才,一副儒家作派,这个跟刘备的宽厚仁慈、独得人和的形象是有共同之处的。再有,比如梁山上的智囊人物吴用,他的形象当中明显有着诸葛亮的影子。他 18

这一节课我们准备说一说《水浒》与五代故事。前面说过宋代瓦舍话本当中有两部大书,一部是三国故事,“说三分”,另一部就是五代故事,“五代史”五代这个朝代上接唐朝,下启宋代在历史上属于乱世。

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当中,北方先后出现了五个军阀政权,依次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政权如同走马灯一样,“乱烘烘你方 唱罢我登场”。又因为这段故事,又因为这段历史充满了打打杀杀的史实,1:26所以就成为说话的好题目。今天我们流传下来的宋元话本当中有一部《五代史平话》,分梁、唐、晋、汉、周五部分,粗略地讲述了这段历史。元末明初还出现了一部署名罗贯中的章回小说叫《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五代故事资格很老,1:56盛行于水浒故事之前,所以对《水浒》的影响也是很深刻的。《水浒》作者十分熟悉五代史,我们看百回本当中有一种开头带“引首”的,开篇就引了宋代名儒邵雍的一首七律说是:“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2:26”后面他就解释说:“话说这八句诗,为叹五代残唐天下干戈不息,那时朝属梁,暮属晋。正谓是:‘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这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部五代史。由此也可以看出2:56水浒故事的讲述者对五代历史是非常熟悉,烂熟于心的。《水浒》在塑造英雄形象、演说他们的故事的时候,从五代故事当中吸收了不少的素材。我们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说说武松打虎。如今人们一提起古代的打虎英雄,恐怕第一个反应就想到了武松。3:26然而在《水浒》小说问世之前,人们心目中的打虎英雄又应该是谁呢?那会儿大家一提打虎英雄可以数出好几位来。比如说孔子的弟子子路是个打虎英雄,再有春秋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卞庄打虎英雄,汉代的李广,打虎英雄。3:56不过人们心中最有名的打虎英雄还不是这三位,最有名的打虎英雄在武松之前是李存孝。李存孝就是五代时候的人,五代后唐时他是一员猛将,他原来不姓李,姓安,叫安敬思。后唐的开国之主叫李克用有一次他见安敬思非常勇敢,4:26于是就把他收为干儿子,收为义子就赐他一个名字叫李存孝。传说他李存孝年轻的时候那会儿还叫安敬思,他是个放羊娃有一次在山间遇到猛虎,他就徒手跟猛虎搏斗,最终把老虎打死了。当时李克用正好目睹了这个场面,就把他收在了帐下。以后李存孝就是一员干将,4:56很能打仗,立了不少战功,又因为他功劳太大,受到别人的嫉妒。后来李克用误听人言,就把他给处死了。民间对他是很同情的。元代时大戏曲家关汉卿写了一出杂剧叫《哭存孝》,就是演李存孝被诬陷、被杀害,等于是替李存孝鸣不平的这么一出戏。5:26此外我们看到元杂剧当中还有一出跟李存孝有关的戏,就是《雁门关存孝打虎》这么一出戏,作者叫陈以仁。剧中就表演李存孝有一天正在放羊,一阵困倦袭来,就躺在一块“盘陀石”上酣睡,这时候老虎出现了,5:56把李存孝惊醒,跳起来迎战,三下两下把老虎打死了。这段情节还出现在元末明初罗贯中的《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里头。小说也是这么写的安敬思放羊疲倦了,在一块“汗漫石”上熟睡,结果老虎追羊把他惊醒了。6:26书中写这个场面说:“那虎见人欲来打它,便弃了羊,对面扑来。”其人,这个其人就是李存孝,就是安敬思,“其人躲过,只扑了一个空,便倒在地,似一锦袋之状。其人赶上,用手抓住虎项,左胁下便打,右胁下便踢,那消数拳,其虎已死地下。”这个描写比较粗糙,6:56远不如《水浒传》写武松打虎那么精彩生动。但是我们也发现武松打虎的情节要点,在这段里头完全具备了。你比如好汉在打虎之前,先在一块汗漫石上酣眠,武松不也是先在一个大青石上醉卧吗?此外,老虎扑人被英雄躲过,然后英雄乘虚而入,7:26抓住虎项、拳打脚踢,这两者极为相似。此外《残唐五代》在写存孝打虎的时候有一首古风,有一首诗渲染英雄打虎之威。《水浒传》里武松打虎的时候,也有这么一首古风,除了比存孝打虎增加了两句之外,其余的几乎跟那首诗一字不差。7:56很明显这是《水浒》作者抄袭《残唐五代》的一个结果因为我们论证过《水浒传》是明代中期最后截稿,而《残唐五代》是元末明初的作品其实还有一个杂剧作品也影响到《水浒传》武松打虎,那个戏叫《折担儿武松打虎》元杂剧。8:26可惜这个剧本没能传下来,我们只知道这么一个剧名。那为什么叫“折担儿武松打虎”“担儿”本身是扁担的意思。我们想是不是这样,就是剧中那个剧情:武松打虎的时候,在戏剧里头大概是用一根扁担当武器,可惜扁担打折了,所以叫折担儿到今天我们看《水浒》,武松手里拿的倒不是扁担,那是一根哨棒,8:56也是用力过猛打折了,这个细节应当就是从《折担儿武松打虎》这个杂剧当中来的。总之,在《水浒》作者创作武松打虎故事之前,戏剧舞台为作者提供了两本戏,一个是《存孝打虎》,一个《折担儿武松打虎》;小说《残唐五代》也为他提供了一个存孝打虎的简单的框架。9:26很显然《水浒传》武松打虎是受五代存孝打虎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水浒传》的武松打虎写得太精彩了,远远超越了简单而朴拙的存孝打虎,也压倒了此前一切打虎故事,所以时至今日,武松几乎成了古代唯一一位打虎英雄的代表。9:56对此,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作过专门的讨论。这说的是武松打虎受五代史故事影响的例子,再举一个例子就是说五代史的影响发生在另一位梁山好汉的身上,这位好汉就是鲁智深,我们知道鲁智深出家之前,他是个俗人,军官,提辖,鲁提辖,专好打抱不平,曾经三拳打死恶霸屠户镇关西。这个故事的原始素材,实际上跟一位五代人物有关。这位五代人物就是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郭威本来是后汉王朝的

一位高级将领,当过枢密使、当过安抚使很高的官职,兵权在握,功高镇主后来后汉主刘承佑想要除掉郭威,结果事情不机密,自己反而被杀。众将就撕裂黄旗披在郭威的身上,奉他为国主。郭威也就半推半就当了皇帝,改国号为周,就是历史上的梁、唐、晋、汉、周的后周。后来郭威死了以后,被尊为周太祖当郭威年轻的时候,在他身上发生了一件事,他曾经杀死过一个恶霸屠户。这件事史书上有记载,《旧五代史》、《新五代史》都有记载。时间很明确,发生在唐末天祐年间郭威当时是潞州军事长官李继韬手下的一个年轻军官,还不到二十岁。但是作战很勇敢,深得长官的喜爱他自己也很骄傲,喜欢喝酒,喝醉了爱闹事。有一回他到市井中去游逛,闲逛,看到市井中有个屠户,这个人仗着自个力气大,经常欺负人。

郭威就不服气,郭威就喝酒,喝得醉熏熏的就去找茬。招呼屠户给他切肉,切完了以后鸡蛋里挑骨头,说你切的是“割不如法”,你没按照我的要求来割肉,斥骂对方。屠户是恶霸,也不是好惹的,当时就敞开衣襟,拿一把刀递给他,说了一句话,“尔勇者,敢(能)杀我乎?”你是好汉,你勇敢,你敢杀了我吗?他料定郭威不敢杀他,这样一来就可以把郭威镇住。没想到郭威不吃这一套,接过刀,一刀把他捅死。当时史书中描写就是一市皆惊,大家都,但是看郭威神情自若,也不逃走。后来巡逻的士兵把他抓起来,但是长官很喜欢他,偷偷地把他放了,依旧让他到军队里去做军官。我们可以作个对比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作个对比这里头显然有着郭威杀屠户的影子。比如鲁提辖和郭威都是下级军官,都喜欢打抱不平。他们俩个杀死的同样是横行市井的恶霸屠户。而斗杀的策略又都是先是命令屠户割肉,然后借故挑剔,激怒对方,后发制人,我们还记得小说当中鲁达是先命令郑屠把十斤精肉切作臊子,又把十斤肥肉切作臊子,再把十斤软骨切作臊子,最后终于激怒了郑屠,鲁达这时候把一包臊子抛向对方,恰如下了一阵肉雨!

这个描写是非常生动的,相比之下史书的描写简单得多了,割不如法如何如何,但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似性,任何人都能看出来。这又是一个例子《水浒传》当中杨志卖刀的故事,似乎也可以从五代故事里找到根据。

我们前边说元代有一部话本《五代史平话》,《五代史平话》里也有个卖刀杀人的故事,它说的是军阀朱温就是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当时没有当皇帝的时候,他准备攻打齐州,派了部下一个将领叫刘文政到齐州去作密探,打探消息。刘文政完成了打探任务之后,放松了,到一个酒店里去喝酒。看到一个少年捧着一把刀要卖。刘文政就问价钱,对方就说了要三百贯。刘文政说:我这儿有三百文,要买你的刀。我们前面分析杨志卖刀时说过一贯铜钱一千文,三百贯就是三十万文。而刘文政是借酒撒疯,欺负对方是个少年,要用千分之一的价格强买人家的刀,那少年当然不答应,少年就说了:“您三百钱只买得胭脂腻粉。

咱每这刀,要卖与烈士!”这话回答得也很硬气,你那三百文也就够给女人买胭脂粉儿的,我这刀可是要卖给英雄好汉的!结果这个话激怒了刘文政,刘文政夺过刀来把少年人杀了。从情节上看,这个故事和杨志卖刀故事不完全相同。例如刘文政的故事是买刀人杀掉了卖刀人,水浒故事是卖刀人杀掉了买刀人。不过两个故事也有明显的共性例如,都是因为一桩宝刀交易产生了纠纷,这是第一第二,都是买刀人蛮不讲理,没有诚意;第三,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都出现了非常悬殊的价格比。第四,两个故事都出了人命,这些因素足以启发水浒作者写一个因宝刀交易而发生人命案的故事。这个启示应当是流传在先的五代史故事提供的。我们就发现,武松、鲁智深、杨志 这都是《水浒》当中,《水浒》作者重点塑造的三位好汉,他们的单篇话本,早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在这三位的身上又都有着五代故事影响的痕迹,可见五代故事从一开始就对水浒

第二篇:尔雅《四大名著鉴赏》之水浒传笔记完整版

《水浒传》的思想主题

以全景式的宏阔场面艺术地再现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写出了这场起义如何以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继而衰败的过程 鲁迅——时代精神之大宫阙——红楼 评价负面:

封建士大夫(田汝成)站在维护皇权的立场上说这是晦盗之书,“奸盗脱骗,机械甚详”,“变诈百端,坏人心术”。

当代孙述宇认为:水浒是强人说给强人的故事,造反的目的是图一时快活,劫富而不济贫,好汉的心态是相当典型的法外强徒的心态,嗜杀成性,对妇女疑虑重重,只讲小圈子的道德,不值得歌颂

对于小说主题,侯会老师认为:

一、从小说命名看小说作者的立场 罗贯中抱肯定态度

小说以水浒命名背后有儒家文化的深刻内涵

二、开明文人对水浒的解读

李贽为水浒作序高度赞扬梁山好汉,说忠义之士当中宋江是顶尖人物。“小贤役大贤,小德役大德”——李贽

金圣叹提出小说的主题是“官逼民反,乱自上作”,并提出第一回写反面人物高俅的原因是“乱自上作”,错在统治阶级;若先写一百零八人则是“乱自下生”,错在老百姓。

三、水浒是农民起义的史诗还是“为市井细民写心”?

单纯的农民只有陶宗旺,一场农民运动由市井豪侠来领导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水浒故事产生于市井说话。小说主题仍然反映农民造反。

四、如何看待忠义问题

早期版本题目一律是《忠义水浒传》,始终以忠义为号召。

1、小说高举忠义旗帜是时代主导思想使然,忠是把国家和君主置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义就是义气,忠义仍然是主流思想。

2、民族斗争的背景内涵。吴读本水浒传(失传),吴从先在《小窗自纪》中有《读水浒传》,吴读本与今版本差别:

(1)、吴读本中宋江起义推迟到了南宋初年,起义性质由反抗官府变为以抗金为主旨的民族斗争。

(2)、梁山泊(山东)转移到了淮河流域

(3)、吴读本中好汉已经发展到了108个,早期只有36个。

吴读本的启示:早期水浒故事中民族斗争的主题是非常鲜明的甚至压倒了阶级斗争的主题。强人最早是民兵的称呼。在那个特殊时期,“忠义”成为听从朝廷号令、抗击金人的民间武装的专门称号。

3、应对主流社会的舆论。儒家强调秩序,而水浒以反抗为主题,竟然从封建社会内部产生出来,是文学史思想史的奇迹。能被当时的社会主流所接受主要是因为忠义的旗帜。

五、水浒是一部愤书乃至于快书

1.“愤书”由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中提出“愤二帝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泄其愤;愤南渡之苟安(杭州),则称灭方腊以泄其愤”,发泄愤怒之书,有民族之愤,对南宋苟安杭州之愤。

林冲的愤恨:受高俅父子迫害,目的竟然是抢夺自己的妻子,杨志的愤恨:空有本领,报国无门,反被奸臣迫害,泼皮欺凌;武松的愤恨:市井恶霸霸占嫂子害死哥哥,官府不肯为他伸冤做主。。。小说中出现大量报仇雪恨的情节,水浒因此变成一部喋血复仇的快意之书。

2.“快书”:个人报仇雪恨之快——林冲、武松

行侠仗义勇于助人之快——鲁智深

打破一切束缚、开创一篇新天地之快——鲁智深,阮小五“论称分金银,异样穿绸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

六.百姓乱世求活的悲剧内蕴

梁山好汉与祝家庄有本质区别吗?组成人员、政治诉求并无区别,梁山与官府较紧密。宋江——“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呼保义”

水浒素材来源于洞庭湖农民大起义(钟相,杨幺),梁山与祝家庄征战的原因根本上是经济、粮食

七、水浒的思想局限

鲁迅先生所说的“三国气” “水浒气”是不良的习气:无是无非、党同伐异、麻木不仁、漠视公权、蔑视生命、男尊女卑、不讲秩序

1.小说作者是以欣赏的态度描写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用三个巧妙的比喻掩饰对生命的漠视,青少年读者容易接受不良暗示。古人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杀戮场面过多是水浒与现代理念的最大隔阂。

2.另一思想局限:对妇女的蔑视。正面女性或粗鲁无女人气,或形象苍白单薄,反面女性水性杨花道德败坏,成为英雄的刀下之鬼。宋江杀阎婆惜,武松杀潘金莲,杨雄石秀合伙杀潘巧云

3.拔高义的道德地位,无视秩序和法度

八、国外如何看待水浒的主题

日本十八世纪摹仿水浒的小说:《本朝水浒传》,说明日本人对水浒的认同与仰慕。

鸦片战争之后法国最先有了水浒的节译本——《中国的勇士们民俗传奇小说》——仅限于鲁智深、林冲。上世纪法国出版了全译本(最高规格),被推选为1987之书。

被翻译成德文节译《中国巨人历险记》《强盗与士兵》,全译《梁山泊的强盗》,德国汉学家卫礼贤——道德反叛的古典作品。

七十回本全译本:美国赛珍珠(传教士之女,出生江苏,《大地》 诺贝尔文学奖)翻译《四海之内皆兄弟》。杰克逊认为“人类灵魂不可屈服的向上的精神”。

水浒传的作者

关于水浒作者的四种表述:施耐庵、罗贯中合著,罗著,施著,无名氏著

1.古人对白话小说的著作权不关注,因为,古代小说家的地位十分可怜,无法和诗人、散文家甚至戏剧家相提并论——小说使用下里巴人的语言,出身低微,作者地位不高。西游最早版本的署名:华阳洞天主人,醒世姻缘传作者署名西周生,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都是笔名。水浒最早最可靠的百回版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没有署名,且评语为姓叶的落魄文人(叶昼)。郎瑛,田汝成:罗贯中 胡应麟,金圣叹:施耐庵

最早的,明·高儒的《百川书志》:“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作者是两个人。

2.施:浙江钱塘,罗:山西太原

施耐庵 有可能是施惠,著有《幽闺记》

罗贯中 钟情于历史题材,传其作了十七史演义,保留三部:三国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此外还有《三遂平妖传》 胡应麟:施是罗的老师

3.水浒在嘉靖朝声名鹊起。李开先, 崔后渠(崔铣)、熊南沙(熊过)、唐荆川(唐顺之)、王遵岩(王慎中)、陈后岗(陈束):委曲详尽,血脉贯通,史记之下,便是此书。

4.百回水浒在嘉靖之前一百多年为何一直没人提及?元末明初的兵荒马乱又如何给施罗二人提供一个写巨著的安定环境?

一种可能性:百回本水浒是嘉靖朝最后完成的(鲁迅,胡适,郑振铎,等如此认为),施罗写的水浒只是幼稚粗糙的短篇小说。

侯老师赞同这种说法,他认为水浒的最后成书于郭勋(明朝开国元勋郭瑛之后)有关,但百回本水浒的主要创作者不是郭勋的门客。胡适认为水浒的作者是才气纵横的下层文人。

水浒的版本

1.繁本系统:所谓繁本,描写细腻,文字繁复,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文本

百回——水浒的早期面貌,最可靠。杭州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前七十回上梁山,后被招安。有疏漏,一.宋江把通贼的证据保留而不销毁有违常理;二.柴进潜入宫中见皇帝在御屏风上书写“四大寇”:山东宋江﹑淮西王庆﹑河北田虎﹑江南方腊,王庆与田虎的结局却没有交代。

百二十回水浒全传——内容最全。袁无涯(苏州)百二十回本《出像评点忠义水浒传全传》,比容与堂本晚四年,弥补漏洞,侯老师赞同是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增补了征王庆田虎的二十回。

七十回金圣叹删削——简练精彩。被金圣叹腰斩的七十回《金圣叹批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金认为六才子书: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金活在明末,作为封建文人不愿为强盗唱赞歌,不愿让好汉有被招安的结局,故删削之。

2.简本系统

简本:情节丰富描写简陋的本子,文简而事繁 二十五卷《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比容与堂本早十六年,建阳余氏双峰堂,104回

三十卷本《文杏堂批评忠义水浒传全传》

二十卷110回《英雄谱》三国水浒合刻本,广东雄飞馆

3.繁简关系

百回本——文繁事简本,百二十回——繁简综合本,七十回——腰斩断刻本 鲁迅,柳存仁等认为简先繁后,胡应麟等认为繁先简后,周亮工从经济原因出发认为简本应当取代繁本,胡适赞同

宋江

一、其貌不扬,才疏学浅的(山东郓城)押司小吏。面黑身矮,黑宋江、黑三郎,地位低微,以德服人是其成为领袖的条件,“虚伪”成为读者对其的印象。

二、金圣叹眼中丑陋的宋江形象。宋江在好友花荣面前发志不除行枷,之后又接连九次提到行枷,口是心非为人虚伪,连在好朋友面前都不披露真心。说宋江权诈不定,只会用银子笼络人心。

三、宋江的价值所在:把握忠义的舵轮。侯老师表示怀疑金圣叹“作者有意丑化宋江”这一看法。李贽赞宋江忠义之烈。

四、金圣叹为什么贬低宋江? 称赞武松“天神”,鲁智深“上上人物,人中绝顶”,李逵“天真烂漫到底” 有前人影响的因素:容与堂本序言有类似的评论 有不得已之处:认为水浒不应冠以忠义之名,身处明末风雨飘摇时期不能做歌颂强盗之事。(李自成,张献忠)掩人耳目,独恶宋江

五、从小说成书角度看宋江矛盾性格的成因。

《大宋宣和遗事》中宋江有强梁气概、不注重操守,杀阎婆惜因为争风吃醋。吴读本中宋江行为谨慎、性情忠厚、正人君子。今本在两套版本的基础上捏合而成,思想性格上接受吴读本水浒中的宋江形象,故事情节上吸收《大宋宣和遗事》的内容。

六、戴宗传假信:来自域外的故事情节

最早印度,康僧会《六度集经》中《四姓害子》 随后南宋,洪迈《夷坚志》

后影响水浒,最后传入德国《格林童话》中《三根金头发》

七、弃子范型与江流儿模式:另一个来自域外的情节类型。最早 公元前2000年,两河流域,萨尔贡国王 此外有:巴比伦 吉尔伽美什;希伯来 摩西;《诗经 生民》周族 后稷

林冲

中下级军官(不是高级)

五次逼迫:岳庙调戏林娘子,陆家欲玷污林娘子,白虎节堂施毒计加罪林冲,野猪林欲杀害林冲,草料场想烧死林冲

初次岳庙调戏不打高衙内的理由:不知者不怪,给上司留面子,经济命脉掌握在人家手里

陆家调戏:愤怒

白虎堂:欲报仇无能为力,发配前写下休书不愿连累妻子(善良)野猪林:心存幻想不欲与社会主流决裂(不让鲁智深杀公差)草料场:“杀人可恕,情理难容”满腔愤恨 一忍再忍,性格怯懦,心地善良

“豹子头”应当是对张飞肖像描写的借鉴,“豹头环眼,燕颔虎须”,丈八蛇矛,48回出场诗“满山都唤小张飞,豹子头林冲便是”。

五虎将:关胜(大刀),林冲,秦明(霹雳火),呼延灼(双鞭),董平(双枪将)

杨志(天暗星)五侯杨令公之后

官衔是“指使”而不是“制使”(高级)

纲:成批运输货物的一种组织,也代指货物。花石纲:成批的花木奇石。生辰纲:大批的生日寿礼。《大宋宣和遗事》押解生成纲的是马安国

智取生辰纲:杨志替梁中书押解生辰纲给其岳父蔡京,被晁盖,吴用,阮氏所劫 被官府奸佞小人、市井泼皮(牛二)、民间豪杰逼上山。

读者对林冲充满同情,而对杨志评价不高,以阶级意识分析人物立身行行事。侯老师不同意“杨志做官心重”这种说法。“了解之同情”——陈寅恪。作者让杨志押解生辰纲:一方面,难以摆脱“感恩遇,酬知己”的报恩方式;一方面,衬托吴用等人的智慧;另有深意,指斥统治者有眼无珠、作践人才,抒发心中的悲叹。“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比得芥菜子大小的官职”——作者下笔时感慨悲愤,眼含同情之泪。

梁中书派老督管监视杨志,可见并不信任他

杨志故事的核心主题——为怀才不遇者鸣不平,替报国无门的英雄感慨悲叹——水浒的主题之一。杨志比林冲更具理想

造成杨志悲剧的原因:一.不能审时度势,看不透官场的腐败,社会的堕落

二.过分自信,恃才傲物,难以跟周围人相处。

鲁智深

金圣叹称鲁智深是“阔人”,即性格豁达大度,思想广阔辽远。

“无私”,”无畏” :喜欢揽事上身,一副热心肠

“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侠义精神的阐释

写作过程中鲁智深与林冲对比,“岳庙调戏”

“杀人须见血,救人需救彻”——杀人为救人 救金翠莲,怒打镇关西——挑战市井规矩 救刘太公之女,惩罚周通——挑战山大王规矩 救助林冲——挑战权势规矩

水浒对鲁智深亵渎佛门的描绘正是对鲁智深深通佛理的赞扬,智真长老

“不理梁皇忏,不念法华经” 莽和尚来源:最早 杨家将杨五郎

董解元西厢记,普救寺,法聪

王实甫西厢记,惠明 之后再无正面“莽和尚”,很难超越

结局:杭州六和塔钱塘江边听潮而寂

红楼梦22回薛宝钗引用清代邱元《虎囊弹·山门》的曲子《寄生草》(讲述鲁智深打抱不平,被迫出家)“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武松

行者:佛门中行脚乞食的苦行僧人,又叫头陀。在张青夫妇帮助下打扮成行者。

金圣叹对武松称颂备至,说鲁达“上上人物”;武松是天神,“第一人” 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蒋门神,张团练,张都监等19人)、夜走蜈蚣岭、单臂擒方腊——多达十回

耿直刚强,天不怕、地不怕,鲁莽中又有机警和精细 替兄报仇的过程——有理有力有节 事先准备:笔墨纸砚,酒肉菜蔬; 以做断七为名,留住潘金莲; 请来王婆和邻居;

命令手下把手门户,不准出入; 威逼王婆、潘金莲当场招供; 有旁人作证,录写供词; 杀死潘金莲,斗杀西门庆; 到县衙自首

酒:贯穿行侠仗义过程,却不因此误事(大树十字坡 孙二娘)

思想有缺点:形象最初来自说话艺人的演说,受市井文化影响 血溅鸳鸯楼,嗜杀成性。

施恩(金眼彪)是借官营私,收取保护费,干的是相当于黑社会的勾当,武松却施以援手,自降身份为打手。

然而瑕不掩瑜,其反抗精神无人能比

水浒的艺术成就

(一)人物塑造

西方小说:个人形象突出 水浒:群体,“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辩”容与堂本评论,共性中存个性

水浒刻画人物特点:开始注意到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多重性,及性格的发展变化 三国:脸谱单色化 夸张化手法

对比手法(林冲与鲁智深,宋江与李逵)

西方:连篇累牍的心理描写

水浒:通过行为语言等细节描写间接写心理性格(武松举石墩)

(二)叙事艺术及小说结构

第三人称,客观叙述,限知视角(有第一人称,主观叙述,全知视角——说书人)典型第一人称:唐代,张文成《游仙窟》

清代,沈三白《浮生六记》

板块式结构

原因:说书人经济利益

(三)语言艺术

第一部以白话写成的长篇小说,近代汉语“古白话” 以北方官话为基础,融入江浙西北方言词汇

常用白描“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不卖弄”——鲁迅 武松打虎,虎“一扑”“一掀”“一剪”

对话反映人物性格

(四)写作技巧和手法

金圣叹:1.极不省法——怒杀阎婆惜(前有极多铺垫)

2.极省法——武大诉说经历,作为打虎与杀潘金莲的衔接(极短)

3.横云断山法——三打祝家庄,在两打后写谢珍谢宝与毛太公争虎(防止故事单调;孙立,孙青,顾大嫂加入,推动情节发展)

4.夹叙法(自改自赞,瓦官寺崔道成与鲁智深的对话)

5.正犯法(同一类型题材写出不同情节)——武松打虎,李逵沂岭杀四虎,谢珍谢宝争虎;潘金莲,潘巧云偷汉;江州,大名府劫法场;何涛,黄安捕盗;董超、薛霸押解林冲(在后),卢俊义(在前);朱仝雷横放卢俊义后放宋江 6.略犯法:(情节略有相似)“特犯不犯”——林冲买刀与杨志卖刀;唐牛儿(宋江杀阎婆惜,郓城,在前),郓哥(武松杀潘金莲,在后);郑屠肉铺与蒋门神快活林;瓦官寺释禅杖,蜈蚣释岭戒刀

正犯法,略犯法并不一定表示作者的写作水品,金圣叹的评价过于牵强,这些相似的情节恰好反映了小说的成书特点——说书人间相互借鉴

水浒与小说群书的关系

口头文学,市人小说:古代城市中的一种说书艺术,又称说话。繁华的闹市——瓦舍,瓦舍中都有勾栏——剧院。

白行简根据《一枝花话》(“一枝花”为妓女)著《李娃传》

说话分为:讲史,讲经,小说。

小说篇幅短,讲史为后面的章回小说打下基础。

三国故事——说三分,五代故事——五代史,岳飞故事——中兴传,杨家将的故事——北宋志传

水浒还受到文人的史传笔记的影响。

(一)水浒和三国故事 霍四纠专门讲三国故事

小说作者对关羽的景仰之情:“大刀”关胜(义勇武安王关羽之后)上梁山后并无建功却得排位第五;朱仝——美髯公,讲义气,重然诺;杨雄——病关索((花)关索,民间“柴堆三国”中关羽的儿子)

林冲形象的设计从张飞得到了灵感;李逵,鲁智深,雷横等张飞式人物;朱仝雷横的搭配类似于关羽张飞。

刘备的影响:宋江,谦逊爱才,一副儒家做派

(二)水浒与五代故事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朱李石刘郭)宋元话本《五代史平话》,罗贯中《残唐五代史演义传》

开篇引用宋代邵雍“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

打虎英雄:子路、卞庄(春秋)、李广、李存孝(后唐,最有名最相似,原名安敬思,后唐开国国主李克用义子,后因人陷害而死,元杂剧《哭存孝》——关汉卿)《雁门关存孝打虎》——陈以仁(放羊时打虎)《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罗贯中 《折担儿武松打虎》(失传)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周开国皇帝郭威年轻时借买肉找茬,“割不从法”杀过一个恶霸屠夫

杨志卖刀:《五代史平话》刘文政买刀,不同的是买刀人杀了卖刀人

单廷圭名字是借用五代人物的

关胜打败单廷圭——五代中单廷圭(幽州太守刘守光部下)被后晋周德威所擒

柴进:后周柴荣后代,誓(丹)书铁券——封建帝王赐给功臣的凭证

殷天锡欲霸占柴家花园,李逵打死殷天锡,柴进自以为誓书铁卷可以护身

(三)水浒与说岳故事

水浒到南宋末年基本定型(文学创作的滞后性),南宋初年“中兴时期”

历史上南宋末年抗击蒙古的民族英雄张顺,身中四枪六箭,浮尸水中。张贵(与张顺一同抗战的)曾招募两名水性很好的部下 水浒中张顺“浪里白条”,征方腊,涌金门中枪而死于西湖水中,被龙王封为“金华太保”,宋江在涌金门外建庙 《中兴名将传》王六大夫(说书人),主要人物“中兴四名将”——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

(后来岳飞功绩逐渐被人们认可,而张俊与秦桧勾结害死岳飞,遭人唾弃,所以中兴故事逐渐变为岳飞故事)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熊大木,主人公已经变成岳飞,较枯燥 《说岳前传》清代

水浒与说岳相关的例子:

1.三打祝家庄,本想投降的扈成被不分青红皂白的李逵误杀——扈成是中兴时候人物,官军内讧被杀

2.《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史上关胜因阻刘豫降金被杀

刘豫投降后建立伪政权“大齐”都城在河北大名府——蔡京女婿梁中书 3.征方腊,朝廷派遣张招讨与刘光世,点宋江为先锋(不直接用张俊,因为名声节节下降)

4.岳飞的投影:宋江

心怀忠义、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爱惜名节

岳飞有贴身侍卫马前张保、马后王横,岳飞阻王横动手导致其被乱刀砍死——宋江因爱惜名节骗李逵喝下毒酒

5.水浒忠义堂“常怀贞烈常忠义,不爱钱财不扰民”——效仿岳飞主张“文臣不爱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6.钟相杨幺洞庭湖起义被岳飞镇压,宋江故事吸收洞庭起义素材的契机就在于中兴故事的盛行,宋江由山贼变为水寇

(四)其他话本故事对水浒的影响 1.杨家将

杨家将的悲剧底蕴传达给杨家后裔杨志

莽和尚形象:五郎杨延德,是一切莽和尚的源头,是最先闯入文学画廊的英雄僧侣的形象。

水浒的坏女人大多姓潘——杨家的死对头潘仁美(国丈)

2.《平妖传》

二十回《三遂平妖传》——罗贯中,四十回《新平妖传》,演说北宋庆历年间王则起义

郑州知州派董超、薛霸把卜吉发送并害死——林冲、卢俊义

王庆的形象与平妖传中的王则有相似之处:军卒出生;都受到上司盘剥欺凌;王则身边有胡永儿,王庆身边有段三娘 “农夫背上添心号,渔夫舟中插认旗”

3.绰号联系

“小李广”花荣,“没羽箭”张清(李广射虎,中石没羽),“打虎将”李忠(“李忠祖是霸陵生”,李广被霸陵尉刁难),“小霸王”周通(项羽),孙立“病尉迟”孙新“小尉迟”(尉迟恭),“赛仁贵”郭胜(薛仁贵)

水浒中的晚起情节

水浒传是世代累积、大家写定的作品,写作时间长,作者众多,但不是无休止的累积。插增——插在中间(容与堂本中有插在开头,第一回)

聂绀弩认为林冲故事就是晚起故事,和其他故事有许多雷同之处(董超薛霸押解卢俊义,王庆落草,杨志卖刀),但林冲故事又更加合理,前十三回后起 胡适说王进故事是照搬王庆故事

侯老师认为前十三回晚起

1.只有好汉才能享受出场诗的待遇,后起作者不知道出场诗的规律,18位没有出场诗:写漏了或者把出场诗删掉(天罡星只有公孙胜和刘唐没有)(1)一.些好汉的出场诗误删或不得不删,如刘唐,早期水浒里绰号是“尺八腿”,出场诗也该围绕绰号,而后来绰号改为赤发鬼,出场诗不得不删。

(2)因为百回本中林冲先于晁盖上山,但小说不可能写林冲自己占山为王、招兵买马,所以设计王伦,杜迁,宋万这些人物,但漏写杜、宋出场诗

2.22位好汉出场诗不在第一次出场(林冲,鲁智深,柴进),侯老师认为早期成书中这些人物首次露面(也就是在实际有出场诗的章回)晚于后期成书中首次露面,这也证明前十三回晚起。

3.为什么没有公孙胜的出场诗?

原本身份更可能是军官,而不是道士,身份改变

首次亮相于智取生辰纲,八位好汉行动,题目却是“七星聚义”,作者为什么要把白胜排除在七星之外?可能是出于某种原因故事中需要增加一人故而把白胜舍去。白胜被捕后,宋江报信,六七不定。公孙胜在这次行动中可有可无,后来居上的梁山首领。

晚起证据:没有出场诗的天罡级人物;很难与原有故事水乳交融;在结构方面起一定作用(凡是起结构作用的往往是晚起人物)。

小说家出于什么目的将公孙胜的身份由军官变为道士?又为何把他提拔到排行第四的好汉这一高度?

(1)要塑造一个诸葛亮式的人物,吴用不能呼风唤雨无法完全充当诸葛亮这一人物,公孙胜与吴用优势互补,共同充当诸葛亮。

(2)公孙胜的变身和提拔可能跟小说创作过程当中道教地位的攀升有关。智取生辰纲是第一场战斗,参加这场战斗必成元老级人物,有助于拔高道教地位。

水浒传和宗教

外国学者认为水浒宗教倾向:袒道仇僧——公孙胜、戴宗、樊瑞是道家代表人物;鲁、武是假和尚,真和尚往往是反面人物(崔道成,裴如海)但实际上,佛道两教作用并不凸显 中国的农民起义几乎带有宗教色彩,宗教成为和皇权思想相抗衡的精神武器,为起义领袖所利用。

方腊借助“左道”摩尼教造反,钟相造反可能也利用摩尼教。

摩尼教起源波斯,吸收拜火教、基督教、佛教思想,又称为“明教”、“明尊教”,最早唐代传入中国。晚唐衰退,宋元盛行。

摩尼教从时间,空间,精神实质上对水浒都有影响 1.水浒屡屡称宋江等人为魔王、魔君、魔头、魔心未断(宋史里才开始出现了“魔”字,此前更多用“妖”字,吃菜事魔、魔贼、魔王等都是专指摩尼教)暗示着宋江等人有摩尼教的背景

2.晁盖宋江如果真的是以摩尼教教主为原型,那么他们正应该有大量的教产,能够做到小说里写的仗义疏财、视金似土(南宋 庄季裕《鸡肋篇》“凡出入经过,虽不识,党人皆馆谷也”)

3.水浒好汉焚香宣誓的做法与摩尼教一模一样

4.水浒好汉抱着一种憎女倾向。宋元民间对女性并没有这样的憎恨,排斥家庭、拒绝婚姻正是摩尼教的教义——“二宗三际论”:二宗指光明、黑暗两个阵营,三际指过去、现在、未来。水浒中的好汉大多不近女色,抱着宗教式的偏执态度,可能是受摩尼教反对婚姻痛恨繁衍的教义的影响。

5.当农民被逼上山时往往抛弃摩尼教逆来顺受的训示,利用其憎恶现实世界的说教来鼓动群众,利用其光明必胜的信念来激励战斗。摩尼教教义在某种情况下发生畸变。

6.宋江的表字“公明”、绰号“呼”与摩尼教教义有关——“明教”,“呼神”

水浒的文体类型定位

“四大奇书”(明 李渔提出):王世贞认为是史记,庄子,水浒,西厢记

冯梦龙认为是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 美国 浦安迪提出“奇书体”

最早把水浒定位为“英雄传奇”的是郑振铎:水浒,说唐传,平妖传(并不严密,应是神魔小说),粉妆楼…..郑振铎认为凡是讲英雄故事,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品都是英雄传奇

鲁迅把水浒与三国归入“讲史” 孙楷第把水浒归为“公案侠义”

水浒在小说文体演变史中的重要意义

马铃薯式的文学繁殖方式:《大宋宣和遗事》“讲史演义”—《水浒传》“第一英雄传奇”—《金瓶梅》“第一世情小说”(另外在容与堂本前序中提到《清风寨》、《寿张县令黑旋风集》)

《水浒传》小说的演变史,也是小说文体的演变史

第三篇:尔雅四大名著答案

1.1《红楼梦》的文学特殊性(上)

1最早指出《红楼梦》突破传统方法写人物的特征的是哪位作家?B、鲁迅

2“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主角是?D、贾雨村

3我国的四大名著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正确答案:√

4鲁迅先生讲,自从()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C、《红楼梦》

5如果我们要了解二百多年前康熙雍正乾隆这个时代封建大家庭的生活,就要看()。C、《红楼梦》

6《红楼梦》在运用素材题材方面,已经跨进了近代小说的门槛。正确答案:√

7《红楼梦》是以切实感受的事,作为小说的题材。正确答案:√

8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之中,《红楼梦》有特殊的地位,是最伟大的作品。正确答案:√

9下列不属于《红楼梦》的第一男女主人公的是?B、王熙凤

10小说《红楼梦》就是作者写自己的经历?正确答案:×

11《红楼梦》之前的小说写法属于()。C、古典主义写法

12《红楼梦》之前的小说经常弄不清作者的原因是()。A、读者不关注作者情况

1.2《红楼梦》的文学特殊性(下)

1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是贾宝玉和薛宝钗的故事?正确答案:×

2《水浒传》是版块结构的古典小说?正确答案:√

3神瑛侍者跟绛珠仙草的故事只出现在小说的开头。正确答案:×

4()采用了以假存真的特殊手法。C、《红楼梦》

5《红楼梦》的文学特殊性还体现在,她说中华文化的综合体现。正确答案:√

6《红楼梦》全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一种结构是以前从来没有的。正确答案:√

7《红楼梦》里写人物,是按照观念上的英雄人物、正面人物等概念来写人物的。正确答案:× 8惜春最后的结局是以下哪一种?C、剃发为尼

9林黛玉父亲病危时是由谁带她回去奔丧的?A、贾琏

2.1脂评、脂本与脂砚斋批书人(上)

1尤三姐因为什么而自杀?A、柳湘莲要退婚

2程高刻本系统又叫?B、刊本系统

3贾政是贾宝玉的父亲?正确答案:√

4《石头记》是《红楼梦》的另外一个书名。正确答案:√

5《红楼梦》的版本有脂评抄本(脂本)系统和程高刻本(刊本)系统两大类。正确答案:√

6《红楼梦》脂评本的批书人就是脂砚斋。正确答案:×

7己卯本、庚辰本是在曹雪芹去世以后才形成的。正确答案:×

8我们研究《红楼梦》,必须依据()。C、“脂本”

9曹雪芹的逝世时间是?D、1764年

10属于脂本系统的《红楼梦》大概有二十几种?正确答案:×

11蔡义江经过考证认为畸笏叟是曹雪芹的什么人C、父亲

2.2脂评、脂本与脂砚斋批书人(下)

1《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脂砚斋实际上评了()。D、四次

2《红楼梦》现存的前八十回的内容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直接分好的。()正确答案:×

3脂评提供了作者写作的情况正确答案:√

4《红楼梦》被借阅者迷失了五六稿。正确答案:√

5脂砚斋提供的最重要的情况,是我们今天看不到的八十回以后的后半部佚稿的情况。正确答案:√

6因为脂评中有前后矛盾的地方,所以脂评不可信。正确答案:×

7目前,我们过高评价了脂评的价值。正确答案:× 8下列哪个章节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红楼梦》的章节B、刘姥姥进大观园

9“三春去后诸芳尽”中“三春”指的是()。A、元春、迎春、探春

10现存的曹雪芹写的《红楼梦》有多少回C、八十回

11脂评本能够提供给我们关于《红楼梦》后半部分的写作情况?正确答案:√

3.1索隐派与自传说的谬误(上)

1最早提出《红楼梦》是讲顺治帝和董小宛的故事的书是?A、《红楼索隐》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索隐派提出的《红楼梦》的原型B、鳌拜家事说

3蔡元培在《石头记索隐》中提出“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说?正确答案:√

4鲁迅在他写的《红楼梦考证》中批评老索隐派是在“猜笨谜”?正确答案:×

5索隐派认为《红楼梦》写的是()皇帝与董小宛的爱情。A、顺治

6“明珠家事说”认为贾宝玉是。B、纳兰容若(性德)

7在《石头记索隐》里提出“民族主义”说,认为《红楼梦》是吊明之亡揭清之失。B、蔡元培

8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写文章批评老索隐派是在“猜笨迷”。A、胡适

9“牵强附会”是以下哪个派别的手法?()D、新老索隐派皆有

10新索隐派认为研究《红楼梦》应该从哪个人物入手?C、秦可卿

3.2索隐派与自传说的谬误(下)

1索隐派和自传说的谬误在于把小说和生活一一对应起来?正确答案:√

2曹雪芹对富贵生活的描写素材源于()。D、前辈介绍

3曹寅在哪个皇帝当权时当江宁织造?()B、康熙

4新索隐派是在编造历史,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正确答案:√

5自(叙)传说是提出来的。B、胡适

6自叙传说的功绩在于,把《红楼梦》跟作者的经历和家事联系了起来,这个联系是有意义的。

正确答案:√ 7《红楼梦》的写法,跟自传体小说完全一样。正确答案:×

8小说里的艺术形象是可以像历史一样去进行考证的。正确答案:×

9《红楼梦》的“自传说”最先是由谁提出的?C、胡适

10新索隐派的功绩在于()。A、点明作者和作品相联系的关系

11史湘云的原型是脂砚斋?正确答案:×

4.1石头撰书与甄贾宝玉(上)

1《红楼梦》中借石头说话时石头自称?A、蠢物

2神瑛侍者投胎以后变成?D、贾宝玉

3《红楼梦》中警幻仙子掌管人间什么方面?C、情爱

4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这说明是先有一个人写好小说,后来曹雪芹又把它修改而成。正确答案:×

5石头陪伴着神瑛侍者投胎以后在世间的化身贾宝玉经历了悲欢离合。正确答案:√

6石头是曹雪芹虚拟的原始作者。正确答案:√

7石头在某些方面,实际就是作者,是代表着作者的。正确答案:√

8《红楼梦》一开头写到的石头,就是神瑛侍者,就是后来的贾宝玉。正确答案:×

9《红楼梦》的别名叫《石头记》?正确答案:√

10《红楼梦》中青埂峰上的石头就是神瑛侍者?正确答案:×

11“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的作者是?B、刘禹锡

4.2石头撰书与甄贾宝玉(下)1贾琏的奶妈是?C、赵嬷嬷

2甄府在哪个城市?B、南京

3曹雪芹的爷爷一共接驾几次?D、四次

4虚拟石头来作记的优点,强调了故事叙述者的亲见亲闻。正确答案:√

5作者写甄贾二府的作用,是为了提醒“真与假”,甄贾二府有明写与暗点的关系。正确答案:√

6虚拟石头来作记的优点,兼备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叙述之所长。正确答案:√

7第()人称叙述的好处是:给人亲身经历的感受,增强真实性。A、一

8()的批语说:“通部情案,皆必从石兄挂号,然各有各稿,穿插神妙。”D、脂砚斋

9《红楼梦》的小说兼备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叙述方式?正确答案:√

10甄府中写的事都是真实的?正确答案:×

11曹雪芹将自家曾经四次接驾康熙南巡的事寄托于()的身上。A、元妃省亲

5.1眼泪还债与黛玉之死(上)

1宝玉挨打以后让晴雯送什么给黛玉?C、手帕

2所谓的“眼泪还债”,其实是指林黛玉的()。A、报恩行为

3林黛玉因为宝玉摔玉而哭时哪个丫鬟安慰她了?D、袭人

4潇湘妃子是()的雅号。A、林黛玉

5湘妃是尧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正确答案:×

6“痴情女情重愈斟情”“慧紫鹃情辞试莽玉”等重大的黛玉的伤心流泪都是为(B、宝玉

7眼泪还债是报恩的形式,报答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慧”。正确答案:√

8眼泪还债的故事最早是在第二回由冷子兴演说出来的。正确答案:×

9林黛玉的雅号叫“蘅芜主人”?正确答案:×

10紫鹃是黛玉的丫鬟?正确答案:√

11“痴情女情重愈斟情”是《红楼梦》的第几回?B、第二十九回

5.2眼泪还债与黛玉之死(下)

1林黛玉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抽到的花签是?B、芙蓉

2“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亦不知”是谁写的?A、明义

而流的。)3“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中的典故出自()。C、梁鸿和孟光

4《枉凝眉》这首词是写给宝玉和谁的?D、林黛玉

5《终身误》是写林黛玉的。正确答案:×

6()给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呢?”D、王熙凤

7“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抽到了芙蓉花签。C、林黛玉

8“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是王熙凤对薛宝钗说的? 正确答案:×

6.1褒贬纷争的薛宝钗(上)

1续作中,作者安排薛宝钗参加“调包计”是因为对曹雪芹原意的误解。()正确答案:√

2林黛玉的母亲叫?D、贾敏

3林黛玉给刘姥姥取的绰号是?C、母蝗虫

4薛宝钗受到贬抑的原因主要出现在()。B、后四十回

5在前八十回,宝钗已经是宝黛之恋的障碍。正确答案:×

6“滴翠亭宝钗戏粉蝶”在听到小红和坠儿的对话后装作找林黛玉,是有意要嫁祸于林黛玉。正确答案:×

7受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比较深,()主张仕途经济。B、薛宝钗

8()给刘姥姥起了“母蝗虫”的外号。A、林黛玉

9“滴翠亭扑蝶”中是林黛玉听到丫鬟私相授受嫁祸给薛宝钗?正确答案:×

6.2褒贬纷争的薛宝钗(下)1金钏是谁的丫鬟?B、王夫人

2薛宝钗在“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一回中劝黛玉吃些什么?C、燕窝

3蘅芜君是指?D、薛宝钗

4原作者就是想把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写成三角关系。正确答案:×

5作者曹雪芹对薛宝钗一生的遭遇充满了同情。正确答案:√ 6受封建妇道伦理道德的影响比较深,使得自己的婚姻生活很不幸。B、薛宝钗

7在“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和“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两回后,林黛玉和薛宝钗和好了,不再互相嫉妒讽刺。正确答案:√

8金钏是被王夫人害死的。正确答案:×

9蔡义江认为曹雪芹并没有想把宝、黛、钗写成三角关系?正确答案:√

10金钏是因为受了王夫人打骂而上吊而死?正确答案:×

11薛宝钗服用的一种神奇的药的名称是?A、冷香丸

7.1对史湘云由来已久的误解(上)

1“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一句说的是史湘云?正确答案:√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湘云的性格特点?C、温柔冷静

3《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史湘云喝醉酒在()睡觉。A、青石板上

4“寒塘渡鹤影”是()的诗句,表现了她后来冷清寂寞的生活处境。C、史湘云

5“冷月葬花魂”是()人生命运的写照。A、林黛玉

6“襁褓中,父母叹双亡„幸生来英豪阔大宽松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是对(的描绘。C、史湘云

7醉卧芍药裀的是()。C、史湘云

8“秋阴捧出何方雪”是()咏白海棠的诗句。C、史湘云

9被脂砚斋评为“压倒群芳”的史湘云的诗作是?B、咏白海棠

10姜亮夫先生看到一个版本中宝玉与湘云结合,他认为这是()。D、后人的想象续写

11“寒塘渡鹤影”一句出自林黛玉口中?正确答案:×

7.2对史湘云由来已久的误解(下)1湘云的丫鬟叫?D、翠缕

2贾珍的父亲是?C、贾敬

3作者用“双星”比喻贾宝玉和史湘云永远不可能在一起。()正确答案:√)4“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是暗示贾宝玉和史湘云最后白头偕老。正确答案:×

5史湘云最后嫁给了贾宝玉,就是史湘云嫁给了曹雪芹,因为贾宝玉就是曹雪芹自己。正确答案:×

6()后来应该是嫁给了一个叫卫若兰的皇孙公子。C、史湘云

7脂砚斋对()的评价是“情情”。A、林黛玉

8“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中的“双星”是白头偕老的意思。正确答案:×

9根据脂评本推断湘云后来嫁给了卫若兰?正确答案:√

10有金麒麟的是?A、史湘云和贾宝玉

8.1王熙凤、巧姐、刘姥姥(上)

1“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是为了什么?A、秦可卿的丧事

2王熙凤分析了宁国府五大弊病,其中不属于五大弊病之一的是?D、管事无能

3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办法有三种,其中哪一项不是?B、裁剪人员

4如果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说,说王熙凤是最精彩的角色也不为过。正确答案:√

5只要()一出场,读者的兴趣就立刻提起来了,因为就要有好戏看了。D、王熙凤

6逼尤二姐吞金自尽的幕后黑手是()。B、王熙凤

7“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一回,为情欲迷惑而死的人是()。C、贾瑞

8王熙凤是小说里面的“反面人物”,是封建地主阶级权欲、贪婪本质的代表。正确答案:×

9贾探春曾经管理过大观园的事务?正确答案:√

10“王熙凤毒设相思局”中谁被害死了?C、贾瑞

11王熙凤是反面人物?正确答案:×

8.2王熙凤、巧姐、刘姥姥(下)

1“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是探春的判词?正确答案:×

2贾母称王熙凤为“凤辣子”?正确答案:√ 3第十五回中王熙凤在哪个寺庙中弄权?C、铁槛寺

4在《红楼梦》中,()最喜欢掌权弄权,弄权铁槛寺一回就是最典型的证明。B、王熙凤

5“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是对()的描绘。D、巧姐

6()曾经三次进荣国府,可以说是荣国府从兴到衰从荣到枯的一个见证人。D、刘姥姥

7按照曹雪芹的写法,刘姥姥进荣国府应该是()次。C、三

8在《红楼梦》中,()是被称为一万个男人都抵不过的能干的女性形象。D、王熙凤

9刘姥姥一共进了几次贾府?C、三次

10巧姐的名字是谁取的?D、刘姥姥

9.1幸运的晴雯和不幸的袭人(上)

1谁在王夫人面前告倒晴雯致使她被逐出大观园的?B、王善保家的

2没有因为后人续写而改变人物形象的是()。C、晴雯

3宝玉有个小丫鬟偷了平儿的手镯,她叫?D、坠儿

4在《红楼梦》中,从出场到死亡,完全出自曹雪芹笔下的只有秦可卿和()。C、晴雯

5()的形象没有受到后人续书的更改,从形象创造的角度来讲是幸运的。C、晴雯

6袭人形象受到了很多续书作者的更改和一些评点家的讥讽贬低,从形象创作的角度,这个形象是不幸的。正确答案:√

7“芙蓉女儿诔”是宝玉为()写的诔文。C、晴雯

8宝玉挨打以后,派()去给黛玉送去了两块旧手帕,也体现了这个丫鬟的纯真无暇。B、晴雯

9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的第一名是晴雯?正确答案:√

10在贾宝玉的奴仆中反抗性最强的是袭人?正确答案:×

11贾宝玉为晴雯写的悼词的名字是?A、芙蓉女儿诔

9.2幸运的晴雯和不幸的袭人(下)1晴雯死的时候在喊谁?B、娘亲 2下列哪个不是宝玉的大丫头?C、芳官

3袭人最后嫁给了?D、蒋玉菡

4《红楼梦》在最黑暗最凄惨的地方,要写出理想,写出一丝光明。这是《红楼梦》跟其他小说不一样的地方。正确答案:√

5袭人最后应该是嫁给了柳湘莲。正确答案:×

6跟晴雯比,袭人的奴性更明显。正确答案:√

7晴雯被赶出大观园,是袭人告发的结果。正确答案:×

8病中为宝玉补雀金裘的是()。C、晴雯

9“寿夭多因诽谤生”是晴雯的判词?正确答案:√

10袭人在王夫人面前说过晴雯的坏话致使晴雯被逐?正确答案:×

11下列哪一句不是袭人的判词?()A、心比天高

10.1小说中的诗词曲赋(上)

1被脂砚斋评为“悲壮之极,北曲中不可多得的”是哪一首曲子?C、乐中悲

2曹雪芹的朋友敦诚在诗中未将曹雪芹与哪个古代诗人相比?C、陶渊明

3张宜泉怀念曹雪芹用到了“谢家池塘”,其实是引用了谢灵运的诗句()。A、池塘生春草

4《红楼梦》里描写人物,跟西方小说是完全一样的。正确答案:×

5“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是对的描绘。A、林黛玉

6“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的词句。D、李清照

7与贾宝玉在沁芳亭桃花树下共读《西厢记》的是()。A、林黛玉

8曹雪芹是小说家,不是诗人。正确答案:×

9“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自己名义写的?正确答案:√

10“闲静时候如姣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是形容薛宝琴的?正确答案:×

11《红楼梦》中曹雪芹第一次从谁那里拿来《石头记》B、空空道人 10.2小说中的诗词曲赋(下)

1“二木头”是贾迎春的绰号?正确答案:√

2下列哪首诗不是林黛玉写的?C、寄生草

3谢道韫的“咏絮才”在《红楼梦》里被用来形容()。B、林黛玉

4《红楼梦》里的诗词,是为形象服务的。正确答案:√

5“可叹停机德”是对薛宝钗的描绘,“堪怜咏絮才”是对()的描绘。A、林黛玉

6大观园里诗社的社长是()。D、李纨

7“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是()的诗句。A、林黛玉

8“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是()的诗句。B、薛宝钗

9贾宝玉和姐妹们组的诗社叫?D、海棠诗社

10闺阁中的诗词一般叫?A、香奁体

11贾宝玉他们组成的诗社的社长是探春?正确答案:×

11.1续作与原著的落差(上)

1脂砚斋说“伏元妃之死”的是哪一出戏C、长生殿

2下列哪一项不符合曹雪芹原稿的意思?D、贾宝玉出家时有遗腹子

3续作中的人物命运走向与前八十回的提示()。B、有相合之处

4后续之作中黛玉是泪尽而死?正确答案:×

5按照曹雪芹的原意,《红楼梦》最后的结局是“兰桂齐芳,家道复出”。正确答案:×

6曹雪芹总共就写了《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就去世了。正确答案:×

7“一丛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是对()的描绘。C、王熙凤

8在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形象方面,续书与原著是完全相同的。正确答案:×

9大多数人认为一百二十回本中后四十回是后续的?正确答案:√

11.2续作与原著的落差(下)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蔡义江认为第八十一回是伪作的证据是?D、宝玉和黛玉闲聊

2薛蟠的老婆是?B、金桂

3谁做的灯谜被元妃退回来了?A、贾环

4曹雪芹原来写的前八十里,有神话,也有宗教迷信和鬼神。正确答案:×

5续书里面贾宝玉写的诗比在前八十回里面写的好。正确答案:×

6《红楼梦》前八十回里面也有不少不合情理牵强附会的描写。正确答案:×

7续书里林黛玉死后潇湘馆里有鬼哭这种情节,跟原著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正确答案:×

8贾宝玉说“()从来不讲那些混帐话。”A、林黛玉

9后续四十回中的林黛玉曾劝贾宝玉去读八股文?正确答案:√

10“德乃天理,色乃人性”是贾宝玉在前八十回中说过的话?正确答案:×

11后四十回中贾宝玉丢了通灵宝玉后的情节是?C、妙玉扶乩

12.1红楼梦还是良缘梦及改编等问题(上)

1下列属于62年越剧版《红楼梦》的是?D、宝黛相遇

2下列属于越剧版改编词而不是《红楼梦》中的原词的是?B、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3改编的版本中,重点突出宝、黛、钗三人婚姻恋爱纠葛的是()。A、1962年越剧版

4按照曹雪芹原来的构思,贾府最后败落子孙流散,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正确答案:√

5续书把一场红楼梦,写成了一场良缘的梦。正确答案:√

6迎春的婚姻,体现了封建婚姻的不合理。正确答案:√

7元春省亲的时候,只有()对省亲的热闹繁华看的似有若无,毫不在意。A、贾宝玉

8《红楼梦》中只有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体现了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意义。正确答案:×

9在改编过程中,利用后四十回把小说改为向良缘梦方向发展对前八十回并没有影响。()正确答案:× 10木石前盟是指贾宝玉和谁的姻缘?C、黛玉

11后续四十回把红楼梦改成了传统故事中的良缘梦?正确答案:√

12.2红楼梦还是良缘梦及改编等问题(下)1下列哪个演员没有演过王熙凤?D、陈晓旭

2作为《红楼梦》的编剧周雷的思路是按照曹雪芹原来的的想法拍?正确答案:√

3.89版的《红楼梦》基本上是按八十回本的红楼梦拍的?正确答案:×

4只要有了足够的资金,就可以重新拍出经典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来。正确答案:×

5影视87版36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结局,是按照流行的程高续本《红楼梦》来拍的。正确答案:×

6越剧《红楼梦》是根据红楼梦来拍的,拍的是一场红楼之梦。正确答案:×

7影视87版36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缺点不少,编者的思路也是错误的。正确答案:×

8.87版红楼梦的叙事主线是()。C、家族荣衰、兴衰、荣枯

9.87版《红楼梦》中没有的情节是?A、宝玉中榜

10下列哪个演员演的是89年的北影版的《红楼梦》?B、刘晓庆

13.1《水浒传》的主题思想

(一)1从《水浒传》的小说命名可以看出作者对小说持否定态度?正确答案:×

2金圣叹认为作者先写高俅而不先写一百零八将意在说明是《水浒》是“官逼民反”。正确答案:√

3水浒一词来源于《诗经》的哪一首诗?B、绵

4()评价说:“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B、金圣叹

5()评价说,“若宋公明者,身在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卒至于犯大难,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烈也。”A、李贽

6《水浒传》以“水浒”命名,背后有着()文化的深刻内涵。A、儒家

7《水浒传》的作者,对梁山好汉是抱着否定态度的。正确答案:×

8()以全景式的宏阔的场面,艺术地再现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B、水浒传 9“小贤役大贤,小德役大德”一句是谁在为《水浒传》作序时所说?C、李贽

10“为市井细民写心”原来是鲁迅先生为哪本书总结的主题A、三侠五义

13.2《水浒传》的主题思想

(二)1作为水浒故事的原型之一的洞庭起义军最后是被谁或招安或生擒的?C、岳飞

2曾头市的头领曾长者是哪国人?A、大金人

3李逵的小名叫铁牛?正确答案:√

4《水浒传》高举忠义旗帜,也有利于应对主流社会的舆论,容易被当时人所接受。正确答案:√

5强人最早是对()的一种称呼,是北部边境经常跟契丹作战的一种组织。D、民兵

6忠义思想,是那个时代的主流思想,即便在造反者聚集的山寨之中也不例外。这也是《水浒传》高举忠义旗帜的一个重要原因。正确答案:√

7《水浒传》的创作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因此书中所蕴含的思想也是复杂的、多层面的。正确答案:√

8宋江等人打的“替天行道”旗号中的“天”,指的是()所代表的那个天。A、皇帝

9吴读本的《水浒传》宋江起义的时间是北宋初年?正确答案:×

10《水浒传》忠义思想的总代表是?D、宋江

13.3《水浒传》的主题思想

(三)1李卓吾认为《水浒传》是一本表达愤恨、发泄愤怒之书?正确答案:√

2梁山好汉攻打祝家庄的根本原因是?D、经济原因

3袁无涯《水浒传》百二十本并未提出人人平等的理想?正确答案:×

4《水浒传》中有百姓盛世生活的喜剧意蕴。正确答案:×

5梁山武装与祝家庄的冲突斗争,是()。C、乱世民众的生存搏斗

6“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是赞扬()所具有的侠义精神。B、鲁智深

7《水浒传》主题的提升,大概跟进步文人的参与有关。正确答案:√

8《水浒传》是一部“愤书”,更是一部“快书”。正确答案:√ 9下列哪个不属于《水浒传》作为“快书”的三个层次之一?C、团结奋进之快

10宋江的绰号叫?C、呼保义

11宋江杀人犯法后是谁将他放走的?A、朱仝、雷横

13.4《水浒传》的主题思想

(四)1在鸦片战争以后,哪个西方国家最先有《水浒传》的节译本《中国的勇士们民俗传奇小说》? A、法国

2朝鲜曾出现模拟《水浒传》所写的小说叫《本朝水浒传》?正确答案:×

3武松在哪里连杀十五人?C、鸳鸯楼

4法国评论家说,读()使人感到在读着大仲马和拉伯雷合写的一部史诗,一部讽刺史诗。B、《水浒传》

5《水浒传》中拔高义的道德地位、无视秩序和法度等等,都属于鲁迅所说的水浒气。正确答案:√

6由于《水浒传》的影响,()在18世纪就产生了模拟《水浒传》的小说《本朝水浒传》。A、日本

7()说:“中国社会确也还盛行着《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但这是为了社会还有着三国气和水浒气的缘故。C、鲁迅

8《水浒传》中的杀戮场面过频过多,与现代理念非常隔阂。正确答案:√

9书中出现的对于女性的不公正行为主要因为()。D、民间帮派由于强调内部的团结往往视女人为禁忌

10以下哪一回写的是林冲饱受欺凌的大爆发?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1“少不读水浒”是指《水浒传》对青少年有血腥杀戮的不良暗示?正确答案:√

14.1《水浒传》的作者

1《宝敦楼传奇汇考目》中认为施耐庵真名是()。C、施惠

2高儒的《百川书志》中认为《忠义水浒传》是施耐庵写,罗贯中编辑修改的? 正确答案:√

3《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中的点评者是李卓吾?正确答案:× 4以下哪一本不是罗贯中写的?A、岳飞抗金传 B、三国演义 C、隋唐志传

D、残唐五代史演义传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5()认为,《水浒传》最后的写定者,很可能是一位才气纵横的下层文人。B、胡适

6()的《百川书志》最早披露了百回本《水浒传》的存在,最早披露了《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个人。C、高儒

7根据江苏兴化的资料,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施耐庵是江苏兴化人。正确答案:×

8《水浒传》的作者,就是施耐庵一人。正确答案:×

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水浒传》现有的作者表述?D、金圣著叹

10下列哪一个人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B、金圣叹

15.1《水浒传》的版本

1晁盖为了感谢宋江的救命之恩让谁给宋江送去感谢信和黄金的?C、刘唐

2百回本中一百零八将是在哪一回齐聚忠义堂的?B、七十一回

3金圣叹删减的《水浒传》一共多少回?D、七十回

4袁无涯本是百回本?正确答案:×

5要想了解《水浒传》的早期面貌,应该读()《水浒传》。A、百回本

6袁无涯百二十回本《水浒传》弥补了金圣叹腰斩的七十回本的漏洞。正确答案:×

7作为百回本的代表,容与堂本是一个很精彩的本子,刻印的很好,插图也很精美,在情节上也没有任何漏洞。正确答案:×

8《水浒传》的简本,是指一些情节丰富但描写简陋的本子。正确答案:√

9《水浒传》分繁本和简本,繁本是指描写细腻,文字繁富,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文本? 正确答案:√

10百回本中柴进溜进皇宫看到皇帝写的四大寇中不包括哪一个?A、梁山王伦

16.1《水浒传》人物之一——宋江

(一)1宋江送谁去二龙山时曾表露自己的心声?C、武松

2金圣叹对于宋江的攻击点在于()。D、虚伪

3宋江原来是哪个地方的押司小吏?A、郓城县

4宋江是一个真正“打熬筋骨”“不近女色”的英雄形象。正确答案:×

5金圣叹对宋江这个人物形象是赞不绝口的。正确答案:×

6金圣叹贬低宋江这个人物,与宋江这个人物确实塑造的不够完美有关。正确答案:√

7宋江接受朝廷招安,是符合民族利益和时代精神。正确答案:√

8无论从相貌、武功、出身还是官职等方面,宋江在梁山好汉中都是出类拔萃的。正确答案:×

9学者们总结梁山英雄的斗争方针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正确答案:√

10宋江在发配江州时从未卸下行枷?正确答案:×

16.2《水浒传》人物之一——宋江

(二)1描写宋江上山过程没有过多的犹豫的版本是()。C、《大宋宣和遗事》

2下列故事不属于“弃子”神话原型的是?B、大雅·公刘

3戴宗送假信的故事的素材直接来源于《夷坚志》中的?A、桂林走卒

4()是整部《水浒传》的灵魂人物,作者极力想通过他来表现小说的忠义主题。A、宋江

5宋江这种屡经磨难终有所成的写法,与民间“弃子”类型神话精神暗合。正确答案:√

6宋江性格中的矛盾现象,与《水浒传》的成书有一定关系。正确答案:√

7宋江形象是按照民间文学中“英雄”“圣人”的标准来塑造的。正确答案:√

8从神话传说民族文学的角度来看,宋江漫长而曲折的上山历程,是其经受磨练性格成长的过程,体现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传统儒家公式。正确答案:√

9《大宋宣和遗事》中的宋江有强梁气概,不大重视名节操守?正确答案:√

10今本《水浒传》中宋江形象在思想上主要吸收了《大宋宣和遗事》的素材,在故事情节上吸收了吴读本的《水浒传》的素材?正确答案:×

17.1《水浒传》人物之二——林冲

1高俅父子对林冲的迫害一共几次?B、五次 2林冲在逼上梁山前是地位很高的高级军官?正确答案:×

3林冲在林娘子被调戏后痛打了高衙内?正确答案:×

4()曾有着美满的家庭和较好的前途,但却在雪夜被逼上梁山,他的名字是和《水浒传》“逼上梁山”的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A、林冲

5从逆来顺受屈从命运,到杀人喋血落草上山,林冲的性格大起大落,不合乎逻辑。正确答案:×

6林冲的性格是一种善良的小人物的性格,安分守己,息事宁人。但是当欺凌超出隐忍的极限得到情不可堪的程度时,好汉林冲终于爆发。正确答案:√

7“豹子头”是()的绰号,也暴露了他性格成长的秘密。D、林冲

8林冲形象受到了《三国演义》中()形象的明显影响。B、张飞

9林冲的绰号是?C、豹子头

10高俅父子故意引林冲带刀进哪里并强加行刺长官的罪名?A、白虎堂

11调戏林冲之妻的人是?D、高衙内

18.1《水浒传》人物之三——杨志 1杨志的绰号是青面兽?正确答案:√

2逼杨志上山的没有哪一种人?C、亲朋好友

3想抢夺杨志的传家宝刀的是泼皮?B、牛二

4著名学者()说,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应当抱着了解之同情的态度。B、陈寅恪

5著名学者()也认为,我们了解本国历史时,应该带有一种温情与敬意。C、钱穆

6()是将门虎子,习武从军是他立身择业的首选目标,有着强烈的家族荣誉感。A、杨志

7逼迫杨志上山的,既有高俅这样的奸臣,也有()那样的泼皮无赖,还有晁盖这样的民间豪杰。C、牛二

8《水浒传》的作者,对一百单八将的描写是平均用力的。正确答案:×

9《大宋宣和遗事》中就是杨志押解的生辰纲?正确答案:×

10杨志是受谁之托去押解生辰纲的?D、梁中书

19.1《水浒传》人物之四——鲁智深

1鲁智深杀了镇关西后去自首了?正确答案:×

2鲁智深故事中充满了杀戮的情节,但是基本上杀人是为了救人。()正确答案:√

3鲁智深的原名叫?A、鲁达

4()是莽和尚形象中塑造的最好的一位,在他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正面的莽和尚形象。B、鲁智深

5()解救了金老儿金翠莲父女等受压迫的人、惩罚了周通、邱小乙等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B、鲁智深

6()评价说,“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B、金圣叹

7厌恶规矩向往自由的思想,在鲁智深()为僧的生活中表现的淋漓尽致。A、五台

8金圣叹评价()为“阔人”,是指他性格豁达大度,思想广阔辽远。B、鲁智深

9下列哪一项不是鲁智深做的?B、智取生辰纲

10李逵为把朱仝逼上梁山做了什么事?C、杀了他看护的小衙内

20.1《水浒传》人物之五——武松

1武松在谁的帮忙下打扮成行者模样?()A、张青夫妇

2武松的故事在百回本的《水浒传》中多达十回?正确答案:√

3武松打蒋门神是为了帮柴进出气?正确答案:×

4武松在孟州结识好汉施恩,替施恩收拾了强霸快活林的恶霸()。B、蒋门神

5在武松身上,有着英雄的刚强冷血,没有散发出一点普通人的气息。正确答案:×

6()在武松一系列的英雄行为中,始终起着助燃剂的作用。C、酒

7《水浒传》对武松连杀十九人血溅画楼尸横灯影的描写,增强了武松正直刚强冷静理智的英雄形象。正确答案:×

8《水浒传》中被赞颂为“天神”。C、武松

9武松在哪里杀了西门庆?B、狮子楼 10下列不属于武松干过的事的是?

D、倒拔垂杨柳 A、醉打蒋门神 B、夜走蜈蚣岭 C、斗杀西门庆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1武松主要传达出的是()。C、反抗精神

21.1《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一)1李逵在《水浒传》中多是作为陪衬人物或笑料人物出现?正确答案:√

2“沂岭杀四虎”的人是?A、李逵

3金圣叹认为《水浒传》中的一伙人的粗鲁,他认为史进粗鲁是?D、少年任气

4“()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B、水浒传

5《水浒传》作者着力塑造的是()。A、梁山英雄群像

6西方小说崇尚群体之一,中国小说崇尚个体主义。正确答案:×

7李逵和宋江之间,有一种对照和映衬的关系。正确答案:√

8()刻画人物,开始注意到人物性格复杂性、多重性以及性格的发展变化。B、《水浒传》

9武松被发配到孟州牢城营受到了谁的款待?B、施恩

10以下哪两个不是同宋江、李逵这样的搭配相似的小说人物?C、曹操、郭嘉

11林冲上梁山后火拼的是周通?正确答案:×

21.2《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二)1以下哪一个人参与了智取生辰纲?C、公孙胜

2《水浒传》从第十三回末开始,叙述雷横、朱仝奉命巡视,在东溪村头的灵官庙里捉到了一个形迹可疑的流浪汉,他是?B、刘唐

3白胜的绰号是?D、白日鼠

4《水浒传》无机结构的形成,与《水浒传》的成书性质有关系。正确答案:√

5《水浒传》是由一些相对独立的情节板块组成的,这些故事相对独立,互相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正确答案:√ 6小说叙事由全知视角向限知视角的过渡,是小说叙事的一个重要进步。正确答案:√

7主观叙述,是指叙事人把自己隐藏起来,不会在叙事过程中交待或者评论什么,只是给读者呈现故事本身的场景。正确答案:×

8《水浒传》基本上用第()人称客观叙述。C、三

9全知视角的广泛运用是《水浒传》的特色之一?正确答案:×

10《水浒传》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交叉使用?正确答案:√

11“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第一拳所用的视角是?A、镇关西的视角

21.3《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三)1人物对话的功能不包括()。C、展示作者个性

2《三国演义》是第一部以白话写成的长篇小说?正确答案:×

3潘金莲与武松对话时语言接近世情小说的对话风格?正确答案:√

4()是第一部使用白话语言的长篇小说。B、《水浒传》

5()是杨志所杀的泼皮无赖牛二的绰号。D、没毛大虫

6人物对话只有塑造人物的功能,没有办法推进情节烘托场面。正确答案:×

7《水浒传》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物对话在叙事中的作用减少了。正确答案:×

8“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不卖弄”,是()对白描手法的概括。C、鲁迅

9武松打虎主要用的是什么手法?A、白描

10提到招安就说不如散伙各谋出路的是?D、鲁智深

21.4《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四)1金圣叹认为是“横云断山法”的是哪个情节?A、谢家兄弟与毛太公争虎

2林冲和卢俊义被发配时什么相同的?D、恶公差姓名相同

3武松杀嫂故事中出现的小厮名叫?B、郓哥

4金圣叹有时只重文字上的热闹,有时不大重视逻辑。正确答案:√ 5金圣叹对正犯法、略犯法的分析完全正确,毫无瑕疵。正确答案:×

6()对《水浒传》的写作手法很感兴趣,总结了正犯法、略犯法等一系列名目。B、金圣叹

7金圣叹所谓()法是指同一题材类型的情节在小说中反复出现,作者却又能写得各有千秋。如武松打虎后又写李逵杀虎,又写二解争虎。C、正犯法

8宋江杀阎婆惜和武松杀潘金莲这两个故事之间,有着相互借鉴的痕迹。正确答案:√

9写武松杀嫂时用的是“极不省法”?正确答案:×

10宋江杀阎婆惜的故事比武松杀嫂的故事出现的早?正确答案:√

11金圣叹认为对武松的哪样东西的描写是“草蛇灰线法”?C、哨棒

22.1《水浒传》与小说群书的关系

(一)1在人物塑造方面,《三国演义》对《水浒传》有较大的影响。()正确答案:√

2“章回”一词最早出现在哪本书中A、红楼梦

3下列不属于说话艺术的门类的是?B、神话

4《水浒传》中()仪表像关羽,讲义气重然诺的品格也像关羽。A、朱仝

5“病关索”是()的绰号。D、杨雄

6《三国演义》、《北宋志传》等历史题材的小说往上追溯,差不多都能找到讲史话本的源头。正确答案:√

7《水浒传》作者对三国故事没有任何兴趣。正确答案:×

8水浒故事最早是文人文学在文人之间流传的。正确答案:×

9《李娃传》是谁写的?C、白行简

10《水浒传》第九十回燕青、李逵去瓦舍听的三国故事是桃园结义?正确答案:×

22.2《水浒传》与小说群书的关系

(二)1下列不属于在武松之前的打虎英雄的是()。正确答案: D A、李广 B、子路 C、李存孝 D、霍去病

2相较之下,武松打虎的情节比起《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中类似的情节要更为精彩生动。()正确答案:√

3不存在水浒原型的五代史是《五代史平话》。()正确答案:×

4武松打虎情节受到了《残唐五代史意义》中存孝打虎的重要影响。正确答案:√

5在武松、鲁智深和()三位作者重点塑造的好汉身上,都有着五代故事影响的痕迹。D、杨志

6五代史中刘文政买刀杀人的故事与()卖刀的故事有一定的相似之处。D、杨志

7小旋风是()的绰号。C、柴进

8五代史中郭威杀屠户的故事,影响了鲁达打()的故事。A、镇关西

9《水浒》是直接抄袭五代史,连人名带情节,都不曾改动的是?D、关胜擒拿单廷圭

10作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原始素材的是?C、郭威

11杂剧《哭存孝》的作者是?A、关汉卿

22.3《水浒传》与小说群书的关系

(三)1岳飞形象在《水浒传》中的投影是?D、宋江

2《水浒传》中张顺是怎么死的?A、被方腊士兵射打

3《宋史》中的张顺是?B、抗击蒙古人的民族英雄

4有关宋江的传说,知道元代末年才形成大致的故事框架。正确答案:×

5浪里白跳(条)是()的绰号。D、张顺

6早期的水浒故事,差不多都是北宋末年发生的事,水浒故事到北宋末年已经基本定型。正确答案:×

7宋江这个形象,跟名将()有很多的相似性。C、岳飞

8中兴故事本来是()个名将的故事,但渐渐就变成了岳飞一个人的英雄谱。D、四

9历史上宋江起义晚于岳飞抗金故事?正确答案:×

10《说岳全传》是在清朝完成的?正确答案:√ 11《中兴名将传》中没有歌颂哪一位的英雄事迹?C、宋江

22.4《水浒传》与小说群书的关系

(四)1鲁智深和《杨家将》中的谁比较相似?D、杨五郎

2()是一切莽和尚的源头,是最先闯入文学画廊的英雄僧侣的形象。A、杨五郎

3《北宋志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岳飞形象对于《水浒传》人物形象影响这一方面。()正确答案:×

4岳飞故事对水浒故事有明显的影响,但杨家将故事对水浒故事没有任何的影响。正确答案:×

5小李广是花荣的绰号,没羽箭是()的绰号,打虎将是李忠的绰号,这说明李广的故事对水浒故事有一定的影响。C、张清

6下列哪一个不是《杨家将》中杨延昭的父亲名字?C、杨渊平

7《平妖传》来源于历史上的?B、王则起义

8《水浒传》中杨志自称是杨家将的后代?正确答案:√

9《平妖传》对水浒故事也有一定影响正确答案:√

10()被描写成杨家将的后代,所以总想着为家族荣誉争光。B、杨志

11英雄僧侣的源头是?A、杨五郎

23.1《水浒传》中的晚起情节

(一)1前十三回不是晚起情节,而是水浒故事一直都有的?正确答案:×

2《水浒传》中出场诗的位置不可能在()。C、最后一次出场时

3今版的一百零八将中一共有几位没有出场诗?D、十八位

4水浒传是一部世代累积型的作品。正确答案:√

5《水浒传》主要英雄好汉出场时,都有()。A、出场诗

6容与堂百回本《水浒传》开头的十三回,是后来添加的。正确答案:√

7日本内阁文库收藏的《水浒传》就是最早的容与堂本。正确答案:×

8赤发鬼是()的绰号,水浒早期故事中他的绰号是尺八腿。A、刘唐 9“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是容与堂本《水浒传》的第几回?A、第一回

10中国藏版的容与堂本《水浒传》第一回第一首七绝《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的作者是?B、王维

11聂绀弩认为王庆的故事是早期水浒故事,林冲和王进的故事都从中得到过启发? 正确答案:√

23.2《水浒传》中的晚起情节

(二)1公孙胜没有出场诗的原因在于()。C、身份发生变化,出场诗被删除

2《大宋宣和遗事》中公孙胜是一个有名字没故事的人物?正确答案:√

3公孙胜没有参加智取生辰纲的活动?正确答案:×

4宋江担着血海也似的干系前往东溪村报信,救了()等英雄好汉。C、晁盖

5位居天罡排在第四位与吴用共掌兵权的是()。C、公孙胜

6劫获生辰纲,靠的是()的计谋。C、吴用

7在水浒故事中,公孙胜一直地位非常高,这一点从未有所变化。正确答案:×

8()很可能是小说中最后定型的人物。D、公孙胜

9《水浒传》中谁首先通报了生辰纲的消息给晁盖?A、刘唐

10《水浒传》中的第十五回所说的“七星聚义”在原始故事中不包括?D、公孙胜

11公孙胜的身份最终定为了()。B、道士

24.1《水浒传》与宗教

(一)1摩尼教中有二宗三际论,其中“中际”是指?D、现在

2吃菜事魔在《宋史》中是对摩尼教的敬称?正确答案:×

3佛家把一切扰乱身心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称之为魔?正确答案:√

4《水浒传》中的道教人物,以入云龙()和樊瑞等为代表。C、公孙胜

5在时间上,《水浒传》的创作与()的传播兴盛是同时的,是重叠的。D、摩尼教

6《水浒传》中的好汉大多不近女色,抱着宗教式的偏执态度,可能是受佛教的影响。正确答案:× 7摩尼教的教义是一成不变让人逆来顺受的。正确答案:×

8宋江的表字公明、绰号呼保义都和()的教义有关。C、摩尼教

9历史上的方腊起义借助的是什么宗教来煽动造反?C、摩尼教

10下列哪个《水浒传》角色不是和尚的身份?B、樊瑞

11萧让的绰号是?A、圣手书生

12摩尼教最早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国?C、唐朝

13下列哪一个不是摩尼教的教义?()D、提倡杀戮

24.2《水浒传》与宗教

(二)1“奇书体”的概念是由汉学家浦安迪先生提出的?正确答案:√

2下列哪一个是明朝章回小说中世情小说代表的是C、《金瓶梅》

3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列为四大奇书的是?A、冯梦龙

4()认为,《史记》、《南华经》、《水浒传》、《西厢记》是四大奇书。C、王世贞

5最早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作为四大奇书提出的是()。B、冯梦龙

6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把《水浒传》和《三国演义》都归入了“元明传来之讲史”。C、鲁迅

7在《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把《水浒传》归入了说公案下。C、孙楷第

8从大的方面来看,把《水浒传》定义为英雄传奇是基本准确的。正确答案:√

9最初把《水浒传》定义为英雄传奇小说的是?B、郑振铎

10把《水浒传》归入讲史类的是()。D、鲁迅

11今天研究界一般把《平妖传》归入英雄传奇小说的类别中?正确答案:×

25.1《三国演义》引言

(一)1下列哪个不属于“讲史”的特点?D、以传奇故事为蓝本

2关于宋朝的“说话四家”,很多研究者的说法不一致。()正确答案:√ 3从产生来看,是先有话本后有说话的?正确答案:×

4宋元时期小说的类型,大概可以分成白话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两种。正确答案:×

5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的区别,只有语言有所不同,在内容和题材方面都是相同的。正确答案:×

6文言小说与白话通俗小说这两条发展线索交互影响,而形成了中国小说史的发展。正确答案:√

7《三国演义》是属于文言小说发展线索里面的一部作品。正确答案:×

8关于说话四家有不同的说法,但其中必有一家是。C、讲史

9说话是在()时期成为了一种技艺的。B、宋元

10毫无疑问是“说话四家”之一的是?A、讲史

25.2《三国演义》引言

(二)1之所以说历史小说久盛不衰的原因不包括()。B、促进民族交流融合

2《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的作者是鲁迅?正确答案:×

3中国古代详尽的历史典籍是促进历史小说创作的根源之一。()正确答案:√

4流传下来的元刊的五种平话全部都是()。C、讲史

5在中国历史和小说史上,历史小说是一个绝对不可以忽视的重要的文化遗产。正确答案:√

6中国古代的历史小说,在刚产生时比较兴盛,后来就衰落下去了,没能做到久盛不衰。正确答案:×

7中国古代的历史小说,虽然数量很多,但是不具有典范性。正确答案:×

8中国的历史小说,虽然有典范性的作品出现,但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没有多大影响和作用。

正确答案:×

9《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属于说话中的哪种平话?A、说经

10《三国演义》的作者是?D、罗贯中 26.1《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一)1《三国志》的作者是?B、陈寿

2《三国演义》是从黄巾起义开始写起的?正确答案:√

3裴松之按照陈寿的《三国志》又仿写了一部《三国志》?正确答案:×

4《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历史时期是()。D、公元184年-公元280年

5《三国演义》跟历史上三国的时段是完全一致的。正确答案:×

6《魏书》和《蜀书》在陈寿之前有史书,《吴书》是陈寿写的。正确答案:×

7陈寿《三国志》的史料已经非常丰富了内容已经非常充实了,不需要再做任何补充。正确答案:×

8()给陈寿的《三国志》做了注释,引述了大量的资料,弥补了《三国志》内容不够充实的缺点。A、裴松之

9从史学角度讲的三国是指哪个时间段?C、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10三国时期魏国的第一位皇帝是?D、曹丕

26.2《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二)1《东坡志林》的作者是?C、苏轼

2两晋以来,文人的笔记小说里就记载有三国故事。()正确答案:√

3宋代皮影戏中没有三国故事?正确答案:×

4()的《骄儿时》“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句子,反映了唐代三国故事的传播。C、李商隐

5裴松之《三国志注》增加的内容,是陈寿《三国志》的()倍。C、三

6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吸收了很少一部分裴松之《三国志注》的内容。正确答案:×

7两晋以来文人笔记小说里记载的三国故事,也为《三国演义》的成书提供了一些素材。正确答案:√

8宋元时期说话的发展,也为《三国演义》的成书提供了一些素材。正确答案:√

9“望梅止渴”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哪本书中?B、世说新语 10“或笑邓艾吃”表现出在()就有了关于三国故事的表演。A、唐朝

26.3《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三)1《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形象与《关大王单刀赴会》中关羽的形象有什么关系?()B、直接选取

2宋代时说话艺术中拥刘反曹的倾向就很明显了?正确答案:√

3元刊本的《三国志平话》是上文下图的形式?正确答案:×

4()的《东坡志林》也记载了孩童听三国故事的反映。C、苏轼

5元代的三国戏也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而形成的。正确答案:×

6唐代说话中已经有了很明确的拥刘反曹的倾向。正确答案:×

7《三国志平话》保存了很多原始状态的在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有很重要的文献价值。正确答案:√

8《关大王单刀赴会》是元杂剧作家()的作品。C、关汉卿

9现存元杂剧中大概有多少种说三国故事的?A、二十多种

10元杂剧《关大王单刀赴会》的作者是?C、关汉卿

27.1《三国演义》的作者、版本及全书概况

(一)1目前我们能看到的三国演义的最早的版本即嘉靖元年的刻本的全名是? C、三国志通俗演义

2《七修类稿》指出罗贯中是()。A、杭州人

3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编》没有记载的是罗贯中的()。D、生辰

4明刻本早期“罗贯中编次”的署名,就表明罗贯中不是是《三国演义》的作者。正确答案:×

5《三国演义》明早期刻本的署名,都没有明确提到罗贯中。正确答案:×

6根据贾仲明“与余为忘年交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年矣”等的记载,大致可以推断出,罗贯中是明中期人。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7中国古代的很多小说家戏曲家流传下来的资料都非常非常少,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遗憾。正确答案:√

8嘉靖元年本的题署“后学罗本贯中编次”中“后学”是一种对先人的敬称?正确答案:×

9《录鬼簿续编》中认为罗贯中是哪里人?B、太原人

10罗贯中提到“平阳侯陈寿”并不符合历史事实。()正确答案:√

27.2《三国演义》的作者、版本及全书概况

(二)1不同的版本系统里面,差异仅仅体现在结构方面,其他方面差别不大。()正确答案:×

2下列哪一个不属于三国演义的版本系统?B、叶逢春本

3现在不能确定罗贯中的籍贯。()正确答案:√

4罗贯中的籍贯是太原,这个问题毫无争议。正确答案:×

5周曰校刊本、夏振宇属于()系统。A、嘉靖本

6罗贯中确曾做过张士诚的幕僚,这个问题毫无疑问。正确答案:×

7《三国演义》流传最广的本子是()。C、毛本

8叶逢春本、余象斗本、联辉堂本都属于()系统。B、志传本

9学界可以确定的是,以下哪一本不是题署为罗贯中编次的? A、隋唐两朝志传 B、残唐五代史演义 C、三遂平妖传 D、说岳全传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0现存的《三国演义》的明代刊本有多少种?A、二十多种

11据《录鬼簿后续》一书,没有提到是罗贯中作品的是()。C、《三国演义》

28.1《三国演义》的思想

(一)1下列不属于三国演义中有巨大阐释空间的原因的是?D、版本不同

2《三国演义》主题中没有人才主题这一个主题?正确答案:×

3《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众说纷纭,只要从作品实际出发解释都可?正确答案:√

4《三国演义》的主题可以从历史、军事、政治、道德、悲剧等角度来加以分析。正确答案:√

5《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对于贤才的赞美,所以也可以从人才学的角度来研究《三国演义》。正确答案:√

6《三国演义》是大家的一个通俗的叫法。实际上,《三国演义》是对正史《三国志》的演义,所以严格来说应该叫《三国志演义》。正确答案:√

7《三国演义》的阐释空间有限,不能轻易阐释。正确答案:×

8人群不同、时代不同、角度不同,会对《三国演义》形成不同的阐释。正确答案:√

9三国演义中“演”的意思是?B、广、大

10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现的是什么主题?C、悲剧主题

28.2《三国演义》的思想

(二)1拥刘贬曹的后面蕴含着作者的封建正统观念?正确答案:√

2《三国演义》中贯穿着拥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正确答案:√

3拥刘反曹这种倾向的形成,完全是由于作者的正统观念造成的。正确答案:×

4“兴复汉室”是()提出来的口号。C、刘备

5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贯穿全书的倾向,就是()。A、拥刘反曹

6《三国演义》对所有的汉室宗亲都是采取的歌颂赞美的态度。正确答案:×

7《三国演义》在民间的流传与史家的正统观念完全一致。正确答案:×

8《三国演义》中刘备自称是汉景帝的什么人?C、玄孙

9以下哪个人物没有称帝?B、曹操

28.3《三国演义》的思想

(三)1朱熹在《通鉴纲目》中将魏确立为正统?正确答案:×

2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认为哪个国家是正统?A、魏

3罗贯中在三国的蜀汉集团中寄托了他什么样的理想?D、明君仁政

4陈寿的《三国志》,是以为正统的A、魏

5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确认蜀是正统。正确答案:×

6《三国演义》寄托明君仁政的理想,就是为了美化封建社会美化封建帝王。正确答案:×

7对于三国时代魏蜀吴孰为正统的问题,后人的观点往往由当时自己的处境和国家的形势决定。正确答案:√

8《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倾向,主要与正统观念有关,与作者明君仁政的政治理想没有什么关系。正确答案:×

9写《三国志》的陈寿是哪个朝代的人?B、西晋

10《蜀书》中刘阿斗被写进本纪中?正确答案:×

28.4《三国演义》的思想

(四)1《三国演义》中从哪个战役以后开始由军阀混战走向三足鼎立的?B、赤壁之战

2刘备“携民渡江”中,他一开始驻扎在?C、樊城

3刘备“携民渡江”是一种作秀行为,表现了他的虚伪?正确答案:×

4刘玄德携民渡江,形势上是一个军事转移,实际上在刘备这里是争取民心的一次政治行动。正确答案:√

5在《三国演义》中,“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人生的信条。C、曹操

6讨论《三国演义》人物的时候,一定要把他作为一个历史形象而不是文学形象来考察。正确答案:×

7在54回以前,《三国演义》是一个多级的状态,从55回赤壁之战开始,《三国演义》进入了一个()级的状态。C、三

8()集团就是一个王者之政,至少是接近于这样一种状态,这是封建时代比较理想的一个政权形态。A、蜀汉

9桃园三结义中不包括?A、赵云

10刘备在举兵过程中打出的口号是“兴复汉室”?正确答案:√

28.5《三国演义》的思想

(五)1长坂坡大败后谁去救了阿斗?C、赵云

2作者把刘备和曹操对比最终是为了表现作者自身的()。D、政治理想

3“白帝城托孤”发生在什么事情以后?A、伐东吴失败

4刘备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是没有任何的诚意的。正确答案:×

5由拥刘反曹的倾向可以看出,《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要表达一种明君仁政的理想。正确答案:√

6鲁迅说《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欲显()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B、刘备

7刘备的思贤若渴和诸葛亮的择主而事以及刘备的三顾茅庐,使他们君臣之间建立了一种互相深信不疑的关系。正确答案:√

8《三国演义》中曹操与谋士将领们的关系,是作者理想中的君臣关系。正确答案:×

9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可以算是曹操的人生哲学之一?正确答案:√

10鸡肋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是曹操和郭嘉的故事?正确答案:×

29.1说曹操

(一)1曹操的性格属于极端的利己主义。()正确答案:√

2曹操就出身来讲,远优于孙权和刘备。()正确答案:×

3曹操的父亲原来的姓氏是?B、夏侯

4《三国演义》中的“奸绝”是()。B、曹操

5()提出了《三国演义》人物的“三绝”或者“三齐”说。D、毛宗岗

6《三国演义》只是体现了作者明君仁政的理想,对忠义智勇没有进行表现和歌颂。正确答案:×

7《三国演义》中的“义绝”是()。D、关羽

8《三国演义》中的“智绝”是()。C、诸葛亮

9《三国演义》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话是谁对曹操说的?D、许劭

10毛宗岗认为《三国演义》中的“三绝”不包括?C、刘备

29.2说曹操

(二)1曹操行刺董卓没有成功?正确答案:√

2荀彧投奔曹操时,曹操说“吾之子房也”其中“子房”是指?A、张良

3给曹操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计策的是?C、荀彧

4《三国演义》中()曾经借口献宝刀行刺董卓没有成功。D、曹操

5《三国演义》中雄才大略与奸诈残忍统一的艺术形象是()。B、曹操

6在十八路诸侯征讨董卓的过程中,实际的主持者是()。D、曹操

7()特别能够识别人才,但在用人的态度上又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B、曹操

8《三国演义》中,从人才的数量上讲,魏蜀吴三国人才相对较弱的是()。C、蜀汉

9下列哪一个不是曹操手下的武将?D、黄盖

10被曹操挟制的皇帝是汉哀帝?正确答案:×

29.3说曹操

(三)1“借王垕之头”的故事中曹操为什么要杀王垕?B、平息军队哗变

2《三国演义》中荀彧的结局是?A、被逼自杀

3曹操的性格是通脱与残忍的统一?正确答案:√

4曹操的性格很通脱,喜怒形于色,有可爱坦荡的一面,但同时也有残忍残酷的一面。正确答案:√

5《三国演义》中,割须弃袍的是()。C、曹操

6曹操曾经与()一起煮酒论英雄。D、刘备

7因为口令“鸡肋”等问题,为曹操所疑忌并被曹操杀掉的聪明绝顶的谋士是()。D、杨修

8()虽然对曹操贡献很大,但因为在加九锡问题上因为提出了不同意见,而为曹操逼迫自杀。C、荀彧

9曹操身边有很多文治武功都很棒的全才?正确答案:×

29.4说曹操

(四)1《祭魏太祖文》的作者是?C、李世民 2评价曹操时说“无容于天地之下,人人得而诛之”的是?D、朱熹

3《三国演义》中曹操接见匈奴使者时用谁当替身?A、崔琰

4()在《史通》中说“曹公多诈,好立诡谋。流俗相欺,遂为此说”全面深刻地解释了曹操奸雄形象的成因。C、刘知几

51950年代末,()和历史学家翦伯赞提出来为曹操翻案。C、郭沫若

6对历史上的曹操,主流的评价说否定的。正确答案:×

7()对历史上的曹操的评价特别严厉,他认为曹操“无容于天地之间,人人得而诛之。” C、朱熹

8小说戏曲中,曹操奸诈残忍的一面被无限地扩大了,于是形成了白脸曹操、奸雄曹操。正确答案:√

9历史剧《蔡文姬》中的曹操还是一个奸雄?正确答案:×

10刘知几认为曹操用替身接见匈奴使者的事是不可能发生的?正确答案:√

30.1论诸葛

(一)1《诸葛忠武侯文集》是谁收集整理的?D、张澍

2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在三十六回出场的?正确答案:×

3《三国演义》的写作有七实三虚的特点?正确答案:√

4诸葛亮本来说山东人,后来跟随他的叔父到了南阳郡,后来躬耕于襄阳附近的隆中。正确答案:√

5诸葛亮这个名字已经超越了一个历史人物的姓名,成了某种文化的符号。正确答案:√

6三顾茅庐之时的诸葛亮将自己比作()。A、管仲

7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在历史上是没有的,是《三国演义》虚构出来的。正确答案:× 8在《三国演义》中,“凤雏”指的是()。B、庞统

9历史上的诸葛亮享年?A、54岁

10不属于主要表现诸葛亮人物形象的情节是()。A、三顾茅庐 B、赤壁之战 C、夷陵之战 D、六出祁山 正确答案: C

30.2论诸葛

(二)1“三顾茅庐”一章中刘备第一、第二次去找诸葛亮时,诸葛亮本人并没有出场? 正确答案:√

2赤壁之战之前,曹操的战略是先打败刘备再去攻打孙吴?正确答案:×

3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向其阐发自己治国见解的文章是?A、隆中对

4面对曹操百万大军压境的局面,东吴一致的意见是与曹操血战到底。正确答案:×

5刘备前两次到隆中,根本没有见到诸葛亮,所以对诸葛亮形象没有任何的描写,对塑造诸葛亮形象没有任何的意义。正确答案:×

6赤壁之战前,曹操攻打孙吴,诸葛亮决定参与魏吴战争的目的是()。C、从中取利

7庞统为刘备分析了“三足鼎立”的天下大势和制定了“联吴抗曹”的方针策略。()正确答案:×

8诸葛亮前两次之所以前两次不见刘备,是故意卖关子,也是为了抬高身价。正确答案:×

9刘备在三顾茅庐前投奔了很多人,以下哪一个是他没有投奔的?D、孙权

10刘备第一、二次去找诸葛亮的时候没有描写()。A、诸葛亮身边的书童 B、诸葛亮的长相 C、诸葛亮的居住环境 D、诸葛亮的朋友 正确答案: B

30.3论诸葛

(三)1孙策在临死前将国家托付给孙权时,要他外事不决时问谁?()B、周瑜

2“舌战群儒”的情节大部分取自历史文献记载?正确答案:× 3诸葛亮篡改了《铜雀台赋》是为了证明曹操攻打东吴是为了()。D、大小乔

4在东吴舌战群儒的是()。A、诸葛亮

5诸葛亮在说服孙权的时候,采取的是鲁肃教给他的办法,而不是激将法。正确答案:×

6孙策在临死时交代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B、周瑜 7诸葛亮在说服()抗曹的时候,故意曲解了《铜雀台赋》来刺激他。C、周瑜

8《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和历史上的周瑜几乎没什么差别。正确答案:×

9《铜雀台赋》的作者是曹植?正确答案:√

10诸葛亮为了坚定孙权的抗曹决心采取了什么方法?C、激将法

30.4论诸葛

(四)1诸葛亮六出祁山所攻打的是?A、魏国

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诸葛亮的哪一篇文章?C、后出师表

3下列不属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北伐的原因的是?D、刘阿斗的猜忌

4空城计的情节在失街亭这一情节的后面?正确答案:√

5“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一句出自《后出师表》。()正确答案:×

6诸葛亮北伐是以攻为守,也是为了忠于刘备的知遇之恩和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正确答案:√

7诸葛亮曾经()出祁山。C、六

8诸葛亮对北伐是怀着必胜的信心的。正确答案:×

31.1话关羽

(一)1“关公三事”是指降曹、保嫂、寻兄?正确答案:×

2下列哪一个不是发生在关羽身上的事?D、失街亭

3《三国演义》中描写了关羽“温酒斩()”的故事。B、华雄

4《三国演义》中,熟读《春秋》、《左传》的武将是()。A、关羽

5()不属于关羽下邳被围后归顺曹操前提出的三个条件。D、自身安危

6在历史上,斩华雄的是孙坚。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的是()。B、关羽

7根据历史记载,关羽出身非常的高贵。正确答案:×

8“义重如山”是《三国演义》中关羽最突出的特点?正确答案:√

9《三国演义》中曹操派()去说服关羽归顺他?C、张辽 31.2话关羽

(二)1《三国演义》中关羽接受了曹操送的战袍并将它穿在外面?正确答案:×

2“义释曹孟德”的地点是?A、华容道

3“千里走单骑”是关羽的哪一个事迹?C、过五关斩六将

4曹操曾经多次派遣()去说服关羽归顺自己。A、张辽

5关羽斩颜良是为了实现报答曹操的承诺,可谓一诺千金。正确答案:√

6曹操曾经赠与关羽一件战袍,但关羽拒绝接受以表示对刘备的忠诚。正确答案:×

7关羽的赤兔马,是()送给他的。B、曹操

8刮骨疗毒表现出()强烈的英雄主义精神。B、关羽

9颜良是哪个阵营的大将?D、袁绍

10“刮骨疗毒”这一情节是正史中有记载的?正确答案:√

11关羽的武器是?B、青龙偃月刀

31.3话关羽

(三)1蜀汉的“五虎上将”中没有哪一个?D、姜维

2关羽最后的这种悲剧的结局不是性格悲剧。()正确答案:×

3作为文学形象的关羽,他的悲剧结局可以说是性格傲慢造成的?正确答案:√

4因为在几部文献资料中都有曹操与关羽“争色”的记载,所以这个事实可能是有的。正确答案:√

5在联姻事件上,关羽没有处理好与东吴的关系,但关羽在处理蜀国内部的关系上没有任何问题。正确答案:×

6关羽的悲剧虽然有历史原因,但也与关羽性格中的刚愎自用和傲慢有关,所以也是一种性格悲剧正确答案:√

7关羽的高傲,无论是在对待东吴联姻事件上还是在与马超计较的事情上,都体现了出来,也造成了他人生的悲剧。正确答案:√

8()最后因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而被杀,结局非常悲惨。A、关羽 9根据《蜀记》中记载,关羽想要娶谁的妻子?A、秦宜禄

10()劝说关羽接受了五虎上将的评价。A、刘备

31.4话关羽

(四)1宋哲宗给关羽的封号是“显烈王”?正确答案:√

2最初把关羽神化的是哪个教派?A、佛教

3下列不属于“义”的内容的是?D、不近美色

4历代封建统治者敬奉关羽,强调的是关羽身上体现()之“义”。B、忠义

5历代的帝王也不断地给关羽封君、封王、封地。但是儒家没有对关羽给予封赏。正确答案:×

6关羽最早是被()给神化的。B、佛教

7关羽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在民族文化中没有多大地位。正确答案:×

8在《三国演义》问世之后,关羽逐渐地被神化和圣化了。正确答案:×

9张飞对待士大夫和下人都非常粗暴?正确答案:×

10下列不属于关羽对刘备的“义”的内涵的是?C、知遇之恩

32.1东吴才俊(上)

1鲁肃向孙权提的建议是?C、占据长江一带并建号称帝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句是出自?A、辛弃疾的《永遇乐》

3陈寿《三国志》中“形貌奇伟,骨体不恒,大贵之表”一句是描绘的谁?C、孙权

4“生子当如孙仲谋”“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的词句,他在词作中两次把孙权作为英雄人物来歌颂赞美。A、辛弃疾

5诸葛亮舌战群儒,把东吴名臣()作为第一个反驳的对象。D、张昭

6《三国演义》中的孙权形象,与正史之中的记载完全一致。正确答案:×

7“生子当如孙仲谋”最初是出自()之口。C、曹操

8《三国演义》在写东吴才俊人物的时候,特别突出了他们性格优秀的方面。正确答案:× 9历史上的孙权强调“存不忘亡,安必虑危”?正确答案:√

10《三国演义》中的孙权很果敢决断?正确答案:×

32.2东吴才俊(下)

1历史上周瑜主张让刘备去荆州做荆州牧?正确答案:×

2对刘备和刘备军事集团,周瑜有着很大的戒备。正确答案:√

3《三国演义》突出东吴才俊性格缺失的描绘,是与小说中的拥刘反曹倾向密不可分的。正确答案:√

4《三国演义》中,鲁肃这个人物与正史的记载差别不大。正确答案:×

5《三国演义》中的鲁肃最突出的特点是?A、和事佬

6《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度狭小,妒贤嫉能?正确答案:√

7历史上的周瑜,跟《三国演义》中的周瑜一样,是一个心胸狭窄缺乏远见的人。正确答案:×

8下列哪个人物不是孙吴阵营中的?D、秦朗

9苏轼的词“羽扇纶巾,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写的是?B、周瑜

10在正史中,周瑜就已经非常嫉妒诸葛亮了。正确答案:×

33.1三国演义的艺术

(一)1以下哪一个不是作者根据史实渲染夸张而写?B、空城计

2以下哪一个不是作者虚构的?D、赤壁之战

3《三国演义》中一共多少回?C、一百二十回

4“桃园三结义”是历史本来就有的,不是《三国演义》的作者虚构出来的。正确答案:×

5《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是由清代学者()提出来的。C、章学诚

6《三国演义》是处理史实与虚构关系的典范。正确答案:√

7空城计的情节是历史事实本来就有的,所以写来才如此逼真。正确答案:×

8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修建七星台借东风的情节是作者虚构出来的。正确答案:√ 9桃园三结义是虚构的,不是史实?正确答案:√

10提出《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是明代的章学诚?正确答案:×

33.2三国演义的艺术

(二)1《三国演义》中的三大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正确答案:√

2历史上斩华雄的是?C、孙坚

3《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之前,用酒为关羽壮行的是()。D、曹操

4《三国演义》采用了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等虚构方式。正确答案:√

5《三国演义》描写战争时,把更多的篇幅用来描写战争场面,对战争前后智谋的较量的描写较少。正确答案:×

6《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是诸葛亮,但是在历史上草船借箭的却是()。B、孙权

7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都是()的战役。B、以少胜多

8夷陵之战中东吴的统帅是?A、陆逊

9以下哪一个不属于《三国演义》中的三大战役之一? A、官渡之战 B、夷陵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正确答案: D

10荀彧积极主张曹操去攻打江南?正确答案:×

33.3三国演义的艺术

(三)1面对吕布和刘备联合抗曹,荀彧为曹操出的第一个计策是?A、二虎竞食之计

2评价《三国演义》的语言特点为“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是?B、蒋大器

3嘉靖本的序和引中都提到了《三国演义》能够广泛流传是因为()。A、通俗易懂

4《三国演义》语言易懂的特点,是《三国演义》流传广泛的重要原因。正确答案:√

5因为《三国演义》全篇都用了浅显的文言没有任何通俗的白话,所以读起来通俗典雅但不够浅显易懂。正确答案:×

6《三国演义》的语言具有简练、准确、不深奥、不晦涩的特点。正确答案:√

7《三国演义》的计谋,都没有超出三十六计的范畴。正确答案:×

8总体而言《三国演义》的语言通俗易懂?正确答案:√

9嘉靖本《三国演义》前的序是张尚德写的?正确答案:×

33.4三国演义的艺术

(四)1段启明先生认为四大名著并不是都包含悲剧性情怀的?正确答案:×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语出?A、杜甫

3三国演义中的悲剧表现寄托着作者自己政治理想破灭的悲剧情怀?正确答案:√

4《三国演义》的魅力,在于作品本身的意义、内涵和艺术价值。正确答案:√

5《三国演义》只体现了天时的重要性,并为涉及到人谋的重要性。正确答案:×

6“老不看三国”,是因为《三国演义》的悲剧结局容易使老年人产生对人生的感喟。正确答案:√

7《三国演义》的很多内容情节,都充满着一种悲剧情怀。正确答案:√

8“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唐代著名诗人()对诸葛亮的赞颂。B、杜甫

9歇后语“徐庶进曹营”接的是?C、一言不发

10历史上三国格局变化,蜀国最终被哪个国家所灭?B、魏国

34.1众说纷纭的启示(上)

1在明清时期,从心学角度解说《西游记》是比较普遍的?正确答案:√

2鲁迅不同意胡适的《西游记》“游戏说”?正确答案:×

3胡适认为《西游记》是?A、滑稽小说

4关于《西游记》的主题,()在1920年代提出了“游戏说”。B、胡适

5《西游记》问世于()时期。C、明代中期

6明清时代大多数对《西游记》的解说,都是用心学的理念来解释的。正确答案:√

7()在《五杂俎》中提出,《西游记》就是“求放心”之喻。A、谢肇淛 8《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精髓,不在于他的放纵,而在于他的归心、收心。正确答案:×

9《西游记》中孙悟空“开始于放纵”,其中不属于孙悟空取经前的放纵行为的是? D、闹西天

10“放心”一词语出()B、孟子

11“魔以心生,亦以心灭”是哪个派系的说法?C、佛家

34.2众说纷纭的启示(下)

1“四圣试禅心”中哪一个没有通过考验?B、猪八戒

2从孙悟空身上不可以总结出什么主题?D、金丹大旨

3孙悟空大闹天宫一直写到第几回?C、第七回

4明代出现了多种《西游记》的注释本,大部分是佛教徒来做的。正确答案:×

5清代《西游记》的注释本,大多数是由道士或者准道士们做的,他们都是根据《西游记》主体故事西天取经来提升出的解释。正确答案:×

6《西游记》这部小说,演绎的是道家的“金丹大旨”。正确答案:×

7《西游记》每个时代的解说者,都免不了用各自时代流行的理念、话语来解释作品,这就与小说的距离越来越近。正确答案:×

8过去那种简单总结《西游记》主题的方法,可能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正确答案:×

9下列哪一个不符合奋斗精神的主题?A、孙悟空大闹天宫

10《西游记》故事本身就含有道家的“金丹大旨”?正确答案:×

11《西游记》故事本身不适合简单化的主题总结?正确答案:√

35.1唐僧取经经历的幻化与原旨的蜕变(上)

1下列哪一个不是元杂剧《西游记》的情节?A、三打白骨精

2《取经诗话》中已经出现了孙悟空原型的形象?正确答案:√

3现在流传下来的西游记元杂剧有十本?正确答案:×

4唐玄奘在归国,就自己的经历做成了一部()。D、《大唐西域记》

5《取经诗话》表明,唐玄奘天竺取经的故事离开了历史事实,发生了虚幻化。正确答案:√

6在()里,已经出现了后来孙悟空形象的前身猴行者。A、《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7在《取经诗话》中,猴行者在取经途中降服了(),这是后来沙僧的前身。C、深沙神

8在《取经诗话》中,没有出现()的影子,但是取经故事的框架已经初具规模。A、猪八戒

9历史上陈玄奘历时多久从天竺诸国取经回来?C、17年

10《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作者是?B、慧立

11《取经诗话》中没有出现哪个形象的影子或原型?D、猪八戒

35.2唐僧取经经历的幻化与原旨的蜕变(下)1玄奘法师写的书是?D、大唐西域记

2《朴通事谚解》是哪个国家的一部古汉语书?B、古朝鲜

3从《大唐西域记》一直到《西游记平话》,西游故事在一步步魔幻化的倾向?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4《朴通事谚解》一书中介绍的西游记平话中还未出现道家神祗?正确答案:×

5从()开始,近代小说研究者认定,《西游记》的作者就是吴承恩。但是,现在有很多研究者对此表示怀疑。A、鲁迅

6经过长期的演化,《西游记》逐渐由佛教故事转变为道教故事。正确答案:×

7《西游记》故事的演化过程,与书写的历史渐渐脱离历史的真相有关。正确答案:√

8《西游记》平话,还是一个佛教宣扬佛法的取经故事。正确答案:×

9近代研究者中,从谁开始认定《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的?A、鲁迅

36.1横空出世的新主角(上)

1“皇帝轮流做,今年来我家”是孙悟空在什么时候说的?C、被如来佛收拾前

2孙悟空闹龙宫的原因是?B、借武器

3《西游记》小说开头写孙悟空的师傅是?D、菩提

4孙悟空的授业恩师,是佛教中人。正确答案:×

5孙悟空是一个自然化育的神猴,它既不属于佛,也不属于道。正确答案:√

6不管读者是否能够意识到故事情节隐含的奥秘,在孙悟空的反抗和反抗宣言里,读者都能分享到快意、欣慰,感到振奋。正确答案:√

7“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是出自()之口。A、孙悟空

8()是《西游记》的第一主角。A、孙悟空

9作者有意通过描写孙悟空对抗三界的情节来表达人们对于权威的反抗。()正确答案:×

10《西游记》中孙悟空可以说亦佛亦道,也可以说不佛不道?正确答案:√

1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所寄托的群众心理?A、追名逐利

36.2横空出世的新主角(下)

1《西游记》中孙悟空属于?C、第一主角

2小说中对孙悟空的否定态度主要表现在()。A、韵语诗词

3“有人想在天国的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一种超人的存在物,而他找到的却只是他自己的反映。”一句出自马克思写的?B、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4孙悟空形象,多少带有希望能够自由地掌握世界改变世界的愿望。正确答案:√

5孙悟空形象,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普遍存在的希望摆脱君权、摆脱神权的愿望。正确答案:√

6《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反映。正确答案:×

7在《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形象不是作者个人的,而是集体的,体现了社会性集体性的人的普遍性的愿望心理。正确答案:√

8取经部分,张扬的是孙悟空的本领、能力、不驯服的性子。正确答案:×

9孙悟空形象是作者个人的理想寄托?正确答案:×

10《西游记》可以看成是复调小说?正确答案:√

37.1主体原旨与局部意趣的背反(上)

1西方如来佛所在的寺庙是净因寺?正确答案:×

2西游记中要用一万个小儿的心肝给国王“煎汤敷药”的描写其实反映了()。C、皇帝宠信道士胡作非为

3孙悟空抵挡不住红孩儿的三昧真火时去向谁求助了?D、南海观音菩萨

4猪八戒是一个十分世俗的形象,可笑又可恶。正确答案:×

5“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事故”是()对《西游记》的评价。A、鲁迅

6《西游记》中,机智好斗、玩世不恭,喜欢揶揄神佛的是()。B、孙悟空

7《西游记》小说,是一部顶礼神佛、弘扬佛法的宗教说教书。正确答案:×

8《西游记》表现出离经叛道的思想。正确答案:√

9“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一句出自?A、中国小说史略

10“外道迷真性元神助本心”是《西游记》第几回的回目?B、第三十三回

11《西游记》之所以没有成为一部单纯的宗教说教书,是因为作者注入了寻常的世态人情。()正确答案:√

37.2主体原旨与局部意趣的背反(下)

1唐三藏最后把什么给了二尊者来换取经书?C、紫金钵盂

2在朱紫国唐僧师徒遇到的妖怪是?A、金毛犼

3《西游记》中通过孙悟空、猪八戒他们的嘴巴,对于宗教教义甚至于说对于取经这个事件,都提出了质疑?正确答案:√

4阿傩、伽叶要人事的情节,突出了对小说作者神佛的顶礼膜拜之意。正确答案:×

5在《西游记》中,一切都被世俗化了。正确答案:√

6《西游记》经常通过()和猪八戒之口,对神佛甚至佛教教义进行调侃揶揄,表现了一种大不敬的抽象性。B、孙悟空

7宗教家是把人变成神,《西游记》发生了一个逆向性的转化,就是将神佛从天上拉回人间来,还给他们世俗人的性情品格。正确答案:√

8在《西游记》小说师徒取经的大框架里,充溢着一些纷繁多样不和谐甚至相互矛盾的内容。正确答案:√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西游记》中的神佛带有世俗特征 B、《西游记》没有完全摆脱崇敬神佛的境界 C、《西游记》是一个矛盾的作品 D、《西游记》的主题是历经万难总能成功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0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都被狮驼山的妖怪抓走了?正确答案:×

第四篇:四大名著水浒传考点整理

小升初之《水浒传》常考知识点汇总!

1、我们所熟知的打虎英雄是《水浒传》中的武松,他在该书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手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为兄报仇。在快活林里醉打蒋门神。

2、《水浒传》号称黑旋风的是李逵,他所使的武器是两把板斧,该人力大如牛,但险些被冒充他的李鬼所害。

3、绰号豹子头的林冲,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后被高俅设计误入白虎节堂,刺配沧州,后雪夜上梁山。

4、《水浒传》中有108位好汉个个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外号。

(1)请用一句话写出《水浒传》中你最熟悉的故事: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倒拔垂杨柳、醉打蒋门神、火并王伦、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

(2)请写出《水浒传》中你喜欢的一位好汉的外号,并说出此外号表现出的人物特征:鼓上蚤时迁轻功上乘善于偷盗;行者武松,武艺高强,有勇有谋,崇尚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呼保义(及时雨)宋江,仗义疏财, 有组织和指挥能力;有浓厚忠君思想。

5、《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该书描写了北宋徽宗时,以宋江为首的108名好汉在水泊梁山聚义,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豪举。

6、鲁智深绰号花和尚,他在渭州三拳打死镇关西,在相国寺倒拔垂杨柳,在野猪林救林冲。

7、《水浒传》中吴用绰号智多星,与晁盖、公孙胜等人在黄泥岗智取了生辰纲。

8、梁山泊中的三员女将的名字及绰号是:(1)“母大虫”顾大嫂(2)“一丈青”扈三娘(3)“母夜叉”孙二娘。

9、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宋江)上梁山——官逼民反(2)(李逵)打宋江——过后赔礼(3)(张飞)穿针——大眼对小眼

10、“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是名著《水浒传》中的一个回目,其中“花和尚”指的是鲁智深。

11、《水浒传》中这样写道:“山顶上立一面杏黄旗,上书„替天行道‟四字,忠义堂前绣字红旗后面:一书„山东呼保义‟一书„河北玉麒麟‟”。请问,上段话中的字是宋江和卢俊义两位首领的称谓。

12、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小说, 《水浒传》写得荡气回肠,全书的高潮部分是梁山英雄排座次;全书的低潮部分是魂聚蓼儿洼。

13、补全回目:

(1)、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2)、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

14、《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朝代元末明初,它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中共有108将,天罡是36人,地煞星72人。

15、“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说的是《水浒》中一位传奇英雄的故事。这位英雄是武松,他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故事的名字:武松打虎

16、在《水浒传》中,绰号为“智多星”的人是吴用,也被称为“赛诸葛”。他与一伙儿好汉在“黄泥冈上巧施功”,干的一件大事是智取生辰纲。

17、有一篇新闻的标题是:纯净水市场“李鬼”泛滥。李鬼出自《水浒传》,在这里指代现货。

18、《水浒》主要人物有及时雨宋江,行者武松,花和尚鲁智深,黑旋风李逵。

19、《水浒》中身怀绝技的三位英雄:善盗的是鼓上蚤时迁,善射的是小李广花荣,善行的是神行太保戴宗。

20、武松在血溅鸳鸯楼,杀死西门庆等人后,在墙上写下了哪八个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21、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入相关的内容。

一部《水浒传》,塑造了多少流传百世的英雄形象,点亮了多少闪耀天空的罡煞之星。话说梁山第十四条好汉武松,为兄报仇怒杀西门庆、潘金莲;发配孟州途中,在十字坡酒店结识(母夜叉)孙二娘;醉打蒋门神,替(金眼彪)施恩夺回快活林;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为躲避官府缉捕,削发扮成行者;夜走蜈蚣岭,痛杀王道人……正是:“山中猛虎,见时魄散魂飞;林下强人,撞着心惊胆裂。”

22、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第一个出场的是史进,他的绰号是九纹龙。

23、《水浒传》中一开始逆来顺受,后来怒而反抗的英雄是林冲;见义勇为、性格最粗犷豪放的是鲁智深。

24、《水浒传》中,坚决反对招安的头领有二人,是武松、李逵,主张招安的头领有两人,是宋江、卢俊义。

25、《水浒传》中“道服裁棕叶,云冠剪鹿皮……,阵法方诸葛,阴谋胜范蠡.华山谁第一,口口号„神机‟,这首诗赞的梁山好汉是朱武。

26、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绰号含龙的头入云龙公孙胜、九纹龙史进、混江龙李俊、独角龙邹润、出林龙邹渊。

27、《水浒传》中有一个人物,原来是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只因踢得一脚好球,受到皇帝的赏识,没到半年时间,直抬举他做到殿帅府太尉职事,他把持朝政、无恶不作,这个人是高俅。

28、《水浒传》中对林冲恩将仇报的人是陆谦,恩将恩报的人是鲁智深。

29、我国四大名著中有两部作品塑造了一个足智多谋的军师,一个是《三国演义》中的蜀国军师诸葛亮,一个是《水浒传》中的梁山军师吴用。

30、《水浒传》中“玉环步,鸳鸯脚”是梁山好汉武松的平生绝学。

31、《水浒传》中有三大恶霸:一是开肉铺的镇关西,被鲁智深当街所杀;一是开酒铺的西门庆被武松所杀;一是开药铺的 蒋门神被武松所杀。

32、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秀才出身的三人是吴用、萧让、蒋敬。

33、“好人有难皆怜惜,奸恶无灾尽诧憎”这两句诗出自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诗中“好人”是指宋江,被人称为及时雨。

34、《水浒传》梁山好汉中以《三国演义》关云长面目为模子,所写的是他的后人关胜。

35、《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好汉是鲁智深,“醉打蒋门神”的好汉是武松。

36、“力健声雄性粗齿,丈二长枪撒如雨,邺中豪杰霸华阳,口口人称„跳涧虎‟。”这首诗赞的是梁山好汉陈达。

37、①在《水浒传》中刻画具有惊世骇俗之美,心狠手辣的人物是潘金莲。

②《水浒传》中“位列三十六星之末,却机巧灵心,多见识,了身达命,都强似那三十五个”的梁山好汉是燕青。

③《水浒传》中唯一以农家子弟身份入伙的好汉是九尾龟陶宗旺。

38、《水浒传》中“浪里白条”指的是张顺,和他相关的故事有夜闹金沙渡。

39、宋江手下五虎将是指关胜、林冲、秦明、宛平、呼延灼。40、“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于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道:„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相觑,都软倒了。那七个客人从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的枣子丢在地上,交过十一担金珠宝贝都装在车子内,遮盖好了,叫声:“聒噪!”一直望黄泥冈下推下去。这段话描述的情节是《水浒传》中的智取生辰纲。

41、《水浒传》中,放火烧战船,帮助宋江两败高太尉的是刘唐。

42、《水浒传》中“庄前锣鼓响叮当,娇客新来小霸王。不信桃花村外火,照人另样冒火光。“这是写梁山好汉周通。

43、补全回目:

(1)、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2)、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

44、《水浒传》中大闹野猪林的人是(鲁智深);大闹忠义堂的人是(李逵);大闹飞云浦的人是(武松)。

45、在《水浒传》中,被称为“拼命三郎”的是(石秀)。

三、四大名著中的成语俗语:

1、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3、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4、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5、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6、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7、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2、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5、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

16、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形容欣赏音乐或听歌、听戏很内行。

17、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8、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19、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20、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21、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22、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3、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24、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5、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6、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27、出言不逊(张郃):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2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29、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30、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歇后语(未全)

林冲买宝刀——中了诡计

林冲误闯白虎堂——单刀直入 林冲到了野猪林——绝处逢生 林冲棒打洪教头——专找破绽下手 林冲看守草料场——英雄无用武之地

林冲上梁山——逼出来的卢俊义上梁山——不请自来

《水浒传》事件: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三打祝家庄”“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

第五篇:四大名著之水浒传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之四大名著(《水浒传》)

1.《水浒传》的作者_______,朝代_______,它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小说。2.《水浒传》中共有_______将,天罡共_____人,地煞星共________人.3.《水浒传》是以________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__________的生动故事,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暴露了_______________,歌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水浒传》中冒充李逵拦路打劫,后被李逵一刀打翻在地的人是_______.5.《水浒传》中从最初占据水泊梁山到梁山好汉聚齐一百零八位直至被朝廷招安,梁山寨主先后共有___位.他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6.《水浒传》中坚决反对招安的将领:______,_____.主张招安的将领:_____,_____.7.“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江东”,这首童谣唱的是____.8.武松在血溅鸳鸯楼,杀死西门庆等人后,在墙上写下了哪八个字_____________.9.征方腊时,曾身穿龙袍乱闯的人是_______。

10.梁山泊义士在最后一次战斗,痛失一只手臂的人是____________.11.朝廷中是_____摆下“连环马”大破宋公明,梁山好汉中______最后破了“连环马”。12.梁山泊中最后排名的前四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丘……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这是_____在______写的__________诗。

14.我们所熟知的打虎英雄是《水浒传》中的,他在该书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手刃_____,斗杀_____,为兄报仇。在快活林里醉打_____。

15.《水浒传》号称黑旋风的是____,他所使的武器是_____,该人力大如牛,但险些被冒充他的_____所害。

16.绰号豹子头的_____,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后被_____设计误入_____,刺配沧州,后雪夜上_____。

17.《水浒传》中有108位好汉个个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外号。(1)请用一句话写出《水浒传》中你最熟悉的故事:____

(2)请写出《水浒传》中你喜欢的一位好汉的外号,并说出此外号表现出的人物特征:_____ __________ 18.《水浒传》的作者是_____,该书描写了北宋徽宗时,以_____为首的108名好汉在水泊梁山聚义,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豪举。

19.鲁智深绰号_____,他在渭州三拳打死_____,在相国寺_____,在野猪林救_____。20.《水浒传》中吴用绰号_____,与晁盖、公孙胜等人在黄泥岗智取了_____。

21、阅读选自名著《水浒》中的一段文字,做后面的题目

“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能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

这首诗赞美的是哪位好汉?请你用简洁的文字写出一个与他有关的情节。

人物:情节:

22、妙笔点评《水浒传》

原文:鲁达又道:“老儿,你来!洒家与你些盘缠,明日便回东京去,何如?”„„鲁达只把这十五两银子与了金老,分付道:“你父女两个将去做盘缠,一面收拾行李。俺明日清早来发付你两个起身,看那个店主人敢留你!”

金圣叹点评: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请根据选文,针对鲁达的为人写点点评(不必仿写)。

23、《水浒传》是我国一部杰出的英雄传奇小说。它成功地塑造了宋江、武松、、,等108位梁山好汉的形象(任意填写两个),讲述了大闹野猪林、倒拔垂杨柳、、等一个个生动传神的故事(任意填写两个)。这些奇人奇事构成了一个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

24、看到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再说A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A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选自《水浒传》)① A处的人物是,其主要的性格特点是②用简练的语言写出《水浒传》中有关A的另一个故事:

25、《水浒传》中,有两位打虎英雄,在沂岭杀四虎的是;在景阳冈打虎的是。

26、《水浒传》中,人名)因高俅斥退而流落东京城。

27、(1)《水浒》中叙述了好汉“大闹野猪林”的故事。

②《水浒传》中的“智多星”是指哪一个人物?

28、(1)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入相关的内容。

一部《水浒传》,塑造了多少流传百世的英雄形象,点亮了多少闪耀天空的罡煞之星。话说梁山第十四条好汉武松,为兄报仇怒杀、潘金莲;发配孟州途中,在_酒店结识_(母夜叉);醉打蒋门神,替(金眼彪)夺回_____;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为躲避官府缉捕,削发扮成_;夜走蜈蚣岭,痛杀王道人„„正是:“山中猛虎,见时魄散魂飞;林下强人,撞着心惊胆裂。”

(2)你喜欢武松这个人物形象吗?为什么?

29、《水浒传》中发生在黄泥冈的重大事件是30、《水浒》中身怀绝技的三位英雄:善盗的是鼓上蚤,善射的是小李广,善行的是神行太保。

31、《水浒传》中的三位女性及绰号分别是:

32、《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共同性格特点是:

33、梁山好汉第一个出场的是,绰号:二.写出与下列情节相关的主要人物.⒈大闯五台山_______⒉误入白虎堂______⒊风雪山神庙_____⒋大闯野猪林_______ ⒌醉打蒋门神_______⒍怒杀阎婆惜_____⒎大闹清风寨_______⒏斗浪里白条_______ ⒐智取生辰纲_____⒑探穴救柴进_______⒒浔阳楼题反诗_____⒓血溅鸳鸯楼______ 三.补全回目

⒈史大郎夜走华阴县,______拳打镇关西 ⒉赵员外重修文殊院,________闹五台山 ⒊_____倒拔垂杨柳, ______误入白虎堂 ⒋梁山泊______落草,汴京城______卖刀 ⒌_____押送金银担,_____智取生辰纲 ⒍_____剪径劫单人, _____沂岭杀四虎 ⒎_____斗法破高廉, _____探穴救柴进 ⒏_____教使钩镰枪, _____大破连环马 ⒐宋公明夜打曾头市, _____活捉史文恭⒑_____浙江坐化, _____衣锦还乡

⒒_____神聚蓼儿洼, _____梦游梁山泊 ⒓放冷箭_____救主,劫法场_____跳楼 四.下面各项中,人物的绰号在前、姓名在后,请补充完整:

a、浪里白跳_____ b、_______吴用 c、赤发鬼______d、插翅虎_______e、_______杨林f、小李广_____g、玉麒麟_______ h、______时迁 I、_____史进j、_______李俊 k、神行太保______ l、病大虫_____

下载尔雅公开课四大名著侯会讲水浒传字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尔雅公开课四大名著侯会讲水浒传字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四大名著《水浒传》

    {语文·四大名著《水浒传》} 主要内容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古典长篇白话小说,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 120回本可分六部分: 一(1—71回),起义的发生和发展。 二(72—82回),......

    尔雅水浒传2015下学期

    《水浒传》的主题思想(一)已完成 1 从《水浒传》的小说命名可以看出作者对小说持否定态度?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2 金圣叹认为作者先写高俅而不先写一百零八将意在说明是《水......

    尔雅四大名著习题答案

    尔雅四大名著课后题 导读:错我国的四大名著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1.11.2.3.4.5.6.7.下列不属于《红楼梦》的第一男女主人公的是。B、王熙凤《......

    四大名著整理版水浒传部分

    水浒传题库 1. 绰号“青面兽”指的是()答案:杨志 2. 3. 判断:杨志的绰号是青面兽?——是 小旋风是()的绰号?答案:柴进。李逵是“黑旋风” 小李广是花荣的绰号,没羽箭是()的绰号,打虎将是......

    四大名著之水浒传回目

    四大名著之《水浒传》目录 楔子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第一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第二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第三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

    四大名著之《水浒传》读书笔记

    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是中华文学的瑰宝。 从文学上说,施耐庵用词恰当,想象丰富,如对好汉的着装描写,对风景名胜的描写,对打斗场景的描写,着实让人佩服。从人物上说,一百单八位好......

    四大名著之《水浒传》读后感

    四大名著之《水浒传》读后感 在这个喜迎新春的季节里,我终于看完了从小就一直听人念叨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 原来,《水浒传》没有我想象中的枯燥无味,更多的是惊心动魄的......

    选修尔雅四大名著期末考试答案 (精选)

    ? a、华容道b、街心亭c鸟林d、麦城 我的答案:a 2把《水浒传》归入讲史类的是。 ? a、胡适b、孙楷第c、闻一多d、鲁迅 我的答案:d 3张宜泉怀念曹雪芹用到了“谢家池塘”,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