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迟子建小说的死亡意识”(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19:5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迟子建小说的死亡意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迟子建小说的死亡意识”》。

第一篇:“浅析迟子建小说的死亡意识”

浅析迟子建小说的死亡意识

摘要:死亡之于文学,既是一个难以避开的话题,也是一种开掘不尽的叙事资源。迟子建在她的小说中大致描写了三种不同的死亡状态,分别表现了她不同的死亡意识和生命体验,这与她的生活经历和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受古老萨满教的影响,她迷恋于死亡叙述,其作品弥漫着泛灵泛神的观点。贯穿于她创作始终的死亡意识虽然让她的作品缺少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但也成就了一个“迟子建”式的生命美学观。

关 键 词:

迟子建

死亡意识

生命体验

萨满教

形成原因

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关于死亡的意识与话语构成了一个民族或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死亡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似乎已成为文学创作者始终都无法割舍的情节。一向以温情写作的迟子建在她的创作中执着于对死亡的抒写,或温暖,或伤感,或困苦,或灰暗甚至绝望。迟子建小说中的这种死亡意识带给读者强烈认同性体验和畅快的审美需求,也实现了她对生命的超越和观照。

迟子建的小说中叙述了很多死亡事件,呈现出三种状态。

一、存在意义追寻的无望所导致的死亡,伤感而绝望,例如她早期的中篇小说《秧歌》。这个故事有两条线索,一个是普通女子女萝的生活,另一个是传奇女子小梳妆的故事。以女萝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写小梳妆的人生悲剧。女萝幼时因看秧歌被冻掉了趾头,从此再不看秧歌。而全城的男人女人有勇气把苦日子从年头过到年尾,是因为每到正月十五,南天阁的秧歌队来了,就能见着小梳妆了,她是全城百姓活着的乐趣。但小梳妆爱上了珠宝商付子玉,“商人重利轻别离”,付子玉几十年没有回来,小梳妆就等了一辈子,把美丽的生命空耗在无望的等待里。终于,扭秧歌的日子又到了,付子玉回来了,小梳妆也老了,她来到女萝的药店,买了砒霜,死了。小梳妆这一美丽的女性贯穿全文,到最后才真正出场。在小梳妆的死到来之前,写了很多人的死,女萝爹死了,赵天凉死了,拉车师傅死了,剃头师傅死了,再后来女萝娘也死了,龚友顺老婆上吊了。每个人都死得那么平淡,那么不经意。因为还有正月十五的秧歌,还有小梳妆,所以送走亲人,他们还有盼望。作者以温暖的语言写这些人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算计,他们的矛盾,他们的艰辛,都在盼望里显得微不足道。作者写到小梳妆时语言却充满了悲哀,“我是多么傻,他并没有让我等他,我等了他一辈子,而他再回来时,我是一个老太婆了。”别人活在对小梳妆的等待里,生活中还有希望,小梳妆活在对另一个人的无望的等待里,美丽的生命在等待里枯萎。在迟子建的笔下,透露出来的是对爱情的失望甚至是绝望。所以,被小城人视为天人的小梳妆也只能在自己的爱情里空等一生,绝望而死。作者在这部作品中用另一个女性与小梳妆的命运作对照。女萝因为冻掉了趾头就再也不看秧歌,所以,她有时间活在自己的生命空间里,她不幻想爱情,她的生活琐碎但真实。被王二刀强奸后,她嫁给了他,原因很简单,“我要个家,要个孩子,孩子要个爹。”后来,女萝生下了孩子,孩子长大了,“女萝和王二刀开的康复药店已经远近闻名了,他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富裕,„„夫妻二人不吵不恼的,日子过得平和极了。”所以《秧歌》表达的是作者自己的生命体验,一个美丽的女人,为爱情空守一生,而不渴望爱情的人只活在自己世俗的人生里,反而少了很多痛苦,这是人生的悖论,人总以精神的自由追求为活着的意义或目标,然而痛苦和悲剧也多来源于此。这正是作者在对人生现实处境造成的困惑难以释然时,其在心理压力的驱使下寻找到的透视人生底蕴的属于自己的焦点。作者的困惑常会使作品在艺术表达上无法达到完整统一,也会使作品存在内在矛盾,包含多重主题。《秧歌》中小梳妆与女萝的人生对照以及命运的不同,正体现作者的内在矛盾性。“死亡”难道是这个美丽的女性相信爱情所得到的必然结局吗?这或许是每个人都不愿看到的,但现实在作者这里只有如此。

二、死亡困境中的爱与追寻,伤感而温暖。获得2003年度最佳短篇小说之一的《一匹马两个人》就是此类作品中的一个代表。这篇小说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一支乐曲,舒缓的节奏里贯穿着哀伤,其间有阳光般的音符在跳动。一匹老马和一对老夫妇,每到夏天来往于二道河子和家之间。生命之于马,已没有了太多的乐趣,它老了,“它羡慕那些自由地生活在山中的黑熊、狼、或者兔子,也羡慕住在山里的云彩”。这对老人在儿子因强奸罪被抓进监狱后,与马相依为命,马就是他们的儿子。然而,不幸又降临了,老太婆掉下马车,在睡梦中死了。老太婆的死很是偶然。这种偶然的死亡在迟子建的作品中并不少见,《北极村童话》、《白银那》、《白雪的墓园》、《门镜外的楼道》等,都有这种似乎是不经意的死亡。迟子建自己说过,“我写过的死亡都是漫不经心的,并不是刻意的设计,因为它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突然的遭遇,而生活遭遇本身就是艺术的。祖父和父亲去世时,对我有一种深刻的影响,有特别心痛的感觉。有人说死亡是随时降临的不是谁能把握的,生比死艰难,死是速战速决的,而生则是非常惨烈的过程。”【1】这篇小说最能说明迟子建的这一创作心理,老太婆这样突然地死了,老头一下子陷入一片茫然,他不知道是该把老太婆带回村里还是继续去二道河子,于是,抱着老太婆的尸体让老马拉着他来来回回地走,生比死的艰难横亘再老头面前也横亘在读者面前。埋葬了老太婆后,老头开始了永无休止的思念。又是春天了,两个人一匹马的画面现在只剩下一个人一匹马了。残缺的日子怎能持续下去呢?不久,老头也死了,只剩下一匹孤独的老马,老马守在主人的坟边,思念着它的主人。不久,老马也死了,被好心人埋葬在主人旁边,“谁也不会想到,这三座隆起的坟中,有一座是马的。”整篇小说语言温和,行文缓慢,最后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弥久不散。在这里以活着来体现死亡,体验死亡,死亡是简单的,是偶然的,而人的生命在死亡面前却显得如此的单薄而脆弱,活着,还要细细体味死亡所带来的痛苦。死亡却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生者的心底。在迟子建的诠释下,剥去恐惧外衣的死亡,就变成了一种温情的死亡,死成为生命的一种延续,死者并没有远离亲人,而是以一种神话般的方式与家人保持着精神上的联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白雪的墓园》和《亲亲土豆》。在《白雪的墓园》中,主人公“我”的父亲在小说的开篇就过世了,但在整篇小说中,父亲的形象并不是一个“缺席者”,因为“我”好像可以时时刻刻见到他,感觉到他与家人默契地交流着,母亲则是坦然地像往年一样以家庭主妇的身份安排过年。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安排了这样一个细节来展示死的温情:那就是母亲左眼的那个红点。“她的左眼里仍然嵌有圆圆的一点红色,就像一颗红豆似的,那是父亲咽气的时候她的眼睛里突然生长出来的东西”,红点在“我”的心目中是父亲灵魂的象征,当我们举杯共祝新年时,“ 那枚鲜红的亮点,同母亲的目光一起注视着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创作的共同的孩子”。所以说,父亲的死,并没有给家人带来永无休止的悲伤,相反,这种充满温情的死亡却给了“我”和母亲重新生活的勇气和力量。死亡本是对生命的无情剥夺,但迟子建用自己豁达超然的态度赋予死亡以新生的意义,在她的作品中,我们总能感受到源源不断的温情和超然的和谐之美。《亲亲土豆》中的秦山勤劳能干、妻子李爱杰温柔贤惠,两个人的感情很好,但厄运突然降临,秦山被诊断为肺癌晚期。秦山发病之初,李爱杰就已寝食难安,秦山的每一声咳嗽“像余震一样使她战战兢兢”。秦山住院后,她更是尽心尽力地照料,以妻子的温存宽慰着丈夫。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秦山悄悄离开医院,回到自己的土地上收土豆,并给妻子买了一件旗袍。因此,秦山的葬礼就显得奇特的多:坟地上倒满了土豆,妻子穿着旗袍为他守灵。在小说的结尾,妻子离开秦山的坟地时,土豆跟着她的脚,这小小的土豆似乎暗示着秦山的生命去而犹在。这种情深意切的夫妻之情并没有因丈夫的去世而变得凄惨,而是超越了生死界限,不断地延续下去。所以说,迟子建笔下的人物虽死犹生。

三、以死亡叙写社会的非人性存在,深刻而悲伤。“在《伪满洲国》中,迟子建试图消解死亡的冰冷,用温暖的充满人性关怀的叙述来展示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每一个人,这部采用民间策略写就的历史题材的作品,还是给我们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悲剧”。【2】这部小说以人性和历史的关系进行结构,写人性在历史中的沉浮,把历史还原为平民的日常生活,描述悲剧历史阶段里的人的生命的易逝。作者在这部作品中一年一年地纪事,从伪满洲国成立到日本战败,每一年,老百姓的生活都是在苦难中挣扎,每一年都有不该结束的生命结束。1939年,日本人到处搜老百姓家的粮食,小姑娘刘青被他们撞上了,刘青被强暴,隔天,“刘青吊在房梁下,她悬空的尸体就像一条体态俊美的青鱼。”生命的如此结局是苦难的延伸,诗化的语言淡化了苦难,消解了惨烈,正是这样一种消解,反而把日本人视中国人的生命如草芥的残忍心理更逼真地描画出来,也传达出生活于现代的作者对那一时期的国民的哀怜与同情。在写到日本人制造的平顶山惨案时以在场的被日本人射杀的将要生孩子的女人的视角来叙述整个过程,在谈到这一部分内容的写作时,迟子建曾经这样说:“„„我写了吉来的姑姑,她从新京嫁到平顶山,怀了孩子还没有生下就遭遇上大屠杀,真是很惨的。但我又觉得,在那样的时代,发生这样的事情,又是很正常的。因为在那样的时代,人的命运是不能由自己做主的,他(她)随时随地都可能遭遇到意外的变故。像吉来的姑姑,她喜气洋洋地嫁过去,想生一个孩子,和和美美地过日子,中秋节的时候还在供月,等等,一切都那么安乐、平和,但你就是不知道生活中还有这种惨案,随时就发生了。我就这样让人物在幸福平和的生活当中,突然遭遇到这种变故。于是这个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就通过吉来姑姑的命运体现出来了。”【1】这样的叙述方法,凸现出生命的珍贵与沉重,惨案就不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惨无人道的入侵者的武器下绽放的鲜血梅花

由这三种死亡意识我们可以看出属于迟子建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这种生命体验时时显现出一种矛盾的特质,精神自由的追寻是人类存在的必然方式,而现实却总是以无比残酷的真实让人怀疑精神追求的意义,最后要放弃生命;迟子建对于死亡困境中的爱与追寻,以死亡反衬活着,又以活着体验死亡,死亡在亲人这里,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生命的结束,而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的开始,“忧伤而不绝望”【3】是非常准确的评价,这种死变成了死生契阔的人间情感,通过对于生与死体验的追寻,表达死亡对于生者的意义——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生命另一种存在方式的开始,也是大自然的轮回替换。第三类是通过对于死亡的书写,来表达对非人性社会现实的批判与抗拒,《伪满洲国》就是这样一部典型的作品。谈到迟子建小说的死亡意识,就不能回避她2008年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同《伪满洲国》一样也是写历史,不同的是《伪满洲国》是一个作者站在自己的立场对于国家或民族的一段历史的审视,而《额尔古纳右岸》叙述的是一个少数民族在现代文明进程的围剿下痛苦地演进过程。那个住在希楞柱房里的自由豪放的鄂温克部落,生活在神秘而丰饶的森林里,逐驯鹿而居。现代文明却打乱了他们的社会秩序,森林被砍伐,驯鹿的生活条件恶化,鄂温克人成了现代社会的边缘人,成了物质上要接受救济,灵魂也要被从“落后的文化”中拯救的一群。作者体验着他们的孤独与茫然。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鄂温克部落的最后一个萨满被作者赋予了传奇色彩,她拥有与神相同的能力或者叫权力,为部落里的人驱邪治病。她的一生贯穿着一次次的死亡。她救了一个又一个人,而她的子女却因为她救了不该救的人一个个的死去。作者笔下的这些死亡从容而充满活力,“她们把身体看成神灵的一部分,或是自然的一部分。神灵随时都有可能把他们的生命取走,无论是痛苦或者快乐的时候,生命都可嘎然而止。死亡对他们来说只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4】扎西死于复仇,林克死于雷电,拉吉死于暴风雪,尼都死于与日本人的对抗,安道尔死于哥哥的误伤,瓦罗加死于与熊的搏斗,尼浩死于祈雨灭火的仪式等,每一种死亡都有不同凡响的色彩,都被赋予牺牲的意义,都是充满着活力的死亡,表现了生命的庄严。列娜在早年濒临死亡时是一只幼鹿的死代替了她,所以,她最后的死亡俨然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回馈。死亡被赋予了生命色彩,把线性的无可逆转的生命与大自然的往而复始融汇在一起,把悲痛从死亡中解救出来,使生命具有了神性。在这部作品中,迟子建以死亡或是消亡的方式来表达她对于文明与文化的思考,一个部落从我们的文化中消失,就一定说明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吗?“我们常常把一种理想生活排斥在我们认定的文明生活之外,这是可悲的,我们这样判断文明是偏颇的。像我写的这支鄂温克部落,他们有自己的文化、宗教等,他们建立了很完整的生命观、宗教观、艺术观,可是我们所谓的现代文明却要把这种东西全盘地化解掉,这是野蛮人的行为。”【4】但现代文明的进程却不会如人的意愿,可以为了人类的历史而保留不随着它的步伐前进的某一部族的文化生活,拒绝的结果就是消亡,这一过程必然会以古老文明的失落为代价。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死亡的方式来表达对于无理的现代文明的一种认知和思考,具有深刻的意义。

文艺心理学认为:文学艺术家创作的个性心理结构的形成,既与早期经验、生活阅历、人生意识等因素有关,更与深层的文化积淀密不可分。迟子建作品的死亡意识除了受她生于斯长于斯的白山黑水的影响外,还与她早期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迟子建从小生活在美丽的北极村,在这里她过早地接触到死亡,但是乡村中的葬礼办得如同节日一样给人以亲切、轻松之感。“东北农村的葬礼很隆重,我很小的时候就参加了无数的葬礼,葬礼本身就是很热闹”。【5】“所以我最初领略到的死亡是有诗意色彩的”。但随后她邻居和同学的死,使她知道:“死亡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事情,它同人吃饭一样简单”(《死亡的气息》)。真正给迟子建以深刻影响的死亡意识来自于她祖父和父亲的死,“祖父和父亲去世时对我有一种深刻的影响,有特别心痛的感觉。但父亲临终的笑容,冲淡了死亡的阴影,使我摆脱了对死亡的恐惧”【6】。

死亡这个主题在迟子建的小说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有人统计过,四卷本《迟子建文集》收小说39篇,写到死亡的竟有29篇之多。这是迟子建很重视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迟子建之所以如此迷恋死亡叙述,在她的作品中存在着泛灵泛神的观点,这与他深受东北地区特有的萨满教,特别是萨满教中灵魂观、死亡观的影响密不可分。萨满教是建立在原始渔猎经济基础上,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于一体的原始多神宗教,泛神论和万物有灵论是其哲学基础和思想基础。“在东北历史上,萨满教是一种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原始的、土著的民间宗教形态。”【7】 迟子建认为死亡是人从肉体到灵魂转移的一个载体,所以,她笔下的死亡不是令人恐惧的,而是圣洁的,更像是一种超脱和净化。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人们的心情是沉重的,有对死者的怀念,有对生的反省与体会,在死亡气息的周围弥漫着的是地老天荒般的苍凉。迟子建从小在遥远、古朴的北极村生活,这个环境中,她相信萨满教,相信人有灵魂,相信在与灵魂的对话中人可以找到真正的自我,相信灵魂可以让人更加看清自己的存在,所以在描写死亡的同时,迟子建在“灵魂”的描写方面也投入大量笔墨。迟子建固执地相信灵魂和天堂,“我总是比其他人更加喜欢亡灵。他们与我频频交谈,一如他们活着。”【8】 在《向着白夜旅行》中,“ 我”同一个魂灵一起旅行,相同的背景下,人与魂灵的对比更加强烈,“ 我”在旅行中要顾及周围人的眼色、态度和环境,一路上小心翼翼,而我的伴侣———这个时隐时现的魂灵,马孔多的旅行显然要轻松许多,吃喝玩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旅行、来生活,不为了其他的人和脸面而压抑自己。虽然在别人的眼中不合常理,但是读者从“我”对马孔多的指责和讽刺中却明显地看到了羡慕的一面,羡慕马孔多的这种自由随意的生活。这些描写让人分明感受到死亡只是形式上的转移,甚至于魂灵看待活着的人的时候,心态轻松自在,而活着的人身上似乎有千斤重,还要迫于生计而奔波。在迟子建的世界里,这种转移也可以理解成为一种灵魂的净化,似乎冥河之水可以把一切冷漠和罪恶洗涤干净。很多人死亡却等于解脱,没有了生活的束缚,可以不用顾及利益,所以人不会自私不会强求,生活分外和谐。在《北国一片苍茫》中,芦花的继父生前作恶多端,可在他死后他的灵魂不断地忏悔,他在芦花的梦境里,为自己的过失痛苦万状,梦境中的相会,他那麻坑脸,给了芦花“一丝苦涩的幸福”。所以在迟子建的小说中,死亡也是一种人性的解脱和升华。通过魂灵的镜子般的映照,世俗的生活显得如此破败不堪,通过人与魂灵的对话与交流,对活着的人也是反思,更加折射出人在现实生活中为了一时利益和更舒适的生存,出卖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迟子建总是本能地在文章中营造出适合灵魂存在的氛围,“死亡并不能斩断往生者与现世生命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只是失去了有形的躯壳,可亲可近的魂灵还真实地活着„„”【9】

从《北极村童话》到《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的小说都一直延续着这个泛神泛灵观念的精神,从这个极具迟子建特色的角度来切入,更加深刻的表现出人性的缺失、生存的苦难,并且在这其中发现亲情的美好,爱情的可贵和各种美好的生活品质,无形中又为小说的形式、情节和语言注入了新鲜、神秘而富有质感的气息。

迟子建小说的死亡意识贯穿于她创作的始终。那么,这种死亡意识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呢?《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有这样的描述:从中国的版图上看,我的出生地漠河居于最北端„„短暂的夏季来临的时候,莱园就被种上了各色庄稼和花草„„一到昼长夜短的夏天,这形形色色的植物就几近疯狂地生长着,它们似乎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是十分有限的。我经常看见的一种情形就是,当某一种植物还在旺盛的生命期的时候,秋霜却不期而至,所有的植物在一夜之间便憔悴了,这种大自然的风云变幻所带来的植物的被迫凋零令人痛心和震撼。我对人生最初的认识,完全是从自然界的一些变化而感悟来的。比如我从早衰的植物身上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同时我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生命的从容。因为许多衰亡了的植物,在转年的春天又会焕发出勃勃生机,看上去比前一年似乎更加有朝气。【2】这就是迟子建对于生命的独特体验,生命是青葱翠绿的,但死亡随时都会到来,而且不可避免。在迟子建这里,死亡是轮回,所以坦然;是超越,所以充满神奇;是升华,所以让人“哀而不伤”。诺瓦斯利说:哲学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去寻找精神家园。而迟子建却是在用一种死亡意识引领读者去寻找安顿灵魂的精神家园。迟子建自由、率性地抒写生命的存在状态,用精雕细琢的小说艺术来表现生命的爱与美,把个体的生活经验与生命观转化为唯美的艺术想象,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迟子建的叙事往往超越了死亡与情感的表层,传达出一种超越生死的沧桑感。其作品就像无词的哀歌,在韵味中摇曳,最终归于生命的日常性。作品对死亡的阐释,因为情感力量的错综复杂,陷入到各种情绪的平衡之中,反而达到了“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美学效果。这是迟子建的长处,然而也正是她的缺点之所在。她的小说结构较散漫,情绪比较节制,在给人温暖的感动的同时,也似乎使文学失去了那种野性、狂放、尖锐的悲剧力量。这大概就是温暖的限度吧。引导读者走向一个纯真理想化的世界,忽略了现实生活的残酷与恐惧,但在使读者相信这些之前,她自己首先设法使自己相信世界就是这个样子。她相信,所以她创作。作品由此成为作者自我理解生命与世界的表达,形成了具有迟子建式意义的文本。她创造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在这相对安静稳定的世界里,形成了关于个体存在、爱与美、生与死的建构。作者并没有意识到那些同义反复的故事已经为她的创作设置了困境。也就是说,迟子建所建构的艺术世界限制了她的文学创作。但是,要迟子建跳出多年来综合各种因素而形成的生命美学观念,这无疑是苛刻而难以做到的。如果做到了,那么文坛就会缺少一个“迟子建”。正是因为有了迟子建,人性中温暖与美的追寻在这个惯于审丑的时代格外让人心动,在悲情与温情之间做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度。冰心所说的“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觉得悲凉”,正可用来做对迟子建小说死亡意识独特的趣味与意义的文学化描述。”

注释:

【1】方守金,迟子建,以自然与朴素蕴育文学的精灵迟子建访谈录[J],《钟山》,2001年第三期。

【2】关锋,民间策略的意义生成——评迟子建长篇小说《伪满洲国》[J],《沈阳大学学报》,2003年第一期。

【3】谢有顺,忧伤而不绝望的写作我读迟子建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一期。

【4】迟子建,周景雷,文学的第三地[J],《当代作家评论》[J],2006年第四期。【5】迟子建,闫秋红,我只想写自己的东西[J ].,小说评论,2002年第二期。【6】方守金,北国的精灵———迟子建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年 【7】闰秋红,萨满教与东北民间文化[J ] 满族研究,2004年第二期

【8】迟子建,自序·迟子建文集(2)[M] 南昌:江西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9】蒋子丹,当悲的水流经慈的河[J ].读书,2005年第十期

第二篇:迟子建经典语录

迟子建经典语录

1、我曾想,一个人的一生有一半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假如你活了80岁,有四十年是在做梦,究竟哪一种生活和画面更是真实的人生呢?

2、我发现,人越是独自面对生活,才会有独特的判断力。

3、生活是永远不会圆满的。但是,曾经拥有过圆满,有过,不就足够了吗?

4、人们出生是大同小异的,死亡却是各有各的走法。

5、因为有了寒冷,有了对寒冷尽头的温暖的永恒的渴望,有了对盐那如同情人般的缠绵和依恋,我想北方人的泪水会比南方人的泪水更咸。

6、在荣誉的桂冠下面,在欢呼声的背后,便是孤独,我们的孤独!

7、其实生活中藏着很多秘密,有秘密的日子没有什么不好的。

8、被心酸浸漫着的幸福,一定像洒满晨雾的蓓蕾一样让人心动。

9、如果我爱一个人,我会把双手陷在他的头发间,抚弄他的发丝。如果我年事已高很不幸地在临终前像大多数女人一样伸出了手,但愿我苍老的手能哆哆嗦嗦地抓住我深爱人的手。

10、我开始意识到,那种至纯至美的欢乐已搁浅在童年,童年已变得十分遥远和亲切。

11、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它会在不知不觉中把你引向正确的人生之旅。

12、不说人间陈俗事,声声只赞白莲花。

13、到了冬天,色彩艳丽的鸟儿,都扑扇着翅膀南飞了,乌鸦却仍在北方的雪野中挺立着。它那粗哑的叫声,带着满腔的幽怨,有人间的色彩,不像黄鹂、燕子,虽然叫得好听,但太像天上的声音了,总觉得无限遥远。

14、我把头深深地埋进他的怀里,就像一只鸟偎在温暖的巢穴里。

15、渴望在最短的时间里获知某种事物的精髓是人的共性。

16、故事总要有结束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的。

17、一个女人如果能为一个男人幸福地晕厥过去,她这一生就没有白活。

18、适宜于自己的生活注定不是坏生活。

19、年轻人回首往事是由于没有经历太多的人世沧桑,这种回首带有某种浪漫和虚荣的成分。真正尝遍人世间的的酸甜苦辣后,大约是不屑回头遥望的。

20、一个人可以一生都没有获得过爱情,但没有一个人一生没有渴望过爱情。

21、我的医生就是清风流水、日月星辰。

22、虽然我不惧怕生活中出现的一切魔影,虽然我知道苦难也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种生活,但我还是要把得到的快乐当成一笔财富,把快乐的因子遗传给后代,这不错误。

23、世界上没有哪一道伤口是永远不能愈合的,虽然愈合后在阴雨的日子里还会感觉到痛。

24、你心中没神,怎么能相信有地狱呢?不相信有地域的人,也不会有自己的天堂。

25、一个好男人是不会追问女人的去处的……

26、我想花朵也许就是女人的灵魂,而蜜蜂则是男人的魂灵。当蜜蜂嗡嗡地叫着从这朵花又跳到另一朵花时,花朵还是静静地呆在原处,一如既往地开放着。

27、一个不再大喜大悲的人,是否是心态老化,心态走向迟暮的一种表现?

28、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

29、能够遗忘的事毕竟也就是我不该记住的,所以也就不再深究它们。

30、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31、一个女人如果能为一个男人幸福地晕过去,她这一生就没有白活。

32、上帝就是这样的公正,赐予你的若不及时抓住,它丢了便永不回来。

33、对人而言,以道德来压抑幸福感和情感,这世界还有什么值得令人动情的事物而让人赖以生存呢?

34、辉煌便是死亡的前夜!

35、理想与现实究竟有多远?我想要多远就有多远。

36、人类越来越拥挤了,所以人类也就越来越远离自然和接近兽性,甚至连正视自己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

37、愿这世界情歌不绝,愿这世界的男女在回首往事时能重温旧时情怀,愿我们的告别不是因为仇恨和厌倦,而是因为爱。为爱告别。

38、我是山,你是水。山能生水,水能养山。山水相逢,天地永存。

39、别看那一本本无言的宁静的书,一旦迷上它,你会为那种无与伦比的辉煌所叹服的。

40、从加拿大归来,我的心中满荡漾着那道尼亚加拉大瀑布上空的彩虹,我可以安然地继续平凡而朴素的生活了。我知道我的爱人不喜欢我总在泪水中度日,那么在此我想对她说:曾经拥有,不再遗憾。世界很大,但真正能留在我心里的只不过是故乡的风景。我能相识千千万万个人,但他们在我生命中大多只是匆匆过客,真正能留在我心里的,也不过一两个人。你已深深地留在我的心底,愿你在彩虹的国度里永生吧!

41、爱情是人类最崇高朴素的感情,它在不断的丧失中获得新生。

42、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应该倒下。

43、我是山,你是水。山能生水,水能养山。山水相逢,天地永存。

44、时光和月光一齐在古乐中飞舞,老人们的面容在我面前渐渐模糊起来,因为那屋外的泉水已经悄悄流入我的双眼。

45、我知道真正的生活是朴素的,它纤尘不染,就像一条刚被雨水洗刷过的

第三篇:《迟子建散文》读后感

《迟子健散文》读后感

我想迟子健应该是一位游者吧,从杭州西子湖,再到鲁镇,沈阳胡宫,大兴安岭,巴黎等等,他的足迹不仅留在了他所踏过的所有的土地上,更留在他地文字上。

有时,她见过的地方多了,感触也会有不同,在《光明于低头的一瞬》中,她在俄罗斯的教学里,看到大师的壁画,可这不是主内容,她的注意力在一个打扫烛油的老妇人。无论神刻画得有多么庄严,平凡的美总会被注意,她的文字能让我看到一个围着头巾,满脸皱纹,平静的妇人,在小心地用铁铲在刮烛油,每次只刮去一层,没敢一下子用力,背景的教堂上壁面,是模糊的,再精美的艺术品在这最朴素,最诚恳的信徒面前,都暗然失色。

有时经常抱怨没有事物可以写,这个城市那么普通、朴素,没有它的特殊。可城市的美,不就是由那些最底层的工人所搭建起来的,有人会记住那些战役,那些将军,可是那些为了保卫家园的士兵是最应该留在笔下的。

在《鲁镇的黑夜与白天》中,她能从鲁迅故居的门槛,看到这里的多少次变故,经历了多少次沧桑,更能从点歌的小孩子身上看到成年润土的悲伤。还有那狭窄地老街,透入出旧时代的气息。《故乡》正是鲁镇的黑夜,没有希望,没有路,需要人们踏出路的黑夜,或许是那个点歌的小孩子具有的出人意料,用粗俗的歌去换生计,当然也有白天的美食,白天的建筑,在迟子健眼中,一个地方能有他的美,也有他的污,我们去游玩,可能只是为了玩,放松,走进任何一个博物馆,只会去寻找那个名气最大的,也只知拍照。

我们如今,太过于注意最重要的,却无心去口味一下那些不重要的事物,正如世上所有的人都知道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但却无多少人知道第二高的是谁,更不知它为何有这么高,能傲视群雄。

小学有篇文章叫作《杨桃》,由画杨桃教导人们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世界如此之大,战争的未来是否是和平,各平的背后是否有危害?曾经的我也以为学鲁迅的文章有何用?可现在想来,仅仅是不让玩风筝,这么一个简单的事后,有着那是人们思想的问题,而现在社会的种种自我保护的行为,也会对应着我们的社会缺乏诚信。也正如那刮油烛的老妇人,从她不敢用力去刮的油蜡的动作中,能够看到她的诚恳。

而我们也应该这样,也应该去看待一下我们所有事物背后的东西。我们玩干嘛?为了开心。我们学习干嘛?为了更快乐、轻松的未来。正因为我们了解这些事的背后的本质,我们才能更努力地做好它们。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

中国文学里是不会缺少散文的,正如天上的银河,绝不会缺少星星。我也不绝不会缺少一本好书的,正如手中的这本《迟子建散文》。

纵观全书,若论哪篇散文最令我印象深刻,无疑便是这篇《时间是怎样地行走》了。时间,这种抽象而又真实存在的东西,永远地行走着,不曾停息。它不会因为在世外桃源而停下脚步,也不会因为战火的纷飞而止步不前,它永远都藏在钟表里,滴答,滴答----不紧不慢,气定神闲,好似一首只有一个节奏的歌。只不过,世人皆认为这是一首充满悲凉的歌罢了。

神说:要有光,于是就创造了光。那这匆匆不停的时间又从何而来呢?几万年来,恐龙消失了,残暴的纣王消失了,四方来贺的大唐消失了,就连当时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元帝国也消失了,唯有时间,还是那般无二。风霜雪雨,潮涨潮落,河流涨了又枯,花开了又落,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在一场去了又来的寒冷和飞雪中,地老天荒,我们的手却挽不住它的去留。明明是它伴着我们在生命中行走,然而有一天,朋友不见了,父母不见了,甚至我们也不见了,它却仍然在其他人的身边行走。也许我们就是它之中的一滴小水珠,而它却是汹涌的大潮,我们从后浪变成前浪,又从前浪变成了一行水渍,在无限的奔涌中化为尘土,成为后人眼中的历史。

不正是这样么?百年黄图霸业,过眼烟云耳。从这个天地诞生起,它就那么不朽而又亘古的存在了。对这无限大的天地来说,它是那么短暂,短暂的匆匆一瞬;它又是那么漫长,漫长的天长地久,何况是我们人类呢?无二,我们只能任由它与我们匆匆而过,在我们青春的脸上划上沧桑;在我们乌黑的发丝中添上白雪。辉煌的宫殿会变为废墟,明亮的刀剑会变为废铁,在它的行走中,一切都只是昙花一现,它也许还会永恒地走下去,直至空间的尽头。

合上这本书,赫然发现封面颜色已然有些变黄和几丝褶皱,我不由一笑,这不便是它行走过的痕迹吗?

第四篇:迟子建散文读后感

篇一:迟子建散文读后感

迟子建的《两个人的电影》除了让我感受到浓浓的母女情意之外,还让我想起了二十几年前的一件事:

那时的我最多有八九岁,我的姐姐在工人文化宫电影院买票。有一天,我随姐姐去上班,那天放的什么电影我早已记不得了,只清晰地记得那天下午姐姐一共只卖了四张电影票——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买了两场四张电影票。我也在电影开演时随着看了一会,但是对于八九岁的我来说,那似乎是场看不懂得电影,只记得两位老人并肩而坐,认认真真的看了两遍。电影结束了,他们牵着手慢悠悠的晃出电影院,在门口玩耍的我还记得老先生轻声说:“我们年轻时看这部电影离现在有几十年了吧?”

当时的我不懂得这就是世上最浪漫的事。如今,当我看到迟子建的这篇散文题目时,两位老人的身影随着“两个人的电影”这几个字影就神奇的在大脑中清晰的播放起来。当我把这份感动说给我身边的同事时,他们说:“你总是会讲一些很传奇的话,你不是在讲一个什么梦,或是在编一个什么故事吧?”我不想用什么证据来证明我所说的话是真的,也没有这样的必要!因为在这个爱情变化的比流星都快的年代,谁又有理由让谁相信“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誓言呢!感动在自己心中,足矣!

篇二:迟子建散文读后感

刚从书店里出来就急匆匆地去了火车站。我知道该怎么打发在火车上无聊的一个晚上,那就是看书!

开始读《迟子建散文》中的两个故事《哑巴与春天》《农具的眼睛》,就有心有灵犀的感觉。同样是北方人,同样热爱文学,又同样善于观察。这种亲切让我不由自主的一篇一篇的读下去。一个故事都不漏掉。这本书主要写了迟子建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有趣的事物、现象,所给她的启发以及感受。

如《一直惊天动地的虫子》这篇叙事小散文写的事是:作者观察一只正在爬佛龛去寻找香味的虫子,经过无数次的挫折,虽然没能实现愿望,但却做了很多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冒险坚持。在文中写道:“在单调而贫瘠的白色天光下,这闪烁的黑色就是光明!”我突然感觉到一只虫子也能如此伟大!连人类都很难做到的事,虫子能做到。上天对每个生命都赐予着不同的但无穷的力量。

在我去二舅家时看到一篇文章《紫气中的烟火》。二舅家在沈阳,这文章写的就是作者去沈阳游览故宫的感受。当时她去故宫是雨天。前几天,我也去了故宫,虽不是雨天但也阴沉沉的,所以我看到的景象与文中的描写有几分相像。但我没有看到文中说的烟囱里冒出来的紫烟。去完故宫后才看到了这篇文章,才知道关于故宫和皇太极还有妃子们的故事,才感到紫烟的意境。

还有一篇让我记忆犹新的文章——《北方的盐》。文章用很多修辞手法如: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文中提到了咸菜缸。看到这,我想起四岁时在姥姥家和六岁的表姐在漆黑的储藏室里偷吃咸菜,最后闹咳簌病的傻事。想起童年的无知和天真,真觉得好笑。()文章的开头写了雪和盐的关系。“天上人间”的两种不同的东西也是一对孪生姐妹,那盐和雪的这种亲切让我感觉到两者对人类是同样的重要,不分高低、贵贱、虚实等不同的特点。最后提到了泪水,说“北方人的泪水比南方人的泪水更咸。”说明北方人对盐的热爱更多一些。盐和我们真是如文所说的情同手足。

高尔基说:“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畜牲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书籍。”这本《迟子建散文》就让我找到并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也让我更热爱散文类书籍了。

第五篇:迟子建散文读后感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

篇一:迟子建散文>读后感

迟子建的《两个人的电影》除了让我感受到浓浓的母女情意之外,还让我想起了二十几年前的一件事:

那时的我最多有八九岁,我的姐姐在工人文化宫电影院买票。有一天,我随姐姐去上班,那天放的什么电影我早已记不得了,只清晰地记得那天下午姐姐一共只卖了四张电影票——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买了两场四张电影票。我也在电影开演时随着看了一会,但是对于八九岁的我来说,那似乎是场看不懂得电影,只记得两位老人并肩而坐,认认真真的看了两遍。电影结束了,他们牵着手慢悠悠的晃出电影院,在门口玩耍的我还记得老先生轻声说:“我们年轻时看这部电影离现在有几十年了吧?”

当时的我不懂得这就是世上最浪漫的事。如今,当我看到迟子建的这篇散文题目时,两位老人的身影随着“两个人的电影”这几个字影就神奇的在大脑中清晰的播放起来。当我把这份感动说给我身边的同事时,他们说:“你总是会讲一些很传奇的话,你不是在讲一个什么梦,或是在编一个什么>故事吧?”我不想用什么证据来证明我所说的话是真的,也没有这样的必要!因为在这个爱情变化的比流星都快的年代,谁又有理由让谁相信“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誓言呢!感动在自己心中,足矣!

篇二:迟子建散文读后感

刚从书店里出来就急匆匆地去了火车站。我知道该怎么打发在火车上无聊的一个晚上,那就是看书!

开始读《迟子建散文》中的两个故事《哑巴与春天》《农具的眼睛》,就有心有灵犀的感觉。同样是北方人,同样热爱文学,又同样善于观察。这种亲切让我不由自主的一篇一篇的读下去。一个故事都不漏掉。这本书主要写了迟子建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有趣的事物、现象,所给她的启发以及感受。

如《一直惊天动地的虫子》这篇叙事小散文写的事是:作者观察一只正在爬佛龛去寻找香味的虫子,经过无数次的>挫折,虽然没能实现愿望,但却做了很多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冒险坚持。在文中写道:“在单调而贫瘠的白色天光下,这闪烁的黑色就是光明!”我突然感觉到一只虫子也能如此伟大!连人类都很难做到的事,虫子能做到。上天对每个生命都赐予着不同的但无穷的力量。

在我去二舅家时看到一篇文章《紫气中的烟火》。二舅家在沈阳,这文章写的就是作者去沈阳游览故宫的感受。当时她去故宫是雨天。前几天,我也去了故宫,虽不是雨天但也阴沉沉的,所以我看到的景象与文中的描写有几分相像。但我没有看到文中说的烟囱里冒出来的紫烟。去完故宫后才看到了这篇文章,才知道关于故宫和皇太极还有妃子们的故事,才感到紫烟的意境。

还有一篇让我记忆犹新的文章——《北方的盐》。文章用很多修辞手法如: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文中提到了咸菜缸。看到这,我想起四岁时在姥姥家和六岁的表姐在漆黑的储藏室里偷吃咸菜,最后闹咳簌病的傻事。想起童年的无知和天真,真觉得好笑。文章的开头写了雪和盐的关系。“天上人间”的两种不同的东西也是一对孪生姐妹,那盐和雪的这种亲切让我感觉到两者对人类是同样的重要,不分高低、贵贱、虚实等不同的特点。最后提到了泪水,说“北方人的泪水比南方人的泪水更咸。”说明北方人对盐的热爱更多一些。盐和我们真是如文所说的情同手足。

高尔基说:“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畜牲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书籍。”这本《迟子建散文》就让我找到并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也让我更热爱散文类书籍了。

篇三:迟子建散文读后感

今天我读《迟子建散文》这本书时,最让我难忘的一篇文章是《哑巴与春天》,里面讲了一位老人,他是一个哑巴,他最爱在春天种花,对每一朵花都呵护有加,当作亲人一般的爱护,故事中这样写道:

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老哑巴是勤恳且默默承受的,当他被所在的生产队队长和队员硬生生的按倒在男人与女人之间,充当帘子时,他也反抗过,但最后迫于他人的威胁,他只能在夜里无声的哭泣。

读到这儿,我开始深思:上天没有给可怜的哑巴说话、声诉的能力,却把向往春天、向往希望的种子深深埋在了他的心里,当一个人的心中有了春天、有了希望,那他就能所向披靡,闪闪发亮,无论命运对你怎样,请不要灰心丧气;无论生活有多么艰苦,请坚信风雨之后就是彩虹;无论前方的路多么坎坷,请怀抱必胜的信心克服一切。

自强不息,是做人的必备;相信自己,坚持不懈,就会和胜利相会。

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心中充满希望和春天的人吧。加油。

下载“浅析迟子建小说的死亡意识”(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迟子建小说的死亡意识”(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迟子建的经典语录

    迟子建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出生于1964年,黑龙江人。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迟子建的经典语录,欢迎阅读。1、 一个最不幸的人去看一个不幸的人,那个不幸的人的家庭......

    迟子建散文的读后感

    迟子建散文的读后感 迟子建散文的读后感1 说实话,刚开始看《迟子建散文》时,我读得并不仔细,只是随便挑了几篇文章快速浏览。可是在浏览的过程中,除了感觉她的文章通俗易懂,平易......

    读《迟子建散文》有感

    读《迟子建散文》有感高三(1)班 刘欣亮“老天把最美的那条银河,送到人间天堂了。”这是作家迟子建身处北方,对杭州开春景的感慨。这句话来自自序,当然,正因为她身处北方,开篇便让我......

    迟子建经典小说语录(合集)

    迟子建是唯一一位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一次获得冰心散文奖、一次庄重文文学奖、一次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一次茅盾文学奖的作家。一起来欣赏一下迟子建散文经典语录吧!......

    迟子建的语录39条(5篇)

    迟子建的语录39条有了云,天的日子就不寂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迟子建的语录39条,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1、如果把我们生活着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比喻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

    迟子建的语录35句5篇

    迟子建的语录35句要是空气中的灰尘能唱歌就好了,他可以随时挥挥手,就能让它们纵声歌唱。 ——迟子建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迟子建的语录35句,欢迎阅读,希......

    迟子建的语录30条5篇

    迟子建的语录30条你心中没神,怎么能相信有地狱呢?不相信有地域的人,也不会有自己的天堂。 ——迟子建 《晚安玫瑰》下面是关于迟子建的语录30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1、......

    迟子建的语录50条(大全)

    迟子建的语录50条驯鹿一定是神赐予我们的,没有它们,就没有我们。虽然它曾经带走了我的亲人,但我还是那么爱它。看不到它们的眼睛,就像白天看不到太阳,夜晚看不到星星一样,会让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