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专题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鉴赏(A)

时间:2019-05-14 19:0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专题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鉴赏(A)》,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专题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鉴赏(A)》。

第一篇: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专题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鉴赏(A)

专题12 古代诗歌鉴赏(A)

一、(2015·大连市2015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闲居司马光

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我已幽慵僮便懒,雨来春草一番多。

[注]司马光因与变法派政见不一,遭到排斥,于熙宁四年(1071)至元丰八年(1085)退居洛阳,仅任无实权的闲散小职。本诗作于此时。1.试分析本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2.本诗题目为“闲居”,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二、(2015·江苏省苏州市高三调研测试卷·10)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斜谷邮亭玩海裳花 顾非熊①(唐)

忽识海裳花,令人只叹嗟。艳繁惟共笑,香近试堪夸。驻骑忘山险,持杯任日斜。何川是多处,应绕羽人②家。同儿辈赋未开海裳(其一)元好问(金)

翠叶轻笼豆颗勾,胭脂浓抹蜡痕新。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

【注】①顾非熊:唐代诗人,苏州人。少小聪明,后却困举场三十余年。做过盱眙尉,后弃官隐居茅山。②羽人:道教称道士为羽士、羽人。

(1)第一首诗以“玩海棠花”为题并贯穿全篇,请简要说明。(4分)(2)第二首诗的一二两句,如何描写“未开海棠”?请简要分析。(3分)(3)两首诗都写海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

三、(2015·江苏省宿迁市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早行 黄庭坚

失枕惊先起,人家半梦中。闻鸡凭早晏,占斗辨西东。辔湿知行露,衣单觉晓风。秋阳弄光影,忽吐半林红。

〔注〕①失枕:失眠。②凭:凭定,断定。③早晏:早晚。④占:占候,诗中指观察天文现象。斗:北斗星,古人依靠北斗星来指引方向。⑤辔:驾牲口的噘子、缰绳。行露:指路旁的露水。

(1)这首诗题为“早行”,诗中是如何体现“早行”的?(5分)

(2)这首诗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诗中诗人的感情有无变化?请简要分析。(5分)

四、(2015·江苏省徐州市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水调歌头 蔡伸

亭皋木叶下,原隰菊花黄。凭高满眼秋意,时节近重阳。追想彭门注往岁,千骑云屯平野,高宴古球场。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漂泊水云乡。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

【注】彭门:徐州治所,蔡伸任徐州通判时曾率部北上,援助抗辽。

(1)本词上片哪些景象体现了秋意?“千骑云屯平野”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3分)

(2)上片“看剑引杯长”一句有何用意?(4分)

(3)本词下片写出了哪几种“凄凉”?(4分)

五、(2015·江苏省盐城中学2015届高三下学期1月月考试题·10)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几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曾几,南宋诗人。此诗作于作者新任浙西提刑。

(1)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用。(3分)(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诗题中的“喜”的。(5分)(3)你是怎样理解诗人的喜雨情怀的?请简要说明。(3分)

六、(2015·江苏盐城市高三第三次模考·9)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齐安早秋 赵嘏

流年堪惜又堪惊,砧杵风来满郡城。高鸟过时秋色动,征帆落处暮云平。思家正叹江南景,听角仍含塞北情。此日沾襟念歧路,不知何处是前程。

【注】此诗作于赴长安科考过齐安时,作者早年曾数去塞北。(1)诗中哪些内容写出了早秋的特点?(2分)

(2)前人认为“流年堪惜又堪惊”一句“发语挺拔,力振全篇”,请简要分析。(4分)

(3)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专题12 古代诗歌鉴赏(A)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1.本诗结句以景结情,融情于景,意蕴深涵。(1分)以春雨过后野草蔓生之景象描述,既流露出大好春光消尽的烦恼以及被贬退居后生活的压抑;(2分,答出一点、意思对即可。)又有对趋炎附势的故人的谴责以及对得势猖狂的变法派的愤怒。(2分,答出一点、意思对即可。)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结句的基本含义与表达特点,再结合诗歌内容与注释,分析该句在诗歌主旨及结构方面的作用。诗歌前两句写世态炎凉,注释交代了创作背景,据此,结句显然是借景抒情。分析清楚借什么景抒什么情即可。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要结合诗歌表现方法包含修辞手法来理解,还要注意诗句的语法现象以及精当的动词、形容词、叠词、修饰语的运用等,体味诗句的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解题步骤是:指出表现手法等—解读诗句内涵—结合诗词内容分析—指出诗句在创设意境、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或是蕴涵着怎样的理趣。2.诗题“闲居”,与此诗内容形成鲜明对比,诗人生活并不是悠闲自在,而是内外交困,诗人心情也不是恬淡安详,而是抑郁不平。(2分)诗的一二句展示的是老朋友纷纷与诗人断绝来往后门庭冷落的景象,感叹人情世态的炎凉。(2分)诗三四句突现的是家童趁主人无心料理而偷懒致使庭院雨后野草丛生的图景,表达无奈的感叹和对国事的忧愁。(2分)(意思对即可)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学作品的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解析】诗前两句说自己的老朋友及昔日的同僚们纷纷倒戈,支持新法,与自己断绝来往,家里安静得门可罗雀。第二句用此典故,讽刺人情冷暖,世风不古,表示自己胸中的不平。朋友离我而去,连仆人也乘机偷懒,一场春雨过了,庭前杂草丛生,也没人去管。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句句写闲,门庭冷落,无人过访,就少了许多应酬,可以空闲;自己慵懒,无所事事,也是闲。但诗人笔下展示的生活场景不是优游闲散的,而是内外交困的;诗人的心情也不是恬淡安适的,而是抑郁不平的。

【易错警示】此类题的实质是对诗意的理解,必须结合背景综合考虑。如果只关注到三四两句,那么理解就会流于表面,从而认为诗人真有闲适之意而忽略了诗人真实的心理感受。

二、(1)忽识赞叹——赏花夸香——沉醉忘归——想象(花绕羽人家的)美景。【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线索及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解析】解答此题,可抓住关键句逐句分析概括。首联“忽识”“叹嗟”可从忽识、赞叹海棠花的角度概括;“艳”“香”可从海棠花的美丽与香味角度概括;“忘”“持杯”可从沉醉忘归的角度概括;“绕”字表现了诗人想象的美景。在此基础上整合回答。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要逐句分析,理解句子含义,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概括,时时把握诗歌的感情脉络。

(2)以翠叶衬花苞,描绘花苞的态和色。运用比喻进行描摹,“豆颗匀”把海棠花苞比作大小均匀的颗颗豆粒,“胭脂浓”描绘出海棠花蕾如浓抹的胭脂一般深红,“蜡痕新”谓花苞光泽娇嫩。【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解析】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豆颗匀”把海棠花苞比作大小均匀的颗颗豆粒,故采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胭脂浓”是从色彩的角度来描绘海棠花苞;“蜡痕新”是从色泽的角度来描绘海棠花的美态。

【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3)第一首诗前三联表达诗人赏花时闲适而安逸的心境,最后一联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第二首诗细致描摹海棠花蕾满含深情想要留住花梢上露珠的情态,借此来叮咛“儿辈”们要珍惜如花蕾般欲放未放的青春时光。【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解析】此题考查赏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诗歌背景及注释,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作答。第一首前三联围绕海棠花,从识花、赞花、沉醉忘归的角度来表现自己内心的闲适与安逸的心境,尾联虚写,从想象的角度,来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第二首,四句分别从海棠花蕾和露珠的角度来描摹其娇美情态;由“惜春”可知,作者借此来表达对晚辈要珍惜青春美好时光的劝慰之情。

三、(1)首联写诗人辗转难眠,迷糊间忽然惊醒,发现人们还在睡梦之中,(2分)颔联的“闻鸡”“占斗”等词语的运用,以及颈联的早露湿辔、晓风觉寒等描写,都充分体现了旅人行路之早。(3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解析】前两句说旅人忧心明朝赶路,辗转不能入眠。迷糊间却忽然警醒,起床之后又发现起得太早,人们还在睡梦之中。三四两句写清晨起床准备上路的情景:听鸡声断定时间的早晚;望着北斗星分辨东西方向。《诗经·召南·行露》:“厌浥行露,岂不夙夜。”两句意为路旁的露水,沾湿马络头,衣裳单薄,更感到晓风寒凉。【举一反三】此类题为构思类题型。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此类题型的答案应由如下部分构成:①概述诗句的内容;②揭示诗句内容之间的联系;③指出思想感情。解答时要注意按句(联)分析。

(2)第一问:这首诗看似单纯地在叙事、写景,其实将情感含蓄地蕴含在事与景中,寓情于事,寓情于景。(1分)第二问:诗人的感情有变化。本诗前三联以诗人于“人家半梦中”而早起上路,晨鸡啼鸣,路径昏暗难辨,以及“湿辔”之凉与“衣单”之寒等描写寓情于事,写出了诗人早行的孤寂、清冷与寥落之感,(2分)尾联则写秋阳初上,染红了旅途的丛林,以“弄”“吐”字活绘出一幅壮丽的秋景图,色调由冷转暖,表现了诗人因爱秋日晨景而心情转向愉悦。(2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解析】考虑抒情上的特点必须掌握常见的抒情方式,以及反衬等手法。对情感的体味必须牢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原则,牢牢地抓住意象进行分析。

【易错警示】此题第一问,不少考生可能简单处理,套用术语,只说“间接抒情”,或“以乐写哀”而不作分析。这种套用名词术语的解答,一般是不给分的。

四、(1)①木叶下、菊花黄;②比喻。

【命题立意】该题重点考查分析诗句的景象以及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解析】木叶、菊花是典型的秋天的意向,古诗中很常见。“云屯”就是像云一样驻扎,比喻修辞。

(2)表现诗人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为下片感怀做铺垫(或与下片的凄凉形成对比)。【命题立意】该题重点考查赏析诗句的内涵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级(赏析评价)。【解析】“用意”其实就是“作用”,应该在内容与结构两方面回答。(3)英豪凋亡;年岁已高;飘泊他乡;功业未就。

【命题立意】该题重点考查赏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D级(赏析评价)。【解析】从“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可知英雄不在的“凄凉”;从“自笑如今霜鬓”可知感慨自己年老体衰;从“漂泊水云乡”可知诗人羁旅飘零之苦;从“已矣功名志”可知作者感叹功业无成。【思路点拨】对诗歌主旨情感的把握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要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入手分析;二要从作品描写的关键词入手品味;三要借助于诗歌中景物的特点来分析。

五、(1)“润”浸润、滋润;“润”字不仅传出那种浸透全身的生理上的舒适感、清凉感,而且传达出久旱逢甘霖后心理上的熨贴感、喜悦感。

【命题立意】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解析】“梦回凉冷润衣襟”,我在睡梦中惊醒,只觉得浑身舒适,凉气沁人,由原先对气候的不满忽地改变成很满意,细微地反映了诗人心中的喜悦。一个“润”字突出了浑身由外而内的清凉舒适。

【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此类题目答题时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要注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2)①首联通过描写夜感霖雨突降带来的凉爽,表现惊喜;②颔联直接点“喜”,为溪流因这场雨而水足高兴;③颈联,诗人想像庄稼因这场雨而长势更好,觉得特别开心,连雨打桐叶声也变成了最美妙的音乐;④以“我”之欣舞衬托广大农民因这场甘霖及时来到而生的狂喜之情。

【命题立意】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解析】首联写喜雨,从晚上下雨写起。“一夕骄阳”与“梦回凉冷”是鲜明的对比。更加显出意外地惊喜——这场雨,诗人已经盼望很久了。次联写对雨的感受,用江西诗派诗人的惯技,融化前人诗句为己用。出句“不愁屋漏床床湿”,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句;对句“且喜溪流岸岸深”,用杜甫《春日江村》“春流岸岸深”句。诗是写听雨,有形象地道出了盼雨的心情,也隐隐表示自己的喜雨不单单是因为大雨赶走了炎热,带来了凉爽,这就引伏第三联的情感,也为尾联预留地步,所以元方回评说这联写得流动便利。第三联仍写喜雨。一句是想象之辞,说明自己喜雨,是因为这场及时雨,使庄家能喝个饱,秋收有望;一句是以听雨打桐叶,寄托自己欣喜的心情。尾联纯抒情,把原来的情感更转高一层,说遇到了这样的好雨,像我这没有田地的人尚且如此高兴,更何况那些盼望丰收、渴求雨水的农夫们呢?诗用“犹”、“何况”数字承先启后,是故意通过自抑而达到高涨,他与民同乐的心意也完全表达了出来。

(3)夜遭雨淋,诗人不因自己“房漏”、“床湿”而苦恼,反而惊喜于它对于庄稼对农民的及时,作为封建士大夫,这种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情怀无疑是高尚的、尤其难能可贵的。【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解析】本题需从作者身世、诗歌主题入手来分析。由诗歌写作背景可知,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大雨三日,庄家得救。久旱遇雨,诗人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诗人欢欣鼓舞,写了这首七律,表现出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情,表明了他对人民的关切之情。从作者来看,本诗作者曾几,有注释可知,是一个为官之人,他自己并不种地,然而正因为诗人没有田,他的欢欣鼓舞才有更深的意义,更令人钦佩。

六、(1)秋风乍起,候鸟高飞。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景象,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解析】砧杵:捣衣石和棒槌。亦指捣衣。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一般来说秋天到来,是准备寒衣的季节,妇人们多在秋天制成衣服寄往边地。所以诗句中的“风”当然指的是秋风。另外,诗句中的“高鸟”也是秋天典型的意象。(2)“堪惜”“堪惊”:直抒胸臆,凸现主观感受;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内涵以及表现力,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解析】“流年堪惜又堪惊”让人想到似水流年,想到“流光容易把人抛”,一个“惜”一个“惊”确实“发语挺拔”,把自己对时光的感慨表现得淋漓尽致;“力振全篇”就类似于现在说的“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思路点拨】赏析句子,需要先结合语境推断句子含义;接下来抓住关键词,分析手法和情感。

(3)对时光流逝的哀伤,对家乡的思念,对塞北行迹的追怀感慨,对前程的迷惘。【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赏析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解析】从“流年堪惜又堪惊”可知对时光流逝的哀伤;从“思家正叹江南景”可知思乡;“听角仍含塞北情”可知对当年塞北行的追怀;“不知何处是前程”可知对前程的迷惘。【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第二篇:2018年全国各地模拟试题古代诗歌鉴赏含解析

古代诗歌鉴赏含解析

一、古代诗歌鉴赏——选择专项练

1.(2018·龙岩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11分)

平凉 李攀龙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秦兵二月走胡沙。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注】平凉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明王朝时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平凉渐渐成了边塞。“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描绘冷落、寂寥的平凉春色,荒芜的边城蒙上了一抹灰暗、冷峻的色调,寄情于景,景中有情。

B.颔联不露雕琢痕迹,貌似平淡无奇,实则在特定图景中,包含着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深沉回顾和感叹。

C.颈联抚今追昔,借助想象,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秦汉强盛时军队在边关塞外沙漠中驰骋作战的图景。

D.本诗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如“宛马如云”,描绘出战马迅猛奔跑如彤云翻滚的情景,极具动态感。

E.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从上到下,思绪随之起伏、推移,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叠之中闪耀出新的境界。解析:选CE C项,描绘的是明朝军队作战的情景。陕西为古秦地,诗中“秦兵”指明朝的军队;E项,视线由远及近。(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欲投万里封侯笔”一句从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入手分析诗人的情感,“愧我谈经鬓有华”一句中“愧”“鬓有华”则表达出诗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壮志难酬的遗憾。

答案:“欲投万里封侯笔”,引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出作者愿意效法班超,在保卫祖国的征战中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3分)“愧我谈经鬓有华”,诗人感到惭愧的是,大半生只空谈治国济民的经术,如今已两鬓斑白,表达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壮志难酬的遗憾。(3分)2.(2018·马鞍山模拟)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第一首诗用“少小离家老大回”写出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概括写出自己数十年来客居他乡的事实,暗含自己长期不能归乡的感伤情绪。

B.第一首诗后两句借儿童问话这一细节,既表现了儿童天真可爱的一面,也描摹出儿童因不认识诗人而故意捉弄诗人的狡黠心理。

C.第二首诗可以看作第一首诗的续篇,诗人回到家乡以后,耳闻目睹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感慨少小时的玩伴中有不少再也见不着面了。

D.第二首诗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故居门前镜湖水没有什么改变,实际上想要表达这样一种感慨:故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样子,变化太大了。

E.两首诗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很多,如“少小、老大、近来、旧时”等,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读者产生了在时空中穿越的感觉,令人迷惘。解析:选BE B项,“儿童因不认识诗人而故意捉弄诗人的狡黠心理”与诗文不符。E项,“令人迷惘”错,这些词主要营造了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些情感是如何产生的?(6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品内容的能力。第一首,“少小离家老大回”表达了归家的欣慰,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则表达了一种不被儿童认识的伤感。第二首,“近来人事半消磨”表达了诗人物是人非的感慨。

答案:第一首诗的情感:初回家乡的欣慰和老大体衰的感伤。(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原因:欣慰于久别回乡,又闻乡音;伤感于离家太久,家乡后辈以我为“客”。(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第二首诗的情感:物是人非的感伤。(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原因:回到家乡后,耳闻目睹了家乡的“人事消磨”,物是人非。(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3.(2018·抚顺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11分)

新晴山月 文 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徘徊爱其下,夜久不能寐。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

【注】 疏月:稀疏的月光。络纬:一种草虫,又名“络丝娘”,即纺织娘。(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一、二两句紧扣诗题的“月”字,第一句写月光的神,第二句写月光的形,两句仅十个字,但描绘得细腻生动,境界优美。

B.

三、四两句写出了诗人在松下久久徘徊,不愿离去,更不愿匆匆入睡而要充分享受这良辰美景的心境。

C.

五、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池塘里的荷花好像因为怕风吹,所以将叶子卷了起来,山果以雨为病,形象地写出山中雨久,山果因遭雨害而自落的情景。D.

七、八两句运用了设问的手法,把纺织娘不停地鸣叫与自己的低吟相映照,写得十分和谐,在自问自答中结束全诗。

E.作者以诗人兼画家的双重眼光,观察和体会月夜美景,描绘了高松、月影、虫唱、荷卷、果落等景色,写出山中月夜初晴后的幽美、寂静、清爽。解析:选AC A项,第一句非常细腻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站在松林中见到的月光透过高大的松树枝叶只露出几缕的美景,表现了松树枝叶的浓密,漏下的月光的疏淡;第二句描绘了照在松树上的月光,将婆娑的树影投落到地上,勾画了一幅斑驳的水墨青松图。这两句诗,都是写月,但第一句写月光的形,第二句写月光的神。C项,是拟人的手法。(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诗内容赏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鉴赏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以诗人兼画家的双重眼光,观察和体会月夜美景,描绘了高松、月影、虫唱、荷卷、果落等景色,写出山中月夜初晴后的幽美、寂静、清爽,表达了作者漫步月夜林下的恬静、愉悦之情。首联和颈联借助“高松”“月影”“荷”“果”等意象,表达了作者愉悦之情;颔联和尾联则直抒胸臆,直接表达自己对林中夜景的喜爱之情。答案:诗歌表达了作者漫步月夜林下的恬静、愉悦之情(或醉心山水的淡泊情怀)。(2分)寓情于景,(1分)首联和颈联用极细微的笔墨,描写了月夜山林中高松、月影、荷卷、果落等幽美、静谧的景色,(1分)颔联和尾联则直抒胸臆,(1分)表达自己对林中夜景的留恋、喜爱之情。(1分)(如果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4.(2018·邵阳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 悰:欢乐,乐趣。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B.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C.“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D.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E.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

解析:选CD C项,“情景交融”错,此两句没有写景。D项,这两句并非诗人与友人的问答,而是诗人的想象、假设,是虚写。(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2)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6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考查比较鉴赏两诗情感的不同。本诗从“零落”“萧条”“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等词句表达了友人离去后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落寞伤感之情。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除了表达惜别伤感之情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还表现出旷达的情怀。答案:本诗表现了作者面对萧瑟之景时的伤秋之情,抒发了自己在长安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有同病相怜的伤感,也有惜别之情,还有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情怀。(每点3分)5.(2018·长白山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如梦令·春景 秦 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注】 秦观,字少游,北宋文学家、词人。此时词人因党祸被贬到杭州做官,继而又被削职,流落到湖南郴州,其间跟家人朋友聚少离多。红溜:形容花朵娇红。绿皱:形容春水绿波。《小梅》:乐曲名。唐《大角曲》里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二句直笔写春。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

B.一个“溜”字,一个“皱”字,将宁静的春色搅动,又是那样地轻柔,那样地温和,那样地令人陶醉、销魂。

C.

三、四句写天寒指冷,玉笙冰凉,一曲《小梅》呜咽回荡,响彻天空,这使得诗歌境界一转,可见词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

D.“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是为点题之笔。诗人借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感叹春色渐老,春光即逝,更有那刻骨的相思深情。

E.这是一首春日怀人之作。眼前莺嘴啄花,燕尾剪波的春光春色,触动了怀人的心绪。一曲《小梅》,传出了绵绵相思之情。这首词构思新颖,轻柔典雅,工丽含蓄。

解析:选CD C项,“可见词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错,此处词人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借以表达词人的悲苦和思念。D项,“比喻”错,应为“拟人”,一个“瘦”字,把绿杨拟人化。(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2)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进行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点明手法,再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前两句描写了自然春光之美好,乐景衬哀情,反衬了怀人之情。“玉笙寒”“吹彻”显然是化用了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一句,抒发悲苦和思念。“依旧,依旧”,运用反复的修辞,表达悠悠不尽的愁思。一个“瘦”字,赋予绿杨人的神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答案:以乐景衬哀情。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词人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化用。词人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写女子独自在小楼里吹笙,以排遣愁闷,借以表达词人的悲苦和思念。拟人。写人与绿杨一样消瘦,以生动的形象表达伤春念远之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反复。“依旧”一词,反复运用,指《小梅》之曲悠悠不尽,表现词人忧思情怀不尽。同时节奏鲜明,音韵和谐。(6分,每种手法及准确分析2分,答对三种即可得满分。只有手法,没有分析不给分)6.(2018·江淮十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11分)

归王官次年作 司空图

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注】 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长者车,达官贵人的车。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上句写诗人故居在兵燹之后受到的严重毁弃:“乱”指战乱,“烧”让人想到大火熊熊的情景,“烧残”点明故居经过火烧,已洗劫一空,只剩下几架残破不全的书了。

B.首联下句表现诗人对故乡执着的热爱:“犹自”充满着人世沧桑之感,“恋吾庐”表明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

C.颔联上句表现诗人归隐后在旧居中屏绝尘嚣、泊然宁静的心境:“忘机”是不用机心、不计较一切贵贱荣辱,点明诗人归隐故乡的真正原因。

D.颔联下句写诗人对过去生活的反思:对镜自照,诗人看到自己如此衰老,后悔自己没有在更早的时间辞官归隐,表达了诗人不再做官的决心。

E.尾联通过用典,委婉但却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像法真那样做逃迹的隐士,与扰攘争夺的政治绝缘,深隐故居,悠然自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解析:选BD 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内容、情感、形象和表达技巧等的能力。B项,“恋吾庐”表明了诗人逃离官场、归隐田园之后的自足自适、轻松自得,但又饱含着一种愤慨。因此“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错误。D项,“后悔自己没有在更早的时间辞官归隐”错误,从“鹤疏”分析,主要反思的是当年不应该急于出去为官,不是没有早辞官。(选对一个得2分,选对两个得5分)(2)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异同。(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情感、形象、表达技巧等的能力。本题是比较鉴赏题,可从意象意境、情感及表达技巧上分析两句诗的异同。从所描写的意象可概括出两诗句的相同之处。本诗描写了水满春池、孤屿留痕、春花盛开、雨后初晴的景色,白诗描写了春光和煦、早莺争树、春燕啄泥的景象,由此可知,两诗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营造了一种生机盎然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但本诗通过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来表达了归隐田园后的快乐之情。从所用手法上看,本诗颈联动静结合,而白诗都是动态描写。

答案:相同点: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营造了一种清新明媚、生机盎然的意境。本诗描写了水满春池、孤屿留痕、春花盛开、雨后初晴的景色,白诗描写了春光和煦、早莺争树、春燕啄泥的景象。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2分)不同点:使用手法上,本诗颈联化静为动,用动词“涨”描写满池春水,下句静态描写,动静结合;白诗都是动态描写。(2分)表达情感上,本诗通过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来表达了归隐田园后的快乐之情,白诗主要表达对春天景色的喜爱。(2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形象专项练

1.(2018·南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11分)

【双调】水仙子·咏竹

马谦斋

贞姿不受雪霜侵,直节亭亭易见心。渭川风雨清吟枕,花开时有凤寻,文湖州是个知音。春日临风醉,秋霄对月吟,舞闲阶碎影筛金。

【注】 文湖州:宋代著名画家文同,字与可,操韵高洁,以善画竹而闻名,曾为湖州知州,世称文湖州。

(1)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头两句着眼竹的颜色、竹节,写出了竹常年翠绿、耐寒不变、直节直心的特性。

B.渭川即渭河,古渭河流域以盛产竹子著称。“清吟”,指竹在风雨中的摇曳之声。

C.“花开时有凤寻,文湖州是个知音”,写竹吸引文士、灵禽,突出竹的孤芳自赏。

D.“春日临风醉,秋霄对月吟”两句,写出了竹在不同节令、时段的娇美舞姿。E.“碎影”指诗人映在庭阶的身影;“筛金”指月光经过竹枝筛遮而形成的光辉。

解析:选CE C项,“突出竹的孤芳自赏”错,应是表现竹的高洁气质;E项,“碎影”应是竹子映在庭阶的影子。(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2)这首元曲的思想感情较为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首两句抓住竹的“贞姿”“直节”分析诗人情感,中间三句抓住竹的“清吟”分析诗人情感,结尾三句抓住竹优美的舞姿分析诗人情感。答案:写竹的“贞姿”和“直节”,抒发了对坚贞、正直品格的仰慕;写竹的“清吟”,吸引文士、灵禽,表达了对高洁气质的赏识;写竹优美的舞姿,表达了作者对竹深深的喜爱。(每点2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遣悲怀 元 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 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1)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

B.“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总结首联内容。

C.中间两联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D.尾联中的“复”字,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最后两句,出语虽然慷慨,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

E.这首诗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

解析:选BD B项,“总结首联内容”有误,应为“用以领起中间四句”;D项,“出语虽然慷慨”错误,应为“出语虽然平和”。

(2)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答案: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2分)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2分)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2分)3.(2018·合肥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牡 丹 薛 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从去年与牡丹的相聚落笔,把人世间的深厚情谊浓缩在重逢的特定场景之中。

B.颔联中“巫峡散”承上文的“怨别离”,拈来巫山云雨的故事,给人花之恋抹上梦幻的色彩。

C.颔联“武陵期”典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的故事,用典新颖别致,饶有兴致。D.颈联以“馨香”“不语”刻画牡丹形象,又以“传情”“彼此知”关照前文。E.尾联回到现实,写作者于栏边安放了枕席,如对故人一般抵足而卧,互诉衷情。

解析:选AE(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A项,“从去年与牡丹的相聚落笔”错,应是“从去年与牡丹的分离落笔”。E项,只想在那花栏边,安置下枕席,并没安放。

(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从每一联切入,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首联,“怨别离”一词表达了诗人与牡丹别离的愁怨;颔联,运用“武陵期”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与牡丹不期而遇的喜悦;颈联,“不语”“彼此知”等词表达了诗人与牡丹的相知之情;尾联,“只欲栏边安枕席”“说相思”则表达了诗人与牡丹情意绵绵的相思之情。

答案:久别不见的愁怨之情。去春牡丹凋零之时,诗人泪湿红笺诉离情。不期而遇的喜悦之情。诗人在失望中与牡丹不期而遇,更感重逢的喜悦。心有灵犀的相知之情。人花相顾无言,但彼此心心相印。情意绵绵的相思之情。希望能陪伴在牡丹的身边,互诉相思之情。(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春 夕 崔 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 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是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下列是对本诗内容与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上句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用东风送我经过楚城,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B.颔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诗人造语新奇,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不愧为传诵不衰的名句。

C.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乡,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连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内心愁苦,溢于言表。

D.尾联暗用五湖典故,含有归隐田园之意。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

E.本诗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虽未明言思乡,而一片乡情跃然纸上;后四句重在抒情,感情真切,凄婉动人。

解析:选AC A项,“东风送我经过楚城”错,不是东风送我还,而是我送春归去。C项,“连年累月,无心翻书”理解错误,颈联中“动”意为“动不动”,“书”指书信,正确理解是:连家信也动不动长年断绝。

(2)“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有人评价这两句诗为:以景传情,仅十四个字,却写得极有层次。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示例一)这一联上句巧用梦境,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郁结成梦,梦已回故园,(2分)然而毕竟像庄周梦蝶那样虚幻而短暂;(1分)下句写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子规啼唤,(2分)更加触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1分)(示例二)这一联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梦醒而更思乡;子规啼唤,愁上加愁。(2分)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2分)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2分)5.(2018·东北三省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 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 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

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C.诗中“秋花”对“密叶”,“绿水”对“青烟”,对仗工整,这正体现了古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

D.“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E.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解析:选CE(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C项,古体诗在对仗上没有严格要求。E项,“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在诗中不典型,更谈不上“充满”。(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人情感的能力。本诗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是该类诗歌的主要手法。解答本题,可从物的特征入手分析诗人的情感。前两句写荷的生长环境和“艳”“鲜”,中间六句写荷花的“花”“叶”“色”“香”,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最后两句中,“结根未得所”一句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而心生感慨。“愿托华池边”一句表达自己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的重用。

答案: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每点2分,其中思想感情和结合诗歌分析各1分)6.(2018·广元诊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 辛弃疾在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前后,约为45岁,贬官为民,闲居带湖。

(1)下面对本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上片四句描绘夜宿王氏茅屋中的实景,声色形神兼绘,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B.“鼠”是“饥”的,可见这里已经长时间断了“烟火”;蝙蝠翻舞,形象逼真地写出了眼中所见。屋外狂风暴雨,窗纸破烂,瑟瑟作响,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耳中所闻。

C.下片抒写词人心理活动和无限感慨。动物猖獗,秋风凉薄,不能安然入睡,浮想联翩,焦急万分,怎不更加衰老呢?

D.感慨不等于悲观,梦中醒来“眼前万里江山”,看似闲愁实则旷远雄劲。E.本词语言平淡,笔墨干练,真切自然,别具一格,生动感人。

解析:选AC A项,“声色形神兼绘”错,没有描绘色彩。C项,“动物猖獗,秋风凉薄,不能安然入睡”错,不能安然入睡的原因应是忧虑国事。

(2)本词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思?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及情感的能力。第一问,从“饥鼠”“蝙蝠”“风雨”“窗纸”等意象可概括出萧瑟破败的意境。从上片描写居住环境的文字里可理解作者凄凉孤寂之感,而下片“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一句与陆游的“铁马冰河入梦来”有相似情感表达,诗人有一颗不泯的报国之心。

答案:诗人用饥鼠、蝙蝠、风雨、窗纸等意象,描写了一幅萧瑟破败的意境,(2分)抒发了诗人平生为了国事操劳奔走,终老时却落得罢官闲居,壮志未酬的辛酸;(2分)他半夜惊觉,梦中和现实落差之大,表现出诗人志在千里的理想和崇高的报国热情。(2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语言专项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野泊对月有感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星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C.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的所思、所感、所痛。

D.尾联出句表达诗人对朝廷的关切,对句则描写出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从中可见诗人忧国伤时之情。

E.后人评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寓情于景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解析:选AB A项“属于古体诗的一种”错,律诗是近体诗。B项,应该是“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

(2)请结合全诗赏析首联的作用。(6分)答案:点题。出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内容,对句点明“野泊”的原因。奠定全诗情感基调。出句一个“乱”字已显出诗人对荒乱时世的感慨,对句中的“逋逃”则传出漂泊无家的愤激之情。统领全诗,引出颔联和颈联,呼应尾联。颔联紧承首联出句,进一步写望月所见所闻;颈联则紧承对句,抒发怀归之情;尾联所写的兵荒马乱的情景正与首联“乱”字遥相呼应。(每点2分)2.(2018·山东实验中学三诊)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王 维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重物华。【注】 蓬莱:即唐大明宫;兴庆:兴庆宫,唐玄宗为诸王时以旧宅改建。唐代宫城位于长安东北,而大明宫又位于宫城东北,兴庆宫在宫城东南角。阁道:谓大明宫入曲江芙蓉园的复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王维的这首七律,是唐玄宗由阁道出游时在雨中春望赋诗的一首和作,紧扣“望”字去写,写得集中,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画面。

B.首联中的渭水、黄山、秦塞、汉宫,作为长安的陪衬和背景出现,意境开阔,历史色彩浓厚,时空感均因之而增强。

C.皇帝的车驾在空中的阁道上,回看宫苑自是一番景象。“花”和“柳”点出了春天,“花”字也透露了些许惋惜之情。

D.尾联是说,这次天子出游是因为阳气畅达顺天道而行时令,是一次有政治意义的活动,并非是为了赏玩景物。

E.这首应制诗不落窠臼,构图上阔大美好,为那个繁盛的时代写下了一曲颂歌,也流露出诗人不受重用的伤感。

解析:选CE C项,“花”字不能体现凄清的气氛,诗人是回看宫苑和长安,这里用一个“花”字渲染繁盛气氛,“花”和“柳”又点出了春天。E项,这首应制诗是歌功颂德之作,结尾两句很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但诗中描绘的景象饱满生动,可以让后人窥见大唐盛世一景。

(2)本诗颈联历来为人称颂,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分)答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通过描写雨中春树、人家和高大的凤阙,烘托渲染了一种祥瑞的气氛,表达对盛唐热爱赞叹之情;衬托,春雨之下的春树、人家和宫阙互相映衬,更显出帝都的阔大、壮观和昌盛;呼应题目“雨中春望”,也透露了这个春天风调雨顺,为过渡到下文做铺垫。对仗工整,“云里帝城”与“雨里春树”相对,点明了春雨天气;“双凤阙”与“万人家”相对,写出了皇城与百姓房屋都处于春雨的润泽中,表现了当时政通人和的社会状况。(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3.(2018·成都诊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11分)

万里桥江上习射

陆 游

坡陇如涛东北倾,胡床看射及春晴。风和渐减雕弓力,野迥遥闻羽箭声。天上欃枪端可落,草间狐兔不须惊。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他年下百城。

【注】 万里桥,在成都锦江上。淳熙四年正月孝宗有诏:沿江诸军,岁再习水战。胡床:交椅,最初从域外传入。欃枪,彗星的别名。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定有兵乱。这里代指金兵。笴,箭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上句写景,诗人眼中高高低低的丘陵犹如起伏的波涛奔流而下,别具壮阔的气势。

B.首联下句点题,诗人在晴朗的春天观看江上将士们演习射箭,陶醉于春日的闲适和愉悦。

C.颔联上句写春风和软,弓箭力量减弱;下句写将士们臂力不凡,长箭的声响远处可闻。D.颈联将天上的“欃枪”与草间的“狐兔”对举,以警告金人不要像狐兔一样得意猖狂。

E.本诗紧扣“射”字,以景起兴,继而叙事,再转入议论抒怀,有陆游豪迈雄健的诗风。

解析:选BD B项,“陶醉于春日的闲适和愉悦”情感理解不当;D项,“警告金人不要像狐兔一样得意猖狂”与诗中表达的意思不吻合。(2)本诗尾联好在哪里?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手法及情感入手分析。尾联的意思是:男子汉大丈夫只要不死,谁也不能断定无作为。他年有遇,我也能像鲁仲连那样一箭下百城。从形式上看,尾联自问自答;从运用手法上看,“一笴”“下百城”等词运用夸张与想象,壮怀激烈,气势磅礴。显示了陆诗豪迈雄健的风格。答案:尾联自问自答,以豪壮之语作结,呈现出豪迈雄健的风格。以“一笴”“下百城”的夸张与想象表达志向,具有感染力。表达了诗人希望建功立业、收复中原的执着追求,有昂扬之气。(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 四垂天:天幕从四面下垂。六幺:又名绿腰,唐时琵琶曲名。尊:同“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堤上游人逐画船”,写所见之人。“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

B.“拍堤春水四垂天”,写所见之景。“拍”字形象地描绘出春水不断拍打着堤岸的情形,用天幕的“静”反衬春水的“动”,表现了春水的生命力。

C.“白发戴花君莫笑”中“白发”泛指老人。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描绘出一幅老少同乐的热闹的春游图景。

D.“六幺催拍盏频传”一句,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

E.“人生何处似尊前”一句表达了词人希望借醉人的春光和春酒来排解内心的郁闷和不平。写得凄怆沉郁,耐人品味。

解析:选BC B项,“用天幕的‘静’反衬春水的‘动’”错,应该是春水的“动”与天幕的“静”相互映衬。C项,“‘白发’泛指老人”错,应该是词人自指;“描绘出一幅老少同乐的热闹的春游图景”错,应该是表现词人狂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

(2)有人认为“绿杨楼外出秋千”一句中“出”字用语不当,应该用“荡”字才符合实际情形。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案:“出”字用得好。“出”字既符合秋千在围墙之上时隐时现的情状,又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2分)暗中写出了秋千女的形象,使人们好像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2分)这样就在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机。而“荡”则无此丰富的意蕴。(2分)5.(2018·湖北省七市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注】 几度:几年。翻:反而。共传:一起举杯。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问年龄。“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更”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惜”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不觉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E.本诗运用倒叙的手法,先想象离别之后相思的情景,再写忽见之喜,再抒又将别之情,不胜黯然,情感起伏,波澜曲折,富有情致。

解析:选BE(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B项,“诧异、自责的神态”错,应该是“欣喜、惊奇的神态”。E项,“倒叙的手法,先想象离别之后相思的情景”错,应是“由上次别离说起,接着写此次相会,然后写叙谈,最后写惜别”。

(2)颈联中的“寒”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分析“寒”和“暗”字的表达效果,首先答出两字的表面意思,然后分析两字对抒发诗人情感和营造意境等方面的表达效果。

答案:“寒”“暗”客观地描写了朋友深夜叙谈的环境特征,孤灯照雨雨愈寒,湿竹环绕浮烟显得更浓更暗;“寒”“暗”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刚重逢又要伤别,心境倍感凄暗;“寒”“暗”二字使情景交融,营造了一幅寒冷、湿暗、凄清的老友话别图,既渲染了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每点2分)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秋浦途中 杜 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注】 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景中蕴情,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B.

三、四两句直接抒发旅途的孤寂愁闷、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悲情感慨,凄婉动人。

C.“为问寒沙新到雁”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归雁来喻思归之人,表达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D.“来时还下杜陵无”一句,轻声一问,把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羁旅的愁思,宛转深致地表现出来。

E.这首诗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怀抱,富有情韵,给人以深致的回味。

解析:选BC B项,“直接抒发”错,应该是间接抒发;C项,“比喻”错,应该是拟人。(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6分)答案:“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2分)“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行舟水上、漂泊无依之感。(2分)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辛,衬托了孤寂悲凉之情。(2分)

四、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专项练

1.(2018·大庆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11分)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 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的邻居,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排闼(tà):推门,撞开门。闼,小门。

(1)下面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C.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这种可望而不可得的生活的无奈和苦痛。

D.诗歌景物描写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E.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韵味深长。

解析:选CD C项,“生活的无奈与苦痛”情感理解错误;D项,由远及近错误。(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2)诗的后两句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点明修辞,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护田”“排闼”两词赋予水和山人的动作,用了比拟的修辞;“一水护田”和“两山排闼”相对,“将绿绕”和“送青来”相对,用了对偶的修辞;“绿”“青”用颜色代指农作物,用了借代的修辞。答案: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山水写得有情有趣。(任答两种2分)“一水”对“二山”,整齐美观,音律和谐。山水本是无情之物,运用拟人,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惜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化无情为有情,将山水赋予人的情思,构思极其巧妙,令人叫绝。水环绕绿色农作物,用色彩绿色代替植物,突出了植物的翠绿,与景致的优美。(结合诗句分析两种修辞手法4分)2.(2018·深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注】 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之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在”在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直以慵疏招物议”,表面说因为官慵懒粗疏而招来非议,实则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心中愤激不平。

E.“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刺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解析:选BD B项,表达的不是“自勉奋发”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古(人)今(我)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要注意结合把握整首诗的感情倾向,并结合上下文来理解。D项,“表明自己怀才不遇”不对,这里表达的情绪是愤激不平。句中的“慵疏”只是诗人的反话,他们招致“物议”的真正原因是为人迂直,坚持操守,所以为小人所不容。

(2)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答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诗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用典(或以典结情)。“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每点3分,共6分)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红 梅 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

B.“冰容”二字运用绝妙,绘出了梅花玉洁冰清的形象和孤傲超群的品格,从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无奈。

D.“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E.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解析:选AC A项,只是表达了对红梅的赞美。C项,“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没有透露出无奈,而是说红梅斗雪凌霜的本性。

(2)诗人是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梅花的?就其中两点作赏析。(6分)答案:拟人。(1分)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1分)用典。(1分)“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1分)托物言志。(1分)借咏梅来表达自己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1分)4.(2018·乌鲁木齐诊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省试湘灵鼓瑟 钱 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 这是一首应试诗(又叫“试帖诗”),是钱起在参加由礼部主持的省试时所作。“湘灵鼓瑟”是考试约定的题目。湘灵,湘水女神,舜帝南巡而死,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娥皇、女英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化为水神。云和,古山名。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开头两句倒装,暗用《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的语意,让人想起湘灵弹奏哀伤乐曲的情景,开门见山,点明题意,堪称应试诗之典范。

B.“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中“空自”二字,点出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诗人借这两句表达世间知音难遇、心事无人知晓的落寞和感伤。

C.“苍梧”代指葬在苍梧山的舜帝;“白芷”,一种香草,在此喻指湘灵。这两句可见舜帝与湘灵双方心心相印,情意相通,彼此思慕,感情忠贞。

D.“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此二句,乐曲进入最高潮,湘灵深深地哀怨随流水与悲风“传潇浦”“过洞庭”,绵延不绝,凄婉幽怨,动人心魄。

E.尾联以静写动,以景结情。曲终人散,不见伊人,只剩一川江水,几峰青山。画面极其省净明丽、静谧美好,给人留下了回味悠长的广阔空间。

解析:选AD(答对一个给2分,答对两个给5分)解析:B项,“表达世间知音难遇、心事无人知晓的落寞和感伤”的理解有误,“冯夷”“楚客”的表现都突出了瑟音巨大的感染力。C项,“在此喻指湘灵”的分析有误。这两句是说瑟音感动了舜帝,也引得白芷摇动芬芳。没有比喻。E项,“以静写动”赏析有误,景确为静景,但“写动”无从落实。(2)同样是写乐音,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与本诗画线句子在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赏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词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要求比较手法上的异同,可从所用手法及表达效果上分析。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主要运用了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花底滑”突出了琵琶声的婉转流利,而“冰下难”突出了琵琶声的滞塞难通;“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指瑟声哀婉悲苦,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瑟声清亢响亮,它可以响遏行云,传到那穷高极远的苍穹中去。这两句运用拟人和夸张,虚写想象的瑟音的凄苦、清亢。答案:同:都是直接(正面)描写乐音及其变化。(2分)异:白诗两句主要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实写听到的琵琶声的婉转流利和滞塞难通;钱诗两句主要运用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虚写想象的瑟音的凄苦、清亢。(4分)5.(2018·吉林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秋夜二首(其一)

孔文仲

孤枕夜何永,破窗秋已寒。雨声冲梦断,霜气袭衣单。利剑摧锋锷,苍鹯缩羽翰。平生冲斗气,变作泪汍澜。

【注】 孔文仲,生性狷直,为官廉洁,但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因而被罢官。此诗写于被罢官后。苍鹯(zhàn):一种猛禽。羽翰:翅膀。汍澜:流泪的样子。(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句诘问夜晚为何如此漫长,诗人以反问的语气强烈表达出内心之愁绪。B.首联以季节、时间和居所的环境来作衬托,突出了诗人清贫的生活状况以及孤寂的心绪。

C.“雨声冲梦断”承“孤枕夜何永”而来,极写诗人难眠辗转反侧之苦;“霜气袭衣单”承“破窗秋已寒”而来,极写寒气逼人之甚。可见清廉为官的诗人被罢官后的痛楚。

D.尾联写出诗人平生气冲斗牛,志存高远,想不到却遭遇此种黯然神伤的落寞结果。此联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E.全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颔联借秋夜冷雨打断睡意,抒发诗人衣单难以御寒的苦楚,又如尾联借泪水抒写了诗人内心的失望与痛苦。

解析:选DE(选D给2分;选E给3分)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D项,运用“比喻”错,尾联没有使用比喻。E项,“尾联借泪水抒写了诗人内心的失望与痛苦”错,这不是借景抒情,而是直抒胸臆。(2)请分析作者在颈联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作答时可参照注释,了解写作背景和诗人的性格。颈联中,“利剑摧锋锷”,是借剑写人,诗人怀抱利器,心念社稷,本想奋发有为,但利剑的“锋锷”却被摧残了。“苍鹯缩羽翰”,是以猛禽自比。诗人本想奋飞万里,如“苍鹯”翱翔苍穹,但现实却硬逼使自己垂下了羽翼。此联以“利剑”“苍鹯”自喻,既写出了心志的高远,又写出了壮怀之难酬,贴切生动。

答案:运用了形象贴切的比喻手法。(2分)此联以“利剑”“苍鹯”自喻,既写出了心志的高远,要为国家出力,又写出了遭遇现实的挫折,壮志之难酬。(4分)6.(2018·大庆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11分)

蝶恋花·豆蔻梢头春色浅

谢 逸

豆蔻梢头春色浅。新试纱衣,拂袖东风软。红日三竿帘幕卷。画楼影里双飞燕。拢鬓步摇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注释】 豆蔻:植物名,春日开花。诗词中常用以比喻少女。步摇:古代妇女首饰。以下三句皆写妇女的首饰。烟草:形容草色如烟。(1)下列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开篇“豆蔻梢头春色浅”,巧妙地隐括了杜牧《赠别》诗中句: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既明写春色尚浅的初春时节,又暗指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

B.第三句写和缓的春风徐徐拂动着薄薄纱衣的长袖,从服饰的描写中,使人想见少女楚楚动人的身姿。

C.上片结尾一句,写生机勃勃的春燕在楼阴中比翼双飞,轻盈自在,这情景不由得触动了少女的情怀。

D.结尾一句写女主人公所盼望的人终于出现,视野远处,只有“一川烟草平如剪”。

E.此词以委婉含蓄的笔调,写女子面对春天的美丽景色,盛装打扮,倚栏眺远的喜悦之情。

解析:选DE(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D项,“结尾一句写女主人公所盼望的人终于出现”错误,并没有出现。E项,此词写女子春日里见春燕双飞而自悲独居、油然怀远的情怀。

(2)与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比,两首词结尾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是比较鉴赏。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结尾“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是直抒胸臆(或卒章显志)表达离愁,而本词结尾“一川烟草平如剪”描写了一平如剪的带着烟雾的芳草地,显然是以景收结(或融情于景),含蓄蕴藉,余韵深长。

答案: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结尾直抒胸臆,卒章显志。(选其一即可)(1分)以“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写出了自己去国离乡、沦为阶下囚后内心浓重的愁苦之情。(2分)谢逸的《蝶恋花》结尾则是以景结情,融情于景。(选其一即可)(1分)“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写女子希望心上人归来而倚着栏杆远望,却只看到那一平如剪的带着烟雾的芳草地,含蓄蕴藉地表达了女子极度失望的惆怅伤感之情。(2分)(每首词手法答一种即可1分,情感2分。酌情处理,分析合理意思对即可给分)

五、古代诗歌鉴赏——情感态度专项练 1.(2018·成都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满庭芳 苏 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 陈慥:字季常,眉州人。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司州: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王长官时住黄陂。摐摐:拟声词。釭:灯。(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上阕开篇三句语出不凡,既包含着诗人岁月流逝、傲视天下的感慨,又将王长官其人与长江共论,有赞颂之意。

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与王长官黄州会面的因由。

C.下阕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

D.“居士先生老矣”是劝酒之辞,意思是王先生虽然老矣,但相见如梦,还是要把酒言欢,珍惜相逢,一醉方休。

E.“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相聚的愉悦和二人的相得。解析:AD A项,这三句无“傲视天下”意,主要表达的是对王长官的赞颂之情;D项,“居士先生老矣”是词人自叹,一个“老”字感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并不是劝酒之辞。(选A得3分,选D得2分)(2)词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可抓住词中的意象及情感词分析。上片“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两句喻友人品格之高;“竹坞松窗”以竹松比喻衬托友人的正直耿介。“云溪”“竹坞”“松窗”则描绘了王先生幽静的居住环境,体现了他的隐逸情趣。下片写会饮的场景,“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充满了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情;“居士先生老矣”,是词人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真梦里相对残釭”,写三人相饮欢谈,彼此情投意合。末三句“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写分手之际,船鼓催发,满怀惜别之意。

答案:对友人的赞颂之情。借“苍桧”“云溪”“松窗”,赞颂友人风骨凛然,志趣高雅。相聚的欢愉之情。友人相见恨晚,要“一饮空缸”,酒逢知己千杯少,豪爽奔放。惜别之情。主客相见恨晚而船鼓催发,表现了相互留恋、不忍离别的怅然。(每点2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2.(2018·福州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11分)甲诗

送僧往湖南 刘 商

闲出东林日影斜,稻苗深浅映袈裟。船到南湖风浪静,可怜秋水照莲花。

乙诗

送濬上人

刘 商

木落前山霜露多,手持寒锡远头陀。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

【注】 头陀:行脚乞食的和尚。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甲诗“闲”字写出诗人出东林乃随性而为,犹如白云无心出岫。B.甲诗运用光影、色彩对比,写出僧人与自然妙合无痕,富有禅意。C.甲诗末句秋水、禅僧、莲花融为一体,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氛围。D.乙诗中的落叶、寒山与老僧构成一幅淡远萧疏的画面,诗中有画。E.两诗皆以实写手法,融诗之趣与画之美为一体,视觉冲击力强。

解析:选CE C项,应为澄明纯净的氛围,没有凄清之意。E项,“实写手法”错,乙诗“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应是虚写的手法,是写诗人看庭院梅花即将开放,想象那时不见友人,却只剩下我一人独自在花下吟咏的情景。(2)这两首诗皆为送别诗,请简要分析二者情感的异同。(6分)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甲诗后两句写船行南湖,诗人内心与南湖风浪一般俱静,诗人以“秋水”喻心境的澄明通透,“莲花”喻人心洁净无垢,表达了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乙诗后两句写眼看着庭院中的梅花就要绽放了,只有诗人独自歌咏,表达了诗人对濬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

答案:异:甲诗写出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2分)乙诗表达了诗人对濬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2分)同:这两首诗均为送别诗,却无离别诗的悲苦之情。(2分)3.(2018·漳州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雪 诗 张 孜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到处爇红炉,周回下罗幂。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汁滴。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注】 椒:植物名,古人常以椒末和泥涂抹墙壁,取其温暖芳香。爇:烧。(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首联用“鸟雀难相觅”写出了长安冬天冰天雪地的情景,为后面情感的抒写营造了氛围。

B.“到处爇红炉”两句写室内陈设,分别用“到处”“周回”来修饰“爇红炉”“下罗幂”,极写室内的温暖。

C.“醉唱玉尘飞”两句,写豪贵人家在大雪纷飞的雪天里的征歌逐舞、纵情酣饮、寻欢作乐,场面令人愉悦。D.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写“饥寒人”的手脚因受冻裂开了口子,照应开头“鸟雀难相觅”,构思巧妙精当。

E.全诗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虚写富贵人家的宴饮,描写生动逼真,色彩秾丽,不失为讽喻诗中的佳作。解析:选CE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令人愉悦”说法有误,诗中暗含诗人的讽刺意味。E项,“富贵人家的宴饮”是实写而非虚写。(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情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分析诗人的情感,第二问,鉴赏诗人情感表达的技巧。解答这两问,都离不开对诗歌的思路的梳理。本诗思路清晰,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前两句,描写了长安冬天冰天雪地的情景;第二层中间八句,描写了富贵人家在温暖的室内纵情宴饮、寻欢作乐的奢靡生活;第三层,结尾两句,笔锋一转,描写了“饥寒人”的贫苦。解答第一问,可从第二、三层入手,从中间八句富贵人家的奢靡的宴饮生活,可概括出作者对“豪贵家”的愤怒痛恨;从结尾两句“饥寒人”的手脚冻裂的情景,可概括出作者对“饥寒人”的深切同情。解答第二问,先点明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第二、三层呈现了一暖一寒、一奢一饥的不同生活,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凸显了阶级的对立,揭露了贫富悬殊、世道不公,表达了作者愤懑之情。答案:第一问: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豪贵家”的愤怒痛恨和对“饥寒人”的深切同情。第二问:全诗采用对比的手法,(1分)描写长安城大雪纷飞之时,“豪贵家”纵情宴乐、生活奢靡,“饥寒人”却是受冻受苦、温饱可忧,(1分)突出表现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表达了诗人对贫富悬殊、世道不公的不满和愤懑之情。(2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分析言之有理亦可。)4.(2018·漳州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11分)

临江仙 陈克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送老齑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注】 陈克:南宋词人。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代指养老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交代了危急的时局,点明感慨的原因,具有统领全词的作用。

B.“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出词人的落魄形象,也点出“客心惊”的缘由。

C.“送老”一词承上启下,上承“十年”“岁华销尽”“疏髯”“衰涕”,下启“应在吴兴”“别愁”“孤影”。

D.“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两句,以景结情,营造迷离恍惚的气氛,寄托词人难言的苦衷,含不尽之意。

E.这首词感情真挚,巧设意象,意境深美,语言清新淡雅,浅处皆深,读来韵味十足感人至深。解析:选BE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项,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E项,“语言清新淡雅”错误,全词悲慨沉郁。(选B项给3分,选E项给2分)(2)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需结合词句分析。前两句“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写兵战十年不休,胡虏的铁骑已直抵建康,表达了对金兵南侵和朝廷的妥协的愤怒不满;“岁华”三句,“疏髯浑似雪”指稀疏的胡须已全白如雪,“衰涕欲生冰”指衰老的面孔流着涕泪,表达了对年华在兵燹之中渐渐消逝的悲恨;“我缘应在吴兴”指诗人渴望能归老吴兴,表达了对安居生活的渴望;“故人相望若为情”是悬想别后故人孤愁情状,表达了离别的哀愁。

答案:亡国之悲愤。词人作此词时,中原已沦陷,兵临建康,作者面此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满腔忠愤溢于言表。年华已逝之悲恨。“岁华销尽”,鬓发如雪,作者对自己年华老去、无法驰骋疆场深表遗恨。对安居生活的渴望。词人生逢乱世,侨居异乡,渴望能归老吴兴。离别的哀愁。词人想归老吴兴,但又对建康的老朋友依恋不舍,离愁别绪笼罩心头。(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5.(2018·福建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猛虎行 张 籍

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林行。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年年养子在深谷,雌雄上山不相逐。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五陵年少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

【注】 这首诗创作于中唐时代,正值安史之乱结束不久后的藩镇割据时期。地方政治不稳,官府与地方势力狼狈为奸,人民生活困苦。(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这是一首乐府体的寓言诗,全诗以写猛虎危害村民来影射当时的社会,比喻贴切,叙述简洁。

B.第二句借猛虎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绕村寻衅,喻指如猛虎般的恶势力凶恶残暴,胆大妄为。

C.第四句写慑于猛虎的淫威,山中的麋鹿不敢有半点动静,喻指劳动人民战战兢兢地生活。

D.第五、六句,写百姓为逃脱虎患,年年在深山中抚养孩子,孩子们怕招来老虎,不敢相互追逐。

E.最后两句,作者借“不敢”和“空”这两个词直接写出了老虎的凶猛和“五陵年少”的胆怯。

解析:选DE(选E给3分,选D给2分。选其他选项不给分)E项,错在“直接写出”。作者借“不敢”写“五陵年少”的胆怯,借“空”写“五陵年少”的故作姿态。这些描写是对老虎的侧面描写。D项,“年年”两句不仅写了虎的习性,即猛虎在深谷中养子,而且它们上下相安,各霸一方,这样持续下去,虎患将未有穷时;也暗喻了恶势力与官府上下勾结,危害百姓。

(2)本诗“寄思遥远,不言胸中正意,自见无穷感慨”,请简要分析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6分)答案: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面对恶势力的横行,百姓只能任人宰割而不敢反抗。对恶势力的批判。恶势力到处横行,各霸一方,肆意攫取,给百姓造成了沉重的灾难。对“五陵年少”的嘲讽。“五陵年少”不敢招惹那些恶势力,只是故作姿态,装模作样。(每点2分)6.(2018·江淮十校联考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送董判官 高 适

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倚剑”二字为关键字眼,它不仅使“行迈”“别交亲”显得悲壮,而且暗示了友人是从戎远行。

B.诗的颔联写诗人对友人赴边后即受重用的祝贺,表达了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与此同时,还流露出一股羡慕之情。

C.作者多次出塞,因此诗中对于边塞的“多雨雪”和“风尘”的描写并非夸张之笔,而是作者实写出关塞的景物特点。

D.诗的三、四两联把雨雪风尘之苦和莫顾一身,施展长策,立功边陲放一起写,运用对比手法,使诗歌顿生波澜。

E.诗的最后一句以高昂的情调使开头“行迈”颓丧之气为之一振,使作品显得气势流畅,格调雄健,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

解析:选BD B项,诗的颔联写诗人对友人赴边后即受重用的祝贺,表达了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与此同时,还流露出一股羡慕之情。“即受重用”夸大或无中生有。D项,“对比”手法错,应为“先抑后扬”。(2)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案:勉励友人莫畏艰辛,要经得住雨雪风尘之苦,为保卫边防贡献良策,为祖国立功奋不顾身;(3分)反映了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和为国事献身的精神。(3分)

六、古代诗歌阅读——高考真题或模拟题专项练

(教师用书独具)1.(2018·肇庆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虞美人 周邦彦

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相将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词的开头两句描绘了细雨蒙蒙、洒满池塘、点落在萍面上的迷人春景,一个“看”字,把人与细雨、浮萍联系起来,以乐景反衬主人公内心的愁苦。B.“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一句,表面点明已是黄昏时分,也暗含了光阴飞快、即将别离的深层意蕴。

C.下片开头二句,描写美酒飘香、杨花飞絮的饯别情景,然而离人之间却相对无言,伤别之情更显凄婉悲凉。

D.“相将羁思乱如云”一句,直言行人心烦意乱,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羁思烦乱的无端无序勾画出来。E.这首词,以时间的推移和主人公活动场景的变化,描绘寻常人物情事,却也别具一种朴实、厚重的感人力量。解析:选AC A项,开头描写的是凄清雨景。C项,错在“离人之间却相对无言”。(2)词的结句“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与上片哪一句相呼应?这两句怎样表达离人深致的情愁?(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及情感的能力。借助一双苦闷的燕子与两个愁人的影子可推知呼应的句子。从“守朱门”和“两愁人”等词可知,这两句抒发了即将分离的凄恻哀伤之情。

答案:词的结句与上片“一双燕子守朱门”呼应。“一双燕子守朱门”一句,描写黄昏细雨之中,深院里是一对固守朱门的燕子;“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一句,描写离别之际,灯下是相对而立的一对零落身影。一双苦闷的燕子与两个愁人的影子,两个意象的遥相呼应(映衬),令即将分离的情景格外凄恻哀伤。(写出相呼应的句子,得1分;两句诗的句意解析,各1分;从意象、意境、心境的角度分析,各1分。)2.(2018·乌鲁木齐诊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晁补之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注】 晁补之:北宋著名文学家,仕途坎坷。此词作于作者任泗州知州时。蓝桥:指秀才裴航在蓝桥会仙女云英,结为连理之事。词中以此代指蟾宫月窟。流霞:神话中仙酒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上片开篇即写仰望明月初升的情景。一轮金镜般的明月,穿过云层从海上升起,金色的光辉由天空洒向大地。“飞”字可见词人见月之欣喜。

B.“永夜”以下三句中,闲阶、桂影写出月色的皎洁明亮,而露凉时零乱的寒螀声,以声衬静,突出了环境的静寂清冷,表现出词人此时的孤寂。

C.“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两句是写望月而生的身世感慨。“神京”是指京城,在词人心中,京城竟比月宫还远,含蓄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怅恨。

D.下片开头三句写高卷水晶之帘,拉开云母屏风,月光照入室内,宛如浸润着佳人的淡淡脂粉,用叙述、描写的笔调把月色的美丽迷人写到极致。

E.“待都将”三句,综合运用借代、双关、通感等修辞手法,写出词人要把清辉全部纳入杯中,和着美酒一饮而尽的情景,想象奇特,豪放洒脱。

解析:选AE A项,“从海上”错,“碧海”是指“像海一样的天空”。E项,无“通感”。(答对一个给2分,答对两个给5分)(2)词作结尾画线句子,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抓住关键词句分析诗人情感。“携取胡床上南楼”赏月,表达了对皎洁月色的喜爱迷恋。用“玉做人间”比喻月光普照大地,可谓思想奇特。也暗含希望人间消除黑暗和污浊,像如玉的明月一般美好之意。答案:对皎洁月色的喜爱迷恋。词人觉得室内赏月不能尽兴,所以还要携胡床,上南楼,彻夜赏月。(3分)对纯洁美好人间的期望。以“玉”比喻月光普照大地,千顷素白,暗含除去人间黑暗污浊的希望。(3分)3.(2018·德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至元壬辰,由集贤出知济南,暂还吴兴,赋诗书怀

赵孟頫

多病相如已倦游,思归张翰况逢秋。鲈鱼莼菜俱无恙,鸿雁稻粱非所求。空有丹心依魏阙,又携十口过齐州。闲身却羡沙头鹭,飞去飞来百自由。

【注】 张翰:字季鹰,西晋名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标题写明了时间和事件,其中“至元壬辰”是年号干支兼用记年,至元是帝王年号,壬辰表干支。

B.这首诗是作者赵孟頫由集贤院调任济南做官,暂回老家吴兴,中途路过齐州时所做的一首感怀诗。

C.颔联巧用对比,前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家乡特色菜肴的钟情向往,后句表达了对官场同僚和俸禄的淡漠。

D.“魏阙”,指宫门上巍然高出的观楼,在这里代称朝廷;“空”字表现作者心系朝廷但壮志难酬的失落之情。

E.本诗既有景物描写,又注重人物刻画,作者将二者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壮阔,情感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解析:选CE 本题考查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能力,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C项,“鲈鱼莼菜”是运用张翰的典故,“鸿雁”应指皇恩。E项,本诗主要内容是感兴抒怀,“注重人物刻画”“意境深远壮阔”不当。

(2)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这些情感的?请简要赏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首联和颔联,诗人借司马相如多病倦游和张翰因思念家乡鲈鱼、莼菜而辞官回乡的典故,表达了归隐故乡的期望之情。颈联,运用借代手法,将“魏阙”代称朝廷,表现作者心系朝廷但壮志难酬的失落之情。尾联,借在沙洲自由自在、任意飞翔的苍鹭,表达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崇尚自由生活、渴望归隐田园的思想情感。(2分)作者巧妙运用典故,借司马相如多病倦游和张翰因思念家乡鲈鱼、莼菜而辞官回乡的典故,表达了归隐故乡的期望之情。(2分)即景抒怀,借在沙洲自由自在、任意飞翔的苍鹭,表达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2分)4.(2018·石家庄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独孤及

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本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B.首联中的“羽翼”运用了比喻手法,“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中“青衫湿”中的“青衫”含意相近。

D.“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E.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其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解析:选BE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项,“希望位至宰辅”于诗无据。E项,“语言直白浅显”错,语言不全是直白浅显的,全诗多处运用比喻,语言委婉含蓄。

(2)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可结合每一联中的意象和情感词分析。首联中,“文章达”表明王录事的文章写得好,赞美其文采出众;“羽翼高”中的“羽翼”运用了比喻手法,意在表明王录事志向高远。颔联,“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此处意在说明王录事官职低,此联是对王录事的同情和安慰。颈联“须藏器”和“莫告劳”是诗人对王录事的忠告,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尾联,“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此联是诗人对王录事的鼓励,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答案:赞美:首联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才能;同情:颔联是对其长期不能升迁的同情安慰;劝诫(忠告):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希望(鼓励):尾联鼓励其不辞辛劳,努力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5.(2018·合肥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11分)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 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理会:通达事理。(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宴厅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风驰雨骤令人厌烦,但是久病初愈,精神健旺,宾客满堂,诗人喜形于色。

C.

七、八两句写出诗人将未睹“斯民”之康与自惭“居处”之崇两相对比,表达了真切的反省之意。

D.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达到忘我的境界。E.诗歌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对聚会场景进行了详细描写,也体现出诗人悲天悯人的襟怀。

解析:选BE 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及手法分析。B项,“风驰雨骤令人厌烦”错。风雨让池阁变得清凉而适意,可见诗人并无厌烦。E项,诗中并无对聚会场景的详细描写。

(2)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情感的能力。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的鉴赏。分析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需要分别分析。“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是触发他“自惭”的最为直接的原因。“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把自己所得俸禄与农民的辛勤劳动联系起来,把自己的地位和自己的责任联系起来,为自己的无功受禄而深感惭愧。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不同之处:韦诗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

答案: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2分)不同之处:韦诗正面描写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偏重于对自身责任的警醒;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含蓄表达对统治阶层的指责,情感内蕴更为深刻。(4分)6.(2018·成都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11分)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唐]李商隐 其一

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其二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体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注】 程梦星云:“此二首留别女校书也。”憀(liáo):依赖。争:怎,怎么。(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在标题中,“离亭”点明分别时所在之地;“赋得”是古人诗题常用语,有为某物或某事而作诗之意。

B.《其一》首句中的“无憀”是“无所依赖”的意思,指离愁别绪,诗句是说暂且借着这杯酒驱遣离愁。

C.《其一》第二句语带双关,柳叶如眉,柳条似腰,与第四句表达的“爱惜柳条不要攀折”之意相呼应。

D.《其二》前两句用拟人手法,写出杨柳风姿,无论在烟雾中,还是在夕阳下,都千枝万缕,依依有情。

E.《其二》后两句写出了杨柳善解人意,为了报答行人,宁愿被折至“休尽”,从而一半相送一半迎归。

解析:选CE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和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C项,第四句表达的不是“要爱惜柳条不攀折”之意,而是说“即使春风有情,却又怎能因为爱惜长长的柳条,而不让那些满怀离别之苦的人们去尽量攀折呢”?E项,后两句大意是说“替我告诉行人不要把柳枝折尽了,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迎人归来,这样可能更好”。(答对一个给2分,答对两个给5分)(2)这两首诗都写离别,但感情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能力。本题是比较鉴赏诗歌的感情基调。抓住关键词句分析。第一首通过“暂凭尊酒送无憀”“惟有别”等词句概括出伤感的感情基调。第二首,“半留相送半迎归”一句富有乐观气息,对未来再次相见充满希望。

答案:第一首充满悲伤的情调,写离别之愁。(2分)前两句写尽了离别之愁,后两句表达离别的痛苦。(1分)第二首富有乐观气息,对未来再次相见充满希望。(2分)最后两句写杨柳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待人归来。给送行者以希望和安慰。(1分)

第三篇: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9.末尾两句表现 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参考答案

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新课标卷II)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参考答案

8.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9.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 “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浙江卷)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三峡吟(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2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来写愁。(2分)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参考答案 21.猿声

22.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诗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然”,愁在人心。

(重庆卷)12.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商调·黄莺儿 赠燕 [清]张漸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城,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謝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1)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2)散曲中 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4分)参考答案

(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阮郎归·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答案示例

8.“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9.“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题。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

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瘦。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2.诗家常借“韦曲” 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3.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 1.C。2.BE。

3.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福建卷)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双调·蟾宫曲·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选自《太平乐府》)

[注]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1)本曲每句都有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答:(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分析。(3分)答: 参考答案

(1)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意思对即可。)(2)(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意思对即可。)

(广东卷)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望江怨 送 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注】①杪:树梢。作者简介

万树(1630-1688),字红友,一字花农,号山翁、山农,明常州府宜兴(今江苏宜兴县)人。他才思敏捷,学识明达,工词善曲,不仅是词学家,而且是著名戏曲文学作家。万树少年时即遭变乱,嗣后家境清寒,长期飘泊四方,历在山西、陕西一带游历。清顺治年间以监生游学北京,未得官而归。康熙年间入两广总督吴兴祚幕府作幕僚,一切奏议皆由其执笔,闲暇时作剧供吴家伶人演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终以怀才不遇,忧郁积劳成疾,拜辞吴兴祚回乡,不幸病死于广西江舟旅途中,终年仅58岁。

万树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词曲家,词曲风创新,硕果累累,其新编的《词律》对中国词坛的贡献尤为巨大,影响深远。

万树送别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淡雅含蓄、情景交融。《望江怨•送别》这首词运用比兴手法,以景衬情、含蓄蕴藉的表达效果更加明显。全词虽没有一句言离别,但所描绘的景致,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得缠绵婉恻,韵味十足。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参考答案

(1)前四句描写了一幅缠绵婉恻又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春水渺茫,行舟远去,愁云惨淡,小舟渐行渐远,最后惟见比沙鸥还小的点点白帆。(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作者以景衬情、含蓄蕴藉地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韵味十足。

(2)词人目送友人扁舟渐行渐远,不忍离开;天边愁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而此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不禁心中生恨,怪催促者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全词没一句言离别,一“怪”已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反常心理正好表达了(反衬)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足见两人友情之深。

(湖南卷)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2分)(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参考答案

(1)重章叠句。

(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解析】(1)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也叫“重章复唱“)。

(2)这是一首贺婚诗。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表达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

试题分析: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人们常说的“桃花运”,当源出于此诗。

(江苏卷)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⑴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⑵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参考答案

(1)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江西卷)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苏轼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解析】舞雩,出自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参考答案(1)《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座》(2)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补充:

①被酒——带醉,刚喝过酒。②总角——形如今之小辫而短。

③口吹葱叶——吹葱是一种儿童游戏。这三首诗作于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时苏轼六十四岁,已贬谪儋州(州治在今海南岛儋县)两年。他身为“罪人”,初期僦居官舍,后被逐出。幸得王介石等人的帮助,在城南“污池之侧桄榔树下”,筑了五间泥房以居。他和当地人民有很深的感情。诗中的子云、威、徽、先觉四个姓黎的,就是他在当地的好友。

(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参考答案

(1)这首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首联“灯残”表明天尚未明,但诗人已经携剑登程;颔联“鸡唱”表明天刚黎明时分,“独”表明由于时间尚早,学科,网路上还没有行人;颈联“白草”“微有路”写出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线尚暗,道路还看不分明;时间较早,气温低,“浊河”也因天寒而“冻无声”。(2)“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尽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8.“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9.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 8.(5分)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9.(6分)

答案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悯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惆怅之情。

答案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时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蘋香春在无人赴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参考答案

(1)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4分)答出幽静意思的,给2分;说明营造出静遗气氛的,给2分。(2)“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丞相了出来。“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湖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4分)

对“过”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对“随”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

(山东卷)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参考答案

(1)①艳丽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2)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 ” “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四川卷)

13、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8分)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①,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注】①“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鸿鹄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作者简介

赵执信(1662~1744)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知如老人。山东省淄博市博山人。十四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十八岁中进士,后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赵执信为王士祯甥婿,然论诗与其异趣,强调“文意为主,言语为役”。所作诗文深沉峭拔,亦不乏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目。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词的妙处。(3分)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参考答案

1.“常”字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暮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2.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的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汗衫、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烛光下饮酒的情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天津卷)14.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2分)(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2分)(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参考答案

(1)体现在三月花凋谢,柳絮飘飞,东风吹和子规啼叫上。

(2)①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②动静结合。(3)《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第四篇: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2015年高考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8 “边塞诗”解读

一、边塞诗概况

(一)、概念

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二)、标志

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2004年江苏卷)、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2005年重庆卷)等。

(三)、代表诗人

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二、边塞诗内容

1、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2、统治者------穷兵黩武

3、家乡------思乡念亲

4、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

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三、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

四、边塞诗语言特点

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五、边塞诗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六、边塞诗常见意象

1、与战争有关地名:

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

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 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

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

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

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

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七、边塞诗的主旨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的《从军行》 等诗句直接抒发了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

3、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 陶《陇西行》

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对照,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抒发将士们思乡念亲的乡愁。)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

7、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8、描摹塞上异域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八、边塞诗时代特点

1、盛唐: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如: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2、中、晚唐:国势渐衰,昂扬向上的基调依旧,但悲壮惋伤的成分渐多。如: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3、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感情或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高考设问方式】

1、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 【解题指导】

【例题】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04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问题:(1)前两句是写景,所写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本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特点,请略作分析。

【高考真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9年全国卷Ⅱ)(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07山东卷)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然后回答问题。(10年陕西卷)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答: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年安徽卷)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答: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11浙江卷)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答: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答: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答案

【例题解析】

1、答案:(1):诗中有金河,黄河,青冢,玉关,黑山等边塞名地,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赏析: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金河”,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玉关”,即甘肃玉门关。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青冢”是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萧杀如此,怎不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上句说青冢,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而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这样精工的绝句,确是不 8 多见的。

2、答案解析:景物特点: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辽阔、寒冷的沙漠景象。内容特点:劝别友人,前路莫愁。情感特点:旷达胸襟,豪迈情怀。

表达:

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

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高考真题演练答案】

1.(1)答: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答: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考点】第一问: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 第二问: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 【解析】第一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第二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结合第三、四句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

【思路分析】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诗歌鉴赏】安史之乱后,吐蕃的侵犯成为干扰唐帝国的重要外因。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贵族武装乘唐军忙于收拾安史之乱残局之际,大举东侵,竟连破泾邠二州,攻占唐都长安达十三天。此次进犯被唐军击退之后,他们又从与四川交界的南路向唐王朝发动进攻,在同年十二月,又连破松、维、保三州及云山二新城。

广德二年春,严武接替高适,再度出任剑南节度使。刚一到任,他就狠抓军队的训练,当年秋天,就一鼓作气,击破吐蕃七万余人的精锐部,先后收复了当狗、盐川二城。这首诗就是他击破吐蕃入侵的纪实。头两句“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开门见山,点出了诗人登城的时令、地点。“昨夜秋风”,是指秋季刚到,从而紧扣诗题中的“早秋”二字。诗人观察入微,从“风”的细微变化中确切地掌握秋天到来的信息,说明了他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人动向的明察秋毫。对于古代地处中国边疆的游牧民族来说,秋高马肥,秋风一起,就是他们入侵内地的有利季节。因此,“昨夜秋风”一到军城,诗人就深夜难眠,他乘着月光登上城楼,放眼远眺,“朔云”、“边月”、岷山,尽收眼底。边关的初秋之夜,阴云冷月,山野惨白,整个夜景都弥漫着一股沉重的肃杀之气,给人一种无形的压抑感。次句中的一个“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加浓重。总之,头两句是写景,但景中有人、有情,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主将在战斗前夕的宁静中细心观察敏捷思索的心灵侧面。

诗的后两句“更催飞将迫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是主将兼诗人所发布的战斗命令——将士们一定要再接再励,乘胜追击敌人,彻底歼灭他们,不要让敌人一人一马逃回敌营去!“更催”、“莫遣”二词,语势斩截,有振雷走霆之力,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必胜信心,洋溢着边防将士保疆卫国的奋发激昂的爱国热情。

这首诗歌大胆地采用了开阖跳跃的笔法来写景抒情,增加了诗的信息容量。前一二句写景,但景中寓情,点明主将已迅速、准确掌握了敌情,从而表明他在军事行动之前,就已经知己知彼,掌握了军事上的主动权,因此,稳操胜券就不是鲁莽匹夫的妄语了。有如此坚实的思想作铺垫,三四两句的腾跃、抒情,就显得既轻捷,又与上文有内在的承继性,令人感到自然可信、豪气倍增。

2.(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解析:(1)鉴赏边塞诗首先要根据诗歌标题判定是不是边塞诗。

据注解可知标题《出关》中的“关”即指边塞防线上的居庸关,所以是边塞诗。

(2)其次,从分析意象意境、抓情感关键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方面把握思想情感,答题时要用到“从军报国、建功立业、思乡念亲、穷兵黩武”等表达思想情感类术语。

《出关》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一往无前,急于奔赴疆场建功立业的心理;后两句写临出居庸关即将远离故土时所产生的怀土恋乡的情感。

最后,分析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答题时要用到“对比、夸张、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类术语。“马后桃花马前雪”运用了对比和借代(答成“象征”也可)手法,“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桃花”与“雪”分别代指(象征)家乡的温馨生活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将关内桃花烂漫的春景与关外白雪茫茫的冬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抒写出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情感。

3、(1)答: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4、(1).【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2).【试题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

5、(1).答:(3分)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夕阳”、“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补充注释】

①画角:古乐器名。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也有铜制的。因外加彩绘,故名。②“青冢黄昏路”,化用了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的诗句——“独留青冢向黄昏”。这首《出塞》词是纳兰性德到关外巡察时所写。

词的上片写眼前之景,景象广袤空阔,荒凉凄冷,情感凄婉哀怨。

词人一开篇就感慨古往今来的兴亡盛衰,从古到今,山河是没有定数的,此时觉罗氏,彼时有可能是叶赫那拉氏,江山的轮回是不以人的意愿而发生逆转的。这句写意气势博大,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法言语的无奈。从纳兰性德的身世来看,他虽然贵为皇族,但也没有主宰江山的机会,然而跟从皇帝出行的经历,使他对国家的理解更为深刻,使他对时局的变迁更为敏感。作者并没有沉溺于伤感,而是把思绪从对历史拉回倒现实,在眼前,他看到塞外营训的场景。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往”,此句看似平淡,却让人浮想联翩。军营中,号角声起,只见战士们横刀立马,神情严峻,将帅一声令下,他们便在马背上来来回回地操练,拼杀,好一幅壮观的场面。可是,此时的威 10 武严整,并不一定能够使一个国家长久持续下去,它也许会在一夕之间烟消云散,这怎能不让人伤感?一代一代的王朝,不都是这样轰轰烈烈而来,又这样失魂落魄而去?战场上的厮杀声,似乎也暗藏着几分悲伤。从结构来看,第一句是后两句的一个概括,而后两句又是第一句的具体展现。

虽然塞外的景象广袤壮美,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心情愉悦。在他眼中,弥望的仍是一片荒凉,这满目的慌凉又能给谁诉说呢?“荒凉”一词,既是自然景象的真实写照,又是作者心绪的如实昭示。秋天,万物凋零,落叶满地,一派衰败之象,可谁又能说这不是作者心境凄凉的抒写呢?作者贵为皇族,虽然没有出生入死的经历,但仍然心存忧患,多少王朝就是在这起起落落中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清王朝也不例外。西风,即秋风。枫叶经霜会更红艳,越红离凋谢就越近。季节的逝去,风干了自然界的一切,但却风干不了作者满腹的忧愁。在此,作者借景烘托,把幽深的情愫收藏在深秋的枫叶里。

词的上片,无论写景抒情,都没有雕琢的痕迹,以复杂的思绪引出眼前的景象,片末看似以景收束,却景中带情。景中情感的流露,水到渠成,不事雕琢。

词的下片,抒写自己的报国志向无法实现的幽怨,景象气势磅礴,纵横驰骋,情感婉约深沉。

“幽怨从前何处诉”,应为从前幽怨何处诉。古人作词,为了韵律的需要,往往在词序上作以调整。“从前幽怨”到底指的是什么幽怨呢?就下文“铁马金戈”而言,应该指的是不能报效国家,纵横沙场的幽怨。纳兰性德是康熙帝的御前侍卫,按理说,他有条件也有能力领兵打仗,但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的臣子,做事是不能随心所欲的,其所作所为还得服从皇帝的安排。“何处诉”一语,就道出了他内心深深的孤独。也许是英才盖世,也许是位高权重,才使他的周围变得冷清。

作者虽然志向高远,可又能如何呢?最后不也是像王昭君那样“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昭君曾经因为没有贿赂画工毛延寿而被汉元帝错选作单于呼韩邪的妻子。为了汉与匈奴的和好,她远离家乡,可是最终还不是变成了一堆黄土,有什么用呢?自己空有一腔铁马金戈、气吞万里如虎的报国之志,可拥有这样的志向不也是徒劳的吗?

作者心情沉重,他自我叩问:如果有人问我对理想的情意有多深?那就去看看深山中的夕阳与深秋中的细雨。“深山”“夕阳”“深秋”“雨”这几个意象悲凉凄冷,让人发生一种挥之不去又无法形容的伤感。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是很执着的,但却没有一个实现的途径,所以他的心头淤积着太多的郁闷。但这种情感的表达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对景象的具体描绘展现出来的,婉约深沉,耐人寻味。

这首词从整体上来说,景象博大磅礴,情感凄婉幽怨,自然流畅。面对塞外景象,作者以景写情,又以情带景,使情与景、形与意融为一体。而上片写眼前之景,下片写从前之志,虚实形成对比。就整首词来看,手法娴熟而精到。

第五篇:2012高考语文试题 诗歌鉴赏专题

22001122高高考考语语文文试试题题诗诗歌歌鉴鉴赏赏专专题题

一、全国卷(广西、贵州、甘肃、青海、西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落 叶 修 睦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翻思”由实写到虚写,从眼前景写到春日景,体现了不同的季节。作用:对比表强烈的感受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答案:对比,突出 对落叶的感叹

二、全国新课标卷(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内蒙古、山西、云南、宁夏、新疆、海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思 远 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1)词的上片是如何借景抒情的?请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首句以“红叶黄花”起兴,蕴含别离之意和别绪之深;“飞云”三句,写云飞雁过,云雁无踪,流露出托云雁传书落空的失望惆怅之感。

(2)“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滴泪”还要临窗,且眼泪和墨而研,作书遥寄千里之外。词人化用孟郊诗意,通过动作(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情感为思念折磨而泪流不止的闺中女子形象,有力地表现了念远怀人之情。

三、福建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望江南[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画图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注】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答案:【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实际简要谈谈。(3分)

答案:后阙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下载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专题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鉴赏(A)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专题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鉴赏(A).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9年高考全国各地试题诗歌鉴赏试题全解

    2009年高考全国各地试题诗歌鉴赏试题全解析 全国卷Ⅰ 12.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古典诗歌鉴赏试题(共5则范文)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古典诗歌鉴赏试题【全国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

    强化四思想情感鉴赏 一、强化重点,聚焦考场。 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其中一定蕴涵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是诗歌阅读过程中首要而且......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六) 备考方略 古诗词鉴赏方法点拨 一、 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

    04-09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专题

    1.(09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答: (2)本诗后两句表现......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 一、(10年全国卷Ⅰ)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 【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2、通过对......

    古代诗歌鉴赏(整理)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一节 古代诗词鉴赏整体阅读技巧 整体阅读,就是从诗词的几个方面入手整体理解诗词的内容,明白诗词的主旨(所抒发的感情)。 一、解读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