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傅雷家书》读后感:心与血之家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心与血之家书
在这个充满网络与电器的时代,人们早已经和书写渐行渐远。有事打个电话,上QQ聊天,或是发一封电子邮。无论是远隔重洋还是比邻而居,一会儿的功夫便可以传达。在读《傅雷家书》的时候,捧着那厚厚的一本,手中是纸质书特有的舒适感,纸上那一个个文字散发着油墨的香气,引人沉醉其中。透过那些文字,仿佛能看到傅雷先生点一盏昏暗的烛火,伏在桌上,手中笔不停,脸上慈祥认真的神情无不透出对将拿到书信之人的关心与和鼓励。
《傅雷家书》是由傅雷先生的一百五十八封家书组成。当读到第一段话时,我就早已感动万分: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看啊,多么的思子心切,多麽的关怀备至!
同时,傅雷先生也极其严格。他在信中教导儿子,让他立下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国籍。如此爱国爱子,又怎能不让人感动?
在《傅雷家书》中,我感到更多的还是傅雷先生深沉的父爱。他和儿子谈心,畅谈天下事。而反顾自己,好像从来没静下心来和父母
聊过天。父母总在为我默默付出,而我总是毫不犹豫的接受,甚至是挑剔,索取。想至此,我不禁满心愧疚,如此疏忽,心里的歉意止不住的涌来。低下头,泪水早已打湿衣襟,回想父母为我做过的点滴
,嘴角扯起一个弧度。
印象中,母亲总是很疼爱我,依着我,照顾我的生活起居,一点不含糊。冬天的晚上,隐约还能看见床脚单薄的背影——在确认被子没有掉下后,默默回房。而我,却总是为了一些琐事和她争吵。一次,因为题目的难度,我卡在上面好久下不来,妈妈见了,随手便给我讲解,我正烦闷,一点也没听进,他便讲了数次,无果,便也气恼极了,说了我几句,我也正在气头上,毫不客气的顶了回去。一来二去,谁都不高兴。谁知第二天,妈妈还像往常一样为我准备早餐,瞬间,我便没气了,只剩下默默的愧疚与感动。
回想《傅雷家书》中那反复的叮咛,温馨的话语,心里便暖了起来。各种美好的记忆碎片充斥着我,感动着我。
似父母那温柔的话语,轻抚我的头。
第二篇:《傅雷家书》之读后感
《傅雷家书》之读后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家书都是维系亲情纽带之一。《傅雷家书》父亲通过儿子的信,深入地了解儿子,写下感人的话,字里行间蕴涵着真理。虽然用词十分朴素,但平平的语言却使人读出很多东西。我想,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每个人都时时感受着父辈的爱,也付出自己的爱,对傅雷的家书自然有同感。曾今有一个同学在彻夜读完《傅雷家书》后,第二天跑来跟我激动地交流,从他仍陶醉在书中的神态可以看出,他是深有同感的。的确,当我们远离家乡的时候,是最能体会这种感受的。
读完《傅雷家书》后,我就一直在想为什么这么朴素,这么简单的一封封信却可以给我这么多的震撼?同样是一位父亲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给自己的孩子在讲道理,为什么会让我这位读者可以感受到如同自己的父亲在写给我的一封封家书呢?而且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我对这位父亲的谆谆教导完全不会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却会让我去深思,然后去明白其中的真谛。后来我总结出两点,其中一点或许就是因为这位父亲是通过书信的形式来教育孩子的(虽然这是因为当时他们父子相隔两地),这位父亲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浓浓的亲情。还有一点就是因为当时傅聪当时在异国,当一个人远在他乡时,最能体会父母的爱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浓厚,父母的谆谆教导是多么的令人窝心。但我也不是说我们每个人必须像傅聪一样独自去国外,正是因为现在的我们很多即使到了共作的时候还像温室里花朵一样躲在父母身边,我们不能体会那种远离父母生活在他乡的感受,我们把父母每天在我们耳朵旁的教导都认为是他们年纪大了的“唠叨”。
我不可否认的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很重要的,就像傅雷以家书的形式来教育孩子一样,他鼓励、启发我们自己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他教育我们要有自己的见地,要有自己的思想。这是他很重要的一种教育观念,也是他经常实践的一种方式。最重要的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他们的距离,傅聪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傅雷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所以傅雷的教育方式很重要的。然而现在很多家长忽视了同
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甚至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对父母的教导也就完全不予理会。很多孩子最后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而父母却只能伤心流泪。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一直生活在父母的身边,就算是读大学远离自己的故乡,最少也是一年有两次可以回家,就算是在异国求学的,家里也是给了充分的经济来源,完全不用担心。所以,那种心情是很少有人能体会的,这也是现在的孩子很少能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的一个原因。甚至有很多孩子竟然嫌弃自己的父母!记得在网络上有流行这么一段话 “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头发、擤鼻涕。这些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是多么的令我怀念不已。所以,当我想不起来,接不上话时,请给我一点时间,等我一下,让我再想一想……极可能最后连要说什么,我也一并忘记。孩子!如今,我的脚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所以,请你紧紧地握着我的手,陪着我,慢慢的。就像当年一样,我带着你一步一步地走。” 可是近来,国内媒体频频曝出某些社会福利机构不能善待老人的事件。这样一些事情的发生到底是谁的过错?我觉得最主要的责任还在于子女,这件事情我不禁反思:我们到底能为父母做些什么?在我们未成年的时候,父母曾经倾其所有来爱我们,当我们长大成人,也为人父母的时候,我们是否还可以像以前父母对我们那样对待他们呢?也许很多人会说,现在生活压力多大啊,哪有那么多心思来管父母。不可否认,在当今的家庭里,一对夫妻确实有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可是再怎么样也不能抛弃自己的父母吧!我记得我和同学去养老院的时候,在跟一些老人交谈的过程中,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会说到自己的孩子,从他们的表情我可以确认,他们很想念自己的孩子,迫切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来看他。或许这些送父母去养老院的人有着他们的苦衷,可是他们连去看望生他养他的父母都没时间么?更可笑的是,有人居然提出这样的观点“国家不应该规定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这是多么的愚蠢和可笑。“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道理难道他们不懂吗?我想说,我们的父母需要的是一两句问候的话语,但也不是说精神上给予他们关怀有可以了,因为物质水平大家各有高低,所以能给予父母的自然就不一样,但是最起码要做到让父母吃得放心、住得安稳。
读了《傅雷家书》,让我明白孩子与父母之间需要更多的是心与心的沟通,而不是家长一味的对孩子进行输入,而孩子却一边在一直输出。人与人之间况且需要沟通方能互相了解然后深交,孩子和父母之间更加需要这种沟通!所以,愿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方式,愿天下所有的孩子也能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
第三篇:读后感之傅雷家书
纷乱冷,人间暖
——《傅雷家书》读后感
高二18班 刘彤
这是飘落在世界某个角落的一段传奇,一份用爱的羽翼编织的温存,没有华丽光鲜的辞藻,没有深刻隽永的议论评析,没有振奋有力的宣言词,却在平凡的文字间镌刻下永不凋零的亲情礼赞,温馨的话语,谆谆的教诲,如琴键上流淌而下的一串空灵。在如歌的岁月里款款滑行,如一滴滴在黑白照片上的油彩,渲染,荡漾开去,在失意的年代里绽开一个唯美的黄昏。
傅雷夫妇生前好友楼适夷如是说“通过这些书信,不仅仅使傅聪与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纽带,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建立了心的结合。”一纸信笺,承载的却是太多真实的重量。一句“一个又一个的筋斗在过去,只要再爬起来,一定会逐渐爬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一句“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将爱子从失恋的泥淖中拉回来,给予重新振奋的力量;一句“孩子,我真的恨不得天天在你的旁边,做个监护的天使,随时勉励你,安慰你,劝告你,帮你铺平将来的路,准备将来的学业与人格……”看到的是一个与儿子心手相连,风雨共进的父亲。一句“你的忧,你的乐,就是我们的,让我们联结在一起,我们虽然年纪会老,可是不甘落后,永远也想追随在你们的后面”是一份愿与孩子朋友相对,同看世事的希冀;一句“得失成败,尽量臵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一句“人一辈子
都在高潮——低潮中沉浮,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为孩子拂去心灵的尘埃,教其在尘世的浮尘中寻找一个平衡点;一句“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手和心传递出来的艺术。”一句“东方升起了一颗星,这么光明,这么纯净,这么深邃,替中国创造了一个辉煌世界纪录。”跳跃字句间的是一颗骄傲的父母心,荡漾期间的是一份对祖国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
千山远,挽歌当唱,时光流,繁华不尽。
为了儿子的将来,为了祖国的将来,二十余年天各一方,所有蕴藉的情感都沉淀在这一方小小的纸片上。因为担心儿子身居一过,对祖国实况有所隔阂而最终脱离实际,脱离政治,这些联系两地的书信同样也承担起政治思想宣传的作用。细致入微的父母将国家的实时状况,基本政策,以及会议的精神要义,也通过家书这一形式传递给了异乡的孩子。他们将信仰顶在头上,扛在肩上,告诫儿子“个人荣誉得失事小,国家荣誉得失事大,”一心将愈演愈烈的爱国情感传达给儿子,避免在其在国外物欲横流的社会之风中迷失了方向,混沌了思想。多少年来,从头至尾的语言感染,积聚而成的是儿子的民族以傲气,爱祖国,爱事业的热枕和严肃的态度。
他的教育终于开花结果,当生命挽起了生命,等待他的却是一场浩劫。十年文革,加诸于他们身上的不仅仅是心灵的哀痛,生死相别成了最后的结局。二十余年的悲欢离合,再聚首,亲已逝。迎接儿子的是萧然的两撮寒灰。多年以后,我们再次开启那些信笺,读傅雷的
教育故事,可曾想到他本身的故事也是一种教育。歌尽生命,到头来是怎样一种哀婉绝唱?这些前后跨越二十余载的书信铺展的两场大灾难。悲剧产生,不是因为缺少智者的声音,而是智者被迫于权贵,是非理智的声音充盈整个社会。到最后,谁是谁非不过随大流罢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傅雷家书》同时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控诉,当最后一封信搁笔,预告的是永远的别离,当分隔两地的祖孙三代沉浸在生日的欢愉之中时,傅雷夫妇也找到了人生的句点。权力被滥用,悲剧也随之产生。
傅聪曾问道:“那样的灾难,以后是不是会再来?”这样的问题我们无力回答,纷乱是无法抵抗的,只愿在纷乱的时节,还会有丝丝缕缕的温暖营造一片温馨。
第四篇:《傅雷家书》读后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一对父子之间的通信,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得到如此多的认同,这就是《傅雷家书》不同于普通家信之处。
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我很向往这种感觉,因此,我拜读了这本《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年-1966年傅雷暨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等的中外家信185封,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出洋在外并最终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子傅聪的信件。洋洋万言,字字涌动,阅者无不为傅雷的精神感动。信中有对过去教子过于严格的悔赎,有对儿子进步的表扬和鼓励,有对音乐和艺术的指导和探讨,有对党和国家建设及运动的看法和意见,有对儿子生活的嘘问和关心,“贯穿全部家书的情义,就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看一部家信录,就是看一片傅雷的“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冰心世界,我们不光明白了傅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翻译名家的原因,更会从中学到如何育子成才的人生真谛。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子叶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掠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子是以严厉而著称,我以为他们父子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傅雷家书》全书是一个父亲在循循善诱,读来很亲切,既饱含了对儿子的深情,也有着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
读《傅雷家书》,感受的是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父子之间的感情因为艺术的崇高而得以升华,成为一份取之不尽的人类精神的养料。
读《傅雷家书》有感
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傅雷家书》更不用说了。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大约在文字产生后,家书就出现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随着文字语言的逐渐丰富,纸张的发明,家书逐渐流行起来,一直到今天,家书都是维系亲情纽带之一。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傅雷家书》来说,傅雷所写下的近百封家书,总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华文明为准;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整本家书,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最好阐释。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阐释出来,它不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傅雷家书除了教人们立身行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令人感动。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样讲道理,然而他们总是为我好。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大道理,还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
《傅雷家书》读后感600字 这绝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人的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无尽头。通过亲生的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应该的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我们看傅雷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从家书中显而易见。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傅聪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数万里之外对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再看看这些书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样的政治处境中写出来的。有多少人在那场“黑暗的灾祸”中受到伤害,傅雷缺在其中显出了他不变的本色。优秀的父亲,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第一封信,从“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会有的。”可以看出,这封家书应该是写在儿子精神消沉时。从“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在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可知,傅雷此时写这封信想鼓励儿子振作起来,以平和心态去面对人生重点挫折,乐观地迎接情感的创伤,做一个勇敢的人。
第二封家书,是写与儿子成功之际。“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我们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 作用:
第一封信,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
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
第一封信里,他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第二封信中,他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以此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趋向“完 美”。
作为一位伟大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傅雷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借助儿子成功的机会,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
两封普通而又不寻常的家书:普通,在于它们是一位父亲写给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内心告白;不寻常,在于这两封家书,从儿子的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
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家书只要讲的是如何教育孩子。
第五篇:傅雷家书读后感
读《傅雷家书》后感
世界上有种神奇的力量,那就是——爱,因为它的存在我们的生活得以幸福,而父母对我们的爱就显得尤为重要。
读完《傅雷家书》,我从书感受到,傅雷先生是极其细腻的一个人,他对儿子的关怀无微不至,大到人生哲理、艺术学习,小到为人处世、生活细节,从各个方面把自己对儿子的殷殷期盼,对人生、艺术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国家、世界的高尚情感用以给儿子最好的指导、建议和帮助,让儿子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更加顺利,这样的父亲怎能不令人敬佩,怎能不令人感动。傅雷爱儿子,但却不溺爱儿子,他对儿子严格要求,悉心培养,希望他时刻爱国、淡泊名利,加强个人修养,注重学习方法等等,这些,是我们所有的青少年应学习的可贵品质。
从书中我最感动的地方是——“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的第二天,就想写信了,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了,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里斯朵夫的母亲斧子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让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烦恼。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的脑海中,随时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这段话看的我鼻子一酸,如此细腻的情感让我难以想象是出自那个严谨近于残酷,倔强甚至有些暴躁的学者。
对待儿子,他说:“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而且,他谦虚诚恳地说:“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态交往。”孩子经受痛苦时,他说:“心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他不为孩子包办,而为孩子这种蜕变的过程而高兴,并且鼓励然艺术要更有诚挚的心,“得失成败尽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从书中傅雷对儿子的态度让我想到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身影:因为我们生病,而彻夜未眠的身影;因为学习不佳不够努力,而大发怒火的人;因为做错事情,而悉心教导的人......对就是他们,这些为了我们而呕心沥血的父母。傅聪傅敏理解了父母,通过自己的努力,一个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钢琴家,一个成为杰出的英语导师。而我们又做了什么?
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因为年龄的差异发生的摩擦,而大发脾气。为了追求所谓的时尚,不顾父母的辛劳,大手大脚花着他们的血汗钱,而不感到愧疚......我们应该懂得理解父母,和父母做好朋友,懂得感恩。
从书中我得到了启迪——傅雷对儿子写到:“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奇妙的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多么真挚感人的话语,傅雷把对儿子各个方面的关怀、培养都寄托在了一封封书信里,他要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一定要用严肃的态度对待这一切,希望他成为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是父母对子女的谆谆教导,子女对父母的亲切交流,浓浓的亲情洋溢在字里行间,仿佛父母和子女是不只是亲人,更是无话不谈的朋友,这真是父母中的典范,给天下父母最真切的启迪。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多么深刻的一句话啊,当我们面对成功时,要谦虚坦然,面对失败时,要积极进取,人生本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音乐,这些高潮和低潮构成了精彩的人生,坦然面对,才能真正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