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旭一生的悲情色彩

时间:2019-05-14 19:23: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陈晓旭一生的悲情色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陈晓旭一生的悲情色彩》。

第一篇:陈晓旭一生的悲情色彩

陈晓旭一生的悲情色彩

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因乳腺癌于2007年5月13日在深圳病逝,至今已整整17年了。她的红颜薄命,她的驾鹤西去,她的香消玉损,她的英年早逝,让多少忠实的影迷为之无限伤感,心痛不已。她经历丰富的一生,是先做演员后经商,尽管她人生中的这两个事业都很成功,演戏让她举世闻名,经商让她尽享荣华富贵,但却无不充满着悲情色彩。更加令人痛惜的是,红颜薄命的林妹妹的不幸结局似乎也影射昭示了陈晓旭的悲情命运。一、一演成名,万众瞩目

陈晓旭1965年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从小就性格内敛,极像林黛玉,身体长得非常瘦弱,令人楚楚可怜。她12岁就开始写诗,尽管只有十几岁,却满纸悲天悯人的惆怅。当时她最喜欢的书是雨果的《悲惨世界》和曹雪芹的《红楼梦》。15岁时,她在杂志《青年诗人》上开始发表自己的诗,那时的她从未谈过恋爱,却写了许多爱情诗。《我是一朵柳絮》是她的处女作,也是她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总称。“我是一朵柳絮,长大在美丽的春天里;因为父母过早地将我遗弃,我便和春风结成了知己。我是一朵柳絮,不要问我的家在哪里,愿春风把我吹送到天涯海角,我要给大海的角落带去春的消息。”读着陈晓旭14岁时写的诗作,朴素无华,让人真切感受到了陈晓旭宁静的心灵。

1985年,《红楼梦》剧组开始选演员。18岁的陈晓旭听到这个消息后,拿着一张背面抄着一首诗的自己的照片找到导演,毛遂自荐,要求饰演林黛玉。“开始导演怀疑我是否能演好。问我:能否演另外一个角色。我说:‘我就是林黛玉。如果我演其他角色,观众会觉得林黛玉在演另外一个女孩的角色。’导演觉得演林黛玉的演员本身应该是个诗人,所以最终我得到了这个角色。”

《红楼梦》后来成了中国电视史上最风行的电视剧,前后重播了700多次。她和那部戏里的十多位以前默默无闻的男孩女孩一起一夜成名。那时,她只有21岁,“我不觉得我能演林黛玉是因为我长得美,或是演技好,只是我的性格和气质与她很像。”《红楼梦》热播后,陈晓旭借助“林黛玉”一角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为她争取到了电视连续剧《家春秋》的女主角梅表姐的角色。但无论她怎么“用功”,展示在观众面前的梅表姐,都只是“林黛玉”的翻版。

名演员陈晓旭一生一共只演了两部戏,即《红楼梦》和《家春秋》。但当年她的名气却大过很多演了一辈子戏的演员,因为她演了林黛玉。也正是因为她演了连自己都无法超越的林黛玉,事实证明,“林黛玉”已成为她演艺途中一座不可逾越的山峰。可以说她自断戏路,再也没有找到第三个适合她饰演的角色。用她自己的话说: “我就拍过这么两部戏。一是我觉得自己在表演上不如别人有天赋;二是由于起点太高,我之后就没有再遇上什么合适的戏了。事实证明,这是我的幸运,要演就该演最好的角色,不是吗?”按理说,成功饰演林黛玉,为她今后的人生铺成的是一条金光大道,但她的演艺生涯却从此终结,虽令人遗憾,但也正因为稀缺才更显珍贵。“那是我生命中的苍茫时刻。虽然我是众人眼中的明星,但没有导演敢请我演其他角色。陈晓旭的名字被林黛玉取代了。”,这是她人生的第一段路程。

二、商海弄潮,成就卓著

《红楼梦》之后的几年,陈晓旭漂泊在北京,三年中搬了七、八次家。没有租房中介,没有酒吧和迪厅,不知道往下该怎么走,多次搬家使得她几乎得了房子恐惧症——她害怕拖着行李飘零街头的感觉。陈晓旭在几年的漂泊中发现,自己完全不适合演艺圈,“没有那种很急切想去演戏的感觉”。在内心里,她愿意让黛玉成为自己表演上的经典符号,没有去接其他角色的冲动。陈晓旭感慨道,“《红楼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发现了精彩的大千世界,却又向我关上了一扇门,使我不能继续演艺事业。为此,我只能重新开辟一条路,却意外地发现它通向更美丽的远方”。

1990年底,陈晓旭的男友郝彤得知长城广告公司要对外承包,就拉着她一起承包。陈晓旭懵懂地跟着郝彤去与长城公司洽谈,结果对方一眼认准了她:“委托法人只能是一个,我们不了解别人,但是了解林黛玉。”陈晓旭就这样签字画押了。公司初创,顶着“长城国际广告公司制作总部经理”头衔的陈晓旭,手下除了几个大学生外,几乎一无所有。她在一家酒店租了一间客房当办公室,业务举步维艰,房租和人员工资几乎压得她抬不起头来。“实际上它是我安身立命的一个机会,但是当时我不知道,因为觉得广告离影视很近,在我朋友的鼓动下我们成立了一个广告公司,没想到从那时候开始才真正地发 展,到后来成为一个事业”。陈晓旭的第一个客户出现在一个月后,那是一家药厂,客户对她说:“我知道林黛玉不会骗我的。”陈晓旭说她是一个喜欢冥思的人。传统的头脑风暴法很有效果,但大多数真正好的想法是在独处的时候产生。后来陈晓旭创办了世邦广告公司,成为了广告界的女富豪。而她也被评为“2005~2006年度中国十大最具风采女性广告人”、“中国2005年度经济风云人物”。

尽管十分艰难,但凭借着一定程度的名人效应,陈晓旭成功地完成了由演艺名人向经商名人的转变,这是她人生的第二段路程。

三、剃度出家,再选人生

在经商过程中,陈晓旭曾很专注于财富的积累,但不久她就发现物欲的增长,并没有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真正的快乐。她变得越发忙碌和烦躁,很少有时间和父母相处。直到有一天,她突然发现,父亲母亲不知何时开始衰老、虚弱了,好像随时都有离开的可能。而与郝彤结婚后,也同样面临着两个人性格的摩擦,这促使陈晓旭彻底明白:无论和谁结婚、无论之前有多相爱,只要来到一个屋檐下朝夕相处,就必须要双方都更加宽容忍让,真诚地去彼此调整和适应。

1999年,她偶然在朋友的车上听到净空法师讲解的《无量寿经》的录音带,“突然我的心明亮了,那个世界仿佛印证了我从小到大对清净仁爱世界的无限向往。我对经中所描述的一切没有丝毫怀疑,就像有人将你心中多年描绘的蓝图突然呈现在你面前那样惊喜、感激。”两个月后,她听说净空法师在新加坡讲经,便立即办理了签证,飞了过去。“看着老法师慈祥光明的面容,我感到自己与佛法很早就相识了。我问老法师:‘我可以做您的弟子吗?在我心里,您早已是我的师父了。’第二天,师父为我和妹妹传授了皈依。我们从此踏上了学佛的道路。”其后每天早上,法号‘华严居士’的陈晓旭以诵读《无量寿经》作为一天的开始,在入睡前读诵《地藏经》,来检讨和忏悔自己当天的过错,替一切在造罪孽和受苦的众生忏悔,祈愿他们能和自己一起断恶修善。“白天的工作很繁忙,我会在午休时静坐30分钟恢复体力,效果很好。失败和成功就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从中学到了什么,智慧是不是增长了,灵魂是不是长高了,道德是不是提升了。学习在我的生活中占着很大的部分。以后,我希望自己能做更多的有关智慧、道德、教育的公益事业。”“我的人生目标是:在我寿终正寝之前,能够把人生真正地想清楚,觉悟,并且在有生之年,把自己以前所犯的错误全都赎罪,然后做一些好事。”

在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之后,2007年2月23日,陈晓旭在吉林省长春市的百国兴隆寺剃度,皈依佛门,法号妙真,立志弘扬佛法,表示“出家是转换新的身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和使命,我的选择是由于机缘成熟,更重要的是为了向释迦牟尼佛学习,提升智慧、教化众生。做一名多元文化的义务教育工作者。”

四、荣耀一世,悲情终生

纵观陈晓旭的一生,成功和她同行,但悲情也伴随她终生。

1、成功演绎了“林黛玉”,为自己筑起了一道自己无法逾越的屏障,彻底封锁了自己的演艺之路;

2、情感波折,和丈夫没能白头到老;

3、红颜薄命,英年早逝,正当人生的黄金时间却撒手人寰;

4、坐拥亿万家产,却饱受病痛折磨,让乳腺癌夺去了自己的生命;

5、香消玉损,驾鹤西去。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就以林黛玉的这首《葬花词》作为结尾,深切悼念“林妹妹”陈晓旭并寄托无限的哀思,是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只是感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第二篇:陈晓旭 个人工作总结

个 人 工 作 总 结

陈晓旭

2010年12月

个 人 工 作 总 结

时间过得真快,一学期的工作将结束,在这一学期中,我能立足岗位,勤奋敬业,团结协作,顺利而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新课标的出台对每一位老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学期我认真学习新《数学课程标准》,钻研业务,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及时主动的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启迪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基本技能、数学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素养的整体发展。

(二).注重学生思维灵活性和独创性的培养

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新的教学理念。能善于沿着不同角度,顺着不同方向,选择不同方法,对同一问题从多方位、多层次、多侧面进行认识。在教学中能自始到终、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解题思路,突破单一的思维模式,诱导他们转换角度,灵活思维,探索多种解题方法,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

思维的独创性指敢于突破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范围的羁绊和思维定势,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设想、新发现。在解题过程中我着力引导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提出大胆、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探寻到具有创新意识的简捷妙法,达到培养独创性思维之目的。

在教学中,我按照知识本身的结构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不断更新教法。通过类比迁移,把所学的知识由点变线,由线变成面,逐步扩展成网络,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这样,学生才能正确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新问题,使思维品质得到更好地培养和提高。深入课题研究,优化课堂教学.(三).让情境“活化”教学学

1、让学生在合作情境中交流互动。

新课改倡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懂得合作。对于低年级学生,伙伴之间通过倾听、分享、交流、互助与反思,使每个人都可以从同伴那里获得信息和启示,进而丰富个体的情感和认识,促进学生顺利地自我构建知识和创造知识。

2、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亲近语文。

只有从生活中来的语文才是有意义的语文。语文课程内容的呈现应该是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使学生体会到语文与现实的联系,认识语文的价值,增进语文的理解和应用语文的信心,激起学生亲近语文的热情,让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的课程。

3、情境教学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已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我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使课堂成为生活性、趣味性、活动性的课堂,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去发现、去创造,真正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四)改变教学评价,注重评价实效

改变以往的单一的教学评价,采用多形式、多渠道的评价方法,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注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让家长、学生、教师共同参与评价。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有效地增进他们的自我评价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同时强调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表现和合作能力为主权依据,坚持主人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以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五)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除了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还注重对学生课前预习能力和家里学习作业能力的培养。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引导他们怎样进行课前预习,把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一起探讨,提高学习效率。并通过“手机短信”常与家长联系,及时交换信息,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使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有了一定的提高。

(六)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不断反思提高

我能结合学校的研究课题,平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严格执行互听互评课制度,在上课、听课、评课活动中,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使自己在学习中成长,在不断反思中提高。

陈晓旭

2010年12月

第三篇:说说陈晓旭(林黛玉饰演者)

说说陈晓旭

佛法在求渡世,武功在求杀生;只有慈悲念越盛,武功绝技才能练得越多。

有情多惹烦恼,智慧平和心境;只有智慧的驾驭,诸多情思方可纯净升华。

晓旭芳魂已远,然神韵永存。想写此文已久,总觉得自己驾驭文字不够娴熟,恐不慎冒犯至情至性的精灵。晓旭已入佛门,佛法本以慈悲度世为怀。想在智慧的引领下,通过我笨拙的分析,借此题材略加阐述,意在共享自己的一些看法。

“从头到尾她保持了自己的真情,没有被污染,从来没有因为任何一种世间的贪欲或者想得到的东西,来改变自己的真心本性”。——陈晓旭说林黛玉

陈晓旭天生就是至性至情之人,细腻多情,亦如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人天生就和人不同,说实话我也不深信六道轮回,前世今生。但我越来越感觉到人和人天生的不同,或许是基因,或许是集体无意思,或许真是灵魂转世。

“我就是林黛玉。如果我演其他角色,观众会觉得林黛玉在演另外一个女孩的角色”,“我能够在上万名竞争者中得到林黛玉的角色,也是因果缘分。十几岁时,我就开始理解她、感受她,还把她的诗抄写在日记上。如果追溯到前世,也许会更奇妙,说不定我们就是一个人呢。”陈晓旭在日记中写道。在竞争角色时,陈晓旭只选择做黛玉,绝不肯迁就尝试其它角色。

陈晓旭生于1965年10月。1980年(15岁,注意年龄和时代背景,改革开放初期,估计高中或者中学毕业)进入鞍山市话剧团,应该可以看出来,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她可能没有太多的真正具有智慧性的读物。从上段“十几岁时,我就开始理解她、感受她,还把她的诗抄写在日记上„„”她钟情于《红楼梦》。此外她的父母也不够大气和开明(她去世后她父母因捐款问题和佛教界发生一些不愉快,此处不多说,详情自查)。她的天性以及她成长的背景都注定了她将成为林黛玉(不仅仅指饰演黛玉的角色)。

1983年(18岁),《红楼梦》剧组开始选演员,晓旭毛遂自荐演黛玉。1985到1987年,陈晓旭在大观园中做了3年的林妹妹。开拍之前他们有较长时间的培训(参见央视艺术人生《红楼梦再聚首》),期间她们接受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的训练和熏陶。当然她也被刻意训练成“林黛玉”。18岁,人的可塑性还是很强的。然而,为了林黛玉,大量的忧郁的情绪被注入这个年轻的灵魂。其实她是十分聪明的,在剧团她经常出“鬼点子”戏弄其他的人尤其是宝玉(欧阳奋强)。当时的拍戏是很辛苦的,一个“葬花”可能要拍很多遍。

在来北京之前,她在鞍山话剧团已经有男朋友,在《红楼梦》拍摄结束前,陈晓旭和多年的男友,也是在鞍山话剧团工作期间的同事毕彦君,领取了结婚证书。但领证似乎是为了给这段感情的一个交代,婚姻并没有挽救陈晓旭的初恋。

这是悲情的开始,87年她22岁,3年的林妹妹让她越发出淤泥而不染。而前男友仅仅是鞍山话剧团的一个职员,此外18岁以前的恋爱多么不成熟。(我记着我高中的语文老师当时在上《罗密欧与朱丽叶》、《雨霖铃》等文章时告诫我们你们现在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爱情,当时不以为然,现在看来当时真是幼稚,也真正信服老师所言),同样晓旭的18,19岁的恋爱似乎只是一个青涩的选择(仅个人推测)。然而这个选择或许引发了她人生的蝴蝶效应。22岁时再回头,她也会发现她的轻率。因此初恋的破裂是必然。

其实我深深相信她和欧阳奋强还是有感情的,人性是复杂的,而对于多情的人在缺乏智慧的驾驭时更是如此,三年耳鬓厮磨,要是没有感情,她就不是林妹妹了。而且欧阳虽然不够机灵,或许不够俊美,但十分善良,本性敦厚,品行端方,重情重义,也有很干净、高尚的灵魂(参见《红楼梦再聚首》)。当然谁也没有点破。

然而她又如何能够与一些俗定的规矩抗衡呢,社会道德、从一而终、周围人的看法,她一个弱女子如何抗衡。她是林黛玉,她不是卓文君,她是林黛玉;她不是简爱,因为她是“林黛玉”;她想抗衡,但毕竟弱不禁风。当然最核心的是思想不够深邃,她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去冒天下之大不韪(仅个人推测)。

其实陈的一生略显悲情,我觉得核心还是为“情”所困。而且经过红楼的训练,她怎么能够落到凡尘呢,一般的男人谁又能入得了林妹妹的法眼,谁又能配得上从天上来的林妹妹呢?就像瑞那夫人对她丈夫庸俗粗鲁的反感而移情于于连(《红与黑》),就像伊丽莎白坚定地拒绝Collins(柯林斯)(《傲慢与偏见》)。

然而,林妹妹毕竟来到了凡间,她可能“肌肤若冰雪,绰约处子”;她可能“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但她毕竟不是庄子笔下的藐姑射之仙,无法“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也不是曹植笔下的洛神,她无法“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休迅飞凫,飘忽若神”。她也需要人间烟火,为了生活她还是需要四处奔波。

之后“陈晓旭在《家春秋》剧组里和到剧组帮忙的王小帅互生好感。离婚后,陈晓旭和王小帅同居在北京蓟门饭店后面的大院里。“院子里两个房间,一间是工作室,一间就是小帅和陈晓旭住。陈晓旭是很不喜欢说话的人,内向,不合群,他们那间小屋总拉着帘子。春天了,大家都出来玩,在院子里一起聊天做饭什么的。天气很暖和,但是她一直不怎么出来。”(资料来自网络,百度百科)

1991年(26岁),王小帅即将分配福建电影制片厂,在分歧前,陈晓旭决绝提出“要爱情,还是电影”。这成为两人分手的导火索。

唉,又是悲剧。对正常的中国人来说,“同居”是一件极不光彩的事,这或许也是上段“天气很暖和,但是她一直不怎么出来”的原因。其实我们也应该舍身处境的为晓旭想想,当年她已经26岁了,26岁啊,圣斗士(按现在的划分似乎是剩斗士),而当年更是严重的大龄女青年了。她把希望给予王小帅这个男人,但为了电影这个男人还是离开了她,又加上同居的不光彩,她又一次伤心„„

后来,陈晓旭认识了自己的第二任丈夫——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生郝彤(姐弟恋),这个男人也最后和她一起皈依佛门,我不得不说这个男人也是个悲情人物。

此时,我觉得陈晓旭这个完美主义者已经心死了,而且一个摄影系的男生能够有多大的智慧去抚平她的累累伤痕呢?更何况还是一个姐弟恋。陈晓旭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理解她的成熟男人,而且我觉得这段婚姻也只是凑活着,要不不到35岁,她就深信佛学。(她的境界还不足以达到平和宁静遁入佛门,应该是很多事情她解不开,似乎是一种逃避)。记得很多人在校内上分享过一篇“一生只谈一次恋爱好”的文章,确实如此,尤其对于理想主义者和完美主义者。此外也可归因于心里能量守恒(参见荣格心理能量学说),如果真心投入哪有那么多的真情付出与多个人,就像斯佳丽(Scarlett)(《乱世佳人》/《飘》)前前后后结了好多次婚,但她真正喜欢过谁?她自己也不知道。当然像段正淳这类人(《天龙八部》,看似个个真情,但是爱情吗?有待商榷。

当然她之所以后来如此喜欢佛学也反应了她缺乏智慧的引领,此外她多次在多个场合强调希望和家人在一起,根据前文分析她的家人并不够开明和大气,因此她的所谓和家人在一起似乎也是移情,弥补或者缓解爱情的痛楚。后来乳腺癌,可能略懂中医的人知道乳腺癌和人的情志有很大的关系,抑郁凝结不散很容易成为癌症。

陈晓旭于1996年创立了自己的公司——世邦广告公司,任董事长。那年她32岁。陈晓旭说闯入广告界只是个偶然,说白了是为了生存。晓旭的创业资金是买股票赚来的。那时中国的股市也是刚刚起步,她拿演出积攒的两三万块钱跟着别人买原始股,没想到股票翻了好几倍,她成了“先富起来的人”。

创业9年之后,世邦已发展成包括广告、文化和商贸三家公司的一个品牌企业。

经过15年的发展,她所领导的北京世邦,已成为一家年营业额近2亿元的4A广告公司。1999年~2003年,世邦连续4年获得中央电视台优秀广告代理公司称号,2004年获得中国生产力学会颁布的“中国十佳诚信广告机构”和“中国十大策划专家”称号,中国广告协会“广告人中国案例”品牌策划金奖。而她也被评为“2005~2006中国十大最具风采女性广告人”、“中国2005经济风云人物”、“2004~2005中国50位杰出女性广告人”。

那些成绩让她开心过吗?似乎没有,因为她追求的根本不是那玩意,当然可以成就她多做功德,比如她出资拍摄了《和谐拯救危机》,净空法师也是她的师傅。

2007年5月13日,香消玉殒,陈晓旭走完了42年的人生。

再说她信佛,其实我觉得她信佛似乎是找个避风港,剪不断,理还乱。此处指的是俗务,是七情,是六欲。既是遁入深山,心静不下来。还是无济于事啊。静心,需要很大的定力和慧根。而且对一个已经受伤很深的心来说,更是难上加难。禅曰:看得破,放得下。你可以看破钱财权力,这些并不难。但你看得破情吗?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智慧累积,太难了。看得破已经很难,更何况放得下,很多人道理看得破,但放不下。而且你天生是林黛玉转世,不是六祖惠能,人家佛性自足。或许你来到人间就是要演绎林黛玉,不仅在红楼梦剧组里,还在你的人生里。悲情也很精彩,悲情反而让人回味无穷。

上文已说净空法师是陈晓旭的师傅,在晓旭去世之后他说:“她(晓旭)这个口里的心量很大,心里的心量很小”。“她是信心不足,我一直帮助她。她如果有“山西小院”那些人的信心,她什么事都没有了。你看那时候我们大家都念佛帮助她,她不念佛,她天天想着我这个病能好吗?劝她的时候,点头,但是我们离开她的病房的时候,她的念头又起来了,又问别人,我还能好吗”? “我照顾她那么多天的时候,她没有信心。她不知道忏悔,她不知道感恩。这她自己说的,感恩的心,忏悔的心,总是生不起来。愿力不足,有发愿,愿力很脆弱。”当然净空法师也说了晓旭的果报还是不错的,希望如此。

她的意志力不足以驾驭情感,心量较小,也很固执。她是有情,甚至多情之人。然而,在智慧不足以驾驭的时候,她的路走得并不完美。她的内心不能平和,更谈不上祥和。从《红楼梦再聚首》她出场时的面容也可看出她想平和宁静,她还想具有超越常人的气度和智慧。虽然她显得超凡脱俗。但她的内心并没有解脱。不过也是,贪嗔痴慢疑,我们这些凡人又如何能够放得下。如果放不下,贫富贵贱也没差别。因为我们都受苦于贪嗔痴慢疑这五毒。

当然不管怎么说多学习,多提升自己的智慧,还是可以相对洒脱一些的。

此文又说了不少陈晓旭的不足,当然如果你的芳魂佛法大进的话,你会明白这些都是名相而已,皆空!

有情多惹烦恼,智慧平和心境;只有智慧的驾驭,诸多情思方可纯净升华。(把主题放在后面画了蛇添个足吧)

引无名扫地僧之语开篇,自填一句与之对应。一因万法归宗,二因晓旭亦遁入空门。

最近一段时间我似乎经常用到“灵魂”这个词,说实话我也不深信六道轮回,前世今生。(曾仕强上次在北理讲座时说:不管什么东西信得太深就是迷信。当然曾仕强的话并不见得就对。但却是他的话和我的一些想法产生了共鸣。释迦摩尼在《金刚经》已多次开示说他说的并不是真正的佛法:“佛说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法尚应舍,而况非法。”此文可能会很散,因为这不是逻辑证明,可能也没对没错。只是希望整体能够浑然天成的显现一种道理)。但我越来越不敢否认先天的重要性,有时觉得“精神”、“气质”、“神韵”这些反应不同于肉体的某准精神(看到了吧,用精神解释精神已经是矛盾了,这就是语言哲学的矛盾)方面都显得很片面和苍白。“灵魂”这个词和“肉体”相对可以涵盖以上所说的几乎所有的非物质层面的东西。

虚竹: 释家弟子,以慈悲为怀,普渡众生为志,讲究的是离贪去欲,明心见性。这武功嘛,练到极高明时,固然有助禅定,但佛家八万四千法门,也不一定非要从武学入手不可。我师父说,练武要是太过专心,成了法执,有碍解脱,那也是不对的。

老僧认为高深的武功必须精深的佛法来化解戾气,虚竹则认为要立志坚定,慈悲为怀普渡众生,高明的武功有益无害,但不可入执。两人从两个方面阐述了武功与佛法的关系,立意新颖。个人认为,佛法最重要的是两点,慈与聪,慈是慈悲,聪是聪明,了解世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神通是聪的一种外在表现,武功又是佛家众多神通法门之一,没有慈悲,大神通会带来大欲望,难得正果,而同时,神通又是实现慈悲的有益臂助。

其实财富与修养的关系不亦如此

第四篇:悲情英雄之我见

悲情英雄

———之萧峰形象分析

摘要:武侠小说《天龙八部》是金庸先生创作的一部史诗巨作。其中,萧峰当属金庸先生这部作品中,也可以说是所有作品中塑造的最为成功、最为复杂的“侠之大者”。他顶天立地,豪迈粗犷,光明磊落,行侠仗义,是武林同道公认的英雄豪杰。可是,命运作弄,随着出身契丹之谜的揭开,他由英雄变成遭人唾骂的胡虏,进退维谷。最后,雁门关外,忠义难两全,面对生他的契丹和养他的大宋,萧峰心灰意冷,拾起地上的两截断箭,自绝于雁门关外,杀身成仁。本文将通过萧峰的形象与魅力、性格情感及其命运悲剧三个方面去探讨这一艺术形象。

关键字:人格魅力爱情国仇家恨英雄寂寞

一,萧峰的形象与魅力

“段誉见这人身材甚是魁伟,三十来岁年纪,身穿灰色旧布袍,已微有破烂,浓眉大眼,高鼻阔口,一张四方的国字面,颇有风霜之色,顾盼之际,极有威势。段誉心底暗暗喝了声采:“好一条大汉!这定是燕赵北国的悲歌慷慨之士。不论江南或是大理,都不会有这等人物。包不同自吹自擂什么英气勃勃,似这条大汉,才称得上„英气勃勃‟四字!” ①这是小说中对萧峰神威凛然的外貌描写,也是对萧峰大气磅礴的粗笔勾勒。

小说中无论“聚贤庄之战”、“小镜湖畔”、“赤手博虎”、“少室山之战”还是最后的苍茫山上荡寇鏖兵,作者无以复加的战斗场面都向我们展现了一超凡入圣的高手。

在慕容博与萧峰父子“交易”,用他的命,换萧峰侵宋时,他说,“杀母之仇,岂可当做买卖交易?此仇能报便报,如不能报,则我父子毕命于此便了。这等肮脏之事,岂是我萧氏父子所屑为?”②这是萧峰的高尚精神境界,宽广的胸怀和气度非凡的集中体现。

“你可曾见过边关之上,宋辽相互仇杀的惨状?可曾见过宋人辽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情景?宋辽之间好容易罢兵数十年,倘若刀兵再起,契丹铁骑侵入南朝,你可知将有多少宋

人惨遭横死?多少辽人死于非命?”,雁门关外“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为了宋辽两国的和平,为了两国的人民,萧峰不惜逼迫辽国皇帝有生之年不得攻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体现了他的理想远大,古人认为“聪明秀出为英,胆气过人为雄”。英雄除了机智勇敢,还应该有胸襟气度,果敢节操,远大的理想和宽广的胸怀,卓越的才能。所有这些,都在萧峰身上得到完美展现。他,就是真正的英雄!

二,问世间情为何物

“ 塞上牧羊”,是萧峰对心爱之人阿朱的许诺。阿朱对乔峰道:“便跟着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也永不后悔,跟着你吃尽千般苦楚,万重煎熬,也是欢欢喜喜。”萧峰道:“乔某得有今日,别说要我重当丐帮帮主,就是叫我做大宋皇帝,我也不干。” ⑤

造化弄人,一切都因马夫人康敏而改变。第一,她揭破萧峰(乔峰)的身世之谜,并谎称是乔峰杀害了马大元;第二便是向伪装成白世镜的阿朱透露“带头大哥”是段正淳。第一件事,让萧峰身败名裂,无家可归。第二件事,让萧峰错杀自己最心爱的女人,落得个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临死之时,阿朱将妹妹阿紫托付给萧峰,也是在同时,阿紫发现人世间有如此痛楚而美好的感情,于是,她心里有了萧峰。“我要是阿朱多好,有人这么疼我,有人这么关心我。”⑥陷入爱情深渊的女人都是自私而愚蠢的,为了得到萧峰,她设计差点杀死萧峰。“我不是得不到你嘛,那我把你打死。我抱着你的尸体,你就永远也离不开我了,我就永远跟你在一起了。”⑦正是对萧峰占有欲极强的爱,才使她上了耶律洪基的当,把软筋散认为是爱情的圣水,混在因阻止辽国攻打宋国而获罪的萧峰的酒中,导致萧峰被擒。在小说后部,萧峰自杀后,阿紫抱着他的尸体跳下了悬崖。她活着的时候,不能得到;死了之后,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她仰慕的英雄。

对爱人的执着专一,永怀深情;对阿紫这位亲人无微不至的照料;对杀父之仇的坚持,无不反映萧峰这位天生英雄重情重义,美好崇高的内心情感世界。

三,自古英雄多寂寞

他有两对父母,却没有一对能陪在身边;他有两个民族,却没有一个民族能给他容身之地;

④③

他对丐帮众人仁义有加,丐帮中人却嫌弃他的契丹人身份,与他势不两立。他对耶律洪基忠心耿耿,最后却被其用计擒禁。当武林各门各派,四面合围欲杀乔峰而后快时,只有别人目之为迂阔不通世务的段誉和举止温吞可笑的虚竹愿与其同生共死,“人皆曰可杀,我意独怜才”,他的知己仅此二人而已,这是一代大侠的孤独苍凉。

他生活在一个夹缝里,乔峰并不是自杀而亡,而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将他逼的无容身之地。他若求生于大宋,或者再任丐帮帮主之职,即视为不忠,他若继续追随大辽皇帝,则必南下侵宋,这样一来,一则违背父训,视为不孝,二则残害黎民,视为不仁,三则必然要与夕日好友为敌,刀戎相见,此视为不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事,又岂是乔峰这样的大英雄所为? 既不能存于大宋,又不能活于大辽,加之爱人已先他去,乔峰空有绝世武学,却无处施用,英雄末路,只能用死亡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一个悲壮的句号。

萧峰的悲剧,反映了人与命运之间的搏斗,人虽然终究敌不过命运,但是人性的尊严,却在奋斗的过程中得到肯定。萧峰虽死,却获得了永恒。此结局验证了一句名言:“悲剧往往比喜剧更容易震撼人们的心灵。”

结束语:

金庸先生以主观情感逻辑为基础,按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为想象前提成功的塑造了乔峰这一无人可以替代的悲剧形象。“英雄”取代“侠”成为小说主人公。超越了汉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和局限,以现代的人道思想,对传统进行成功的改造,以传统文化的形式表现出现代的伟大的人类精神。

注释:

①金庸,《天龙八部》,第481页,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年。

②金庸,《天龙八部》,第1521页,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年。

③金庸,《天龙八部》,第329页,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年。

《人物志·英雄》,中国商业出版社,1998年。④刘劭,⑤金庸,《天龙八部》,第752页,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年。

⑥金庸,《天龙八部》,第854页,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年。

⑦金庸,《天龙八部》,第637页,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年。

参考文献:

1.金庸,《天龙八部》,广州出版社,2008年版。

2.陈墨,《金庸小说赏析》,三联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

3.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孔庆东,《醉眼看金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孔庆东,《金庸小说中的悲剧爱情》,“百家讲坛”,2005年版。

6.倪匡:《我看金庸小说》,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施爱东:《点评金庸》,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第五篇:悲情城市影评

夜风吹过黑幕下的基隆,岁月翻起的浪敲打月下的城。一个女人在生产,一盏灯在小屋中挂起,点亮一家人昏黄的的焦灼。

这是1945年的台湾,吱吱呀呀的收音机播放着日本全面投降的消息,女人的呻吟不时从屋中传出。而灯光幽明的小屋如海中的一叶舟,漂泊着一家人几十年动荡的岁月。

不多久,一声啼哭豁然划破黑暗,一个婴孩诞生了。孩子是个男孩,父亲林文雄为之取名光明。

夜色还凉着,天或许快亮了。孩子仍不时啼哭,窗外的墨色淡了一些,又很快归于沉寂。这一刻,是一个家族悲剧的开始。伴随着婴孩初生的,还有我们将要讲述的一段故事。讲故事的人,叫做侯孝贤。

中学时候第一次看这部电影,一直不敢提笔说它,也不能说就真的看懂了它。常常会在脑子里想起一些情节和对白,体悟的是一份诗意的抒情和浮沉的怅然。年岁渐长,才评出其中不绝如缕的悲怆来,以及娓娓道来的对于时事的叙述和人生的解读。这部电影台词不多,想说的话却都在画面之外。

浩海中浮沉的是漂泊不定的台湾,孤岛上动荡的是乡愁不断的基隆,悲城里生活的是平凡普通的林姓一家。电影便是以林氏一家,串联起了一九四五年台湾光复至四九年国民政府迁台之间的一段历史。

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光复,国民政府于10月25日派行政长官陈仪接管台湾,宣布台湾重入中国版图。然而台湾本岛人民的生活,并不曾因政权的更替而一日转变。

太阳旗落下,青天白日旗升起;知识分子慷慨高歌《流亡三部曲》,孩子耳边仍悠扬响起日本的旧时民谣;收音机里播放着台湾光复的捷讯,宽美却温暖地流着眼泪相送日本女子静子;当政者换了国民政府,腐败混乱却比过去更甚,就像片中林文雄呐喊的不平:“我们本岛人最可怜,一下日本人,一下中国人,众人吃,众人骑,没人疼。”到了二二八事件,这样的矛盾终致爆发。

1947年2月27日,国民政府台湾专卖局工作人员,在一次缉私活动中打伤女烟贩林江迈,后又误杀路人陈文溪。28日,台湾市民举行示威,要求严惩凶手,却遭开枪扫射。民众愈愤,冲突在数日内蔓延全台湾,国民党调动大批军队镇压,伤亡者有近千到数万人的估计。史称“二二八”事件。

国仇与家恨,乡愁与愤世,温情与冷视,就这样复杂地交织,人们也说着台语日语上海话,憎恨杀戮或相识相爱。这便是电影的时代背景。

正如电影开始婴孩的诞生,生于黑暗,取名光明,为其接生的却是一位日本妇人,孩子一生的命运亦难如其名。导演侯孝贤讲述的是宏观视野之外的民间史诗,历史年轮下,是一代人逝去的诗意青春,硝烟吹乱的平凡人生,胡琴拉不断的秋意凉凉。

林氏一家四子。长子林文雄,主持家中事务,经营一家酒楼。有一女唤作阿雪,后有一儿,取名光明。文雄后被卷入三弟与黑帮的争斗,并最终死于赌馆之中。

次子文森,原本打理一家小诊所,战时被日本人征调去了南样当了军医。留着家中妻子苦等多年,从此了无音讯,终无所归。

三子文良,战时被征去上海,为日军作了翻译,等逃了回来精神却已失常。好歹痊愈,又与黑帮争斗,被人陷害,抓进了监狱。在狱中饱受折磨,救出之后疯病复发,成为废人一个。

四子文清,自幼聋哑,在镇上经营一家照相馆。文清与小学教师宽荣为友,后结识其妹宽美,两人在静默中相知相爱,成为夫妻。文清、宽荣等皆为进步人士,二二八事件后共同从事革命活动。后宽荣被杀,文清随后亦被捕,死于狱中。独留宽美一人,抚养尚在襁褓中的婴孩阿谦……

编剧朱天文曾谈起文清这个角色产生的始末,一开始他们设想他是会说话的,但如此反不知如何着手,梁朝伟的国语又不甚好。一日谈话中,侯孝贤忽说,不如让文清哑巴算了!于是林文清就成了如今这样一个无言的角色。如今想起来,当初这样设计虽有些无可奈何,反倒成为一处妙笔,生出无心插柳的好处来。

当太多话语藏于心,最华丽的倾述便是沉默。世事无法言说,亦言说了一切。三个小时的电影泼墨出数十年无法风干的记忆,写不尽的家仇国恨,描不尽的乱世浮沉,文清则是这幅水墨上的一处留白。沉默的文清,是自身及他人命运的观察者;文清的沉默,则是生命的一份苍凉与沉静。

文清与人交流,常用纸笔书写。文清与宽美相识时,便是如此。对白化作纸笺上朴素清秀的笔迹,又化为了屏幕上黑白默片般的字幕,这使得电影有了一种文字的诗意,两人的交谈亦如涓涓流水,淡了愁,化了恨,留下的是内心的善意坦露,与人性的深处共通。

比如谈到文清童年失聪往事,谈到莱茵河上美丽女妖传说,比如看到逝去故友留下的诗句,一笔一划讲述的故事:明治时期,一个日本少女在樱花盛开时,自飞瀑下一跃而下。她不是厌世,亦不是失志,是面对这么灿烂的青春,怕它一旦消失不知道如何是好,不如就跟樱花一般,在生命最美的时候,随风离枝。她的遗书,给当时的年轻人整个都振奋起来,当时正是明治维新,充满了热情与气概的年代……

此时,文清与宽美两人相视,静美无言,字幕再次映出了同样的诗句:“同运的/樱花/尽管飞扬去吧/我随后就来/大家都一样。”

一如最初,两人相遇在九份山间的葱秀里,如黛远山,流年似水,虽不知以后将会经历怎样的悲苦岁月,但此刻吹拂过脸庞的,是一生微笑相忆的青春韶华。

文清也不是一句台词也没有的。火车上人有要抓他,问他是干什么的,他眼里惶恐,竭力嘶哑地挣扎出三个字:台-湾-人!人没听清,举起棍子要打他,幸而宽荣赶到,对着打手大喊,他是哑巴你不知道? 打手悻悻而去。

乱世如此,连哑巴都要逼着说话的。以至后来文清被捕被杀,其中的荒诞悲怆,愈发弥漫,方让人评出其中的无言来。

然而文清由于聋哑,始终站在混乱时事的边缘。对于台湾混乱时局表现最为直接的,则是身处其中的长子文雄、三子文良。两人的悲剧,是官僚黑帮争斗的牺牲品,亦是社会动荡的陪葬品。

文良是被乱世吞没的一叶舟。为求心中一己私欲,卷入黑道,盗印日钞、私贩毒品;却因时局的混乱至极,遭人诬告,被打致残。

而为阻止兄弟贩运毒品,大哥文雄卷入了黑帮的争斗。先是没收了文良偷运的毒品,又与黑帮请茶言和求一家平安,终因挡了黑帮财路,兄弟两人被以汉奸罪诬陷通缉。一番辛苦,虽救出其弟,但已成废人,文雄自己也终在赌场中与人夜搏,死于黑帮之手。肩负着家庭重担的大哥,就这样轰然倒塌,血泊之中,倒映着一个民族的伤痛。

一家四子,文雄文良这一脉,针砭世事,激浪翻涌;文森文清这一脉,则是天高云淡,静水流深。然而文雄被杀,文良疯癫,文森失踪,文清被捕。一家四子,终难逃家破人亡。若在历史中寻一份答案,可看到那一个时代里,台湾本岛人与外来人之间的血痕依旧。孤岛台湾,飘零数十载,到了光复之后,日子却愈加水深火热。外来的投机者入岛寻一份利,拉帮结派胡作非为;外来的国民党入岛求一份权,腐败专政血腥镇压。外来的国民党要说他们是汉奸,外来的上海帮认为他们挡了财路。本省外省,同宗相残。

他们苦苦寻求着对身份的一份认同,彷徨于命运的几经更迭,喑哑于语言的几度变化。是日本人,是中国人,还是台湾人?祖国是什么,哪里又是祖国?世事几度变迁,却仍在血

雨腥风中挣扎求活;故土飘渺难寻,这一方土地上的人们,又将去向何方? 对祖国的追寻,对历史的陈述,对家族的追忆,对人性的审思,电影的语言始终是白描的,不动声色的,却是淡然苍茫的烟云,凝结的是没有遗忘久久不散的永伤。

电影中,宽容、文清等人久别重逢,在一处酒家聚谈畅饮。聊到惘然处,一人开口低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众人相和,歌声渐起,慷慨一时,萦绕在小城上空。然而家在何方,何处为家? 只有漫天细雨迷蒙,久久不散。

侯孝贤谈起这部电影,曾说他希望拍出的,是自然法则下人们的活动。于是在他的一个个长镜头下,出生、死亡、相聚别离,都若隔岸观花。每每到了情节冲突之处,有人争斗或哭泣,镜头便会转向九份云海苍茫的远山。山路间弥漫着不散的轻烟,平和的叙述掩盖了潜流的暗涌。侯孝贤的长镜头便是这般,沉静淡然,缓慢不动,任你自由想象,作一个时间的旅行者,自生命之河一路回溯,寻一份对内心的自省。

这份镜头的不动声色,不免让人觉得冷淡疏离,而给予这份苍凉一份暖意与希望的,则是宽美贯穿始终的安静旁白。

“昭和二十年十一月初八,好天,有云,带着父亲写的介绍信,上山来金瓜石的矿工医院做事。哥哥教书没空,叫他的好朋友文清来接我。山上已经有秋天的凉意,沿路风景很好,想到日后能够每天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心里有一种幸福的感觉。”

日记式的旁白响起于九份的云淡暖日间,冷漠剖析一个时代脉络的同时,也温暖走入一个女子善良无争的内心。自那时起,一个家族的兴衰便在这低声述说中徐徐展开。而此刻,是温泉水一般的人生初见。

然而当樱花在雨后随风离枝,这一段邂逅相遇也在栉风沐雨中幻化为相濡以沫。穿越过幽暗的牢室,目睹了难友的鲜血,沉默的文清自觉走向了抗争之路;而在哭泣过了生离,煎熬过了死别,昔日澹然如水的宽美,也成为了贤淑坚忍的女子。

老大文雄已惨死,老三文良已疯癫,一个家已然分崩离析,落在记忆的却是一份最痛的平静。医院里,宽美产下一子,镜头再次转向九份的苍秀山海,镜头外是宽美静静的独白:“今天下午,听到新年第一次春雷,声势很大,一阵又一阵,像要把山跟海都叫醒一般。”生即使痛苦,命不知何往,雨后的生命也还是有意义的。

故事的最后,这一家三口站在火车站旁,小儿抱在怀中,望着栅栏外灰雨里的海岸线,不知道他们能逃去哪里。这一份生命的尊严、隐忍与宽容,也还是让他们回到了家中,来到画着窗帘壁炉花瓶的布景前,调好相机,为盛装的三人拍下了最后的一张全家福。

再到后来,文清已被抓走,留下的人仍在平静地生活。宽美提起笔,开始给阿雪写信。“阿谦已经长牙了,笑的神情很好,眼睛很像四叔。有空来家里走走,九份开始转冷了,芒花开了。满山白蒙蒙,像雪。”

浅浅低语间,让人唏嘘。

侯孝贤曾说:“我觉得总有一天电影应该拍成这个样子:平易,非常简单,所有的人都能看。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很深,非常深邃。”

中国电影的民族记忆和文化历程

中国早期电影的美丽和魅力

新中国电影的英雄叙事

香港电影的离散经验和漂泊意识

台湾电影的归根想象和家国观念

时空身份与文化(时空觉醒和文化反思)

构建两岸电影共同体:

基于产业集聚与文化认同的交互平台

下载陈晓旭一生的悲情色彩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陈晓旭一生的悲情色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悲情城市》观后感

    《悲情城市》观后感《悲情城市》中的台湾,不是我们所熟悉的台湾,至少,不是我想象中的台湾。影片中包含了日本投降、二二八事件、国民党退守台湾等与台湾人民深切相关的历史事件......

    申论热点:悲情营销

    申论热点:悲情营销 给定材料: 2018年5月,山西临猗县政府发布的一则针对“临猗苹果滞销”不当营销方式的声明引发关注。声明中称,多个电商发布“临猗苹果滞销”的营销策划,利用打......

    “悲情营销”莫如诚信经营

    “悲情营销”莫如诚信经营 网购山西的滞销苹果,为何发货地却在广东?近日,一些商家假借“滞销”之名在电商平台销售水果,甚至使用了同一位老人的照片做宣传。类似“网售滞销水果......

    2012悲情奥运,悲情英雄5篇

    悲情奥运,悲情英雄天下豪杰聚伦敦,齐集心血向金牌。虽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在着残酷的竞技场上,冠军只有一个,成便是苦尽甘来,多年的苦练和汗水终究大功告成,而败则几年的操练化为一......

    “物是人非增悲情”诗歌鉴赏

    “物是”“人非”增悲情 ——由《扬州慢》的结尾说开去 一曲《扬州慢》,抒发了姜夔对劫后扬州的伤痛之感。曾经春风十里、笙歌处处的扬州已是荠麦青青、满目荒凉,让读者也油然......

    字字凄美 句句悲情大全

    字字凄美 句句悲情 —引领学生品读赏析《钗头凤》 (湖南省常德师范学校 曾琳 415000) 摘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品读鉴赏我国古代诗词的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师的一......

    80后大学生的悲情

    80后大学生的悲情:掏粪与犯罪如何选择?[论坛头条] 一个80后大学生回击朱军掏粪论:就是犯罪也不掏粪!应感谢朱军此黑脸贼的一番话,又引起了一番唇枪舌剑,某些土贼们甚嚣尘上,总是对......

    悲情父亲的无悔人生

    人们都用父爱如山来形容父亲的伟岸和高大深沉。还有宽容坚强。人生在世,第一个带我们来到人间的无疑就是父亲母亲。母亲生育我们,父亲养育我们。他们也许富足,也许平凡,但是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