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惜余春诗词阅读赏析及答案
惜余春
贺铸①
急雨收春,斜风约水,浮红涨绿鱼文起。年年游子惜余春,春归不解招游子。
留恨城隅,关情纸尾,阑干长对西曛②倚。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
【注】①词人时年四十六、七岁,在江夏任钱官。②西曛:斜阳。
⑴从全词看,词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3分)
⑵后人评价春归不解招游子有无理之趣,请对此作简要分析。(3分)
⑶请简要赏析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这两句的艺术特色。(4分)
参考答案:
10.⑴(3分)由惜春(1分)到思归(1分)再到怀人(1分)。
⑵(3分)春归本是自然现象(1分),词人埋怨春弃己而独归是无理的(1分),但无理却有趣,借此把游子游子思归之情表达得委婉、深挚。
⑶(4分)运用比喻、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以鸳鸯喻夫妻(有情人),以江南、渭北代指夫妻(有情人)各自所在的地方,以白头三千里突出分别时间之长、相隔距离之远。意味深远,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震撼和艺术感染力。(如答化用,两面兼写等亦可酌情赋分。)
评分建议:手法及分析,3分;表达效果分析,1分。若答出其他手法(想像、化虚为实、以景结情等)及表达效果,言之成理亦可赋分。
【诗词赏析】
这是一篇游子伤春怀人之作。
上片写惜春思归。急雨收春,斜风约水。写暮春时节,雨急风斜。这第一句写得别致 新颖,其中收字尤见功力。不言春将尽,不言春归去,而曰急雨收春,看一收字,至使急雨反客为主,造语生动俏皮。急雨收回春天,斜风拂掠水 面,而浮红涨绿鱼文起接着写暮春时节水面上的景致。红化凋零,飘飘洒洒落满江面;江水上涨,绿波荡漾;鱼儿游弋,激起阵阵波纹。这里的鱼文二字最 易引起人的暇思。中国自古就有鱼雁传书之说,书信常被称为鱼书或雁书。这鱼文仿佛就是幻化了的书信,勾起游子无尽的相思。年年两句直写惜 春。游子珍惜春天,舍不得春天离去,见春将尽,落红飘零,意绪万千。正如辛弃疾所云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游子惜春,可春并不理会,春归时也 不懂得招呼游子,不知约游子结伴而还。春本无知,春本无晓,如此怨春,似乎无理,然而更显其情真意切。这正是人们常说的无理有情之妙。
上片惜春思归,下片自然而然地转入怀人。留恨城隅,关情纸尾。写当初与妻子的离别及日后的书信传情。城隅,即城角,当初与妻子离别之处。不忍离别,却 又不得不离别,于是便有留恨城隅。一个恨字笼罩了下片,也为读者理解全词提供了一个契机。不能相见,只能在书信纸尾看到妻子的一片关切之情了。接 下去作者描摹了抒情主人公凭栏远眺的镜头。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借凭栏远眺写愁绪。李煜有句云: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浪淘沙》)辛 弃疾有句云:休去依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阑干长对西曛倚,写抒情主人公倚着栏干长久地凝视着西天的落日。熟悉中国古典诗词 的人都懂得这是一个痛苦的形象。结尾化用杜甫《春日忆李白》诗句,杜诗云: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以遥望对方所见的景致极写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贺词云: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写夫妻老矣,却关山阻隔、江南渭北天各一方。这结处用语质拙,不雕饰,不张扬;江南渭北已溢出无限情思,而 鸳鸯白头更让人感慨万端。
贺铸善于写情,往往情真意切,此篇便是一例。贺铸善于处理结处,此词上片结处的无理而妙,下片结处的质拙含蓄,都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和启迪。
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第二篇:夜泉诗词赏析及阅读答案
篇一:夜泉诗词赏析及阅读答案 篇二:夜泉诗词赏析及阅读答案
同学们都清楚的知道,学会欣赏古诗词才能够了解我国的古典文学,发扬光大我国的古典文学。夜 泉
(明)袁中道
参考答案:
7.(3分)(1)山白鸟忽鸣(1分)
附赏析
译文:夜晚山中夜鸟突然叫了起来,石头冰凉,凝在石上的露水快要结成了霜。赏析:诗题为《夜泉》,主要写的是对月色中的山水景物的感受。山白 是山在月光沐浴下呈现的色调。一声鸟鸣划破寂静,反而更衬托出寂静,正像王籍所描绘的 鸟鸣山更幽 的境界。
石冷霜欲结,表现由视觉引起的对触觉的联想。清幽的月色洒在石头上泛起一片冷光,青白青白的像是要凝作霜花。
诗人置身于朗月的清辉中,山看上去是白的,石也泛着冷光像要结霜,而石下的泉水呢,被月华映照,银光闪烁,简直像是一片雪。古人写夜泉的诗句很多,因为是在夜里,一般都用听觉来表现它,写它的淙淙流声。而本诗的作者却独从视觉来表现它。不能不说是别出心裁的艺术创作。
赏析下面的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3分)夜泉(明·袁中道)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小题1:诗中“山白鸟忽鸣”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山泉夜景的幽静?-九年级语文-魔方格 赏析下面的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3分)夜泉(明·袁中道)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小题1:诗中“山白鸟忽鸣”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山泉夜景的幽静?(1分)小题2: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所表现的画面,不超过40字。(2分)小题1:以动衬静或以声写静、以动写静(1分)小题2:皎洁的月光照在清泉上,那泉水浸染上明月的白色,仿佛成了一溪洁白的雪。(2分)小题1:试题分析:古诗词中常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本诗中“山白”是静写,“鸟忽鸣”是动写。小题2:试题分析:根据诗句描绘的意境,发挥想像从声、光、色几个方面描写出诗中的景象,语言力求生动,用多修饰。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赏析下面的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3分)夜泉(明·袁中道)山白鸟忽..”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鉴赏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考点名称:古诗词鉴赏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崔颢、苏轼、)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曹操、李白、韩愈、)写景: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叙事: 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满,或对。。寄予。
古诗歌题材分类: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常见的题材如下: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
古诗歌鉴赏常见考点及技巧:古诗词的鉴赏中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考察重点。古诗词的考察包括诗眼、炼字以及意象等。“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古诗词鉴赏技巧:
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1、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2、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 的幽静。
3、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特殊意象:“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桃花——美人;鸟——自由。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 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a.借景抒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b.托物言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c.感物伤怀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d.情景交融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
2、注意“诗眼”(“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3、注意 “炼句”。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a.词类活用: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b.互文见义: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寓理于事: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2、修辞手法: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巧用典故: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从字面上看,此诗似在指责酒家卖唱女的无知和无心。但商女所唱得由听者来点,可见这不过是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该是座中的豪绅、贵族、上层官僚。
古诗词鉴赏其他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1、诗词流派——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
2、诗歌的个人风格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健高昂、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放、柳永—柔美婉丽、陆游—悲壮爱国。
3、鉴赏诗歌应懂得“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4、鉴赏诗歌应善于联想、想象表面上,读者阅读诗歌时似乎跟着诗的形象走,处于被动地位。事实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和诗人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作者】:刘得仁【内容】:静里层层石,潺湲到鹤林。流回出几洞,源远历千岑。寒助空山月,清兼此夜心。
第三篇:惜春的散文
半年来为了生计疲于奔命,不得不忍痛把心爱的写作丢弃一旁。
写作是我的兴趣和爱好,一个人丢弃了兴趣和爱好,就好比他在生活之中忘记了时时给世界一个温和柔美的笑脸。没有笑脸和笑声的世界是多么单调和沉闷。那样的光景是无疑暗淡之极的。于是我不能不自嘲地说:我在这半年的时光中辛苦而麻木地冬眠了。
半年在人生也许可以算是短暂的,但如果一个人懂得珍惜生命,半年却不是个容许忽略时间段。我不是十分珍爱生命的人,很多时候总想以最快的速度把这一生该走的路走完,把这一生该尽的责任和义务尽完,然后幸福满足地驾鹤而去;有时候我甚至想过把自己该尽的责任和义务都托付于他人的身上,自己逍遥自在地长逝而去,我甚至一直在努力地寻找这样一个值得信赖的可以使我托付责任的人。然而我深知,上苍给予我生命、赋予我灵魂并赐予我生的力量,对于我该尽的责任和义务,她所信赖的人只有我。我于是痛苦地担当着,无可逃遁。
在那些奔走号呼的时光里,有整整三个月时间,我没有功夫安静地坐在电脑前面写哪怕一个字,而更具体一点,则是那段时间我根本没有机会去摸摸我心爱的电脑,我在远方,那地方离我的家、离我的电脑很远很远。此后的时间里,我虽然幸福地回到温暖的家中重新获得了亲人的关怀和爱,然而我依然为生计劳苦奔命,只有隔三差五地抽几分钟时间,在博客或者QQ里匆匆打个照面,看看那里是否有好友的留言。我实在顾不得跟惦记着自己的朋友和博友们打一声招呼就匆忙离开。为此总是深怀歉意而又无可奈何。
“三天不念口生,三天不练手生”。从前,我与我心爱的写作一直是“三日不为如隔九秋”。流光逝水,当时光的双脚大步流星地走过半年,我如今深深地感到我跟我心爱的写作疏远得太多了,我甚至不会写稿子了。我深知我热爱写作,她是我的欢乐、我的痛苦、我的自由、我一切的一切的精神世界温暖安详的归宿。我那渴望欢笑和自由的心灵时时在发出诚挚而迫切的渴求。这渴求在毫不停息地折磨着我,使我无一刻不分明地感到我不能离开写作而生活,就好比鱼儿不能离开水、鸟儿不能没有翅膀一样。
我不知如何是好。
第四篇:惜春优美散文
春,怯怯的,脚跟还没站定,却被冬的余威一把揪了去,挟在腋下。
天气忽而骤冷,刚脱下的羽绒衣,复又被裹在身。屋前的几处樱树似枯木,犹在酣睡,等着春来将它唤醒。
不几日,春终占了上风,挣脱了冬的纠缠,逃也似的,她欣喜着,来到我们面前。
只消你从久盯的电脑前抽身,移步到窗台,清凉的风,便倏然迎面而来,吹得你耳朵痒痒的,心里酥酥的。再仰头望远,春日的天幕,一片湛蓝。
春,每每让我联想起“初生”“韶华”这样的字眼。你看,屋后的柳枝抽了新芽,桂树也乱了方寸,忙开起了花。
周末,即便小雨,蜷在家中,都是辜负了大好春光。
晨起开窗,风就忽忽地向屋里钻,逗得墙上的挂历哗啦作响,小铜铃叮当唱歌。我拾来文人的应景之作: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听!窗外树枝上的喜鹊唧唧啾啾,邀你出门去。
天放晴,利落地把衣被搬出窗外,交给太阳,我自顾自一身轻松,去公园,到郊野。
家附近的公园,小而巧,假山葱茏,绿意盎然。一汪碧池边,娇花照水,弱柳扶风。澄黄的迎春铺地,奶白或姹紫的玉兰林立,它们分别是春的信使,开路先锋,最早揭开春华的序幕。
此时不由得,眼睛明亮了,耳根清静了,肺腑强大了,全身上下轻快了。
春色满园,不羡鸳鸯不羡仙,只愿这景致能长久停驻。
上了年纪的老人,一边听着广播新闻,一边享受着这个天然氧吧;中青年沿着园内小道,一圈又一圈,健步如飞,时而放慢脚步,凑近一棵树,俯首一枝花;单衣薄衫的孩子们,与相识的,不相识的伙伴一起,嬉笑打闹,更是欢愉。
人渐次多了,大妈们把舞台搭在本来静谧的公园,乐声响起,盖过了林中小鸟的清脆鸣叫,嘈杂喧闹,到底破坏了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懒散的人儿,就这样将就着赏花阅春,也是一个愉快的周末。而有些贪婪又脚步勤的,大可不必委屈了自己,多坐几站地铁,到郊野走走,或许是另一番天地。
我自然是一位贪恋者,恨不得把整个春天框在眼底,裱在心间。
坐地铁过江,来到妹家一墙之隔的别墅群。入内畅通无阻,这里安静得少有人进出,我为有这一方天地而窃喜。
草青青柳色新,山茶花娇艳欲滴。一阵微风吹来,玉兰花瓣似雪片轻盈飘落。
我惊喜于一株结香的遇见。结香,我更爱它的另一个名字,梦冬花。民间有传说,有人若做了梦,翌日清晨在结香树上绾个结,好梦可望实现,噩梦就此结断。
它第一次进入我的视野,嫩黄的花球,像一个个小铜铃聚拢在一起,团簇在树梢,屏声敛息,把头深低,幽幽地绽蕾吐芳。
结香自开自落,本与我无关。然而,在这一时,它的形入了我的眼,它的香透了我的心,它就与我结了一段缘。
爱花惜花的诗文数不胜数,我尤喜欢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花下醉》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诗人与友把酒赏花,花丛艳若晚霞,他们醉倒在大树底下。等醒来已是深夜,客人散去,诗人雅兴依旧,举一盏红烛,欣赏即将凋零的残花。
日间盛开的花朵,近了黄昏,转眼就落英缤纷,残红遍地。花的生命如此短暂,它用尽全部的热情肆意绽放。
风有信,花不误,岁岁如此,永不相负,绝不辜负自然界的赠予。
花如是,而人呢?
在岁月的长河里,人若一粒尘埃,青春易逝,年华难再,如何将自己的春色绽放?
对文字心怀敬畏的我们,只有用虔诚,用全部的热情,在朝圣的路上砥砺前行。
不期明天,只争朝夕。
第五篇:韩偓《惜花》语文阅读答案及赏析
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
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
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
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
注释: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号玉山樵人。惜花(晚唐)韩偓 古诗词鉴赏惜花(晚唐)韩偓 古诗词鉴赏。自幼聪明好学,10岁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赞曰:“雏凤清于老凤声”。官至翰林学士,中书舍人。为人正直,因忤朱温,两遭贬谪。
一:
(1)本诗整体是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5分)
(2)诗歌的颔联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画面?(6分)
参考答案
(1)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两联描写了落花枯萎飘零、雨打风吹、水流花落的情景。这属于实写。后两联设想花落后的遭遇,遥想残红褪尽,绿沉沉的树阴映入池塘。本诗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尽了诗人对落花命运的深切关怀与悼惜。
(2)颔联两句展示了雨打风吹、水流花落的情景。作者的眼睛随着那一片片坠落水中的花瓣顺流而东,抬头看见残留枝头的花朵还在承受着无情风雨的摧残,满目狼藉怎不叫人惆怅?诗歌移情于景,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对落花的留恋之情。
二:
1:诗歌第二联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4分)
2:整首诗歌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展示了雨打风吹、水流花落的情景(1分)。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1分),眼睛追随着那一片片坠落水中的花瓣顺流而去,把诗人那种寄情于落花的难分难舍的心意表现出来(1分),再抬头望见残留枝上的花朵还在受无情的风雨摧残,表现出诗人的惆怅满怀(1分)。
2:全诗从残花、落花、花落后的遭遇一直写到诗人的送花、别花和想象中花落尽的情景(2分),逐层展开,逐层推进,紧紧扣住一个“惜”字,反复渲染,反复加深,充分展现了诗人面对春花消逝的流连哀痛心情(2分)。
三:
1。试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结合内容,赏析诗的前两联(6分)
2。作者是怎样紧扣诗题“惜”字结构全诗的?请简析。(5分)
参考答案
1。①首联以花的感受写情。用拟人手法写残花不忍凋零而悲切的面孔,红花尚余粉光腻容,预感未来命运,在沉寂中愁态转深,景中含情。(2分)
②颔联以诗人感受写景。眼睛追随着坠落的花瓣,残留的花朵还在遭受摧残狼藉的景象,满怀怅恨之情油然而生,寓情于景,情孕景中。(2分)
③句句写景,景景含情。化景语为情语,诗人把描摹残花、落花之景和惆怅情思交融在一起,将伤痛漫溢湿花,景中烘托诗人流连痛惜之情。(2分)
2。①全诗紧扣“惜”字反复渲染,情感幽咽迷离,展现面对春花消逝的流连哀痛心情。(2分)
②从残花、落花、花落后的遭遇,写到诗人送花、别花和想象中花落尽的情景。“惜花”之情逐层展开和推进,景中暗含惜花之情。(2分)
③“惜花”与“惜身”交融。惜花中交织和融汇着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惋惜之情。(1分)
赏析
题目是“惜花”,则此花一定是境遇不好之花,从诗句可知是正凋之花。“惜”字点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花的怜惜。
首句的“皱白”不可能指别的事物,一定指花。因为本诗写的就是惜花。不过,此词写的是花的形态,一是皱,显然花瓣半干,已有些萎皱了;二是白。“离情”指的是花即使飘离枝头。“切”的意思是深切,情意浓之意。本句的意思是,枝头高处的花因为即将凋落而深深地悲伤着。二句的“腻红”指红花的表面还很细腻。它和“皱白”相对,自然指低处的花。所谓“愁态静中深”,是说红花默默无语,愁思深深。这两句写枝头花朵的即将凋零,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对花的怜惜和同情。
颔联写诗人的动作。诗人的眼睛随着一片片花瓣随着流水而去,花瓣流到哪里,诗人的眼睛跟到哪里,对落花的惜之意溢于言表。当诗人看枝头时,只觉风吹雨打之下,花朵瑟瑟,眼看又要落下,于是他恨满胸臆。“片片沿流去”“枝枝被雨淋”的凄惨景象,与诗人对风雨的怨恨和对花朵的同情,可谓融合无间。
颈联写诗人对落花的遭遇予以设想,显示了不同的遭遇引起的诗人的不同的心理。“总得”表示情理上必须、一定要。苔指青苔。慰意,指使心意满足。“总得苔遮犹慰意”的意思是,必须让青苔来遮蔽凋落的花朵,才能让“我”感到满足。“若教泥污更伤心”的意思是,如果是让污泥沾染了,就会让人十分伤心。这两句是希望花朵凋零之后有一个较好的结局,表现了对落花的怜惜。
尾联的“轩”是窗子,门子、栏杆等。临轩可以理解为临窗。前句的意思是,在窗上,喝一杯酒,为春天的消失表示痛惜吧。后句的意思是,到了明天,池塘布满绿阴,花儿可是一朵也没有了。这两句不言花尽,花尽一意已在不言之中。这种不愿说而又委婉说出的手法,更表示了诗人因花已凋尽而产生的悲凉之情。
全诗依据花在枝、花凋零、花凋零后的情况、花全然消失的顺序,逐层展开,把一个“惜”字反复阐述,把对春花的爱怜和痛惜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全诗从残花、落花、花落后的遭遇一直写到诗人的送花、别花和想象中花落尽的情景,逐层展开,逐层推进,用笔精细入微。整个过程中,又紧紧扣住一个“惜”字,反复渲染,反复加深,充分展现了诗人面对春花消逝的流连哀痛心情。“流水落花春去也”,这当然不限于对于大自然季节变化的悲感。近人吴闿生认为其中暗寓“亡国之恨”,虽不能指实,但看它写得那么幽咽迷离、凄婉入神,交织着诗人自己的身世怀抱,殆无可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