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要不要参加学生会工作
大学生要不要参加学生会工作
原标题:学生会工作经验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在大一至大二期间都会担任学生会的某个职务,或者是主席、部长,也或者是普通的小干事,大学之所以有别于中学、小学,就是因为大学校园不仅仅只是学习的地方,更是提高自己综合能力的地方,而这些学生会、社团就是为大学生们丰富大学生活,提高综合能力提供了平台和场地,那这些学生会工作经验对大学生就业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会在某种程度上算是社会的一个小的缩影,在学生会工作中,有等级的划分,有分工合作,也有自己运行的一些规则,尤其在本部分负责的某项重大活动的过程中,更能体现整个团队的工作。比如,一般来说每个学院的文艺部会负责一年一度的迎新晚会,这个活动算是学校非常大型的活动了,虽然活动当天表演节目的时间可能只有几个小时,但是在活动前的准备,包括场地的布置、人员的安排、节目的编排及彩排等,都是一环接一环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不可能展现出最终的效果,在这整个过程中,部长副部长的作用是无可厚非的,整个活动负责下来,肯定对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甚至是人脉关系都有很大的提升,因此学生会的工作经验可以体现和展示出参与者的某种能力,在面试的过程中,也许这种能力就是吸引HR关注的优势。
大学生求职者由于没有相关的工作经历,因此在简历中能够向面试官展示的只有自己在校的一些经历,因此学生会工作无疑是很好的与面试官进行交流沟通的很好的谈资,但是很多求职者的问题是简历确实做得非常漂亮,很多经历也有很多学生会工作经验,但是面试官稍微深一点进行了解的时候,往往说不出来,这样就等于是画蛇添足了,本来这些经历能够证明你具备某些能力,而在面试官进行深入了解的时候,其实更多的是想要通过交流,了解应聘者在这个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面对这样的问题应聘者是怎样处理的。
专注大学生就业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万企千校平台提醒,简历上所有的内容应聘者都要非常清楚,因为你的简历上面全是自己的一些经历,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使你无法解释这些经历,如果你没有做过相关的工作,或者是没有任何事迹能够证明你做过这样的工作,千万不要写进简历中,你永远都不可能知道面试官会对你哪个经历感兴趣,如果应聘者不能讲述自己的经历,在面试官看来,这样的经历可能不存在,甚至会认为你的信誉有问题,是非常减分的。因此,并不是说你有学生会的相关经历就一定能够在就业的过程中加分,因为面试官更希望看到的是你在这样的经历中处理了哪些问题,拥有什么样的能力,简历中每一条经历,都要有内容去填充,一问三不知或者对简历中的经历不熟悉,都会给面试官造成很不好的印象。
第二篇:大学生要不要舍己救人
大学生要不要舍己救人
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物流管理班吕丽丽201051980
反方:大学生不要“舍己”救人
正文:
大学生不要舍己救人。大学生是将来社会的栋梁,若非要一命抵一命去就人的话值得吗,若你救活她人的几率只有60%却要100%的付出大学生的生命,这样得不偿失的事情值得么。如果非要一命救一命的话没有意义难道大学生的命不值钱?救人救人什么是救人?在保证自己能救自己的情况下能救人才算是成功的如果你能舍弃生命去救人的话不如去做更有意义的事世界上有多少小孩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怎么不帮助他们呢?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啊怎么不去努力干一个大事业然后帮助他们所以一命换一命的做法不值得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自己的命是父母给的,哪个父母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出事!父母为了你受了这么多苦,操劳了这么多年,盼的就是你能平平安安的生活,生命不仅仅是你自己的也是你的父母的,如若你就这样走了,有没有想过你的父母,他们要怎样的生活,要怎样面对没有你的生活,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难道你想让你的父母也尝试一下么。
大家都知道,生命的价值在于其对社会产生的贡献,培养一个大学生,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投入,还有国家的巨大投入,若干年的教育投入就这么打水漂了,这怎么能说是值得?请看那些提倡大学生舍己救人的是怎么说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大学生救小学生,老人救大学生,他们用手拉手搭起挽救生命的链条,仿佛是生命的接力.然而他们不会说小学生牺牲救大学生,大学生牺牲救老人.所以无论何种大义都是要讲条件的.如果这种牺牲有利于社会,国家,就应该提倡,否则是没有提倡的价值的.大学生救人当然不会有时间仔细来思考是这个人的生命价值大还是自己的大,那么他就不应该付出生命的代价.说个案例:这两天沸沸扬扬的湖北三大学生救人溺亡事件,今天早上在中央台新闻频道里看到了事件全过程。主持人哀痛的说:大学生们舍己救人的精神值
得我们学习。
是的,三个年轻而鲜活的生命,谁不为之惋惜,他们的精神也确实是可嘉的,但我认为这样的舍己救人略显鲁莽。
当孩子们一发现落水的少年,就有水性较好徐彬程同学跳下何去,救起了一名少年,并把他送到临近的渔船上。这是精神可嘉的义举,因为他自己是熟悉水性的,并且他很理性的选择了救援路线。而后同学们看见还有一名儿童在水里,便想出了搭人梯的办法,可人梯中却有许多完全不会水的同学。作为一名大学生,他们的爱心,助人的行动,还有集体精神都是值得颂扬的,但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却让人伤心。也许直到人梯断裂,许多同学落入水中,他们才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这样的能力。
好在随后赶来的冬泳队员,年过半百的三位冬泳队员,与之前的大学生一样奋不顾身下水救人,这个时间的老人们已经是游完一个来回准备回家。他们在体力尚可支持的情况下,奋力的救回了六名大学生。他们也努力寻找失踪的三名同学,但在体力透支的情况下选择了上岸。岸上的同学们央求他们再下水救人,他们只能遗憾拒绝。这不是见死不救,而是力不从心!
在事件的背后,在大家一片呼声值得学习的背后,诚然,社会对前几位舍身救人的大学生评价很高,那是因为在目前的社会背景这种评价更有意义, 现在世风日下,人情冷漠。在这个浮躁的市场经济时代后,雷锋精神也被很多人认为有点“傻”。也曾有人这样预言或担忧:“90后”是“迷失的、自我为中心的、无社会责任感的,甚至是“崩溃的一代”,所以出现的英雄大学生们起到的最大的作用应该是为人们的良知敲了一记警钟,而不是在于所救的人,人们甚至连救了些什么人都忽略了,但是,三个大学生换两个落水者,军医大学生就换掏粪老人,会算术的人就知道是一笔亏本生意,如果不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如果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去舍己救人,这难道会是国家的幸事吗?不,国家的繁荣还是要靠科技,军事,和那些数字的,精神如果不能转化成物质动力,那它就不能意味什么.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人才,也在尽力保护人才国家每培养一个大学生的费用不是少数,作为未来的主人,我们更要理性的面对“舍己”救人,不要因为一时的意气用事而辜负了国家对我们的培养,父母对我们的期待。
我认为,就落水救援这一行为,不会水或水性不好,甚至一些特定情况下水性不错但体力不好的人都不应该去救援。舆论不应该一味的提倡“舍己”救人,更不应该一味指责“见死不救”。在生命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所谓贵贱之分,当然也就不存在划不划算之论。但是,他们的献身是经过理性思考的吗?他们对危机有应有的预见性吗?如果说现场没有冬泳的三位老人,那逝去的生命将是九个,甚至更多。如果老人们同样一门心思“舍己救人”,那可以肯定他们的性命也将不保,甚至会牵扯进来更多的舍己救人者牺牲。舍己的关键在于量力而为!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理性的看待的“舍己”救人,首先要想自己到底有没有能力去救人,若你没有救人的能力盲目的救人,不但没有将人救起反而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反而是忙中添乱,得不偿失。其次,我们要用更科学的方法来实施救援工作,而不是在“舍己”救人的思潮下,盲目的,跟风的去没有意义的牺牲自己。
试问‘如果是你们是那个大学生你们会义无反顾的跳下去?’如果有人说是的话那肯定是假的,因为等到了你真的遇到了才能做出你真实的反应,而且没有任何思考的时间。所以说大学生舍己救人,一命换一命的做法是不值得的。
第三篇:要不要抵制大学生同居
文学院“天问”演讲辩论协会之“天问论坛”
——要不要抵制大学生同居
2011年5月21日晚19:00,文学院“天问”演讲辩论协会于17#102举办了本学期又一次“天问论坛”活动。
前不久,河北经贸大学的一位名叫庞娇娇的大三学生,在校园发起“拒绝婚前同居,重塑大学生形象”的签名倡议,得到数万名大学生的签名支持,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全国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且愈演愈烈。那此次的舆论到底能起到多大的影响呢?
首先,主持人通过PPT让我们了解了一下当前社会各界对一现象的议论。接下来,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积极发言。他们每个人的见解都很独到:有谈到了社会道德观,传统的妇女贞操观;有提到了大学生的经济基础薄弱,同居成本高等现实性问题。或从大学生同居的根源的角度谈论,甚至延伸到试婚是否可行性等话题。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二个小时就过去了。最后,主席叶一青就这次论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对大家积极的表现给予表扬。
这次论坛再次让大家受益匪浅,不仅锻炼了大家的辩论能力,增强自信心,还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了成员间的感情。“天问”真心为大家营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并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每个成员主动融入这一大家庭;同时,它也是一个可以让大家充分发挥才能,展示自我的大舞台。
第四篇:如何判断孩子要不要参加自主招生
如何判断孩子要不要参加自主招生
对于高三生来说,自主招生是一次重要的机会。如果获得自主招生资格,可以享受相应的录取优惠,但从报名、笔试到面试,必然要牵扯不少精力。如何衡量自己是否适合参加自主招生呢?
精华学校的老师觉得,首先要认识到自主招生只是高考的补充。从招生人数上来说,高校最多拿出当年招生计划的5%来招生。5%的比例看似不小,但落实到具体考生身上并不算多。绝大多数考生还是要通过普通高考来进入大学。
这里,可以出一道类似自主招生的题目来考考大家:“请估算一下全国每年有多少考生通过自主招生被录取?(限本科)” 解答思路:
思路一:我们可以从招生计划入手。试点高校的本科计划一般是3000人左右,自主招生计划一般占5%。试点高校的总数在80所左右(不超过100所)。假设计划全部完成,那么,录取的考生总数是:3000*5%*80=12000(人),即1.2万人。
思路二:我们可以从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考生人数入手。
根据媒体报道,高校A发放自主招生测试合格证900个,高校B发证400个,平均值650人。计算方便,我们取500个为平均值。那么,80所高校一共发证:500*80=40000(根据阳光高考信息平台2012年公示的具有自主招生资格考生名单,大约有4万人次获得了资格,说明这个估计还是比较准确的。)
发证人数肯定大于录取人数,但又不会超出太多。根据有关规定,发证人数控制在计划的120%~200%。计算方便,我们取2倍。(同样假设计划全部完成)那么,录取的考生总数是:40000/2=20000(人),即2万人。
两种方法的结果在数量级上是相同的。
我们再来验证一下。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柄生曾透露,根据有关方面数据,每年以自主招生形式录取的考生大约1.5万人。这和我们的估计相差不大。对比高考总人数915万,可见自主招生录取的考生比例还是很小的。
自主招生的对象主要是具有学科特长,以及全面发展且具有创新潜质的考生。所以,并不是学习成绩好的考生就适合参加自主招生。考生要衡量一下自身的特质是否适合参加自主招生。
盲目参加自主招生,只是甘当分母,还可能对高考复习产生干扰。因此,自主招生并非人人适合,考生要根据自身特点来选择。自主招生,放弃也美丽。
第五篇:工作要不要主动汇报范文
工作要不要主动汇报
“某某事进行的怎么样了?”职场打拼,不管做的好不好,随时都有可能被领导突然问起工作情况,看似领导随意的一个问题,却往往令员工措手不及,不知从何答起。倒不是领导喜欢突然袭击,更多是因为工作便利或某事比较重视。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汇报工作是员工工作的一部分,将职责内工作的进展、变化或是异常情况与领导沟通,随时都应该准备进行。
主动汇报工作其实很简单,不仅会得到领导的帮助和支持,少走弯路,领导也方便协调资源配合下属完成任务。电子邮件、工作日志都是书面很好的沟通方式,现在企业常用的IM(即时通讯)工具,也可以作为日常汇报的手段,不拘泥于文档形式,适合随时沟通。
那么,在汇报工作的时候,有那些是我们需要讲的,或是那些是不需要向领导汇报的呢?材料准备情况要讲吗,客户关系要介绍吗,审批进行的哪一步了……许多个答案涌上来,在短短几分钟,对领导的意图很难理解全面,也就很难逻辑清楚的说明现在的进展情况。日常的汇报工作,是领导了解员工工作最直接的方法,而一个没有重点的工作汇报,只能给领导留一个找借口没有完成任务的印象。
如果从好消息和坏消息来判断要不要汇报,这绝对是有问题的。很多员工只喜欢汇报好消息,把汇报作为业绩体现的一部分,而对坏消息则能瞒则瞒,能拖则拖,不肯讲出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无论是好是坏,都要向领导主动汇报,尤其是关键节点性问题以及突发的异常情况。征求领导意见和看法,把指导性的建议融入到工作当中,不仅帮助自己做出了成绩,领导也不必总是突然袭击。把握工作的重点(异常汇报特别重要),及时向领导汇报沟通,是员工的工作职责,也是领导满意赏识的工作态度。
昨天(2011年6月7日)我们公司突然停电,我们二车间徐国乾主任马上反馈到生产部负责人说车间一切正常,给部门领导吃了颗定心丸,所以在出现异常各级负责人与没有把之当做异常来对待也是很重要的,为徐主任的表率作用的而鼓舞。
生产管理部20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