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孟氏族人名字中的辈份用字
孟氏族人名字中的辈份用字(2009-09-03 16:38:20)转载标签:辈份景瑞孟子世家谱族人孟氏世系孟姓孟氏族谱孟氏宗亲杂谈
辈份起源
在孟氏家族中,有着一条传统的祖规,即“辈份”的用字是很重要的。无论是哪个支派,凡是不按辈取名的不准人谱。这是“修谱事宜”中的重要一条。同宗之间,晚辈对长辈是相当尊重的。无论是相逢在天南海北,一提到姓孟都倍感亲切。这也是源于始祖思想的“仁义”遗风吧。首先请问对方是多大的,这并不是年龄,而是问辈份。只要对方比自己辈份高,则不论年岁大小,该称呼什么就称呼什么,绝不能按年龄称兄道弟。从历史上讲,不仅孟氏家族如此,也是中华民族每个姓氏尊敬长辈之传统美德的具体反映。
确立行辈之传统习惯由来已久,其目的是为了“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据《孟子世家谱》记载,孟氏后裔的行辈在五十六代之前记载不明确,名字也不规范。
据同治本《孟子世家谱》记载,孟氏行辈的确立是从明景泰二年(1451年)亚圣五十六代孙孟希文始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并主奉祀事时开始的。从五十六代“希”字至一百零五代“昌”字,共50个字,也就是五十代人辈份用字,这50个字是:
孟子后裔世系及历代大宗嫡裔(2009-09-02 16:15:45)转载标签:嫡裔五经博士世系孟子邹县孟子世家谱孟氏族谱三迁志杂谈 一代:孟子(事略),孟氏尊奉为“始祖” 二代:仲子,宋郑和五年(1115年)追封为“新泰伯”。三代:睾,邹之处士,隐居不仕,好静、多智虑,容貌俊仪,通五经,美词章。四代:寓,朝召不受。性忠厚淳朴,不骄侮人,善于与人交往,治家有道。五代:舒,字子怀。汉高祖时封“云中牧”。六代:之后,隐居不仕。七代:昭,为汉博士,博览经史,问贯古今。八代:但,精易道,汉武帝时封“太子门大夫”。九代:卿,汉代封淮阳太守,后仕至太傅。十代:喜,字长卿,汉宣帝时举孝廉,仕至“郎官”。十一代:鎡,抱道不仕,主奉祀事。十二代:兴,汉朝仕至尚书郎。十三代:尝,字伯周,汉和帝时举茂才,拜徐令,迁合浦太守。十四代:展,字君城,不仕。十五代:戫,汉桓帝时为济阳太守,汉灵帝时转太常,后至嘉平六年(177年)丁已,拜太尉。十六代:敏,字叔达,汉时为新郡太守。博学能文,有荷甑堕地
关于五十代的辈份用字,《孟子世家谱》只记载了明代开始朝廷御赐辈字,确定了代数,但没有几次分别御赐之说明。参考各派流寓支谱及有关资料,则有相似的解释。“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十字,系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年(1369年)御批。“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字,为明崇祯二年(1629年)批赐。“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字,系清同治二年(1863年)批。“建道敦安定,懋修肇懿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二十个字,乃孔子七十六代孙孔令贻先生于民国七年(1918年)报请北洋政府内务部所批。多年来,社会上对此众说纷纭。至于以上说法正确与否,尚待进一步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孟氏后裔辈份的确立,是从明代开始的。
第二篇:关于孟氏族人名字中的辈份用字问题
关于孟氏族人名字中的辈份用字问题
关于孟氏族人名字中的辈份用字问题1.辈份起源
在孟氏家族中,有着一条传统的祖规,即“辈份”的用字是很重要的。无论是哪个支派,凡是不按辈取名的不准人谱。这是“修谱事宜”中的重要一条。同宗之间,晚辈对长辈是相当尊重的。无论是相逢在天南海北,一提到姓孟都倍感亲切。这也是源于始祖思想的“仁义”遗风吧。首先请问对方是多大的,这并不是年龄,而是问辈份。只要对方比自己辈份高,则不论年岁大小,该称呼什么就称呼什么,绝不能按年龄称兄道弟。从历史上讲,不仅孟氏家族如此,也是中华民族每个姓氏尊敬长辈之传统美德的具体反映。
确立行辈之传统习惯由来已久,其目的是为了“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据《孟子世家谱》记载,孟氏后裔的行辈在五十六代之前记载不明确,名字也不规范。据同治本《孟子世家谱》记载,孟氏行辈的确立是从明景泰二年(1451年)亚圣五十六代孙孟希文始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并主奉祀事时开始的。从五十六代“希”字至一百零五代“昌”字,共50个字,也就是五十代人辈份用字,这50个字是:
希言公彦承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懿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关于五十代的辈份用字,《孟子世家谱》只记载了明代开始朝廷御赐辈字,确定了代数,但没有几次分别御赐之说明。参考各派流寓支谱及有关资料,则有相似的解释。“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十字,系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年(1369年)御批。“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字,为明崇祯二年(1629年)批赐。“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字,系清同治二年(1863年)批。“建道敦安定,懋修肇懿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二十个字,乃孔子七十六代孙孔令贻先生于民国七年(1918年)请示北洋政府内务部所批。多年来,社会上对此众说纷纭。至于以上说法正确与否,尚待进一步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孟氏后裔辈份的确立,是从明代开始的。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原来六十一代辈份定字为“弘”,后因避清高宗弘历讳而改为“宏”;原六十五代定字为“胤”,为避清雍正帝胤祯讳而改为“衍”。但六十一世当代翰博孟弘略未曾避讳,到了六十五代翰博孟衍泰则避了讳,再者,多年来,孟氏同宗都很关心辈份的延续。有的提出《孟子世家谱》记载的五十代行辈用完了怎么办。有的则提出:是否可以再从头循环使用?对大家的关心,我认为是很正常的。作为孟氏后裔是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为使广大同宗放心,我作为宗府代表,有必要把这个问题作一解释。目前,根据与各支派的联系,从所掌握的繁衍情况看,传宗较快的支派,有的到了七十九代“垂”字辈,以下尚有二十五代的辈份,才至一百零五代。按照我国人均寿命年限来分析对照,基本上为30年左右交叉为一代,那么二十五代的辈份,足可延续750-800年左右。从历代对尊崇孔孟传统而论,恐怕不至于等到全部用完,才再有人关心这个问题。所以说,我们近几代人似乎没有这个担心的必要。至于五十代辈份用完再循环使用的提法是不对的,也是不可取的。因为每一个字,它代表着一代人的辈份,反映了后裔延续的历史。从它的确立到现在,已有几百年。二十几代先祖已经过去了。按规定辈份顺序使用,这是一项族规。每个孟氏后裔都应当遵循。如果再循环使用,必将出现原定五十六代“希”字辈祖先,而返过来又变成一百零六代孙字辈。势必造成紊乱,绝对不可取也。
2.对增加、穿插辈份的更正
十几年来,徙居各地的孟氏后裔,陆续来邹城座谈协商,查找世系,理清渊源,办理了续修支谱的有关事宜。期间,绝大部分都是按《孟子世家谱》中记载的从五十六代“希”字到一百零五代“昌”的辈份而续修支谱的。但这里需要提出更正的是,在1988至1990年左右,有个别支派,要求增加“西谊裕蹯记、嘉惠馨兰芳”十个宇,而且是穿插在八十五代“扬”字辈和八十六代“建”字辈之间。他们的根据是有回乡探亲的台胞孟氏后裔,持有从在台孟
氏宗亲会那里得到的复印件。当时我就想,如果这样,不就把确立行辈时原定为八十六代“建”字辈下推为九十六代了吗?依次类推,下面的二十代辈份全部下推了十代。那就是把原来确立的行辈全打乱了。我曾经提出若把这十个字放在一百零五代后面,作为后续辈份的顺延,从逻辑上说尚且能符合情况。若无缘无故地在中间穿插了十辈,岂不违背了祖训?可他们坚持一定要载人支谱,并一再表示,责任自负。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坚持住原则,违心地让他们把“西谊裕瑶记、嘉惠馨兰芳“十个字载人了他们个别支派续修的支谱中。虽然为数不多,但影响很大。这些年来,我一直为此事感到内疚和不安。
几年来,随着少数支派增加、穿插上述十个字为辈份这一消息逐渐传开,受到了全国各地同宗的关注。有的来信询问,有的来人座谈,经过同宗们共同分析论证,终于达成共识。大家一致认为,祖国暂时尚未统一,台湾方面对辈份用字和怎样执行,有在台的孟氏宗亲会负责,因为奉祀官在台湾。就大陆而言,应当恪守祖训,按照《孟子世家谱》和《三迁志》为准则。各支派应把辈份用字统一在这个前提下进行续修。无论哪个支派均不应随意增加或变更。只有这样,才不违祖训,上无愧于始祖,下对得起子孙后代。从而方可渐次有序,世代相传。为了此事,在伯父(亚圣七十四代奉祀官)在世时,曾向他老人家作过请示。后来在台湾续修《孟子世家族谱》担任主修的孟庆彝先生,以孟氏宗亲会名义,专程来邹城送来两份台湾近年续修的谱牒,并各有署名,一份是送交孟府存档,一份是署名给我在处理族间事务时作参考。此谱关于“辈系“一章非常清楚。从五十六代“希”字到一百零五代“昌”字,与大陆保存的原版《孟子世家谱》记载的五十个辈份用字不多不少,完全相符。并没有如传言所谓,把“西谊裕瑶记、嘉惠馨兰芳”10个字作为辈份穿插于八十五代“扬”字与八十六代“建”字之间。这不言而喻,大陆和在台的孟氏后裔,都是恪守祖训的,在辈份用字上都是一致的、规范的,都是按照族规进行续修的,没有出现差异和不同。这足以说明,无论社会上任何传言和偏见,都不要听信。
为此,特别郑重敬告孟氏全族同宗,千万不要轻信社会讹传和少数人的偏见。要加强与邹城宗府的联系与沟通。把辈份统一到《孟子世家谱》记载的五十个字上来,绝不可把除此之外的任何一个字作为辈份用字。同时,我对当时违心答应两三个支派,把“西谊裕蹯记、嘉惠馨兰芳”十个宇作为辈份穿插于谱内而深感内疚和遗憾,在此,我诚心地向孟氏家族谢罪,请求给予谅解。并诚恳地希望那样做了的两三个支派在新续支谱上改正过来,以与全宗族保持一致,以免后世造成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