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大师的情怀”素材多维解读

时间:2019-05-14 19:59: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大师的情怀”素材多维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大师的情怀”素材多维解读》。

第一篇:2014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大师的情怀”素材多维解读

2014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大师的情怀”素材多维解读

【素材一】中国建筑师王澍:让自己沉寂10年

2012年2月27日,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普利兹克建筑奖——从此,世界建筑殿堂上,有了中国人的姓名。

王澍1981年考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毕业前夕,导师特别叮嘱他:“切忌急功近利,要守得住寂寞,多思索,多体验,厚积薄发。”毕业后的整整10年,他没有参与任何一座房子的建造,放弃了很多唾手可得的赚钱机会,一直扎根于文化的吸收与探求中,扎根于最基本的实践与探求中。在此期间,他常常与工匠们一起工作,在实贱中获取经验,充分发掘建筑材料的再利用价值和经济实用性,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多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这些积累,终于成就了《瓦园》的惊艳出世。

此后,王澍一发不可收,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历史博物馆等系列经典建筑相继问世。这些作品,让西方的建筑权威人士毫不吝啬地将普利兹克建筑奖破天荒地颁给了中国人。得知自己获奖后,王澍表示:“我突然意识到那沉寂的10年是多么重 要,看来真诚的工作和弥久的坚持一定会有某种结果。”

【多维解读】

角度一:厚积薄发。鸟儿要想飞得更高,必须花大力气练就一双坚硬的翅膀;树木要想长得茂盛,必须在根部积聚大量的营养;人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积累丰富的学识。中国建 筑师王澍用10年的时间为未来积聚能量,终于赢得了一座座顶级建筑的问世。如果他毕业之后就急急忙忙投入到建筑设计中,设计出来的作品就会少了10年的思考和沉淀,就不会彰显出丰厚的文化底蕴,就难免被打上“普通、平庸”的烙印。勾践长达10年的卧薪尝胆,才积聚了三千越甲吞吴的能量;李时珍品尝百草三十载,才铸成《本草纲目》这一药学经典。无数成功人士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厚积才能薄发。

角度二:守住寂寞,切忌急功近利。当今社会,很多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很少有人能耐得住寂寞,眼睁睁地看着挣钱的机会丧失而不为 之心动,但王澍做到了。毕业后,他一直谨记导师的教诲,保持平和的心态,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为设计高质量的建筑积聚能量。当很多同学抓住机遇,获得了不菲的收入时,他却远离闹市,日复一日地与图案和文字为伴。他说:“当大家拼命挣钱的时候,我却花了很多时间来反省。”他摆脱了急功近利的心态,守住了内心的平静,才有了日后的爆发,才有了一个个惊人作品的问世,才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

角度三:成功在于坚持。王澍的成功,是10年积累的爆发,更是十年如一日坚持的结果。10年里,他一直恪守自己的建筑理想,为设计理想的作品默默坚持。他的成功证明:成功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点滴积累,默默坚持。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要坚持,即使天资不好,也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反之,即便天资聪慧,如果缺少坚持的毅力,也会半途而废,像龟兔赛跑中的兔子那样,贻笑大方。

角度四:成功没有捷径。当今中国,无论商业还是学术领域,许多人都在追求捷径,寻找成功的捷径,好高骛远,内心浮躁。但 任何想求得事业速成的想法,都是错误的,真正做学问、搞事业要学会沉下去,沉得越久,将来才 能飞得更高。我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隐藏着辛酸的奋斗故事。成功的路上没有“速成法”,唯有脚踏实地,不断积累。

【素材二】跪下去的世界大师——周仰杰

周仰杰是已故英国王妃戴安娜的御用鞋匠,他打造了Jimmy Choo这个与香奈儿等名牌鞋子齐名的世界品牌。在制鞋领域里,周仰杰堪称世界级大师。

有一次,香港某电视访谈节目采访他。节目录制结束后,回休息室时,女主播边走边问他:“晚上,我要参加一个派对,您说我该穿什么样的鞋子去呢?”听到咨询,他马上站住,仔细打量女主播的双脚。忽然,他不顾身着笔挺的正装,双膝一曲,跪在地毯上,俯身低头,趴在地上,用手仔细测量着女主播的脚长,并伸手拿过纸笔,认真记录着,勾画着,然后,从鞋子的款式选择和色彩搭配等方面,向女主播提出了详细的建议。在做这一切的时候,他神情专注,动作专业,完全沉浸在忘我的境界中。

后来,在节目中女主播说:“或许,正是因为多年以来肯于这样俯身低头,保持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专业态度,周大师才最终打造了Jimmy Choo这个美丽、优雅而又尊贵的世界品牌。”

【多维解读】

角度一:态度决定一切。很多人都认同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的确如此,对事情有端正的态度,对事业一丝不苟,就一 定能有所建树。在制鞋领域里取得卓越成就的大师周仰杰,就是凭着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获得成功、博得美誉的。当主持人问他穿什么样的鞋子参加派对合适时,他马上专注地测量,设计,从而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角度二:敬业。有一 位清洁工,对于自己负责的路段,每天要扫好几遍,缝隙里面扫不出来的叶子,就用自制的夹子往外夹。他扫的那段路一年四季都很干净,行人都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因为他的行为折射出一种可贵的精神——敬业。周仰杰伏在地上测量鞋子折射出的精神,也叫敬业。诸葛亮为了蜀国复兴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敬业。只有敬业,才能乐业,才能把所有的聪明才智奉献出来,才能把事情做好。

角度三:谦逊。有很多人,取得成绩后沾沾自喜,目空一切;而有些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仍谦逊平和,继续兢兢业业地工作。周仰杰作为已故王妃戴安娜的御用鞋匠,已经是享誉全球的大师,但他依然肯于躬身,低头。这体现出的,不仅是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不仅是敬业奉献的品质,还有谦逊平和的胸怀。“谦逊的人十有九成,自满的人十有九空。”他在 取得好成 绩时不自满,再接再厉,才使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素材三】托马斯?萨金特:淡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2011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纽约大学教授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J.Sargent)及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西姆斯(Christopher A.Sims)。

托马斯?萨金特有一个古怪的习惯,给学生授课或准备讲义时,绝对不允许有外界干扰。一天,正在家里准备讲义的他,不得不接起了已经第三次响铃的电话,他不客气地喊了一句:“你一次次打来烦不烦?”电话那头是一个温柔的女声:“不好意思,请问您是托马斯?萨金特先生吗?这里是瑞典皇家科学院。感谢您为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所做的努力,您在宏观经济中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上取得的成果令人注目,所以我们把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您。”

“好的,谢谢,我还要准备讲义呢。”萨金特说完就挂断了电话。

半个小时后,讲义弄好,萨金特匆匆乘地铁赶往学校讲 课。临出门,他平静地告诉妻子:“亲爱的,我好像得了诺贝尔奖。”

【多维解读】

角度一:淡定的心境。淡定是一种美德,成功时,要有淡定的心境,和谦卑的胸怀,这样才不会在成功的光环里迷失自己。托马斯?萨金特凭着自己在经济领域里的研究成果,获得了世界顶级大奖——诺贝尔奖。他得知这一消息时,没有表现出欣喜若狂,更没有到处炫耀,而是继续准备讲义,只是在上班临走时才平静地告诉了妻子。他在荣誉面前表现出来的冷静和淡定,是一种把成就视为过往的睿智。

角度二:专注。托马斯?萨金特在准备讲义时,非常专注,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只有专注,才能把聪明才智发掘出来,从而把事情做得更好。反之,怀着浮躁的心态去做事,对事情的理解和探究只能流于表面。荀子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道出了专注与浮躁的利弊。像蚯蚓那样专注一心,而杜绝螃蟹的浮躁,沉醉于自己喜欢的事情里,一定能取得佳绩。

角度三: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摆脱尘世的名缰利锁,超然于物外,以淡然的心态对待荣誉和功名,完全沉浸在对事业的追求中。托马斯?萨金特获得诺贝尔奖后,只是平静地告诉妻子这一消息,他对待荣誉的这份从容,让他的精神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视名利如水,就不会被其束缚住手脚,限制前进的脚步;视荣誉为过往,就会在追求事业的路上继续前行。“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千古名言,都是对境界最好的诠释。

201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社会现象”类素材运用点津 【素材示例一】我们为何青睐“艺考”

3月15日,北京电影学院在网上公布了2012年本科招生各专业方向考试合格考生榜单。作为最受关注的艺考学校,北电的专业考试每年都会成为艺术考试的焦点,今年更是出现了1.8万人报考的“盛况”,这无疑使人感受到了艺考的灼热程度。据了解,近年来,高等艺术专业考试持续升温,艺术专业招考比例超过了百里挑一。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考艺?这当中,有确实具有艺术天赋从小热爱并决心从事艺术行业的,也有文化成绩平平以至于临时抱佛脚把艺术考试作为大学敲门砖的,而且后者占有很大比例。在准备参加艺考的学生中,不少人由于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在高考前临时“改行”学艺,把艺考当做进入大学的“捷径”。在一些高考声乐、器乐、表演、绘画辅导班中,以前没有任何表演、音乐、美术基础,只是为了参加艺考而突击学习的人很多。随着艺考队伍的不断壮大,艺考之路已越来越窄。由于竞争激烈,艺术专业录取率大幅下降。像北京电影学院,今年1.8万人报考,只录取450人,远低于一般文、理科专业的录取率。全国参加艺术考试的学生,每年以30%以上的比例增长,而录取率仅百分之一左右,这就注定了大部分学生当“陪考”的命运。艺考从“高考捷径”变成了另一座“独木桥”。【素材分析】

就在人们感叹高考大军一天天萎缩的同时,高考大军的一个分支——“艺考”部队却在日益发展壮大。这支壮大的队伍可分为两类:一是自愿投身艺术的,一是以此为高考敲门砖的。其实即便真正“热爱艺术”,也要分清是愿意为艺术而献身,还是被一些“明星”获得 的名和利所诱惑。参加艺考者逐年增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将艺考工具化、功利化。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就是断送在了工具化、功利化上,工具化、功利化的艺考不是对艺术的向往而是对艺术的亵渎。【速用片段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艺考热持续升温,艺考的虚火越烧越旺,引起了教育界和艺术界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担忧。因为众多考生“赴汤蹈火”,其动力大多不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而是看中了艺术专业对文化课成绩要求较低的好处,想借此跨进大学的门槛。

旨在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创造精神的艺术教育的普及本是好事,但家长的急功近利和培训班的推波助澜使艺术教育应试化倾向愈来愈明显。其实,艺考本是为了发现具有艺术天赋或能力的人并加以培养,而不是为了造就大批的“艺考者”。著名学者余秋雨曾在公众场合提醒考生和家长:“不要轻易选择艺考,这是一场以生命作为成本的残酷游戏。”当投入与得到不成比例或悬殊太大时,家长和考生需要理性地思考一下:这样的高投入到底值不值得。

【速用片段2】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如今,很多少男少女都向往一夜成名的传奇,期待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奇迹有一天也能在自己身上演绎,这样的明星梦让他们“奋不顾身”。不少业内人士每年都要给充满梦想的年轻人“泼冷水”,除了提醒他们艺考并非成名的捷径,鲜花与掌声的背后,明星们其实也有很多鲜为人知的辛酸苦痛,在成名之前他们的付出和投入非一般人可以承受。如果只是为了名利而来,艺术之路就一定行之不远。那些没有艺术才能,而本身又抱有功利目的的考生不 要报考艺术院校,因为艺术本身是很纯粹的东西。没有为艺术献身的精神,纵然进得了艺术院校的大门,也难以叩开艺术殿堂的大门。【速用片段3】论据充足

“艺考热”谁最得益?那些培训机构和辅导老师。大凡有过艺考经历的人都知道:艺考之路是用金钱铺就的,无论对成功者还是失败者。为了提高专业课的成绩,许多家长除了让孩子在学校正常学习外,还不惜血本让他们利用一切节假日参加培训机构的培训或接受“名师”辅导。因此,每到节假日,在汽车站、火车站或飞机场,只要稍加注意,就能看到他们外出学习的身影。因此,艺考催火了辅导培训行业。艺考专业课辅导教师的水平良莠不齐,但普遍收费很高,一般每小时数百元至上千元,更不要说还有那些昂贵的乐器和绘画材料。只要走上艺考这条路,花费绝不是几万的事,所以说“艺术之路金钱铺就”毫不夸张。

【素材示例二】“学雷锋热”引爆潮流

“学习雷锋,好榜样„„”随着轻扬的歌声,一年一度的学雷锋活动开始了。3月5日,北京海淀区学院路街道也加入了学雷锋的行列,开展了“忆雷锋事迹,扬北京精神,做文明市民”主题活动。志愿者在街道工委等部门的带领下,用实际行动向雷锋精神致敬。学院路街道宣传部、团委等部门联合开展了此次活动。主办科室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把“北京精神”纳入其中,赋予了学雷锋活动新的含义。活动中,雷锋格言被制作成红色的宣传展板,格外醒目。由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公共文明引导员和大学生们组成的学雷锋志愿者队伍,为过往行人发放“北京精神”宣传册和纪念品,同时开展了量血压、理发、计生咨询、养老助残、修理自行车、交通协管等义务活动,不少志愿者表示:“我们不只是今天才学习雷锋,平常也送服务上门。”社区合唱队的20多名队员带领全体人员合唱了《学习雷锋好榜样》《走向复兴》等歌曲。雄壮而令人振奋的歌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居民聚集到现场,大家都被现场热烈气氛和助人为乐的热情所感染。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掀起学雷锋的热潮。像河南“编外雷锋团”、长沙“雷锋超市”等都坚持50年学雷锋不走样,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素材分析】

人是具有从众心理的社会动物,当冷漠成为潮流,“见义 不为”就会像传染病一样伤及每一个原本健康的肌体;当热情成为时尚,“助人为乐”就会成为荡漾在我们生活中的主旋律。请看每年的三月,当那些有组织的学雷锋活动像一支曲子的引子奏响之后,总会有更多公民自发、自愿地加入到这支交响乐队中来。这说明了雷锋精神不过时,也说明需要有人来引导社会的潮流。以雷锋为榜样塑造人的品质和形象,引导年轻人做人做事在今天特别重要,特别有意义。惟愿学雷锋常态化,而不仅仅只是一时的风景。【速用片段1】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当前学雷锋的主体——广大青少年的成长年代距离雷锋时代已较为久远,若一味强调雷锋形象的“高大全”,而忽视他作为普通青年的青春气息,则不利于学雷锋活动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深入开 展。所以,应该通过文学、影视作品等发掘雷锋形象中的时代特征,帮助人们认识一位走下神坛的“青年朋友”。而雷锋确实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时尚、有很强亲和力的可爱的青年,他的一些生活情趣和爱好,与时下青少年一代的气质有着本质的相似之处。

还原雷锋的真实面貌就是要告诉大家,雷锋首先是我们身边的一员,是一个普通青年、一个时尚青年、一个文艺青年。他可以是你,可以是他,也可以是我,然后才是一个优秀青年。不能因为他的优秀而忽视了他生活中普通的一面,从而拉近这位“道德偶像”与青少年以及更多人的距离,发挥“其人可亲,其言可信”的榜样力量。【速用片段2】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2011年小悦悦事件把道德 滑坡的“传言”演绎得淋漓尽致,今年恰逢雷锋同志逝世50周年,“雷锋精神”被再次高调提出。无疑,雷锋无私奉献的利他主义精神与我们时代呼吁的主旋律相契合。为此,北京市下发了《关于弘扬北京精神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实施意见》,规定以后每个周六为“学雷锋志愿活动日”。

典型教育法一直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榜样的引领作用是巨大的。而历史发展到今天,这种常态化的活动究竟能否有效地贯彻实施,或者说如何能避免其流于形式则值得我们思考。学习雷锋到底是培养道德自觉还是要制度约束,如一旦学习雷锋这种道德领域的问题被行 政制度绑架,是否会产生人们“被雷锋”的嫌疑呢? 【速用片 段3】文句有表现力

“雷锋”这个 名字的意义还体现在,当某些人人应有的品质逐渐流失的时候,一些这样典型的人物和事迹就显得格外珍贵。我们的社会似乎在不知不觉中走到了一个做好事不再那么自然和道德意识需要被时刻提醒的境地。难道真的是人性沦丧、道德滑坡了吗?社会、人性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当 各种“彭宇案”此起彼伏的时候,当做好人难的时候,我们的善心善举显得那样苍白无力。好人得不到好报,谁还会去做好人?更可恨的是,那些对雷锋精神有过更近距离接触,对雷锋有过更深切体会的老人,竟也会对扶自己起来、救自己一命的好人咬上一口,让人情何以堪!

所以请不要把学雷锋也弄成一个好看的游戏,因为形式化的东西实在太多,就不需要“锦上添花”了。希望人人都能有个笔名叫雷锋,把“好人日记”续写下去!

【素材示例三】层出不穷的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它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网络流行语”是网民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所运用的区别于现实生活语言的一种特殊语言符号,它来源于现实社会,又影响着现实社会。近年来,“网络流行语”正迅速发展。伴随着网络对社会事件和流行文化的关注,“给力”“欺实马”“躲猫猫”“俯卧撑”“打酱油”“伤不起”“我爸是李刚”“羡慕嫉妒恨”“神马都是浮云”“非常艰难的决定”“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信了”等网络热词雷词一波一波不断涌现出来,被网友反复套用、化用,夺人耳目,甚至延伸到了现实语境中。网络流行语何以层出不穷?相关新闻事件本身的重大和语言内容形式的新异性 是其流行的直接原因,网络宽松的语言环境、技术条件、年轻化的网民构成为流行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并且塑造了流行语的形态。网络流行语是网友在现实舆论压抑的情况下,转而在虚拟空间发起的一场语言“狂欢”,客观上起到了“民主助推器”和“社会泄压阀”的作用。流行语的含义约定俗成,甚至成为集体认同的标识。

会有老的网络流行语逐渐衰亡,又会有新的网络流行语不断出现,这是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那些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网络语,可能会进入词典。【素材分析】

既然我们已经创造出这样一个相对自由、宽松、人人有发言权而又不容易被盯梢的网络,就得接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长出的良莠不齐的植物和妍媸并存的花朵。网络是虚拟的世界,而这个虚拟的世界实际上是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的折射,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更集中、更直观、更裸露的表达。网络流行语亦如是。它是现实生活的浓缩,是现实话语的再创作,是人们喜怒哀乐的曲折表达。每一句网络流行语都可以找到背景,就像每一个成语都可以找到典故一样,但网络流行语却又是层出不穷彼长此消扑面而来又悄然而去的。【速用片段1】语言生动,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生活需要调剂品,而网络这个虚拟的平台恰恰给生活增添了许多酸甜苦辣。

“寂寞党”无疑是生活的烦恼者。一碗面,他们尝出了寂寞;一包烟,他们抽出了寂寞;一首诗,他们念出了寂寞„„不用宣传,不用包装,轻轻一点,寂寞的朋友便蜂拥而至。他们给自己平淡到千篇一律的生活找到了寂寞这个苦闷的源头。幡动是因风动还是心动,人们似乎已经看不清了。一句“哥X的不是X,是寂寞”就囊括了一切。是寂寞融入了生活,还是生活中融入了寂寞,谁也无法看清,只听到风中那呢喃般的笑声在寂寞中飞扬。这是生活的苦,亦是生活的甜。【速用片段2】见解新颖

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而且来势凶猛,大有排山倒海之势。有人认为这些乱七八糟的网络流行语糟踏了中华五千年的语言文化,我却不这么认为,网络流行语有它自身的魅力,也恰恰体现了中文的魅力。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句话一段时间内红遍网络。语言很朴实,却让人不禁莞尔,可能是自己也曾听到过这样的呼唤吧。在国庆60周年,有网友曾打出“台湾,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道出了中国人的心声——期盼大陆和台湾早日统一。调侃但不失亲切,让人感觉台湾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出去玩耍忘了时间,更体现了大陆与台湾那种难舍难分的关系。这就是网络语言的魅力——简短却让人回味无穷,这也是中文的魅力。“人生是一张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这是“杯具”的最早版本。体现了中文一语双关的特点——“杯具”亦是“悲剧”,“杯具”的每一版本都很精彩,个中寓意,引人深思。【速用片段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有专家认为,大量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会使得我们的母语退化,导致中学生对汉语陌生,从而使学生的写作能力低下,表情达意不着边际,因而要规范和限制流行语的使用。个别省市的教育部门在近年的高考中也规定,作文中禁止使用网络流行语。我认为,网络流行语大多生命短暂、更新快,网络技术加速了网络新词的产生和传播,同时也缩短了网络流行语的消亡周期。但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和在现实语境中的使用是不可阻挡的,中学生使用时只要注意正确理解,规范运用,并无不可。《人民日报》都可以将“给力”写进头版标题,我们又有什么必要限制 中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也会优胜劣汰,有的网络流行语由于生命力短暂而自行消亡,有的词意和用法会逐步确定下来,从而成为汉语词汇中的新成员。

第二篇:2014年高考最新作文素材多维解读及运用指导十则

2014年高考最新作文素材多维解读及运用指导十则

一、“人民罚单”凸显公车监管缺失

【素材展示】

2013年1月3日,湖南长沙网友刘先生在一辆涉嫌违章停车的警车上拍到一张手写“违法行为告知单”的纸条,这张纸条模仿交通部门开具的罚单格式,该纸条随即受到热捧,被网友称为开给警车的“人民罚单”。

前日傍晚7时左右,刘先生在湖南长沙谷园路附近发现一辆逆向停靠在路边的警车。“停在路的西侧,车头却朝着北边,西侧道路还有禁停标志”刘先生称,当他走近警车时发现,警车驾驶室车窗上,有一张纸条,纸条上手写了一张“违法行为告知单”,纸条后面只署了日期,并未署名。

“至少停了两个小时”刘先生说,当晚九点左右他再次路过该地时,警车依然保持原样。不过,昨日他再次前往查看时,警车已经不知所踪。刘先生表示,他觉得好玩,就拍下这张“罚单”和显示有“湘A2901警”的警车车牌号发到自己的微信群中,没想到他的一位朋友将图片发上微博,引来许多网友围观。

事情经过媒体曝光以后,也引起了长沙市公安部门的注意,他们表示已对警车违规停放的问题展开调查,将尽快公布调查结果。

【多维解读】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警务部门应该清楚,为执法主体,本身代表着法律法规的权威和公信。执法者自己首先必须得守法,如果自己都做不到按章办事,那又如何去对别人行使执法权力?法律面前没有特权,遵纪守法不只是普通民众的义务。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法治社会的一条基本准则。警车违停不受罚,显然是特权行为,凌驾于法律之上。一方面反映出公车监管制度未落实,另一方面,则凸显出警务督察的缺位和“选择性执法”。“人民罚单”,无疑是对执法部门的一种警示。

2、公众法治意识觉醒

民众将自制的“人民罚单”贴上警车,敦促警车驾驶员及时改正错误,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管理,这是社会良性纠偏机制的作用。这也说明群众的法律意识在不断提升,面对不平等现象,他们敢于向执法部门较真,执法部门不处罚,人民自然会来“处罚”。警车违停被贴上“人民罚单”,还说明群众监督无处不在。那些国家工作人员,无时不在群众的监督之下,只要你有风吹草动,人民都会看在眼里。

【适用文题】

公信、特权、监管缺失、公众监督、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等。

二、“最美深圳女孩”:被商业戏弄的丑闻

【素材展示】

“一名满头白发的老人盯着快餐店里的盒饭直流口水,被一名过路的女孩瞅见了,这位名叫文芳的女孩当即买来盒饭,并单膝跪地将饭一口一口地喂进老人的嘴里。”这名被誉为“深圳最美女孩”的主人公,出现在2013年3月25日中新社的一篇配图报道中。然而仅仅一天后,就有人爆料:整个爱心行为可能是某商业展览的炒作。“事发地点在深圳东门老街,不是文中所说的欢乐海岸,而且是事先策划的。”一位目击者称,图片共拍摄了两次,分别为3月24日和25日下午,女孩给老人喂饭仅仅是为了摆造型,整个过程持续几分钟,与她同行的一男子拍照后,他们便离开了。“最美女孩”并没有帮助老人寻亲,更没有真的将老人带走。根本没有将老人接走。

一时间,网友的拍砖和骂声涌来,面对网友与媒体的质疑与批判,当事媒体最初矢口否认,但终究真相遮掩不住,3月28日凌晨,制假涉事记者郑小红和通讯员石金泉通过中国新闻网的官方微博向公众公开致歉。

【多维解读】

1、假造“善良”是大恶

最美和最丑之间,其实只有一线之隔。如果是发自内心地尊敬老人、善待乞丐,比如媒体此前报道的为老年乞丐雨中打伞的女孩,为溺水老人做人工呼吸的女护士,这些理应受到礼赞。她们纯粹而本真地用一己之力坚守美好,既为受助的老人带去温情,更给社会增添人性的温度。公众在激赏善举的同时,内心也受到了净化,类似好人好事多多益善。而这名泡沫化的“最美女孩”却是丑的,也许她本身就是一个道具,其背后的导演更应受谴责。消费公众善心,这是不可原谅的。今天,公众为一些慈善机构缺乏公信力而扼腕,如果再放任来自民间的伪善心大行其道,势必对慈善产生摧毁性打击——谁还会相信好人好事?谁还会存善念、行善举?

2、新闻操守不可丢 通讯员石金泉是一名知名拍客和网络推手,常向当地多家媒体供稿。通讯员供稿很正常,但媒体不该不经求证就直接采用。不是自己采写的稿子却署上自己的名字,没在现场也不核查,与其说这是粗枝大叶,不如说这是丧失职业操守,背叛新闻伦理。如果没有这家正规媒体的报道,这则策划的新闻不会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这是在消费大众的情绪。对最美人物的好感、对正能量的渴求、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对富裕却无良群体的憎恶,都能被拿来煽动或发酵,在大众不自觉、不知情的情况下,变成一股由策划者操纵的力量。这是严重失掉新闻操守的行为,新闻从业人员当引起警醒和思考。“深圳最美女孩”事件,见证了人性中的丑陋与猥琐。那些为了一己之名利,而欺骗整个社会的人,必须受到谴责。

【适用文题】炒作、闹剧、浮躁、远离欺骗、职业操守、弄虚作假、媒体公信力等。

三、天下有了免费的午餐

【素材展示】

2013年4月12日,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陈里在其微博上发起“待用快餐”活动。他表示,将倡导“待用XX”,比如“待用快餐”、“待用咖啡”、“待用饮用水”、“待用电影票”等,让有需要的人有尊严地享用。

陈里的微博是4月12日晚上11点在高铁上发出的。4月13日早上,西安有一家台湾人开的餐厅开始响应,当天老板本人就捐出了5份爱心餐,同时有4个网友响应,去这家餐厅吃饭并买了爱心餐。到目前为止,这家餐厅已经有28份爱心餐,有一位老人领走了一份。河南“感动一座城市的面馆”主人李刚也表示要加入“待用快餐”活动,以此来回报社会。陈里说,为更好地推行“待用快餐”,会邀请媒体来监督,并通过媒体告诉大家都有哪些爱心餐厅,制作爱心贴,全国统一标识。

在陈里的倡议下,很多网友留言表示愿意参与这个活动,已经有多家餐饮企业提供“待用快餐”。爱心汇聚成河,在网络上下翻滚。

【多维解读】

1、爱心传递

陈里发起的“待用快餐”,本身体现了一种公民的责任与担当。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这是善的传递,也是爱心的发酵。“待用快餐”发端于微博,参与者无需一掷万金,即可献出一份爱心;受益者享受的只是一份快餐,未必能起多大作用,但能解燃眉之急。捐助一份快餐并不需要多少资金,也消耗不了多少精力。但这种行为具有正能量,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尊重。爱心没有大小之分,每一颗爱心都值得尊敬,每一份善意都值得传播。

2、体面享用

“待用快餐”概念源于欧洲的“待用咖啡”,客人多购买一杯咖啡,留给流浪汉等买不起的人饮用。陈里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目前我国政府的慈善、公益制度尚不完善,大量的弱势群体主要是残疾人、流浪儿童、老弱病残和没有找到工作的农民工,以及因为意外事件导致缺乏生活能力的人,都需要救助。针对“在中国的国情下,街头流浪者或者低收入者有没有自信体面地走进干净的餐馆,理直气壮地享用‘待用快餐’”的话题,陈里回应,做成AB份,A份由捐助者持有,B份贴在指定位置,有需要的人可以去揭下来到吧台结账,让他也感觉很体面。可以给他们一些领取凭证,直接到餐厅领取,避免尴尬,还可以在餐厅另设房间,“待用××”可以让有需要的人有尊严地享用,这样民众的参与率会提高。

【适用文题】

尊严、尊重、温度、希望、感动、担当、奉献爱心、关心弱势群体、社会正能量等。

四、“清华城管”是个案不宜过度阐释

【素材展示】

“大专及以上学历,专业不限,工资1600元……”2013年6月26日,广西《柳州晚报》刊登了一则城管招聘启事,几天后,毕业两年、25岁的小韦持清华大学本科文凭,前来报名,让招考人员惊讶不已。

25岁的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毕业生韦伟,突然成了媒体热议的新闻人物。最近一个月内,韦伟先后参加了广西柳州市不同城区的两次城管部门招考,最终都以优异的成绩入选。“一纸文凭不过是代表自己的学习经历,并不能说明什么,从小事做起慢慢积累工作经验、人生阅历,当机会来到时就能稳稳抓住。”今年以来,各地城管相继出现的负面新闻,加上招工难、就业难等因素的作用,这一抉择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有点“疯狂”,有人由此感慨清华北大的“天之骄子”已经走下神坛,有人怀疑他是想借此炒作博出名,也有人将他的选择当作是就业难的一个例证……面对如潮质疑,小韦则拿着录用通知书淡然一笑:“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

对小韦的做法,有人叫好,有人质疑,小韦则说,“没什么,从基层做起。”对此,你怎么看? 【多维解读】

1、理性看待

城管只是一份工作,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一个城市不能没有城管,否则就会满大街都是占道经营和违章建筑,发达国家也不是可以随意摆摊的,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应该如何管,希望这些高学历的大学生能踏实工作,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想出更好的管理方法。

2、脚踏实地

今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近日,人社部专家也表示:今年预计300万以上大学生难就业。如此形势下,小韦选择去作一名有编制的城管“疯狂”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不是“疯狂”,是脚踏实地、是从基层做起。人们都高看清华大学,但凭着一纸清华文凭就真能横扫用人市场吗?恐怕未必,正如小韦的现实情况,冷门专业毕业、已在家待业两年,选择报考城管,当然是最好的直面现实。大学生特别是清华大学生可以放下身段去做城管工作,也折射出了如今一些大学生自我定位的理性,就业观等的改变与成熟。这有利于改变此前人们对大学生眼高手低的认识,引导大学生们树立起正确健康的就业观!

3、可喜现象

清华学子当城管,这是给当下城管陷入“诚信”危机的一个很好响应。其实,城管队伍真正缺少的不是人,而是高素质的人,特别是城管队伍需要从把好“入口关”上下功夫。要吸收高层次人才,注入高素质血液。城管工作,特别是未来的城管工作,也需要高学历者。城管不是仅赶赶小贩,城市管理的内容非常复杂,管理的要求各不相同。城管队员要有语言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还要会运用网络计算机技术,对市容等进行实时监控,城管也需要高素质人才。清华学子当城管有利于提高管理能力、水平,对文明执法有利,对社会进步具有推动作用。

【适用文题】

就业观、直面现实、理性定位自我、尊重个性化选择、职业无贵贱之分等。

五、“医生贩婴”践踏行业道德底线

【素材展示】

2013年7月16日,陕西省富平县薛镇村村民来国峰的妻子在县妇幼保健院分娩过程中,该院产科副主任张淑侠以“婴儿患有先天性疾病”为由,诱使家属放弃对婴儿治疗并交由自己处理。随后,该婴儿进入了跨省拐卖婴儿团伙,被买来卖去。张淑侠7月17日凌晨以2.16万元将这名男婴卖掉,而孩子在三次跨省倒手之后,售价已变为7万左右。

8月6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发布通报称,事件责任人张淑侠已被司法机关控制,其《医师执业证书》已被吊销。8月9日,富平县宣布了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理结果,分管副县长李雷平、卫生局局长汲新民、分管副局长卞慈梅、妇幼保健院院长王莉、分管副院长姚军民和分管护理工作的工会主席宋粉玲等6人被免职。

最新的报道显示,此事在当地并非孤例,迄今为止已有7个家庭遭遇类似悲剧。公安机关已找到被拐婴儿并将其接到富平,共抓获涉案犯罪嫌疑人6名;对富平妇幼保健院院长、主管业务副院长、分管护理工作的工会主席予以免职。公安机关接到群众报案55起,其中涉及嫌疑人张淑侠的26起(经初步核查确定10起不属于刑事案件),立案查实5起,其他正在核查中。国家卫计委要求依法严惩涉案者,从制度上防范此类案件发生。

【多维解读】

1、良心坏了专业则沦为帮凶

“白衣天使”的职业,美化了她的面孔,“专业好”为她赢得了更多的作恶机会。张张淑侠是家乡公认的“聪明人”、“从小学习好”;在医院里,“业务活动到她那里就算到头儿了”。有此高尚职业和良好口碑,张淑侠不仅轻而易举地将婴儿骗到手,婴儿父母还要孝敬“处理费”,以感谢她处理“残疾孩子”。这里,职务便利、专业优势帮了她的大忙。谁会相信她竟然做出泯灭良心的事情呢?如果良心坏了,越是专业好,越是“聪明”,后果则越严重。

2、放弃孩子的家长也当反省

那些受欺骗的父母缺乏基本医学常识,新生婴儿是否有先天性疾病、能不能治好,不能听信医生一句话当定论,而要多方检查、核实、求证,进而设法救治。张淑侠的罪责当严厉追究,那些放弃孩子的家长也当深刻反省,对于一个新生命而言,他们因为怕孩子的“疾病”成为负担,在“自愿放弃孩子”的纸上签了名字,他们蔑视生命,无异于成了“贩婴医生”的“帮凶”。也暴露出一些农村家长的愚昧,张淑侠正是抓住了家长们心理的弱点,在医保等社会保障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一个残疾孩子会拖垮一个家庭。对于那些“自愿放弃孩子”的父母,不仅需要补补生命教育这一课,更要补补法律常识。

3、推进医疗体制改革

富平贩婴案中的犯罪嫌疑人之所以能够得手,其中一个关键在于利用了人们对于“看病难”“看病贵”的畏惧,对此应加快医保体系改革,使人人都能享受医疗保障。目前医保保障水平仍然不高,如新农合的报销比例较低,许多医疗项目和服务,医保难以报销,新生儿如果患上疑难杂症,父母往往不得不四处求医,但是医疗费用异地报销,却是个难题。这就意味着,孩子生下来,一旦不幸罹患重疾,将给中低收入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花钱往往是个“无底洞”。只有社会保障更完善,成为父母们的坚定后盾,才能避免缺陷婴儿成家庭拖累的担忧,让每个生命都不会被轻易放弃。

4、医德建设不可松懈

古人讲,医乃仁术。近年来,很多医生的价值观发生扭曲,不少人把“处方权”视为牟利工具,把患者当成“摇钱树”,拿红包、吃回扣之风盛行。而一些医院管理者也认为,一名医生,只要医术过硬就行,医德问题是个人的事。本次涉案医生张某就是富平县妇产科的“大腕”,也是当地产科最权威的专家,但她利欲熏心,医德失守,不仅经常向患者收红包,还曾因不愿抢救失血产妇被撤职停职。可见,医德是行医之本,一名医生医术再高,如果没有医德,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痛苦,也会给自己带来灾难。医疗卫生行业当务之急是要切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适用文题】

轻信、责任、善良、守法、宽容、道德底线、害群之马、行业自律、尊重生命等。

六、花380亿元造“新阿房宫”值得吗?

【素材展示】

2013年8月7日,陕西省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管委会宣布,管委会和北京首创集团签订合作协议,计划投资380亿元,打造一个“新阿房宫”。北京首创将先投资30亿元改造占地2.3平方公里的“阿房宫国家遗址公园”,使之成为西咸新区标志性区域;然后将以遗址公园为核心,打造占地面积为12.5平方公里的“首创阿房宫文化旅游产业基地”,产业基地首期投资20亿元。此消息一出,令许多人担心。

因为,在阿房宫遗址附近,原本就有一个阿房宫。也是今人所建,当初也是打着“经济唱戏”的主意。据悉,这个老阿房宫景区动工于1995年,建成于2000年,建成之初,当地曾经提出“东有兵马俑,西有阿房宫”的口号,号称“陕西最值得外国人去的10个地方”之一。就在今年,这个当时投资2亿元的项目,运营仅仅13年就被以“违规建筑”的名义拆掉了。一方面是要给“新阿房宫”项目让地,但更主要的还是因为经营惨淡至极。一拆一建,令许多人质疑,认为这又是一次“烧钱的游戏”,是同一主题下的重复建设。也有人认为,是以景区古迹为核心,在外围开发酒店、商业、文化、地产等相关产业,让景区带动其他收益,这不过是想靠开发遗址抬升周边的地价而已。

面对质疑,陕西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管委会提出阿房宫遗址的规划为,建设2.3平方公里的考古遗址公园来保护885平方米的遗址本体,遗址周边设立外扩的控制地带区,在更大范围内将建设12.5平方公里的阿房宫人文旅游区。沣东新城官方还表示,用于保护遗址的阿房宫遗址公园内没有任何商业设施,公共设施亦减到最少,而在遗址周边设立的控制地带区内,建筑亦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复的严格要求,遗址不存在商业化开发的问题。

【多维解读】

1、商业开发不可取

近些年来,各地历史文化名城热衷于重建古城,诸如大同、开封、西安等地,都推出了大规模投资计划,动辄就是数百亿元、数千亿元的大手笔,令世人为之震撼。当然,地方政府搞大规模投资,并非仅仅是为了所谓保护文物,更多是看中背后巨大的商业价值,从而在大拆大建的过程中,借机捞取政绩和利益。显然,“新阿房宫”所涵盖的范围很大,并非单纯的遗址保护区,或者说阿房宫遗址只是个招牌,投资重点实际上是文化旅游产业基地,以及未来的相关配套设施。

2、复制古迹瞎折腾

阿房宫到底是什么样子,现代人谁也不知道,只能从诗人杜牧笔下的《阿房宫赋》去遐想那一华丽、壮观的“美景”。而利用现代工艺和技术复建阿房宫,无论建得再怎么逼真、再如何精美,也只不过是一个“山寨”版的现代建筑。如今这个“山寨”阿房宫要被拆除,说明当年的决策有问题,它与国际文保理念相悖,也有违遗址保护方案。要拆除这个“山寨版”,拆了也就拆了,何必再建一个规模更大、耗资更多的阿房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历史古迹不可复制,也没有必要复制。花巨资建假古董、假文物,劳民伤财。

3、保护好现有资源

陕西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有文物资源也十分丰富,把现有的文物资源保护好、利用好就已功德无量,何必再投巨资建什么遗址公园?13年前兴建“山寨”阿房宫,已经证明是一次失败的商业开发,巨额投资打了水漂,拆除还要花费巨大,如果还要再投巨资建一个更大规模的公园,实际上仍暴露出发展观念上对复古建筑的依赖,更说明缺少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高智慧、高谋略。

【适用文题】

公信力、假文物、保护文物、商业价值、形象工程、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等。

七、王祖贤让座为啥受热捧?

【素材展示】

据2013年8月14日台湾“今日新闻网”报道,王祖贤尽管息影已经超过10年,但仍有不少影迷期望她能重新复出影坛。目前定居在加拿大温哥华的她,被网友拍到搭公交车——看到一名老婆婆上车,她立刻主动让座,让网友直呼“女神人美又有爱心”。消息一出,有人拍手称赞,也有人质疑,认为王祖贤是在炒作。

照片中,46岁的王祖贤依旧少女模样,一袭白裙的她端坐在公交车上,女神范十足。网友爆料,王祖贤原本坐在自己身边,见有老人上车立马起身让座,网友大赞其美丽又有爱心,“坐在那里美得就像一幅画”。“这么久没看到女神,还是那么美”,更有细心网友发现,王祖贤脚趾绑有胶带,担心她是否受伤,“小心哦!”

王祖贤1967年1月31日生于台湾台北,1987年出演电影《倩女幽魂》中“聂小倩”一炮而红,成为众人眼中的女神,王祖贤飘逸的长发,清秀脱俗的气质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多维解读】

1、传递正能量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绝大多数人乘坐公交车,看到老弱病残幼孕都会让座。然而,确有那么一些人,不但不让座,在有人提醒后居然恼羞成怒打人:上海一研究生拒绝给孕妇让座,拳打劝说者被乘客制服;福建新竹市公交车上,大学生不让座还挥拳打老人……正是太多该让座的却不让座,激化了一些人的“负情绪”。不让座还打人者,纵然你有千条万条理由,打人就是错的。王祖贤让座受热捧,既是对假恶丑的嘲讽,也是对真善美的呼唤。

2、展示明星风范

明星作为社会公众人物,处处应该遵守社会公德,维护自己的形象。王祖贤让座受热捧,既是对不爱惜自己“羽毛”名人的提醒和警示,更是对名人应该坚守“七条底线”(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的呐喊和追求。

3、不是新闻的新闻

现实中,公交车上不让座已成常态。王祖贤让座,本来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不是新闻却成了新闻,不该热捧却受到热捧,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值得每位名人深思。王祖贤让座回归正常,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才是一个正常的时代,每个人才是一个正常的人。

【适用文题】

爱心、风范、正能量、心灵美、名人效应、社会公共秩序等。

八、“仓廪实”之后更需“知礼节”

【素材展示】

日前,网友在微博曝光一位大妈在北京建外SOHO广场的喷泉下搓澡的照片。这位网友说,这位“豪放”的大妈,自备了毛巾等搓澡工具,在众目睽睽之下搓澡。被拍到时,头发已经洗净。这些图片引发网友热议。网友“不抠抠抠”在微博上称,事发时间是2013年8月12日下午,发现大妈时,她的头发已经洗干净,上身穿着内衣,下面穿着裤子,浑身已经湿透,正在拿着搓巾搓澡,让观者惊呆了。“这肯定是不对的,非常影响市容。”喷泉对面服装店的老板说。

北京建外SOHO物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证实了此事,并称因为地处繁华地段,还是第一次看到有人在这儿的喷泉洗澡,物业知道此事之后便立即派人阻止了大妈搓澡的行为。

【多维解读】

1、举止文明无小事

光天化日之下,竟有大妈在喷泉处当众洗澡,令人大跌眼镜。从大妈自备搓澡工具这一细节来看,可以推断她显然是有备而来,再加上她气定神闲、淡定自如的状态,若非其正罹患精神疾病,实在难以令人相信社会公德对她还有丝毫的约束力。其大胆出位的不文明之举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大妈在公共场合毫无顾忌地洗澡,再次引发社会对不文明行为的高度关注,亦折射出我国社会公德教育的缺失。

2、仓廪实而知礼节

仓廪实而知礼节,国人在物质丰裕之后,精神文明也应该跟上。文明素质是通过影响、训练和规范出来的,中国人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大多大而无当,却缺乏最最基本的文明训练和文明规范。因此,很有必要让步国人补上文明素养教育这一课。当公共空间得到尊重,弥漫在社会的戾气就能得以“降温”,社会因此更加和谐有序,这不正是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愿景么?

3、考虑别人的感受 中国人没有公共空间概念,更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因此在公共场合经常是我行我素,把别人当透明,这样就容易侵害到一部分人的利益,引起他人的反感。毕竟,再庞大的公共空间,也是由一个个私人空间组成,我们自己认为一个无伤大雅的举动,很可能就招致周围很多人的不满。而在文明的国家和地区,哪怕在私人空间,也不可以恣意妄为。

【适用文题】

尊重、文明、素养、细节、社会公德、公共空间、文明的污垢等。

九、教授的“顶层别墅”折射公共意识缺乏

【素材展示】

据2013年8月12日《北京晨报》报道,位于北京白石桥路45号人济山庄小区B栋26楼顶的两层“空中别墅”,乍看像个景点,但其实这座大兴土木6年的工程却是不折不扣的违建。建造者是居住在顶层的张姓业主,在建造过程中将平台上的管道口破坏,导致多名居民家中产生漏水,楼下邻居无法忍受换了三茬。其面对质疑称,“我既然敢住这,我就不怕谁告。”经过媒体曝光后,城管找了6年找不到的别墅主人“张教授”终于主动承认错误,并承诺半月内拆除。还否认曾说过“我既然敢住这,我就不怕谁告”的话。

众所周知,楼顶属于全体业主的公共空间,楼顶擅自加盖建筑必然增加楼体荷载威胁楼体和居民生命安全,尤其这还是26层高的建筑,但此空中别墅堂而皇之地建设了六年。6年里,向来强势的城管也对此“空中别墅”望楼兴叹,甚至连门都没能进去过。即使是事件曝光后,当地物业也拒绝接受任何采访,这不由得不让人怀疑。别墅主人张某清曾是某区政协委员,更挂着一长串耀眼的名号:世界自然医学联合会副主席、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总顾问、世界中医骨伤科联合会副主席、北京奇经中医研究院院长、中国针灸学会理事……目前城管已约谈住户,违建强拆手续已上报。

【多维解读】

1、藐视他人权利和公共利益

擅自加盖会改变和增加楼体荷载,减少楼房寿命,甚至威胁到住户的生命安全。张教授一句“我既然敢住这,我就不怕谁告”,一副死不认账、硬扛到底的架势,实在令人大跌眼镜。身为大学教授,位列知识精英,始则无视公共利益,继之藐视法律权威。违章建筑像一个精神标本,折射出一些人公共意识的缺乏。

2、质疑相关部门监管不给力

6年的时间里,不可能没有住户反映,不可能没有物业公司投诉,更不可能一次也见不到户主张教授本人。如果能够将这样的违法建筑阻止在萌芽状态的话,将会大大降低执法成本。因为楼顶别墅建成后对其拆除,成本也会随之上升,增加的成本也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面对这样的结局,到底是谁在纵容违法建筑的建设是一个值得追问的话题。物业公司、城管部门以及其他职能部门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需要给公众一个可以信服的说法。

3、小区安全管理存在巨大漏洞

在楼顶建造别墅,需要运输巨大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的运输肯定是人尽皆知的,那么,门口的安保措施到底是失误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这些假山等材料视而不见呢?由于大门的安保人员应隶属于物业公司。在这个关口上,物业公司的安全管理疏漏让假山等大型建筑材料随便进出,所以,物业公司的责任首先在此。6年里,在住户一批一批更换、一个一个投诉的过程中,物业公司难道没有觉察其中的问题吗? 收了业主的物业费,最起码的服务都无法提供,这样的物业履行了职责吗?

【适用文题】

特权、公信力、肆意妄为、法治尊严、公共利益、权力保护伞、自身私欲膨胀等。

十、为孩子读书办假证的教育悲情

【素材展示】

还有半个月,北京的小学便要开学,但山东籍在京儿童军军(化名)今年在北京上小学的希望已成泡影。

按照北京市规定,非京籍儿童在京上学,其父母需办理“五证”后才能给孩子办在京上学的借读证。由于提供的暂住证达不到时限,且山东老家出具的无监护人证明是信笺纸手写被指不合格,军军的借读证明办不下来。为“补齐”合格证件,军军母亲韩美丽(化名)想到了办假证、买假章。2013年8月9日交易当天,她被昌平区回龙观龙园派出所当场抓获。

军军的父亲李刚(化名)介绍,8月9日晚7点左右,他接到龙园派出所的电话,称妻子韩美丽被传讯,“派出所只说我爱人让带话,替她向她的单位请个假。”李刚称,当时听到这话他傻了,他无法想出,平时内向的妻子到底会犯什么事。李刚赶到龙园派出所了解情况,询问民警得知,韩美丽买假章时被当场抓获,“说涉嫌买卖公章,违法了。”李刚这才反应过来,妻子要买老家乡政府的公章,为了给6岁的儿子军军制造一张盖有乡政府公章的“合格”证明,以便办理在京借读证明。

军军的妈妈购买假公章和假证,确实已涉嫌违法,警方对其拘留调查,符合有关程序。但是,再看这位母亲的初衷,无疑与“进行诈骗、破坏国家治安管理活动,侵害单位、企业、团体、学校的合法利益”有明显不同。为儿借读办假证,令人唏嘘,让人思索。

【多维解读】

1、借读是一种难解的“毒”

北京市教委在“2012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意见”中指出:非京籍学生,如需借读,必须父母暂住证、父母居住证明、务工证明、户口地没有监护条件证明、全家户口簿等“五证”齐全,并经居住地街道办或乡镇政府审核确认,才可到区县教委确定的学校联系就读。一个证,一道关;一道程序,无数次闯关。借读难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但因借读衍生的各种问题,依然不断更新、发酵。这位母亲竟走起旁门左道,办假证、买假章。她的被抓是其个人的悲剧,也是教育之殇。

2、反思教育资源配置不公

与其设置“门槛”,不如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让生活在一个城市的孩子,平等地享受教育。正是缘于基础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不公平,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集中,公办学位僧多粥少,一些束手无策的家长,才不得不转向“假章假证”寻求最后的“突围”可能。这又何尝不是出于无奈,甚至是对于教育不公平的无言抗争呢?外地妈妈在北京办假证、买假章,其背后所存在的教育不公现实、户籍壁垒森严弊病、相关制度与人口流动性增大所需极不相符等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别忘了,他们的父母在为这个城市的发展挥洒汗水,而他们则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3、提高窗口行业办事效率

当事人还提到,去街道办事处时,工作人员只说缺证不能办,就不再搭理。繁琐的办事手续加上爱搭不理的工作态度,不使办事群众一头雾水才怪!许多百姓为办一件事甚至要跑断腿,常常是耽误在有关工作人员懒得解释、人为制造多次“返工”之上。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办五证跑N趟”不止筋疲力尽,更可能让最终也没办成的人们感到绝望。

【适用文题】

反思、便民、平等、法律意识、公共服务、公平教育、教育资源均等化等。(来源:饶水知音的博客)

第三篇:作文素材大师

作文素材——大师

纪年被遗忘的学人——读书——凤凰网 看大师:影响后人的文化脊梁

大师,不仅是自己专长上给世人带来深远的影响。而且,他们也是精神上的标杆。他们屹立在那里,激励后人。巴金,陈寅恪,却在自己的年岁的终点处,仍有着非同寻常的创造力。

大师的魅力在于不断反省:巴金——中国二十世纪的良心 晚年的巴金在《随想录》一书中,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座丰碑。他对过去的反思,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巴金的痛苦就是巴金的魅力,他唤醒了因为各种缘故陷入同样感情困境的中国知识青年枯寂的心灵,遂而成为青年的偶像。

“我的上帝只有一个,就是人类。为了他,我准备献出我的一切。”“1927年春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小小公寓的五层楼上,一间充满煤气和洋葱味的小屋子里,我寂寞,我痛苦,在阳光难照到的房间里,我想念祖国,想念亲人。”

大师的魅力在于学无止境:钱钟书——难以望其项背的文化昆仑

他说,我一辈子干的,就是要使小说、诗歌、戏剧与哲学、历史、社会学成为一家。钱先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小说家观点解读古今中外的文史著作。他以一种文化批判精神看待中国与世界,以一种现代意识统领文学创作以一种高尚的形象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人格上的榜样。作为知识分子,他被迫接受思想改造,受过不少罪。但是,智者是不可征服的。他曾说:“大名气和大影响都是90%的误会和曲解搀和成的东西。”

“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上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志。”

大师的魅力在于无媚骨: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是陈寅恪为沉湖而死的王国维撰写的纪念碑文,也是自己一生为人为学的生动写照。“考自古世局之转移,往往起于前人一时学术趋向之细微。迨至后来,遂若惊雷破柱,怒涛振海之不可御遏。”“但开风气不为师”的名言,不仅是龚自珍的自白,也是陈寅恪的志趣和自道,他没有在任何场合自命为大师,更未在任何时候端过大师的架子。

寅恪先生最动人一节是一九五三年拒绝接受中古史研究所所长的一番话。当时中共科学学院成立中古史研究所,聘寅恪先生为所长,特派先生的弟子汪钱带聘书南下广州接先生北上。

时先生双目已盲,乃 口述覆信,由汪钱笔录,他说: 「我的思想,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有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所以我说: 独立之精神、自由的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正如碑文所示: 「思想而不自由,无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岂庸鄙之敢望」„„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见解再研究所学„„因此我提出以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你要把我的意见不多也不少地带到科学院。」

进入生命的晚年,在肉体与精神陷入无限痛楚之中时,明末清初宁死不屈的一代奇女子柳如是便成为他生命中幻象和唯一的光亮。陈寅恪以惊人的毅力口述完成了洋洋80余万言的《柳如是别传》。这一“ 鸿篇巨制”的萌生问世,发轫于少年,志成于人生暮年,是陈寅恪所构建的托其心志,明其理想的又一心灵丰碑。此一巨大成就,正如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池田温所言:“若非有无比坚毅之心力,焉能完成此大业?人类文化史数千载,失明史家之能撰大著,其类殆罕;陈先生之业绩,称为20世纪中国史学界这一大奇迹无不可也!”

“自昔大师巨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规则也。”

大师的魅力在于一针见血:熊十力:“中国文化亡了!”

他常常穿着一件褪了色的友布长衫,扣子全无,腰间胡乱地扎一根麻绳,独自一人到街上去或公园里,跌跌撞撞,双泪长流,口中念念有词“中国文化亡了!”“中国文化亡了!”然而,街市熙攘,人皆自危,没有人来理会他,也没有人对他口中所念有丝毫的惊异。1946年6月7日,熊十氏致函徐复观说:“知识之败,慕浮名而不务潜修也;品节之败,慕虚荣而不甘枯淡也。举世趋此,而其族有不奴者乎?”“平等者,非谓无尊卑上下也。然则平等之义安在耶?曰:以法治言之,在法律上一切平等。国家不得以非法侵犯其人民之思想,言论等自由,而况其他乎? ”

熊十力自幼即与众不同,独具才思而又非常自尊、自信。他曾口出“狂言”道:“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令其父兄诧异不已。十六七岁时,他即四处游学,当他最先读到陈白沙的“禽兽说”时,忽起神解,“顿悟血气之躯非我也,只此心此理,方是真我。”并从中领悟到人生之意义与价值。绝非是趋利避害、去苦就乐等外在满足,而在领悟人生之意义与价值,体识至大至刚之“真我”,以合于天地万物之理。这一觉悟基本上奠定了他 以后的治学方向。

品学术:懂书斋里的人间情怀 也许,有类人躲在书斋为人所不知;也许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的皇皇巨著;我们更不清楚,他们如同西西弗斯一样在自己的思考道路上推着石头上山,而每次又从山顶滑下来。可当他们之中有人说:我对生命的看法很豁达,我不怕死,只希望再多给我些时间完成《伊里亚特》,人们又会想起什么呢?

学术生活中的良苦寄托——费孝通:学术虔诚者 93岁高龄时,他还去了甘肃定西考察。“他的脑子里其实一直没有离开学术。他又对我们说,有人建议他写自传,可是他认为,他这一生写下的文章就是‘自传’,不必再写了。他打算花时间写些总结性的、在学术上有点分量的东西。因此,他除了开会、看书,就是下去调查研究,回到家里,也是进了书房就看书,一看就是四五个钟头。他有这样一个本领,看书或写文章的时候,不管身边有什么人走动、说话甚至吵闹,他都会旁若无人,不受影响。

学术生活里的皇皇巨著,书斋里的低调人生——罗念生:为学术献身

罗念生一直与晦涩、枯燥,像甲骨文那样难懂的古希腊文学打交道,终生不倦,孜孜矻矻,即使在最艰苦的条件下,在灾难和厄运时时临头的日子里,他也不肯放下手中的工作,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之后,他除了吃饭和睡眠的时间外,几乎全是在他那用床板加宽的书桌前度过的。在他的住所,人们从窗外总看到秉烛夜耕的他坐在书桌前,从黄昏到深夜,那盏黄红的灯光总是最晚熄灭。在严热的夏天,晚上乘凉的大人、小孩聚了一院子,而灯前像偶像般的他,专注地坐在那里。这种情景引起小孩们的好奇,他们多次登窗沿向内窥望、逗闹,竟都引不开老人的视线。有一次他们联合起来,向老人大声齐呼:“书呆子,书呆子„„”这次他听见了,他离开书桌走向窗口,笑着向孩子们招手„„。事后,他把这段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引以为乐。他心甘情愿,矢志不渝,不追求热门,不图名于一时,毫无保留地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古希腊文学的翻译和研究,成为领域里的先驱者。

罗念生不仅有着的文德,在人品上也堪称是楷模。他善良、忠厚,待人热忱,虽不善言表,但内心却是个火热奔放的世界。他不计名,不为利,对青年学者和学生,有求必应。他经常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为他们查询资料,解答学术上的问题,每月都要寄出解答的复信、复函。他的老伴没有工作,又体弱多病,经济拮据。有人劝他翻译些通俗,出书量的畅销书

,他说:“这些书有的是人翻,而我所搞的,是别人做不来的。”他嘱咐儿女,生活

上过得去,有吃有穿就行了。物质上的享受都是转瞬即失的东西,只有学问和奉献才是永存的。在文汇报发表的一篇悼念文章中,曾把罗念生先生比喻为“中世纪的和尚”这恰给了他的人生哲理以形象的描述。他从不愿给别人增添麻烦,善于理解人、体谅人,就连家中的保姆他也尽力关照她们,减轻她们的劳动负担。亲朋遇到困难,他总是解囊相助,以至往往稿费尚未到手,就已经预支出去了。他的一生说是“吃的是草,而挤出的是奶。”在他重病住院期间,他以极大的毅力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尽力与医生配合。医护人员都喜欢他,夸他是最听话的病人。他向医生再给他点时间,不多,只需半年!他要完成“荷马史诗”的译著。他不求生命中的任何享受,只求完成夙愿留给后人。然而他带着遗憾走了,留给儿女的是一个仅有10元人民币存款的存折,留给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却是丰厚的、永存的纪念――他的译作和遗著。

“一个人活着若不工作,就毫无意义了。我对生命的看法很豁达,我不怕死,只希望再多给我些时间完成《伊里亚特》。”

慕人格:看大师那块硬骨头 常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似乎,书生从来都只是弱弱的代表。可当我们看到有那么些人,在特别的年代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时,不仅他们深邃的目光让人折服,而且,我们也觉得他们的骨头也似乎非常硬。有傲骨,无傲气就是说的这样的人。贾植芳:“把人字写端正”

师道的光芒,那是在长久的点滴的寻常中,而无声地流露和浸润。著书立说、传道授业,更是自己人生一世的传奇与琐碎。正如有的学生所说:“我特别喜欢植芳先生在一杯茶、一支烟中,侃侃而谈,风骨毕现,从中不仅传授了读书的心得,更是传染了一种难得的为人风格。”师者脱俗,于是教育脱俗。“我这个教授是假的,不是人人都叫我“假(贾)教授”吗?不,我教书却是真的,从来不卖假货。”他教书不拘一格,家门为学生大大敞开着,于潜移默化中“植”种桃李芬“芳”。

历经战火、牢狱和各种磨难,却不改其刚强乐观。他努力“把人字写端正”。师者风骨,是由传奇人生铺垫的。贾植芳曾这样总结自己:从一个监狱到另一个监狱。历经战火、牢狱和各种精神磨难,却不改其刚强乐观,一生坚持知识良知和社会批判精神,努力“把人字写端正”。是为贾氏“风骨”。在苦难面前,贾植芳始终心怀坦荡,不忧不惧。刚毅的精神,支撑他的艰苦岁月。

“平时我舍不得吃肉,都是买青菜,但是一批斗我,回家我就买排骨,自己安慰自己。一个人不要自我侮辱,是很重要 的。”在历经坎坷的他看来,各种经历都是人生的财富。而自己此生最大的财富,就是“没有做对不起国家、民族、朋友的事,做人还像个人,书没有白念。”„„坎坷中彼此搀扶的坚强人生,他们活出的是一番气象,活出的是一种风骨。

顾准:黑夜里的持灯人

当城头变换了五星旗开始,三十年间,中国知识界几乎只有两副大脑在掘进:张中晓和顾准。一个因思想而罹难,一个因罹难而思想;一个倾全力于批判,一个在批判中建设;一个如电光石火般来不及引燃便熄灭了,一个长期在釜底下自我煎熬。他们中谁也不认识谁,却一前一后在摸索民族的出口:一个朝东,一个朝西。方向完全不同,由于思想的深度,终至于在黑暗中汇通。

前进是那么艰难:贫困,饥饿,疾病,孤独,各种羁限,逼拶和毁损„„唯靠良知给个人以支持。对于他们,夜与昼是没有区别的;绵延中照例地吞咽书本,反刍苦难,舔滴血的伤口。他们用笔,默默记录精神潜行的历程,此即所谓道路。然而,这道路并非为世人准备的,——他们深知,他们是远离了权力,而且为权力所嫉恨的人。

顾准遭到革命的遗弃以后,在这个世界上,再也得不到人类的庇护,包括母亲。在同来的道路上,妻子早已自杀。于无助中,他只好伸手乞求儿女们的宽恕,直到死神降临;可悲的是,革命的新一代并没有最后跨出站定的门槛。他需要温情,那么渴待。可是,当转身面对众神时,竟只有剑和火焰了!顾准:“不许一个政治集团在其执政期间变成皇帝及其宫廷。”“我憎恨所有的神。”顾准重复说,恍如千年空谷的一个回声!思想者唯以孤独显示强大。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从诗到散文,顾准燃尽了自己的一生。对于他,人们到处颂扬那最后的夺目的辉光,此时,我宁愿赞美初燃的纯净的蓝焰。

总述

徐志摩曾评价罗曼罗兰、托尔斯泰时说:“单从他们面上的光彩,单从他们曾经生活过的事实里,我们应得感悟到生命最伟大,最生产--甚至最快乐--的时候是在受苦痛的时候。”也许,看着渐行渐远的学者知识者的背影,内心也正是如是之想,他们曾如此精彩地活在这世界上,不管这世界有多少苦痛。纪念他们,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他们的精神。

《我们是否需要大师》(《中华读书报》)

季羡林和任继愈两位文化大师同日辞世之后,人们感佩他们巨大的文化贡献,崇高的精神信念和高洁的人生风范,但更惋惜他们

的离去,感叹这个时代文化大师的稀缺,思考和忧虑他们的文化和精神的影响会否淹没于当今这个商业物欲和流行文化的浮躁、喧嚣之中„„

学者朱大可向大众和媒体准确而深刻地剖析了这种人们对大师的精神焦虑和时代心理情结:“在这个消费主义时代,对季羡林的缅怀,就是对中国文化的隆重哀悼。‘大师’一旦绝迹,就会引发全社会的文化焦虑。巴金去世时,曾经有过一次恐慌性浪潮,现在好像是当年的情境再现。”

这几年来,在文化学术界,我们也见多了所谓的“伪大师”,有些人以廉价的“大师”帽子随便奉送,更有披着假“大师”炫目外衣者干下了道德低下、灵魂龌龊的事情„„“大师”的价值,逐渐处于贬值的过程中。

那么,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还需要不需要“大师”?

英国哲学家卡莱尔曾经总结过人类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大师,比如但丁、莎士比亚、卢梭、彭斯等人,并盛赞他们是人类的领袖,是传奇式的人物,是芸芸众生踵武前贤、竭力仿效的典范和楷模,他们是有益的伙伴,是自身有生命力的光源,他们令人敬仰,挨近他们便是幸福和快乐„„这种对人类大师的论述,至少概括了大师所从事的事业是伟大的,对人们的生命和精神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他们具有引领人们前行的领袖和权威的力量,他们既是令人敬畏、景仰的,又是和蔼可亲的。所以,现在人们对季羡林和任继愈两位文化大师的敬佩、尊重,正是人们这种热爱大师、颂扬大师的心理需求的投射和反映。而对照这样的人类大师的标准,这实际上也使得当今我们这个社会里那些混迹于文化界、艺术界和学术界的假大师剥去伪装„„

我们的时代需要的是真正的文化的大师,精神的大师和思想的大师,而不是当今在文化界、学术界、娱乐圈中那些满身商业化气息、热衷炒作的、娱乐明星式的所谓“文化大师”。“大师”是像季羡林、任继愈那样以道德文章、人格特质、人生境界、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力体现的风采和风范;“大师”是一位丰富了人类精神的人,他确实增加了人类的宝藏,使人类又向前跨进了一步,他追求精神道德上的毫不含糊的真理,他那似乎无不周知、无不探究的心灵里显示了某种永恒的热情;“大师”,或像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所说,他是世界的眼睛,是世界的心脏,他要靠保存和传播道德情操、高贵的经历、优美的诗歌和历史的结论来抵制那庸俗文化的流行、繁荣„„这就是我们所认为是大师级人物的荣誉的标帜。

说我们患上了“大师饥渴症”也好,对伪大师的泛滥感到焦虑和困惑也好

,都不是实质问题,实质问题是这反映了我们的精神的渴念、心灵的皈依,灵魂的需求。总之,我们讨论需要不需要“大师”,是要激励我们的人生想象,获得文化智

慧,防止我们的精神生活陷入贫瘠、苍白,要使我们对真理的追求(或者对正义的追求,对自我实现的追求)持之以恒。

“大师”与“大猪”一字之差境界高低立判 季羡林、任继愈去世之后,伴随他们的名字铺天盖地而来的“大师”二字多到令人厌烦,凡称季羡林、任继愈,必在其名之后缀以“大师”二字,季羡林先生若天上有知,也必定烦闷不已,要知道,季羡林曾公开表示,如果包括“国学大师”在内的三顶帽子(另外两顶为“学界泰斗”和“国宝”)有朝一日能被摘掉,将会是件“皆大欢喜”的事情,他不愿意戴这么沉重的桂冠在身上,他不止一次地说,“我就是个土包子”。

无独有偶,和“我就是个土包子”相映成趣的是,文化老人饶宗颐在香港接受媒体采访时,打趣地对记者说,“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有必要重复一下饶宗颐这句语录的产生背景:季、任两位老人去世后一片“大师”称谓聒噪不已,有心急的媒体以“究竟谁将成为新一代的国学大师”为题展开调查,饶宗颐名列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张其成、冯其庸、傅佩荣。

眼看着季老至死都没摘掉的三大帽子就要戴到自己头上,饶宗颐的一句“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轻轻巧巧将“三座大山”化解于无形之中。

将大师与大猪对应起来,充分体现了饶宗颐老人的智慧,他比任何人都能明辨出大师这个称谓在这个时代所蕴涵的危机和压力,当大师成为一件廉价的帽子,被学术混子们挣来抢去的时候,它其实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真正的文化老人,应该对这种虚名抱有藐视的心理,他们的价值所在,在于为文化传承做了多少贡献,而不是体现在一个虚名上。

饶宗颐还有一句话说得好,他说“‘大师’是佛家说法,我又不是和尚,所以我不是大师。”这句简单易懂的话,十分朴素地向公众解释了“大师”的来源以及不愿意当大师的缘由。

和某些文化人“坚辞”大师之后又“退让一步”默认大师不同,饶宗颐以孩童似的天真语言,将一个本来很简单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这该让那些哭着喊着有大师情结的人羞惭不已。“大师”与“大猪”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对比之下境界高低立判。饶宗颐的“大猪说”也当是对持续高烧数年的“大师热”一次含蓄幽默的批评。

针对季、任两位老人去世后引发的一片“从此无大师

”哀悼声,有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文化患上了“大师饥渴症”。“大师饥渴症”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媒体的炒作有着不可推卸的作用,文化老人的去世,很大程度上也沾染上了“消费名人

”的娱乐色彩,季羡林追悼会上发生的“乌龟事件”闹剧,读来令人心生悲哀。

那么多人痛悼“大师”,那么多人操起键盘廉价地跟帖一句“大师,一路走好”,但究竟有几个人读过“大师”哪怕一本完整的著作?浮躁的“大师饥渴症”随着文化老人的去世而变得更加焦虑,愿饶宗颐的一句话能带来当头棒喝的效果,该醒醒了,那些沉迷于虚幻的大师景象中不能自拔的人,让“大师”这个词从哪里来归到哪里去吧。

第四篇:作文素材——大师

纪年被遗忘的学人——读书——凤凰网

看大师:影响后人的文化脊梁

大师,不仅是自己专长上给世人带来深远的影响。而且,他们也是精神上的标杆。他们屹立在那里,激励后人。巴金,陈寅恪,却在自己的年岁的终点处,仍有着非同寻常的创造力。

大师的魅力在于不断反省:巴金——中国二十世纪的良心

晚年的巴金在《随想录》一书中,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座丰碑。他对过去的反思,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巴金的痛苦就是巴金的魅力,他唤醒了因为各种缘故陷入同样感情困境的中国知识青年枯寂的心灵,遂而成为青年的偶像。

“我的上帝只有一个,就是人类。为了他,我准备献出我的一切。”“1927年春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小小公寓的五层楼上,一间充满煤气和洋葱味的小屋子里,我寂寞,我痛苦,在阳光难照到的房间里,我想念祖国,想念亲人。”

大师的魅力在于学无止境:钱钟书——难以望其项背的文化昆仑

他说,我一辈子干的,就是要使小说、诗歌、戏剧与哲学、历史、社会学成为一家。钱先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小说家观点解读古今中外的文史著作。他以一种文化批判精神看待中国与世界,以一种现代意识统领文学创作以一种高尚的形象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人格上的榜样。作为知识分子,他被迫接受思想改造,受过不少罪。但是,智者是不可征服的。他曾说:“大名气和大影响都是90%的误会和曲解搀和成的东西。”

“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上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志。”

大师的魅力在于无媚骨: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是陈寅恪为沉湖而死的王国维撰写的纪念碑文,也是自己一生为人为学的生动写照。“考自古世局之转移,往往起于前人一时学术趋向之细微。迨至后来,遂若惊雷破柱,怒涛振海之不可御遏。”“但开风气不为师”的名言,不仅是龚自珍的自白,也是陈寅恪的志趣和自道,他没有在任何场合自命为大师,更未在任何时候端过大师的架子。

寅恪先生最动人一节是一九五三年拒绝接受中古史研究所所长的一番话。当时中共科学学院成立中古史研究所,聘寅恪先生为所长,特派先生的弟子汪钱带聘书南下广州接先生北上。时先生双目已盲,乃口述覆信,由汪钱笔录,他说: 「我的思想,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有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所以我说: 独立之精神、自由的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正如碑文所示: 「思想而不自由,无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岂庸鄙之敢望」„„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见解再研究所学„„因此我提出以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你要把我的意见不多也不少地带到科学院。」

进入生命的晚年,在肉体与精神陷入无限痛楚之中时,明末清初宁死不屈的一代奇女子柳如是便成为他生命中幻象和唯一的光亮。陈寅恪以惊人的毅力口述完成了洋洋80余万言的《柳如是别传》。这一“ 鸿篇巨制”的萌生问世,发轫于少年,志成于人生暮年,是陈寅恪所构建的托其心志,明其理想的又一心灵丰碑。此一巨大成就,正如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池田温所言:“若非有无比坚毅之心力,焉能完成此大业?人类文化史数千载,失明史家之能撰大著,其类殆罕;陈先生之业绩,称为20世纪中国史学界这一大奇迹无不可也!”

“自昔大师巨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规则也。”

大师的魅力在于一针见血:熊十力:“中国文化亡了!”

他常常穿着一件褪了色的友布长衫,扣子全无,腰间胡乱地扎一根麻绳,独自一人到街上去或公园里,跌跌撞撞,双泪长流,口中念念有词“中国文化亡了!”“中国文化亡了!”然而,街市熙攘,人皆自危,没有人来理会他,也没有人对他口中所念有丝毫的惊异。

1946年6月7日,熊十氏致函徐复观说:“知识之败,慕浮名而不务潜修也;品节之败,慕虚荣而不甘枯淡也。举世趋此,而其族有不奴者乎?”“平等者,非谓无尊卑上下也。然则平等之义安在耶?曰:以法治言之,在法律上一切平等。国家不得以非法侵犯其人民之思想,言论等自由,而况其他乎? ”

熊十力自幼即与众不同,独具才思而又非常自尊、自信。他曾口出“狂言”道:“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令其父兄诧异不已。十六七岁时,他即四处游学,当他最先读到陈白沙的“禽兽说”时,忽起神解,“顿悟血气之躯非我也,只此心此理,方是真我。”并从中领悟到人生之意义与价值。绝非是趋利避害、去苦就乐等外在满足,而在领悟人生之意义与价值,体识至大至刚之“真我”,以合于天地万物之理。这一觉悟基本上奠定了他以后的治学方向。品学术:懂书斋里的人间情怀

也许,有类人躲在书斋为人所不知;也许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的皇皇巨著;我们更不清楚,他们如同西西弗斯一样在自己的思考道路上推着石头上山,而每次又从山顶滑下来。可当他们之中有人说:我对生命的看法很豁达,我不怕死,只希望再多给我些时间完成《伊里亚特》,人们又会想起什么呢?

学术生活中的良苦寄托——费孝通:学术虔诚者

93岁高龄时,他还去了甘肃定西考察。“他的脑子里其实一直没有离开学术。他又对我们说,有人建议他写自传,可是他认为,他这一生写下的文章就是„自传‟,不必再写了。他打算花时间写些总结性的、在学术上有点分量的东西。因此,他除了开会、看书,就是下去调查研究,回到家里,也是进了书房就看书,一看就是四五个钟头。他有这样一个本领,看

书或写文章的时候,不管身边有什么人走动、说话甚至吵闹,他都会旁若无人,不受影响。

学术生活里的皇皇巨著,书斋里的低调人生——罗念生:为学术献身

罗念生一直与晦涩、枯燥,像甲骨文那样难懂的古希腊文学打交道,终生不倦,孜孜矻矻,即使在最艰苦的条件下,在灾难和厄运时时临头的日子里,他也不肯放下手中的工作,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之后,他除了吃饭和睡眠的时间外,几乎全是在他那用床板加宽的书桌前度过的。在他的住所,人们从窗外总看到秉烛夜耕的他坐在书桌前,从黄昏到深夜,那盏黄红的灯光总是最晚熄灭。在严热的夏天,晚上乘凉的大人、小孩聚了一院子,而灯前像偶像般的他,专注地坐在那里。这种情景引起小孩们的好奇,他们多次登窗沿向内窥望、逗闹,竟都引不开老人的视线。有一次他们联合起来,向老人大声齐呼:“书呆子,书呆子„„”这次他听见了,他离开书桌走向窗口,笑着向孩子们招手„„。事后,他把这段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引以为乐。他心甘情愿,矢志不渝,不追求热门,不图名于一时,毫无保留地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古希腊文学的翻译和研究,成为领域里的先驱者。

罗念生不仅有着的文德,在人品上也堪称是楷模。他善良、忠厚,待人热忱,虽不善言表,但内心却是个火热奔放的世界。他不计名,不为利,对青年学者和学生,有求必应。他经常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为他们查询资料,解答学术上的问题,每月都要寄出解答的复信、复函。他的老伴没有工作,又体弱多病,经济拮据。有人劝他翻译些通俗,出书量的畅销书,他说:“这些书有的是人翻,而我所搞的,是别人做不来的。”他嘱咐儿女,生活上过得去,有吃有穿就行了。物质上的享受都是转瞬即失的东西,只有学问和奉献才是永存的。在文汇报发表的一篇悼念文章中,曾把罗念生先生比喻为“中世纪的和尚”这恰给了他的人生哲理以形象的描述。他从不愿给别人增添麻烦,善于理解人、体谅人,就连家中的保姆他也尽力关照她们,减轻她们的劳动负担。亲朋遇到困难,他总是解囊相助,以至往往稿费尚未到手,就已经预支出去了。他的一生说是“吃的是草,而挤出的是奶。”在他重病住院期间,他以极大的毅力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尽力与医生配合。医护人员都喜欢他,夸他是最听话的病人。他向医生再给他点时间,不多,只需半年!他要完成“荷马史诗”的译著。他不求生命中的任何享受,只求完成夙愿留给后人。然而他带着遗憾走了,留给儿女的是一个仅有10元人民币存款的存折,留给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却是丰厚的、永存的纪念――他的译作和遗著。“一个人活着若不工作,就毫无意义了。我对生命的看法很豁达,我不怕死,只希望再多给我些时间完成《伊里亚特》。”

慕人格:看大师那块硬骨头

常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似乎,书生从来都只是弱弱的代表。可当我们看到有那么些人,在特别的年代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时,不仅他们深邃的目光让人折服,而且,我们也觉得他们的骨头也似乎非常硬。有傲骨,无傲气就是说的这样的人。

贾植芳:“把人字写端正”

师道的光芒,那是在长久的点滴的寻常中,而无声地流露和浸润。著书立说、传道授业,更是自己人生一世的传奇与琐碎。正如有的学生所说:“我特别喜欢植芳先生在一杯茶、一支

烟中,侃侃而谈,风骨毕现,从中不仅传授了读书的心得,更是传染了一种难得的为人风格。”师者脱俗,于是教育脱俗。“我这个教授是假的,不是人人都叫我“假(贾)教授”吗?不,我教书却是真的,从来不卖假货。”他教书不拘一格,家门为学生大大敞开着,于潜移默化中“植”种桃李芬“芳”。

历经战火、牢狱和各种磨难,却不改其刚强乐观。他努力“把人字写端正”。师者风骨,是由传奇人生铺垫的。贾植芳曾这样总结自己:从一个监狱到另一个监狱。历经战火、牢狱和各种精神磨难,却不改其刚强乐观,一生坚持知识良知和社会批判精神,努力“把人字写端正”。是为贾氏“风骨”。在苦难面前,贾植芳始终心怀坦荡,不忧不惧。刚毅的精神,支撑他的艰苦岁月。“平时我舍不得吃肉,都是买青菜,但是一批斗我,回家我就买排骨,自己安慰自己。一个人不要自我侮辱,是很重要的。”在历经坎坷的他看来,各种经历都是人生的财富。而自己此生最大的财富,就是“没有做对不起国家、民族、朋友的事,做人还像个人,书没有白念。”„„坎坷中彼此搀扶的坚强人生,他们活出的是一番气象,活出的是一种风骨。

顾准:黑夜里的持灯人

当城头变换了五星旗开始,三十年间,中国知识界几乎只有两副大脑在掘进:张中晓和顾准。一个因思想而罹难,一个因罹难而思想;一个倾全力于批判,一个在批判中建设;一个如电光石火般来不及引燃便熄灭了,一个长期在釜底下自我煎熬。他们中谁也不认识谁,却一前一后在摸索民族的出口:一个朝东,一个朝西。方向完全不同,由于思想的深度,终至于在黑暗中汇通。

前进是那么艰难:贫困,饥饿,疾病,孤独,各种羁限,逼拶和毁损……唯靠良知给个人以支持。对于他们,夜与昼是没有区别的;绵延中照例地吞咽书本,反刍苦难,舔滴血的伤口。他们用笔,默默记录精神潜行的历程,此即所谓道路。然而,这道路并非为世人准备的,——他们深知,他们是远离了权力,而且为权力所嫉恨的人。

顾准遭到革命的遗弃以后,在这个世界上,再也得不到人类的庇护,包括母亲。在同来的道路上,妻子早已自杀。于无助中,他只好伸手乞求儿女们的宽恕,直到死神降临;可悲的是,革命的新一代并没有最后跨出站定的门槛。他需要温情,那么渴待。

可是,当转身面对众神时,竟只有剑和火焰了!顾准:“不许一个政治集团在其执政期间变成皇帝及其宫廷。”“我憎恨所有的神。”顾准重复说,恍如千年空谷的一个回声!

思想者唯以孤独显示强大。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从诗到散文,顾准燃尽了自己的一生。对于他,人们到处颂扬那最后的夺目的辉光,此时,我宁愿赞美初燃的纯净的蓝焰。

总述

徐志摩曾评价罗曼罗兰、托尔斯泰时说:“单从他们面上的光彩,单从他们曾经生活过的事实里,我们应得感悟到生命最伟大,最生产--甚至最快乐--的时候是在受苦痛的时候。”也许,看着渐行渐远的学者知识者的背影,内心也正是如是之想,他们曾如此精彩地活在这世界上,不管这世界有多少苦痛。纪念他们,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他们的精神。

《我们是否需要大师》(《中华读书报》)

季羡林和任继愈两位文化大师同日辞世之后,人们感佩他们巨大的文化贡献,崇高的精神信念和高洁的人生风范,但更惋惜他们的离去,感叹这个时代文化大师的稀缺,思考和忧虑他们的文化和精神的影响会否淹没于当今这个商业物欲和流行文化的浮躁、喧嚣之中„„学者朱大可向大众和媒体准确而深刻地剖析了这种人们对大师的精神焦虑和时代心理情结:“在这个消费主义时代,对季羡林的缅怀,就是对中国文化的隆重哀悼。‘大师’一旦绝迹,就会引发全社会的文化焦虑。巴金去世时,曾经有过一次恐慌性浪潮,现在好像是当年的情境再现。”

这几年来,在文化学术界,我们也见多了所谓的“伪大师”,有些人以廉价的“大师”帽子随便奉送,更有披着假“大师”炫目外衣者干下了道德低下、灵魂龌龊的事情„„“大师”的价值,逐渐处于贬值的过程中。

那么,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还需要不需要“大师”?

英国哲学家卡莱尔曾经总结过人类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大师,比如但丁、莎士比亚、卢梭、彭斯等人,并盛赞他们是人类的领袖,是传奇式的人物,是芸芸众生踵武前贤、竭力仿效的典范和楷模,他们是有益的伙伴,是自身有生命力的光源,他们令人敬仰,挨近他们便是幸福和快乐„„这种对人类大师的论述,至少概括了大师所从事的事业是伟大的,对人们的生命和精神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他们具有引领人们前行的领袖和权威的力量,他们既是令人敬畏、景仰的,又是和蔼可亲的。所以,现在人们对季羡林和任继愈两位文化大师的敬佩、尊重,正是人们这种热爱大师、颂扬大师的心理需求的投射和反映。而对照这样的人类大师的标准,这实际上也使得当今我们这个社会里那些混迹于文化界、艺术界和学术界的假大师剥去伪装„„

我们的时代需要的是真正的文化的大师,精神的大师和思想的大师,而不是当今在文化界、学术界、娱乐圈中那些满身商业化气息、热衷炒作的、娱乐明星式的所谓“文化大师”。“大师”是像季羡林、任继愈那样以道德文章、人格特质、人生境界、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力体现的风采和风范;“大师”是一位丰富了人类精神的人,他确实增加了人类的宝藏,使人类又向前跨进了一步,他追求精神道德上的毫不含糊的真理,他那似乎无不周知、无不探究的心灵里显示了某种永恒的热情;“大师”,或像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所说,他是世界的眼睛,是世界的心脏,他要靠保存和传播道德情操、高贵的经历、优美的诗歌和历史的结论来抵制那庸俗文化的流行、繁荣„„这就是我们所认为是大师级人物的荣誉的标帜。

说我们患上了“大师饥渴症”也好,对伪大师的泛滥感到焦虑和困惑也好,都不是实质问题,实质问题是这反映了我们的精神的渴念、心灵的皈依,灵魂的需求。总之,我们讨论需要不需要“大师”,是要激励我们的人生想象,获得文化智慧,防止我们的精神生活陷入贫瘠、苍白,要使我们对真理的追求(或者对正义的追求,对自我实现的追求)持之以恒。

“大师”与“大猪”一字之差境界高低立判

季羡林、任继愈去世之后,伴随他们的名字铺天盖地而来的“大师”二字多到令人厌烦,凡称季羡林、任继愈,必在其名之后缀以“大师”二字,季羡林先生若天上有知,也必定烦

闷不已,要知道,季羡林曾公开表示,如果包括“国学大师”在内的三顶帽子(另外两顶为“学界泰斗”和“国宝”)有朝一日能被摘掉,将会是件“皆大欢喜”的事情,他不愿意戴这么沉重的桂冠在身上,他不止一次地说,“我就是个土包子”。

无独有偶,和“我就是个土包子”相映成趣的是,文化老人饶宗颐在香港接受媒体采访时,打趣地对记者说,“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有必要重复一下饶宗颐这句语录的产生背景:季、任两位老人去世后一片“大师”称谓聒噪不已,有心急的媒体以“究竟谁将成为新一代的国学大师”为题展开调查,饶宗颐名列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张其成、冯其庸、傅佩荣。

眼看着季老至死都没摘掉的三大帽子就要戴到自己头上,饶宗颐的一句“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轻轻巧巧将“三座大山”化解于无形之中。

将大师与大猪对应起来,充分体现了饶宗颐老人的智慧,他比任何人都能明辨出大师这个称谓在这个时代所蕴涵的危机和压力,当大师成为一件廉价的帽子,被学术混子们挣来抢去的时候,它其实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真正的文化老人,应该对这种虚名抱有藐视的心理,他们的价值所在,在于为文化传承做了多少贡献,而不是体现在一个虚名上。

饶宗颐还有一句话说得好,他说“‘大师’是佛家说法,我又不是和尚,所以我不是大师。”这句简单易懂的话,十分朴素地向公众解释了“大师”的来源以及不愿意当大师的缘由。

和某些文化人“坚辞”大师之后又“退让一步”默认大师不同,饶宗颐以孩童似的天真语言,将一个本来很简单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这该让那些哭着喊着有大师情结的人羞惭不已。“大师”与“大猪”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对比之下境界高低立判。饶宗颐的“大猪说”也当是对持续高烧数年的“大师热”一次含蓄幽默的批评。

针对季、任两位老人去世后引发的一片“从此无大师”哀悼声,有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文化患上了“大师饥渴症”。“大师饥渴症”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媒体的炒作有着不可推卸的作用,文化老人的去世,很大程度上也沾染上了“消费名人”的娱乐色彩,季羡林追悼会上发生的“乌龟事件”闹剧,读来令人心生悲哀。

那么多人痛悼“大师”,那么多人操起键盘廉价地跟帖一句“大师,一路走好”,但究竟有几个人读过“大师”哪怕一本完整的著作?浮躁的“大师饥渴症”随着文化老人的去世而变得更加焦虑,愿饶宗颐的一句话能带来当头棒喝的效果,该醒醒了,那些沉迷于虚幻的大师景象中不能自拔的人,让“大师”这个词从哪里来归到哪里去吧。

第五篇:热点素材多维解读(已发表)

热点素材多维解读

“破烂王”徒手接住坠楼人

5月26日深夜,在烟台以收废品为生的蒋兴保徒手接住了从着火的四楼坠下的邻居,邻居于先生只是受了点皮外伤,而救人的蒋兴保则因左内踝骨折入院治疗。可以说危机时刻,2秒钟,他接住了一条生命。

【多维解读】

1.平凡人的人性之美。对住在四楼的邻居,蒋兴保说,他只是感觉有些眼熟,两人从没有打过招呼。“他跳下来时,周围只有我和家人。”蒋兴保说,他是出于本能去救人,不能见死不救。“我以前听说过杭州一个妈妈伸手救孩子的事情,她当时也骨折了。”蒋兴保没想到的是,自己做了类似的事情。“我知道伸手去接坠落的人很危险,但如果不去接,没准会后悔一辈子。”

2.报恩,好人有好报。被救者家人凑出了部分医疗费,而烟台107医院免除了全部医药费。好人有好报,我们已看到烟台市民的实际行动,希望这样的爱心接力会一直传承下去。

3.弘扬正能量。烟台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已授予他“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颁发了1万元奖金。媒体称赞其为“最美破烂王”,其家乡安徽涡阳正为其申报“中国好人”。

凤凰旅游收费改革

对湖南省凤凰古城来说,刚刚过去的是一个“不一样的‘五一’”。从4月10日开始,凤凰正式启动“旅游新政”,包括景区和经营主体的整合、旅游线路的规范。其中,门票收取方式的改变最受关注——变景点收费为景区收费,进入古城景区,要购148元的门票。今年“五一”凤凰旅游人次同比降12%,但当地表示决心不变。

【多维解读】

1.凤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凤凰面临着过度商业化的现实。据称去年国庆黄金周,40万人口的凤凰古城,涌进的游客多达60万。当然这并非孤例,事实上,庞大的旅游人口基数、落后的旅游管理理念,使国内大多数著名景区都面临着过度开发的困境。而今年“五一”桃花岛吊桥坍塌导致多游客落水的意外事故,正从一个侧面表明着凤凰游客饱和和管理不善的双重问题。目前政府坚持从利益源头入手,通过改变收费方式来治理旅游乱象,或许真是一条釜底抽薪之策。

2.急功近利。作为参照的是江苏周庄,这个水乡古镇,也一度陷入过度开发困境,但同里、甪直等周边古镇的加入,一定程度上分担了其负担。“摸着石头过河”,本是可以被理解的改革之痛。前提是,探索必须出于“公心”。然而凤凰的问题是,在此之前,它贸然捆绑三地景点收取148元通票的做法,已将自己置于了可疑和尴尬的境地。“与民争利”的干系难以摆脱。

3.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上世纪三十年代,沈从文曾经对现代文明影响之下,家乡人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而产生的堕落忧心忡忡。当凤凰和湘西因沈从文而走向世界时,如果凤凰当地居民称赞,外来游客也称赞,那么凤凰旅游才算是找到了最好的出路。

孩子,从此别再受伤害

目前,备受关注的海南万宁“校长带女生开房案”有了最新进展,万宁市人民法院已对上述案件予以立案受理。连日来,多起性侵儿童案接连曝光,让人既痛心又愤慨。悲剧一旦发生就永难挽回。全社会有必要反思:为什么儿童安全这么脆弱?我们尽全力保护孩子了吗?

【多维解读】

1.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何谈未来?保护孩子,让他们健康、有尊严地成长,是成人责无旁贷的义务。面对那些幼小娇弱的生命,故意侵害自然是伤天害理的犯罪,而冷漠、不作为、推诿塞责其实也都是罪过。每个人都不妨问自己一句:保护孩子,我们做到问心无愧了吗?

2.科学的性教育。性学家李银河表示,不用担心过早的性教育会促使儿童“早熟”,相反,最近接连发生的幼童性侵案件正是因为幼教阶段缺少这方面教育。但事实上,对儿童说“性”,很多老师都脸红。虽然尺度难把握但又很需要,我们要补好防性侵教育这一课。

3.无德之人岂能为师?针对近日海南等地相继出现的教师强奸猥亵学生的恶性犯罪案件,教育部表示,有关地方教育部门要立即查清事实,坚决果断把违法犯罪人员清除出教师队伍。涉案人员虽属教师队伍中的个别人,但犯罪性质极其严重,社会影响极其恶劣,严重危害学生身心,严重损害教师形象。因而要坚决打击,绝不手软姑息。当然相关职能部门也要及时反省、道歉,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反腐:“老虎”“苍蝇”一起打

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总书记习近平强调,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近几个月以来,“房姐”、“房叔”、“房媳”等的查处,重庆雷政富案件的审理,以及最近因网络实名举报而落马的刘铁男案件的调查处理等等,无不彰显了中央反腐败的决心和力度。目前4个中央巡视组已分赴江西、贵州等地,开始新一轮重在反腐的巡视。

【多维解读】

1.直面问题,就是进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这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腐败的“零容忍”,也体现了新一届领导集体反腐的新动向。

2.抓住问题的关键。“老虎”是指那些极少数贪污腐败、影响恶劣的高官。“老虎”会吃人,不打不得了,此之谓“养虎遗患”。“老虎”还常常是腐败的一面旗帜、一把保护伞,“老虎”不倒,有时连“苍蝇”也打不了。如果只专注于挥苍蝇拍起劲地打“苍蝇”,没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和胆量,“苍蝇们”固然不服气,连群众也将认为这或许不过是“选择性反腐”,“柿子拣软的捏”。

3.它山之石。俄罗斯总统普京曾向所有公务员发出警告说:“如果你们想赚钱,那就去做生意。如果你们想继续做公务员,那就请你们靠一份国家工资生活。”日前,俄罗斯富豪议员安德烈·古里耶夫决定辞去在俄联邦委员会(上议院)的职务,以保留自己的巨额海外银行账户。如果我们的政府官员也能像安德烈·古里耶夫那样自觉,也许反腐将不再是一个难题。

复旦大学生投毒

4月16日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在读研究生黄洋,遭室友在饮水机内投毒,经抢救无效去世。“家长失去爱子,学校失去宝贵学生”,年轻而优秀的医学硕士黄洋,他原本可以继续深造,去感受医学的魅力、责任还有艰辛;他原本可以继续他的梦想,用他的努力去报答年迈的父母;他原本还可以继续他的西部支教路,用他的爱去温暖那些幼小心灵。然而,年轻的生命却因为另一颗年轻黑暗的心,终止于他最灿烂之时。

【多维解读】

1.大学生心理问题凸显。从1995年清华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事件,到2004年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事件,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那一颗颗漠视生命的心,一颗颗扭曲的心灵,震惊社会。虽然,类似极端事件仍属于个案,但是,不容轻视。调查表明,近40%的大学新生和50%以上的毕业生存有不同的心理问题,其中“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最为突出的四大“心病”。如今,各种竞争压力更大,如果不能及时关心、疏导排解这些心病,任由恶性生长,就可能出现又一个“马加爵”、“黄洋”。

2.教育现状的反思。当我们痛恨于这些残酷的行为、震惊于这些扭曲的心灵时,我们是否也

想过,在他们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是否像重视他们学习成绩、关注考上什么名校那样,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做他们心灵的“牧羊人”? 要成才,先成人,一个心智健全、人格高尚的人,其之于社会的作用,恐怕是大于那些学富五车、却不惜为了自己而损害他人利益的人。从这个角度上而言,我们恐怕不能因为高校投毒案的极端性,而忽视了对社会、对教育应有的反思。

3.宽容待人,和谐相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包容他人,遇到问题心平气和地尝试沟通,切不可一遇难题就选择默默忍受,毕竟不良情绪积累过多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到一定程度也会造成可怕的后果。

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

由“郭美美事件”引发的中国红十字会形象危机一直持续发酵中。为了加强监督,去年12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白岩松等16名各界知名人士担任委员的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成立,后来却被指为“红会公关部”,日前委员袁岳已请辞。而芦山地震则又一次点燃了民众对于中国红十字会的质疑。地震发生以来,红会募捐额一度落后于壹基金,知名企业以及公众的“用脚投票”让这个官方色彩浓厚的慈善机构相对失色。

【多维解读】

1.身陷危机的红十字会该如何救赎?雅安地震发生后,红会在质疑中尽力救灾,做了它应该做好的工作。之后它要解决的是公众对于红会公开透明这一问题的质疑。如何拯救红十字会已成当务之急,但是,毁誉容易重建难!当今之计,唯有对红十字会改组并进行制度性改革,例如公开帐目与预算,提高善款的使用透明度,不能“一边拿政府拨款,一边接受社会捐赠”,这让红十字会的公信力备受公众质疑。只有重建信任,它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2.爱心永不变。据报道,去年中国红十字会接收国内社会捐赠款物总量下降近三成。虽然红会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当社会上真有需要时,我们还是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毕竟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3.有错即改,宽容相待。红会信任危机已经开始波及红会社会监督委员会的委员们。尽管公众与媒体已多次就社监委委员与红会存在利益关系而对其质疑,但我们的目的不是要取消监督,而是加强监督。只要社监委能够真正执行好监督职能,我们还是会举双手赞成的。

李娜法网“发飙”

北京时间5月30日,法国网球公开赛进入了第五个比赛日。李娜不敌世界排名第67位的美国选手马泰克,遗憾止步。这也是李娜参加法网以来最差的战绩。在赛后的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金花面对记者的“失利后能否对中国球迷说些什么?”的问题,爆出了“三叩九拜吗?向他们道歉吗?”惊人之语,让李娜再度成为争议的焦点。对此,有人认为,这是李娜缺乏职业素养的表现,也有人认为,这是李娜率真个性的真实流露。

【多维解读】

1.职业素养。作为一位功成名就的球员,李娜在职业化上还不够成熟,尽管在训练、比赛、成绩、比赛经验和团队运作上,李娜的职业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但在应对媒体方面,她不够职业,缺乏耐心,缺少对媒体的尊重。职业化并非只是打好比赛就行了,接受采访也是职业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2.“娜氏幽默”。与大多数中国球员的“程式化”不同,李娜的职业生涯无疑具有浓郁的个性色彩,特别是其“娜氏幽默”,每每语出惊人,令人印象深刻。“职业选手拥有自己的个性其实再正常不过。”从当初的“坏小子”麦肯罗,到如今经常炮轰国际网联的西班牙天王纳达尔,甚至就连一向优雅的费德勒都会不时与记者开些玩笑,但这些无伤大雅的举动无碍球迷对他们的喜爱,因为球员也是人,正常的情绪表达无可厚非。

3.凡事有度,过犹不及。作为公众人物,李娜应该保持健康良好的形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作为中国网球领军人物的李娜无疑有些“劣迹斑斑”。从08年奥运会要求球迷“闭嘴”,到11年中网对媒体的冷言冷语,再到13年此番语出惊人,李娜似乎总在以她的“个性”挑战着公众的价值底线。对于一个职业球员来说,个性不代表口无遮拦,也不代表能够忽视球迷的感受,更不代表可以缺乏对媒体的尊重。

下载2014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大师的情怀”素材多维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大师的情怀”素材多维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

    一、高分作文中引用较多的现代诗文 01.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感谢》汪国真) 02.愿所有的幸福都追随着你/仰首是春,俯首是......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 名人故事:梅西的故事 5岁时梅西开始为当地的格兰多里俱乐部踢球,教练就是他的父亲。7岁的时候这个小家伙就在纽维尔老男孩队倍受称赞。但梅西在11岁时被诊断......

    2012精品高考语文作文素材

    高考语文作文热点事件素材与应用汇总 素材一:“40岁4000万”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的学生„„”这是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于20......

    201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

    201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 (一)经营人心 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城有一点心店主李沙庚,以货真价实赢得顾客满门。但其赚钱后便掺杂使假,对顾客也怠慢起来,生意日渐冷落。一日,书画名家郑板桥......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

    语文作文素材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的选举确实是文章的一大缓冲点。一般高考作文,建议书写议论文,平实稳妥,同时可彰显笔者文学素养,慎重直选。一般举例是为了论证观点道理。因此随......

    201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

    201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最新热点人物素材解读○素材一;郭敬明:少点敬畏之心 2012年,《咬文嚼字》杂志发动广大读者“围观名家博客”,专家和网友“咬”上了80后著名作家郭敬明。从......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

    作文材料 王维与刘氏一见钟情,私定终生。后王维应举,太平公主倾其文采,荐为解头。时太平公主,留情王维,欲招为驸马。王维婉据。后回老家,两人琴瑟相和,画眉举案„后王维而立之年,妻......

    2018高考语文必备作文素材

    2018高考语文必备作文素材 2018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最好的礼物 美国著名喜剧演员戴维布瑞纳中学毕业时,向父亲求助。父亲送给他一枚硬币,并告诉他:“用这枚硬币买一张报纸,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