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名、情书杂论

时间:2019-05-14 19:51: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网名、情书杂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网名、情书杂论》。

第一篇:网名、情书杂论

▓ 用微笑掩饰眼中的悲伤ヽ

放开她、她不是你能碰的.心脏的3/

4、归你 ①嗰亽、赱①甡

↘書▓簽_/ ~ 陌笑℃忆伤

Michael、_若茶

Despair_绝望

莂說對不起丶Ni不蓜ら

我们做个约定,即使累了也不说分手,好不好?

如果你生气是为了我,我愿意道歉,如果你累了是为了我,我愿意陪伴在你身边,如果你伤心是为了我,我愿意赔你一颗真心,请不要说;分手,你要我做什么都可以,我不乖,我可以为你变乖,我很难搞,我可以去掉我的刺猬装,为了你,我可以一根一根的拔掉它们,就算偏体凌伤也不在乎,以为你会明白我的苦心,你只会抱怨,以为你会想念,你只有暴力对待,以为你会心痛,你只是认为那是理所应当的,以为一切都是我的以为而已,我以为我们会很好,我以为一切都很好,一切都变的那么陌生,那个才是真的你,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时间流过我们离题的对白,也许,我也只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傻瓜,不肯面对现实的傻瓜,什么都不是的自己,站在人群中,显得自己那么微不足道,你会找到我吗?

这个傻瓜,还在原地等待,一遍又一遍说服自己,你一定很忙,抽不了身,所以你没和我联系,而不是你不想理会我这个傻瓜,你一定是很累了,在家里休息,而不是你不想看到我,你一定是.............太多的借口,你也有个残忍的借口,说你不想让我为难,所以.....所以我们不如分手吧,那句话,深深地刺到了受伤的我,离开后,以前的我死了一次,和好后,现在的我已经不是以前的我了,你还会爱我吗?

我们做个约定,即使累了也不说分手,好不好?

离开后我伤心难过,但我发现心,其实并不是那么撕心裂肺的痛,也许我还不够爱你吧,心又一次莫名的疼痛

只因想起了远方的你

对自己说,放弃吧!

不可能有结果!

可心却没有答应!

于是只有默默的为你守候

看到了吗?

天边的那彩虹

是我为我们编织的梦

美丽却易逝

听到了吗?

微风吹拂树林的声音

是我为我们谱写的乐章

耳边萦绕却无法永存

感觉到了吗?

细雨蒙蒙挥洒大地

那是我为我们轻吟的诗

滋养了你我的心却干涸了你我的情

梦,被现实一点一点占据

希望也如大海捞针一般

我真的不知道还有什么可心是我活下去的理由

总是在想结局

那样的结局也总是在脑海中出现

可当一切真的发生了

却又发现我根本无法释怀

如果说

有来生,那么让我们今生就做一个约定好吗?

来生让我做那只在你身旁萦绕的蝶吧

嘴角轻轻上扬,本想努力微笑

不知为何

泪水却肆无忌惮的滑过脸颊,流向颈项深处

好想找一个肩膀依靠一下

不应该说是大哭一场

让泪水把我对你的思念全部带走

如果你是我眼中的一滴泪

那我永远都不会哭

因为我怕失去你,失去你!

亲爱的。。

如果我说,对不起,我知道错了!那么你还会再原谅我一次吗?

我知道,我知道.虽然这大多只是一种奢望,但有时候还会一闭上眼睛就会想起.如果像某人说的 我是个傻瓜的话,我就应该拥有能忘记你的能力。

可我不能,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即使忘记了她的声音,忘记了她的笑容,忘记了她的脸庞,但是每当想起她时的那种感觉,永远不会改变,这正是我想和你说的,我用微笑掩饰内心的不安,我用搭讪掩盖无尽的思念,我用颓废品尝种下的苦果,我用孤单惩罚犯下的错误,我用文字埋葬自己的幸福。

If you are tired for me, I would like to accompany you,If you are sad for me, I am willing to pay you a sincere,Please don't say;break up,You want me to do what you can,I'm not good, I can be good for you,Thinking that everything is just my thought,I thought we would be very good,I thought everything was good,Everything changes so strange,

第二篇:杂论鲁迅的文章

(一)小说家与判断力:高手的败笔

周作人和鲁迅的文章都读过几篇,两人的共同点是深有国学渊源。从小说来看,鲁迅远比周作人更令我心折。鲁迅的小说通常立意深刻,布局严谨而笔墨凝练。两年前因为跟同事办读书会,将《阿q正传》又读了一遍,感觉是他老的水平远远超过同代的任何人。就是在今天,中国作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之后,仍然没有能写出跟正传比肩作品的。我认为它的成功不在常说的刻划了“国民性”,而在成功地刻划了一种人类共同的心理现象。这篇小说不仅有思想力度,而且在写作技巧上相当成熟。我认为鲁迅以后的小说也没有超过这篇的。

相比之下,我读过的周作人的小说?则多无足观。不在语言或情节,而在立意过于平庸。

周作人大约是玩学问的,他的文章多考证,少激情,老兄似乎应该去读一下周作人早期的作品。功力见于平淡之中。而鲁迅是神情生动的人物,他把激情和国学功力结合起来,造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观。几年前六·四发生后,和几位朋友杯酒相聚,一时兴起,把那篇“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翻出来,读一句,叹一句,这样的文字,揭示统治者残忍的一面,过去,现在,将来,大约是永远不须改动的。

学鲁迅的作家不在少数,不是没有他的国学,就是没有他的激情,最主要的是没有他思维的力度。我看过几篇胡风和聂绀弩,跟鲁迅多少有点形似,可以明白地看出在学,但是相去何以道里计。李白、苏东坡、鲁迅这样的才致,大约是永远学不来的。至于周家兄弟在历史上的高下,各人喜好不同,我得投鲁迅一票。

鲁迅的自信力很强,我唯一读到他落败的文字是《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一文。那篇文章中他的对手是梁实秋,梁说他译的苏联文学是“硬译”,确实很客观。我也曾读过鲁迅译的那篇小说,水平之低可说是惨不忍睹。梁讥笑说读那翻译,必须跟看地图似的,用手指加以指点,大概算是很厚道的了。鲁则大怒,说真正会看地图的人,并不须用手指点的。话说到此,胜负已分。我推想若不是鲁迅那时身体不好,梁是占不了这个上风去的。

一作品如一华厦,翻译了或者从洋房变成中式瓦房,但总是一房子。如果成了一片残砖断瓦,则不免凄凉之慨。鲁迅先生译的苏联革命文学,读之便有此意。以先生文笔,本应多写几篇传世的杂文,我不解先生何苦为他人作嫁,去弄那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翻译。

我说鲁迅先生如果身体好,梁占不了便宜去。并不是说先生在理,只是觉得先生那篇文章精神有不足的样子,仿佛生了病。假如没病,则或推枰认负,或继续收官,至少不会输了风度。先生是场面上的人,这种初段的判断力不是没有,不过因病而临场发挥不好罢了。

我这可是个人感觉,有很多人也认为鲁迅的那篇是上乘佳作的。

(二)生物能与征服力:巧妙的文化

把鲁迅放在中西方文化的背景中看。

我这么想,鲁迅是不是思想家没关系,体系和主张是不是周延,或者矛盾不矛盾也不要紧,他的《狂人日记》从文字上看甚至歇斯底里,但是这些接触了国外思想的人,似乎都有点狂劲,都愿意指点一下:外国如何如何,咱们也得这么练!这里头偏激幼稚都是免不了的。但他的思想走向很明确:世界弱肉强食,我们得走进化之路。在许多的时髦青年的呐喊声中,不免有嗓音特嘹亮的几位,以高亢的调子领导新潮流,鲁迅便是其中一位思想上的吾尔开希。要干扰稳定的系统,这样的分子是十分必要的。写得非常有趣,而且中肯。但这一类比却相差未免悬殊。

东西文化交手一个回合,西方在中国找到了最合适的代理人毛泽东。表面上看,此役以西方的胜利而告终。但是中国文化的巨大质量使得它几乎是不可动摇的,所以实质上,毛泽东还是典型的皇帝。这一回合干到现在仍不知鹿死谁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文化交锋可以导致进步。比如鲁迅,在为西人打前锋的同时,又写出许多具有纯粹中国文化价值的东西,同时丰富和巩固了中国文化。这也体现中国文化的魔术般的包容力,不能被形式逻辑所解释的。

从上面的例子看出西方文化富于侵略性,是阳性的文化。中国文化富于包容性,是阴性的文化。

中国文化有一种生物能,使它表现出巧妙的行为。

小平、恩来、中正、泽东,当年都是鲁迅一样的偏激分子,跟吾尔、柴玲他们差不多的。他们老了,走向反面,从革命党变成西太后,他们实际上都是强大而有魔力的中国文化的祭品。做为东方的叛逆,他们来自西方的阵营,却被东方巧妙地化解而收为己用。这个结果令西方瞠目结舌。也应当令我们深思一回吧。

做为题外话,再提汉奸问题。帮助外人征服国人叫汉奸,帮助外来思想征服中国思想的人又叫个甚么呢?比如毛泽东,老说要破四旧,用德人和俄人的思想来侵略咱们的思想,许多人却说他是民族英雄。也许窃钩者诛窃国者侯,那么鲁迅、毛泽东这些窃火窃思想的自然得王了。这是一种无可再巧妙的策略或是带有机性的做法:想想吧:你征服了我,我却使你成为我的一部分!上帝不造自己举不动的石头,你总不能自己再灭自己吧?毛泽东试过这么做,以惨败而告终了。

中国文化啊,多么包容,多么奇妙,多么有力量的逻辑啊。鲁 迅 和 思 想 家·散宜生·

(一)中国近代,思想上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中西文化的关系问题。鲁爷的解决办法是读外国书、做欧洲人,被人骂“卖国贼”而不悔。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学人都是以体用、本末这些中国哲学的传统范畴来分析中西文化的关系的。洋务派认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方文化只是博大精深的帝国文化的一个讲究奇技淫巧的末端;鲁爷则走到了与他们对立的另一极。想到鲁爷多次抨击过的洋务派论调的变种棗“我们有精神文明,西方只有物质文明”棗至今仍是北京政府的爱国基调,怎不令人对鲁爷陡生敬意。但是,鲁爷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有偏颇之嫌。

愚意以为,称得上思想家的、对这问题作出合理回应的只有一个棗0.7冯友兰、0.3毛泽东。冯友兰以西方哲学的概念和方法,批判分析中国的传统思想,从共相和殊相的关系入手,在全面的比较中,指出中西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不同“殊相”,中国文化自有它本身的价值,并进而构建他的“新理学”。毛泽东虽说学的不是西方自由主义而是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但是他也达到了相当的结论:老毛把定义上就带有普遍性的本质划分为“特殊的本质”和“普遍的本质”,以此证明老大哥的苏维埃和他的井岗山道路,都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的“殊相”,具有同等的合理性。更妙的是,这两人几乎在同时达到他们的结论。老毛的《矛盾论》完成于1937年8月,冯友兰的为他的“新理学”勾勒提纲的《哲学与逻辑》,则发表于1937年3月,只早五个月。不过老毛写书是为了党内斗王明,斗完了就不想这个问题,而且据说还有版权之争。看在他当代影响大的份上,马马虎虎,给三分功劳。后世的人,大概还不会像我这样慷慨。

鲁爷与思想家的关系,大约就相当于他的老乡陆游与南宋道学家的关系。谁的书有人读?当然是陆游的,他的“王师底定台湾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今还令很多大陆人一读一眶泪。但是要说思想,您老回绍兴老家歇着去。

(二)上次我说中国近代思想上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中西文化的关系问题,是否能对这问题作出合理的回应,可以作为界定思想家的一个标准。这和是否建立了一个哲学体系没有关系,这里要考查的是思想的深度。对这个大问题,自鸦片战争以来,舞文弄墨的人几乎都会说到几句,关键就看谁说得深刻。

鲁迅在这问题上说过不少话,影响也大,可惜在大陆常常被人曲解。“四人帮”倒台后,为了给对外开放作舆论准备,大陆报纸上很登过一阵鲁爷的“拿来主义”,把鲁爷说得像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学国外新异科技的洋务派。其实,鲁爷的“拿来主义”,结合他早年的用西方文化彻底改造中国的国民性的议论,应该属于胡适的“全盘西化”一路。好在“拿来主义”广为人知,且不管它代表的到底是什么“主义”,我们还是来重温鲁爷的原文。

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收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性’,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罗卜青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这一段自然是很好的文章,但是细细一想,问题就来了。

第一个问题是拿什么?先生自己,似乎并没有一贯的标准。早年为振奋懦弱的国民,鲁迅译过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言),为此还给汉语增添了一个新词棗“末人”(与“超人”相对,der letzte mensch,直译是“最后的人”)。但在三十年代成为“党的同路人”后,先生致力介绍的却是《铁流》、《毁灭》之类的苏俄革命文学。现在的人,未必会恭维先生的眼光。有人会说,鲁迅在上面的引文里讲的是什么都可以拿,贵到鱼翅毒到鸦片。但是这么一来,立即引出了另一个问题:除非你像毛泽东那样相信“群众运动是天然合理的”,否则,大家(其中也包括许多“末人”)纷纷乱拿之下,你怎么知道他们能够消化?

鲁迅曾经把中国的国民性归纳为“演戏”两字。鲁爷成名后亲见三次反日高潮:东北九一八事变(1931),凇沪一二八抗战(1932),“何梅协定”和一二九学生运动(1935);但是先生从未在高潮时写过什么慷慨激昂的爱国文章。相反,倒是毫不客气地讽刺时人的浅薄的爱国热情。什么“当代花木兰”“女子救国”;什么哎呀呀拿起西瓜吃不下,想想前线将士多辛苦;先生鼻子一哂:你们还是多向敌人学学吧,人家打得赢,“因为日本人是做事是做事,做戏是做戏,决不混合起来的缘故。

第三篇:重读《唐诗杂论》有感

万丈高楼,幸有人起

——重读《唐诗杂论》有感

原创: 写游学报告的云云 欢里

一、作者简介

本书出版于2009年,系以1956年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闻一多全集选刊》为底本,增补了数篇文字作为附录。其著者闻一多先生,具有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于一身的“三重身份”。在二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闻一多先生对唐代文学研究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

二、内容介绍

《唐诗杂论》,侧重在于唐诗。所谓唐,自然表明是一个时代;而诗,是一个时代的诗歌风貌。文中并没有逐篇地分析某位诗人的诗歌,整本书的特点在一个“整”字,从整个时代的文化气象入手,由时代切入诗人的人格特征。它不能被称之为诗论,而更像是史论。

初唐诗显然是闻一多先生叙述的重点,从唐初五十年“类书式”的诗,从五代因袭而来的宫体诗风,唐诗开创期的变革着四杰,短短几十年,唐诗的文化风气极大地转变。这其中的诗人都不是作为一个个人,而是包含在整个时代内,他们是时代的诗人。

《类书与诗》从唐初的文学被学术同化讲起,引出六朝时期的类书与初唐诗作比,初唐诗的构成程序正如类书的进化。唐太宗对堆砌式的文体的追求,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这种畸形的文学的形成。

《宫体诗的自赎》讲述宫体诗发萌至转变,最后完成自救的过程。宫体诗是梁简文帝时期南朝宫廷生活的产物,闻一多先生批评宫体诗是“一种伪装下的无耻中求满足。”庾信的北渡本应拯救宫体诗,但原本热性的北人也被逐渐影响。到唐太宗宴驾,宫体诗仍然兴盛。直到卢照邻、骆宾王的“一声霹雳”,刘希夷“回返常态”的复归于正,再到张若虚“不亢不卑,冲融和易”的《春江花月夜》,宫体诗的百年罪恶终于被赎清了。

闻一多先生在《四杰》中指出,所谓的唐诗“四杰”文学徽号,无论从年龄、性格、友谊集团,还是诗歌创作形式、时代使命来看,这种并称其实是不妥当的。卢照邻、骆宾王年龄较长,性格“浮躁”,擅长七言歌行,与刘希夷、张若虚一脉相承,是宫体诗的改造者。杨炯和王勃则较为沉静,诗作契合,专工五律,是“律变”的完成者,与沈佺期、宋之问是志同道合的至交好友。

盛唐和中唐,则是诗人的时代。孟浩然和杜甫是盛唐的两个典型,贾岛则不仅仅是晚唐的代表诗人。他们造就了一个阶段的唐诗风貌。

《孟浩然》从“颀而长,峭而瘦”的孟浩然画作入手,写孟浩然始终仅仅“临渊羡鱼”的隐士一生,表现在他诗歌中只一“淡”字,可谓“人如其诗,诗如其人”。同时也指出孟浩然的诗作虽有质高之句,但数量太少。

《杜甫》一篇,闻一多先生想塑造的并不是“诗圣”杜甫,而是讲述杜甫的一生:他家族的高尚品德,他早慧和血缘里的自傲,他郊游齐赵时的快意。最最有意思的是杜甫与李白的郊游。李白之于杜甫,恰如孟浩然之于李白。我一直认为天才式的李白是杜甫诗歌创作的偶像,而闻一多先生的分析颇为有趣。先生认为杜甫与李白的交友,最初是倾心于李白“谪仙人”的风貌,而这种狂热逐渐冷却后,杜甫骨子里还是忧国忧民的那个少陵野老,他与天然出世的李白并不是一路人。他所忧愁的不是生命,而是现实。至于山东一聚后,两人又如何,先生在此戛然而止。

《贾岛》,贾岛以佛为基,以儒为形,在晚唐的一隅描摹荒凉清冷的万物,自成阴霾、峭硬的情调。神奇的是,审美仿佛一个轮回,“几乎每个朝代的末叶都有回向贾岛的趋势”,贾岛也就成了唐以后各个时代共同的贾岛。

本书还有一些零散的附录,及《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岑嘉州系年考证》、《英译李太白诗》等文,在此不作过多说明。

三、感想与评价

并不是第一遍读这本书,初读时对唐朝的脉络并不了解,就如牛嚼牡丹生吞了下去,一些宫廷诗人甚至是第一次听说,对此书的初印象也只觉得行文风格如余光中先生般大开大合,文字随性转换,形散了,我也并没有抓到它的神。

而近来,看过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和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后,我又重读了一遍《唐诗杂论》,才发现此书其实立了一个大框架。中国史学史的课上,听老师讲陈寅恪先生时,脑海中浮现的场景再一次出现了。陈寅恪先生在历史的根基上搭好了框架,就像宫殿已经搭好了梁柱,只待后人再补上零散的外壳和内部装饰。在最后看附录陈子昂时,闻一多先生点了几个点,列出了材料,只是没来得及写,这种感觉愈发浓厚。

尽管如此,重读此书,仍有不少收获。

(一)想象与固化:文学记忆中的诗人形象

《孟浩然》开篇即对孟浩然画像的描述:“颀而长,削而瘦,长白袍”。这源于李洎的题识,闻一多先生对此赞叹不已:“你在孟浩然诗中所意识到的诗人那身影,能不是‘颀而长,削而瘦’的吗?连那件白袍,恐怕都是天造地设,丝毫不可移动的成分。”而这种形象,是孟浩然本人吗?或许是,《孟浩然集》编者王士源在序文里介绍孟浩然“骨貌淑清,丰神俊朗”,与夫陶翰《送孟六入蜀序》形容的“精朗奇素”一致,李白也写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一切描述,不正是白袍帽靴的布衣形象吗?而更直观的感受,是从他的诗中所意识到的诗人的身影,那“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那“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他的诗是淡的,他给人的感觉也是风神散朗。

十有九人当如其诗,或人就是诗,这话不假。我于9月份写过一篇日记:

“今天看文学史的时候,忽然觉得每个人都有定格的形象。

就很奇怪,所有人都是从学步儿童一直到耄耋之年。

但比如李白,就是三十来岁白衣立于船头的模样,无论如何都有年少人的狷介和生气;杜甫则是四十出头的老者,每条皱纹都写满了对国家局势的担忧;韦庄、温八叉,()不知道长相怎样,总是被花间派词人朦胧的柔光虚化了。就像总觉得姜夔、杜牧一直是与桥边红药赏二十四桥明月的年少风流,韩愈隐藏在儒学正统谏迎佛骨下藏不住的长剑倚太行之昂扬正气,谢灵运字句之间不加雕琢就自带上位者的超脱随意,真的诗为心声,就算孟郊贾岛苦饰雕琢,还是掩不住地流露局促穷酸。

诗人创造了诗,历史大浪淘沙后留下的诗又反过来塑造了诗人的形象,真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诗人在不同人的印象里不尽相同,但依然会具有共性。造成这些共性的,一是史书对他们外貌的记载,二是他们在诗歌里的样子。这必是这些已有意象加以配合,才能想象出诗人。画家、雕刻家正是将这种抽象的概念翻译成具体的意象,才表现于作品。而具体的意象才能让平凡人移情于物,将无处安放、模模糊糊的想象投射到作品上。诗人的形象就此被固化。

所以,虽然杜甫在语文课本上的画像并不是杜甫本人,我依然会觉得他符合一部分的杜甫,甚至很多人认为他就是杜甫,他的眼中眺望的是万里山河破碎。

(二)求同与存异:以数字并称的徽号

初唐四杰,名次记载不一,最为人熟知的顺序为“王杨卢骆”。

从历史记载来看,此称呼在唐代就已得到极大的认可。《新唐书·文苑上·杨炯传》记载:“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新唐书》卷二〇一《王勃传》记载:“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为‘王、杨、卢、骆’,号‘四杰’。”《旧唐书·裴行俭传》亦提到四杰“并以文章见称”,杜甫有诗云“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为休”。何为“当时体”?现代人多理解为诗歌,但根据以上历史记载,四杰并称应兼指诗文,偏重文章。()但无论如何,“四杰”并称似乎是毫无异议的文学徽号,张志烈先生在《初唐四杰年谱》指出:“‘四杰’之称,必为四人并世且才名埒敌之时即已出现。”

但是闻一多先生第一次对“四杰”的徽号提出质疑。他认为这一徽号就文赋而言是足以成立的,就时代使命而言,也大致适用。但诗中的四杰“并非一个单纯的、统一的宗派,而是一个大宗中包孕着两个小宗,而小宗之间,同点恐怕还不如异点多。”

闻一多先生认为在人和诗两方面,四杰天然分为两派。首先是性格上的不同,卢、骆年长单浮躁,王、杨年轻但较沉静。正是因为诗人气质上的个体差异,两派采用不同的诗歌创作方式来传达内在情感。一是诗歌形式的不同,卢、骆擅长铺张扬厉的七言歌赋。与卢、骆相比,王、杨要年轻许多,他们完全是在新体诗风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为了跻身朝廷,他们会自觉选择向沈佺期、宋之问这类文学主流创作团体的文风靠近,所以五律是王、杨创作的首选。

二是两派的诗歌使命实则不同。“王勃修正了宫廷风格,但从未远离这一风格,也从未像卢照邻那样,至少在某些诗篇中与宫廷诗实行彻底的决裂。”卢、骆的歌行可以算宫体诗的救赎,他们将市井的放纵带入诗中,“以大胆代替羞怯,以自由代替局缩”。他们与写做《代悲白头吟》的刘希夷算作一派,为宫体诗注入新的风格,但深刻程度远不如刘希夷。王杨的五律是对诗词格律的定型,他们开拓的是台阁体的境界,与沈佺期、宋之问一脉相承。

1957年,刘开扬先生在《文史哲》发表了一篇《论初唐四杰及其诗》,对闻一多先生的这一观点表示质疑。刘开扬先生认为年龄和性格不足以区分某个文学并称,而闻一多先生强行区分两派文学上的异处,也是不可取的,卢骆《折杨柳》、《在狱咏蝉》、《梅花落》等五律,都有可取之处;,王勃的《采莲曲》、《登高台》等,也是很成功的七律。“四杰除了写作七言歌行(只有杨炯没有七言传下来),还都在五言律诗方面为后来的建立者沈佺期,宋之问奠定了基础。”四杰应当被看作是一个整体,共同反对上官仪之流的文风,在客观上和上官体形成对立的局面,表现改造齐梁诗的倾向。

且不论闻一多先生观点的对错及其他学者对此观点的辩驳,单单是提出这一质疑,便如盘古劈开混沌,像是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

文学史上的数字并称不在少数:西汉的“汉赋四杰”;魏晋南北朝的“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竟陵八友”;隋唐五代的“文章四友”、“大历十才子”;宋代的“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永嘉四灵”、“中兴四大诗人;金元时的”中州三杰“、”元曲四大家“;明代的前后”七子“、”公安三袁“、”吴下三冯“、”吴中四杰“;清代的”江左三大家“、”桐城三祖“;等等。

诚然,王国维曾经提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文学并称恰恰是所谓”一代文学“的代表,为我们分析前朝文学特征提供了重要的轨迹,而从古至今的人们也乐此不疲地创造一个又一个的文学并称。

应该说,将诗人放在整个时代中,放在时代的文学浪潮中,去研究数位文人共同的创作趋势及对当时文坛产生的影响,是正确的。数字类的文学并称,或是依据生活所在地,或是用姓名中国共产党同的字,或是依据其创作文体,或是划分其创作风格,看似有一定的根据。

但令人遗憾的是,一旦一位文人被放在了并称的徽号中,尤其是带数字的徽号,其某一共性特质必然被凸显出来,而个性化的创作被有意忽略了。一位文人或许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难以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当他们组成了文人群,往往会得到充分的关注。问题在于,一方面,文人的知名度由群体规模而提高;另一方面,历朝历代的人们对文人群的共性反复强调,形成印象固化,对其不同之点大多选择漠视,文人群中的文人不过千人一面罢了,文人的个性化何在?如此,反而掩盖了文人,妨碍了中国古典文化的解读。

诗人是群体中的人,亦是个体的人。对于这点,或许是时代的面纱太过朦胧,当代人往往比后代人更清晰地看到文人群体中的个人色彩。建安七子可以说是慷慨悲凉的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但是这七个作家由于各自的出身、经历、秉性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其创作个性也不尽一样。首倡”七子“之说的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阐述了他们的”异“:”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扬和而不壮,刘祯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可惜在后世文学研究中,”建安七子“的形象,基本是一样的面孔。

前朝的徽号,多是由于文学创作风格的相似,而历史越是往后,数字徽号更是毫无根据,仅仅是一个符号。南宋诗人徐照、徐巩、翁卷、赵师秀因都是浙江永嘉人,又因其字中皆有”灵“字,便并称”永嘉四灵“;明代林鸿、王恭等十人仅因为都是福建人氏而并称”闽中十子“;清代江西魏祥、魏禧、魏礼因兄弟关系而并称”宁都三魏“。除了表达对其知名度的一定程度的认可,试问这样的并称有何意义?他们究竟在创作内容抑或是艺术形式上有什么共同之处,亦无从考察。

这就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徽号本是为了更清晰地分析文学发展流变规律,但文学并称愈益成为标新立异、划地为牢的象征,以至有的文学并称本身也失去了面目,只留下一个符号。

闻一多先生对四杰并称的质疑,如醍醐灌顶。日后看到一个文学并称,不应只看到文人相同的一面,对其个性化创作也要给予充分的解读。在此基础上方能思考,此类文学并称是否妥当?

四、总结

虽然闻一多先生在此书中的观点并没有得到认可,也存在许多缺陷,但依旧震撼我心。

”我们绝不应当抱怨他的观点的局限性。站在巨人肩上的一个侏儒当然能够比这位巨人看得更远,特别是他戴上一副眼镜的时候;然而那被架高了的直观却缺乏那种崇高的感情,那种巨人的心灵,这是我们无法取得的。我们尤其不应对他的 缺点轻下尖酸刻薄的断语;这些缺点比成千人的德行对我们更为有用“。

PS:这学期本来要写的是游学报告,因为一些原因没来得及去,就写了读书笔记代替。谷老师居然表扬我这篇写得很认真诶,实在是受宠若惊,其实是在元旦假期速成的……虽然之前确实很认真地看了好几遍这本书,还看了相关的书,不过写文章真是会无心插柳啊。

第四篇:伤寒杂病论的心得

《伤寒杂病论》中的生姜与干姜

《伤寒论》、《金匮要略》用药法度严谨,尤重药物的炮制、配伍、煎法、服法等。现就其用“姜”规律,小议如下: 生姜的运用

生姜味辛微温,在运用上随着配伍不同而作用各异。仲景著述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解表散邪

多取生姜辛散之力,而佐辛温之品,以解散寒邪;或配大枣之甘,以行脾之津液而调和营卫。如桂枝汤中,生姜佐桂枝以解肌;越婢汤中,生姜佐麻黄以发越水气;射干麻黄汤中,生姜配细辛散寒行水以治咳而上气;小紫胡汤中,生姜配大枣助少阳生发之气以和解少阳;大柴胡汤中,生姜配半夏扶胃阳止呕以表里双解。

2降逆止呕

取生姜辛散,配降逆和胃药物,以治呕秽、胸痹、噫气等证。如橘皮竹茹汤中,生姜配橘皮以和胃降逆;吴茱萸汤中,生姜散逆止呕,升清降浊,使胃浊随茱萸而下泄;旋覆代赭汤中,姜枣和脾养胃,安定中州;其它如小半夏汤、橘皮汤、橘枳姜汤等方,皆能降逆蠲饮,和胃止呕。再如真武汤,本为温阳散水之剂,但方后说:“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又通脉四逆汤方后说:“呕者加生姜二两。”栀豉汤中亦有呕加生姜的记载。

3补虚益血

取生姜辛通卫气,配甘药治虚劳虚寒里急的腹痛。如温建中脏的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之类;配伍温补之品,以治血虚寒结的腹痛。如温血散寒之当归生姜羊肉汤;配伍炙甘草、大枣以温养胃气,资营血之源。而治气血不足,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之炙甘草汤,以生血复脉。

干姜的运用

干姜性味辛温,在诊疗中可因配伍不同而功效不一。仲景所述,大致归纳三个方面。

1阳虚阴盛

这两者本是互为因果的。由于阳气虚,所以导致阴寒盛,阴寒盛,亦可致阳气虚,但毕竟以阳虚为主,因此当以回阳救逆为急务。如因中寒阳微,脾肾阳虚,致现四肢厥冷,脉沉微而细,下利清谷等脉证,甚至出现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证象,治当回阳救逆,通达内外之阳气。四逆汤中用干姜配附子回阳救逆,温中散寒,佐炙甘草甘温补中,则逐阴回阳之力尤著。而通脉四逆汤中倍用干姜,以大剂辛热,急驱在内之阴寒,使格拒于外之阳气得以内返。因阴盛于下,格阳于上出现的脉证,治用白通汤以宁上下阳气。方中干姜配附子以回阳散寒。再如阳虚阴盛之脉证,用干姜配附子组成干姜附子汤,以胜阴复阳。

1寒热错杂

当证情寒热混同出现时,治当寒热并施。如上热下寒证类:热邪扰于胸膈,阴寒胜于肠中,致蚘动扰膈之乌梅丸证;呕吐腹痛之黄连汤证;呕而自利,食入即吐,气味酸臭混浊之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上焦留热,寒气留中之栀子干姜汤证,这些方剂皆以干姜温中焦脾胃之阳,以祛寒邪。又如泻心汤证:生姜、甘草、半夏三泻心汤,都是因于误下后,热与无形之气相结而成痞的。生姜泻心汤中,干姜与生姜并用,取干姜以温中,生姜配半夏以降逆散水;甘草泻心汤中,取干姜温中而散痞;半夏泻心汤中,取干姜配人参、甘草以温中补虚,配半夏降逆止呕。

2温中祛寒 止血行瘀

如理中汤治中阳虚寒诸证;大建中汤治心胸中大寒痛;干姜人参半夏丸治妊娠呕吐不止,皆取干姜配人参以温补中焦。桃花汤治虚寒滑脱的便脓血,亦取干姜之辛,温暖下焦气分而补

虚。以上均为补虚温中之属。而小青龙汤治咳逆倚息不得卧;厚朴麻黄汤治咳而脉浮;半夏干姜散治干呕、吐逆、吐涎沫;甘姜苓术汤治肾著,皆取干姜温中祛寒而蠲水邪。再如柏叶汤治吐血不止;王不留行散治金疮,亦属取干姜以止血而助行血瘀。

第五篇:伤寒杂病论学习概要[范文]

《伤寒论》概要

一、《伤寒杂病论》的作者

《伤寒论》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因对祖国医学做出巨大贡献,而被后人尊为“医圣”。严格地说,张仲景写的书叫《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不得已被分为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著作,张仲景生活的年代是公元150~219 年,是东汉南阳郡涅阳人,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知道他是什么地方人,主要是为了读他的书,对他书中方言的准确含义能够仔细的了解。比如说,在《伤寒论》中有很多地方谈到了“桂枝不中与之也”,“柴胡不中与之也”,这个“中”和“不中”直到今天,仍然是河南地区的方言。“中”就是“可”的意思,“不中”就是不可,“不中与之”就是不可与之,这是典型的河南当地的方言的特点。

二、《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那是一个战争连年,天灾不断的社会。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里头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ren,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就是说不到十年的时间,这二百多口的家族,死了三分之二,这三分之二有十分之七的人是死于伤寒病,伤寒病就是指的外感病的总称,所以他本人作为一个医生,看到这种情况,又没有更多的办法来防治这些传染病来挽救这些亲人和百姓的生命,才激励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最终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这是它的社会背景。从学术背景的角度来说,在汉代以前,医学著作分了两大门类,一类是“医经”,就是基础理论著作;一类是“经方”,就是经验用方。医经包括了《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等。从流传到今天的《黄帝内经》这一部书来看,主要是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基本的治疗原则,基本的治疗大法的著作。由此可见“医经”是基础理论。而“经方”,指的古代医生凭自己的经验给病人开的方,而且在经过验证是有效的,并没有太多的理论依据。张仲景就把这两家结合起来,创立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有理论、有治则治法、有方子、有药物组成辨证论治体系。这就是他的学术背景。张仲景把汉代以前的“医经”和“经方”两家熔为一炉,创立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证论治体系,从而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伤寒论的流传,第一个把《伤寒杂病论》整理成《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的是晋朝的太医令王叔和。第一次校定、刻印、刊行《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的是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的林亿、孙奇、高保衡。能够使我们今天看到宋版《伤寒论》那就归功于明代的赵开美,他在万历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599 年刻了《仲景全书》,《仲景全书》里包含了有四部著作,第一部就是翻刻宋版《伤寒论》,第二部是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那么第三部是宋云公的《伤寒类证》,第四部是《金匮要略》。现在我们学习的版本是赵开美复刻的《伤寒论》,全书共分为10卷,22篇,398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3个。

三、《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

“伤寒”的含义在古代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伤寒”的含义是指一切外感病的总称。这里所说的外感病是指风、寒、暑、湿、燥、火,乃至包括疫疠之气等。狭义的概念是人体感受风寒邪气。

《伤寒论》的内容:伤寒论总共10 卷22篇。第一篇是辨脉篇,第二篇平脉篇。主要讲辨别常脉、病脉,第三篇是《伤寒例》,这篇内容是张仲景对外感热病的认识的总论。第四篇是《痉湿暍》。痉病是角弓反张、四肢抽搐、牙关紧急的抽风一类病;湿病是感受外来的湿邪所导致的病;暍病就是中暑,属于广义伤寒的范畴,这四篇内容我们的教材里没有。我们现在主要学习中间10 篇,内容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太阳病篇分了上中下三篇,然后是辨阳明病、辨少阳病、辨太阴病、辨少阴病、辨厥阴病,然后“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这10 篇内容叫做“六经病证篇”。后面还有8 篇,第十五篇是“辨可发汗证脉证并治篇”,第十六篇是“不可汗篇”,讲的是禁用发汗的条文。第十七是“汗后”,讲的是发汗以后造成的各种坏病、变证,以及治疗怎么样进行救治。第十八篇是“可吐”,第十九篇是“不可吐”,第二十是“可下”,第二十一是“不可下”,第二十二是“汗吐下后”。这就是《伤寒论》10卷22 篇的全部内容。

另外,从理、法、方、药的角度来谈《伤寒论》的内容。在《伤寒论》中,它涉及到了外感病的辨证论治,也涉及到了杂病的辨证论治。但是无论是外感病的辨证论治,还是杂病的辨证论治,它都贯穿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这种方式,在理论上他主要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在张仲景之前,中医学的著作分了两大类,一类是基础理论的著作,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把它叫做“医经”。另外一类是经验用方的著作,《汉书·艺文志》把它叫做“经方”。基础理论的《医经》缺乏临床的实际治疗,而经验用方又缺少理论的指导。只有到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辨外感病,在《金匮要略》里用脏腑经络辨证的方法来辨杂病,这种辨证方法是在理论指导下,先辨证,然后据证立法,最后方随法出,这就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诊疗体系。这里的“法”,包括治则和治法。从治则来看,伤寒是一个外感病,外感病就涉及到正气和邪气之间的关系,《伤寒论》从头至尾贯穿了扶正祛邪的原则。扶正是为了祛邪,祛邪是为了扶正。后世医家把它总结为“扶阳气、保卫气、存津液”。在治法上,临床上所谓的八法就是从《伤寒论》中总结归纳出来的:

1.汗法治疗邪在体表,具有发汗的代表方剂有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葛

根汤。

2.吐法,吐法可以治疗许多复杂的疑难病证。吐法的代表方瓜蒂散就是出自《伤寒论》。

3.下法,代表方三承气汤,是泄下燥热;桃核承气汤是泻热逐瘀;抵挡汤是破血逐瘀,;

茵陈蒿汤,是利湿、泻热、退黄,麻子仁丸的润下,蜜煎方、土瓜根方的导下,大陷胸汤的泻热逐水,都属于下法。

4.和法,主要治疗枢机不利的证候。代表方是柴胡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

姜汤,这是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枢机的。还有一组代表方,就是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这是和解中焦半上半下之枢机的。

5.温法的代表方理中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这一类具有助阳、祛寒作用的方剂。

6.清法的代表方,栀子豉汤,清宣膈中的郁热;白虎汤,辛寒折热,清中焦之热;黄芩汤

可清少阳胆热,治疗胆热内迫肠道的热利。7.7.补法的代表方,炙甘草汤,治疗气血两虚,心脏失养,脉搏不续的脉结代、心动悸。小

建中汤,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的作用,可以治疗心中悸而烦,又可以治疗气血两虚,腹部筋脉失养的腹中拘急疼痛。

8.消法,抵当丸,具有化瘀缓消的作用,用于治疗太阳蓄血证。

在药物学上,《伤寒论》用药不多,一共才76 味。但这些药在炮制上都非常严格,比如,麻黄要去节。麻黄节和麻黄根是敛汗的,而麻黄是发汗的。麻黄汤用麻黄要取的是发汗的作用,所以要把麻黄节去掉。

总之,《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辨证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临床,这就使辨证论治的诊疗原则在中医临床医学上确立下来,并且作为中医的特色之一,一直沿用到今天。在方剂学上,它所记述的大量复方选药精当,组方严谨,药量精确,疗效可靠,是方剂学发展的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众方之祖”。因此,《伤寒论》的问世就为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树立了里程碑,并且也是《中医药剂学》、《中医方剂学》、《中医护理学》等等,多学科发展的基础。

四、关于六经辨证

首先是三阴三阳:

六经辩证是后世医家对《伤寒论》中三阴三阳辩证的一个简称。三阴三阳就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不是生理的,而是病理的。自然界既然有阴阳二气的变化,也有阴阳气多少这种量的变化,所以在《黄帝内经》中三阴三阳是用来来命名人体的脏府经络的。比如说在《黄帝内经》里,我们叫做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府。但在《伤寒论》中,说阳明就是阳明病,说太阳就是太阳病,是个病理的概念。既然是病理的概念,就涉及到病变部位、病变性质以及病变发展的趋势。

拿太阳病来说,仲景收集大量病例,经过研究比较总结,认为它的病变的部位,在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府,发生在体表,是体表的阳气被寒邪所伤,因此归纳为太阳病。所以太阳病病位涉及到足太阳经,足太阳府,涉及到膀胱,涉及到体表,体表的阳气被外来的风寒邪气所伤。病性是阳证;病势是阳证的初起。内经认为太阳的阳气量最大,从正气的角度来说,它的阳气的量是最大的;但从邪气的角度来说,它却是阴寒邪气,它是寒邪,是风寒邪气,邪气的性质是属于阴性的。而一个病证的阴阳属性,决定一个病证的阴阳属性,既考虑它正气的因素,也要考虑到邪气的因素。正气是阳气,邪气是阴寒邪气,阴阳相叠加,从病证的角度来说,它就不是阳证里最厉害的,充其量算是阳证的初起。同理可以解释其他。其次,六经辩证和其它辩证的其它关系。

中医学发展到今天,辩证方法很多,八纲辩证、脏腑经络辩证、气血津液辩证、病因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辩证等等,其中八纲辩证是辩证的一个大的纲领,它是从六经辩证中归纳提取出来的一种辩证的方法和思路。从六经辩证来说,太阳病多表证,阳明病和三阴病多里证,这就是表里的分证。从六经辩证来说,三阳病多阳证,三阴病多阴证,这就是分阴阳。从六经辩证的角度,三阳病多实证,比如说太阳膀胱蓄血蓄水是实证,阳明腑实是实证;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多虚寒证,这就是分实虚,另外也辨别了寒与热,所以八纲辩证是后世医家从六经辩证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分证的大的纲领。后世的脏腑辩证,把脏腑可能出现的寒热虚实,种种证候都罗列来,当然,《伤寒论》中涉及到脏腑病证的,也可以归属

于脏腑辩证中的一项内容,比如说膀胱的病证,膀胱气化不利表现为小便不利、小便少,少腹苦里急,引水消渴等。后世医家就把膀胱气化不利的气分证,归类到太阳膀胱的蓄水证中。又比如说,表寒化热,循经入里,和血结于膀胱,表现了少腹硬满,或者少腹急结,其人如狂,或者其人发狂,这在《伤寒论》中叫做太阳蓄血证,那么在膀胱脏腑经络辩证的膀胱腑证中也可以把膀胱蓄血证列属于脏腑辩证中的膀胱病证的一个血热互结。所以脏腑辩证和六经辩证之间是这样互补的关系,六经辩证的经络辩证为后世的经络辩证提供了资料;六经辩证中的脏腑辩证为后世的脏腑辩证提供了基本的资料,但是两者不能够完全代替。

五、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

第一,我们要学习《伤寒论》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就是要把伤寒论的理、法、方、药掌握好。

第二,是学习辨证用方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训词、释句、弄通本意。《伤寒论》毕竟是一千八百年前的人所写的一部著作,所以在语言的含义上,有许多就发生了变化。如果不明白它的本义,在读的时候就容易发生一些误会或者是笑话。

其次,要熟读默记,娴熟于心。

第三,能够“分析病机,加深理解”。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对于每一条,每一个证候,每一个症状的基本病机都应当分析,都应当弄懂,弄明白。有一句话是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常常不能很好的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够更好地感觉它”。在分析病机的过程中,要去参考《内经》、《难经》,去参考《金匮要略》和《神农本草经》。因为《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和《内经》和《难经》是非常相关的。

第四,要“归纳总结、鉴别对比”。由于《伤寒论》是一条一条写的,有的是详于前面略于后,有的是详于后而略于前,往往一个方证可能分布在各篇。比如说吴茱萸汤证,在阳明病篇有“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在少阴病篇有“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在厥阴病篇还有“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要想把握吴茱萸汤的全部适应证,就必须要把三篇中涉及到吴茱萸汤的(全部)内容都联系起来看,所以要归纳、总结。

最后,就是要“学以致用,验于临证”。原文弄明白了,病机弄懂了,理论问题解决了,但是充其量只不过是纸上谈兵,没有在临床上用过,这些知识可能还是书本知识,印象并不深刻,想要把《伤寒论》中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就必须不断去实践,在临床工作中努力去应用,那样才能达到学习掌握的目的。

下载网名、情书杂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网名、情书杂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网名。

    雨天是放声哭泣的时间丶 我爱你是那么不可遏止╮ 我以为你也想我那么多▓ ゛曾经的种种不会再冇重复 安徒生旳谎言真真假假╮ 古典钢琴弹不出的回忆 ノ ゛烟花醉人、......

    网名

    这个是网名:█┗┛╰☆╮≲【快乐】≲, ァo 駃乐眼涙, 咜不〄爱ωǎ, )ㄣ乱儛尐天╰蓝铯峢痕灬, (_蒍祢变乖, o爱Sん@∏g袮, oぃ汏尐姐?, oО裥单→y 爻坏ヤ懓为爱......

    网名

    [1.个焦點 | 网名; ① 种.疏逺]_QQ个性情侣名字 ~┈→她→愛莪|~┈→怹→疼莪_情侣好听个性名字 對沵想卜夠ζ | 對沵愛卜夠ζ_繁体字情侣名字 莣吥掉啲慯丶| 斬吥段啲情丶_个......

    网名

    酒色迷人眼、 ℡懒惰的爱情。 短暂的幸福、拥有就足够 没有什么永垂不朽 想念式丶霸气 承諾只怪自己太年輕づ 沉醉不知归路 窒息旳痛⒈個人安靜承受ら 好汉不回头。 某个夜......

    网名。

    ╰つ低调渲染那ア抹妖娆° ゟ你抹杀了我仅有的高傲 ∞羡慕坐在巷口的那对男女 ﹏逢场做戏゠ 你旁边的女人换了又换╰ ▼﹏最后的最后、没了尽头 ╰誓言,如尘般染指流年つ 我习惯......

    网名

    我愿为你画地为牢 傻子有傻子的世界こ 我愿意和你牵手ゟ辈子 撒娇要多恶心就多恶心 嘴角、那ゟ抹微笑 心回到原点了。 爱你比爱我自己多好傻/ 在你旳世界,涐变得懦弱 情、已......

    网名(本站推荐)

    ぃ流水已逝的苍年流光、 ぃ微风已散的素年未逝、 ぃ碎花已乱的风年默念、 ぃ轻雾已惘的流年弥散、 ぃ花落已飘的遗年余音、 我遇见谁会有怎样的对白ゝ 我等着人她在多远的......

    网名

    我若离情侣网名离去丶你如何 突然我们都沉默≈ 这个冬天丶美的让人落泪 心更疼的哭着ゆ 用涐的爱丶温暖沵整个冬季 狂欢的城市陪我关灯へ难过到最后剩下的是绝望 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