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结合金庸武侠小说影视作品改编探讨现今IP运作的特点和难点
四川大学本科学年论文结合金庸武侠小说影视作品改编探讨现今IP运作的特点和难点
结合金庸武侠小说影视作品改编探讨现今IP运作的特点和难点
专业:工商管理(文化经营管理)
学生: 指导老师:巫科
摘 要
IP是intelIectualpropercy的缩写,可译为知识产权(全称为:intellectuaIpropercy right)。在文化娱乐领域泛指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与游戏的素材版权。
从2013年游戏产业开始,“IP运作”这个词开始变得火热,2014年到2015年,出现了多起通过IP运作获得极高投资回报率的商业案例,例如《煎饼侠》《老男孩》《小时代》等等,于是目前各大视频网站、影业公司,围绕着热门IP展开了几乎白热化的激烈争夺。
而事实上从作品创作角度来看,所谓的“IP运作”的操作层面则是对既有素材的改编和再创造。金庸作品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丰碑,同时作为一部“超级IP”,在过去几十年里被改编为上百部相关影视作品,还有各类网游及周边。本文试图以“金庸小说”为成功案例,探讨互联网时代下IP运作的特点和难点。
关键词: IP运作 粉丝电影 影视剧改编 金庸武侠改编
四川大学本科学年论文结合金庸武侠小说影视作品改编探讨现今IP运作的特点和难点
1.导论
1.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IP是intelIectualpropercy的缩写,可译为知识产权(全称为:intellectuaIpropercy right)。在文化娱乐领域泛指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与游戏的素材版权。譬如三国故事、西游记、金庸小说、魔兽世界、爸爸去哪儿、喜羊羊等,这些原始内容素材都可以作为“IP”被授权给影视公司、游戏公司等开发商进行二次开发,以满足不同受众的娱乐需求。进一步讲,文化娱乐产业里的IP就是一些时代化、符号化、系列化和粉丝化并可转化为文化产品核心元素的热门关键词。
从2013年游戏产业开始,“IP运作”这个词开始变得火热,2014年到2015年,出现了多起通过IP运作获得极高投资回报率的商业案例,例如《煎饼侠》《老男孩》《小时代》等等,于是目前各大视频网站、影业公司,围绕着热门IP展开了几乎白热化的激烈争夺。
“IP运作”更多的是强调资本层面和文化产业方面,而回归到作品的创作,这种模式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对既有素材的改编是一种很常见的创作手段,无论是好莱坞还是国内的文化市场,都已经有了很多年的历史。而纵观大中华地区的文艺作品史,金庸的小说无疑是现当代文学的一座丰碑。而几十年来围绕着金庸作品的改编从未间断过,用现在的话来说,金庸小说是一部重量级IP,并且围绕着这部素材已产生了上百部影视作品以及游戏等周边产业,可谓华人文化产业史上一部最典型的商业成功案例。
本文就希望能够结合着“IP热”,结合金庸武侠小说成功的经验,探讨IP运作的本质,总结出“IP运作”的特点。
1.2文献综述
目前来说对于“IP热”的现象,有很多媒体有报道分析文章,其中也不乏一些学者对这种现象从商业、社会心理学等各个角度进行研究,不过总的说来,大多数相关文章都围绕着“IP热”,从“互联网经济”,“粉丝经济”等角度来解读现象,结合的案例最多的则是《小时代》等最近的热门影片。总的来说目前对于IP热的分析文章大多都是从宏观角度和运作角度来看,并没有落到“素材改编”的操作层面。选取的案例也没有时间跨度,最热门的《小时代》在长时间跨度的背景下看来,也许并不是一个最好的成功案例。个人认为选取“金庸小说”来作为案例更容易从操作层面来突出IP改编的本质。
金庸小说作为华人现当代文学的丰碑,学者对他的研究从来没有间断过。半四川大学本科学年论文结合金庸武侠小说影视作品改编探讨现今IP运作的特点和难点
个世纪多来,他的作品也被改编成了上百部影视作品,对于作品改编的文章也很多。但是经过查阅,本人发现大多数研究金庸和金庸作品改编的文章都更多地从艺术价值方面来进行探讨,从文化产业角度来解读的并不多,尤其是在最近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中如此活跃的今天,大多数研究者没有意识到金庸作品商业化改编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对象。
所以本文希望能够从产业角度和资本较多来解读一下金庸影视剧的改编。
1.3论文结构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详述IP热的现象以及探求它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第二部分是探求金庸作品改编持久不衰并且每每获得成功的原因,最后阐述金庸作品改编的成功案例给如今IP运作带来的经验。
2.“IP热”的现象和背后的原因
2.1“IP热”的背后是文化市场的繁荣
I P的热门,先从2013年的游戏产业开始,在2014年,网络文学、游戏、视频乃至周边产品的产业链贯通,2014到2015年各大视频网站、影业公司围绕这些热门I P展开了几近白热化的激烈争夺。
而在这种热像背后,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持续增长和繁荣。目前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同时也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据普华永道报告显示,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将从2013年的31.3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59亿美元,涨幅高达 88%。2014年中国电影以令世界震惊的速度高速增长,全年创造票房296亿,观影人次达8.3亿,中国电影拉动了全球电影的增长,各种资本和互联网以不同形式涌入,为中国电影带来源源不断资金的同时,也不断变革和颠覆电影运作模式。
市场的火热带来了资本的活跃,据统计,2014年以来,上市公司跨界影视四川大学本科学年论文结合金庸武侠小说影视作品改编探讨现今IP运作的特点和难点
并购案共几十起,涉及资金数百亿元。界外资本的进入,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本条件。热钱多,素材少,才导致了各大影业公司围绕着高质量IP展开的激烈竞争的现象。
2.2“高质量IP”,“粉丝电影”与“明星电影”之间的关系
最近“IP热”电影的几个主要代表有《何以笙箫默》《煎饼侠》《左耳》等,他们电影质量往往不算高,但是票房成绩让人眼红;在“IP”这个热词出现之前还有一个流行词叫做“粉丝电影”,例如《小时代》,事实上这两个概念意义相近,所谓的“高质量IP”,所谓“高质量”背后的实质不过就是该素材本身拥有粉丝的数量。
事实上再纵观电影史,虽然“粉丝电影”这一名词到2011年才逐渐为国人所熟悉,但电影、明星、影迷(粉丝)之间的渊源,却可以从1923年我国第一个电影明星诞生开始算起。随着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举凡城市里的人们,没有一个不上了电影的迷魂阵,看的是电影,听的是电影,谈的也是电影了”。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电影明星已经可以用群星璀璨来形容,胡蝶、阮玲玉、王人美、陈云裳等一大批明星已成为上海市民口中被不断提起的话题,明星对影迷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小到女明星的行为举止、服饰、化妆,大到人生道路,都往往被普通市民效仿,甚至导演管海蜂为电影中人物设计的样式新颖的旗袍也“颇得一些女观众的青睐,后来竟作为时装,为上海人所纷纷仿制”。之后,电影就习惯凭借明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吸引观众,谋得利润。
无论是“高质量IP”“粉丝电影”或者是“明星电影”,事实上他们都是电影投资方降低商业风险的必然选择。因为电影投资前期投入大,回收期短,相对来说是一个风险较高的领域,而无论是明星还是高质量的IP,都是已经经过市场检验的“符号”,是作为电影质量的背书,引入已经市场检验的因素来降低商业风险,这是“IP热”“明星电影”之所以存在的商业逻辑。
3.“金庸热”的背后
3.1金庸作品的改编不仅数量多,且形式多样,长久不衰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为止,金庸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电影的数量多达112部,制作方不仅横跨中港台两岸三地,甚至包括新加坡等华人地区。并且,这个数量还在逐年增加,最近几年来还有新作品陆陆续续改编上映。
112部这个数字还仅限于金庸小说在电影影视剧领域改编的数量,还不包括游戏等其他周边产业。总的说来金庸小说的再生产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式多样,并且作品质量相对较高。
就影视剧改编来说,由于金庸作品篇幅长,如果完全忠于原著,只有电视剧四川大学本科学年论文结合金庸武侠小说影视作品改编探讨现今IP运作的特点和难点
这种形式能够满足要求。所以电影的改编往往是截取作品中的某一个素材进行再创作,例如某个事件或者只是选取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来作为电影创作的素材。其中也诞生了很多经典作品,例如《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射雕英雄传之东邪西毒》等等。这些作品虽然跟原著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再创作的过程中,让这些素材萌生了新的生命力,在模仿、移植经典的同时自己也成为了经典了,甚至还有《东成西就2011》这样的“迭代式”改编。
3.2金庸作品改编的特点,成功的原因
金庸作品的改编年代跨度大,版本众多,持久不衰。这部巨型IP运作成功的最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他能够承载如此长的时间跨度,都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虽然金庸小说诞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但是自从第一部改编作品诞生以来,几乎几部经典的作品都大约保持着“十年一个版本”的迭代节奏。每次新版作品诞生都能够结合时代的特征,不仅能够从影视制作技术上与时俱进,在情节改编、布景等多个维度都能够符合观众的审美特性。
笔者任务之所以金庸作品改编如此成功,大致有以下原因。
首先,武侠小说一向被认为是“成年人的童话”,借助于这一特定的文学样式,很多成年人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暂时忘却工作、生活、事业上的种种不顺和挫折。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还会自觉不自觉的产生移情,将自己视为武侠小说中的主人公,从而得以超脱世俗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和纠缠。另外,武侠小说中的主人公大都具有高超武功的英雄人物,他们往往具有高超的武功,这些高超的武功既是他们行走江湖必备的要素,又是他们获得女性青睐的重要条件。最后,武侠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都是英俊潇洒、武功超群。他们行走江湖,行侠仗义,为人们尤其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妇女、儿童打抱不平,有时甚至是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精神品质是崇高的、令人神往的,因此也受到人们的喜爱。总之,武侠小说这一文学样式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人们能够从中找到喜悦和浪漫。
其次金庸的武侠小说有着广泛的读者,这些读者既有高级知识分子,又有普通老百姓;既有少年儿童,又有中老年人士;既有学生,又有工人、农民等等;既有豪爽的男生,又有文弱的女生。总之,金庸的读者跨越阶级、职业、年龄、性别。这也是金庸作品这个超级IP的核心竞争力——广泛的群众基础。
再次,金庸作品的核心内涵“狭义”是中华传统儒家文化的一个体现,这个要素是跨越时间和历史的,只要世界上有华人,就会有读者,只要中华文化还有生命力,那么作品就会有市场。这是现在很多优质IP都力所不及的,大多数作品都只能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市场才能够给予良好反馈。四川大学本科学年论文结合金庸武侠小说影视作品改编探讨现今IP运作的特点和难点
再说到IP运作的层面上来。首先金庸作者本人就是一个IP运作高手,众所周知,金庸凭借着他的武侠作品,以专栏的方式,奠定了《明报》在香港报业届的地位,继而打造出了一个庞大的传媒帝国。经过作者本人的创作和运作,“金庸”已经成为了一个金字招牌,为后来的改变者奠定了基础。后来的继承者们,在改编上也有很多不同的尝试,包括不同类型的尝试,但是形式多变,但是几乎都保持了“狭义”的本质内核,所以经过不断的累积,读者的数量和影响力都在逐年增加。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其经典作品几十年来几乎都保持着“十年一版”的迭代速度,每一个影视剧版本都能够根据当时人们的审美取向进行适当的修改,使作品始终能够获得市场的好评。
3.3多方共赢的文化产业选择
对于电影投资方来说,金庸的作品经过了作者和市场的检验,借助于金庸小说具有的巨大影响力,改编后的电影必然能够吸引广泛的观众观赏,而这恰恰是制片商获得利润的保证。
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金庸的作品能给他们二次创作提供好的素材,同时作品的核心内涵给艺术创作提供了好的基础,能够给创作者一个良好的发挥空间。资金的保障和创作者的高质量产出,是好作品和好票房的保障。
对于电影观众来说,金庸的品牌代表着好的质量。在选择影片的时候,“金庸”给影片提供了良好的背书,同时作品也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
总之,这是一个多方共赢的产业选择
4.“金庸作品”的成功运作对当下IP挖掘的一些启示
4.1对于IP选择的启示
根据之前的分析,一部好IP的最核心竞争力,就是粉丝的数量和质量,换句话来说就是一部好的IP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初次之外,还有很多需要在意的地方。
首先是IP题材的选择,影视剧和电影作为大众传媒手段,受众和书籍或者网络小说不同,针对的是普通大众,有些IP虽然能够在某个特定领域内有广泛的影响力,但是如果受众转变为大众,就可能不能得到正反馈。
同时,IP核心内涵和价值取向也很重要。像金庸小说中“狭义”的内涵,就是保证它长久不衰的核心要素。因为如果想要得到长久的收益,选取的IP内涵的价值就必须得是普世的,跨越年代的,这样才能保证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多次迭代开发,持续盈利。
4.2对于运作层面的启示 四川大学本科学年论文结合金庸武侠小说影视作品改编探讨现今IP运作的特点和难点
说到具体的运作层面,作为运作者一定要有“产品思维”,能够了解到市场和观众的需求是什么。例如在金庸小说的历次改编中,同样的作品,不同的时代,内容情节、布景、服饰、拍摄手法都有区别,而且“十年一版”的更新频率也是各个制片方的不成文的默认规则,因为按照“十年一代”的说法,差不多每十年人们的审美情趣会发生变化,所以每一个新版本都能够满足最新的观众的观影需求。
5.结语
所谓的“IP热”“粉丝电影”“明星电影”,都是“新瓶装老酒”的说法,本质上是资本趋利避害的特性,导致制片方需要找到能够最大限度规避商业风险的因素。“明星”和“IP”都是经过市场检验的符号,是受众基础的背书,所以“IP热”背后的实质现象是资本的活跃。
通过对金庸小说改编的分析,我们也得出了一些关于IP挖掘和IP运作的启示,题材的选择和运作手段都决定着一部电影投资案例能否取得成功。
6.参考文献
[1]《影视制作》编辑部,影视制作,2015, 21(6)[2]《文化差异与市场逻辑——以金庸小说《笑傲江湖》的十次影视改编为例》郑文玲 中山大学硕士论文 导师 高小康 2011-J992 [3]《金庸小说的影视剧现象》 徐渊I207.42;J905 [4]《多赢的文化产业选择:金庸武侠小说的电影改编》 张玉霞 王瑞光 I207.3 [5]《游戏行业的“IP元年”——影视剧、小说引领改编浪潮》 隋岩F49 [6]《国产电影进入IP时代》 伊明 《财经天下》2015.4 [7]《影视IP联运,泛娱乐战略的延展》 《计算机运营文摘》 2015.10 [8]《金庸影视剧改编中存在的问题——以央视版《笑傲江湖》为例》
吉林教育电视台新闻中心 《电影评介》2009,(16)
[9]《影像怀旧、身份确认与文化工业——金庸影视热的心理机制和商业动因》 《电影文学》2008,(15)
[10]《国产电影中的“粉丝电影”现象》 廖慧杰 J105 重庆工商大学 [11]《“粉丝电影”产品逻辑初探》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王楚婧 J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