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名句赏析之四九: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时间:2019-05-14 19:06: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唐诗名句赏析之四九: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唐诗名句赏析之四九: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第一篇:唐诗名句赏析之四九: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诗名句赏析之四九: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刘禹锡《竹枝词》里的句子。全诗如下: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属于“杂曲歌辞”,是巴渝民歌的一种。唱的时候用笛和鼓伴奏,同时起舞,声调婉转动人。这首《竹枝词》是诗人任夔州刺史时所作,共有十余首,以这一首最为有名。这首诗描摹民间情歌的方式,主要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这个少女深爱着一个男子,可是还不知道对方的态度怎么样,因此心里既有期冀,又有疑虑,既有欢喜,又有担忧。这种微妙的情愫在诗中表现的尤为淋漓尽致。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描写的是姑娘听到河对岸男子熟悉的歌声之后的心理活动。这个男子今天顺着河边走来,边走边唱,歌声中似有一定的意思。姑娘低头沉思不定,很想问一问他可又鼓不起勇气。她就觉得男人啊,就像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还出着太阳。语带双关,表面上是说天气,实际上说的是这男子的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令人捉摸不定。这两句诗非常符合民歌的这种形象与素朴的特点,把姑娘的迷惘、眷恋、希望、期待与忐忑不安都刻画了出来。

第二篇:唐诗名句赏析之六二: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诗名句赏析之六二: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出自宋之问的《渡汉江》。全诗如下: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故乡,我日思夜想的故乡,为什么我离你越来越近了,反而更加害怕和惶恐了呢?我的担心和忧虑会不会变成现实呢?越想越怕,我简直走都走不动了,看到远处来一个人我都吓得赶快躲起来,恐怕是一个熟人,我不得不问他家里的消息。

这首诗大概作于宋之问被贬之后。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迫武则天退位,诛杀二张,迎立中宗李显继位,原来依附武氏与二张的宋之问、杜审言等皆遭贬黜。宋之问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诸事艰难,非常思念昔日的荣华,次年春天便秘密逃还洛阳。

这首诗就是逃跑途中经过汉江时所作,感情比较真挚。“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把逃亡之人接近故乡时那种矛盾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一方面对家乡的亲人日夜思念,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是否受到了自己的牵累而遭受不幸。这种矛盾心理越接近家乡就越强烈,个中滋味,共鸣者甚多,这也是这两句诗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

第三篇:唐诗名句赏析之十一: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

唐诗名句赏析之十一: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

“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是蜀后主王衍《醉妆词》中的诗句。全诗如下:

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

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

蜀后主王衍,字化源,初名宗衍,是前蜀主王建第十一子,在位九年。在位期间,宴游无度,所用非人,国力渐衰。后来被后唐灭国,自缚出降。次年,在押赴洛阳途中被杀,时年二十八岁,史称后主。

《醉妆词》作为词牌名来源于王衍。唐孙光宪《北梦琐言》中说:“蜀王衍尝裹小巾,其尖如锥,宫人皆衣道服,胭脂夹脸,号‘醉妆”,因作《醉妆词》。”

全诗可以看做是他人生观的直接表达: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意思就是说这边走走那边看看,终日宴游寻花问柳,那边走走这边走走,时时歌舞尽饮杯中酒。作为亡国之君,其情其景与南唐后主李煜何其相似,可悲啊可叹。

第四篇:唐诗名句赏析之六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唐诗名句赏析之六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出自杨炯的《从军行》。全诗如下: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作者杨炯,初唐四杰之一。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中的“百夫长”指的是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意思是说我宁愿做一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一个置身书斋的书生。

关于“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理解,历来有两种看法。一种以唐汝询为首,认为是讽刺朝廷重武轻文;一种以吴昌祺为代表,认为是报效国家的爱国主义述志诗。

我认为要想真正理解这两句诗的内涵,必须要对诗人杨炯的身世做一全面的了解。杨炯年少聪慧,十岁中神童举。神童举指的是童子科,是唐代科举制度的一种。《新唐书·选举志》说,凡童子科,十岁以下能诵一经及《孝经》《论语》,卷通文十,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杨炯中神童举结果是予出身,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不能授官,只好待制弘文馆。弘文馆隶属于门下省,生三十人。生员必须是皇亲国戚和显赫的京官子弟。按照杨炯的文采应该很快就能跨出弘文馆,大展宏图。但他在弘文馆一待就是十七年。如果说最初进入弘文馆还能令人羡慕的话,这时的杨炯已经十分厌倦这种无忧无虑、舞文弄墨、纵情诗酒、逍遥自在的生活了。

《从军行》这首诗大概作于公元670年,诗人二十岁。虽然在长安城文名显赫,却得不到任用和提拔。这时的唐王朝正处于极盛时期,四处用兵,诗人竟日里看到的是一队队出征的儿郎。年轻气盛的诗人只能看着别人建功立业、出将入相,自己却只能苟安于弘文馆中,与一群提笼架鸟、趾高气昂的纨绔子弟为伍,这种无奈、这种落寞,恐怕没有多少人能读得出。

因此,我们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是一个自伤自艾的句子,读出的不是豪情壮志,而是对自己命运的无情总结。

第五篇:唐诗名句赏析之七四: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唐诗名句赏析之七四: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出自陈子昂的《感遇》诗之三十五。全诗如下: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人,因为曾经做过右拾遗,世称陈拾遗。这首诗大概作于公元686年诗人从军北征的归途,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上句“感时思报国”中的“感时”意思是指有感于国家有难,在诗人的另一首诗《谏灵驾入京书》中描述当时的所见为“自河而西,无非赤地;循陇以北,罕逢青草”、“白骨纵横,吁陌无主”。而诗人自己也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

下句“拔剑起蒿莱”中的“蒿莱”指的是山野草泽,一般指民间。因为根据资料记载,陈子昂虽然身为“贵公子”,但他的家族自陈、隋至唐一百三十年中无一人从政,所以诗人自称“蒿莱”。也正是这种“蒿莱”之气赋予了诗人炽热的政治热情,26岁时虽然官小职微,依然不惜一死诣阙上书,勇于言事。也正因此,为诗人埋下了祸根,终为武三思与段简之流所杀。从内容上看,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宏愿,吐诉了诗人魂系天下、历久不衰的内心追求,具有情采并茂的艺术效果。

下载唐诗名句赏析之四九: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word格式文档
下载唐诗名句赏析之四九: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