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十四节气”考场优秀作文
“传统文化”相关优秀作文
屈子的悲歌
汨罗江畔的沉重一纵,留下旷世的遗憾,污浊的尘世容不下透明的眼睛,空带一腔情愁,一缕忠魂独守着寒水三千。
耳边依稀的还萦绕着响彻九天的鼓噪,那热血沸腾的呐喊加足了龙舟的马力,像支支箭,在江面飞驰。无数的桨影掀翻无际的江水,在无边的岁月里,升起无限的情思。那粒粒饱米被揉在了一起,夹着几点枣甜与几点苇叶的清香,跟着怀念情结一起沉进了江底。
屈子嫣然一笑,心已被安慰,可那时往昔。
长发飘飘,屈子对月独酌,他举杯,饮尽了风雪。如今的寂寞,向谁倾诉?
又是端午,江水依旧,屈子只身来此,江面的寒风吹皱了青雾,忽左忽右,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他无力看清。那艘叫龙的大船不再起锚,岸边也没有了熟悉的呐喊声音,只剩萧萧的风撕碎几点野鸭的残鸣。
屈子挽袖,拭去眼角的水花。江畔来回踱步,他在彷徨着,也许是为了一个民族。
如今的人们渐渐失去了一种最纯朴的民族情结,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慢慢淡忘殆尽。
屈子侧耳倾听远方的晨钟,而人们似乎不晓得,或者已经忘记了今日是端午。有些能寻到端午的地方,却再也看不到粽叶踪影,包粽子成了工厂机械化的动作,五花八门的粽子被精美的包装,商家如此的炒作令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变了味,人们再也吃不出那“原始”的粽子味了。
屈子不禁悲叹,一些他未听过的“洋节”挤占了我们传统的民族节日,什么“情人节”,什么“圣诞节”„„他不懂这些都是什么意思,而人们为什么如此的热衷?
屈子低首不语,猛地,望着远方的迷离茫雾,他慨当以慷,代之昨日啼血的《离骚》的是今日临江的悲歌,它想用这悲凉的歌声唤住忙碌的人们该停下来思考一下了,我们舍弃的是否太多,不经大脑的拿来是否太多,一人孤守千万年不要紧,要紧的是一个民族迷失了原来的本性,冷淡了太多的文化传统,而太过于热衷外来文化。
曾经六角形的思念被母亲捏在手中,一缕清香,被一个童年将手指含在唇间,那是文化的经久不息。如今,屈子唱着悲歌,卷起波澜,消失远方„„
【点评】本文构思巧妙,行文中能够激发人的想象,给人以思考的深度。屈原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作者通过形象的描叙屈原的悲叹,表达出自己对民族传统文化迷失的忧虑。这不能不让我们想起郁达夫的话:‚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而一个拥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的民族是悲哀的。‛同样的,一个没有传统文化的民族也是不幸的,而一个拥有了自己传统文化却不知发扬的民族是悲哀的。
酽酽的年味儿
“新年到,新年到,穿花衣,戴花帽„„”一听到这童稚的歌谣,你一定会闻到过年的味儿了。
在传统的节日里,过年是最像节日的,它没有清明节的凝重,没有端午节的匆忙,也没有中秋节的内敛,它也不像西方的圣诞节蒙上神秘的宗教色彩。如果把节日比作酒,那么在我们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过年”无疑是一坛陈年佳酿,其酽酽浓香让人闻着就会醉了。
酽酽的年味儿,弥漫在大街小巷、村村落落忙碌的身影上。进入腊月天,乡下就开始忙“年”了,腌腊鹅,灌腊肠,晒汤圆粉,家家户户的门前像开博览会似的挂出一串串的腊物,摆出一蒲团一蒲团的圆子面。镇上、城里的超市渐渐人头攒动了,妇女、孩子一个个手里提着大袋子,好像要把全市场的年货都搬回家。这是前几年的情景了,如今还有另一道风景线,那就是外出务工的人们忙着从天南海北的大城市往回赶,乘着飞机,坐着火车,搭着汽车„„。这时候,你在城镇乡村的路道上,每天都会看到穿着时尚的曾经的种田人匆匆返乡,他们的手里提着大包小包,抬着家用电器,他们的脸上飞扬着自豪与欢喜,不少的人还带着私家车“衣锦还乡”。留守的老人孩子早已在村头翘首张望,见到谁家从外面赶回的人都亲热地打招呼,候到了自家人便赶紧簇拥着回屋去了。见此情景,你一定会想像到那一家家一户户围桌团圆的温馨与和谐。
酽酽的年味儿,氤氲在贴起来的大红春联上,响起来的震耳鞭炮里。除旧迎新,家家都把里里外外打扫干净,把门上的旧对联纸刮干净,然后把崭新的春联贴上去。早些年,乡下的春联都是买来大红纸请人现场书写的;近些年方便多了,你尽可以到集市上挑拣,选出最合自己意的,有招财进宝啊,有吉祥如意啊。刚过午分,就有人家耐不住性子提前放了鞭炮,这一带头不要紧,紧接着便“噼噼啪啪”震天震地的响,五颜六色的烟花也“嗵、嗵、嗵”地在空中绽放,整个的一个喧闹的世界。趁着炮声间歇,伸头朝外面一望,嚯,铺天盖地的都是红,热热闹闹的红!
酽酽的年味儿,还贮藏在金元宝似的饺子里。过年吃饺子是一种传统文化,它象征着团圆美满,来年交好运。虽然如今城里的超市卖的饺子品种多样,但是许多家庭还是选择自己动手包——年三十晚上看春晚包饺子是家家的“定点节目”。取一张饺皮儿放在手心,用小勺子舀上馅儿放在饺皮中间,手指头轻轻收拢,一只饺子便做成了。人们还常玩试来年运气的小游戏,把硬币包进饺子里,看谁在吃的时候盛到。大年初一吃饺子,年年如此。烧开热水,把饺子放进去,用勺子轻轻翻动,不一会儿一个个饺子像白莲花一样盛开在水面。吃饺子时,大家都希望能先盛到那包有硬币的,但结果不管是谁盛到了,一家人全都祝贺,满屋子都是幸福的味儿。
酽酽的年味儿,如一坛老酒似的年味儿,人们喝着它,在喜庆中盘点刚刚过去沉甸甸的一年,又在无限的希冀中酝酿着新的一年。
传统节日,我为你不平
手微微地颤抖着,恨愤愤地燃烧着,心默默地疼痛着。
拿着报纸,一字又一字地读了一遍又一遍,我不相信这竟然是真的: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被韩国申报为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惊讶,我愤怒,我感到莫大的耻辱。怎么可能?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两千多年的携手相伴,两千多年的荣辱与共,两千多年的悲喜交织,难道一瞬间,就这样被强行撕裂、一笔抹杀了吗?难道华夏神州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两千多年的岁月积淀所形成的文化大厦,就这样不堪一击、一触即溃吗?
谁能告诉我?谁能告诉我,这不是真的,不是,绝对不是„„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刻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我们的母语外,恐怕也就只有我们的传统节日了。在无数稍有良知的中国人心里,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五千年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传统节日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承载着文化的宝藏,承载着我们对先人的追念与景仰,亦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祝福与期望。透过它,我们隐约听到了春节时,那辽阔夜空上五千多年来不变的爆竹声响;透过它,我们似乎看到了中秋佳节时,那小小的庭院中,全家人围坐赏月、把酒欢谈的温馨夜场„„
然而,透过它,我们也看到了传统节日所面临的危机。
对于我们中的某些人而言,他们或许不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但他们绝对记得圣诞节是耶稣的诞辰;他们或许不了解七月七日是什么节日,但他们绝对忘不了2月14日,自己该买什么花送给什么人;他们又或许不明了中秋节有着怎样悠久而典美的传说,但他们绝对清楚愚人节源于一个多么“乏味、无聊、意义肤浅”的故事„„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数亿中国人不敬屈原而敬耶稣呢?为什么我们对外国节日是如此的推崇,而对我们自己的节日冷眼相待呢?为什么我们五千年的文明竟抵不过一个个毫无内涵、毫无文化底蕴的外国节日呢?是不是因为我们害怕耶稣,害怕当我们死后,它会阻挡我们通向天堂的道路?是不是因为我们爱慕虚荣,不知情人节会被别人笑话为“老土”?又或是不是因为我们争强好胜,不过愚人节显现不出我们的聪明程度?
我疑惑,我不解,我苦苦地思索着。
当端午节时,一个小学生竟不知为何要吃粽子的时候,我们忧心了;当重阳节时,一个中学生竟不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诗人在何时有感而作的时候,我们伤心了;当中秋节时,一个月饼卖到八千八百八十八元的时候,我们痛心了。于是,我恍然大悟:在传统节日日渐失落的背后,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失落;伴随着商业的浮华与城市的喧嚣,我们的传统文化正一点一点地被蚕食,被湮没„„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冷漠,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无知,是我们,是我们将它亲手抛弃,又亲手埋葬。
传统节日在哭泣!
传统文化在哭泣!
传统的中国人在哭泣!
哭泣声中,屈子渐渐地沉没了,嫦娥渐渐地憔悴了,织女也渐渐地黯淡了。一切都在哭泣声中,慢慢地消失、散尽、直至难觅踪迹。
传统节日,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守望.腾飞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或许,那古老的铁血丹心的生活早已驾着历史的战车悄悄逝去,但是,负载其上的中华民族灿烂而辉煌的传统文化,是否也一去不复返?
春花秋谢,雁阵南移。华夏民族从历史的硝烟中一路走过来,她徘徊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长城前,纵横于大唐盛世的舞榭歌台之上。可悲的是秦淮河的水太冷,北方大漠的铁骑太硬,晚清末朝的统治者太软弱,西方侵略者的枪炮太利,风风雨雨,凄凄惨惨戚戚的近代民族史化为无数仁人志士的花塚,怀抱传统经典,胸怀文化末节而含恨长眠!
时至今日,远去了刀光剑影,逝去了血雨腥风,安详的太平盛世似乎也成为传统文化的守墓者与送终人。先不说麦当劳文化在神州达地泛滥成灾,法兰西的名贵香水迷失了多少青春年华,英吉利的流行乐疯狂席卷乐坛,还有日本的动漫腐化我们的青少年,单是那情人节朦胧的月亮,也比七夕的动人故事更煽情,比中秋的团圆之月更美丽。
难道,蕴育了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已行将就木,奄奄一息?如果是那样,在传统文化被遗忘西化之日,也是华夏民族灭亡之时。这并不是耸人听闻,一个民族的立足根本便是他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深深融于我们每个人血液中的精髓,是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不竭动力。高中作文
欣喜的是,近年来掀起的国学热,古典文化研究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沉沦于历史长河深处的文化经典开始浮现于人们面前。于丹的论语“心得”,将孔子的思想精华用美丽易碎的语言编织成现代人心灵的摇篮;易中天以幽默调侃的话语演绎了一部部超现代的《史记》、《三国》„„片片感人,剧剧精彩。且不说功利主义的解说违背了严肃的学术研究,但究其对传统文化传播的贡献却是难以估量的。
孔子不是于丹一个人的圣人,而是我们每个人心灵的守望者;“三国”也不是易中天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心驰神往的美丽传说。传统文化的迷失与复活,将见证我们古老民族的崛起与复兴。
“盛世歌者萧条人,怅望千秋一掬泪”,让我们守望心灵的文化净土,驾起历史的罡风,仰天长啸,看巨龙腾飞!
传统文化不再哭泣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端午节只是为了吃一次粽子,中秋节似乎只是为了吃一块月饼,春节似乎只是一个长长的假期,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已荡然无存了,有谁会去关注曾经屈原留给我们的感动,有谁会在房前插一枝艾草,喝一碗雄黄酒;中秋时节有有谁去关注那轮孤独的圆月,似乎月亮的光辉都被明亮的烟火夺走;春节期间,有能有多少人记得许多美好的习俗,而现在本是祝福与希望象征的“压岁钱”却被有浓厚金钱味“红包”取代,许许多多人都说:过年没年味了。这些都是我们十分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它们现在都没人冷落成这个样子,其他传统文化的处境更是不堪设想。唉!我听见传统文化在哭泣,这哭泣声中有失望,有无奈,还有的是对我们的期望。
当听到韩国人成功的将端午节申请他们的文化遗产时,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震惊了,在震惊的同时,我们感到更多的是疑惑,好好的端午节,我们的传统节日,怎么就成了他邦异族文化遗产?我们于是开始反思,我们何时认真的对待过传统文化,只有在别人将我们的文化遗产抢走,我们正在失去的时候,我们还猛然的省悟,自己做的真的是不够呢!
面对这愈来愈多的传统文化消失的现象,我们想到了保护,正如最近才颁发的新的节假日条例,将清明,端午货物中秋等传统节日列入其中,以后,在这些节日里就会有一天的假期,我只希望保护能起到效果,而不是传统节日变成了纯粹的假期。
在我看来,保护不是挽救我们传统文化的根本办法,而更在于发展。在于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只有发展了才更有生命力,只有发展了才能长久不衰。但是发展是合理的发展,如果是盲目的随心所欲的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我想着只能加速他的灭亡!传统文化不会因为个人的保护和发展而繁荣,他需要的是大家的力量,是社会的力量,众人的保护和发展才能给传统文化注入更多的生命力!
多么希望传统文化不会再哭泣,而是在于现代文化的碰撞中微笑前进!
真的希望在端午节的时候,我们能再一次聆听屈原的心声,感受精神的力量,传承美好古老的又在发展的习俗!真的希望中秋时分,家人团聚,天下共赏一轮圆月,体味浓浓的亲情!真的希望过年的时候,锣鼓敲起来,人们动起来真正感受除旧迎新的喜悦„„我还希望着。
炊烟是什么?
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有人说,炊烟是种在屋顶上的精神的庄稼;有人说,炊烟是抓在天空手里的小辫子;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朴素的记时方式;有人说炊烟是围着锅台转的娘对野孩子的柔声呼唤;有人说。
我说,炊烟是一种能让人感动得落泪的风物,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城市里,炊烟已然绝迹。没有土灶,没有柴草,没有烟囱,哪有炊烟。厨房革命,革掉的自然是老掉牙的炊烟的命。人间烟火,不必炊烟。时代的推陈出新,似乎炊烟与繁荣水火不相容。
乡村是炊烟的最后一块领地。如今的乡村,早已植入了城市的因子,旧貌换了新颜,去年的燕子辗转归来,居然“找不到北”,旧巢旧巢安在否?燕子难觅旧巢,归人难觅炊烟。液化汽、沼气和电,取代了土灶、柴草和炊烟。炊烟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找一个晴好的冬日,我出发了。落叶树光秃秃的,视野开阔,无遮无拦。我经过微绿点点的麦田,目极之处是地平线,地平线上是几间老屋子,竖起一根烟囱,像桅杆一样挺拔。早晨、中午和傍晚,烟囱分时段袅出一笔炊烟,蓝得自在,蓝得纯粹,蓝得无限透明。哇噻——
可是,这不可能。“实践”等于“落空”,像是一块满怀试探性质的石头抛进了无穷无尽的深渊。节节拔高(鳞次栉比、日新月异)的乡村里,炊烟稀罕得像出土文物似的。
我以一个诗人的浪漫,想象着无家可归的自己,在乡村,择一高地,学习鲁滨逊,以祖传的勤劳和智慧,盖一间土房子,砌一座土灶,烟囱通向屋外,捡来柴草,烧锅做饭,炊烟像快乐的孩子样在屋顶上一蹦三尺高„„锅里煮着生活,烟囱袅起炊烟。我一个箭步,跑到屋外,如炬的目光贪婪地呼吸着久违的带有草木气息的微温的炊烟,他乡遇故知一样不能自已„„
老实说,我被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炊烟征服了。
炊烟在我心里袅出一笔葱茏的诗意。
我对炊烟的理解超越了贫穷的局限。我嗅见了万千种气息,温馨而甜畅的家的气息。我心沉醉呵。
炊烟在我心尖上打上一个硕大的结„„
也许,终有一天,我在课堂上讲解炊烟时,费尽口舌,打尽手势,孩子们仍然将头摇成拨浪鼓,满头雾水的样子让我心焦。我灵机一动,置课堂教学常规于不顾,燃起一枝纸烟,注目淡蓝的烟雾袅袅升起,声情并茂地说,看,炊烟就是这个样子!
端午•记忆中的如水母爱
“一月红灯高高挂,二月就把风筝扎;三月清明坟头挂,四月秧子满田插;五月龙舟下河坝„„”小时候,唱着这首儿歌,天天盼,月月盼,直到端午节到来。
其实,我并不在乎看什么龙舟,倒是想着母亲亲手包的粽子,亲手给我搽上那带点香味的雄黄酒。不过,那时候吃粽子是很难的事。
有一年,母亲在端午节的前几天就许诺,说是要吃粽子的。于是,我就天天苦盼着。到了端午节那天,我连早饭也懒得吃,一心憧憬着那用翠绿色箬叶包扎着的白生生的粽子。
一放午学,我便急急忙忙地回到家中,可是母亲不在家,灶里的灰是冷的,桌子上放着一摞干净的碗。我知道,我那希望像美丽的肥皂泡般破灭了。一种失落感立即袭上心头,鼻子一酸,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这时候,院子里有几户人家已经挂上了艾草,邻家几个孩子耳根、脖子擦得黄黄的正在打闹,空气中弥漫着雄黄酒的香味。我倚着门框,望着村口那条通向场镇的大路。我不再期望吃粽子了,只盼母亲能够卖掉熬了一个通宵才做成的豆腐,只盼母亲能够快一点平安回来。
不多时,母亲挑着豆腐担回来了。我看见盛豆腐的木板破成了两块,一挑竹篮也好像被人踩过。母亲看到我难过的样子,立即从口袋里掏出一根仅值四分钱的麻花,哄着我说:“原谅妈妈,宏儿,今天大家都吃粽子了,豆腐不好卖„„”我分明看到妈妈的眼里噙着泪水,便情不自禁地扑到她怀里,伤心地哭着,母亲紧紧地搂住我,我感到背上有些热乎乎的东西在滚动„„
菖蒲青青,悬于五月之门。为了班上的学生,好多年我都没能回家与母亲一起包粽子了。本想趁着第一个法定的端午节和母亲团聚,而母亲却与我阴阳两隔。不过,我不会忘记那个没有粽子的端午节,更不会忘记那根仅值四分钱的麻花,还有我亲爱的母亲!
我与端午不得不说的故事
听书上说,它形成于战国时代。它曾经繁华一时,它曾经广为传播。而如今,它却“垂垂老矣”。
看如今中华大地上的节日可谓千姿百态。爷爷小时侯只记得重阳、端午、春节;父亲小时侯过上了国庆、劳动、青年节;而我更多的却是接触了情人、万圣、圣诞节。改革开放“引进来”,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淡忘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而端午节沉默着,沉默着,静看着四周花枝招展的洋节,任凭洋节淹没它渐显苍老的身躯。
记得小时侯,每逢端午,父亲都会带我去江畔,看大小龙舟赛千舟竞发中流击水。那时侯对大诗人屈原怀着崇敬之情。依稀记得,商家食肆“鱼翅粽、鲍鱼粽”闪亮登场,“食粽大赛”热闹异常,有人5分钟吞下16只粽子----家家户户悬挂钟馗像,挂艾叶菖蒲,饮雄黄酒,游百病,配香囊,备牲醴------
一晃数年,我拔地而起,早已褪去年幼的青涩。而端午,也在诸多入侵者的打击下节节败退。粽叶市场上少见了,香艾芳踪难觅了,鹅眼钱见不到了,香囊无人佩带了-----
如今,可笑的如今,可笑在我匆匆的生命中竟无暇再去关注这位伴我成长给我快乐的忘年之交。直到现在,才在瞬间凝眸里,看着粽子伤痕累累却隐忍无言的心。
是我的不对啊,不该将它忽略。忘却是无情的背叛。
江畔再也寻不到当年的盛景,一如我再也觉不到童年的足迹。
融会中华五千年文化底蕴的端午,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如今只剩下吃,但这粽子也开始“变味”。还有几个人记得那位诗人屈原、忠臣伍子胥、孝女曹娥呢?
江的旁边是条多么宽阔的公路啊,然而,一辆辆汽车呼啸而过,扬起的漫天尘土迷了它的眼。
站在江畔,周边依旧是匆匆车流。此际,唯我与它静默着,交会着;此际,唯我与它相拥着,诉说者。莹莹泪光中,我仿佛又看到了千舟竞发的场景,又听到了喧天的锣声。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优美的民歌中,端午露出了微笑。
唐诗如酒
有人说,唐诗是一幅工笔的花鸟,写意的山水,散透的人物画卷,灵气而耐看,将气质的华丽隐于朴素的文字之后,简约的表达,勾勒着耐人寻味的意境。
但我要说,唐诗是一罐酒,引天上来的黄河水,采楚国的香花美草,吸日月江河之精华,贯天山云海之气势,醮几滴边塞征人的离泪,切几片少妇回首时眼波的忧愁,让贵妃素雅的纤手封装,包裹上宫廷的霓裳玉衣,然后洒上千树万树的梨花,埋在时间的尘土之下,千年后的今天,诗香熏得饮诗的人,酣睡不起。
历史远去了刀光剑影,时间销蚀着一切繁华,盛唐气象渐渐成为隐在人们心底的梦想,华美的诗句闪烁着大唐的光芒。卷帙浩繁的唐诗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诉说兴衰哀乐。在紧张的尘世生活中,选一个古典的黄昏或浪漫的春夜,独处僻静之隅,捧一本古籍,在清茗的氤氲烟气和书香之中,倾听那自远古而来却清晰的声音,让心也随同它飞越时间的沟壑。我们可以看到唐诗在马驿坡下的长恨歌中哀悼,在成都草堂的茅草上飘扬,在长安酒家的杯盏中出售豪情,在浔阳江头琵琶女伤感的眼睛中停留,在霓裳羽衣舞的奢华中掠过,在哀鸿遍野的战场上空徘徊,在势拔五岳掩赤城的天姥山中漫步,在床前的明月光中结成细细的霜„„唐诗是历史火化后珍贵的舍利子,闪放着那一时代的强光。没有唐诗就没有盛唐,就没有中华诗词最亮丽的瑰宝。
可以想像,如果没有了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今天的寒山寺钟声将淡泊索然;如果没有了杜牧“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那痛彻心扉的忧郁,今日的秦淮河可能就少了一份醉人的伤感;没有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今夜的月光将失去动人的想象;同样,若没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和“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怀”的欣喜,今朝的美酒就只是酒精与水的混合;若没有了杜甫颠沛流离中“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呐喊,草堂就失去了广阔的胸襟和沉郁顿挫的风韵。唐诗是诗化的中国,读唐诗恰似与古人的一次情感对话,一次穿越时空的绿色交流,在诗句垒起的世界里寻找生命的真谛。
世事沧桑,时间的距离阻隔不了诗香的漫延。张继的寒山寺虽然寄托着他个人科举挫败和羁旅生活的凄凉,但今天的人们依然在寒山寺的钟声里,感受到忧伤在空气中平平仄仄地飞翔;秦淮河在诗人笔下是繁华掩盖不住的苍老,是歌舞升平中掩盖不住的时事哀怨,是一个时代留给知识分子心灵的伤痛,但今天的人们在流光溢彩,游人如织的秦淮河里,依然承继着关于繁华与衰亡的忧患与思考,耳畔依然有千年不散的后庭花在缠绵;走进草堂,就走进了唐朝最伟大而贫寒的殿堂,一个瘦弱的身躯撑起了唐诗的半壁江山,一颗伟大的胸襟,一声震撼千年的“呜呼„„”,在今天依然哺育着文化的成长。诗是不变的,唐诗的明月光依然寒彻着中华游子的心灵,让整整一个民族不敢把目光露在夜里太久。
王维的清泉,岑参的早雪,杜甫的伤别,李白的青崖白鹿,王昌龄的秦汉明月„„依然在文化里发酵,在民族的血液里奔流。
唐诗是酒。边塞诗是白酒,田园诗是米酒,爱情诗是香槟,婉约诗是茅台,豪放诗是六十度的老白干,送别诗是五粮液、写景诗是啤酒、咏史诗是二锅头、咏物诗是鸡尾酒„„
饮诗之后,就踏上了与古人沟通的文化高速路,唐诗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境是重要的文化驿站,温柔地啜,或是细细地品,或是豪爽地饮„„醉了,就让心灵在李白的山水边或是王维孟浩然的田园中,感受着远古而浪漫的宁静与安祥,自由地呼吸、睡觉、做梦。
“自古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多饮些唐诗,多储蓄些醉人的意境,在平平仄仄的命运中,会多一些洒脱,多一些情致。
楼间流年
同吹过古铜色的窗棂,潇潇洒洒地落在我的桌上,掀动着日历上那日趋改变的数字,掀开了人生岁月里,我对楼间流年的思考。
凭窗四顾,偌大的城市中,螺纹、穹顶、哥特、马赛克„„映入眼帘皆为欧式风格。放眼遥望,刚硬的线条是亚里士多德严谨的论述;明亮的大窗荡漾着是中世纪教堂的镇魂曲;卷曲的垂帘是莎士比亚仲夏之夜的浪漫幻想„„我们在这片五千年积层的土地上,以西方的姿态驻足。而眼前,面对残存的废墟,你忍心看着那段历史的微笑像风中的日历一样,被风撕扯,被风消逝吗?
我掀动着日历,一页页的字迹承载了中华文化沉深的记忆。
日历停在了这一天。眼前,俨然一座繁华。那座三院九厅的大宅,红漆剥蚀,朱檐挂网,那一生荣华之心无法挽回这大宅深秀的沧桑。这散星似的楼宇无言,但留下的总是一段段生离死别的悲哀诗句。但是,楼宇仍在风中挺直腰身,用苍颜去印证流年。那是一座宫殿,鸟鸣柳翠之间是六代帝王的梦想。颐和园,你这朵奇葩却在日历的翻折中,在中西文化的对抗与交流中,凋零了„„
就是这样一种建筑方式,维系了我们民族五千年的怨、恨、悲、愁;但它却像日历一样,无言地翻动,用生命见证历史,保存昨天藏于心底的故事。
但是,在如今西方思想文化冲去的洪流之下,它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那中国的古建筑不再光彩照人,在人们大呼洋文化时,它却在墙角垂泪!
亭台、楼阁、轩榭、小池塘„„这些中国元素告诉我,中华文化魅力常在!作为当代的青年,我想,我们不能让日历白白翻过,让楼间流年在荒凉与悲哀中前行,让中华文化在消逝中蹒跚!
哦,让我们翻过那日历的昨天,珍藏属地我们的生命史、文化史;在今日崭新的一页中,大展鸿图,用自己的视野和思考为源远流长的那段文化绘制蓝图;在明日未知的世界里,仰望那片蔚蓝的、属于中国的天空,但愿这中华文化能像千年胡杨一般,永垂不朽!
梵志献花问佛,佛曰:“放下!”
让我们放下对西方文化的狂热,放下对自身家园的冷落——行动起来,让楼间流年不再空白,让日历的翻动不再悲哀,用中国人的心灵让中华文化绚丽多彩,用人生岁月去谱写壮丽的乐章!雄壮而又激昂!
没有月的夜晚
没有月的夜晚,李白是孤独的,因为他没有了《月下独酌》的洒脱;没有月的夜晚,苏轼是愁苦的,因为他没有了抒发对亡妻怀念之情的载体;没有月,中国古代文人都是死寂的,千百年前的文化全化为泡影;没有月,中国是迷惘的,是高高夫妻的楼阁,没了根基。
月是中华文化的魂,而如今的夜晚已没有了“月”,中华文化又将何去何从,中秋之夜,明月半墙,此等美景已没有多少人去关注了,十五的月亮即使再大再圆,也勾不起游子思家的心。“望月怀人,见云思友”已成旧谈,因为现代已无需“思念”。寄去一张照片,打一次电话,上次网见见面,比望月望云简捷迅速得多。看来“月”确实没了用途,中华文化没有了用武之地,现实社会忘记“月”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然而我独爱月,有月的夜晚,我才敢夜行,有“月”的人生,我才感觉有了归宿。
李白的“少年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勾起我对幼时的怀念,对天真幼稚的向往;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则是打发无眠之夜的良药,是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一道坎,是人真正走向人生境界的开始。遥想东坡当年,独自一人,观“缺月挂疏桐”,听“漏断人初静”,与“孤鸿”为伴,与“缺月”为伴,是多么美妙的境界啊。而如今,夜幕虽已降临,却没了人静之夜,虽有缺月挂树梢,却没了鸟的痕迹。此景不仅不能打发愁苦,反会使人更加抑郁愁困,真羡慕苏轼的月。在苏轼人生的低谷,遥望到一轮明月,才使他释然身轻,由庸俗走向洒脱,由喧嚣走向幽静。怀念苏轼的月,是“千里共婵娟”的兄弟之月;思念苏轼的月,是“明月夜,短松岗”的真情之月;渴望苏轼的月,是“缺月”的人生之月。最无法忘记的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总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向往。似月光下的一张网,只要在有月的夜晚,我就无处可逃,月已无法走出我的心底,我也无法走出月的辉光。
没有月的夜晚,我是孤独的,没有人能够捕获我心灵的愁苦,没有“月”的夜晚,我的一生是黑暗的,太阳的光永远撕不开孤寂的夜幕。我需要有月的夜晚,中国更需要一轮“明月”照彻前方的道路。
点评:本文标题新颖,选材上独特。乍一看,月似与传统文化风马牛不相及,细读之,琢磨之,才明白作者行文的妙处,月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情结。文章开头由李白之月写起,写尽了古代文人的望月情怀,又自然的与今人的‚忘‛月作比,表达了自己的美好愿望。相信中华民族嫦娥奔月梦想的实现应该是指日可待。“二十四节气”考场优秀作文
文题呈现
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材料一
2013年,我国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老孟: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啊。小郦:‚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久违的诗意啊,挺美的。
小丁:都信息时代了,现在过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 材料二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关于‚二十四节气‛,你怎么看?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优秀作文
时间的韵味
比起日历中跳动更换着的冷冰冰的数字,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所勾勒出的和煦春风、倾盆夏雨、晶莹秋霜和飘飞冬雪是否更能牵动你的情怀?在这匆忙的现代生活中,二十四个蕴含着悠久文化气息的节令,是否能给予你诗意的触动,是否能引起你心底对自然万物久违的感知?
不得不说,在信息时代,时间给人们带来的意义在不断地缩小简化。日历一页页翻过,似乎只有计数的作用,机械,冷冰。我们生活在钢筋骨架所构成的鳞次栉比的大楼里面,已经太久没有去触摸四季的脉动。每天的晨曦日暮也不再呈现变幻的自然之美,而成为标志着上下班的单调的变化。单调、麻木、机械,现代人就像一只上了发条的表,昼夜不息地动作着,等待着死亡来宣告一切的终结。
与此相反,早在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却将时间的韵味写在二十四节气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人传统生活智慧的表现,是中华文化宝贵的遗产。与现代文明不同,农业文明贴近大地,敬畏自然,将人的生活与气候物候的变迁紧密相连。二十四节气看似只不过标出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节点,本质上却反应了古人认真对待生活、一丝不苟的态度。
这种态度是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质朴、认真,是“黄梅时节家家雨”的闲适悠然,是“清明时节雨纷纷”之时缅怀先人的深情„„逝者如斯,二十四节气所记录下的不只是日升月落,不只是春华秋实,更有在这莽莽尘世之中对生活所怀有的赤诚而真挚的心意。
而在现代生活中,这种心意更具它的时代价值。太多太多的现代人,在不停地为生计、为金钱、为名利奔走,忘记了自我,忘记了初心。时间于他们而言,不过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年华流逝,无所归依。但是,在匆忙的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去寻找荷尔德林所言的“诗意的栖居”,寻找充沛的生活的热情,否则,一切的努力都将如叔本华所言,是在“为了生活的目的而毁坏生活的本身”。
当然,这样的生活绝非提倡回归远古,而是提醒现代人把传统的智慧融入新时代的血液。
而今,春至已过,霜雪正酝酿出一个新的春天。你是否于寒风中闻到了春的消息?
【点评】
质检考试时,大寒已过,立春将至,学生对此并不确知,情急之中写下了春至已过。这个细节生动地反映了本次省质检作文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缺乏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却要唱二十四节气的歌。确实,我们大体都能感受到季节时令的变化,但是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已很少有人会根据二十节气知识来认知。这构成了本次作文一个显而易见的矛盾:一边是写文章高度扬二十四节气,呼吁传承传统文化,一边是在生活中远离二十四节气,将传统文化视为符号而非生活实质。考生们众口一词大谈二十四节气所包含的智慧,真正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却寥寥无几。
此文开头响亮,入笔颇有锋芒。看文意,作者是要深入阐发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文化与精神价值,将它与现代生活的弊端相对照,以凸显传承与发扬传统优秀文化的意义。但是,写到中篇,笔力渐弱,不能一贯而下,只好转向写惯了的‚诗意文化‛,再提现代生活的所谓‚冰冷‛、‚麻木‛,最后以呼应开篇的方式结束。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缺乏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以上所分析的这个问题正是大多数考生临场写作所面对的,而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是不足以支撑起写作所需要的知识框架的。其实,若从申遗的角度写,也需要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否则难免隔靴搔痒,只好写些空洞的‚继承和发扬保护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套话。如果拿2015年全国卷Ⅰ作文题来比较,可以看出,评论‚在高速路上开车打电话‛所需要的知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懂得的。而本题中,思考‚二十四节气‛所需的知识则多数学生都不甚了了——或许,这个作文题是在呼应新的考试大纳中关于‚增加文化常识的考察‛的精神。
当然,所谓‚修辞立其诚‛,考生如果抓住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现状与保护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能够反思现代生活与传统的差异、申遗的成功与申遗的意义,也不失为很好的切入点。
点亮老智慧的新光彩
近日,二十四节气的申遗工作引起了热议,在信息时代的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传统文明不断消亡,因而,余存的这些老智慧也就显得弥足珍贵。可是,正如时代的铁蹄将踏破残旧的世界,这些传统文化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呢?我认为,应点亮老智慧的新光彩,用创新寻找它们蕴于深处的历久弥新的时代光辉。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是属于老祖宗的智慧,应全盘接受,以不忘前人之心;也有人认为,在信息时代的计术之下,节气的农业指导作用减弱,不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无需继承发扬。这两种观点,均是认同了老智慧就该安守于“老”,无法在现今社会发挥出生机。然而,二十四节气绝不该是被扔进博物馆中珍藏的东西。
我不反对二十四节气的科学内涵属于老旧的文化,也认同其中包含的实践指导意味在现如今已经跟不上科学发展的速度,在生产中颇显“鸡肋之味”,然而,这二十四节气中包含着古人对自然之道的认识和掌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法以及总结前人经验,不断创新的精神内涵,却是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更重要的是,这些闪耀着智慧的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正是当下浮躁,难以沉静的科研工作乃至整个社会所需要的吗?二十四节气饱含着古人对天象的认识,对自然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对自身水平的超越,只有在现今的科学研究中有着超越自我的决心以及创新的意念,科学才会进步。只有在浮躁的社会中建立起和谐的共处之道,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才会更加美好。
也有人认可,二十四节气中包含着诗意的美感,认为节气中的诗意是文化该被保留下来的一份文艺气息。我认为这恰恰说明了二十四节气乃至在其他存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中不可复制也不可代替的东西——人文气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早已将节气融了进去,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在诗中,在画里,在祖祖辈辈的口耳相传里,直到现在,生活中也常出现节气的影子,不同的节气,要吃不同的东西,这样的观念不也正被“食以为天”的中国人很好地继承并发扬了下来吗?在节气中,早已包含了人文精神,成了民族性格中的小小的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诗情画意,却又日常琐碎,非常得优雅动人。这种人文气息,不正是在一切越来越数字化的生活中所迫切需要的吗?
但是,尽管二十四节气中具有当代社会所需要的精神和文化底蕴,它的老旧的形式却仍然存活保留,即使申遗成功,也难保不会成为橱窗中的展览品,为了使文化遗产真正发挥新光彩,应该用创新手法对其进行改造,二十四节气可以与数字化相结合,例如创造出其独有的节目,更可以“以食为面”,打造出独有的既有商业又有文化气息的产业。这样,才能让节气真正复活,让老智慧散发出新光彩。
【点评】
本文一上来便提出了一个极为富有思辨性的命题:拥有‚老智慧‛的二十四节气‚在信息时代的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应该选择何种姿态才能重新焕发新的意义?从这样的角度切入材料,就意味着该学生准确地捕捉到了材料中的一组关键矛盾,并从而引出对其的思考:传统与现代,真的水火不容吗? 二、三段中,该学生没有立即对该问题进行探讨,而是先从老孟和小丁二人的观点入手,先肯定两人观点背后的合理性的同时,又指出了其不足的一面,这体现了辩证的思考,又让文章充满了驳论文的味道。如果说老智慧的‚老‛主要指的是其实用功利的价值,这方面的价值的确在当下社会已经慢慢失去实际的功用,但其在审美价值层面,不断进取,总结经验的科学精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节气中的人文气息,这一切,对当下的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指导价值。这样的论述,不仅扣住了材料的核心矛盾,又抓准了二十四节气本身的特性,不至于让主题变成空泛地探讨传统文化,非常之出色。最后一段中,最重要的是强调了申遗的成功,不是文化传承的终点,而恰恰是起点,如何让老智慧焕发新生机,恰恰是申遗之后我们要有所思考的,让文章的高度达到了新的层次。
扼止文化断流
在《鱼丽之宴》中,木心曾悲观地谈到:“在中国,这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文化潜流是断了,仿佛受到了最刻毒的诅咒。”时至今日,中国在文化传承上的新进展打破了这一说法。从2013年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到2016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无疑是文化传承历史性的一步。
申遗成功,有支持声,也有认为新信息时代二十四节气过时的质疑声。然而我认为,二十四节气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用实用性衡量的工具,而是已然蜕变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曾言:“圣诞节不是一天或一个节日,而是一种精神气质。” 二十四节气又何尝不是如此?它源远流长,历任时间岁月冲刷,铭刻于中国人的内心,代代相传。它的诗意美,它所带有的智慧,都悄悄地被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中,散发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魅力。
庞朴对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文化是人一步一步地让自己更接近于人的过程,文化的所有要义,都在于一个‘人’字。”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人有思想,有思想因而有文化。文化让人走向精神的成熟,使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二十四节气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险些被淡忘的传统文化,唤醒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重新记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带来的自豪感。
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更有助于唤醒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仅影响着国人对国家的自信,更影响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总书记在大会中提出:“树立文化自信,是确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基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的根基。节气的申遗成功是一个好的开端,更应该是中国日后继续增强文化自信力的动力。
当然,文化自信不可能是单单一个二十四节气所能支撑的。不久前世界各地红红火火的孔子学院所带给我们的思考不应被淡忘,上下五千年,中国难道只剩下“孔子”,只剩下二十四节气了吗?偌大的中华民族,能够赢得国际口碑的文化可不止于这些。不可否认的是,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申遗成功是扼止文化断流的一举,但中国在真正从“文化侏儒”走向“文化巨人”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点评】
本次作文立意的关键是材料概念界定: ‚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明它是文化,不是科学。尽管‚二十四节气‛是古代黄河流域先民的智慧结晶,甚至是科学的经验;但流传至今,已经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适用范围,以一种文化的形式而传承。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文化有超越科学实用的功能。不少人对‚二十四节气‛传统的批评不少是在概念上混淆了科学和文化的区别。
本考生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理性认识和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任重道远,超越实用之用,实现文化自信,才能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文章有适度延展,没有单论‚二十四节气‛,避免了单调、单薄、狭窄;考生由‚二十四节气‛引启‚传统文化‛论题,并以后者为中心论析。文章旁征博引,文采斐然,引用恰当,语言颇具张丽。缺点就是稍逊深刻。如能深入挖掘传统被误读被忽视的深层原因拓展归因论述,或许可以提出更犀利的批评和更有效的应对。比如反对以功利化心态对待传承传统文化,提倡从族群文化根源与长流里获得文化记忆、认同与启引传统文化,完成史学意义上的的探索。
守先人之智,铸中国之梦
农耕文明时期,富有智慧的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总结出二十四节气以适应农业生产需要;大数据信息时代,查看天气通过网络轻易实现,二十四节气的实用意义受科技发展影响作用减弱,然而,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历久弥新。因此,我国将二十四节气申遗是守护先人智慧、尊重传统文化的明智之举。
毋庸讳言,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网络澎湃伸展,查看天气这一日常举动仅需手指手机屏幕的几下触碰即可轻易实现。于是乎,关于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的开展便在舆论场上激起了波澜,认为二十四节气意义重大者有之,忽视二十四节气作用者有之,但无论站在主观或客观的角度,身为从农耕文明走来的炎黄子孙的我们,都应从情感和理性上充分地认同二十四节气所折射出的宝贵的中华文明财富,既看到其作为先人智慧的精神养分价值,又看到其作为实用俗语的诗意文化之美。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根基的深厚铸造了伟大的民族品格,现如今,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滋养国民精神沃土、培育国民情操、稀释社会浮躁浑沦之风,从而铸造中国梦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举措。因而二十四节气的继承与弘扬势在必行,我们亟须从二十四节气这样朗朗上口、亲切自然的时间知识体系和实践中挖掘出其中饱含的点滴智慧并加以运用,使其在现代科技的冲撞下不至于被国人遗忘脑后,不至于瓦解重构或消失殆尽。
诚然,注重实用性向来是人们揣度物质价值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二十四节气如今丧失部分原始功用也在所难免,可我们仍然可以有巧妙的解决方案,如将二十四节气插入每日天气播报中,绘以中国风的水墨画,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们感受二十四节气的诗意之美与文化价值。需要谨记的是:一个离开了传统的民族是不完整的,一个丧失了文化根基的国家是空洞的,守护先人智慧,保护文化传统,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是助推民族与国家前行的利器。
在历史的长河上,向来不缺优质的文明和令人称道的实践成果,缺少的是一颗重视的心,这也是我们从二十四节气申遗这一事件上所感悟到的。
【点评】
本文最大的亮点是其清晰的思路:二十四节气既充满先人智慧,又具有诗意文化之美,以此作为文章的脉络,条理分明,就事说理顺畅利落。作者能认识到节气文化的中蕴含的时间知识体系与诗意美感,也注意到其时代局限性,注意与时俱进方能保持生命力,思维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既新颖也具有可操作性,顾及到节气文化诗意之美。语言流畅表意贴切,过渡自然,关联词语使用准确。当然,在针对节气文化的内涵分析上,稍微浮于表层;有些辞藻有堆砌之嫌;结尾也略显仓促。
让漂泊的节气文化稳步前行
漂泊的“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究竟何以为继?当申遗之路遇到看似成功的节点,质疑的呐喊却仍未减小。以我之见:“二十四节气”值得传承,但要更好传承,仍需倾注心血。
诚然,在观念多样、利益多元的信息化社会,“二十四节气”存在与时代的断层门槛,实用性上的尴尬无疑是其陷入被迫“游走四方”、难以扎根人心的窘境的致因。但正如《人类简史》里提及的:“文化冲突之处才能真正了解一种文化的本质与意义。”正是其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冲突性,推动我们更深切地思考如何更恰当地将其赋予在现实情境之中。与其批判,不如沉下心完善其意义建构,促进其社会效能的转化。
从中华传统文化里推陈出新是第一要务。在这价值与冲突并存的集束体系之中,蕴含着泰戈尔所谓“古老种子里的新生命”。而如何萌发出“新思想生命”,不仅是扩大其影响力、增强对其文化认同感的必然路径,更能上升到促进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新时代民族向心力。如何让可堪继承的传统精粹接受现代价值的淬炼,恐怕是申遗之后对我们履行“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职责的首要要求。
“二十四节气”除了深具传统文化魅力,还渗透着普世美学诗意。这是其得以传承其的基础,也是促其壮大的第二起点。若“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是其理性光辉造就的成就,“节气歌”则是演化出来的另一种精神姿态。简单的吟唱歌目是一代代人陪伴一生的文化意象,普适性、广泛传播化奠定着孩童人文地理视界的基础。从“二十四节气”中发掘独特的精神诗意,能为惶惶终日的你我提供疾步前行中的暂歇心湾,触发自然情怀。这是美学与地理学的巧妙桥梁,也是未来应着重发展的人文方向。
时代高度之下,内涵与外延的对接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面对的困境。“动态风筝”一类的民俗文化同样因与时代主流价值的不合而无奈于无人继承,可等待救赎绝非是应有的态势。当小丁所言的“信息时代”为我们了解气象物候作了一道“减法”时,我们是否应利用经典文化为思想作一道“加法”?信息时代只是改变了我们抵达的方式,却无法触碰思维的实质。信息收集的简便,恰恰能应时地激发“二十四节气”挖掘创新的内生动力与“上循天道,下应地理”的规律性总结。最终人类是否能成为思想了望者,还要注目于是否正确地运用技术优势,从传统精神实质中汲取原生动力。若说曾经先辈们通过观察太阳运动取得的成就是现代气候体系的根基,现代的人类返璞归真、挖掘新义则是在为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奠定根基。
美国作家艾默生曾言:“批评不应是一味斥责,而应具有指导性、鼓舞性。”意义建构的完善与社会效能的转化是摆在“二十四节气”申遗之路的两道难题。回归本质,汲取动力,漂泊的文化遗产才能渐行渐远,并最终定格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点评】
自2015年全国高考任务作文之后,作文改革的一大变化就是不再泛泛而论,而是转向‚具体说理‛,要求由‚马‛转向‚白马‛,即此前写一百遍传统文化,似乎都是一个腔调,但改革之后,同样是写传统文化,却具有了特定的任务指令。此次作文写传统文化,便不再是泛泛而论,而必须是从分析二十四节气的角度来谈中国传统文化,这就由‚马‛上升到了具体的‚白马‛。此文便是从解读二十四节气具体内涵的角度来谈传统文化。
文章最大的特点在于由说理的深刻形成文气上的大气。许多观点都具有启发性。如‚信息时代只是改变了我们抵达的方式,却无法触碰思维的实质‛、‚信息收集的简便,恰恰能应时地激发‘二十四节气’挖掘创新的内生动力与‘上循天道,下应地理’的规律性总结‛、‚最终人类是否能成为思想了望者,还要注目于是否正确地运用技术优势,从传统精神实质中汲取原生动力‛等富含思想性的话语遍布全篇,给人以启发。
而这样的深刻功在平时的阅读,比如文中提到的《人类简史》便是我们本学期师生共读的一本书,也是我们课堂开设‚骚哥说书‛栏目用到的一本书,故写作的源头活水除了生活的实践外,更多的是阅读。
信息时代,传承更具价值
中国乃至世界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用新历来表述日期慢慢取代了农历,更在信息时代越来越多人不将传统的习俗以及老祖宗的智慧看作一回事了。但我认为在信息化的社会中,传承中华文化的传统更具有价值,也应该更紧迫地去传承这一智慧的结晶。莫让濒临消逝的智慧最终消失,让我们追悔莫及。
近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早在几年前开始申遗工作时,人们对于此一工作持有不同态度。有人认为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理应传承,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久违的诗意挺美的。却还有人认为说都信息时代了,现在的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
虽然大家对于申遗工作争论不休,但我认为在信息时代更应该传承。虽是信息时代,但仍有人在冬至时进补来抵抗寒冷的冬天,二十四节气对于农民更为重要,它代表了何时播种何时收成。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不看二十四节气。
再者,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代表着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所以在信息时代,传承传统文化不是更有价值与意义吗?还可以在传承文化中让别的国家领略到我们华夏子孙的智慧,心生敬佩。
且对二十四节气的传承让我们之后的子子孙孙知道“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诗情画意,这样不就显得我们对文化的传承更具有价值?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信息与技术的不断冲击,渐渐忘却了我们祖辈父辈传下来的根,一些传统也渐渐失传。所以我们更应该不断传承,并申遗让这份思想这份智慧不要在我们手上断了线。因此在这信息时代更应该传承,且传承也更有价值与内涵。
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是我们中国人都应感到高兴的事。且从此事也应该要看出应要每个人都有这份心去传承,莫要让古人的智慧销声匿迹慢慢淡了深层次的内涵。所以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传承这份来之不易的文化更具有价值。
【点评】
本文一开篇就提出‚莫让濒临消逝的智慧最终消失‛从而引出话题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争议,再旗帜鲜明提出信息时代的二十四节气对于农民的意义传承更重要,接着,从二十四节气凝聚着我们老祖宗的智慧与让子孙后代知道文化的诗情画意的两个层面深入论证二十四节气对于我们的意义以及申遗的和义。在文章结构上,符合议论文的规范,在对问题的阐述上能扣紧材料与作文要求,语言表达简洁。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莫断旧根,方有前路
“二十四”节气申遗,有人成有人反对。当其最终成功,便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传统文化真乃瑰宝也,切莫抛弃。莫断旧根,方有前路。
诚然,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是不可否认的,我们的生活从此走上了“现代化 ”的轨迹。但是,全新的生活面貌并不意味着将传统文化、那些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全然抛弃。正如蔡崇达在《皮囊》中所言,每个人心中都有根。而传统文化便是我们心中最坚韧的根基,连接着我们与先贤的智慧哲思。
当物质生活的浪潮势不可挡地冲淡了人类灵魂的浓度,人类的精神家园安在?于是,重拾传统文化、恢复精神家园便成了当务之急。沈从文先生在文革的苦难后创作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眷恋痴迷,非心容精神家园、满腹诗情无以至此。而如今的我们,已与先生相去甚远,无法望其项背。即便如此,当利欲的海洋淹没了整个世界,我们的精神家园也应成为最后的一片高地。
失了根,人无法发展,民族亦有没落衰亡之险。近年韩国与我国竞争式的申遗工作令举国深醒文化之根的重要性。韩国政府疯狂举动的背后,是对我国祖先智慧结晶的贪求。失了根的民族,如漂泊的浮萍,只需一阵不小的波浪,便可将其卷入湖底。各国争先发展综合文化实力的渊薮便在于此。相反,日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程度令人惊叹,以至赏樱花游人如织,品茶道亦是车水马龙,这是我们应警醒的,亦是我们应学习的。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曾经弃之若敝屣,如今却也不一定将其捧上神坛。唯有对传统文化有最正确、到位的认识,当可品出“春雨惊春清谷天„„”的诗意与美好,方可提高我们综合文化软实力,方可使华夏文化伫立于世界一角、重焕新辉。
当然,注意传统并不意味着对新事物的全然拒绝,而是在辨别之后取二者之精华,去二者之糟粕。正如蔡康永先生所言:“我跟自己较劲,不与时代较劲。”切莫自命清高,与世相隔,这便违背了保护传统文化的本心。
对于二十四节气这样的传统文化瑰宝,我们不应抛弃。莫断旧根,方有前路。
【点评】
本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且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开头引入材料简洁大气,一句‚‘二十四’节气申遗,有人成有人反对‛高度概括了材料内容;提出观点迅捷准确,中心论点‚莫断旧根,方有前路‛中将传统文化比喻成每个人心中的根,形象贴切。
论证主体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证,有推进,有思考。第二段运用了让步论证,先客观承认工业文明为现代生活带来的便捷,从相对合理的一面说起,体现了论证过程中的对手意识。接着笔锋一转,回到自己的立场上来,为进一步论证打好基础。第三段阐述了要重拾传统文化的原因。第四段论证如果抛弃传统文化将造成的后果。第五、六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文中的适当引证,也彰显了文章的文化气息。
不过,在具体的论证过程中,考生的思考尚不够深入,材料积累也有待进一步充实。
节气虽古,历久弥新
罗伯特?舒曼曾言:“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不稳定,对一切思想观念、价值,不是追逐便是逃离。”而“节气”这我国的传统智慧在当下,就面临着传承发扬还是弃之敝履的争论。
然而,节气虽是我国古人的智慧,并不意味着其价值只能停留在传统的农业时代中,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合理扬弃,才能使这“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对于当下信息时代二十四节气已过时的论调,我们不能轻易苟同。节气在如今对生产生活的作用固然比不上现代科技,但它对人类生活的启示,在数千年来并未衰减。节气在淡化了实用性指导功能后,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依时行事的理念,在当下片面索取自然谋求快速发展的不良之风中,让我们能够平心静气回收人与自然协调的历史,在人与自然的畸形对立面前迟疑,寻求可持续性的发展。
更何况,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上,节气业已成为一个附着了大量文化内涵的文化载体。春节、清明、冬至等一批传统节目,不正是建立在节气的基础上吗?“千门万户曈曈日”,抑或“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样跨越千年仍能触动我们心弦的诗句,若是没有节气,便是只能被阻断于遥远的过去,徒留我们内心文化空虚的寂寥。正如罗兰?巴特指出“埃菲尔铁塔的价值不在有用而在于无用”,当一种事物淡化实用性价值而派生出文化意义时,其价值就更为凸显。因而,节气的文化价值在今已胜过使用价值,它更是应保护与发扬的文化瑰宝。
固然,发祥于传统文化的节气带有一些旧时不科学的观念,但我们可以以更科学的知识补充之,使它在当下仍能焕发新的生机。一种文化的价值不体现在其固定,而体现在其于时间流逝中流变而保持永生。节气在历史上也经历了不断的自我扬弃与革新,若是没有新知的源头活水,它早已干涸而消失于历史尘埃。正如辩证史观指出,新事物正是建立在对旧事物的批判继承上的。与其丢弃祖宗仍有价值的智慧,不如捡起它,拭去灰尘而重新雕琢。
诗人雷内?夏尔曾哀叹:“我们的遗产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在当下,我们在新科学的驱使下,“向前跑,把旧世界远远地抛在后面”,却忘却了我们同时抛弃的还有仍然闪光的遗产。在此,对节气的保护、发扬与“申遗”更显出其必要性。只有辩证对待如此的文化遗产,合理致用,我们才能知道自己从何处来,向何处去,才能让其历久弥新,发扬光大。
【点评】
文章围绕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价值,进行合理的探究和思考。不仅体现了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特性,还分析了这种特性在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及民俗节日和活动中的意义和价值。并着重思辨了,作为农耕文明智慧结晶和信息时代工业文明的冲突,指出了其存在的深远价值。文章文思敏捷,文采斐然,是一篇成功的考场作文。
将“节气歌”唱到未来
“清明”“谷雨”,如此诗意的名字我们从小就熟知铭记;“冬雪雪冬小大寒”,在歌谣中,我们细数着新年的到来,这是一种纯真的情怀。然而信息时代到来,“二十四节气”却被推上争议的舞台。依愚之见,“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不能被遗忘,我们还要将“节气歌”唱到未来。
任何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应被继承发扬,“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的积淀所凝聚,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实践的经验总结,自然更应被后人铭记与继承,马克思曾说过:“没有历史文化的民族必将走向衰亡。”因此闪耀中华文化之光的“二十四节气”,我们怎能忘记?
“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先人对农业耕作与收获记时的总结,还有着现代社会的实际内涵。“二十四节气”在今天已辐射到了农业之外的方方面面,继续发挥着独特作用。教育上,“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中华文化的代表正被孩童们熟知,二十四节气歌散发着浓浓的文化魅力;地理上,“二分二至日”的说法在划定地球公转的阶段上也被沿用至今;中医讲究“天人合一”的养生疗法也和节气紧密挂钩„„时代在发展,“二十四节气”同样在发展,由最初的农业经验说为起点扩展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二十四节气”的现实内涵所构架起的生活框图,仍有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蕴含现实内涵的“二十四节气”,还是一种国家文化实力的象征,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正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2016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举世瞩目,又一次将中国放在了世界的焦点舞台,显示了中国古人就拥有的渊博智慧。在世人的惊呼叹之中,“二十四节气”无形之中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再添一笔,中国的发展之路将变得更加快捷。在文化交流中,“二十四节气”已成为了沟通民族文化的桥梁。在孔子学院,每年的中外交流会上,都会将“二十四节气”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环节,让外国朋友一起将节气名翻译成各国语言,欢声笑语中,将“节气歌”唱到了全世界。
诚然,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有着丰富的科技手段,记时记事的方式多样,农业生产的流程也更加高效。二十四节气似乎要被时代淘汰与遗忘,因为今天过日子还有几人会看二十四节气?但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人文情怀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与其对立,信息时代,发达的科技应为我们所用,“二十四节气”是一个信息的载体、文化的载体和守护者,我们要将动听的“节气歌”唱到未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一代代人口中传唱的节气歌谣让中国从农业文明走进现代社会,而“节气歌”也将要,也注定会陪随着整个国家与民族进入下一个崭新的未来。
【点评】
本文扣紧题意,从正面来立意,‚二十四节‛有其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行文思路清晰,开篇精要的定向转述所给材料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主体部分由古自今由中及外论述了二十四节气的作用,层进式论证,有一定的高度。由‚诚然‛转入反面论证,使说理更严密;结尾再次强化观点,呼应了开篇。第④段点到了‚申遗‛,就很明显关涉到了所给的两则材料,使文章更切合了题意。本文不足之处是个别地方用语不够简练。
别丢了传统文化这张地图
北岛有言:“不知道传统的人如同没有地图的旅行者,是到不了终点的。”对于二十四节气,高呼无用者有之,诗意美者有之,再到其申遗成功,不可否认的是它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而其所引发的争议却暴露了传统文化再现代价值取向上的式微。
毋庸置疑的是信息时代的今天,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生活运用已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是方便快捷的现代信息设备。然而我们又怎能因此就否定其中凝聚的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将其划入无用的范畴,生硬地割裂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纽带呢?
相反,笔者认为,在现今膨胀信息充斥社会的严峻时刻,重拾传统文化,发挥其积极意义,才能更好地将人们从高压社会的道德焦灼感和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中解放出来。
对于二十四节气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观古论今,传统文化将中华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凝聚在一起。它使近代民族存亡之时的人们奋起斗争,它使海外华人心中犹存浓浓的故土情,它使中华民族迈出伟大复兴之路。如此,怎能弃置无用?慨叹林徽因抱着病躯扞卫古建筑的坚毅,而此时又有几人能为传统文化的湮没而发声呢?
二十四节气之争暴露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式微,更呈现了国人对传统意义认知缺失的状态。究其根源,是家庭仪式感的缺失和社会对传统文化教化的薄弱,造成了现代价值与传统文化在舆论场上的撕裂,对于西方文明的高歌推崇使人们在光怪陆离的物质世界中迷失了自我,弱化了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只见对西方的颂,少见对传统的呼叹。当社会上弥漫着对传统文化忽视的氛围,家庭教育中缺少对其的教育,也难怪会出现争议。若根基不稳,又怎能屹立?
再者,碎片化的信息模式和高速运转的快节奏社会也是引发争议的诱因,世人汲汲于功名利禄,奔赴在“安身立命”的前线,又怎有闲暇静下心来去一睹传统文化的芳容呢?正如卢梭所言:“世界弥漫着焦躁的气息,因为每个人都急于打破自己的枷锁。”人们在打破枷锁时也凶狠地打破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文火慢炖”形式也难逃“大锅饭式”的快餐信息。如此,是个人的悲哀,更是时代悲剧。
在这巴赫金口中众声喧哗的时代,为利益而抛弃传统者大而有之。不论是“仿古建筑”的兴盛,还是推翻文化古迹,都给社会文化继承抹上污迹。而欲从中拯救传统,重拾其价值,必须将舆论场的聚光灯重新聚焦到文化继承本身,政府亦不可再秉持隔岸观火的路人心态,而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社会层面上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同时更需要每一个人的携手,才能坚固民族根基,坚定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拿好手中这张传统文化凝聚其中的地图,弘扬其经世魅力,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点评】
本文中心突出,思想深刻,逻辑严密。文章首段简洁概括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观点鲜明。二三四段紧扣争议矛盾,既从正反两面加以论证,适当拓展,又巧妙呼应他说,有较强的对手意识。五六段分析事件有争议的根源,从现象到本质,思考深入,思想深刻。七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一定的启发性。最后一段重申观点,首尾呼应,使结构更加严谨。全文论证层层深入,逻辑性强。适度合理地引用名言,为文章增色不少,尤其以北岛的名言化作标题,并或明或暗居于文章首尾,应该更能获得改卷老师的‚芳心‛。
第二篇:考场优秀作文)
温故知新(实用型、学科学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前,我只把它作为一句名言,不曾放在心上,而近来,我却把温故知新时时放在心上。
初涉化学,觉得一切十分简单。而渐渐地随着知识的繁杂,那一个个元素符号却变成了魔咒,让我陷入了无尽的漩涡:什么分子原子,我总混淆不清。我陷入了郁闷之中。
一日午休,我无意间看到化学高手小卿正一本正经地翻看着上册化学课本。好奇地凑上去打探:“喂,都初三下了,怎么还看上册的课本呢?”小卿笑笑,回头解释道:“知识是互通的,过去的知识可能会用到现在,而复习新的知识,也会得到新的感悟、新的知识。”见我不解,她又补充道:“瞧,近来咱们在学溶液,而溶液中的微粒却是以离子、而不是分子的形式存在。这样,反应的本质自然不同……”小卿在书上指出过去的知识点,再与现在的相比较,令我豁然开朗,而温故知新也深深印入了我的脑海。
回到家,我从抽屉底下翻找出上册化学书,开始我的温故知新之旅,翻开绪言,蓝色絮状的沉淀跃入眼,我忽然想起课上老师反复强调的氢氧化铜沉淀,急忙标了上去;向后再翻几页,蓝紫色般梦幻的火焰在我眼前闪闪发亮,我再次回忆起近日总是想不明白的习题,竟是在这里寻得答案。欣喜中,再次翻至第三章,水的讲解勾起了复习课上关于方程式的回忆,我抽出草稿纸,在上面默写出各种方程式……静静的月光下,几缕清风透出窗户俏皮地掀起书页,一个女孩端坐在书桌前,翻看着古老的课本,用五颜六色的笔做满批注,时不时还抽到笔记本,将自己的思考积累在本子上。复习着以往的知识,我的脑中渐渐起了变化,过去的一个个知识点汇聚到一起,连成了个长串,一条条长串又编织到一起,构成了一面知识网。这样,所有知识有机的连接,碰撞出无数思维的火花——近来一些难点迎刃而解,反应导致的压强差改变,二氧化碳的性质……感受着茅塞顿开的快乐,我暗暗赞叹着温故知新的强大力量。
终于,所有知识融汇贯通,而我也迎来了又一次考试,考场上,我的思维不再片面,变得发散而更加敏捷。终于,在温习的帮助下,我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复习学过的知识,会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产生新的认识。温故知新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与升华。正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例文:以情感变化为序安排作文 同时注意结构的创新
尊重,永远的感情
血浓于水的感情,不用甜言蜜语来维持,只需要相互之间的尊重。
(一)泄密
母亲,的眼中藏满了猜疑,仿佛想从我眼神读出什么,茶几上放着一务黑色长裙。
“说,哪儿来的?”母亲的眼神仿佛告诉我,只要我一说谎她全都知道。
“笔友送的。”
“男的还是女的?”
“他在信上说他是男的。”
母亲的眼神中带着无法掩饰的愤怒,但她绝不会打骂人,即使在我这样一个女儿面前,她仍保持着一如往常的高雅。“你自己想清楚,你可玩不起。”
我讨厌母亲这眼神,将这一切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眼神。愤怒使我失去了理智,轻柔的布料在我手中变成了两半,我回到房中,反锁上门,这才流下了忍了许久的眼泪。
母亲呀!你为什么不尊重我?
(二)冷战
“吃饭了!”母亲在叫我。
我走出房门,冷着胜吃着饭,什么味道我完全感觉不到,只是机械地动作着。
吃完了,我起身走回房间,母亲似乎想说什么,但她什么也没说,不经意的一眼,我似乎看见她在用手擦着什么……冷战持续了一个星期。
母亲呀!我多么渴求你的尊重!
(三)融化
我打开房门,外面放了一个方方的盒子。我惊呆了,里面是那条黑色长裙,还有一张卡片,上面有一行我再熟悉不过的字迹:原谅我。
夜晚我抱着枕头来到了母亲的房间,我知道她没有睡,尽管在别人面前她总保持女强人的样子,但在夜晚,她会一个人看着父亲的照片流泪,我知道。
我抱着她,什么都没说,但我似乎感觉心里什么东西裂了,变暖了……我明白,我们的心合在了一起……母亲呀,谢谢你的尊重!只要我尊重她,她也尊重我,这份幸福,这份感情永远不变!对吧?母亲。
改变,成就最美的绽放
又是一次数学考试失利,我垂头丧气地走回了家,一路抱怨着。妈妈见了,忙问道:“怎么了,孩子,怎么又不高兴了?是不是考试没有考好?”我点了点头:“为什么别人总是老师讲完就能全部理解,而我却总是不明白?我没有别人聪明,没有别人有天资,当然考不好了!”妈妈听了,先是一怔,然后笑了笑说:“你知道向日葵吗?有时候,太阳照不到它,但它知道尽管无法改变阳光,但可以改变自己,它努力向着阳光灿烂的地方生长,就是这样才成就了她最美的绽放啊!”我似乎有些明白了,点了点头。
从此,我便常常想着妈妈的那句话,我告诉自己,尽管无法改变天资,但我可以用勤奋来弥补。于是,上课听不懂,下课我便跑到办公室向老师求救,每当看到我不解地摇头时,老师总是耐心地讲解。每当豁然开朗之时,我便激动地拍拍手。从此,办公室多了一个忙碌的身影。
是啊,尽管理解力较差无法改变,但我可以通过多次求救,多次讲解,改变自己原先的不敢提问,也可以理解得到位。夜晚,家里多了一盏亮着的灯,每当想放弃刻苦学习时,心中总有个声音在说:“既然运用能力比别人差,就要多做题啊!我要改变自己,才能成功。”于是多少个夜晚,头顶寂寞的星星,我挣扎在题海之中。窗外急促的蝉鸣声似乎在为我加油。橙黄色的灯光下,豆大的汗珠流过面颊,浸湿了衣服。我努力地睁开眼睛,那沉重的眼皮似乎也有些坚持不住了。每当解出一道难题时,我便兴奋地欢呼起来,内心也是快乐无比。于是,伴随着桌上那杯温热的咖啡,我度过了一个个难熬的夜晚。终于,我改变了自己!从不刻苦到如今的勤奋,一次次改变,弥补了我天资差的弱点。
依然是数学成绩发布那天,当数学老师怀着难以相信的目光激动地喊着我是第一名的那一瞬间,我看到了同学们赞赏的眼光,听到了他们“继续努力!”的鼓舞。
世界上有许多事,我无法改变,比如天资。但我改变了自己,自己的勤奋与努力克服了这一弱点。
回家的路边,我真的看见了向日葵,高楼遮挡了它的阳光,但它依然执着地改变着自己,向阳光充足的地方生长。是的,是改变成就了最美的绽放。
成长见证勇气的可贵
“下一个女生上!”大家眼神中都闪过一丝恐惧。
我抬头望了一眼那高空中长长的木桥,感到又熟悉又陌生。不觉嘴角扬起一丝微笑,往昔的画面浮现在脑海中……
那是初二的时候,学校第一次组织我们去生存岛参加拓展。一听说有高空项目,我便吓得连魂儿都没了,立马在心中打起了退堂鼓。要知道小时候我连荡秋千都心里忽闪忽闪地,勒令同伴必须当“安乐椅”来摇……何况今天是“高空”!天哪,不敢想象。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完成了前两个平地项目,终于站到了“高空独木”的下面。我稍稍抬头瞄了一眼:天啊,怎么这么高?似乎在我面前这个庞然大物愈显得威武。教练在一旁眉飞色舞地讲着,我则早已缩成一团蹲在地上。而后,一个自告奋勇的男生上了高台,在女生的惊呼声中他飞快地而又“舞蹈般”地摇摆着身体完成了高空表演。我在心中捏了把冷汗,但又对刚刚的过程有些惊奇和疑惑:难道……没有那么可怕?
“下一个谁上?”我定睛又看了看这庞然大物,他仿佛在嘲笑我:胆小鬼,连这点勇气都没有。于是鬼使神差地,我嘟囔了一声:“……要不我上吧。”结果被众人推到教练旁,三下五除二就穿上了“武装”。等感到清风拂耳,我才意识到自己已站在了“顶峰”。向前一步,就是那颤动的独木。“加油!”大家在下面喊道。我受到一丝振奋,心中激励自己:拿出你的勇气来,不老说“天不怕地不怕”么?这小独木算得了什么?我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迈了一步。晃动感由轻微变得剧烈,我紧抓上方的保险绳,紧张与颤动使行进变得艰难而缓慢。每抬脚挪一步我都要鼓足了勇气,下巨大的决心。但渐渐地我的心跳平稳了,恐惧感也消失不见,心中的力量支持我直到走完跳下来,响起了掌声……
此刻,又一次望着那熟悉而又陌生的高台,觉得它没有曾经那样高大。我笑了笑,喊道:“我上!”站在高空中,我竟然一点也没有昔日那战战兢兢,慌张害怕的神色。走在木桥上,我伸开了双臂,从容地稳步向前,那晃动依旧那般真实却又如此轻微。当再次纵身跳下来时,我开心地笑了,为自己出色的表现,更为自己如此大的进步。我才意识到曾经那份勇气是多么的可贵,它不仅使我经历了一次宝贵的历练,不再害怕高空,更使我能够勇敢地面对困难,勇敢地挑战内心懦弱的自我。是勇气让曾经的胆小鬼有了这样的飞跃,有了如此大的成长!
大家响起了掌声,那是为我的成长喝彩。成长,见证勇气的可贵。我坚信,这心中可贵的力量,将再一次引领我走向成功。
(三)成长见证友情的可贵
我们一天天地成长着,吸吮着一切的美好。你若问最可贵的是什么,我会说是美好的友情最可贵。
那个微笑
小学毕业的最后一天,我和她依旧像平常一样在操场上散步,却都知道我们面临着分别,彼此不语。不知过了多久,她停住了,转过来面对我说:“我走了,以后好好的!”末了她向我绽放了一个至今我看到的最美好的微笑,然后头也不回地离我而去。
那个微笑,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了我们之间的友情。让我明白我们都会怀揣着这友情,继续成长。成长会见证友情的可贵。
那杯奶茶
初二时的寒假,天气格外的寒冷,我的心情也因期末考试的失利而如同那天起一般。我来到她家准备诉苦。当我坐下时,她递给我一杯浓浓的奶茶。隔着暖暖升腾的雾气,我再次看到了她,心里顿时暖洋洋的,那带着她体温的奶茶仿佛有魔力一般,传递给我坚强的力量。
那杯奶茶,让我明白:当我失利时仍旧有友情的陪伴,仍旧有友情给我力量。经历过失利,我成长了。成长见证了友情的可贵。
那条短信
几天前的体育中考,我坐在操场的空地上等待最后的绝杀:800米。看着跑道上的同学一个个飞奔,真的很是紧张,便不停地喝水。这时清脆的手机声响起,我如抓一根救命稻草般抓住了它,按下“打开”键。“你们快要跑800了吧?跟紧前面的,加油哦!我支持你!”是她的短信,我心里不免轻松了些,回了她一个笑脸。我坚定地站起来,什么也不怕,等待着起跑的枪声。在800米漫漫的行程中,我一直想着那条短信,直到冲向终点。
那条短信,在忐忑不安时为我注射了一剂药,让我在友情下变得坚定。在800米长跑中接受挑战,经历了成长,成长再次见证了友情的可贵。
是那个微笑,让我明白我们会分别,却不会互相忘记;是那杯奶茶,让我摆脱失利的阴影,长大了;是那条短信,给我坚定地信念来接受挑战,又成长了。微笑,奶茶,短信都是她的友情,成长见证了友情的可贵!
(四)成长见证母爱的可贵
曾经有人问我:“你认为世上最可贵的是什么?”我的脑海中立刻飞闪出一个词——母爱。我的成长就见证着母爱的可贵。
小时候,妈妈骑车送我上幼儿园,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妈妈喜欢叫我背唐诗,《静夜思》《鹅》《墨梅》便是在那时学会的。每次幼儿园放学时,我都会第一个跑出来,看到妈妈后,飞奔过去。妈妈听我流利地背完诗便会用慈爱的目光看着我,用手轻抚着我的头,那目光如网般将我围裹,年幼的我尚不知这目光中充满着赞许和鼓励,只觉得像是得到了最爱的糖果,会快乐、兴奋一整天。妈妈温柔的爱使我感到快乐、温暖,给我无限动力。上小学时,妈妈打了我。从小到大,仅此一次,我记忆犹新:那天,妈妈让我倒杯水,要给我泡茶喝,为了那令我垂涎三尺的奶茶,我飞一般打来开水,而妈妈却泡了杯难喝的绿茶。我心中的怒火全部迁怒于这杯刚打来的开水上,“哗啦啦……”全部倒入下水道。妈妈拉住了我,用一根筷子打我的小臂,“叫你认性,叫你脾气臭……”一场痛打,一场痛哭,我的胳膊上泛起了条条红痕,但最终收敛了我的戾气。妈妈严厉的爱使我变得乖巧、温顺,使我改掉一个个坏毛病。
上了初二,我的成绩开始下滑,退步到年级90名之后。那天拿到成绩,我便飞奔回家,进了家门,便径直进入我的房间。我把头蒙进被子里,让眼泪洗去我心中的悲伤。过了一会儿,妈妈推开门进入了我的房间。“别哭了,坐起来,咱们聊聊天!”我和妈妈面对面地坐下,妈妈拉住我的手说:“XX,不要因为一次考试而伤心。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低其分数。”我破涕为笑,妈妈又接着说,“这次考试的失利应转化为你下次考试的动力,加油,祝你下次成功!”想到妈妈的鼓励,我便开始调整心态,认真备考。课堂上,多了一个积极思考的学生;办公室里,多了一个答疑的身影;深夜,多了一个学子挑灯夜战……终于在期中考试中,我又回复到了曾经的水平。妈妈鼓励的话语使我奋勇前进。我的成长见证母爱的可贵——妈妈的目光使我充满无限动力;妈妈的教诲使我变得乖巧、温柔;妈妈的鼓励使我奋发图强……
我在成长,在成长中也在见证者母爱的可贵。
精彩开头:(结尾)能够活学活用,以不变应万变
母爱是一朵永不凋谢的花,我的痛苦在芬芳中融化;母爱是一串明亮的风铃,我快乐的时候就会响个不停;母爱是一棵葱笼的大树,我的炎热在树阴中消于无形。走进母爱,仿佛走进了绿色的春天。走进母爱,就不想出来。
友谊之火温暖了朋友受伤的心,照亮了迷途者前进的方向,驱散了孤独者心中的阴云,点燃了失败者新的希望。
亲情之火温暖了受伤的心,照亮了迷途者前进的方向,驱散了孤独者心中的阴云,点燃了失败者新的希望
多少笑声都是友谊唤起的,多少眼泪都是友谊揩干的。友谊的港湾温情脉脉,友谊的清风灌满征帆。
多少笑声都是母爱唤起的,多少眼泪都是母爱擦干的。亲情的港湾温情脉脉,亲情的清风灌满征帆。
有一种美丽,叫美不胜收,有一种感觉,叫做妙不可言;有一种幸福,叫有你相伴。我们携手,共击长空,尽显风采。
美不胜收,是一种美丽;妙不可言,是一种感觉;有你相伴,是一种幸福。我们携手,共击长空,尽显风采。
友谊如珍珠,我们共同穿缀;友谊如彩绸,我们共同剪裁;友谊如花种,我们共同播撒;友谊如油彩,我们共同调色,用我们的真情与真诚,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二:《诗经》
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00至公元前600年左右)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入选课文《关雎》《蒹葭》。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雅》分为《小雅》和《大雅》,是宫廷乐歌,共105篇。“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颂”是祭祀乐歌,“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er:《孟子》
第三篇:二十四节气作文
让我们一起来看“二十四节气”主题作文怎么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
2013年,我国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老孟: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啊。
小郦:“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久违的诗意啊,挺美的。
小丁:都信息时代了,现在过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材料二】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关于“二十四节气”,你怎么看?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优秀作文
1、时间的韵味
福州一中 黄慧宇
比起日历中跳动更换着的冷冰冰的数字,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所勾勒出的和煦春风、倾盆夏雨、晶莹秋霜和飘飞冬雪是否更能牵动你的情怀?在这匆忙的现代生活中,二十四个蕴含着悠久文化气息的节令,是否能给予你诗意的触动,是否能引起你心底对自然万物久违的感知?
不得不说,在信息时代,时间给人们带来的意义在不断地缩小简化。日历一页页翻过,似乎只有计数的作用,机械,冷冰。我们生活在钢筋骨架所构成的鳞次栉比的大楼里面,已经太久没有去触摸四季的脉动。每天的晨曦日暮也不再呈现变幻的自然之美,而成为标志着上下班的单调的变化。单调、麻木、机械,现代人就像一只上了发条的表,昼夜不息地动作着,等待着死亡来宣告一切的终结。
与此相反,早在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却将时间的韵味写在二十四节气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人传统生活智慧的表现,是中华文化宝贵的遗产。与现代文明不同,农业文明贴近大地,敬畏自然,将人的生活与气候物候的变迁紧密相连。二十四节气看似只不过标出了一 年中气候变化的节点,本质上却反应了古人认真对待生活、一丝不苟的态度。
这种态度是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质朴、认真,是“黄梅时节家家雨”的闲适悠然,是“清明时节雨纷纷”之时缅怀先人的深情„„逝者如斯,二十四节气所记录下的不只是日升月落,不只是春华秋实,更有在这莽莽尘世之中对生活所怀有的赤诚而真挚的心意。
而在现代生活中,这种心意更具它的时代价值。太多太多的现代人,在不停地为生计、为金钱、为名利奔走,忘记了自我,忘记了初心。时间于他们而言,不过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年华流逝,无所归依。但是,在匆忙的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去寻找荷尔德林所言的“诗意的栖居”,寻找充沛的生活的热情,否则,一切的努力都将如叔本华所言,是在“为了生活的目的而毁坏生活的本身”。
当然,这样的生活绝非提倡回归远古,而是提醒现代人把传统的智慧融入新时代的血液。
而今,春至已过,霜雪正酝酿出一个新的春天。你是否于寒风中闻到了春的消息?
2、点亮老智慧的新光彩
福建师大附中 赖彦秀
近日,二十四节气的申遗工作引起了热议,在信息时代的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传统文明不断消亡,因而,余存的这些老智慧也就显得弥足珍贵。可是,正如时代的铁蹄将踏破残旧的世界,这些传统文化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呢?我认为,应点亮老智慧的新光彩,用创新寻找它们蕴于深处的历久弥新的时代光辉。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是属于老祖宗的智慧,应全盘接受,以不忘前人之心;也有人认为,在信息时代的计术之下,节气的农业指导作用减弱,不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无需继承发扬。这两种观点,均是认同了老智慧就该安守于“老”,无法在现今社会发挥出生机。然而,二十四节气绝不该是被扔进博物馆中珍藏的东西。
我不反对二十四节气的科学内涵属于老旧的文化,也认同其中包含的实践指导意味在现如今已经跟不上科学发展的速度,在生产中颇显“鸡肋之味”,然而,这二十四节气中包含着古人对自然之道的认识和掌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法以及总结前人经验,不断创新的精神内涵,却是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更重要的是,这些闪耀着智慧的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正是当下浮躁,难以沉静的科研工作乃至整个社会所需要的吗?二十四节气饱含着古人对天象的认识,对自然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对自身水平的超越,只有在现今的科学研究中有着超越自我的决心以及创新的意念,科学才会进步。只有在浮躁的社会中建立起和谐的共处之道,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才会更加美好。
也有人认可,二十四节气中包含着诗意的美感,认为节气中的诗意是文化该被保留下来的一份文艺气息。我认为这恰恰说明了二十四节气乃至在其他存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中不可复制也不可代替的东西——人文气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早已将节气融了进去,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在诗中,在画里,在祖祖辈辈的口耳相传里,直到现在,生活中也常出现节气的影子,不同的节气,要吃不同的东西,这样的观念不也正被“食以为天”的中国人很好地继承并发扬了下来吗?在节气中,早已包含了人文精神,成了民族性格中的小小的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诗情画意,却又日常琐碎,非常得优雅动人。这种人文气息,不正是在一切越来越数字化的生活中所迫切需要的吗?
但是,尽管二十四节气中具有当代社会所需要的精神和文化底蕴,它的老旧的形式却仍然存活保留,即使申遗成功,也难保不会成为橱窗中的展览品,为了使文化遗产真正发挥新光彩,应该用创新手法对其进行改造,二十四节气可以与数字化相结合,例如创造出其独有的节目,更可以“以食为面”,打造出独有的既有商业又有文化气息的产业。这样,才能让节气真正复活,让老智慧散发出新光彩。
3、扼止文化断流
厦门一中考生
在《鱼丽之宴》中,木心曾悲观地谈到:“在中国,这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文化潜流是断了,仿佛受到了最刻毒的诅咒。”时至今日,中国在文化传承上的新进展打破了这一说法。从2013年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到2016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无疑是文化传承历史性的一步。
申遗成功,有支持声,也有认为新信息时代二十四节气过时的质疑声。然而我认为,二十四节气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用实用性衡量的工具,而是已然蜕变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曾言:“圣诞节不是一天或一个节日,而是一种精神气质。” 二十四节气又何尝不是如此?它源远流长,历任时间岁月冲刷,铭刻于中国人的内心,代代相传。它的诗意美,它所带有的智慧,都悄悄地被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中,散发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魅力。
庞朴对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文化是人一步一步地让自己更接近于人的过程,文化的所有要义,都在于一个‘人’字。”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人有思想,有思想因而有文化。文化让人走向精神的成熟,使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二十四节气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险些被淡忘的传统文化,唤醒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重新记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带来的自豪感。
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更有助于唤醒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仅影响着国人对国家的自信,更影响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总书记在大会中提出:“树立文化自信,是确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基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的根基。节气的申遗成功是一个好的开端,更应该是中国日后继续增强文化自信力的动力。
当然,文化自信不可能是单单一个二十四节气所能支撑的。不久前世界各地红红火火的孔子学院所带给我们的思考不应被淡忘,上下五千年,中国难道只剩下“孔子”,只剩下二十四节气了吗?偌大的中华民族,能够赢得国际口碑的文化可不止于这些。不可否认的是,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申遗成功是扼止文化断流的一举,但中国在真正从“文化侏儒”走向“文化巨人”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守先人之智,铸中国之梦
厦门双十中学 廖航
农耕文明时期,富有智慧的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总结出二十四节气以适应农业生产需要;大数据信息时代,查看天气通过网络轻易实现,二十四节气的实用意义受科技发展影响作用减弱,然而,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历久弥新。因此,我国将二十四节气申遗是守护先人智慧、尊重传统文化的明智之举。
毋庸讳言,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网络澎湃伸展,查看天气这一日常举动仅需手指手机屏幕的几下触碰即可轻易实现。于是乎,关于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的开展便在舆论场上激起了波澜,认为二十四节气意义重大者有之,忽视二十四节气作用者有之,但无论站在主观或客观的角度,身为从农耕文明走来的炎黄子孙的我们,都应从情感和理性上充分地认同 二十四节气所折射出的宝贵的中华文明财富,既看到其作为先人智慧的精神养分价值,又看到其作为实用俗语的诗意文化之美。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根基的深厚铸造了伟大的民族品格,现如今,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滋养国民精神沃土、培育国民情操、稀释社会浮躁浑沦之风,从而铸造中国梦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举措。因而二十四节气的继承与弘扬势在必行,我们亟须从二十四节气这样朗朗上口、亲切自然的时间知识体系和实践中挖掘出其中饱含的点滴智慧并加以运用,使其在现代科技的冲撞下不至于被国人遗忘脑后,不至于瓦解重构或消失殆尽。
诚然,注重实用性向来是人们揣度物质价值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二十四节气如今丧失部分原始功用也在所难免,可我们仍然可以有巧妙的解决方案,如将二十四节气插入每日天气播报中,绘以中国风的水墨画,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们感受二十四节气的诗意之美与文化价值。需要谨记的是:一个离开了传统的民族是不完整的,一个丧失了文化根基的国家是空洞的,守护先人智慧,保护文化传统,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是助推民族与国家前行的利器。
在历史的长河上,向来不缺优质的文明和令人称道的实践成果,缺少的是一颗重视的心,这也是我们从二十四节气申遗这一事件上所感悟到的。
5、让漂泊的节气文化稳步前行
厦门外国语学校 吕岩璟
漂泊的“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究竟何以为继?当申遗之路遇到看似成功的节点,质疑的呐喊却仍未减小。以我之见:“二十四节气”值得传承,但要更好传承,仍需倾注心血。
诚然,在观念多样、利益多元的信息化社会,“二十四节气”存在与时代的断层门槛,实用性上的尴尬无疑是其陷入被迫“游走四方”、难以扎根人心的窘境的致因。但正如《人类简史》里提及的:“文化冲突之处才能真正了解一种文化的本质与意义。”正是其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冲突性,推动我们更深切地思考如何更恰当地将其赋予在现实情境之中。与其批判,不如沉下心完善其意义建构,促进其社会效能的转化。
从中华传统文化里推陈出新是第一要务。在这价值与冲突并存的集束体系之中,蕴含着泰戈尔所谓“古老种子里的新生命”。而如何萌发出“新思想生命”,不仅是扩大其影响力、增强对其文化认同感的必然路径,更能上升到促进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新时代民族向心力。如何让可堪继承的传统精粹接受现代价值的淬炼,恐怕是申遗之后对我们履行“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职责的首要要求。
“二十四节气”除了深具传统文化魅力,还渗透着普世美学诗意。这是其得以传承其的基础,也是促其壮大的第二起点。若“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是其理性光辉造就的成就,“节气歌”则是演化出来的另一种精神姿态。简单的吟唱歌目是一代代人陪伴一生的文化意象,普适性、广泛传播化奠定着孩童人文地理视界的基础。从“二十四节气”中发掘独特的精神诗意,能为惶惶终日的你我提供疾步前行中的暂歇心湾,触发自然情怀。这是美学与地理学的巧妙桥梁,也是未来应着重发展的人文方向。
时代高度之下,内涵与外延的对接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面对的困境。“动态风筝”一类的民俗文化同样因与时代主流价值的不合而无奈于无人继承,可等待救赎绝非是应有的态势。当小丁所言的“信息时代”为我们了解气象物候作了一道“减法”时,我们是否应利用经典文化为思想作一道“加法”?信息时代只是改变了我们抵达的方式,却无法触碰思维的实质。
信息收集的简便,恰恰能应时地激发“二十四节气”挖掘创新的内生动力与“上循天道,下应地理”的规律性总结。最终人类是否能成为思想瞭望者,还要注目于是否正确地运用技术优势,从传统精神实质中汲取原生动力。若说曾经先辈们通过观察太阳运动取得的成就是现代气候体系的根基,现代的人类返璞归真、挖掘新义则是在为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奠定根基。
美国作家艾默生曾言:“批评不应是一味斥责,而应具有指导性、鼓舞性。”意义建构的完善与社会效能的转化是摆在“二十四节气”申遗之路的两道难题。回归本质,汲取动力,漂泊的文化遗产才能渐行渐远,并最终定格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6、信息时代,传承更具价值
厦门六中 候为洁
中国乃至世界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用新历来表述日期慢慢取代了农历,更在信息时代越来越多人不将传统的习俗以及老祖宗的智慧看作一回事了。但我认为在信息化的社会中,传承中华文化的传统更具 有价值,也应该更紧迫地去传承这一智慧的结晶。莫让濒临消逝的智慧最终消失,让我们追悔莫及。
近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早在几年前开始申遗工作时,人们对于此一工作持有不同态度。有人认为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理应传承,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久违的诗意挺美的。却还有人认为说都信息时代了,现在的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
虽然大家对于申遗工作争论不休,但我认为在信息时代更应该传承。虽是信息时代,但仍有人在冬至时进补来抵抗寒冷的冬天,二十四节气对于农民更为重要,它代表了何时播种何时收成。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不看二十四节气。
再者,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代表着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所以在信息时代,传承传统文化不是更有价值与意义吗?还可以在传承文化中让别的国家领略到我们华夏子孙的智慧,心生敬佩。
且对二十四节气的传承让我们之后的子子孙孙知道“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诗情画意,这样不就显得我们对文化的传承更具有价值?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信息与技术的不断冲击,渐渐忘却了我们祖辈父辈传下来的根,一些传统也渐渐失传。所以我们更应该不断传承,并申遗让这份思想这份智慧不要在我们手上断了线。因此在这信息时代更应该传承,且传承也更有价值与内涵。
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是我们中国人都应感到高兴的事。且从此事也应该要看出应要每个人都有这份心去传承,莫要让古人的智慧销声匿迹慢慢淡了深层次的内涵。所以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传承这份来之不易的文化更具有价值。
7、莫断旧根,方有前路
泉州一中 陈铭
“二十四”节气申遗,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当其最终成功,便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传统文化真乃瑰宝也,切莫抛弃。莫断旧根,方有前路。诚然,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是不可否认的,我们的生活从此走上了“现代化 ”的轨迹。但是,全新的生活面貌并不意味着将传统文化、那些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全然抛弃。正如蔡崇达在《皮囊》中所言,每 个人心中都有根。而传统文化便是我们心中最坚韧的根基,连接着我们与先贤的智慧哲思。
当物质生活的浪潮势不可挡地冲淡了人类灵魂的浓度,人类的精神家园安在?于是,重拾传统文化、恢复精神家园便成了当务之急。沈从文先生在文革的苦难后创作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眷恋痴迷,非心容精神家园、满腹诗情无以至此。而如今的我们,已与先生相去甚远,无法望其项背。即便如此,当利欲的海洋淹没了整个世界,我们的精神家园也应成为最后的一片高地。
失了根,人无法发展,民族亦有没落衰亡之险。近年韩国与我国竞争式的申遗工作令举国深醒文化之根的重要性。韩国政府疯狂举动的背后,是对我国祖先智慧结晶的贪求。失了根的民族,如漂泊的浮萍,只需一阵不小的波浪,便可将其卷入湖底。各国争先发展综合文化实力的渊薮便在于此。相反,日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程度令人惊叹,以至赏樱花游人如织,品茶道亦是车水马龙,这是我们应警醒的,亦是我们应学习的。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曾经弃之若敝屣,如今却也不一定将其捧上神坛。唯有对传统文化有最正确、到位的认识,当可品出“春雨惊春清谷天„„”的诗意与美好,方可提高我们综合文化软实力,方可使华夏文化伫立于世界一角、重焕新辉。
当然,注意传统并不意味着对新事物的全然拒绝,而是在辨别之后取二者之精华,去二者之糟粕。正如蔡康永先生所言:“我跟自己较劲,不与时代较劲。”切莫自命清高,与世相隔,这便违背了保护传统文化的本心。
对于二十四节气这样的传统文化瑰宝,我们不应抛弃。莫断旧根,方有前路。
8、节气虽古,历久弥新
泉州五中 林子涵
罗伯特•舒曼曾言:“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不稳定,对一切思想观念、价值,不是追逐便是逃离。”而“节气”这我国的传统智慧在当下,就面临着传承发扬还是弃之敝履的争论。
然而,节气虽是我国古人的智慧,并不意味着其价值只能停留在传统的农业时代中,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合理扬弃,才能使这“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俱进,历久弥新。对于当下信息时代二十四节气已过时的论调,我们不能轻易苟同。节气在如今对生产生活的作用固然比不上现代科技,但它对人类生活的启示,在数千年来并未衰减。节气在淡化了实用性指导功能后,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依时行事的理念,在当下片面索取自然谋求快速发展的不良之风中,让我们能够平心静气回收人与自然协调的历史,在人与自然的畸形对立面前迟疑,寻求可持续性的发展。
更何况,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上,节气业已成为一个附着了大量文化内涵的文化载体。春节、清明、冬至等一批传统节目,不正是建立在节气的基础上吗?“千门万户曈曈日”,抑或“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样跨越千年仍能触动我们心弦的诗句,若是没有节气,便是只能被阻断于遥远的过去,徒留我们内心文化空虚的寂寥。正如罗兰•巴特指出“埃菲尔铁塔的价值不在有用而在于无用”,当一种事物淡化实用性价值而派生出文化意义时,其价值就更为凸显。因而,节气的文化价值在今已胜过使用价值,它更是应保护与发扬的文化瑰宝。
固然,发祥于传统文化的节气带有一些旧时不科学的观念,但我们可以以更科学的知识补充之,使它在当下仍能焕发新的生机。一种文化的价值不体现在其固定,而体现在其于时间流逝中流变而保持永生。节气在历史上也经历了不断的自我扬弃与革新,若是没有新知的源头活水,它早已干涸而消失于历史尘埃。正如辩证史观指出,新事物正是建立在对旧事物的批判继承上的。与其丢弃祖宗仍有价值的智慧,不如捡起它,拭去灰尘而重新雕琢。
诗人雷内•夏尔曾哀叹:“我们的遗产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在当下,我们在新科学的驱使下,“向前跑,把旧世界远远地抛在后面”,却忘却了我们同时抛弃的还有仍然闪光的遗产。在此,对节气的保护、发扬与“申遗”更显出其必要性。只有辩证对待如此的文化遗产,合理致用,我们才能知道自己从何处来,向何处去,才能让其历久弥新,发扬光大。
9、将“节气歌”唱到未来
宁德一中 郑炜涛
“清明”“谷雨”,如此诗意的名字我们从小就熟知铭记;“冬雪雪冬小大寒”,在歌谣中,我们细数着新年的到来,这是一种纯真的情怀。然而信息时代到来,“二十四节气”却被推上争议的舞台。依愚之见,“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不能被遗忘,我们还要将“节气歌”唱到未来。
任何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应被继承发扬,“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的积淀所凝聚,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实践的经验总结,自然更应被后人铭记与继承,马克思曾说过:“没有历史文化的民族必将走向衰亡。”因此闪耀中华文化之光的“二十四节气”,我们怎能忘记?
“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先人对农业耕作与收获记时的总结,还有着现代社会的实际内涵。“二十四节气”在今天已辐射到了农业之外的方方面面,继续发挥着独特作用。教育上,“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中华文化的代表正被孩童们熟知,二十四节气歌散发着浓浓的文化魅力;地理上,“二分二至日”的说法在划定地球公转的阶段上也被沿用至今;中医讲究“天人合一”的养生疗法也和节气紧密挂钩„„时代在发展,“二十四节气”同样在发展,由最初的农业经验说为起点扩展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二十四节气”的现实内涵所构架起的生活框图,仍有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蕴含现实内涵的“二十四节气”,还是一种国家文化实力的象征,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正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2016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举世瞩目,又一次将中国放在了世界的焦点舞台,显示了中国古人就拥有的渊博智慧。在世人的惊呼赞叹之中,“二十四节气”无形之中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再添一笔,中国的发展之路将变得更加快捷。在文化交流中,“二十四节气”已成为了沟通民族文化的桥梁。在孔子学院,每年的中外交流会上,都会将“二十四节气”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环节,让外国朋友一起将节气名翻译成各国语言,欢声笑语中,将“节气歌”唱到了全世界。
诚然,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有着丰富的科技手段,记时记事的方式多样,农业生产的流程也更加高效。二十四节气似乎要被时代淘汰与遗忘,因为今天过日子还有几人会看二十四节气?但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人文情怀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与其对立,信息时代,发达的科技应为我们所用,“二十四节气”是一个信息的载体、文化的载体和守护者,我们要将动听的“节气歌”唱到未来。“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一代代人口中传唱的节气歌谣让中国从农业文明走进现代社会,而“节气歌”也将要,也注定会陪随着整个国家与民族进入下一个崭新的未来。
10、别丢了传统文化这张地图
南平一中 詹晓玲
北岛有言:“不知道传统的人如同没有地图的旅行者,是到不了终点的。”对于二十四节气,高呼无用者有之,诗意赞美者有之,再到其申遗成功,不可否认的是它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而其所引发的争议却暴露了传统文化再现代价值取向上的式微。
毋庸置疑的是信息时代的今天,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生活运用已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是方便快捷的现代信息设备。然而我们又怎能因此就否定其中凝聚的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将其划入无用的范畴,生硬地割裂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纽带呢?
相反,笔者认为,在现今膨胀信息充斥社会的严峻时刻,重拾传统文化,发挥其积极意义,才能更好地将人们从高压社会的道德焦灼感和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中解放出来。
对于二十四节气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观古论今,传统文化将中华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凝聚在一起。它使近代民族存亡之时的人们奋起斗争,它使海外华人心中犹存浓浓的故土情,它使中华民族迈出伟大复兴之路。如此,怎能弃置无用?慨叹林徽因抱着病躯捍卫古建筑的坚毅,而此时又有几人能为传统文化的湮没而发声呢?
二十四节气之争暴露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式微,更呈现了国人对传统意义认知缺失的状态。究其根源,是家庭仪式感的缺失和社会对传统文化教化的薄弱,造成了现代价值与传统文化在舆论场上的撕裂,对于西方文明的高歌推崇使人们在光怪陆离的物质世界中迷失了自我,弱化了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只见对西方的赞颂,少见对传统的呼叹。当社会上弥漫着对传统文化忽视的氛围,家庭教育中缺少对其的教育,也难怪会出现争议。若根基不稳,又怎能屹立?
再者,碎片化的信息模式和高速运转的快节奏社会也是引发争议的诱因,世人汲汲于功名利禄,奔赴在“安身立命”的前线,又怎有闲暇静下心来去一睹传统文化的芳容呢?正如卢梭所言:“世界弥漫着焦躁的气息,因为每个人都急于打破自己的枷锁。”人们在打破枷 锁时也凶狠地打破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文火慢炖”形式也难逃“大锅饭式”的快餐信息。如此,是个人的悲哀,更是时代悲剧。
在这巴赫金口中众声喧哗的时代,为利益而抛弃传统者大而有之。不论是“仿古建筑”的兴盛,还是推翻文化古迹,都给社会文化继承抹上污迹。而欲从中拯救传统,重拾其价值,必须将舆论场的聚光灯重新聚焦到文化继承本身,政府亦不可再秉持隔岸观火的路人心态,而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社会层面上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同时更需要每一个人的携手,才能坚固民族根基,坚定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拿好手中这张传统文化凝聚其中的地图,弘扬其经世魅力,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第四篇:2017高考作文预测——“二十四节气”优秀作文
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材料一
2013年,我国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老孟: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啊。
小郦:“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久违的诗意啊,挺美的。小丁:都信息时代了,现在过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 材料二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关于“二十四节气”,你怎么看?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优秀作文
时间的韵味
比起日历中跳动更换着的冷冰冰的数字,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所勾勒出的和煦春风、倾盆夏雨、晶莹秋霜和飘飞冬雪是否更能牵动你的情怀?在这匆忙的现代生活中,二十四个蕴含着悠久文化气息的节令,是否能给予你诗意的触动,是否能引起你心底对自然万物久违的感知?
不得不说,在信息时代,时间给人们带来的意义在不断地缩小简化。日历一页页翻过,似乎只有计数的作用,机械,冷冰。我们生活在钢筋骨架所构成的鳞次栉比 的大楼里面,已经太久没有去触摸四季的脉动。每天的晨曦日暮也不再呈现变幻的自然之美,而成为标志着上下班的单调的变化。单调、麻木、机械,现代人就像一 只上了发条的表,昼夜不息地动作着,等待着死亡来宣告一切的终结。
与此相反,早在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却将时间的韵味写在二十四节气中。二十 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人传统生活智慧的表现,是中华文化宝贵的遗产。与现代文明不同,农业文明贴近大地,敬畏自然,将人的生活与气候物候的 变迁紧密相连。二十四节气看似只不过标出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节点,本质上却反应了古人认真对待生活、一丝不苟的态度。
这种态度是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质朴、认真,是“黄梅时节家家雨”的闲适悠然,是“清明时节雨纷纷”之时缅怀先人的深情……逝者如斯,二十四节气所记录下的不只是日升月落,不只是春华秋实,更有在这莽莽尘世之中对生活所怀有的赤诚而真挚的心意。
而在现代生活中,这种心意更具它的时代价值。太多太多的现代人,在不停地为生计、为金钱、为名利奔走,忘记了自我,忘记了初心。时间于他们而言,不过是 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年华流逝,无所归依。但是,在匆忙的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去寻找荷尔德林所言的“诗意的栖居”,寻找充沛的生活的热情,否则,一切的努 力都将如叔本华所言,是在“为了生活的目的而毁坏生活的本身”。
当然,这样的生活绝非提倡回归远古,而是提醒现代人把传统的智慧融入新时代的血液。
而今,春至已过,霜雪正酝酿出一个新的春天。你是否于寒风中闻到了春的消息? 【点评】
质检考试时,大寒已过,立春将至,学生对此并不确知,情急之中写下了春至已过。这个细节生动地反映了本次省质检作文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缺乏二十四节 气的知识,却要唱二十四节气的歌。确实,我们大体都能感受到季节时令的变化,但是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已很少有人会根据二十节气知识来认知。这构成了本次作 文一个显而易见的矛盾:一边是写文章高度扬二十四节气,呼吁传承传统文化,一边是在生活中远离二十四节气,将传统文化视为符号而非生活实质。考生们众口一 词大谈二十四节气所包含的智慧,真正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却寥寥无几。
此文开头响亮,入笔颇有锋芒。看文意,作者是要深入阐发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 文化与精神价值,将它与现代生活的弊端相对照,以凸显传承与发扬传统优秀文化的意义。但是,写到中篇,笔力渐弱,不能一贯而下,只
好转向写惯了的“诗意文 化”,再提现代生活的所谓“冰冷”、“麻木”,最后以呼应开篇的方式结束。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缺乏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以上所分析 的这个问题正是大多数考生临场写作所面对的,而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是不足以支撑起写作所需要的知识框架的。其实,若从申遗的角度写,也需要联合国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相关知识,否则难免隔靴搔痒,只好写些空洞的“继承和发扬保护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套话。如果拿2015年全国卷Ⅰ作文题来比较,可以看出,评论“在高速路上开车打电话”所需要的知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懂得的。而本题中,思考“二十四节气”所需的知识则多数学生都不甚了了——或许,这 个作文题是在呼应新的考试大纳中关于“增加文化常识的考察”的精神。
当然,所谓“修辞立其诚”,考生如果抓住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现状与保护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能够反思现代生活与传统的差异、申遗的成功与申遗的意义,也不失为很好的切入点。
点亮老智慧的新光彩
近日,二十四节气的申遗工作引起了热议,在信息时代的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传统文明不断消亡,因而,余存的这些老智慧也就显得弥足珍贵。可是,正如时代 的铁蹄将踏破残旧的世界,这些传统文化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呢?我认为,应点亮老智慧的新光彩,用创新寻找它们蕴于深处的历久弥新的时代光辉。
有 人认为,二十四节气是属于老祖宗的智慧,应全盘接受,以不忘前人之心;也有人认为,在信息时代的计术之下,节气的农业指导作用减弱,不再具有现实意义,因 此,无需继承发扬。这两种观点,均是认同了老智慧就该安守于“老”,无法在现今社会发挥出生机。然而,二十四节气绝不该是被扔进博物馆中珍藏的东西。
我不反对二十四节气的科学内涵属于老旧的文化,也认同其中包含的实践指导意味在现如今已经跟不上科学发展的速度,在生产中颇显“鸡肋之味”,然而,这二 十四节气中包含着古人对自然之道的认识和掌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法以及总结前人经验,不断创新的精神内涵,却是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更重要的是,这 些闪耀着智慧的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正是当下浮躁,难以沉静的科研工作乃至整个社会所需要的吗?二十四节气饱含着古人对天象的认识,对自然的掌握,更重要的 是对自身水平的超越,只有在现今的科学研究中有着超越自我的决心以及创新的意念,科学才会进步。只有在浮躁的社会中建立起和谐的共处之道,人与自然、人与 人之间才会更加美好。
也有人认可,二十四节气中包含着诗意的美感,认为节气中的诗意是文化该被保留下来的一份文艺气息。我认为这恰恰说明了二 十四节气乃至在其他存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中不可复制也不可代替的东西——人文气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早已将节气融了进去,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在诗中,在画 里,在祖祖辈辈的口耳相传里,直到现在,生活中也常出现节气的影子,不同的节气,要吃不同的东西,这样的观念不也正被“食以为天”的中国人很好地继承并发 扬了下来吗?在节气中,早已包含了人文精神,成了民族性格中的小小的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诗情画意,却又日常琐碎,非常得优雅动人。这种人文气息,不正是 在一切越来越数字化的生活中所迫切需要的吗?
但是,尽管二十四节气中具有当代社会所需要的精神和文化底蕴,它的老旧的形式却仍然存活保留,即 使申遗成功,也难保不会成为橱窗中的展览品,为了使文化遗产真正发挥新光彩,应该用创新手法对其进行改造,二十四节气可以与数字化相结合,例如创造出其独 有的节目,更可以“以食为面”,打造出独有的既有商业又有文化气息的产业。这样,才能让节气真正复活,让老智慧散发出新光彩。【点评】
本文一上来便提出了一个极为富有思辨性的命题:拥有“老智慧”的二十四节气“在信息时代的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应该选择何种姿态才能重新焕发新的意义? 从这样的角度切入材料,就意味着该学生准确地捕捉到了材料中的一组关键矛盾,并从而引出对其的思考:传统与现代,真的水火不容吗? 二、三段 中,该学生没有立即对该问题进行探讨,而是先从老孟和小丁二人的观点入手,先肯定两人观点背后的合理性的同时,又指出了其不足的一面,这体现了辩证的思 考,又让文章充满了驳论文的味道。如果说老智慧的“老”主要指的是其实用功利的价值,这方面的价值的确在当下社会已经慢慢失去实际的功用,但其在审美
价值 层面,不断进取,总结经验的科学精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节气中的人文气息,这一切,对当下的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指导价值。这样的论 述,不仅扣住了材料的核心矛盾,又抓准了二十四节气本身的特性,不至于让主题变成空泛地探讨传统文化,非常之出色。最后一段中,最重要的是强调了申遗的成 功,不是文化传承的终点,而恰恰是起点,如何让老智慧焕发新生机,恰恰是申遗之后我们要有所思考的,让文章的高度达到了新的层次。
扼止文化断流
在《鱼丽之宴》中,木心曾悲观地谈到:“在中国,这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文化潜流是断了,仿佛受到了最刻毒的诅咒。”时至今日,中国在文化传承上的新进展打 破了这一说法。从2013年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到2016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无疑是文化传承历史性的一步。
申遗成功,有支持声,也有认为新信息时代二十四节气过时的质疑声。然而我认为,二十四节气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用实用性衡量的工具,而是已然蜕变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曾言:“圣诞节不是一天或一个节日,而是一种精神气质。” 二十四节气又何尝不是如此?它源远流长,历任时间岁月冲刷,铭刻于中国人的内心,代代相传。它的诗意美,它所带有的智慧,都悄悄地被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精 神气质中,散发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魅力。
庞朴对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文化是人一步一步地让自己更接近于人的过程,文化的所有要义,都在于一 个‘人’字。”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人有思想,有思想因而有文化。文化让人走向精神的成熟,使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二十四节气作为一个文化符 号,代表着险些被淡忘的传统文化,唤醒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重新记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带来的自豪感。
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更有助于唤醒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仅影响着国人对国家的自信,更影响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总书记在大会中提出:“树立文化自信,是确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 的基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的根基。节气的申遗成功是一个好的开端,更应该是中国日后继续增强文化自信力的动力。
当 然,文化自信不可能是单单一个二十四节气所能支撑的。不久前世界各地红红火火的孔子学院所带给我们的思考不应被淡忘,上下五千年,中国难道只剩下“孔 子”,只剩下二十四节气了吗?偌大的中华民族,能够赢得国际口碑的文化可不止于这些。不可否认的是,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申遗成功是扼止文化断流的一举,但中 国在真正从“文化侏儒”走向“文化巨人”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点评】
本次作文立意的关键是材料概念界定: “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明它是文化,不是科学。尽管“二十四节气”是古代黄河流域先民的智慧结晶,甚至是科学的经 验;但流传至今,已经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适用范围,以一种文化的形式而传承。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文化有超越科学实用的功能。不少人对“二十四节气”传统的 批评不少是在概念上混淆了科学和文化的区别。
本考生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理性认识和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 性。提出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任重道远,超越实用之用,实现文化自信,才能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文章有适度延展,没有单论“二十四节气”,避免了 单调、单薄、狭窄;考生由“二十四节气”引启“传统文化”论题,并以后者为中心论析。文章旁征博引,文采斐然,引用恰当,语言颇具张丽。缺点就是稍逊深 刻。如能深入挖掘传统被误读被忽视的深层原因拓展归因论述,或许可以提出更犀利的批评和更有效的应对。比如反对以功利化心态对待传承传统文化,提倡从族群 文化根源与长流里获得文化记忆、认同与启引传统文化,完成史学意义上的的探索。
守先人之智,铸中国之梦
农耕文明时期,富有智慧的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总结出二十四节气以适应农业生产需要;大数据信息时代,查看天气通过网络轻易实现,二十四节气的实 用意义受科技发展影响作用减弱,然而,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历久弥新。因此,我国将二十四节气申遗是守护先人智慧、尊重传统文化的明智之举。
毋 庸讳言,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网络澎湃伸展,查看天气这一日常举动仅需手指手机屏幕的几下触碰即可轻易实现。于是乎,关于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的开展 便在舆论场上激起了波澜,认为二十四节气意义重大者有之,忽视二十四节气作用者有之,但无论站在主观或客观的角度,身为从农耕文明走来的炎黄子孙的我们,都应从情感和理性上充分地认同二十四节气所折射出的宝贵的中华文明财富,既看到其作为先人智慧的精神养分价值,又看到其作为实用俗语的诗意文化之美。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根基的深厚铸造了伟大的民族品格,现如今,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滋养国民精神沃土、培育国民情操、稀释社会浮躁 浑沦之风,从而铸造中国梦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举措。因而二十四节气的继承与弘扬势在必行,我们亟须从二十四节气这样朗朗上口、亲切自然的时间知 识体系和实践中挖掘出其中饱含的点滴智慧并加以运用,使其在现代科技的冲撞下不至于被国人遗忘脑后,不至于瓦解重构或消失殆尽。
诚然,注重实 用性向来是人们揣度物质价值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二十四节气如今丧失部分原始功用也在所难免,可我们仍然可以有巧妙的解决方案,如将二十四节气插入每日天 气播报中,绘以中国风的水墨画,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们感受二十四节气的诗意之美与文化价值。需要谨记的是:一个离开了传统的民族是不完整的,一个丧失了文化 根基的国家是空洞的,守护先人智慧,保护文化传统,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是助推民族与国家前行的利器。
在历史的长河上,向来不缺优质的文明和令人称道的实践成果,缺少的是一颗重视的心,这也是我们从二十四节气申遗这一事件上所感悟到的。【点评】
本文最大的亮点是其清晰的思路:二十四节气既充满先人智慧,又具有诗意文化之美,以此作为文章的脉络,条理分明,就事说理顺畅利落。作者能认识到节气文 化的中蕴含的时间知识体系与诗意美感,也注意到其时代局限性,注意与时俱进方能保持生命力,思维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既新颖也具有可操作 性,顾及到节气文化诗意之美。语言流畅表意贴切,过渡自然,关联词语使用准确。当然,在针对节气文化的内涵分析上,稍微浮于表层;有些辞藻有堆砌之嫌;结 尾也略显仓促。
让漂泊的节气文化稳步前行
漂泊的“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究竟何以为继?当申遗之路遇到看似成功的节点,质疑的呐喊却仍未减小。以我之见:“二十四节气”值得传承,但要更好传承,仍需倾注心血。
诚然,在观念多样、利益多元的信息化社会,“二十四节气”存在与时代的断层门槛,实用性上的尴尬无疑是其陷入被迫“游走四方”、难以扎根人心的窘境的致 因。但正如《人类简史》里提及的:“文化冲突之处才能真正了解一种文化的本质与意义。”正是其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冲突性,推动我们更深切地思考如何更恰 当地将其赋予在现实情境之中。与其批判,不如沉下心完善其意义建构,促进其社会效能的转化。
从中华传统文化里推陈出新是第一要务。在这价值与 冲突并存的集束体系之中,蕴含着泰戈尔所谓“古老种子里的新生命”。而如何萌发出“新思想生命”,不仅是扩大其影响力、增强对其文化认同感的必然路径,更 能上升到促进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新时代民族向心力。如何让可堪继承的传统精粹接受现代价值的淬炼,恐怕是申遗之后对我们履行“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职责的 首要要求。
“二十四节气”除了深具传统文化魅力,还渗透着普世美学诗意。这是其得以传承其的基础,也是促其壮大的第二起点。若“观察太阳周年 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是其理性光辉造就的成就,“节气歌”则是演化出来的另一种精神姿态。简单的吟唱歌目是一代代人陪伴一生的文化意象,普 适性、广泛传播化奠定着孩童人文地理视界的基础。从“二十四节气”中发掘独特的精神诗意,能为惶惶终日的你我提供疾步前行中的暂歇心湾,触发自然情怀。这 是美学与地理学的巧妙桥梁,也是未来应着重发展的人文方向。
时代高度之下,内涵与外延的对接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面对的困境。“动态风 筝”一类的民俗文化同样因与时代主流价值的不合而无奈于无人继承,可等待救赎绝非是应有的态势。当小丁所言的“信息时代”为我们了解气象物候作了一道“减 法”时,我们是否应利用经典文化为思想作一道“加法”?信息时代只是改变了我们抵达的方式,却无法触碰思维的实质。信息收集的简便,恰恰能应时地激发“二 十四节气”挖掘创新的内生动力与“上循天道,下应地理”的规律性总结。最终人类是否能成为思想了望者,还要注目于是否正确地运用技术优势,从传统精神实质 中汲取原生动力。若说曾经先辈们通过观察太阳运动取得的成就是现代气候体系的根基,现代的人类返璞归真、挖掘新义则是在为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奠定根基。
美国作家艾默生曾言:“批评不应是一味斥责,而应具有指导性、鼓舞性。”意义建构的完善与社会效能的转化是摆在“二十四节气”申遗之路的两道难题。回归本质,汲取动力,漂泊的文化遗产才能渐行渐远,并最终定格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点评】
自2015年全国高考任务作文之后,作文改革的一大变化就是不再泛泛而论,而是转向“具体说理”,要求由“马”转向“白马”,即此前写一百遍传统文化,似乎都是一个腔调,但改革之后,同样是写传统文化,却具有了特定的任务指令。此次作文写传统文化,便不再是泛泛而论,而必须是从分析二十四节气的角度来谈 中国传统文化,这就由“马”上升到了具体的“白马”。此文便是从解读二十四节气具体内涵的角度来谈传统文化。
文章最大的特点在于由说理的深刻 形成文气上的大气。许多观点都具有启发性。如“信息时代只是改变了我们抵达的方式,却无法触碰思维的实质”、“信息收集的简便,恰恰能应时地激发‘二十四 节气’挖掘创新的内生动力与‘上循天道,下应地理’的规律性总结”、“最终人类是否能成为思想了望者,还要注目于是否正确地运用技术优势,从传统精神实质 中汲取原生动力”等富含思想性的话语遍布全篇,给人以启发。
而这样的深刻功在平时的阅读,比如文中提到的《人类简史》便是我们本学期师生共读的一本书,也是我们课堂开设“骚哥说书”栏目用到的一本书,故写作的源头活水除了生活的实践外,更多的是阅读。
信息时代,传承更具价值
中国乃至世界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用新历来表述日期慢慢取代了农历,更在信息时代越来越多人不将传统的习俗以及老祖宗的智慧看作一回事了。但我认为在信息 化的社会中,传承中华文化的传统更具有价值,也应该更紧迫地去传承这一智慧的结晶。莫让濒临消逝的智慧最终消失,让我们追悔莫及。
近日,中国 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早在几年前开始申遗工作时,人们对于此一工作持有不同态度。有人认为这是我们老祖 宗的智慧理应传承,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久违的诗意挺美的。却还有人认为说都信息时代了,现在的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
虽然大家对于申遗工作争论不休,但我认为在信息时代更应该传承。虽是信息时代,但仍有人在冬至时进补来抵抗寒冷的冬天,二十四节气对于农民更为重要,它代表了何时播种何时收成。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不看二十四节气。
再者,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代表着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所以在信息时代,传承传统文化不是更有价值与意义吗?还可以在传承文化中让别的国家领略到我们华夏子孙的智慧,心生敬佩。
且对二十四节气的传承让我们之后的子子孙孙知道“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诗情画意,这样不就显得我们对文化的传承更具有价值?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信息与技术的不断冲击,渐渐忘却了我们祖辈父辈传下来的根,一些传统也渐渐失传。所以我们更应该不断传承,并申遗让这份思想这份智慧不要在我们手上断了线。因此在这信息时代更应该传承,且传承也更有价值与内涵。
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是我们中国人都应感到高兴的事。且从此事也应该要看出应要每个人都有这份心去传承,莫要让古人的智慧销声匿迹慢慢淡了深层次的内涵。所以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传承这份来之不易的文化更具有价值。【点评】
本文一开篇就提出“莫让濒临消逝的智慧最终消失”从而引出话题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争议,再旗帜鲜明提出信息时代的二十四节气对于农民的意义传承更重要,接 着,从二十四节气凝聚着我们老祖宗的智慧与让子孙后代
知道文化的诗情画意的两个层面深入论证二十四节气对于我们的意义以及申遗的和义。在文章结构上,符合 议论文的规范,在对问题的阐述上能扣紧材料与作文要求,语言表达简洁。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莫断旧根,方有前路
“二十四”节气申遗,有人成有人反对。当其最终成功,便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传统文化真乃瑰宝也,切莫抛弃。莫断旧根,方有前路。
诚然,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是不可否认的,我们的生活从此走上了“现代化 ”的轨迹。但是,全新的生活面貌并不意味着将传统文化、那些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全然抛弃。正如蔡崇达在《皮囊》中所言,每个人心中都有根。而传统文化便是我 们心中最坚韧的根基,连接着我们与先贤的智慧哲思。
当物质生活的浪潮势不可挡地冲淡了人类灵魂的浓度,人类的精神家园安在?于是,重拾传统文 化、恢复精神家园便成了当务之急。沈从文先生在文革的苦难后创作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眷恋痴迷,非心容精神家园、满腹诗情无 以至此。而如今的我们,已与先生相去甚远,无法望其项背。即便如此,当利欲的海洋淹没了整个世界,我们的精神家园也应成为最后的一片高地。
失 了根,人无法发展,民族亦有没落衰亡之险。近年韩国与我国竞争式的申遗工作令举国深醒文化之根的重要性。韩国政府疯狂举动的背后,是对我国祖先智慧结晶的 贪求。失了根的民族,如漂泊的浮萍,只需一阵不小的波浪,便可将其卷入湖底。各国争先发展综合文化实力的渊薮便在于此。相反,日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程度令 人惊叹,以至赏樱花游人如织,品茶道亦是车水马龙,这是我们应警醒的,亦是我们应学习的。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曾经弃之若敝屣,如今却也不一定将其捧上神坛。唯有对传统文化有最正确、到位的认识,当可品出“春雨惊春清谷天……”的诗意与美好,方可提高我们综合文化软实力,方可使华夏文化伫立于世界一角、重焕新辉。
当然,注意传统并不意味着对新事物的全然拒绝,而是在辨别之后取二者之精华,去二者之糟粕。正如蔡康永先生所言:“我跟自己较劲,不与时代较劲。”切莫自命清高,与世相隔,这便违背了保护传统文化的本心。
对于二十四节气这样的传统文化瑰宝,我们不应抛弃。莫断旧根,方有前路。【点评】
本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且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开头引入材料简洁大气,一句“‘二十四’节气申遗,有人成有人反对”高度概括了材料内容;提出观点迅捷准确,中心论点“莫断旧根,方有前路”中将传统文化比喻成每个人心中的根,形象贴切。
论证主体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证,有推进,有思考。第二段运用了让步论证,先客观承认工业文明为现代生活带来的便捷,从相对合理的一面说起,体现了论证过程 中的对手意识。接着笔锋一转,回到自己的立场上来,为进一步论证打好基础。第三段阐述了要重拾传统文化的原因。第四段论证如果抛弃传统文化将造成的后果。第五、六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文中的适当引证,也彰显了文章的文化气息。
不过,在具体的论证过程中,考生的思考尚不够深入,材料积累也有待进一步充实。
节气虽古,历久弥新
罗伯特?舒曼曾言:“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不稳定,对一切思想观念、价值,不是追逐便是逃离。”而“节气”这我国的传统智慧在当下,就面临着传承发扬还是弃之敝履的争论。
然而,节气虽是我国古人的智慧,并不意味着其价值只能停留在传统的农业时代中,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合理扬弃,才能使这“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对于当下信息时代二十四节气已过时的论调,我们不能轻易苟同。节气在如今对生产生活的作用固然比不上现代科技,但它对人类生活的启示,在数千年来并未衰 减。节气在淡化了实用性指导功能后,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依时行事的理念,在当下片面索取自然谋求快速发展的不良之风中,让我们能够平心静气回收人与 自然协调的历史,在人与自然的畸形对立面前迟疑,寻求可持续性的发展。
更何况,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上,节气业已成为一个附着了大量文化内涵 的文化载体。春节、清明、冬至等一批传统节目,不正是建立在节气的基础上吗?“千门万户曈曈日”,抑或“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样跨越千年仍能触动我们心弦的 诗句,若是没有节气,便是只能被阻断于遥远的过去,徒留我们内心文化空虚的寂寥。正如罗兰?巴特指出“埃菲尔铁塔的价值不在有用而在于无用”,当一种事物 淡化实用性价值而派生出文化意义时,其价值就更为凸显。因而,节气的文化价值在今已胜过使用价值,它更是应保护与发扬的文化瑰宝。
固然,发祥 于传统文化的节气带有一些旧时不科学的观念,但我们可以以更科学的知识补充之,使它在当下仍能焕发新的生机。一种文化的价值不体现在其固定,而体现在其于 时间流逝中流变而保持永生。节气在历史上也经历了不断的自我扬弃与革新,若是没有新知的源头活水,它早已干涸而消失于历史尘埃。正如辩证史观指出,新事物 正是建立在对旧事物的批判继承上的。与其丢弃祖宗仍有价值的智慧,不如捡起它,拭去灰尘而重新雕琢。
诗人雷内?夏尔曾哀叹:“我们的遗产没有 留下任何遗言。”在当下,我们在新科学的驱使下,“向前跑,把旧世界远远地抛在后面”,却忘却了我们同时抛弃的还有仍然闪光的遗产。在此,对节气的保护、发扬与“申遗”【点评】
本文扣紧题意,从正面来立意,“二十四节”有其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行文思路清晰,开篇精要的定向转述所给材料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主体部分由古自今由中 及外论述了二十四节气的作用,层进式论证,有一定的高度。由“诚然”转入反面论证,使说理更严密;结尾再次强化观点,呼应了开篇。第④段点到了“申遗”,就很明显关涉到了所给的两则材料,使文章更切合了题意。本文不足之处是个别地方用语不够简练。
别丢了传统文化这张地图
北岛有言:“不知道传统的人如同没有地图的旅行者,是到不了终点的。”对于二十四节气,高呼无用者有之,诗意美者有之,再到其申遗成功,不可否认的是它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而其所引发的争议却暴露了传统文化再现代价值取向上的式微。
毋庸置疑的是信息时代的今天,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生活运用已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是方便快捷的现代信息更显出其必要性。只有辩证对待如此的文化遗产,合理致用,我们才能知道自己从何处来,向何处去,才能让其历久弥新,发扬光大。【点评】
文章围绕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价值,进行合理的探究和思考。不仅体现了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特性,还分析了这种特性在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及民俗 节日和活动中的意义和价值。并着重思辨了,作为农耕文明智慧结晶和信息时代工业文明的冲突,指出了其存在的深远价值。文章文思敏捷,文采斐然,是一篇成功 的考场作文。
将“节气歌”唱到未来
“清明”“谷雨”,如此诗意的名字我们从小就熟知铭记;“冬雪雪冬小大寒”,在歌谣中,我们细数着新年的到来,这是一种纯真的情怀。然而信息时代到来,“二十四节气”却被推上争议的舞台。依愚之见,“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不能被遗忘,我们还要将“节气歌”唱到未来。
任何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应被继承发扬,“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的积淀所凝聚,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实践的经验总结,自然更应被后人铭记与继承,马克思曾说过:“没有历史文化的民族必将走向衰亡。”因此闪耀中华文化之光的“二十四节气”,我们怎能忘记?
“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先人对农业耕作与收获记时的总结,还有着现代社会的实际内涵。“二十四节气”在今天已辐射到了农业之外的方方面面,继续发挥着独 特作用。教育上,“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中华文化的代表正被孩童们熟知,二十四节气歌散发着浓浓的文化魅力;地理上,“二分二至日”的说法在划定地球公转 的阶段上也被沿用至今;中医讲究“天人合一”的养生疗法也和节气紧密挂钩……时代在发展,“二十四节气”同样在发展,由最初的农业经验说为起点扩展延伸到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二十四节气”的现实内涵所构架起的生活框图,仍有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蕴含现实内涵的“二十四节气”,还是一 种国家文化实力的象征,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正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2016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举世瞩目,又一次将中国放在 了世界的焦点舞台,显示了中国古人就拥有的渊博智慧。在世人的惊呼叹之中,“二十四节气”无形之中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再添一笔,中国的发展之路将变得更加快 捷。在文化交流中,“二十四节气”已成为了沟通民族文化的桥梁。在孔子学院,每年的中外交流会上,都会将“二十四节气”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环节,让外 国朋友一起将节气名翻译成各国语言,欢声笑语中,将“节气歌”唱到了全世界。
诚然,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有着丰富的科技手段,记时记事的方 式多样,农业生产的流程也更加高效。二十四节气似乎要被时代淘汰与遗忘,因为今天过日子还有几人会看二十四节气?但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人文情怀 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与其对立,信息时代,发达的科技应为我们所用,“二十四节气”是一个信息的载体、文化的载体和守护者,我们要将动听的“节气歌”唱到未 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一代代人口中传唱的节气歌谣让中国从农业文明走进现代社会,而“节气歌”也将要,也注定会陪随着整个国家与民族进入下一个崭新的未来。
设备。然而我们又怎能因此就否定其中凝聚的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将其划入无用的范畴,生硬地割裂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纽带呢?
相反,笔者认为,在现今膨胀信息充斥社会的严峻时刻,重拾传统文化,发挥其积极意义,才能更好地将人们从高压社会的道德焦灼感和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中解放出来。
对于二十四节气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观古论今,传统文化将中华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凝聚在一起。它使近代 民族存亡之时的人们奋起斗争,它使海外华人心中犹存浓浓的故土情,它使中华民族迈出伟大复兴之路。如此,怎能弃置无用?慨叹林徽因抱着病躯扞卫古建筑的坚 毅,而此时又有几人能为传统文化的湮没而发声呢?
二十四节气之争暴露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式微,更呈现了国人对传统意义认知缺失的状态。究其根 源,是家庭仪式感的缺失和社会对传统文化教化的薄弱,造成了现代价值与传统文化在舆论场上的撕裂,对于西方文明的高歌推崇使人们在光怪陆离的物质世界中迷 失了自我,弱化了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只见对西方的颂,少见对传统的呼叹。当社会上弥漫着对传统文化忽视的氛围,家庭教育中缺少对其的教育,也难怪会出现 争议。若根基不稳,又怎能屹立?
再者,碎片化的信息模式和高速运转的快节奏社会也是引发争议的诱因,世人汲汲于功名利禄,奔赴在“安身立命” 的前线,又怎有闲暇静下心来去一睹传统文化的芳容呢?正如卢梭所言:“世界弥漫着焦躁的气息,因为每个人都急于打破自己的枷锁。”人们在打破枷锁时也凶狠 地打破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文火慢炖”形式也难逃“大锅饭式”的快餐信息。如此,是个人的悲哀,更是时代悲剧。
在这巴赫金 口中众声喧哗的时代,为利益而抛弃传统者大而有之。不论是“仿古建筑”的兴盛,还是推翻文化古迹,都给社会文化继承抹上污迹。而欲从中拯救传统,重拾其价 值,必须将舆论场的聚光灯重新聚焦到文化继承本身,政府亦不可再秉持隔岸观火的路人心态,而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社会层面上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同时更需要每一个人的携手,才能坚固民族根基,坚定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拿好手中这张传统文化凝聚其中的地图,弘扬其经世魅力,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点评】
本文中心突出,思想深刻,逻辑严密。文章首段简洁概括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观点鲜明。二三四段紧扣争议矛盾,既从正反两面加以论证,适当拓展,又巧妙呼 应他说,有较强的对手意识。五六段分析事件有争议的根源,从现象到本质,思考深入,思想深刻。七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一定的启发性。最后一段重申观 点,首尾呼应,使结构更加严谨。全文论证层层深入,逻辑性强。适度合理地引用名言,为文章增色不少,尤其以北岛的名言化作标题,并或明或暗居于文章首尾,应该更能获得改卷老师的“芳心”。
第五篇:学生考场优秀作文
虎林市实验高级中学:陈玉华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扛着瓦缸沿街叫卖,不小心手没有抓紧,瓦缸往后掉落,只听得“叭”的一声,摔成碎片。但卖缸人头也不回往前走,路人跑过来问他:“为何摔破了缸,却看都不看一眼?”卖缸人说:“再看多少眼也不会变成完整的缸,不看也罢。”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些什么联想和感受?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2、不少于800字。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处之淡然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浸随天外云卷云舒。
——题记
宇宙不会因为一片花朵的凋零而斗转星移,天空不会因为归离的大雁而黯然失色,江河不会因为一滴露珠的破碎而逆流而行。我们不要因为身外之物的失去而左右心绪,人生在世,一定要有那处之淡然的心胸,像那卖缸人,淡然地看待得失,淡然地行走于世。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多少不尽人意的事,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处之淡然的心胸呢?正值盛年却多次被贬,苏轼一生坎坷挫折“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昨日游”充分表达出苏轼淡然豁达的心胸,苏轼的淡然是他不被赏识的淡然,苏轼的淡然是他经历贬官的淡然。苏轼的淡然是他遭受牢狱的淡然,在经受多次挫折后他没有丧失信心,用他淡然的心态,写出许多流传后世的诗歌,在他遭受人生重大打击时,他依然选择用淡然的心态面对人生。苏轼用他的人生谱写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然形象。
再说那塞翁失马的老人,不在乎马的得失,最终获得更大的收益,在邻里都来劝慰他丢马的时候,他却能够淡然地看待得失,在儿子摔断腿后,他还能淡然地安慰别人,在经历了得失后,塞翁依旧保持平常心,他的处之淡然,让塞翁失马这个故事传到后世。
最可悲的便是那韩信,出生入死为刘邦打江山,等到江山坐稳后却被刘邦杀死,如果当初他肯在功成名就的时候和张良一起功成身退,那么后世的逍遥也会有他一份。但他没有,他为了地位,宁愿惨死也不肯放手,他为了金钱,宁愿被诬陷也不肯放手,而他到死都没有放下他身边的利益,最终落得惨死下场。韩信死在自己的虚荣里。
淡然是种魄力,有多少人能够拥有这种魄力为人淡然,对事淡然只有淡然地面对一切,才能淡然地拥有一切,才能获得更多的回报,摔碎的缸已不复存在,再怎么回头看也是无用的,学会用淡然的心态面对世事,生活会还给你一口缸。
懂得放弃,迎接新生
有时放弃是为了更大的成功,有所失才能有所得。聪明的人有所坚持,有所放弃,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放弃昨日的荣誉,再创辉煌,与其抱残守缺,不如果断放弃,正确的放弃,需要决心与智慧。
——题记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要想穿越沙漠,就得放弃咖啡和可乐,要想赢得掌声,就得放弃眼前的虚荣,卖缸人想要卖出更多的缸,就必须放弃眼前的碎缺。只有懂得放弃,才能迎来新生。
有舍才有得,鲁迅从日本学医归来,却发现自己只能医治人们身上的疾病,但却医治不了精神上的疾病,悲痛之下弃医学文,为唤起中华民族之魂而努力。陶渊明实现梦想后,却发现官场之黑暗,朝廷之腐朽,宁不为五斗米折腰,放弃仕途归隐田园,陶渊明找到自己的桃花源,为我们留下归园田居,桃花源等佳句。越王勾践为东山再起,放弃尊容给吴王当马夫,卧薪尝胆,最终三千越甲灭吴国。只有舍弃你最珍贵的东西,那么你离成功又进一步。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秦始皇统一六国,修长城,御匈奴,成就千古一帝,却因不肯放弃暴政,到二世就亡国了。霸王项羽,少年力能扛鼎,成年破釜沉舟终灭秦,却因放不下霸王这个称号,自刎于乌江。只有懂得放弃,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放弃之后,谁又能知道这不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有舍才有得,人生只有懂得放弃,才能得到回报。大地放弃绚丽斑斓的黄昏,才会迎来旭日东升的曙光,春天放弃芳香四溢的花朵才能走进累累硕果的金秋。放弃并不意味着失去,只有学会放弃,你才会迎接新生。
舍之弃之,获之得之
人生最难的不是如何去拥有,而是该怎样学会放弃,这不一定是结束,新的开始即将来临。
——题记
西落的太阳,再怎样追逐也阻挡不了遮挡它的夜幕;凋零的残花,再怎样呵护也阻挡不了摧残它的冷风;破碎的瓦罐,再怎样修补也阻挡不了永居的裂痕。既已如此,何必费尽心力去更改南山可移?人生亦如此,学会了放弃,也就学会了成熟。
纵观历史长河,放弃,却成就了伟业的人不胜枚举。
苏武徘徊于大漠深处,他是一个被流放于荒山野原的热血男儿,他令我由衷钦佩。手持白玉节,心怀汉匈和睦的夙愿,奔走于黄沙漫飞的大漠。他漠别长安的轻歌曼舞,漂泊在艰苦的塞外;他割弃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高举起手中的长鞭,毅然选择做汉匈的守望者。
人的一生有许多难以取舍、困惑不已的琐事所纠缠着,而苏武则告诉我们,我们只是需要断然的舍弃与明智的抉择。
林逋在决定一生梅妻鹤子前,舍弃了儿孙绕膝,尽享天伦,舍弃了光宗耀祖,平步青云的仕途,却写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等千古名句。
佛经有云: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放弃该放弃的,才会得到你想得到的。林逋放弃了他该放弃的,却赢得了后世之敬仰。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舍弃了官场的富贵荣华,锦衣玉食,丢弃了他厌恶的逢场作戏与阿谀奉承,选择了简朴单调却温馨恬淡的田园生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使陶渊明仿若谪仙一般。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舍弃,可能会换来超出你想象的花香满园。
人,要学会放弃,让悲伤随风消散,让孤独随雨消弭,让不堪的昨天只留在昨天。马云曾说:“人要成功一定要有永不放弃的精神,但只有当你学会放弃的时候,你才会开始进步。”
人生在世,总有一些事情,我们只能欣赏,远远地,终也无法靠近,最后选择走开,人生,就于无数次的选择与放弃中,得到了解脱与自在,然后继续前进。放弃,才能得到,让我们解开束缚,拥抱我们的湛蓝天空。
态度决定高度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很喜欢的名言,卖缸人的缸虽然破了,但他并没有理睬,可能有人会说他愚蠢,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这更可以从侧面看出他的个人的一种淡然,失去的东西不再计较,坦然面对,这才是正确面对生活的心态。
每个人的出生都是绝版,可慢慢地,有些人却成了复制品,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也让每个人的选择有所不同,面对生活,应该有一种豁达的态度,错过的东西就不要再回头了,因为他已经不在属于你了,所以我们凡事还是要向前看。
拥有豁达的人生态度时我们前行的重要关键。
泱泱古国,悠悠华夏,辈出者比比皆是,是什么让他们有如此的学识成就呢?是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精神。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虽隐居山林,恬静闲适,那是因为他不与尘世相争,安于现状;深受文革迫害,蒙冤而死的刘少奇虽为国捐躯,以身坚守,那是因为他高洁伟岸,以死明志;被他人无视,凭自己力量终成流行音乐的领跑者的周杰伦,虽不被看好,但他没有放弃,用良好的态度诠释了一个具有卓越创词天赋的音乐人。
只有不断地向前看齐,才会不断地向前攀登;只有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才会为未来预见好的方向;态度到了必然会有一定的高度。
人生的路就像登一座山,欣赏美景一样,可遇见不同的人给你不同的启示,扰乱你的思维,但只要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攀登,去感受登上顶峰的美好风景,要知道,态度决定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