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万能公式[小编推荐]
中考阅读题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 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 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4. 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5.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6. 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7.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8. 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 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10. 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11.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12. 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京翰教育团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13. 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14.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15. 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16.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 17.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19.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1.散文特点?
京翰教育团
形散而神不散。22.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23.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24.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
25.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6.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27.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二、议论文阅读技巧 ㈠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
1.中心论点 1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 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Ⅰ标题;Ⅱ开篇;Ⅲ中间;Ⅳ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2.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㈡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㈢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 记叙
京翰教育团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 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喻证法 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①并列式:Ⅰ总分总;Ⅱ总分;Ⅲ分总。
②递进式。
㈤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㈥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中考说明文阅读指导
一、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一)、把握说明对象,分清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
明确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
(二)、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2.下定义: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4.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5.打比方: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6.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7.配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三)、说明要有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四)、说明文的阅读还要注意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五)、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和作
京翰教育团
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京翰教育团
第二篇:初中语文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
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第三篇:初中语文答题方法技巧
初中语文答题方法技巧
描写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
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答题技巧
(一)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初中语文答题方法技巧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
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
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三)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四)修辞手法的作用:
答题方法:它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初中语文答题方法技巧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七)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八)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
③对比、反问、排比等:作用: 突出或强调该对象的××特征,排比:增强了气势。
④比喻、拟人、夸张等:作用 :A比喻、拟人的相比两物的相似点;B生动形象地表现(描写)该对象的××特征。
⑤象征:作用 :象征该事物某种精神(品质、思想)。
(十)文章的写作特色
遇到该类型题目时,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1、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2、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3、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 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4、立意: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十一)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答题格式: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①文章通过……的叙述;
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表现了
揭示了
批判了
赞美了
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
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十二)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 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
初中语文答题方法技巧
第四篇: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
一、记叙文的分类:
按照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1)写人记叙文:如《背影》(2)写事记叙文:如《最后一课》
(3)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如《春》。(4)状物记叙文:以描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表现主题。如《荔枝蜜》。
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
作用:叙事条理清楚,读起来脉络清晰、印象深刻。
(2)倒叙
作用:造成悬念,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补叙
作用:(一般是最后一段)A.、补充交代某某情节(要根据文意概括)
B、照应上文,解开悬念,让故事真相大白。
四、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便于叙事和议论。
(3)第二人称: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五、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1、线索大致分六类:
1)以具体人事物或某句话为线索。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5)以时间或空间变化为线索。
6)以作者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题型: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关键是看:①文章的标题。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或“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2、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六、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
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七、记叙文中抒情的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2、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理(议论和抒情有机结合),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3、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八、记叙文中的伏笔和照应。
1、伏笔: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与中心时间有必然联系的人物、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的另一阶段与之呼应的一种表现手法,2、照应: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设计安排叫做“照应”。
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3、伏笔的作用:为下文情节做暗示和铺垫,设置悬念,使情节曲折起伏,结构严谨。
九、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题型A:本文(文中某段)主要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
B:文中划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有何作用?
此类题主要考查在阅读中识别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弄清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是关键。一般考试中命题者都会把题目设置在议论句和描写句上,考试时只要从这两方面去比较辨析,答题就很容易了。
答题技巧:首先分析属于何种描写手法,然后分析其作用。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一)描写的作用:
1、人物描写的作用:(分为:肖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A、外貌、神态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等。
B、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心理,反映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一步: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
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时间、季节,表现了……地域风格,渲染(营造)了……的气氛(氛围)等。
社会环境答题时必须结合时代背景,指出相关语句揭示了……的社会现实。第二步: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
烘托人物……心情;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以景衬人。第三步: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伏笔、作铺垫。第四步:分析环境描写对文章主题的作用。
深化文章中心(主题),画龙点睛。
补充: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景物)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的描写等。
社会环境:指对一定地方、一定人群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的描写。
景物描写的方法:调动多种感官、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及近(或由近到远)。
景物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的作用:以次要人物或事物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突出其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二)记叙文中的议论:
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开头的议论:统领全文;
中间的议论:承上启下;引发读者思考;
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
十、概括文段内容。
1、格式: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谁+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在概括清楚的基础上,注意表达的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原文复述。“准确”“清楚”“简洁”是概括文章内容的三大基本要求。
有些文段有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意思,就要把这些意思合并组合。
2、题型:为什么某某事情叙述得详,为什么某某事情叙述得略?
答题技巧:(1)照应题目的要详写
(2)最能体现某某中心思想的要详写
十一、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常见命题形式:A、如何理解标题的含义。
B、试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C、以此为标题的好处。D、文章的标题是否能用“…”来替换?哪个标题更好?(说明理由)E、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一)理解标题的含义:
标题的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象征义、比喻义(主题)。答题技巧:
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补全要素。(何人+做何事+结果)分析标题的深层含义要注意抓住文中首尾抒情、议论的语句。
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题目有双关义,表面指……,实质指……
(二)分析标题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季节或天气或地点景物)——《故乡》
2、表明写作对象——《藤野先生》《我的母亲》
3、贯穿全文线索——《背影》
4、交代主要内容,揭示情感主旨(突出主题)——《智取生辰纲》《心声》
5、设置悬念(或新颖),引起读者兴趣——《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6、使形象生动——《喂——出来》
7、点明主要人物(或事件)
注意: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如《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三)给文段拟题:
答题技巧: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十二、理解词句的含义。
考点一: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
题型:A.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B.说说你对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答题技巧:词语的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具体指代的内容)。题型:指示代词“这”“那”所指的内容。
答题技巧:
1、答案一般是往前找,不会超出前三句;
2、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考点二:理解文章重要句子的含义
1、修辞句(比喻):
方法:明确本体和喻体,把本体和喻体代入句中,用自己比较通俗的语言复述句子的意思。
例:放心吧,孩子们!老天不会让我们总是呆在冬天里!答:告诉孩子们,生活是有希望的,我们不会总生活在困境中的。
2、双关句
方法:一要答出本义;二要答出深层含义。
例:《父亲的格言》中“不要为了几枚硬币而硌坏了自己的脚,那样自己走出的路就会歪歪扭扭。”
分析:“硬币”既指实际的硬币,也指小利益;“硌坏了自己的脚”有损于自己的品质,“路”既指现实的路,又指人生道路;“歪歪扭扭”指误入歧途。
3、富含哲理的句子:
方法: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然后代入原句,用自己的话复述句意。
例:解释下面句子的含义: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童年的生活经历可能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或童年的生活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
4、言外之意句:
方法: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弦外之音,写出作者的真正用意。
例:第二天,邻居表扬小强说:“你真是个勤奋的孩子呀,都晚上十一点了,你还在练琴。”
答:邻居的意思是,小强练琴太晚影响了大家的休息。
十三、赏析语言。
语言赏析的方法:
1、抓角度(词语、修辞、含义、手法、其他);
2、扣内容(析关键词、看上下文);
3、析情感(作用、主旨)。
语言赏析的四原则、四联系:
四原则:“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四联系:A、联系主旨; B、联系作者情感;C、联系人物形象;D、联系上下文语境。
(一)赏析词语
题型:A.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表达效果)
B.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效果、妙处)C.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加点短语运用的妙处
方法:词的本义+对象+表达效果(特点,特征,感情)
例:乡下父亲“啊”了以声,掏钱的手便不动了,失望凝固在脸上。
答:“凝固”是固定不动的意思,形象的刻画出父子得知时间已过,不能享受优惠时的失望和无助的表现。
(二)赏析句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句子的含义入手。
如果句子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要抓住中心词,挖掘出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也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这个角度体会。(所谓有哲理,就是指那些有关珍惜生命,感悟人生,感悟生活,有关亲情、友情、做人道理等的感悟。)
答题技巧:句子的含义﹢表达的感情。
即抓关键词,化含蓄为直白,把作者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再说一遍(偷梁换柱法)。第二,从句式和语言特点的角度。
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骈句、对偶句等。
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
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设问句、反问句、排比句
感叹句:抒情强烈。
答题句式:这是个……句,……,表达了……(思想感情)。
语言特点:准确生动、朴实无华、具体形象、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等。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富有哲理,能给人以启迪。第三,从修辞的角度。
题型: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对文中的画线句进行赏析;请说说划线句的表达效果;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常见答题形式:
修辞手法﹢(写出了)内容﹢(表达了)感情
比喻——这个句子运用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抒发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夸张——这个句子运用夸张,突出了……(事物)的……(特征),强调了……的思想感情,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对比——这个句子运用对比,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
反语——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强烈地讽刺、否定了……,表达了(抒发了)……
对偶——这个句子运用对偶,句式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表现了……
排比——这个句子运用排比,(形式)句式整齐,节奏匀称,语势强劲,抒发了……(内容)
设问——这个句子运用设问,提醒读者注意,引发读者思考(设置悬念)。(如果出现在篇首或段尾,则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反问——这个句子运用反问,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反复——这个句子运用反复,突出了……的思想感情。
拟人——这个句子运用拟人,把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描写)了……,抒发了…… 第四,从用词的角度。(动词、形容词、叠词、成语等。)
(1)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的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2)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常见答题形式:
1“
”一词(等词),写出了人(事)物的特点或内容,表达(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心情、性格)。②“
”一词(等词),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体现了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
第五,从描写内容的角度
(1)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方法:描写+对象+特征(性格)
A、外貌、神态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等。
B、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心理,反映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从作者描写的角度:感官(听、视、嗅、味、触觉)、动静角度、空间变化角度。
方法:本句从听(视、嗅、味、触觉)的角度+具体内容的分析 第六、从结构作用的角度
题型:某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先弄清该段落在文中的位置,再分析其作用。
在文章开头:
1、开篇点题;
2、引出下文(或总领下文、全文);
3、点明故事所要描写的对象;
4、照应文章标题;
5、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6、为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7、渲染气氛
在文章中间:
1、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某某意思,引起下文的某某意思。
2、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文章结尾:结构上:(1)照应题目或开头或上文,结构严谨;
(2)总结全文或收束全文;
内容上:(1)点明中心或深化中心,突出了某中心;
(2)引起读者思考,发人深省。
第七,从表现手法(写作方法)及作用角度。
表现手法(写作方法)有:对比、烘托、欲扬先抑、设置悬念、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前后呼应(伏笔、照应)、夹叙夹议等。
答题技巧:本文采用“XX”的手法,通过……(文章相关内部实质意义)使文章写得…… 表现手法(写作方法)及作用
1、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现了……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通过对比,突出……的特点,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题(要具体分析)。
3、衬托手法(侧面烘托):用……衬托……,突出……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反语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突出……,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设置悬念:(1)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暗示情节的发展;
(3)与下文……相呼应。
十四、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题型:请分析文中**的形象(文中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答题技巧: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动作、心理、语言、肖像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八、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
题型:文章运用了对比(伏笔、象征等)的表现手法,有何作用(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
答题技巧:(见第七)
十五、联系生活实践,对文中主旨、观点、作者的情感发表见解,或提出看法、建议等。
题型: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启示(谈你对文章的理解)。答题技巧: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
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说明文的类型:按说明对象的不同: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按语言特点的不同: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文)。
二、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语言表达角度)。
三、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对象是指在文中集中介绍的事物。
题型: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答题技巧:(1)看题目。事物说明文的标题一般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题型: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
答题技巧:此类题的答案往往不止一点,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我们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都几点特征。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
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哪里,注意不要遗漏。
四、说明文的内容:指文中说明的事物的特征或阐释事理现象的成因、发展、结论等。
五、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空间顺序,也称方位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现象到本质、特征到用途、个别到一般、概括到具体、整体到局部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六、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1、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的…特点(对…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通俗易懂)。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的……(大小、长短、多少等),使说明更准确、更科学、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对象或科学道理加以揭示,使读者对……有个明确的概念。
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引用说明:○1引用故事(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以……引出说明 的对象或引出说明内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谚语):引用……言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引用诗句:……这个诗句的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写出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⑴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⑵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七、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
“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答题技巧: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八、中心句:
题型: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答题技巧: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中间找,个别的在文段中间找。
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题型: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答题技巧:(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示顺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九、体会说明语言。
(一)题型1: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
答题技巧:一般从二个角度谈:
A、准确形象生动;
B、准确简明平实。答题格式: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说明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二)题型2: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技巧: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题格式:解释词语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三)类型3:……(词语)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题技巧:(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所表达的意思不符合实际。(5)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的准确性。
(四)题型4: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更、最……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也许…
表时间:当时、刚刚、迄今…… 表范围:一切、部分、全部……
表频率:经常、常常……
答题技巧:(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意思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五)题型5: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答题技巧:确定词句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2)找有概数的句子;
(3)找有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六)题型6:指示代词的含义,如“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答题技巧: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最有效的得分方法是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与指代词语替换,符合文意便是正确的答案。
(七)题型7: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技巧: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
(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词语的调换: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十、说明句段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句子或文段在文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
在文首:统领全文、总起全文或引出下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在文中:承上启下;
在文末:总结全文(或前文)。
十一、文章标题的作用
1、概括文章内容(揭示说明内容);
2、交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3、运用了……(具体分析其作用);
4、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可根据题目的作用给文章拟写标题。)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三、把握文章的论点
(一)论点(证明什么):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分论点可有N个,分论点对中心论点起支撑作用,结构上表现为总分关系。分论点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然后等。起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作用。
B、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判断句或祈使句)。
(二)找文章的论点:
方法:一看标题,二看开头、结尾,三看中间,四看论据(看论据用来证明什么观点),五看分论点(将几个分论点合并、提炼、分析并归纳)。
注意语言提示,文中有提示文章论点的词语,提示词语一般是“总之”、“因此”、“总而言之”、“由此可见”等。
<一>明确型(可在文中直接找原句):
1、论点是文章的题目。
议论文的题目有两种:一是论题式的,一是论点式的。
例:《谈骨气》《俭以养德》
2、论点在文章的开头。
A.开宗明义、开门见山亮出观点。B.通过一个故事、诗文等引出中心论点。C.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分析归纳出中心论点。D.根据自己的经历归纳出中心论点。
3、论点在文章的末尾:归纳中心论点。
4、论点在文章中间
<二>归纳型(文章中没有明确论点的句子,作者的观点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要通过阅读,归纳整理,然后概括出中心论点。)
(三)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要作具体分析)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四)文章开头事例或故事的作用:
1、开头通过写……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同时也作为……论据,证明了……论点。
2、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同时也作为……论据,证明了……论点。
3、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同时也作为……论据,证明了……论点。
四、有关论据方面的考查
1、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现实事实、历史事件、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②道理论据: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2、论据的作用。
答题技巧:分析论据的作用时,应始终把握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这一点,它与论点之间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答题时,往往要求答出直接证明的那个观点,这个观点未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3、补充论据。
答题技巧:(1)看清楚需要补充的论据类型;(2)补充的论据必须能够证明中心论点;
(3)要有真实性;
(4)要具有典型性。
如何补充事实论据:人物+事件+结果(1)列举所掌握的名人事例;
(2)巧改有联系的名人事例(同一事例从不同角度叙述可证明不同的观点);学课文的分析方法;
(3)论据间的关系:几个论据共同论证一个论点时,要注意其顺序:或时间,或空间,或主次,或数据的大小。
五、论证方法及作用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用……(概括事例)证明了……这个论点(分论点或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引用……的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利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比喻论证: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的观点,使说理更浅显易懂,更容易让读者接受。
对比论证:将……和……加以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了……的观点。
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引用名人轶事、奇闻趣事,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通过引用……充分有力地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六、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题型: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思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七、关键词语句子或语段的含义及作用
题型1:分析关键词语句子或语段的含义及作用。
答题技巧:回答此类题,一要结合语境结合上下文揣摩其具体含义;二要联系文章内容,尤其要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
分析作用时,首先要找出论点,确定本段在文中的地位,然后分析其对论证、论点的作用(更严密、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题型2:指代“这些方面”、“这种情况”“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答题技巧: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那句话,找离它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回答一般可以直接摘抄原文,有时也需针对题干进行概括、删改等加工。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题型3:考查文段结构作用。议论文段的作用:
(1)引出下文;(2)总结前文;(3)承上启下。(4)总领(总括)下文(全文)。
八、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⑵类型:①并列式
②总分总式
③总分式
④分总式
⑤递进式。
九、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五篇:初中语文阅读理解33套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33套答题公式
做
阅
读
题
必
须
有
四
种
意
识
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
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
文本意识:一切答案可以在文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文本;
题目意识:注意答案在问题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答题要点和要求,按分值答题。
做
阅
读
题的流
程
速读,确定体裁和中心——初看题目,明要求;
再通读原文——依据要求,确定有效阅读区域;
反复斟酌,并作答——复查,是否按照要求作答,是否表述明确。
1.判断文章体裁
答:这是一篇xx。
“xx”中的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三种文体的区别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技巧:
1.时间地点看标志词,准确程度看题意
2.中心人物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
3.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
(1)什么人+干什么;
(2)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
3.概括文章内容
(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
方法:
1.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句式:
①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
“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②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③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分析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
(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
(5)
总分总(掐头去尾)划分段落层次技巧:
①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②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③找标志词
6.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线索判断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示例:
①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④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⑤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⑥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7.为文章拟标题
技巧: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依据:(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
题型:
①为什么以此为题?
②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③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④给文章加(换)题目。
示例:
1)《背影》
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
2)《阿长与山海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3)《变色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
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4)《长在岩石上的小花》运用比喻,形象地点明了主旨,暗喻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人。
5)《六个馒头》
①
以极平常的馒头为题目,引起读者的兴趣;②
六个馒头是本文的线索(故事围绕这六个馒头展开);③六个馒头凝聚了同学之间丰厚的友谊,使文章主题得以表现
6)如果把课文题目《小巷深处》改为《我的母亲》或《母亲赞》之类,你认为效果好吗?为什么?“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这里珍藏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母爱故事,这里也是真挚感情的寄托。其他题目则显得平淡直露。
7)地下没有鳌鱼题目好不好?简要评析一下言之成理即可。(说明文)好。既是对古人认识地震的一种否定,又能引出现代科学的解答,生动,吸引人。不好。不直接,不能一目了然,不如《地震的原因及危害》来得实在。
8)《火车6年不到站》有人认为将题目改为“那车一开,就是6年”更贴切,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①原标题好,因为对弟弟的照顾并未完结,强调这种责任的持久性,突出了哥哥对弟弟的手足深情和高度的责任感。②改后的题好,突出了哥哥6年如一日付出的艰辛,强调“不容易”,难能可贵。
9)《城市农夫》,如果把本文标题改为“我的打工仔舅舅”好不好?为什么?不好。理由:文章写了舅舅以及像舅舅一样的农民在城市这块“庄稼地”上的生活,用“城市农夫”这个题目就把城市和农民联系在一起了。这个标题比“我的打工仔舅舅”更贴动。好。理由:这样一改显得更有亲切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舅舅的怜悯、理解和同情。
10)《青春的门槛》用“青春的门槛”比喻人生两个阶段之间的界限,以此为题目点明题旨,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深层思考。
技巧:①先看题目本义:词语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写作内容如主要事件人物等)。②再思考深层含义:主旨:与主旨的关系(揭示了,点明了);人物:与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情感态度;是作者感情触发点)结构:线索、悬念;表现手法:象征。③最后分析其效果:
运用比喻、化用诗词、引用歌词、一语双关等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等(议论文的题目一般点明论点或论题;说明文常点明说明对象或特征)可以从——
A
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①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②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或事件过程中的一部分,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使故事情节更集中。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
一般来说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常用具体如下:
(1)象征手法:……象征……,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3)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4)
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5)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8)文章开篇的常见写作手法有:
①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②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③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④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⑤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⑥开门见山。
⑦倒叙开头
(9)文章末尾的常见写作手法有:
①抒情议论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主旨。(又称卒章显志)
②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
③
戛然而止,发人深省
④照应开头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表达某种情感或观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增强语势,便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议论文中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表达强烈的感情,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发人深思。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
结合语境分析结合内容分析语意的变化(主旨、人物心理性格、感情等)
从修辞、语气、句式、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表达效果。
句式: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不能换,“××”用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如果换成“××”,就没有这种效果了,所以不能换。
15.文章用典的赏析
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三是言简意丰。16.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一般说出三条。
①内容上:
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
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②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为后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照应开头、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
③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④从写作手法上: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
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等。
17.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问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直抒胸臆,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融情于叙、融情于议、借物抒情、借梦抒情等
②记叙文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段与段之间的议论,能起到承上启下和突出中心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
19.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①时间推移法
②空间变换法
③移步换景法
④分门别类法
20.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
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1.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①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对话)描写、心理描写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②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A.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揭示人物性格和命运产生的原因。
22.分析人物形象
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23.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
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4.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
增强表达效果。
25.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6.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
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7.问某词能否去掉题型解题模式
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
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8.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点明中心。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伸义、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
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xx句,因为它xx。
29.品味句子和关键词
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30.文中关键词语、句子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
B、解释: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分析: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31.文章写作特色
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
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
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
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
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32.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
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33.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