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共和国三十年文学(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4 19:54: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返共和国三十年文学(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返共和国三十年文学(范文模版)》。

第一篇:重返共和国三十年文学(范文模版)

知识分子的精神隐疾

——一段关于“红豆”的恋情

重返共和国三十年文学,《红豆》可算是一朵清新秀丽的花儿。时过境迁,如今回头品读它,仍能欣赏到它独特的文学魅力和价值意蕴,而随着时间的沉淀,也愈能闻到由它自然散发出的永远飘荡在文坛的迷迭清香。

1957年7月,《红豆》由《人民文学》的“革新特大号”作为“新人的作品”推荐发表,编辑当时的意图是为了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但杂志正式出版时,文艺界的“反右运动”已经全面展开,所以成了短命的“百花时代”最后一批绝唱。小说发表以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文艺月报》等对它进行了将近一年的批判,认为作品宣扬了资产阶级的“人情味”和爱情观。

《红豆》被口诛笔伐的年代掩埋了,作者也被迫放下手中的笔。只有当年读过这篇小说的人们,还记得它的美好。当1979年,《红豆》作为“重放的鲜花”之一重新出版时,它赢得了众多新老读者的喜爱和好评。《红豆》这篇小说就像书中女主人公江玫手中握着的红豆一样,依然那么鲜亮,散发着不可磨灭的艺术感染力。它不像是那个时期文学一般,简单,概念化,而是拥有着丰富多样的主题意蕴。

初看此篇小说,很多读者都会把它简单地归结于爱情小说。其实不然,这篇小说不仅讲述了江玫与齐虹的爱情纠葛,而且谈到了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江玫在革命洪流时代是如何成为一名革命先驱者,又是在选择革命道路的时候,江玫遇到的爱情困境和抉择以及投身革命时内心的挣扎变化。从江玫这一个革命者的知识分子的角度,小说可以真实地影射出处于革命洪潮的时代知识分子个人命运以及革命实践中切身感受到的痛苦、挣扎以及灵魂深处的自我搏斗。更甚者,从更高层次的角度,可以看出小说所要表达深层的主题——选择与命运,江玫作为普罗大众的个体,在爱情与革命之间,最终选择了后者,而这种选择没有对与错,只是注定了江玫日后的命运,至于她快乐与否,小说没有给出答案,只是明显感觉到通篇都弥漫着一种回忆式的浓郁伤感美。

爱情的一瞬

《红豆》这篇小说,从题目“红豆”就可以观察出这篇小说是写与爱情有关的主题。古语有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作者也就是借着古代典故来烘托出小说的爱情故事。并且“红豆”这个很具象征意义的意象始终贯穿着全文,它象征着江玫与齐虹真挚纯洁的爱情。同时,作者也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古代笔法,以“红豆”引出全文,并展开铺写江玫和齐虹的爱情。

在一条寂静的小道上,江玫与齐虹第一次邂逅,他们俩就已经互相有好感。之后,在琴房的频频相遇,彼此谈论着音乐、文学以及人生理想,就这样爱情之花就在他们的心田绽放。这是自然,他俩都是有着学识和独立见解的知识分子,所以在许多方面他俩的心灵相契。起初,江玫是一个天真浪漫,清高略带忧愁的女孩儿,而齐虹是一个爱憎分明的男孩儿,他热爱物理和音乐世界,却憎恶现实的世界。他们俩之间有过美好甜蜜的恋爱过程,但这样一段纯洁真挚的爱情却不被旁人看好,这也就是小说的伏笔。由于他们俩人生观的不同,江玫和齐虹之间的爱情裂缝也与日俱增地扩大。文中有一句,“他们的爱情就建筑在这些并不存在的童话里,终究要萎谢的花朵,要散的云,会缺的月上面“,隐喻着他俩日后的爱情结局。

随着江玫对革命和人生看法的变化,她与齐虹之间就发生越来越多的矛盾。其实,从一开始,江玫与齐虹就不合适,注定他们的爱情会破裂结束的。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和阶级,江玫的爸爸是无故被人冤枉至死的,之后她的家庭是处于社会底层,而齐虹是银行家的儿子,出身于中产家庭,所以两人所处的阶层和社会地位不同,以致两人的人生观大相径庭,甚至走向两极。直至最后,两个人自然走向分手的结局。就这样江玫彻底地投入了革命洪潮中,而齐虹带着破碎的心无奈远走他国了。

本篇小说成功地写出江玫在革命与爱情两者选择其一时的内心挣扎、痛苦以及灵魂深处的震痛。这在共和国文学时期是极少出现的,因为我们可以真实地看出深处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内心的复杂情愫、痛苦、挣扎以及裂变。小说没有简单地描述江玫与齐虹意见不合以致分手的过程,而是详细地写出江玫在面临革命与爱情的选择时的焦虑、迷茫、不忍直至最后痛下决心的整个过程。做为读者,特别是女性,很容易地感受得出江玫处于选择之时并做出决定的撕心裂肺的纠痛。这也就是小说处在那个时代的文坛中最独特和成功的地方了。

投身革命之途 起初,江玫是一个天真浪漫,略带忧愁的女孩儿,对人生、革命都只是懵懂,略有隐忧。当她与齐虹交往的时候,她不能理解齐虹那种对人民和革命的激愤和憎恨,只是隐约地反感齐虹的观点。当然,萧素是江玫是她的革命导师,她带领江玫开始领悟革命并渐渐参加革命活动,最后毅然投身到革命队伍之中。

最初,她在萧素的影响下先是不十分情愿地参加了红五月的诗歌朗诵会,再是怀着民族的义愤以救护队员的身份参加了“反美抗日”的北京学生大游行,最后则是在抗议国民党屠杀东北的青年学生的游行中,走到了队伍的前列。江玫就在这样一次次的鼓励和推动下,走上革命的道路。而最关键的动力就是她爸爸的悲惨结局,使她内心愤怒的火焰开始燃烧闪耀,直至她坚定不移地走上革命之路。

文中提到,在抗议“七五”事件的游行里,她领头喊着“为死者伸冤”“为生者请命”的口号,而在死者她想到她的父亲,在生者里她想到她的母亲,萧素和她自己。这里才深刻揭示出江玫投身革命的最根本动力。同时,也是革命使江玫开始觉醒,反思自我人生,认清自己人生的意义和道路。做为女性,有着自我独立思想的革命者,开始在革命洪潮中喊出自己的声音,这也是对五四以来知识分子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红豆》在革命主题方面,还是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热烈倡导和鼓励知识分子走上革命之路。但作者没有主题先行,并没明确指出江玫最后是否得到内心的幸福,只是写到江玫在革命道路走得很好,最终得到了党组织部的认可。这其中就存在着知识分子的隐疾。

知识分子的隐疾

本篇小说的主题是写一个女性知识分子在人生道路时,面临革命和爱情之时做出抉择。而在这个抉择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窥探到一个时代沉淀隐匿在知识分子内心的震痛与挣扎。这在同时期的其它作品中,是很难看到。所以,从这一层面,本篇小说有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及其意义。

虽然在本篇小说中,有三个知识分子,萧素、齐虹和江玫,但江玫是小说中塑造得最立体丰富的知识分子。不过他们三人,代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萧素是对革命有坚定不移态度的知识分子,齐虹是反对革命具有浪漫主义情调的知识分子,而江玫是对革命的态度是发展变化的知识分子。

在小说里,江玫一方面与齐虹发生了自然浪漫的自由爱情,而另一方面,她渐渐地开始接触革命并加入革命的活动之中。这两者在文中,就是两根隐性的线索,刚开始还是任意随性地发展。但随着他们的爱情愈加甜蜜温馨之时,而革命对于江玫却有不同的意义了,她开始领悟到革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这时,革命与爱情就在江玫的心里生出了矛盾嫩芽。直到,萧素被抓以及得知自己父亲悲惨结局之时,她对革命就有关键性的改变同时也认同并决定投身到革命中。与此同时,她愈加强烈地感觉出她与齐虹之间的沟壑越来越大,但感情上她依然深爱着齐虹。至此,革命与爱情在江玫心里就像两条猛兽在互相撕咬嚎叫,这也就能看出江玫做为知识分子的痛苦和无声的挣扎。直至最后,当齐虹准备抢她上车之时,她做出决定选择革命,放弃爱情。而齐虹也终究没有强迫她离开祖国,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俩之间的真挚入骨的爱情。整篇小说就是叙述着江玫多年之后看见红豆之时对往事痛苦的回忆,从此就可以观测出作者当时选择革命的痛苦以及多年以后依然铭记于心。从这篇小说中,我们就可以一改以往对知识分子的认识,不单单以为知识分子很自然简单地就踏上了革命这条道路,也是经历过许多裂变、痛苦之后,才艰难地做出选择的。

本篇小说详细细致地描写江玫在革命与爱情之时的痛苦和挣扎,同时也从侧面看出江玫丰富复杂的人性。她不是一个概念化的人,而是一个大胆追求拥抱爱情并有着自我独立思想的女人,她正因为感应着时代的召唤才积极投身到革命队伍中,只不过在那个时代不能同时拥有爱情和革命,所以她只能忍痛割弃所爱投入革命之中。事实上,虽然她顺应了时代的召唤,但作为个体在她一生中曾经的抉择所造成爱情创伤是其他都无法弥补的。这种个人的隐痛常常隐没在革命浪潮中,但作者却适时地将其抓住并形成文字,确实有着巨大的历史价值意义。

而齐虹其实也是那个时代另一类知识分子的写照,小说对齐虹是采取批判的态度。齐虹在小说中,是一个自私自利不关心社会、国家命运的知识分子,只是懂得风花雪月和个人享受的知识分子。当国家正处民族危亡之时,他却憎恶革命和人民,而只是想到自我的利益和爱情。所以,文中萧素作为有道义民族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就猛烈地批判了齐虹。可是,对于齐虹对江玫真挚的爱情,还是应该予以正确的态度。因为自由恋爱是人之常情,应该得到推崇和鼓励的。

选择和命运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是以女性视角倒叙的形式来回忆以往的事情,写出了江玫在面临革命与情爱之时,艰难地做出选择革命而之后就投身到革命中去。在当时民族危亡之时,江玫是顺应时代的号召。从时代的角度,她的选择是正确的。但从江玫个体的角度看,我们就不能判断这是否正确。因为从文中悲伤的回忆调式可以看出,江玫放弃爱情对她人生造成很大的创伤,因为那段回忆是不可碰触,虽然已然结痂但仍能感觉其阵阵痛楚。

倘若试想下,假使江玫没有投身革命而是选择爱情,也许她就有另一种人生了,至于幸福与否,我们不可知晓的。所以,这篇小说从深层次揭示出人生的多种可能性和变化无常。人在一生中,会面临多种选择,而做出每种选择之时都有得有失,但一种选择只有一种命运。所以在人生命途中,不存在正确与否,而只存在是否真实活过。在小说中,不管江玫如何选择,都注定她一种独特的人生命运。而齐虹的选择也终究注定他另一种人生命运。

小结

本篇小说除了在其主题有着独特的价值魅力和意义之外,它的语言以及写作手法也很具有超时代的艺术魅力。《红豆》虽然是一篇短篇小说,但所反映的社会层次和艺术格调都明显地高于当时以宏大历史叙事为主的现代历史小说。诗意化的意境和散文化的笔法,形成了作品独有的艺术风格,而温馨浪漫的情调和浓郁含蓄人情味则形成作品独特的文人韵味。而倒叙手法的使用有助于组评价在疾风暴雨的时代氛围中营造出爱情的小天地,而江玫因“红豆”而引发的怀旧情绪和情不自禁的泪水,则总使作品带有一种温情脉脉的“感伤美”。

第二篇:让黄钟大吕之音重返文学殿堂

让黄钟大吕之音重返文学殿堂

当代文学创作远离现实、乱象丛生2014年03月10日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记者 孙妙凝 胡言午

【核心提示】在民族危难之时,鲁迅曾极力推崇“最雄桀伟美”的“摩罗诗派”,希望文学可以激励人们“自觉勇猛发扬精进”,可以“动吭一呼,闻者兴起,争天拒俗”,高度张扬力量之美。这种美学精神是今日文学所匮乏的,而在这个迈向民族振兴的时代,文学恰恰需要这样的风骨气象。

近年来,我国当代文学创作既呈现出活跃繁荣的景象,也存在着“繁而不荣,多而不精”的隐忧。为剖析中国文坛存在的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等种种乱象,匡正文学研究的方向,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人民日报》合作开设的“文学观象”栏目,经本报2月28日报道之后,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强烈共鸣,学者纷纷呼吁:让清风正气扫除文学的“雾霾”,让黄钟大吕之音重新回到文学殿堂。

当代文学创作乱象重重

近年来,随着以消费文化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的勃兴,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崛起,当代文学的创作、传播和接受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创作发表更加便捷,阅读自主性得以提升,文学创作与批评总体上富有生机;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

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金永兵向记者介绍了文学创作的几大乱象:第一,文学创作日益突出私人性,呢喃于个人情感、杯水**,忽略乃至消弭了对文学公共价值的关注。第二,文学创作越发关注个体的内在性,远离社会日常生活,丰富而有厚度的社会化个体鲜见于文学作品,文学的文化功能逐渐淡去。第三,文学创作更加倾向个体随意性的自由,一些充满匪气、痞气、不受社会伦理法度人情约束的人物得到推崇。第四,文学创作越来越突出欲望和本能,呈现反智化、鄙俗化的倾向,文学沉沦在欲望生产中不能自拔,读者的消费也被绑架在欲望的战车上。

“此外,文学作品越来越琐细化,拒绝严肃思考和宏大叙事;作品高度形式化,充斥着无聊的调笑和谐谑,这也是当代文学创作存在的重要问题。”金永兵说。

文学创作应关注世道人心

主旋律文学存在被边缘化的现象,原因何在?学者认为,并非大众疏远了文学,而是文学遗忘了自身责任,远离了人民。文学的责任与生俱来,应关注国之昌运,关注世道人心。

北京工友之家成员、长期在“新工人”群体中调研的社会学学者吕途表示:一位工友说,他看过很多网络小说,不过就是为了消磨时间。全国有三亿多工友,却很少看到表现他们生活、为他们创作的小说或歌曲。近年来,吕途所在的新工人艺术团出版了七张由工友创作、以打工为主题的专辑,她告诉记者,新工人艺术团到清华大学演出时,一位建筑工地的保安听到歌曲后深受触动,彻夜难眠。

近年来,也涌现出一批以农民工、城中村等为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如深受读者喜爱的《出梁庄记》。金永兵提出,总体来看,文学创作对于工人、农民群体有所关注,但与商业文学的阵势尚不可同日而语;况且,有些关注不过是一个装饰或噱头罢了。我们固然要把高档公寓发生的故事拿来观赏,但也要认识到,大量的生活是由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构成的。文学创作者和批评家要关注社会中绝大多数人,这决定着一个时代的价值和倾向。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胡亚敏表示,为普通人创作的文学作品未必没有市场。当前一些关注普通人的作品,如方方的《万箭穿心》,就表现了普通人向善的力量、对他人的关怀、对命运的抗争。遗憾的是,这些作品的市场还没有完全打开。

文学要体现民族的风骨气象

作家既是时代的记录者,也是时代的思考者、探索者和建构者。学者呼吁,作家、批评家、理论家和广大文学爱好者应肩负使命,共同开辟这个时代的文化气象和精神风骨。

金永兵告诉记者,中国文学的气韵风骨古已有之。我们常常怀想“汉魏风骨”、“盛唐气象”。“盛唐气象”呈现出的即博大雄浑、超拔深远的艺术境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种铺天盖地的雄浑之气,无不洋溢着生命活力、高远胸襟与逐梦魄力,虽逾千载,仍令懦者勇、弱者强。在民族危难之时,鲁迅曾极力推崇“最雄桀伟美”的“摩罗诗派”,希望文学可以激励人们“自觉勇猛发扬精进”,可以“动吭一呼,闻者兴起,争天拒俗”,高度张扬力量之美。这种美学精神是今日文学所匮乏的,而在这个迈向民族振兴的时代,文学恰恰需要这样的风骨气象。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文学一定要有向上的力量,能对人格有所提升,而这种提升并不是简单的励志。对于通俗文学来说,应有更正面的鼓励和引导,通俗文学不能诲淫诲盗、黄色低级;对于纯文学而言,其反映的人性更复杂微妙,对生命的探索更具广度与弹性,因而对其要有更宽阔的观察视野。总之,文学应使我们对人性的探索、对人类文明的理解更深入,在人性的提升、人类社会的发展方面产生积极意义。

善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武器

面对重重文学乱象,学者认为,应当进一步建立合乎时代发展的文学批评方法,加强相关文学理论研究,为文学扫除“雾霾”、祛除“毒气”,从而为这个时代构建起价值坐标。

文学乱象成因何在?胡亚敏表示,随着价值观念日趋多元,价值判断标准亦多种多样。过去那种机械的、“板着面孔”的理论批评,显然已难适应时代发展,而既有说服力、感染力,又合乎人性和社会发展的文学批评方法尚未建立。

然而,随着文学理论研究范式的多样化,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运用和研究正在减少。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永清强调,“马克思主义批评不是少数政治家的批评,而是群众的批评。作为看待整个社会历史的方法,它极具生命力。因此,要培养一批能够娴熟运用马克思主义批评武器,既懂理论又关注文化现象的批评人才。”

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对准确把握时代问题、建构时代文化、引领时代风尚有积极作用。“关注社会最大多数的劳动者,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价值定位。马克思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当代中国社会来说是非常有活力的因素,它有利于把社会文化中积极而有创造力的一面凸显出来。”金永兵表示。

第三篇:第一二个十年的文学评价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评价

一、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

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

始终贯穿、体现了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并探索社会解放道路的启蒙思想主题;

以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文学观念的重大变化与文学语言、文体形式的革新解放,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自觉地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部分新文学倡导者存在偏激情绪,对某些传统事物缺少具体分析,以致简单否定。

二、二十年代的小说

整体上看,20年代小说创作比较活跃,但大家不多,长篇巨著很少。就创作个体而言,鲁迅一枝独秀,叶绍钧、郁达夫成就较大;就创作流派而言,主要有人生派写实小说(问题小说、乡土小说)和浪漫抒情小说(前期创造社、浅草—沉钟社、弥洒社,郁达夫、郭沫若等)。

胡适是五四新诗革命最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其《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白话诗集。继而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等纷纷创作新诗。但这些尝试之作,平实直露者多,蕴藉婉曲者少,诗味不浓;为新诗作出重大贡献、奠定其稳固地位的,是郭沫若的《女神》;湖畔诗人汪静之等的爱情诗给新诗坛带来一股青春的气息;冰心的诗集《繁星》和《春水》,富有哲理与意境美;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的诗集《昨日之歌》,风格以精致幽婉见长;徐志摩、闻一多提倡的新格律诗,反对过于欧化和散文化的倾向,注意融合中西诗艺的长处,为新诗艺术的成熟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二十年代的散文

二十年代的散文创作异彩纷呈、成绩斐然。如鲁迅所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鲁迅犀利泼辣的杂文,意境深远的散文诗,周作人冲淡平和的“言志”小品文(是对文以载道的封建传统的“和平瓦解”);冰心清丽真纯、温婉缠绵的散文;朱自清精致缜密的抒情散文;林语堂颇具嘲讽幽默味的小品文等。

话剧源于欧洲,20世纪初传入我国。胡适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一次有重要意义的大胆尝试;丁西林的《一只马蜂》《压迫》等独幕喜剧特色鲜明,形成了五四时期喜剧创作的一座高峰;欧阳予倩的《泼妇》、洪深的《赵阎王》等在中国现代话剧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田汉的《咖啡店之一夜》、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等浪漫主义剧作有更高的艺术成就。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评价

一、小说

长篇小说硕果累累,名家辈出。除了茅盾的《子夜》《蚀》,老舍的《骆驼祥子》《二马》《离婚》,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沈从文的《边城》,还有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蒋光慈的《短裤党》《田野的风》,叶圣陶的《倪焕之》,丁玲的《一九三0年春在上海》,李劼人的《死水微澜》,王统照的《山雨》等。

短篇小说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人们的内心世界,无论是思想内容的深刻,还是艺术表现的圆熟都超过了上一时期的作品。代表性的作

品叶紫的《丰收》,茅盾的《春蚕》,老舍的《断魂枪》、吴组缃的《樊家铺》,张天翼的《包氏父子》,沙汀的《代理县长》,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施蛰存的《梅雨之夕》,艾芜的《山峡中》,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等。

二、诗歌 本时期诗歌在现实性、战斗性上有所增强,如殷夫的诗,蒲风的诗,臧克家的诗等;艺术上仍保持着探索暗示、象征等手法营造意境,醉心于诗歌形式的创新,内容上则远离现实生活;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追求诗情与诗形的现代性,借助朦胧的意象,倾诉着灵魂受伤后的缠绵低回的情绪;卞之琳也注意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表现手法,但重在传达诗的哲理意味,如《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三、散文

不同种类的散文都有精品问世。鲁迅《二心集》《伪自由书》《花边文学》等多部杂文集中的作品,活泼尖锐,犀利深刻;瞿秋白、徐懋庸等人的杂文,也与鲁迅杂文风格相近;何其芳的《画梦录》精致典雅;

李广田的《画廊集》朴野浑厚;沈从文的《湘行散记》简练隽永;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真挚朴讷;林语堂的《大荒集》幽默闲适。

四、戏剧

经过十年的探索,在本时期走向成熟,其标志是曹禺的《雷雨》《日出》,重要作品还有田汉的《名优之死》,洪深的《五奎桥》,李健吾的《这不过是春天》等。

下载重返共和国三十年文学(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返共和国三十年文学(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