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娜.卡列尼娜故事梗概(外国文学.一万字).
姓名:XX云 学号:1XXXXXXXX40 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XXX班 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书籍信息:(俄)列夫·托尔斯泰.草婴译.安娜·卡列尼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故事梗概:
第一部
1—4
安娜·卡列尼娜的哥哥奥勃朗斯基公爵已经有五个孩子,仍和法籍家庭女教师有暧昧关系,因此和妻子陶丽闹翻。吵架后奥勃朗斯基感到很苦恼,陶丽不愿打理家事,结果他家里的秩序都变得颠三倒四起来,后来他尝试与陶丽和解,但失败了。
5—8
此时深爱着吉娣的庄园贵族康斯坦丁·列文也从乡下来到莫斯科,他先去拜访了奥勃朗斯基,后又去了谢尔巴茨基家,他打算向吉娣求婚又觉得吉娣不会爱他,为此十分迷茫。列文住在他异父同母的哥哥柯兹尼雪夫家里,参与了哥哥同哈尔科夫来的教授的谈话,教授走后,柯兹尼雪夫与他谈论了地方自治会的问题和列文亲哥哥—尼古拉的近况。
9—12
列文和吉娣在动物园里溜完冰后,又与奥勃朗斯基去饭店里吃午餐。奥勃朗斯基跟他谈论了吉娣与伏伦斯基的关系,也与他争论爱情和女人的问题,他们两人对此问题的看法很不一样。
13—16
谢尓巴茨基一家对女儿吉娣的婚事持不同的看法,公爵夫人为吉娣的婚事很是操心,她希望女儿能够与伏伦斯基在一起。而在谢尓巴茨基家的晚会开始前,列文也鼓足勇气向吉娣求婚,但吉娣倾心于伏伦斯基因此拒绝了他。伤心欲绝的列文在晚会上遇见了伏伦斯基,他此时已无心与人交谈,便离开了。晚会结束后,颇为中意列文的谢尓巴茨基公爵同他的夫人吵嘴了,原因是他们两人心目中的女婿人选不一样。实际上,伏伦斯基对于吉娣的态度纯粹只是享受这种暧昧的态度而已,并无意与她结婚。
17—21
伏伦斯基和奥勃朗斯基在莫斯科车站等候伏伦斯基伯爵夫人和安娜。为调解哥嫂家庭关系来到莫斯科的安娜,在车厢里与青年军官伏伦斯基相遇,四人正聊天时传来了看道工死于火车轮下的消息,他的死给安娜留下了印象。随后,安娜来到哥哥家,同嫂嫂陶丽见了面并与之谈论奥勃朗斯基的变心。不久,她又在奥勃朗斯基家里遇见了来探望姐姐的吉娣,吉娣邀请她去参加舞会。在安娜的安慰与劝告下奥勃朗斯基夫妇言归于好,相谈正欢时伏伦斯基突然来访,大家都感到奇怪,尤其是安娜感到甚是别扭。
21—23
在舞会上吉娣精心打扮,想象着渥伦斯基要正式向她求婚;舞会上的安娜气质出众,吸引着大家的目光。吉娣发现伏伦斯基和安娜异常地亲热,这使她感到很苦闷。
24—27
列文赴旅馆探望哥哥尼古拉。之后便回到了自己的庄园仍旧继续他以前的生活,有时会幻想着以后的家庭生活,在他心里只有与自己所爱的人结婚才会有幸福的家庭生活。
28—30
安娜不愿看到吉娣痛苦,劝慰了兄嫂一番,便准备回彼得堡。在火车上安娜做了一个噩梦,想要走出车厢透下气,不料竟与伏伦斯基意外相遇了。到达彼得堡车站后,安娜遇见了来接她的丈夫。
31—34
伏伦斯基遇见安那以后,发现自己受到了她的吸引。他在车站上见到了安娜丈夫卡列宁,他表达了想要去拜访的愿望,卡列宁只是冷冷地说了句“欢迎”。安娜回到家里,见到了儿子谢辽查,之后,李迪雅伯爵夫人同安娜的另一女友也来探访。此时安娜心里在考虑是否要告诉丈夫有关伏伦斯基的一些情况,但因有过类似的事而丈夫并不在意,她也就不打算说出来了。
第二部
1—3
吉娣因失恋而难过生了病,谢尓巴茨基家替她会诊了,也没结果,最终决定听从医生意见送她出国疗养。吉娣心绪恶劣引起全家不安,姐姐陶丽也来看望她,吉娣向姐姐述说了自己的心事,情绪变得非常激动。
4—7
安娜在彼得堡上流社会的交际圈有三个,其中她真正的社交界是通过她的表嫂培特西公爵夫人建立的,公爵夫人很是喜欢她,她也很喜欢这个圈子,因为她总能在这遇见伏伦斯基。伏伦斯基在歌剧院同培特西公爵夫人相遇了,为她讲述了九品文官以及他两个同僚闹事的经过。歌剧结束后,培特西公爵夫人在自家招待客人,众人开始谈论卡列宁夫妇的流言。此时,伏伦斯基走了进来,从容自若地与众人聊天,随后安娜也来了,在伏伦斯基的目光下她佯装镇定。安娜找机会与伏伦斯基谈起了吉娣的现状,但伏伦斯基不想想太多,他只想对安娜倾述对她的爱情,安娜并没有拒绝,匆匆离开了。
8—11
卡列宁在官场中是个显赫的人物,“完全醉心于功名”,根本不懂什么是爱情,他认为:他和安娜的结合是神的意志。他并不在乎妻子和别人相好,“而是别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也因此他决定同妻子谈她在培特西家的行为,让妻子注意自己的行为和社会舆论,明白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对儿女的责任。安娜装作不懂他的意思,卡列宁最终放弃了这次谈话,两人不欢而散,但两夫妻的关系仍是由此发生了微妙变化。后来,安娜与伏伦斯基发生了关系,她的内心因此非常痛苦。
12—17
列文在乡下过了三个月仍是对吉娣的拒绝念念不忘,感到痛苦。直到春天来了,他在自己的领地上有条不紊的工作,安排春天的农活。奥勃朗斯基也来到他家探访,两人准备去打猎。狩猎的成绩十分可观,在谈话间列文从奥勃朗斯基嘴里知道吉娣的病以及她并没有和伏伦斯基订婚的消息。回到庄园后奥勃朗斯基向商人梁比宁出售树林(这是他此行的主要任务),列文认为他这笔买卖吃了亏,他却不在意。在晚餐时奥勃朗斯基又与列文谈心,谈论有关于列文和伏伦斯基的一些情况以及两人的差异。18—25
伏伦斯基的生活是以团的活动为主,醉心于社交,在军职与社交之外,他嗜马成癖。红村赛马那一天,他在团的食堂与人寒暄后回到了营地木屋与朋友谈论了有关赛马的事,决定去赛马马房看一下赛马的情况。在赛马比赛开始之前伏伦斯基到彼得高夫去看望安娜,安娜告诉他自己怀孕了。伏伦斯基想要与安娜结婚,但事实上他们如今已经处在困境当中,他想同安娜商量走出困境的办法,安娜却十分逃避,因为她每次都想到自己的儿子,她无法想象儿子会怎样对待她这位母亲。就在此时安娜的儿子谢辽查回来了,伏伦斯基只有匆匆离开。
伏伦斯基路过勃良斯基家,在那儿待了5分钟就飞速赶往赛马场。他在马房里牵出自己的马趁人不注意时来到亭子旁,在那里同他的哥哥和奥勃朗斯基相遇。比赛开始前的军官们都有一些紧张,在四里障碍赛时,伏伦斯基同马霍京角逐不慎落马,26—29
卡列宁同妻子谈话后夫妇之间的的关系逐渐变得冷淡起来,赛马那天卡列宁的朋友李迪雅伯爵夫人因担心他的健康,让他接受医生检查,在这之后,他有接待了几位客人才动身去赛马场。他在彼得高夫妻子的别墅里同妻子和孩子聊天的时候,培特西公爵夫人先来接安娜去了赛马场,卡列宁随后才到。安娜听着卡列宁与他人谈话,心里很不舒服,既为伏伦斯基担心,有觉得自己是一个堕落的人。在伏伦斯基落马时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卡列宁认为安娜有失检点,迫使她提前退场。安娜无法忍受丈夫的虚伪与自私向他承认了自己与伏伦斯基的关系。
30—35
谢尓巴茨基一家在德国温泉疗养,遇见了几位俄国来的旅客,其中最让吉娣喜欢的事华伦加小姐。在一个阴雨的早晨,吉娣同华伦加相识。公爵夫人探听到华伦加的身世,知道女儿对她的喜欢,就邀请华伦加参加她的晚会,在晚会上吉娣对华伦加说了自己的心事,华伦加安慰了她。在认识华伦加后,受她理性淡然的性格的影响,吉娣的精神上发生了变化,开始变得通达起来。不久,谢尓巴茨基公爵赴卡尔斯巴德旅行回来,他同施塔尔夫人(华伦加的养母)、华伦加和画家彼得罗夫认识。在父亲回来后,吉娣以往郁结的心绪彻底开朗起来,病也好了。谢尓巴茨基一家决定回到俄国,临走之前吉娣与华伦加约定她结婚时一定要去看她。
第三部
1—6
柯兹尼雪夫去乡下列文家享受乡村生活。两兄弟在看待老百姓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列文也无法说服哥哥,并且他还要关心庄园的农活。六月,柯兹尼雪夫在列文的陪伴下去钓鱼,两人又为地方自治会的事争吵起来。在争吵后,列文想到他以前用割草控制情绪的方法,便决定第二天清晨去割草。同农民割了一天草列文与他们相处融洽,也感受到了劳动的意义。割草后回到家,列文收到了奥勃朗斯基的来信,两兄弟决定去叶尔古沙伏看望陶丽。
7—12
陶丽和孩子们在乡村的生活起初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慢慢的她也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快乐。六月,陶丽带着孩子们受圣餐,菜蘑菇和游泳。列文来到乡下看望陶丽,他们聊天时谈到了吉娣的事,陶丽劝列文理解吉娣拒绝他的心情,也向他倾诉了自己的不幸,列文安慰了一番就告辞了。七月,列文在姐姐乡下养蜂厂一个老头儿朋友家去看望,谈话间发现了农民分草的问题,并将之解决。在看到伊凡·巴孟诺夫夫妇的生活后,他很欣赏农家的生活,决定过新的生活。一天,吉娣乘车去叶尔古沙伏陶丽家,途中邂逅了列文,但她并没发觉。
13—18
在妻子说出私情后,卡列宁在从彼得高夫到彼得堡的途中沉思,决斗又怕死去,离婚又损名誉,考虑再三决定“不能因为一个下贱女人犯罪而遭殃”,要安娜维持表面的夫妻关系。他写信给妻子要她在避暑季节结束后回到彼得堡。卡列宁官场上纠纷不断,“六月二日委员会”出了错误,他要求成立新的委员会。安娜向丈夫坦白后,心情十分不安与矛盾,她写信给丈夫决定去莫斯科。临走时收到卡列宁的来信,内心很是恼怒,想要冲破“谎言的罗网”。她去培特西家采访,希望能够见到伏伦斯基。培特西公爵夫人同安娜讨论了上流社会,并邀请她参加槌球赛。
19—23
伏伦斯基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生活原则,理财也是把能手,尽管他已入不敷出。伏伦斯基也希望可以明确自己同安娜的关以系。在他整理完自己的财务事后,他参加了团长为欢迎谢普霍夫斯科依公爵而设的宴会,谢普霍夫斯科依同伏伦斯基谈话,想让他进官场任职。宴会结束后,他同安娜在傅列达别墅花园里相见,他们谈论了卡列宁的来信。在“六月二日委员会”会议上做报告获得成功的卡列宁回到家,便看见了回到彼得堡的安娜,两人的交谈,仍然没有结果。
24—30
列文经营得农业使他产生了反感,同农民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农业上的失败,使列文丧失了兴致,内心很苦闷,决定去史维亚日斯基家打猎。在去史维亚日斯基家途中,他在富裕的农民家逗留,老农家的幸福生活给列文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史维亚日斯基是本县首席贵族,他是个聪明有礼,又让人难以理解的人。打猎失利而归,在晚上喝茶的时候两人讨论起农事,有两个地主也参与了这场讨论。两个地主表达了他们的宗法制农民观点,列文则表达了他对农奴制改革、银行和铁路的否定态度。讨论结束后,两人在书房继续谈话,史维亚日斯基说明了学校的重要性,列文则对学校教育农民持不理解的态度。列文总结关于地主经营的结论:必须注意俄国农民的特点并使雇工关心收成。回到家后,他试图改造原来的农场,然而实行计划很是困难。他竭力研究经济规律,对新的农场安排很感兴趣,决定出国考察农业问题。九月底,列文准备出国,他幻想建立一项新的科学——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抱有不流血的农业革命的思想。
31—32
列文哥哥尼古拉来到庄园,尼古拉此时病得严重,列文开始思索死的问题。两兄弟为列文的经济计划产生了争论,列文明白自己的哥哥,在哥哥离开庄园时对他安慰了一番,三天后,列文出国了。
第四部
1—3
卡列宁安排夫妇两人在彼得堡的生活,要求安娜不要在家里见情人。正在陪同外国亲王参观彼得堡名胜的伏伦斯基收到了安娜的信,让他去她家里见她。伏伦斯基休息时做了一个恶梦,醒来时已是晚上,他去安娜家时在门口同卡列宁相遇,两人并没有说话。他见到安娜时,安娜醋性发作,又想到分娩时可能死亡,她讲述了和伏伦斯基相同的梦,伏伦斯基则不断安慰她。
4—6
伏伦斯基的到来让卡列宁很愤怒,他夺取了安娜放伏伦斯基来信的文件夹,两人吵了一架。他企图办理离婚手续,为此还走访了彼得堡著名律师。但卡列宁领导的委员会报告遭遇了失败,他决定亲自到当地去调查情况,在路过莫斯科时与奥勃朗斯基相遇。
7—16
奥勃朗斯基在去列文住宿的旅馆邀请列文赴他举办的宴会后,又去卡列宁处,邀请了卡列宁。奥勃朗斯基家的宴会气氛很融洽,列文在宴会上遇见吉娣,感到又惊又喜。在众人讨论古典教育和时科教育的优点以及妇女解放问题时,陶丽找到卡列宁,希望他能够饶恕安娜,卡列宁听后很是愤怒。列文则在同吉娣进行“神秘交流”,两人用粉笔写首字母的方式互述心意,谈心后,列文心情非常激动。第二天,他便去了谢尔巴茨基家,向吉娣求婚,吉娣答应了。谢尔巴茨基一家开始商量婚礼的具体事项。列文向吉娣坦白了自己丧失童贞和不信宗教的秘密,把自己的日记本交给她。吉娣读完日记后本很苦恼但也原谅了他。
17—23
卡列宁接到安娜的电报回到彼得堡,原来安娜生下女儿后就得了重病,她向卡列宁忏悔,卡列宁亦同伏伦斯基在安娜床前和解。伏伦斯基经历这一幕后认识到自己才是那个虚伪卑鄙的人,心情痛苦以至于开枪自杀。卡列宁在饶恕安娜以后,心情变的平静,他对新生女孩(安娜与伏伦斯基的女儿)的态度也变得很慈爱。二月底,培特西公爵夫人来看望安娜,为伏伦斯基要求在他动身去塔什干前同安娜话别,安娜拒绝这个要求。公爵夫人走后,卡列宁同妻子谈起他们的问题,安娜很恼怒,他经过考虑后准备容许安娜同伏伦斯基保持关系。这时候,奥勃朗斯基也来到卡列宁家,他同安娜谈她的处境,劝安娜同丈夫离婚,也充当了安娜和卡列宁的中间人,卡列宁亦宽宏大量,准备离婚。可是,自杀未遂的伏伦斯基,恢复了健康,在准备去塔什干任职前,同安娜见了一面,两人便决定出国去意大利,伏伦斯基也辞去了塔什干的任命。
第五部
1—6
列文婚前受完圣礼,在结婚那天单身汉在他家午餐,列文突然怀疑吉娣对他的爱情(因为他认为自己根本不配得到吉娣的爱),也因此在谢尔巴茨基家同吉娣吵嘴,不过,他很快就得到答案,与吉娣和好了。结婚当天众人在教堂里等新郎等了很久,列文因仆人忘记准备干净衬衫而迟到,在结婚仪式上在场亲友的品评均是对二人的艳羡与祝愿。婚礼结束后,这对新婚夫妇就到乡下去了。
7—13
伏伦斯基同安娜在欧洲旅行三个月后居住在意大利小城。在这儿,伏伦斯基遇到了朋友高列尼歇夫,高列尼歇夫也因此与安娜相识,三人谈论着到了伏伦斯基租下的豪华别墅。在旅居外国的这段时间,安娜过得很幸福,伏伦斯基却感到无聊,他开始习画。在他与高列尼歇夫谈论画家米哈伊洛夫时,安娜建议去参观米哈伊洛夫的画室。三人造访画室时,米哈伊洛夫本有一点轻蔑,但不久便改变了这个看法。几人观看了他所作的彼拉多训诫基督一画,对这幅画的评论也很中的。伏伦斯基和安娜欣赏了另一幅画,伏伦斯基很喜欢买下了它,米哈伊洛夫亦答替安娜画像。伏伦斯基习画并没持续多久就中止了,两人决定回国。
14—20
列文婚后家庭生活很幸福,吉提操持着琐碎的家务,但这与他以前所设想的生活并不同,他同妻子吵嘴,对蜜月也很失望,直到婚后第三个月他们的生活才开始过得比较平稳,这时列文也开始撰写农业改革的论文。一天,他们收到尼古拉病危的消息,决定两人到县城去看望他。在县城旅馆里,他们探望了尼古拉,了解了他现在的情况。尼古拉的病情逐渐恶化,吉娣在一旁看护他,她和列文对死的态度截然不同,她很通达,列文则是思考和逃避。第二天,尼古拉受了涂油礼和圣餐礼,几天后便死去了。
21—30
妻子出走后的卡列宁因他人的怜悯而惊惶痛苦,在当前处境中他感到困惑与孤独,李迪雅伯爵夫人对卡列宁很是关怀,她发现自己爱上了他。安娜回到彼得堡后,住在旅馆,她写信给李迪雅伯爵夫人要求同儿子见面。卡列宁当天出席宫廷庆典听到了官员对他的诽谤,他在仕途上亦陷入绝境,在收到李迪雅的信后,他来到她家里。看到她转交的安娜的来信,又听了她的劝告,卡列宁决定拒绝安娜同儿子见面的请求。生日前夜的谢辽查很高兴,他觉得他今天见到了母亲,尽管她并没有走到他面前(此时正是语文教师课后,他在等待父亲卡列宁给他上课)。伏伦斯基和安娜从国外归来,他们在社交界的地位开始变化,但安娜并没在意,她只想看看儿子,谢辽查生日那天她偷偷回家去看他,谢辽查不愿放妈妈走,他含着泪说:“再没有比你更好的人了。”
31—33
伏伦斯基被重新踏入社交界的欲望和舆论的压力所压倒,与安娜分居,尽量避免与她单独见面,这使安娜感到很难过。与儿子会面后,安娜的孤独感与对伏伦斯基爱情的疑虑尤甚。在观看歌剧时,安娜受到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回来后伏伦斯基却抱怨她,不该不听劝告去参加晚会。于是他们搬到伏伦斯基的乡下田庄上居住。
第六部
1—5
陶丽带着孩子、华伦加和柯兹尼雪夫在波克罗夫斯克列文家去避暑,采蘑菇。饭后,女人们在阳台上交谈,吉娣希望柯兹尼雪夫向华伦加求婚,谈话后,她又与列文谈论起这两人,希望他们能够幸福。柯兹尼雪夫见到了华伦加。思考着能不能与她结婚,但他同华伦加表达心事的企图没有成功。
6—15
在大家谈论说期待老公爵也能够到来时奥勃朗斯基和维斯洛夫斯基来访了,维斯洛夫斯基对吉娣的态度引发起列文的妒忌。第二天,众人准备去打猎,猎人们心情俱紧张。打猎的第一天,在去往格伏兹吉夫沼地途中,列文仍妒忌心作祟与维斯洛夫斯基言语间颇不合。吃完早餐后不久,众人就到达打猎地。这一天打猎奥勃朗斯基得手,列文失利,晚上猎人们在农家小屋休息,列文和奥勃朗斯基为富翁马尔杜斯的事争论,列文没得胜,在他(假装)睡着了后,维斯洛夫斯基和奥勃朗斯基夜游,两人谈天说地很是畅快。第二天的打猎,列文取得了胜利,获得新成绩,之后又收到吉娣的来信,他高兴地回了家。结果第二天,列文再次因维斯洛夫斯基对吉娣的殷勤而醋性大发,把他驱逐出了庄园。
16—24
陶丽到伏兹德维任斯克伏伦斯基庄园看望安娜,在野外遇到安娜、伏伦斯基和他们的客人——华尔华拉公爵小姐、史维亚日斯基、维斯洛夫斯基。陶丽和安娜在归途中和到家后交谈了很久,两人对对方的近况都有了了解。安娜的生活环境很奢华,陶丽在育儿室里见到安娜的女儿,发现那里的气氛却很不好,安娜对女儿的关注也不够。随后,陶丽又跟安娜参观了房子、花园和医院。参观后,伏伦斯基与陶丽谈话,指出安娜必须离婚,要求她在这件事情上帮些忙。午餐时,如位女主人般主持着谈话,众人言语来往也与列文家有些不同。第二天,陶丽就和安娜谈起了离婚和生育的问题,在安娜就自己的处境同陶丽进行了最后一次谈话,隔天陶丽就回家了。
25—32
秋天,尽管没有客人来,安娜的生活仍然很充实,他读了大量的书籍,在医院的建设上也帮了忙,伏伦斯基则在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措施后动身去参加十月卡辛省的贵族大选,列文和柯兹尼雪夫也在卡辛选举会上。会上的贵族们有着各自的派别、小组、策略,他们在会上表决了被指控的贵族弗列罗夫能不能参加选举的问题,在临近选举的庄严时刻,参加选举者很激动,贵族们议论纷纷。列文跟保守地主闲谈了一会儿,又遇见伏伦斯基,两人谈了一下选举与调解法庭的事后,就走进了大厅。前任首席贵族史涅特科亦在竞选之列,众人经过投票后选出了新的省首席贵族。选举完毕后伏伦斯基设宴招待,省长和新任首席贵族聂维多夫斯基出席。之后,他收到安娜的来信回到乡下,两人交谈后,安娜决定请求丈夫同意离婚。伏伦斯基和安娜迁居莫斯科,等待卡列宁答复和准备办理离婚手续。
第七部
1—11
因吉娣将近临盆,列文一家暂时住在莫斯科(列文不太适应城市的生活),他们在拜访玛丽雅·波里索夫娜公爵夫人时遇见了伏伦斯基,两人表现的很平静,吉娣为自己的表现而自豪。列文因忙于社交,开始感到经济困难,又多了些意想不到的新开支。他去大学同学卡塔瓦索夫教授家里拜访,同彼得堡学者梅特罗夫见面,又去参加了大学庆祝会。他还去拜访了李伏夫公爵家,同公爵谈起了儿童教育,他们还一起参加早晨的音乐会,期间列文同彼斯卓夫就瓦格纳乐派进行争论,不久就离开了。此外,他又走访了保尔伯爵夫人,还去了英国俱乐部,在那儿遇见了土罗甫春、奥勃朗斯基、岳父和伏伦斯基,听了老公爵讲的关于契靑斯基公爵的笑话,奥勃朗斯基还建议列文去看望安娜。列文遂同奥勃朗斯基去了安娜家,安娜给列文的印象让他对他人口中的安娜有所改观,他很喜欢安娜。列文回家后吉娣因这件事变得激动起来,以为他爱上了安娜,他则不停地劝慰妻子。
12—16
安娜送走客人后,与伏伦斯基谈心,对他去俱乐部表示不满,两人吵架后,伏伦斯基答应了她的要求。另一边,列文回到家后的第一个早晨,吉娣临产,他心里非常慌张,忙去找人、请医生,在吉娣分娩时,他更是焦急万状。最终,吉娣分娩顺利,列文对新生儿的感情却是既恐惧又自豪。
17—22
奥勃朗斯基境况变得窘迫,为谋一份高薪差事,他决定去彼得堡拜访一些人。他来到卡列宁的书房要求谋得联合公司理事职务,又同卡列宁商量离婚的问题,卡列宁说几天后答复他。这时,谢辽查也来到书房,奥勃朗斯基同他在楼梯上说了会儿话就离开了。除卡列宁处外,奥勃朗斯基还去拜访了巴特尼央斯基处和培特西家,后又去了李迪雅伯爵夫人家,在那儿遇见了卡列宁和兰道,他同李迪雅伯爵夫人谈论起宗教问题,且观看了催眠术,回到家第二天,就收到了卡列宁拒绝离婚的答复。
23—31
安娜和伏伦斯基的关系变得恶化,她猜疑伏伦斯基已经不再爱她,两人因她所抚养的英国女孩而吵嘴。马上,安娜为不再胡思乱想要求立刻下乡,因此又发生争吵,最终双方妥协和解,决定第二天就准备去乡下。在离开的早晨,奥勃朗斯基的来电又引起两人一场误会。伏伦斯基需要到他母亲那儿处理事务,安娜问他的母亲是否要为他说亲,他要安娜不要诽谤他尊敬的母亲(安娜对他母亲反感),两人争论时,雅希文来访,三人谈了一会儿,伏伦斯基就愤然离开了。两人闹了一天的别扭,安娜内心的猜疑和绝望疯狂增长,她想到死是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精神变得非常恍惚。后来,安娜走访陶丽,在那儿遇见了吉娣,吉娣心里很怜悯她。回到家后的情绪也因此更糟,安娜决定去迎接伏伦斯基,揭发他的变心,在往下城车站途中她一直胡思乱想,彷徨于希望和绝望之间,她想象着伏伦斯基现在正和他母亲及他喜欢的小姐谈心,回想起这段生活,明白了自己是一个被侮辱、被抛弃的人,她跑到车站,在候车室里接到了伏伦斯基的来信,说他十点钟才能回来,她决心不让他在折磨自己,选择了自杀,倒在疾驰而过的车轮下。
第八部
1—5
大约两个月以后,柯兹尼雪夫的著作出版了,但没有引起重视,公众大多关心塞尔维亚战争,他亦投入其中。他和卡塔瓦索夫到达库尔斯克车站时,志愿军正从此地出发,人们在欢送他们。柯兹尼雪夫遇见了公爵夫人,从她口中得知伏伦斯基也在出征之列,与公爵夫人告别后,他挤上了火车。在察里津车站,列车受到群众的欢迎,卡塔瓦索夫观察了志愿军,发现他们并不让他满意。柯兹尼雪夫在省城逗留时,同送儿子出征的伏伦斯基伯爵夫人相遇,谈话间得知“安娜自杀,卡列宁参加了她的葬礼,并带走了她的女儿;伏伦斯基则受到良心的谴责,志愿参军去塞尔维亚和土耳其作战”的消息。不久他在站台上看到了伏伦斯基,两人谈话时,伏伦斯基痛苦地回忆起安娜死时那个悲惨的画面,勉强控制感情后,伏伦斯基又与他议论了米兰国王得宣言及影响后,就分手各自回车厢了。
6—9
柯兹尼雪夫和卡塔瓦索夫从莫斯科脱身后,来到乡下列文家,吉娣看到客人后,忙招呼客人,又差人去养蜂场叫列文回家。因为列文近段时间心里烦恼,常独自去养蜂场散心。吉娣知道丈夫的烦恼就是他不信教,她开始思索这个问题。列文因对信仰的探索和疑虑,开始阅读哲学和神学著作,然而他对两者都感到失望,甚至起了自杀的念头,不过他并没有这样做。
10—13
列文开始不问自己那些问题,更多的关注投入生活,思索公共福利事业而没有结果,但他必须为自己和为亲人活下去,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列文在忙于农活的同时思考生活的意义,最终从庄稼汉费多尔的话“服从真理,服从上帝的意志生活”中得到启示。费多尔的话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原来生活的意义在于行善和爱人,他长久思考得出结论:信仰上帝,信仰善,就是人唯一的天职。
14—19
列文收到仆人消息,准备去迎接柯兹尼雪夫和卡塔瓦索夫,途中就遇见了这两人,他们一起去参观养蜂场,谈论了塞尔维亚战争的民族意义和人民的统一思想。回家途中突降一场大雷雨,列文和带着婴儿的吉娣躲之不及,雨停后,列文非常担心吉娣竟责备了她,不过他很快感到悔恨,悄悄握住她的手。雨后人们的心情都很好,卡塔瓦索夫用他的笑话逗得众人大笑,柯兹尼雪夫也兴致勃勃喝茶时应弟弟的要求讲了他对东方前途的看法。几分钟后,列文被吉娣叫到育儿室,他看着孩子突然明白了关于自己信仰善的问题,在为孩子洗完澡后,他独自一人望着天空沉思许久最终获得了信仰和内心的
选择题:
1.文中第一次写安娜参加谢尔巴茨基家的晚会时,她是穿了一件什么颜色的衣服,使得她更让人着迷。托尔斯泰亦因在此对安娜的描写掀起俄国上流社会穿此种颜色衣服的时尚潮流。(B)
A.紫色
B.黑色
C.深蓝色
D.纯白色
2.“除了军职和社交之外,伏伦斯基还有一个嗜好:(C)。”
A.赌博
B.收藏
C.玩马
D.画画
3.列文在史维亚日斯基家里谈话时,史维亚日斯基对他说“在欧洲,合理经营农业行得通,因为(B)。”
A.农民善于合作
B.农民受过教育
C.农民懂得经营
D.农民敢于反抗
4.伏伦斯基和安娜回到彼得堡,他们做了一个相同的梦,梦中出现的是什么人?(A)
A.胡子蓬乱,个儿矮小的乡下人
B.高傲优雅的贵妇人
C.死在铁轨上的看道工
D.骑马摔下的年轻男人
5.列文结婚时迟到的原因是(C)。
A.傧相的车在路上出了个小事故
B.因前天晚上太紧张而失眠,第二天睡过了头
C.仆人忘记了要准备干净的衬衫
D.列文因觉得自己配不上吉娣而苦恼,不小心错过了时间
6.在卡辛选举会上,最后是谁当上了省首席贵族?(B)
A.史维亚日斯基
B.聂维多夫斯基
C.列文
D.伏伦斯基
7.安娜在万念俱灰时,最终以(D)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A.割腕
B.服大量安眠药
C.开枪自杀
D.卧轨
8.列文经过长时间的矛盾与思考,最后得出生活的意义在于(A)。
A.行善和爱人
B.劳动和信仰
C.理性和追求
D.理性和爱人
第二篇:外国文学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冰冷的幸福
—读《安娜卡列尼娜》 “伸冤在我,我必报应”是安娜卡列尼娜开篇题词。十分冷峻的一句话,引自《新约》。似乎一开始托尔斯泰就在告诉我们,这是一部悲剧。
车站,汽笛,烟雾,人群。
铁轨,路工,冰冷,死亡。
这是小说开篇的情境。
生命的际遇总是无法预测,安娜又怎会想到会在这里遇到点燃自己内心爱火的人?路工被铁轨意外压死,又有谁知道美丽的女主角会有同样的人生结局?或许这就是小说的精彩之处,跌宕起伏的情节,意味隽永的思想给人心灵的震撼。
安娜为了帮助哥哥解决家庭问题从圣彼得堡来到莫斯科,这是作者的暗示,正如开篇那句“幸福的家庭无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家庭”和“幸福”是两个关键词,作者在暗示我们安娜的悲剧来自于婚姻问题、家庭问题,同样故事也是在对人生的幸福究竟是什么的一种追问与探索。那就是小说另外一条以列文为线索展开的叙述了。
渥伦斯基的出现是极富艺术化的安排,当铁道工的妻子闻讯赶来,悲痛万分却没有人来帮助她,年轻帅气的渥斯基出现慷慨解囊给予帮助。他正直善良、英俊潇洒,一下子小说就吸引了安娜,这样的邂逅让安娜产生从来没有的感觉,那就是爱情吧,是安娜的丈夫卡列宁从未给过的。
书中这样写到渥伦斯基对安娜的感觉 “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当他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她也掉过头来了,她那双在浓密的睫毛下下面显得阴暗了的、闪耀着的灰色眼睛亲切而留意地盯着他的脸、似乎是在寻找什么人似的”两位主人公就这样一见钟情,爱情的萌芽悄然滋长。继而在赛马场上安娜的失控表露了他们的恋情,安娜生下了他的孩子,卡列宁的宗教宽容让安娜感谢又愤怒,爱情让安娜不顾一切,儿子、名誉、金钱……都可以抛弃,即使失去一切也要捍卫自己的爱情,也要为爱情疯狂一次。但是,出国旅游归来后安娜遭到了社交界以及家庭的抛弃没有人愿意和她多说一句话,她对爱情回应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苛刻,以至她对渥伦斯基的爱恋以不可逆转的情势演化成了不顾死活的狂热和偏执,而渥伦斯基却重新踏进社交圈,醉心于自己美好的前途,悬而未决的离婚协议、肝肠寸断的念子之情、自私深沉的爱情独占心理,这一切既让安娜体会到了八年的无爱婚姻里丧失已久的爱情,又让她平静的心灵经历了一场喜怒哀怨的风暴。尤其到了后面,安娜被孤独与嫉妒折磨得生不如死,没有人倾述、没有人理解时,我终于能稍微明白为什么安娜选择死亡,她太痛苦了,死亡才能摆脱一切。
渥伦斯基爱安娜,而且他的爱并不肤浅,也许刚开始他对安娜的爱恋有着虚荣的成分,但安娜患上产褥热即将死亡时,“他在她患病期间真正熟悉了她,了解了她的心灵,所以他觉得以前就似乎从来没
有爱过她,现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爱上她的时候,他却在她眼前显得非常低下”。爱情终究抵不过现实,他们越发困顿的生活、性格上的不和引发不断的争吵,安娜越发绝望,她的选择是对还是错?她已经没有了一切。
安娜在自我折磨中苦度人生时,她的死亡始终是一个悲剧,吉蒂获得了幸福,多丽依旧安稳度日,卡列宁照样平步青云,可只有安娜,由于她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真诚,选择了勇敢,最后却不得不死亡,她违反了贵族社会的游戏规则,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个叛逆者,由于“我只是想活,除了自己,不会伤害任何人,我有权利这样”。这是她的咎由自取吗?这是她成为一个所谓的堕落的贵族妇女而理应遭到的报应吗?安娜在姑母的安排下,嫁给了年长的、迂腐的、虚伪的卡列宁,八年时间里,他压抑了她一切的热情和生气,当我们知道排除了爱情以权力地位为基础的婚姻是不公道的,分歧人性的。
然而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这并非由于她道德败坏,自私善妒,只是由于她是女人,是一个真诚的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保持着真诚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杀。假如她是多丽,忠信老实地守着家庭,在怀孕生子中耗费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咽下风骚丈夫到处拈花惹草带来的痛苦,她就会继续如困兽般维系无聊的婚姻,假如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荡荒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会在赛马场上失声而起,而且随着渥伦斯基离开了家庭,或者假如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她就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充实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只要爱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性格决定
了命运,安娜终究不是这类人,她的特别与那个时代的大多数格格不入,她为爱可以舍弃一切,然而命运却从不会一帆风顺,错误的选择让安娜不得不面对于悲剧的结局。
安娜来到车站,她原本是想乘火车去找渥伦斯基的,但是她的脑海里却浮现出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遇那个被压死的路工的情形,她似乎在那一刻觉得生命对她来说没有了存在的意义,或许这冰冷的铁轨可以帮助她了却一切在痛苦。
很多人觉得安娜为了爱情背弃丈夫、孩子,是道德的丧失,没有得到幸福是应该的。但是在追寻幸福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我们不应该过多的指责,安娜不是一个圣人,她的勇气难道不值得我们去称赞吗?
只是在那样一个贵族阶层占据主要地位的时代,安娜的做法是所有人唾弃的,她终究死在了思想的夹缝中,她的孤独又有谁理解呢。那冰冷的铁轨或许就是安娜最后的幸福了,不必再面对这样一个悲惨的命运,不必继续痛苦地苟活于世,自杀也是安娜最后的伸冤和对这个世道的报应。
第三篇:《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时代的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是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著作。作品真实反映了俄国十九世纪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的事实,成功塑造了安娜·卡列尼娜的女性形象,她是 1 9世纪 70年代俄罗斯优秀贵族妇女的代表,她勇敢争取个性解放,勇敢追求爱情,敢于反抗压迫 ,敢于离经叛道,但最终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她选择卧轨自杀结束自己年轻短暂的生命,究竟是什么造成安娜的悲剧?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社会原因了。十九世纪的俄国还处于现实和思想以及宗教混乱的时代,一方面,安娜追求爱情,追求内心的渴望是合乎人性的,但另一方面,从当时的宗教伦理道德观念来看,安娜又是不被世俗所容忍的,她为了那种被上流社会视为‘不名誉’的爱情而背弃了自己的丈夫,又为了爱情而离开了爱子,这在当时的上流社会属于离经叛道,是不可能被祝福的。要爱,就爱得真挚;要爱,就爱得大胆;要爱,就得敢于向世俗挑战。这,当然不为上流社会的虚伪所容,悲剧的帷幕由此拉开。
其次是因为出身和性格不同为安娜和卡列宁的婚姻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卡列宁从小就是孤儿,可以想象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他受尽了怎样的白眼和鄙视,从小就确实亲情的他养成了孤僻固执的性格。当卡列宁当上了省长后,安娜就象一商品被她的姑妈强行卖给了他,而他也确实尽到了丈夫的职责,他对妻子的迷恋彻底消除了他同别人亲密交往的需要。
安娜出身贵族,从小就围绕在花团锦簇之中,锦衣玉食中长大的她活泼开朗,优雅迷人,而贵族小姐的出身又铸造了她浪漫的气质,内心里有一个感情丰富而又诗意安然的超凡脱俗的世界这种出身、生活际遇的不同使她不可能理解身处体制僵化,勾心斗角的官场的丈夫。而被官场的应付扼杀了其所以的生活乐趣的丈夫也不可能象安娜幻想的那样经常搞爱情的小把戏,而二人性格不同注定了他们对爱情婚姻生活的不同理解,这些也是他们婚姻不幸的根源。也为后来安娜爱上浪漫英俊的渥伦斯基的相遇相爱埋下伏笔。
主观因素方面,安娜自身原因也是造成其悲剧的一个原因。在贵族妇女中,安娜不只外貌上尤其在精神气质上远远超出她的同伴。安娜是热烈、真挚而丰富的,其性格是一团火,“有一股压抑的生气在她脸上流露”,但这是被死灰压着的火,又是那刻板冷酷的官僚丈夫扑灭不了的生命之火。
渥论斯基的出现,他不顾一切的追求,使之无比热烈地燃烧起来了,她渴望摆脱精神奴役、过独立平等的生活,她渴望投向他的怀抱,他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两个人的爱情上,于是,她背弃丈夫,抛弃儿子,毅然选择了渥沦斯基。然而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中,浪漫的富于幻想的气质决定了他们的爱不可能持续太久,尤其是伏伦斯基,一旦激情过后,得到的不是爱情而是空虚,“虽然她的美比以前更使他倾倒,却使他感到不愉快。”安娜也产生了那种因得不偿失所导致的心理失衡,使得原本富于幻想,敏感的安娜变的有点神经质了,她总要渥伦斯基保证他还象从前一样爱她,只要靠他的爱情保证她才能活下去,在那种特定的情境中,爱情成了她唯一的精神支柱。
安娜的悲剧揭露了沙皇制度的腐朽、没落,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而安娜自身的弱点也加速了悲剧的过程。综上所述,我认为安娜的悲剧成因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人物本身的性格特点造成,两者共同作用的情况下,导致她的悲剧是无法避免必然会发生的。
第四篇:《安娜 卡列尼娜》读后感
我们企盼着幸福有一天会来到身边。它会伴随着我们,直至我们生命的结束。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而爱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
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弗伦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龙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弗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而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可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安娜和弗伦斯基的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安娜想起了家庭和道德,弗龙斯基想起了责任和义务。道家说,无为而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安娜是另外一个人的妻子,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是社会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在爱情的对面。
安娜和沃伦斯基的相逢,就像石子投入湖水,一层层的涟漪荡漾开去,成就了结构恢宏,涵盖广阔又不失细腻的画卷–是画卷,不是画面,因为阅读过程中你几乎可以看到一双大手缓缓拉开帷幕,抽丝剥茧地向你耐心地讲述爱情,伦理,婚姻,政治,生死和因果。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大智若愚的写作方式,叙事当中没有时空颠倒,没有人称转换,几乎没有任何花样和技巧,托尔斯泰老老实实地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即不是上帝,也不单纯是看客,讲述一切是怎么开始的,又怎么结束。而他笔下的人也老老实实地生活,恋爱,争吵,思考,分分合合,跟现实生活一样,有时候平缓的让人不耐烦,有时候又充满了匪夷所思的转折,就像一条大河,平缓,宽阔,深沉而又神秘。整本书的结构又不可谓不精巧,安娜和沃伦斯基在舞会上火星撞地球一样的偶遇,从起因到结果,几乎没从安娜和沃伦斯基的角度正面描述过,可是最没有想象力的读者也不难理解这是一场怎样的相逢。安娜和列文两条线索,两位主角,也几乎没有过任何正面交流(除了安娜自杀前的一次),却共同串起了一幅跨越莫斯科,彼得堡,乡间,国外,跨越一百多年前的俄罗斯的政界,社交界,农村和学术界的浮世绘。无怪乎有人说托尔斯泰是位杰出的建筑师。
文中的主角安娜是一个美丽端庄、高贵典雅、聪慧善良、自然真诚、又富有激情的贵族妇女,她有着令人无法抗拒的美貌和深刻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思想、感情、才智、品德等方面都远远高于当时一般的贵族妇女。
安娜的优秀和不同凡响首先在于她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个性解放、生命意义、爱情自由的渴求。“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这是觉醒中的安娜的坚定的呼声。她爱上渥伦斯基后,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辉而且要把幸福发散给别人的神态”,这是一种自己幸福也希望别人幸福的崇高境界。她对爱情自由的执着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对生命意义的尊重,对个性解放的要求,她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映的是时代的进步,是对束缚女性思想的道德观念和宗法制度的挑战。从这个角度看,安娜确实是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贵族妇女。
其次安娜的优秀在于她勇敢、顽强的斗争精神。她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是整个贵族社会的叛逆者,她面对的并不是卡列宁一个人,而是她赖以生存的整个上流社会。她大胆地冲破社会舆论的压制,公开追求自由的爱情,她用她的高傲和勇敢抵抗着上流社会的诽谤和侮辱,表现出她性格中坚毅、勇敢的精神。安娜的追求不仅是执着的,而且是大胆的,毫无隐瞒的。她是一个勇士,有着顽强的斗争精神,敢于义无返顾地与整个上流社会的虚伪抗争,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种不同于其他的贵族妇女勇敢的精神却是令人钦佩,值得充分肯定的。
但是,安娜身上还负荷着传统因袭的重负,她为情出走,追求个性解放,却又始终挣脱不了贵族社会从法律、宗教、舆论等方面加在她精神上的枷锁,时时升腾起犯罪的恐惧,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惧感、危机感愈演愈烈,让她痛苦的挣扎于个性解放与传统道德之间。这种内心矛盾与痛苦说明了她爱的追求的脆弱性,也是导致她精神分裂、走向毁灭的内在原因。
安娜由新生向绝望毁灭的转化,是她性格发展的必然逻辑,这深刻暴露了安娜性格的巨大缺陷和近代妇女的可怕困境:想追求女性的个人独立与自由,却只能依附于男人的爱来实现,而未能解脱历史因袭的男人则只能将其推向更加惨烈的境况。
安娜的觉醒和爱情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只局限在本能欲望的层面上。她的一见钟情,带有浓重的“本能原欲”色彩,而紧接着的,则是这种狂暴本能的宗教压服。换句话说,安娜性格的矛盾,正是托尔斯泰本人疯狂的纵欲与激烈的宗教否定之间矛盾的体现,而作者的这种性格分裂和矛盾又是分裂性民族文化在小说中的反映。
安娜极力追求感性生命的舒展,努力探求生命原生态的存在方式,热切呼唤人性的回归,这种行为方式和人生理解本无可厚非,但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抛弃哪怕一丁点理性的束缚。安娜在追求精神自由与实践人性解放的同时,矫枉过正地陷入了纵欲的感性误区。她为摆脱社会的枷锁却又陷入另一桎梏,她所追求的自由,是一种自私的自由,是一种毫无顾忌的自由,是一种情感占有欲望的满足。自由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我行我素、随心所欲,而是一种理性意义上的积极的生命舒展。如果抛弃理性原则,只认可个人的自由,那么个人的自由很容易构成对另一个人的自由的侵害,对周遭人群利益的伤害,导致矛盾与冲突,并最终使个人的自由变得不牢靠、不稳固。
文中的渥伦斯基同样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自小丧父,一方面具有聪明、富有同情心、乐善好施等优点,另一方面也具备爱慕虚荣、寻欢作乐、追求功名等纵垮习气。他对安娜的爱是真诚的,为了能经常同安娜在一起,甚至拒绝了一项关系到他前程的重要任命;在他感到他们的爱有可能结束时,甚至不惜开枪自杀。然而每个人的观念都是不同的,当他们被上流社会拒之门外后,安娜甘守寂寞,而渥伦斯基心中空虚贫乏的生活与其不甘寂寞的心理发生了冲突,最后他妥协了,开始关心“自治委员会”“议会选举”之类的上流社会活动,对安娜的爱也越来越冷淡了。
渥伦斯基是带给安娜生命活力和情感幸福的天使,又是把她推向毁灭深渊的恶魔。他风流倜傥,激情热烈,激活了安娜的沉睡的爱情,并给了安娜极大的满足,他与安娜之间的冷淡,并不是因为他爱上别的女人而感情破裂,而有着更深刻的社会内容,即为一个封建贵族社会的叛逆者与一个归顺者之间的不可避免的破裂。
卡列宁在文中被塑造成了一名典型的封建官僚形象长期的封建官场生涯己经腐蚀了他的心灵,使他思想僵化、感情麻木、虚伪庸俗、墨守成规。他的个人观念与安娜追求爱情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正如文中安娜所言“他们不知道八年以来他如何扼杀我的生命,扼杀我身上的一切活力,他从来没有想到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生生的女人”。当安娜争取婚姻自主时,他也仅仅是出于本能,要求安娜和他达成默契:允许她做弗龙斯基的情人,以换取维持表面的虚伪的夫妻关系。当安娜要求婚姻自主的意愿与他“维护神圣家庭”、保留“体面”的观念发生冲突时,他不惜与狠毒的莉季娅伯爵夫人勾结,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家庭的羁绊、宗教的感化、舆论的谴责、法律的威胁、心灵的摧残等等,以压制安娜的合理追求。
卡列宁虚伪而冷酷,他最感痛苦的不是妻子的不贞,而是妻子不肯把这种感情掩饰起来,而使他的名誉、地位受损。他以家庭责任和宗教道德为盾牌,来折磨、威逼安娜,并拒绝同安娜离婚,这不仅仅是对婚姻的背叛者的惩罚,更是封建道德的维护者对叛逆者的惩罚。
文中的列文是属于一种社会基层统治阶级,他只是一名小地主,因而他必须从事劳动,而劳动的特性决定了他全部生活的性质。他的生活不仅仅是上流社会那纸醉金迷的“社交生活”,还包括了他在自己庄园里所从事的富有活力的劳动生活和他因受资产阶级思想而产生的劳动改革,因而在他与基蒂相爱、结合之后,他的生活不仅仅是爱,他的整个生活是充实的、幸福的。
列文是托尔斯泰式主人公中自传性特别强的一个人物,他在托尔斯泰的创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他身上艺术地再现了作家世界观激变前夕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感受,从结构安排来看,列文的幸福家庭与安娜的不幸家庭互为对照,但从思想探索来看,列文婚后却产生了精神危机,他为贵族阶级自甘败落而忧心忡忡。他研究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制定“不流血的革命”方案,探讨人生的目的,但却毫无出路。罗曼·罗兰指出,列文不仅体现了托尔斯泰看待事物的既保守又民主的观点,而且“列文和吉提的恋爱,他俩婚后的头几年生活,就是作家自己家庭生活回忆的搬演。同样,列文哥哥之死也是托尔斯泰的哥哥德米特里之死的痛苦追忆”。而作品的尾声“则是作者本人趋向精神革命的过渡”。
安娜超越好看而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的巅峰,原因很多,我想其中之一也许就是他几乎还原了人生原汁原味的动态的平衡,打破平衡的是可大可小的情节,可以是故事开始的奥勃朗斯基的家庭纠纷,可以是安娜和沃伦斯基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也可以是列文的求婚未遂,以及他在路上和基蒂的不期而遇,也可以琐碎到列文的一次出猎,让他醍醐灌顶的一场对话,甚至是书的结尾的一次仰望星空。
书里面所有人物都跟现实中的人一样,在人生这条河上载沉载浮,顺着河流向未知的远方奔流。当安娜的故事嘎然而止的时候,列文得以继续他的旅行也继续他的漂泊,那个近乎开放式的结局,似乎在暗示着一切都没有结束:对于一切活着的人而言,生命就像一条永不停止的河流,每一天,每一次呼吸,都充满了变化的可能,都是一次不不同规模的变革,都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或者是惊喜,或者是灾难,或者是醒悟,或者是沉迷,谁知道呢,谁在乎呢,反正在乎也没有用。
安娜卡列尼娜自杀之因探析(1)安娜无法忍受自己与他人的虚伪社会化就是虚伪化:虚伪是成人世界游戏规则的一个部分。人不虚伪,社会不能容忍;人虚伪,自己不能容忍(浑然不觉倒好,自我认知度高反而痛苦)。“这是虚伪的,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搜索这是世界的本相,丑陋,残酷,狰狞,人人都不例外。托翁本人对虚伪一定是深恶痛绝的,《安娜•卡列尼娜》是关于虚伪之书,是暴露虚伪之书,是痛斥虚伪之书。虚伪是成人才有的最龌龊的本性之一,然而人不可能不虚伪。不虚伪,不得活。人难以回归真实之境,澄明之境,此为人之郁闷痛苦之源。(2)生存是无休止的痛苦人生存的要务是欲望与情感的满足。情与欲纠缠不休,相互撕扯,其结果往往容易导致对生存的厌倦。在安娜看来,人生的痛苦注定是无止无休的,“简直想象不出一种不痛苦的生活环境”。她说:“我不是活着,而是在等待着一种拖延了又拖延的结局。”这个结局是什么呢?安娜也迷迷糊糊,晦暗难明,但她已预感到肯定不是什么好的结局,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她处在一种无止无休的悬置状态,对未来充满疑惑和恐惧。相伴而来的就是对生存的厌倦,虚无感开始在其内心世界逐渐漫延浸润。既然生存是虚无,是徒劳,再折腾来折腾去,有意思吗?别人也许有精力、有兴致去折腾,可是安娜不想了。“死”(смерть)这个字眼一旦蹦出来,就不断地在安娜的脑海里跳跃翻腾。(3)激情孕育毁灭在沃伦斯基的眼中,安娜“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他的整个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沃伦斯基的母亲曾对安娜迷人的外表赞不绝口,但她看到的只是外表,而沃伦斯基却凭直觉把捉了安娜性格中最核心的东西——生命力,也就是激情。这种激情本应当是为她自己能够“生活在另一个诗意葱茏的更崇高的世界”而准备的,但遗憾的是在最初,因为所遇非人,(卡列宁当然是一个很善良的人,但与安娜不相匹配),这种生命力不得已长期处于压抑状态,直至偶遇沃伦斯基才迸发出来、释放出来。这种迸发与释放可以说是毫无顾忌的,甚至是不计后果的。同样作为凡人,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利埋怨谴责安娜,这也是托翁的意思。然而,那种“幸福得不可饶恕”的美好日子实在太短暂了。从国外回来后,安娜很快被妒忌、猜忌、失落、孤寂、恐惧、空虚、无聊、厌烦、绝望等包围,不停的争吵开始成为家常便饭。有时我们甚至搞不懂安娜究竟是咎由自取,还是命当如此。正如结局所显示的,安娜把非正常死亡当成了一种惩罚人的手段。!吉蒂当初没有看错,安娜的迷人之处的确有一种可怕和残酷的东西,这种东西现在清楚了,那就是生命激情本身就蕴含着毁灭生命的力量,(4)偶然性与宿命尽管如此,我们还应当指出,安娜去车站并不就是去自杀,虽然自杀的念头已在她的头脑中盘旋了许久。安娜的悲剧告诉我们,单纯的两性之爱不足以建立起稳固的完整的自足的世界,借助于本然的生命力的迸发与释放虽然可以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突破人生困局,但从根本上讲非但不能拯救个人,反而将个人逼进死胡同。
第五篇:安娜卡列尼娜剧本
准备工作分工:
叶楚瑜——1.带领组员一起学习《安娜卡列宁娜》,并对其进行解读。2.剧本的改编。3.组员角色分配。4.导演剧目演出。
刘颖——1.搜集《安娜卡列宁娜》相关语音视频资料并整理。2.舞台表演策划。
毛柠——.表演时的ppt制作及音乐搜集。
苏建——表演道具服装等的准备。
两个家庭的结局
剧情概要:
夜晚,庄园贵族列文回到家,妻子凯蒂抱着新生的孩子,夫妻两人平淡而温馨的对话。凯蒂哥哥奥勃朗斯站在阳台抽烟,想起了安娜的结局,不禁有些唏嘘。
列文向凯蒂求婚的曲折,安娜与渥伦斯基的初次邂逅,安娜与丈夫的决裂,种种往事回想起来,让奥勃朗斯对于家庭心感内疚,回过头,看看妹妹幸福的归宿,两个家庭结局的对比,留给观众太多心情。
剧本:
序曲:
渥伦斯基站在阳台上,窗外正下着雨,他默默地抽着烟,望着寂静的天空。思绪飘飞。自述:昨晚去参加了一个葬礼,但我没有进去,只是在窗外静静的望着,毕竟,她的身边,那本来就不是我应该去触碰的界限。
对,是我,都是我的错,我为了自己的一时之快,毁坏了一个家庭,也毁了安娜,我的挚爱。我是懦弱的,我的退却给了安娜莫大的压力,失去了凯蒂,失去了安娜,我一无所有。我将去远方,但求一死,此刻,在路上,我要向大家诉说一个故事。
缘起
基蒂:康斯但丁,好久不见!列文:我太早到了,我会再回来。
基蒂:不,快上来。看看我,我要见爸爸妈妈,他们打扮迟到了,这是我的第一次宴会。
列文: 尤凯德琳娜公爵夫人,荣幸之至。
基蒂:好高兴你能来参加宴会,康斯但丁迪米崔 列文:基蒂,你好。基蒂:你好。。。史迪瓦告诉我们你回来了。你要待多久? 列文:不知道,由你决定。基蒂:由我决定? 列文:我的真意是我。。我来只为一个目的。。我想。。你愿意嫁给我吗?。。对不起,时机真不凑巧,但你愿意吗?
基蒂:。。我不能嫁给你。列文站起身退后。基蒂起身:对不起、列文:是,真是痴人说梦。(转身离开)基蒂:对不起,我爱你,但不能嫁给你。(与人群当中凝望)列文转身离开,与渥伦斯基相遇 列文:凡斯基伯爵? 渥:什么事?
列文望着渥伦斯基,欲言又止,叹了口气转身离开。渥上去拉着凯蒂的手进入宴会。渥:凯蒂公爵夫人,许久未见,但一切彷佛昨日。凯蒂:(笑)说得对。
列文远远望着这一切,失望的走了。
火车站。
安娜下火车与渥擦肩而过,两人对视一眼。渥:很迷人,对吧?
安:请原谅我没有认出你。(安娜转身下车,渥吻手,凝视。)
晚宴
渥:与我共舞。
安:我不习惯,与火车站初识的男人相遇。说实话,我在莫斯科你们的舞会上跳的舞比我在彼得堡整整一冬天跳的还要多呢
渥:如果我无缘与你共舞,我就会离开舞会回家。安(挣扎,璇儿转身):那就算是为了基蒂吧。凯蒂远远的望着两人,一声长叹。
郊外,安娜举着遮阳伞独自一人。渥:安娜。安:艾伦斯。
渥:怎么回事?你病了吗?
安:不,我很好哩,我没有想到……你来。渥:啊唷!多么冰凉的手呀!
安:你吓了我一跳,“我一个人在等谢廖沙。他出去散步了,他们会从这边进来。渥:我忍不住想见你。安:(欣喜,上前抱住)
渥:请你原谅我来你这里,但是我一天不看见你都过不下去,安:为什么原谅?我多么高兴呀!
渥:可是你身体不好,要么就是心中烦恼,你在想什么呢?
渥:你刚在想什么?我看一定发生了什么事。你想我知道你有什么忧愁,而我却没有为你分担的时候,我还能够安心吗?告诉我吧,看在上帝面上!。
安:我怀孕了。
渥:哦。亲爱的。爱情绝不是游戏,有办法结束暗度陈仓的日子,每天活在谎言中,是的,我们终于能在一起。
安:怎么做,艾伦斯。渥:告诉卡列宁所有事。
安:你认为我丈夫会将我拱手送给你吗? 渥:离开他。
安:离开他当你的情妇。渥:对,私奔。
安:我会再也见不到儿子的,丈夫和父亲拥有监护权。渥:不然呢?如果你不幸福,我会永远不原谅自己。
安:不幸福?我想是挨饿的乞丐,一直有人施舍食物给我。我不幸福?不,这就是我的幸福。(相拥)
变故
凯蒂独自一人 凯蒂(自言自语):渥伦斯基让我心系烦恼,感到羞愧吧?不,我没感到烦恼。那男人不值得流泪,相信自己。我不在乎他,我不再想他和安娜的事,除了恨安娜。
餐厅
基:康斯坦丁,自从上次相遇好久不见。列:自从你见我,但我不久前才见过你。基:何时?
列:你搭车到依格休佛,我在车站远远望着你。基:但你为何。。
列:很高兴见到你,你依旧没变。基:希望不是。我以前年幼无知,列:好几个月前的事。基:你仍旧没变。
列:对,我没变,自从我们上次见面,我一直有件事想问你。基:什么事?
列:我无法原谅,也无法忘记,我爱你。
安娜生病,卡列宁来看她
卡:我原谅你,我同意你。既然凡斯基伯爵要离开,就不必多此一举。但由你决定。安:对,我决定了。卡:我很高兴。
安:我们说好了,求你别再谈这件事。卡:当然,我能为你做什么吗?
安:有,拜托你别折关节。我是坏女人。但我无法喘息,我无法报答你的善良,还有你的原谅。
卡:你哀求我的原谅?
安:但我没死,现在得背负愧疚而活。
卡:不然呢?你要什么?你知道吗?你想见见凡斯基伯爵吗? 安:我想见他,但不是道别。卡:我没听见。安:我不要道别。
卡:你会身败名裂,无可挽救,在社会没有地位,更糟的是如果我们离婚,你会是众矢之敌,就是说你不能合法再婚,背上不伦之名,这就是你要的吗?
安:你忘了一件事,我和凡斯基伯爵彼此相爱。卡:这种爱让罪恶的愚蠢变得圣洁吗? 安:我只知道我把他赶走让我痛彻心扉。卡:我懂了,孩子怎么办?
安:我宁愿为他去死,也不愿这样痛苦度日。
卡:我只有选择最小的罪孽,凡斯基抢走了我的披风,我会把外套一起给他。
痛苦
渥:安娜?你去哪儿?
安:去观看演出,怎么,你不去? 渥:听着,安娜,你不能去? 安:艾伦斯,你说什么?
渥:我说你不能出去,在人前招摇? 安:招摇?
渥:你知不知道现在贵族们是怎么看待我们,是怎么看待你的,你就不怕被他们唾弃,被他们鄙夷,这压力你我都受不了?
安:我不管,我不管,我们真心相爱,为什么要在乎别人的想法,为什么?当初是你把我从卡列宁身边带走的,反正我不怕,我不怕
渥:安娜!
安:与其说这些,还不如先把饭店的位置订好? 渥:我想,我想,我要说再见了,对不起,安娜。
火车站,安娜独自一人
安(自述):你不再爱我了?我为你放弃一切,而结果让你讨厌我。(跳下火车)
结局
列文:我来找你,我领悟一件事 基蒂:什么事? 列文:(没有回答,上前抱住婴儿)他对我笑。基蒂:“哦,我很高兴你开始爱他了”(又问)
列文:“倒不是不爱他,而是对我自己的感情;我期望的还要多哩。” 凯蒂:你领悟了什么?
列:“我到底在探求什么呢?我照样还会跟车夫伊万发脾气,照样还会和人争论,照样还会不合时宜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我心灵最神圣的地方和其他的人们,甚至和我的妻子之间仍然会有隔阂,但我感到了一丝幸福。”(回头望着婴儿)我以你为荣,还有你,我亲爱的孩子。(似乎想起了什么。)
渥自述:"我,作为一个人,好处就在于,我丝毫也不看重我的生命。而且我有足够的体力去冲锋陷阵,或是击溃敌人,或是战死——这一点我倒是知道的。我很高兴居然有适于我献出生命的事业,这生命我不但不需要,而且还觉得很憎恶哩!它对别的人也许是有用的,安娜死了,而我还苟活于世,我会永远怀念她,我要去前线,塞尔维亚,或者土耳其,但求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