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对联知识的了解》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4 19:52: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们对对联知识的了解》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们对对联知识的了解》结题报告》。

第一篇:《人们对对联知识的了解》结题报告

《人们对对联知识的了解》结题报告

课题组成员:郑如凯、叶丽君、杨艺、管庆丰、周晓、唐凌鹏 课题指导师:池万村 [摘要]

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传中的精品,其中就包含许多绝妙的对联。对联,是中华的瑰宝,民族的骄傲。世界上只有使用表意文字的中国,才有这一美丽的文化样式。以前的读书人,尤其是在封建社会里,即使是没有级别的童生,也必须精通对联。对联,可以说是古代学生的基础功课,先生上课总会先考对课,其实就是对简单的对联。那么当代人对对联的知识又有多少了解呢?针对这个问题,我组以此为课题进行了研究。[历史背景] 春联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请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节,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惯,桃符就是用桃木做成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去鬼压神。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大神的名字。距历史记载,后蜀之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普遍了,如王安石的《元日》诗中所写“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体联作对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准备]

我组针对这个课题将调查分为三个步骤:(1)举行小组会议,确立目标与措施,分工,器械等准备事宜(2)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等途径来开展调查取证。并做好记录,得到文字和图片的资料。(3)分析总结资料,得出结论,并做好资料的整合。[过程](1)举行小组会议,确立目标与措施,分工,器械等准备事宜。通过小组会议,大家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并举手表决通过了本次行动的计划。明确了分工和开展活动的区域范围,考虑到了问卷调查等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宜,标志着这次的课题研究工作正式开展。

(2)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等途径来开展调查取证。并做好记录,得到文字和图片的资料。我小组兵分两路开展问卷调查,a组前往学校周边进行调查,b组前往街区开展调查。c组则是在街头请接受调查的青少年现场写出一幅对联。调查对象主要是青少年群体。

a组:我们选择了十中、玉海中学、安阳一中等学校附近的人群进行了调查。我们总共调查了100个青少年(男:50位,女:50位),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小结] 以上就是a组的调查结果。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对对联没兴趣的青少年(男)占到了24%,而(女)占到了28%。欣慰的是感兴趣的青少年(男女)平均都占到了13%左右,其余大部分的青少年(男女)还是对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是有一定兴趣的。由此总结出在学校周边的 1

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但仍有1/5左右的青少年对对联没有兴趣,这说明在青少年中普及和推广对联知识有一定的阻力。

b组:我们选择了人流量比较多的虹桥路和万松东路来作为我们的调查区域。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准确,我们分两次开展调查。调查的主要群体是成年人。先后两次共调查了100个成年人。(男:50位,女:50位)

[小结] 以上是b组的调查结果。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对对联没兴趣的成年人(男女)分别都占到了23%左右,而对感兴趣的成年人(女)只占到了8%左右,男生则占到了20%。大部分成年人都集中在“还可以”这个部分,使这个部分人群占到了50%,甚至是70%以上。从街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现在的成年人对对联的大多只是一般了解,并没有太多人对对联感兴趣。[建议] 从调查结果看,情况不是很乐观,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对联这个传统文化了解不多,真正了解对联的只有少部分,而且两极分化大。

通过调查以及对相关资料的分析来看,我们认为应该把对联这门课程编入教科书,这样就能让学生们通过课程来了解对联以及对联的历史。其实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需要作者有较高的概括能力与驾驭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由此看来,撰写对联不但能起到陶冶情操和提高作者的写作能力的目的,对大家的语文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除了把对联编入课程外,应该广泛的开展关于对联知识的推广和普及活动。比如说在学校范围内开展一些活动,如对联知识知多少,在中国传统节日时向全校征集对联,将征集到的优秀对联在宣传栏上展示,让同学们通过更加丰富多彩的途径来学习对联,了解对联这重传统文化。再如在学校内创立中国传统文化社,不只是让对联得到更好的普及与发展,也促进其他传统文化的交流。通过社团这一形式把散落在各个班里的对联爱好者都聚集起来,形成研究讨论的论坛。大家相互交流,各抒己见。这样社团就能成为推进对联发展繁荣的参谋部,又成为培养新一代对联家的摇篮。

我们处于信息时代,网络和电视等文化载体已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因此可以使之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在网络上成立中国传统文化bbs,集中全世界的爱好者在此畅所欲言,讨论。这将迅速扩大对联影响的范围,还可以使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电视上播出专题报道,推广中国传统文化,这使传统文化的复兴之路有了强有力的支持。通过国家政府来保护传统文化,让各级政府开展活动,发展宣传自己的特色传统文化,让市民更加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过去,加强民众对此方面的重视,以达到保护发扬传统文化的目标。

[参考资料]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感谢] 在此感谢所有支持配合我们调查的同学、叔叔、阿姨、爷爷、奶奶。感谢在研究过程中给予我们帮助与指导的老师。

[附件]

附件一:对联有关知识 附件二:古今经典对联集锦

附件三:课题组对联研究感受总结 附件四:组员在课题结题后的一些感想

附件一:对联有关知识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是由两个工整的对偶语句构成的独立篇章。其基本特征是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性相近,句法相似;语义相关,语势相当。对联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体裁和文化现象,孕育在‚骈语‛和‚律句‛之中,形成在‚骈文‛和‚律诗‛之后,独立在‚骈文‛和‚律诗‛之外;又与‚书法艺术‛相表里,发达在‚骈文‛和‚律诗‛之上。对联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个文学品牌,最具有中国特色,不能翻译,也不能改写,更不能移植。

[分类]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哀挽联、名胜联、格言题赠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

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臵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臵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臵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对联的来源与发展]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对联即‚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臵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附件二:古代经典对联集锦

上联:好读书不好读书。下联:好读书不好读书。

此联为【明】徐渭所作。上联指年少时好读书却不爱好读书,年老时爱好读书不好读书。

上联:独览梅花扫腊雪.下联:细睨山势舞流溪.上联:玉澜堂,玉兰蕾茂方逾栏,欲拦余览。下联:清宴舫,清艳荷香引轻燕,情湮晴烟。

上联:宝塔六七层,中容大鹤。原对:通书十二页,里记春秋。

上联:霜降降霜,谁怜孀妇双脚冷。下联:谷雨雨谷,我惜姑娘孤身寒。

此联是1943年《大公报》征联,由陈毅元帅对出,此联同时也是节气联。

上联: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下联: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上联:峰上栽枫,风吹枫动峰不动。原对:路边宿鹭,露落鹭惊路难惊。

上联:嫂扫乱柴呼叔束。下联:姨移破桶令姑箍。此联为【明】唐伯虎和祝枝山所对。

上联:老鸦踏断老桠枝,鸦飞枝落。下联:仙鹤归来仙壑涧,鹤唳涧鸣。

此联为刘攽对刘敞。

上联:朝官多戴朝冠。下联:宫婢常持宫被。此联为王守仁对某官。

上联:移椅倚桐同赏月。下联:点灯登阁各观书。此联相传为【宋】包拯破奇案的一联。上联:钟鼓楼中,终夜钟声撞不断。原对:金科场内,今日金榜才题名。新联:俚歌曲里,历朝俚语续无穷。新联:候车台后,厚情候鸟去重来。

此联为南京钟鼓楼联。新联一为刘正所对,二为王堂政所对。

上联:地脉默然生麦叶。下联:天河何不种荷花。此联为【清】曾棨对师。

上联:同人同过铜驼岭。下联:今上今开金马关。

此联为【清】楼仲彝对都维明。下联指乾隆开西域一事。

上联:港口撑船,因船钱而讲口。下联:窑头买瓦,为瓦价以摇头。此联为苏轼所作。‘讲’方言读(gang)。

上联:密云不雨,通州无水不通舟。下联:钜野皆田,即墨有秋皆即麦。

此联嵌密云、通州、钜野、即墨四县市名,‘麦’字古音(mo)。

上联:老枣靠道倒。下联:矮槐捱阶栽。

此联为【明】杨慎对杨廷和。为同韵联。

上联:盛盛盛盛盛盛盛。下联:行行行行行行行。

此联为浙江绍兴一幅戏台联,上联二、四、七的盛读(sheng),一、三、五、六读(cheng);下联的二四七的行读(xing),一、三、五、六读(han)。这样上联成了演戏的声

音,下联成了台下人声鼎沸的嘈杂声。

上联:朝朝朝朝朝朝汐。下联:长长长长长长消。

此联为福州罗星塔联。上联读为:朝朝潮,朝潮朝汐。下联读为:长长涨,长涨长消。

上联:乐乐乐乐乐乐乐。下联:朝朝朝朝朝朝朝。

此联为故宫太和殿联。上联读为:乐曰,乐曰,乐乐曰。下联读为:召朝,召朝,召召朝。

意为朝朝朝拜。

上联:朝云朝朝朝朝朝朝朝退。下联:长水长长长长长长长流。

此联为四川朝云庙联。上联读为:朝云潮,朝朝潮,朝潮朝退。下联读为:长水涨,长长涨,长涨长流。

上联:见见见见见见见。下联:齐齐齐齐齐齐齐。

此联为台湾台北贡寮西灵岩联。上联读为:见现见现见见现;下联读为:齐斋齐斋齐齐斋。

上联:冰比冰水冰。

原对:无!

此联为金庸先生所出,一直无人能对 上联:楸树花,秋不开夏开。新联:情花果,青不甜熟甜。

上联:枣棘为薪,截断劈开捆成四束。原对:阊门起屋,移多补少盖作两间。此联为乾隆和刘墉所作,可谓奇极至巧。上联:戊戌同体,腹中止欠一点。下联:己巳连踪,足下何不双挑。

此联出自《联斋志异》《狐联》:焦生,章丘石红先生之叔弟也。读书园中,宵分有二美人来,颜色双绝。一可十七八,一约十四五,抚几展笑。焦知其狐,正色拒之。长者曰:‚君髯如戟,何无丈夫气?‛焦曰:‚仆生平不敢二色。‛女笑曰:‚迂哉!子尚守腐局耶?下元鬼神,凡事皆以黑为白,况床第间琐事乎?‛焦又咄之。女知不可动,乃云:‚君名下士,妾有一联,请为属对,能对我自去:戊戌同体,腹中止欠一点。‛焦凝思不就。女笑曰:‚名士固如此乎?我代对之可矣:己巳连踪,足下何不双挑,‛一笑而去。

上联:思恩两颗心,因田加税。下联:河池一边水,也可免粮。

广西有二县名思恩和河池,一次一布政使召见两县令,要求加收赋税,两县令皆以当地穷困要求免税,布政使便出上联。上联嵌‘思恩’县名,且拆的十分巧妙。不料河池县令以河池应口对出下联,且联义相对,可谓捷才。布政使无奈,只好免去赋税。

上联:有意破宗。下联:无心宁国。

【北宋】年间,铸‘崇宁通宝’。宋徽宗命蔡京书写。蔡京为了节省壁画,以便铸字,将‘崇’字中间以一笔上下相贯,这是古时常用的方法。而‘宁(繁体作宁)’中间的‘心’去掉。本来是一个惯例。但蔡京是一代奸相,所以有人借题发挥,吟成上联,信手拈来,浑然无隙,入木三分,叹为观止。

上联:东庙阚,西庙房,东西两庙,门户相当,方敢对坐。下联:南京河,北京城,南北二京,水土合流,可成霸业。

此联为明时一地有两庙,分别是【三国东吴】的阚泽和【唐】房玄龄的祠庙,故流传出上联。

后有人以明设南北二京而对出此联。

上联:唯吾知足,西南东北,四方皆口。

原对:缺!

此联亦可以称极品,妙处正在前四字。有几个下联,但都不好。比如碧影的:‘汀圢钉灯,水土金木,五行缺木。’此下联后半部对的很好,就是前四字完全是凑字了。还有我的:‘师引而望,左右上下,大道归一。’‘师引而望’出自《太平广记》里面的:其师引而望之曰,实是断章取意。

帮补四字:渔场烧钱。居事实而有感。

上联: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诸侯。原对: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冢宰。

此联为【明】太守冯驯所出,李自成所对。上联因太守古称五马诸侯。下联因宰相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故称一人冢宰。我的指鲁迅先生小说里的人物孔已己。另一个【清】云南提督阮烟台。注:‘阝’旁在古汉语是‘埠’旁;‘右耳’为‘邑’旁。‘埠’‘邑’通用。

趣味对联

上黄昏下黄昏黄昏时候渡黄昏

东文章西文章 文章桥上晒文章

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

天下第一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百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劲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孙髯题昆明大观楼,为‚天下第一长联‛)

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方志敏撰)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乾隆出句,纪晓岚对)

小楼昨夜东风吹皱一池春水,梧桐更兼细雨能消几个黄昏(梁启超集句联)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集金庸作品联,共14部,它们是: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成诀、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鸳鸯刀)

二人土上坐 / 一月日边明(唐明皇与杨贵妃同坐之时,明皇手指玉冕之景问贵妃,贵妃对之)

? /

!(1976年4月5日,出现在悼念总理周恩来的天安门广场上,‚?‛代表中国人民对‚四人帮‛的责问,而‚!‛代表了人民的愤怒和对总理的无限怀念之情)

[对联拾趣]

(一)传说宋代苏东坡早年乘船赴考,因途遇风浪,误了开考的时辰。起初主考大人不准苏东坡入场,后来听了苏的诉说,顿生恻隐之心,便口诵一联让他对,若对得出,便破例允他入试。主考官出的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苏东坡不愧为一代才子,稍一思索便应声对出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出句用顺序,对句用倒序。有情景,有过程,有经历,曲折而不呆板,可视为巧对。

从前,有一个贪赃枉法却又喜自我标榜清廉的县官,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在县衙门上贴了一副对子:‚一心为民,两袖清风,三思而行,四方太平,五谷丰登;六欲有节,七情有度,八面兼顾,九(久)居德范,十分廉明。横批:‚福荫百姓。‛谁知,大年初一早晨,有人就在他的红对子上贴了白对子。白对联写道:‚十年寒窗,九载熬油,八进科场,七品到手,六亲不认;五官不正,四蹄不羁,三餐饱食,二话不说,一心捞钱。‛横批:‚苦煞万民。‛那贪官本想用对联粉饰自己,却被百姓用妙联反击、嘲弄,这些嵌进数字的对联为后人留下一副副妙联。

(二)纪晓岚幼时读私塾,聪敏过人,过目成诵,强记不忘,有小神童美誉。其师石先生甚爱之,只因功课对他毫无压力,他便偷闲喂家雀塞进墙洞里,再用砖头把洞堵上,石先生发现这个秘密,怪其不务正业,便偷偷将家雀摔死又放入洞中,然后在堵洞口的砖上戏题一上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纪晓岚下课又去喂家雀,见砖上对联言明家雀已死,知是石先生所为,便在旁边续对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看到续联大为恼火,手持教鞭责问纪晓岚,为何辱骂先生?纪晓岚不慌不忙答辨说: ‚我是按先生的上联续对的下联。请看,粗对细,毛对羽,野对家,兽对禽,石对砖,先对后,生对死。是否这样对,请先生指教。‛ 石先生无言对答,指袖而去。不几天纪昀去见石先生,石先生怒气未消,面沉似水,稳坐太师椅,不迎不送。纪晓岚又出了怪招,从先生屋走而复返,又请教‚阄‛字的念法和写法。石先生并无介意,等纪昀走后才醒过味来。原来‚阄‛及‚门内龟‛,是骂自己不出门送客的,但又不好加责,暗骂: ‚竖生,歪才也!‛

有一天,纪昀与同伴数人在街道玩球,适太守大人官轿经过,他们的球偏巧投入轿内,一时间衙役厉声呵斥,众玩童惊逃四散,唯纪昀挺身拦轿索球。太守喜其胆识过人,且憨态可掬,未加怪罪,并和颜悦色问其姓氏年龄,故意试一试他的才华说:‚我有一联,若能续对下联,就把球还给你。‛纪晓岚点头同意。太守的一联说:

‚童子六七人,惟妆狡。‛ 纪晓岚随口对道:

‚太守两千石,独公……‛最后一字迟迟不说。太守讶然问道:‚何以不说末字?‛ “太守大人如果把球还给我,就是。独公廉',假如不还……” “不还怎样?” "那便是。独公贪啦!太守见他聪明伶俐,对答如流,将来必能出人头地,就把球还给了他。

附件三:课题组对联研究感受总结

一、选择此课题的认识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的文化遗产,和律诗、京剧一样,都属于中国文化的‚国粹‛。之所以说其是国粹,是因为它仅仅为中国文化所有,是中国人民(包括普通劳动者和知识分子)在长期的文化建设、文化传承中创造、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文化样式;它与中国的经济环境、社会生态、精神品格、民族心理以及民风民俗、文化基因等等有着紧密的、不可分割的 8

关系,是中国这块土地滋养出的、别开生面、独具特色的花朵。对联的分类按内容可分为佛教对联、名胜对联、节庆对联等;按用途与场合分类可分为楹联、挽联、寿联等……对联的分类繁杂多样,而我们此次课题所要研究的对联一般集中在佛教对联及历史对联中。

同时,研究对联文化,对提高我们的语文鉴赏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对联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此次研究性学习对提高同学们的语文鉴赏能力和培养文学素养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过程综述

在此次课题研究中,我们小组共进行了5次研究活动过程。

这5次研究活动过程中,总体上讲,我们组的组员都是十分积极的。在各项任务的分配和落实完成中,组员们都随传随到,认真完成任务,对于较为困难的任务也积极配合,保证了课题的顺利落实。在后期的资料整理汇总以及个人的成果展示中,组员们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对于分配至个人的任务认真对待,及时完成。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还针对这次的课题进行问卷调查,在搜集资料这部分的活动过程中,指导教师池万村老师对我们组的指导也十分具有针对性。由于这是第一次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很多地方都做得不足够,池万村老师总是能够给予组员们一个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改进方法。这数次的师生交流互动,也是我们研究性课题圆满完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然,不可避免的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组员之间也是出现了一定的意见相左,但经过讨论磨合后,研究过程中还是充满了轻松欢快的氛围的。而且,在后期的资料整理汇总以及个人的成果展示中,小组组员们的行动也是十分令人满意的。在这一过程中,组员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积极性。对于对联文化的好奇在这一过程中表露无遗。组员们在了解对联文化历史的基础上,对对联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作出对比和总结,并写下自己的个人评价及总结。在之前搜集到的许多杂乱无章的资料,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被整理成有条不紊的电子资料。期间由于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如较为紧迫的课业,有的同学假日回家不能通过电脑对这些资料汇总作出更多的贡献,但大都十分积极地利用所拥有的课余时间为资料汇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特别是在最终的结题过程中,组员们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自己不了解的地方积极提出疑问,交流的气氛十分热烈。在此过程中,池老师对我们组的指导也是清晰明了的,一针见血地点出了一些不足的地方,组员们对池老师提出的意见都十分重视,认真改进,不断完善。

三、结论

从活动过程的总体上讲,我们组的组员都是十分积极的。在各项任务的分配和落实完成中,组员们都认真完成任务,保证了课题的顺利落实。当然,在某些过程中,我们多多少少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也因此沮丧过失望过。但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都顺利克服了这些难关。

从整个课题上来讲,我们所有的组员都学到了许多东西。研究过程中有许多的困难,但我们的组员都十分善于积累经验,积极改进,不断完善。这次课题活动,不但锻炼了我们每个组员的实践能力及表达、鉴赏能力,而且增强了组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也随之提高……总体上来讲,组员们的收获都是十分丰厚的。我想这将成为组员们受益良多的一份财富,伴随组员们度过更多的难关。

在此次活动中,我们学到了许多,这不仅仅是对对联文化的进一步认知,不仅仅是对个人能力的锻炼提升,更多的是对自身的思考,对文化的思考,对新生一代的思考。即使是参与研究的我们,在没有深入了解之前,对对联文化也是毫不关心甚至有些嗤之以鼻的。但是我们很快地意识到这种想法的浅薄,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在青少年中抱有这样的想法的人,9

绝对不在少数。而抱着这样想法的人,又不仅仅是青少年一代。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镇区的加速建设,人们对于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导致了文化的大量流失。对联文化的逐渐流失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人们对于文化的不重视,这应当引起人们的反思和警惕。

希望人们在追逐着新生的事物、国内外的时尚潮流时,别忘了回头看看脚下这片美丽的土地。它的漫长的美丽文化,需要人们用心去呵护;这五千多年的浩浩历史长歌,需要人们用心去传承。

附件四:组员在课题结题后的一些感想

郑如凯

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给予我们帮助和支持的人。在本次研究性学习当中,我还是真学到了不少。

在本次课题调查中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要数开展问卷调查了。在整个过程中,从羞涩到主动出击。我们必须主动寻找路人并跟他搭讪。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往往这一步是最困难的。不过从中我发现了一个人际交往的技巧,当你想跟陌生人搭上话,我认为微笑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它能拉近两个陌生心灵的距离。态度要非常得热情,不能摆去一副苦脸。这样可以让别人没有陌生感,觉得你很亲切,这样可以更加容易完成调查。通过一天的努力,我们顺利的完成了问卷调查。

此外我觉得组员之间的默契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刚开始,我们并没有很好的发挥集体的力量。总觉这是我的任务,那是他的任务。导致调查中期,大家找到的资料缺乏整体性,七零八落的。于是,我们吸取了调查初期的教训,合理分配任务,大家彼此互相帮助,把各个项目的资料筛选出来,合并,总结。在结题之后,大家心里都觉得十分的欢快,与此同时彼此之间又多了一份信任,组员之间的感情也因此更加深厚了。

本次的研究性学习锻炼了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进一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使我们的高中生活又多了精彩的一笔,使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

叶丽君

通过这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让我了解了很多关于对联的知识,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很多关于对联的一些创作手法和一些规则,同时也可以从对联当中知道很多历史知识及人文事迹等等。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中,我走进了新浪uc聊天室《爱心文学室》。看了以后,就喜欢上了这个房间,很优雅很有文学气息。房间里的主要节目是对联,听音乐,唱歌。即使不会对联,‚胡凑‛对一句,也没有人褒贬你。如果自己感到不好意思,向他们解释的时候,他们会说:‚没关系,随便玩,开心就好。就是这样一句话,我就有了胆量去凑热闹。凭着感觉去随意去对,不管平仄韵律。其实我真的不懂对联的平仄要求。竟然对的还可以,得到过赞同。有人说我的联句意境很深,的确不错。直到有一次,一个人给我指出了错误,我才有意识地去查看有关对联的知识。要求太多,看的有点头晕。不免抱怨起那些古人:要那么多格式、韵律干吗呢。可那毕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不能糟蹋。我是喜欢古诗,古文的。可我们不能守旧,陈腐,毫无选择的接受。那样的话,我们的思维就会受到限量,约束。试着对联,玩了几天,发现有人为了追求韵律,有堆砌字词的诗句,读后很不舒服。意境不明,牵强附会,牛头不对马尾。真有点胡来的感觉。也许是自己不懂吧。可我的兴致一下子没有了。的确,古代文人留下的诗词歌赋很值得学习,借鉴,流传。但我更喜欢灵活运用,自由发挥。难怪有许多爱好者在自己的诗词前加一个标签:新韵古诗词,这样就不受那些束缚,可以自由创作,自然,轻松,更有很多快乐的心境在里面。

杨艺

通过这次活动,我得到了很多经验,也成长了很多。在活动中,其中有一个项目就是要发调查表,刚开始由于觉得这样做很不好意思,而不敢对街上的行人开口,眼睁睁看着别人的调查表一张一张的发完了。后来认为总是这样不行的,在同学的帮助下,我还是有点羞涩。很少行人接受,收获很少,然后逐渐的明白了该怎么和陌生人交流,就这样接受调查的人越来越多,这些多亏了同学的帮助,他们让我明白了怎么去交流。让我能如期完成任务。我不只是学会了怎么样和陌生人交流,还了解了许多关于对联的知识,并且让我进一步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我感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让我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

在这期间我了解了一些对联创作的知识,如:对联的大要素:字句相等,句式相称,平仄相谐,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内容相关。对联的创作的基本要求有四条:1没副两句:出句,对句;或者上联,下联。相当于修辞中的对偶,但更严格。2没联相对的位臵的词(1)词性要相同(2)词的构成要相当(3)每联相对位臵的字句,不允许用同一个字,声调平仄相对(4)上联最末一字是仄声,下联最末一字是平声。总之对联创作要字词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意义深刻。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对对联的印象不断深刻,我要让对联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让更人关注对联,喜欢对联,让对联在现在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管庆丰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一千多年了。

在本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了解到了现在的青少年及其他年龄段的人对对联的了解情况。可以说是整体一般,有待加强,两极分化很大。一些人对对联的知识了如指掌,而另外一些人则对对联毫无了解。写到这我也有点惭愧,因为之前我对对联一点也不了解。这样的情况让人担忧,因为对联是我国文化遗产之一,理应受到传承和发扬,而不能遗忘。通过本次活动后,我给自己好好补了一次传统文化课。在小组分工中我是负责做调查的角色的,说来还真是有点不好办。我这个人有点内向的,不擅长交流。所以做调查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还好我旁边的组员帮我迈出了第一步,我才慢慢适应了下来。并顺利的扮演好了这个角色。

在这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学到了很多,我知道了实践大于理论。同时,我知道了友谊的力量。我还学会了很多很多。真的!经过了这次的研究性活动,我的胆子也变得大起来了。更加团结。我相信我在以后可以更好的参加和融入团体活动中。

周晓

中国不同于欧美的一些国家,它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同时,中国也是一个饱受侵略的国家。当然,中国也是一个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的国家。然而随着中国现代化经济不断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去观注西方的文化,如情人节,圣诞节等;而将中国传统节日淡忘了。现代的学生及青年人表现的尤为突出,作为其中的一员的我也不例外,这使得许多老一辈的人头痛不已,不知所措。为此,我们有了这样的课题。这使原本不太喜欢对联的我,慢慢对它产生了感觉。

调查过程是大家公认的印象最深的一个环节。

中午,我与几位同学在十中后门一带进行调查。沿着马路,边走边发调查表。大家相互帮助,逐渐地完成了任务,令人吃惊,有的青年人对对联全然不知,只是快速的写了几句。最后的填写下一联,只有少部分的人完成了。对此表示无奈。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触很大,现在的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还了解多少。对联必然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不同于律诗,11

对联不受字数限制,使作者有较大的创作空间,可以灵活自如得表达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由此,我相信对联必将永放异彩。

唐凌鹏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是担任总结的,所以我看到了组员们各自的调查结果和收集的对联的资料。对于我来说,现在比我以前任何时期都要了解对联,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对联无论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能力和驾御文字的能力,才可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对联不仅承载了先人的智慧,承载着古代的文明,还饱含着祖辈的高尚情操。学习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增长见闻,提高审美情趣,还可以为我们提供写作的素材和角度。学好了它,不仅对对偶这一修辞手法的应用轻而易举,而且对谴词造句,对天文地理,对音律的抑扬顿挫,对练字,对意境等多方面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有了一定的对联基础,写起文章来自然文采飞扬。

第二篇:人们对春联的了解程度

人们对春联的了解程度

对于贴春联,人们对春联有什么了解?

让我们走进春联的世界吧!(人们一般是从以下这几方面探究春联的。)

形式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我国古代春联可以知识追溯到春秋时代,那时候的春联是刻写在门庭木掾或石柱上,也有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以后又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北方人称之为幌子)以装饰门庭。及至造纸术在我国古代发明后,春联便由文人墨客书写在纸制条幅上悬挂,进而再发展到人们用红纸书写并张贴在门亭与厅堂。有人又称春联为对联,其实春联只是对联中的一种。众多的对联还包括祝贺新婚嫁娶,新屋落成,乔迁志禧,生日寿辰和其他喜庆节日,还有悼念已故亲友的挽联和孝联等。而春联则是在我国民间流传最广,应用最多又最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它与鞭炮,喜筵相随,为人们的喜庆节日平添几分欢乐和吉祥。应该说,古人对春联的内容和形式颇有研究。因为春联的格式起源于我国的古典诗词,因而最初的春联要求象律诗一样讲究严格的字句相等与平仄对仗,即上下联的每个字都应要求其声调呈阴阳平仄相对,再配以具有 【贴春联】含义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如何贴 | 传统贴春联的方法为,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另一种是常用的贴法。解放后由于横式书写格式改为由左向右,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适合人们的阅读习惯。若是将两种春联贴法“混合使用”,就不太妥当。贴春联的学问 春节贴春联,将春联的上下联贴颠倒的大有人在,那么,怎样排列上下联的顺序呢? 首先要区分门的上下首。在面对大门时,右手方向为上首,左手方向为下首。贴对联时上联贴上首,下联贴下首。其次是区分春联的上下联。一般有以下四种区分方法:一是按音调平仄分。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比如“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满人间万民欢”(“欢”是平声)。二是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策英明衣食丰”,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三是按时间先后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比如“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四是按空间范围分。一般是者在前,大者在后。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副春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象征:

辞旧迎新,去岁有余庆,新年更吉祥。一种祝福,一种期盼。春联是从两 由来

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春联的种类

春联的种类很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短春条、大春条。每幅春联都有横批和一个“福”字,还有斗方和影壁单贴、门心和抱柱。一般大街门外的对面和屋门对面,都贴“出门见喜”,屋里贴“抬头见喜”,影壁单贴“迎样”、“鸿穆”等等。老太太爱买吉祥话儿的,如“多福多寿多子孙,日富田资日康宁”;老头儿愿买带有警语的;一些商号大都贴“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还有像“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等,都贴在商号的门柱子上。

贴春联的意义

春联的意义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章法技巧的书法墨写,所以古代文人称对

联为一种既高深又典雅的艺术创作。

第三篇: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研究》 结题报告

高耀飞

一、项目研究背景 1.教育发展背景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已被抬到了空前的高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程少堂老师的教育理论:“上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这一理论让我怦然心动并且心有戚戚焉。是啊,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从此,我认真学习程老师的教育教育理论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语文课堂进行改革,努力营造富有“语文味”的课堂,构建充满语文味的教学课堂,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为具有语感、情感、美感的特色课堂,实现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目标。

其实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个地区都推出了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呈现出的共同趋势是倡导课堂走向共情,追求在课堂中注重学生地倾听能力的培养。

比如美国就有专门的《教学创意手册》,其中指出:“倾听的能力包括理解教师口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两部分。”课堂倾听是一种含有听课技巧和听课艺术的积极高效的听课活动。听力和理解是它的基本要素。语文教学应首先把这种基本要素作为培养的目标。教育专家们也提出许多新课题,例如:倾听如何和教学相结合?倾听如何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等等。有鉴于此,本课题试图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综合学习理论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实践研究,实现教学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培养学生倾听能力为主要宗旨,寻求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出路。所以说在此理论与实践基础上进行“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堂倾听能力的研究”是有其必要性和积极意义的。2.学校现状分析

东海县李埝中学是一所偏远的乡镇学校。近几年生源不足,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发展极不均衡。尤其是课堂的倾听能力急需培养。学校的办学宗旨,就以“办适合学生的教育”为办学指导思想,“适合”不仅是我们学校的教学精髓,也是教育教学核心。在“适合”的指引下,我们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提升育人水平。学校充分关注了学生自身的发展,结合学校的特点,确定了语文组课题——《初中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语文味”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目标和规格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养成某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初中”指国家义务教育阶段七至九年级的在校学生。“语文课堂”是指在课程标准的规定下进行的语文教学活动。“倾听回归”就是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我们所说的语文课堂上的学生的倾听能力主 要是指学生要注意倾听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谈话并能进行信息反馈的能力。

“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 要使课堂焕发出语文味,教师应该自身就有语文味。“腹有诗书气自华”,试想,一个自身语言都贫瘠干涸,安于就事论事,墨守陈规照本宣科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难把课堂变得有滋有味的。但是不少教师对“语文味”回归的概念和内涵理解不够清晰,对探究这一观念在教学中的价值理解存在偏颇,对它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些误解。那么,“回归语文味”就成为课题的关键所在了。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进行学生倾听现状与需求调研,确立课题研究的依据与原则。研究启动之初,学校课题组根据需要设计了一套学生问卷,确定了学生的倾听行为应包括学生能否认真倾听教师、学生能否倾听伙伴、学生能否倾听家长,理解、沟通家长三个方面。其正向指标是注视对方,边听边想,听而评价,听而补充调整;负向指标:不注视倾听,听候无反应,走神作小动作,做自己的事;拟分析、研究学生倾听现状,形成后续研究的主要思路和具体计划并以学校为主,整合家庭资源,培养学生倾听意识与习惯。

其次,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明白倾听,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一种能力,一种素养,一种品质。在活跃的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要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

接下来,就是探讨学生良好倾听习惯的养成方法与规律,优化教师的指导。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倾听环境的建设,比如“课桌环境”和“周边环境”,一个是倾听的标准与要求的制定。

三、解决的问题

1.教师怎样关注学生课堂中的倾听问题,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中不倾听的现象有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呢?

2.学生能否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进行有效的学习训练后,从而使倾听能力得到发展呢?

3.能不能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中的倾听学习产生兴趣,从而转变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呢?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搜集语文课堂中学生不会倾听的案例; 2.分析语文课堂中学生不倾听的原因; 3.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五、项目实施的过程与方案

(一)准备阶段(2014年3月20日——2014年5月28日)1.深入分析学校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发现学校的优势、劣势,确定学校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前期调研工作。

2.建立学校课题小组,制订具体实施步骤,健全管理网络。3.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参观、学习理论知识; 4.围绕《李埝中学和谐教育科研项目实施方案》制订实施细则,做到切实可行;此阶段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调查法。

(二)实施阶段(2014年6月1日——2014年7月30日)根据第一阶段的探讨和研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具体实施方案,付诸实践。此阶段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行动研究法。

1.全面的分析,形成初步意向,收集整理课题资源,确定有代表性的学习基地(学校各个班集体)和语文学习形式(如进行课堂教学或和老师、专家进行交流探讨关于“倾听话题”的活动)。

2.根据收集的资源,研究其课题的特点来进行分类提炼,结合学校不同年级特点引入课堂实践,从而使学生对“倾听行为”有更深刻和更明确的认识。

3.根据平时的教学以及实践活动所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总结、反思、调整、整理出能使语文课堂更加高效的校本教材。

(三)总结阶段(2014年8月1日——2014年9月28日)根据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创立学生有倾听能力的和谐课堂并进行推广。本阶段主要采取教育经验总结的方法。

1.鼓励教师在教学不断总结经验,加强交流,多谈心得体会,收集整理案例、反思,编辑校本论文集。2.撰写研究报告。

3.以“初中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成果展示活动(如校本语文教材、课例、论文、实验报告等),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和理全面总结,不断反思创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 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提升课题研究的内涵。

六、研究的成效

1.初步探索了提高学生倾听能力指导方法

教师的指导方法包括任务驱动、情境诱导、评价反思、视听相融、节奏调节、评价引导。

任务驱动——在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教学行为,教师的辅助教学行为和管理教学行为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看、主动听,如:教师提醒学生:“他的发言正确吗?”注重引导全体学生倾听。

情境诱导——除了要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倾听,还要创设符合学生的生活情趣的动觉情境,刺激学生来倾听。

评价反思——引导学生倾听伙伴。教师可多运用措施,找些方法,研究教师自行设计课堂教学评价标,以此检验学生倾听的有效度。视听相融——采用口形提示法,用手势动作引起学生注意,促进学生视觉器官与听觉器官的相互配合,综合运用。

节奏调节——当学生不太专心,教师可通过调节语速或停止讲述,提高学生注意力,从而促使学生关注倾听。

评价引导——对学生的发言及时点评、鼓励、引导,促使其他学生也专注倾听,及时对头脑中已形成的信息再加工处理,提高表述的质量。2.绝大多数学生的倾听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观察了解,我们发现学生在现在的学习过程中,不再是被动地听,机械地练,而是主动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并掌握倾听要求,懂得听什么、怎么听、听得怎么样。通过两年的训练,测试记录反映班级学 生倾听习惯有大幅度提高,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有效倾听。

学生在主动参与倾听的过程中,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不仅敢于发表见解,有时还对教师提出不同意见,甚至评价教师的示范。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学生这样说“我认为”、“我还有一种想法”、“我们小组讨论后觉得”、“我是这样来学的”等等。课堂上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被认可、被欣赏,孩子们积极思考、乐于倾听,要动手、动脑、要竞争,不断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学习方式。有一位孩子的家长说:“以前大人讲话的时候,孩子总是插嘴,现在就能安静地倾听了,孩子说,老师告诉他倾听是一种礼貌。”

3.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一定发展

第一个方面课题研究使教师的观念得到进一步更新,教学行为发生变化。在课题实践研究中,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教师们意识到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其实,教师是学生鲜活的榜样,老师耐心、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能对学生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教师有效的倾听,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尊重;教师有效的倾听,能给予学生激励和帮助;教师有效的倾听,更是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无须过多的对学生说倾听有如何重要,你的行为就是最好的示范。过去以教代学、先教后学的教学框架被打破了,代之以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倾听兴趣、寻求多形式、多途径方式提高学生倾听能力。第二个方面在课题实践研究中,老师们学会了反思。在教学前、教学时、教学后都能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课题实验教师都深切地感受到:课题研究对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深刻的影响。两年来,课题组老师们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如说课比赛、优质课竞赛、优秀教案评比、录像课比赛)硕果累累,完成教育叙事、观察日记、教学札记百余篇,在国家级、省级、市级的教育刊物上都有发表,我们还编辑出版了校本教材,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辅导的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也是得到了很多的荣誉。

七、总结与思考

1.通过研究,我们基本上解决了研究之初提出的问题。比如说学生学生“听”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听”的习惯也在逐渐形成。学生对语文课堂中的学习产生兴趣明显提高,大多数学生转变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2.通过研究,我们及时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指导倾听策略:比如教学准备阶段策略、任务驱动策略、情境诱导策略、评价反思策略等。我们虽然提炼出这些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及时总结,但是推广还不够,希望通过再实践运用,融入课堂,从而创新出更多的有效策略,让我们的课题研究更具有实效性!

3.通过研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我们对于科研理论及科 研方法的学习还不够,以后要加强学习;由于课题组的成员都是一线老师,研究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我们要让自己成为研究型的教师。这些都等待着我们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好好完善。

4.由于学生自身资质的参差不齐,他们的倾听能力和倾听状态也会有很大差异。据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倾听效果是由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其倾听目的来决定的。听课过程中,学生往往以自身具备的倾听能力和自身养成的倾听习惯来决定听什么,什么时候听。有时候因为能力问题(如听不懂)或心理问题(如对老师反感),他们会自动关闭接收口语信息的通道,故意听不见老师的讲解,这样便产生了心理学所讲的“选择性失聪”现象。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应如何应对,值得进一步研究。

第四篇:结题报告

小学生中年级读写结合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叶圣陶老先生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习作的技巧”的论述,给了我们启发。阅读与写作是相通的,读与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一。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每一单元是进行一次作文训练,间隔时间比较长,学生练笔次数相对来说较少,致使阅读教学与写作脱节,导致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较慢。苏教版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经典的范文,它不但为学生的阅读活动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范例,也可以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一个很好的范式,更可以从这个范式中挖掘出很多潜藏的写作资源。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文本特点,细心捕捉读写的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范本,从而让学生的作文训练跟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创造性地进行作文,可以进行模仿,也可以进行创造性练笔,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指导和研究,从而使他们能够快速进入写作文的门槛,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很大的作用。基于此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读写结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把阅读教学和习作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挖掘,以读促写,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二是指通过扩大课外阅读量,并指导学生把阅读、生活实际同自己的习作有机结合,提高习作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中年级学生写作现状的调查,了解了中年级学生写作的基本情况,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便于确定研究的重点和方法,为以后课题研究做好铺垫。

2.通过对《课标》的再一次深入学习,更加明确课标对中年级学生习作的要求。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使课题研究少走弯路。

3.深入钻研解读苏教版中年级语文教材,发掘教材中读写结合的切入点。4.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教学研讨,探讨出中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的有效方法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语文素养得到提升。(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中年级学生作文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2.课标对中年级学生习作的要求研究。

3.中年级语文教材中读写结合切入点的开发研究。4.中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操作方式的研究。

本课题立足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着力探寻读写如何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策略,并付诸实施,最终总结一套高效学习语文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1.教育调查法。调查本班学生作文能力和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作业分析、访谈来完成。

2.文献研究法。阅读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了解中年级习作的教学目标、内容。阅读和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如丁有宽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于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等,这些书中的理念和经验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指导,对我的作文教学给与了很大的帮助。同时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促进课题研究。

3.行动研究法。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边实践、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寻求苏教版中年级语文教材中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探索出中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操作方式。实践过程中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4.经验总结法。把自己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探索进行归纳、论证,分析、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二)研究的主要过程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2014年5月——2013年6月),拟定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启动阶段(2014年5月——2014年9月)

1、阅读有关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的相关书籍和杂志,通过文献研究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完成课题研究方案,并及时上传到博客,申请立项。

2、上网阅读有关如何做读书笔记的文章,学习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3、了解了本校三年级学生作文的现状,进行相关问题调查、个别访谈、并对课题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及价值性进行了论证。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1月)

1、通过调查问卷,了解了中年级学生写作的能力和现状,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下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下面是我所调查的三(2)班的学生现在的作文现状:

首先,大部分孩子是不喜欢习作的,他们怕写作文,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习作要费尽脑汁,感觉很累啊!

其次,80%的学生在习作中有困难,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感觉无从下手,无话可说。可见,他们亟待一些作文范例的引领,和作文方法的指导。

还有,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事物感兴趣。大部分学生喜欢写童话,那是因为童话离他们最近,童话故事伴随着他们成长,每个学生都能讲几个童话故事。肚里有货,当然很容易就能写出来。我想这种现状与《课标》中“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要求相差还很远。想要达到《课标》要求的“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

我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家庭的原因。我们的孩子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他们生活的天地开阔但很单一,家长文化素质也不高。这样造成孩子们思想单纯,见识少,缺少对多彩生活的体验和社会的认识。在写作文时,学生脑子一片空白,缺乏内容,造成无话可说的局面。其次是学校的原因。虽然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实际上我们的教学还是围绕考试转,循规蹈矩。特别是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教学的难点,大部分教师都是根据教材的编排进行的教学,不敢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和改动,课堂教学单调乏味,致使学生对作文课不感兴趣甚至害怕。

调查结果使我不由地觉得我的课题研究太有价值了!我一定要深入研究,从而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写作的门槛,迅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2、阅读相关理论知识,提供研究理论支撑。

首先深入研读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相关课标解读的文章,明确中年级学生写作应该达到的具体要求。阅读丁有宽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寻求读写结合的方式方法;贾志敏的《贾老师评改作文》,学习借鉴贾志敏老师作文评改的技巧,推动课题研究的深入;阅读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学习管建刚老师作文教学革命的方式、方法;于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等。这些文献为自己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给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阅读的同时认真反思总结,完成了5篇读书心得。

3、立足课堂,通过教学实践寻求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1)、充分利用好语文课本,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写作资源,寻求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读写小练笔。通过对一些典型课文的教学实践,寻找到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2)、与同年级教师进行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经验研讨交流活动,对学生开展读写结合训练,大胆探索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完成了读写案例《读写结合,珠联璧合》,让学生在读中学写,以写来促读。

4、立足学生发展,定期举办读写结合作品展览,并推荐参赛或投稿,力争有部分学生作品获奖或发表。其中涌现了一批喜爱写作的学生,他们的文章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赞赏。大部分学生的写作态度得到了端正,写作水平得到了提升。

5、组织阶段性研究经验交流活动,分阶段总结研究成果,对实验操作及时调控,准时参加课题培训,定期请专家指导课题研讨。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15.2—2015.6)1.参加课题培训,并认真阅读“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方法。2.结合自己的整个研究过程,以及自己撰写的案例、随笔,整理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提出结题申请,并在博客上呈现相关的研究材料。3.进行成果展示、推广和应用。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有效选择教材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设计形式多样的小练笔,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呢?本人做了如下的尝试,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一次次的练习中得到了提高。

1、在精彩处仿写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美文名篇,许多重要语段在遣词造句的方法、连句成段的顺序上,堪称“典范”;同时,中年级处在向高年级过渡的重要阶段,学习写好段落是“读中学写”的重点。如苏教版第六册12课《荷花》的第二小节: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教学时抓住描写白荷花生长状态的“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进行句式仿写训练。我把学生带到校园观察玉兰花,让学生仔细观察玉兰花开放的不同姿态,然后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学生们写得生动逼真!

2、在空白处补写

在课文中有些地方写得很含蓄,或很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学这样的文章时,教师可充分抓住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明朗。《菩萨兵》:当藏族同胞回到自己的家园,看到被打扫的干干净净的庭院,整治得平平展展的土地时,一定会有很多话要说,想象一下,写下来。

《少年王勃》:在王勃写完了《滕王阁序》之后,前来参加宴会的客人们会有怎样的表现?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写下来 通过填补这些“空白”,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在形式上变写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说明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教学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悟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并体会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作用,了解雷龙等恐龙的外形特点。为了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恐龙,我还组织用“我是**恐龙”来自我介绍,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其中一种恐龙,介绍起来更生动逼真,写得也有声有色。

4、在感动处抒写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很感人,有的描写了祖国大好河山,有的记叙了依依离别之情,有的抒发了血溶于水的亲情„„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能触动孩子的心灵感动点让孩子写出内心的感动。

如《雪儿》一文最后描写了一个感人的告别场面,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读写结合的环节:雪儿飞向了无尽的蔚蓝天空,在离别之际,它会说些什么?想象一下离别的场景,代替雪儿写下离别心语。

孩子们写得太好了,有的孩子读着自己写的话都激动得哭了。我想这是真情的流露,是孩子对文本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有的课文通篇都很感人,可以让孩子写写自己学完课文之后的感受和收获。

5、在结尾处续写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童话。通过讲述小骆驼因为小红马嘲笑而感到委屈,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的故事。告诉学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

为了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在最后设计了一个续写故事的环节: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去小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到了小红马。小红马说:“喂,你这个难看的家伙怎么又来了?快去美容院美容美容再来照吧!”这回,小骆驼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很多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运用书上的语言加上自己的话把小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的作用写出来,把小骆驼和小红马作对比,表达了自己正确的审美观。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启示我们语文教师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解读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优质资源,让孩子在精彩处仿写,在空白处补写,在形式上变写,在感动处抒写,在结尾处续写„„适时适度地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势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作文课堂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1、写作时间的变化

以前的作文时间就是每周四下午的两节作文课,其他时间基本上不会接触作文。而现在不同了,学生的写作没有规定的时间,不仅仅在作文课上,在阅读课中也经常会进行一些小练笔练习。时间增加了,灵活了。

2、写作内容数量的变化

以前的作文教学就是根据教材的编排内容每学期完成八篇,一篇也不会多写,一篇也不会乱写。课题研究之后老师不仅仅灵活激动安排每学期的八篇作文,而且会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写作资源,让学生在精彩处仿写、在空白处补写、在形式上变写、在感动处抒写、在结尾处续写,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数量上也大大增加了。

3、写作方式方法的变化

丁有宽说:读写结合,珠联璧合。读写分离,两败俱伤。的确如此,学生在读中学习写作,使写作变得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了。学生习作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妙趣横生了,改变了以前闭门造车的局面。

(三)学生的写作现状得到了改变

1、通过研究,总结出了中年级学生在写作时遇到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这些问题基本解决,多数学生在写作时已不再感到困难,不少学生还喜欢上了作文,真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2、通过训练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教师本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提升了教师的理论基础,形成了扎实的课堂教学基本功。

2、本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一些读写结合习作指导的方法,对自己以后的教学和个人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

3、教师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反思,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自己撰写了10几篇教学案例、随笔。

4、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在不断地提升,得到了同行们的赞赏和认可。

六、结论与思考 结论: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写作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在读写结合指导中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学生喜爱作文。

2、读写结合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有效途径。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只要教师能巧抓文本中读写结合点,有的、有序、有点、有法地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学生一定会做写作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思考:

虽然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自己的理论基础不是很丰厚,尚存不足:

1、依托文本指导中年级学生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本人的着眼点还不够全面,没能全面系统地钻研小学阶段的文本,致使研究有些狭隘,研究成果缺少阶梯型和系统性。仅仅抓住了三年级阶段的某些典型课例进行研究实践,致使研究结果形成了一个个点,还需要进一步归纳总结形成系统性。

2、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在读写指导中如何有效评价,如何指导学生高效阅读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我想,只要教学在继续,课题就在继续,课题研究没有终结。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和思考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深入,没有尽头。

六、附录

1、读书心得5篇:

(1)、丁有宽的成长历程令人景仰

——《丁有宽与读写导练》读书心得(2)、《学习丁有宽读写结合法的点滴体会》(3)、作文,原来可以这样教

——读《可以这样教作文》点滴体会(4)、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 ——读《新课程标准》有感(5)、正确认识,过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 ——读《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有感

2、研究论文1份:如何有效选择教材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

3、教学案例1份:《读写结合,珠联璧合》

4、调查报告1份:《中年级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5、咬文嚼字为写作搭桥引路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

6、故事随笔1份:《小课题研究要脚踏实地》

7、结题报告1份:《依托文本指导中年级学生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七、参考文献

1、丁有宽,《丁有宽与读写导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2、于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新版。

4、莫尚志,《新课程理念下的仿写教学》,《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7、8期。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6、《江苏教育.小学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

第五篇:结题报告

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和谐班级文化的实践研究”

撰写人:李清云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论断。这一崭新理念的提出,顺乎时代潮流,顺应国情民意,必将给中华民族带来繁荣昌盛、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和谐的育人环境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主动适应时代要求,以建设“和谐校园”为己任,努力实践义不容辞。校园文化建设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已得到各方面高度重视,但对于班级文化建设普遍重视不够。班级文化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性化的管理理念,改变原来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以爱心作为建立和谐班级文化的核心科学管理。学校要建设成为稳定、团结、公平、有序的校园,建立文明、向上、创造、竞争、宽松、体恤、包容的班级文化必不可少。因为校园文化是班级文化的处延,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涵。班级中专业、年龄、素质不同都会影响到学生对校园文化的感受和认同,只有将校园文化融合到班级文化之中,并结合各个班级不同的状况建立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才能使校园呈现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的和谐局面。

班级文化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影响到班级里每一个成员的心理状态、道德准则,也影响到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他是班级的灵魂所在。这种文化主要体现在教室环境,人际关系,班风学风等等。现在的学生多数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多以自我为中心,团体意识淡薄,缺少与社会、自然、他人交流合作的机会,对于集体文化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研究的现状: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研讨、交流,发现班级工作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过分强调教学工作而忽视文化建设。许多人认为教学质量是班级工作的唯一标准,其他工作必须依附于教学工作。

(2)突出制度管理而忽视文化熏陶。班级工作过分的强化制度管理,注重制度约束,不去营造文化氛围去诱导学生。

(3)曲解文化内涵忽视班级现实。认为“文化”是个大概念,班级的小天地即没有开展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也没有可行性。

3、理论依据

(1)班级社会学理论:现代学校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模式的,班级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既是一个社会,又是一个文化模式。班级社会学论是指导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可以使本课题研究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与范围界定。

(2)创新教育论:现代社会发展呼唤一种全新的教育,其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素质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等良好的道德品质,而班集体正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3)文化涵育原理:新课题提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班级是通过文化影响学生个体的。学生生活在文化中,既接受文化熏陶,又在创造文化中创造自我。

4、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个性化严重,团队意识淡薄,责任心差的现状;找出影响和谐班级文化的因素,探索形成和谐班级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5、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1)、理论价值:整合各种资源,建构育人平台。班级文化建设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本课题的研究,将促成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巧,通过语言的艺术,情感的沟通,促进班级学生的全面发展。(2)、实践价值:加强学风、师风、班风的建设;创建、营造优美和谐的班级环境以及高品味的人文环境,形成“育人”合力,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培养主体精神,塑造高尚的人格。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针对目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实际和在这种变革中青少年在思想上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动向,有的放矢地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工作。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树立文明新风,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探索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和规律。

2、通过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班级自然物质环境和人文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探索班级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构建班级文化的教育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开发和实施新颖的活动方式

和谐的核心是集体观念、团队意识。为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课题组依据校本资源、师资队伍,开展各种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了解集体活动需要大家的合作,需要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唤起学生潜在的集体荣誉感。这是形成班级和谐文化的基础。

(二)营造和谐的班级文化环境

班级文化环境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并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因此本课题组结合活动,营造一个每个学生都能大显身手,每个学生都得以发挥的班级文化环境。

四、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访谈、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班级环境对学生心里的影响,寻找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途径。确定班主任的管理方法与班级和谐的关系。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在全校范围内铺开,各班在对本班学生关注周围事物、高尚的审美情趣、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本课题组确立的思路,建立一个适宜于师生发展的和谐班级文化体系。

五、课题研究过程:

本课题大致分研究起步(准备),研究实施,归纳总结三阶段。周期一年。(一)课题准备阶段(2009.1--2009.2)加强理论学习,形成研究共识。制定出研究方案。(二)课题实施阶段(2009.3....2009.10)l、根据课题的具体目标、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开展了多样的研究活动。

2、搜集数据,积累和分析材料,形成完整、详实、科学的研究档案资料。开展活动情况:

(1)手抄报活动的开展。教师具体指导学生手抄报的具体格式、书写内容、布置方法等,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情况评比、总结,形成常态。

(2)“清明时节话思亲”活动。课题组通过组织学生演讲与作文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从心理上懂得亲情的重要,通过扫墓活动让学生切身体参与到感恩活动中去。

(3)“远离网吧、从我做起”。课题组通过组织演讲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利弊,指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同时,认识到网吧的危害,真正的离开网吧。

(4)问卷调查: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管理中的意见与建议,让班级工作更合理。

(5)感恩教育活动:通过板报、演讲、书信、“尊老敬师”行动等形式,使学生知道感恩,懂得如何感恩。

(三)课题研究总结、评价验收阶段(2009.1l„2009.12)根据整理出的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撰写有一定价值、一定学术水平的课 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成果

通过课题组成员一年多的努力研究,取得了积极地成果,现将情况进行分析:

(一)发放调查问卷,分析、研究问题

本课题组在2009年6月、7月分两次,对7年级84班、8年级82班、9年级80班的全体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每次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50份,无无效问卷。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分析、研究,写出了相应的问卷分析,得出了物质、制度、精神三个不同层次对班级和谐文化的影响,确立了相应的研究方向。

(二)在各项活动的基础上,本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从“班主任与班级和谐文化”、“班级文化的构成”、“物质环境与和谐发展”、“师生关系与和谐发展”、“学困生的转化与班级和谐”等问题入手,深入调查、分析、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形成了相关的论文。

《班级文化建设的构想》 李清云

《班主任与和谐班级文化的建立》 李清云

《构建和谐班级中“学困生”的转化》 王贯锋

《如何让学生学会“感恩”》 张慧彦

《善于倾听----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张慧彦

《营造学习的物质环境 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 杨金剑

通过具体的研究,以及撰写论文时的心得体会,课题组全体成员形成共识,总结出构建和谐班级文化的几个过程:

1、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

首先要做好班级环境卫生工作,在学生中形成“班级是我家、环境靠大家”的共识;其次,做好班级教室的环境布置,通过班训、班风、名人名言、学生语录、手抄报等形式,合理、美观的布置教室,使学生身心愉悦。

2、建立民主的班级管理制度

在班级管理中,要避免出现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应当建立相应民主的班级制度,发扬学生的民主意识,必然会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班级管理事半功倍。

3、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不断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在进行课题研究时,调查问卷的统计中,发现所提问题的全面性、针对性、认知度等把握不够好,使得调查的结果不够不够科学、具体。使问题的界定不够清楚,给解决方案的研究带来困难。

在调查问卷的统计时,由于教育统计知识的欠缺,使得得出的数据不够合理,让得出问题结论的说服力不够充分。

参考书目:《班主任》月刊杂志 《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 张万祥主编《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 陈桂生 《班级社会学概论》 吴立德 《班主任工作心理学》 李健民 《班主任100个怎么办?》杨玉厚 《教育社会学》 鲁 杰 《班级管理科学与艺术》 丁 榕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知识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课 题 名称:和谐班级文化的实践研究 课题负责人:颜志伦

所 在 单位:宁晋县百尺口初级中学

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结题报告

课 题 名称:和谐班级文化的实践研究 课题负责人:颜志伦

所 在 单位:宁晋县百尺口初级中学

下载《人们对对联知识的了解》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们对对联知识的了解》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结题报告

    《新课程理念下互动式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研究报告 重庆市忠县三汇中学 生物教研组 课题批准号:ZXJK-2012-40 课题类别:一般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负责人: 潘体华(忠县三汇中......

    结题报告

    《关于有效指导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

    结题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创新创业计划结题(论文) 创新创业计划结题(论文) 抽油机效率及失载问题的研究 学生姓名:陈名 杨柳 葛玖浩 毛建平张晨星 指导教师:崔学政 (机电工程学院,项目编......

    结题报告

    高中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既为广大学生开拓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也使个别学生产生道德观念模糊,道德自律能力下......

    结题报告

     陈冬 沈阳师范大学沈北附属学校 2016.11 《校园安全规范化管理的探究》结题报告 《校园安全规范化管理的探究》结题报告  陈冬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您们好。 承蒙领导......

    结题报告——

    一、结题报告的基本结构 结题报告是一项课题研究结束,研究者客观地、概括地介绍研究过程,总结、解释研究成果,向有关部门(机构)申请结题验收的文章。它是课题研究所有材料中最主......

    结题报告

    灌云县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八期立项课题编号:08—077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结题报告 灌云县下车中心小学付怀勇我校申报的研究课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管理现......

    结题报告

    《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研究课题的提出 口语交际是人们最基本、最经常的社会实践活动。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在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