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的先驱

时间:2019-05-14 19:56: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的先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的先驱》。

第一篇: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的先驱

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的先驱,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是文学改革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积极的实践者。范仲淹的文学创作在诗、文、词、赋方面都颇有成就,尤其是诗歌、散文和词的创作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一、范仲淹的诗歌成就

据《全宋诗》所收范诗数量计,范仲淹诗作现存302首,227题,另有2首联句诗,残诗4联8句。范仲淹的诗作以庆历新政失败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以积极进取、忠君济民为主旋律,后期则增加了对倾慕闲隐、向往归退的表现,而忧心天下和旷达自适之情则贯穿他一生的诗作。在艺术上,他的诗五言七言皆有,古体近体俱备,特别是他的一些五言小诗,或寓意高古,或托志清虚,意境高远,自然清新,恬淡质朴,醇和雅静,可称得上是宋诗中的精品。

1•范仲淹对宋诗革新发展的贡献

概括而言,范仲淹的文学革新主张有四个方面:其一,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力倡诗文革新。在北宋中期,范仲淹是倡导文学革新的先驱。早在真宗乾兴元年,职小位卑的范仲淹就上书言政,主张革新。他的文学革新主张与其政治革新主张一脉相承,往往从文学与政治社会的关系、文学的社会功用等角度来看待文风问题。范仲淹积极倡导文学改革,主张通过变革以正文风,希望当时最高统治者能够“议文章之道,师虞夏之风”,使文章“质文相救,变而无穷”。在变革文风的途径选择上,他主张通过科举措施,推动文风变革。

其二,反对无病呻吟的文学创作,主张诗作反映真性情和时代特征。范仲淹对当时西昆诗人“吟咏性情而不顾其分,风赋比兴而不观其时”的虚假文学作品深感不满。他认为,诗作应反映真性情。对表现真性情之作,范仲淹给予高度评价,尤其称赞那些能反映出时代特征的作品。

其三,反对浮靡柔媚之作,主张恢复古朴雅正诗风。范仲淹对当时“靡靡增华,惜惜相滥”的西昆诗风深表不满,斥责当时西昆诗人“因人之尚,忘己之实”。他极力号召人们学习上古淳朴雅正的艺术精神,呼吁文人创作时要恢复古朴雅正之风。

其四,反对悲苦哀鸣之作,提倡优游畅达诗风。范仲淹认为,处在太平时期的士人,应致力于世风淳厚的教化,其创作应“上以德于君,下以风于民”,故不应有凄婉之作。他反对“悲哀为主,风流不归”之作,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应是“或醇醇而古,或郁郁于时;或峻于层云,或深于重渊”,应是“优游之咏”,应是“格乎雅颂之致”。

范仲淹的一些文学主张和革新理论,如注重文学创作的社会政治功用、主张文学反映时代特征等观点,继承了韩柳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对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具有引导作用。同时,他主张表现真情,提倡淳厚、舒和、畅达的文学见解,又有异于韩柳等人的文学革新理论,颇具个体特色。这些见解,对宋代诗歌平达淡远、朴直真切的特色形成,具有理论上的引导意义。

2•力矫“三体”之弊,拓宽宋诗发展空间

范仲淹所处的时代,正是宋代诗歌创作由宋初诗风向宋代中期诗风过渡的时期。在仁宗朝前期,“晚唐三体”余风仍在不同程度上得以流行。然而,当时白体余风的浅俗、晚唐体余风的工细、西昆体余风的巧靡之弊,都已明显暴露出来。诗风问题已摆在人们的面前,每个诗人都面临着对前期诗风进行继承和发展的选择。范仲淹是一位名臣诗人,在诗歌创作实践中,有意崇古复雅,探索诗作发展之路。范诗在内容上主要表现出忠君正邦、济世安民的人生追求;心忧天下、民胞物与的宽阔胸襟;旷达无欺、恬泰自适的君子情怀;倾慕闲隐、向往归退的复

杂心态。在艺术上,范诗具有淳厚和静、明达、淡远、真切质朴等风格。因此,他的诗作完全摈弃了西昆体诗歌内容狭窄、缺乏时代气息的空洞,排斥西昆诗人模仿剿窃、缺乏真情实感的习气。范仲淹十分推重杜甫、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在诗作中自然走白体一路。他的诗作不用生僻字词,不押险韵,不矫雕饰,不故作艰深,不作苦吟,意象平实,自然平易,写眼前景,道口中语,充分表现出平实精神。

范仲淹这种闲达淡远的诗作,一方面与当时宋代诗人的心态具有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宋诗的发展主流相融,有利于宋代诗作向平易方向发展。

在反对西昆体、克服宋初白体余风浅陋之弊的同时,范仲淹对晚唐诗风中刻细纤小的弊端也进行了纠正。对于晚唐诗风,范仲淹既有吸收,又有摒弃。他的诗多取旷远之境,舒中和之气,用淳朴之言,明雅静之心。范仲淹对晚唐诗中寒寂细小之风的排斥,有利于宋诗向朴质阔远方向发展。他的诗歌创作无疑有利于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引导当时宋诗向平淡简约的方向发展,为欧阳修、梅尧臣等人诗歌革新拓宽了发展空间。

22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这首词婉约多情,上半厥写景,下半厥抒情,写了秋色美景,也写了旅人忧思。范仲淹不但是个军事家,而且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是苏州吴县人,从小死了父亲,因为家里贫穷,母亲不得不带着他另嫁到一个姓朱的人家。范仲淹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成长,他住在一个庙宇里读书,穷得连三餐饭都吃不上,天天只得熬点薄粥充饥,但是他仍旧刻苦自学。有时候,读书到深更半夜,实在倦得张不开眼,就用冷水泼在脸上,等倦意消失了,继续攻读。这样苦读了五六年,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在政治生涯中一波三折,范仲淹为了改革政治,受了很大打击,但是他并不因为个人的遭遇感到懊恼。他的一位在岳州(治所在今湖南岳阳)做官的老朋友滕宗谅,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篇纪念文章。范仲淹挥笔写下了《岳阳楼记》。文中写道:“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该文流传千古,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如范仲俺一般的古人心中念念不忘的是如何实行政治改革,实现富国强民。富国强民是一个国家永恒的追求,当今社会也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如何为黎民百姓谋福利,是摆在当今统治者面前的第一课题,不奢望他们心中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概念,但希望他们尽快降低基尼系数,缩小贫富差距,提高80%的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创建真正的和谐社会。

1.江上渔者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通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然味美,捕捉却艰辛

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1]创作背景 范仲淹是主张革新的政治家,北宋仁宗时曾担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他能够关心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般民众的疾苦,写过一些同情劳动人民的诗歌作品,但流传下来的很少。

江南水乡,川道纵横,极富鱼虾之利。其中以江苏松江四腮鲈鱼最为知名。凡往来于松江水上的,没有不喜欢这一特产,不希望一尝这一美味佳肴的。范仲淹江苏吴县人,生长在松江边上。对这一情况,知之甚深。但他发之于诗,却没有把注意力仅仅停留在对鲈鱼这一美味的品尝和赞叹上,而是注意到了另外一些更值得注意的东西。注意到了隐藏在这一特产背后的渔民的痛苦和艰险,并且深表同情。作者感情:

表达作者对渔民工作痛苦艰险的同情。2.苏幕遮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

“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3.御街行

这是一首秋夜怀思情人的词。上片写秋夜景,或就地面刻画秋声,或就天宇描摹夜色,以寒夜秋声衬托主人公所处环境的冷寂,突出人去楼空的落寞感,并抒发了良辰美景无人与共的愁情。沈际飞《草堂诗余隽》称赏“天淡”句写景空灵。下片专就离情宣发。“愁肠”三句折进一层,言离愁之深。“残灯”二句再现实境,一盏如豆的青灯忽明忽暗,独自凭栏斜倚,尝尽这孤眠的滋味。末以离愁“眉间心上”无所不在,倍增酸楚。“都来此事”几句为李清照《一剪梅》词所袭用,化作“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向来为词评家所赞誉。这首词虽写似水柔情,却骨力道劲,绝不流于软媚。李攀龙云:“月光如昼,泪深于酒,情景两到”(《草堂诗余隽》),可谓佳评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

上阕写景,景中含情。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俯仰生姿,白云满天,黄叶遍地。一“天”一“地”,一“碧”一“黄”,总括秋色。展现了自然界的万千气象,给人心胸开阔之状。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有“碧云天,黄花地”即由此句化出,此句已成为描写秋景的千古名句。接着,作者平视远眺——“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二句。浓郁的秋色和绵延秋波尽融其中,就在秋色与秋波相连的天涯尽头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在作者的笔下入木三分,淋漓尽致.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黄昏秋色图”。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人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暮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芳草”历来也是诗歌中写“别离”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如南唐后主李煜的《清平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作者多情、重情,用来映衬出触景生情、夜不能寐的客子离恨。正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自上及下,自近及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前辈道出的正是借景传达心声的名言经典。

下阕抒情,情融景中。“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黯”意为心情忧郁:

“追”本意是“追随”,这里为“纠缠”,这是羁旅之思的缠绕。“夜夜除非”两句写出天涯孤旅乡愁之深。无时不在,“好梦”难得,无计可消。下面“休独倚”更可见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一轮明月反衬出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最后两句是由李白诗“举杯销愁愁更愁”化出,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谁知“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作者突发奇想,“用一段„愁肠‟把„泪‟与„酒‟巧妙联系起来,弥漫着苍凉之悲,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宋词鉴赏大典》)又正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下片触景生情。

„黯乡魂‟四句,写在外淹滞之久与乡思之深。

„明月‟一句陡提。„酒入‟两句拍合,„楼高‟点明上片之景为楼上所见。酒入肠化泪亦新。足见公之真情流露也。”

总之,让我们借用前人的话来评价这首词: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邹祗谟《远志斋词衷》:

“范希文《苏幕遮》一阕,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

宋名臣范仲淹的这首词,写在他率师西北边陲,平定西夏叛乱的时候。这是二首评价上有争论的作品,欧阳修尝呼为穷塞主之词,揣度大意是说,作为主帅不 抒发雄豪慷慨之情,却去写塞外凄凉穷愁的景象与思归 之心,是不好的。瞿佑在《归田诗话》中一方面用自己的 生活经历证明这首词确实状写了塞外景色,一方面又说:“以总帅出此语,宜乎士气不振而无成功。”这都是从 政治教育角度着眼的评价。另一些评家却称道其,写得 “沉雄”,“有排荡之势”,“至今读之犹凛凛有生气”。夏承焘先生则盛赞这首词“情感浑厚,气概阔大”。

笔者认为,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如此耿耿丹心,怎能视而不见?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蜂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为何思归,是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吗?不是。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何况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为什么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靖乱之,功未成,又何颜以上觐朝廷,下见百姓?“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哩。“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绝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不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吗?欧阳修对这首词的负面评价,是很不公平的。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四、范仲淹的词作成就

范仲淹的词作不丰,《全宋词》仅存五首,存目词三首,其中边塞词两首。《渔家傲》、《苏幕遮》等词作,在宋词豪放、婉约词史上都具有一定地位。词作不仅表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志向,还诉说了他的百转柔情,展示了这位北宋名臣的另一个侧面。

关于《苏幕遮》和《渔家傲》这两首边塞词不论在当时或以后,都一直被人们所称道所关注。这两首边塞词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

1•打破了词限于写男女私情的界限,以创作的实绩开拓了词的境域

综观北宋初期的词坛,在题材上和手法上,都明显地留着花间派的印迹;但范仲淹的两首边塞词的出现,确实使人耳目一新。边塞词在宋初如凤毛麟角,因为宋词的承平气象使得君臣上下整日忙于尽情的享乐,而词正是给他们助兴的好东西。那些峨冠博带的官吏自不待说,就是一些有身价讲体面的士大夫们,也极力用词这种形式来表现其被压抑的人性。遵照“诗庄词媚”的准则,他们在诗文里表现着正人君子的一面,而在词里却尽力表现其心灵里不肯向人剖

露的另一面。范仲淹边塞词的出现,可以说是对“词为艳科”、“诗庄词媚”、词限于男女私情等传统观念的一个有力的冲击,这使同时和后继的词人开阔了视野。

2•范仲淹的边塞词温婉中寓豪宕之气,挣脱了宋初词坛的温馨缠绵的词风的束缚,显示出宋词的新的词风

一部《花间集》吟来唱去,无非是“锦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坛”。范仲淹的边塞词,就能以独具的风格、真挚的感情给人以新鲜的美的享受。艺术的生命在于真实。这些边塞词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激赏,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吐露真实的思想感情。范仲淹诚然是一位名震遐迩的守边名将。他为抵御西夏的骚扰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当时民歌中把他描绘成“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英雄。然而,他毕竟又是一个普通的人,他具有一般人的喜怒哀乐。边塞词的可贵之处正在于,除了抒发他的“燕然未勒”的遗憾之外,也写了他的浓重的思乡之情,使人看到了一个赤胆忠心守卫边防的名将生活的另一个侧面。把这些真实情感的吐露的作品与那些老调重弹、矫饰造作的作品稍加比较,它们审美价值的高低就不言而喻了。

总之,范仲淹的文学成就是显著的,不仅在宋代文坛上、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应有他的一席之地。然而范仲淹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的光辉掩盖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其文学创作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范仲淹不仅是宋初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其诗论、文论、赋论别具一格;而且他也是一个诗词律赋兼擅的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些传诵已久的名篇佳作。

【相关评论】

真正的喜剧(pyl2002)

电影的幽默所在

《三毛从军记》在本质上更接近世界的喜剧电影,尤其是美国的电影。作为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而言,在语言上创造喜剧效果的电影少之又少,这是与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关系。在西方,历史上的喜剧电影主要是以人物在表演的基础上构筑喜剧的情节,一是演员得出位表演来博得观众的大笑,类似于中国的“出傻像",代表是美国的吉姆·凯瑞或是英国的憨豆先生,这是个人魅力上的戏剧表演;二是以现实生活上的冲突,以电影中的众多人物在荧幕上的“不合时宜的冲撞”为基础的喜剧,这种喜剧电影的产生不是演员的“出傻像”的表演,而是依赖于电影编剧或是导演在情节上的安排。在中国,大部分的喜剧效果是依赖于编剧的台词设置和演员的台词气韵,是一种语言的制胜,这是中国古老文化的底蕴,而不是依赖于表演产生的喜剧效果。这种喜剧的特点是均有文化的问道,缺点是没有表演的重要支持,对于以中文母语的我们来说,能过深问其中的精华,但是对于外语人来说,翻译的字幕失去了其喜剧的效果,不能过引起共鸣。这也是中国喜剧电影制肘的所在,不能在世界上流通。

电影是一种集大成者的艺术,从它产生的本原上看,就是一种生活的表演艺术。喜

剧电影要在陌生的国度引起注意,就要看重在表演上的喜剧效果的设置。台词构成的喜剧效果只是一种中国这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的阳春白雪,一旦翻译成其他的语言就会失去其生存的土壤。

正是从这方面出发,《三毛从军记》部分方弃了语言上的优势,效仿西方喜剧电影在技巧上的设置,从情节上完成了对电影的喜剧造型,加大了演员的表演戏份。

影片一开始,就是三毛在日本人的身后,学者日本人德“鸭步”,都得满大街上的人发笑,三毛发现日本人的木屐之后,断然将自己的简易的木板子做成的血扔到。飞出去的血正好砸到了路边警察的头上,引来了警察的追逐。这一段是从电影技巧上创造的喜剧效果,影片用升格的方式,制造出人物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动作节奏,表现出喜剧效果,这是模仿早期黑白电影的手法。早期的黑白电影由于不完全追寻24格的定律,往往每秒钟高于24格播放。现代的人观看这种电影万网在感觉上觉得好笑,导演正是在近现代的电影技术上模仿早期的电影令人发笑。

三毛从军之后,国民政府军完全是一幅豆腐渣式的军容军纪,导演在表现国民党滑稽军训时,把一群鸭子左右奔跑的画面和列队表演的镜头剪辑成隐喻蒙太奇,将国民党的列队军训看成是一群鸭子的奔跑。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高官围成半圈,某位官员口里吐出的枣核般的东西竟然化作了战场上的炸弹,从天而降,不但具有了库布里克电影中猿猴的手里的骨头抛上天后化成宇宙飞船的功效,而且还有着非同寻常的喜剧效果。

战争结束后,三毛用被子弹射穿的帽盔盛河水,挂在树枝上淋浴,并怡然自得。当敢死队用一只牛,在牛的身上绑上炸弹,牛的尾巴上绑上鞭炮,牛冲入日本人的队伍。事成之后,敢死队的成员口哨凯奏高歌,魏宗万饰演的老兵发现并纠正了别人走调的口哨声,并躬亲示范的给除了掉。战争是三毛和老兵生活的一部分,但并不使他们生活的全部,生活也不应该完全被战争占据,人们的生活需要放松,电影就有了喜剧的成份。

当然,电影并不是仅有诸如此类的单体式的喜剧效果。导演还抖了一个很大的包袱。三毛和老兵在撅壕沟时,眼看就要完工,上级却要求再挖一尺,除看到此处,多公民党高层更是恨之入骨了。三毛根本上拿不起铁锹,在老兵的帮助下才完成了任务,眼看完工在即,却又接到上级的命令,还以为是官僚作风作祟,却原来是导演摄制的一个大包袱。大战刚开始,三毛在凳子下面又垫上石头,才刚刚看到战壕的外面,镜头拉开,所有的战士都站在凳子上面作战。此时迎面而来的子弹穿透了三毛的钢盔,三毛倒身在地,惊愕于生死,用一种悲凉的幽默表现出来。战争打响不久,在没有败势的情况下,上级竟然下达命令——撤退——所有的人必须带着板凳撤退!又是一个官僚作风的命令!镜头转换,冲上来的日本士兵跳入战壕,却看不到外面,出战壕必然会受到国民军的打击,出路只能是向后退,难就是不能过战壕。此时才能明白编导的设置给决策者的智谋。幽默!

电影的人文关怀

如果电影只是停留在对喜剧的造势上,那肯定不是一部好电影。《三毛从军记》的成功就不只是停留在戏剧的商业元素上,还有深厚的人文关怀。三毛和老兵的关系转变

是也是电影重点表现的东西。

从开始,老兵拿三毛“开涮”,三毛盛饭的时候,绊三毛进入了木桶,到后来两人合作抬木头,是两人关系开始好转的征兆。两人合作打桩,合作挖战壕,到劳军现场刊物女们表演,三毛从姑娘们扔下的袋子里拿到了烟和梳子,烟给了老兵,这是两人关系加深的过程。二人并肩作战在战壕里,老兵叫嚣着“给排长报仇”,我们知道老兵不是军队里的老油条,也是一条有着“岳武穆”精神的中国人。三毛在河边洗澡,日本战机袭来,老兵来找三毛;三毛在“人生自古谁无死,何必马革裹尸还”的豪言下毅然投入到敢死队的行列,二人的关系此时已是同生共死的高度。至此,电影完成了两人关系的转变,以后完全是二人并肩作战的铺叙。最后两人不但结伴去日本人的后方作战,在失去了后方支援的情况下,用自己的幽默和勇敢,徒手杀死了一队的日本人,并且结伴在森林里苦苦等待后方支援到百头,以指导战争结束,日本人战败。

电影的人文还体现在影片对于岳武穆精神的追求。“我们要以无数的无名华盛顿,来造就一个有名的华盛顿;我们要以无数的无名的岳武穆,来造就一个中华民族的岳武穆。”这里的“我们”不是国民党政府的高官,是真正的中华民族。中国人对于岳武穆的崇拜,是对于日本人反抗新声。就连三毛这样一个吃不饱的乞丐都怀想自己是岳武穆。“三毛虽然不认识岳武穆、华盛顿”、“三毛还不明白国家是什么东西!”却在劳军的现场,幻想自己化身成为舞台上的岳武穆,手握大枪和日本人对抗,一枪扎死几个人。经过艰苦卓越的抗日战争,三毛完全成熟起来,到最后“三毛觉得他就是着无数个岳武穆中的一个”,事实证明,在外敌的侵略下,中华民族的每个人就是一个完全的英雄,哪怕是一个少不经事的孩子。

电影的讽刺力量

电影让国民党的高官决策者站到了人们的对立面。三毛和众人合理歼灭日本人,在合影的时候,三毛不停的教导着抬高锦旗,最后完全地挡住了自己的脸,确实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国民党高官和一个战争的英雄合了影——这个英雄在照片上甚至没有露出脸,只要有高官的脸就可以了。

战争的英雄被高调了,到师长的手下打杂,不停的被师长、师长太太、小少爷呼来唤去。英雄给师长端茶倒水、点烟擦鞋;为师长太太洗衣物,还要为她隐瞒偷情的秘密;为小少爷擦屁股,在日本的战机袭来的时候不但要去接小少爷,还要背他到防空洞。三毛跑来跑去的大堂里,粮满了洗好的衣服,衣服的下面还是一群跑来跑去的鸭子。和三毛相比,师长只顾跳舞,用“再议”来搪塞一切战务情报,最后导致贻误军情,是无能;师长太太在师长的棺材面前,顾镜自怜,是无情;在日本的战机袭击下,和三毛同龄的小少爷,不愿跑,让三毛背负到防空洞,是无知。

三毛在与老兵的相处下,学会了肝胆相照,机灵应变,巧妙杀敌;相比下,三毛在师长的指导下学会了,国民党高官的陋习“不该看得不看,不该闻的不闻,不该饿的不饿”。三毛学会了对着电话说“再议”。

电影的美好憧憬

三毛在救他的小姑娘面前,在半睡半醒之间,怀想起了中国人传统的理想画面,自己在牛背上吹箫,在田间耕地,妻子在家里纺织。只要没有外敌侵入,国人乐于做一个悠闲自在的闲云野鹤。

最具后现代意味的漫画电影(寻找boss星座人)

与“第五代”中占据主流地位的深刻思辨的电影寓言不同,张建亚的漫画电影是不要求观众在电影中大费脑筋的,其电影以极度夸张的喜剧手法对经典本文进行了滑稽的模仿,在不经意间玩起了“后现代”。

提起“后现代”,大部分的人想到的都是周星驰,随着《大话西游》在大陆的走红,“后现代”已成为一种时尚标签,被影迷们贴在星爷身上大加崇拜。殊不知中国第五代导演张建亚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完成了两部后现代主义的杰作,《三毛从军记》和《王先生之欲火焚身》。

其代表作《三毛从军记》在形式上大胆打破传统喜剧的创作规范,以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兼收杂取、拼贴戏仿、花样翻新的方法表现出强烈的喜剧效果。在艺术上不注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严谨与唯美,更多的是故事性的拼凑与解构,但对道具、表演、场面及电影镜头形式的夸张搞笑特别注重,让观众在获得观赏影片当下获得瞬间快乐与满足,并不需要更多的深刻思考。

游戏与漫画

影片开始就上演了一幕经典的“你追我逃”场面,三毛在前面上蹿下跳把在后面追的警察耍的团团转,一个灵活敏捷,一个狼狈不堪,所到之处“鸡飞狗跳”,让人看了啼笑皆非。这种无厘头式的搞笑风格贯穿了始终,宽大的军装,瘦骨如柴的身体在整个军中显得尤其突兀。特别是当他在扛木头时,由于个子太矮,竟被木头“抬”着走,这种力量的悬殊被导演处理的尤为精妙。

动画中大量出现的手法也被导演放到这部真人电影中重现:被车压死的人变成了纸片,人撞在玻璃上留下了一个人形,训练官被炸弹炸得焦黑,被榔头砸死的人还不时翘下脚以示挣扎。这种夸张的恶搞现实情景也只能在漫画中才能看到了,但张建亚却打破传统,把这种元素融入到了影片中,而且也不会让人觉得做作,反而更具喜剧效果。

经典戏仿

戏仿遵奉快乐原则,在给人带来开怀大笑的同时,也带来了看待时事和人生的另一种眼光,看出了人生荒诞挣扎、可鄙可笑的一面。创作者以调侃、嘲讽、玩笑抑或致敬的心态仿拟原作,观众在仿文的变形和夸张中,以游戏的心态,联想到源文,从而享受急速心理落差带来的刺激和快感。张建亚对于经典的戏仿、解构看上去就像漫不经心地散落在电影的每个角落中。影片中的许多段落和细节,都是经典电影中的典故,而且似乎都给张建亚做出了自己的味道。

在水上舞台劳军场面中,可以看到,是借鉴了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但张建亚却让望远镜飞起来这种戏虐的手法让人感到神奇。而且在之后又添上了独具中国色彩的

京剧表演,从道具、表演、化妆上塑造了一个三毛版的岳飞,就连他的敌人——日本鬼子也画上了脸谱,这种戏曲的场面也算是对经典的解构吧。如果说一颗炸弹落在池塘里炸死了鱼,是模仿《希望与光荣》,可第二颗炸弹把鱼都烤熟了就完全是出自张建亚的想象力。

当年庄严的“革命样板戏”更逃不过张建亚的嘲弄,不但样板戏中最为经典的十八棵青松造型的影像成为了他颠覆的对象,而且他还让《沙家浜》中的芦苇荡以活跃其间的新四军战士出现在三毛的梦中,连鼓点、动作、走场乃至手势、念白都是一模一样。

甚至于,电视剧中常常出现的“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这样的一句声明也被张建亚拿去搞笑了一番,在电影开头就来了这样一句声明:“本故事全无虚构,如有雷同,不胜荣幸”而影片也是基于这句声明出现了大段新闻纪录片片段,穿插在整个影片中。为了看上去真实,影片在形式上的模仿也做的面面俱到——片中的新闻片段都根据解放前电影胶片条件采用了粗颗粒影像的黑白片,偶尔还会有士兵回过头来偷偷瞟一眼镜头,以吻合纪录片拍摄时常常会出现的情况。

乍看之下,这样一锅端了的大杂烩似乎使这部影片有些荒诞不经,然而正是这星星点点散落全篇的细节构筑起张建亚漫画的全部风格:在电影中调侃电影,调侃艺术,最主要的还是调侃一下人们自己。这样的调侃和自嘲轻松随意却又不失幽默的睿智,荒诞滑稽之余又令人在细细回味时感到一丝淡淡的辛酸。

反讽社会

张乐平先生的《三毛》原本书写的是一个在旧中国的街市上游荡乞讨的苦孩子,他的境遇是对旧世界的嘲讽和控诉。而在张建亚的影片中,三毛却成了一个在诸多偶然因素的造化中屡屡胜利的“抗日英雄”,排长、团长、师长通通都只是他的陪衬。这无疑是在戏弄嘲笑所谓的帝王将相、英雄豪杰,讽刺社会现实。影片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为代表,遵循底层百姓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力图撕扯正统权威的虚伪面具,还原历史真实。

事实是:做了英雄,以为成功了,但仅仅是以为。影片开头,大人物发话“要以无数的无名华盛顿,来造就一个有名的华盛顿;要以无数的无名岳武穆,来造就一个中华民族的岳武穆”,于是三毛去当兵,做个精忠报国的英雄,受过苦吃过难,虽然没有为国捐躯,但也立下过不少功劳。可到头来,还是被人遗忘,最后终于明白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无名的小人物。小人物永远是小人物,小把戏永远是小把戏,他和牛师长一样,都是这个社会的牺牲品。最后一句台词“完了”一语双关,也同时把我们拉回了现实。

影片的反讽通常具有双意指向,表层意义似谜面,是一种不可靠的叙述,所言非所指。一方面采取佯狂超然的立场,另一方面又用多种手段暗示,引导观众洞察谜面背后的深层隐喻。人们在嬉笑滑稽可笑的同时,不断参悟到一些思想的机智和反讽的锋芒。

联系竞争激烈的当下社会,对芸芸众生尤其是灰色小人物来说,自我命运无法把握,以“无厘头”式的滑稽模仿产生喜剧效果,来缓解现实生活中的压力,这样才能在电影这个“幻想世界”里获得某种想象性的满足。

第二篇: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一、生平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醉翁”,出自他贬官滁州时所作《醉翁亭记》;六一居士,出自他暮年为官蔡州时所写《六一居士传》,里面说他自己,藏书一万卷,收藏金石遗文一千卷(欧阳修是以金石为史料研究历史的第一人,今存其所作《集古录》十卷,收其金石跋文四百馀篇),有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加上徜徉其中的老翁一人,共六个“一”,遂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永丰,属吉安市。〕人。

欧阳修四岁丧父〔其父欧阳观,真宗朝进士,历任道州、泗州、绵州、泰州等地推官、判官。〕,随母郑氏往依叔父、随州推官欧阳晔。郑氏夫人出身江南名族,亲自督导欧阳修学习,“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少年欧阳修勤奋过人,曾从邻人借得《昌黎先生文集》,“用心苦读,至忘寝食”。韩愈之文当时并不为人重视〔时人雅好杨亿、刘筠之文。〕,由于少年时的苦读,欧阳修独见其价值,立誓要弘扬韩愈古文运动传统。

十七岁参加科举考试,并不顺利。仁宗天圣八年〔1030,二十四岁〕晏殊〔抚州临川人〕知贡举,始登进士第,充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结识尹洙、梅尧臣、富弼等人。二十八岁,召试学士院,留京任馆阁校勘,与修《崇文总目》。

三年後〔仁宗景祐三年〕,范仲淹上书指斥弊政被贬〔时吕夷简为相。〕,余靖、尹洙等为之辩护,亦遭斥逐。欧阳修愤然上书指责左司谏高若讷不尽言责,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复徙为乾德〔今湖北光化〕县令。康定元年〔1041〕召还,复为馆阁校勘,续修《崇文总目》。次年书成,改任集贤校理。因上书呼吁新政不受重视,自请外放,任滑州〔今河南滑县〕通判。

仁宗庆历三年〔1043〕,晏殊拜相,召还范仲淹等人,欧阳修亦回京知谏院,迁知制诰。是年秋,范仲淹擢参知政事,厉行新政〔史称“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其事。不久,新政失败,范仲淹等人复遭贬黜。欧阳修上疏剖辨,被诬与甥女有私〔欧阳修之妹嫁张龟正,龟正死,携其前妻所生之女张氏,时年七岁,往依欧公。张氏後嫁欧公侄晟,竟与其仆通。事发下狱。政敌闻知,逼令张氏牵连欧公。经三易勘验之人,冤狱终未得逞。〕,虽经勘验为构陷,仍贬知滁州。

此後历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颍州有西湖,景致清幽,欧阳修甚喜焉,有买田卜居之意。复迁知应天〔今河南商丘〕府兼南京〔宋以宋州为南京应天府〕留守。

皇祐四年〔1052,四十六岁〕丁母忧。服除,任职吏部〔尝为宦官中伤,大臣纷纷论救,得免贬谪。〕。宰相刘沆荐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嘉祐元年〔1056,五十岁〕,经曾巩力荐,结识王安石〔时任群牧司判官〕,有诗互赠。次年,知贡举,主持科考,责令:凡为“太学体”〔盛行士子间的奇涩雕琢之文。〕者,一律黜落〔令下,有士子群起闹事,“街逻不能制”,终不为动。〕。一榜擢得苏轼、苏辙、曾巩、程颢、张载等优秀人才,传为美谈。次年,知开封府。嘉祐五年〔1060,五十四岁〕与宋祁撰《唐书》〔五代时后晋沈昫已修《唐书》(更名作《旧唐书》),故名《新唐书》。二书各具特色,并存至今。〕成,迁礼部尚书,旋拜枢密副使。次年,擢升参知政事,封开国公。政绩甚著。然自“庆历新政”後,朝臣日趋保守,欧阳修虽居要职,亦难作为,不免苦闷,数次求去。〔此时心绪可见其《秋声赋》,如“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志之所不能”之言者是。〕。

英宗治平三年〔1066,六十岁〕,卷入“濮议”之争〔仁宗无子,以其侄赵曙为嗣,及赵曙即位,如何称其生父,朝臣发生争执。〕,虽获胜,而结新怨。次年神宗即位,即有御使诬其与长媳有染,经神宗亲自诘问,澄清了事实。经此事,欧阳修求去之志愈切。终于请得辞去参知政事,出知亳州,徙知青州〔今属山东〕、蔡州〔今河南汝南〕。熙宁四年〔1071,六十五岁〕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退居颍州西湖之滨。次年病逝,年六十六。谥文忠。

二、文学创作

(一)散文

1.北宋古文运动领袖

(1)晚唐、五代及北宋初年的文风:①晚唐五代的骈骊文风〔中唐韩、柳古文运动到晚唐,影响渐衰,散文创作,只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取得较大成就。五代十国,骈文更兴,自南朝梁、陈後,又达到一个高峰,文风绮丽,有严重的唯美倾向。〕;②太学体〔出现在仁宗庆历到嘉祐初年,以险怪奇涩为主要特征。宋祁有《对太学诸生文》,开头一句说:“诸生有过臣学舍,谂臣曰„„”“谂”就是询问、规谏的意思,南京大学周勋初教授说,欧阳修、苏轼写文章是不使用这样生涩字眼的。他又说,宋祁的文章还不属于太学体,可见太学体生涩险怪更甚。〕;③柳开、穆修、石介等提倡古文,但未成气候〔

(一)推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原因,有三点:一,北宋政治革新运动的推动;二,儒学复兴思潮的再起;三,文坛反骈俪缛丽,反艰涩怪异文风的需要。见教材第9-10页。

(二)柳开是宋初文学中最早提出复古主张的。但柳开过于强调道,认为文道合一,加之他个人的才情,文章写得艰涩难读,影响不大。穆修、石介等人倡导韩柳古文,文学创作都有一定成就,但不大。如穆修,文章重在说理,形象性不足;石介文章缺乏文采,这点,他自己也认识到了(《答欧阳永叔书》:“仆文字实不足动人。”);〕;④王禹偁、尹洙、范仲淹等从事古文创作,较有成就。(2)大力推动北宋古文运动

①推崇韩愈,与尹洙、苏舜钦等唱和,鼓吹并致力于古文创作,扩大了古文影响〔欧阳修著作繁富,并一丝不苟。宋·何薳(wěi)《春渚纪闻》说他“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之示人”。他的散文创作也取得很大成就,在宋代,人们就把他和韩、柳、苏(轼)并称(如王十朋《读苏文》)。〕。②大力荐举文坛新进,培育一代文风。〔《宋史》本传称其“奖引後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苏轼父子、王安石等均得其荐举,以至一时之文坛俊杰,皆为其好友或门生。〕③知贡举时,以行政手段扼止“太学体”险怪雕琢之风,从另一侧面扩大了古文影响。2.欧阳修散文创作思想〔详见《欧阳修选集·前言》第8-9页。〕

(1)简而有法〔欧阳修《论尹师鲁墓志》:“述其文,则曰简而有法。此一句,在孔子六经惟《春秋》可当之,其他经非孔子自作文章,故虽有法而不简也。”〕;(2)反对为文而文〔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3)强调内容信实〔欧阳修《与徐无党书》:“述吕公事,于范公见德量包宇宙,忠义先国家。于吕公事各纪实,则万世取信。非如两仇相讼,各过其实,使后世不信,以为偏辞也。”〕;(4)肯定文相对于道的独立地位,主张为文不拘一格〔欧阳修《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诗》、《书》、《易》、《春秋》,皆善载事而尤文者,故其传尤远。”〕;(5)重视作者的学习与修养〔欧阳修《答祖择之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施于事者果毅。”〕。3.散文创作成就

(1)政论文:剖析时弊,奏陈方策,析理透辟,议论剀切。如《朋党论》等。

(2)史论文:欧阳修著史书〔《新五代史》、《新唐书》〕,轻天命而重人事;仿《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史笔,尤重各篇“序”、“论”撰制。《五代史伶官传序》为其代表之作。

(3)记叙文:或重叙事,或重议论,或重抒情与写怀,皆有名作,而以《醉翁亭记》最为著名。亦有少量传记之作,《六一先生传》述其晚年志趣,堪与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媲美。

(4)墓志文:以写朝廷名臣、文章知友最为出色。文字简炼精审,称述得体,评价适当,常寓《春秋》笔法,情意深长,既深刻含蓄又从容委婉。如《徂徕先生墓志铭》、《泷冈阡表》〔原名《先君墓表》。此文撰作,历时二十年。叙述先君寡母,娓娓道来,情意深长,对归有光之文多有影响。〕。

(5)序跋、笔记之文:①序跋文多在论人评文中寓托自己的文艺见解,如在《梅圣俞诗集序》提出诗穷而後工的著名论断;这些文章,既有议论,又善描述,抑扬唱叹,饱含情感。②笔记之体,起于魏晋,盛于赵宋,内容广泛而形式不拘。《归田录》为其晚年所作,记述从政所见,既具史料价值,又时含讽喻,而具文学意味;《六一诗话》对诗艺多有精辟之论,为首部“诗话”之作,开风气之先〔如记载梅尧臣论诗语:“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6)散文赋:《秋声赋》为宋代散文赋的先导,特点是:①变旧赋骈偶对仗为奇偶相间的散体;②变扬厉的铺张为适当的铺陈;③并能注意音韵的铿锵与节奏。〔《六一居士传》也是赋的写法。〕 4.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色:委婉自然,雍容舒缓,具有一种阴柔之美。

(1)意蕴含蓄深沉;(2)章法回环荡漾;(3)语言平易晓畅;(4)音调谐和铿锵。

(二)诗

附 宋初诗风:趋时与复古(1)学白居易——王禹偁

王禹偁《和郡僚题李中舍公署》:树影池光映晓霞,绿杨阴下吏排衙。闲拖屐齿妨横笋,静拂琴床有落花。地脉暗分吴苑(苏州)水,厨烟时煮洞庭茶。青宫词客多闲暇,按曲飞觞待岁华。

王禹偁《寒食》: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王禹偁《村行》:马穿山迳竹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2)学晚唐——寇准与林逋

寇准《春日登楼怀归》: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深树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韦应物《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

寇准《书河上亭壁》: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林逋《山园小梅》其一: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3)学李商隐——西昆体(杨亿、刘筠、钱惟演)

杨亿《夕阳》:夕籁起汀葭,秋空送目赊(遥远,渺茫)。绿芜平度鸟,红树远连霞。水阔迷归棹,风清咽迥笳。高楼未成下,天际玉钩斜。1.“诗穷而后工”的诗歌创作思想

《梅圣俞诗集序》:“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选集》第401页)〔一,欧阳修此论与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韩愈《荆潭唱和诗序》“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一脉相承。欧阳修则从作者遭遇的角度探究其原因,更为透辟。二,相对于西昆诗人“历览遗编,研味前作”的主张,欧阳修的诗论无疑含有重视生活内容的精神。〕 2.诗歌创作成就

(1)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主要得之韩愈影响,渐开宋诗风貌。〕

〔一,欧诗的散文手法主要不是体现在句法上,而是借鉴散文的叙事手段,如《书怀感事寄梅圣俞》(《选集》第31页)叙述宴游经历,平直周详,深得古文之妙。

二,欧诗中的议论往往能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所以得韩诗畅尽之致而避免了其枯躁艰涩之失。例如《再和明妃曲》中“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何能制夷狄”及“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议论精警,又富有情韵。按,王安石《明妃曲二首》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等句,新警可喜。〕

《古瓦砚》:砖瓦贱微物,得厕笔墨间。于物用有宜,不计丑与妍。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用之以发墨,不及瓦砾顽。乃知物虽贱,当用价难攀。岂惟瓦砾尔,用人从古难!(2)语言清新流畅〔主要得之李白。〕

〔这与欧诗特有的委婉平易的章法相结合,便形成了流丽宛转的风格,例如《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选集》第45页),写好友万里相思和少去老来的感慨,时空跨度很大,情绪亦跌宕起落,然而文气仍很宛转,娓娓如诉家常。〕

《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sǎn,饭粒)。〔原注:西湖者,许昌胜地也。〕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原注:谢君有“多情未老已白发,野思到春如乱云”之句。〕遥知湖上一尊酒,能忆天涯万里人。万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头已白。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第三篇: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一、生平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醉翁”,出自他贬官滁州时所作《醉翁亭记》;六一居士,出自他暮年为官蔡州时所写《六一居士传》,里面说他自己,藏书一万卷,收藏金石遗文一千卷(欧阳修是以金石为史料研究历史的第一人,今存其所作《集古录》十卷,收其金石跋文四百馀篇),有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加上徜徉其中的老翁一人,共六个“一”,遂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永丰,属吉安市。〕人。

欧阳修四岁丧父〔其父欧阳观,真宗朝进士,历任道州、泗州、绵州、泰州等地推官、判官。〕,随母郑氏往依叔父、随州推官欧阳晔。郑氏夫人出身江南名族,亲自督导欧阳修学习,“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少年欧阳修勤奋过人,曾从邻人借得《昌黎先生文集》,“用心苦读,至忘寝食”。韩愈之文当时并不为人重视〔时人雅好杨亿、刘筠之文。〕,由于少年时的苦读,欧阳修独见其价值,立誓要弘扬韩愈古文运动传统。

十七岁参加科举考试,并不顺利。仁宗天圣八年〔1030,二十四岁〕晏殊〔抚州临川人〕知贡举,始登进士第,充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结识尹洙、梅尧臣、富弼等人。二十八岁,召试学士院,留京任馆阁校勘,与修《崇文总目》。

三年後〔仁宗景祐三年〕,范仲淹上书指斥弊政被贬〔时吕夷简为相。〕,余靖、尹洙等为之辩护,亦遭斥逐。欧阳修愤然上书指责左司谏高若讷不尽言责,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复徙为乾德〔今湖北光化〕县令。康定元年〔1041〕召还,复为馆阁校勘,续修《崇文总目》。次年书成,改任集贤校理。因上书呼吁新政不受重视,自请外放,任滑州〔今河南滑县〕通判。仁宗庆历三年〔1043〕,晏殊拜相,召还范仲淹等人,欧阳修亦回京知谏院,迁知制诰。是年秋,范仲淹擢参知政事,厉行新政〔史称“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其事。不久,新政失败,范仲淹等人复遭贬黜。欧阳修上疏剖辨,被诬与甥女有私〔欧阳修之妹嫁张龟正,龟正死,携其前妻所生之女张氏,时年七岁,往依欧公。张氏後嫁欧公侄晟,竟与其仆通。事发下狱。政敌闻知,逼令张氏牵连欧公。经三易勘验之人,冤狱终未得逞。〕,虽经勘验为构陷,仍贬知滁州。此後历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颍州有西湖,景致清幽,欧阳修甚喜焉,有买田卜居之意。复迁知应天〔今河南商丘〕府兼南京〔宋以宋州为南京应天府〕留守。

皇祐四年〔1052,四十六岁〕丁母忧。服除,任职吏部〔尝为宦官中伤,大臣纷纷论救

,得免贬谪。〕。宰相刘沆荐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嘉祐元年〔1056,五十岁〕,经曾巩力荐,结识王安石〔时任群牧司判官〕,有诗互赠。次年,知贡举,主持科考,责令:凡为“太学体”〔盛行士子间的奇涩雕琢之文。〕者,一律黜落〔令下,有士子群起闹事,“街逻不能制”,终不为动。〕。一榜擢得苏轼、苏辙、曾巩、程颢、张载等优秀人才,传为美谈。次年,知开封府。嘉祐五年〔1060,五十四岁〕与宋祁撰《唐书》〔五代时后晋沈昫已修《唐书》(更名作《旧唐书》),故名《新唐书》。二书各具特色,并存至今。〕成,迁礼部尚书,旋拜枢密副使。次年,擢升参知政事,封开国公。政绩甚著。然自“庆历新政”後,朝臣日趋保守,欧阳修虽居要职,亦难作为,不免苦闷,数次求去。〔此时心绪可见其《秋声赋》,如“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志之所不能”之言者是。〕。

英宗治平三年〔1066,六十岁〕,卷入“濮议”之争〔仁宗无子,以其侄赵曙为嗣,及赵曙即位,如何称其生父,朝臣发生争执。〕,虽获胜,而结新怨。次年神宗即位,即有御使诬其与长媳有染,经神宗亲自诘问,澄清了事实。经此事,欧阳修求去之志愈切。终于请得辞去参知政事,出知亳州,徙知青州〔今属山东〕、蔡州〔今河南汝南〕。熙宁四年〔1071,六十五岁〕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退居颍州西湖之滨。次年病逝,年六十六。谥文忠。

二、文学创作

(一)散文 1.北宋古文运动领袖

(1)晚唐、五代及北宋初年的文风:①晚唐五代的骈骊文风〔中唐韩、柳古文运动到晚唐,影响渐衰,散文创作,只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取得较大成就。五代十国,骈文更兴,自南朝梁、陈後,又达到一个高峰,文风绮丽,有严重的唯美倾向。〕;②太学体〔出现在仁宗庆历到嘉祐初年,以险怪奇涩为主要特征。宋祁有《对太学诸生文》,开头一句说:“诸生有过臣学舍,谂臣曰„„”“谂”就是询问、规谏的意思,南京大学周勋初教授说,欧阳修、苏轼写文章是不使用这样生涩字眼的。他又说,宋祁的文章还不属于太学体,可见太学体生涩险怪更甚。〕;③柳开、穆修、石介等提倡古文,但未成气候〔

(一)推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原因,有三点:一,北宋政治革新运动的推动;二,儒学复兴思潮的再起;三,文坛反骈俪缛丽,反艰涩怪异文风的需要。见教材第9-10页。

(二)柳开是宋初文学中最早提出复古主张的。但柳开过于强调道,认为文道合一,加之他个人的才情,文章写得艰涩难读,影响不大。穆修、石介等人倡导韩柳古文,文学创

作都有一定成就,但不大。如穆修,文章重在说理,形象性不足;石介文章缺乏文采,这点,他自己也认识到了(《答欧阳永叔书》:“仆文字实不足动人。”);〕;④王禹偁、尹洙、范仲淹等从事古文创作,较有成就。(2)大力推动北宋古文运动

①推崇韩愈,与尹洙、苏舜钦等唱和,鼓吹并致力于古文创作,扩大了古文影响〔欧阳修著作繁富,并一丝不苟。宋?何薳(wěi)《春渚纪闻》说他“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之示人”。他的散文创作也取得很大成就,在宋代,人们就把他和韩、柳、苏(轼)并称(如王十朋《读苏文》)。〕。②大力荐举文坛新进,培育一代文风。〔《宋史》本传称其“奖引後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苏轼父子、王安石等均得其荐举,以至一时之文坛俊杰,皆为其好友或门生。〕③知贡举时,以行政手段扼止“太学体”险怪雕琢之风,从另一侧面扩大了古文影响。

2.欧阳修散文创作思想〔详见《欧阳修选集?前言》第8-9页。〕

(1)简而有法〔欧阳修《论尹师鲁墓志》:“述其文,则曰简而有法。此一句,在孔子六经惟《春秋》可当之,其他经非孔子自作文章,故虽有法而不简也。”〕;(2)反对为文而文〔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3)强调内容信实〔欧阳修《与徐无党书》:“述吕公事,于范公见德量包宇宙,忠义先国家。于吕公事各纪实,则万世取信。非如两仇相讼,各过其实,使后世不信,以为偏辞也。”〕;(4)肯定文相对于道的独立地位,主张为文不拘一格〔欧阳修《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诗》、《书》、《易》、《春秋》,皆善载事而尤文者,故其传尤远。”〕;(5)重视作者的学习与修养〔欧阳修《答祖择之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施于事者果毅。”〕。3.散文创作成就

(1)政论文:剖析时弊,奏陈方策,析理透辟,议论剀切。如《朋党论》等。

(2)史论文:欧阳修著史书〔《新五代史》、《新唐书》〕,轻天命而重人事;仿《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史笔,尤重各篇“序”、“论”撰制。《五代史伶官传序》为其代表之作。

(3)记叙文:或重叙事,或重议论,或重抒情与写怀,皆有名作,而以《醉翁亭记》最为著名。亦有少量传记之作,《六一先生

传》述其晚年志趣,堪与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媲美。

(4)墓志文:以写朝廷名臣、文章知友最为出色。文字简炼精审,称述得体,评价适当,常寓《春秋》笔法,情意深长,既深刻含蓄又从容委婉。如《徂徕先生墓志铭》、《泷冈阡表》〔原名《先君墓表》。此文撰作,历时二十年。叙述先君寡母,娓娓道来,情意深长,对归有光之文多有影响。〕。

(5)序跋、笔记之文:①序跋文多在论人评文中寓托自己的文艺见解,如在《梅圣俞诗集序》提出诗穷而後工的著名论断;这些文章,既有议论,又善描述,抑扬唱叹,饱含情感。②笔记之体,起于魏晋,盛于赵宋,内容广泛而形式不拘。《归田录》为其晚年所作,记述从政所见,既具史料价值,又时含讽喻,而具文学意味;《六一诗话》对诗艺多有精辟之论,为首部“诗话”之作,开风气之先〔如记载梅尧臣论诗语:“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6)散文赋:《秋声赋》为宋代散文赋的先导,特点是:①变旧赋骈偶对仗为奇偶相间的散体;②变扬厉的铺张为适当的铺陈;③并能注意音韵的铿锵与节奏。〔《六一居士传》也是赋的写法。〕 4.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色:委婉自然,雍容舒缓,具有一种阴柔之美。

(1)意蕴含蓄深沉;(2)章法回环荡漾;(3)语言平易晓畅;(4)音调谐和铿锵。

(二)诗

附 宋初诗风:趋时与复古(1)学白居易——王禹偁

王禹偁《和郡僚题李中舍公署》:树影池光映晓霞,绿杨阴下吏排衙。闲拖屐齿妨横笋,静拂琴床有落花。地脉暗分吴苑(苏州)水,厨烟时煮洞庭茶。青宫词客多闲暇,按曲飞觞待岁华。王禹偁《寒食》: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王禹偁《村行》:马穿山迳竹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2)学晚唐——寇准与林逋

寇准《春日登楼怀归》: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深树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韦应物《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

寇准《书河上亭壁》: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林逋《山园小梅》其一: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

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3)学李商隐——西昆体(杨亿、刘筠、钱惟演)

杨亿《夕阳》:夕籁起汀葭,秋空送目赊(遥远,渺茫)。绿芜平度鸟,红树远连霞。水阔迷归棹,风清咽迥笳。高楼未成下,天际玉钩斜。1.“诗穷而后工”的诗歌创作思想

《梅圣俞诗集序》:“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选集》第401页)〔一,欧阳修此论与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韩愈《荆潭唱和诗序》“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一脉相承。欧阳修则从作者遭遇的角度探究其原因,更为透辟。二,相对于西昆诗人“历览遗编,研味前作”的主张,欧阳修的诗论无疑含有重视生活内容的精神。〕 2.诗歌创作成就

(1)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主要得之韩愈影响,渐开宋诗风貌。〕

〔一,欧诗的散文手法主要不是体现在句法上,而是借鉴散文的叙事手段,如《书怀感事寄梅圣俞》(《选集》第31页)叙述宴游经历,平直周详,深得古文之妙。

二,欧诗中的议论往往能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所以得韩诗畅尽之致而避免了其枯躁艰涩之失。例如《再和明妃曲》中“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何能制夷狄”及“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议论精警,又富有情韵。按,王安石《明妃曲二首》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等句,新警可喜。〕

《古瓦砚》:砖瓦贱微物,得厕笔墨间。于物用有宜,不计丑与妍。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用之以发墨,不及瓦砾顽。乃知物虽贱,当用价难攀。岂惟瓦砾尔,用人从古难!(2)语言清新流畅〔主要得之李白。〕

〔这与欧诗特有的委婉平易的章法相结合,便形成了流丽宛转的风格,例如《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选集》第45页),写好友万里相思和少去老来的感慨,时空跨度很大,情绪亦跌宕起落,然而文气仍很宛转,娓娓如诉家常。〕

《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sǎn,饭粒)。〔原注:西湖者,许昌胜地也。〕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原注:谢君有“多情未老已白发,野思到春如乱云”之句。〕遥知湖上一尊酒,能忆天涯万里人。万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头已白。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戏答

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第四篇: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第二章 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1、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贡献

(1)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与创作实践对当时以及后代的影响很大,足以与韩愈想媲美。

(2)为纠正雕刻过甚的昆体之文弊,他实践了自己“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的创作主张,撰写了大量平易生动的古文。

(3)在知贡举时,利用政治手段,极力排抑“太学体”,擢拔文章晓畅的二苏、曾巩。(4)将建立流利流畅自然,平易婉转的风格作为宋古文运动的基本目标。由此开创了一代文风,使宋代古文形成一种平易自然,济的成熟风格。

(5)确立了散体文的地位,从而发扬光大,避免了重蹈覆辙。

(6)以宋诗发展的角度看,当时有不少诗人团结在他的周围,朋辈如梅尧臣、苏舜饮,后学如曾巩、王安石、苏轼等,继承了发展诗文的创新精神。

(7)他大力彰扬的是梅尧臣的“诗穷而后工”的奇峭以及苏舜饮诗的豪放,他自己写诗也带有韩愈那种浩荡变怪的散文化倾向,好议论,重气格,开始了宋诗自具面目而有别于唐诗的时代。

北宋诗文革新:宋仁宗后期,以欧阳修为领袖,以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的古文运动和汉魏诗以及唐诗的成功经验,反对形式主义,提倡内容充实,健康活泼的诗文,后人把这种文学思潮和创作实践活动叫做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2、欧阳修散文的特色

(1)欧阳修的文学创作中,以散文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2)学韩愈而能自出变化。

(3)欧文委婉含蓄,欧阳修摒弃了韩愈文怪奇的一面,以展了其“文从字顺”的一面,建立起平易流畅,委屈婉转的文章风格,这是他对诗文运动最大的贡献。

(4)其文章叙事简洁,议论有致,多用语助词,不用冷僻之字,大量化用骈文句的长短变化,语句的停顿,以加强文句之间的联系,使语句轻快,文气畅达。

(5)欧阳修散文的基本风格是平易流畅中富于曲折变化。

(6)欧阳修散文的佳处在于:从平易近人处出发,从具体事物出发,从极平凡的道理出发,描写一些寻常景物,但写得婉转曲折,其文章自始至终蓄含着惊人不凡的道理。

六一风神: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六一”是欧阳修的号。他的散文措辞平易,用当时通行的语言写,不用古奥的文字,但用词造句精炼而有变化,显得畅达,切近自然。常着眼于感情的抒发,情意深长。另外文章结构层次上的参差错落有致,语言层次上的平易自然,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

3、欧诗的散文化倾向

(1)用古文的章法写诗,讲究顿挫,句子长短不拘,故意做得似对非对,诗歌调子。(2)诗中常用语助词,或散文式介词。

(3)他利用诗歌议论时政,探讨学术问题,鉴赏文物书画,歌咏日常常见的事物,在命意上追求创新,秀过表面现象进一步表现他对事物的认识,对生活的态度,以议论为诗。

(4)在诗之由唐而宋的转变过程中,欧诗实为枢纽。

叶燮《原诗》认为,开宋诗一代之面目者,梅尧臣、苏舜钦二人。

4、梅尧臣诗的特点

(1)题材非常广泛,其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现实人民的疾苦,另一类是写个人日常生活的琐碎事物。(2)常以哲理性的人生思考贯穿其间,使之有理趣,如食橄榄,耐人咀嚼,这也是宋诗的特色。(3)诗歌创作经历了由前期的清丽平淡到后期的古朴深远转变。(4)以朴素的语言表现真实的感情,从而有耐人咀嚼的艺术吸引力。(5)梅尧臣做诗追求“苦硬”、“瘦劲”,喜欢平淡的风格,其实是要求平淡其表,而深邃其里的。

梅诗的“平淡”具备这样的特点,构思奇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浓厚而语句平淡,寓意峭工朴素,淡而有味,这不仅是梅尧臣的创作追求,也是宋诗的一种审美倾向。

5、苏舜钦诗的特点

(1)他力主改革弊政,忧国忧民的政治热情,悲愤的生活经历,豪迈刚烈的性格,都促使他用豪犷激切,直抒胸臆的方式写诗。(2)作诗充满激情,其诗歌作品的主要风格是豪犷雄放。(3)他的观察力虽没有梅尧臣那样细密,情感比较激昂,语言比较畅达,只是修辞上常犯精糙生硬的毛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有《临川先生文集》。带有鲜明的功利主义,主张为文要“以适用为本”,“务为有补于世”,主张文道合一。

王安石的散文特色:(1)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笔力雄健,文风峭刻。(2)以议论说理见长,有些文章给人以一种形象性、艺术感染力较弱的感觉。(3)语言简炼明快。

6、简析王安石早晚诗风的不同

(1)早年诗多直抒胸臆,不少咏史诗或怀古的诗篇寄托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批判精神。(2)语意求新,语句求工,语调求劲峭。(3)晚年罢相隐居后,人情世故看得多了,去掉了浮躁之气,感慨的怀抱趋于冷淡,而艺术修养却更进步了。(4)他绝句小诗的特色,以轻倩之笔写淡远之思,形成了“深婉不迫”之风格。

7、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

(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8、曾巩散文特点(1)在宋代古文作家中,曾巩的理论和创作最接近欧阳修。(2)更强调儒学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与作用。(3)后代古文家看来,曾贡与欧阳修一道,是开文章“义法”的人物,但曾巩一般多引经据古,明白详尽之作。素以“古雅”、平正见称。(4)他的书序、杂记和书札写得较有特色。开书序将记述重心由书转移到人的风气。(5)在写作上,曾巩借圣人之学加强文章底蕴,追求典雅风格,无论叙事、议论都冲和平淡,布局完整,节奏舒缓不迫,语言干净,思致明晰,文章平易理醇,规矩严密,所以在唐宋“八大家”中是最便于学习的。

第五篇:第一章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新)

第一章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本章知识重点:宋初诗歌三体;宋代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的诗文;梅尧臣和苏舜钦的诗歌;王安石的诗文。

第一节 宋初诗文

一、宋初诗坛

北宋初期的诗歌创作基本上还承绪中、晚唐诗风,尚未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三个不同的创作流派,一般称为“宋初三体”。最初兴起的是推重白居易的白体,以王禹偁为代表。稍后兴起的是模仿贾岛、姚合的晚唐体,创作刻意求工,内容多抒写幽远枯寂的隐逸生活,代表诗人有林逋、九僧等。接着又出现了效法李商隐的西昆体,雍容典雅,形式华美,多粉饰太平之作,使当时的诗风为之一变,代表作家是杨亿、钱惟演、刘筠。总的看来,这一时期的诗坛除王禹偁的创作取得了一定突破之外,总体成就并不甚高。

(一)白体诗人与王禹偁

1、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王禹偁等人。他们改革晚唐五代诗弊,倡导白居易平易流畅的诗风。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显然,这种诗风仅仅是模仿了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白居易讽谕现实的精神,“流易有余而深警不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

2、王禹偁

(1)生平及著作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钜野)人,家世务农,父亲以磨制面粉为生。艰苦贫寒的农村生活,砥砺了他的志向,为他后来认识社会,理解生活,走上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打下了基础。他自幼奋发求学,五岁能诗,九岁能文。相传济州从事毕士安有一次在筵席上出了一句诗:“鹦鹉能言难似凤”,座客皆不能对。碰巧王禹偁替他父亲给公府送面,来到阶下,竟不假思索地对了一句:“蜘蛛虽巧不如蚕”。毕士安听后大为赞赏,连声夸他是“经纶之才”,爱重地呼为“小友”(见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七。唐李泌幼时聪敏,宰相张九龄颇加爱重,称为小友,见《新唐书·李泌传》。毕士安在这里是以王禹偁比李泌)。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王禹偁三十岁时进士及第。后被任命为左司谏、知制诰。这是他仕途上最得意的时期。然而他没有利用谏官的职位阿谀奉承,以求自己青云直上,而是以国事为重,对朝纲弊端不遗余力地抨击批评,因此得罪了皇帝,触怒了权贵,以致“八年三黜”。在咸平元年(998)遭到第三次罢黜,出知黄州,故后世称他为王黄州。虽连遭罢黜而不改初衷,曾作《三黜赋》,表示“屈于身兮不屈其道,虽百谪而何亏!”。他卒于真宗咸平四年(1001),仅四十八岁,一生创作的诗歌和散文甚多,可惜大部分已散佚,现存《小畜集》三十卷,共存诗五百多首,文二百余篇。(2)诗歌创作

王禹偁也被宋人看作白体诗人,但事实上他的诗风与李昉、徐铉等人却同中有异。王禹偁自幼喜爱白诗,早年写过许多闲适的唱和诗,然而他学习白诗并未囿于闲适诗,他更重视白居易的讽谕诗。尤其是在谪居商州时期,他相当自觉地学习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创作精神,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

在他的诗作中,既有《感流亡》、《对雪》等讽谕现实、朴素流畅的反映时政、民瘼的古调长篇,也有《村行》、《杏花》等清新明净、饶有风韵的写景抒情 的近体小诗,内容较为丰富深刻。王禹偁的诗风平易雅淡,浅切明畅,已初步表现出对平淡美的追求;他的古体长篇多单行素笔,直抒胸臆,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于此也初见端倪。他首开有宋一代诗歌的新风气,是形成宋代诗文特色的先驱者。

王禹偁不仅由以诗为应酬手段进而效法白居易的讽谕诗,而且更由白体进而向杜甫集中寻求诗歌艺术的新境界,他在《送丁渭序》中说:“诗效杜子美”,他有诗句云“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前一句是学习白居易的总结,后一句则是学杜的自勉。这表明了他对杜甫的尊敬,及向其学习的决心。王禹偁学杜注意从造语入手,又重视意境的创新,如他的绝句《杏花》之一,律诗《村行》等,无论在风格的沉郁方面,抑或字句的锤炼方面,都不是那些应酬唱和之作所可比拟的了,而其中充溢着的对国事民生念念不忘的真情实感,更是得杜诗之精髓。

[作品讲读](p2)《村行》 思想内容:此诗是作者贬谪商州时所作,通过描绘村行所见的乡野深秋景色,表现了诗人以山水田园自娱的达观情怀,也流露出淡淡的厌倦宦游、惆怅怀归的情思。起始两句紧扣诗题,突出“行”字;中间四句具体写景,显现出原野之美;最后两句抒情,点明思乡的主题。

此诗的艺术特点:

a.全诗前六句描绘出明丽而秀美的景物,情调也怡然自得,结尾却由他乡的村桥原树与家乡景色的相似,陡起思乡之愁,可以看出诗人是运用了以乐景写愁情的反衬手法。诗中不念京师而念家园,暗示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与失望,用笔极为含蓄。

b.这首诗写景手法独特,意象新鲜。颔联注重写听觉,状声,描写的是大景、远景;颈联注重写视觉,绘色,描写的是小景、近景,构思细密,布置得宜。颔联写山壑本无声,风过则闻之,这是真;山峰本不能语,却以“无语”称之,仿佛原先有语,能语,欲语,而此刻忽然不语,这是幻。可谓真幻交织,动静相应。

c.全诗语言浅近,层次清晰,叙述从容连贯,修辞精巧自然,色彩鲜明而不浓腻,对仗工稳而不雕琢,风格中正平淡却又淡中有味,深得白居易诗的旨趣。

(二)晚唐体诗人林逋

1.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效法贾岛、姚合诗风的诗人,由于宋人常把二人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称为“晚唐体”。此派诗人喜作五律,崇尚白描,少用典故,好以自然意象入诗,并以此抒发清苦幽僻的情怀,境界偏于纤小、狭窄,缺乏深刻的现实性。

晚唐体诗人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学贾、姚苦吟一路的九僧,喜好锤炼字句,大多以精炼的五律写幽情僻景,无论题材、风格皆狭小细碎;一类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诗人,在苦吟中加入了闲吟,潘诗清丽孤峭,魏诗清淡野逸,都有独到之处。

2.林逋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杭州市)人。《宋史·隐逸传》说他“性恬淡好古,不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尝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真宗闻其名,赐粟帛”。卒谥和靖先生。有《林和靖先生诗集》传世。他终身不娶不仕,以梅、鹤作伴,称为梅妻鹤子(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林逋是晚唐体的代表作家,也是宋代隐逸诗人中名声最大的一位。他擅长 用细碎小巧的笔法来写清苦而又幽静的隐居生涯,其诗的主要内容是歌咏西湖美景,尤其善于咏梅。诗风清淡,意趣高远,往往透出一股高洁超逸之气,如其为人。林逋代表作品是《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p5)其中“疏影”、“暗香”一联,抓住了梅花疏淡幽香的特征,又注入了诗人的美感意识,写得很入神,历来是传诵的名句。后来南宋词人姜夔创自度曲咏梅,即以[暗香]、[疏影]命名。

3、九僧:宋初的九位僧人,其中惠崇的成就比较突出。他也是一个画家,苏轼曾经为他的画《春江晚景》题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九僧做诗,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九僧诗的内容单调贫乏,相传进士许洞会九僧赋诗,“出一纸,约曰:‘不得犯此一字’。其字乃‘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之类,于是诸僧皆搁笔。”(欧阳修《六一诗话》)

(三)西昆体

1.西昆体: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以杨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表作家是杨亿、刘筠、钱惟演。(当时杨、刘、钱等人同在秘阁编纂大型类书《册府元龟》,秘阁是皇家藏书之府,《山海经》、《穆天子传》记载西北昆仑山有玉山册府为古帝王藏书之府,《西昆酬唱集》因此得名。此书收入17位作家的250首诗歌。)此派诗作的内容大多是馆阁生涯的吟咏,以咏物、咏史、怀古为主要题材,是当时盛世雍容堂皇气象的点缀,虽也有托古讽今之作,但多数作品贫弱苍白,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生活。在艺术上,此派诗人师承李商隐,却缺乏李诗的深思挚情,追求用典精巧,属对精工,词采藻丽,音节谐婉。西昆体以华丽典雅的文风取代了白体、晚唐体的冲淡瘦硬,使宋初以来的诗风发生了显著变化而风靡一时,(“杨刘风采,耸动天下”。欧阳修《六一诗话》)同时它的轻内容、重形式的不良文风,也受到一些有识之士的抨击。

总评宋初诗坛:西昆体虽然盛极一时,但它和白体、晚唐体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从白体、晚唐体道西昆体,宋代诗人先后在唐代诗歌中选择白居易、贾岛和李商隐作为学习的典范。由于宋初诗人在艺术上还缺乏必要的经验积累,还没有树立创建一代诗风与唐诗争雄的信心,所以他们未能取法乎上(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以李白、杜甫为典范,而只能先以白居易等中晚唐诗人为学习对象。但是这种摸索过程事实上为后来的诗文革新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所以宋初诗歌仍是宋诗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二、宋初文坛

宋初文人多数是从五代十国入宋的,其中李昉、陶谷原是后周的词臣,徐铉等原是南唐的词臣。他们入宋后的散文仍多为骈体,风格浮艳,与五代时如出一辙。稍后虽有柳开、穆修等人提倡古文,反对骈俪,但未能取得相应的创作实绩。宋初在散文创作上成就较高的作家是王禹偁。

1、柳开(947~1000)生于五代的后晋末年。自十七岁起他就把韩愈的文章作为最高的典范,“日夜不离于手”。他以韩柳为宗师,以恢复其文其道为己任。柳开把道统和文统合为一谈,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柳开把文看作是明道的工具,并因此而反对文体华艳。可是他过于强调道的重要性而忽视文采,而他所说的“道”又仅指“圣贤之道”,即传统儒家学说中的尧舜禹、孔子的道,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以启发人心,容易使文学沦为道统的附庸。再加上他的古文成就不高,故其复古倡议影响并不大。

2、王禹偁的复古主张和散文创作

王禹偁针对入宋之始,文坛上沿袭晚唐五代旧习的“妖艳”、“靡漫”文风,表示了强烈不满,主张“复古”,维护“斯文”。主张“传道明心”,是王禹偁基本的文学观。其所谓“心”、“道”,与传统文论中“情”、“理”之义相近,是对文学作品须具有丰实内容的要求,与韩愈、柳宗元文道合一的思想一脉相承,其实质体现了言志、缘情两大诗学思想体系的共存。对于如何实现“传道明心”,他也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使句之易道,义之易晓,又辅之以学,助之以气,吾将见子以文显于时也。”即认为文章应做到文辞明白晓畅,平实易懂,这是他取韩愈平易文风而非奇险文风的结果。在追求平易自然的文风方面,他的古文有开创之功,使中唐韩、柳切近现实的平易古文在宋初重现,成为欧阳修改革文风的先声。

王禹偁在散文创作上成就也较高。他的《待漏院记》借题发挥,生动的刻画了两种不同政治态度的官僚形象,表象了鲜明的爱憎感情和对国事的关切。《唐河店妪传》,借一个老年妇女机智勇敢的推敌坠井的故事,说明边疆人民保卫乡土,不畏强敌的精神,并指出统治者把边疆的兵力调到内地以自卫的失策。他的古文,不仅多有现实政治内容和鲜明的思想倾向,而且一般语言平易近人,继承了韩愈古文“文从字顺”、以表达恰当、易道易晓为贵的基本作风。

他的写景散文清丽疏朗,例如《黄州新建小竹楼记》,骈散结合,既有古文的疏朗流畅,也不废骈体文字对称、音调铿锵的优点。

3、穆修

一生潦倒,推行韩柳古文不遗余力。据说他为了刻印韩柳文集,曾求助于亲友,印成后,又亲自在京都的相国寺兜售。和柳开相同,他的反对骈文也由于势单力薄,限于孤立的地位。

第二节 欧阳修与诗文革新运动

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是继承和发展唐代古文运动的一次诗歌与散文的改革运动,这次运动以柳开、王禹偁等为先导,欧阳修为领袖,苏、梅为辅佐,王安石、三苏、曾巩为中坚力量,革新对象是宋初风靡一时的西昆体和时文(华丽空洞的骈文),提倡的是反映现实、自然质朴的诗风和内容充实的韩、柳的散文。这是为适应北宋中叶政治改革而兴起的一次文学改革运动。

下面我们看看这次革新运动中的领袖欧阳修在诗文方面的成就与贡献。

二、欧阳修

1、生平:(1007年-----1072年),字永叔,自称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他在自己写的《六一居士传》中,这么解释“六一”的由来,他说:“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老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四岁丧父,家境清寒的欧阳修,是在母亲郑氏的教养下,读书识字。因为贫穷,买不起纸笔,欧阳修从小就以荻杆画地学书。十岁那年,欧阳修在偶然的机会中,得到唐代大文豪韩愈文集的残卷,越读越崇拜,便立下志愿,要和他并驾齐驱。因此,废寝忘食,苦心学习,终于成为宋代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被尊为一代儒宗。欧阳修在二十四岁那年,以第一名高中进士。从此在地方和中央做官。早年他的政治思想趋于先进,在当 时革新派与保守派的斗争中,他是坚决站在进步方面,他的《与高司谏书》、《朋党论》等名作,尖锐的驳斥了保守派的诽谤和诬蔑,表现出一定的战斗性。但是这次改良运动不久就失败了。欧阳修受到政敌的排挤和打击,屡被罢官免职,这使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某些消极的因素。到了晚年,他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显要职位。社会地位的提高更使他渐渐趋向保守。最后在王安石的变法运动中,成了反对新法的守旧人物。六十六岁,病逝家中,谥号文忠。作品有《欧阳 文忠公全集》以及《六一词话》等流传于世。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家。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在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他又是一位有着多方面文学才能的作家,在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宋祁合撰《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在文学批评史上,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对后世的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简便灵活的形式。

2、散文方面的贡献:(1)古文理论:

A.在文与道的关系上,他和韩愈一样,强调文章的内容(道)重于形式(文),也即“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但他同时又注意到文的独立性,认为有充分道德修养的人并不一定就能文章,道和文联系紧密但二者也不能混为一谈。

B.反对“舍近取远,务高言而鲜事实”的文风,反对“弃百事而不关心”的“溺于文”的态度。这就使文章和近在眼前的“事实”、“百事”及当代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道统观念的束缚。提醒人们在写文章时注意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务高言”的夸夸其谈,一是脱离实际,为文而文的“溺于文”。

C.反对险怪奇涩,力倡平易流畅的文章风格。这显然是在继承唐代古文运动传统的同时,又极力纠正了自韩愈后期和韩门弟子以来愈演愈烈的尚奇、尚涩之弊。为了推行这种平易的文风,他不惜在主持考试时,冒着众多举子起哄闹事的风险选拔人才,提携了王安石、曾巩、三苏等人。(2)散文创作

欧阳修的散文有政论、史论、杂记、题跋、游记、赋等多种样式,但大致可以分为议论、记叙大类。其总体风格是平易自然而婉转多姿。

欧阳修的议论文指陈时弊,论述政见,均能切中要害,而析理详赡,笔锋又带感情。他的《与高司谏书》,揭露批评了高若讷在政治上见风使舵的卑劣行为,是非分明,义正词严,充满着政治激情。庆历年间所写的《朋党论》针对当时朝中出现的保守势力诬蔑范仲淹等人结为朋党的言论,旗帜鲜明地提出“小人无朋,唯君子则有之”的论点,有力的驳斥了政敌的谬论,显示了革新者的凛然正气和过人胆识。这一类文章具有积极的战斗性,是古文的实际功用和艺术价值有机结合的典范。《五代伶官传序》是一篇出色的史论,借后唐庄宗李存勖因用伶人而导致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进而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文章以抒情的笔调进行记叙议论,有一种抑扬顿挫、唱叹自如的节奏感。

欧阳修的记叙文包括记人、叙事、写景诸方面。其记人叙事多以书信、序跋、墓志铭等方式为之,内容多关乎人生穷达、盛衰变幻、生死离合,均能在简 而有法、纡徐有致的叙述中寄寓感慨,有浓厚的身世之感。如《梅圣俞诗集序》 为友人梅尧臣的才华出众而一生失志鸣不平。文中有称扬,有义愤,有无奈,有爱惜之情。总之感情充沛,行文曲折有致。

欧阳修的写景文往往借景抒情,纡徐委婉,摇曳多姿。《丰乐亭记》、《醉翁亭记》、《秋声赋》等都是这类文章的代表。《醉翁亭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片篇,文章写滁州的优美景色和人情风物,展现出一幅官民同乐的图景,并表现出自己身处逆境而能泰然处之的达观胸怀。其写景生动自然,语言骈散相间,又多用语气词,有一唱三叹之韵味。他的《秋声赋》采用对话方式,讲究排比、铺张,描摹了秋声秋色,抒发了人世多忧的低沉情绪。欧阳修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创造了清新活泼的文赋,这也是欧阳修对赋体文学的一大贡献。

(3)艺术成就: 欧阳修“文备众体,变化开阖,因物命意,各极其工”(吴充《欧阳公行状》),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欧文的总特色是既平易自然,又委婉曲折。平易自然主要指语言不浮华,不滞涩,简洁晓畅,圆融轻快,这是艺术上炉火纯青后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委婉曲折主要指文章的经营组织上有层次,有波澜,文气纡徐舒缓,章法跌宕变化,这是欧文的独特风貌。

[作品讲读]

(一)、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1.此文是欧阳修撰写的《新五代史•伶官传》的序文,也是一篇著名的史论。它通过概述后唐庄宗李存勖一生成败的史实,论证了国家盛衰主要取决于人事的进步历史观,阐明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深刻道理,这对当时耽于享乐、社会危机却非常严重的统治者来说,是有着强烈的警戒意义的。

2.此文可分四段。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为一篇之纲。第二段紧承上文,写庄宗不负父命,励精图治。第三段写庄宗由盛而衰的得失成败之迹。第四段就事推演,得出结论,发人深思。

3.此文的艺术特点:

(1)此文观点明确,论述精警,但作者在表达上却不是剑拔弩张,锋芒毕露,而是从容不迫,纡徐有致,以委婉含蓄的方式,和缓商讨的语气,予人启迪,风神独妙。

(2)此文以盛衰二字作线,步步发出感慨,对比鲜明,抑扬有致。全文主要是在盛衰对比中写庄宗一生的得失,先极写他成功时意气之“盛”,再转写他失败时形势之“衰”。一盛一衰,一兴一亡,一正一反,一扬一抑,相互映衬,跌宕多姿,既使中心论点明确,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此文虽是史论,却充满了浓重的抒情气氛。无论是叙述史实,还是评论得失,作者始终贯注着充沛的感情,其情感随行文流动,时而高昂,时而低沉,一唱三叹,情韵无穷。为了加强文章的抒情性,作者还多用感叹句、反问句和节奏急促的短句、意义相反的警句,使得全文抑扬顿挫、气势淋漓,有很大感染力。

(二)、《醉翁亭记》

1.此文是欧阳修贬谪滁州时所作,也是他山水游记的名篇。此文描写了优美的景物和官民的游乐,表现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旷达心态和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也含蓄地传达出作者以自得其乐来排遣抑郁情怀的不平之情。

2.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命名的由来。第二段紧承上文“山水之乐”写山间朝暮变化与四时美景。第三段写滁州百姓的游玩之乐和宾客的宴饮之乐。第四段写太守的醉归之乐,并点出作记之人。

3.此文的艺术特点:(1)结构严谨,层次井然。作者以一个“乐”字做为感情线索,贯穿于全篇,构思独具匠心。篇首先点出“山水之乐”,紧接着即写山间景色;然后由景转写人,写游人之乐和宴饮之乐;最后归结到太守的“乐其乐”,可谓环环相扣,层层相连,严密完整,同时又有条不紊,层次分明,使“乐”的意义逐步深化。

(2)借景抒情,融情入景。全文既是从头到尾写景,也是从头到尾抒情。他笔下的景色,是在自己独特感受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选择和提炼创造出来的,带有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达到了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和谐,造成一种景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浑成境界。

(3)语言精炼形象,句式骈散相间。此文大量运用骈偶句,并夹有散句,抑扬相间,错落有致,颇有一唱三叹的韵味。语言凝炼精粹,言简意丰,浓淡相济,条达疏畅,颇具图画美。全文以二十一个“也”字与二十四个“而”字等虚词穿插呼应,毫无繁复之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种回环往复、舒缓深长的音乐美。吴楚材称此文是“似散非散,似排非排,文家之创调也”(《古文观止》)。

3、欧阳修的诗歌

(1)诗歌理论:

a.重视诗歌的美刺劝戒作用,反对无病呻吟。他赞美《诗经》的精神说:“诗之作也,触事感物,文之以言,善者美之,恶者刺之,以发其揄扬怨愤于口,道其哀乐喜怒于心,此诗人之意也。”(《诗本义·本末论》)他认为,学习《诗经》,主要在于“察其美刺,知其善恶,以为劝戒”。如果舍此而他求,那就是“劳其心而不知其要,逐其末而忘其本”(同上)。他在这里,说明了诗歌的产生,必由于触事感物而发,要具有美善刺恶的内容,从而表达出作者揄扬怨愤、哀乐喜怒的感情。

b.主张诗歌语言平易充实,反对怪诞奇涩。例如杜默是石介的学生,作诗狂怪奇涩,多有“学海波中老龙,圣人门前大虫,推倒杨朱、墨翟,扶起仲尼,周公”等粗豪怪诞语,后世东坡讥之曰“吾观杜默豪气,正是京东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者也。作诗狂怪,至卢仝、马异极矣;若更求奇,便作杜默”(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五引苏东坡语)。欧阳修在《赠杜默》诗中对他进行委婉劝勉。他自己的诗歌语言也做到了平易畅达,为情造文。c.“诗穷而后工”说。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而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穷而后工”说盖源出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史记·太史公自序》)之说。唐杜甫《天末怀李白》有“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之叹,白居易《序洛诗》也有所谓“文士多数奇,诗人龙命薄”之语。韩愈也曾说过:“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荆潭唱和集序》)。欧阳修则在这里进一步接触到作家的生活遭遇对其创作成就的重要作用。古代社会的进步文人,往往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遭遇种种困境,抱负和理想不能实现,但这却使他们有机会深入观察事物,接触下层人民的生活。由于触事感物,忧思悲愤,进而兴于怨刺,用诗歌来批判现实,发泄不平,唱出穷苦者的心声,写出光辉的作品。诗人的境遇愈是穷困,触事感物的面就愈广阔,生活体验和现实感受就愈深刻,在创作上就能够“写人情之难言”,因而愈穷则愈工。他所说的“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正是古代许多优秀作家在创作上获得成就所走过的痛苦道路。屈原的长期放逐,杜甫的穷饿流离,都是具体的例证。但是,欧阳修在文章中,一方面赞美梅圣俞的诗“穷而后工”,同情他的遭遇;同时又为他惋惜,说他如果得幸用于朝廷,作雅颂之篇,歌颂大宋之功德,“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这又反映出作者思想中的矛盾。

(2)诗歌内容: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诗歌创作成就虽不及散文,但在廓清西昆不良诗风的影响与奠定宋调的基本风格特征等方面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欧诗的内容相当丰富,大体上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同情人民疾苦的诗篇,如《食糟民》、《边户》等,此类诗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反映出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与政治使命感,在传统题材中翻出新意。

一类是对日常家居生活琐细物象的描绘。欧阳修的诗歌创作,一方面反映了大量的社会事件和明确的政治主张这类重大主题,另一方面体现了他对日常生活中幽细琐碎的具体事物的敏感细致的观察和表现兴趣。例如在他晚年的诗歌作品中,有关个人的交际往来,家居的日常感受,以及对茶酒饮食、古玩器物的描述和鉴赏等,即占绝大多数。如《初食车螯》“累累盘中蛤,来自海之涯。坐客初未识,食之先叹嗟”,《尝新茶》“新香嫩色如始造,不似来远从天涯。停匙侧盏试水路,拭目向空看乳花”、《菱溪大石》“新霜夜落秋水浅,有石露出寒溪垠。苔昏土蚀禽鸟啄,出没溪水秋复春。”等等,皆为极平常之事或极具体之物,作者对此尽情刻画,多方面多角度加以表现,正体现了他从多方面开拓诗的题材和表现范围的创作倾向,而且,他对具体事物的描摹,也绝不仅仅是局限于细事琐物本身,而往往通过物象到意象的升华,形成广阔的思维涵盖面,从中发现阔大的襟怀、宏肆的议论。这种有意识的由细而巨、以小孕大的创作倾向,自然使得诗歌的抒情性愈趋淡化,而导致诗歌的哲理性不断强化,实可为“宋人诗主理”(杨慎《升庵全集》卷七十“唐人诗主情”、“宋人诗主理”)的滥觞。

(3)欧阳修的诗歌开创了北宋诗风,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其独到之处。他转益多师,既学李白的畅达却少其豪放之气,也学韩愈的峭健又无其艰涩之态。他的主要风格是平易晓畅、真率自然,其诗作多自出胸臆,记事、抒情都平平着笔,毫无雕琢怪涩之弊,清新活泼,但气格风骨自蕴其中。在表现手法上,他发展了韩愈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传统,以古文的气势、叙事手法和大量的散文章法、句法来丰富诗歌的表现手段,使诗歌具有散文般流动的气韵与品格;他还喜好说理议论,无论写景状物,还是咏史言情,触处即生议论,其议论往往能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富于意趣情韵。这些特点都显露出宋诗的创作个性和时代特征。代表作品有《戏答元珍》、《边户》、《再和明妃曲》、《画眉鸟》。

作品分析:

(一)《戏答元珍》

1.此诗是作者被贬谪为夷陵(宜昌县)县令时,写给朋友丁宝臣(字元珍)的一首酬答诗。尽管题目冠以“戏”字,全诗抒写的其实是作者由早春物候而感发的特定境遇下的深切感慨:既有谪居山乡的抑郁、寂寞,又有排遣内心苦闷的自我宽慰,更有身处逆境而不甘消沉的乐观、豁达。此诗的首联写山城早春的荒寒与冷落,颔联写冬去春来之际大自然的盎然生机,颈联抒发身在山城的孤寂和乡思,尾联是诗人自作宽解。

2.此诗的艺术特点:

(1)在写景抒情中蕴涵着更深一层的象征和寓意,是此诗的显著特色。首联明写春风不至,实际暗寓皇恩不到,透露出诗人的忧郁之情;颔联中的黄橘与笋芽不惧雪压、雷鸣的顽强精神,象征着诗人在逆境中的操守与气节,也暗示出正义的力量不但无法被摧垮,而且必将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尾联也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对前途充满了乐观的信念。全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2)情感跌宕起落,章法谨严有序,是此诗的另一特点。首联在写景中流露出失落之意,情绪低沉;颔联的盎然生机则使人振奋,转生欢愉之情;颈联抒写乡思,情绪又陡然下落;收尾则包含宽慰、自信等情怀,感情又由低回走向高昂。这样使诗情抑扬交错,充分显现出诗人的复杂情绪。此诗的章法也相当严谨,一三联和二四联错落相接、交互呼应,使全诗显得开阖动荡,沉著顿挫,精妙之极。

(3)工于发端。首联一问一答,起得自然超妙。初看首句,似乎太过突兀,令人莫明其妙,及读下句,方觉问得有理,实在该问。因而欧阳修自己对此联也颇为自负。同时此联既破“早春”之题,点出地点、时令和料峭春寒气象,又为后面写景抒怀留出充分的余地,实为独具匠心之笔。

(二)《画眉鸟》

即使是短小的绝句诗,欧阳修诗也极多地显现出浓郁的理性色彩,如《画眉鸟》诗:“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诗人面对“山花红紫”之中画眉鸟的“自在啼”,并未多做欣赏和描述,而是突然联想到“锁向金笼”中的画眉鸟,在对两种处境的比较中,以“不及”显示出诗人自身鲜明的主观意向,蕴含了深广的社会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评判。

三、范仲淹

范仲淹曾积极参与“庆历新政”,也是诗文革新运动的有力的支持者和推动者。他站在政治改革的立场上反对西昆体,主张文章的内容要切于实际,要有利于政教风化;感情激昂真切,语言明白晓畅。其政论文指陈时弊、力主革新,透彻精辟,逻辑严谨,较有深度;其记叙、抒情文,或言情体物,或夹叙夹议,皆清新峻拔,自成高格。有《范文正公文集》行世。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

[作品讲读]

范仲淹《岳阳楼记》

1.此文是范仲淹政治革新失败、贬谪邓州时,应友人滕子京之请而作。作者在本篇即景抒情,借记为论,表现出一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宽广豁达的胸襟。

2.全文可分五段。第一段交代本文写作的缘由;第二段写在岳阳楼上所见的壮观景象;第三段和第四段分别具体描写迁客骚人登楼所览的不同自然景色和 不同心情,其中第三段主要是通过洞庭湖阴雨连绵之景来写悲凉的情绪,第四段主要是通过洞庭湖春和景明之境来写喜悦的心情;第五段从与上面“悲”、“喜”之情相反的“古仁人之心”写起并引发议论,从而揭示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中心思想,这也是全文的重点和高潮。

3.此文的艺术特点:

(1)全文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变化莫测而又生动自然。作者随物赋形,循意引申,由楼写景,由景生情,由情化理,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并采取顺连、旁连、反连等手法,使全文一气贯通;此文叙事扼要,写景形象,抒情生动,议论简明,不仅缘物书情,而且寓情于景;不仅情中潜理,而且理中蕴情,情、景、理达到了高度融合。

(2)中心突出,层次清晰。作者为了在最突出的位置写出全文的中心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了一系列的布置、铺垫和映衬。第二段写岳阳楼之大观,惜墨如金,是在气象、境界上为这两句话作准备;

三、四段写景抒情,泼墨如注,实用贬抑之笔来反衬下文仁人志士的忧和乐,是欲抑而故扬、抑此而扬彼;第五段则以一个“异”字领起,由反入正,翻进一层,得以有理有据地展开正论,最终将文章主旨画龙点睛地揭示出来,给人以力透纸背之感。

(3)句式骈散相间。此文以散体叙事议论,以骈体写景抒情,亦骈亦散,整饬中富于变化,既音调和谐,节奏明快,又表现出委婉含蓄、耐人寻味的韵致。尤其是写景的两段文字,采用骈文句法,排比工整,辞采富丽,形象鲜明,境界阔大,充分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四、曾巩

曾巩是欧阳修的得意门生和积极追随者,文风也与欧阳修最为接近,二人并称欧曾。他以儒学为本,讲求经世务实,著文多关民生社稷,并有较为浓重的道学气。他的文章以杂记、书序的成就为最高,以说理、叙事而见长。其文纡徐委备,简古质朴,严正雅重,不求文采,论证委曲周详,叙事条理分明,布局完整谨严,语言简练精密,节奏舒缓平和。代表作品有《墨池记》、《战国策目录序》。著有《元丰类稿》。

第三节 梅尧臣和苏舜钦

在矫正西昆体诗风之弊与开辟宋诗独特境界方面,梅尧臣和苏舜钦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被并称为“苏梅”。“苏梅”之称最早见于欧阳修

一、梅尧臣

1、生平: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梅宛陵。梅尧臣出身农家,靠做官的叔父的提携,得以进入仕途,仕宦偃蹇,任河南主簿等小官,因顿于州县之间十余年。后因其诗名,大臣进谏宜在馆阁,仁宗召诚,赐进士出身;官至都官员外郎,故又称梅都官。有《宛陵先生集》。

2、诗歌主张:

针对西昆体浮靡诗风,梅尧臣提出自己的一套诗歌理论:一是强调《诗经》、《离骚》的优良传统,认为诗歌是“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主张诗歌要有 美刺和兴寄。二是注重诗歌的形象化和意境的含蓄性,三是提倡诗歌的“平淡”风格,认为“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3、内容:梅尧臣的诗歌富于现实内容,题材广泛。

(1)他写了不少反映民生疾苦的优秀诗篇,如《田家语》与其姊妹篇《汝坟贫女》等,其间充满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直斥,就关注民生而言,梅诗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了欧阳修。再如《陶者》用对比手法揭露人间社会的不公平,颇有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气概。(讲解《汝坟贫女》、《陶者》见课本p29)。

(2)写个人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物。值得注意的是,梅尧臣又把日常生活中琐屑不雅的情事和奇幻丑怪的事物现象引入诗歌领域,显示出诗歌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的走向,如打喷嚏、虱子、蛆等,其中虽有近于庸俗的失败之作,但也有饶有兴味的成功开拓,他常以哲理性的人生思考贯穿在其中,加深了诗歌的内涵,使之有理趣。诗歌题材在其笔下得到了一次大解放,这对宋诗的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3)除此之外,他也创作了不少优秀的写景抒情之作,颇具特色。如《鲁山山行》(见课本p29)描写晚秋山景,萧瑟幽静,细致入微,特别是结尾两句,以声传神,意境深远,饶有风味。

4.诗歌的风格: 梅尧臣诗歌的主体风格是深远闲淡,“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就概括了他自己以平淡为旨归的创作追求。其平淡并不是出于自然,而是从千锤百炼中来,带有一种沉著之气和隽永之美。同时他在诗歌创作中也追求“意新语工”,即意境的深警新奇与语言的古硬怪巧,已经开创宋诗以新颖工巧取胜的途径,对江西诗派也有一定影响。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特点,在梅诗中业已初露端倪。由于他的创作对宋诗的发展起着开辟道路的作用,因此被称为宋朝诗坛的“开山祖师”(刘克庄《后村诗话》)。代表作品有《田家语》、《汝坟贫女》、《鲁山山行》。

二、苏舜钦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原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南)人,后徙家开封。景祐中进士,累迁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因事被除名,隐居苏州,筑沧浪亭以自适。后为湖州长史而终。死后四年,欧阳修集其诗文编为《苏子美文集》

1.苏舜钦与梅尧臣一同革新诗风、开创宋调,时称“苏梅”,二人虽诗名相当,但诗作的艺术风格却截然不同。苏舜钦的诗歌创作可以遭诬削职的“进奏院事件”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诗作多以社会政治为题材,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政论性,如《庆州败》(课本p 31)、《城南感怀呈永叔》,或写将帅怯懦无能、丧师辱国,或写饿殍遍野的惨状、痛斥空谈误国的达官权贵,都饱含热情,痛快淋漓,在指责时弊、批评朝政上,他比梅尧臣更为大胆直露。在《吾闻》等诗篇里,他还抒发了杀敌报国、效命疆场的壮志,如此表现爱国情怀的宋代诗人,苏舜钦是第一位。

后期诗作主要是描写闲居生活和寄情山水的作品,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愤懑,情调沉郁悲壮,有些近体诗则趋于平淡静谧。代表作《淮中晚泊犊头》见作品选p142.2.苏舜钦诗歌的主体风格是雄奇奔放、超迈横绝。写景境界阔大,气象峥嵘;抒情激昂慷慨,不加阻遏;议论言词激切,锋芒毕露,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梅诗大异其趣。其诗想象奇特,笔力豪隽,力图在立意与语言上求新求变。其长篇古体诗多铺叙,少曲折,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较梅诗突出。有些作品在艺 术上较为粗糙,不够含蓄、精炼。苏舜钦“挽杨(亿)刘(筠)之颓波,导欧(阳修)苏(轼)之前驱”(宋荦《苏子美文集序》),在宋诗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第四节 王安石

一、王安石(1021-1086)

1、生平:字介甫,晚号半山。曾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在仁宗、英宗两朝,他在许多地方担任过地方官,也曾在中央部门任职,对于民间情况、政治的弊病和国家所面临的危机有相当的了解,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政治、经济主张,并曾在给仁宗皇帝的上书中提出变法的建议。神宗即位后,面对外族压迫、国力虚弱、财用匮乏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急欲找到出路,遂于熙宁二年(1069)起用时任三司度支判官的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但他的一套激烈变革的政策措施,既触犯了士大夫集团以及富商豪绅的利益,又与封建官僚制度不相适应,造成很多流弊,招致强有力的反对,几起几落。后期退居江宁。在司马光全面废除新法后不久,忧愤而卒。有《临川集》。

2、文学主张:强调文学的实用功能,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

王安石青年时代就有高度的政治热情,以太平宰相自许,后又以顽强的态度投入政治斗争,其理想决不是要做一个“文人”。在他三十多岁会见欧阳修时,欧阳修在赠诗中比之为李白、韩愈这样的文学家,他在酬答诗中却说:“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苕溪渔隐丛话》引《漫叟诗话》)在他看来,韩愈还是文人气太重。他对文学的看法,也是特别强调其实用功能:

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上人书》)

这种观点同当时文学思想的主潮相一致。不过,王安石说的“适用”,偏重在具体实际的社会作用方面,而不像道学家偏重在道德说教,这是政治家的本色。

3、王安石的散文:

由于这种“务为有补于世”的文学观念的支配和对现实的强烈关注,王安石的诗文都与社会、政治或人生的实际问题贴得很紧。散文尤其突出。像《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答司马谏议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等名文,本是与变法有关的政论而非文学作品,且不像欧阳修同类文章那样讲究文采,暂且不论,即使像《读孟尝君传》、《书刺客传后》、《伤仲永》这样的小品文,都包涵有很实际的用意,而不是为了表现人生情趣、文学才思。

如《读孟尝君传》谈的是怎样才算真正“得士”的问题,《伤仲永》谈的是天赋不可依恃,学习尤其重要。甚至像《游褒禅山记》这种历来重视辞采和情趣的游记类散文,也用了近半的篇幅,引伸讨论一个哲理性的问题:无论做什么事情,要达到超乎庸常的境界,都需要具有非凡的意志、付出超常的努力。

4、王安石的诗歌:(1)内容: 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退居江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把诗歌作为议事议政的工具,多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政治诗,如《河北民》、《兼并》等,都表现了作者关切时政民瘼、主张改革弊政的进步理想,这类诗从内容上说,其实是作者政治活动和政治理念的延伸与补充,是借文学形式表达的政治见解。其咏史诗尤见特色,以勇于翻案、见解新颖而著称于世,如《明妃曲二首》、《商鞅》、《贾生》等,这类诗往往是借咏史以抒怀,表现诗人特立独行的人格和超越流俗的胆见,有的诗篇还借古喻今,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批判精神。

当再次罢相归隐江宁后,王安石的后期创作也随着人生的转折而发生了巨变。其文学观念由重教化转为重审美,此时关心社会现实的作品减少而观照自然山水的诗增多,古体诗减少而近体诗增多,前期所具有的思辨色彩和议论化特点相对减弱,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新颖别致,雅丽精工,呈现出向唐诗回归的趋势。

(2)诗歌风格: 在宋诗主导风格的发展成熟过程中,王安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王安石前期的诗作“以意气自许”,诗风峭刻简劲而又壮丽超逸,以议论为主,又喜好在散文化的古体长诗中运用典故,直露爽快,尖锐泼辣,却缺乏意境与情韵,较为鲜明地体现了宋调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色。后期的诗作以写景抒情的近体诗为主,这些诗巧于构图,善用色彩,体物细腻,兴象玲珑,同时又重视技巧、法度,讲究才学、用典,注意造语用字,这些诗作往往是通过人工的巧妙安排而达到唐诗天然浑成之境界的,因而一方面深得唐人风味,一方面又带有宋人习气,其审美价值取向影响了后来的江西诗派。人们通常把这些精工巧丽,圆融华妙的小诗称为“王荆公体”(因他曾被封荆国公),亦称“半山体”(因他自号半山)。代表作品有《明妃曲》、《书湖阴先生壁》、《泊船瓜洲》。

[作品讲读]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选第一首)

1.此诗是王安石咏史诗的代表作,它一反历代诗人写王昭君眷恋君恩的主题和缠绵哀怨的风格,于传统见解中翻出新意:正是由于专制帝王对嫔妃并无真情实意,才导致了王昭君的含恨离汉,从而讥讽了汉元帝的昏庸、寡情,同时借王昭君去国怀乡的失意凄苦,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此诗在当时诗坛引起了极大的反向,欧阳修、司马光、梅尧臣、刘敞等都竞相和作,传诵一时。

2.全诗十六句,每四句是一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明妃赴匈奴和亲离开汉宫的情景,第二部分写汉元帝问罪画师并引发作者的议论,第三部分记述了远嫁塞外的明妃的孤寂和对故国的思念,第四部分以家人劝慰明妃的口吻点出全篇的主旨。

3.此诗的艺术特点:

(1)此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刻划出王昭君这一绝代佳人形象。这首诗从描绘人物“意态”,到解剖人物心理,既有刻意渲染,也有侧面烘托,还有细节描写,使昭君的形象楚楚动人、形神兼备,同时也委婉曲折地传达出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2)此诗善于翻新出奇,善于议论。这首诗共有两处议论,一是“意态”两句,意在翻案,一扫前人对画工的指责,突出了君王的昏愦,并遗貌取神地勾 画出昭君的美貌;一是结尾,说明了失意的普遍性,也概括出封建士子坎壈失志之悲剧命运的广泛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此等文字皆在古人未到处立论,道人所未道,议论精警,见解独到,充分体现了诗人卓越的翻案胆识,也充分体现了宋诗长于议论的特色。

(3)此诗选材独特,构思新颖,章法疏密相间,伸缩自如,诗中的四个部分写出了四个时空转换的画面或情事,诗意转折多、跳跃大,使诗歌的表现力大大增强。

思考题:

1、何为“宋初三体”?

2、王禹偁对宋代诗文革新运动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3、试论述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4、如何理解欧阳修提出的“诗穷而后工”的理论主张?

5、“苏梅”的诗歌风格有何区别?

6、王安石的诗文有什么特点? 7、赏析并背诵:王禹偁《村行》、林逋《山园小梅》,欧阳修《戏答元珍》、《画眉鸟》、王安石《明妃曲》之

一、《泊船瓜洲》。

8、阅读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谏司书》、《朋党论》、《醉翁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读孟尝君传》、

下载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的先驱word格式文档
下载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的先驱.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由仿而创是革新模式作文的关键

    由仿而创是革新模式作文的关键 “模式”是英文model的汉译名词,还可译为“模型”、“范式”、“典型”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