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大课堂】2015高考语文(人教)一轮能力提升:古诗文阅读 专题2 第4节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时间:2019-05-14 19:05: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新大课堂】2015高考语文(人教)一轮能力提升:古诗文阅读 专题2 第4节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新大课堂】2015高考语文(人教)一轮能力提升:古诗文阅读 专题2 第4节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第一篇:【创新大课堂】2015高考语文(人教)一轮能力提升:古诗文阅读 专题2 第4节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第4节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一、专题过关(一)概括内容主旨类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离京口作

苏 轼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内容以及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简要分析“巾偏扇坠藤床滑”一句是如何刻画词人的形象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抓住标题和诗歌内容,从标题和诗歌内容我们可以确定,此词为羁旅类,此类词表达的往往是思家念亲之感,明确这一点后,具体分析其酒醒与梦中的情境,概括其羁旅生活的思乡之情即可。

(2)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要着重理解词句中“偏”“坠”“滑”等词,揣摩词人醉酒后的神情,这样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答案(1)词的上片写酒醒,下片写梦回。全词描述了舟中酒醒后的心境,表达了词人对仕宦奔波的倦意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词人头巾歪在一边,扇子坠落舱板上,藤床分外滑腻,仿佛连身子也挂不住似的。短短七个字,将词人的醉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二)分析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斋雨后① 文 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②。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唤人扫壁开吴画③,留客临轩试越茶。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 ①此诗为宋神宗熙宁年间作者任兴光知府时作。北斋是作者庭院中的书斋。②放吏衙:免去吏卒定时参见知府的惯例。③吴画:唐画家吴道子的画,此代指名画。

从全诗看,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表达了喜爱恬淡、闲适,厌倦官场生活的情趣。作者首先写因喜爱北斋环境清幽僻静,免掉衙参;次写北斋雨后淡雅清新之景,再写诗人流连庭院美景,与好友赏画品茗;尾联直抒对旧日山居生活的向往之情。(三)评价观点态度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姑苏怀古 姜 夔

夜暗归云绕柁牙①,江涵星影鹭眠沙。行人怅望苏台②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注】 ①柁牙:船的桅杆。“柁”通“舵”。②苏台:即姑苏台,春秋时吴王夫差所筑之宫殿,奢侈豪华,以供吴王淫乐。

你怎样理解今之柳曾扫古落花?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由今天道旁柳,想到昔日的吴宫落花。今日柳扫古落花,虽然无理,但却有情;柳被拟人化了,带上了作者的情感,被赋予历史见证人的身份。②作者这样写,把古今结合在一起,表达盛衰无常之感。

③有借古讽今之意,以吴王耽于淫乐而亡国的历史教训,讽谏当代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

二、能力提升

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折桂令 拟张鸣善①

倪 瓒

草茫茫秦汉陵阙,世代兴亡,却便似月影圆缺。山人②室堆案图书,当窗松桂,满地薇蕨③。

侯门④深何须刺谒⑤,白云间自可怡悦。到如今世事难说,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

【注】 ①拟:模拟。张鸣善:元代后期散曲作家。②山人:山居的人,作者自称。③薇蕨:皆草本植物。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后世以“薇蕨”为隐者之粮。④侯门:泛指官宦显贵人家。⑤刺谒:求见、拜访。

(1)本曲上片后三句描绘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图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曲的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认真阅读上片的后三句,准确理解三句话的意思;二要概括出这三句所刻画的图景的特点是“与世隔绝,闭门读书”。(2)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认真阅读这首元曲,结合注解,准确理解各句的含意,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上下片的内容。二要注意作品中所使用的典故,由此概括出诗歌所表达的主旨。

答案

(1)上片后三句描绘了作者家里堆满书画,窗前栽着松桂,满地长着薇蕨,一幅与世隔绝、闭门读书的生活图。(2)这首元曲,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和现状的感慨,直接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抒发对现实的极度不满以及追求山林乐趣的情怀,生动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品格。5.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独 坐① 李 贽

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

客久翻②疑梦.朋来不忆家。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晚霞。

【注】 ①此诗是作者晚年之作。②翻:反而。

(1)这首诗一、二句是如何表现诗人独坐时的心境的?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认为,在诗人的精神世界中,既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叹和感伤,又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乐观豪情。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概括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有客”就“开青眼”,“无人”则“问落花”,二者形成鲜明对照。结合诗题“独坐”,可知此处是用“有客”衬托“无人”。(2)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诗人在诗作中表达出的情感是复杂的。分析颈联,长久的客居他乡使得自己怀疑自己在梦中,朋友的到来可以让自己不再思念家乡,由此透露出作者的哀叹和感伤。分析尾联,诗人独坐以送晚霞,是因为晚霞对诗人的吸引,并且因此而来不及整理琴与书。“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诗人喜爱晚霞,流露出诗人的乐观情怀。

答案(1)开头二句用衬托(反衬)的手法表现出诗人独坐时的心境。以“有客”衬“无人”,有客时兴高采烈,眼神中闪烁出欢欣和喜悦;无人时愁闷无遣,只能与落花为伴,向飘零的落英倾洒心头的孤苦。

(2)同意。颈联点出了独坐的原因,客居他乡久了,反而怀疑自己在梦中,表面看,亲朋好友来了,就不思念家乡了,实则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只是朋友来了,诗人才暂时中断无穷无尽的哀叹和感伤(答因“落花”“客久”而感慨时光的流逝、风烛残年的境况、人生的凄楚也可;结合颌联答出早晚一“暖”一“凉”却隐含着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之意也可);尾联展现了诗人以琴娱情,以书励志的晚年客居生活。诗人刚抚过琴、读过书,就被满天绚丽的晚霞吸引,来不及整理琴与书,而独坐观赏晚霞。“送”字表现出诗人对红透天边的晚霞含有依依不舍之情,诗人对晚霞的喜爱,不正是对晚年客居生活充满信心的自然流露吗?诗人独坐黄昏,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豪情。

第二篇:【创新大课堂】2015高考语文(人教)一轮能力提升:语言文字运用 第1章 专题2 辨析并修改病句]

专题二 辨析并修改病句

一、专题过关(一)语序不当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据俄罗斯当地媒体报道,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搭乘的专列20日上午抵达俄远东滨海边疆区南部边境城市哈桑。

B.育新中学芙蓉文学社自从发出建设校园文化的呼吁以后,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就在校园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了。

C.据《湖南日报》报道,全景式反映三峡移民历程的我国首部长篇报告文学新作《国家行动》,已由极具实力的作家何建明先生完成。

D.阐明、发现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关键不在于个人的身份,而在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慎思明辨的求知方法去探索。

A [B项,虚词“自从”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对,属于语序不当,因“育新中学芙蓉文学社”放在了介词“自从”的前面,整个句子出现了两个主语,故应把“自从”调到句首。C项,属多层定语的语序不当,句中“我国首部”是表“领属性”的词语,故应提到“全景式”之前。对此病句的误判,主要是没有掌握多层定语排序的一般规律。D项,“阐明、发现”颠倒了先后顺序,应为“发现、阐明”。逻辑关系混乱具有较大的隐蔽性,在辨析病句的过程中,常常考生忽视。](二)搭配不当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研究表明,公共交通是中低收入群体的主要出行方式,票价是他们是否选择这种交通方式的最主要因素。B.奥运村使用了可再生能源、先进的循环系统和朴素的建筑外观,一旦完全投入使用,奥运村每年的碳排放量可减少8 000吨。

C.目前,国际粮食市场价格高位调整且很难下跌,国际粮食供需失衡正在加剧,但中国的粮食生产库存充足,依然能够满足自给。

D.历史证明,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一个大国的崛起过程,必然是国民意识的复苏过程,更是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空前增强的时代。

A [B项,动宾搭配不当。“使用”可以和“可再生能源、先进的循环系统”搭配,但不能和“朴素的建筑外观”搭配。C项,主谓搭配不当。应将“的粮食生产”改为“生产的粮食”,将“粮食”变成主语的中心语,才能与“库存充足,依然能够满足自给”搭配。D项,主语与宾语搭配不当。“大国的崛起过程”与“时代”不能搭配。](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从瘦肉精、苏丹红到三聚氰胺,各种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添加剂防不胜防,而防止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已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B.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依然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今年进出口总额与去年同期相比,约增长5%左右。

C.在当前金融海啸的冲击下,许多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它们所缺乏的,一是资金不足,二是技术含量低,三是产品陈旧单一。

D.据美国媒体报道,著名排行榜网站欧迪网“海选”评出世界十大湖泊,九寨沟五花海以“最美艳惊人”成为唯一上榜的中国湖泊。

D [A、B、C三项都犯了成分赘余的错误。A项,“当务之急”的“当”就是“目前”的意思。故应删除“目前的”三个字。B项,“约”本身就表示约数,所以“5%”后面不能再用“左右”。C项,“不足”“含量低”“陈旧单一”是“缺乏的”的表现形式,故应将“不足”“含量低”“陈旧单一”全部去掉。](四)结构混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种感冒新药经过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400多个病例中临床试用,80%反映确实有疗效。

B.汉绣注重构图,讲究纹饰,花鸟虫鱼、龙虎凤凰、飞禽走兽,皆可绣以为纹,写实与抽象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C.北接陆上丝绸之路、南连海上丝绸之路,将于2014年申遗的“中国大运河”,包括了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所组成。

D.中国功夫能否永立世界搏击术的潮头,打遍天下无敌手?多年来,人们一直渴盼得到肯定的答案。在无数影视作品和武林传说提供了足够多的佐证之后,中国功夫无形之中也逐渐走上了神坛。但近年来中泰拳手的较量却提醒着我们中国功夫正逐渐走下神坛。

D [A.中途易辙,第一个分句并未陈述完整,缺少谓语;可以去掉“经过”。B.结构混乱,在“写实”前加“把”。C.句式杂糅,将“所组成”去掉,或改为“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所组成”。](五)表意不明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截至7月29日,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已造成40名乘客和铁路工作人员死亡,200多人受伤。

B.如今,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走进网络世界学习知识、享受乐趣,也有许多未成年人过度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这使他们的身心受到了极大伤害。C.卫生部办公厅对“关于再次建议尽快出台新的小麦粉国家标准”的答复中表示,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委员会已审查同意注销过氧化苯甲酰。D.据相关媒体报道,吉林省政府、长春市政府此前已经决定隆重表彰冬奥会冠军周洋,并奖励三百万元人民币。

C [A项“40名乘客和铁路工作人员”有歧义。B项指代不明,“这”指代内容不明确。D项范围不明,“奖励三百万元人民币”是政府各奖三百万元,还是共奖三百万元,范围不明确。](六)不合逻辑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产业西迁的浪潮中,我们既要看到西部和东部非常悬殊的经济差距,也要警惕骤然加快的西部工业化节奏给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B.在1月5日举行的首届WTA深圳龙岗金地网球公开赛的女单决赛中,“中国一姐”李娜力挫捷克选手扎科帕洛娃,获得了个人职业生涯的第七个单打

冠军。

C.“居者有其屋”一直是人们的基本生活要求,房屋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住房条件是高质量生活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个重要标志。D.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仅仅是“实施惠民政策、践行社会公平”的重大民生问题,而且还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关键问题。B [A项,语意重复、“非常”和“悬殊”不能并用,可删去“非常”;C项,两面对一面,应在“住房条件”前加“好的”;D项,语序不当,应将“‘实施„„公平’的重大民生问题”和“提高„„关键问题”调换位置。]

二、能力提升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迎接第十九个世界读书日的到来,我校学生会向全校师生发出捐书倡议,短短几天校图书馆就收到了许多师生赠送的图书,工作人员既高兴,又忙碌。

B.日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中的“宽带中国”战略不仅能够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更能够有效拉动需求、促进消费升级。

C.在纪念朝鲜战争停战60周年阅兵仪式中,崔龙海表示,中国人民志愿军怀着国际主义精神和兄弟情义,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其付出和牺牲将永记中朝友好史册。

D.实践证明,只有欢迎提意见、敢于听意见,让群众来评头论足,才能听到真心话、找到真问题,达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C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表意不明,“许多”可修饰“师生”,也可修饰“图书”;B.语序不当,应为“不仅能够有效拉动需求,促进消费升级,更能够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D.成分残缺,应在“自我提高”后加“的效果”。]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传统天然药物和植物药随着地位日益提高,国外研究者和制造商纷纷致力于从中寻找新药线索,并从我国进口廉价中药材进行深加工,换个包装又高价返销回来。

B.我国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努力扩大内需,消费电子产业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C.政府借助法律力量,发挥更为积极的协调和组织功效,让参与读书活动成为公民的精神自觉,最终将读书等文化活动引向纵深,让“书香中国”得到全面落实。

D.省消防总队出台规定,超过1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应建避难层,高层建筑内不允许设置托儿所、幼儿园,高层建筑消防未经验收不得投入使用。C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偷换主语,应改为“随着传统天然药物和植物药的地位日益提高”;B.成分残缺,应为“推进„„建设”,“实施„„战略”;D.成分赘余,“超过”和“以上”保留其一。] 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专门下发通知,要求歌唱类选拔节目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切实在丰富思想内涵、引领价值追求、提升审美品位、增强文化底蕴下功夫。

B.注重培养游客的团队意识,增强游客之间、游客和领队之间的信任感、依赖感,让大家时时感受临时大家庭的温暖,就能够有效降低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C.芝麻,我们在生活中都能经常吃到,被人们誉为“抗衰果”,具有补血明目,益肝养发,生津通乳,润肠通便,美容养颜,延年益寿等功能不可轻视。D.瑞士的钟表享誉世界,地位无人能撼动,靠的就是经年不变的品质保证;中药属于国粹,提高质量才能确保产业健康发展。否则,恐怕难以走远。D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成分残缺,“增强文化底蕴”后面应加“上”或“等方面”;B.成分残缺,在“发生”的后面加上“概率”;C.句式杂糅,可删去“不可轻视”或改为“其补血„„等功能不可轻视”。] 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处在深刻而复杂的变革时代,我们只要怀揣远大梦想,才能经受住考验,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浮躁所动,而是志存高远、坚韧不拔地为实现伟大梦想

而扎实奋斗。

B.炎炎夏日,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不适当地补充水分,将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每天补充适量的水分,掌握补水的技巧,就能使身体的水分达到平衡。

C.由江苏省发展体育基金会向江苏对口支援的灾区捐赠的包括篮球架、篮球、足球、书包、各种跳绳及运动服装等在内的首批体育器材、体育用品已抵达目的地。

D.在社会各界都在关注、关爱留守儿童的时候,家长更要先动多动,尽到自己的责任,常回家,多看看、陪陪孩子,让孩子的成长多一份快乐、多一些阳光。

D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关键词语使用不当,将“只要”改为“只有”;B.表意不明,“不适当地”有两层意思,一是不补充水,一是补充方式不对;C.不合逻辑,“书包”不属于“体育器材、体育用品”的范畴。]

第三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三 考点四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课案2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练习

课案2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随堂演练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滁州西涧①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淮中晚泊犊头② [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注】①《滁州西涧》作于德宗建中四年,当时诗人正在滁州刺史任上。②苏舜钦曾被诬陷,削籍为民,流寓苏州。此诗系诗人回苏州途经淮中时所作。

两首诗分别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诗作简析。

解析:分析诗人人生态度的不同,可结合注释和春草、渡船两个意象,抓住诗中表现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词语,如韦诗中的“怜”“自”,苏诗中的“孤”等,结合具体内容展开分析。答案:韦诗体现了诗人超逸脱俗、恬淡闲适的人生态度,诗人怜幽草,听黄鹂,处在一种极其安静闲适的心境之中,因而即使春潮春雨突然来袭,自也会和那个自横的野渡孤舟一样,处之泰然。

苏诗体现了命途多舛的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诗人于“春阴垂野”处欣赏“幽花一树明”的生机,于古祠孤舟旁看满川风雨、春潮奔腾的壮阔。压抑、孤寂的现状与壮阔、奋发的精神形成鲜明对比。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注】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解析:联系注释中的信息:遇人讥讽“大笑”,“后一举登第”,以及诗歌中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称自己“入高空”“赴蟾宫”,结合“看我碧霄中”等,可以总结出词人的人生态度:幽默、乐观、志向高远。注意不要只是空洞地下结论,要结合词句分析印证。答案: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鄙,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折桂。

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局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3.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解析:这首诗写舟行江上时诗人的见闻和感受。昨夜一场雨,且满江风浪,诗人便担心一夜过后可能青山绿树等美好风景受到摧残,可当诗人怀着疑虑不安的心态卷起“孤篷”时,却发现美景依旧。立足于诗歌内容,品味人生哲理: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是不可遏止的。答案:(我的看法是)风雨是暂时的,风浪总归要平息,总会见到青山绿树,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

4.(2014浙江六校联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塞路初晴 雍 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两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言外之意。

解析:品读尾联,从“喜闻”的内容,以及“闲看”的美景,可以判断出诗人对草原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答案:人们听说边疆无战事之后,悠然欣赏三三两两的游骑在秋日的草原上游猎。诗人借描绘傍晚塞外雨后的壮观图景,义正词严地告诫企图犯边的胡人,唐朝军队严阵以待,守护边疆,表达了诗人对草原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课案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塞下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①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②,皆向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③好。

【注】①萧关:古关塞名。②幽并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③紫骝:骏马名。

诗中诗人写了两种人,分别表示“褒”与“贬”的不同态度。从诗中找出这两种人,并简要分析诗人对他们的态度。

解析: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突出表现了边塞生活环境的艰苦。

五、六两句,在前四句描绘萧关仲秋时节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转向对立功沙场的健儿们进行歌颂。幽、并二州地接边塞,民俗好武而强悍,习于征战,不少人为了守卫边疆,长期戍守,驰骋沙场,肯定了“幽并客”戍边御敌的爱国精神。

七、八两句又劝勉他们不要学那些“游侠儿”,只会夸耀自己的骏马。言外之意,是要他们坚定报国壮志。全诗至此,在一正一反的对比衬托下,充分体现了整首诗歌的主要意蕴是杀敌报国,建功边防,烘云托月般地表达了诗人对“皆向尘沙老”的“幽并客”的由衷赞美和对那些“游侠儿”的批评。

答案:诗中写了“幽并客”和“游侠儿”两种人。诗人对前者的慷慨豪迈、保卫祖国的精神持赞扬态度;而对后者只是停留在向人夸耀骏马,而并没有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的游侠儿持批评态度。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移居(其二)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注】①将:岂。②纪:经营。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哪种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解析:这一题既考查了思想内容,又考查了表现手法。作为田园诗人的陶渊明,他对田园生活是抱有一种向往和追求的态度,所以,他笔下的田园生活一般都是美好的。从这首诗来看,他描写的是人们之间的日常生活,从“相呼”“斟酌”“披衣”“言笑”等描写来看,表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那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其“白描手法”从语言的质朴中不难看出。答案: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人与人之间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相呼、相饮、相思、相言、相笑等情景,尽情地表现出来。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 坐 张 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文心雕龙》中说:“人亲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请结合本诗对“梧桐”这一形象的描写,分析作者的情感。

解析:答题模式为:写了„„的梧桐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答案:梧桐面对风霜,不甘凋零,依然飒飒有声;作者借此赞美了刚强不屈的生命力,表现了内心孤傲倔强的个性特点。4.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长相思 李 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有人说作者的内心是凄冷的,有人说作者的内心是温暖的,你认为呢?请结合词中的意象做简要回答。

解析:首先要明确这首词写了哪些意象。词中写到的意象主要有山、水、枫叶、菊花、大雁、月。其次应抓住描写意象的修饰语,从不同角度分析,如“烟、丹、高飞”等。答案:(示例一)作者的内心是凄冷的。这首词以远山、烟水、枫叶、菊花、大雁等共同构建了一个清冷的寒秋,在这样的寒秋中,相思愈发深重,内心更为凄冷。(示例二)作者的内心是温暖的。“相思枫叶丹”喻示着相思的热烈,正因为内心装着所思念的人,所以内心是温暖的。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秋日赴阙题潼关①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②,疏雨过中条③。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①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②太华: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③中条: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是要准确理解“帝乡”和“渔樵”均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前者指出仕为官,后者指归隐山林,“犹自”表明了前后分句之间的转折关系,以此揭示诗人内心的矛盾。而将“梦渔樵”放在“犹自”的后面,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留恋。

答案:表现了诗人出仕为官和归隐山林的矛盾心理,表达了对渔樵生活的留恋和怀念之情。

第四篇: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专题九 第四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Word版含解析

第四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基础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诗歌鉴赏的重中之重,它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对古代诗歌内容、主题的评价;一是对思想感情的评价;一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指诗歌的画面所反映的状况或现象、诗歌的主题、作者寄托的情感等。

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具体来说,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真实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诉等。

重难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特别是写景抒情的诗歌,其观点与态度不容易把握,只能从诗作本身领悟与思考作者隐含其中的观点态度。

[考法综述] 从高考命题来看,真正意义上的“评价”题很少出现,其设题点大多集中在诗歌的内容、抒发的思想感情等方面,题目大多要求考生回答“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表达了怎样的人生追求”等。

命题法1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典例

1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于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解析] 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第二问考查尾联对抒发情感的作用。对于诗歌思想情感类题目来说,第一问属于传统题型,指向明确,难度适中。第二问,指向不是很明确,可能会引起考生误读。通常情况下,这类题目考查的是情感和结构上的作用,本诗尾联又是以议论作结,在结构上的作用不外乎升华情感之类,解答本题时需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理想追求,诗歌的写作背景等进行分析。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尾联“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很有创意,把忠君报国之志和思念故乡之情很巧妙地融

①合在一起,作者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但想到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表现出作者把国事放在首位的爱国无私精神。以议论作结,升华了全诗的情感。

典例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阕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阕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

(示例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阕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阕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结合全词”的要求。优秀诗词的妙处就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读者的着眼点不一样,所得结果也不会一样。首先,从题材上看,这首是一首访友词,但大量描写的是春光和个人的心情。其次,从意象上看,主要的意象是“卷帘”“黄鹂”“絮影”“梨花雨”,应当说是春色烂漫。再次,从作者的心情看,却是相反的,如“春愁”“无侣”“无人”“未成”等,带着一丝愁苦。整体上,这首词有淡淡的喜悦,也有淡淡的哀愁,无论从哪个角度回答,必须结合具体意象和诗句描写的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解题法1 七点入手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

(1)看题目。题目蕴含着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抓住这一切入点,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涵。如:《渡荆门送别》是送别诗,应有离情别绪在诗中体现,而《山坡羊·潼关怀古》则提示诗歌是怀古咏史诗。

(2)看作者。常言道:“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同样的道理,是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文。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化,所以,要准确理解诗词,把握作品情感,体验语言风格,就不能脱离作者而孤立地臆断。作者的生平、风格、思想、政治抱负、主要经历等等,无不影响作者的情绪,所以,在鉴赏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风格、思想抱负等。如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你只有了解了他在政治上的失意(被贬黄州)、有远大的抱负等,才可以读懂该词所表达的豁达和豪迈。

(3)看时代。把握时代风貌特征,把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下评析,才能准确领悟其思想感情。例如南宋前期的诗人,生活在战乱频繁的年代,目睹甚至亲历山河破碎、人民流离的痛苦,便胸怀收复中原的宏愿,有的还参加抗金斗争,其作品大多抒慷慨愤世之情,高唱爱国热情;而南宋后期大势已去,只能感喟哀时,低吟亡国之民的黍离之悲了。

(4)看意象。诗歌的创作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注重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就是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因此意象也就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完美结合,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把握诗中的意象,就能参悟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5)看关键。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词中的走向。一般来说,每首诗都有诗眼,即诗中最为精练传神的那个字。抓住了这个字,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容易把握了。如:晏几道的《思远人》中“念”“行客”“归鸿”等词语,暗示作者抒发的是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

(6)看典故。古人写诗作词,常用典故。精彩的典故,以其精练的文字包含了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往往片言只语便能形象地点明历史人物的运筹机巧,寥寥数字便能深刻地揭示人生哲理。阅读诗词,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意,就不能很好地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情绪和愿望,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求言外之意。所谓“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是用典的共同特点。鉴赏时,应将古人、古事与诗人的现实进行多角度的对比,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感情。

(7)看注解。高考鉴赏诗歌的试题有时会加注解,凡是所加的注解,一定会对我们理解诗歌有帮助,我们一定不能轻易放过,要认真阅读,好好利用。注释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①介绍写作背景,一般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②介绍相关句子,一般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③介绍作者,一般暗示整首诗歌的艺术风格及感情基调。④介绍别人对诗歌的评价,一般暗示诗歌的艺术特色。

重难点拨

[常见设问方式](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试比较两首诗歌中的不同情感。[思维过程] 第一步:整体感知

关注诗歌中的意象,确定诗歌体裁,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第二步:分析诗句

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第三步:概括情感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表达的主旨或情感。[答题模式] ①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②揭示思想内容。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表现了)„„”。(也可以选揭示情感,再具体描述)命题法2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典例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和作者观点态度的鉴赏与评价,指向明确,题型属于传统形式,难度适中。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本题应根据平时所学习的骆宾王的诗歌,了解骆宾王的终生志向与人生际遇,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从作者角度看,骆宾王虽曾为侍御史,但曾因事下狱,一直不得志。结合诗句来看,前三联描写了一幅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全诗选取的“兰”“槐”“松”“桂”等意象,皆可象征一种高洁的品性,表现出作者追求坚贞高洁品格的志向;尾联“一遣樊笼累”联系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知表达了作者厌倦世俗,热爱自然,渴望归隐的情感,突出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

典例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 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②翁:苏轼自称。

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解析] 首先查看诗中直接议论抒情的句子,本诗中此类句子是诗歌后两句“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莫作”二字写出诗人虽远在天涯(海南)却没有伤怀之感。其次,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分析。一看作者,苏轼虽一生屡遭磨难坎坷,但因其受佛道思想影响颇深,所以总能以乐观旷达的胸怀来应对人生世事。二看时代环境,从诗歌前两

①句可看出黎族百姓对诗人的热情,苏轼被贬至海南,但他奋发有为,给当地带来了南方的先进生产经验,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三识典故,“舞雩风”应是“风乎舞雩”的缩写,出自《论语·先进》,是曾点言志的典故,对此典故,或认为表现了儒家的礼乐之治,或认为是表现了曾点逍遥自在的人生态度。

解题法2 客观、公正地评价古代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

(1)了解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对于熟知的作者,考生可从其生平、思想、风格和所处时代挖掘出解读全诗所需要的信息。如陆游,身处民族矛盾尖锐、国势衰微的南宋,始终把洗雪民族耻辱、收复失地作为毕生的事业,因此解读其作品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陆游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对于不十分了解的作者,考生则要抓住注释中介绍其所处时代或当时处境的关键词,挖掘出隐性信息来解读全诗。

(2)理解诗歌中富有理趣或有深意的诗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所谓富有理趣或有深意的诗句主要是指诗歌中能够直接或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是解读诗歌的关键。

(3)从辨析典故入手,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用典,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化繁为简,使语言精练的同时又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让人联想、玩味。这是诗歌创作中用典的“规矩”,也可运用于鉴赏,考生如懂得典故则能将诗歌理解得更深刻。

(4)评价要恰当。一是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要避免失去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对作者都是有失公允的。

重难点拨

[常见设问方式](1)这首诗的观点是什么?你是如何评价的?

(2)关于这首诗,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的观点呢?

(3)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思维过程] 第一步:注意读懂并理解诗词句子的表层意思和弦外之音,明确作者可能要表达什么观点态度;

第二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或表明自己的观点;

第三步:结合诗(词)句进行分析,在原诗(词)中找到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或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第四步: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分析,拟写答案。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1.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的《过华清宫》。(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的《春望》。(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白居易的《卖炭翁》。(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的《岁暮》。2.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的《龟虽寿》、陆游的《书愤》。(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的《示儿》。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的《兵车行》。(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的《涉江》。3.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2)思亲念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闺中怀人,如王昌龄的《闺怨》。4.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2)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的《扬州慢》、刘禹锡的《乌衣巷》。(3)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5)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5.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的《雨霖铃》。

(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易错题一:鉴赏诗歌形象要归纳、分析

[例]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解1]

[错解2]

[错因分析] 错解1对人物形象特点概括不当,嗜酒不是性格特点,嗜酒表现的是陈居士的洒脱;错解2答案过简,没有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只是笼统地进行概括。

[正解] 本类试题应该首先概括出形象的特点,然后结合诗歌对每个特点进行逐个具体分析。

[答案] ①行为洒脱 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心得体会]

易错题二:鉴赏诗歌语言谨防“遗漏要点”

[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 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解1]

[错解2]

[错因分析] 错解1未能指明表达技巧,而错解2写出了表达技巧,但又遗漏了对表达效果的分析。

[正解] 本题的答案应该包括对“藏”“透”两字的字面意思的解读,表达技巧的解说,表达效果的解说三部分。

[答案] 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心得体会]

易错题三: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需有条理、完整

[例]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全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解1]

[错解2]

[错因分析] 错解1,该答案表达的层次不清晰,缺乏逻辑性;错解2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无中生有,曲解了诗意。

[正解] 解答本题应该首先点明表达技巧,即哪是实写,哪是虚写;然后对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解读。拟写答案时要注意答案的层次和条理,答案的构成不能缺少。

[答案] 全词实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暮春景象,虚写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表达了作者繁华喧闹消失后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无所牵挂的闲适的心情。

[心得体会]

易错题四: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 的观点态度要概括全面

[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 ①《庄子·杂篇》记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②《列子·皇帝篇》记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本诗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解1]

①②

[错解2]

[错因分析] 错解1,该答案只写出一部分思想感情,没有点出运用了表达技巧,也没有结合诗句分析;错解2该答案写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全面,对诗句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但不全面,没有点出运用的表达技巧。

[正解] 本题应该首先点出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思想感情。

[答案] 尾联运用两个典故,表达自己与人相处,不狂妄,不拘形迹,没有心机,恐怕连海鸥也不会猜疑。抒写诗人淡泊自然的心境和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心得体会]

下载【创新大课堂】2015高考语文(人教)一轮能力提升:古诗文阅读 专题2 第4节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新大课堂】2015高考语文(人教)一轮能力提升:古诗文阅读 专题2 第4节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