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牡丹亭与西厢记爱情之比较__得到老师赞扬的论文哦_大家共享吧
《西厢记》和《牡丹亭》爱情之比较 摘要:《西厢记》和《牡丹亭》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历来为众多文人学士所关注研究,两者的比较研究更是层出不穷。有人断言:“只要有人类存在,爱情就是永恒的文学主题”。所以杜丽娘和崔莺莺这两位奇女子的爱情历程及其爱情观更是引起大家的好奇心,本文就基于这两本原著和一些参考资料,对其爱情观做出比较研究。本文大致分三部分进行分析。首先对两剧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发展历程进行简述。其次从其相似处着手比较,其中包含一定的对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的比较、张生与柳梦梅的性格形象比较和爱情均受到的阻力的比较等。再次是从其不同处进行比较,包括不同的爱情萌生、不同的示爱方式、不同的情感阻力、不同的情感助力及不同的爱情观等。
关键词:西厢记
牡丹亭
爱情
封建礼教
爱情阻力
一、《西厢记》和《牡丹亭》中主人公情感历程简述
1、简述《西厢记》中崔莺莺、张生两人的情感发展。
崔张初见——一见钟情——智谋退敌——夫人赖婚——红娘牵线——以身相许——考取状元——喜结连理
崔莺莺是先相国崔珏家的千金,但因为父丧,和母亲盘亘在普救寺,得以遇见即将入京赶考的书生张珙张生,两人顿时四目相对,一见钟情。与此同时,镇守河桥的贼将孙飞虎耳闻崔小姐美貌,兵围普救寺,欲掳莺莺为妻。莺莺的母亲老夫人许诺,谁能解普救寺之围,事成之后便将莺莺许配给谁。
张生写信给自己昔年的同窗好友杜确将军出兵解围,转危为安,但老夫人反悔,只让二人以兄妹相称。后得到红娘暗中相助,两人私下相会,以身相许。老夫人得知后仍不妥协,以张生身无长物,相国家里招女婿不配白丁为由,让张生上京求取功名,崔、张二人被迫分开。但幸好张生最终状元及第,回来迎娶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
2、《牡丹亭》中杜丽娘、柳梦梅的感情发展
梦中相恋——慕色而亡——柳生掘棺——丽娘复生——私下成亲——柳生赶考——高中状元——奉旨成婚 杜丽娘是大家小姐,从小就受其父杜宝的严苛教育,立志将其培养成为班昭和谢道温那样的封建淑女。她在官衙住了三年,连自家的后花园都没去过;父亲请的先生,也只是个封建老学究,只想着同化她的思想,让她学会“后妃之德”,以达到“知书达礼,父母之辉”的情景。于是,她进行了一些反抗。她偷读《题红记》、《崔徽传》等禁书;在一个春日去游园,她在树下睡着了,梦到了柳梦梅,柳生折柳贻赠,二人执手游园,至牡丹亭下交欢。他们的爱情是在情欲基础上产生的。与柳生的相爱是她的精神支柱,但梦醒后一切皆空,于是昏昏沉沉,重病而亡。后柳生途经,看到丽娘的自画像,不顾一切掘棺,丽娘的魂魄出来相随,丽娘复生。两人私下成亲。柳生进京赶考,丽娘寻母,两人暂时分开。柳生高中状元后,得皇帝赐婚,两人最终喜结连理。
二、两剧爱情主人公及情爱发展的相似处
1、崔莺莺和杜丽娘的形象比较
首先,二人的生长环境相似。崔莺莺是相国之女,杜丽娘是太守的独生女儿,两人都属于封建大家庭里的闺中女儿,受到整个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和压迫。但崔莺莺所受的束缚比杜丽娘的要少的多。崔莺莺的父亲故去,所以她主要的束缚和管制来自于她的母亲崔老夫人,相对要轻一些,而且她的闺中伙伴——侍女红娘比杜丽娘的丫鬟春香大胆,所以她还算有一定的自由。
而杜丽娘则不同。她生活在一个阴冷、狭促的环境中。这个环境对人的压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又让人喘不过气来。她的父亲以对她的爱为借口,束缚她的行为举止,一举一动,为她请的私塾先生,也只是为了让她“知书达礼”。更是命丽娘的母亲几乎时刻监督她,连丽娘的裙边上绣了一对花,两只鸟都要担心限制,使她成为一个美丽的提线木偶,没有丝毫自由。
其次,她们的形象有相似之处。
两人皆是百里挑一的妙人儿,美丽、可爱又优秀。
崔莺莺是相国家的千金小姐,年一十九岁。高贵的出身,美丽的容貌无不显示了她美好的形象。张生赞道“世间有这等女子,岂非天姿国色?”原著中说她“针织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更是体现出她深受良好的教养和封建文化的熏陶。但因为家道中落,她为了抚慰老母亲的心,处处要求自己符合大家闺秀的言行举止,使她在遇到张生之前娴静又温婉,而陷入情中又变得热情奔放,女儿家的娇嗔态毕露。
而杜丽娘则是个二八年华的纯真少女,从小即被禁锢在在深闺之中,她有着如花的相貌,绘画吟诗的才艺也是一绝,书法、丹青俱佳,可她却空有才情无处展示。于是,孝顺尊师的她内心积蓄的一腔春情才会在游园时爆发。
再次,两人的性格都是经过禁锢,到最终大胆追求爱情的。两人都有着青春的苦闷、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以及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但杜丽娘比崔莺莺更加大胆和执着。崔莺莺幽静、深沉,但同时她又是软弱、谨慎、矜持的,如果没有红娘的相助,她很有可能会放弃和张生的这段感情。而杜丽娘则在无法实现美好爱情理想的时候,宁愿相思而亡,也不愿放弃美好的感情。
2、男主人公张生、柳梦梅的比较
首先,在剧本一开始,两人都是没有功名在身的秀才。张生在普救寺就曾献殷勤的对着红娘自报了一遍家门,说是“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而剧本第一本第一折便介绍说张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但莺莺“自见了张生,神魂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的表现也正衬托出张生的“年少多情,一品人才”。《牡丹亭》第二出也介绍了柳梦梅的身家之事:“小生姓柳,名梦梅,表字春卿。原系唐朝柳州司马柳宗元之后,留家岭南。父亲朝散之职,母亲县君之封。所恨俺自小孤单,生事微渺。喜的是今日成人长大,二十过头,志慧聪明,三场得手。只恨未遭时势,不免饥寒。”由此可见,柳生也是个功名未成的穷白书生。
其次,两人的性格比较。张生对爱情的执着更甚于柳生。在《西厢记》中张生是被崔老夫人强硬的要求去求取功名的。在佛殿中他就曾说过“小生无意求官,有心待听讲”。而柳生则是自愿去赶考,他心目中永远是“功名第一,爱情第二”,即使已经拥有了为他死、为他生的丽娘,他也在差点无法应试时说的出“生员从万里带家口而来。无路可投,愿触金阶而死”的话。
3、爱情发展均受到阻力
崔莺莺和杜丽娘都是封建家庭里的金枝玉叶,和一穷二白的秀才相恋,甚至想上升到封建社会认可的高度——即成亲,无疑是困难重重的。且不说自身要克服巨大的心理压力,单是封建势力的阻碍就十分的顽固。
三、爱情的不同之处
1、不同的情爱萌生
崔莺莺对张生的爱情萌生是源自于二人在普救寺佛殿的相遇,两人一见钟情,这是中国传统文学作品里常见的恋爱方式。也就是说崔莺莺在丝毫不了解张生的情况下,因其外表而产生了思慕之情。原著中这样描述张生道:“外像儿风流,青春年少;内性儿聪明,冠世才学”,可是莺莺却在还没有了解到这种情况之时,就已对张生悦色生情了。
而杜丽娘对柳梦梅的爱情则源自于她自己的一场春梦。她是在游园的时候触动了一腔春情的。春日阳光暖暖,后花园景色宜人,惊梦就如此这般的发生了。她的爱情是在情欲基础上产生的。也可以说,她的梦幻般神奇的恋爱经历,在梦中追求自己爱人的过程,是她爱情的萌生。
2、示爱方式不同/追求爱情的方式不同
崔莺莺的示爱方式主要表现在她的“闹简”和“赖简”上。红娘为了试探自家小姐是否真把张生当做心上人,便故意将张生写给莺莺的简帖放在莺莺的妆盒儿上,察看莺莺的反应。莺莺看到简帖上的内容固然心花怒放,但却装作一本正经的样子,训斥红娘道:“小贱人,这东西那里将来的?我是相国家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来戏弄我,我几曾看惯这等东西?”待红娘说要将这简帖交予夫人时,她又是另一番情态,急急忙忙的询问张生的近况:“张生近日如何?”红娘故作不睬,她便温言好语道:“好姐姐,你说与我听咱?”
这完全将莺莺那种热恋中少女不知如何示爱的情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赖简”一折就更是明显了。张生在看到莺莺的“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简帖后前来赴约,莺莺却因红娘在场而故作姿态说:“张生,你是何等之人,我在这里烧香,你无故至此;若夫人闻知,有何理说!”在终于见到心上人的时候还要假意一番。听到张生重病的消息却又寄去情诗。表面看来这十分矛盾的,却恰恰是莺莺特殊的情感表现方式。她的矜持、她的沉吟、她的羞涩,都是暗夜里开出的些许花儿,映着月光,分外妖娆美丽。
而杜丽娘的示爱方式就大胆得多。她在梦中第一次和柳生相见,就以身相许,这是一般封建时代的女子所做不到的。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这正是丽娘得不到爱情就宁愿去死的决心和毅力之表现。但同时她又是聪慧的,她可以和阎罗王讨价还价,得以做个自由的女鬼寻觅自己的爱人,陪伴在柳生的左右。她这种直接的示爱方式,或者说是勇于追求爱情的气魄,是很多当代女子都无法匹敌的。
3、情感阻力不同
先说说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阻力吧。莺莺的母亲是剧本中的着重刻画的一个反面角色,她是封建礼教的代表及忠实捍卫者。虽然她出现的场次不多,但其身后所代表的强大又顽固的封建势力是二人爱情的强大阻力。
崔老夫人给莺莺定了一门亲事,和自己的侄儿郑恒,这便是封建社会所谓的“父母之命”。已订婚的这种情形便成为了一对青年男女爱情的阻碍。
再加上崔莺莺在父亲的热孝期间,也对二人爱情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而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阻力比之莺莺他们更甚。首先,《牡丹亭》的成书时间比《西厢记》要晚三百多年。从元初到晚明,封建礼教对女子和自由恋爱的束缚和压迫更为厉害。《西厢记》产生的元代,由于是异族入主中原,社会环境大变,而且继宋以来,都市经济畸形发展,固有的信仰动摇,上层统治者无奈之下接受了儒家思想,但同时也尊崇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这种多元化削弱了儒学的的统治地位。所以作为小姐身份的崔莺莺竟然可以自由的走动并和张生撞见,而红娘也可以和张生对上话。在丽娘的时代是完全不可能的,剧本虽写的是宋代的故事,可它的支配思想却是晚明的思想,这从杜丽娘住在官衙三年竟不知有后花园可以看出来。这就无形中决定了丽娘和柳生的爱情阻力要比莺莺他们大得多。
其次,丽娘和柳生的爱情阻力还在于空间上的距离。他们二人在梦中相知相恋,但彼此不知对方身在何处,相思但不得相见。再次,丽娘的生死也成了两人的阻碍。第一次丽娘因情而死,导致柳生游历至此却只能魂见。后丽娘因情复生,和柳生结为夫妻,但丽娘的父亲杜宝却认为其为花妖,否认其是自己的女儿。这也成为了一定的阻碍。
4、爱情的助力不同 若说红娘是崔、张二人爱情的最大助力,丝毫都不为过。红娘在《西厢记》中是完全不可忽略的角色,如若离开了红娘,剧情就难以发展。
红娘的身份很是尴尬,她是老夫人派来照顾崔莺莺小姐的,同时“行监坐守”,即监视莺莺。但作为和莺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好姐妹,她又同情莺莺的处境,想要帮助她。在她察觉出莺莺和张生的情意暗涌的时候,她不仅积极的帮忙搭话传书,递简约见,而且恰到好处的帮其隐瞒。当莺莺在爱情上犹疑不决的时候,红娘还适时的推动一番。就像佳期之夜莺莺徘徊在张生门前不敢进入时,正是红娘将她推进了房门。不仅如此,在老夫人觉察出端倪“拷红”的时候,她也站在莺莺的角度上,反驳老夫人的不是,帮助莺莺他们捍卫其爱情。
若说另一个堪当助力的人物,就有些尴尬了。孙飞虎,意欲夺取莺莺为妻的贼将。正是他的兵围普救寺,给了张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获得正当的、老夫人应允的追求莺莺的权利。并最终使得张生“抱得美人归”
而《牡丹亭》中对柳、杜二人爱情产生助力的人物,那可是大不及红娘对莺莺他们的影响。首先,小丫头春香可以算是一员。春香不仅要服侍丽娘的生活起居,更要陪伴她读书。正是小丫头上课期间的偷懒,使她无意中发现了那座后花园。于是告诉丽娘说:“有座大花园,花明柳绿好耍子哩!”这一下子就引动了丽娘的心思,“良辰美景”牵动了她的“赏心乐事”,于是便有了“游园”,以及后来的“惊梦”,便有了这生死不渝的爱情。春香在此间功劳不小。还有教书先生陈最良,他教习《关雎》,本意是让丽娘学习后妃之德,可丽娘的春心萌动,正是从学习《关雎》开始的。
再就是通情达理的阎罗王和支持他们爱情的花神和判官。虽然都是虚幻的,但在剧情中确实对两人的爱情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最后一个也是最不可思议的助力就是皇帝——封建阶级的最高统治者。按理来说,他是封建制度的制定者,最应该看不惯这种“无命无媒”的爱情。可在《牡丹亭》中,皇帝反而成为了最支持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推动力,而且他利用自己的权力,跟这两人以合理又美满的结局——奉旨成婚。
5、爱情观不同
这是这篇论文比较重视的一个问题。
首先,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是现实的,而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则是理想的,这是最大的不同。
《西厢记》是一部现实主义剧作,其中描写的爱情是现实的。王实甫用现实主义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女主人公形象。她是大家闺秀,情窦初开,既有想要主动追求爱情的勇气,又有初识情滋味的羞涩、矜持与不知所措;既有不满包办婚姻、反叛封建礼教的一面,又有所顾忌,不敢彻底抵触封建束缚和压迫的一面。这都是现实中一个活生生的花季少女应有的女儿情状和矛盾思想。这是极为真实的。莺莺的热烈的爱情,犹豫的心理和勇敢的追求都是现实性的体现,也都加深了她内心的矛盾和精神的苦闷。
而《牡丹亭》则是一部浪漫主义剧作。汤显祖作为剧本作者,把剧情放在虚幻的梦境之中发展,这就奠定了该剧的理想性的爱情特点。杜丽娘的人鬼幻化,梦中相恋交欢,魂魄相依相随,花神阎罗王相助等多个情节,均显示了该剧的浪漫主义倾向。杜丽娘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实际上是从她死后开始的。她的死是突兀的,但同时又是显而易见的。她为了得不到的情死,即使是去死也要把这种感情化为真。她的爱情在虚幻中产生、发展和升华了,摆脱了现实礼教的束缚,真正的理想化了。
《牡丹亭》和《西厢记》中的爱情研究还有更多的方方面面,此篇文章更是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读到的学者可以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