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学答案
1. 从三部门经济的角度看,影响IS曲线移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如何影响IS曲线?
答:(1)自发支出变动,即自发消费和自发投资的变动。自发支出增加,导致IS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变大,从而IS曲线右移。其经济学含义是:即使利率r不变,国民收入y也会增加。(2分)
(2)政府支出变动。政府支出增加时,IS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变大,从而IS曲线右移,移动的幅度为△y=kg·△g。这体现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影响。(2分)
(3)税收变动。税收增加时,IS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变小,从而IS曲线左移,移动的幅度为△y=kt·△t.这体现了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影响。(2分)
2. 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经济萧条时期,中央银行如何进行公开市场操作?
答: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买进或者卖出政府债券,以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2分)
在经济萧条时期,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2分)
这一方面意味着货币投放,从而增加货币供给,实现刺激总需求的目的。另一方面,导致债券需求增加、债券价格上升、利率下降,同样达到刺激总需求的目的。(2分)
3.什么是加速原理?如何用乘数-加速数模型解释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
答:加速原理考察产量变动率与投资变动率的关系,认为产量变动导致投资的加速变动,投资变动率大于产量变动率。(2分)
由于乘数和加速数相互作用,使消费和投资的变动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动(乘数的作用),而国民收入的变动反过来又会影响到消费和投资的变动(加速数的作用)。(3分)
这种相互作用使国民收入自发增长而形成繁荣,或自发减少而形成萧条,从而形成经济周期。(1分)
七、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5分)
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之下,2008年中国已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国务院参事陈全生2008年12月18日在北京一论坛上表示,约有670万个就业岗位蒸发,主要集中在出口基地广东,使得失业人数远远高于官方统计的830万。失业率攀升更是加剧了人们对社会稳定的担忧,而中国明年的经济增长率预计不到8%,这一数字被认为是维持社会稳定的最低值。
陈全生敦促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创造就业机会,弥补因出口萎缩及政府过去控制增长所流失的就业机会。为拉动内需,北京2008年11月出台价值586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重点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什么是失业?衡量失业的主要指标是什么?(3分)2.上述材料中的失业属于什么类型的失业?为什么?(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失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什么?体现了宏观经济学的什么定律?(4分)
4.为了治理失业,政府采用了什么宏观经济政策?其原理是什么?(4分)
答:1.宏观经济学意义上的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且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所处的状态(2分)。衡量失业的指标为失业率,即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1分)。
2.上述材料中的失业属于周期性失业(1分)。因为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了经济衰退,在经济衰退时期出现的失业属于周期性失业(3分)。
3.失业加剧了中国对社会稳定的担忧,将会降低中国的经济增长率(2分)。根据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2.5或3)个百分点(2分)。
4.政府采用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重点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创造就业机会(2分)。其原理在于“逆经济风向行事”: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以刺激总需求(2分)。
1、凯恩斯投资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凯恩斯认为:(1)企业投资水平决定于资本的边际效率与市场利息率的对比。在资本边际效率一定时,投资随着利率的下降而增加,随着利率的上升而减少;(2)随着投资的增加,资本的边际效率呈递减规律;(3)由于货币的流动偏好的作用,利率的下降是有限度的;(4)由于资本的边际效率的递减和利率的下降受阻,导致投资需求不足。
1、所得税降低对产出和利率有何影响?
所得税降低使乘数增加,从而使IS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均衡产出增加,均衡利息率提高。
1、比较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计算时所用的价格不同。前者用不变价格,后者用当年价格。两者之间的差别反映了通货膨胀程度。
1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有何不同?
(1)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一般会提高价格水平。价格水平的提高使实际货币供给减少,由此导致利息率上升;(2)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利息率会下降。但由于价格水平会提高,而价格水平提高使实际货币供给减少。因此,利息率的下降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2-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原因是什么?
名义工资提高使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它表明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名义工资提高造成利润下降,迫使企业降低产量。(2)技术进步使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它表明技术进步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企业愿意增加产量。
3-用AD-AS模型比较两种对付通货膨胀的方法。
2、发生通货膨胀价格水平过高,对付通货膨胀就是要使价格水平降下来。根据AD-AS模型有两种方法,一是抑制总需求,AD曲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价格水平下降,国民收入减少;二是增加总供给,AS曲线向右下方平行移动,价格水平下降,国民收入增加。从理论上讲,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更好。但实践中,增加总供给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旦通货膨胀来得比较快,采用的更多的仍是第一种方法。从长期来看,为防止通货膨胀,应采取措施改善供给尤其是有效供给。
1、设消费函数C=100+0.75Y,投资函数I=20-2r,货币需求函数L=0.2Y-0.5r,货币供给M=50。价格水平为P。求:
(1)总需求函数;(2)当价格为10和5时的总需求;(3)政府购买增加50时的总需求曲线并计算价格为10和5时的总需求;(4)货币供给增加20时的总需求函数。答:(1)由Y=C+I得IS曲线:r=60-1/8Y 由M/P=L得LM曲线:r=-100/P+0.4Y 联立两式得总需求曲线:Y=190/P+114.(2)根据(1)的结果可知:P=10时,Y=133;P=5时,Y=152。
(3)由Y=C+I+G得:Y=190/P+162 P=10,Y=181;P=5,Y=200。
(4)LM曲线为:r=0.4Y-140/P,再结合IS曲线r=60-1/8Y,得:Y=267/P+114
1、已知货币供给量M=220,货币需求方程L=0.4Y+1.2/r,投资函数为I=195-2000r,储蓄函数S=-50+0.25Y。设价格水平P=1,求均衡的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答: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为:I=S,故0.25Y+2000r=245;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M/P=L,故0.4Y+1.2/r=200;
联立得:Y=500, r=0.06。
3. 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需求为c=800+0.6y,投资需求为i=7500-20000r,货币需求为L=1000y-10000r,价格水平P=1,试求货币名义供给为6000亿美元时的GDP。(结果保留一位小数,本小题6分)
2.解:根据y=c+i,得y=800+0.6y+7500-20000r,整理得IS方程为
y=20750-50000r„„„„„„„„(2分)
根据M/P=L,得LM方程为:y=6+10r„„„„„„„„(2分)联立IS与LM方程,得:r=0.4,GDP=y=10„„„„„„„„(2分)
3.假设一个经济的商品市场由如下行为方程描述: c = 5 + 0.75(y – t)i = 6 – 0.25r t = 4,g = 18 货币市场由如下行为方程描述: L(r,y)= 0.2y – 2.5r 名义货币供给M = 40(1)推导总需求方程(有关运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2)假如在短期里,价格固定为4,试求国民收入以及利率
解:(1)根据已知条件,得:y=c+i+g=5+0.75(y―4)+6―0.25r+18,整理得IS方程为y=104-r„„„„„„„„(2分)
令L=M/P,得LM方程为:y=200/P+12.5r„„„„„„„„(2分)
联立IS与LM方程,并进行整理,得总需求方程为:y=96.3+14.8/P„„„„„„„„(2分)
(2)将P=4代入总需求方程,得GDP=100„„„„„„„„(1分)再将100代入IS或者LM方程,得出利率r=4%„„„„„„„„(1分)
4.(1)某经济社会三年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分别为10%、12%和15%,为了使每年的实际利率为4%,那么三年的名义利率应分别为多少?三年平均的名义利率是多少?(有关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在名义利率为10%,而实际利率仅为5%,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为多少?(本小题6分)
4.解:(1)根据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得: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
每年的名义利率分别为14%、16%、19%„„„„„„„„(3分)三年平均的名义利率为16.3%„„„„„„„„(1分)(2)根据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得: 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实际利率,所以预期的通货膨胀率=5%(2分)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b)
A.出口到外国的一批货物; B.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C.经济人为一笔旧房买卖收取佣金;D.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 2.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b)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 B.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C.实际的消费加实际的投资等于产出值; D.总支出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 3.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税收增加将引起国民收入(c)。A.增加,但消费水平下降; B.增加,同时消费提高; C.减少,同时消费水平下降;D.减少,但消费水平上升
4.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右上方,LM曲线的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a)。
A.is,L>M; C.i>s,L
6.在其它因素不变情况下,自发性投资增加10亿美元,IS曲线将(c)。A.右移10亿美元; B.左移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7.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率会导致货币供给量(b)。A.增加和利率提高;
B.减少和利率提高; C.增加和利率降低;
D.减少和利率降低 8.(a)将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A.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 B.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 C.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D.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9.以下哪两种情况不可能同时发生(b)。
A.结构性失业和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B.需求不足失业和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
C.摩擦性失业和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D.失业和通货膨胀 10.经济周期的实质是(d)。A.失业率的波动; B.利息率的波动; C.价格水平的波动; D.国民收入的波动
四、判断命题的对错(每小题1分,共10分)
1.GDP的变化取决于用哪一年的价格作为衡量GDP的基期价格。(f)2.按照凯恩斯主义观点,增加储蓄会使均衡产出增加。(f)3.边际消费倾向越小,投资乘数越大。(f)
4.中央银行大量卖出政府债券会使利率上升、产出下降。(t)5.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可以直接刺激投资需求,推动国民产出增长。(f)6.一般来讲,相对于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问题更为严重。(t)7.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此消彼长的关系。(f)8.增加税收和增加政府支出都属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f)
9.如果宏观经济的均衡处于长期总供给曲线之上,那么,经济中的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t)
10.经济增长的标志是失业率的下降。(f)
第二篇:西方经济学答案
答:
1、分析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的关系 总产量(TP)是指在某一给定的时期生产要素所能生产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AP)是该要素的总产量除以该要素的投入量;边际产量(MP)即该产量的增量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增量。
先分析一下总产量(TP)边际产量(MP)之间的关系。即总产量(TP)先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后以递减的速率增加,达到某一点后,总产量(TP)将会随劳动投入的增加而绝对地减少,边际产量先上升,后下降,达到某一定后成为负值。总产量(TP)的变化与边际产量(MP)是一致的,即都会经历先增后减的变化过程。当边际产量上升,总产量(TP)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当边际产量(MP)下降时,总产量(TP)以递减的方式增加,当边际产量(MP)为负值时,总产量(TP)开始绝对的减少。
接下来分析一下边际产量(MP)和平均产量(AP)之间的关系。平均产量(AP)和边际产量(MP)都是先上升后下降,但是边际产量(MP)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都要大于平均产量(AP)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只要额外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引起总产量(TP)的增量大于增加这一单位要素之前的平均产量(AP),那么增加这一单位要素的平均产量(AP)就大于原来的平均产量(AP);当平均产量达到最大时,平均产量(AP)等于边际产量。
2、分析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规模报酬变动规律的区别
答:在于边际报酬递减中,随着同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增加而每一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递减的。而规模报酬递减中,同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增加,每一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不变的,仅仅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较产量是过多了。
3、分析利润最大化原则和成本最小化原则的区别
答:产的产品数量是不变的,仅仅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较产量是过 多了。
利润最大化是一个市场一般均衡的结果。是厂商在所生产产品的市场可能价格以及要素可能价格这些约束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利润最大化。根据利润最大化的条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来决定产量(当然,产品垄断厂商还可以依此决定产品定价,要素垄断厂商还可以依此决定要素价格)。
成本最小化,则是给定了产量和要素价格,厂商应该用什么样的要素组合来进行生产以达到成本最小。是不需考虑市场产品需求的厂商供给方局部均衡的结果。
利润最大是成本最小的充分条件,而成本最小只是利润最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也就是说,一般均衡中的利润最大化一定是满足了成本最小化的原则了的,否则不可能是利润最大化的。但是成本最小化却可以在任何产量处得到满足和实现,并不一定是利润最大化的产量
4.分析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和短期可变成本曲线(SAVS)的关系
答:第一,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关系 : 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相交于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N,在交点N上,SMC=SAC,即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在相交之前,平均成本大于边际成本,平均成本一直递减;
在相交之后,平均成本小于边际成本,平均成本一直递增。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相交的N点称为收支相抵点。
如图所示: 第二,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关系(与上相近)。
5.分析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长期总成本曲线(LTC)、长期边际成本曲线(LMC)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短期总成本曲线(STC)、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的关系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之相切的切点的轨迹,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生产相应产量水平的最低平均成本。
长期总成本曲线是从原点出发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它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产量为零,总成本也为零。长期总成本是生产扩展线上各点所表示的总成本。长期总成本曲线表示长期中与每一特定产量对应的最低成本点的轨迹。它由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与之相切,是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只有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最低点处,LAC=SAC=LMC=SMC,并同时有长期总成本曲线LTC与短期总成本曲线STC相切,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相切。至于其它各点处,长期边际成本与短期边际成本分别遵循各自的规律,沿着各自的轨迹先下降后上升,二者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短期总成本曲线不从原点出发,而是从变动成本出发,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是一条从变动成本出发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它表明产量为零时,总成本也不为零,总成本最小也等于固定成本。
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所不同的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无论是下降还是上升都比较陡峭,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无论是下降还是上升都比较平坦;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由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的,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由规模经济决定的。
6.用脊线和生产扩展线确定最有要素投入的区别
答: 假定企业用于购买这两种要素的全部成本C是既定的,企业所用的技术是不变的,生产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并且要素价格Pl和Pk是已知的。在既定的成本约束下,企业应选择要素的投入组合以获得最高的产量。
等产量曲线任意点的切线斜率代表的是边际技术替代率,等成本线的斜率是要素价格之比的相反数,因此,可以得到公式。
为了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企业必须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使得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之比。可以进一步得到公式:
企业可以通过对两种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得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无论用来购买哪一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边际产量都相等,从而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最大产量
第三篇:发展经济学答案
第八章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环境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两种基本的服务(B)
A.一种是提供了生产所需的投入物,另一种是为我们提供了立足之地
B.一种是提供了生产所需的矿产资源,另一种是提供了生命所需的氧气
C.一种是提供了生产所需的矿产资源,另一种是提供了生命所需的水
D.一种是提供了生产所需的投入物,另一种是“吸收”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废弃物
2.20世纪以来,对经济增长能否持续下去提出挑战的是(C)
A.科学技术的极大发展
B.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经济规模的空前扩大
C.由于掠夺性的经济增长所导致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D.愈来愈多的环境保护法规的出台
3.造成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的两个重要原因之一是(B)
A.市场机制不健全B.法规执行不力
C.法制不健全D.市场失灵
4.以下选项除一项外,均为人类掠夺性开发所导致的环境问题。这一例外是(D)
A.大气污染B.土壤退化C.生物多样性丧失D.寒潮
5.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D)
A.经济增长能够自我维持B.在发展过程中尽量提高经济增长率
C.一个阶段的发展能够自动产生下一阶段的发展
D.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6.发展中国家传播传染病的主要途径是(C)
A.大气污染B.森林砍伐
C.缺乏清洁水源和给水卫生设施不卫生D.生物多样性丧失
7.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手段是(B)。
A.自由竞争B.经济手段C.自愿手段D.行政管制
二、多项选择题
1.可持续发展的三大要素是(BCD)
A.政策B.人口C.资源D.环境
2.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主要有(ABCD)
A经济规模B产出结构C单位投入造成的环境损害D投入-产出效率
3.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主要政策有(AB)
A.明确产权B.政府管制C.税收调节D.收费制度
三、判断
1.可持续发展中,社会持续是发展的基础,生态持续是发展的条件,经济持续是发展的目的。(X)
2.外部性是导致政策失灵的重要因素。(V)
3.当前世界环境问题已非常严重,为了保护环境,满足下一代人的需要,我们应该实行经济的“零增长”。(X)
4.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经济增长和社会生活质量极大地依赖于环境的质量。(V)
四、解释概念
1.可持续发展2.市场失灵3.政策失灵
五、思考题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内容
2.环境污染破坏的种类
3.应当采取哪些政策和手段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
第四篇:土地经济学答案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C)而讲的。
A、矿产资源B、生产资料C、自然资源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C)为基础。
A、历史特性B、地理特性C、自然特性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D)。
A、质地B、所有权形式C、经济用途D、地貌特征
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C)。A、所有权形式B、经济用途C、质地D、地貌特征
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B)。A、质地B、所有权形式C、经济用途D、地貌特征
6.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C)作出的。
A、单位B、个人C、政府D、都不是
7.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A)。A、政府制定的计划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D、村庄的规划
8.土地的(A)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A、有限性B、固定性C、差异性D、可再生性
9.土地经济供给的(D)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B、差异性C、可再生性D、稀缺性
10.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C)。A、土地所有制度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D、土地使用制度 11.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C)。A、土地所有制度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D、土地使用制度 12.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C)。
A、土地经济制度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D、土地管理制度 13.土地关系的基础是(A)。
A、土地所有制度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D、土地分配制度 14.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C)。A、土地分配权B、土地处置权 C、土地所有权D、土地使用权
15.迄今,人类社会已经经历的社会生产方式有(C)。A、3种B、4种C、5种D、6种 16.下列土地所有制中属于公有制的是(B)。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B、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 C、封建土地所有制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17.下列土地所有制中属于公有制的是(B)。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B、原始社会土地所有制 C、封建土地所有制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18.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B)。A、土地所有权B、土地使用权C、土地占有权D、土地处置权
19.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使用制是由(C)决定的。A、土地管理制度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D、土地占有制度
20.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的(D)。A、土地管理制度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D、土地使用制度 21.土地所有制的反映和体现是(D)。A、土地管理制度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D、土地使用制度 22.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和手段是(A)。A、土地管理制度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D、土地使用制度 23.在封建社会,占有大量土地的是(C)。
A、农民B、手工业者C、地主D、商人 24.就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互关系而言,“两权”合一的是(C)。A、地主B、佃农C、自耕农D、农奴 25.土地租赁权人为取得土地租赁权就必须向出租方缴纳(C)。A、管理费B、使用费C、地租D、以上都是
26.现实的土地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且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成果的(C)。
A、自然——历史综合体B、自然——地理综合体C、自然——经济综合体D、自然——政治综合体 27.可以作为土地自然属性反映的是(A)。A、自然特性B、经济特性 C、历史特性D、地理特性 28.人类在对土地的利用过程中产生了(B)。A、自然特性B、经济特性 C、历史特性D、地理特性 29.在奴隶社会中占有大量土地的是(B)。
A、奴隶B、奴隶主C、农奴D、商人30.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地利用土资源的是(B)。A、位置固定性B、面积有限性
C、质量差异性D、功能永久性 31.土地级差地租产生的基础是(C)。A、位置固定性B、面积有限性C、质量差异性D、功能永久性
32.为人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提出客观要求与可能的是(D)。A、位置固定性B、面积有限性C、质量差异性D、功能永久性 33.以下属于土地自然特性的是(D)。
A、土地供给的稀缺性B、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C、利用后果的社会性D、面积有限性 34.以下属于土地经济特性的是(B)。A、面积有限性B、供给的稀缺性 C、质量差异性D、功能永久性
35.引起土地所有权垄断和土地经营垄断的基本前提是(C)。A、位置固定性B、质量差异性C、供给稀缺性D、功能永久性
36.对于土地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弹性的是(B)。A、土地的经济供给B、土地的自然供给 C、土地的需求D、土地的使用
37.支配土地从一种用途转向另一种用途的土地利用经济学原理是(B)。
A、稀缺原理B、替代原理 C、比例原理D、以上均不是 38.最早发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是(C)。
A、亚当·斯密B、李嘉图C、威廉·配弟D、屠能
1.土地的概念中包括以下哪几部分(ABCDE)。
A、岩石B、矿藏C、土壤D、水分 E、空气
2.土地的基本特性包括(AD)。
A、自然特性B、稀缺特性C、使用特性 D、经济特性E、历史特性 3.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ABCD)。
A、位置固定性B、面积有限性C、质量差异性 D、功能永久性E、供给稀缺性 4.土地的经济特性包括(ABCDE)。
A、供给的稀性性B、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C、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D、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E、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5.土地的基本功能包括(ACD)。
A、承载功能B、利用功能C、生育功能 D、资源功能E、非生物功能
6.按地貌特征可以把土地分为(ABCDE)。
A、山地B、高原C、丘陵D、盆地 E、平原
7.按土地质地可以把土地划分为(ACD)。
A、粘土B、黑土C、壤土D、沙土E、红土
8.按土地所有权形式可以把土地分为(ABDE)。A、私有的B、国有的C、外商独资的 D、公共所有的E、集体所有的9.按现实经济用途和可能经济用途,土地资源可分为(ABCDE)。
A、农用土地B、非农业生产用地C、城乡居民点用地
D、水域E、特殊用地 10.农用土地包括(ABCD)。
A、耕地B、园地C、林地D、草地E、水域
11.非农业生产用地包括(BC)。
A、建筑用地B、厂矿用地C、交通用地 D、商业用地E、军事用地 12.水域具体包括(ABCDE)。
A、河流B、湖泊C、水库D、沟渠E、堤坝
13.土地中的特殊用地包括(ABCD)。
A、休息用地B、自然保护区C、军事用地 D、未开发利用土地E、建筑用地
14.影响耕地需求的因素有(ABCD)。
A、人口B、土地生产率C、国民经济状况D、以上都是
15.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包括(ABC)。A、经济效益评价B、生态效益评价C、社会效益评价D、环境效益评价 16.土地收益是(BCD)
A、土地价格B、正常情况下的土地收益C、处于最佳利用方向的土地收益D、土地纯收益E、以上全对 17.土地自身因素主要包括(ABCD)
A、位置B、肥力C、面积D、地势、地质E、水利设施
18.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弊端(ABCDE)A、不利于土地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
B、不利于正确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体现按劳分配原则C、不利用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D、不利于廉政建设
E、不利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19.世界各国的土地管理机构的主要模式有(CD)。
A、直接管理模式B、间接管理模式
C、分类分级管理模式D、垂直统一管理模式20.土地产权包括(ABCDE)。
A、所有权B、使用权C、租赁权D、抵押权E、继承权
21.土地租赁一般可分为(AC)。
A、有偿B、无偿C、有期限D、无期限E、均不是
22.地役权主要包括(ABCDE)。
A、建筑支持权B、采光权C、眺望权D、取水权E、道路通行权
23.土地使用权出让可以争取(ABC)方式
A、协议B、招标C、拍卖D、赠予E、继承 24.土地使用权抵押时,(AB)也随之抵押。A、附着物B、地上建筑物C、地上有形资产D、地上其它人的财产E、无形资产
25.(ABCD)情况下,土地使用权可以终止。A、期满B、续期期满C、国家为公共利益收回D、违反合同规定E、未到期,国家无偿收回
1、简述土地自然供给的制约因素。、(1)适宜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2)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3;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4)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5)一定的交通条件
2、社会主义级差地租的性质与特点?
社会主义极差地租所反映的经济关系,是在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条件下,国家、企业和个人对超额利润的分配关系,它表现为地区间和单位间经济效益的某些差别,社会主义的极差地租的实体不再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特定部分的转化形式,而是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由土地条件优越的企业的劳动者创造的超额利润。
3、简述土地经济供给与自然供给的联系与区别。
(1)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2)土地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3)土地的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并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是不同的。(4)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经济供给。4.简述影响土地价格的政策因素?
1)国家发展政策(2)土地利用计划与规划(3)价格政策(4)税收政策
5.影响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趋势的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2)人口数量及家庭户数增加(3)土地投机
6.简述中国土地市场的特点。、(1)垄断性(2)权利主导性(3)不完全性(4)地域性(5)土地供给弹性小
7.土地市场宏观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1)保护土地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2)实现土地优化配置(3)保证土地价格的基本平稳。8.土地金融的特点。
(1)债权可靠,较为安全。(2)贷款偿还期较长,利息率较低。(3)土地金融一般 实行债30券化。(4)土地抵押贷款契约到期以前,债权人不能任意要求债务人偿还其债务;相反债务人必须保留在契约到期是随时偿还债务并收回抵押土地的权力。9.发展土地金融业的意义。
1)发展土地金融业,可以为土地的开发、改良和建设筹措大量的、并能长期利用的资金,促进国民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2)发展土地金融业,可以促进国家土地政策的实施。(3)有利于活跃商品经济,促进地产市场的形成和发育。10.土地税收的依据和功能。
依据:(1)按土地面积征收(2)按土地总收获量征收。(3)按土地收入征收。(4)按地价征收。功能:(1)保障国家财政收入(2)抑制土地征收(3)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4)引导土地利用方向。(5)调节土地收益分配。
11、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基本条件
(1)农村非农产业发达,农业劳动力已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且这些劳动力转移后获得相对长期稳定的职业和收入。这样,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农业劳动力人均负担的耕地面积才能增加,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才成为可能。(2)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农机化水平的提高,要求经营土地面积的扩大有利于农机的充分利用。在以手工和畜力为主进行操作时,自然就不存在扩大规模的客观动因。(3)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加强。一般说来,较大规模经营的成功与否,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状况。这种服务的项目愈广泛、质量愈高,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实现可能性也愈大。(4)经营者素质的提高。大规模经营与小规模经营相比,肯定需要经营者有较高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经营者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管理能力、责任心等。(5)集体经济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有能力在规模经营的起步阶段给予经营者一定的经济扶持,并能在受灾年景给予经济保险,也是一个重要条件
12、简述我国应如何实现耕地供求平衡
(1)通过退林还地、退渔还田等措施恢复一部分耕地。(2)鼓励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垦荒山、荒地、海涂、河滩以及工矿废弃地以增加耕地面积。(3)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间接增加耕地面积。(4)加强用地的行政管理。(5)政府制定地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投资者多用建成区土地,少占用耕地。(6)深入进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一套节约用地的机制。(7)进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利于控制耕地占用速度的土地管理体制。
13、简述土地抵押权所具有的性质
(1)土地抵押权的优先清偿性。(2)土地抵押权的附属性。(3)土地抵押权的不可分性
14.城镇土地分等与定级的关系。
分等是把一个城镇(一般以县区为单元)作为一个点来看待,分等就是把全区域各个城镇按照其社会经济、自然条件进行划分。——它反映城镇之间的差异。定级就是把一个城镇作为一个面来看待,对其不同区片进行质量划分。——它反映城镇内部各区片的差异。15.城镇土地定级因素选择范围。
a.繁华度:商服繁华影响度;b.变通条件:道路通达度、公交便捷度、对外交通便利度、路网密度; c.基础设施:生活设施完善度、公用设施完备度;d.环境条件:环境质量优劣度、文体设施影响度、绿地覆盖度、自然条件优越度; e.人口状况:人口密度;16.我国现行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存在的弊端。
.(1)国家与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不清。现行宪法第10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3 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中依法没收、征用、征收、征购收归国有的土地”,“国家未确定为集体所有的林地、草地、山岭、荒地、滩涂、沙滩以及其它土地”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从上述立法,我们可以得出:对农村土地,除了国家的,就是集体的。但现行立法并没有界定,哪些土地是国家的,哪些土地是集体的,更没有界定哪片土地属于哪一个集体所有。即使对我们一般认为界定得比较清楚的城市土地,实际上也是极其模糊的。如城市市区范围内,存在着一些集体所有的土地。特别是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新设建制市的城市不断涌现,老城市市区的不断扩大。新设建制市的市区土地是否自然而使原集体的土地变为国家所有?同时,建制镇被法律认可为城市范围,而建制镇的土地实际上主要属于集体所有,这种模棱两可,含含糊糊的规定,连立法者也解释不清楚。(2)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属不明确。现行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都规定了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但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代表究竟是谁,立法和实践中都不甚明确。土地管理法第8 条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可以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可以属于各该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1989年《关于确定土地权属问题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规定: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代表按乡、村、组的实际占有为界线。很明显,上述立法规定了三种主体,即乡农民集体,村农民集体和村民小组农民集体。这些规定,表面上确定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代表,其实不然。首先,乡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事实上不存在。政社合一的体制废除后,无论是在法律规定中还是事实上都不存在所谓的乡农民合作社。因而也就找不到一个代表乡农民集体的组织或机构作为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代表。这样,法律规定的乡农民集体所有,实际上是无人所有。乡政府作为一级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律上不可能成为集体土地的所有者。但由于存在着上述无人所有的缺陷,使乡政府对土地的管理职能与所有
权合二为一,集体土地事实上成了国有土地。其次,村民委员会也不能作为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代表。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第2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不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而是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因而,它不能成为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者。最后,村民小组也不能做为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代表。因为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小组的组织基本解除了,况且村民小组仅仅是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不是一级集体组织,因而它也不能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代表。(3)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地位虚置。从理论上讲,农村集体拥有法定所有权,集体应当可以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但在客观事实上,我国的集体所有权是一种不完全的权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最终处分权属于国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国家建设需要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时,国家只要通过征用就可以了。虽然合理的限制权利是现代法律的重要特征,但我国对集体土地的征用范围和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不同。世界各国认为的“公共利益”严格限定在国防、环境保护,公共活动场所等方面,而我国则扩大到国家的一切经济活动范围。我国土地管理法第23条第2款规定:“国家建设征用土地,被征地单位应服从国家需要,不得阻挠”即不得因拥有土地所有权而拒绝征用。第二,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这表现在两个层次上:(1)国家通过行政权力,侵犯农村集体土地的经营收益。农民经营使用41 土地,一方面要向集体上交提留或承包费用;另一方面要向国家低价交售农产品和农业税,这实际上是国家通过隐形方式从农村土地中抽取巨额地租。(2)国家侵占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收益,根据现行法律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只有经国家征用转为国家土地后,才能出让、转让。国家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政府对农村集体土地“先征后让”,征用土地的主体是国家而不是用地单位。征用后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用地单位只享有使用权。国家征用土地,虽然也给土地所有人一定的价款补偿,但补偿价款的数额远远低于土地的市场交易价格。这不仅使集体土地所有者失去了土地出让权,同时也使本应属于集体的土地收益流入国库,集体土地所有者的主体地位无从体现。17.论述现阶段中国土地市场的机能
(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在土地无偿使用制度下,土地利用极不合理。在农村,不是按其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来安排生产,而是搞“小而全”,或只顾眼前利益进行掠夺性使用;在城市,行政划拨,无偿使用,因而土地使用上多占少用、占而不用的现象相当严重。在位置极佳的市中心地带,用地单位很多不是经济效益最高的商业企业,而是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城市规划难以实现;商业区、住宅区、行政事业办公区等零碎散乱,极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重工业生产基地不是安排在原料产地,而是设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内;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如此,其利益也就很难归位。在1988年开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前,国家作为城市土地的所有者,基本上没有向土地使用单位收取地租,因土地位置优越而形成的超额利润,完全由企业(使用者)得到,利益主体严重错位。这种弊端只有通过建立土地市场来解决。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有利
于土地资源的宏观分配和微观流动,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地租能真正地归土地所有者所有,而投资土地的利益又能为使用者所得。这样,不但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而且能实现土地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2)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宏观调控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土地市场的建立,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有力的杠杆。国家通过对土地市场的干预,提高或降低某类用地的价格或租金,就为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土地保障。比如,国家为了促进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的发展,可降低其用地价格,以此提高其生产利润,促进其扩大再生产;倘若要压缩楼堂馆所的建设,就可提高其用地价格,以减少其生产经营利润,抑制其发展。(3)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土地市场的发展,必定加速房产市场的形成。没有土地市场,而只对住宅实行商品化经营,是不可能使房产市场正常运转的。建国以来,我们在城市建设(包括住宅建设)上投入了巨额资金,但由于实行土地无偿使用方式,不但巨额投资收不回来,而且每年还得支付大笔维修费,使得城市建设维护资金十分匮乏。同时,随着城市扩大,人口增长,住房困难户越来越多,城市用地也日趋紧张,使房地产业处于恶性循环中。而土地市场的开辟,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实行,就可使国家收回投资,并提供大量的城市建设资金促进房地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4)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经济。为此,就得建立各种市场,如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一种,自然不能游离于市场之外。在产品和生产资料由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土地的行政划拨、无偿使用,不但不能使生产资料(土地、资金、设备)与劳动形成最佳组合,产生最佳效益,而且会使企业之间竞争的条件不平等。这对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完善、价值规律调节作用的发挥极为不利。因此,作为整个市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土地市场的建立,无疑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五篇:经济学作业答案
单选题
1.按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在一个只有家庭、企业和政府构成的三部门经济中,一定有()
A 家庭储蓄等于净投资; B 家庭储蓄等于总投资;
C 家庭储蓄加折旧等于总投资加政府支出; D 家庭储蓄加税收等于总投资加政府支出。
单选题
2.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均衡状态时,政府支出的增加会使()
A 总需求曲线右移一段时间; B 总需求曲线永久右移;
C 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永久性右移;
D 总需求曲线右移,在连续几个时期后,新的均衡位于更高的通货膨胀率水平上。
单选题
3.下列各项中()项不属于生产要素供给的增长。
A 投资的增加; B 就业人口的增加; C 人才的合理流动; D 发展教育事业。
单选题
4.假定X、Y的价格Px,Py已定,当MRSxy>Px/Py时,消费者为达到最大满足,他将()
A 增购X,减少Y; B 减少X,增购Y; C 同时增购X、Y; D 同时减少X、Y。
单选题
5.小麦歉收导致小麦价格上升,准确的说在这个过程中()
A 小麦供给的减少引起需求量下降; B 小麦供给的减少引起需求下降; C 小麦供给量的减少引起需求量下降; D 小麦供给量的减少引起需求下降。
单选题
6.假如生产某种物品所需要原料价格上升了,则这种商品的()
A 需求曲线向左方移动; B 供给曲线向左方移动; C 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 D 供给曲线向右方移动。
单选题
7.社会在其生产可能性曲线上选择一点所回答的问题在下列几点中只有哪一点才不是?()A 如何生产; B 生产什么; C 为谁生产; D 在哪里生产。
单选题
8.经济增长的标志是()
A 失业率的下降; B 先进技术的广泛运用; C 社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 D 城市化速度加快。
单选题
9.加速原理发生作用的条件是()
A 国民收入或消费支出持续增长时; B 经济活动由衰退转向扩张时; C 社会上没有剩余生产能力时;
D 任何时候均可。
单选题
10.假定消费者只购买三种商品,且数量都不变。已知,第一年价格指数:商品A、B、C均为100,;第二年价格指数:商品A为150,商品B为90,商品C为120; 消费者第一年支出: 商品A为100,商品B为300,商品C为200;商品A、B、C的权数分别为1/6,1/2,1/3。那么,在第一年和第二年间,一般的价格水平的上涨率为()
A 20%; B 16.6%; C 11%; D 10%。
单选题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产量的某一变化范围内,只要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成本曲线的上方,平均成本曲线一定向下倾斜;
B 边际成本曲线在达到一定产量水平后上升,是由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所造成的; C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在达到一定的产量水平以后趋于上升,是由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所造成的;
D 在边际成本曲线上,与平均成本曲线交点以上的部分构成商品的供给曲线。
单选题
12.如果个人收入等于570美元,而个人所得税等于90美元,消费等于430美元,利息支付总额为10美元,个人储蓄为40美元,个人可支配收入则等于()
A 500美元; B 480美元; C 470美元; D 400美元。
单选题
13.当某一社会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时()
A 经济的生产能力超过它的消费需求; B 总需求逐渐增长,但没有超过总供给; C 存货的增加与需求的减少相联系; D 总需求超过总供给。
单选题
14.“滞胀”理论用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即()
A 一条垂直于横轴的菲利普斯曲线; B 一条斜率为正的直线; C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不断外移; D 一条不规则曲线。
单选题
15.根据哈罗德的定义,有保证的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G之间可能有的关系是()
A Gw>G; B Gw=G; C Gw
D 以上各项均可能。
单选题
16.导致经济周期波动的投资主要是()
A 存货投资; B 固定资产投资; C 意愿投资; D 重置投资。
单选题
17.以下哪两种情况不可能同时发生?()
A 结构性失业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B 需求不足失业和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C 摩擦性失业和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D 失业和通货膨胀。单选题
18.如果实现了哈罗德模型的自然增长率,将使()
A 社会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B 实现均衡增长;
C 实现充分就业下的均衡增长; D 经济持续高涨。
单选题
19.如果商品在短期内供应量既定,则该商品的价格()
A 仅由市场需求曲线决定; B 仅由市场供给曲线决定;
C 由市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共同决定; D 以上任一条都不能决定。
单选题
20.在得出某种商品的个人需求曲线时,下列因素除哪一种外均保持为常数()
A 个人收入; B 其余商品的价格; C 个人偏好;
D 所考虑商品的价格。
单选题
21.当消费函数为C=a+bY,a>0,1>b>0,这表明,平均消费倾向()
A 大于边际消费倾向; B 小于边际消费倾向; C 等于边际消费倾向; D 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
单选题
22.今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去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说明()
A 今年的物价水平一定比去年高了; B 今年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一定比去年增加了; C 今年的物价水平和实物产量水平都比去年提高了; D 以上三种说法都不一定正确。
单选题
23.在下列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中,哪一个最可能是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的原因?()
A 银行贷款的扩张; B 预算赤字;
C 世界性商品价格的上涨; D 投资增加。
单选题
24.如果某商品富有需求的价格弹性,则该商品价格上升()
A 会使销售收益增加; B 该商品销售收益不变; C 会使该商品销售收益下降; D 销售收益可能增加也可能下降。
单选题
25.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已知某厂商的产量是500单位,总收益是500美元,总成本是800美元,总不变成本是200美元,边际成本是1美元,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他应该()
A 增加产量; B 停止生产; C 减少产量;
D 以上任一个措施都采取。
单选题
26.等产量曲线是指在这条曲线上的各点代表()
A 为生产同等产量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比例是不能变化的; B 为生产同等产量投入要素的价格是不变的; C 不管投入要素量如何,产量总是相等的; D 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所能生产的产量都是相等的。
单选题
27.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点表示()
A 效用水平不同,但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相同; B 效用水平相同,但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的组合比例不同; C 效用水平不同,两种商品的组合比例也不同; D 效用水平相同,两种商品的组合比例也相同。
单选题
28.如果在消费-收入图形上,消费曲线向上移动,这意味着消费者()
A 由于减少收入而减少储蓄S; B 由于增加收入而增加了储蓄S;
C 不是由于增加收入,而是其他原因使储蓄S增加; D 不是由于增加收入,而是其他原因使储蓄S减少。
单选题
29.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A 通常用于描述某种供给因素所引起的价格波动; B 通常用于描述某种总需求的增长所引起的价格波动; C 表示经济制度已调整过的预期通货膨胀率; D 以上均不是。
单选题
30.线性消费曲线与45度线之间的垂直距离是()
A 自发性消费; B 储蓄; C 收入; D 总消费。
单选题
31.经济学分析的一个假设条件是消费者偏好不变,因此,对同一个消费者来说,同样数量的商品总是提供同样的效用。()
A 正确; B 错误;
C 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
单选题
32.当合意的资本-产出比率大于实际的资本-产出比率时,厂商的反应是()
A 增加投资; B 减少投资; C 保持原投资水平; D 不能确定。
单选题
33.下列()项命题不正确。
A 国民生产净值(NNP)减直接税等于国民收入(NI); B 国民生产净值(NNP)加资本消耗(折旧)等于GNP; C 总投资等于净投资加折旧;
D 个人收入等于个人可支配收入加直接税。
单选题
34.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如果不考虑折旧和技术进步,则当()时稳定状态下消费有一最高水准。
A 劳动的边际产出等于资本的边际产出;
B 劳动的边际产出等于人口增长率(劳动增长率); C 资本的边际产出等于人口增长率; D 资本的边际产出等于零。
单选题
35.由于经济萧条而形成的失业属于()
A 摩擦性失业; B 结构性失业; C 周期性失业; D 永久性失业。
单选题
36.已知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是10000亿美元,实际国民收入是9800亿美元,边际消费倾向是80%,在增加100亿美元的投资以后,经济将发生()
A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B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C 结构性通货膨胀; D 需求不足的失业。
单选题
37.保持所有其他因素不变,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将导致()
A 需求增加; B 需求减少; C 需求量增加; D 需求量减少。
单选题
38.下述哪一项说法正确表达了加速原理?()
A 投资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数倍变动; B 消费支出随着投资的变动而数倍变动; C 投资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增长率数倍变动; D 消费需求的变动引起投资的数倍变动。
单选题
39.下列哪些情况不属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A MUx/Px=MUy/Py=MPz/Pz=...=λ; B 货币在每种用途上的边际效用相等; C MU=λP;
D 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相等。单选题
40.菲利普斯曲线说明()
A 通货膨胀导致失业;
B 通货膨胀是由行业工会引起的; C 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呈负相关; D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呈正相关。
单选题
41.“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
A 一定是对的; B 一定是不对的;
C 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 D 以上三种说法都是全对。
单选题
42.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成本时,()
A平均成本上升;
B平均可变成本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C 总成本下降; D平均可变成本上升。
单选题
43.某个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图包含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因为()
A 收入有时高,有时低; B 欲望是无限的; C 消费者人数是无限的; D 商品的数量是无限的。
单选题
44.垄断行业的利润极大时,()
A P=MR=MC; B P>MR=AC; C P>MR=MC; D P>MC=AC
单选题
45.假如某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从水平线变为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说明()
A 既有厂商进入也有厂商退出该行业; B 完全竞争被不完全竞争所取代; C 新的厂商进入了该行业; D 原有厂商退出该行业。
单选题
46.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条件是()
A P=AR; B P=MR.; C P=MC; D P=AC。
单选题
47.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如果没有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则当()时稳定状态下消费有一最高水准。
A 劳动边际产出等于资本边际产业; B 劳动边际产出等于折旧率; C 资本边际产出等于折旧率; D 劳动边际产出等于零。
单选题
48.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的关系是()
A 乘数原理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加速原理说明投资的决定; B 两者都说明投资的决定;
C 乘数原理解释经济如何走向繁荣,加速原理说明经济怎样陷入萧条; D 只有乘数作用时国民收入的变动比乘数、加速数作用相结合时的变动要更大一些。
单选题
49.当某厂商以最小成本生产出既定产量时,那他()
A 总收益为零; B 一定获得最大利润; C 一定未获得最大利润; D 无法确定是否获得最大利润。
单选题
50.在生产者均衡点上()
A MRTSLK=PL/PK; B MPPL/PL=MPPK/PK;
C 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相切; D 上述都正确。
单选题
51.消费者剩余是()
A 消费过剩的产品; B 消费者得到的总效用;
C 消费者购买商品所得到的总效用减去支出的货币的总效用; D 支出的货币的总效用。
单选题
52.建筑工人工资提高将使()
A 新房子供给曲线左移并使房子价格上升; B 新房子供给曲线右移并使房子价格下降; C 新房子需求曲线左移并使房子价格下降; D 新房子需求曲线右移并使房子价格上升。
单选题
53.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固定成本()A 在开始时下降,然后趋于上升; B 在开始时上升,然后趋于下降; C 一直趋于上升; D 一直趋于下降。
单选题
54.GDP是衡量经济增长的一个较好指标,是因为()
A GDP以货币表示,易于比较;
B GDP的增长总是意味着已发生的实际经济增长;
C GDP的值不仅可以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还可以反映一国的经济福利程度; D 以上说法都对。
单选题
55.根据哈罗德的分析,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大于实际增长率G,经济将()
A 持续高涨; B 长期萧条; C 均衡增长; D 不能确定。
单选题
56.所有下列因素除哪一种以外都会使需求曲线移动()
A 购买者(消费者)收入变化; B 商品价格下降; C 其他有关商品价格下降; D 消费者偏好变化。
单选题
57.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基本原理是()
A 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
B 假定所有经济资源能得到充分的有效利用,则只能减少y物品生产才能增加x物品的生产;
C 改进技术引起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移动; D 经济能力增长唯一决定于劳动力数量。
单选题
58.从最终使用者的角度看,将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加总计算GDP的方法是()
A 支出法; B 收入法; C 生产法; D 增加价值法。
单选题
59.一个消费者想要一单位X的心情甚于想要一单位Y商品,原因是()
A 商品X有更多的效用; B 商品X的价格较低; C 商品X紧缺;
D 商品X是满足精神需要的。
单选题
60.如果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则食物支出在总支出中比重将()
A 大大增加; B 稍有增加; C 下降; D 不变。
单选题
61.在均衡条件下,消费者购买的商品的总效用一定()他所支付的货币的总效用。
A 小于; B 等于; C 大于。
单选题 62.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体系?()
A 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B 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C 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 D 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费。
单选题
63.说“资源的稀缺性”是指()
A 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
B 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 资源必须保留给下一代;
D 世界上资源最终将由于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而消耗殆尽。
单选题
64.下面哪种情况使国民收入增加最多?()
A 政府对高速公路的修建开支增加250亿元; B 政府转移支付增加250亿元; C 个人收入所得税减少250亿元; D 企业储蓄减少250亿元。
单选题
65.应付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方法是()
A 人力政策; B 收入政策; C 财政政策; D 三种政策都可以。
判断题
66.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不同的消费者得到的总效用是无差别的。
正确 判断题 错误 67.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68.如果某种商品如花生的存货过多,卖方会提高价格以提高对花生的需求量。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69.一个厂商即使在市场上不是某商品的唯一生产者也可能形成垄断力。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70.在完全竞争上,个别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与它的平均收益线、边际收益线三线合一。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71.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不同的。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72.边际产量递减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是技术水平一定。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73.生产一定量产品时,投入的要素的配合比例应该固定不变。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74.当消费者从每种商品消费中得到的总效用不断增加时,边际效用也是递增的。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75.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而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分析法。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76.一条等产量线的上部表示的产量大于该等产量线的下部表示的产量。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77.在同一平面上可以且只可以有三条无差异曲线。
正确 判断题 错误 78.预算线的斜率可以表示为两种商品价格之比的负值。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79.需求的减少将引起均衡价格的下降和均衡数量的增加。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80.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81.在完全垄断市场上,边际收益一定大于平均收益。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82.需求的价格弹性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83.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84.规范经济学的结论以研究者的阶级地位和社会伦理观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结论。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85.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实现长期均衡时,没有盈利也没有亏损。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86.“物价高一些好还是低好”的命题属于实证经济学问题。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87.经济学按其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88.利润最大化就是实现无限利润。
正确 判断题 错误 89.如果用纵轴代表的物品的价格上升,预算线将变得更加平坦。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90.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最小。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91.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存在稀缺性。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92.同种商品消费后得到的效用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而不同。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93.产品有差别就不会有完全竞争。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94.当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一种生产要素投入量越多,产量越高。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95.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相互补充的。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96.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97.线性需求曲线斜率不变,所以其价格弹性也是不变的。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98.根据供求定律,需求的变动方向与均衡价格变动方向相同;供给的变动方向与均衡价格变动方向相反。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99.收益就是利润,因此,收益最大化就是利润最大化。
正确 错误 判断题
100.一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点表示社会使用既定的生产资源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组合。
正确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