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今天是他的生日,一个叫五保的神奇新陂少年
今天是他的生日,一个叫“五保”的神奇新陂少年
2016-09-20
文中含有广告,由中灿金融倾情赞助
于都县禾丰、新陂、利村、铁山垅等乡镇流传着“五保公的传说”,迄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传说中的“五保”是个少年,人小胆大机智幽默颇具神通,祈福於人消灾解难。每年农历八月二十日是“五保”诞辰纪念日,禾丰镇黎邦桥曾氏祠堂和新陂乡义屋丁氏祠堂人涌如潮,香火袅绕爆竹震天价响,尤其是黎邦曾氏族人早十来天便请戏班唱戏,各家各户的亲朋好友提篮携担不远路之迢迢前来庆贺,并与亲朋团聚,其热闹程度非一般庙会可比,较之除夕或中秋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 ◆ ◆
“五保公生日” 的庙会活动,在禾丰、新陂等乡村不但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而且民俗活动内容丰富,五彩缤纷。有游村、抬轿、唱赞、沐浴、喝五保茶、烊寿、谢神、烊灯、聚餐等活动。几百年来信奉者越来越多,人数已达数十万。影响范围之广,除附近的六县十八乡外,还波及到港澳台一些同胞。
视频 五保公
五保公传说
相传四百多年前,于都禾丰黎邦村有户姓曾的人家,娶了新陂丁氏人为妻。丁氏人长得漂亮又贤慧能干,到了曾屋养鸡养鸭又养猪,日子过得挺顺心。
一天,五保从新陂到禾丰来做客,大姐见了高兴得不得了,拉住他的手说:“五保哇你怎么知道大姐住这儿啊?”五保说:“听人家说的呗,曾屋门前有口塘,屋背樟树好乘凉。”大姐听着笑了,心想:才九岁呢,没人带着就敢独自走三十多里山路,找到曾屋来了。她问五保:“爹爹身体可好?” 五保点头说:“好”。“那大哥大嫂呢?” “唔,都好,都好,就是――” “就是怎么了?”
五保那双大而圆的眼睛闪出两朵泪花,他嘟起红红的小嘴说:“你出嫁了,屋里没人陪我玩了,我天天跑到村口望你归呢!”
◆ ◆ ◆
一句话勾起了丁氏的无限心事。她知道,五保排行最小,三岁娘就死了,自己也才十岁,既是姐来又是娘。六年哪,姐弟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想不到自己说声出嫁就嫁出去了,自己心里不是也日夜牵挂着五保弟么?丁氏一把将五保搂在怀里安慰道:“五保哇莫哭啊,你就在姐这儿住下吧,我们再也不离开了!”
五保听姐一说,破涕为笑。五保住在大姐家,天天帮姐放鸭。一大早,五保拿着根长竹,嘴里打声唿哨,那几百只鸭子便“嘎嘎嘎”地随五保下到田里,“唆唆唆”地吃虫虾和失落的谷粒。鸭子被五保喂养得又肥又大。
这天,村里有人从田里回来告诉丁氏:“快去看罗,好端端的一伙鸭子,被五保活生生地弄死了!”丁氏大吃一惊,急急地赶往田里。远远地见五保在大樟树下睡觉,忙喊:“五保哇,放鸭怎么睡觉啊!”五保听见,一骨碌地爬起来,急急地溜到田边,慌慌张张地从田塍上抓起鸭头,匆匆地往田里的鸭身上安去。
此时,大姐来看,见满田塍摆满了鸭头,田中都躺着那些扭断了头的鸭身,丁氏惊得张开了大嘴两眼睁得大大的。此时的五保,也顾不上那么多了,把鸭公的头安在了鸭婆的身上,又把鸭婆的头安在了鸭公的身上;白鸭头安在了黑鸭上,黑鸭头斗在了白鸭上!你说怪不怪,被五保安上了头的鸭子眨眼间便“嘎嘎嘎”地欢叫起来。五保不好意思地说:“姐,天气热,我在树底下乘凉呢!”
◆ ◆ ◆
从那时起,鸭子便有了黑白相间的花颈鸭,鸭子的叫声也从此变得喑哑起来了。丁氏把这伙鸭子挑到墟上卖了,把钱买了头小黄牛回来。昔日的放鸭倌变成了放牛倌了。
这天,五保牵着小黄牛到屋背坪上吃青草,看看天已晌午了还未见他回来,丁氏跑到屋背去叫。近了一看,见小黄牛头颈插进土里,尾巴还悠悠地晃着哩!再看五保,睡在大树底下直打呼噜。丁氏气得用巴掌打着五保的屁股,连声说:“好你个五保,睡睡睡,也不怕伤风着凉啊!”五保被大姐拧着耳朵站起,嘻嘻地笑着,嘴里喃喃地说:“牛呀牛,你也别睡了,快回家吧!”那小黄牛“哞”地一声叫,把头从土里拔了出来,摇了摇,甩着尾巴随五保回去了。从这两次事件后,丁氏心想五保越来越顽皮了,万一在这里出了什么事,怎么向老爹交待啊? 一天,丁氏问五保:“五保哇,想家不?” “想。”
“那好,过两天我送你回去吧!”
丁氏连夜赶制了一双新布鞋,还做了一锅糯米果,斩了一只鸭腿子。那天,丁氏把新鞋给五保穿上,自己用小竹篮挎着那米果和鸭腿子,姐弟俩一路上说说笑笑回新陂老家。三十里山路,不知不觉就到家了,五保说:“姐,你先走吧,我去屙泡屎来。”丁氏先回到家。老爹看见自己的闺女回来了,两行眼泪从脸颊上流了下来,随即痛哭不已。丁氏忙问:“爹爹,女儿回来了,你应该高兴,怎么那么伤心啊!” 爹爹说:“好闺女,五保他,他――” 丁氏吃惊地问道:“他怎么了?”
爹爹无比心痛地说:“他已於去年九月二十日死了!”
“死了?不可能吧!刚才还同我一起回来的呢,你看这米果和鸭腿子――”丁氏的话还没说完,只见篮内的东西“嗖嗖”地飞到了厅堂的神台上。丁氏这下吃惊不小,她急急地回原路找五保。厕所、小河、菜园、池塘还有山地和竹林……她一路找一路呼喊。
◆ ◆ ◆
找遍了九九八十一湾,翻过了七七四十九峒,第三天傍晚找到了禾丰自家屋门口的池塘边,见那双给五保穿上的新鞋齐崭崭地放在塘边上,丁氏一下子扑上去捧起那双鞋,紧紧地贴在胸口上,哭得更加伤心了。哭着哭着,只见池塘内“咚“地一声冒起了一截木头,丁氏两眼愣愣地盯住它,心中想道:奇怪呀,塘中心漂起块木头,难道是五保的化身么?想着想着口中不由喃喃地说:“木头呀木头,你要真是五保的化身就朝我游过来――”那截木头果真在水中朝她浮来。
丁氏抓住这截木头,急急地往自己家中跑去。时刻都在自己心头的好老弟,如今已经变成了一截木头,她搂住它,饭也不吃,觉也不睡,没日没夜地哭啊,哭啊,哭了三天三夜,泪水哭干了,喉咙也哭哑了。她请来村里最好的雕刻匠将那截木头刻成五保的全身像,又请来没漆师傅将那雕像刷上油漆,供奉在自家厅堂的神台上。
半夜时分,丁氏突然听见神台上“嗵”地一声响,她点灯四处看看,只见五保雕像头朝下脚向上正好翻了个跟斗。丁氏忙把它翻过来改正了。谁知连续三个晚上都发生类似的情形。是什么缘由叫五保的雕像天天都翻个头呢?丁氏端起那雕像左看右看仔仔细细地看了个遍,突然她从树木的花纹中看出雕刻匠把木头刻反了。反了,怪不得五保天天翻跟斗呢!于是将那像重刻,像雕得只有一尺来长了。现在曾屋祠堂的五保像就是那个时候的正宗像。
◆ ◆ ◆
每年农历八月二十日是保的诞辰纪念日。有一年,丁氏老爹说好想念五保呢,丁氏便请了几个吹鼓手雇了几个后生,用轿抬着五保的雕像,一路上吹吹打打往新陂走去。谁料到半路上抬轿的后生都感到肚子痛,原先还能坚持,走了不多远,便再也没法抬了。有人偏偏不信,勇敢地替上去抬轿,谁知没走几步也突然间肚子痛,痛得连腰都直不起来了,大家只好将五保的雕像抬回禾丰。
打那时起,五保也就变成了五保公了,每年逢五保的诞辰,朝奉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又一年临近八月二十日了,当时的赣州府采茶戏“三角班”二十余人来到黎邦村。一进村便问:“这里是黎邦村么?”有人答:“是的,请问先生有何事耶?”来人道:“几个月前,有位先生在赣州邀请我们戏班定下八月二十日到于都禾丰黎邦来唱戏。”说 着,从长衣袋里摸出张请柬。那人接过一看大吃一惊,原来请柬上赫然写着:相邀人,丁五保。族里人顿时便传扬开了,五保公显身哩,他喜欢看戏!所以,每年五保公的生日都要请戏班来演戏,最长时间演过四十来天,这种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 ◆ ◆
追根寻源
传说中的“五保”,历史上究竟有无其人?经考证,“五保”确有其人。他系于都县新陂乡义屋村人。祖父丁仲诚于明朝成化三年即公元1467年从赣县兰芬迁新陂;亲父丁正奇是仲诚的第四个儿子。母亲张氏。正奇四十四岁时张氏四十五岁於明朝弘冶甲予年(公元1504年)农历八月二十日生下第四个儿子排行最小乳名五保取名丁广保。三年后即公元1507年张氏病故。当时五保才三岁便失去了亲娘。随后他跟随着大嫂袁氏逐渐长大。
袁氏为人贤慧,在村里有口皆碑,虽膝下已有两女,对苦命的小叔五保却呵护有加。五保和两侄子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尤其对侄女老二(即日后嫁到禾丰曾屋被称为“兰芬丁氏”的),日同三餐进,夜共被枕眠,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明弘冶正德壬申年(公元1512年)农历九月二十日中午,五保不慎在祠堂门口的池塘内溺水而死,时年仅九虚岁,浅葬於自家菜园后面。对于五保之死,正奇在悲伤之余认为五保这支接代香火之湮灭是天数是命里注定的。五保死后,大哥广祥在自家的小厅堂内摆上了五保的木雕刻像,既对五保是个纪念也对爱妻袁氏是个安慰。这便是五保雕像的最早来由。但这尊雕像经兵燹(祸)毁掉,以后虽再雕刻却没有“传说”中的本意。
五保死了,家里人的悲痛是无法形容的。震动最大刺激最深的莫过于朝夕相处的“兰芬丁氏”。她整天地哭呀闹呀,日不甘味夜不思眠,幼小的心灵重重地划下了深深的伤痕。春去秋来又过了七八个寒暑。“兰芬丁氏”长大成人了。在一片热热闹闹的吹鼓声中嫁给了离新陂三十里远的禾丰黎邦曾廷衮(即清泉)。新婚的日子是甜蜜的。谁知“兰芬丁氏”生下了一位男孩,不久便夭折了。这对于“兰芬丁氏”来说好像是在旧伤口上又抹上了咸盐,在心里早已沉淀了的旧痛,又重新泛起。为了纪念儿子,和寄托对五保的哀思,为祈保今后的日子一帆风顺,她便假托五保的名义请雕匠刻了尊雕像,敬供在神台上。这便是禾丰黎邦五保雕像的由来。对于她的这种举动,丈夫曾廷衮是十分理解。这位黎邦村的开山祖仅仅活了四十八岁,便留下了无限遗撼离开了人间。“兰芬丁氏”饱含中年丧夫的悲痛,守着两个孩子在黎邦生存繁衍下来。
◆ ◆ ◆
“兰芬丁氏”仅仅是雕刻了“五保”之雕像,但她的小儿子文度(即金池)长大后却娶了“新陂丁氏”为妻。这“新陂丁氏”照辈份来讲喊“兰芬丁氏”为姑姑即于都人常说的“姐姐”。在“新陂丁氏”时期是曾屋的全盛时期。作为文度来说,兄弟分家后大哥在禾丰圩的小河南边(即埂丘),自己则成为小河北边的黎邦曾屋始祖。他的一生事业发达人丁兴旺,共生下七予。时间过得真快,“新陂丁氏”的长子宏麟字端宇又娶了“新陂人丁氏”为妻,这个“新陂人丁氏”终生不育!宏麟配了“副室严氏”,还是未育,只好“三配唐氏,生四子”。然而“新陂人丁氏”颇有心计,她是“五保公之传说”的得力传扬和颂扬者,一则为了对付自己夫君对偏房的钟爱,同时在封建礼仪、社会交往、宗族事务等一系列事情中充当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她不但控制了曾家的经济大权,而且大肆喧染并演讲“五保公的传说”,为五保添上了神的保护色。借助于神的威力和五保的威望,“新陂人丁氏”略施小计请出了“五保公”。那天下半夜,禾坪上、屋里屋外,甚至房顶上都站满了“身穿红袍,手持利器之人”据说是“五保公”请来的天兵天将。一时间,五保公之神明传遍了十里八乡,其威名也远播四方。族里人对五保公不但肃然起敬而且也神往之虔敬之了。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五保公的传说”就这么不胫而走,代代相传。而且随着岁月的增长越传越神,越传越广,越传越远。
◆ ◆ ◆
“五保公的传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主人公是个既活泼又顽皮的少年;描绘的内容都与农事有关,与百姓的日常生活非常贴近。虽然故事也将“五保”神化了,却更加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引发了故事性。所以,这种民间口头文学得到群众的喜爱,易懂易传,愿讲愿听,茶后饭余便可娓娓道来,既迎合了大众的心理也满足了大人对儿童的一种爱。这也是该传说得以流传的原因之一。
同是一个“五保公”禾丰黎邦就非常兴行,而“五保”的出生地新陂比禾丰就差得远。这里一个主要的原因在於禾丰黎邦地处几个乡的交叉点,又在墟边上。作为一个作乡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流动人口较多,交通也较为方便,信息较为快捷,给“传说”的延续和传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反,新陂义屋地处利村和新陂的交界处,离利村墟七八里,距新陂墟也是七、八里,整个村庄散立在三沟九坳之中,不但屋场没有禾丰那么集中,就是地势也处于深山密林之中。不但外来人口较少,就是本地人在与外界的接触也是不多的。传说较难传播了。
禾丰黎邦在人们的经济收入也较新陂义屋为丰。一般每年的庙会人们都主动自愿捐款。解放前,黎邦靠祠堂前的赌棚抽取赌金来维持,最多时有十多个赌棚开赌桌。有一年请来戏班唱戏四十来天,每天付给戏班的银洋为160块,合计下来六千多块银洋的支出都是在赌棚内抽取的。
黎邦紧靠铁山垅矿。一九二二年开矿以来,不少村民上山挖钨砂。民窑设备简陋安全系数不高,所以不少矿工祈拜“五保公”求福避邪躲灾消难,这样一来增添了不少关于“五保公”的传说。有祈求了“五保公”进洞挖矿发财的;有在矿洞遇难化险为夷的;有运砂途中遇险转危为安的;还有买牛的、看病的、演出的艺人等等,世上三教九流各式各样的人都在诉说着“五保公”的神奇;不同时期,如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时期、大跃进时期、文革时期……都在演绎着不同的“五保公”的故事。概括起来一句话“五保公灵验”,“五保公为民消灾解难”,而且越传越神,越传越广。
◆ ◆ ◆
现在朝奉“五保公”的人数已达数万,每年农历八月二十日为“五保公”做生日的村落已有近十个。明清时,黎邦村曾屋仅有一间不到四十平方米的“清其堂“,到了清道光五年祠堂扩大,内悬”濂浩公祠“巨匾,分上中下三厅,占地约近三百平方米。四十年代祠堂前的坪扩大到八百多平方米;一九八五年再次扩建,到一九九八年坪已扩大到五千六百多平方米了。祠堂前的池塘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往前推了挖。目前,祠堂门口传说中的那口池塘还在,水面上凌空架起了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戏台,气势雄伟,一望巍然。
据说,整个投资花去五万多元,劳力、工具,都是各家各户自愿凑出的。一九九八年农历八月二十日,戏台落成典礼,也是“五保公”诞辰纪念日。他们请来县剧团演戏十天,天天观众数千人。舞台两侧贴着彤红的对联,上书:“秋风阆苑莺歌三千客,明月千丰燕舞第一台”。祠堂门前贴的对联是:“看好戏连台众欢乐风调雨顺千秋盛,听琴声悠扬心舒畅五谷丰登万载兴”。光这二天的捐款总数达二万余元。
黎邦人剽悍而吃苦耐劳,时常表现出他们的精明。他们在“五保“生日之际却始终坚持唱大戏请戏班上门演出。那个时候既无广播也无电视,报纸书籍更谈不上,唯一的文娱活动就只有戏班了。它既能寓教于乐又能寓情于理。一个小戏台,古今中外,民情风俗尽融其中,大人小孩男人女人,大家济济一堂,其乐融融。加之黎邦人请戏班要求很高,不上一定的等级和水平是不请的。所以除县专业剧团外,地区级的、省内外一些名声较高的专业剧团都曾在此演出。这种独具匠心的传播方式使脍炙人口的“五保公的传说”不翼而飞,飞向省内外,飞向四面八方。
◆ ◆ ◆
众所周知,自发性的群众庙会活动,在不同程度上都带有某些封建迷信的色彩和不合时宜的铺张浪费。就拿黎邦来说吧,“五保公”生日那天爆竹打了三天三夜,一个近三十平方米的地方光燃放爆竹遗下的爆竹屑就有一尺来厚;用于敬神烧香的神烛和神香不知烧去了多少人的钱财;某些村落也引发了一些火灾。如何因热利导消除或减弱这种庙会文化中的不良倾向,是一个既紧迫又棘手的难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民间的风俗和民间的文化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能够流传至今并且还富有巨大的感召力,不能不引起爱好民间文学和从事这门工作的同志的高度重视。首先,我们必需正视它,然后研究它,探讨它,剔除糟粕,吸收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庙会文化的兴衰与当地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联,深入地研究和探讨庙会文化,挖掘当地客家民间文学的起源和流传,无疑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进步具有一定的作用。▍内容来源:网络综合 ▍内容编辑:于都青年网
于都人都在看
■ 网友实拍:宁安高速于都河坑收费站,于都到广东只要5小时了!■ 为什么于都人总是说“天上雷公,地上舅公”?
■ 老王话于都丨惊险!开着车,吃着丸子唱着歌,差点撞上一个人!■ 航拍于都丨具有浓郁江南文化的新陂乡 ■ 大隐隐于市 于都竟有座隐藏在闹市中的小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