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戴安澜英雄一封家书
一封家书,一段历史。
78年前的7月,在民族解放的召唤下,多少热血青年曾抛妻弃子,为家国决意赴死!岁月褪得掉伤痕,却永远抹不去情感的共鸣。当年的那场战争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战场上留下的一封封家书,却成为历史永远的见证。今天,再次打开这些尘封的家书,依然能读到硝烟和苦难、读到思念和牵挂,更能读到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
戴安澜:为国战死 事极光荣
戴安澜(1904—1942),中国国民党爱国将领。字衍功,号海鸥,安徽无为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曾任国民党第十七军第七十三旅旅长、第八十九师副师长,第五军第二〇〇师师长。先后参加长城抗战和台儿庄、武汉、昆仑关等战役。1942年所部编入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在东吁保卫战中击毙日军第五十五师团等部5000余人。后在率部北撤回国途中遭日军伏击,受伤殉国。
亲爱的荷馨:
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东瓜即同古城),因上面大计未定,其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老母外出,未能侍奉。端公(端公即为戴安澜叔祖父戴端甫,知名爱国人士。戴安澜人生道路引路人。2月28日,端公于广西全州病逝,戴安澜因奉命远征,未能亲临送葬。)仙逝,未及送葬。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但东、靖、篱、澄四儿,俱极聪俊,将来必有大成。你只苦得几年,即可有福,自有出头之日矣。望勿以我为念,我要部署杀敌,时间太忙,望你自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生活费用,可与志川、子模、尔奎三人洽取,因为他们经手,我亦不知,想他们必能本诸良心,以不负我也。
安澜
民国三十一年三月二十二日
第二篇:赴缅作战前戴安澜的家书----转载
赴缅作战前戴安澜的家书----转载
[摘要]那时家里的生活很苦,母亲用积蓄在贵阳购置了马车,雇人赶马车赚点生活费。戴安澜与夫人王荷馨及子女们写信人:戴安澜 讲述人:戴澄东(戴安澜之子)戴安澜(1904~1942),国民党名将,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汉族,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今洪巷乡)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人。1926年黄埔军校三期毕业。曾血战古北口,是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1942年,戴安澜率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取得同古会战、收复棠吉等战功。1942年5月26日下午,在缅甸茅邦村作战中负伤的戴安澜因伤口溃烂感染光荣殉国,年仅38岁。亲爱的荷馨:
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其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老母外出,未能侍奉。端公仙逝,未及送葬。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但东、靖、篱、澄四儿,俱极聪俊,将来必有大成。你只苦得几年,即可有福,自有出头之日矣。望勿以我为念,我要部署杀敌,时间太忙,望你自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生活费用,可与志川、子模、尔奎三人洽取,因为他们经手,我亦不知,想他们必能本诸良心,以不负我也。安澜
民国三十一年三月二十二日 子模、志川、尔奎,三位同志鉴:
余此次远征缅甸,因主力距离过远,敌人行动又快,余决以一死,以报国家!我们或为姻戚,或为同僚,相处多年,肝胆相照,而生活费用,均由诸兄经手。余如战死之后,妻子精神生活,已极痛苦,物质生活,更断来源,望兄等为我善筹善后。人之相知,贵相知心,想诸兄必不负我也。手此即颂勋安。安澜
三月二十二日
1942年,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的第5军200师师长戴安澜到达缅甸同古。3月22日,同古保卫战进入危急关头,戴安澜开始作最坏打算。在下定死守孤城的决心后,他提笔给妻子写下了上述义无反顾而又儿女情长的家书。不过,这封家书没能寄出。妻子王荷馨见到这封家书时,见到的还有戴安澜的遗骨。
母亲的名字是父亲取的
父亲是安徽无为人,7岁入私塾就读,14岁拜桐城派学者周绍峰为师,因古汉语基础很好,深得周先生青睐。后来他还在陶行知创办的安徽公学学过半年,也颇受新思想与新文化影响。父亲与母亲是打小定下的娃娃亲,父亲在安徽平原地区,母亲在山区。
父亲在黄埔军校毕业之后,留在了国民革命军司令部里面工作,是叔祖父将母亲带到了那里。1927年,父亲与母亲在广州结婚,当时母亲目不识丁,也没有名字,只是叫做“王家姑娘”。母亲的文化是父亲教的,母亲的名字也是父亲给取的,但并不是这封家书中的“王荷馨”,而是“王荷芯”。之所以取这个草字头的芯,是因为父亲说,做军人的妻子就要像荷花的芯,像莲子一样,要含辛茹苦。结婚一年之后,在父亲的帮助之下,母亲读书认字,两人感情也日渐升温,母亲自己把名字改成了“王荷馨”,取馨香之意。
父亲很爱学习。小时候读私塾,不会几何代数,是后来自学所得,解不出的题会让他困惑自己怎么这么笨,好不容易解开了题又会开心得像个孩子。当了团长之后,父亲还跟着东北来的大学生学习英语,到了缅甸之后,父亲已经能用英语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一些当时在缅甸当翻译的人告诉我,戴将军经常会问一些单词,比如缅甸天气很热出汗怎么讲,出汗出得很多又怎么讲。
父亲更爱看书,即便行军打仗期间,也不离书本,他规定自己一年要看一两百本书,如果到了年底发现没有完成目标,第二年还要再增加。大哥哥跟父亲在一起的时间比较长,那时候大哥哥跟父亲一起在司令部,每天晚上就在俩人住的庙里看书。当时的油灯要用灯草,哥哥一根,父亲一根,哥哥在灯下做小学作业,父亲看自己的书。哥哥看完书灭掉灯草去睡觉,常常一觉醒来,发现父亲还在看书。当场提拔了重机枪连的中尉
这种严格要求不仅对父亲自己,也对他的部下。1939年1月份,父亲到了200师,扩成第五军之后,有一部分是老兵,还有一部分是临时拉来的壮丁,这样一个部队怎么才能带好?父亲是着实下了一番功夫的。父亲要求团长以上包括师长,也就是他自己,各种型号的机枪都要会使用,由连长、排长、营长来教。父亲说,知识技术是没有官阶的,你懂你就是老师,你教我们就学。
湖南老兵李正义原来是父亲部下重机枪连中尉副连长,有一天父亲去到他们连队座谈,父亲问,如果重机枪晚上在黑暗中出了故障怎么办?李正义就举手说自己不需要用眼睛就能修理好。父亲真的叫人蒙上了李正义的眼睛让他拆装重机枪,又让他一个人扛着原本两个人才能扛起来的重机枪跑了十多米远。第二天9点多,师部来了一个命令,李正义升任重机枪连上尉连长。父亲还给连队里发锣鼓、发纸笔,教大家学唱戏、学画画、学写字,用现代的话来说,应该叫“丰富士兵的业余文化生活”。
除了军事素养,军队的纪律也是父亲严格要求的一方面,“忠、勇、勤、廉”四个字是父亲给200师士兵的要求。部队在云南保山一带时,有个士兵买烟没有给钱,差点让父亲枪毙。父亲也从不任人唯亲,而是以人的品德好坏来知人善任,他的军需是一名品德优良、为人可靠、一心抗日的东北青年。父亲有严格的一面,也有另一面,在部队里士兵还称呼他为“菩萨”。十八九岁的士兵奶气未消,因为觉得笨重,晚上站岗不愿意穿棉大衣,父亲怕他们寒气入体,一定要拿了棉大衣给他们穿上。
父亲小时候家里很穷,在安徽公学之后因为家里没钱就回了农村教书,经常喝点凉水充饥。在广州考黄埔军校的时候,体能考试要跑3000米,他跑了1000米身体就吃不消了。叔祖父要去找人说情,保荐父亲,但父亲他不肯,他说将来我假如要进黄埔军校的话,我将来就要过军人的生活,我要带兵,要打仗,我要有一段时间自己去当兵,去了解战士的情况。因此他也就去了国民革命军,当了个二等兵。在国民革命军里面有饭吃,还学广东人冲凉水澡,很快身体就壮实起来。1924年12月,父亲进入了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学习。老乡说出“我们一定能回国”,父亲才闭眼
我出生在1941年,当时日军占领了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香港、新加坡、缅甸等地,中国西南大后方日益孤立,从陆上和海上取得国际补给的渠道逐渐被隔断,中国和英国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军事同盟。1942年元旦前,200师到达与缅甸山水相连的云南保山,等候入缅的命令。2月底,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编成远征军向缅甸进发,中路作战的第5军既要抵御正面之敌,又要策应东西两路,任务最为艰巨。
父亲在缅甸打的第一仗在距离当时的首都仰光50公里的同古。3月6日,父亲率师部进驻同古。3月8日,仰光即陷落。作为从仰光北进曼德勒的铁路要冲,同古成为阻止日军北进的一道屏障。3月的缅甸正值旱季,同古附近又是一片全无依托的广漠地区,对阻止日军进攻极为不利。待200师集结完毕之后,父亲就派兵到同古以南12公里的皮尤河畔,接替英军防务,掩护英军撤退。
3月18日,驻缅英军全部撤退,日军跟踪追击。经过3个多小时的激战,敌遗尸20余具、步枪11支、轻机枪2挺、摩托车19辆。在清理战场时,还从日本军官的尸体上搜出日军作战部署图,摸清了敌军的底细。日军先头部队遭此打击后,其后续部队仍猛烈攻击。
3月21日,经过一整天的激战,父亲发现日军不断增兵,并配属重武器。援军不至,为恪尽职守,父亲准备战死同古。他给各团团长打电话,表明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命令各团营进入阵地,准备战斗。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然后,父亲就坐在小桌前,给母亲写了一封家书,之后又给军中至交子模、志川、尔奎三人写信,希望倘若自己战死,他们能够为自己善后,帮妻子儿女渡过难关。写完之后,父亲即将信与日记本装入他使用的作战皮包之中,他因决心战死,所以连一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也停了下来。
经过同古、棠吉战斗,200师还有兵力5800余人,父亲决心要把这支部队带回国,尽快与军部会合,重整旗鼓,再击倭寇。但回国之路尽是险途,他们需要渡过两条大河,跨越三条公路。200师在不见天日的森林中钻来钻去,没有给养,没有水喝,路经常走错,头顶上还有终日盘旋的敌机。5月17日,父亲率200师越过细泡至摩谷公路时,没料到早有敌军兵力预先埋伏在公路两旁。待前卫部队通过后,敌人开始了扫射。在滂沱大雨中,全师经过一夜激战才摆脱了敌人,伤亡惨重。父亲胸部、腹部各中一机枪弹。
如果在正常作战条件下,父亲应该可以挽救回来,但当时连日大雨,父亲的伤口被雨水浸泡后感染化脓,卫生员在奔跑中又丢了急救包,他伤势很快恶化,高烧不退。部队到达茅邦后,在村旁有一座寺庙停下休息,待规划了回国路线之后,父亲示意身边的卫士把他扶坐起来,面对北方祖国的方向深情地望着,似乎还想说什么,但没能说出来,就这样与世长辞了。
父亲牺牲的时候,眼睛都没有闭。我们家乡的说法是,人去世之前最后一眼看的是哪里的人,将来就会跟着他走。所以士兵很快找来父亲家乡的人,说:“请师长放心,按照你的部署,我们一定能回国!”之后,父亲才闭上了眼睛。父亲灵柩每到一地,民众都自发加入迎送行列
父亲去世之后,工兵营砍了一棵攀枝花大树,将树干掏空作为棺木,将父亲的遗体入殓,跟随部队前进。但由于天气炎热,尸体开始腐坏,他们决定将父亲的遗体火化。士兵在瑞丽江的江心滩上堆放好木材,将棺木放在上面。为防止日军突袭,重机枪连还在两侧山头警戒。点火之后,两岸的士兵举手敬礼。之后,他们收殓了父亲的遗骨,放在棺木里。后来过关的时候遇到一位老华侨,将自己的棺木给了士兵,到了昆明之后又重新买了一个更大的棺木。
从云南到贵州再到广西,父亲的灵柩每到一地,民众都要自发地加入迎送的行列,拜祭这位抗日英雄。1942年10月,美国政府曾颁授父亲一枚懋绩勋章,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斗争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但到了“文革”时期,有人说“戴安澜是国民党,你们家的烈士证是假的”,然后跑到家里去抄家,这枚勋章也在抄家中丢失了,我之前去美国,在那里才看了一些这枚勋章的资料。
母亲在昆明看到父亲棺木之后要开棺验尸,好多人劝才放弃了。当时母亲心情很难过,听到父亲牺牲的消息她都想要放弃生命。在父亲留给她的家书中,鼓励母亲要坚强地活下去,母亲也确实做到了,承担了这一大家子。除我们四个孩子,奶奶、三叔、四叔,还有我父亲几个好朋友的孩子都跟我们生活在一起,真的是一个很大的大家庭,都要靠母亲打理。那时家里的生活很苦,母亲用积蓄在贵阳购置了马车,雇人赶马车赚点生活费。我小时候冬天是没有棉鞋的,就是穿布鞋,裤子也是两条单裤。
直到1952年,大哥大学毕业分配到同济大学工作,我们才有了比较稳定的生活来源。我结婚的时候,母亲在上海跟哥哥在一起,哭了一个晚上,因为她终于完成了父亲交给她的任务,最小的孩子也成家了。
母亲晚年常思念父亲,母亲经常念叨:几十年了,你父亲连个梦都没有托给我。母亲认为,父亲的魂还留在缅甸,因此没有托梦回来。但茅邦所在地现在是缅甸军事禁区,经过外交努力,2011年,我终于有机会去缅甸寻找父亲的牺牲之地。不过,缅甸的地图上并没有“茅邦”这个地名,莫洛附近只有一个与之发音相似的村子,但已废弃。我穿过原始森林,迷了三次路才找到茅邦,深刻知道父亲他们当年有多么不容易。
父亲牺牲的时候我还未满周岁,之前光晓得父亲是抗日英雄,后来到了统战系统工作,有了一点时间,才了解了更多。我不好写回信,就谈一谈心里话。
父亲是很关爱子女的,父亲出去打仗以后,二哥咳嗽得很厉害,他很着急,训练之余就打电话回家问有没有请医生之类的。在缅甸打仗的时候,还惦念着给姐姐买皮鞋的事。要我来形容,母亲的爱像月光,感受得到看得到,父亲的爱像阳光,感受得到却看不到。一旦国家需要,这种爱就要融化到国家中的爱去。父亲临终前,身边的人问对家里有什么交代,父亲摇了摇头,他最关心的就是部队怎么能回去。父亲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对子女对家庭的爱融化到了其中。忠则尽命。
所以我告诫自己不能犯错误,不能玷污父亲的名声。还要努力做好,做一个于国于民有用的人,成为正能量的人。这样才能做一个对得起父亲的人,对得起前辈的人。(文/董鑫)返回腾讯网首页>>
第三篇:一封家书
2015年10月23日给XX的信
XX:
见信好!
今天是农历九月十一日,是我的生日,吃罢晚饭,我就走进了房里,提起笔给你写信。这是你读研期间我给你的第一封信。
一个人的人生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你是xxxx年x月出生的,到今年已是xx岁了,当属青年的范畴。这个社会是金字塔型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有各种各样的台阶在你的面前,需要你去不断攀登征服,来证明你的不凡与卓越。今天,你迈上了青年时代最重要、也是为数不多的人才迈得上的一个台阶,你有理由为自己感到自豪。希望你能永远保持这份永不言败,永远进取的初心!
你现在无论在学识、见识、思维和理念上,都已远远超过了我,所以,也许我最后能教你的,是希望你在这黄金时期,能在心里种下五颗种子:
一、爱国。我理解爱国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爱国,一种是消极爱国。积极爱国就是为国家创造财富,消极爱国就是为国家节约财富。国家用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来供你们读书,你们不能浪费国家的财富。我们祖国的教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孔夫子告诉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个学生要不断地学,不断地想,不断地做,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这就是中国教育的精髓所在。我们是为国家而求学问,为利他利群而学技能,读书绝不是为自己。读书、做事要确定一个方向:先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再做自己喜欢的事。我相信你一定会学有所成,学成后,你要为国效命。什么时候都要爱我们的国家。像我这样当老师的,国家就是我面前的学生。我必须对他们尽心尽责,要产生教化作用,影响作用。我爱我的学生,就是我爱国家。一个没有国家或者国力很弱的人,实在是非常可怜又可悲的。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要自强、自爱,要懂得爱我们的国家。国家不强大,个人再有钱又有什么用?再有地位也永远不会受人尊敬。
二、感恩。我曾经说过,你能顺利地考上研究生,你自身的努力固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请别忘记把你从出生一直带大到进小学的外公、外婆;从小学到大学为你付出无数心血的所有老师;为你从小到大无私奉献的婆婆、父亲、母亲„„如果没有他们,你将一无所是。尤其是你母亲,她为你付出了无数的坚韧与心血。在你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你还会遇到很多用不同方式来帮助你的人,哪怕是你以后的对手,你都将感恩——因为有他的存在才会让你变得更加强大。切忌妄自菲薄,这将让你失去一切。只有感恩,才会让你的一生变得愉悦而又充实,从容而又强大。
三、接纳。人之不同,千姿百态。我始终相信,任何一个人,如果看起来他比不上你,但他总有某一方面比你强,更何况比你更强的人。多看别人的优点、长处,多看自己的缺点、弱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类的智慧已将无数的领域推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如果你要在这个基础上向更高更远的彼岸进发,要靠的不是你一个人,而是“团队”,这个“团队”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我相信你能理解。我希望你以后能永远做个点亮别人的“太阳”,而不是被人点亮的“蜡烛”。
四、坚持。坚持源自信念,源自热爱。世界上聪明的人很多,但很多聪明人都碌碌无为,只有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百折不挠的信念和近似疯狂的热爱,才能造就经典与伟大。“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你要相信:每一次的挑战与坎坷甚至荆棘,都是你未来人生每一个成功的阶梯;每当你举步维艰的时候,也是你离成功最近的时候;很多人都倒在了这一刻,只要你能再坚持一下,成功之门就将向你豁然打开。
五、成功。成功可以以钱来衡量,但绝不能仅以钱来衡量。如果一定要拿一个标准来形容成功,那就是你对社会的奉献值。无论你以后干的是科研,还是社团,还是商界,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为人类谋求更好的生活,为世界展现更美的画图,将是你一生所追求的目的。我们不求名留青史,我们不求腰缠万贯,只要你能在自己的领域里闯出为后人所称道的新天地,毫无疑问,你就是个伟大的成功者。
要做到这些,很难,很难。无论你做到多少,走到哪步,只要你心怀梦想,并勇往直前,你的世界就将光彩夺目,精彩纷呈!
我出身清寒,但坚信天道酬勤。更幸运的是,人生每一阶段都能遇到大师,他们给了我智慧,所以,我一直相信人格力量具有巨大的感召力。童年时,我受父母的影响很大,他们常说两句话:“与不熟悉的人分享是缘分,与熟悉的人分享是幸福。”“有三件事不能等:读书、尽孝、行善。”我上大学时,我们数学系主任xx教授对我说过:“一个人最根本的当从抱负着手。若为了个人荣辱,顺逆之境皆无意义,应该以‘为天下师为志’,则胸襟自然开阔,气度自然不凡,力量自然产生。”xxx教授也曾教导我:“学者要居平常屋,往高处立,向宽处行。”恩师们的教诲我铭记于心,不敢有丝毫懈怠。
朋友之间,不在于走得多近,而在于走得诚实。有人教导我:要想得到一个朋友,你去走近他;要想失去一个朋友,你就无止境地走近他。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主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保持适当的距离。这也是你今后要注意的地方。
今年回乡,我在街上碰到一个昔日的弟子,他刚从泰山旅游回来,在泰山千百石刻中,他用手机拍摄了“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石刻。他问我这是什么意思,我对他说:这句话的出处我不知道,回去再查。(出自《国语·周语下》)对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
“从善如登”,即登高向上,需要一步步攀登,比喻学好很难,就像登山一样需持久,历艰辛。然而你每天一点一点的善心,好心,爱心,温馨,看似十分微小,甚或有时别人还不知晓,它却悄悄凝聚成了你脚下的一块块石板,铺砌成了你登上道德高峰的一级级石阶。“从恶如崩”,崩,倒塌,崩裂,如山崩,仅仅一刹那,“轰”的一声,整座山便倒塌了。比喻学坏很快,很容易,就像山崩一样迅速地毁灭。你每天一点一点的虚假,欺骗,丑行,恶言,看似还不那么起眼,看似只有你自己知道,它却悄悄凝聚成你身边一根根无形的导火索,化作你脚下一枚枚看不见的雷管与一包包隐形炸药„„
一天一天,善多了,你不知不觉地登上了真善美的高山。从善者登顶,需日积月累,积石成山。一天一天,恶多了,你不知不觉地自己给自己点燃了自取毁灭的炸药。从恶者崩塌,虽瞬间发生,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你同意我这样解释吗?
9月初,我在媒体上看到一则报道:清华大学校长给全部新生送了一部《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的网店售价为53元,按照清华大学3372人的招生计划,校长给新生送书的总价值为178716元。
为什么选择《平凡的世界》?我不知晓。因我拜读过它,也许书中有久未提及的艰苦奋斗精神,有时代更迭,有爷孙妯娌兄弟姐妹,有触动人心的真情感实,有现实的残酷,有理想的浪漫„„而这些,都是“90后”学子正在远离和有可能失去的,他们迫切需要这样的精神营养补济!
为什么校长不给学生一个网址链接,让新生通过手机和电脑看电子版?花费近18万元买纸质书,一所理工科大学难道不会算这笔账么?我想校长一定知道,在青少年一代被手机“殖民”的今天,一缕书香,弥足珍贵!我建议你到图书馆借它来,挤点时间去读读。平时也不要被手机“殖民”了。
Xx月xx日——xx日,你xx陪伴双方父母及其妹在北京、天津两地旅游,这凸显了他们夫妇的一片孝心。其间,你婶婶忙前忙后,入微备至,真是辛苦了她。虽然十年前我、你婆婆和你曾到过北京一游,但这次还是收获颇丰,获益匪浅,不虚此行。去天津,我是为参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而去的。多年前就从媒体得到纪念馆落成并对外开放的信息,心就向往着,期盼着。从我读初中起,周总理就是我心中的偶像。他的伟大人格感召了我,教育了我。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集智慧、风采、操行、才干于一身的少见完人。周总理始终信仰坚定,理想崇高,集中表现为他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这是他毕生奋斗的力量源泉。周总理始终热爱人民,勤政为民,集中表现为他甘当人民公仆的精神。周总理始终顾全大局,光明磊落,集中表现为他高度珍视和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精神。周总理始终实事求是,严谨细致,集中表现为他求真务实的精神。周总理始终虚怀若谷,戒骄戒躁,集中表现为他谦虚谨慎的精神。周总理始终严以律己,廉洁奉公,集中表现为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出于对周总理的敬爱,我与你婆婆站在总理的蜡像后,与总理合了个影,留作纪念。建议你以后一定争取去参观一次。有所遗憾的是在那里参观的时间安排太短,有的地方只是“跑马观花”而已。
这次京津之行的另一大收获是:见到了几位昔日弟子、朋友,受到他们热情款待。这几位农家子弟,有的是从部队副师、团岗位上转业到地方任要职的;有的是年未过不惑之年,而身为重点大学教授、博导的;有的是大学刚毕业几年就在自己的微软领域锋芒初露的。他们说我是他们成长的指路人,是前进路上的标杆,是心中的偶像。我实在受之有愧!他们经过顽强拼搏,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作出贡献,对我的心灵是莫大的安慰,这也是我的希望所在。看到他们成绩斐然,我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夜深了,搁笔了,余言后叙。顺祝 进步与健康
Xx亲笔
Xxxx年xx月xx日于xx
第四篇:一封家书
一封家书 词 曲:李春波 歌手:李春波 歌词: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吗
现在工作很忙吧 身体好吗
我现在广州挺好的 爸爸妈妈不要太牵挂 虽然我很少写信 其实我很想家 爸爸每天都上班吗 管得不严就不要去了 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 也该歇歇了
我买了一件毛衣给妈妈 别舍不得穿上吧 以前儿子不太听话 现在懂事他长大了 哥哥姐姐常回来吧 替我问候他们吧
有什么活儿就让他们干 自己孩子有什么客气的 爸爸妈妈多保重身体 不要让儿子放心不下 今年春节我一定回来 好了先写到这吧 此致敬礼 此致那个敬礼
第五篇:一封家书
父母亲大人如晤:
启信谨祝安康,虽离家不远,然归少离多,二老长年在外,常思绕与膝前、朝夕相伴、共享天伦。然难得团圆,遥寄相思,惟愿二老安康。
二老为吾姐弟奔波操劳在外,久未归家,不曾见面,不知二老尚安康否?父母远在他乡,孩儿甚为担忧,至为挂怀。数欲谴书以告,然父母之教诲谨记于心,以学业为重,未敢有丝毫懈怠,恐父母为儿担忧。惟思亲之心日却。时光荏苒,父母离家已数月矣,数月以来,家中一切安好,二老无需挂念。今日学业较为宽松,多自学为主,然社团内外,大事小事,皆需儿躬行。今儿英语四级在即,儿自幼语言能力欠缺,不堪其重负,中夜思之,辗转不能眠之时,犹记幼时父母曾教朱子家训有云: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孩儿自当专心致志,一心向上,以求学业有成;社团之事,尽职尽责,以求无愧于心,有所成就,以报双亲深恩。
闲暇之余,吾常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然今儿求学于阜阳师范学院而父母长年远在甬鹿。遥遥千里,亦不知二老归期。忆往昔,相聚匆匆却又别离,甚为无奈。想儿他日毕业之际,求职于父母双亲游业所在之地,伴二老左右,尽儿孝心,为儿日思夜想也。父母所在之地,亦儿心之所向也。岁暮天寒,天凝地闭,望二老夙夜戒护,勿我为念。癸巳年 癸亥月 丁酉日
父母親大人如晤:
啓信謹祝安康,雖離家不遠,然歸少離多,二老長年在外,常思繞與膝前、朝夕相伴、共享天倫。然難得團圓,遙寄相思,惟願二老安康。
二老爲吾姐弟奔波操勞在外,久未歸家,不曾見面,不知二老尚安康否?父母遠在他鄉,孩兒甚爲擔憂,至爲挂懷。數欲譴書以告,然父母之教誨謹記于心,以學業爲重,未敢有絲毫懈怠,恐父母爲兒擔憂。惟思親之心日卻。時光荏苒,父母離家已數月矣,數月以來,家 中一切安好,二老無需挂念。今日學業較爲寬松,多自學爲主,然社團內外,大事小事,皆需兒躬行。今兒英語四級在即,兒自幼語言能力欠缺,不堪其重負,中夜思之,輾轉不能眠之時,猶記幼時父母曾教朱子家訓有雲: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爲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爲人若此,庶乎近焉。孩兒自當專心致志,一心向上,以求學業有成;社團之事,盡職盡責,以求無愧于心,有所成就,以報雙親深恩。閑暇之余,吾常思: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然今兒求學于阜陽師範學院而父母長年遠在甬鹿。遙遙千裏,亦不知二老歸期。憶往昔,相聚匆匆卻又別離,甚爲無奈。想兒他日畢業之際,求職于父母雙親遊業所在之地,伴二老左右,盡兒孝心,爲兒日思夜想也。父母所在之地,亦兒心之所向也。歲暮天寒,天凝地閉,望二老夙夜戒護,勿我爲念。癸巳年 癸亥月 丁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