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之心得——读于丹心得有感

时间:2019-05-14 19:58: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得之心得——读于丹心得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得之心得——读于丹心得有感》。

第一篇:心得之心得——读于丹心得有感

“心得”之心得

电脑开着,正在播放于丹的《论语》心得。我手上拿着一本同样内容的书。一边随着播放的节奏翻看着,一边用笔在认为精彩的地方勾画着。间或就涌出一些联想和感悟,随即在书边上匆匆写上几笔。也可谓“心得”之心得吧。

易中天为于丹的书写了序,题目叫《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这个题目,其实就是领会“心得”的一把钥匙。

“灰色的孔子”,给人们以广阔的想象空间。也一下子把古代孔子与当代我们,拉近了许多。孔子原本就是凡人。即使他后来被推崇为圣人,毕竟仍是天地中人。我们还是把他当成凡人的好,因为我们能见到的都是凡人。那些被尊为圣人的人,德高望重,好学善思,观察能高瞻远瞩,思想会穿越时空。他们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其实也是整个人类的智慧结晶。但却有不少所谓的圣人,并没有努力实践自己所立的圣言。他们只是为了教化世人,自己并没有去身体力行。也有的纯粹是在兜售“精神鸦片”,目的是蒙蔽、欺骗、麻醉和愚弄人民。圣言之所以常常被打折扣,显得不那么神圣,原因就在于假冒伪劣的货色太多。人们经常上当受骗,实在是不敢轻易相信那些圣言了。

“多彩的世界”,听起来很浪漫。其实隐藏着诸多酸甜苦辣。它既太平稳定又竞争激烈、既繁荣昌盛又腐败丛生、既跃跃欲试又浮躁彷徨。这位灰色的孔子,色彩感不强,容易被不同颜色所接受。有这灰色的掺和,或许社会能和谐,世界会美好。因此有必要大布其道。不过,也不能把孔子视为救世主。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说,以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我想他只是吹吹牛皮而已。说过头的话,其实就有悖于《论语》的精神。

于丹的“心得”,实质就是在“布道”。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她用“心得”二字表述,很是巧妙。区别于一般的讲解诠释和照本宣科,是否也暗含着不全部的赞成和认可呢?不得而知。

听罢于丹的侃侃而谈,我倒觉得《论语》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心灵之道。用心灵之道可以概括通篇《论语》。所谓心灵之道,就是人的内心世界如何面对客观的外部世界。孔子的观点,是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缺欠和遗憾。缺憾、不如意的事情,人人都有。首先要学会承认和面对,然后再通过努力去弥补。自信无疑是最最关键之所在。没有自信,心灵最容易受创伤。自信源于淡定和坦然。可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心灵的境界是分层次的,力量也是无穷尽的。《论语》中说“君子泰而不骄”、“君子坦荡荡”。苏轼也说“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我们平常也说心胸开阔、与人为善、顺其自然、从容笃定、不骄不躁等等。无论在物质匮乏时,还是温饱无忧后,心灵的作用,都是第一位的。尤其是面对物欲横流之时,心灵上的毛病,常常能置人于死地。保持心灵的纯洁与健康,任何时候都是头等大事。

人是社会中人,人生就是在不断的处世中走过。心灵必须把握好处世的原则与分寸。孔子提倡“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的观点,真有点出乎意料。可细细品味,方悟其中真谛。平常所讲的“以德报怨”,其实才是虚伪迂腐,经不起推敲的。处世是心灵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成于掌握规律,顺其自然。贵在公正耿直、光明磊落。东郭先生是万万做不得的。更没有必要去浪费自己有限的生命。这既是原则,又是分寸。我们应尽力好生地去把握。原则之下,分寸的把握尤显重要。过犹不及,适得其反。须知人要有独立的人格,决不能随便就丢失了自我。再亲密的人,都要保持恰如其分的距离。这样才有期待、憧憬和追求,永远处于“花未全开月未圆”的最佳境界。人生在世,道义为上,诸事当有方圆;位置关键,不可越俎代庖;谨言慎行,方能少忧无悔;修身养性,才会心想事成。早一天明白这些道理,就会早一天开始快乐人生。

修身养性,就是要把自己修养成为君子。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一词竟出现了一百多次。孔子除了把仁、知、勇,作为对君子的基本要求外,还描述了君子的具体标准,即善良的人、高尚的人、很好相处的人、重行轻言的人、有崇高理想的人。孔子自谦,他本人达不到这些要求和标准。圣人况且如此,可见世上真正能称为君子的人,实在是寥寥无几。世上绝大多数人,并不非此即彼,而是介于君子与小人之间的普通人。不少被标榜为君子的人,其实只是伪君子而已。与小人难打交道,却容易识别。伪君子披着庄严的外衣,道貌岸然,欺骗性极强,更难以对付。

我们要向君子的要求和标准靠近,关键是要培养自己的恒心和定力。没有恒心,就会见难即退,半途而废;就会见异思迁,朝三暮四;就会常立新志,等待明日。他从不打算从今日开始,永远都在原地踏步。没有定力,其实就是根基不牢。稍有风吹草动,他就左右摇摆。随之就对心中那一点点正确的主意,产生怀疑。面对各种诱惑,很容易改变初衷,误入歧途,一失足成千古恨。看来只是那么一念之差,带有明显的偶然性。实则是根基不牢,缺少定力,走上歧途只是早晚的事。

孔子教育自己的学生要交好的朋友,不要交不好的朋友,就是希望他们学好,以后能成为君子。他提出“益、损三友”的标准。正直、诚实、广见博识的朋友为益者,谄媚拍马、两面派、夸夸其谈的朋友为损者。孔夫子的良苦用心,当然应该领情,却大可不必过于拘泥。人类的种族区别,社会的层次差异,行业的领域分割,岗位的分门别类,早已把人们划分到无以数计的不同的圈子中。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是自然规律。在人生的圈子里,谁都不可能只与好人来往,而要学会与各种人共事打交道。如果太清高介意,势必就成了孤家寡人。况且现如今朋友的概念,早已变异,越来越俗气,越来越没有含金量。谁见面不是以朋友相称,可真正负责的朋友并不多。“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是一句名言,也很有几分道理。关键还是要自己去把握,对朋友不要期求过多过高。否则你肯定会失望的。

我倒觉得孔子对理想的看法,非常的明智。他不好高务远,不强其所难。而是十分注重实现理想的起点。这个起点是以自身人格的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理想,充分体现了心灵的呼声。看似胸无大志,其实非常清明。但凡是个正常的人,谁不想有所作为呢?可明智之人,从不好高务远,也不锋芒毕露,更不怨天尤人。而是脚踏实地,先把当前的事情做好。他无论在哪个行业和层次工作,心灵都是愉快充实的。同时也决不像个定型的容器一样,就此终了一生。而是随时听从时运的召唤,为社会去做新的担当。他的心灵永远是年轻自信、充满活力和有所准备的。

心灵是人生的航标和灯塔。孔子把人生分为三个大阶段:少年、壮年和老年,又具体概括为六个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所说的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历程,其实讲的就是不同阶段的心灵状态。他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而在这从容之前,是要经历千锤百炼的。人生有限,自然永恒。几千年过去,今人已非古人。况且人各有志,哪能一概而论。人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还有社会年龄。有的二、三十岁时,能够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有的到死也是懵懵懂懂,糊涂一生。

学而不思,等于没学,哪会有什么长进提升。懂而不精,什么真本事也没有,这样的人又有何用?“而立”的内涵,即是建立心灵的自信。心灵的指向决定行为的方向。心灵应该是清明内省、从容不迫和坚定不移。“不惑”需要大智慧。要开始学着用减法生活。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犯糊涂。学会舍弃是做到不惑的关键。“知天命”,关键是那个“知”字。孔子讲,知命、知礼、知言。其实就是知道规律。心灵中有了一定之规,还有什么难题应对不了,还有什么烦恼困扰自己!知道了天命,就会到达“耳顺”的境界。悲天悯人,包容宽厚,理解万岁!“耳顺”之后的“从心所欲”,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心灵经过了千锤百炼,去伪存真,已经炉火纯青,由必然王国升华到了自由王国。真可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世界有定律,人生皆自然。这时候的心底是淡泊后的清明,坦然中的笃定。对外面世界的一切,都能从容面对,宽厚一笑!再也没有过不去的坎、想不通的事。这才是真君子之所想所为也。从心所欲的境界,不一定非得等到七十岁才能达到。只要注重修身养性,就会早一天实现从心所欲。

我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积极人生。

(2007年1月20日于永济家中)

第二篇:读《于丹心得》有感(定稿)

澄澈心灵

——读《于丹心得》有感 敬爱的党组织:

2012年的寒假,我虚心地拜读了《于丹心得》一书。心灵得到了震撼与洗礼。《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但是能有多少人真正地读过它,懂得其中的真谛呢?我认为,在如今的这个浮躁,充满欲望与利害的社会,又有谁能静下心来,去读读我们祖宗的真言,去检讨自己一天的得与失呢?而于丹老师利用最易理解的语言告诉了我们这个世界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象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充满了幸福感。

《论语》的真谛,就是要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即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我们现代人太需要心灵快乐的生活了。《于丹心得》这本书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为大家讲述她解读《论语》的心得,教我们学会了怎样做人,给我们的生命之旅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对现实是否感到满足,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心态。确实,在今天这么一个不断改革与飞速发展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更为重要。面对眼前千变万化的世界,调整好个人的心态,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乐,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人生的理想是心中精神寄托的符合,只有站在个人心理的坐标系上,建立务实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担当,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最为重要。于丹教授把《论语》朴素、敦厚的哲理解读后以现代人的理解方式传递到我们,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就工作而言,一个人的目标,不能好高骛远,必须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同样,目标不能太小,不经一定困难能够实现的目标不可能带来多大的勇气,即便是实现了目标也不可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快乐。同样,对于一所学校目标的适切制订,将会增强教职员工的团队精神;远大的理想,将激励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勇往直前。人的行为要有分寸。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适度。做事情也不用过于密集。于丹教授讲了“豪猪的哲学”,彼此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与领导、朋友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产生美。当然,这并不是疏远朋友,当朋友有需要的时候,一定是能帮上忙的一定帮。交友原则第一,要自尊。自尊就是自己看得起自己,悦纳自己。我们说交结朋友要尊重朋友,不尊重人是不可能结为朋友的,朋友需要互相尊重。但是,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第二,要自律。自律就是善于约束、控制自己,该说的该做的大胆去说去做,不该说不该做的坚决不说不做。现在同学之间,将来人际之间的交往既是相互的,又是平等的,不能单凭一方的主观愿望行事。第三,要大度。大度就是宽容,落落大方,不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能容人。交朋友是需要付出的,付出提真诚的情感,而宽容大度正是这一情感的核心。

作为一名大学生,能从中借鉴的东西有很多很多。现在的我们整天被社会上一些世俗耳熏目染。很少能有时间平静下来去思考与感悟人生,更别说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了。都说现在的缺乏快乐、缺乏幸福感。但我想快乐与不快乐、幸福与不幸福,仅仅人的心态,就像如果知道知足,就会长乐一样。

第三篇: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处世之道有感

提起《论语》不免有些惭愧,因为就是这本蕴含着古代圣贤无数智慧、源远流长的书籍,自己对它的了解也只不过停留在中学时代的那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那里面的之乎者也让我不知所措,更谈不上有想了解它更多的兴趣了。

没想到,时隔好几年,又让我接解到了《论语》。再次接触它就是看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后了,这里的《论语》没有了那么多枯燥的文字,而其中的道理似乎把我引领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它净化我的心灵、升华我的思想,让我体会到了圣贤为人处世高尚而崇高的一面。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怨”;子曰:“有在其位,不谋其政”;子曰:“言寡尤,行寡悔。”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古训,让我觉得其中到处是些朴素的、就好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故事。而且很少长篇大论的大道理,也让我觉得《论语》所说的道理真的不是遥不可及的,反而是感到很温暖、很亲切。对于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人际交往日益紧张,也与生活、工作系系相关,但有谁能保证自己在这方面处理的完美无瑕呢?细细品味于丹老师心得所解析的“处世之道”,其中的为人处世的技巧真的会让我一生受用。

首先了解到的便是一个处世的分寸,这是一个人能否“处好世”的基础。

“以直报怨,以德报怨。”只要自己心里坦荡荡,用一颗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别人,而不是以怨报怨,也许那尘封多年的恩恩怨怨将被你的率直、你的耿介、你的磊落一一化解。也正如书中说的一样: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浪费是可耻的,浪费生命能量则是可悲的。所以就一定要选好目标,做对事。

想做出一番事业来,就要处理好你与别人的关系,而那种细小而微妙的关系,一直是让我最头疼的事情了。做什么都要有个度,一个界线。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夫子其实早已把人与人之间处世的尺度掌握得恰到好处了。人与人之间是应该存在距离的,离的太远显得生疏,不利于交往;离的太近又容易使彼此受到伤害,后果也会很严重。而《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就像禅宗所推崇的一个境界,叫做“花未全月未圆”,永远保持内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或许自己得到的将会达到“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境界。

人际关系搞好了还要面对工作中的种种问题与压力,其中的分寸把握也很重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便是古代圣贤教给后人的一个“度量器”,当时读到这里的时候觉得不太理解,因为现在的领导都喜欢那种全能型的人才,恨不得一个做三份、四份甚至五份的工作,但正如书中解析的那样,这并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精神,谁的活儿谁操心,这样的话大家合起来才是一盘棋。而就这句话反过来讲便是“在其位,谋其政。”具体的“谋”法:首先是则做事的原则,其次是做事的方式。而我想这些看过后对我来讲也都是受益菲浅,终身受用了。“言寡尤,行寡悔。”对我们今天都还是有用的。

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都是为了让自己不要“寡悔。”世上没有后悔药,所以做事时就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才行。

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在我看来真的是微不足道的小得不能在小的事情,在被世人尊崇为圣人的孔子看来却不因是小事而乎略。圣人就是圣人,总是有很高的思想情操在里面,连从盲人身边路过时都要轻轻走过,怕惊扰了他们的伤痛,我真是自叹不如。书中用了好几个“朴素”来形容圣贤孔子,在我们今天看来,孔子应该是属于特别低调的那一种了,但这样让我们感到很亲切,也没有“名星”架子。

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假如将这几点都能够理解透彻,结合到实际生活,那自然会在其中领略到处世之道

第四篇: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前言:关于读《于丹<论语>心得》的几篇文章,已经写出来几年了,一直放在电脑里,没有拿出来发表。主要原因还是觉得写的不太好,想改。但是时间太久,自己觉得要写的东西太多,顾不到改它了,况且时过境迁,再花很多时间去改,恐怕也不妥当,就原样发表吧,不对之处请读者指教。

【正文】

继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讲《三国》闻名于世之后,又一颗新星北师大教授于丹也因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论语》而冉冉升起。他们的书也正在热卖。其实央视《百家讲坛》已经播出了多年,在坛上讲课的专家、学者也不计其数,为何独有他们更火红呢?我想除了他们所讲的内容是家喻户晓的以外,在易中天恐怕是三国的故事,一般的老百姓都是从《三国演义》上所知,有人讲三国的真人真事则自然引起了大众的关注。而在于丹则不只是听故事,找真实,其内在的原因,只怕是要归结到人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方面了。

《论语》,人人皆知是孔子的语录,在旧的私塾里是孩子们必读的。尽管比较通俗,其实在儒家经典里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它是儒家思想的始祖,不论是汉代的董仲舒疾呼“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是宋人程颢、程颐倡导的“存天理,去人欲”,都是孔子“仁”说的扩展。关于“仁”说,任继愈先生有一段概括地描述:“儒家之学,只是一个‘仁’字。只有体会到‘仁’的真义,才能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才能把人家的痛苦当作自家的痛苦,与别人的生活不是分隔的而是相通的。这样,宇宙人生才不致分成两片,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存此‘仁’,即是忠,把此‘仁’推广,即是恕。忠是仁之体,恕是仁之用。所以说,忠因恕见,恕出忠出。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广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再推而至于博施济众,万物各得其所,以至于位天地育万物,这都是恕的事。尽心以行,诚敬以守,无时无地不在推广此仁之心,这就是忠的事。”(《任继愈禅学论集》p.164)但是“二程”的以理学为核心的儒学比孔子当初所倡导的‘仁’却走得更远了。

儒家学说或者说儒教,早在“五四”时期已得到了深刻的批判,为什么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又来重提呢?我想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如果孔子的学说不加以扩展,原汁原味的拿来,恐怕有用的东西所占的分量要比后来“新儒家(New-Confucianism)(见《任继愈禅学论集》p.171)”即“二程”、朱熹理学理论中所占的分量要多。因此,从孔子的《论语》中剔除糟粕以后,可以吸收较多的养分,以为今用;二来恐怕也是顺应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潮流。

《论语》出现在中国古代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时期,其中除了阐述“礼”的规范以外,也还有许多有用的成分,和谐就是其中之一。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也就是说,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当然。“礼”是当时的行为规范,与今天的道德规范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今天要建立和培育新的道德规范也必须有一个和谐的环境,这一点是共同的。

不过,孔子不仅倡导“和为贵”,而且指出“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就是说,和是有原则的,不能为和而和,必须以礼为指导原则。今天,“和”是有原则的也是必然的要求。

孔子还提出了“信”的概念。于丹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话: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于丹《论语》心得p.10)这一段话不仅是指出“民”的重要,同时也提出了“信”的重要。今天,要建立和培育新的道德规范,使人民确立这种信念,并且自觉遵守这一规范,人人在这个规范内行事,违反法律的事自然也就少了。所以人民的信念是首要的。

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应当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规范建立了,并且教育官员与人民都去遵守它,那么,道德失范、违章违法、刑事犯罪的人自然就少了。所以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

近些年,国学热在中国大地兴起,传统文化典籍备受推崇,不但大学里开设了国学课程,不少地方也开始出现私塾教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讲座、活动,十分火爆。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电视媒体,解读被誉为中国人《圣经》的《论语》,当然会火起来。从这些看来,《于丹〈论语〉心得》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道德回归呢?

2007年1月9日于 寓中书斋

2011年3月9日发表

第五篇: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今年初丁检在会上推荐读《于丹论语心得》,于是在网上下载了认真看,看了后,有了严肃的思考和心得。于丹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读《论语》为引领,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动通俗的语言中,抓住了论语的核心要义,剖析并展开来,结合我们当前的社会,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论语》重新认识的体会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表象所迷惑。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以前的人一听到“忠孝”,立刻肃然起敬,乃至于“流涕”。但文革后我们根据学到的理论对这些看法有了变化,对“忠”,认为是愚忠,封建礼教的产物,“孝”是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工具,“礼”是伪善。于是,我们没有了文化行为标准,没有判断是非的镜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上没有,法律上除了基本准则外也没有。于是,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在我们身边。有些掌握了机密的国家工作人员通敌,出卖国家机密,背叛了党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诈老人的钱财;生意场上,有的不讲诚信,要么货到不拿款,要么款(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到不发货;官场上,买官买官,拉帮结派,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乃至贪污受贿。搞得来使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都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了。其实,《论语》早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朋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把忠深深植入到心中,不是说说了事,有时候要用生命来解读,有时候要用几十年的苦难解读。西汉时苏武出使匈奴,单于爱其才,要其归顺,苏武拒绝。单于为了瓦解苏武意志,将苏武发到北海牧羊,一去就是十九年。苏武“渴饮雪,饥吞毡”,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始终将汉武帝赐的使节拿在手上。十九年后,单于儿子即位,突发善心将苏武放归汉朝。汉武帝开始听说的是苏武已经投降匈奴,大为震怒。后来得知真相后,非常感动,动员了全京城军民出城迎接苏武。苏武仍拿着当年汉武帝赐的使节,衣着褴褛,仪态从容,他的赤胆忠心感动了所有的人。

您可以访问本网()查看更多与本文《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相关的文章。

下载心得之心得——读于丹心得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得之心得——读于丹心得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赵艳芬 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利用国庆假期闲余时,拜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心有所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

    读于丹《庄子》心得有感

    读于丹《庄子》心得有感 --------大道与自然 纵观整部《庄子》,所有理论,所有寓言,其实只有一个奥秘,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天地大道呢?大道无非是一种规则。也就......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非常感谢机关团委能够提供这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人生如书,书伴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书籍,对待读书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嗜书如命,有的人读书为消......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的记录下来,汇成了一部历经千年而绵绵不息、巍巍煌煌的不朽经典——《论语》。 北京师范大学于......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材控10-1班 丁海军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但是能有多少人真正地读过它,知道它的大多数典故呢?......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论语心得》读后感《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在电视上看百家讲坛,看于丹讲论语更是偶然,看过便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这个美女教授讲得太有水平了。正好校长给我们每位老师发了一本于丹《论语》心得作为新年礼物,作为一校之长,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