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季羡林的人生哲学》读书笔记
《季羡林的人生哲学》读书笔记
读了郭林生编著的《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一书,收获颇多,这本书共十讲,阐述了季羡林老先生安身立命、做人处世、治学态度、家庭伦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哲学思想,对我们来说,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之处。
安身立命,要从修养自身开始,做到“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对他人要有恻隐之心,要始终将仁爱存于心间,要心存善念,勤奋好学,要敢于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艰难困苦,要学会以礼待人,要遵守社会公德。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知之明、谦虚、仁爱、礼貌、善良、拼搏奋进等等这些良好的品格,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社会价值。
要学会进退自如,游刃有余的存世哲学。在人生的道路上,失去也好,得到也罢,必须持有正确的处世态度,才能在生活中游刃有余。要诚信做人,学会宽容,虚怀若谷,要从容镇定、处变不惊,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要善于听取逆耳忠言,要懂得“适者生存”的道理,学会适应环境。人只有学会了水的存世哲学,该曲折蜿蜒时就曲折蜿蜒,该坚持的时候就坚持,该后退的时候就后退,不能迁就的时候就奋起,那么人必能适应社会,实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伟大宏图。
要在处处皆有剑影刀光的环境中生存,必须学会三缄其口、宠辱不惊,正确对待世态炎凉,正确看待得意与失意,谨防两面三刀的小人,有“难得糊涂”的情怀。做人都要经历人世间的各种磨难,要想没有事态变迁之快,有追之不及的感觉,若不想为之而无比痛苦,唯有“淡视”,才能为三界内匿藏的“剑影刀光”所不动。
要看清人生种种奢望,仿如镜花水月。人世间有名利、金钱、虚妄、缺憾等各种虚幻的镜像,要看清,不能深陷其中。要用旁观者的情怀做当局者,不为一时的表象迷惑;在生活中要克制贪欲,达到“宁静致远”的境界;对名利应该保持平常心,为学者应该遵守“吾日三省吾身”的谦恭与真诚;要正确看待人生的缺憾,淡看得失,珍惜短暂岁月,填补人生方圆的缺口;在自然万物中生存,要对自然表示尊重,适量索取,享受生活,安然度日。要走出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迷惘之局,为自己找到一个理想之地,潇洒地活。
要有身似浮云心似海的坦荡境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清湛似水,不动如山,心似浮云,纤尘不染,身如大海,坦荡自然”的境界,是快乐之道。在做人上,有时忍耐是一种豁达,也是一种艺术;老马再无识途日,应变得须变;要潇洒看待当年勇,不受过去羁绊,恬淡自如生活,是勇者中的智者所为;在风风雨雨的人生中,心如明镜、意如止水的境界值得我们去追求;在做事上,要做到尽人事,知天命,身似浮云无羁绊,心如大海宽无垠;长命百岁的不二法门是养身不如养心。
要学会珍惜时间。时间匆匆如流水,拦得住一时,拦不住一世。它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又不尽相同。它的脚步从每一个人身边走过,千千万万的人却不曾注意过,然而回过头来再想挽留,却为时已晚。我们能做到的也只有“一寸光阴不可轻”,才不致让弹指间的光阴变得索然无味。我们不能惶惶终日,要让每一天都充实起来,用尽全力,勿令手闲。多活一天,就一定要有所收获,把所得到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创造出更多价值,这才是一种最好的生死观。做人做事要懂得“留得青山春不改,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道理,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要懂得为自己负责。要懂得时间是宝贵的生命,是无法替代的至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用金钱买不来,只能靠自己争取。
应当将季老的人生八鉴引以为人生之鉴。实话实说,无须掩饰,言为心声,此乃谦;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宽以待物,此乃仁;不提风华,不畏老矣,闲且
适之,此乃勇;事理广达,怀纳万物,厌弃自封,此乃容;不贪富贵,不屑逢迎,心明意净,此乃厚;不求沽名,不奢捷径,刚直不悔,此乃真;莫守成规,莫陷陋习,心存乾坤,此乃泰;孝顺恭敬,诚心正意,不求愚守,此乃德。通过学习以上人生八鉴,要掌握好谦虚与虚伪的距离,做到谦虚而不虚伪;要谨防绝顶聪明绝顶痴,留心赔了夫人又折兵;要留意阿谀奉承的小人和不齿曲意逢迎的君子;做人不沽名钓誉,做事不求终南捷径;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愤世嫉俗,也不要自我封闭或固步自封;要走出固执这个人生的围城,要学会区分道德中的“珍珠”和“糟粕”。
第二篇:《寂寞—季羡林》读书笔记
《寂寞—季羡林》读书笔记
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第四辑第五辑第六辑第七辑第八辑—ZXM
目录
寻根齐鲁............................................................................2 魂断德国............................................................................2 清华梦亿............................................................................2 燕园春秋............................................................................3 拥抱自然............................................................................4 馨爱市井............................................................................4 感悟人生............................................................................5 品味书香............................................................................5
第一辑
寻根齐鲁
好不威风,烟波浩渺,离乡背井,飘泊天涯,风光旖旎,良辰美景,月是故乡明
神州大地,朝廷,肃然起敬,皇威犹在,旧习未除,蹿房越脊,惊人本领;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形同虚设,多此一举,叛徒,非我族类,闲书,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
妯娌,揪住了我的心;可怜小女儿,不解忆长安;寄人篱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争名逐利,喜形于色;历千年而不衰,经百代而常在
第二辑
魂断德国
1.洋罪;而且吃了,能在肚子里制造气体;我现在恨不得要把整个世界吞到肚子里去;淡红的双腮,圆圆的眼睛;同是天涯沦落人;男士们服装笔挺,女士们珠光宝气
第三辑
清华梦亿
清华强调计划培养,严格训练;北大强调兼容并包,自由发展,各极其妙,不可偏执
清华建立的基础是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完全受美国的影响,受资本主义的影响,身上没有封建的包袱;而北大则是由京师大学堂转变成的,身上背着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清华多的是资本主义,北大多的是封建主义;清华的校格是清新俊逸;北大的校格是凝重深厚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行宫》 唐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话说玄宗 外为中用,古为今用
第四辑
燕园春秋
1)留得春光过四时;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一年四季,季季皆春,那是比春天更加春天的春天;尽人事,顺天命
2)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季荷
3)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4)人去楼空,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西风凋碧树,落叶满长安;一段是魑魅横行,黑云压城;一段是魍魉现行,天日重明
5)湖光塔影,未名湖畔,发思古之幽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南辕北辙,垂青;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毛骨悚然;着实不敢恭维,小巫见大巫
7)盼星星,盼月亮,盼着冬天出太阳,一直盼到今天
8)天方夜谭,夸大其词;《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9)增之一分则嫌多,减之一分则嫌少;——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10)英雄不吃眼前亏,我虽不是英雄,然眼前亏确实不愿意吃;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只是当时已惘然;长夜漫漫何时旦;视我如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
第五辑
拥抱自然
春雨贵如油,此时无声胜有声,方生方逝,方逝方生;处之泰然;革命无罪,造反有理;气势非凡,直冲云霄;泪眼问花花不语;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否极泰来
我问苍松,苍松不语;我问翠柏,翠柏不答;洛阳牡丹甲天下,花中之王;百花仙子,美妙非凡;人间地狱,谈虎色变;红的墙,黄的瓦;紫气东来;一切景语皆情语
屋前屋后搜几遍,几处茫茫皆不见;鸟鸣山更幽;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盼星星,盼月亮,盼得两眼发红光
第六辑
馨爱市井
一、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庭院深深深几许;油然而生,肃然起敬;人间沧桑,世态炎凉;都有恍如隔世之感;语不惊人,貌不压众;语不惊人死不休;野狐谈禅
二、摩肩接踵,过江之鲫;千里凉棚,没有不散的宴席;悲欢离合总无情
三、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 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第七辑
感悟人生
亮的白天,暗的黑夜;焚琴煮鹤,大煞风景;与天地同体,与宇宙合一;不知老之将至;自我感觉过分良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未名湖的涟漪,博雅塔的倒影;谎言说上一千遍,就变成了真理;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
东晋 陶渊明 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 无复独多虑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极尽风光之能事;走过阳关道,也走过独木桥;难以望其项背;身在曹营心在汉
第八辑
品味书香
A.酷爱读书,嗜书如命;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上无愧于先民,下造福于子孙;李白飘逸豪放,杜甫沉郁顿挫;以上所言,纯属野狐谈禅,不值内行一顾
B.一拿起书,就放不下;如磁吸铁,爱不释手 C.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D.尚方宝剑,便宜行事;虽然我不是君子,然而食言毕竟是不好的
第三篇:《季羡林读景》读书笔记
《季羡林读景》读书笔记
“智者乐,仁者寿,长着随心所欲。曾今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是2006年感动中国给获奖者季羡林的颁奖词。季羡林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陌生。他于1911年8月2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因家境贫寒,六岁时投奔时在济南的叔父,受到严格教育。先后获清华大学西洋文学学士学位,德国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副校长等。是著名的教育家、东方学家、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在学术界被誉为“中国东方学奠基人”。
《季羡林读景》一书是宁静致远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宁静致远系列丛书是为了纪念季老收录选编并于季老去世一周年时出版的,旨在用朴素的追思情感为读者呈现季羡林先生读书、读人、读景、读世、读史的精准思辨,感受先生一生追求学问的“彻底性”和“天人合一”的世界眼光,泛博大爱以及最宽忍最明亮的心怀。整套书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智者一生的思想轨迹。我比较喜欢历史和山水风景,以前经常读一些历史方面的书,但很少读写景方面的书,这一次偶然看到《季羡林读景》一书,感觉还是非常欣慰的。
《季羡林读景》这本书收录了季先生从22岁到91岁近70年的写景散文。有趣的是,在季先生31岁到51岁这整整2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收录一篇文章,不知道从1942年到1962年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书中大部分文章都不是很长,可能是因为我文学修养太低,通读这些文章时感觉不到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果单从文字表面来看的确是平淡无奇,用一个文雅一点的词——朴实无华——来形容应该是比较贴切的。在这60余篇散文里我找不到太多华丽的词藻,很多时候看似都是平铺直叙。在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甚至怀疑:这难道就是大师之作吗?还文绉绉地冠以“宁静致远”的封号,是不是太过于矫揉造作了。但后来,尤其是当我回味读过的一些文章时,才渐渐明白“宁静致远”用在这里一点也不为过。这本书并不适合在喧闹的都市里读,而是适合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如果外面飘着雪就再好不过了),一个人在柔和的灯光下细细品味。每一篇文章都不是简单的一处景。一簇海棠花、一株夹竹桃都蕴含着错综复杂的情感和哲理。正如编者评价的那样:季老的很多文章所表达的内涵并不单一,而是相互融合贯通又有学者的精研在里面,涉及书、史、人、世,个体与天道之融,小我与大观之势,内容极为丰沛,文字蕴含极为深远。
我只把这本书细读了一遍,不能完全领会书中潜藏的思想精华,但多少还是有一些感触的。
书中有一篇文章看起来比较突兀,题目是《母与子》。说它突兀,是因为它讲述的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并不是什么写景散文,我甚至可以把它作为一篇短篇小说来看。文章大意是作者母亲去世,作者回家乡奔丧,沉浸在失去母亲的悲痛之中。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有一个“干皱的面纹,霜白的乱发,眼睛因为流泪多了镶着红肿的边,嘴憋了进去”的老妇人。这个老妇人显然是经历了世事的沧桑,有点像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他有一个儿子,因为家里没有饭吃,出去当兵。老妇人每天都盼着儿子回来,后来终于收到了一封早该在半年前寄来的信。因为村里只有作者认识字,所以老妇人兴奋不已的把信交给作者,请作者帮她读信。然而信的内容却是她的儿子已经阵亡了,让她找一个人把她儿子的棺材运回来。作者不愿让这位已经饱受摧残的母亲再次受到打击,便谎称她儿子升了官,很快就会回来看她。
文章以作者自己与母亲和老妇人与当兵的儿子一暗一明两条线展开,非常带有文学色彩,但却深深地触动了我。两对残缺的母子、不加修饰的文字,竟将母子之间的亲情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母亲健在时,唠唠叨叨,我们或许还会感到烦,但当你读到“正中放着一个大而黑的木匣子,这匣子里装走了我的母亲,也装走了我的希望和幻影”时,你的心恐怕要颤抖了。当我们长大之后,有了自己的世界,离开了故土,离开了母亲,我们或许在不经意间就把母亲忘了。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在情人节也许会不惜重金买一大堆玫瑰送给不知道最终属于谁的女孩子,但在母亲节却吝啬得连一条祝福的短信都不舍得给母亲发。殊不知母亲每天都在某一个角落里望眼欲穿地企盼着孩子的身影。面对装着母亲的木匣子,作者陷入极度悲痛之中,这是回忆、内疚交织的结果。母子亲情剪不断,怎几颗眼泪了得?
季先生留德十年,其中哥廷根这个只有十来万人的小城成了先生的第二故乡。不是因为在哥廷根他获得了博士学位,而是因为一座塑像。这座塑像是有生命的,他是一位教授,也是季先生的“博士父亲”。季先生留德十年里经常去这位教授家吃饭,季先生几乎也见证了这个家庭的悲惨遭遇:二战期间,教授的儿子战死在北欧战场,不久,教授自己也被征从军。留下教授夫人一人孤苦伶仃,季先生就成了她最亲近的人。在以后的日子里,老教授怀着毫不利己的心情对季先生加以教导,才使得季先生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学有所成。同时季先生与教授夫妇之间也结下了难解的师生情。时隔35年,当季先生再次踏上哥廷根时,教授夫妇已经是老态龙钟了。师徒促膝长谈,共同回忆那些老哥廷根的老生活直到深夜,最后依依惜别。尽管他们都知道这是最后一次见面了,但都不愿承认。老教授把先生送上车,车开走了,老教授却依然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成了一座塑像。
这是多么深厚的师生情啊!完全没有了隔阂,超越了国界,黯淡了学术。一座塑像诠释了一种不寻常的情愫。我时常在想中国的一句古话:患难见真情。季先生与老教授夫妇不正是活生生的例子吗?身处异国、孤独无依的季先生把自己的导师作为亲人,痛失爱子的教授夫妇也把季先生作为精神的寄托。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血缘联系,有的只是简简单单的师生关系,因为一场战争,他们紧紧地抱在了一起,相濡以沫、不离不弃。这种真情与亲情有多大区别呢?
也许是编者故意安排的,在这本书中另有两篇文章描述的也是一个感人肺腑的小故事。作者是从花园为切入点来引入的。也是一对老夫妇,不同的是,这对老夫妇住在中国,而且他们的家离季先生的家不远。男的是中国人,女的是德国人。男的非常喜欢侍弄花,女的则有点怪,三十多年从未打理过花园。一夜之间男的突然死去,别人都以为女的会回德国,但出人意料的是,季先生在一天中午竟然发现女的在花园里采摘丈夫所种牵牛花的种子,季先生问她采摘这些种子干什么,她的回答极其简单:“我丈夫死了,但是他爱的牵牛花不能死。”短短一句话反映出多么厚重的夫妻情就不用我再多说了。
这本书既然是写景散文当然不应该少了对山水美景的描写。季先生一生去过不少国家,对世界各地的景观也有所了解。但是在这本书中我没有发现太多专门描写著名景点的文章。《登黄山记》《在敦煌》是比较少有的几篇相对较纯的写景之作。很多文章都是写一些不起眼的花草树木,像《枸杞树》《海棠花》等,但即使是写一些小花小草也掺杂有其它的成分,真有点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味道。
在书中经常会读到作者同外国友人一道观景的内容。文章基本套路是前面大部分写景,后面笔锋一转升华到两国友谊的高度。比如“仿佛把中缅友谊熏得更加芬芳”(《夹竹桃》)“大米上写着‘印中友谊万岁’几个字”(《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应该是季老的一种写作风格吧,但我并不想就此做太多评论,论写作,季老是专家,我还没有资格在这里指手画脚,我只想表达一下自己对季老的敬意。季老作为一个文人,却时刻关注着国与国之间的睦邻友好,在这里他实现了“小我”与“大我”的转变。一个中国人在外国,无论你的身份是什么,维护祖国的尊严是爱国,保持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更是爱国。尤其是在当下这个高度信息化、日益缩小的社会里,中国必须注意与周边及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这是一个大国长久屹立不倒的重要基石,是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这本书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文章当属《延边行,我在延吉吃的第一顿饭》。季老写这篇文章的手法比较巧妙,他以一条半死不活的鱼的口吻来向人类控诉。控诉人类对鱼类的残忍捕杀,控诉人类吃喝成风的恶习,控诉现实社会的勾心斗角。这篇极具讽刺性的文章是季老对当今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日益恶化的关系的批判。在《喜鹊窝》中,孩子偷走小喜鹊的情节与这里的吃鱼是异曲同工的。作者是在用这些无声的文字来唤起人们的良知,同时他也在用自己的行动来表明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是可以和谐相处的。
在《老猫》《咪咪二世》中,作者提到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三只猫:虎子、咪咪和咪咪二世。这三个小不点前后陪伴了季老十几年。季老对待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爱护,他们也懂得季老的心思。季老每天都有一个十分有趣的任务:溜猫。想象一下,夕阳抱猫
向斜阳是多么温馨的画面。
说了这么多,无论亲情、师生情还是夫妻情,无论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一种无私的大爱。整本书实际上是以和谐为主题的。季老认为,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送给世界的一个伟大的礼物,全世界都要“和为贵”。这不正是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吗?
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旗正在中华大地迎风飘扬,而季老早就在用他一生的心血默默地为这面大旗着色。《季羡林读景》一书里作者用短短的几十篇散文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智慧。面对浩渺的宇宙,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守好“人”的本分。
陈双强
2012-2-9
第四篇:季羡林的人生观读书笔记
读《季羡林人生智慧书》有感
吴林晶 11小教1班 20111201130
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沉醉人间数十载,无论几经沉浮,或几番激荡,总要收帆归航,除却周身尘埃,独享安乐之时。那时的你我就像一叶扁舟,漂浮于湖面之上,与静默中感受人生静美。古语说,大道至简,大音希声。浩瀚激荡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而对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一个几经命运坎坷的老者,将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练给他带来了怎样的冥思?
季先生在一篇名为《反躬自省》的文章中提到,自省要从认识自我开始。省有两解:一解为省悟,一解为反省。先有醒悟后有反省。醒悟是自我认知的过程,反省则为自我检查之意。有人也会怀疑反省的作用,认为反省并不见得有多大的改变。但是,真正能懂得反省的人,经过他的当地,就能真的让俗世纷纷扰扰的尘埃从心中流走,给自己一个美好的人生。季先生从小家境贫寒,自小受苦,从那时起便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寻求一种朴素的个人生活。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反对追求美,要通过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而具体到季先生身上,他表面的朴素也是种美,是种淡然和无欲无求,从内心深处讲,则是对大自然的向往,是以心的纯净感受最美的时尚。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宝贵的,尤其对步入老年之人。季先生平素爱写文章,一旦涉及时间便感慨不已,是叹息,珍惜,亦是留恋。每当季先生看到比他小很多的人终日无所事事,便替他们心痛。季先生总觉得,有了时间就尽量去做更多的事,人是浪费不起时间的。或许正是凭借这种精神,季先生才在过往的岁月里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智者与成功者往往是懂得珍惜和善于利用时间的人,同时,择时善用也是珍惜时间、提高效率的方法之一。
季先生认为,人生在世,有太多事情会干扰我们的内心。名利、地位、金钱、得失,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的内心不再平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季先生劝诫我们,要适时糊涂一点,哪怕是真糊涂,也可获得一时的清净,这样我们才不会活得太累。无论怎样的人,不管他是一代伟人还是平常之人,都不能以一时的功过得失评价整个人,这是许多优势知识的观点,也是季先生的观点。人的一生是漫长的,人的发展可以分为好几个阶段,我们不能因其在任一个阶段犯下的错误而去否定其一生。看待一个人要全面、细致,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到全局,不能以一时的荣辱评判一个人。
20世纪30年代,季先生开始接触佛教。季先生研究佛教,不轻信他人的观点,也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而是以事实求是的态度看待这个宗教。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想活得舒心快乐,没有负担可能有很多办法可以做到。不管用哪种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让良心背上负担,不要昧良心做事不欠良心债。想做到这一点,就要为人坦诚,做事公正,任何时候都秉着事实求是的态度为人处世。做好事,为善事,才能让良心安宁,生活安逸。
在季先生头脑中,没有什么结论是永远正确的。即使那些结论经过了无数遍的考证推敲,其正确性也是在适合相对而言的。季先生主张由四边和怀疑精神,尤其对那些所谓经典言论进行再创造。怀疑精神使人进步的前提,是人获得幸福的一条康庄大路。怀疑不是毫无目的的随便猜疑,而是像季先生等所有指着那样,在事实依据的基础上,开动脑筋,大胆创新,相信生活可以在自己手中变得美好,事业在自己的经营下能够更加成功。所以,开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大胆的怀疑和创新吧,生命会因为你的这种改变与众不同。
他是那样的普通,普通的无法和周围的人加以区分。他如同一滴最平凡的水珠,无声的消融在大江大河的激流之中;他如同一粒最平凡的泥土,加入了无比浑厚的黄土地的浑重之中。
季先生给予我们的人生寄语只有一个字:真。对亲人,要付出真爱;对朋友,要付出真义;对工作,要施以真心;对人生,要甘洒真情。以真示人,除去虚假的遮掩,才能换来他人的热心肠和真性情。
第五篇:《马云的人生哲学》的读书笔记
《马云的人生哲学》的读书笔记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在马云身上,有一点是一般人做不到的,那就是他没有一点虚荣心,他不怕没面子,能十分坦然的面对自己不太成功的过去,连自己的长相也在他的自嘲之列。这一点对一个人来说真的不容易,许多人应为做不到这一点而将自己放大或架空了起来,之后要不断为这个放大的或架空起来的自我浪费许多精力。而马云不用,他台上台下都是一个人,也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才华。
作为一个知名度很高的成功企业家,马云自始自终都认为:“做人”远比“做事”重要的多。他觉得要想把企业做好,首先要学会做人,把基本的礼节、敬业精神、待人接物都学得恰到好处,不要一上任就想显示自己的本事。其实对我们每个学生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在学校我们也要学会如何与同学融洽相处,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多帮助她人分担一些,而且学会做人,也是成为一名合格党员的前提要求。
只有心中充满美好的东西时,人才能活得开心和精彩,才能感到幸福。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释怀,多记住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坏。幸福观它不是短暂的情绪体验,而是一种长久的、内在的、坚定的心理状态。一个人是否幸福,要看她对人生态度的选择。
“不在乎别人说什么”也是马云成功的原因之一。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所坚持的事情是正确的时,就不要管他人如何议论,太在乎
他人的看法只会让自己一事无成。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一旦确认了一条认为正确的道路,就应该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如果别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可将其作为参考,但绝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从他的讲解中,我也体会到怎样才能不被别人的意见左右,坚持走自己的路。
首先,自信是非常重要的,在遇到事情时,无论是自己此前曾今遇到过的,还是没遇到过的,只有相信自己能解决,才不至于没主见。而且自信的人比较容易形成自己的主见,只是把别人的意见当做参考,最后的决断还是有自己做出。同时要注意自信不能变成盲目的自大。
其次尝试分析生活中的某些事并多读实用性强的书籍,多交知识面较广的朋友。
最后要先想好再问别人,在拿不定主意时总想问别人的意见,这样的习惯一旦养成了,遇事有主见的能力就会下降,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没主见的人。
通过马云的事例,想要让自己毕业后在就业上有优势,就必须保持不断学习和不断积累的精神,提高自我能力。
一要善于向身边的人学习,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要勇于向前辈求教,也可以看他们地言行,或者给他们做助手,在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中,更新和充实原有的知识,以形成自己新的知识体系。
二要善于利用业余时间读书,注意读与思的结合,读书只有经过思考、观察和实践,才能“读到糊涂是明白”。也要注意与问和实干相结合,从而锻炼实际应用能力。
三要尽量学习一门外语,如果没有时间,可以重学过得英语,不用再找一门新的语种学习,把英语学好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毕业后,在工作中都有机会接触到外语,语言可以成为我关键时刻的救命稻草。
四是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幼师的专业包括舞蹈、钢琴、声乐、幼儿游戏等,这些技能对于我们进行课堂创新是十分必要的。教育是需要改革的,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是灵活的。虽然上课前会备课,但要随着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即时调整上课内容,才能有效的上完一节课。
很多成功人士都有一股“说做就做”的急脾气,他们从来不等待机会,而是寻找机会,其实成功的秘诀就是立即行动。有的人因为抓住了机遇而“柳暗花明”,从而摘取了成功者的桂冠;有的人因为与机会擦肩而过,从而“山穷水尽”,遗憾终身。机遇可遇不可求,敏锐、勇敢果断的人才能抓住它。因此,当机会来临时,一定要适时出击,不要只有想法没有行动。
我在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说“我当时真应该那么做、我真后悔没有抓住机会”。这些话真是很悲哀的了,里面包含着说话人无尽的悔恨,但是世上没有后悔药卖,这些话没有任何价值,要想永远与这些话说再见,那就应该吸取教训抓住一切机会,不让自己后悔。
在幼师,每个同学的生活方式都不同,面对各种技能课,有的人会说没时间练琴,没时间跳舞……其实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一挤就会有。喜欢看小说的同学,少看一些,整天盯着手机对眼睛也不好;喜欢逛街的同学克制一下,必尽我们现在花的钱都是父母辛苦的血汗钱……如果我们每天都在想着做什么,而不付诸实际行动,那只能是空想,永远不会成功。现在不练琴、不跳舞,你可能会觉得大学过得很轻松,但日后要用到它们时,就会后悔当时练得太少。想学好它们,就一定要付出行动。虽然行动不一定会取得成功,但不采取行动就绝对没有成功的可能。就算最后失败了,我们也能问心无愧地说“我付出过努力了,我没有遗憾。”只有行动才能把心动变成现实,只有切切实实去做,才能一份耕耘得到一份收获。
马云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用速度赢得对手。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速度几乎决定了一切,可以说竞争是“跑得快”的游戏。在变化最快的市场竞争中,速度已经起到决定作用,执行力决定成败。
马云1995年成立了浙江海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1999年从北京回到杭州重新创业,同年3月阿里巴巴横空出世,成为中国市场上
C2C领域的老大,“淘宝网”、“支付宝”、“阿雅联姻”的出现同样体现了“马云速度”。
从中我知道了要想提高自己的执行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
1、弄准当前行情:现在社会紧缺幼师人才,幼儿园的师资
配备严重不足,很多幼儿教师是转业人员从事。
2、掌握变化因素:现在的市场变化极为迅速,要及时掌握
各种变化因素。
3、做出准确判断:在准确了解市场等多种因素后,就要对
未来的市场走向作出一个准确判断,为积极的行动做好
准备。
4、积极行动:“如果早起的那只鸟没吃到虫子,就会被别的鸟吃掉”
马云的成功不仅靠速度,还靠他所带团队的团结。他创办的阿里巴巴和员工在一起成长,并始终致力于培养自己的员工,因为他知道职业规划不是员工自己的事,需要领导者给予帮助。他坚信这样企业才能有长久的发展。同时他永远不把赚钱作为人生第一目标,懂得分享收获的成果,把挫折等同于财富,才有了现在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