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设题在课外, 答案在课内 诗歌鉴赏解题思路指导5篇

时间:2019-05-14 19:0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413-设题在课外, 答案在课内 诗歌鉴赏解题思路指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413-设题在课外, 答案在课内 诗歌鉴赏解题思路指导》。

第一篇:413-设题在课外, 答案在课内 诗歌鉴赏解题思路指导

思考: 背诵篇目中《登高》《锦瑟》《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声声慢》等诗词体现了哪些考点?是如何体现这些考点的? 2010江苏卷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2009年福建卷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2008浙江卷 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2007重庆卷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2008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 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答案】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09年山东卷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答案:(1)“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分析+情感)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2010江苏卷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2010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设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诗歌鉴赏解题思路指导 2010福建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苔,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注】坞:山坳。山翁:此处指隐者。(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2010高考试题上海卷 [越调]平湖乐 尧庙秋社 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注]①霹雳:琴名。16.“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 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化用陶渊明《饮酒》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写的是隐居之乐,此曲作者表达了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意趣。2010江苏卷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09年全国卷Ⅱ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二首》王昌龄 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 “设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地点:长亭 时令:寒蝉 晚 秋天的傍晚 事件:送别 词作开篇,点明地点、时令、事件。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凄切:诗歌开篇出现的表达情感(情感词),往往起着奠定全诗感情基调或营造全诗氛围的作用。《雨霖铃》开篇“凄切”一词营造了凄迷冷清的氛围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此句写两人分手之情状,属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通过对()细致的描写,表现了()情感。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叠词在诗歌中有两种作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加强情感。“念”字后“去去”,越去越远的意思,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分析+情感)“暮霭”曰“沉沉”,从视觉上看雨后黄昏天色阴沉。天上云层压得很低,低沉,而产生因离别而沉郁的心境。(分析+情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表现手法,以想象离别后的情景这一虚笔来表现离别时的愁苦,虚实相生,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设想离别后的情景――联想和想象 虚实相生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 “纵有”“更”这些词语写出了作者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人微、至尽至极的地步。

诗歌形象:抒情主人公 意象――“寒蝉”、“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诗歌语言: 炼字艺术:形容词“残”等; 副词、连词“便纵有”、“更与”等; 叠词“去去”、“沉沉”等。语言风格:婉约凄凉、平易自然。诗歌技巧 正面描写:“执手相看泪眼”等; 细节描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侧面描写:“寒蝉凄切”等; 虚实结合:“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等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景语情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直抒胸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诗歌技巧: 卒章显志(篇末点题),“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想象(或联想)、烘托(或衬托)诗歌内容:表达爱情(或亲情、友情)。2010新课标全国卷 雨 雪 曲 江 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侍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地点: 时令: 事件: 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第二篇:诗歌鉴赏炼字题解题指导

诗歌鉴赏炼字题解题指导 教学内容:鉴赏诗歌的语言

教学目的:

1、了解炼字题的设问方式。

2、掌握炼字题的解答技巧。教学重点:掌握炼字题的解答技巧,学会准确答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的文学家十分强调炼字。“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诗圣杜甫著名的两句诗。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重点是鉴赏语言,其中诗中的关键字词是重中之重。以2008年为例,就有湖南、全国

1、全国

2、上海等七套试卷出现了炼字题。因此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诗歌中炼字题的解答技巧。

二、考查方向与重点

1.方向: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特殊词。重点是动词和形容词。2.高考动向:近几年语文高考有很多地区的试题出现了炼字题。

三、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四、典例分析(师生共同完成,总结解题技巧)例1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1、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

2、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3、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点出表现手法)。例2 2008(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 分析。

【参考答案】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王昌龄以“愁”衬托自己不以 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解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 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诗的首句以写景起兴。杨花落尽,万卉消歇,暮春时节那种寥落迷茫的景象,已经足以撩起人的愁思了,而阵阵传来的杜宇的悲啼更使人产生一种空旷孤寂的情绪。是什么事情引起诗人的感伤呢?接下去便用叙事之笔点明,“闻道龙标过五溪”,是因为诗人听到了好友远谪的恶讯。在这里,诗人并没有赤裸裸地倾吐自己的感情,也没有将自己对友人那种纯真的友情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交融在一起,景语中蕴含着

浓郁的情味。所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心与物融,情与景合。这首诗就达到了情景相融,妙合无垠的境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澄碧的蓝天,月亮是那样皎洁无暇,明净幽美,不正象征着诗人的真挚友情吗?诗人之“愁”是怀人之愁。而用一“直”字,更写出了诗人那种要急切前往抚慰友人的深婉情致。结句颇为奇特,不仅想象超人,而且写得极为开阔,余意不尽,无形中使人陶醉在诗意盎然 的境界里。《龙标野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因有“青山明月”和他相依为伴而情绪昂扬。欢聚、畅饮并不能使远谪的王昌龄获得真正的心理平衡,所以“青山明月不曾空”便自然而出。“青山”“明月”是天地间永恒的美好存在,是作者谴怀寄情的对象,更是诗人精神人格的物化。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许,表现了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的追求。充分表达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怀。一洗“黯然销魂”的低沉 情调,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注释〗

(1)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

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2)左迁: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3)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4)子规:即杜鹃鸟。

(5)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 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6)五溪:指沅溪、武溪、西溪、巫溪、辰溪五条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 贵州东部。

(7)随风:一作“随君”。

(8)夜郎: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 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例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1)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

四、小结

(一)、解题原则:不能把该字人为地从整首诗所构建的意境中剥离出来,做到结合全诗的情感与意境来分析它的效用,在句中炼字,在篇中炼字。还要结合标题、诗人、注解来理解。

(二)炼字题如何解答?

1、找出关键字或词,并理解它的含义;

2、将该字还原到原句进行理解;

3、点出该字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或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该字对全诗起了什么作用。

五、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2、(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 西,临长江。1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篇 名)。(1分)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参考答案】

14.1分《游褒禅山记》 15.3分 B 16.4分“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解析】

王安石虽然是大有作为之人,但他同样有山林之思,并非一味追求进取。

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是为了养家孝亲,并非乐意官场,汲汲富贵。由于家中无田园以托一日之命,一家上下几十口人赖其官禄,他根本就没有条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在他早年的诗歌中,就表达了“收功无路去无田”的无奈,既然“人间未有归耕处”,他只得“窃食穷城”、任职地方,但这并非他的本愿,在《壬辰寒食》这首诗中就表达了他的感慨。皇佑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扫墓时写下此诗。王安石之父(名益,字损之)曾为江宁通判。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卒于官,葬于江宁牛首山(今江宁县南)。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然而他也只能借诗抒怀,不能付诸于实际。

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省墓时沉痛的心情以及变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归隐的愿望.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注释】

[1]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荆楚岁时记》:“去冬节 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2]“客思”二句是说客思如春风里的柳条之多。客思:他乡之思.思:思绪,心事。

[3]冶城:《太平寰宇记》载,江南东道升州土元县:古冶城在今县四五里; 本吴铸冶之地,因以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4]巾:头巾;雪:白发。

[5]朱:红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颜。

[6]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

[7]老:终老。渔樵: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

3、(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 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 好处。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⑴“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

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 中归去!

【解析】本题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诗歌从怀古开始,如今随苏轼同游古代英雄争霸的赤壁,不禁浮想联翩。再

回到现实,眼前实景,着实可爱。而今只羡慕垂钓者(隐者)。

黄州濒临大江,赤鼻矶的石壁直插入江,地势险要,人们传说这儿就是三国时瑜打败曹操大军的赤壁古战场(真正的赤壁位于湖北蒲圻),苏轼于此处曾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

潘大临曾伴随苏轼在此浏览,说不定还亲耳聆听过东坡的豪放歌声。

如今他独自来到这古代英雄驰骋争雄的地方,不禁浮想联翩。西山重岭叠嶂,连绵不绝,定有猛虎藏于其间。赤壁下临不测深渊,那直插江中的嶙峋巨石,正是龙宫的天然屏障。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是三国鼎立时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就象这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诗人从思古的幽情中省悟过来,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本栖息在那里。仰望天空,天空是如此的开阔,以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移动。俱往矣,群雄争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 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4、(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

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

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

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 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解析】本题第(1)题重点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第(1)题从“网”的有形和无形思考,联系诗歌的表达技巧思考作答;这“网”除了与时令有关之外,还应该含有很强的政治寓意。第(2)题把伤春(伤时)和诗人自身遭遇联系起来分析。“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表达 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5、2005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答:(1)“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6、(长沙2006模拟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登快阁①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②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①快阁:地名,在江西太和县。黄庭坚时任知县。②朱弦:《吕氏春秋》:“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青眼:《世说新语》载阮籍能为青白眼,青眼指眼珠在中间,对人表示好感,白眼指露出眼白,表示轻蔑。

(1)有人说这首诗的意旨落脚在“归”字上,请结合全诗谈谈哪些地方体现了一个“归”字。(3分)

答:

(2)请说说此诗颔联和杜甫《登高》诗中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写景上的异同点。(3分)

答: 【解答】:(1)(3分)答:①自称“痴儿”,称处理官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厌烦官场事务;②“倚”字表明自己更喜欢欣赏自然风物;③“已”“聊”表明世无知音,自己已无意仕途;④“弄长笛”“与白鸥盟”表明诗人远离世俗,过悠闲忘我与世无争的生活。这些地方都体现了一个“归”字。(任写三点记满分)

(2)(3分)答:都是写登高所见秋景,都写到山、树、江水,但黄诗还写到夜月,写江水的着眼点不同。杜诗着眼于江水奔流之态,黄诗着眼于江水的明净;两联诗都写出了秋景的高远壮阔的特点,但杜诗多了一份沉郁悲凉,黄诗更显轻松明快。

下载413-设题在课外, 答案在课内 诗歌鉴赏解题思路指导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413-设题在课外, 答案在课内 诗歌鉴赏解题思路指导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